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17

天國的子民

經文:馬太福音3: 1 – 4: 25

引言
記得幾年前與一位弟兄傾談時,他提到崇拜講道常常講福音書,沒有新意。當時我正在講福音書,也自我反省了一下:講福音書真是了無新意嗎?今個年度,我打算又拿出福音書來講的時候,也禁不住再問:弟兄姊妹會不會也覺得太熟悉、沒有新意呢?

今次和大家再讀馬太福音,是覺得它切合今年的教會主題,我也盼望與大家一起發掘新的體會,幫助我們應對日益複雜的社會世情。讓我們謙卑等候神親自說話。

首先我們要知道,福音書是根據耶穌的門徒所傳講耶穌的神蹟和教導編寫出來的。編寫的人一定不會只是純粹將耶穌的言行按時序寫出來就算,若是這樣,只需要一卷福音書就夠了。現在聖經正典裏面的四卷福音書,每卷都有特定的寫作對象,要傳遞特定的信息。你可能會奇怪,福音書要傳遞的不就是福音信息嗎?是的,福音只有一個,不過對不同的對象傳講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重點。

上一次與大家簡單介紹了馬太福音的焦點是天國。
在經文的鋪排上,我們看到馬太將耶穌的言行分了五個大段落寫出來。每個段落都是先有一段敘事,然後是一段耶穌的教導,而敘事與教導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我嘗試循着這個結構,跟大家看看馬太筆下的「天國近了!」是怎樣的信息。

今次我們會先看看天國的子民究竟是哪些人。

I. 耶穌是真正的以色列人
上一次提過,馬太寫耶穌的家譜首先要我們注意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有王位的繼承權。但我們也不要忽略,馬太同樣著意地指出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在1:1-17短短的一段家譜裏面,五次提到大衛,提到亞伯拉罕的也有三次。但耶穌與其他亞伯拉罕的後裔是不同的。

怎樣不同呢?讓我們從經文看出來。

(A) 耶穌與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的比較
我們先看馬太福音3: 1-17。

3章1-6節敘述施洗約翰為主作的預備工夫。他來到約旦河施洗,呼籲人悔改。當時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約旦河一帶有許多人來到約翰這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3:6)。

有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約翰的洗,約翰卻十分嚴厲地責備他們:「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3:7-12)

明顯地,當時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以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可以安枕無憂。約翰正是指出他們的謬誤:若沒有悔改的生命,也會從樹上被砍下來,會被揚棄、被丟在火裏,會失去神應許的恩典。

對比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耶穌來接受約翰的洗禮就有很不同的經歷。起初約翰不讓耶穌受他的洗,但耶穌卻堅持說:「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3:15)。耶穌說的諸般的義,應該不單是指到受洗加入教會,或者遵守律法。我相信耶穌說的,更重要是指到祂到世間來與困苦的人同在,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拯救出來的使命,是遵行天父旨意的義。

我們看見一個很強烈的對比:約翰責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自恃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沒有用心活出「與悔改的心相稱」的生命。但耶穌卻甘心樂意地「盡諸般的義」,因而得着神親自的回應:「有聖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3:16-17)。甘心樂意活出神的心意才是神喜悅的。

我相信這也是給我們的提醒,不是自稱是基督徒,就必然得救。聖經有許多處都提醒我們要有與悔改相稱的生命。耶穌警告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保羅也說,「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裏;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羅11:21-22)所以讓我們也儆醒,不要自恃,而是每一天以悔改的心謙卑自省,活出蒙神喜悅的生活。

(B) 耶穌與以色列人的比較
受洗之後耶穌去到曠野。讓我們看馬太福音4:1-11。(刊印在程序表上)

這一段經文大家不會陌生。今次我們主要看耶穌對試探的回應,與以色列人在曠野對試探的回應有怎樣的不同。為甚麼要與以色列人比較呢?原因是經文本身有這樣的含意。4:1-2「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

經文讓我們看到,耶穌受試探的過程與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是時間:耶穌禁食四十晝夜。「四十」這個數字與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有很直接的聯想。其次是地點,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曠野」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裏面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我們隨便打開詩篇都可以看見,每當提到曠野,十居其九是回顧他們出埃及之後在曠野的生活:神的帶領、天降嗎哪、磐石出水,還有他們硬着心、悖逆神、試探神等等。所以當馬太敘述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試探,聽眾自然會馬上聯想到古時以色列人在曠野。

