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6, 2018

學是學非學行善

經文:馬太福音 6:1-18

引言
大家早晨!學是學非是一個電視節目,都是借個名字,學學甚是對、甚麼是不對,學學如何行善。

新一年第一次和大家見面。感謝主,我們又回來看登山寶訓的教導。

上一次我們看了耶穌教導門徒怎樣是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祂用了舊約六個律法和教導,指出它們的真正意義。

今日跟大家讀的第 6 章 1-18 節,仍然是討論「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或者我們要先問:為甚麼耶穌說要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才可以進天國呢?記得曾經說過,法利賽人原本是一群敬虔、謹慎遵行神的律法的人,但他們失去了信仰的活力,他們遵行律法變得僵化,以致不能夠領受耶穌的教導。對於這一批人,耶穌用新酒和舊皮袋來作過比喻,祂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太 9:17)舊的皮袋裝不下新的酒;陳舊僵化的生命也不能夠接收神每一天新的信息。讓我們仰望神、禱告聖靈賜給我們活潑的生命,能夠承載神的話語。

上一次提到幾項神特別在意的舊約教導,是關乎人際關係裏面的忠誠和愛。今日我們看 6:1-18 是關乎哪些事情。

I. 義的三個範例
(A) 善事、義、敬虔
6:1「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很清楚,在第 5 章說完了神看重的人際關係之後,耶穌轉而提到「怎樣做善事」。但這裏所說的善事,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行善積德」的善事。有另一些譯本將「善事」翻譯做「義」——「不要故意在人面前表現你們的義」(新漢語譯本),也有一些譯本翻譯做「敬虔」——「不要故意在人面前表現你們的敬虔」(NASB)。然後,耶穌用了三種敬虔行為來作範例。

剛才大家讀經的時候,可能也有留意,馬太記述這三個例子的格式是一致的:先說出不可以好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那樣做,然後說出應該要怎樣做。這三個例子分別是:vv2-4 關於施捨,vv5-6 關於禱告,和 vv16-18 關於禁食。讓我們先了解這三種行為的性質。

第一是施捨。v2「所以,你施捨的時候」。明顯地耶穌假設了我們是會施捨的。也許今日的社會太複雜了,我們會懷疑行乞者背後會否有一個犯罪集團在操縱,會不會這人本身其實是不缺的……等等。對於猶太人來說,施捨是一件蒙神祝福的事情。舊約多處都有提及。譬如:詩篇 37:21「義人卻恩待人,並且施捨」;詩篇 112:9「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箴言 11:25「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 21:26「義人施捨而不吝惜」;詩篇 41:1「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箴言 19:17「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對於貧窮人是否能夠得到照顧,神是特別注意的。一些文獻甚至記載,當主後 70 年聖殿被毀之後,猶太拉比教導猶太人:雖然不可以再獻祭,但施捨和賙濟是可以代替獻祭來得神喜悅。所以我們明白,耶穌在這裏提及「施捨」,並不單是對貧窮人有一顆善心,而是我們向神做的事情。

其次是禱告。但以理書 6:10 描述:「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裏……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亡國之後,敬虔的猶太人都著重在神面前禱告,甚至可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但以理不理會王已下了的禁令,仍然維持慣常的做法:一日三次向神禱告感謝。

最後是禁食。對我們來說,禁食是個人靈性操練,學習節制。但對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禁食代表哀慟、刻苦己心,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懇求赦免的禱告,是敬虔的人會做的事情。

所以耶穌在這裏討論的施捨、禱告、禁食,全都是向神做的事情。上一個段落(5:21-48)提到的六項律法和教導,是橫向的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和愛;而這裏的三個例子、這三項「善事」則是縱向,是人對神的敬虔。

(B) 不可……
明白了這三個範例的性質之後,我們來看耶穌的教導。

剛才說三個例子的寫作格式是一致的:先說了「不可」怎樣做,然後說「要」怎樣做。我們也跟着這個次序,先看看不可怎樣做。

v2「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v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v16「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將這三個「不可」並列來看,你可以看出這三個「不可」有甚麼共通點呢?從這三個「不可」的共通點可以看到耶穌指出這些做法的問題在哪裏。無論是大鑼大鼓地施捨,抑或是當街當巷地祈禱、或是將禁食的愁容擺在面上,這些人的目的是:「故意叫人看見、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故意叫人看出」。三者的共通點是「故意」和「人」。這種故意叫人看見他們有多敬虔的做法,耶穌稱之為「假冒為善」,口語化一點就是「虛偽」、「扮嘢」。

