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以斯拉記 7: 1 – 8: 36
引言
記得第一次跟大家分享以斯拉記的時候,簡要地介紹了〈以斯拉——尼希米記〉的分段:
(1)以斯拉記 1-6章 關於重建聖殿
(2)以斯拉記 7-10章 關於重建聖民
(3)尼希米記 1-7章 關於重建聖城
(4)尼希米記 8-13章 關於重建聖約
我們今日來到以斯拉記第 7 章,進入一個新的分題:「重建聖民」了。
又如果大家心水清的就會發現,我們之前看以斯拉記第 1 至第 6 章,一直都沒有一個叫做以斯拉的人物。直到第 7 章第 1 節,以斯拉終於出場了。
第 1 至第 6 章,除了沒有一個叫做以斯拉的人之外,其實它連一個主要人物也沒有。就算提及幾位領袖的名字,都沒有突出任何一個的。相反呢,在第 7 章一開始從以斯拉的家譜就可見,第 7 章其實是將焦點集中在以斯拉身上。透過以斯拉這個人物,讓我們更具體地認識神的性情和作為。
I. 以斯拉其人
我們先看看以斯拉的身份。剛才讀 7:6-10 讓我們知道以斯拉是文士。但以斯拉的第一個身份卻不是文士,而是祭司。
(A) 祭司
經文第 1 至第 5 節列出了以斯拉的父系家譜。大家手上程序表的經文是省略了的。經文由他的父親西萊雅開始,一直追溯,直至大祭司亞倫(v5)。意思是,以斯拉出身祭司家族,而且有資格成為大祭司——如果有機會的話。不過他可能是沒有機會的。為甚麼呢?
舊約時期的祭司或者大祭司,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執行獻祭的工作。主後 70 年聖殿被燒毀之後,獻祭亦隨之而停止,因此祭司這個崗位實際上是名存實亡,直至重建聖殿之後才恢復過來。至於被擄到巴比倫的祭司呢,他們當然也是沒有機會實踐祭司的職份。所以以斯拉雖然有祭司的身份,他是沒有機會做獻祭的工作的。
此外,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以斯拉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一個亞蘭文的名字。(參《每日讀經釋義》2014年第一季專題文章〈以斯拉——舊約的文士的職事),洪同勉著。)就是說,以斯拉很可能是在巴比倫出生的祭司,是被擄的第二代。要知道,不是所有猶太人都願意回歸耶路撒冷的。有不少人已經在巴比倫落地生根,第二代更可能完全融入了巴比倫的生活,他們不一定有意願回到耶路撒冷重頭開始的。以斯拉卻不一樣。他願意,而且不怕任何困難。
(B) 文士
以斯拉第二個身份才是文士。文士有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抄寫聖經。由於舊約時期未有印刷術,所有經卷都是人手抄寫的。當時用來抄寫經文的物料是羊皮或者蒲草紙,前者昂貴後者不容易得到,所以需要有專人負責抄寫,減低出錯的機會。文士還有另一方面的工作,是向不認識希伯來語的猶太人講解律法。由於當時在巴比倫出生、成長的被擄第二代有不少已經不懂得希伯來話。要教習律法,就需要翻譯和講解。明顯地,以斯拉在這方面是備受肯定的。經文 7:6 形容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v11他「通達耶和華誡命和賜以色列之律例」、v12「通達天上神律法大德的文士」、v21「通達天上神律法的」。經文先後四次描述以斯拉「通達」神的律法,他對神的誡命是精通而且熟練。
如果說以斯拉在巴比倫無機會發揮祭司獻祭的角色,那麼他就是成功轉型,為自己建立新的事業,將文士教習聖經的職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C) 高官
以斯拉不單是祭司、文士,而且是高官。有趣是在以斯拉記裏面並沒有明說以斯拉在政府機構裏面的職位,不過從字裏行間我們還是可以看見的。
以斯拉記 7:12-28 是亞達薛西王寫給以斯拉的諭旨,授予他權柄和賜給他需用的物資。我們看看他怎樣說。
7:14 說:以斯拉是「王與七個謀士」差遣他去的,v15 又說王吩咐他「帶金銀,就是王和謀士甘心獻」上給聖殿使用的,v16 又說,以斯拉可以帶着他「在巴比倫全省所得的金銀,和禮物」上耶路撒冷去,v18 又說「剩下的金銀,你和你的弟兄看着怎樣好,就怎樣用」,v20 更批准他「若再有需用的經費,你可以從王的府庫裏支取」,v25 更賜給他權柄「將所有明白你神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v26 甚至批准「凡不遵行你神律法和王命令的人」以斯拉可以「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
這一封諭旨顯示了亞達薛西王對以斯拉的信任,無論是金銀禮物等等在財政方面的調度運用,以至管理階層的人事任命,甚至對百姓的判罪量刑,全都委任以斯拉主理。以斯拉的職位可能是近乎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
II. 以斯拉其事
這一位以斯拉,既有世襲的祭司身份,也有文士的專業知識,他同時又是政府高官。可以說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於一身。我們下星期是立法會選舉了,如果這位以斯拉參選立法會,大家會不會投他一票呢?