古時以色列人在曠野受試探以失敗告終,耶穌又如何呢?讓我們一起讀4: 3-10「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着: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着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耶穌說:撒但,退去吧!因為經上記着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

這三個試探都牽涉到選擇。大概所謂「試探」就是在人生各種處境和境況裏面,如何作出選擇。魔鬼分別以食物、神的保護,和萬國的榮華來試探耶穌。我們看看耶穌如何選擇。

第一個試探是食物,是關於滿足需要。魔鬼看準耶穌「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的機會,引誘祂將石頭變餅來充飢。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候,食物常常成為他們埋怨神、試探神的原因。我們看一兩個例子。(出埃及記 16章、17章)還有很多經文,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建議大家報名參加成長課程,詳細地讀「五經」。

每當沒有水飲、沒有食物,或是他們嫌棄神所賜的嗎哪,以色列人就哭鬧。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要,神也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我們讀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文要注意,他們哭鬧不是真的因為沒有,而是他們不想等。許多次他們哭鬧埋怨是他們等不及神的供應,他們的埋怨先出現、他們的懷疑先出現。

但耶穌的回應卻截然不同,祂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生命第一要重視的不是滿足需要,耶穌選擇以神的話成為祂生命的養份。上星期的兒童暑期聖經班(VBS),其中一句金句也是這節經文。導師用心的向小朋友解釋,神的說話怎樣可以提供生命的養份,使我們健康成長:第一要食,就是要每天讀神的話語;第二要消化,就是要思想、要領受;第三還要吸收,就是讓神的說話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引,倚靠神的帶領。衣食住行是需要的,但聖經教導我們: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更重要的是用心認識神,倚靠神的說話渡日。

第二個試探是關於神的保護。魔鬼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着: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魔鬼也懂得聖經。這個試探是:魔鬼說:「神會吩咐使者保護你……如果祂真的與你同在的話……」!同樣的試探以色列人也面對過。剛才的出埃及記17章,他們因為沒有水向摩西爭鬧,質疑「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出17: 7)耶穌卻能夠洞悉試探者的技倆,沒有隨着試探者的引誘來質疑神,祂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祂選擇不去懷疑神的保護和同在。

或者外在環境不理想,或者生活不容易過,或者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或者禱告真的沒有成就……無論是甚麼境況,不要懷疑神的同在,「不可試探主你的神」!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不信和懷疑,以致他們試探神、悖逆神,甚至最後不得進入應許之地。所以我們要儆醒,不要好像以色列人那樣懷疑神的同在,要選擇相信神的保守和看顧、選擇仰望神的大能。

第三個試探是萬國的榮華。魔鬼「將世上的萬國和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魔鬼一定是不知道救恩計劃的,不過他大概估到耶穌的對象是萬國,所以他以萬國的榮華來試探耶穌。

這是試探是:魔鬼說:「只要拜一拜,就可以得着萬國,無須花工夫,不用等。」要知道「拜」不只是伏在地上或彎腰合拾的動作。「拜」是包含倚賴、信靠的意思。魔鬼引誘耶穌倚賴他來得到萬國。對耶穌來說,如果倚賴魔鬼來得到萬國,祂就無須受苦、無須走十字架苦路。

以色列人在曠野也曾經因為路難行而埋怨神,在民數記21:4-5:「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就怨讟神和摩西」。他們埋怨路難行,埋怨嗎哪淡而無味,埋怨這、埋怨那,接着就謗讟神和摩西。

有沒有想過:如果耶穌也嫌受苦的路太難行、沒有走上十字架,救恩會變成怎樣呢?沒有人喜歡受苦的,許多宗教也教人趨吉避凶、逃避痛苦,甚至許多基督徒也逃避受苦,不願意面對神要我們經歷的破碎和拆毀。但人生在世,尤其面對今日的社會世情,苦難根本是避不開的:天災人禍、無故病患,以至因別人的罪行而受苦被害,屢見不鮮。如果耶穌也只是揀沒有痛苦的路來走,我相信這個救恩也不能夠將苦難和痛苦中的人解救出來,這個也不是真正的拯救。

