Sunday, June 22, 2025

你回去

 經文:列王紀上 191 18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感恩上主帶領,也感謝牧師邀請,讓我有機會再次跟大家分享神的話【讓我們一同禱告】 

剛才讀的經文,大家都知道今日我分享的是以利亞的故事。先知以利亞的事蹟,我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不過如果你真的不太熟悉也不要緊,在此我跟大家快速瀏覽一下主要集中在列王紀上17 – 19章。

 

(1) 宣告旱災(171 24
列王紀上第17章是以利亞初次在聖經出現。當時以色列分為南北國。北國以色列在國王亞哈和王后耶洗別的帶領之下,巴力敬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幾乎成為了以色列的國教。為了挽回百姓的心,上帝差派先知以利亞宣告,說:「如果以利亞不祈禱,天必不降露、不下雨」。然後神吩咐以利亞躲藏起來。先在基立溪旁,神派一隻烏鴉給他叼來餅和肉。然後基立溪的水都乾了,神就吩咐他去藏在西頓的撒勒法,在那裏神透過一個寡婦供應以利亞的飲食。 

(2) 迦密山上(1817 46
第二件事在列王紀上第18章。上帝認為時候到了,於是他吩咐以利亞要被亞哈王見到。然後,以利亞就向亞哈王發出挑戰。他要與巴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比試,讓以色列百姓看清楚究竟巴力是神,抑或耶和華是神。於是就有迦密山上以利亞大戰450個巴力先知和400個亞舍拉先知。當百姓看見火從天上降下來燃燒以利亞的祭物,他們馬上承認「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然後就照以利亞的吩咐將所有巴力先知和亞舍拉先知都殺了。而在以利亞懇切禱告之後,神也再次降雨在地上。 

(3) 何烈山上(191 18
然後來到列王紀上第19章,就是我們今日要看的經文。是接續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大勝,以及神垂聽他的禱告、降雨之後發生的事。我們稍後詳細看。 

除了這幾章經文敘述的這三件大事,另外有幾件比較少提及的,分別是:

  以利亞責備亞哈王奪取拿伯的葡萄園(王上21章)
  以利亞責備亞哈謝王得病之後竟然去求問巴力(王下1章)
  以利亞在火車火馬護送下乘旋風升天(王下2章)

對以利亞事蹟有了一個概覽之後,我們回來看看列王紀上第19章。剛才主席為我們讀了191 – 4,不知道有沒有引起大家的好奇或者疑問呢?

新約雅各書曾經將以利亞比作信心禱告的義人。雅各書516 – 18 這樣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一個這麼有信心的人,一個祈禱這麼有功效的人,面對耶洗別的威竟然選擇逃命!這不是令人很意外,甚至失望嗎? 

我們來看看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I.      睡在羅騰樹下(vv1 – 8

我們再看191 – 4。請大家讀:「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的降罰與我。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裏,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裏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 

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都告訴王后耶洗別,還刻意強調「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耶洗別是一個極度強勢的王后,這一口氣當然嚥不下。於是她派人警告以利亞要取他的性命。她是不是真的要殺以利亞呢?我們知道耶洗別是有殺害耶和華的先知的(王上1813)。她真的要殺以利亞嗎?如果她真的要殺以利亞並不需要預先警告他。所以有解經家就推測,耶洗別只是想恐嚇以利亞,使他離開以色列,不再帶領百姓抗拒巴力敬拜而已。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不過後來以利亞回到以色列,耶洗別也沒有繼續追殺他。

事實上,雖然經文說以利亞「起來逃命」,他逃跑的路線似乎不是單單為了保命。如果是為了保命,他去到猶大的別是巴就可以了。為甚麼要進入曠野呢?而且是進入曠野去「求死」,若要死,又為甚麼要「逃命」呢?於是我們可以估計,以利亞逃走可能不是因為怕死。 

我們看看他求死的原因,他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根據其他譯本,這句說話的開頭是更加率直的:「夠了!耶和華,現在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比不上我的列祖!」聽起來,更像是一句晦氣的說話。而說了這句說話之後,以利亞就不顧一切地「睡着了」。那麼上帝怎樣回應他呢? 