慢著!要先看看他的政崗,先了解他的處事。讓我們看看他是怎樣處事的。
(A) 他的處事
我們可以從以斯拉在金銀的處理來認識他。剛才說過,當以斯拉回歸時,亞達薛西王委任他管理王和謀士甘心獻給神的金銀,還有從全巴比倫省籌募得來的金銀禮物。以斯拉如何處理呢?
在 8:24-36 記載,他首先「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將王和謀士、軍長,並在那裏的以色列眾人為我們神殿所獻的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而且具備明細的記錄,銀子多重、銀器多少件、金子多重、金器多少件,還有上等的銅器等等。然後囑咐他們:「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的。你們當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8:28-29)
將貴重物品記錄清楚,將職責委派給合適的人,並且勉勵他們要自重謹慎,然後以斯拉就不再過問、不再插手。直至他們到達耶路撒冷,在「神的殿裏把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在祭司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和其他管事的人手中,而且「當時都點了數目,按著分量寫在冊上」。(8:33-34)交收清楚、公正嚴明、光明磊落。這些大概是今日領袖最需要的情操。
不過也不要以為只是高官才需要這種操守。我們在教會事奉也不要鬆懈。不是說我們在教會事奉會貪財或侵吞,樂恩堂沒有。但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必太執着。也有一些弟兄姊妹覺得教會已經赤字,所以不想與教會計得太過認真。其實這也不是合適的態度。甚至有弟兄姊妹有意無意之間挪用了公司的資源用在教會,這更是不應該。運用教會資源需要嚴謹,但也不需要因為慳儉而用不恰當的方式處理,只要效法以斯拉那樣,交收清楚、公正嚴明、光明磊落就可以了。
(B) 他的心志
以斯拉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除了他的處事之外,還有他的心志。
作為文士,以斯拉願意花工夫學習神的話語,以致他「通達神的律法、誡命和律例」(7:6, 11, 12, 21)。而且,他並不是自己熟習神的話語就算。7:10 說:「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除了自己愛慕神的說話,他還有一個心志,要將神的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而且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是深入研究、了解、明白,然後遵行;然後又教訓以色列人。
曾經聽過一位弟兄姊妹說:「原來聖經是可以實行出來的!」彷彿很驚人的發現那樣。我當時心裏面想:教會一直都是這樣教導的啊!不是嗎?雅各書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1:22)不會沒有聽過吧?不過,為免還有人不知道神的話語是要遵行的,我在這裏再說一次:「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 1:22-25)當然也有人會說,不明白又如何實行出來呢,聖經是那麼古老、難明!讓我們都彼此勉勵,效法以斯拉那樣「定志考究遵行」,先下定決心要明白,而不是逃避讀經,或者只滿足於傳道人、組長給你的二三手的基督教道理。神應許過:「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 29:12-13)
可能困難不在於不知道要遵行神的說話,而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聖經裏面古老的記載是神永恆的真理,適切每一個世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的人。我們讀神的話如果不是存着相信的心,就沒有可能經歷祂的真實和奇妙。
(C) 他的信仰
如果遵行神的話是困難的話,這個困難肯定不是聖經,而是我們的。是關乎我們的信仰的。以斯拉的信仰令他在這方面沒有困難。他是怎樣的呢?