最近我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是刑福增博士寫劉曉波在監獄中的反省,提到劉曉波在監獄裏面讀到涉及哲學、宗教、文化的書籍,他也重新思考基督教對苦難的意義。他讀到潘霍華的《獄中書簡》,「令他想起為了承擔塵世苦難而走上十字架的耶穌」。從孔漢思的《論基督徒》他看見「在“悲劇的深淵面前、在死亡導致的恐懼和無意義面前”,上帝的現實卻“為生存提供值得活下去的勇氣和意義”,“給予人類生存以信心和終極的意義”。」 如果耶穌不走過十架的苦路,祂根本無以面對人間的苦難。但耶穌選擇走上十字架,就勝過撒但的試探,為人類帶來完全的拯救。而在苦難和痛苦中的人,也可以憑着仰望這位為人受苦的基督而得着力量。

小結:
從這兩個比較可見,耶穌選擇順服神、甘心樂意活出神的心意,顯示祂才是真正的天國子民、真正的亞伯拉罕子孫。祂也為人開出一條新路,面對人生各種選擇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要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轍,我們可以跟隨耶穌的腳步,選擇倚靠神、順服神,在神的話語裏面得着養份、得着力量來活出蒙神喜悅的生命。

II. 耶穌呼召人成為天國子民
在剛才的比較裏面,我們看見,即使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也不一定可以承受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恩典。那麼誰可以呢?讓我們來看約翰的事工和耶穌的事工的比較。

A. 耶穌與約翰服事範圍的比較
我們首先看約翰和耶穌服事的地方和群體。

馬太福音 3:1-6敘述施洗約翰的服事,說他「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人們從「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去到他那裏受他的洗。

比較之下,耶穌服事的範圍似乎闊很多。4:12-16提到:「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裏。」4:25又說:「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着他」。看看地圖就見到耶穌服事的地方主要在北面的加利利地區。加利利是甚麼地方呢?4:15就說到加利利是外邦人的地方。所以,耶穌的服事比較多在外邦人的地方。由此也可以看見,天國的子民並不限於猶太人,外邦人也可以成為天國的子民,耶穌的使命就是使萬國成為天國的子民。

B. 耶穌與約翰事工的比較
除了服事的地區範圍有不同,約翰和耶穌接觸人的方式也有不同。

約翰在約旦河為人施洗。經文沒有說這些人是甚麼人,有猶太人,可能也有外邦人。當時如果有外邦人想要成為神的選民,就必須加入猶太教,接受割禮和遵守各種潔淨禮儀。所以無論猶太人、外邦人都會來接受約翰的洗禮。而當人們來到,約翰就呼籲他們要悔改。

耶穌卻是開出另一條路讓人成為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 4: 18-22「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從那裏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約翰是人們去接受洗禮的時候呼籲他們悔改。耶穌卻是來到外邦人的地方,呼召人來跟隨祂。而耶穌第一批呼召的門徒也顯出他們具有真正的天國子民的素質。當耶穌發出呼召的時候,這四位門徒都是以順服的態度、用立刻的行動回應。

小結:
耶穌作為真正的亞伯拉罕子孫、真正的天國子民,祂呼召人來跟從祂,作真正的天國子民。不再以種族、血統來規限,只要願意順服神,願意跟隨耶穌活出神的心意、作神喜悅的事,就是天國的子民了。

總結
然後經文在4: 23-25就簡略地敘述了耶穌接着的服事:「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敍利亞。那裏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 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着他。」

對於有許多人跟着,耶穌並不是特別高興。剛才說,耶穌的對象是萬國,但祂並不希罕隨便的跟隨。對於這些跟着祂的「許多人」,耶穌講出極嚴苛的「登山寶訓」,令到這些「許多人」要重新思考是否要繼續跟隨。

「登山寶訓」我們下次會看。但在看之前,讓我們先問一問自己:我是不是真正的天國子民呢?我有沒有順服神呢?我是不是倚靠神的話來渡日、在生活各種境況裏選擇不懷疑神的同在,選擇活出神的心意、作神喜悅的事呢?至少,你有一顆願意的心嗎?

我們是門徒呢?抑或只是跟着耶穌的許多人之中的一個呢?



回應詩
【我們是祢的百姓】
我們屬於祢,都是祢的百姓,
我們正呼求祢,宣揚祢的聖名;
在這黑暗的世代,祢召我們發光;
當我們尋求祢面,主啊,顯祢大能!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國度降臨!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旨意成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