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約翰福音1: 9
引言
聖誕快樂!
聖誕節正日遇上主日,通常每六年一次。但能夠在聖誕節的正日宣講聖誕的信息,我是第一次。所以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至少只有當聖誕遇上主日,我們才會在崇拜裏燃點這支白色的蠟燭。
午堂的時段我們有一班大腳板的小朋友獻唱詩歌。其中一首是【聖誕主人係邊個?】提醒我們不要攪錯了。聖誕主人係邊個?一定不是聖誕老人,也不是馴鹿和雪人哩!大家很聰明,一定知道聖誕主人係耶穌。不過知道這點還是不夠的。
前幾天,我收到朋友轉寄一條短片來,是一首關於聖誕節的歌。歌詞開頭幾句是這樣的:
這不只是關於那嬰孩躺臥的馬槽
這不全是關於那報信的天使
這不只是關於那些牧羊的人
或者那明亮照耀的星
這也不是關於那些遠道而來的博士
唱的是聖誕節。聖誕不是關於那個馬槽、不是關於那些天使,那些牧羊人、或者那粒星,也不是關於那些博士。
聖誕的主人是耶穌。那聖誕又是關於甚麼的呢?
I. 那光:過去——預言應驗
聖誕的主人是耶穌,在約翰福音 1:9 這樣介紹祂:「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耶穌就是真光。
耶穌作為真光來到人間,原來在許久之前已經有先知預告了。在以賽亞書 9:2,先知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當耶穌出生的時候,有天使向一些牧羊的人報告耶穌出生的消息,當時有「主的榮光四面照着」他們(路 2:8-9)。而神的光也透過一顆明亮的星向遠方一些博士顯現,引領着他們來到耶穌出生的伯利恆來尋找祂、要拜祂。(太 2:1-2)
先知的預言讓我們看見,在主前幾個世紀神已經預告那光要來,照亮在黑暗中行走的、和住在死蔭之地的人。這些在黑暗中生活的人可能是因為政治因素被邊緣化的,也可能是落在經濟困難之中,又或是在人際關係的糾結裏面的。無論是怎樣的黑暗,先知預言的光已經照耀出來,歷世的期待和等候,都在耶穌身上實現了。
每年將臨期的四個星期,我們都會刻意選一些跟主耶穌降生有關的經文作宣召經文。固然,並不是所有相關的經文都可以選用,因為還要符合宣召的功用。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見,舊約裏面關於基督降世的預言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地點、經歷,甚至際遇。而當這些預言在歷史中實實在在地應驗的時候,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
我相信,除了讓我們能夠相信主耶穌成就的救恩之外,同時也叫我們能夠相信,神並沒有撇下世人在黑暗中孤單地生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 8:12)神的信實、神的愛,都在耶穌的身上顯明。
II. 那光:未來——不再有黑暗
從過去先知的預言,到兩千年前應驗,耶穌到世間來作「世界的光」,原來還沒有完結。因為祂還要再來。
相信大家都有留意,我們幾乎每年聖誕都會燃點「將臨期」蠟燭。「將臨期」是在聖誕節之前四個主日,每個主日按次序燃點一至四支蠟燭,喻意耶穌就是那光,是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的大光、是照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的真光。
每星期燃點的燭光代表甚麼意思呢?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
第一支蠟燭:提醒我們要從罪裏醒悟
第二支蠟燭:提醒我們要從罪中悔改
第三支蠟燭:提醒我們要因救恩喜樂
第四支蠟燭:提醒我們要記念神同在
而這四個禮拜被稱為「將臨期」,正如其名,是提醒我們基督將要降臨。在節期上,是預備我們迎接聖誕節的來到。在信仰上,則是提醒我們基督必定會再次來臨。
而我們所等候、那位將要再臨的基督,祂仍然是照亮世人的真光。啟示錄 21:23 說:「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當基督再來的時候,我們不再需要任何照明,因為黑夜將會成為過去。當基督再來的時候,不再有悲哀、哭號和疼痛,神要擦去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不再有黑暗,因為主要永遠與我們同在,祂是生命的光。
每年每次的「將臨期」都是提醒我們要懷着期待,存着盼望,等候這一位勝過黑暗、勝過死亡的基督榮耀地再來。
III. 那光:現在——照亮一切的人
然而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現在,基督的真光怎樣照耀呢?
開頭的時候,我說今日比較特別,因為今日除了四支紫色蠟燭之外,我們可以燃點這支白色蠟燭。因為按照禮儀教會的傳統,這支白色蠟燭是在聖誕節當日燃點的。白色蠟燭燃點起,是提醒我們:今日,主已經降臨了。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9)
在思想這節經文的時候,我被兩個字吸引着,就是:「一切」。基督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包括在耶穌降生之前,或是在耶穌升天之後的一切人。
(A) 從前
在路加福音記載一位名叫西面的人,聖經描述他「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當耶穌的父母帶着初生的耶穌到聖殿獻祭的時候,這位西面在聖靈感動之下,稱頌神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 2:25-32)可見,即使耶穌降生之前,當「那光」還只是在先知的預言之中,人們已經可以藉着相信,得着這真光的照亮。
(B) 當時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9)
與耶穌同時代的人,他們耳聞目睹耶穌的生活、祂的神蹟、祂的教訓,耶穌既然是真光,他們就必定不需要在黑暗中生活了。是不是呢?我們知道不是的。
約翰說得很明白:「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約 1:5)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 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約 3:19-20)
有時人並不是不懂得分辨好壞和善惡,不過如果指出壞和惡就是要將自己心中的黑暗呈現出來的話,很多人會選擇否認。小至一兩歲的小朋友,大至七八十歲的老友記,沒有人喜歡被指出犯錯的。而當有人指出我們的不是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即時承認,那很多時我們是會反擊。即使我們能夠承認,很多人還是傾向為自己找解釋的。
早前,我與幾位弟兄姊妹門訓,我們使用的門訓材料裏面有一個功課,是要我們去向人尋求和解。它也提示我們一些要注意的事情,其中一項我相信正好回應這段經文。它說:「修補關係最錯誤的方法,就是責怪對方和減輕自己的責任」。真的!我們傾向不承認,總是會找到原因為自己辯解。要百份百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絕對只有倚靠神的恩典才能夠做得到。
對於與耶穌同時代的人,耶穌來到就是讓他們看見自己的不是。當中有人接受,有人拒絕。拒絕耶穌的人,最後將耶穌釘死。他們以為令到光消失了,黑暗就可以自在地存在。
然而對那些願意接受光的人,耶穌應許他們生命,祂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 8:12)
(C) 現在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9)
對我們這些生在耶穌之後的人,基督真光又怎樣照亮我們呢?
在約翰福音裏面,光明與黑暗這一對是常常一起出現的。我們看看其中幾節:
約 1:5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約 3:19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
約 8:12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 12:46 耶穌說: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
約翰這樣寫,目的是要突顯光明與黑暗的互不相容。
與耶穌同時代的人,被基督的真光照出他們的黑暗,他們有接受的,有拒絕的。今日,當我們打開聖經,基督的真光也照出我們的黑暗,我們同樣需要選擇。
主耶穌應許:「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 8:12)當我們面對基督真光的時候,我們不再需要在黑暗裏走,因為神要照明我們的一生,任何的黑暗,無論是生活的困頓、人際關係的糾結,或是看見法理不明、公義不彰,覺得沒有解決的出路,甚至是對於未來感到無可奈何等等……任何的黑暗,基督都要成為生命的光,要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主耶穌同時亦發出要求:「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約 12:46)如果我們選擇跟從基督,那麼我們同時也要選擇「不住在黑暗裏」。
怎樣謂之「不住在黑暗裏」呢?
當我思想今日的信息有怎樣的應用的時候,剛好收到神學院一位老師傳來一段短片,片中將耶穌工作的片斷與今日一些志願團體的救援工作的片斷交錯地剪輯而成,結尾以馬太福音 5:14「你們是世上的光」,來回應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約8:12)。這樣的應用是很好的,我們必須效法基督,叫人們看見我們的好行為,就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太 5:16)。而且這樣做是容易的。
然而,當我再思想今日的經文時,我發覺我們不能夠單單滿足於「叫人們看見我們的好行為,就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父」。我說清楚一點,我們以自己的才能服侍人群,讓社會上的邊緣人士、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感受到愛,是重要的,是要做的,是好的,是值得鼓勵的。
可是,這不是約翰的焦點。約翰福音裏面,光明與黑暗同時出現,是要聽見這信息的人必須作出選擇,要棄暗投明。我們今日聆聽約翰的信息,我們也必須要作出選擇。作甚麼選擇呢?
我從約翰的另一卷著作裏面找到答案。不少聖經學者都指出約翰福音與約翰壹書之間有著許多共通點,特別在用辭方面。我從約翰壹書再看到光明與黑暗的對比。
約翰壹書 1:5-7:「5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6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7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
剛才說,如果我們滿足於「叫人們看見我們的好行為,就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父」,那是容易的。至少對我宣講今次的信息是容易的。因為我們可以做很多探訪、扶貧,做很多關心人的工作;只要願意、只要有時間,很多人,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可是當認真地面對約翰福音的時候,我發覺我們必須要聆聽約翰提出的應用,而那是難的;事實上,我要說出來也感到困難,因為自己未能夠做得好,恐怕說出來也不夠說服力。
耶穌說:「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約 12:46),約翰提醒我們:「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約壹 1:5,7)。我說這是難的,因為我們在人際關係裏面總是會「厚此薄彼」的。其實厚此薄彼也是正常的,因為人際關係總有外圈和內圈的分別。問題是我們可能實際上是「不喜歡」某些人;甚至是更大程度地將那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推到近乎「討厭、憎惡」的邊緣。而這些人,是在教會裏面的,是我們稱之為弟兄姊妹的。
在約翰壹書 2:8-11,約翰繼續說:「8再者,我寫給你們的,是一條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們也是真的;因為黑暗漸漸過去,真光已經照耀。9人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還是在黑暗裏。10愛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並沒有絆跌的緣由。11惟獨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裏,且在黑暗裏行,也不知道往哪裏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我剛才說,這點應用,我要說出來也感到為難,因為自己也未能做得到。雖然未做得好,我卻不能夠不說。說了出來,就讓我們彼此勉勵,求聖靈加力給我們可以盡力而為。
剛才提到我們門訓的材料裏面要求我們與人和解。在這個功課之後,就是發掘恩賜、尋找事奉崗位、培育信徒等等的服侍。意思很明顯,如果我們想要事奉神,先決是要處理人際的關係,包括家人之間、朋友之間,更重要的是弟兄姊妹之間。如果沒有彼此相交、沒有彼此相愛的心,再說服侍可能都只是自說自話。
結語
開頭的時候提到一首關於聖誕節的歌,歌詞說:
這不只是關於那嬰孩躺臥的馬槽
這不全是關於那報信的天使
這不只是關於那些牧羊的人
或者那明亮照耀的星
這也不是關於那些遠道而來的博士
那是關於甚麼的呢?
那是關於十字架。歌詞另外幾句是這樣的:
這是關於十字架 這是關於我的罪
這是關於耶穌來出生 好叫我們能夠重生
這是關於那被輥開的石頭
好叫你我有一日能得真正的生命
在「將臨期」之後,就是基督的來臨。「將臨期」的燭光提醒我們:「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摩4:12)。
願聖靈激勵我們行在光明中,「如同神在光明中」,叫我們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我們是基督徒。又求主幫助我們,倚靠十字架的大能,在新的生命裏面,跟從主的吩咐而行。
It's about the Cross
回應詩:
【活出愛】
有一份愛,從天而來,比山高,比海深。
測不透,摸不着,卻看得見。
因為有祢,因為有我,甘心給,用心愛。
把心中這一份愛,活出來。
耶穌的愛激勵我,敞開我的生命。
讓自己成為別人祝福。
耶穌的愛點燃我,心中熊熊愛火。
我們一起向世界,活出愛。
Sunday, November 13, 2016
重建聖城(一)
經文: 尼希米記 1 – 3 章
引言
轉眼之間,我們讀到「以斯拉—尼希米記」的下半部分了。今日我們進入尼希米記,看看尼希米回歸的預備過程,和他如何激勵在耶路撒冷的百姓。
我們先看看一些背景資料。尼希米記 1:1 這樣說:「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首先我們知道尼希米是哈迦利亞的兒子。不過哈迦利亞是誰,聖經沒有其他地方提及,所以也難以知道尼希米的家世。但我們知道尼希米肯定是高官;1:11 提到他是「作王酒政的」。
另外,我們知道尼希米回歸耶路撒冷是「亞達薛西王二十年」。與之前以斯拉在亞達薜西王第七年的回歸相距了十三年(拉 7:7-8)。又與所羅巴伯在古列元年帶領的第一次回歸相距了七十多年(拉 1:1)。也就是說,當尼希米回歸的時候,聖殿已經重建了很久了,百姓也應該在耶路撒冷安居樂業的了。事實是怎樣呢?
I. 查問(1:1-4)
(a) 尼希米查問
我們讀 1:1-3「1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2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着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3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希米向弟兄問耶路撒冷的光景,可能他心裏面應該是有預期的答案的。大家可能也試過,當我們查詢一些遠方的消息,如果答案是與我們心裏面預期的接近,那無論消息有多壞,我們最多都只會嘆息。唯有當消息比預期不同、甚至壞很多的時候,才會覺得詫異、甚至悲傷難過的。我猜尼希米可能就是這樣:「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怎麼城牆沒有修造好嗎?這麼多年了,為甚麼呢?
(b) 尼希米的回應(1:4)
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尼希米怎樣回應呢?v4「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知道這個消息令尼希米震驚、難過,他坐下哭泣悲哀、禁食禱告。他追溯民族的歷史,以色列民因為沒有遵行神的吩咐被趕散在天涯,他為到民族的過犯再次向神認罪、懇求。
記得上次看以斯拉記第9-10章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以斯拉因為百姓得罪神而「禱告,認罪,哭泣」(拉10:1)。兩個帶領回歸的領袖都為百姓禱告認罪。弟兄姊妹,就讓我們看見,神要我們以禱告守望教會、甚至為教會禱告、認罪、哭泣。我們有沒有為着弟兄姊妹的軟弱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着教會要怎樣跟從神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着自己的看法與教會整體的看法不同而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著一些事情對教會造成了破壞禱告呢?
我們可以怎樣禱告呢?
II. 求神看、求神聽、求神記念(1:4-11)
(a) 求神聽、求神記念
尼希米是怎樣禱告的呢?讓我們看 1:4-11「4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說:5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6願你睜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7我們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惡,沒有遵守你藉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8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9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10這都是你的僕人、你的百姓,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11主啊,求你側耳聽你僕人的祈禱,和喜愛敬畏你名眾僕人的祈禱,使你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
尼希米的禱告,首先求神看、求神聽。在 v.6-7,他求神聽他為自己民族和百姓向神認罪的禱告。然後在 v.11,在禱告結束的時候,他再求神聽,聽他的禱告,聽那些喜愛敬畏神的人的禱告。
在兩次求神垂聽之間,尼希米「求神記念」。v.8-9「8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9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
「求神記念」是一種信仰宣告。它首先是宣告神曾經應許,我們可以在摩西五經、特別是申命記裏面看到,神怎樣吩咐摩西的說話。另一方面,「求神記念」也是宣告神的信實。尼希米「求神記念」,因為神是會記念祂自己說過的說話。無論是將離棄祂的百姓趕散到天涯、在萬國中抛來抛去,抑或將回轉的子民招聚回來,再在耶路撒冷定居,神說過的話,必定實現。尼希米能夠「求神記念」,因為祂認識神的應許,相信神的信實。這是尼希米的信仰。
我們有沒有這一種信仰呢?
約翰壹書 5:14 這樣說:「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甚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我們有多認識神,以致我們所求的都是照祂的旨意求呢?很多時候聽到一些弟兄姊妹說:「沒有讀經,但有祈禱」,我心裏面都禁不住奇怪:沒有讀經的祈禱,內容是甚麼呢?沒有讀經的祈禱,又盼望神會垂聽、會答應?沒有讀經的祈禱,又如何知道祈禱的內容是與神的旨意吻合呢?
