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8, 2014

冇房喎!

經文: 路加福音2: 1-21

引言:
大家可認得出這是誰?他叫做亞歷山大、路易;不過一般人只稱呼他做喬治小王子。為甚麼我們會認得他?因為他出生的時候,英國,以至世界的媒體都鋪天蓋地地報導。他跟隨父母的任何活動我們也有途徑可以知道。甚至我們可以直擊他出生之後從醫院出來的那一剎那,他爸爸如何小心翼翼地將他放進車子,然後親自駕車接送。

還有他接受嬰兒洗禮的時候,我們雖然不在現場,但他穿著的這一襲華麗衣裳,我們又會知道是多麼地歷史悠久。這些華麗、這些注目,我們絕對不會感到希奇。他是英國王位第三位承繼人啊!

可是我們今日的經文讓我們看見,另一位王者的誕生卻是截然不同。

1. 報名上冊
讓我們一起讀路加福音1:1-7「1當那些日子,凱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2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上冊的事。3眾人各歸各城,報名上冊。4約瑟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猶太去,到了大衛的城,名叫伯利恆,因他本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5要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一同報名上冊。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6他們在那裏的時候,馬利亞的產期到了,7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因為客店裏沒有地方。」

(A) 政治人物 Vs 王者誕生
一開始,路加給了兩個人名我們:v1凱撒亞古士督,v2居里扭。這兩個是甚麼人呢?居里扭是敘利亞的巡撫。凱撒亞古士督,則是當時羅馬帝國的王帝。而且他是將羅馬統一並且改革成為帝國的第一任王帝,可以說權傾天下。這兩個政治人物出場,讓我們看見路加的意思十分清楚,耶穌出生是一件政治事件。為甚麼這樣說?v4路加告訴我們約瑟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耶穌因着約瑟的緣故,也算是大衛的後裔。大衛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王,神亦曾經應許過,大衛的後裔將會永遠坐在王座之上。而且耶穌在伯利恆出生。伯利恆是一個很重要的地點。先知彌迦曾經預言:「將來必有一位從伯利恆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神作掌權的」(彌5: 2)。

所以說耶穌出生是一件政治事件,因為有一位王要出生。而這位新生的耶穌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後裔,祂要來掌權,祂要來作王。不過我們知道耶穌來掌權並不是指人間的政權;路加這樣以羅馬帝國和地方政府兩個最高統治人物來介紹耶穌的出生,有另一個意圖。對比第1章我們就知道。

1:5在預告施洗約翰出生的時候,路加說是「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對比之下,路加用猶太的分封王希律來介紹施洗約翰的出生,表示約翰是在猶太人中間工作的。而他用羅馬帝國的凱撒來介紹耶穌的出生,就顯出耶穌的拯救是遍及整個世界、是「關乎萬民」的。

(B) 一聲令下 Vs 上帝的計劃
所以2:1說「凱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它的影響就及於整個天下了。當時羅馬帝國的版圖遍及地中海沿岸。我們可以想像,人們可能已經東南西北地去了世界各地謀生,當一聲令下:「眾人各歸各城,報名上冊」,整個帝國的人都攪動起來。現代的例子,就好比國內的「春運」,每年春節期間民工都要回家過節,各地的交通都如臨大敵那樣。耶穌時代的交通一點也不發達,可以想像人們趕忙回鄉的景象了。

路加也特意讓我們感受到這事件的緊要。在這一段經文vv1-7,數一數他一共說了四次「報名上冊」!(v1, 2, 3, 5)「報名上冊」即是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目的是甚麼呢?可能是要用來了解自己的軍力,有多少人可以當兵。不過猶太人在羅馬帝國是不用當兵的,所以應該不是這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制定政策。我們知道奧古士督統一了羅馬之後實行稅制改革。這一次的人口普查大概是為了這個原故。

凱撒一聲令下,整個帝國、天下的人民都動起來,全部都回到自己所屬的地方去做人口普查。於是本來在加利利拿撒勒城生活的約瑟,就要回到他祖藉的伯利恆去。我們看到凱撒的人口普查無意中為神的預言開路。剛才說,上帝預這那個王要在伯利恆出生。當然凱撒他並不知道。但我門卻看見人間政治的背後,有另一幅更大的圖畫,是神在掌權,上帝透過人的某些決定讓祂的旨意成就。有些時候現實的景況或許我們不知道原因、我們不能夠接受,然而讓我們記得,神一直在掌管、神的國度要降臨。

「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小小的聖嬰生在小小的伯利恆城,祂是將來掌權的那一位,祂的工作遍及整個世界、關乎萬民。

2. 大喜信息
然而耶穌究竟是誰呢?讓我們讀路加福音2:8-14「8在伯利恆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着更次看守羊群。9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着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10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伯!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11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12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13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14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
這一邊廂,一個小小嬰孩靜靜地出生。另一邊廂,在不遠處的野地裏,一群牧羊人正在看守羊群;忽然他們的黑暗被主的榮光照耀,他們的寂靜被天使的歌聲劃破:「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在這一陣歌聲之前,有一位天使宣告:「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這個大喜信息是甚麼呢?v11「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天使的宣告,讓我們知道耶穌是誰。

(A) 耶穌是救主
第一、耶穌是救主。v21路加特意告訴我們,耶穌這個名字「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就是天使對馬利亞說:「你要懷孕生子」的時候,告訴她「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路1:31)。另外,當天使向約瑟預告馬利亞將要生一個兒子的時候,也清楚地吩咐他:「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1:21)。原來耶穌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拯救。「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祂要將祂的百姓從罪惡裏拯救出來。

耶穌作為救主,祂必定要處理我們的罪。如果我們信耶穌但不認真面對自己的罪,容忍自己繼續在罪中生活,那是不可能的。縱然我們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讓神煉淨我們,所以我們必須要面向上帝,每一天親近祂,不能夠背向祂,不能夠離開,以致我們的罪能夠讓神處理。

(B) 耶穌是基督
第二、耶穌是基督。基督亦即是舊約的「彌賽亞」,意思是:「神所膏立的」。雖然舊約聖經很少提及「彌賽亞」本身,但受膏者的觀念卻很清楚。後來,受膏者更被用來指到神為以色列人選立的拯救者;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盼望亦逐漸變成一種熱切的政治期望。在福音書也可以知道,在耶穌時代猶太人正受着羅馬的統治,所以他們引頸盼待彌賽亞來到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手,在地上重建大衛王國。

然而耶穌卻不是來作政治的彌賽亞。剛才我們說,耶穌是大衛的後裔,祂是為神掌權的。祂是王,但祂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地上任何一個國度,強如羅馬帝國、盛世如漢唐都會過去。如果我們讀聖經能夠讀得透徹,就會發現貫串舊約新約的是神的國度、是神掌權。任由地上的列國興替,「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予誰就賜予誰」(但4)。歷史必定有終結的一天,啟示錄說得很清楚,到時「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耶穌作王,祂的國度永存。

但對我們來說,今日我們要預備自己進入這個永恆的國度。怎樣預備呢?不是等我們死了以後、不是等耶穌回來。今日就要預備,就如主禱文所說,要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行在我們生命中,如同行在天上。

(C) 耶穌是主
第三、耶穌是主。「救主」與「主」是不同的。可能大家都有經過決志的過程,在EBS班上或者在其他場合,向你傳福音的人帶領你祈禱接受耶穌做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救主就是祂將我們「從罪惡裏拯救出來」。生命的主,就是「主」,是主人僕人關係的主。我們接受耶穌做生命的主,就是甘願做祂的奴僕,將人生的主權交給祂。

其實我不太喜歡用「主權」這個字。因為這個詞語已經被誤解。聽到「主權」,我們可能會想到神總是要我們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神總是要我們放棄一些我們其實不想放棄的東西、神總是要我們獻上一切。我們有這些想法可能對上帝的誤解。

也許,在我們生活圈子裏面很難找到合適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參考,很難明白有上帝做我們主人是如何。我們就只有聖經人物做參照,但無論是舊約或是新約,我們看見只要人願意順服神的帶領,成就的事情遠遠超過我們能夠想像的。然而我們實在有很多害怕,我們害怕會吃虧、害怕事情不在自己掌握之中、害怕不知怎辦、害怕自己會後悔;我們實在有很多的害怕,於是我們不敢相信神。對於我們的害怕,上帝給我們更大的安慰。

(D) 耶穌是平安
天使宣告耶穌是救主、是基督、是主之後,一大隊天兵加入頌唱:「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上帝應許賜下平安。

神所賜的平安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無驚無險」、「事事順利」。神所賜的平安是指到外在和內在的「和好」;是人犯罪的逆轉,就是人能夠與神、與人、與大地、與自己的關係復和。在約翰福音耶穌兩次宣告祂要賜下平安,祂說:「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神所賜的平安「在耶穌裏面」,是縱然有患難但仍然可以「不憂愁,不膽怯」的。彌迦書預告那位在伯利恆出生的掌權者,「他必起來…… 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5這位必作我們的平安」(彌迦5: 4-5)。耶穌就是我們的平安。在我們還軟弱的時候,上帝將耶穌賜給我們。「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8:32)「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誰能定我們的罪呢?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 31-39)

耶穌是救主、是基督、是主,祂是我們的平安。我們要怎樣回應祂?

3. 牧羊的人
我們讀vv15-20「15眾天使離開他們,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說:我們往伯利恆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們的。16他們急忙去了,就尋見馬利亞和約瑟,又有那嬰孩臥在馬槽裏;17既然看見,就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凡聽見的,就詫異牧羊之人對他們所說的話。19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裏,反覆思想。20牧羊人回去了,因所聽見所看見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們所說的,就歸榮耀與神,讚美他。」

短短的幾節經文已經讓我們看見三種不同的反應:v19馬利亞,「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裏,反覆思想」。v18其他的人,聽見牧羊人的說話「就詫異」。唯有牧羊的人最積極:v16「他們急忙去了」,v17「既然看見,就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然後v20「因所聽見所看見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們所說的,就歸榮耀與神,讚美他」。

主耶穌出生的事蹟,我們大概都知道。今天的這段經文,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以往幾年小朋友演出聖劇都一定有這一段。聖劇裏面小朋友扮的小羊就爬爬的爬到台上,幾個大一點的小朋友的就拿着手杖扮作牧羊人。然後有幾個小天使,背出經文;之後又有三個博士拿着禮物來獻給耶穌。然後一眾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爺爺嫲嫲就起哄,影相呀、攝錄呀。整件事很溫馨、很可愛的。

但如果我們想清楚一些,事情可能並不是那麼溫馨的。首先要澄清的是,那幾位博士其實是到耶穌差不多兩歲的時候才去到拜訪。所以,除了馬利亞和約瑟之外,牧羊的人是唯一一批看見初生嬰孩耶穌的人。
這些牧羊的人與我們有怎樣的關連呢?

牧羊本身在社會上不會是很受尊崇的工作。這一班牧羊人的社會地位可能更低。因為他們是夜班工人,一般是別人不願意擔當的崗位。在一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業社會,夜班的牧羊人大概沒有多少社交生活,也就容易被人忽略的。在野地裏,一班夜班工人忍受着漆黑的寒夜,可能沒有多少人記掛他們,上帝卻記念他們,第一時間向他們宣佈這個大喜信息。

這些牧羊的人代表了耶穌到世上來服侍的對象。在路加福音14章提到,能夠坐在上帝筵席的是「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14:13, 21),意思是被厭棄、被忽略的人,但神不會忘記他們。當主耶穌宣告祂到世上來的工作時,祂也確實的指明,祂到來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4:18-19)。那麼有錢的人就不可以信耶穌嗎?不是。我們知道門徒裏面也有富戶。不過,無可否認,在上帝眼中,祂對貧窮人是特別眷顧,只在乎我們是否願意進入貧窮人的行列。

讓我想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一段說話:「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7-29)貧窮不一定指經濟上。在神面前貧窮,就是承認自己是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無有的。但我們卻是恰恰相反。我們自小被教導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就算不能也要隱瞞起來,不可以讓人知道。我們要努力向上游,甚至弱者常常被人看不起。上帝的價值觀卻完全不一樣,「神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1:21)。神這一種智慧在耶穌的出生上可以看得清楚。

4. 那記號
保羅說「神揀選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無有的」,祂自己也親自成為卑賤、被人厭惡,成為無有的。
我們再看看耶穌的出生。v12天使向牧羊的人報佳音說:「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v16牧羊的人「急忙去了,就尋見馬利亞和約瑟」,真的見到「那嬰孩臥在馬槽裏」。

天使說「那就是記號了」。能夠成為一個記號,表示那是很特別的事情,是不常有的。也是的,一個新生嬰孩,無論家境多貧窮,總應該有一個安睡的位置,但耶穌沒有;一個媽媽要妢娩總應該有一個較為清潔的空間,但馬利亞沒有。

vv6-7「馬利亞的產期到了,7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因為客店裏沒有地方」。是不是因為太多人回鄉做人口普查,所以「客店裏沒有地方」呢?

原來v7的「客店」可能不是指商業營運的旅館之類的地方。這個字亦可以翻譯做「客房」,可能指到一些人家中用來招呼親友的房間。這個翻譯比較合理。因為約瑟原籍伯利恆,在那裏應該有一些親屬,他要回鄉暫住幾天,投靠親友是很自然的事。東方人的社會制度也強化了這一點。除非完全不相識的,就像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那樣才會光顧商業旅館。

約瑟帶着馬利亞一起到了伯利恆,要投靠他的親屬,「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可是「客房裏沒有地方」。總得找一個地方,因為馬利亞的產期到了。聖經沒有記載他們終於住在哪裏,只說耶穌出生之後被放在馬槽。很有可能是他們投靠了另一家比較貧窮的親友。當時的慣例,牲畜也住在同一間屋內。這家窮親戚可以幫助的,可能就是讓他們與牛羊牲畜一起。

「客房裏沒有地方」。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因為馬利亞的衣服過於寬鬆,沒有讓人看出她即將要臨盤;抑或那些親屬看不起未婚懷孕的馬利亞;又或者,太多親友來投宿了,招呼不到。我們只知道,主耶穌還沒有出生就遭遇冷待。

「看見一個嬰孩,包着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這樣的記號指向甚麼呢?對於當時的牧羊人,這個記號指向這位嬰孩就是那要來掌權的王。但對我們來說呢,臥在馬槽的耶穌,向我們指示了祂是一位怎樣的君王。

首先,祂是一位被冷待的君王。就正如約翰福音說到:「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1:11)。雖然不少人喜歡靠近耶穌,聽祂的道理,甚至有一些人想強逼祂做王、帶領他們武裝起義,但大部分的人卻不願意將自己委身於祂。我們是不是也屬於冷待耶穌的一群呢?耶穌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啟3:20)你是否願意迎接祂進入你心中,成為你生命的主?好像牧羊的人那樣積極地回應神呢?抑或你仍然只想與上帝保持距離,不願意將自己交託給祂呢?

耶穌「臥在馬槽裏」這個記號也向我們指示祂是一位願意與貧窮人認同、願意成為卑賤、被人厭惡、成為無有的上帝。這位萬有的主宰降生成人,祂以一個弱者的身份出現。路加很細緻地記載馬利亞將耶穌「用布包起來」,天使向牧羊的人描述嬰孩耶穌是「包着布」,祂需要馬利亞和約瑟悉心的照顧、細緻的呵護,然後慢慢地成長。

耶穌來不是要復興以色列國,祂來不是要做現世的政治領袖,祂的國不屬這世界。我們要進入上帝的國就要知道我們不屬這世界。這個世界有自己的價值觀,「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1, 29)。我不是說我們要將自己分割,世界的時候就用世人的智慧,回到教會信仰的事情就變成愚拙。不是!我們要以一個整全的世界觀來生活,無論是工作、是家庭、是教會、是信仰、是戀愛、是婚姻、是生兒育女、是供養父母,只有一種世界觀:就是我們效法主耶穌,以貧窮、無有、卑微、軟弱在世上生活。將自己交在神的手中,讓祂做你生命的主,在你的害怕和擔憂裏面,祂成為你的保護。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領受神賜給我們的平安,就是耶穌自己,是世人不能夠奪去的。

結語
喬治王子出生、成長,其實已經與我們無關。但這一位在伯利恆出生、以一個馬槽為記號的耶穌,卻要成為我們生命的主。你會不會給他住進你心裏面的房間呢?