我們看vv5 – 8。請弟兄讀:「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着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着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一個字形容以利亞這一刻的狀況: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完成了一個大
project、經過一番努力,成功之後,伴隨着興奮而來的,可能是疲倦。對於以利亞還不止。迦密山上的大勝令到他以為百姓的心會被他扭轉過來,他期望見到整個國家的靈性復興。但是沒有。甚至亞哈王竟然仍然受着王后耶洗別的擺佈,沒有當機立斷的將巴力敬拜徹底消滅,還縱容耶洗別來追殺他。可以想像,以利亞除了疲倦,還有失望、氣餒、憂傷,甚至burn-out耗盡了。在這個狀態之下的以利亞,除了睡覺,他沒有動力做任何事了。上帝怎樣回應他呢?上帝給他食、給他喝。 

上帝差派天使來給他餅和水,讓我們想起旱災的時候,以利亞匿藏在基立溪旁、在西頓的撒勒法,上帝用不同的方式來供應他的需要。以利亞有沒有想起呢?不知道。但當他「吃了喝了」之後,他「仍然躺下」。也許疲倦還在,也許失望、氣餒、憂傷、耗盡還在。以利亞「仍然躺下」,仍然沒有動力。上帝的使者再次出現,依舊是叫他「起來吃吧」。這一次以利亞吃了喝了之後,「仗着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何烈山是西乃山的另一個名稱。大家對聖經地理有沒有概念呢?以利亞起初被耶洗別恐嚇的時候,他是在耶斯列,是北國以色列的中部。然後他向南逃命,直到南國猶大最南的別是巴。然後他繼續向南進入曠野。這一刻,他吃了喝了之後繼續向南,直到西乃曠野幾乎最南端的何烈山。由曠野走到何烈山,以利亞走了四十晝夜,其實是頗長的時間,大概他仍是疲倦,大概他仍然沒有動力吧!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好像也是在這樣的狀態之中:疲倦、失望、氣餒、沒有動力……可能先睡一場好覺,吃兩三頓豐富的美食,讓自己的身體先補充補充。 

回來何烈山,除了在地理上它是西乃曠野的最南端之外,它也是上主向摩西顯現的地方。在出埃及記第3章,摩西看見火焰中的荊棘,那裏就是何烈山。還有當以色列人在西乃曠野造金牛犢之後,上帝答應摩西的懇求繼續帶領百姓,又應允摩西可以讓他見到神的榮耀,那裏也是何烈山。 

似乎,以利亞心心念念的是到何烈山去找神。也有學者認為他說「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其實是將自己和摩西做了比較。可能是的。昔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去到西乃山與神立約,從神領受誡命的法版,又責備以色列人拜金牛犢,又為他們禱告求神繼續帶領。而迦密山上的以利亞呢,可能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帶領以色列人放棄巴力敬拜,重新回到與神立約的關係。但他沒有成功。於是在失望、氣餒、憂傷、耗盡等等的情緒籠罩之下,他要去神的山,去何烈山,去找神。

 

II.     住在洞中(vv9 – 12

找到神又怎樣呢?我們繼續看,列王紀上199 – 10:「他在那裏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裏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來到何烈山,以利亞進入了一個山洞。有一些譯本說他在那裏過了一晚,神的說話就臨到他。上帝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裏作甚麼?」我們可以相信這句說話並沒有責備的意味。上帝扶持着以利亞來到何烈山,顯然也同意他的到來。當他問以利亞「你在這裏作甚麼?」的時候,他讓以利亞重新評估自己的位置。即或以利亞從耶斯列出發是真的為了逃命,他去到別是巴,留下僕人之後,自己一個人進入曠野,倦得要死仍然靠着僅有的力量走到來何烈山,他的目的是甚麼?「你在這裏作甚麼?」 

以利亞回答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你有沒有感受到以利亞的情緒從字裏行間穿透出來、迸發出來。不過,我們不要被他的情緒牽引,讓我們讀清楚他說了甚麼。 

我將他這一番話分了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你」:「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第二個部分是「我」:「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以利亞說:「上帝你雖然是萬軍之神,不過你的百姓背叛你呀,只剩下我一個對你仍然忠心耿耿,他們竟然連我都想殺掉。」有沒有覺得這句說話還有下半截沒有說出口的?「他們這樣這樣對你,我這樣這樣忠心耿耿,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你還不懲他們,審判他們!你不施行公義嗎?」 

上主怎樣回應他呢?我們看vv11 – 12:「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裏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 

上帝並沒有直接回應以利亞,既沒有順着他的說話去責備背道的以色列人或亞哈王,也沒有對他受創的心靈說甚麼安慰的說話。上帝展示了一個以利亞要學的功課。 

「烈風大作、崩山碎石、風後有地震、地震之後有火」。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這些都是顯示上帝臨在的記號,與神的啟示和審判有關。然而,上主向以利亞展示這些滿載着神威嚴榮耀的大自然現象的時候,耶和華不在其中。耶和華要以利亞明白的一件事就是,耶和華做事並不受人的期望和想像所指導或者限制。在以利亞心目中,上帝做事當然是轟轟烈烈的,迦密山上不就是這樣嗎?當以利亞祈禱神說「求你應允」,耶和華就「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裏的水」王上1836 – 39)。還有,當他懇切禱告之後,「霎時間,天因風雲黑暗,降下大雨」王上1842 – 45)。上帝做事當然轟轟烈烈的了,以利亞以為。上帝就是讓他知道,不是的。「火後有微小的聲音」。上帝做事固然可以風風火火、轟轟烈烈,但也可以很低調,彷彿無事發生的。 