尼希米「求神記念」,因為祂認識神的應許,所以能夠相信神的信實。求主幫助我們都有這樣的信仰生命,認識神的說話、把握神的應許,學習按照神的旨意來禱告,好讓神可以回應我們。
(b) 神的回應(2:1-10)
神又怎樣回應尼希米呢?在尼希米記 2:1-10 這樣敘述:「1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擺酒,我拿起酒來奉給王。我素來在王面前沒有愁容。2王對我說:你既沒有病,為甚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於是我甚懼怕。3我對王說:願王萬歲!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4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5我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6那時王后坐在王的旁邊。王問我說:你去要多少日子?幾時回來?我就定了日期。於是王喜歡差遣我去。7我又對王說:王若喜歡,求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西的省長准我經過,直到猶大;8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使他給我木料,做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樑和城牆,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王就允准我,因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9王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我。我到了河西的省長那裏,將王的詔書交給他們。」
記得尼希米是作王酒政的。他侍候在王的身邊、隨時為王打點,甚至可能要為王試酒。可以理解,他必定是王信任的人。不過「伴君如伴虎」,王帝發現你心中另有謀算,隨時人頭落地。所以尼希米「甚懼怕」。但是懼怕並不成為他的攔阻。他誠實的說出心裏的掛念。換來的是王帝竟然問:「你要求甚麼?」還不馬上講出一切需要嗎?尼希米沒有!尼希米禱告。然後才提出一連串的請求。我們可以相信,這些請求是有組織、有計劃、是預先想好的。尼希米用了多少時間來思想這個計劃呢? 2:1 告訴我們,當時是亞達薜西王二十年的尼散月,大概是西曆的 3、4 月之間。而 1:1 則告訴我們,尼希米聽到耶路撒冷的情況是基斯流月,大概是西曆的 11、12 月之間。所以尼希米聽到消息之後,禱告了大概四個月。四個月裏面,他一邊禱告、一邊計劃,一邊計劃、一邊禱告,然後神應允他禱告的時候,他就將這些想法提出來實行。
王問:「你要求甚麼?」尼希米回答說:「我想回去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我需要通行無阻,我更需要御花園的木材」;王甚至差派軍兵護送他們。可能有人會說亞達薛西王對尼希米特別好。或者說:尼希米很懂得把握機會。不過對於尼希米來說,只有一個原因:是「神施恩的手幫助」。記得「神施恩的手」也是以斯拉一直所經歷,和相信的:「神施因的手幫助」。
尼希米對於「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的回應是哭泣、悲哀,禱告。而神對於尼希米的哭泣、悲哀、禱告的回應是以祂「施恩的手」來幫助。
III. 尼希米看(2:11-16)
(a) 尼希米察看
然後尼希米來到耶路撒冷了。2:11-12 這樣說:尼希米「11…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裏住了三日。12我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他要做的事情並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他特意在夜間起來,可能是不想受到干擾。
他要做的是甚麼呢?讓我們一起讀尼希米記 2:13-16「13當夜我出了谷門,往野狗井去,到了糞廠門,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14我又往前,到了泉門和王池,但所騎的牲口沒有地方過去。15於是夜間沿溪而上,察看城牆,又轉身進入谷門,就回來了。16我往哪裏去,我做甚麼事,官長都不知道。我還沒有告訴猶大平民、祭司、貴冑、官長,和其餘做工的人。」
尼希米夜間起來,是要去「看」。他從別人口中聽來的消息,他要去察看清楚。也許他心裏已經有一套計劃,但他說出他的計劃之前,他先去了解實況,然後才能夠清晰地將他的想法傳遞。我實在讚賞這一種負責任、嚴謹的做法。要將異象傳遞,除了要有周詳的計劃,要禱告之外,還必須了解實際的情況。
尼希米就是這樣,他親身實地察看,而且看得很仔細。他從谷門出發,經過野狗井,到達糞廠門,然後到泉門、王池,最後回到谷門。雖然他只能夠到這幾個地方,因為城牆損毀得嚴重,牲口不能夠通過,他自己再前行也走不遠。但已經足夠了。察看之後,他召集百姓、官長和貴冑,將他的計劃向他們說出了。
(b) 百姓的回應(2:17 – 3:32)
百姓又有怎樣的回應呢?這一個段落頗長。2:17-18 是百姓、官長、貴冑即時的回應,而第3章的全章就敘述了他們動工的情況。
讓我們讀 2:17-18「17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18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
首先,我們看見尼希米對百姓發出呼籲:「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
有沒有看見呢?看見了。看見之後要怎樣呢?看見之後必須要有行動的回應。在百姓回應之前,尼希米再將神所作的告訴他們,「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v.18)尼希米沒有忘記在整件事情裏面神如何地參與,他將神的作為向百姓分享,因為重建城牆並不是尼希米的事情。「神施恩的手幫助」,足以證明是神自己參與、帶領着整件事情。連王的心都在神的手中,王的詢問和答允,全都是「神施恩的手幫助」。
當尼希米分享了神的工作之後,百姓二話不說就一同回應說:「我們起來建造吧!」而且認真地動手。第 3 章敘述了有哪些人參與了重建城牆的工程。其中有各種身份的人,包括祭司、利未人,也有政府官員、管理階層、領袖,甚至有女性參與。(我鼓勵大家回去讀一讀這一章經文。)
但我們要留意的是,「耶路撒冷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是事情的表面,事情的背後是「神施恩的手幫助」。如果只是看見事情的表面,我們可能也不能夠肯定事情是出於神,還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在主導。唯有看見神施恩的手所作的工,我們才能夠有把握是與神同工。
尼希米對於「城牆拆毀」,他的回應是哭泣、悲哀,禱告。對於尼希米的哭泣、悲哀、禱告,神的回應是,以祂「施恩的手」來幫助。百姓對於神施恩的手幫助的回應是「起來建造」。
我們要怎樣才可以看見神的手呢?
結語
在尼希米向百姓發出呼籲之前,你認為這些百姓有沒有看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呢?v17 尼希米說:「你們都看見了。」百姓是看見的!第 3 章提到有一些人重建城牆的部分是「對着自己的房屋」的(e.g. 3:10),他們是每日每天地看着。聖經沒有提到為甚麼他們一直以來都沒有將毀壞的城牆修造好。但隨着時間過去,很可能他們對於這些損毀已經習以為常了,看不見有需要修造了。看不見需要,自然也看不見神的手在工作。
我們呢?我們有沒有看見呢?教會是怎樣的光景,自己是怎樣的光景,我們有沒有看見呢?
尼希米看見城牆毀壞,他同時看見神施恩的手在工作。我們有沒有這種信仰生命,看見神正在做甚麼工作呢?我們會不會也好像那些百姓那樣,習以為常,沒有看見已經破壞了,沒有看見需要修造呢?
求主幫助我們,不要再對自己信仰的光景視而不見,不要再對教會的光景習以為常。求主幫助我們,要看見,看見需要修造、看見需要改變,看見神施恩的手幫助。以致我們起來回應,一同建造。
回應詩
【我們是祢的百姓】《新歌頌揚》377首。
我們屬於祢,都是祢的百姓,
我們正呼求祢,宣揚祢的聖名;
在這黑暗的世代,祢召我們發光;
當我們尋求祢面,主啊,顯你大能!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國度降臨!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旨意成全!
引言
轉眼之間,我們讀到「以斯拉—尼希米記」的下半部分了。今日我們進入尼希米記,看看尼希米回歸的預備過程,和他如何激勵在耶路撒冷的百姓。
我們先看看一些背景資料。尼希米記 1:1 這樣說:「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首先我們知道尼希米是哈迦利亞的兒子。不過哈迦利亞是誰,聖經沒有其他地方提及,所以也難以知道尼希米的家世。但我們知道尼希米肯定是高官;1:11 提到他是「作王酒政的」。
另外,我們知道尼希米回歸耶路撒冷是「亞達薛西王二十年」。與之前以斯拉在亞達薜西王第七年的回歸相距了十三年(拉 7:7-8)。又與所羅巴伯在古列元年帶領的第一次回歸相距了七十多年(拉 1:1)。也就是說,當尼希米回歸的時候,聖殿已經重建了很久了,百姓也應該在耶路撒冷安居樂業的了。事實是怎樣呢?
I. 查問(1:1-4)
(a) 尼希米查問
我們讀 1:1-3「1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2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着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3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希米向弟兄問耶路撒冷的光景,可能他心裏面應該是有預期的答案的。大家可能也試過,當我們查詢一些遠方的消息,如果答案是與我們心裏面預期的接近,那無論消息有多壞,我們最多都只會嘆息。唯有當消息比預期不同、甚至壞很多的時候,才會覺得詫異、甚至悲傷難過的。我猜尼希米可能就是這樣:「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怎麼城牆沒有修造好嗎?這麼多年了,為甚麼呢?
(b) 尼希米的回應(1:4)
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尼希米怎樣回應呢?v4「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知道這個消息令尼希米震驚、難過,他坐下哭泣悲哀、禁食禱告。他追溯民族的歷史,以色列民因為沒有遵行神的吩咐被趕散在天涯,他為到民族的過犯再次向神認罪、懇求。
記得上次看以斯拉記第9-10章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以斯拉因為百姓得罪神而「禱告,認罪,哭泣」(拉10:1)。兩個帶領回歸的領袖都為百姓禱告認罪。弟兄姊妹,就讓我們看見,神要我們以禱告守望教會、甚至為教會禱告、認罪、哭泣。我們有沒有為着弟兄姊妹的軟弱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着教會要怎樣跟從神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着自己的看法與教會整體的看法不同而禱告呢?我們有沒有為著一些事情對教會造成了破壞禱告呢?
我們可以怎樣禱告呢?
II. 求神看、求神聽、求神記念(1:4-11)
(a) 求神聽、求神記念
尼希米是怎樣禱告的呢?讓我們看 1:4-11「4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說:5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6願你睜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7我們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惡,沒有遵守你藉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8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9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10這都是你的僕人、你的百姓,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11主啊,求你側耳聽你僕人的祈禱,和喜愛敬畏你名眾僕人的祈禱,使你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
尼希米的禱告,首先求神看、求神聽。在 v.6-7,他求神聽他為自己民族和百姓向神認罪的禱告。然後在 v.11,在禱告結束的時候,他再求神聽,聽他的禱告,聽那些喜愛敬畏神的人的禱告。
在兩次求神垂聽之間,尼希米「求神記念」。v.8-9「8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9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
「求神記念」是一種信仰宣告。它首先是宣告神曾經應許,我們可以在摩西五經、特別是申命記裏面看到,神怎樣吩咐摩西的說話。另一方面,「求神記念」也是宣告神的信實。尼希米「求神記念」,因為神是會記念祂自己說過的說話。無論是將離棄祂的百姓趕散到天涯、在萬國中抛來抛去,抑或將回轉的子民招聚回來,再在耶路撒冷定居,神說過的話,必定實現。尼希米能夠「求神記念」,因為祂認識神的應許,相信神的信實。這是尼希米的信仰。
我們有沒有這一種信仰呢?
約翰壹書 5:14 這樣說:「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甚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我們有多認識神,以致我們所求的都是照祂的旨意求呢?很多時候聽到一些弟兄姊妹說:「沒有讀經,但有祈禱」,我心裏面都禁不住奇怪:沒有讀經的祈禱,內容是甚麼呢?沒有讀經的祈禱,又盼望神會垂聽、會答應?沒有讀經的祈禱,又如何知道祈禱的內容是與神的旨意吻合呢?
尼希米「求神記念」,因為祂認識神的應許,所以能夠相信神的信實。求主幫助我們都有這樣的信仰生命,認識神的說話、把握神的應許,學習按照神的旨意來禱告,好讓神可以回應我們。
(b) 神的回應(2:1-10)
神又怎樣回應尼希米呢?在尼希米記 2:1-10 這樣敘述:「1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擺酒,我拿起酒來奉給王。我素來在王面前沒有愁容。2王對我說:你既沒有病,為甚麼面帶愁容呢?這不是別的,必是你心中愁煩。於是我甚懼怕。3我對王說:願王萬歲!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嗎?4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5我對王說:僕人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喜歡,求王差遣我往猶大,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6那時王后坐在王的旁邊。王問我說:你去要多少日子?幾時回來?我就定了日期。於是王喜歡差遣我去。7我又對王說:王若喜歡,求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西的省長准我經過,直到猶大;8又賜詔書,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使他給我木料,做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樑和城牆,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王就允准我,因我神施恩的手幫助我。9王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我。我到了河西的省長那裏,將王的詔書交給他們。」
記得尼希米是作王酒政的。他侍候在王的身邊、隨時為王打點,甚至可能要為王試酒。可以理解,他必定是王信任的人。不過「伴君如伴虎」,王帝發現你心中另有謀算,隨時人頭落地。所以尼希米「甚懼怕」。但是懼怕並不成為他的攔阻。他誠實的說出心裏的掛念。換來的是王帝竟然問:「你要求甚麼?」還不馬上講出一切需要嗎?尼希米沒有!尼希米禱告。然後才提出一連串的請求。我們可以相信,這些請求是有組織、有計劃、是預先想好的。尼希米用了多少時間來思想這個計劃呢? 2:1 告訴我們,當時是亞達薜西王二十年的尼散月,大概是西曆的 3、4 月之間。而 1:1 則告訴我們,尼希米聽到耶路撒冷的情況是基斯流月,大概是西曆的 11、12 月之間。所以尼希米聽到消息之後,禱告了大概四個月。四個月裏面,他一邊禱告、一邊計劃,一邊計劃、一邊禱告,然後神應允他禱告的時候,他就將這些想法提出來實行。
王問:「你要求甚麼?」尼希米回答說:「我想回去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我需要通行無阻,我更需要御花園的木材」;王甚至差派軍兵護送他們。可能有人會說亞達薛西王對尼希米特別好。或者說:尼希米很懂得把握機會。不過對於尼希米來說,只有一個原因:是「神施恩的手幫助」。記得「神施恩的手」也是以斯拉一直所經歷,和相信的:「神施因的手幫助」。
尼希米對於「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的回應是哭泣、悲哀,禱告。而神對於尼希米的哭泣、悲哀、禱告的回應是以祂「施恩的手」來幫助。
III. 尼希米看(2:11-16)
(a) 尼希米察看
然後尼希米來到耶路撒冷了。2:11-12 這樣說:尼希米「11…到了耶路撒冷,在那裏住了三日。12我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他要做的事情並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他特意在夜間起來,可能是不想受到干擾。
他要做的是甚麼呢?讓我們一起讀尼希米記 2:13-16「13當夜我出了谷門,往野狗井去,到了糞廠門,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14我又往前,到了泉門和王池,但所騎的牲口沒有地方過去。15於是夜間沿溪而上,察看城牆,又轉身進入谷門,就回來了。16我往哪裏去,我做甚麼事,官長都不知道。我還沒有告訴猶大平民、祭司、貴冑、官長,和其餘做工的人。」
尼希米夜間起來,是要去「看」。他從別人口中聽來的消息,他要去察看清楚。也許他心裏已經有一套計劃,但他說出他的計劃之前,他先去了解實況,然後才能夠清晰地將他的想法傳遞。我實在讚賞這一種負責任、嚴謹的做法。要將異象傳遞,除了要有周詳的計劃,要禱告之外,還必須了解實際的情況。
尼希米就是這樣,他親身實地察看,而且看得很仔細。他從谷門出發,經過野狗井,到達糞廠門,然後到泉門、王池,最後回到谷門。雖然他只能夠到這幾個地方,因為城牆損毀得嚴重,牲口不能夠通過,他自己再前行也走不遠。但已經足夠了。察看之後,他召集百姓、官長和貴冑,將他的計劃向他們說出了。
(b) 百姓的回應(2:17 – 3:32)
百姓又有怎樣的回應呢?這一個段落頗長。2:17-18 是百姓、官長、貴冑即時的回應,而第3章的全章就敘述了他們動工的情況。
讓我們讀 2:17-18「17以後,我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18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
首先,我們看見尼希米對百姓發出呼籲:「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
有沒有看見呢?看見了。看見之後要怎樣呢?看見之後必須要有行動的回應。在百姓回應之前,尼希米再將神所作的告訴他們,「我告訴他們我神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v.18)尼希米沒有忘記在整件事情裏面神如何地參與,他將神的作為向百姓分享,因為重建城牆並不是尼希米的事情。「神施恩的手幫助」,足以證明是神自己參與、帶領着整件事情。連王的心都在神的手中,王的詢問和答允,全都是「神施恩的手幫助」。
當尼希米分享了神的工作之後,百姓二話不說就一同回應說:「我們起來建造吧!」而且認真地動手。第 3 章敘述了有哪些人參與了重建城牆的工程。其中有各種身份的人,包括祭司、利未人,也有政府官員、管理階層、領袖,甚至有女性參與。(我鼓勵大家回去讀一讀這一章經文。)
但我們要留意的是,「耶路撒冷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是事情的表面,事情的背後是「神施恩的手幫助」。如果只是看見事情的表面,我們可能也不能夠肯定事情是出於神,還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在主導。唯有看見神施恩的手所作的工,我們才能夠有把握是與神同工。
尼希米對於「城牆拆毀」,他的回應是哭泣、悲哀,禱告。對於尼希米的哭泣、悲哀、禱告,神的回應是,以祂「施恩的手」來幫助。百姓對於神施恩的手幫助的回應是「起來建造」。
我們要怎樣才可以看見神的手呢?