為甚麼這些人要扮嘢呢?這樣做有甚麼好處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有另一些譯本還形容他們得到的賞賜是「豐豐足足」的 ——「他們已經豐豐足足得了他們的賞賜」。是甚麼呢?就是讓人看見、注意到他們的行為。這個賞賜好不好?好!當然是好的。他們的目是想人看見、想得人的讚賞,人們看見了、讚賞了。他們「心想事成」了!不過,耶穌說,他們在天父那裏就沒有賞賜了。(v1)

耶穌的意思是,我們能夠行善一定得到賞賜的,只在乎是地上人們給你的賞賜,還是從天上天父得來的賞賜。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別人看見,那麼你是可以得到的。不過在天父那裏就沒有了。

你想不想這樣呢?

(C) 要……
不想這樣,可以怎樣?那麼我們繼續看看耶穌說「要」怎樣。我們同樣地將三個「要」並列,看看它們的共通點。

vv3-4「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v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vv17-18「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18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也不難看出,這三段經文的共通點是「在暗中」。無論是施捨、禱告,或是禁食,都要在暗中進行。「在暗中」的好處是,耶穌很肯定地應許:「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希望你不會誤會,以為天父專門躲藏起來,在暗中偷看人們的動靜。一個比較容易明白的翻譯是:「那位能夠看見人在暗中作事的天父,必然會賞賜你」。在暗中作事的是人,不是天父。因為對於天父來說,「黑暗和光明,在神看來是一樣的」(詩139:12)

小結
你會怎樣選擇呢?施捨、祈禱、禁食,你會大鑼大鼓地做、當街當巷地做,還是會暗地裏做、收收埋埋地做呢?似乎很容易選吧。是真的這麼容易嗎?

施捨、禱告、禁食,是當時敬虔的人最普遍的行為,耶穌提出來作為例子,可以泛指其他的好行為。我們可以想想,今日有哪些行為普遍被認為是敬虔的人會做的呢?會不會是返祈禱會呢?但是返祈禱會或者其他聚會,沒有可能暗地裏啊!會不會是事奉呢?但許多事奉也是沒有可能暗地裏的啊!會是奉獻嗎?奉獻可以比較隱藏的,但無論多麼穩藏最少都有一、兩個人知道的。就算真正的敬虔似乎沒有可能完全隱藏來做的。更何況,耶穌在 5:16 明明吩咐我們:「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那究竟要讓人看見呢,還是不要讓人看見呢?耶穌的教導究竟是甚麼呢?

原來,耶穌在 6:1-18 要說的並不是「怎樣做才算真正的敬虔」。我們看看祂要門徒明白的是甚麼。

II. 「主禱文」
我們回來看 6:7-15,一個常常被稱為「主禱文」的段落。6:7-15 的格式很明顯與前面提及的三個例子很相似。也是包含了「不可」怎樣做,和「要」怎樣做。

我們先看看「不可」怎樣做。我們看 6:7-8「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耶穌並不說所有冗長、重複、詳盡的禱告都不可。祂是特別提醒我們不可像外邦人那樣用重複說話的禱告。大家信主之前,或者家裏有沒有人拜祖先或者其他偶像的呢?如果有,你就會知道。廣東話有一個詞語很傳神:「禀神」。「禀神」的意思是將事情、經過、個人身世、願望等等一一向神靈禀告。但主耶穌禁戒我們這樣做,祂說:「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v8)。不需要向神禀告,因為我們未開口禱告之前,天父早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

然後,主耶穌就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主耶穌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但祂的目的卻不是教導門徒「如何有效地禱告」。祂仍然是想門徒明白「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是怎樣的。當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是怎樣地禱告,我們在這裏不多說。我們只集中看主教導我們怎樣禱告。

(A) 天上的父
首先,要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自己的禱告,你通常是怎樣稱呼神的呢?你怎樣稱呼這位上帝顯示了你和神關係,和你對祂的認識。

主教導我們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祂要我們明白在天上的這一位是我們的父。「天父」這個稱呼,在這段經文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 6:1 和剛才那三個例子裏面,主耶穌都不斷提醒我們,這位天父是很願意賞賜給我們的。祂深知道我們的需要,祂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呼叫祂,表示我們對祂的仰望和依靠。