以利亞有一套想法,覺得上主應該這樣那樣對付背道的以色列人,但上主的想法與他不一樣。 

弟兄姊妹,上帝的想法與你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你怎樣做?你會怎樣做?當你希望上帝這樣那樣做,而事情沒有那樣發生,那就表示上帝的想法與你的想法不一樣。你願不願意接受? 

以利亞願不願意接受?

 

III.    站在洞口(vv13 – 18

我們繼續看1913 – 14。「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裏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火後有微小的聲音,以利亞知道耶和華在其中了,於是他出來站在洞口。「用外衣蒙上臉」,因為人不能直接見神的面。出到洞口,上帝再問以利亞「你在這裏作甚麼?」經過剛才的一番操作,上帝讓以利亞再次評估自己。你在這裏作甚麼?」「你現在的想法是怎樣?是不是有改變?」有沒有呢? 

以利亞再次回答:「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他說:「上帝,我還沒有見到公平啊!公義還沒有彰顯啊!」我們看見以利亞還沒有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他仍然是「我啊……我啊……我啊……」。 

但是上帝沒有緩解他心中的這一份冤屈。上帝讓以利亞的眼光,從「我」抽出來,擴展開去。 

vv15 – 18:「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裏,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 

有一些釋經書的作者認為,以利亞的求死是向神遞辭職信,而神的回應是再差派新的工作給他。我覺得可能不是這樣。剛才已經講過了,以利亞的「求死」只是發晦氣,其實他是心有不甘。如果說vv15 – 18這幾節經文是上帝將新的工作委派給以利亞,那麼這位上帝似乎都幾狠心。既無視以利亞心裏面那份冤屈未得到舒解,又沒有理會他可能仍然未恢復體力,仍然在失望、氣餒之中。 

當然上帝不是這樣了。我們從後面的經文可以看到,這三件事,以利亞只是做了一件。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所謂神差派以利亞回去做新的工作,其實是上主將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預先告訴以利亞。 

我們來看看這三件事。 

第一:「要膏哈薛作亞蘭王」。亞蘭位於巴勒斯坦以北。是當時北國以色列的強鄰。列王紀上接着的第20章和22章就敘述了北國以色列與亞蘭的兩場戰役。上帝說「要膏哈薛作亞蘭王」,是讓以利亞知道,他們的敵人亞蘭哪一個去做王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耶和華」真的是「萬軍之神」,他統管萬有的權柄不是由以利亞的熱心來支撐的。 

第二:「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當時的以列王亞哈的父親暗利作王12年,亞哈接續他也總共統治了22年,加上亞哈兩個兒子先後繼位,暗利家總共統治了差不多五十年,在北國以色列眾多王朝之中他們家族的統治是年期最長的。甚至有亞述的文獻稱以色列為「暗利之家」。但是上帝說,要「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就是說,神宣告亞哈家族的管治將要終結。上帝會將以色列國交給另一個人管理。以利亞說:「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其實這些用不着以利亞來告訴神,上帝也不是放任以色列人背道,只是審判的時候還未來到。 

第三:「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這個吩咐會不會令你覺得神要撤以利亞的職?不是的。我們在後面的經文還見到以利亞服侍的身影。不過,人總是會過去的,無論多麼偉大的神僕,或者多麼忠心的信徒,人的生命就是受着限制。每一個服侍神的人有一日都會成為過去。但上帝的工作不會停止。他會興起不同的人來承繼。我相信,這個吩咐也是讓以利亞知道,他並不是不可取代的。即使他不在,仍然會有忠於上帝的人起來事奉。而上帝正是吩咐以利亞將他事奉的棒傳遞下去。 

最後,上帝還告訴以利亞,忠於上主的人不是只剩他一個。上帝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沒有參與巴力敬拜的。是不是具體的七千個人呢,抑或是用數目字七和千來喻表一個完整的數目呢,都不要緊。重點係,上主讓以利亞不要被自己的感覺欺騙,即使他覺得孤單,他也要知道,在現實裏面也不是祇剩得他一個忠於上主的。

 