結語
在尼希米向百姓發出呼籲之前,你認為這些百姓有沒有看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呢?v17 尼希米說:「你們都看見了。」百姓是看見的!第 3 章提到有一些人重建城牆的部分是「對着自己的房屋」的(e.g. 3:10),他們是每日每天地看着。聖經沒有提到為甚麼他們一直以來都沒有將毀壞的城牆修造好。但隨着時間過去,很可能他們對於這些損毀已經習以為常了,看不見有需要修造了。看不見需要,自然也看不見神的手在工作。
我們呢?我們有沒有看見呢?教會是怎樣的光景,自己是怎樣的光景,我們有沒有看見呢?
尼希米看見城牆毀壞,他同時看見神施恩的手在工作。我們有沒有這種信仰生命,看見神正在做甚麼工作呢?我們會不會也好像那些百姓那樣,習以為常,沒有看見已經破壞了,沒有看見需要修造呢?
求主幫助我們,不要再對自己信仰的光景視而不見,不要再對教會的光景習以為常。求主幫助我們,要看見,看見需要修造、看見需要改變,看見神施恩的手幫助。以致我們起來回應,一同建造。
回應詩
【我們是祢的百姓】《新歌頌揚》377首。
我們屬於祢,都是祢的百姓,
我們正呼求祢,宣揚祢的聖名;
在這黑暗的世代,祢召我們發光;
當我們尋求祢面,主啊,顯你大能!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國度降臨!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旨意成全!
Sunday, October 30, 2016
誰是鄰舍
引言
今日是成長中心主日,我搜羅了少少關於成長中心的資料來考考大家:
(1)大家可知道成長中心是在哪一年正式註冊成立的?
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2012年正式註冊成立的。
(2)大家可知道成長中心全名是甚麼呢?
全名是:「播道會樂恩福音堂成長中心」。
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成長中心與教會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了。
(3)那大家又可知道樂恩堂幾時決定成立「成長中心」的呢?
原來我們是在2011年11月27日的臨時會友大會上議決成立成長中心的。
不知道當時你是否在呢。
樂恩堂為甚麼成立一個成長中心呢?在召開這個臨時會友大會的時候,我們發出了一份《樂恩堂籌備社區服務中心建議計劃書》,當中提到開辦成長中心的使命,其中的第一點是:「回應神的大愛,愛鄰舍如己」。愛鄰舍如同自己是我們成立成長中心的理念。所以今日我跟大家思考一下「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功課。
I. 律法師的問題
讓我們回到今日的經文。我們再讀路加福音10:25-28「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不論這位律法師的動機是甚麼,耶穌都很認真的回答。「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個律法師提出的是一個關乎永生的問題。對這位熟悉律法的人,耶穌的回答也算是「考翻佢轉頭」。耶穌反問他:「你話呢?律法點講呢?」律法師就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就說:「答得好!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我們知道「永生」不是做甚麼換取得來的。舊約的觀念也不是這樣的。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可以翻譯做:「你這樣行,就必活着。」(參利未記18: 5)耶穌首先糾正這位律法師的觀念:愛神和愛鄰舍不是用來賺取永生的,而是人當盡的本份,「你這樣行,就必活着」。
II. 耶穌的回答
耶穌這樣說,令到律法師要為自己辯護。v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他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是不想盡本份,不過誰是我的鄰舍,我好去愛他呢?」
翻查一下,聖經裏面,「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句說話只出現過一次,就是這裏了。大部分查經資料都告訴我們,這句經文是引申自利未記 19: 18「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不過這位律法師卻巧妙地將「愛人如己」變成了「愛鄰舍如同自己」。
固然「愛鄰舍」比「愛人」是較容易的。不過當耶穌說:「愛主你的神;又愛鄰舍如同自己」是當盡的本份的時候,這位律法師為了要為自己解釋,於是問「誰是我的鄰舍呢?」「愛人如己」範圍太闊了,「愛鄰舍如同自己」吧,「愛鄰舍」的範圍也太闊了,先介定「誰是我的鄰舍」吧。
這位律法師想將範圍再收窄。「誰是我的鄰舍呢?」潛台詞是:「誰不是我的鄰舍呢?」他想要分出哪些是他要去愛的,然後哪些是他不需要去理會的。耶穌沒有即時回答他這個問題,只說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一個比喻,說到中間已經堵住這個律法師的口。v31-32這樣說:「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這一個被強盜打個半死的人,不是有誰知道他需要幫助來找着他的;他是「被遇見」的。耶穌給這位律法師的回答是,「誰是鄰舍、誰不是鄰舍,並不是由得人來選擇,而是遇見誰,誰就是了。」當然,好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遇見也看不見就另作別論。
III.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讓我們看看這個比喻。
我們一起讀 vv30-35「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故事很簡單,其實大家也很熟悉的了。
.一個人在路途上遇劫,被搶去財物,被打個半死,被丟在路上
.一個祭司、一個利未人偶然遇見他都從路上走了去
.一個撒馬利亞人偶然遇見他,上前用油和酒為他治療包裹
.扶他騎上了自己的牲口
.帶到店裏去照應
.拿出銀子來請店主照應,答應支付需要的費用
整個教事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來描述那個撒馬利亞人所做的事情。這個撒馬利亞人做了甚麼呢?在這段落裏面描述他的行動很多,首先我們看見,他與其他人一樣是在路上偶然經過的,也是與其他人一樣他看見這個受傷的人。但是與其他人不同,這個撒馬利亞人沒有視而不見。他停下自己的步伐,察看這個人的情況。他上前用油和酒為他清洗傷口、為他包紮,還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到店裏去照顧,第二日又請店裏的人繼續照顧,自己再上路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承諾會回來支付其餘的款項。偶然遇上一個落在困境裏的人,這個撒馬利亞人為這個困境中的人解困。
「這個遇劫的人是不是自找的呢?」有時我們難免會尋找解釋,會問「點解?」,甚至會怪責受害的人:「他是不是不應該一個人獨自上路呢?他是不是應該騎一頭牲口,遇到賊人時也可以逃走呢?」或者說「一定是他沒有將財物收好,讓賊人見到喇……」。其實我們是不會知道原因的。人人都是走在這條路上,偏偏獨是他遇上了強盜。人生際遇就是沒有特定規律的、是不能夠解釋的。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知道哪裏做錯了決定、不知道哪一個程序出錯,許多的不知道就落在困境之中,需要救援。而遇見的人是不是願意救援也半點不由人。
這個撒馬利亞人沒有視而不見。他停下自己的步伐,察看這個人的情況。他與其他人最不同的地方是他看見這個落在困境中的人「就動了慈心」。他的眼所見的與其他人所見的一樣,他的心卻不同。
然後耶穌問:「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遇見這個苦主的共有三個人,其實只分成兩類:視而不見的,和,停下來施予援手的。是不是耶穌說這個故事說得太簡單了呢?那兩個人沒有停下來,也許都有他們的苦衷呢?每個人總有自己生活的忙碌,總有自己要照顧的事情,也許他們要趕着完成更重要的工作。有一些人猜測,他們或許害怕自己沾了死屍變得不潔,要暫停在聖殿的工作,畢竟祭司和利未人在這方面都需要特別謹慎。耶穌沒有為他們解釋,也沒有指出他們是錯或沒有錯。祂只是指出那「動了慈心」的才算得上是鄰舍。
IV. 誰是鄰舍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反問他:「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
這個撒馬利亞人憐憫這個受傷的人並不是必然的。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雖然都居住在巴勒斯坦,也算是近鄰,但兩個民族之間卻累積了近千年的仇恨,在耶穌的時代他們是互不往來的鄰舍。猶太人甚至寧願走遠路,也不願意踏足撒馬利亞人的地方。耶穌在比喻裏刻意用兩個背負着民族仇恨的人物來構成一個極大的「不可能」,這個撒馬利亞人有充分的理由不幫助那受傷的人。我們每一天可能都遇上不同的人,可能有一些人也是你覺得最不可能幫助他的。但這個比喻卻讓我們看見,誰是鄰舍並不是人可以選擇的。我們卻要留意成為別人的鄰舍。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問:「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耶穌不是回答律法師的問題,祂用這個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將律法師的問題改變了,不是問「誰是我們的鄰舍?」,而是問「甚麼使人成為鄰舍?」「是憐憫。」去憐憫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成為他們的鄰舍。鄰舍是為有需要的人存在的。若不能回應困苦中人的需要,就如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他們就不是鄰舍了。
然後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其實這個比喻已經很清楚,其實經文也已經很清楚了:「去照樣行吧」。很多時我們在咬文嚼字、在理念的討論裏面花時間,只造就空洞的知識卻沒有信仰的實踐。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去憐憫有需要的人,去向落在困苦當中的人施予援手,「去照樣行」。
結語
回到我們起初所說的,樂恩堂成立成長中心的使命,其中的一點是「回應神的大愛,愛鄰舍如同自己」。也許我們也會問「誰是我的鄰舍呢?」誰是樂恩堂的鄰舍呢?
按照這個比喻的邏輯,耶穌會反問我們:「樂恩堂憑甚麼成為別人的鄰舍呢?」
大角咀區幾十家教會和機構組成了一個「大角咀區教牧同工網絡」,每個月有一次團契聚會,也會定期合作舉辦一些服侍社區的活動。每年的晏架街聖誕嘉年華是其中之一。我們這幾年都有參與。記得有一次與一位「角網」的同工談到樂恩堂,他很坦誠的說,樂恩堂在大角咀區很獨特,有一些街坊只是我們才適合他們的。
毫無疑問,我們教會座落的位置也很有意思。我們棲身在這個商場剛剛好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的中間,一邊是新建的私人屋苑,另一邊是面臨重建和另一批沒有機會重建的舊樓。我們是這兩批人的鄰舍 —— 假如我們願意去憐憫有需要的人,去向落在困苦中的人施予援手的話。
成長中心正是為這兩批不同的鄰舍提供服務。我們有各種不同的興趣班組,主要的學員就是來自新的私人屋苑的那一邊。另外我們有課餘托管服務,學員主要是來自基層的家庭,甚至大部分學員的學費是需要資助的。我們感恩有不少弟兄姊妹願意為這些學員提供資助。成長中心就是透過不同的服侍,成為受助者的鄰舍,為他們存在。
然而當成長中心服侍着這兩邊的街坊時、成為他們的鄰舍的時候,樂恩堂又如何呢?我們又如何呢?我們會不會將服侍「外判了」給成長中心,自己就再不聞不問呢?當然,我們中間不少弟兄姊妹是持續地、積極地參與成長中心的服侍的。譬如每次探訪海興大廈和附近基層的工作人員,但那仍然只是少數。大部分的我們可能已經對成長中心的工不大了了。
或許有多願意參與成長中心的服侍也只是外在的表徵,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成為這個社區的鄰舍?我們有沒有看見我們所遇到的人落在怎樣的困苦之中?不只是舊區的基層人士,新區私人屋苑的中產家庭、夾心階層,他們有另一種苦況,同樣需要援助。
但問題的根本是,我們憑甚麼存在在大角咀區這裏呢?這裏會不會只是我們每個星期返來一兩次的聚會地點?在嘉運大廈 103號單位以外的其他都不是我關心的範圍呢?如果是這樣,樂恩堂在不在這裏也無所謂的。鄰舍是為有需要的人存在的。如果我們好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始終埋首在自己的事情裏面,沒有憐憫的心,那我們也不能夠成為大角咀區的鄰舍。
我們來了嘉運大廈八年多了,我們的租約三年又三年的,又到了洽商續租的時間了,我們憑甚麼跟上帝說,「求神帶領我們續租成功呢?」
回應詩
"Let Your Heart be Broken" (youtube)
【讓你心破碎】《世紀頌讚》402首。版權:浸會
1.讓世界的需要破碎你的心:餓者願得飽足,傷者得安慰;
送上你的乾糧,施出一杯水,服侍人如耶穌─祂要使用你。
2.讓主愛的原則實踐在世上,藉你行動表彰基督今作王;
願永活的真道顯於你生活,向未聞未見的彰顯祂的國。
3.能助人確蒙福,服務是特權;讓世界的需要向你發挑戰;
凡人類有需要,當補足缺欠,讓主藉你表彰祂豐盛恩典。
4.藉行為讓信心切實得證明;領受主的救恩,當遵祂命令;
隨主腳蹤奔跑,奮勇不畏難,為主投入世間,關切人苦難。
5.願你異象清晰,你的心仁慈,常存主的愛心,到各處服侍;
讓弟兄的哀痛使你心破碎,奉獻財力、物資,施與不收回。
今日是成長中心主日,我搜羅了少少關於成長中心的資料來考考大家:
(1)大家可知道成長中心是在哪一年正式註冊成立的?
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2012年正式註冊成立的。
(2)大家可知道成長中心全名是甚麼呢?
全名是:「播道會樂恩福音堂成長中心」。
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成長中心與教會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了。
(3)那大家又可知道樂恩堂幾時決定成立「成長中心」的呢?