不知道大家回來崇拜之前有沒有先讀一讀今日講道的經文呢?其實每個禮拜的程序表背後都有預告下周崇拜的講題和經文的,目的是方便大家準備一下。如果你有讀一讀今日要講的以斯拉記 7-8 章,你可能會留意到一句出現了幾次的說話。
第一次在 7:6,當以斯拉與眾人回歸耶路撒冷的時候,「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如果按我們剛才看,以斯拉作為政府高官,王帝還調動那麼多金銀讓他帶回去聖殿,他回去耶路撒冷必定不是普通的任務。歷史記載,主前 460 年曾經發生過埃及脫離波斯管治的叛變。以斯拉回去耶路撒冷的時間是主前 458 年,是埃及叛變之後兩年。有一些人認為可能是亞達薛西王為免猶太人也出現離心,於是派以斯拉回去,在宗教上教導律法,在政治上以王的命令實行管治。又給他權力可以對「不遵行神的律法和王命令的人......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可能是。不過在以斯拉的眼中,「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
第二次在 7:9「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只用了四個月就到達。根據地理的考究,這段時間,他們經過的地方應該是炎熱乾旱的。他們的路程應該是沿着幼發拉底河北上,途經大馬士革,南下巴勒斯坦,路程大概900哩。(參【查經資料大全】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5Ezra/15GT08.htm)理論上不需太長時間,不過同行的人數眾多,還包括婦孺,每日平均腳程大概不會很快。四個月能夠順利到達,在以斯拉的眼中,是「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
第三次在 7:28,亞達薛西王為甚麼會對以斯拉委以重任呢?可能因為以斯拉對律法的熟練,王覺得他可以得到猶太人的尊重,又或者因為以斯拉辦事公正,王覺得他信得過。不過在以斯拉眼中,是「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
第四次在 8:18,當以斯拉在回歸的行列中找不到利未人的時候,他打發幾位首領去利未人聚居的迦西斐雅,聯絡了利未人的領袖,終於有願意一同回去耶路撒冷的利未人和尼提寧。以斯拉認定這些利未人願意回應是「蒙神施恩的手幫助」。
第五次和第六次在 8:22和 31。當回歸的會眾齊集在亞哈瓦河邊,要正式起行的時候。讓我們一起讀 8:21-23、31:「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但他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他的。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他就應允了我們。......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神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
這一句出現了幾次的經文是「神的手」、「神施恩的手」。從這句說話,我們看見以斯拉對神的信仰。
當以斯拉帶領會眾從亞哈瓦河起行的時候,名單上有男丁 1754 人,另外還有他們的家眷婦孺,可能有七八千人。一個這樣多人的群體,在他們經過的路上必然是很觸目的。他們所帶着的財物自然也會引來盜賊的注意。他們實在有需要加強沿途的保安,(找一間不會跌錢的解款公司就可以了)。甚至以斯拉其實有權要求軍方派人協助。不過以斯拉說:「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他有權那樣要求,不過他沒有這樣做。是不是以斯拉將事情看得太過輕率呢?我相信不是的。他是知道有安全的問題,他是意識到路上會有危險的,不過他認為求王派軍兵保護是「羞恥」。
我們現代人可能對以斯拉的想法難以認同的。即使相信神會保護他,多找一些保障也不妨吧?為甚麼不呢?我們都是習慣兩手準備的。祈禱是要的,但也要準備有 Plan B 的嘛。我寫講章寫到這裏的時候,想引用一些生活例子。我想到幾方面,但心裏又覺得是不是呢?譬如我想到弟兄姊妹轉工,大部分人會先找到新工作才辭工的。我又想到小朋友讀書,特別是幼稚園和升小一的階段,有一些父母會為孩子先註冊一個學位,然後再去心儀的學校「叩門」。這些做法彷彿都是合情合理的。為自己找一個保障,其實有甚麼問題呢?我也想到投資。剛剛不久前與一些弟兄姊妹講起買儲蓄保險,他們很認真地問我:「沒有其他投資嗎?」我聽了心中也一懔,「是不夠保障嗎?」為未來找多一重保障有問題嗎?