結語

我們總結一下列王紀上191 – 18 讓我們看到的重點。 

(1) 首先是,當感到疲倦、失望、氣餒、憂傷、耗盡,沒有動力的時候,當落在靈性低潮的時候,先好好睡覺、好好吃喝,因為「當走的路甚遠」。 

當天使提醒以利亞說「你當走的路甚遠」的時候,我們不肯定他所指的是往何烈山的路,抑或是以利亞事奉的路,還是指人生的路。無論是哪一條路,上主的供應、天使的提醒,都是在勸勉以利亞「不要放棄」。 

弟兄姊妹,不知道你現在是怎樣的光景之中?會不會也是在疲倦、氣餒、失望、憂傷之中?不要放棄!好好睡一覺,好好去吃喝,好好照顧自己。然後靠着上主賜給你的力量再整裝出發,繼續走前面的路。

 

(2) 其次,我們看見上帝做事的方式不是按照我們所認知的、所期望的,更加不是我們可以預測得到。當我們的想法與上帝的想法不同的時候,我們要怎樣?我們要謙卑自己,要承認自己並不是知道萬事的,要禱告求問上帝的想法,要改變自己來配合上帝的想法。 

記得嗎?「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 – 9)在這位上主面前,我們只能夠謙卑,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有限。

 

(3) 第三,求神開拓我們的視野,看得見上主正在怎樣工作。不要只著眼於「我覺得怎樣」、「我認為怎樣」,讓我們張開眼睛,將目光從這個「我」擴展開去,看見上帝的國度,看見更遠更大的景象。假如我們可以這樣,就不會糾結在一些負面的情緒上面。假如我們可以這樣,就不會費力在一些不必要的爭執和掙扎上面。假如我們可以這樣,就能夠走在上主的道路上面,就能夠配合上主的意念來走我們的路。

 

(4) 最後,我希望我沒有令你覺得以利亞很不濟。我沒有這個意思。神也沒有這個意思。雖然在列王紀上19章我們看見一個偉大神僕軟弱的一面,但上帝仍然將以利亞看為寶、看為尊。 

雖然以利亞發晦氣說自己不如他的列祖,說自己比不上摩西,但我們記得在主耶穌登山變像的時候,在耶穌左右兩邊的正是摩西和以利亞。 

還有,開始的時候以利亞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很明顯,上帝並不認同以利亞對自己這樣的評價。如果你沒有睡着,就會留意到一開始我跟大家瀏覽以利亞生平事蹟的時候,最後提到以利亞是被神用旋風接走的。上帝到最後都沒有取走以利亞的性命。我覺得他是要讓以利亞知道,他並不是「不勝於」他的列祖。 

我更加相信的是,上帝不會將我們與任何人比較。我們自己也用不着將自己與別人比較。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一位曾金發牧師,他是致力推動「銳意門訓」的一位牧者。曾金發牧師曾經分享他在25年事奉生涯中學到的十個教訓。第一個教訓是「不要比較、不要爭競」 Do not compare, Do not compete),第十個教訓是「竭力好好走完生命的路」Seek to Finish Well)。願意這兩個教訓也成為我們彼此的勸勉。

 

(5) 最最後,我選了的回應詩歌是《教會根基》。第三節歌詞的第一句是:「教會曾遭受患難,歷經試煉爭戰」。這些患難和爭戰是裏裏外外的。就好像以利亞的時候以色列人所遭受的,外有亞蘭攻擊的爭戰,裏面有百姓背道離棄神的患難。作為忠於上主的信徒,讓我們不要沉溺在自己的軟弱之中。更加不要放大自我,使自己的眼光被蒙蔽。願上主幫助我們,不忘記要謙卑、虛己,成為為主大發熱心,又目光遠大的忠心僕人。


回應詩:【教會根基】《世紀頌讚》458

教會唯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
祂從天上降世間,來尋找祂新娘;
祂為教會捨生命,用寶血來救贖,
以真道和水潔淨,更新建造扶助。

普世只有一教會,來自萬方萬族,
蒙主揀選得救贖,一信一浸一主;
領受同一的餅杯,稱頌唯一耶穌,
心懷一樣的盼望,同享無限祝福。

教會曾遭受患難,歷經試煉爭戰,
她恆心忍耐期盼 那永遠的平安;
有一天她要看見 那榮耀的景觀,
因教會終必得勝,永唱凱歌安息。

Sunday, March 16, 2025

天堂就是不斷唱歌嗎?