原來我們是在2011年11月27日的臨時會友大會上議決成立成長中心的。
不知道當時你是否在呢。
樂恩堂為甚麼成立一個成長中心呢?在召開這個臨時會友大會的時候,我們發出了一份《樂恩堂籌備社區服務中心建議計劃書》,當中提到開辦成長中心的使命,其中的第一點是:「回應神的大愛,愛鄰舍如己」。愛鄰舍如同自己是我們成立成長中心的理念。所以今日我跟大家思考一下「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功課。
I. 律法師的問題
讓我們回到今日的經文。我們再讀路加福音10:25-28「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不論這位律法師的動機是甚麼,耶穌都很認真的回答。「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個律法師提出的是一個關乎永生的問題。對這位熟悉律法的人,耶穌的回答也算是「考翻佢轉頭」。耶穌反問他:「你話呢?律法點講呢?」律法師就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就說:「答得好!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我們知道「永生」不是做甚麼換取得來的。舊約的觀念也不是這樣的。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可以翻譯做:「你這樣行,就必活着。」(參利未記18: 5)耶穌首先糾正這位律法師的觀念:愛神和愛鄰舍不是用來賺取永生的,而是人當盡的本份,「你這樣行,就必活着」。
II. 耶穌的回答
耶穌這樣說,令到律法師要為自己辯護。v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他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是不想盡本份,不過誰是我的鄰舍,我好去愛他呢?」
翻查一下,聖經裏面,「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句說話只出現過一次,就是這裏了。大部分查經資料都告訴我們,這句經文是引申自利未記 19: 18「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不過這位律法師卻巧妙地將「愛人如己」變成了「愛鄰舍如同自己」。
固然「愛鄰舍」比「愛人」是較容易的。不過當耶穌說:「愛主你的神;又愛鄰舍如同自己」是當盡的本份的時候,這位律法師為了要為自己解釋,於是問「誰是我的鄰舍呢?」「愛人如己」範圍太闊了,「愛鄰舍如同自己」吧,「愛鄰舍」的範圍也太闊了,先介定「誰是我的鄰舍」吧。
這位律法師想將範圍再收窄。「誰是我的鄰舍呢?」潛台詞是:「誰不是我的鄰舍呢?」他想要分出哪些是他要去愛的,然後哪些是他不需要去理會的。耶穌沒有即時回答他這個問題,只說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一個比喻,說到中間已經堵住這個律法師的口。v31-32這樣說:「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這一個被強盜打個半死的人,不是有誰知道他需要幫助來找着他的;他是「被遇見」的。耶穌給這位律法師的回答是,「誰是鄰舍、誰不是鄰舍,並不是由得人來選擇,而是遇見誰,誰就是了。」當然,好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遇見也看不見就另作別論。
III.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讓我們看看這個比喻。
我們一起讀 vv30-35「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故事很簡單,其實大家也很熟悉的了。
.一個人在路途上遇劫,被搶去財物,被打個半死,被丟在路上
.一個祭司、一個利未人偶然遇見他都從路上走了去
.一個撒馬利亞人偶然遇見他,上前用油和酒為他治療包裹
.扶他騎上了自己的牲口
.帶到店裏去照應
.拿出銀子來請店主照應,答應支付需要的費用
整個教事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來描述那個撒馬利亞人所做的事情。這個撒馬利亞人做了甚麼呢?在這段落裏面描述他的行動很多,首先我們看見,他與其他人一樣是在路上偶然經過的,也是與其他人一樣他看見這個受傷的人。但是與其他人不同,這個撒馬利亞人沒有視而不見。他停下自己的步伐,察看這個人的情況。他上前用油和酒為他清洗傷口、為他包紮,還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到店裏去照顧,第二日又請店裏的人繼續照顧,自己再上路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承諾會回來支付其餘的款項。偶然遇上一個落在困境裏的人,這個撒馬利亞人為這個困境中的人解困。
「這個遇劫的人是不是自找的呢?」有時我們難免會尋找解釋,會問「點解?」,甚至會怪責受害的人:「他是不是不應該一個人獨自上路呢?他是不是應該騎一頭牲口,遇到賊人時也可以逃走呢?」或者說「一定是他沒有將財物收好,讓賊人見到喇……」。其實我們是不會知道原因的。人人都是走在這條路上,偏偏獨是他遇上了強盜。人生際遇就是沒有特定規律的、是不能夠解釋的。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知道哪裏做錯了決定、不知道哪一個程序出錯,許多的不知道就落在困境之中,需要救援。而遇見的人是不是願意救援也半點不由人。
這個撒馬利亞人沒有視而不見。他停下自己的步伐,察看這個人的情況。他與其他人最不同的地方是他看見這個落在困境中的人「就動了慈心」。他的眼所見的與其他人所見的一樣,他的心卻不同。
然後耶穌問:「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遇見這個苦主的共有三個人,其實只分成兩類:視而不見的,和,停下來施予援手的。是不是耶穌說這個故事說得太簡單了呢?那兩個人沒有停下來,也許都有他們的苦衷呢?每個人總有自己生活的忙碌,總有自己要照顧的事情,也許他們要趕着完成更重要的工作。有一些人猜測,他們或許害怕自己沾了死屍變得不潔,要暫停在聖殿的工作,畢竟祭司和利未人在這方面都需要特別謹慎。耶穌沒有為他們解釋,也沒有指出他們是錯或沒有錯。祂只是指出那「動了慈心」的才算得上是鄰舍。
IV. 誰是鄰舍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反問他:「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
這個撒馬利亞人憐憫這個受傷的人並不是必然的。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雖然都居住在巴勒斯坦,也算是近鄰,但兩個民族之間卻累積了近千年的仇恨,在耶穌的時代他們是互不往來的鄰舍。猶太人甚至寧願走遠路,也不願意踏足撒馬利亞人的地方。耶穌在比喻裏刻意用兩個背負着民族仇恨的人物來構成一個極大的「不可能」,這個撒馬利亞人有充分的理由不幫助那受傷的人。我們每一天可能都遇上不同的人,可能有一些人也是你覺得最不可能幫助他的。但這個比喻卻讓我們看見,誰是鄰舍並不是人可以選擇的。我們卻要留意成為別人的鄰舍。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問:「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耶穌不是回答律法師的問題,祂用這個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將律法師的問題改變了,不是問「誰是我們的鄰舍?」,而是問「甚麼使人成為鄰舍?」「是憐憫。」去憐憫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成為他們的鄰舍。鄰舍是為有需要的人存在的。若不能回應困苦中人的需要,就如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他們就不是鄰舍了。
然後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其實這個比喻已經很清楚,其實經文也已經很清楚了:「去照樣行吧」。很多時我們在咬文嚼字、在理念的討論裏面花時間,只造就空洞的知識卻沒有信仰的實踐。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去憐憫有需要的人,去向落在困苦當中的人施予援手,「去照樣行」。
結語
回到我們起初所說的,樂恩堂成立成長中心的使命,其中的一點是「回應神的大愛,愛鄰舍如同自己」。也許我們也會問「誰是我的鄰舍呢?」誰是樂恩堂的鄰舍呢?
按照這個比喻的邏輯,耶穌會反問我們:「樂恩堂憑甚麼成為別人的鄰舍呢?」
大角咀區幾十家教會和機構組成了一個「大角咀區教牧同工網絡」,每個月有一次團契聚會,也會定期合作舉辦一些服侍社區的活動。每年的晏架街聖誕嘉年華是其中之一。我們這幾年都有參與。記得有一次與一位「角網」的同工談到樂恩堂,他很坦誠的說,樂恩堂在大角咀區很獨特,有一些街坊只是我們才適合他們的。
毫無疑問,我們教會座落的位置也很有意思。我們棲身在這個商場剛剛好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的中間,一邊是新建的私人屋苑,另一邊是面臨重建和另一批沒有機會重建的舊樓。我們是這兩批人的鄰舍 —— 假如我們願意去憐憫有需要的人,去向落在困苦中的人施予援手的話。
成長中心正是為這兩批不同的鄰舍提供服務。我們有各種不同的興趣班組,主要的學員就是來自新的私人屋苑的那一邊。另外我們有課餘托管服務,學員主要是來自基層的家庭,甚至大部分學員的學費是需要資助的。我們感恩有不少弟兄姊妹願意為這些學員提供資助。成長中心就是透過不同的服侍,成為受助者的鄰舍,為他們存在。
然而當成長中心服侍着這兩邊的街坊時、成為他們的鄰舍的時候,樂恩堂又如何呢?我們又如何呢?我們會不會將服侍「外判了」給成長中心,自己就再不聞不問呢?當然,我們中間不少弟兄姊妹是持續地、積極地參與成長中心的服侍的。譬如每次探訪海興大廈和附近基層的工作人員,但那仍然只是少數。大部分的我們可能已經對成長中心的工不大了了。
或許有多願意參與成長中心的服侍也只是外在的表徵,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成為這個社區的鄰舍?我們有沒有看見我們所遇到的人落在怎樣的困苦之中?不只是舊區的基層人士,新區私人屋苑的中產家庭、夾心階層,他們有另一種苦況,同樣需要援助。
但問題的根本是,我們憑甚麼存在在大角咀區這裏呢?這裏會不會只是我們每個星期返來一兩次的聚會地點?在嘉運大廈 103號單位以外的其他都不是我關心的範圍呢?如果是這樣,樂恩堂在不在這裏也無所謂的。鄰舍是為有需要的人存在的。如果我們好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始終埋首在自己的事情裏面,沒有憐憫的心,那我們也不能夠成為大角咀區的鄰舍。
我們來了嘉運大廈八年多了,我們的租約三年又三年的,又到了洽商續租的時間了,我們憑甚麼跟上帝說,「求神帶領我們續租成功呢?」
回應詩
"Let Your Heart be Broken" (youtube)
【讓你心破碎】《世紀頌讚》402首。版權:浸會
1.讓世界的需要破碎你的心:餓者願得飽足,傷者得安慰;
送上你的乾糧,施出一杯水,服侍人如耶穌─祂要使用你。
2.讓主愛的原則實踐在世上,藉你行動表彰基督今作王;
願永活的真道顯於你生活,向未聞未見的彰顯祂的國。
3.能助人確蒙福,服務是特權;讓世界的需要向你發挑戰;
凡人類有需要,當補足缺欠,讓主藉你表彰祂豐盛恩典。
4.藉行為讓信心切實得證明;領受主的救恩,當遵祂命令;
隨主腳蹤奔跑,奮勇不畏難,為主投入世間,關切人苦難。
5.願你異象清晰,你的心仁慈,常存主的愛心,到各處服侍;
讓弟兄的哀痛使你心破碎,奉獻財力、物資,施與不收回。
Sunday, October 02, 2016
重建聖民(二)
經文:以斯拉記 9-10 章
引言
以斯拉帶領的第二次回歸,過程雖然遇到少少阻滯,就是起初沒有利未人,要等十多日才找到有利未人願意加入,但也算是順利。而且蒙神施恩的手幫助,只用了四個月就到達耶路撒冷,一路平安,沒有落在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
然後,以斯拉的工作開始了。
記得上次提到以斯拉的身份,他出身祭司家族,又是通達的文士,他更是有王帝諭旨特派的高官。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以斯拉一個人可以處理所有的事務。
今日的經文讓我們看見,重建聖民的責任,不限於某些身份的人;所有屬於神的人都有份參與、應該參與。
I. 百姓得罪神(9: 1-4)
讓我們再看以斯拉記 9: 1-4「1這事做完了,眾首領來見我,說:以色列民和祭司並利未人,沒有離絕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亞捫人、摩押人、埃及人、亞摩利人,仍效法這些國的民,行可憎的事。2因他們為自己和兒子娶了這些外邦女子為妻,以致聖潔的種類和這些國的民混雜;而且首領和官長在這事上為罪魁。3我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4凡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都因這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聚集到我這裏來。我就驚懼憂悶而坐,直到獻晚祭的時候。」
V1一開始的第一句是「這事做完了」,大概就是指到前面第8章尾所敘述的,以斯拉與回歸的百姓來到耶路撒冷,將帶來的金、銀、器皿過了秤交給祭司,又在聖殿獻上燔祭,將王的諭旨給了當地的官員,處理完所有這些實務的事情之後。
「這事做完了,眾首領來見我」。這些首領來向以斯拉說出當時百姓的狀況。是甚麼狀況呢?就是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通婚,更甚的是祭司和利未人都牽涉在內,而且「首領和官長在這事上為罪魁」,帶頭這樣做。(vv1-2)
這事在第10章v2, v10, v14, v18和 v44都多次提及。以色列人儘管因為得罪神而招致亡國被擄七十年,可惜當回歸耶路撒冷之後,他們並沒有汲取教訓,再次與不認識神的外邦人通婚,被異教的風俗習慣影響,再次走回得罪神的路上去,甚至祭司、利未人、首領、領袖都有份參與、帶頭這樣做。
百姓陷在這樣的罪裏面,當時的人是如何回應和面對的呢?
(1) 報信的人
首先我們看看那些將這個情況告訴以斯拉的人。
v1「這事做完了,眾首領來見我」,這些「眾首領」可能很急不及待,一等以斯拉處理完實務的事情之後,馬上向他說出百姓的罪。可見這些首領深深知道這是何等嚴重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了,因為這事可能已經發生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我們知道,以斯拉帶領的是第二次的回歸。與所羅巴伯帶領的第一次回歸相距了大概六十年。我相信百姓的罪是在這幾十年裏面點點滴滴積聚下來。有沒有人曾經為神發聲,指出他們的不是、呼籲他們回轉呢?可能也有的。我們在舊約瑪拉基書找到一些端倪。
學者一般相信瑪拉基先知傳講神話語的時間是在第一次回歸和第二次回歸之間。當時聖殿已經重建完成、恢復了獻祭。在耶路撒冷定居下來的百姓,也慢慢地產生了散漫的氣氛。在宗教上、倫理生活上都重蹈前人的覆轍。瑪拉基書提到的問題有好幾個,在這裏我只引用其中一段經文,是與以斯拉記這裏提及的罪有關的,在瑪拉基書2: 11-12:「11猶大人行事詭詐,並且在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中行一件可憎的事;因為猶大人褻瀆耶和華所喜愛的聖潔,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12凡行這事的,無論何人,就是獻供物給萬軍之耶和華,耶和華也必從雅各的帳棚中剪除他。」回歸的人沒有汲取亡國的教訓,再次與外邦人通婚,惹神的憤怒。以至先知責備他們,甚至警告神要將他們剪除也無用。這樣的罪延續到以斯拉,甚至再遲些,尼希米的時期。
雖然如此,我們卻看見有一些人覺得不可以坐視不理。然而他們卻苦無對策,因為帶頭的是首領和官長,甚至祭司、利未人也有份。他們只能夠等待合適時機。所以當以斯拉來到,他們就急不及待要將情況告知。
(2) 因神的言語戰兢的人
除了這些報信的人之外,還有一批人也因為百姓的罪不能心安的,在9:4 形容他們是「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在10:3再次提到這些是「因神命令戰兢之人」。
這些人也許不是突出的人物,只是平民百姓,也許他們更是無權無勢、人微言輕,沒有誰將他們放在眼內,可是他們敬畏神的心卻不受影響。當首領官長帶頭犯罪的時候,他們因着神的命令、因着神的話語戰兢,因為他們認識神,知道聖潔的神不會對百姓的罪坐視不理。他們也同那些向以斯拉報信的人一樣,等待神的工作臨到。
(3) 以斯拉
面對百姓犯罪得罪神,以斯拉的回應也給我們很大的提醒。9:3說,以斯拉「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還有 v5「獻晚祭的時候我起來,心中愁苦,穿著撕裂的衣袍,雙膝跪下向耶和華我的神舉手」。
「撕裂衣服和外袍」和「拔了頭髮和鬍鬚」,都是表達極度哀痛的情緒。經文 v3和v4 也兩次形容以斯拉「驚懼憂悶」。百姓的罪,令到以斯拉極度哀痛,又驚懼憂悶。因為當以斯拉回顧自己民族得罪神的歷史,體會亡國正是因為他們跟隨外邦人拜偶像離棄神,但百姓竟然沒有學到教訓,竟然再次得罪神,再次惹神的憤怒,辜負了神帶領他們回歸的恩情。所以他驚懼憂悶,心中愁苦,向神禱告。
小結
也許我們都看見一些事情不討神的喜悅,也許我們都覺得苦無對策,或者我們也自覺人微言輕,但我們是不是只讓事情發展下去呢?是不是只會無可奈何地說「係咁架喇!」甚至乾脆一走了之?
抑或我們會好像那些向以斯拉報信的人那樣,好像那些因神的言語戰兢的人那樣,雖然自覺不能夠做甚麼,但仍然持守對神的敬畏,等待神工作的時機呢?無論是領袖,或是一般信徒,若看見在信仰群體裏面有得罪神的地方,都不應該視若無睹。可以怎樣做?最重要的是效法以斯拉那樣,為神的子民、為教會禱告,祈求神工作、潔淨教會。
II. 呼籲回轉(10: 1-4)
然而我們是不是能夠好像以斯拉那樣禱告,好像那些人那樣因神的言語戰兢呢?
(1) 以斯拉與眾民
10:1 這樣敘述:「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的時候,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裏,成了大會,眾民無不痛哭。」10: 6「以斯拉從神殿前起來,進入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的屋裏,到了那裏不吃飯,也不喝水;因為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心裏悲傷。」
為着百姓得罪神的事情,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甚至「心裏悲傷」到一個地步不吃飯、不喝水。而聚集到以斯拉那裏的「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無不痛哭」。
大家有沒有試過禱告到痛哭?
有沒有試過為別人得罪神,禱告到痛哭?
有沒有試過為教會認罪,禱告到痛哭?
