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5, 2024

從路旁走到路上

經文:馬可福音 1046 – 52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感恩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敬拜!

今日已經2月底了,還有一個月多少少就到受苦節,你有沒有準備自己怎樣過受苦節呢?定抑或有許多考試、測驗、功課……根本無機會思考呢?

我們一同禱告。

 

I.     一宗簡單的醫治神蹟

(A)    欠缺醫治神蹟的元素

剛才讀的經文,一個失明的人,原本在路邊討飯,聽見耶穌來到,於是把握機會爭取得到耶穌的醫治,最終如願以償。表面看來這是一件醫治的神蹟。

但若說這件是一宗醫治的神蹟,那麼它與其他醫治神蹟又有很大的分別。舉例,我們看馬可福音822 – 26,也是一段醫治瞎子的經文。我讀給你聽:「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23耶穌拉着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24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25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26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這段經文描述醫治的過程,耶穌有很多動作:拉着他的手領他到村外、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還要一次未能成功,再按手在他眼睛上,瞎子這才復了原。

反觀1046 – 52醫治巴底買呢,耶穌只與巴底買兩問兩答:「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要我為你做甚麼?」「我要能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就這樣簡單,沒有任何動作,巴底買就好了。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這段經文的主旨不是關於醫治的。那麼,它是關於甚麼的呢?

(B)    大段落的佈局

要明白它是關於甚麼,我們要從更大的段落來看。整卷馬可福音只記述了兩個醫治瞎子的事蹟。另一次就是剛才說的822 – 26,耶穌醫治伯賽大的瞎子。

有趣的是,而這兩個醫治瞎子的事蹟剛好是一個大段落的開始和結束。就好像三文治上下兩塊麵包那樣,中間夾着的,是耶穌向門徒三次預告祂將要受苦,和門徒三次的反應。

我將這三次預告和門徒的反應簡單表列出來:

馬可福音

耶穌預告

門徒的反應

827–38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彼得拉着他,勸他(其實是不許祂這樣做)

930–37

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

不明白,又不敢問;彼此爭論誰為大

1032–45

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雅各、約翰要求坐在耶穌左右兩邊,與祂同得榮耀

我們看見耶穌三次預告自己受苦,一次比一次講得仔細和清晰,門徒卻是不知所措;而且一次又一次顯示他們還未明白耶穌所預告的是甚麼事情。

而這兩宗醫治瞎子的事件放在這三次預告的前面和後面是有特別的喻意的。要知道聖經中提到失明或者看見,很多時不是真的談論眼睛的健康,看見/看不見常常是用來比喻屬靈的觸覺。就好像耶穌常常責備法利賽人,他們說自己看得見,其實他們的屬靈眼睛是失明的,因為耶穌多次展示他的神性,他們都看不見。(參939 – 41

所以馬可福音822 – 26耶穌雖然用了很多動作去醫治,但過程是不順利的,第一次更是不成功。這件醫治事件是喻表門徒一直不明白耶穌所說的說話。他們跟隨耶穌差不多三年了,始終看不清楚耶穌是誰,祂到世上來的目的是甚麼。

雖然門徒不明白,但耶穌仍然一次比一次清晰地預告自己將會被殺害,與及之後要復活,他很想門徒看見十字架的意義,很想他們明白之後會有合適的回應。就是巴底買的故事最後的結局:「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所以巴底買故事的喻意是,人看得見之後就從路旁走到路上跟隨耶穌。

 

II.    一個不簡單的瞎子

明白了這個故事的性質之後,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看看這個瞎子。馬可介紹他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有許多人就誤會以為這個人叫做「巴底買」。原來不是的。「底買的兒子」這句說話是希臘文,是寫作新約聖經的文字。而「巴底買」則是亞蘭文,是當時的人口講的語文,它的意思一樣是「底買的兒子」。所以從頭至尾人們只知道他是在路邊乞食的「底買個仔」,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一個沒有名字的瞎子,一個每天坐在路旁討飯的nobody,他心裏最大的渴望是甚麼呢?

這一日,他聽見人群的聲音,出於好奇,他打聽發生了甚麼事。當人們告訴他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他馬上抓着這個機會。他向着人群大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其他人要他收聲,可能覺得他「阻住哂」!更大的可能是覺得他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乞兒!但是巴底買知道不可以錯失這個機會,於是他不理會四周的人的阻撓,他更加大聲地高叫「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然後耶穌聽見了。

 

(A)  認識耶穌

巴底買雖然被人輕看,被人禁聲,但他卻不是一個簡單的瞎子。他的眼睛看不見,他的心靈卻看得很清楚。經文描述他對耶穌有三方面的認識。

首先在v47,「他聽見是拿撒勒人耶穌,就喊」。「拿撒勒人耶穌」是當時的人對耶穌最基本的認識。大家要知道「耶穌」這個名字在當時是很普遍的。然而「拿撒勒人耶穌」就只有一個。巴底買肯定已經聽過耶穌的事蹟,但他無機會去見耶穌。為甚麼呢?巴底買身在耶利哥,耶穌平常出入的是加利利附近。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大概是當時一個討飯的瞎子不可能跨越的。所以就算他聽過耶穌有醫治大能,也沒有機會見祂一面。