回應詩
從榮耀降臨 《青年聖歌 I》152首。
1. 從榮耀降臨,永遠奇妙福音,我神我主降臨,耶穌是祂聖名。
生在馬槽裏,世人看為客旅,在世受盡悲傷,流淚,飄零。
2. 主卑微順服,使我們得救贖,雖在黑夜茫茫,毫無半點指望,
但慈悲上主,甘願離榮光處,降世救贖我靈魂免滅亡。
3. 主甘心樂意,道成血肉身體,取了世人樣式,顯明隱藏美旨。
榮耀的奧祕,加略山的燔祭,自有永有的神偉大無比。
副歌:我何等愛主!何等崇拜主!我生命亮光,我的一切!
宇宙大主宰,成為我救主,神一切豐盛,全在主裏。

Monday, October 13, 2014

屬靈同行(三):一

經文:以弗所書 4: 4-6

引言:七一
跟大家玩一個遊戲,我說一些數字,看大家想到甚麼。六七、六四、七一、九二八……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幾組數目字對於幾代的香港人各有很獨特的意義。今日我不是跟大家講九二八,我跟大家講七一。

大家有沒有參與過七一大遊行?有哪一位參加過第一次的七一大遊行?2003 年。還記得當時是為了甚麼原因嗎?對的,第一次七一大遊行主要是反對「廿三條立法」。之後那幾年的七一又是為甚麼呢?譬如今年的七一,大家知不知道有甚麼議題?不錯,後來的「七一」漸漸地已經是百花齊放,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有不同的議題。

問一問今年有去七一遊行的弟兄姊妹,你有沒有帶自己的 Banner 去?「沒有」?那麼你可記得當時人們帶着哪些 Banner?也許多得《一國兩制白皮書》,今年的訴求比較集中:公民提名、落實真普選比較多人提到;也有其他的訴求,譬如同志平權、全民退保等等。你自己沒有帶,那麼當時有沒有跟隨著別人的 Banner 一齊行呢?

Banner 的作用是甚麼?Banner 可以是「標語」,作用是表示,這是我的觀點、我的立場、我的信念、我支持的。Banner 也可以是旗幟,用來召集同一陣營的軍隊的。所以我們不會隨便站在其他人的 Banner 之下,因為我們不一定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那些 Banner 展示的標語不一定與我們的想法一致。

今日跟大家看的一段經文,正是好像拉出來的一條 Banner、一句標語、一面旗幟。我們要決定是否站在它的下面,是否跟着它行。

經文以弗所書 4: 4–6,清楚的將七個一分成了三個部分:第4節是聖靈、第5節是主,而第6節是父神。

I. 一位聖靈(v.4)
v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為甚麼說這幾節經文好像拉出來的一條 Banner 呢?原來 v4 這句經文按照它原本的格式,並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直譯過來大概是:「一身體、一聖靈、正如你們蒙呼召的那一指望」;基本的格式與第5節大致上是一樣的。

談到以身體作比喻,我們可能很快想到哥林多前書12章的經文。是的,那是比較詳細的。不過在以弗所書裏面,保羅也有提到身體。在 1: 22–23 保羅說:神「將萬有服在[基督]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在 3: 6 也提到:「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裏,藉着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這裏要留意的是,我們成為「一個身體」。當我們意識自己是這個身體的一部分時,我們要知道那表示我們的身份不同了,跟以往未信主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要屬於這個身體,我們自己個體就要被放下,這個身體(整個群體)要比我自己一個個體重要。 4: 15–16 提醒我們:「……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這個身體的成長,是我們每一個個體努力的方向。

4: 15–16 這兩節經文,與哥林多前書12章裏面提到基督為首,教會為身體的喻象有更大的對應。在哥林多前書 12: 12–27,保羅以身體來比喻教會,其中幾個重點,值得我們注意:
(1) 身體只有一個,儘管有不同的肢體
(2) 身體上不同的肢體,互相需要對方
(3) 越是看來不重要的肢體,越需要保護顧惜
(4) 一個身體,一同受苦、一同快樂

保羅也有用其他圖象來比喻教會,譬如聖殿、神的家等等,比較之下,教會作為一個身體的獨特是,每一個在其中的成員都彼此需要,而且必須互相合作、成就對方,否則這個身體是不會生長的。

教會作為一個身體,保羅在以弗所書這裏強調「一」,是指到從五旬節聖靈降臨到今日、直至基督再回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屬於神的人所共同組成的普世教會。這樣說可能很抽象,令到大家不知道教會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只要加入地上任何一家地方教會就能夠將這個超越時空、超越地域的教會體現出來,成為讓人看得見的一個身體。

而我們能夠成為「一個」身體,是因為聖靈的感動和引導,就是以弗所書 2: 18 所說:「因為我們兩下[猶太人和外邦人]藉着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無論是猶太人、外邦人,無論哪一個國籍、任何種族,聖靈親自為我們打破這些藩籬。又正如我們上一次看的4: 3提到:聖靈為我們帶來合一;祂將我們帶進救恩之中,成為一個身體、成為一個教會。

v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保羅提到這一個指望時,特地再提及「蒙召」,回應了 v1:「行事為人,要與所蒙的呼召相稱」。上一次提到,我們所蒙的呼召是 1: 10 所說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這就是我們的指望。

剛才我們說我們屬於一個身體之後,我們的身份與以前不同了。這一個指望也就介定我們這個新的身份:我們是等候「日期滿足」的人。

「一身體、一聖靈、正如你們所蒙的呼召的一指望」,當這一面旗幟展開的時候,就招聚我們這些同屬於這個身體、同蒙這位聖靈感動,並且懷着同一盼望的人一同聚集;我們一同等候「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II. 一位主(v.5)
v5 「一主、一信、一洗」。「信」和「洗」,與「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這裏的「一洗」是指到洗禮。洗禮在初期教會是十分重要的。當時的基督教還沒有成為合法的信仰,如果公開表示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佷有可能會被捕、會受到逼迫。而受洗卻是一個公開表示身份的行動。那麼可不可以不接受洗禮,做一個隱藏的基督徒吧?那就不會有逼迫了。為甚麼當時的人不會這樣做呢?我相信一方面是因為主耶穌曾經說過:「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 10: 32–33)另一方面,我相信是因為他們寧願冒險也要加入教會。

剛才我們看過,教會是「一個身體」,要加入這個身體,必須要有的步驟是歸入成為這個身體的一部分。在哥林多前書 12:13,當保羅說到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個身子的時候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無論我們有多少的不相同,或者我們是多麼獨一無二,要有份成為一個身體,必須要從這位唯一的聖靈受洗。

不單這樣,保羅在羅馬書 6: 3–4 提到基督徒受洗的意義時,這樣說:「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今日信耶穌,有時將洗禮看得過於輕鬆,以為可有可無。實際上,聖經的教導並不是這樣。羅馬書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接受洗禮是一個身份的確認。接受洗禮就是領受一個新的身份:認同基督的死和埋葬,同時被復活的基督認同,「有新生的樣式」。

然而在受洗與基督認同之前,必須先有「信」。以弗所書4:5這裏所說的「信」,並不是指「信心」。而是指到我們信仰的內容;就是以弗所書 1: 13:「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所說的「真理的道」和「福音」。「一主、一信」,只有一位主,所以只有一種信,就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福音。

v5 「一主、一信、一洗」,就是:為着同一的信仰(那唯一的福音),藉着同一個洗禮(那個與主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記號),我們歸屬同一位主。
那有甚麼意義呢?

在初代教會,基督徒的崇拜分成兩部分。前部分是所有人都可以參加的,是以聖經話語為主的聚會,讓未信的人可以明白真道。後部分的聚會則是守聖餐,只容許已受洗的信徒參與(今日有一些宗派仍然沿襲這個傳統)。這樣做明顯是分了「外人」和「自己人」。為甚麼要這樣分?因為同領聖餐的,都是經過同一洗禮、認信同一信仰,歸屬同一位主的。這些人與那些未受洗、或者未認識主的人有不同的身份。

當「一主、一信、一洗」這一面旗幟展開來的時候,那些接受同一洗禮、認信同一信仰,也是屬於同一位主的人就聚集起來;他們知道自己的主是誰,知道要跟隨的是誰;不會聽信虛假的道理、不會輕易動心。也不會在社會風氣之中失去了自己的立腳點。

III. 一位父(v.6)
v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第三面展開的旗幟是:「一神,就是眾人的父」。以弗所書一開首,在 1: 3–5 保羅就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着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所以我們藉着洗禮歸入基督、成為祂的身體,以致神也成為我們的父。

神是父,祂首先是「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然後透過耶穌,祂成為眾人的父。神是眾人的父,又不是所有的人。「眾人」是指到前面說的,在「一信、一洗」之下歸入「一主」,並且透過「一聖靈」、成為「一身體」,同有「一指望」的人。

神是眾人的父,保羅用了三句短句來形容:「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神「超乎眾人之上」:祂是創造萬有的主(西 1: 16–17),萬有都屬祂,祂的主權遍佈全地(詩 103: 19),涵蓋整個受造世界,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有形的、無形的、可見的、不可見的、從前的、現在的,以至將來的,都在祂的掌管之內。祂超越一切。祂的永能和神性在萬有之中彰顯出來。祂不在萬有之內,祂超越萬有,超越眾人。
神「貫乎眾人之中」:祂不但超越在萬有之上,藉着愛子耶穌基督,祂充滿萬有(弗 4: 10),並且祂用權能托住萬有(來 1: 3)。

祂也「住在眾人之內」:透過聖靈,神內住在眾人心裏,與人同在。就是在約翰福音裏面主耶穌應許的:父賜給我們的保惠師,永遠與我們同在,而且住在我們裏面(約 14: 16–17),成為活水泉源,賜給我們生命(約 7: 38–39)。

結語:「一」
剛才我以三張旗幟來介紹聖靈、主,和父,其實是誤導了大家。我們要張開的只有一面旗幟:只有一位神,就父子聖靈三一神。

神自己既是三位,卻是一神,讓我們有更多的提醒。正如腓立比書所頌讚的,主耶穌雖然與神同等,但祂從沒有爭辯,祂沒有奪回自己的神性主權,祂願意順服在父的旨意之下。而聖靈,主耶穌告訴我們,聖靈是要將受於祂的教導我們,聖靈要榮耀子(約 16: 14),而子要榮耀父(約17:4);父又反過來榮耀子(約 8: 54; 17: 1)。

在三一神的團契裏,我們認識到「一」的真理。我們可能不完全明白三位一體的真諦,或者我們仍然願意憑信心接受這真理。但我們可能因此未必會想得很深入。讓我們嘗試想多少少。

我們想一想:三一神,聖父、聖子、聖靈,他們各是獨立的位格但並不排斥;相反,他們能夠容納對方、成就對方,與對方成為一。其實這是不簡單的。試想想:他們是神!三位都是,他們同榮同尊,沒有哪一位比哪一位更尊榮。所以他們能夠容納彼此的存在,必須先要收起一部分的自己。一個簡單的例子,本來你自己一個人住,現在要與另一個同住,你必須讓出一些空間給對方。而且三位格不但讓出空間讓對方存在,而且三位格彼此容納成為自己一部分以致成為一。

這個三一的真理,讓我們更可以明白以弗所書 4: 2–3:「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事實上,緊接着這兩節經文,保羅就說出 v4–6 這幾節彷彿是信仰的宣告。正是讓我們從神的三一關係去明白我們要如何的與人同行。你不願意讓出空間,是沒有可能與人同行的。讓出空間的時間不單是空間,還表示你願意開放,讓對方進入你的空間,這樣才可能成為一。

我們也一樣,必須彼此讓出空間,互相容納,才可以成為一個教會、一個身體。而且不容我們不願意。因為那是我們所蒙的呼召,就是我們的指望:「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弗 1: 10)。

在這個日期來到之前,我們要先預備自己。今天看的經文就正是保羅提醒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思,好回應這個指望。

開始的時間,我說 vv4–6 的經文好像拉出來的一條 Banner、一句標語、一面旗幟。這句標語是:「一身體、一聖靈、一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父神」。我們會不會站在它之下呢?這七個一所啟示的三一上帝如果是我們所相信、所跟隨的,今日我們就要開始學習開放自己,容納別人。

這是一面旗幟,招聚我們來,藉着「一信、一洗」歸入「一主」,並且透過「一聖靈」、成為「一身體」,同有「一指望」,叫我們成為教會。這面旗幟舉起來,招聚我們加入三一神的陣營,成為神的軍隊,投入屬靈的爭戰。

回應當前的情況,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當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贊成或不贊成佔領行動。或甚至身體力行的參與。我一直在想:無論支持與否,一定有其他人用各種方法表達。我所想的是:有甚麼行動是只有我們基督徒可以做的?如果我們要舉起一張 Banner,就只是基督徒會舉起的,那會是甚麼?


回應詩:
【教會獨一的根基】(《生命聖詩》第215首 )
教會獨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
她是主的新創作,從水與道而出,
主從天上來尋她,作主聖潔新婦,
甘願流自己寶血,捨身將她買贖。

教會雖召自萬邦,信徒卻成一體,
同有救恩的憑證,一主一信一洗,
同尊獨一的聖名,同享唯一天糧,
同懷專一的盼望,同蒙恩愛無量。

教會歷盡了苦難,世人譏笑毀謗,
內爭分裂她身體,異端叛道中傷,
聖徒儆醒爭相問,黑夜到底多長?
哭泣將變為歌唱,轉眼即見晨光。

教會在地卻聯合,真神三位一體,
已享安息的聖徒,奧祕甜蜜團契;
懇求主賜恩我們,能像快樂聖徒,
同樣溫柔且謙虛,與主天上居住。

Sunday, September 14, 2014

屬靈同行(二):行事為人

經文:以弗所書4:1-3

引言:
記得上一次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提到屬靈與同行的關係。要能夠同行,我們要有屬靈的生命,否則就與其他人沒有分別,算不上是被神分別為聖的群體。

談到屬靈生命有怎樣的內涵,我們從以弗所書4:1保羅勸我們「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做開始,看了我們蒙神呼召有三方面的恩典:首先是祂赦免我們的罪,然後祂解除死亡的咒詛讓我們可以與祂恢復關係;最後祂又將我們呼召出來成為教會。教會不是一個組織、更不是一個地方;教會是被神分別為聖的群體:就是我們這樣,一群一同走在天路上的同路人。

「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具體是怎樣的呢?我們上一次看了保羅的榜樣,他為了回應神呼召他的恩典,甘心限制自己,成為被囚的奴僕。

今次讓我們思想我們又可以怎樣回應。

I. 所蒙的呼召
以弗所書4:1:「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在另一些譯本(新漢語)裏面翻譯做:「所以,我這個為主作囚徒的人勸你們,行事為人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這個翻譯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神對我們的呼召上面。那麼,我們所蒙的呼召是甚麼呢?

讓我們先看以弗所書1:8-10「8 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9 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10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第8節一開頭提到的「這恩典」,我們上一次也看過,就是「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賜給我們兒女名份,使我們藉着基督的寶血得蒙贖」的恩典。這份恩典,保羅繼續說,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

「奧祕」這個字,在以弗所書裏面使用了幾次,在第1章這裏是指到在1:10接着說的,「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另外在3:5-6也提到:「5這奧祕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着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6這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裏,藉着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從這兩段經文,我們看見,我們蒙神的呼召,是叫我們知道神藉着聖靈啟示讓人知道的奧祕。「知道」並不是單純頭腦上的知道,因為這個奧祕是我們有份在其中參與的。這個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裏,藉着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3:6)。

這個奧祕關乎神的應許。在2:12-13提到神應許的約,起初只是給以色列國民,外邦人都在應許之外,在世上沒有神、沒有指望;但靠着基督十字架的寶血,我們也能夠與神和好,能夠與以色列一同得着這個應許。這個應許,也許我們會即時、很快就想到是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萬國要因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不錯,神應許我們藉着亞伯拉罕的後裔基督耶穌要得福,但那是甚麼福呢?