經文:啟示錄 71 – 17141 – 5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感恩能夠跟大家一起敬拜,分享神的恩典。問問大家,有沒有一些弟兄姊妹看見個講題會以為我個講道會係關於天堂或者末世的?真係唔好意思,我今日做咗「標題黨」。如果你看講道的大綱就知道,今日講的是關於敬拜的信息。 

其實今日我在大家中間有兩個任務,除了跟大家一起敬拜之外,下午也會帶領一個崇拜工作坊。於是我就想,不如講道就跟大家分享關於敬拜的題目吧。 

大家有沒有試過這樣諗:「星期一至星期五或者星期六都要早起身,禮拜日都冇得瞓得晏些。如果堂道講得好啲還可以,否則就浪費了時間。」不知道你會不會這樣想呢?希望我不會浪費了你的時間。 

可能有一些人不同意這個講法。因為敬拜的主角是神,我們來敬拜是應該的,不應該想着自己可以在崇拜裏面得到甚麼。是嗎?不過,如果人在敬拜裏面不會得着甚麼,那麼神讓人參與敬拜又有甚麼目的呢?天軍天使不是比我們更懂得敬拜嗎?既然神讓人在敬拜中有份參與,祂的心意必然是美好的。所以值得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 

回到今日的講題,其實是我曾經聽過一些弟兄姊妹的疑惑。通常是,當他們查經查到啟示錄的時候就會有這個疑惑,尤其是一些平時不太熱衷於唱歌的弟兄姊妹。「不堂就是不斷唱歌嗎?」弟兄姊妹你有沒有這個疑惑呢? 

我今日跟大家看一看啟示錄。其實啟示錄是一卷特別難解的書卷。一個原因是它裏面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異象。另一個原因是它提及末世和天上的事,所以歷世歷代以來都有不少南轅北轍的詮釋和見解。有多少弟兄姊妹有讀過全卷啟示錄?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敬拜」是啟示錄裏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所以才會令一些人疑惑:將來在天堂是不是要不停地敬拜、不停地唱歌。


I. 啟示錄中的敬拜

我們先來了解啟示錄的寫作背景。看看當時是怎樣的世界,以致聖靈感動約翰寫下一卷這樣奇特的經文。 

(A) 背景世界
一般相信啟示錄大概是在第一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寫成的。即是距離主耶穌升天大概六十後之後。當時教會已經在羅馬帝國發展開去,所以啟示錄的背景世界,正是主後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 

(1) 宗教方面
由於羅馬帝國奉行多神信仰,特別是君王崇拜,而基督徒只敬拜一位神,不會參與這些敬拜活動,故此初期教會備受羅馬帝國的逼迫,甚至殺害。啟示錄69 – 11就是描述那些受逼迫的信徒呼求主為他們伸冤。而啟示錄的作者使徒約翰,當時更是被放逐到一個名叫拔摩的海島上,與其他基督徒隔絕。 

另一方面,基督徒也因為不參與羅馬人的偶像敬拜被一般百姓排擠,指責他們是「無神論」,甚至認為他們不參與敬拜會招致天神懲罰,使百姓受到連累。啟示錄第2、第3章寫給七教會的書信也有描述。 

(2) 社會

此外,羅馬帝國也有明顯的階級分界。最上層是貴族、地主,次一等是商旅、有錢人。然後是羅馬公民,他們多數是農民、軍兵等等。下游的是自由人,主要是回復自由的奴隸,他們會成為個體戶受僱在農田或者果園裏工作,或者受聘作秘書、教師等,甚至娛樂事業的表演者。最下層是奴隸,完全沒有自由,只是主人的資產。 

貫串在這個階級制度之間的是一種稱為「庇護制度」的潛規則:下層的人可以透過提供服務,或者金錢利益,換取向上流動的機會。(「千夫長說:我用許多銀子才入了羅馬的民籍。保羅說:我生來就是。」徒2228)上層的人也可以向下層的人提出要求,作為提拔他們的條件。在這個運作底下,上層階級有較大機會更上一層,而越接近下游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就越渺茫。所以「跨代貧窮」的狀況,早在羅馬帝國已經是很真實的了。 

但是在啟示錄第2章,我們看見主安慰士每拿教會的信徒,不要介意貧窮,不要因此而妥協,要至死忠心。 

(3) 民生

至於當時羅馬帝國的貿易活動、民生概況等也或多或少在經文裏面反映出來。譬如在啟示錄1811 – 13提到有各式各樣的貨品從各地進口到羅馬。從一些資料我們知道,當時羅馬帝國的貿易包括黃金、穀物、香料、陶器、絲綢等等;而出口這些貨品的地方包括不列顛、西班牙、希、土耳其、北非、中國等等。頻繁的貿易活動帶來豐富的物質,同時也帶來奢靡的生活態度,和金錢掛帥的價值觀。 

此外,由於羅馬帝國大部分領土都是以軍事征服得來,為了安撫戰敗的國民,幾任的凱撒都大興土木,建造公路、浴場、廟宇、劇院、和一些大型建築物、鬪獸場等,營造一個太平盛世的局面,令國民覺得羅馬國勢強大、以身為羅馬人自豪。在第6章神就針對這種太平作出審判。 

而在首府羅馬城,由於不斷發展吸引了無數人湧入來尋找改機會,自然地帶來了住屋、衛生、盜賊、娼妓等等的社會問題。貧窮的人來到只能夠住在環境惡劣的木屋。後來羅馬城發生大火,就是因為這些擠逼的木屋林立,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粗略認識了一點點羅馬帝國當時的情況,不知道有沒有令你聯想到今日我們身處的社會呢? 