(2) 示迦尼
在禱告、痛哭之後,神給他們有力量積極面對。
讓我們一起讀10: 2-4「2屬以攔的子孫、耶歇的兒子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在此地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干犯了我們的神,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3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她們所生的,照着我主和那因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4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
聚集的眾民中間有一個人名叫示迦尼。從10:26 知道,他的父親耶歇正是其中一個娶了外邦女子的人,而且很可能是拋妻棄子去娶外邦女子的。示迦尼看在眼裏卻不能夠做甚麼。直到以斯拉來到。
當以斯拉感到難過、傷痛,可能還沒有從驚懼憂悶裏面恢復過來的時候,示迦尼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吸引我注意的是在v2他說:「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也許眾民因為得罪神的人是權貴、是領袖而覺得束手無策,也許連以斯拉都因為回歸的百姓仍死不悔改而感到灰心失望,但示迦尼卻宣告:「還有指望」。不要因為現實的境況好像沒有出路而氣餒,不要因為要處理的人和事彷彿又大又難而灰心。「還有指望」,因為神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祂不輕易發怒,並且有豐盛的慈愛和恩惠。犯罪的人只要悔改回轉,無論他所犯的罪有多大,無論這個群體有多忘記神,總有指望。而且從示迦尼身上我們看見,只要是神喜悅的,不一定要由領袖牽頭,連以斯拉也需要示迦尼的勉勵,凡是因神命令戰兢的人都可以這樣彼此提醒和彼此激勵。
III. 以斯拉與百姓的互動(10: 5-14)
會不會你覺得氣餒、灰心,覺得對方沒有可能改變,說甚麼都是徒然的呢?原來在神裏面是有指望的!對於示迦尼的建議,以斯拉和眾百姓都有積極的回應。
(1) 以斯拉的要求與祭司利未人的回應
首先,v5以斯拉要求祭司和利未人起誓同意示迦尼的建議,離絕外邦妻子和他們的兒女。祭司、利未人「就起了誓」。接着,在v7-8「7他們通告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歸回的人,叫他們在耶路撒冷聚集。8凡不遵首領和長老所議定、三日之內不來的,就必抄他的家,使他離開被擄歸回之人的會。」「抄家」是亞達薜西王賦予以斯拉的職權。相比之下,使那些人「離開被擄歸回之人的會」可能是更重的刑罰,因為這是驅逐他們離開這個群體,他們不再是屬於神的子民。
(2) 以斯拉呼籲悔改與眾民的回應
百姓不敢不從。三日之內就都聚集在耶路撒冷。然後,以斯拉正式指出他們的罪,呼籲他們悔改。讓我們一起讀10: 10-14:「10祭司以斯拉站起來,對他們說:你們有罪了;因你們娶了外邦的女子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惡。11現在當向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認罪,遵行他的旨意,離絕這些國的民和外邦的女子。12會眾都大聲回答說:我們必照着你的話行,13只是百姓眾多,又逢大雨的時令,我們不能站在外頭,這也不是一兩天辦完的事,因我們在這事上犯了大罪;14不如為全會眾派首領辦理。凡我們城邑中娶外邦女子為妻的,當按所定的日期,同着本城的長老和士師而來,直到辦完這事,神的烈怒就轉離我們了。」
大家認為這些聚集的人知不知道他們「娶外邦的女子為妻」是得罪神的呢?很多時,犯錯的人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犯錯,只是沒有人指出他的過犯,他就很容易在罪中之樂繼續沉迷,自欺欺人的給自己許多藉口,甚至將自己的罪合理化。
不過,「你有罪了」並不是一句容易說的話。要指出別人犯錯,尤其是指出對方得罪神,總是會令人有很多的顧忌。可能我們會責難自己:「你又好OK咩?」我們也會怕對方也發出同樣挑戰:「你又做得好好咩?」我們也許又會覺得「自然有其他人跟他說,我犯不着做“醜人”吧!」或者,我們最大的顧慮是破壞彼此之間的和諧,令到大家見面時「面左左」尷尬。於是在群體裏面即使有得罪神的事情,我們只是「心照不宣」,或者在自己的小圈子熱烈議論,對犯錯的人卻繼續「若無其事」,談談天氣,說說世事。
以斯拉卻不是這樣。當人告訴他百姓的情況的時候,他即時作出回應。他禱告。
而且我們看見縱然他感到悲傷難過,他卻沒有魯莽衝動行事。從第7章開始,我們看見以斯拉是與神關係密切的人,他在自己的信仰裏經歷神的大能、倚靠神施恩的手幫助。在第9至10章我們又看見他因着百姓得罪神而驚懼憂悶,愁苦悲傷,為百姓俯伏禱告,哭泣認罪。然後,他接受示迦尼的建議,勸勉百姓一同悔改。
我們是不是願意效法以斯拉,與神保持密切的關係、仰賴神的恩典和大能,好叫我們能夠守望着教會和弟兄姊妹呢?我們是不是願意向有罪的人發出指責和勸勉,那怕對方不高興呢?
在新約希伯來書3:13,神提醒我們:「總要趁着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3:13)「趁着還有今日」,趁着還有機會就要彼此相勸,否則,被罪迷惑的人會越走越遠,心裏越來越剛硬,之後想要勸導過來也是不可以了。
有沒有呢?在你的心裏面有沒有一些這樣的弟兄姊妹需要你「趁着還有今日」要好好地「相勸」,否則他「被罪迷惑」就太遲了的呢?抑或我們還是選擇繼續三緘其口,讓得罪神的人繼續偏行他的路呢?
以斯拉率直地指斥當時的百姓說:「你們有罪了;因你們娶了外邦的女子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惡。11現在當向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認罪,遵行他的旨意,離絕這些國的民和外邦的女子。」當時會眾的回應也很正面,他們「大聲回答說:我們必照着你的話行」。
IV. 百姓的回應(10: 15-44)
是不是以斯拉召集眾人,宣告他們的罪,人就都願意悔改呢?事情又不是這麼簡單的。不是每一個聽到勸勉的人都願意回轉的。在10: 15敘述了一個名單:「惟有亞撒黑的兒子約拿單,特瓦的兒子雅哈謝阻擋這事,並有米書蘭和利未人沙比太幫助他們。」這些人是公義阻擋這事的。
但另一方面,在vv18-19又記載了一些犯罪的祭司「應許必休他們的妻」,又「因有罪,就獻群中的一隻公綿羊贖罪」。可惜在接着的 vv20-44列出了一個更長的名單,有祭司、利未人,有百姓,他們到最後是沒有回應的。
這三個名單給我們的提醒是:當犯罪的人被指出他們的過錯時候,有一些人會抗拒、有一些人會接受,也有一些人會消極不回應。也許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當冒險指出別人過錯的時候,願意聽從勸導的只是很少,抗拒和消極不理會的人卻是多的。那是否表示指出別人過錯是沒有意義的呢?我相信你知道不是的。雅各書5: 19-20 教導我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犯罪的人如果得不到提醒和勸導,繼續在罪裏面走下去,到最後他們會變成怎樣,可能沒有人能夠預知。但我們知道,神吩咐我們要提醒他,使他從迷路上轉回。
結語
當百姓陷在得罪神的事情裏面,我們看見屬神的人有三種回應。
第一是好像那些向以斯拉報信的人,或者好像那些因神言語戰兢的人那樣,等候神的時間,在等候的裏面,仍然持守對神的敬畏。
第二是好像示迦尼那樣,當大家都氣餒、灰心的時候,仍然看見神的恩典憐憫,宣告從神而來的指望。
第三是好像以斯拉那樣,為着百姓的罪,愁苦悲傷、禱告認罪。並且指出得罪神的那些事情,呼籲罪人回轉。
因為重建聖民的責任,不限於某些身份的人;所有屬於神的人都有份參與、應該參與。
引言
以斯拉帶領的第二次回歸,過程雖然遇到少少阻滯,就是起初沒有利未人,要等十多日才找到有利未人願意加入,但也算是順利。而且蒙神施恩的手幫助,只用了四個月就到達耶路撒冷,一路平安,沒有落在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
然後,以斯拉的工作開始了。
記得上次提到以斯拉的身份,他出身祭司家族,又是通達的文士,他更是有王帝諭旨特派的高官。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以斯拉一個人可以處理所有的事務。
今日的經文讓我們看見,重建聖民的責任,不限於某些身份的人;所有屬於神的人都有份參與、應該參與。
I. 百姓得罪神(9: 1-4)
讓我們再看以斯拉記 9: 1-4「1這事做完了,眾首領來見我,說:以色列民和祭司並利未人,沒有離絕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亞捫人、摩押人、埃及人、亞摩利人,仍效法這些國的民,行可憎的事。2因他們為自己和兒子娶了這些外邦女子為妻,以致聖潔的種類和這些國的民混雜;而且首領和官長在這事上為罪魁。3我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4凡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都因這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聚集到我這裏來。我就驚懼憂悶而坐,直到獻晚祭的時候。」
V1一開始的第一句是「這事做完了」,大概就是指到前面第8章尾所敘述的,以斯拉與回歸的百姓來到耶路撒冷,將帶來的金、銀、器皿過了秤交給祭司,又在聖殿獻上燔祭,將王的諭旨給了當地的官員,處理完所有這些實務的事情之後。
「這事做完了,眾首領來見我」。這些首領來向以斯拉說出當時百姓的狀況。是甚麼狀況呢?就是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通婚,更甚的是祭司和利未人都牽涉在內,而且「首領和官長在這事上為罪魁」,帶頭這樣做。(vv1-2)
這事在第10章v2, v10, v14, v18和 v44都多次提及。以色列人儘管因為得罪神而招致亡國被擄七十年,可惜當回歸耶路撒冷之後,他們並沒有汲取教訓,再次與不認識神的外邦人通婚,被異教的風俗習慣影響,再次走回得罪神的路上去,甚至祭司、利未人、首領、領袖都有份參與、帶頭這樣做。
百姓陷在這樣的罪裏面,當時的人是如何回應和面對的呢?
(1) 報信的人
首先我們看看那些將這個情況告訴以斯拉的人。
v1「這事做完了,眾首領來見我」,這些「眾首領」可能很急不及待,一等以斯拉處理完實務的事情之後,馬上向他說出百姓的罪。可見這些首領深深知道這是何等嚴重的事情,是刻不容緩的了,因為這事可能已經發生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我們知道,以斯拉帶領的是第二次的回歸。與所羅巴伯帶領的第一次回歸相距了大概六十年。我相信百姓的罪是在這幾十年裏面點點滴滴積聚下來。有沒有人曾經為神發聲,指出他們的不是、呼籲他們回轉呢?可能也有的。我們在舊約瑪拉基書找到一些端倪。
學者一般相信瑪拉基先知傳講神話語的時間是在第一次回歸和第二次回歸之間。當時聖殿已經重建完成、恢復了獻祭。在耶路撒冷定居下來的百姓,也慢慢地產生了散漫的氣氛。在宗教上、倫理生活上都重蹈前人的覆轍。瑪拉基書提到的問題有好幾個,在這裏我只引用其中一段經文,是與以斯拉記這裏提及的罪有關的,在瑪拉基書2: 11-12:「11猶大人行事詭詐,並且在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中行一件可憎的事;因為猶大人褻瀆耶和華所喜愛的聖潔,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12凡行這事的,無論何人,就是獻供物給萬軍之耶和華,耶和華也必從雅各的帳棚中剪除他。」回歸的人沒有汲取亡國的教訓,再次與外邦人通婚,惹神的憤怒。以至先知責備他們,甚至警告神要將他們剪除也無用。這樣的罪延續到以斯拉,甚至再遲些,尼希米的時期。
雖然如此,我們卻看見有一些人覺得不可以坐視不理。然而他們卻苦無對策,因為帶頭的是首領和官長,甚至祭司、利未人也有份。他們只能夠等待合適時機。所以當以斯拉來到,他們就急不及待要將情況告知。
(2) 因神的言語戰兢的人
除了這些報信的人之外,還有一批人也因為百姓的罪不能心安的,在9:4 形容他們是「為以色列神言語戰兢的」,在10:3再次提到這些是「因神命令戰兢之人」。
這些人也許不是突出的人物,只是平民百姓,也許他們更是無權無勢、人微言輕,沒有誰將他們放在眼內,可是他們敬畏神的心卻不受影響。當首領官長帶頭犯罪的時候,他們因着神的命令、因着神的話語戰兢,因為他們認識神,知道聖潔的神不會對百姓的罪坐視不理。他們也同那些向以斯拉報信的人一樣,等待神的工作臨到。
(3) 以斯拉
面對百姓犯罪得罪神,以斯拉的回應也給我們很大的提醒。9:3說,以斯拉「一聽見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頭髮和鬍鬚,驚懼憂悶而坐。」還有 v5「獻晚祭的時候我起來,心中愁苦,穿著撕裂的衣袍,雙膝跪下向耶和華我的神舉手」。
「撕裂衣服和外袍」和「拔了頭髮和鬍鬚」,都是表達極度哀痛的情緒。經文 v3和v4 也兩次形容以斯拉「驚懼憂悶」。百姓的罪,令到以斯拉極度哀痛,又驚懼憂悶。因為當以斯拉回顧自己民族得罪神的歷史,體會亡國正是因為他們跟隨外邦人拜偶像離棄神,但百姓竟然沒有學到教訓,竟然再次得罪神,再次惹神的憤怒,辜負了神帶領他們回歸的恩情。所以他驚懼憂悶,心中愁苦,向神禱告。
小結
也許我們都看見一些事情不討神的喜悅,也許我們都覺得苦無對策,或者我們也自覺人微言輕,但我們是不是只讓事情發展下去呢?是不是只會無可奈何地說「係咁架喇!」甚至乾脆一走了之?
抑或我們會好像那些向以斯拉報信的人那樣,好像那些因神的言語戰兢的人那樣,雖然自覺不能夠做甚麼,但仍然持守對神的敬畏,等待神工作的時機呢?無論是領袖,或是一般信徒,若看見在信仰群體裏面有得罪神的地方,都不應該視若無睹。可以怎樣做?最重要的是效法以斯拉那樣,為神的子民、為教會禱告,祈求神工作、潔淨教會。
II. 呼籲回轉(10: 1-4)
然而我們是不是能夠好像以斯拉那樣禱告,好像那些人那樣因神的言語戰兢呢?
(1) 以斯拉與眾民
10:1 這樣敘述:「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的時候,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裏,成了大會,眾民無不痛哭。」10: 6「以斯拉從神殿前起來,進入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的屋裏,到了那裏不吃飯,也不喝水;因為被擄歸回之人所犯的罪,心裏悲傷。」
為着百姓得罪神的事情,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甚至「心裏悲傷」到一個地步不吃飯、不喝水。而聚集到以斯拉那裏的「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無不痛哭」。
大家有沒有試過禱告到痛哭?
有沒有試過為別人得罪神,禱告到痛哭?
有沒有試過為教會認罪,禱告到痛哭?