有一段婚禮常用的經文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以弗所書5:31-32「31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32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會說的。」神設立婚姻制度,讓人從這種人倫關係裏面更深明白祂呼召人來承受祂所應許的福,就是我們歸入教會,從而與基督連合,成為一體。這個奧秘在聖經其他地方都有提到,尤其是在約翰福音14:20主耶穌說:「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

不單這樣,在以弗所書1:10說:「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原來不單我們與主聯合、成為一體,是整個受造萬有都在基督裏同歸於一。這個奧祕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然而即使我們未完全明白,我們仍然可以存着信心、盼望來等候。而且我們等候基督回來,不是等候復活得永生那麼簡單,而是等到那一日,我們在基督裏面與主聯合,又與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就是我們所蒙的呼召!藉着神的恩典,我們成為教會,與以色列人一同領受神的應許,與主聯合、與萬有一起在基督裏同歸於一。就是我們所蒙的呼召。

既是這樣,我們要怎樣行事為人才是「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呢?

II. 不相稱的行事為人
在跟大家看看怎樣的行事為人是與所蒙的呼召相稱之前,我想跟大家先看看一些「不相稱」的行為。

我們讀以弗所書2:2-3「2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3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在2章2-3節的「那時」和「從前」都是說我們未蒙呼召、未歸入基督名下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行事為人是怎樣的呢?你可記得自己信主之前是怎樣的呢?

保羅說,那時我們是「隨從今世的風俗」,意思是,我們是按照當今世代的潮流來衡量、以世界的價值觀來決定我們的行事為人。

保羅接着說,我們是「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這裏不是說有甚麼邪靈攪擾之類的事情,而是說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被魔鬼影響的。要知道,在神與魔鬼之間是沒有中間的:要嗎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要嗎在魔鬼的影響之下。當我們死在罪惡過犯之中,就是當我們與神隔絕的時候,我們只能夠按照魔鬼的意思來行,我們自己甚至不知道也不覺得。v3保羅說:「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是的,在信耶穌之前,我們也是這些悖逆之子的一份子,我們是「放縱肉體的私慾,隨着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我們與其他人一樣,是惹動神怒氣的,因為我們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地生活。

你信主之前是不是這樣的?

抑或我們今日仍然是這樣?我們行事為人是不是仍然是按照着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地生活?我們有沒有被聖靈掌管,以致我們尋求神的心意、順服神的帶領呢?

III. 相稱的行事為人
保羅說:「我這個為主作囚徒的人勸你們,行事為人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4:1)。怎樣的行事為人才算是相稱呢?

讓我們一起讀以弗所書4:2-3「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裏保羅先跟我們講要有怎樣的心態。我們從三方面來看。

(A) 完全謙虛溫柔
「凡事謙虛、溫柔」,意思是「要完全謙卑溫柔」。「謙虛、溫柔」是一對好拍擋,很多時都是一齊出現。

(1) 謙虛
謙虛是怎樣的呢?我們看民數記12:1-3:「1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說:2 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這話耶和華聽見了。3(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民數記是以色列人在西乃山領受律法之後,開始起行往應許之地的記載。而第12章記載他們數點人數之後,預備要進攻迦南了。經文讓我們看見,當時以色列的領袖層發生了爭執,亞倫和米利暗因為摩西娶了外邦人妻子而「毀謗他」,「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原來真實的原因是不服摩西的帶領,權力鬥爭。聖經沒有記載摩西如何回應,卻記下了神對摩西的評價:「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摩西的性情是怎樣的?我們記得在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摩西是怎樣的,在人生的頭四十年他在埃及皇宮裏面生活,有一日起意要看看自己的同胞,那知看見一個埃及人欺負一個以色列人於是他殺了那個埃及人,又以為自己可以領導以色列人。(出2:11-14)

然而經過四十年牧羊生涯的磨練,再經過出埃及十災、過紅海、在西乃山上領受兩塊法版等等的事情,摩西變得不一樣了。當亞倫和米利暗毀謗他的時候,他雖然貴為神重用的僕人,但他沒有為自己爭辯,他只是等候神為他伸冤。

謙虛並不是低下,恰恰相反,謙虛/謙卑是原本有身份有權勢但願意放下。腓立比書2:6-11主耶穌捨尊降卑的服事我們已經很熟悉了。我們又是否能夠放下自己,以謙卑來行事為人呢?

以弗所書2:8-9,保羅提醒我們:「8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9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讓我們不忘記,我們今日成了何等人單單是因為神的恩典。我們所蒙的呼召就正正是提醒我們,根本沒有甚麼是我們可誇的。但這不是容易的,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是會常常忘記的,是要常常提醒自己的;甚至是要常常悔改認罪的。但求主幫助我們,敏感自己的自負和驕傲,以致我們常常能夠謙卑與人同行。

(2) 溫柔
「凡事謙虛、溫柔」。溫柔又是怎樣的呢?

馬太福音11:29耶穌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一句經文可能我們都熟悉,但我們有沒有留意祂為甚麼發出這個邀請呢?

在這句經文前少少11:20說「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耶穌沒有因此而大發雷霆、沒有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相反,祂稱謝父神,11:25-27:「25 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26 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27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

溫柔並不是軟弱,恰恰相反,溫柔是充滿能力,但這些能力是被控制的。就好像主耶穌那樣,縱然遭到反對和拒絕,卻願意放手,不堅持使用能力、不會報復、不會對抗。

溫柔也好像一匹被馴服過的馬,牠的力量是受牠的主人控制的。主耶穌讓我們看見,祂本來是與神同等的,但祂卻甘願限制自己、順服在父神的旨意之下,接受「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父神沒有交付的就不堅持爭取;而且認信神的心意是美意。求主幫助我們能夠限制自己、順服在父的旨意之下。

(B) 忍耐互相寬容
4: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除了「要完全謙卑溫柔」之外,還「要忍耐,在愛裏互相寬容」。

(1) 忍耐寬容
「忍耐」和「寬容」有甚麼不同。忍耐是怎樣的呢?忍耐可能只是按捺住情緒,不發洩出來。我們有時會聽見一些老夫老妻說:「忍你好耐,而家唔忍喇」。聖經說的忍耐不是這樣的。

聖經裏面,忍耐和寬容很多時意思可以相通。但仔細來說「忍耐」和「寬容」有一些不同;忍耐可以是對人,也可以是對事、對環境,或者是對一些遭遇的;而寬容必須是對人的。

特別是當說到神對人的忍耐,很多時都說「寬容」,譬如:尼希米記9:30「但你多年寬容他們,又用你的靈藉眾先知勸戒他們,他們仍不聽從,」;羅3:25「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彼得後書3:9「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寬容」是怎樣的呢?這個中文譯得很好。「寬容」就是留多些空間,容納別人。剛才說的這幾節經文已經很清楚讓我們看見,神對人的寬容就是祂容讓人仍然有時間的空間,為甚麼?因為那些人「仍不聽從」,因為人「犯了罪」,神寬容人,不即時施行審判,好讓人可以有時間悔改。

「寬容」就是當別人冒犯你、得罪你,或者犯錯的時候,存忍耐的心容讓對方有時間、有機會改過。有時候對方只是與我們有不同的性情、不同的處事方式、不同的表達……他不會改變的,我們只能夠忍耐。

但忍耐、寬容不是我們可以憑自己做得到的。就正如剛才說,如果我們只是按捺住脾氣,有一日會失去耐性不再忍的。忍耐、寬容必須在愛的環境裏面才會持久,而且必須是一份持久的愛。以弗所書3:17-18「17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18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當我們明白神是如何寬容忍耐地愛我們,以致我們的愛在基督的愛上面生根建造,我們就會透過經歷基督的愛從而更明白愛。這樣持續的愛,就成為我們能夠忍耐寬容的力量。

(2) 互相寬容
還有一點我們需要留意,「寬容」是要互相的。記得上一次提到耶穌講的一個比喻:一個僕人欠主人一筆鉅款,也同時有同伴欠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既是對神欠下罪債,同時也是被人欠債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冒犯別人的時候,當然也有得罪別人的時候;有時甚至我們會彼此冒犯、互相得罪。

保羅提醒我們,「要忍耐,在愛裏互相寬容」,並不是我們彷彿在一個道德高地說一聲「我原諒你!」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彼此得罪,需要彼此認罪、彼此饒恕,亦需要互相寬容,互相接納的。

(C) 保守合一
4:2-3「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1) 和平
第3節按照原文直譯是:「在和平的繩索裏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保羅用「和平的繩索」來形容在聖靈的合一裏面,我們應該是怎樣的狀態。「繩索」是指到當
時囚犯的捆鎖。
至於「和平」呢,就是以弗所書2:14提到的和睦:「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基督成就的救恩是將外邦人與以色列人之間的隔膜拆除,從此都成為神家裏的人。

基督使我們和睦,或者說:基督就是我們的和睦,祂就好像囚犯的繩索那樣將我們捆綁着,限制着,以致我們必須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這不是一個選項,我們沒有選擇的空間,必須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

(2) 聖靈的合一
「聖靈的合一」可以是指聖靈賜下的合一,或者是聖靈帶來的合一。在以弗所書2:18也說: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兩下藉着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我們能夠一同進到父神面前成為神家裏的人,是因為我們被同一位聖靈所感動。若不能夠保守聖靈的合一,我們就是將神的家再分割。

然而這也不是容易的。我問你,假如你在路上走,老遠就見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人,你會怎樣?大多數人會按照「肉體和心中的喜好」去選擇避開。當遇上分歧或者衝突的時候,我們自然的傾向就是分開。所以若要相反地、以和睦來保守合一,那就要加倍的用力、要竭力才可以做得到。

保羅提醒我們,我們已經被主所締造的和平所捆綁,沒有其他選擇,必須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而這個正是我們所蒙的呼召:「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1:10)

結語
神呼召我們在基督裏面合一。我們要怎樣行事為人,才是與我們所蒙的這個呼召相稱呢?「要完全謙卑溫柔、要忍耐互相寬容,要在和睦裏面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去實際活出合一。

在預備今次的分享時,我想:我所說的其實大家早已經聽過的了、知道的了,要做的已經做了,做不到的再多說也是做不到的。

我禁住問自己:「究竟保羅所說的是不是真可以做得到的呢?」如果我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那麼它應該是可以實踐得到的。那麼假如真有一些是我做不到的,要怎樣才可以呢?

剛好讀到一段文字,讓我為自己找到一個答案。讀給大家聽:「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中反映出來的理想基督徒屬靈群體,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基督成了屬靈群體的唯一基礎。共同敬拜、禱告、讀經、桌上團契、彼此分擔、認罪,及領聖餐等,都構成一個屬靈群體的主要元素。」[1]

我為自己找到的答案是:以基督為中心。

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以基督為人生的中心,我們不會驕傲、爭競,我們會謙卑、溫柔,會看別人比自己重要,我們會互相寬容,我們會在聖靈裏面合一。

這個也正是我們所蒙的呼召,「天上、地上,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一。

求主幫助我們,不斷被聖靈引導、不斷被主陶造,好讓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生命的重心,以致有一日我們真的可以以基督為我們生命的中心,能夠活出神呼召我們的合一。讓我們這樣彼此勉勵。



回應詩:

屬靈生活
1. 十字架上與主同死,同葬、且同復活,
如今一同升到天上,活着不再是我。
主住裏面佔領一切,看主所看、說主所說、
求主所求、作主所作,祂是我主。

3. 不是自己想作甚麼,只願主旨成就,
不是自己奢望甚麼,只願主話成全。
主住裏面實現一切,聽主所許、信主所許、
愛主所許、望主所許,主話必成。

4. 不與世人同負一軛,樂在主內同工,
不是自己單獨追求,也愛彼此建立。
主住裏面聯絡一切,同心合意,恆切禱告,
靈裏合一、愛裏同工,主內一家。



[1] 〈從潘霍華的《團契生活》探索「屬靈群體」之元素〉,彭順強。《中宣通訊》154期,2014年5-6月份,頁1-2。

Monday, July 14, 2014

屬靈同行(一):蒙召的恩

經文: 以弗所書 4: 1

引言:
過去由3月底至6月的崇拜講道,我們幾位同工以三個系列宣講了關於今年教會年題的信息;可能大家在小組裏也討論過、分享過了。雖然三個系列講道已經完成,但今年的年題是繼續的。同樣地,我們期望弟兄姊妹建立屬靈師友關係的心願,也是繼續的。

我自己個人在思想師友關係這個年題的時候,有一段經文不斷出現在我的心上;可能有一些弟兄姊妹在不同場合也聽過我帶詩歌、或者簡短分享。這段經文就是以弗所書4章1-16節。所以很自然地,在接着下來的幾次講道,我就會跟大家分享這一段經文;期望在與大家彼此勉勵、互相提醒。

今年的年題:「學效基督做門徒,靈程伴行拖與帶」,我們起初構思的時候,主要是以師徒關係做重點。但當慢慢發展開來、越來越多弟兄姊妹加入的時候,我們發現,朋輩的互相守望是更大的需要。

然而,無論是師徒或是朋輩關係,必須有的是屬靈的同行。「屬靈」,就是同行的人生命的質素和內涵;而「同行」就關乎到行動和目標。今日,我先跟大家看看「屬靈」生命的基本。

讓我們再讀以弗所書4: 1-3「1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I. 「所以」
經文的第1節,其他的聖經翻譯本讓我們看見應該有一個連接詞「所以」在句子的開頭。「所以」,意思是,接着下來的經文與之前的經文有着因果的關係。因為有前面1-3章所說的,所以有後面4-6章所說的。

一般人將前面1至3章定為神學教義的教導,而後面4至6章則是信仰實踐的教導,這是很簡約的說法。詳細一點來說:前面1至3章是描述神所做的工作,就是祂藉着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祂使我們與其他人復和,和祂賜給我們新的身份。而後面的4至6章,則是描述我們在信徒之間、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以及在家庭裏面,我們要如何自處、處人。

而這個「所以」,就表示出一種必須有的關係:神為我們所做的工作,即是祂的救恩、祂給我們的身份,應該直接影響我們行事為人的態度。兩者不可能分割。不能夠信的是一套、行出來是另一套。

然而這樣「信行合一」的生命,並不是律法要求,而是真實生命的流露。屬靈與同行也有同樣的因果關係:「屬靈」與「同行」必須是同時的。如果自認為有屬靈生命的內涵卻不能夠與人同行,那可能只是屬靈的驕傲;相反如果只有同行的關係,卻沒有屬靈的內涵,那麼就只會是膚淺的相交,或者與不信的人沒有分別。

我們與弟兄姊妹相處有沒這兩方面的問題呢?會不會我們以為自己很有屬靈內涵,卻不能夠與人相處、別人不願意與我們相處?抑或,我們的相交只流於表面,只會傾吓看了哪一個的演唱會、講吓去哪裏吃喝玩樂等等,卻不能夠以真理彼此激勵,以神的話互相勸勉?又或者我們寧願維持彼此之間的君子之交,不會與人坦誠對話,免得傷感情?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一同在神的家裏,彼此相顧,屬靈同行。

II. 被囚
在「所以」之後,保羅接着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他說自己是「為主被囚的」,一方面表達了他當時的實際處境,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他對自己處境的詮釋。

保羅是怎樣理解他的被囚的呢?

(A) 為外邦信徒被囚
4章1節這裏其實是保羅第二次提到他的被囚了。第一次在3章1節:「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首先,保羅明白他的被囚是因為外邦人的緣故。雖然我們不能夠完全肯定這是哪一段時間、保羅在哪裏坐監,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保羅被囚必定是因為傳福音的緣故,而且是為了向外邦人傳福音。因為保羅清楚領受神的呼召,是叫他向外邦人傳福音。那麼,是不是保羅在為自己的被囚申訴呢?當然不是。保羅是向我們解釋他自己被囚是因為他回應了神的呼召,他同時也是以自己作示範,讓我們看見,回應神的呼召,可以到一個怎樣的地步。

(B) 為基督耶穌被囚
另一方面,就如他所說,他是為基督耶穌的緣故被囚的。在歌羅西書1章24節,保羅曾經說:「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保羅看自己的被囚是要「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意思是:保羅在肉身上受苦、被監禁,能夠在教會裏面完成基督未完成的工作。是甚麼呢?就是向外邦人傳福音,以致基督的身體——教會,可以回復完整。(以弗所書2章11至18節也有提及,不重複了。)可見保羅視自己的被囚不單是回應神對他的呼召,而且是必須的。

(C) 被基督耶穌所囚
除此之外,從「為主被囚的」這句說話,我們還可以理解另一個意思。在不同的翻譯本,這句說話有不同的翻譯。除了翻譯做「為主被囚」(prisoner for the Lord)之外,也有譯做「被主所囚」(prisoner of the Lord)的。可見這個字本身有雙重的意思:既是「為主被囚」,也是「被主所囚」。保羅用這個字,也讓我們看見保羅的想法:一方面,他理解自己的被囚是為教會、為福音;這是外在的。另一方面,他是被主所囚;這是內在的。是甚麼意思呢?