當我們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時候,我們必需要向上仰望,我們的眼睛從地上轉向天上;我們不再注目在地上的生活,而是將眼光轉向神。「在天上的父」對照我們在地上的生活,要求將我們的焦點改變,要我們有不一樣的生活態度。

(B) 願你的……
在呼叫「天上的父」之後,接着的禱文是一連三個「願你的」,我們又將它們列出來:
v9「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v10「願你的國降臨」
v10「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看見,主教導門徒呼叫了天上的父,找對了禱告的對象之後,就禱告願天父的名被尊為聖,意思是願祂受到祂該得到的尊崇;神的國度得到實現,神的旨意被普遍遵行、祂的主權得到彰顯。主的教導是,我們禱告的時候,要先對「天父」的事情關切,祂的尊榮、祂的國度,和祂的主權必須是我們禱告首要的關切。

讓我們思想一下,自己的禱告是以甚麼為先的呢?這是關乎我們生活的焦點。如果我們在意天父是否受到尊崇,如果我們在意神的國度何時降臨、神的主權是否能夠實行,我們就會將自己的執着放低一點,看自己的需要次要一點。隨着這樣調校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生活態度也會有所改變。

(C) 我們……
我們繼續看如何為着自己三方面的需要來禱告。
v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v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v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三句禱文涵蓋了人生之中三方面很重要的需求:首先是「日用的飲食」,可以泛指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其次是「免我們的債」,無論我們與人之間,或是我們與神之間,都有需要「被饒恕」的地方。最後是我們有需要「被保護」,從試探、危難之中得到保護。

當我們生命的焦點調校到以神為先,我們的生活態度自然地就會有所改變。我們的需要可以很簡單,我們會曉得向主尋求,讓這些需要得到滿足,而不是向其他人、或其他物件來尋求這種滿足。

小結
主耶穌教導門徒不可以好像外邦人那樣用重複的話禱告,因為我們「所需用的,天父早已知道了」。無論是物質上的生活需要供應、關係破損需要被饒恕,或是試探危難需要被保護,這一切我們在天上的父都早已經知道了。

所以,我們不是要繼續將注意力投放在這些事情上面,乃是要仰望天上的父,先關切祂的事情:先尊崇上帝的名、先求祂的國度得到建立、先尊崇祂的主權。

所以讓我們再次思想自己生命的焦點和生活的態度。我們是仍然選擇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抑或我們選擇「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將神的榮耀、神的國度、神的主權看得重要過自己的需要呢?

結語
為甚麼主耶穌要勸戒我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我相信是因為「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是避免不了的,就如剛才說,很多事情必然在人面前行出來的。又何況,耶穌吩咐我們是要將好行為行出來,讓人看見將榮耀歸給神的。所以我們是要在人面前本着我們生命的實況流露好的行為出來。好的行為是我們一個健康的屬靈生命很自然的流露,是很難禁止的。正因為此,我們要小心。不是將敬虔的行為收藏起來,而是要潔淨我們的動機。

假如我們沒有調校我們人生的焦點,假如我們不是將神看為首要,那麼我們自然會將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我們的動機就會有偏差。可能我們做的仍然是敬虔的行為,但我們心裏想的卻是別人看見我們。惟有當我們不斷的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分辨自己的動機,我們才可以發現真實的自己。

耶穌用了施捨、禱告、禁食來做例子,祂用了誇張的描述,目的是讓聽眾印象深刻。事實上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是表現得謙卑的,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謙卑來作掩飾,或者有一些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將敬虔的行為作為手段,去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

求主幫助我們,存着清潔的良心...
求主幫助我們,常常在祂的話語裏面看見自己的本相...
求主幫助我們,所有的敬虔是事奉上帝,不是事奉自己...

能夠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除了要在人際關係上有忠誠、有愛,還要有正確的生命焦點,以神為我們生命的中心。

求聖靈幫助我們將生命的焦點對準在主身上,不是要得人的稱讚,而是要主得榮耀。


回應詩
【陶造我生命】
神願祢來陶造我,使我在靈裏果子更多,
奇妙聖靈,請將心窩潔淨,剔出污穢願能成聖。
恩主我求能像祢,心內柔和與謙卑。
憑熱愛熱誠,感染萬千生命,彰顯美善靈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