(2) 示迦尼
在禱告、痛哭之後,神給他們有力量積極面對。
讓我們一起讀10: 2-4「2屬以攔的子孫、耶歇的兒子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在此地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干犯了我們的神,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3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她們所生的,照着我主和那因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4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
聚集的眾民中間有一個人名叫示迦尼。從10:26 知道,他的父親耶歇正是其中一個娶了外邦女子的人,而且很可能是拋妻棄子去娶外邦女子的。示迦尼看在眼裏卻不能夠做甚麼。直到以斯拉來到。
當以斯拉感到難過、傷痛,可能還沒有從驚懼憂悶裏面恢復過來的時候,示迦尼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吸引我注意的是在v2他說:「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也許眾民因為得罪神的人是權貴、是領袖而覺得束手無策,也許連以斯拉都因為回歸的百姓仍死不悔改而感到灰心失望,但示迦尼卻宣告:「還有指望」。不要因為現實的境況好像沒有出路而氣餒,不要因為要處理的人和事彷彿又大又難而灰心。「還有指望」,因為神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祂不輕易發怒,並且有豐盛的慈愛和恩惠。犯罪的人只要悔改回轉,無論他所犯的罪有多大,無論這個群體有多忘記神,總有指望。而且從示迦尼身上我們看見,只要是神喜悅的,不一定要由領袖牽頭,連以斯拉也需要示迦尼的勉勵,凡是因神命令戰兢的人都可以這樣彼此提醒和彼此激勵。
III. 以斯拉與百姓的互動(10: 5-14)
會不會你覺得氣餒、灰心,覺得對方沒有可能改變,說甚麼都是徒然的呢?原來在神裏面是有指望的!對於示迦尼的建議,以斯拉和眾百姓都有積極的回應。
(1) 以斯拉的要求與祭司利未人的回應
首先,v5以斯拉要求祭司和利未人起誓同意示迦尼的建議,離絕外邦妻子和他們的兒女。祭司、利未人「就起了誓」。接着,在v7-8「7他們通告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歸回的人,叫他們在耶路撒冷聚集。8凡不遵首領和長老所議定、三日之內不來的,就必抄他的家,使他離開被擄歸回之人的會。」「抄家」是亞達薜西王賦予以斯拉的職權。相比之下,使那些人「離開被擄歸回之人的會」可能是更重的刑罰,因為這是驅逐他們離開這個群體,他們不再是屬於神的子民。
(2) 以斯拉呼籲悔改與眾民的回應
百姓不敢不從。三日之內就都聚集在耶路撒冷。然後,以斯拉正式指出他們的罪,呼籲他們悔改。讓我們一起讀10: 10-14:「10祭司以斯拉站起來,對他們說:你們有罪了;因你們娶了外邦的女子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惡。11現在當向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認罪,遵行他的旨意,離絕這些國的民和外邦的女子。12會眾都大聲回答說:我們必照着你的話行,13只是百姓眾多,又逢大雨的時令,我們不能站在外頭,這也不是一兩天辦完的事,因我們在這事上犯了大罪;14不如為全會眾派首領辦理。凡我們城邑中娶外邦女子為妻的,當按所定的日期,同着本城的長老和士師而來,直到辦完這事,神的烈怒就轉離我們了。」
大家認為這些聚集的人知不知道他們「娶外邦的女子為妻」是得罪神的呢?很多時,犯錯的人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犯錯,只是沒有人指出他的過犯,他就很容易在罪中之樂繼續沉迷,自欺欺人的給自己許多藉口,甚至將自己的罪合理化。
不過,「你有罪了」並不是一句容易說的話。要指出別人犯錯,尤其是指出對方得罪神,總是會令人有很多的顧忌。可能我們會責難自己:「你又好OK咩?」我們也會怕對方也發出同樣挑戰:「你又做得好好咩?」我們也許又會覺得「自然有其他人跟他說,我犯不着做“醜人”吧!」或者,我們最大的顧慮是破壞彼此之間的和諧,令到大家見面時「面左左」尷尬。於是在群體裏面即使有得罪神的事情,我們只是「心照不宣」,或者在自己的小圈子熱烈議論,對犯錯的人卻繼續「若無其事」,談談天氣,說說世事。
以斯拉卻不是這樣。當人告訴他百姓的情況的時候,他即時作出回應。他禱告。
而且我們看見縱然他感到悲傷難過,他卻沒有魯莽衝動行事。從第7章開始,我們看見以斯拉是與神關係密切的人,他在自己的信仰裏經歷神的大能、倚靠神施恩的手幫助。在第9至10章我們又看見他因着百姓得罪神而驚懼憂悶,愁苦悲傷,為百姓俯伏禱告,哭泣認罪。然後,他接受示迦尼的建議,勸勉百姓一同悔改。
我們是不是願意效法以斯拉,與神保持密切的關係、仰賴神的恩典和大能,好叫我們能夠守望着教會和弟兄姊妹呢?我們是不是願意向有罪的人發出指責和勸勉,那怕對方不高興呢?
在新約希伯來書3:13,神提醒我們:「總要趁着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3:13)「趁着還有今日」,趁着還有機會就要彼此相勸,否則,被罪迷惑的人會越走越遠,心裏越來越剛硬,之後想要勸導過來也是不可以了。
有沒有呢?在你的心裏面有沒有一些這樣的弟兄姊妹需要你「趁着還有今日」要好好地「相勸」,否則他「被罪迷惑」就太遲了的呢?抑或我們還是選擇繼續三緘其口,讓得罪神的人繼續偏行他的路呢?
以斯拉率直地指斥當時的百姓說:「你們有罪了;因你們娶了外邦的女子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惡。11現在當向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認罪,遵行他的旨意,離絕這些國的民和外邦的女子。」當時會眾的回應也很正面,他們「大聲回答說:我們必照着你的話行」。
IV. 百姓的回應(10: 15-44)
是不是以斯拉召集眾人,宣告他們的罪,人就都願意悔改呢?事情又不是這麼簡單的。不是每一個聽到勸勉的人都願意回轉的。在10: 15敘述了一個名單:「惟有亞撒黑的兒子約拿單,特瓦的兒子雅哈謝阻擋這事,並有米書蘭和利未人沙比太幫助他們。」這些人是公義阻擋這事的。
但另一方面,在vv18-19又記載了一些犯罪的祭司「應許必休他們的妻」,又「因有罪,就獻群中的一隻公綿羊贖罪」。可惜在接着的 vv20-44列出了一個更長的名單,有祭司、利未人,有百姓,他們到最後是沒有回應的。
這三個名單給我們的提醒是:當犯罪的人被指出他們的過錯時候,有一些人會抗拒、有一些人會接受,也有一些人會消極不回應。也許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當冒險指出別人過錯的時候,願意聽從勸導的只是很少,抗拒和消極不理會的人卻是多的。那是否表示指出別人過錯是沒有意義的呢?我相信你知道不是的。雅各書5: 19-20 教導我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犯罪的人如果得不到提醒和勸導,繼續在罪裏面走下去,到最後他們會變成怎樣,可能沒有人能夠預知。但我們知道,神吩咐我們要提醒他,使他從迷路上轉回。
結語
當百姓陷在得罪神的事情裏面,我們看見屬神的人有三種回應。
第一是好像那些向以斯拉報信的人,或者好像那些因神言語戰兢的人那樣,等候神的時間,在等候的裏面,仍然持守對神的敬畏。
第二是好像示迦尼那樣,當大家都氣餒、灰心的時候,仍然看見神的恩典憐憫,宣告從神而來的指望。
第三是好像以斯拉那樣,為着百姓的罪,愁苦悲傷、禱告認罪。並且指出得罪神的那些事情,呼籲罪人回轉。
因為重建聖民的責任,不限於某些身份的人;所有屬於神的人都有份參與、應該參與。
Monday, August 29, 2016
重建聖民(一)
經文:以斯拉記 7: 1 – 8: 36
引言
記得第一次跟大家分享以斯拉記的時候,簡要地介紹了〈以斯拉——尼希米記〉的分段:
(1)以斯拉記 1-6章 關於重建聖殿
(2)以斯拉記 7-10章 關於重建聖民
(3)尼希米記 1-7章 關於重建聖城
(4)尼希米記 8-13章 關於重建聖約
我們今日來到以斯拉記第 7 章,進入一個新的分題:「重建聖民」了。
又如果大家心水清的就會發現,我們之前看以斯拉記第 1 至第 6 章,一直都沒有一個叫做以斯拉的人物。直到第 7 章第 1 節,以斯拉終於出場了。
第 1 至第 6 章,除了沒有一個叫做以斯拉的人之外,其實它連一個主要人物也沒有。就算提及幾位領袖的名字,都沒有突出任何一個的。相反呢,在第 7 章一開始從以斯拉的家譜就可見,第 7 章其實是將焦點集中在以斯拉身上。透過以斯拉這個人物,讓我們更具體地認識神的性情和作為。
I. 以斯拉其人
我們先看看以斯拉的身份。剛才讀 7:6-10 讓我們知道以斯拉是文士。但以斯拉的第一個身份卻不是文士,而是祭司。
(A) 祭司
經文第 1 至第 5 節列出了以斯拉的父系家譜。大家手上程序表的經文是省略了的。經文由他的父親西萊雅開始,一直追溯,直至大祭司亞倫(v5)。意思是,以斯拉出身祭司家族,而且有資格成為大祭司——如果有機會的話。不過他可能是沒有機會的。為甚麼呢?
舊約時期的祭司或者大祭司,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執行獻祭的工作。主後 70 年聖殿被燒毀之後,獻祭亦隨之而停止,因此祭司這個崗位實際上是名存實亡,直至重建聖殿之後才恢復過來。至於被擄到巴比倫的祭司呢,他們當然也是沒有機會實踐祭司的職份。所以以斯拉雖然有祭司的身份,他是沒有機會做獻祭的工作的。
此外,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以斯拉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一個亞蘭文的名字。(參《每日讀經釋義》2014年第一季專題文章〈以斯拉——舊約的文士的職事),洪同勉著。)就是說,以斯拉很可能是在巴比倫出生的祭司,是被擄的第二代。要知道,不是所有猶太人都願意回歸耶路撒冷的。有不少人已經在巴比倫落地生根,第二代更可能完全融入了巴比倫的生活,他們不一定有意願回到耶路撒冷重頭開始的。以斯拉卻不一樣。他願意,而且不怕任何困難。
(B) 文士
以斯拉第二個身份才是文士。文士有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抄寫聖經。由於舊約時期未有印刷術,所有經卷都是人手抄寫的。當時用來抄寫經文的物料是羊皮或者蒲草紙,前者昂貴後者不容易得到,所以需要有專人負責抄寫,減低出錯的機會。文士還有另一方面的工作,是向不認識希伯來語的猶太人講解律法。由於當時在巴比倫出生、成長的被擄第二代有不少已經不懂得希伯來話。要教習律法,就需要翻譯和講解。明顯地,以斯拉在這方面是備受肯定的。經文 7:6 形容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v11他「通達耶和華誡命和賜以色列之律例」、v12「通達天上神律法大德的文士」、v21「通達天上神律法的」。經文先後四次描述以斯拉「通達」神的律法,他對神的誡命是精通而且熟練。
如果說以斯拉在巴比倫無機會發揮祭司獻祭的角色,那麼他就是成功轉型,為自己建立新的事業,將文士教習聖經的職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C) 高官
以斯拉不單是祭司、文士,而且是高官。有趣是在以斯拉記裏面並沒有明說以斯拉在政府機構裏面的職位,不過從字裏行間我們還是可以看見的。
以斯拉記 7:12-28 是亞達薛西王寫給以斯拉的諭旨,授予他權柄和賜給他需用的物資。我們看看他怎樣說。
7:14 說:以斯拉是「王與七個謀士」差遣他去的,v15 又說王吩咐他「帶金銀,就是王和謀士甘心獻」上給聖殿使用的,v16 又說,以斯拉可以帶着他「在巴比倫全省所得的金銀,和禮物」上耶路撒冷去,v18 又說「剩下的金銀,你和你的弟兄看着怎樣好,就怎樣用」,v20 更批准他「若再有需用的經費,你可以從王的府庫裏支取」,v25 更賜給他權柄「將所有明白你神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v26 甚至批准「凡不遵行你神律法和王命令的人」以斯拉可以「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
這一封諭旨顯示了亞達薛西王對以斯拉的信任,無論是金銀禮物等等在財政方面的調度運用,以至管理階層的人事任命,甚至對百姓的判罪量刑,全都委任以斯拉主理。以斯拉的職位可能是近乎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
II. 以斯拉其事
這一位以斯拉,既有世襲的祭司身份,也有文士的專業知識,他同時又是政府高官。可以說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於一身。我們下星期是立法會選舉了,如果這位以斯拉參選立法會,大家會不會投他一票呢?
慢著!要先看看他的政崗,先了解他的處事。讓我們看看他是怎樣處事的。
(A) 他的處事
我們可以從以斯拉在金銀的處理來認識他。剛才說過,當以斯拉回歸時,亞達薛西王委任他管理王和謀士甘心獻給神的金銀,還有從全巴比倫省籌募得來的金銀禮物。以斯拉如何處理呢?
在 8:24-36 記載,他首先「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將王和謀士、軍長,並在那裏的以色列眾人為我們神殿所獻的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而且具備明細的記錄,銀子多重、銀器多少件、金子多重、金器多少件,還有上等的銅器等等。然後囑咐他們:「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的。你們當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8:28-29)
將貴重物品記錄清楚,將職責委派給合適的人,並且勉勵他們要自重謹慎,然後以斯拉就不再過問、不再插手。直至他們到達耶路撒冷,在「神的殿裏把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在祭司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和其他管事的人手中,而且「當時都點了數目,按著分量寫在冊上」。(8:33-34)交收清楚、公正嚴明、光明磊落。這些大概是今日領袖最需要的情操。
不過也不要以為只是高官才需要這種操守。我們在教會事奉也不要鬆懈。不是說我們在教會事奉會貪財或侵吞,樂恩堂沒有。但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必太執着。也有一些弟兄姊妹覺得教會已經赤字,所以不想與教會計得太過認真。其實這也不是合適的態度。甚至有弟兄姊妹有意無意之間挪用了公司的資源用在教會,這更是不應該。運用教會資源需要嚴謹,但也不需要因為慳儉而用不恰當的方式處理,只要效法以斯拉那樣,交收清楚、公正嚴明、光明磊落就可以了。
(B) 他的心志
以斯拉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除了他的處事之外,還有他的心志。
作為文士,以斯拉願意花工夫學習神的話語,以致他「通達神的律法、誡命和律例」(7:6, 11, 12, 21)。而且,他並不是自己熟習神的話語就算。7:10 說:「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除了自己愛慕神的說話,他還有一個心志,要將神的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而且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是深入研究、了解、明白,然後遵行;然後又教訓以色列人。
曾經聽過一位弟兄姊妹說:「原來聖經是可以實行出來的!」彷彿很驚人的發現那樣。我當時心裏面想:教會一直都是這樣教導的啊!不是嗎?雅各書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1:22)不會沒有聽過吧?不過,為免還有人不知道神的話語是要遵行的,我在這裏再說一次:「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 1:22-25)當然也有人會說,不明白又如何實行出來呢,聖經是那麼古老、難明!讓我們都彼此勉勵,效法以斯拉那樣「定志考究遵行」,先下定決心要明白,而不是逃避讀經,或者只滿足於傳道人、組長給你的二三手的基督教道理。神應許過:「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 29:12-13)
可能困難不在於不知道要遵行神的說話,而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聖經裏面古老的記載是神永恆的真理,適切每一個世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的人。我們讀神的話如果不是存着相信的心,就沒有可能經歷祂的真實和奇妙。
(C) 他的信仰
如果遵行神的話是困難的話,這個困難肯定不是聖經,而是我們的。是關乎我們的信仰的。以斯拉的信仰令他在這方面沒有困難。他是怎樣的呢?