「被囚」是怎樣的呢?簡單來說,被囚是被規限了活動的範圍、被規管了活動的空間,是失去了自主和自由。就正如保羅在其他書信裏面常常自稱是「基督耶穌的僕人」那樣。「僕人」不是今日的菲傭姐姐、印傭姐姐;在當時,「僕人」即是奴隸,是屬於主人的財產,沒有自由、沒有自主。這樣,我們就明白,保羅不但外在身體被囚,內在地,在他心裏也主動將自己規限,主動放棄他的自由和自主,成為基督的奴隸,以致他能夠在神的教會裏服侍。

為甚麼他願意這樣呢?在以弗所書3章2節和8節,保羅分別兩次提到神呼召他承擔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職分,他形容是「神賜恩給他」。這個令到保羅被囚的職分,保羅看為是上帝的恩典,甚至願意主動將自己規限,主動放棄自由和自主,以此來回應神這份呼召的恩典。

保羅這一種回應神的態度,與今日社會給我們的價值觀完全不同。今日的人崇尚自由,要取回自主;不少人甚至不願意進入任何關係之中,因為不願意受束縛,不願意被規限。但當我們以師友或者朋輩關係來屬靈同行的時候,我們必須願意放下一部分的自由和自主,必須願意規限自己、「囚禁」自己;至少我們得讓出身旁一個位置來讓人與我們同行,我們才可與人同行。

當然,這必須是我們主動願意的。所以,當保羅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的時候,他不是下達一道命令,而是以自己被囚的經歷來勸他們。這個「勸」字,原文其實是一個更強烈的字眼,是「乞求」、「哀求」的意思。可見保羅認為接着下來要說的是很重要的,他很想我們做,但他不可以強逼我們,必須要我們自己願意去做的。

III. 蒙召的恩
(v1)「所以,我這個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保羅回應神呼召他的恩典,願意自我規限,主動放棄自由自主,他也以神呼召我們的恩典作為基礎,勸我們,乞求、哀求我們,「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

我們從三方面來看。

(A) 赦免過犯的恩(1: 4-7)
第一方面是神的赦罪。讓我們一同讀以弗所書1章4-7節:「4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5又因愛我們,就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着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6使他榮耀的恩典得着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7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首先,我們看見,我們所蒙的呼召是神赦免我們的罪。這段經文出現兩個重要的詞語,讓我們看見若不是神的恩典,是不會有救恩這一回事的。首先是「揀選」。神揀選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有任何條件值得被選上,因為神的揀選是在創立世界之前,就是我們這個人還沒有出現之前,神就已經揀選了我們;而且是「在基督裏」,藉着愛子耶穌的血所成就的救恩,以致我們的過犯得以赦免。

第二個字是「預定」。預定與揀選有不可分割的關連。或者我們很容易會被「預定論」這個神學詞彙所嚇怕,覺得很艱深。是的,如果我們要解釋預定的機制是如何運作必然要花很多的工夫。但保羅在這裏並不是要討論神怎樣預定,保羅是期望我們明白,救恩不是由我們作出發點的、不是以人的行為來判斷的。赦罪的恩典是神作主動的。是甚麼原因令我們被預定得救?第5節說:是因為神愛我們,沒有其他原因了。

神呼召我們來得赦罪的恩典,對我們行事為人有甚麼影響呢?馬太福音(18: 21-35)記載主耶穌說了一個比喻:一個僕人欠了主人一千萬兩,主人見他無力償還,於是「動了慈心」,免去他的債;然後這個僕人遇到一個同伴,欠他十兩、也是無力償還。你記得這個僕人怎樣做嗎?他將這個同伴下在監裏,等他還清所欠的債。我們會不會好像這一個僕人那樣?

我們其實是的。我們與這個僕人一樣:一方面我們都欠了上帝鉅債,是我們無力償還的;我們得罪神,是我們自己無法贖罪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是「被欠債」的;我們總是被人得罪的。怎麼不會呢?罪人與罪人相處,怎可能完全和諧的呢?總有人會得罪我們的。同樣地,我們也會有得罪別人的時候,我們也有欠人債的時候。我們願意怎樣呢?我們會不會好像那個僕人那樣,不肯免去同伴的債呢?主禱文有一句是「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意思是,我們如何饒恕得罪我們的人,上帝也就怎樣的赦免我們的罪債。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既然蒙受神赦罪之恩,我們也能夠饒恕得罪我們的人,並且能夠尋求別人的饒恕,使我們一同領受了上帝的恩典。

(B) 出死入生的恩(2: 5-7)
第二方面,神呼召我們是叫我們出死入生。讓我們讀以弗所書2章5-7節:「5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6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7要將他極豐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裏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

除了賜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神更解除我們最終極的困境,就是2章1節所說的:「死在罪惡過犯之中」。自從始祖犯罪之後,死亡就一直成為人的咒詛,就好像希伯來書2章14-15節所說:魔鬼掌死權,而我們這些有血肉之體的人就「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如果只有赦罪而不將死亡的咒詛同時解除,那不是真正的饒恕、不是真正的赦罪。正如剛才說,死亡是人犯罪所帶來的咒詛,神赦免我們的罪,祂同時也會解除死亡的咒詛,賜給我們完全的釋放。

要解除死亡,自然是生命、是「活」。經文提到兩種「活」。我們先看第二種,在第6節:「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從字面來看,似乎是說神應許我們將來復活、永生、天堂……等等。但無論是2章1節的「死在罪惡過犯之中」,或是這裏的「復活」、「坐在天上」都是過去式,表示是已經完成了的事情。因為罪的緣故我們是已經死了,而因為基督的救恩,我們已經復活了,已經基督一同坐在天上了。但我們豈不是仍然在地上生活嗎?還沒有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啊!要了解這幾句說話,我們要從神的角度來看。儘管在我們的時間空間這些是尚未發生的事情,但在超越時間空間的神眼中,卻是已經完成了的。所以,當神「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的時候,死亡的終極咒詛已經解除了,魔鬼掌死權來恐嚇人的詭計亦已經被神破壞了。

然而神這個決定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將來」的,要等我們進入死亡之後才經歷的。那麼現在要如何呢?讓我們看第一種「活」,在第5節:「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原來用不着等到進入死亡之後,今天我們已經可以「活過來」;死亡的咒詛今天已經解除。

死是怎樣的呢?對死亡最簡單的理解是:「一個與生命完全斷絕聯繫的狀態」。在以弗所書2章1至3節,保羅形容「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狀態就是不能夠與神聯繫,是靈性的死亡。他是這樣說的:「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又說他們「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雖然彷彿活生生的在世上來來往往,可是這樣的生活狀態,在神眼中卻是死的;因為被世人的價值觀影響、被魔鬼撒但籠絡、被自己的私慾控制,不能夠認識神、不能夠跟隨神的心意,與神斷絕聯繫。然而神將這種靈性死亡的咒詛解除,祂「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我們不用隨從今世的風俗、不用放縱肉體去生活,我們可以順從聖靈的引導,去選擇跟隨神的心意生活。

那麼神呼召我們出死入生對我們行事為人又有甚麼影響呢?神呼召我們出死入生、恢復與祂的聯繫,要求我們也要同樣地解除別人的死亡,恢復與別人的聯繫。有沒有一些人你當他死的呢?意思是,有沒有一些人你斷絕與他聯繫,當他不再存在的呢?或者會不會是我們自己主動斷絕與人的聯繫,將自己埋葬了在某一些事情或者感受裏面呢?神呼召我們出死入生與祂恢復聯繫,祂也要求我們恢復與別人的聯繫。求主憐憫、幫助我們。

(C) 成為後嗣的恩(3: 6)
第三方面,我們蒙神呼召成為祂的後嗣。我們讀以弗所書3章6節:「這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裏,藉着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我們的罪得着赦免、我們從死亡的咒詛中釋放出來,還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恢復與神的關係,就是神從創世以前「預定我們藉着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1:5)。

起初神從一本造出萬族,原本都歸在自己的名下,可惜人因為犯罪,與神隔絕。為此神主動施行拯救,原意是透過亞伯拉罕使萬國得福。那知反而使到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隔絕。唯有當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救恩的時候,為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開出同一條得救的路,「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將兩下藉着自己造成一個新人,……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2:15-16)。

神呼召我們成為祂的後嗣,「造成一個新人」,不再分以色列人、外邦人,是一個新的人類;就是教會。神呼召我們成為教會。事實上,「教會」這個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呼召一群人出來聚集」。這個意思與舊約裏面「聖潔」的觀念很相近,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稱呼信徒做「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來3: 1)。「聖潔」也是神呼召我們的目的。在以弗所書1章4節,保羅說:「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成為聖潔,無有瑕疵」這兩句說話讓人想起舊約的獻祭:任何獻給上帝的祭牲必須是「沒有瑕疵」;而獻祭的人必須將用來獻祭的祭牲預先分別出來,使牠「成聖」。神呼召我們成為後嗣,使我們成為神家裏的人,也是將我們分別出來,成為聖潔,使我們成為配得上獻給神的祭。然而我們要「成為聖潔,無有瑕疵」並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在第5章25-27節,保羅說:「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基督與教會的關係是捨己的愛的關係。我們作為教會,在我們之間維繫的,就是愛的關係;既是基督的愛在當中貫串,同時也需要我們彼此之間以愛來維繫。

我們蒙神呼召成為後嗣、成為神家裏的人、成為教會,對我們的行事為人又有怎樣的的影響呢?我們是「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的一群,我們如何相處,就見證着我們所屬的這個身體是怎樣的身體,也見證着我們所蒙的應許是怎樣的應許。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 34-35)耶穌說這句話的時候,是祂為剛剛為門徒洗完腳、是門徒剛剛爭論完誰為大、誰更重要的時候,主耶穌親自示範,他們要怎樣的彼此相愛、彼此服侍,怎樣的為對方捨命。假如我們好像門徒那樣,爭論誰為大、覺得自己比別人重要,就會失去了彼此相愛,也不能夠讓人看到我們是屬神的一群了。求主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看見神呼召我們成為後嗣,呼召我們成為教會,是一個新人;是一個,不可以分割、不可以分離,我們不能獨立自己。

結語
我們蒙受神赦罪的恩典提醒我們要彼此饒恕,神呼召我們出死入生、恢復與祂的聯繫,要求我們要解除別人的死亡,恢復與別人的聯繫。我們蒙神呼召成為後嗣,是成為一個新人,讓我們以彼此相愛來讓人認出我們是屬於神的群體。

今日當我們思想如何屬靈同行的時候,讓我們記得上帝這些恩典,以致我們願意與人同行,願意認識上帝,首先建立自己的生命,用我們屬靈的內涵與弟兄姊妹同行。但我們也要記得,與人同行就要規限自己、放棄一部分的自由自主,讓人進入我們的生命裏面,首先讓人與我們同行,我們才可以與人同行。

保羅勸勉我們,行事為人要與所蒙的呼召相稱。今日神仍然向我們發出呼召,邀請我們回應;讓我們與人同行,分享神的恩典,彼此得着激勵。

回應詩
【回應主呼召】
1.我聞救主耶穌慈聲:「來安息在我懷;
困倦的人,來卸重擔,放心歸我前來。」
我心沉重、疲倦、憂傷,聞聲歸主前來;
在主裏面我得安息,滿心歡暢愉快。
2.我聞救主耶穌慈聲:「來屈身飲靈泉;
我賜活水,流到永生,盡消乾渴、困累。」
我歸主,飲生命活水,立刻消倦、止渴;
心靈甦醒,獲得永生,在基督裏活着。
3.我聞救主耶穌慈聲:「我真光驅黑暗;
你仰望我,能見曙光,一生光輝燦爛。」
我瞻仰主,頓見亮光,作我星晨、太陽;
我今邁步永生光中,至終光輝明亮。

Monday, May 26, 2014

學效基督:基督的謙讓

經文:腓立比書 1: 27 – 2: 5

引言
考考大家的成語:「光陰似甚麼?」,那麼「歲月如甚麼呢?」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是用來形容時光飛逝的成語。上星期二開同工會時,有同工忽然間驚嘆:「5 月底了!」。是啊,今日已經是 5 月最後一個主日了。下一個星期日回來已是 6 月了,2014 年這樣就差不多過了一半。大家過得怎樣呢?有沒有碰到甚麼挫折令到你掛慮?有沒有甚麼重壓令到你困累?有沒有多少的試煉?有沒有人與你一起祈禱?或者有沒有見到甚麼快慰開心的事?有沒有人與你分嚐呢?又有沒有人與你一起感謝神呢?

是啊,時間過得很快,今日,我們要進入今年年題講壇信息的第三個主題了。大家還記得頭兩個主題嗎?我們在 3 月底的培靈聚會請了陳耀鵬牧師分享【屬靈路上的拖與帶】,之後 4 月中陳傳用傳道書4章「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來勉勵大家與弟兄姊妹建立屬靈的師友關係。接着 4 月底、5 月牧師一連三篇信息與我們重溫做主門徒的呼召和代價、群體和使命。﹙如果大家想仔細再聽清楚啲,可以上教會網站收聽,還有筆記資料可以下載。﹚

就這樣,今年的年題:【學效基督做門徒.靈程伴行拖與帶】,我們看過了「屬靈路上的拖與帶」、也看過了「做門徒」,今日我們來到看「學效基督」了。要學效基督的甚麼呢?在思想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做門徒基本的行事為人先。

I. 作主門徒的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1:27-30)
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可記得門徒有多少種?有三種:門徒、信徒、基督徒?不是!只有一種。門徒就是信徒、信徒就是基督徒、基督徒就是門徒;只有一種,就是跟從耶穌的人。那麼門徒與甚麼不同?門徒與眾人不同。眾人只是與耶穌一齊行,不知會行多遠、沒有承諾會行多久;他要來就來、要走就走;沒有承擔、不會委身。真正的門徒不是那樣,真正的門徒是跟從耶穌的人,是要捨己、要背十字架的。那是怎樣的呢?