看過了經文的背景之後,我們來看看啟示錄裏面幾場敬拜的分佈。 

(B) 幾場敬拜的位置
剛才說「敬拜的場景是啟示錄裏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在經文結構上,它們的分佈十分平均:

(1)   41 – 1151 – 14                     展現封印書卷
(2)   74 – 8                                        揭開第七印前
(3)   1115 – 18                                   吹響七號之前
(4)   141 – 5                                      吹響第七號時
(5)   151 – 4                                      傾倒七碗之前
(6)   165 – 7                                      開始倒第七碗
(7)   191 – 6                                      倒完七碗之後 

4、第5章對坐寶座者和羔羊的敬拜在展現封印書卷的前後,可以視為同一場敬拜的前後。至於其餘幾場敬拜,分佈在揭開七印、吹響七號和傾倒七碗的異象之間。每一場敬拜都標誌着審判完成、坐寶座者和羔羊的勝利。這些敬拜場景,強調以獨一真神和羔羊為敬拜對象,與啟示錄第13章描述對獸和龍的敬拜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相信這樣的編排有特別的意思。要明白,神賜下啟示錄,不是叫我們猜測主耶穌甚麼時候會再回來,也不是要我們害怕世界末日。事實上許多人讀啟示錄,只着眼於自己是不是要經過那些災難,是災前、災中抑或災後被提……等等,反而忘記了經文描述的所謂災難,是神用來審判邪惡勢力的工具,是表明羔羊已經勝利。 

而幾場敬拜的場景間隔着審判的描述,是要讓啟示錄的讀者記得,坐寶座的是審判的主、被殺的羔羊已經得勝,即使仍然在患難之中也不至失去盼望。藉此呼籲當時的信徒要持守信仰,不要參與君王敬拜或者任何偶像敬拜,也不要屈服於不公平的商業活動或者制度,要得勝。 

這幾場敬拜的描述有長有短,有一些甚至是只有兩句,卻富有深意。今日我選了其中兩段跟大家一起看看。

 

II. 十四萬四千人的敬拜71 – 17141 – 5

我們先看第7章。

(A)     71 – 17

(1) 地上的十四萬四千人
我們一起讀啟示錄71 – 41此後,我看見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執掌地上四方的風,叫風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樹上2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從日出之地上來,拿着永生神的印。他就向那得着權柄能傷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聲喊着說:3地與海並樹木,你們不可傷害,等我們印了我們神眾僕人的額。4我聽見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有十四萬四千。 

經文開始時說「此後」,這個「此」是指第 章提到羔羊揭開了七印中的第一至第六印,那幾匹馬的異象,以及帶來的破壞和死亡。第 章最後幾節,描述那些想要躲避審判的人對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根據這一句,接着下來第7的「此後」,應該要描述這個「忿怒的大日」。而我們在 71 – 2 確實看見更大的破壞即將降臨。因為已經有四位天使準備好要「傷害地和海」,也就是啟示錄第 章所描述,揭開第七印的情景。注意這四位天使不是憑自己的喜好去傷害地和海。他們是「得着權柄」的。好明顯他們是奉那位坐寶座者和羔羊的命令去行。 

然而就在這個極大的破壞將要來到之際,經文描述「另有一位天使,從日出之地上來,拿着永生神的印。」他向那四位要「傷害地和海」的天使說:「等等」。等甚麼?「等我們印了我們神眾僕人的額。」甚麼意思?意思係,在這四位天使執行破壞的審判之前,神差派另一位天使來,在屬神的人額頭上做個標記先。讓這四位天使能夠將他們識別出來,審判的時候不致傷害他們。 

然後經文描述受印記的共有十四萬四千人。而且作者約翰稱呼他們做「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在接着的 vv5 – 8 更列出十二個支派的人數,每支派都是一萬二千,總共十四萬四千。 

每一個出現在啟示錄的數目字都有特定的意思:
3
是神聖的。代表受造的世界、是完滿、10 是完整、12 是神的子民。 

所以十四萬四千就是12 x 12 x 1000。以此來理解,十四萬四千蒙受印記的神僕人的數目,是表示所有屬神的子民,完完整整的,一個也不會少。他們都會受到保護,免去審判帶來的災禍。 