其次係巴底買知道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我們嘗試想像巴底買的心情。當他知道耶穌經過,他應該很心急,不可以錯失這個機會。為了令耶穌注意到他的存在,巴底買大聲呼叫。留意,他不是呼叫「拿撒勒人耶穌」,他是呼叫「大衛的子孫」,兩次都是這樣稱呼耶穌。與「拿撒勒人耶穌」不同,「大衛的子孫」這個稱呼,對於當時的人來說與「基督/彌賽亞」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巴底買不但知道耶穌是個能夠醫治他的「拿撒勒人耶穌」,他也知道耶穌是神差派來的彌賽亞,「大衛的子孫」。

還有第三方面的認識。在v51,當耶穌問他有甚麼要求的時候,巴底買回答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他稱呼耶穌做「拉波尼」。這句是他們日常交談的亞蘭語。大家可能聽過「拉比」,意思是夫子、老師。「拉波尼」的意思是「我的夫子」。門徒跟隨了耶穌幾年都只是稱呼耶穌做「夫子」(可1035)巴底買卻將耶穌拉近自己,稱呼他做「我的夫子」,表示了他對耶穌格外地尊敬,同時也顯示他很願意與耶穌有更深入的關係。

弟兄姊妹,不管我們返教會多少年,最重要的是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有多深。假如我們只是返來聚會,將聖經當是故事聽聽;假如我們的信仰仍然只係爸媽的信仰,我們自己卻沒有與耶穌建立關係,那麼瞎子巴底買就比我們看得更清楚了。

(B)  認識自己

除了對耶穌有認識,巴底買對自己也有一定的認識。

首先,巴底買認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在古時的世界,身體有殘障就表示他不能夠自食其力,還要人來照顧。所以在大部分人眼中都覺得他們沒有價值;連他的名字都沒有人提起。巴底買是知道的,所以他只是在城外低調地行乞,但他卻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他的沒有放棄令他一知道耶穌來到就即時可以提出他的訴求。

其次係他知道自己的需要。當巴底買知道耶穌靠近,他知道機會來了,於是他高呼,就算「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都不能把他攔住。當耶穌問他:「要我為你做甚麼?」他說:「我要能看見。」簡單、直接、清晰。

除了需要恢復視力之外,巴底買知道自己還有更深層的需要。

我們再看看巴底買對耶穌的呼求。第一次他呼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被許多人責備之後,他再呼叫:「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然後耶穌問他:「要我為你作甚麼?」

耶穌的同一句說話,在前面少少的經文也問過門徒。就是當耶穌第三次預告祂將要受苦、被殺,雅各和約翰兩兄弟來跟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做。」然後耶穌就問:「要我為你們做甚麼?」他們想在耶穌的榮耀裏,一個坐在祂的右邊、一個坐在祂的左邊。

我們看見門徒來有求於耶穌,他們覺得自己有資格與耶穌同享榮耀。巴底買也來有求於耶穌,他求的是耶穌的憐憫。對比之下,我們看見巴底買比門徒認識耶穌更深。因為耶穌到世間來,不是享受榮耀,也不是帶來財富。耶穌自己也出身寒微。可惜門徒跟隨了耶穌幾年,仍然未明白耶穌到世間來的奧秘。但巴底買卻知道耶穌是神差派來的彌賽亞,他知道耶穌是憐憫人的神,他認識到自己需要神的憐憫。

弟兄姊妹,假如你不只是將聖經當作故事聽聽就算,假如你是認真地返教會、讀經、祈禱,切實地跟隨耶穌,那很好。不過,我們仍然要問一問自己,我們認識的耶穌是怎樣的?祂是不是憐憫人的神。很多時候我們會被日常的經驗影響我們對耶穌的認識。譬如,我們知道父母、老師總是特別喜愛乖孩子。我們很容易以為天父也是這樣,於是努力表現乖巧,不敢讓人看見我們的缺點,深怕被人被神嫌棄。

其實天父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我們本身是怎樣的人,祂就是按着我們的本相來接納我們。不需要等我們變得乖、變得靚,只要我們有需要,祂都會從高天伸手將我們拯救出來。所以我們只需要努力倚賴神的憐憫渡過每一日就夠。

最近留意到陳蕾有一首歌,頗有意思。歌名叫做《神的不在場證明》,好似有點反信仰。但仔細看就會看見她唱出了一種掙扎和求救。跟巴底買還有點相似哩!