(A) 如何?
讓我們再看腓立比書 1: 27-30「27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裏,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28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證明他們沉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神。29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30你們的爭戰,就與你們在我身上從前所看見、現在所聽見的一樣。」

(1) 恆常地:生活的態度
做門徒要怎樣的呢?保羅說:「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只要」:不管發生甚麼事,「只要」!不管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只要」:不管受到怎樣的對待,「只要」。甚麼都不要緊,要緊的只有一樣:「只要」——「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然後保羅接着說:「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裏,可以聽見」。真正與福音相稱的行事為人,不是徒具外表的,不是為了討好別人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不是有人見到就做,沒有人見到就變臉的。有時我們難免有這種試探,如果有知道我們是基督徒的人見到,我們自然會表現得好一些,「像個基督徒」;如果牧師、傳道人見到,我們又會表現得好一些、屬靈一些。保羅說不是這樣。

保羅說「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裏」,意思是無論任何人見到,或者是沒有人見到,「行事為人都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被基督的福音拯救了的生命應有的本質。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們要完全完美,那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卻必須有這種心態,恆常流露出一種與已經得救的生命相稱的生活態度。

(2) 合一地:群體的角度
「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是一種恆常的生活態度,而且是從合一做出發點。保羅說:「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裏,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牧師上星期給大家聽一首歌,不知你可還記得:"I am a rock, I am an island……" 其實正正是說:沒有人是石頭,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可以孤獨地生存,沒有人不需要愛和同伴的。享受孤獨的人只是因為害怕友誼和愛帶來的傷害、害怕被愛過後會更加孤單,所以寧願拒絕。然而骨子裏,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矛盾的正是,人越害怕孤單,就越發因為害怕而令到自己落在孤單之中。

神卻為我們預備了群體。「教會」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呼召出來聚集」,它本身就是有群體的含意。跟從耶穌的人不可以孤獨地生存,不可以不需要別人一起、不可以單獨自己做門徒。

陳傳那次講傳道書 4: 9-12 也提到:「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10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 11……二人同睡就都暖和,12……若有二人便能敵擋敵人的攻擊;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無論在遠行的路上、在人生的艱難當中,能夠有互相守望的同伴,不單止不至於孤單,更實際的是在危險之中不會呼救無門。

所以「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是一個群體恆常地、合一地展現的一種生活態度。而這一種生活態度的背後有它獨特的原因。首先它是福音的明證。

(B) 為何?
(1) 是福音的明證
保羅提醒我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要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在保羅的心目中,沒有甚麼比福音更重要,福音就是核心,一切都是為了福音。我們行事為人能夠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就能夠證明這福音的真實。「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證明他們沉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神。」(v28)每一個世代都有人會敵擋真理,並不是這個世代特別的悖逆。任何一個社會民族總有人用各種的方法抵擋福音。我們所信的福音有怎樣的大能,以致我們的生命有怎樣改變,就塑造我們有怎樣的生活態度來回應敵人的驚嚇。

如果我們的福音只是「信耶穌得永生」,那麼我們對敵人的驚嚇大概沒有很大的能力來抵擋,因為假如我們只知道信耶穌得永生,沒有計算為福音的緣故要面對敵人和逼迫,那麼當困難來到的時候,我們自然沒有能力抵擋。但如果我們所信的福音是叫我們「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呢,那麼我們就可以「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因為我們「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加2:20),基督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一切。

(2) 是恩典的一部分
事實上,敵人的驚嚇是福音的一部分。保羅說:「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v28)我們蒙恩得救的那一刻有兩件事同時發生,第一是我們得着拯救,成為神的兒女;第二是我們開始受苦。

如果我們接受福音,沒有想過要為耶穌受苦,那麼現在可能是一個好的機會讓我們認真想一想,計算一下代價。不過在計算要付出多少之前,讓我們先計一計我們得到了多少。讓我們想一想,我們所蒙的恩是怎樣來的:我們所領受的福音豈不是基督首先為我們受苦,以致我們今天成為何等樣的人嗎。既然是基督首先受苦,為我們成就了救贖,那麼我們為祂受苦,豈不是做門徒應盡的本份嗎?保羅勉勵我們,「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正是勉勵我們,不要怕為基督受苦;因為受苦就證明我們真的蒙恩,受苦就表示我們真的與基督一起,受苦是福音的一部分。

II. 作主門徒的標準:學效基督(2: 1-4)
「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對外的就是「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恆常地、合一地活出得救的生命。對內又如何呢?

讓我們讀腓立比書 2: 1-4「1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4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A) 回想蒙恩的經驗
2014 年差不多過了一半了,大家過得怎樣?多少的挫折、多少的重壓、多少的試煉,你是不是一個人經歷了?有沒有弟兄姊妹與你一起祈禱?多少的開心,多少的快慰,你是不是一個人獨享,有沒有弟兄姊妹與你分嚐?有沒有呢?沒有嗎?!一個也沒有?保羅說:「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這些是我們在弟兄姊妹中間經歷過的、領受了的。

保羅說,如果因着福音的緣故,我們是這樣曾經被安慰過、被愛護過,我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有一些人很容易記得別人對他不好,很容易聯想到負面的經歷,不知道你會不會是這一種人呢。然而保羅卻提醒我們要回想,不要回想不快樂的事。要回想透過弟兄姊妹的勸勉、安慰、彼此相交、和恩慈憐憫的相待,我們領受神的恩典,所以我們要有同樣的意念、同樣的心思、同樣的愛,去將勸勉、安慰、彼此相交、恩慈憐憫付出給其他人。

但這其實並不容易,事實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當保羅說「要相同…… 要一樣」的時候,他不是要求一致的行動。保羅特別重複提及「意念」。要「意念相同」,要「有一樣的意念」,這個「意念」並不是純粹一個想法,而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如何透過弟兄姊妹領受了神的恩典,就要以同樣的生活態度將神的恩典傳給別人。這可以怎樣實行出來呢?

(B) 實踐的具體可能
保羅在vv 3-4 用了三個反面的講法來提出具體的建議:「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4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首先是「不可結黨」。「結黨」這個字讓我們想到糾結同伴成為一群,與其他人不能夠相合。其實人與人之間總會因為氣質接近而互相吸引,但是結黨不單是臭味相投;結黨這個詞語隱含了對其他人的排相。我們從其他譯本也看見,「結黨」原本的意思是「自私自利」,不是純粹喜歡某些人、不喜歡某些人,而是出於自私的心態,拉攏別人在自己這一邊,使自己得益處。這些益處也未必是一些具體的物質,也許只是讓人對自己讚賞、或者讓人對自己有好的印象,以便將來可以對自己有利。所以保羅將結黨和貪圖虛浮的榮耀放在一起來提及。

第二個反面的講法就是「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我們都知道「虛榮」是甚麼。問題是有甚麼榮耀不是虛的呢?榮耀有三個來源:第一是從人來的,當然我並不是說遇到值得稱讚的人也吝嗇稱讚,保羅的勸勉是對接收的一方說的。正如箴言27:21提醒我們:「鼎為煉銀,爐為煉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遇到別人稱讚自己要小心謹慎。

榮耀的第二個來源是自己。「虛浮的榮耀」在另一些譯本是翻譯做:「自高自大」。有時就算沒有別人來稱讚我們,我們自己也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的。當然我不是說,我們要將自己貶低到一文不值;在羅馬書12:3,保羅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怎樣是自高自大?就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忘記了一切都是出於神。所以保羅責備哥林多的信徒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唯有當我們記得一切都是出於神我們才不致於自高自大,也不會自私自利。

榮耀還有第三個來源:在約翰福音 12:26,當耶穌呼召門徒跟從祂的時候,祂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然後祂應許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沒有甚麼比蒙神尊重更叫我們感到光榮。願意我們忠心的跟從耶穌、服侍耶穌,得到神的尊重。

保羅第三個反面的講法是:「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上兩次牧師講到做門徒要捨己,要交出自己的主權,要否定自己。在這裏,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不要單單追求自己的喜好,不要單單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是要完全不顧自己,只是不要單顧自己。我剛才所說,透過弟兄姊妹的勸勉、安慰、彼此相交、和恩慈憐憫,我們領受神的恩典。他們就是沒有單顧自己的事,他們也顧到我們的事;現在輪到我們,不要讓它停,讓我們將這種行事為人的態度延續下去。我們看見初期教會的信徒,他們以「凡物公用,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來實踐。今日我們都可以有我們的方式來將「不要單顧別人的事」實踐出來。

除了三個反面的講法,保羅也正面地說應該是怎樣,他說:「只要存心謙卑」(v3)。其實「謙卑」就正是剛才那三個反面講法的回應。謙卑的具體表現是「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看別人比自己重要,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好。這樣我們就不會自高自大、不會自私自利。

III. 學效基督(一):學效基督的謙讓(2:5)
然後保羅就提出一個最讓我們看見怎樣是謙卑的例子。2:5保羅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這個「心」,在腓立比書全卷四章都有出現,有翻譯做「意念」(1:7、2:2),也有翻譯做「心」(3:15、4:2),意思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態。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就是我們要以基督的心態作為我們的心態,以基督的生活態度,作為我們的生活態度。後面的經文接着就描述基督的心態和態度。

在這裏,我們先看基督的謙讓。

(A) 不求自己的榮耀
首先我們看見基督不求自己的榮耀。在約翰福音 17:4-5 主耶穌向天父禱告:「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

本來從創世之前基督已經與父神有同等的榮耀,然而祂沒有爭取彰顯自己。祂到世上來,一開始已經選擇在一個卑微的地方出生,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成長。以賽亞先知形容祂無佳形美容,他被藐視、被人厭棄,人也不尊重他(賽 53: 2-3)。甚至祂的兄弟當時也諷刺祂,想揚名立萬就要進取一些(約 7: 2-5)。但祂到世間來,只為了成就十字架的救恩。

我們讀福音書的記載,看見耶穌總是被許多人簇擁着,彷彿很受歡迎,但事實上那些「極多的人」只是想從耶穌身上得好處,他們不是真的願意跟從。但耶穌知道自己的使命。當出賣耶穌的猶大出去之後,耶穌知道自己上十字架的時候到了,祂跟門徒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約 13: 31)。耶穌雖然擁有與父同等的榮耀,然而祂卻全心成全父所交託的事情,使父得榮耀。

我們學效基督的謙讓是,我們不求榮耀自己,只要完成神的託付,行完今世的路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B) 不求自己的益處
學效基督的謙讓,第二方面是學效基督不求自己的益處。

保羅勸勉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主耶穌自己就留下美好的榜樣給我們。我們常常在福音書看見,每當人有需要來找耶穌,祂總會放下自己的需要,先回應了來尋找幫助的人。譬如馬可福音 3: 20:「耶穌進了一個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他連飯也顧不得吃。」

或者我們在客西馬尼的禱告也可以看見,耶穌祈求的內容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父的意思」,三次禱告都是一樣:「願父的旨意成全」(太 26: 39, 42-44)。耶穌甘心放下自己的意思,遵行父的旨意,正是為了我們的益處,沒有單顧自己的事。

結語
我們可以怎樣做得到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呢?除了對外為福音受苦,不怕敵人的驚嚇。在教會裏面,在弟兄姊妹中間,我們也要學效基督的榜樣,不求榮耀自己,不單顧自己的事,將神給我們的恩典傳遞下去。

眨眼之間 2014 年過了差不多一半了,不知你會不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呢?在腓立比書4:5,差不多完結這封書信時,保羅提醒我們:「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是的,無論個人感覺如何,時間過得是快抑或慢,總有一天,不知甚麼時候我們將會面見主,今日的行事為人將要成為神對我們的評價,我們是得到父的尊重呢?抑或被責備呢?我們能不能夠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能不能夠在弟兄姊妹中間以基督為榜樣,彼此勸勉,互相安慰,同行天路呢?

回應詩
同路人
只因為我們都是同路人,才會有同樣的經歷,
只因為我們都是同路人,才會有同樣的追求。
同甘苦,共患難,只有同路人最親;
同流淚,同喜樂,只有同路人最真誠。
感謝神讓我們在真道上相逢,成為同路人,
我們內心發出同聲地歌唱,讚美奇妙救恩。
心靈合一,相互理解,同路人一定要同心,
美好的盼望,永恆的國度,永遠屬於我們。
﹙曲詞:小敏《加南詩選》﹚

Saturday, April 19, 2014

《洗.足》

經文:約翰福音 13: 1-17; 31-38

引言
大家可能有留意到,剛才的話劇是取材自幾卷福音書所記載,主耶穌與門徒最後一次晚餐的情景。大概我們對主耶穌設立聖餐的情形都會有一些印象,至少每個月守聖餐的時候,牧師也會讀出相關的經文。不過對於主耶穌為門徒洗腳,教會則比較少提及。

事實上,新約四卷福音書裏面,其他三卷都有記載主設立聖餐的情景,唯獨約翰福音沒有。相反也是唯獨約翰福音記載了洗腳這一個部分。我們不會以為約翰忘記了,或是寫漏了。不少解經家告訴我們,約翰福音有着與別不同的內容,譬如約翰只記載耶穌的七件神蹟,又完全沒有記載耶穌所說天國的比喻。可能他認為無需要重複相同的資料,不過更明顯的是約翰刻意選取這些材料,來講述關於耶穌的身分、祂的工作等等的真理。

耶穌為門徒洗腳正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

I. 洗腳與十架的愛(vv1-5)
讓我們一同讀vv1-5「1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2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裏。3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裏去,4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5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這幾節經文讓我們知道當時的場景。首先我們知道,逾越節快要到了。約翰福音記載了三個逾越節,但我們知道這個逾越節與其他逾越節不同。在這個逾越節前六日,耶穌在伯大尼被馬利亞用香膏膏抹,耶穌說是為祂的安葬預備的。然後猶太人商議將耶穌和祂所復活的拉撒路一併殺了,因為很多猶太人回去信了耶穌。

這些事耶穌都知道。v1告訴我們,「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v3進一步的告訴我們「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裏去」。這個時候耶穌已經完成了祂對猶太人的講論,13章這裏是耶穌與門徒一起吃逾越節晚餐的時候。在這裏,耶穌開始進入祂在地上服侍的最後一個階段,祂要走上十字架的苦路。明顯地,耶穌選擇在這個時候洗門徒的腳是有特別用意的。

v1又說「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耶穌為門徒洗腳是因為祂對門徒的愛。約翰在這裏用「自己的人」這個說法,與約翰福音1: 11說「他到自己的也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所用的字眼是相同的。兩批「自己的人」是明顯的不一樣。1: 11的那些是不接待耶穌的;13: 1這些卻是耶穌所說「父所賜給祂,」的(6: 39)。就是這一些,耶穌愛他們,而且愛到底。「愛到底」除了有永恆的意思之外,也有完完全全的意思。就是這一種完全的愛,令到耶穌洗門徒的腳。

耶穌為門徒洗腳的過程,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約翰記載得很仔細,vv4-5:「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5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v4說耶穌「脫了衣服」這個動詞,有「放下」、「捨棄」的意思,也是約翰福音 10:15耶穌說祂「為羊捨命」的意思。另外,v5提到耶穌把水倒在盆裏,這個動詞也與以賽亞書 53: 12 形容祂「將命傾倒,以致於死」的用法一樣。約翰這樣仔細的記載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每一個動作,目的是讓我們看見,耶穌為門徒洗腳是喻表了祂為屬於祂的人捨棄自己,將命傾倒,以致於死。

耶穌為門徒洗腳除了喻表耶穌的受死之外,也是顯示主耶穌對於真正屬於祂的人的愛是完完全全的愛,到一個地步,祂捨棄自己,將生命傾倒出去,走上十字架,成就救恩。對於耶穌這一份愛,門徒卻不明白。

II. 被洗腳歸屬基督(vv6-11)
讓我們讀vv6-11:「6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7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8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9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10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11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大概彼得不是第一個被耶穌洗腳的,他卻是唯一一個提出不同意耶穌這樣做的。當然,耶穌是他的夫子,莫說洗腳這樣卑微、只有奴僕才需要做的事情,平常很多事情也是彼得為耶穌打點的,耶穌怎麼可能這樣做呢?!耶穌說彼得,和其他門徒,「如今不知道」。他們不明白的除了耶穌為甚麼要洗他們的腳之外,他們不明白的還有耶穌的死。當耶穌在路上三次預告祂到耶路撒冷之後將會受辱被害,門徒都不明白,甚至他們只知道爭做大。主耶穌卻是明白他們的不明白,祂預先說了,也指明給彼得知道,他們「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就是當耶穌受死、埋葬、復活之後,他們在聖靈光照底下就會明白。

v8彼得回應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不可以!他認為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彼得以為自己知道得比耶穌多,不是嗎?我們記得當耶穌在路上預告祂將要在耶路撒冷「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的時候,彼得「就拉住他,勸他」。儘管耶穌後來再預告了兩次,門徒還是不明白;彼得還是不能夠接受耶穌將要被殺的事實。

不知道當我們不明白的時候,會否妨礙我們順服神的心意?也許我們有時候也會好像彼得這樣,不知道其實自己不知道,甚至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做法,反而拒絕了讓神的旨意在我們生命裏運行。

耶穌仍然滿有耐性的向彼得解釋,v9:「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剛才說過,洗腳的行動喻表耶穌為屬於祂的人捨棄自己,將生命傾倒。主耶穌對彼得說:我的捨命若與你無干,你就與我無分了。耶穌要彼得看清楚,他拒絕耶穌為他洗腳,不單是因為祂是老師、是師傅,是彼得的自尊讓他不能夠接受耶穌的捨命。我們平常的想法是:「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為甚麼要倚賴別人?」不少人難以接受耶穌的救恩也是這個原因。我們若不能夠看見自己的不能夠,我們是不可能接受耶穌的拯救。就好像彼得這樣,他根本看不見自己的不能夠,所以他不能夠讓耶穌洗他的腳。