除此之外,我們從舊約民數記可以知道,每當神數點百姓的數目,就是表示戰爭的時刻已經來到。所以,vv5 – 8 這裏列出十二支派的人數也是提醒我們,爭戰時刻已經來到,神的子民要預備好。回應啟示錄第 2 至第 3章主對七教會的勸勉,「得勝的」就得到屬天的賞賜。 

(2) 天上的十四萬四千人
然後我們跳下去看79 – 12。我們一起讀:「9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10大聲喊着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11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活物的周圍,在寶座前,面伏於地,敬拜神,12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不少人讀這段經文會疑惑,這裏「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許多人,是不是 vv1 – 8 所說的十四萬四千人呢?他們究竟是以色列人,抑或是外邦人呢?其實,答案已經在經文裏面。 

首先,那十四萬四千人是在地上的,而這些「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許多人,他們是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意思是,他們是在天上。聖經特意敘述了他們在天上的衣著和行動。他們「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在傳統裏面,棕樹枝象徵打勝仗,有慶祝的意味,以色列人用來歡迎君王的。記得當主耶穌騎着驢駒進入耶路撒冷,人們就是揮動棕樹枝歡迎他的了。然後這些人稱頌神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然後,天使也回應他們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所以簡單比較之下,我們知道這一群「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許多人,他們是在天上的;而且他們是已經在戰爭中得勝的。 

我們繼續看 vv13 – 1713長老中有一位問我說:這些穿白衣的是誰?是從那裏來的?14我對他說: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15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16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17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這些在天上的許多人,他們身穿的白衣,原來是「用羔羊的血洗白淨的」。大家知道這個描述是屬靈的層面,意思是這些人是被主耶穌的寶血所買贖的,因着基督,他們的罪都被赦免潔淨了。 

不單這樣,他們還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還記得開始的時候跟大家介紹了當時羅馬帝國的情況,基督徒在宗教、社會制度,以至民生方面都因着他們的信仰而受到逼害。然而天上的這一幕讓啟示錄的讀者看見,縱然患難是何等大,所受的逼迫令他們多麼困苦,只要他們堅守着信心,靠着基督得勝,他們就安穩在上帝的手裏。 

(B) 141 – 5

接着我們看啟示錄141 – 5 

剛才說啟示錄裏面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異象。讀過啟示錄的應該至少會記得七印、七號、七碗的異象。剛才看的第7章就是揭開第七印之前的景況。而第14章這一段則是吹響第七號的時候。 

啟示錄 111這樣說:「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第七號吹響,是宣告上主已經得勝、基督作王了。不過敵擋神的邪惡勢力仍然垂死掙扎。就是在第 12 – 13 章所描述的大紅龍、海獸、地獸的異象。這個段落最後的描述,是地獸出來迷惑眾人:「牠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作買賣。在這裏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1316 – 18 

可能很多人對於這裏說的 666 有很大的疑惑。又有很多人胡亂猜測它是暗示某一個人。甚至有一些電影都用這個作為橋段。我今日沒有時間跟大家詳細講解,但這一點卻是與141 – 5 有着直接的關係。 

我們再一起看 141 – 5
1我又觀看,見羔羊站在錫安山,同他又有十四萬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寫在額上。2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像眾水的聲音和大雷的聲音,並且我所聽見好像彈琴的所彈的琴聲。3他們在寶座前,並在四活物和眾長老前唱歌,彷彿是新歌;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4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他們原是童身。羔羊無論往哪裏去,他們都跟隨他。他們是從人間買來的,作初熟的果子歸與神和羔羊。5在他們口中察不出謊言來;他們是沒有瑕疵的。 

(1) 羔羊作王,與人同在
v1再次出現十四萬四千人。經文的「又」字令我們誤會是另一批十四萬四千人。其實這十四萬四千應該是剛才第7章出現的那些人。這個時候,他們仍然在地上,但羔羊已經來到,與他們一起站在錫安山。錫安山並不是真實的一個地點,而是借用舊約的典故。昔日神設立大衛王正是在錫安山治理以色列,神的聖殿也是在錫安山。所以錫安山既是喻表大君王治理他的百姓,也是喻表神與人同在。 

剛才說「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1115上主要作王,於是羔羊來到錫安山。 

(2) 額上印記,歸屬上主
此外,這十四萬四千人的額上寫上了羔羊的名和他父的名。7曾經說,要在他們的額上印上印記。這時我們知道這個印是甚麼了,就是「羔羊的名和他父的名」。剛才說印上這個印保護他們免受天使的審判。這裏也讓我們知道這個印記的另一個意思。對應剛才說,地獸出來迷惑眾人,那些想要作買賣的人要拜獸,要參與君王崇拜和偶像敬拜,要接受的獸的印記666。(1316 – 18)屬於神的人就有羔羊的名和他父的名寫在額上,表明他們是屬於羔羊和羔羊的父的,與獸的邪惡勢力是勢不兩立的。 