讓我們留意,以斯拉說那句話(「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是甚麼時候。當時全會眾已經齊集在亞哈瓦河邊,利未人也都已經來到了,那是他們真真正正踏上回歸行程的時候。剛才說,「神施恩的手」一直是以斯拉的信仰,在籌備回歸的過程中,他認定每一步進展都是神幫助他們。來到最後的一刻,難道信心就用完了嗎?不會的。他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這一句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以斯拉一直經歷的。
7:6 說,就連「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以斯拉都認為「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7:27 王「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以斯拉也認為是神使他「起這心意」的。如果以斯拉相信神的手一直在施恩、帶領着他,連波斯王的心都在神的掌管之中,難道短短 900哩、幾個月的路程也信不過神嗎?所以他說:如果我向王求助,是何等羞恥的事。
我們怎樣看日常的事情?我們怎樣領受日常的事情,就直接影響我們怎樣相信神。我們可以將事情看為偶然,或者是自然的事情,甚至是我們憑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屬靈的眼光去分辨事情、世情,我們對神掌管萬事有更大的信心。如果我們能夠用屬靈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經歷,記着神的手怎樣幫助和帶領,就能夠領受聖經所說,是神的手在施恩、是神使萬事互相效力。
III. 以斯拉的神
而被以斯拉所相信的神,也在他所經歷的事情上面顯明祂是值得信靠的。
7:9 說:「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事情彷彿很簡單。當然事情不一定是那麼簡單的。7:21 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他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以斯拉認為尋求王差派軍兵保護他們是一件不恰當的事情,他另有一個心志,就是倚靠神的保護。在亞哈瓦河旁邊,他宣告禁食。禁食是為了禱告,禁食禱告是為了表示所祈求的事是十分十分重要和着緊的。
你可能會說:這豈不是以斯拉自找嗎?如果他求王差派步兵馬兵來幫助豈不是不用這樣着緊了嗎?不是的。因為回歸的猶太人要面對的並不只是路上安全的問題。
先知但以理禱告要知道將來的事,神差派使者向他傳遞信息。這位使者說:「你的言語已蒙應允;我是因你的言語而來。但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天使長中的一位米迦勒來幫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諸王那裏。」(但 10:12-13)這位使者告訴但以理,神要應允但以理的禱告,但過程中遇到「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不在這裏跟大家解釋這魔君是甚麼,但這段經文卻給我們另一個角度明白屬靈的事。神是聽禱告的神,而且祂不會不回應,無論我們所求的與祂的旨意是否相同,祂不會沉默。當我們的禱告似乎石沉大海的時候,讓我們明白,必然是有某些原因攔阻着;而且神必然會為我們爭戰,消除這些障礙。我們需要做的是保持着信心、等候神。
8:21 說: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求神使他們得平坦的道路」,8:31 就說:「神的手保佑他們,救他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神的手一直都在幫助他們、保佑他們。神的手也一直都在幫助你、保佑你。你是否相信呢?在一些我們以為神不回應的禱告裏,在一些我們以為神不知道的困苦中,神的手一直都在,幫助和保佑。
以斯拉說「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是他特別的大膽,所以信得過神嗎?他從哪裏建立起對神這樣的信心呢?記得以斯拉被稱為「敏捷的文士」,因為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以斯拉對神的信仰不是只有宗教術語,不是空洞沒有基礎的。他從神的話語裏面認識到,這一位神有「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要成就祂自己的旨意。聖經又說:「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 59:1-2)所以,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在神面前「克苦己心」,向神認罪、尋求潔淨、仰望神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然後神就施展奇妙的作為保佑他們。
結語
有以斯拉這樣行事光明磊落,專心倚靠神的領袖帶領,有神施恩的手處處幫助、保守,這一支回歸的團隊還欠缺一些甚麼。
8:31「正月十二日,他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咦? 7:6 明明說他們是正月初一日起程的。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中間那十二日發生了甚麼事呢?
讀第 8 章的時候,有一句經文十分吸引我的注意,就是 8:15「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裏」。沒有利未人!
利未人與祭司差不多,他們也是世襲在聖殿服侍的,也是因為聖殿被毀而失去了他們的專業。也許與其他人一樣,利未人在巴比倫生活穩定了,不考慮去耶路撒冷過一些沒有保障的生活。那後來願意回歸的利未人,是不是因為以斯拉開出很好的條件吸引他們呢?似乎不是。在 8:18 這樣說:「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這位通達人,另一個翻譯是說他有洞見(insight-NASB)。為甚麼最終有利未人願意回歸?因為他們中間有洞見的這個人所作的工夫。這個人連名字也沒有被記錄,他在利未人中間做了怎樣的游說工作也沒有提及。但我們知道,因為這個通達人的緣故,最終有十八個利未人回應以斯拉的呼籲,參與回歸的行列。
對比利未人,我們可以看見以斯拉回歸的決心和對神的信心是很清晰、明顯的。他不會因為將要遭遇的困難而猶疑,甚至相反地,他是迎難而上,在各種境況裏面看見神施恩的手幫助,倚靠神的手保佑。最終成就神要他完成的托負。
假如這刻神將托負放在你面前,你又是否能夠踏出信心的一步,倚靠神來回應呢?你會好像利未人那樣不願意離開舒適的生活?或是心裏猶疑呢?抑或我們會學效以斯拉那樣,將自己交托神,跟隨神的帶領踏出勇敢的一步呢?
回應詩
【勇敢走出去】 《永遠尊貴‧最珍貴的角落》。版權:讚美之泉
我並不完美,也並不特別,而祢卻是為我捨棄生命的主;
我時常軟弱,有時會迷惑,但祢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主祢要往哪裏走,我就跟祢走,
領我走到世界盡頭,一生不再回頭;
讓世界聽到我們敬拜,我們的禱告,
讓復興從我們開始,將主愛帶到人群中。
縱然有許多的問題,我也不放棄,
祢大能賜給我勇氣,我會勇敢走出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