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耶穌一無財物、二無權勢,祂有甚麼分呢?跟從耶穌的人指望從祂身上得到甚麼分呢?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設立聖餐時應許:「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 26: 29)。可以說:「與耶穌有分」就是在神的國裏與耶穌同在。然而在約翰福音裏面耶穌的分又是甚麼呢?我相信就是在接着的14-17章,耶穌所說的,「祂在父裏面,我們在裏面,祂也在我們裏面」、在聖靈內住底下,與神團契、復和的關係。

彼得若不願意接受耶穌為他洗腳,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耶穌為他受死,他就無分與神團契和復和了。

III. 效法主互相服侍(vv12-17)
接着,主耶穌就解釋為門徒洗腳的意義。我們讀vv12-17:「12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13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16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17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耶穌作為夫子、作為主,這個身分不因為祂為門徒洗腳而有改變。祂本來是、祂一直都是。不過,祂卻願意放下祂的尊榮,謙卑服侍。祂為門徒洗腳正好是以行動實踐祂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 45)。祂仍然是主。所以當祂說「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的時候,其實是表示,我們沒有空間不贊成的。甚至在v16祂說:「僕人不能大於主人」,祂作為主人尚且為門徒洗腳,作僕人的門徒,和我們,如果以為自己可以避免這樣的服事,就是以為自己比耶穌還要大。

問題是,門徒真的以為自己很大!路加福音記載,在最後晚餐的桌上,當耶穌設立了聖餐之後,門徒竟然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路22: 24)。無可否認,無論哪一個世代、哪一個民族、文化背景,人們都是最想得到領袖的身分地位。「人望高處」彷彿是人世間的真理。然而主耶穌正是向我們示範了一個與世界不同、真正從神而來的真理,就是 v14 祂說:「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所以我們「也當彼此洗腳」。

對於尊卑高低,我們應該有一套與世界不同的價值觀。世界以為學位越高、財富越多、權力越大的就是做大的。也許我們成長的過程也是受這樣的價值觀薰陶;甚至我們會將這種錯誤的價值觀也帶進來教會,以為某某得了甚麼甚麼學位,某某在教會年資夠長…… 但是耶穌說:「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誰願為首的,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 43-44)。保羅也說:「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 2)。所以讓我們儆醒,免得自驕自滿,以為自己有甚麼過人之處,忘記了我們其實沒有甚麼不是領受得來的。(林前4: 7)

主耶穌說:「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所以我們「也當彼此洗腳」,效法主耶穌的謙卑服侍。

IV. 效法主彼此相愛(vv31-35)
主耶穌為門徒洗腳,除了喻表祂謙卑捨己,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之外,也是祂對門徒愛的表現。祂說:「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也是要求門徒,和我們,要有愛的表現。

讓我們讀約翰福音13: 31-35:「31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32神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地榮耀他。33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35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v34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為甚麼是新呢?在舊約的律法裏面也有要去愛別人的要求;耶穌也說過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然後又說「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 37-39)。這與耶穌吩咐門徒的彼此相愛有甚麼不同呢?

「愛人如己」的經文出自利未記19: 17-18:「17不可心裏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18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按照舊約的要求,愛人如己是對一連串消極思想和做法的回應,這些消極的思想和做法包括:心裏恨你的弟兄、報仇、埋怨你本國的子民;這條誡命裏面似乎較積極正面的「要指摘你的鄰舍」,原來都只為了「避免因他擔罪」而已,其實談不上「愛」。

耶穌要求門徒的彼此相愛卻完全不一樣。v34 耶穌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所賜的這條新命令的原則是:祂怎樣愛我們,我們就要怎樣相愛。祂是怎樣愛我們的呢?

祂說:「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着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耶穌對門徒的愛就在祂為他們洗腳的行動裏面表現出來。耶穌為門徒洗腳所表現的愛是完完全全、徹底的愛,是不管他們是否明白,祂仍然將自己捨棄、將命傾倒、以致於死。祂要求門徒之間的彼此相愛也是這樣將命傾倒、以致於死。在約翰福音15: 12-14耶穌又說:「12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13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14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舊的誡命,神吩咐要愛人如己,是為了避免自己得罪神。新的命令,主耶穌要門徒彼此相愛,是真正的愛、完全的愛、捨己的愛。

還記得在路加福音,主耶穌講了一個「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嗎?主耶穌講那個故事是因為有律法師問:「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那麼誰是我的鄰舍?」故事裏面分別有三個人經過一個被盜賊打傷的人;首兩個可能覺得自己遇着這樣的事情「真倒楣」,調轉頭「從那邊過去了」;第三個人「動了慈心」,於是上前去幫助那人。愛人如己的出發點,可能是為了避免得罪神,可能是碰巧看見對方悲慘的遭遇,或者因為彼此有某種關係:家人、朋友、同事,大家談得來,對方OK。

然而主耶穌賜下的新命令卻不是這樣,不是因為對方遇上禍患你憐憫他,更不是因為對方可愛、容易相處;可能正正相反,對方也許一點也不可愛,甚至令人生厭、讓人鄙視。然而耶穌說,我們因着是同一信仰的群體,就要實踐這種「為朋友捨命」的彼此相愛,讓人藉此看見我們的信仰,看見我們真的是屬於耶穌的自己人。主耶穌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是我們沒有空間不同意的。

V. 接受基督的十架(vv36-38)
但這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彼此相愛到捨命,那要看是為誰這樣做吧!門徒再次表現他們的不明白。

讓我們讀vv36-38「6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哪裏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37彼得說:主啊,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38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彼得不明白,他將焦點錯置了在耶穌將要去的地方上。他以為耶穌要到哪裏去發展復國大業,他不可以接受自己不能夠跟隨耶穌一起去。他仍然一心要幫助耶穌成功。他說:「不要跟我說彼此相愛,耶穌,我願意為你捨命!」彼得以為自己的勇氣、能力,甚至捨棄自己的性命可以幫助耶穌;但他完全不知道跟隨耶穌是怎樣的一回事。他不明白耶穌的死是甚麼意思,所以他不能夠跟隨,也不能夠真正的委身。直至他三次不認主,直至他體會到自己的不能夠和不明白。耶穌說:他年老的時候,人要將他的手束上,帶他到不願意去的地方。那時他才明白,那時他才可真正的為耶穌捨命。

我們是否明白耶穌的死是甚麼意思呢?會不會我們覺得自己的罪不致於大到要耶穌為我們死呢?

結語
在這個時候,讓我們同領聖餐,讓我們思想,主耶穌的死是有怎樣的意義。

耶穌為門徒洗腳喻表祂為救贖我們捨棄自己,將生命傾倒出去,走上十字架,成就救恩。耶穌為門徒洗腳,也是顯示主耶穌對於真正屬於祂的人完完全全的愛,愛到底,愛到捨命的地步。門徒當時不明白。甚至驕傲自負、以為自己可以為神付上多少,甚至為神捨命。

然而,主耶穌要的卻是我們效法祂的榜樣謙卑虛己、順服神的心意,走上捨己的道路。主耶穌要的是我們效法祂的榜樣,彼此相愛,甚至捨命。


君尊義僕
1.貧窮嬰孩天上來,進到世間掩祂光榮;
不求供奉卻服侍,為救眾生捨祂性命。
2.在園中掙扎流淚,選擇擔當眾生重罪;
拒己心意遵父旨,慈愛的心痛傷破碎。
3.請看祂手上釘痕,那手曾鋪滿天星宿;
卻以傷痕證主愛,曾任鐵釘扎傷刺透。
4.效法恩主服侍人,決定一生以祂為王;
顧念他人的需求,如事奉祂學祂榜樣。
副歌:謙卑上主,君尊義僕,召我們跟從祂腳蹤,
身心所有,每日獻作活的祭,謙恭敬拜,君尊義僕。

Sunday, April 13, 2014

當年今日

經文:約翰福音12: 12-26

引言:棕枝主日
香港的亞洲電視有一個節目叫做《當年今日》,專門報導在某年今日發生的事件。假如這個節目要報導今日在當年發生過的事件,他們可能會說:「估計在公元29年的今日,一個名叫耶穌的人騎着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當時萬人空巷、夾道歡迎。這一位耶穌曾經在距離耶路撒冷大概六里以外的伯大尼,叫一個死去四日的人復活,當時許多人都親眼見證這件事。」

是的,耶穌曾經行過這樣的一件神蹟,祂叫一個死了四日的人復活;那個人名叫拉撒路,是耶穌的好朋友。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之前的一晚就是在拉撒路家裏過夜。那一晚,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將香膏抹在耶穌腳上,為祂的死和埋葬做準備。那一晚有許多人聚集在拉撒路家裏,約翰福音12:9-11這樣說:「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裏,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裏所復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

原來,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背後,是一個雙重謀殺的陰謀。耶穌是否知道這個陰謀呢?祂知道。在約翰福音 12: 7-8 記載,當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腳,耶穌說:「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耶穌知道,不過這無損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熱切,而其他人似乎也不知道這個計謀,他們仍然熱烈地歡迎耶穌。

當時臨近逾越節。按照舊約摩西五經的記載,有三個重要的節日猶太人必須上耶路撒冷去過節。逾越節是其中一個。所以當時在耶路撒冷的不單止有她本身的居民,還有無數上來過節的人。他們聽說耶穌正朝着耶路撒冷來,於是都出到城外面去迎接祂。

今日跟大家分享的經文:約翰福音12: 12-26記載了當時的盛況,當中有幾批歡迎耶穌的人,他們各有不同的想法。就讓我們來看看。

I. 揮動棕枝而來(vv12-16)
讓我們首先讀約翰福音12: 12-16:「12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13就拿着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着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14耶穌得了一個驢駒,就騎上,如經上所記的說:15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着驢駒來了。16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着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

第一批是拿着棕樹枝的人。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騎着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日子是受難節之前的五日,就是今日了。就如我們剛才所讀的經文,人們揮動棕樹枝、熱烈地歡迎耶穌。所以在教會傳統裏面,這一個主日被稱為「棕枝主日」。

這些歡迎耶穌的人手裏揮動着棕樹枝。約翰是特意記下眾人揮動的是棕樹枝,因為它有特別的意義。我們從其他文獻知道,棕樹枝是當時的人用來歡迎戰勝歸來的君王的。在耶穌出生之前,主前164年就曾經有一個名叫猶大馬加比的人,帶領猶太人打勝仗、脫離希臘的統治,獨立了大概一百年;當時的人就是揮動棕樹枝歡迎這位英雄進入耶路撒冷城的。

事實上,在經文裏面,約翰已經告訴我們,那些人「喊着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v13)如果你讀其他幾卷福音書,你可能留意到,其他幾卷福音書記載這些人的歡呼,都只是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唯有約翰記載,當時的人稱耶穌做「以色列王」。當然,耶穌騎着驢駒進入耶路撒冷,令到一些人想起先知撒迦利亞曾經預言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騎着驢,就是騎着驢的駒子。」(亞9: 9)不過,人們要耶穌做王其實不是第一次。約翰福音6: 15記載,當耶穌行完五餅二魚神蹟之後,當時的群眾就已經想強逼耶穌做他們的王。

到了這個時候,人們的訴求就更強烈了。

這一批人出來迎接耶穌,他們揮動着棕樹枝。他們想耶穌做他們的王,他們歡呼:「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他們要耶穌帶領他們復國。

但是耶穌來沒有政治目的,祂不是做以色列王。

II. 為神蹟而來(vv17-19)
第二批迎接耶穌的人,是甚麼人呢?

我們再一起讀 vv17-19「17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裏的眾人就作見證。18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19法利賽人彼此說:看哪,你們是徒勞無益,世人都隨從他去了。」

第二批從耶路撒冷出來迎接耶穌的人是那些聽過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人。「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他們是否好奇想要看一看這個能夠叫死人復活的耶穌是怎麼模樣的呢?抑或是想要看一看這個人是否真的有這樣大的能力?

保羅曾經說過:「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林前 1: 22)。不錯。猶太人是要看見神蹟。因為對於猶太人來說,一個人可以行神蹟就證明有神的同在。約翰福音記載至少兩次人們向耶穌求神蹟。第一次在 2: 18,當耶穌把那些在聖殿做買賣的人趕出去之後,「猶太人問他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但他們只是要耶穌用神蹟來證明祂有那個權柄。第二次在第6章,當耶穌行完五餅二魚神蹟之後,那些人又問:「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呢?」當時耶穌直截了當斥責他們其實只是想「吃餅得飽」。另外在2: 23-24記載:「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耶穌知道那些人看見神蹟之後的所謂相信,其實不是真正的相信。

有一些人想看見神蹟只是想耶穌滿足他們的需要,想「吃餅得飽」。有一些人想看見神蹟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看完一件神蹟之後這些人只會想要看更大的神蹟。有一些人想看見神蹟,是以為有神蹟就可以證明有上帝同在。但是憑着神蹟才相信,那只是邏輯推理,不是真正的相信。真正的相信是單憑神的說話、相信上帝「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真正的相信是好像但以理的三個朋友那樣,即或上帝不拯救、即或沒有神蹟出現,他們也不會放棄對神的忠誠。

這些聽見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就出到耶路撒冷城外去迎接祂的眾人,他們不是真心的相信,他們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想證明有神存在,也可能只是趁熱鬧。無論怎樣,他們與第一批人,就是那些想要逼耶穌做以色列王的人一起,合成一支龐大的歡迎隊伍,在耶路撒冷城外揮動棕樹枝,歡呼「和散那!」

在這些鬧哄哄的歡呼聲之中,耶穌卻沉默不言。耶穌來不是要做以色列的王,耶穌來也不是滿足人的好奇心,不是要滿足人的需要。

III. 為見耶穌而來(vv20-23)
當時還有另外一批人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這一批人沒有出到城外去歡呼。他們在城裏面等候。

我們讀 vv20-23「20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臘人。21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22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23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

原來上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的人不單止猶太人,還有一些歸入猶太教、或者對猶太教有興趣的外邦人。這幾個希臘人就是這一類。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他們來要求見耶穌。他們是不是早已經風聞耶穌的名字,現在想見祂呢?經文沒有交代,經文只是記載這些希臘人很簡潔地說:「我們願意見耶穌」。

在四卷福音書裏面,只有約翰記載這幾個希臘人的出現。有趣的是,這幾個希臘人只在這兩節經文出現,之後就再沒有記載他們了。彷彿他們的出現就只是讓耶穌有機會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v23)。

當人們在耶路撒冷城外聚集,手裏揮動棕樹枝、口裏喊着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的時候,時候還沒有到。當人們聽聞耶穌叫死去四日的拉撒路復活、然後蜂擁到耶路撒冷城外去迎接耶穌的時候,時候還沒有到。

唯有當這幾個希臘人來找腓力,說「我們願意見耶穌」的時候,耶穌說:「時候到了。」

不同的人因着不同的原因來找耶穌:想耶穌帶領他們揭竿起義,推翻羅馬的統治;想耶穌施行神蹟,滿足他們的需要;想看看耶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所有這些都只是膚淺的、表面的。而這幾個希臘人,他們的目的不同:他們要見耶穌。

我們知道這幾個希臘人說「我們願意見耶穌」,並不是單單想「看一看」。他們是想與耶穌傾談,深入認識。即或他們風聞耶穌所做的一切:祂的教導、祂的神蹟,那些都只是入門、都只是表面的;他們沒有停留在那裏,他們想親身與耶穌見面、真正的認識耶穌。

在幾卷福音書裏面,我們常常讀到,每當人們來向耶穌求神蹟,耶穌不會很熱切地回應,甚至很多時候祂會避開,不跟那些人糾纏。原因是神蹟不能夠叫人生出真正的信心,只有與神深入相交,真正認識神才會叫人有真正的相信。就是這種真實認識主耶穌的渴望,使這幾個希臘人來到要見耶穌。

我們信耶穌,每一個人都各自有不同的入門:可能你患病或者你的家人患病,有人向你介紹耶穌;可能你遇上人生的難題,有人向你介紹耶穌;可能你追尋人生的意義,有人向你介紹耶穌;又或者,沒有甚麼原因,有人向你介紹耶穌。無論怎樣,你被耶穌吸引,於是你開始返崇拜、小組團契、返主日學,然後你開始投入教會、開始參與事奉。但這些都只是入門,你有沒有更深入認識耶穌呢?你有沒有渴慕想見耶穌呢?