(3) 跟隨羔羊,不屬世界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知道更多關於這十四萬四千人的資料。vv4 – 54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他們原是童身。羔羊無論往哪裏去,他們都跟隨他。他們是從人間買來的,作初熟的果子歸與神和羔羊。5在他們口中察不出謊言來;他們是沒有瑕疵的。」這裏幾個描述都不是從字面解釋的。「未曾沾染婦女、原是童身」是指他們沒有與偶像打交道,沒有參與君王崇拜或偶像敬拜。「羔羊無論往哪裏去,他們都跟隨他」,在啟示錄裏面與邪惡勢力的爭戰,羔羊是參與其中的,跟隨他的人也同樣要與邪惡勢力爭戰,要得勝。最後他們口中察不出謊言來;他們是沒有瑕疵的」。不是說這些人是完美的,沒有人是完美的。經文這樣說只是要對應前面第 12 – 13 章那些被海獸、地獸迷惑的人,他們跟隨所拜的偶像作惡、行詭詐,但是跟隨羔羊的人卻會保守自己,不與世界同流合污。 

小結:敬拜,上天下地
其實 141 – 5 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啟示錄裏面描述敬拜的精萃。當羔羊同十四萬四千百姓在地上的時候,天上同時有敬拜的歌聲。而天上的這些新歌,地上的十四萬四千人也一起唱。於是我們看見一幅上天下地一同唱詩、讚美、歌頌、敬拜神的畫面。 

不但這樣,我們從經文的編排也看見,天上的敬拜出現的時間常常是地上正在經歷大災難,或者將會有大審判的時候。正是這樣的編排,作者約翰讓我們看見,不管地上的逼迫多麼嚴厲,生活多麼艱難,我們總可以藉着在地上的敬拜參與天上的讚美。而天上的讚美又讓我們對於得勝的羔羊,和始終掌權的上主有更深的信靠。

 

III.     今日的敬拜

在聖靈感動之下,約翰寫了啟示錄。對照我們今日的世界,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呢? 

首先我們看見,當日羅馬帝國的世界與我們今日的世界也許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地方的人因為相信耶穌的緣故受着逼害。許多人因為不與世界同流合污而被打壓排擠。帝國主義、威管治亦不是很遙遠。 

或者拉近一些,看我們身處的城巿階級上流的機會越來越少、跨代貧窮越來越不容易逾越。在鉅大的財政赤字之下,支出龐大的建設並沒有減少,民生的需要反而被削減…… 這些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 

啟示錄的敬拜提醒我們,天上的敬拜是真實的。當我們在世上面對艱難困苦的時候,上帝仍然掌權。而且羔羊已經得勝了、作王了。現在只是邪惡勢力的強弩之末,垂死掙扎而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啟示錄其實是一封書信它是約翰寫給當時小亞細亞一帶的教會,當他們聚集敬拜的時候誦讀出來的。所以當信徒正在地上敬拜的候,他們同時聽見天上敬拜的景象。他們將目光從地上的患難轉到天上,要看見那一位坐寶座的掌管着世界的進程,歷史的終局也在他手中;也要看見曾被殺的羔羊得勝的主,有一日他會凱旋而來

 

結語

弟兄姊妹,今日你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回來崇拜呢?你會不會只是返來獲取一刻安靜,然後回到生活就仍舊讓生活的煩重壓在心頭呢?你會不會覺得世界紛亂、充滿無奈,信仰只是逃避現實呢? 

願那位坐寶座的和被殺的羔羊,加力給我們每一位。叫我們存着確實的信心,並且倚靠主堅持走信仰的路。我相信初期教會的信徒所經歷的,我們絕對不能倖免。但是縱然如此,縱然我們看見公義被輾壓受苦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幫助讓我們困頓艱之中,仍然憑信心仰望這一位始終掌權的神 

最後,讓我們藉着主對士每拿教會所說的話來彼此勸勉:
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啟 29 – 11

 

回應詩:

【最美好的仗】

過去困於幽暗裏,難以解開這捆綁,
痛苦中掙扎,無法為基督作王。
懇請救主改變我,能對你重燃渴望,
求你助我,洗脫骯髒。
憑上帝話語可得勝,
我立志每天穿戴主所賜全副軍裝。

今天決意跟主的足印,不管試探像惡浪臨近,
那懼怕四周多黑暗,一生都至死忠心,
恩主,我要盡力地傳揚,彰顯你愛,令大也明亮,
願窮盡力氣高聲唱,忠心打那最美好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