不知道大家回來崇拜之前有沒有先讀一讀今日講道的經文呢?其實每個禮拜的程序表背後都有預告下周崇拜的講題和經文的,目的是方便大家準備一下。如果你有讀一讀今日要講的以斯拉記 7-8 章,你可能會留意到一句出現了幾次的說話。
第一次在 7:6,當以斯拉與眾人回歸耶路撒冷的時候,「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如果按我們剛才看,以斯拉作為政府高官,王帝還調動那麼多金銀讓他帶回去聖殿,他回去耶路撒冷必定不是普通的任務。歷史記載,主前 460 年曾經發生過埃及脫離波斯管治的叛變。以斯拉回去耶路撒冷的時間是主前 458 年,是埃及叛變之後兩年。有一些人認為可能是亞達薛西王為免猶太人也出現離心,於是派以斯拉回去,在宗教上教導律法,在政治上以王的命令實行管治。又給他權力可以對「不遵行神的律法和王命令的人......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可能是。不過在以斯拉的眼中,「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
第二次在 7:9「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只用了四個月就到達。根據地理的考究,這段時間,他們經過的地方應該是炎熱乾旱的。他們的路程應該是沿着幼發拉底河北上,途經大馬士革,南下巴勒斯坦,路程大概900哩。(參【查經資料大全】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5Ezra/15GT08.htm)理論上不需太長時間,不過同行的人數眾多,還包括婦孺,每日平均腳程大概不會很快。四個月能夠順利到達,在以斯拉的眼中,是「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
第三次在 7:28,亞達薛西王為甚麼會對以斯拉委以重任呢?可能因為以斯拉對律法的熟練,王覺得他可以得到猶太人的尊重,又或者因為以斯拉辦事公正,王覺得他信得過。不過在以斯拉眼中,是「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
第四次在 8:18,當以斯拉在回歸的行列中找不到利未人的時候,他打發幾位首領去利未人聚居的迦西斐雅,聯絡了利未人的領袖,終於有願意一同回去耶路撒冷的利未人和尼提寧。以斯拉認定這些利未人願意回應是「蒙神施恩的手幫助」。
第五次和第六次在 8:22和 31。當回歸的會眾齊集在亞哈瓦河邊,要正式起行的時候。讓我們一起讀 8:21-23、31:「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但他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他的。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他就應允了我們。......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神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
這一句出現了幾次的經文是「神的手」、「神施恩的手」。從這句說話,我們看見以斯拉對神的信仰。
當以斯拉帶領會眾從亞哈瓦河起行的時候,名單上有男丁 1754 人,另外還有他們的家眷婦孺,可能有七八千人。一個這樣多人的群體,在他們經過的路上必然是很觸目的。他們所帶着的財物自然也會引來盜賊的注意。他們實在有需要加強沿途的保安,(找一間不會跌錢的解款公司就可以了)。甚至以斯拉其實有權要求軍方派人協助。不過以斯拉說:「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他有權那樣要求,不過他沒有這樣做。是不是以斯拉將事情看得太過輕率呢?我相信不是的。他是知道有安全的問題,他是意識到路上會有危險的,不過他認為求王派軍兵保護是「羞恥」。
我們現代人可能對以斯拉的想法難以認同的。即使相信神會保護他,多找一些保障也不妨吧?為甚麼不呢?我們都是習慣兩手準備的。祈禱是要的,但也要準備有 Plan B 的嘛。我寫講章寫到這裏的時候,想引用一些生活例子。我想到幾方面,但心裏又覺得是不是呢?譬如我想到弟兄姊妹轉工,大部分人會先找到新工作才辭工的。我又想到小朋友讀書,特別是幼稚園和升小一的階段,有一些父母會為孩子先註冊一個學位,然後再去心儀的學校「叩門」。這些做法彷彿都是合情合理的。為自己找一個保障,其實有甚麼問題呢?我也想到投資。剛剛不久前與一些弟兄姊妹講起買儲蓄保險,他們很認真地問我:「沒有其他投資嗎?」我聽了心中也一懔,「是不夠保障嗎?」為未來找多一重保障有問題嗎?
讓我們留意,以斯拉說那句話(「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是甚麼時候。當時全會眾已經齊集在亞哈瓦河邊,利未人也都已經來到了,那是他們真真正正踏上回歸行程的時候。剛才說,「神施恩的手」一直是以斯拉的信仰,在籌備回歸的過程中,他認定每一步進展都是神幫助他們。來到最後的一刻,難道信心就用完了嗎?不會的。他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這一句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以斯拉一直經歷的。
7:6 說,就連「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以斯拉都認為「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7:27 王「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以斯拉也認為是神使他「起這心意」的。如果以斯拉相信神的手一直在施恩、帶領着他,連波斯王的心都在神的掌管之中,難道短短 900哩、幾個月的路程也信不過神嗎?所以他說:如果我向王求助,是何等羞恥的事。
我們怎樣看日常的事情?我們怎樣領受日常的事情,就直接影響我們怎樣相信神。我們可以將事情看為偶然,或者是自然的事情,甚至是我們憑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屬靈的眼光去分辨事情、世情,我們對神掌管萬事有更大的信心。如果我們能夠用屬靈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經歷,記着神的手怎樣幫助和帶領,就能夠領受聖經所說,是神的手在施恩、是神使萬事互相效力。
III. 以斯拉的神
而被以斯拉所相信的神,也在他所經歷的事情上面顯明祂是值得信靠的。
7:9 說:「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事情彷彿很簡單。當然事情不一定是那麼簡單的。7:21 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他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以斯拉認為尋求王差派軍兵保護他們是一件不恰當的事情,他另有一個心志,就是倚靠神的保護。在亞哈瓦河旁邊,他宣告禁食。禁食是為了禱告,禁食禱告是為了表示所祈求的事是十分十分重要和着緊的。
你可能會說:這豈不是以斯拉自找嗎?如果他求王差派步兵馬兵來幫助豈不是不用這樣着緊了嗎?不是的。因為回歸的猶太人要面對的並不只是路上安全的問題。
先知但以理禱告要知道將來的事,神差派使者向他傳遞信息。這位使者說:「你的言語已蒙應允;我是因你的言語而來。但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天使長中的一位米迦勒來幫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諸王那裏。」(但 10:12-13)這位使者告訴但以理,神要應允但以理的禱告,但過程中遇到「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不在這裏跟大家解釋這魔君是甚麼,但這段經文卻給我們另一個角度明白屬靈的事。神是聽禱告的神,而且祂不會不回應,無論我們所求的與祂的旨意是否相同,祂不會沉默。當我們的禱告似乎石沉大海的時候,讓我們明白,必然是有某些原因攔阻着;而且神必然會為我們爭戰,消除這些障礙。我們需要做的是保持着信心、等候神。
8:21 說: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求神使他們得平坦的道路」,8:31 就說:「神的手保佑他們,救他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神的手一直都在幫助他們、保佑他們。神的手也一直都在幫助你、保佑你。你是否相信呢?在一些我們以為神不回應的禱告裏,在一些我們以為神不知道的困苦中,神的手一直都在,幫助和保佑。
以斯拉說「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是他特別的大膽,所以信得過神嗎?他從哪裏建立起對神這樣的信心呢?記得以斯拉被稱為「敏捷的文士」,因為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以斯拉對神的信仰不是只有宗教術語,不是空洞沒有基礎的。他從神的話語裏面認識到,這一位神有「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要成就祂自己的旨意。聖經又說:「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 59:1-2)所以,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在神面前「克苦己心」,向神認罪、尋求潔淨、仰望神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然後神就施展奇妙的作為保佑他們。
結語
有以斯拉這樣行事光明磊落,專心倚靠神的領袖帶領,有神施恩的手處處幫助、保守,這一支回歸的團隊還欠缺一些甚麼。
8:31「正月十二日,他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咦? 7:6 明明說他們是正月初一日起程的。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中間那十二日發生了甚麼事呢?
讀第 8 章的時候,有一句經文十分吸引我的注意,就是 8:15「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裏」。沒有利未人!
利未人與祭司差不多,他們也是世襲在聖殿服侍的,也是因為聖殿被毀而失去了他們的專業。也許與其他人一樣,利未人在巴比倫生活穩定了,不考慮去耶路撒冷過一些沒有保障的生活。那後來願意回歸的利未人,是不是因為以斯拉開出很好的條件吸引他們呢?似乎不是。在 8:18 這樣說:「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這位通達人,另一個翻譯是說他有洞見(insight-NASB)。為甚麼最終有利未人願意回歸?因為他們中間有洞見的這個人所作的工夫。這個人連名字也沒有被記錄,他在利未人中間做了怎樣的游說工作也沒有提及。但我們知道,因為這個通達人的緣故,最終有十八個利未人回應以斯拉的呼籲,參與回歸的行列。
對比利未人,我們可以看見以斯拉回歸的決心和對神的信心是很清晰、明顯的。他不會因為將要遭遇的困難而猶疑,甚至相反地,他是迎難而上,在各種境況裏面看見神施恩的手幫助,倚靠神的手保佑。最終成就神要他完成的托負。
假如這刻神將托負放在你面前,你又是否能夠踏出信心的一步,倚靠神來回應呢?你會好像利未人那樣不願意離開舒適的生活?或是心裏猶疑呢?抑或我們會學效以斯拉那樣,將自己交托神,跟隨神的帶領踏出勇敢的一步呢?
回應詩
【勇敢走出去】 《永遠尊貴‧最珍貴的角落》。版權:讚美之泉
我並不完美,也並不特別,而祢卻是為我捨棄生命的主;
我時常軟弱,有時會迷惑,但祢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主祢要往哪裏走,我就跟祢走,
領我走到世界盡頭,一生不再回頭;
讓世界聽到我們敬拜,我們的禱告,
讓復興從我們開始,將主愛帶到人群中。
縱然有許多的問題,我也不放棄,
祢大能賜給我勇氣,我會勇敢走出去。
引言
記得第一次跟大家分享以斯拉記的時候,簡要地介紹了〈以斯拉——尼希米記〉的分段:
(1)以斯拉記 1-6章 關於重建聖殿
(2)以斯拉記 7-10章 關於重建聖民
(3)尼希米記 1-7章 關於重建聖城
(4)尼希米記 8-13章 關於重建聖約
我們今日來到以斯拉記第 7 章,進入一個新的分題:「重建聖民」了。
又如果大家心水清的就會發現,我們之前看以斯拉記第 1 至第 6 章,一直都沒有一個叫做以斯拉的人物。直到第 7 章第 1 節,以斯拉終於出場了。
第 1 至第 6 章,除了沒有一個叫做以斯拉的人之外,其實它連一個主要人物也沒有。就算提及幾位領袖的名字,都沒有突出任何一個的。相反呢,在第 7 章一開始從以斯拉的家譜就可見,第 7 章其實是將焦點集中在以斯拉身上。透過以斯拉這個人物,讓我們更具體地認識神的性情和作為。
I. 以斯拉其人
我們先看看以斯拉的身份。剛才讀 7:6-10 讓我們知道以斯拉是文士。但以斯拉的第一個身份卻不是文士,而是祭司。
(A) 祭司
經文第 1 至第 5 節列出了以斯拉的父系家譜。大家手上程序表的經文是省略了的。經文由他的父親西萊雅開始,一直追溯,直至大祭司亞倫(v5)。意思是,以斯拉出身祭司家族,而且有資格成為大祭司——如果有機會的話。不過他可能是沒有機會的。為甚麼呢?
舊約時期的祭司或者大祭司,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執行獻祭的工作。主後 70 年聖殿被燒毀之後,獻祭亦隨之而停止,因此祭司這個崗位實際上是名存實亡,直至重建聖殿之後才恢復過來。至於被擄到巴比倫的祭司呢,他們當然也是沒有機會實踐祭司的職份。所以以斯拉雖然有祭司的身份,他是沒有機會做獻祭的工作的。
此外,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以斯拉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一個亞蘭文的名字。(參《每日讀經釋義》2014年第一季專題文章〈以斯拉——舊約的文士的職事),洪同勉著。)就是說,以斯拉很可能是在巴比倫出生的祭司,是被擄的第二代。要知道,不是所有猶太人都願意回歸耶路撒冷的。有不少人已經在巴比倫落地生根,第二代更可能完全融入了巴比倫的生活,他們不一定有意願回到耶路撒冷重頭開始的。以斯拉卻不一樣。他願意,而且不怕任何困難。
(B) 文士
以斯拉第二個身份才是文士。文士有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抄寫聖經。由於舊約時期未有印刷術,所有經卷都是人手抄寫的。當時用來抄寫經文的物料是羊皮或者蒲草紙,前者昂貴後者不容易得到,所以需要有專人負責抄寫,減低出錯的機會。文士還有另一方面的工作,是向不認識希伯來語的猶太人講解律法。由於當時在巴比倫出生、成長的被擄第二代有不少已經不懂得希伯來話。要教習律法,就需要翻譯和講解。明顯地,以斯拉在這方面是備受肯定的。經文 7:6 形容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v11他「通達耶和華誡命和賜以色列之律例」、v12「通達天上神律法大德的文士」、v21「通達天上神律法的」。經文先後四次描述以斯拉「通達」神的律法,他對神的誡命是精通而且熟練。
如果說以斯拉在巴比倫無機會發揮祭司獻祭的角色,那麼他就是成功轉型,為自己建立新的事業,將文士教習聖經的職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C) 高官
以斯拉不單是祭司、文士,而且是高官。有趣是在以斯拉記裏面並沒有明說以斯拉在政府機構裏面的職位,不過從字裏行間我們還是可以看見的。
以斯拉記 7:12-28 是亞達薛西王寫給以斯拉的諭旨,授予他權柄和賜給他需用的物資。我們看看他怎樣說。
7:14 說:以斯拉是「王與七個謀士」差遣他去的,v15 又說王吩咐他「帶金銀,就是王和謀士甘心獻」上給聖殿使用的,v16 又說,以斯拉可以帶着他「在巴比倫全省所得的金銀,和禮物」上耶路撒冷去,v18 又說「剩下的金銀,你和你的弟兄看着怎樣好,就怎樣用」,v20 更批准他「若再有需用的經費,你可以從王的府庫裏支取」,v25 更賜給他權柄「將所有明白你神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v26 甚至批准「凡不遵行你神律法和王命令的人」以斯拉可以「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
這一封諭旨顯示了亞達薛西王對以斯拉的信任,無論是金銀禮物等等在財政方面的調度運用,以至管理階層的人事任命,甚至對百姓的判罪量刑,全都委任以斯拉主理。以斯拉的職位可能是近乎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
II. 以斯拉其事
這一位以斯拉,既有世襲的祭司身份,也有文士的專業知識,他同時又是政府高官。可以說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於一身。我們下星期是立法會選舉了,如果這位以斯拉參選立法會,大家會不會投他一票呢?
慢著!要先看看他的政崗,先了解他的處事。讓我們看看他是怎樣處事的。
(A) 他的處事
我們可以從以斯拉在金銀的處理來認識他。剛才說過,當以斯拉回歸時,亞達薛西王委任他管理王和謀士甘心獻給神的金銀,還有從全巴比倫省籌募得來的金銀禮物。以斯拉如何處理呢?
在 8:24-36 記載,他首先「分派祭司長十二人......將王和謀士、軍長,並在那裏的以色列眾人為我們神殿所獻的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給他們」,而且具備明細的記錄,銀子多重、銀器多少件、金子多重、金器多少件,還有上等的銅器等等。然後囑咐他們:「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的。你們當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8:28-29)
將貴重物品記錄清楚,將職責委派給合適的人,並且勉勵他們要自重謹慎,然後以斯拉就不再過問、不再插手。直至他們到達耶路撒冷,在「神的殿裏把金銀和器皿都秤了,交在祭司烏利亞的兒子米利末」,和其他管事的人手中,而且「當時都點了數目,按著分量寫在冊上」。(8:33-34)交收清楚、公正嚴明、光明磊落。這些大概是今日領袖最需要的情操。
不過也不要以為只是高官才需要這種操守。我們在教會事奉也不要鬆懈。不是說我們在教會事奉會貪財或侵吞,樂恩堂沒有。但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必太執着。也有一些弟兄姊妹覺得教會已經赤字,所以不想與教會計得太過認真。其實這也不是合適的態度。甚至有弟兄姊妹有意無意之間挪用了公司的資源用在教會,這更是不應該。運用教會資源需要嚴謹,但也不需要因為慳儉而用不恰當的方式處理,只要效法以斯拉那樣,交收清楚、公正嚴明、光明磊落就可以了。
(B) 他的心志
以斯拉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除了他的處事之外,還有他的心志。
作為文士,以斯拉願意花工夫學習神的話語,以致他「通達神的律法、誡命和律例」(7:6, 11, 12, 21)。而且,他並不是自己熟習神的話語就算。7:10 說:「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除了自己愛慕神的說話,他還有一個心志,要將神的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而且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是深入研究、了解、明白,然後遵行;然後又教訓以色列人。
曾經聽過一位弟兄姊妹說:「原來聖經是可以實行出來的!」彷彿很驚人的發現那樣。我當時心裏面想:教會一直都是這樣教導的啊!不是嗎?雅各書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1:22)不會沒有聽過吧?不過,為免還有人不知道神的話語是要遵行的,我在這裏再說一次:「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 1:22-25)當然也有人會說,不明白又如何實行出來呢,聖經是那麼古老、難明!讓我們都彼此勉勵,效法以斯拉那樣「定志考究遵行」,先下定決心要明白,而不是逃避讀經,或者只滿足於傳道人、組長給你的二三手的基督教道理。神應許過:「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 29:12-13)
可能困難不在於不知道要遵行神的說話,而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聖經裏面古老的記載是神永恆的真理,適切每一個世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的人。我們讀神的話如果不是存着相信的心,就沒有可能經歷祂的真實和奇妙。
(C) 他的信仰
如果遵行神的話是困難的話,這個困難肯定不是聖經,而是我們的。是關乎我們的信仰的。以斯拉的信仰令他在這方面沒有困難。他是怎樣的呢?