弟兄姊妹,我們不要只滿足於入門,不要只滿足於表面的信仰,不要以為返返教會聚會就夠了、以為參與一些事奉就夠了,甚至以為做了奉獻就夠了。

我起初返教會的時候很勤力的:崇拜、主日學、團契是必到的,一出來工作就開始奉獻,又願意參與事奉。不過,那時自己知道,生命的主權仍然捉緊在自己的手裏,沒有交給神;自己知道有一些事情是沒有向神開放、不肯讓神掌權的。我還是想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想自己話事。

但是耶穌不滿足。

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雖說這是最大的誡命,但上帝不會強逼我們愛祂,祂只是想我們這樣回應。在耶利米書 31: 3,神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神用祂的慈愛吸引我們,祂先愛我們,然後盼望我們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來回應。

假如我們好像那些在耶路撒冷城外揮動棕樹枝的人,或者好像那些聽見神蹟出到耶路撒冷城外去迎接耶穌的人那樣,只想追求表面的信仰,只想逼留在入門的階段,神不會滿足。神要我們願意見祂,願意深入認識祂,也願意讓祂深入認識我們。你願不願意呢?

IV. 時候到了(vv24-26)
主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百姓夾道歡迎,但這些不是耶穌想要的。直到有幾個希臘人來要求見耶穌,耶穌說「時候到了」。

甚麼時候?v23 耶穌說: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候」。耶穌在這裏說的「榮耀」是指到祂的死。

讓我們讀 vv24-26「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25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26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在其他幾卷福音書裏面,當耶穌預言祂將要受難的時候,必然提到受苦、被殺和復活。然而在約翰福音我們沒有看見這三個元素。約翰不是要避談耶穌的受苦,約翰是要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穌的死亡。對於將要經歷的一連串事情,耶穌稱之為「榮耀」。

當然榮耀還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譬如耶穌在迦拿以水變酒,聖經也是說要「顯出他的榮耀」(約2: 11)。但在這段經文裏面,約翰讓我們看見耶穌以受苦來得着榮耀。當耶穌以「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來比喻受苦所得的榮耀時,祂將我們的目光從十字架的痛苦,引向十字架帶來的結果。從永恆的角度來看,死亡不是結局,因為死亡會帶來生命。在約翰福音12: 32,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就帶領無數的人得着生命;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去,就結出無數的子粒。

你手裏面有沒有捉緊着一粒麥子,不肯讓它死去呢?這粒麥子會不會就是你心裏面某一個未曾向神開放的角落?會不會是你未曾放手交給神的事情?會不會是一些昔日的記憶,一些你忘記不了的遺憾?可能只是某一件事,或者只是某一個人。

有一位宣教士名叫Jim Elliot,他為了向奧卡族傳福音而殉道。他曾經說過:“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that which he cannot lose.”意思是:「一個人願意放棄那些他一定會失去的,來換取一樣他不能失去的,這人是個聰明的人!」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你是不是還企圖保留一些終必會失去的東西?抑或想捉緊一些你明知留不住的東西?今生的享樂、物質的豐富......唯有我們願意放手讓這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可以讓你的生命結出更多的子粒來: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耶穌說:「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vv25-26)

這兩節經文在其他幾卷福音書裡面有另一個演繹,譬如在馬可福音 8: 34-35,耶穌這樣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其他三卷福音書的重點是跟從基督要付的代價,這個代價可能是要付出生命。對比之下,約翰再一次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穌的死。

在約翰筆下,耶穌把祂將要面對的死亡看作是榮耀,因為祂看見祂的死所帶來的結果。在其他福音書裏面,跟從耶穌的代價是背起十字架,但約翰讓我們看見,跟從耶穌首要的條件是服事祂。

說到服事,我們會想到在教會擔當不同的崗位、做不同的工作,譬如幫手兒童事工、做崇拜司事、參與不同的部……諸如此類。然而耶穌說的不是這些,祂說得很清楚,服事祂就是跟從祂,祂在哪裏,服事的人就在那裏。當時耶穌在哪裏?當時耶穌正在走向十字架,今日祂向我們發出這樣的呼召,我們來服事祂、跟從祂,就是與祂一起走向十字架,與祂一起進入受苦當中。

不要只滿足於膚淺、表面的信仰,以為返返教會聚會就足夠、以為做一點事奉就足夠、以為有奉獻就足夠。耶穌要的不單止這些。耶穌呼召我們來相信祂,是要跟從祂,是要服事祂,是祂在哪裏我們就在那裏,是與祂一起走上順服神的道路,是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捨棄今生,才可以得着永恒。唯有這樣,我們的生命就能夠結出許多子粒來,使上帝得榮耀。

要怎樣才可以跟從得那麼徹底?唯有當我們在耶穌裏面的時候才可以。我們是不是願意與耶穌建立這麼深的關係,讓我們整個人浸溶在耶穌裏面?我們是不是願意讓神來掌管我們的生命毫不掩飾、毫不隱藏、毫無保留呢?

結語:你在哪裏?
「估計是公元29年的今日,耶穌騎着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當時萬人空巷,夾道歡迎。」這些人想耶穌帶領他們揭竿起義,脫離羅馬的統治;這些人想耶穌用神蹟來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是這些都不是耶穌所要的。

主耶穌要我們以一個願意的心來見祂、與祂建立深入的關係。主耶穌邀請我們來服事祂,跟從祂,祂在哪裏我們就在那裏。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在耶穌裏面,徹底的跟從祂呢?被祂得着呢?

回應詩
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渴望遵祢旨意而行;
主啊,我願意一生為祢所用,
求祢差遣我。
不要任憑我妄行自己的路,
求祢更新我思想意念所有,
主啊,求祢領我行十架的路,
一生不偏離。
youtube
[詞、曲:黃曉翠。《為以色列禱告》。版權屬華人敬拜讚美音樂事工。]

Sunday, March 16, 2014

歸回:回歸的應許與盼望

經文:以西結書36: 22-27;37: 1-14

引言:神等候要施恩
不經不覺,我以【歸回.安息】作主題的講道,到今天是最後一講。記得去年四月開始這個主題的時候,與大家分享了以賽亞書30: 1-33,提到上帝透過以賽亞先知呼籲以色列人回轉,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信靠」(賽30: 15)。你可記得當時的以色列人如何回應?就是這句金句的下半句:「你們竟自不肯」。以色列人不肯,他們要騎馬奔走,他們要靠自己的能力,要走自己的路。

你又可記得神怎樣回應?以賽亞書30: 18,先知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上帝以等候來回應以色列人的偏行己路。

上帝怎樣等候呢?在歷代志下36: 18-21這樣說:「迦勒底王將神殿裏的大小器皿與耶和華殿裏的財寶,並王和眾首領的財寶,都帶到巴比倫去了。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的宮殿,毀壞了城裏寶貴的器皿。凡脫離刀劍的,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國興起來。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上帝等候的方法是將安息賜給土地。有一些人認為土地得享安息七十年,可能是因為以色列人一直沒有讓土地安息,上帝補償給土地。如果每七年就是一年安息那樣計算,那麼七十年的安息就表示四百多年以來,以色列人都沒有讓土地安息;對照歷史,那就是說,整個王國歷史以來,以色列人都沒有好好地遵守神的吩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那麼我們可以想像,神的等候是多麼的漫長,神為愛而生的忍耐和寬容又是何等的大。

神等候要施恩。當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他們自己以為不再有盼望的時候,神卻沒有離棄他們。神仍然打發祂的僕人、先知到以色列人中間去傳講神的說話。我們知道在剩下的人中間有耶利米,在被擄的人中間有以西結和但以理。他們傳遞神的說話,激勵以色列人。直到波斯國興起,神的話成就。

而在這個日子來到以前,神透過以西結、耶利米傳講的信息,帶給了那一代以色列人回歸的應許和盼望。

I. 回歸的應許:回歸故土、重立新約
我們看耶利米書29: 10, 14「10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 14 耶和華說:我必被你們尋見,我也必使你們被擄的人歸回,將你們從各國中和我所趕你們到的各處招聚了來,又將你們帶回我使你們被擄掠離開的地方。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先知第一次提及被擄七十年,和上帝應許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人、和被趕散到各國的以色列人,將來上帝要親手帶領他們回到這一片應許之地。

不但回歸故土,上帝有更豐盛的恩典等候着他們。在耶利米書31: 31-34這樣說:「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上帝不但要帶領這些國破家亡的猶大、以色列人回到應許地,上帝更應許要與他們另立新的約。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前約有所缺欠,所以神與祂的百姓另立新約。

上帝說要將祂的律法寫在他們的心上,是怎樣的呢?以西結先知告訴我們。我們一起讀以西結書36: 24-27「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

首先,神要親手帶領屬祂的子民進入這新的約之中。經文以一連串動作來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工作:祂收取、祂聚集、祂引導、用清水灑他們;這樣百姓就被潔淨。在帶領他們回歸的應許裏面,神同時應許要潔淨他們的罪。前約已經被以色列人所犯的罪污穢了,神自己親手潔淨,使百姓可以承受得到新的約。之後,神進一步預備他們的心。祂為他們打造新的心、賜給他們新的靈;祂除掉他們的石心,就是從前那個只知背逆、不願意遵守神律例典章的心;要換上新的心,是一個願意謹守、順從神話語的肉心。

II. 回歸的盼望:新的創造
是怎樣的呢?以西結書37章記載了先知一次異象之旅,讓我們看見神怎樣為祂的子民除掉石心,換上肉心。

A. 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以西結有好幾次神的靈帶領他回到耶路撒冷的異象之旅。在第1章、第8章都有記載。而在第8章的異象是,神帶領先知回到耶路撒冷看見以色列人的罪如何使聖殿污穢了,然後先知又看着神的榮耀離開聖殿。第33章就記載了這件事,就是耶路撒冷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完全攻陷,猶大亡國,以色列人第三次被擄,剩下的人有被分散的、也有流亡的。而當所有人都因此認為神已經撇棄了祂的子民的時候,以西結就經歷了37章的這一次異象之旅。

讓我們讀以西結書37: 1-2「耶和華的靈降在我身上。耶和華藉他的靈帶我出去,將我放在平原中;這平原遍滿骸骨。他使我從骸骨的四圍經過,誰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極其枯乾。」

神的靈帶領以西結去到一個佈滿骸骨的平原。在v11,神告訴先知,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無疑,對於當時的以色列人來說,國破、家亡、聖殿被毀,甚至自己被擄,難免讓他們自覺好像骸骨那樣已經沒有任何生命跡象、沒有任何指望。然而,當人看來沒有任何可能的時候,神卻要顯出祂的大能。

B. 神以祂的話語重新創造
讓我們繼續讀以西結書37:3-10,我請弟兄讀單節,請姊妹讀雙節:「3他對我說: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我說:主耶和華啊,你是知道的。4他又對我說:你向這些骸骨發預言說:枯乾的骸骨啊,要聽耶和華的話。5主耶和華對這些骸骨如此說: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6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你們便知道我是耶和華。7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正說預言的時候,不料,有響聲,有地震;骨與骨互相聯絡。8我觀看,見骸骨上有筋,也長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還沒有氣息。9主對我說:人子啊,你要發預言,向風發預言,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啊,要從四方(原文是風)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10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就進入骸骨,骸骨便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

已經完全枯乾的白骨可以復活過來嗎?還有指望嗎?有!只要在神的手上,就有指望!神吩咐先知發預言。在這裏,「發預言」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傳遞神的說話、以神的名義發出命令。向誰發出命令?「你向這些骸骨發預言」,上帝發出命令的對象是這些枯骨!就是對這些枯骨,神賜下祂的應許:「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必給你們加上筋,使你們長肉,又將皮遮蔽你們,使氣息進入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上帝要將生命氣息再次注入這些沒有生命的骸骨之中,使他們活過來!於是,先知遵命說預言,然後我們就看見,「骨與骨互相聯絡」,接着「骸骨上有筋,也長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還沒有完。接着神吩咐向風發預言,讓氣息吹進骸骨,於是氣息就進入他們,這些骸骨就活過來。

我們看見神使這些骸骨活過來的過程分為兩個步驟:首先造成他們的身體,然後使氣息進入這些身體。這兩個步驟讓我們想起神創世的過程。從創世記第1章開始,神都是以話語創造。創世記2:7這樣說:「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上帝怎樣為祂的子民除掉石心,換上肉心?上帝重新創造,好讓人能夠承受新的約。

上帝怎樣重新創造?上帝用祂的說話創造,「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起初是這樣,神今天仍然藉着祂的說話工作,無論是使萬事互相效力,抑或使我們的生命更新改變,神都是藉着祂的話語使事情成就。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四,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嘉賓見證,她如何憑着遵行神的話語,得以與家人的關係復和,又與丈夫一起建立幸福的婚姻。今日神的話語仍然滿有大能,正如以賽亞書55: 10 – 11所說:「10 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11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所命定的事上必然亨通。」
神以祂的說話重新創造,使以色列人的石心換成肉心。

C. 先要願意死去
從以西結先知這個異象,我們看見要重拾盼望,要被神重新創造,有一個先決修件:必須先成為骸骨。甚麼意思呢?還記得一開頭,我重提以賽亞書30: 15-18,當先知以賽亞呼籲以色列人要「歸回安息」的時候,他們不肯;他們堅持要騎飛快的牲口、堅持要奔跑、要走自己的路。於是,神等候他們。神任憑他們奔跑、任憑他們走自己的路,直至筋疲力竭、直至他們終於明白倚靠自己根本是毫無指望的;然後神發出祂的說話,顯出祂的大能,帶來新的創造。

要經歷神的大能、要得着神所賜的新生命、要被神重新創造,我們必須首先成為骸骨、先死去,不再倚靠自己,我們才承受得到與神立新的約的關係。保羅在羅馬書6:3-4說:「3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4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又在以弗所書2:5說:「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神]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雖然以西結書37:1-10讓我們看見,骸骨能夠活過來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神使他們加上筋、長肉、有皮遮蔽其上,並且是神呼喚氣息吹在骸骨身上,使他們活過來。然而,神也要等到以色列成為骸骨,不再憑自己的意思奔跑的時候才可以工作。同樣地,神也要等到我們願意與祂同死、同埋葬,等到我們願意承認自己沒有可以自誇、沒有可以自恃的時候,才可以在我們生命裏工作。何時我們認為自己還有可以自恃的,我們仍然未死透;何時我們還走在自己的路上、還在騎馬奔跑,神仍然等候。直到我們願意歸回。

III. 回歸的歸回:悔改回轉,神為中心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歸回」,意思是回轉、悔改,是承認得罪神、承認自己沒有跟從神的心意、沒有倚靠神。而「安息」則是倚靠神、在神所定的時序裏面等候神,「安息」是鬆手、是停止奔跑、停止掙扎,是相信神的供應。

37:3-14以西結這一次的異象之旅,當神將平原上的骸骨變成一隊極大的軍隊時,我們也看見安息的幾方面。

首先是神的聖名。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西結書36: 22-23:「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啊,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的聖名,就是在你們到的列國中所褻瀆的。我要使我的大名顯為聖;這名在列國中已被褻瀆,就是你們在他們中間所褻瀆的。我在他們眼前,在你們身上顯為聖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當讀這段經文時,我感到很特別。神帶領以色列人回歸,賜下復興,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人認識祂、知道祂的聖名,使人看見祂的榮耀。當神的氣息進入枯骨的裏面,當他們生命得着更新之後,就不再像以往那樣生活,而是活出「知道祂是耶和華」的生命。「知道」並不單單是頭腦上的知道,而是認識祂,以祂為目標的生命。歸回的悔改是不再褻瀆神的名字、不再羞辱神的名字,卻是徹底的悔改回轉、認識神。就好像v27所說,從心裏願意順服神的律例,謹守遵行祂的典章。

第二方面是關乎神的話語。讓我們讀37: 11-14「11主對我說:人子啊,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們說:我們的骨頭枯乾了,我們的指望失去了,我們滅絕淨盡了。12所以你要發預言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的民哪,我必開你們的墳墓,使你們從墳墓中出來,領你們進入以色列地。13我的民哪,我開你們的墳墓,使你們從墳墓中出來,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14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我將你們安置在本地,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如此說,也如此成就了。這是耶和華說的。」

在37章的v4、v7、v9、v10和v12,先後七次,神吩咐以西結先知要發預言/說預言;然後事情就按着神發出的說話成就。然而在這之外,我們還看見先知忠於神的吩咐。有沒有留意,經文記載先知兩次發出預言其實都是不容易的。第一次預言的對象是一堆沒有生命的骸骨(v7);第二次預言的對象是風(v9)。已經完全枯乾的骨頭,看不見摸不着的風,想像一下要向這兩樣說出神的說話,先知需要對神的話語有信心,不關乎宣告的對象是否聽從,先知按照他所領受的吩咐就是要說。就如經文v7, 和v10記載,先知兩次都「遵命說預言」。

以西結書這裏讓我們看見,安息是:以神的話語為中心:神發出預言,使事情成就;人只要憑信心傳遞,並且忠心回應。歸回的悔改就是要相信神的話,也許在人看來是多麼的不可能,是多麼的沒有盼望,但記得,神是那一位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神,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在神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

第三方面是關乎神的靈。在 37: 1-14 裏面我們看見神的靈的工作。祂首先將先知帶到這個枯骨平原之上(v1),然後經文先後七次提到靈和氣息,記載神吩咐先知宣告要將靈/氣息吹在這些枯骨之上,使他們活過來,也記載事情的成就。讓我們注意到,安息是讓聖靈運行、讓神的氣息臨到,作生命更新的工作。剛才說,神以祂的話語和氣息使這些枯骨復活,正如起初創世的時候那樣;今日神仍然是透過祂的說話和祂的聖靈工作,讓人生命轉化、讓人更新改變。歸回的悔改就是讓神的靈運行、敏感神的靈帶領、等候神的靈工作。

結語
以色列人的歷史告訴我們,儘管他們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聖城,最後還是因為各種的原因被再次趕散到列國,在天下萬國拋來拋去。神所應許的新心、新靈,要到主耶穌成就救恩、將聖靈保惠師賜下的時候才完全成就。今日我們可以活在聖靈帶領之下,能夠從心裏面認識神,能夠勝過罪的轄制,順從神而活。

然而,我們卻要面對自己的老我、舊我。讓我們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願意歸回?是不是願意不再倚靠自己,哪怕有多少學識,多少經驗?願意讓神的靈工作,為我們除去石心、換上肉心,以致我們可以為榮耀神的名字而活?