「自我出生的一剎已經錯了麼……
大概天都不喜愛我這個誕生
在社會努力地求一點憐憫
這一個次品 懇請你容忍」
……

一次一次痛擊未可取去我這破生命
一個一個離別漸可適應
無神蹟,教會我再痛也不信命
從絕處學欣賞掙扎的足跡

……

雖然歌詞裏面好像在控訴神沒有理會她的痛苦,她唯有靠自己來捱過。不過,她其實沒有放棄與這個神對話,也正正是證明神是在場的。

就好像巴底買那樣,他雖然日復一日地在城外討飯,不知道甚麼時候這些苦難會過去,但他心裏面沒有覺得神不理會他,他仍然懷着盼望。這一日,當耶穌來到,他就捉緊機會得到了神的憐憫,「不需等一世紀」。

 

III.  一個不簡單的決定

(A)    從認識到跟隨

巴底買得到神的憐憫之後,他「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所以一開始時,我說這個醫治故事是關於呼召人來跟隨耶穌的。但這宗呼召事件又與其他呼召事件不大相同。譬如耶穌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他見他們正在捕魚、補網,「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可1:16-20)又譬如耶穌呼召利未,見他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可2:14)平時都是耶穌叫人來跟從祂,被呼召的人就起來回應。但巴底買卻很不一樣。最不同的是,耶穌沒有叫他來跟從。甚至整個過程都是巴底買自己採取主動。他高聲叫喊、他不顧旁人的阻撓,當耶穌說「叫他過來」的時候,他迅速地「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而當他的眼睛看得見之後,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讓我們注意巴底買的轉變。起初他是「坐在路旁」的,經文結束的時候,他是「在路上跟隨耶穌」了。巴底買是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為一個跟隨者了。

我估大家情況可能也差不多。你起初可能都是旁觀者。由細到大爸爸媽媽帶你們返教會,要你們返教會,幾乎沒有得選擇。我認識一些年輕人,一上了大學就放飛,從此見不到他們在教會出現。但係我又認識一些人,他們起初是到教會去看看,或者陪家人返吓。坐着坐着、聽着聽着,漸漸地對耶穌認識多了。有一日當他們體會到自己的需要、認識到神的憐憫,他們就相信耶穌了。

或者,今日可能你也是在這裏坐着、聽着而已,也許有一些事情你還沒有想通,甚至你可能因為某些事情而覺得這個神信唔過。不要緊的。但係我邀請你不要只是坐坐、聽聽,試試好像巴底買那樣主動認識耶穌多一些,主動向這位上帝呼求、高叫,直到他回應你。你還要想好:當耶穌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的時候,你要怎樣回答。

(B)    醫好才跟隨?

回來看巴底買的故事。巴底買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跟隨者,是在他經歷了耶穌的醫治之後。也許這也是我們許多人的想法。事實上我也聽過不少類似的見證,因為經歷了神的醫治就信耶穌了。甚至有一些人會說,「如果耶穌醫得好我,我就信了!」

問題是,跟隨耶穌就是為了病得醫治嗎?跟隨耶穌就是為了解決我的難題嗎?假如神的心意不是醫好呢?我們會不會即時將耶穌拋棄呢?

介紹一位女士給大家認識。她同樣是瞎眼,但她卻得不着醫治。她的名字是Fanny Crosby1820-1915,許多人都聽過她的名字,不過大家未必認識。她從43歲開始寫第一首聖詩歌詞,到她95歲離世,總共創作了至少8000首聖詩。其中不少被翻譯成中文,其中比較多人唱的有:榮耀歸於真神、有福的確據、主凡事引導、安穩在耶穌手中……等等。她寫的歌詞全都是讚美、感恩,從來沒有人聽到她抱怨生命。

她其中一首詩歌,英文歌名是“Pass Me Not【莫把我棄掉】,《頌主新歌》285。副歌的歌詞:“While on others You are calling, Do not pass me by”。意思直譯大概是:「許多人都蒙祢呼召,不要遺下我」。我覺得就好像巴底買那樣,她積極的呼求主,不要讓她落在救恩之外。當然,每一個人都想身體健康、無病無痛!然而,是否跟隨主,與身體是否健康、病患是否得到醫治,是沒有直接關係的。我們是不是願意跟隨主,只在於我們是不是看見自己需要主的憐憫。

 

結語

馬可刻意將耶穌醫治巴底買這件事,放在他三次預言自己將要受苦、受死和將要復活的經文之後。成為一個清晰的喻表,就是:當我們看清楚耶穌是誰,認識清楚自己的需要,之後就可以在路上跟隨耶穌。即使跟隨耶穌的路不容易行,但歷世歷代的信徒都是這樣走上了,今日你在哪一種狀況呢?你是不是仍然只是路旁做旁觀者?抑或你已經走在路上跟隨呢?

還有一個月多少少就係受苦節了,邀請你在這段時間裏面更多思想耶穌的十字架,更多思想自己的信仰。祈求聖靈開我們的眼睛看見他一直都在,等候要憐憫我們。

 

回應詩:【奔跑不放棄】

每個狂風暴雨裡,你同在在那裡,
每個難處低谷裡,你恩典在那裡,
每個傷心失望裡,你愛我愛到底,
在你愛的光中,我得著能力。

我愛你,用盡我全心全意全力,
榮耀高舉你的名,我跟隨不懷疑。
我愛你,用盡我全心全意全力,
在這愛的路程裡,我奔跑不放棄。

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
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
至暫至輕的苦楚要成就,
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