Sunday, January 26, 2014

歸回:信靠得勝的主

經文:詩篇46: 1-11

引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首詩歌,歌名叫做【堅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我嘗試找我們樂恩堂唱詩的紀錄,發現我們未曾唱過這首詩歌,不知是不是真的呢?我當然十分詫異,因為你一定可以在各大宗派的詩集裏面找到這首詩歌。我讓大家看一看歌詞,看大家是不是真的不認識這首詩歌。有多少弟兄姊妹真的沒有唱過這首詩歌?

這首詩歌十分著名,因為它的作者是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為甚麼說到這首詩歌呢?歌詞的頭兩句:「上主是我堅固保障,莊嚴雄峻永堅強;上主使我安穩前航,助我乘風破駭浪」。不少人認為路德寫這首詩歌,正是以我們今日要讀的詩篇46篇作為背景主題。

這一首詩歌是在1529年發表的,到今天,485年以來一直被教會唱誦。不知你覺得怎樣呢?是覺得它很老呢?抑或覺得它很堅呢?會不會覺得好奇,為甚麼它可以超越幾百年,即使新的詩歌不斷冒起,它總被人們選唱呢?應該不單單因為它出自馬丁路德的手筆,因為他還有其他詩歌,但都沒有流傳下來。很可能是,這幾百年來人們都發現這首詩歌唱出了他們的心聲,能夠表達他們內心對神的相信。

今日我們要讀的經文,詩篇46篇,也是一樣。雖然對於這篇詩篇在哪一個時代寫成,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總體上大家都贊同,這篇詩是以色列人被擄之前已經成寫的。那就是說,這一篇詩篇在以色列被擄的人中間流傳,直至被收集成為正典,期間也是經過幾百年。它之所以被流傳、被收集,相信同樣因為它寫出人們對神的信靠。當然,神將它收集在聖經正典之內,更是因為這篇詩篇對我們認識神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們來看這首詩篇。

首先我們會留意到v1一開始有一個音樂的提示:「可拉後裔的詩歌,交與伶長。調用女音。」我們相信詩篇是可以唱誦的。雖然不知道是怎樣的旋律,但我們在詩篇會看見一些音樂上的指示;這詩篇很可能是寫給女聲的,而且這篇詩篇有兩個[細拉]分隔,很清楚地分為三段。讓我們先看第一段。

I. 我們的避難所(vv1-3)
我們再讀vv1-3「1〔可拉後裔的詩歌,交與伶長。調用女音。〕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2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3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細拉〕」

首先詩人發出一個信心的宣告:「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讀這一節經文時,我想像一個帶領敬拜的人,在台上舉手向神仰望,向神發出這樣的認信。充滿了讚歎,充滿了力量!然而,在台下的人、會眾是不是有同樣的相信呢?怹們會怎樣回應呢?但詩人發出這樣的稱頌並不是無的放矢,他是有實際經歷作為背景的。

當詩人講完了「神是患難中隨時的幫助」之後,接着他以地和海的變動來作比喻。為甚麼會用這個比喻呢?原來在古代的世界,人們以為大地是被安放在海上,所以如果海洋有任何異動,大地就動搖不穩。在迦南的傳說裏面,甚至認為海洋是罪惡的根源,經常與大地作對。

所以我們看見詩人說:「地改變,山搖動到海心,海中的水匉訇翻騰,山又因海漲而戰抖」,所有這些景象,都是形容整個世界失去秩序、動盪不安。但是詩人說,「我們也不害怕。」儘管整個世界都改變、一些既有的事情不再好像從前那樣,我們也不害怕。一些我們一直以為可以倚靠的,譬如工作、譬如金錢、譬如朋友、譬如家庭,剎那間出現了變動,我們也不害怕。「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整個世界都失去了秩序、天崩地塌,「我們也不害怕」。因為「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在生活的各種患難艱難裏面,當外在的世界變得越來越變幻莫測、當我們內心的世界也越來越失去平安穩妥的時候,神是我們可以投靠的、神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我們是可以不用害怕的。

然而我們還是要問:當說的人這樣宣告信仰的時候,聽的人是不是有同樣的相信呢?抑或我們仍然以為靠自己就可以呢?

也許你會說,今日我們不再好像古代的人那樣無知,科學發展幫助我們知道許多以前無法解釋的事情。是的,我們知道大地不是安放在海洋之上的,我們知道無論海浪如何的翻騰,大地也不會動搖的。今日,彷彿許多大自然現象都被科學解釋了去,然而大地有沒有因此而平靜了呢?我們知道了地震是因為地殼變動、大陸板塊移動、火山爆發等等,但人類沒有因此可以阻止也震的發生。甚至我們現在知道,因為科學的發展,一些所謂天災出現得更加頻密,禍害牽連更廣、更深;我們仍然是無能為力。我們只能夠承認,我們對大自然知道得越來越多,只是讓我們感到越來越不能夠掌握。

然而,「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們是可以不用害怕的。

II. 與我們同在(vv4-7)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vv4-7「4有一道河,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歡喜;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5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到天一亮,神必幫助這城。6外邦喧嚷,列國動搖;神發聲,地便鎔化。7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細拉〕」

詩人將我們的眼光從匉訇翻騰的驚濤駭浪,引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看見一幅完全不同的圖畫。

有一道河,緩緩的河水流經一座城。這座城與前面因海漲而戰抖的山成為了強烈的對比。這座城不會動搖,因為神在其中。這座城是上帝的聖所,是屬於神的地方,「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是不是說,這座城就無風無浪呢?不是的。詩人說:「到天一亮,神必幫助這城」。這座城原來也是在危險之中,它被敵人圍困着,但不用害怕,到天一亮,神就會出手幫助他們。

是怎樣的?v6「外邦喧嚷,列國動搖;神發聲,地便鎔化」。詩人用了相同的字眼,剛才形容海的翻騰和山的戰抖,現在用來形容外邦的喧嚷、列國的動搖。我們的敵人彷彿萬馬千軍、我們受到的攻擊彷彿天崩地塌,我們的生活、際遇可能也使我們的世界失去了秩序,然而我們也可以不害怕,因為「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

我們是否有「神在其中」呢?

讀這首詩篇時,我留意到詩人雖然稱這城做「至高者居住的城」,他卻沒有指明這是耶路撒冷。整首詩篇都沒有提到耶路撒冷的名字。事實上,我們知道,耶路撒冷並不是「不動搖」的,耶路撒冷城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攻陷,城裏面的官長、貴冑、精英盡都被擄。即使後來耶路撒冷被重建,並且不斷被修葺擴建,但到了主後70年,它再次被羅馬帝國攻陷焚燒;往後它不斷被易手、由不同的政權統治。直到今日,它仍然是戰火不斷。

耶路撒冷曾經被神揀選、立為祂名的居所,落得這樣的結果,因為它不再有神在其中,因為其中居住的人不再以神為他們的神,所以城動搖了、傾覆了。今日,讓我們思想,我們是否有「神在其中」呢?

v7「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神是與我們同在的神。祂是避難所,我們可以走到祂那裏去躲避驚濤駭浪,我們可以在患難中隨時尋求祂的幫助。但不單止這樣,祂是與我們同在的神。你有沒有神在你生命中呢?

舊約記載,人要走到聖所去尋求神的同在,今日神自己進到人間來與人同住,約翰福音1: 14 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神親自成為人,走進人類的歷史,與我們一同經歷人間的喜怒哀樂、悲歡聚散。祂願意成為我們的同行者,陪伴我們走過生命裏面每一段高低起跌。你又是否願意讓神在你的生命裏面與你同行、與你同在呢?

抑或你仍然以為靠自己就可以呢?

神卻執意要與我們同在。在約翰福音14章,主耶穌在離開之前應許祂不會撇下我們,祂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vv16-17)今日、每一日,神繼續與我們同行每一步。以至終末來臨,神仍然應許:「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21: 3)

但實際上神如何與人同行呢?

我們再看看【堅固保障】這首詩歌的故事。

路德寫作著名的詩歌【堅固保障】(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之時,正身處一座城堡,看見教堂塔樓啟發他的靈感。除此之外,這首詩歌與他當時面對的個人生活和宗教政治事件有莫大的關係。1526年,農民革命,路德因為積極主張鎮壓,而失去農民的支持,而由於鎮壓導致死傷慘重亦令他深感自責。在1527 年,有一段時間馬丁路德被身體的病痛纏繞;之後他居住的威登堡爆發黑死病,他在照顧病人期間目睹不少人染病離世;而他自己從1520年開始就被當時的羅馬教廷逼迫,下令通輯。路德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中度過那幾年的日子。也就是在這些的艱難中,他寫下這首信心的詩歌:
惡魔盤踞世上,仍謀興波作浪,猖狂狡猾異常,
殘暴狠毒難防,陰險絕世惡無雙。


雖然外在環境很不利、雖然自己也面對着生活的困難,內外交煎卻沒有使他灰心喪志或者絲毫退縮,是甚麼原因令他能夠繼續面對?他繼續這樣寫:
我若但憑自己力量,自知斷難相對抗,
幸有一人挺身先登,率領着我往前方。
如問此人為誰?乃是基督我王,統管宇宙萬方,
自古萬民共仰,定能將群魔掃蕩!


當遇上艱難、困逼,甚至當敵人好像惡魔那樣盤踞、猖狂的時候,路德的經驗是,他並不是自己獨力支撐,而是主耶穌與他一同面對這些攻擊,親自帶領他得勝。

弟兄姊妹,或者我們沒有馬丁路德那樣偉大,然而他的神同樣是我們的神,與他一樣我們也是憑着信心投靠在主耶穌的旌旗下,有主與我們同在,有聖靈與我們同行,與我們一同迎戰生命裏面的艱難和挑戰。

「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神是與我們同在的神,我們是可以不害怕的。

III. 遍地要尊崇(vv8-11)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神不但是我們可以去投靠的避難所、祂不但是與我們同在的神,祂是萬軍的耶和華。祂為我們出戰!

讓我們讀vv8-11「8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看他使地怎樣荒涼。9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火中。10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11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
上帝不單止讓我們去投靠、不單止與我們同在,祂為我們出戰。詩人在v8向我們發出邀請:「來,看」。我們不是來參與戰事,我們只是來看,看神怎樣得勝,「看他使地怎樣荒涼」。有沒有留意詩人的用字?上帝使地荒涼,這個「地」,正是那個因為海漲而戰抖的地。當然,「地」在這裏不是單單指到土地,而是指那些喧嚷的外邦、那些動搖的列國。上帝要使到這些外邦、這些列國荒涼。

他怎樣做?「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火中。」詩人呼籲「來看耶和華的作為」,來看看耶和華為他們爭戰。v5提到「到天一亮,神必幫助這城」,神確實曾經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裏面行過這樣的大事、奇事。其中一次在列王紀下18-19章記載。當希西家作王的時候,亞述大軍來圍困耶路撒冷;當時希西家尋求神的幫助,於是神為他們爭戰,19:20記載,先知「以賽亞就打發人去見希西家,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既然求我攻擊亞述王西拿基立,我已聽見了。」神怎樣做呢?19:35「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神豈有難成的事呢?神「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們只需要來尋求祂。

v10「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休息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停止」。「你們要停止!要知道我是神。」停止倚靠自己,不要再以為自己可以攪得掂,要來投靠神,因為「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你們要停止!要知道我是神。」停止害怕,不要再被外在的威脅、內心的困逼模糊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見「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神是與我們同在的,有祂在我們生命,我們可以不害怕。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上帝為我們爭戰,止息地上的刀兵,最終讓列國都認識祂,萬民都要尊崇祂。這一天在以賽亞書2:4這樣預告:「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上帝不是喜歡殺戮的神,最終祂要帶來永遠的和平,讓信靠祂的人有平安。

結語
詩人說:「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讓我想起以色列人的經歷。讓我們以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的事件為警惕。希伯來書3:9-10這樣說:「在那裏,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裏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

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觀看」神的作為,他們卻是存着不信的心試探主。今日讓我們存着信心來看神的作為、看祂如何為我們爭戰。「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

當詩人稱呼神為「雅各的神」,他也是提醒我們,讓我們記起神在以色列人中間的作為。神作為他們的神,從始祖開始,祂的拯救、祂的同在從沒有中斷。神是我們的神,祂的拯救、祂的同在,從始至終都沒有中間。神自始至終都是守約的神;無論祂將以色列人帶到哪裏,即使被擄的時候,以至他們分散在各國,神都記念祂的約,都與他們同在,都是他們的幫助,都是他們的神。

今日讓我們也不要忘記,不要忘記神在我們生命裏面曾經有過的作為,祂的拯救、祂的信實、祂奇妙的工作,讓我們投靠祂。

詩人說:「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讓我們以信心的眼睛看見神是怎樣的神。因為我們對祂的認識有多少,就決定我們對祂的信靠有多少;我們怎樣看祂的性情、祂的慈悲憐憫、祂的大能、祂豐盛的供應,並不影響祂有多可靠,卻會影響我們對祂的信心。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的眼目專注在神的身上,看見祂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們可以投靠祂。

讓我們看見祂是樂意與人同在的神,有神在我們生命裏面,我們可以不害怕。讓我們看見祂是得勝的主,萬族萬民要尊崇祂。投靠祂的人必不致於羞愧。

「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讓我們停止倚靠自己,讓我們相信上帝為我們爭戰。讓我們停止害怕,讓我們相信神與我們同在。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回應詩
因主看顧
大海翻滾,山嶺動搖,雖掙扎從未退卻,
是我主深恩帶我經過,路途得主看顧。
俗世多險阻,衝破逆流,雖險惡仍未放棄,
是我主深恩帶我經過,路途得主看顧。
雖然曾遇變故,但祢恩典從沒動搖;
雖然常遇痛苦艱辛,但也不絕望驚怕。
遭風雨未怕,雖風雨未停,因主看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