不知道大家回來崇拜之前有沒有先讀一讀今日講道的經文呢?其實每個禮拜的程序表背後都有預告下周崇拜的講題和經文的,目的是方便大家準備一下。如果你有讀一讀今日要講的以斯拉記 7-8 章,你可能會留意到一句出現了幾次的說話。
第一次在 7:6,當以斯拉與眾人回歸耶路撒冷的時候,「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如果按我們剛才看,以斯拉作為政府高官,王帝還調動那麼多金銀讓他帶回去聖殿,他回去耶路撒冷必定不是普通的任務。歷史記載,主前 460 年曾經發生過埃及脫離波斯管治的叛變。以斯拉回去耶路撒冷的時間是主前 458 年,是埃及叛變之後兩年。有一些人認為可能是亞達薛西王為免猶太人也出現離心,於是派以斯拉回去,在宗教上教導律法,在政治上以王的命令實行管治。又給他權力可以對「不遵行神的律法和王命令的人......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可能是。不過在以斯拉的眼中,「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
第二次在 7:9「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只用了四個月就到達。根據地理的考究,這段時間,他們經過的地方應該是炎熱乾旱的。他們的路程應該是沿着幼發拉底河北上,途經大馬士革,南下巴勒斯坦,路程大概900哩。(參【查經資料大全】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5Ezra/15GT08.htm)理論上不需太長時間,不過同行的人數眾多,還包括婦孺,每日平均腳程大概不會很快。四個月能夠順利到達,在以斯拉的眼中,是「因他神施恩的手幫助他」。
第三次在 7:28,亞達薛西王為甚麼會對以斯拉委以重任呢?可能因為以斯拉對律法的熟練,王覺得他可以得到猶太人的尊重,又或者因為以斯拉辦事公正,王覺得他信得過。不過在以斯拉眼中,是「因耶和華我神的手幫助我」。
第四次在 8:18,當以斯拉在回歸的行列中找不到利未人的時候,他打發幾位首領去利未人聚居的迦西斐雅,聯絡了利未人的領袖,終於有願意一同回去耶路撒冷的利未人和尼提寧。以斯拉認定這些利未人願意回應是「蒙神施恩的手幫助」。
第五次和第六次在 8:22和 31。當回歸的會眾齊集在亞哈瓦河邊,要正式起行的時候。讓我們一起讀 8:21-23、31:「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但他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他的。所以我們禁食祈求我們的神,他就應允了我們。......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神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
這一句出現了幾次的經文是「神的手」、「神施恩的手」。從這句說話,我們看見以斯拉對神的信仰。
當以斯拉帶領會眾從亞哈瓦河起行的時候,名單上有男丁 1754 人,另外還有他們的家眷婦孺,可能有七八千人。一個這樣多人的群體,在他們經過的路上必然是很觸目的。他們所帶着的財物自然也會引來盜賊的注意。他們實在有需要加強沿途的保安,(找一間不會跌錢的解款公司就可以了)。甚至以斯拉其實有權要求軍方派人協助。不過以斯拉說:「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他有權那樣要求,不過他沒有這樣做。是不是以斯拉將事情看得太過輕率呢?我相信不是的。他是知道有安全的問題,他是意識到路上會有危險的,不過他認為求王派軍兵保護是「羞恥」。
我們現代人可能對以斯拉的想法難以認同的。即使相信神會保護他,多找一些保障也不妨吧?為甚麼不呢?我們都是習慣兩手準備的。祈禱是要的,但也要準備有 Plan B 的嘛。我寫講章寫到這裏的時候,想引用一些生活例子。我想到幾方面,但心裏又覺得是不是呢?譬如我想到弟兄姊妹轉工,大部分人會先找到新工作才辭工的。我又想到小朋友讀書,特別是幼稚園和升小一的階段,有一些父母會為孩子先註冊一個學位,然後再去心儀的學校「叩門」。這些做法彷彿都是合情合理的。為自己找一個保障,其實有甚麼問題呢?我也想到投資。剛剛不久前與一些弟兄姊妹講起買儲蓄保險,他們很認真地問我:「沒有其他投資嗎?」我聽了心中也一懔,「是不夠保障嗎?」為未來找多一重保障有問題嗎?
讓我們留意,以斯拉說那句話(「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是甚麼時候。當時全會眾已經齊集在亞哈瓦河邊,利未人也都已經來到了,那是他們真真正正踏上回歸行程的時候。剛才說,「神施恩的手」一直是以斯拉的信仰,在籌備回歸的過程中,他認定每一步進展都是神幫助他們。來到最後的一刻,難道信心就用完了嗎?不會的。他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這一句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以斯拉一直經歷的。
7:6 說,就連「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以斯拉都認為「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7:27 王「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以斯拉也認為是神使他「起這心意」的。如果以斯拉相信神的手一直在施恩、帶領着他,連波斯王的心都在神的掌管之中,難道短短 900哩、幾個月的路程也信不過神嗎?所以他說:如果我向王求助,是何等羞恥的事。
我們怎樣看日常的事情?我們怎樣領受日常的事情,就直接影響我們怎樣相信神。我們可以將事情看為偶然,或者是自然的事情,甚至是我們憑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屬靈的眼光去分辨事情、世情,我們對神掌管萬事有更大的信心。如果我們能夠用屬靈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經歷,記着神的手怎樣幫助和帶領,就能夠領受聖經所說,是神的手在施恩、是神使萬事互相效力。
III. 以斯拉的神
而被以斯拉所相信的神,也在他所經歷的事情上面顯明祂是值得信靠的。
7:9 說:「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事情彷彿很簡單。當然事情不一定是那麼簡單的。7:21 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神面前克苦己心,求他使他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以斯拉認為尋求王差派軍兵保護他們是一件不恰當的事情,他另有一個心志,就是倚靠神的保護。在亞哈瓦河旁邊,他宣告禁食。禁食是為了禱告,禁食禱告是為了表示所祈求的事是十分十分重要和着緊的。
你可能會說:這豈不是以斯拉自找嗎?如果他求王差派步兵馬兵來幫助豈不是不用這樣着緊了嗎?不是的。因為回歸的猶太人要面對的並不只是路上安全的問題。
先知但以理禱告要知道將來的事,神差派使者向他傳遞信息。這位使者說:「你的言語已蒙應允;我是因你的言語而來。但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天使長中的一位米迦勒來幫助我,我就停留在波斯諸王那裏。」(但 10:12-13)這位使者告訴但以理,神要應允但以理的禱告,但過程中遇到「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不在這裏跟大家解釋這魔君是甚麼,但這段經文卻給我們另一個角度明白屬靈的事。神是聽禱告的神,而且祂不會不回應,無論我們所求的與祂的旨意是否相同,祂不會沉默。當我們的禱告似乎石沉大海的時候,讓我們明白,必然是有某些原因攔阻着;而且神必然會為我們爭戰,消除這些障礙。我們需要做的是保持着信心、等候神。
8:21 說: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求神使他們得平坦的道路」,8:31 就說:「神的手保佑他們,救他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神的手一直都在幫助他們、保佑他們。神的手也一直都在幫助你、保佑你。你是否相信呢?在一些我們以為神不回應的禱告裏,在一些我們以為神不知道的困苦中,神的手一直都在,幫助和保佑。
以斯拉說「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是他特別的大膽,所以信得過神嗎?他從哪裏建立起對神這樣的信心呢?記得以斯拉被稱為「敏捷的文士」,因為他「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以斯拉對神的信仰不是只有宗教術語,不是空洞沒有基礎的。他從神的話語裏面認識到,這一位神有「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要成就祂自己的旨意。聖經又說:「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 59:1-2)所以,以斯拉「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在神面前「克苦己心」,向神認罪、尋求潔淨、仰望神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然後神就施展奇妙的作為保佑他們。
結語
有以斯拉這樣行事光明磊落,專心倚靠神的領袖帶領,有神施恩的手處處幫助、保守,這一支回歸的團隊還欠缺一些甚麼。
8:31「正月十二日,他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咦? 7:6 明明說他們是正月初一日起程的。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中間那十二日發生了甚麼事呢?
讀第 8 章的時候,有一句經文十分吸引我的注意,就是 8:15「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裏」。沒有利未人!
利未人與祭司差不多,他們也是世襲在聖殿服侍的,也是因為聖殿被毀而失去了他們的專業。也許與其他人一樣,利未人在巴比倫生活穩定了,不考慮去耶路撒冷過一些沒有保障的生活。那後來願意回歸的利未人,是不是因為以斯拉開出很好的條件吸引他們呢?似乎不是。在 8:18 這樣說:「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這位通達人,另一個翻譯是說他有洞見(insight-NASB)。為甚麼最終有利未人願意回歸?因為他們中間有洞見的這個人所作的工夫。這個人連名字也沒有被記錄,他在利未人中間做了怎樣的游說工作也沒有提及。但我們知道,因為這個通達人的緣故,最終有十八個利未人回應以斯拉的呼籲,參與回歸的行列。
對比利未人,我們可以看見以斯拉回歸的決心和對神的信心是很清晰、明顯的。他不會因為將要遭遇的困難而猶疑,甚至相反地,他是迎難而上,在各種境況裏面看見神施恩的手幫助,倚靠神的手保佑。最終成就神要他完成的托負。
假如這刻神將托負放在你面前,你又是否能夠踏出信心的一步,倚靠神來回應呢?你會好像利未人那樣不願意離開舒適的生活?或是心裏猶疑呢?抑或我們會學效以斯拉那樣,將自己交托神,跟隨神的帶領踏出勇敢的一步呢?
回應詩
【勇敢走出去】 《永遠尊貴‧最珍貴的角落》。版權:讚美之泉
我並不完美,也並不特別,而祢卻是為我捨棄生命的主;
我時常軟弱,有時會迷惑,但祢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主祢要往哪裏走,我就跟祢走,
領我走到世界盡頭,一生不再回頭;
讓世界聽到我們敬拜,我們的禱告,
讓復興從我們開始,將主愛帶到人群中。
縱然有許多的問題,我也不放棄,
祢大能賜給我勇氣,我會勇敢走出去。
Monday, August 01, 2016
生命的跑手
經文:林前 9:24-27;腓 3:12-15
引言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意思是要盡早起步。不久前更有人提出起跑線都不夠早。那個我不跟大家討論了。不過從「贏在XXX」的爭論之中,有一件事很清楚的,就是,生命是一場競賽。
生命是一場競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跑手。不知你是否同意呢?
大家有沒有參加過運動會?我知道樂恩堂有很多跑手,我們中間不少人參加過賽跑。不過就算你沒有參加過,相信你一定有看過運動會,譬如奧運啦。也不用等很久,碰巧今年又是四年一度的奧運年,這個星期六已經是第一日的賽事了。
拋拋書包、講少少歷史。大家可能都知道奧運的發源地是古希臘。那你知不知是在哪一年開始的呢?原來古希臘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在公元前 776 年舉行的。羅馬統治之後,奧運會仍然繼續,直至主後 393 年才停止。舉辦了一千多年。
起初的奧林匹克運會只接受希臘各城邦的運動員參加,後來當希臘統治的地區越來越多,各個殖民地也可以派出參加者。所以在新約時期,幾乎所有人都對奧運會十分熟悉。大家猜猜古希臘奧運第一項賽事是甚麼呢?原來初時只有賽跑。或者因為這個緣故,保羅寫信給教會的時候,也常常用賽跑作為比喻。
今年是奧運年,我們上個星期的兒童暑期聖經班(VBS)也是以運動會作為主題。我今日也乘機跟大家分享我們作為生命的跑手,有甚麼要注意的。
我們今日主要會看兩段經文,其中一段在腓立比書 3 章,大家剛才讀了。
另一段在哥林多前書 9:24–27,讓我們一起讀:「24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獎賞。25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26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27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
1. 要得冠軍
第24節說:「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獎賞。」
記得有一年,樂恩足球隊出去比賽,我和幾位姊妹去觀賽。我們當然不懂,只是在場邊鬧哄哄地叫一些口號。叫到不知道叫甚麼好的時候,不知哪個忽然間叫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其他人又跟着叫「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叫了一兩次之後,有一位弟兄聽見,轉過頭說「甚麼友誼第一呀?!」於是他就擰轉面向球場內大叫 ——「樂恩球王、勁射破網!」
對啊!哪有人參加比賽不是為了贏冠軍的?好幾年前有一首歌的歌詞有幾句是這樣的:「從小喜歡冠軍、從不希罕亞軍、誰想得季殿軍」,連雙冠軍也不想。是這樣吧?「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獎賞。」(v24)保羅說: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態度來跑生命的競賽,要好像爭取冠軍那樣,因為冠軍只有一個,必須全力以赴。
這一點,那些相信「贏在XXX」的父母會完全同意。不過生命不只是成為名校的尖子、不只是考得好成績、入到名牌大學,也不只是搵份好工、生活無憂。
v25 提到運動員爭取的只是能壞的冠冕,無論是金銀銅牌,或者好像李麗珊、黃金寶、李慧詩等那樣一舉成名,但很快就會成為過去,另外有人代之而起,「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我們追求的會不會只是能壞的冠冕呢?抑或是一些不能壞的、可以留到永恆的東西呢?弟兄姊妹,你有沒有為了自己在永恆國度裏面有份而全力以赴呢?
2. 操練紀律
要贏得冠軍,除了要全力以赴,還必須要操練。v25「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意思就是要自我約束。在 v27 又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運動員的練習,除了要在技巧上有更好的掌握之外,體能也是一項重要的訓練,要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否則就算你的目標明確,也會因為個人的軟弱而失去贏取冠軍的機會。
在奧運歷史上曾經有一宗懸案。在 1912 年的瑞典奧運,一場馬拉松比賽裏面,有一位日本選手金栗四三在起跑之後就失踪了,他沒有跑到終點,亦不知去向。由於接着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以事情不了了之。但這位金栗先生戰後在日本再出現,他成為了一位小學老師,而且也參加過其他的賽事。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呢?後來人們找到了他來訪問。原來當時金栗先生在比賽途中中暑暈倒了,被當地一個農民救起了他、照料了一段日子。之後他沒有通知奧運主辦機構就返回了日本。
當我們有一個目標要全力以赴的時候,原來我們也要操練自己,否則也不能夠跑到終點。怎樣操練呢?「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就是要能夠控制自己。除了體能之外,還要操練自我控制,否則後果可能很嚴重。
一場比賽,最壞的結果是甚麼?輸掉。
生命的競賽最壞的結果又是甚麼呢?
3. 提高警覺
我們再讀 v27「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保羅說,如果不能夠控制自己,如果不能夠自我約束,結果會是「被棄絕」,英文翻譯是 disqualified,即是「取消資格」。保羅的意思是恐怕別人從他聽到福音,他自己反而被取消資格。甚麼會令到一個傳福音的人被取消資格呢?
甚麼會令到一個運動員被取消資格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年奧運的消息。今年奧運在開幕之前,俄羅斯因為他們的運動員被揭發在兩年前的冬季奧運服用禁藥、俄國當局更被指製造假的檢驗紀錄,整個國家被取消資格,不可參加今屆的奧運。後來經過交涉,爭取到由各項運動的總會決定俄國運動員是否可以個人名義出賽。據我所知到現時為止他們的田徑隊和舉重運動員都被禁止參賽。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很可惜。你說服用禁藥的運動員他們平常有沒有練習呢?當然有。我猜想,那些藥物只是將一些超過運動員本身的能力爆發出來,相信他們平常的鍛鍊一定不會少。其實每一個運動員都知道服用禁藥是會被取消資格的,就算得了獎也會被奪回。但為甚麼他們仍然這樣做呢?因為要贏。
對於運動員來說,得獎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得獎之前,一個更重要的前提是「不能夠為了勝利而不遵守規則」,否則有可能被取消資格。那是比輸掉比賽更壞的結果。
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甚麼會令傳福音的人被取消資格?傳福音的人有甚麼規則要遵守?在前一節,9:23 保羅這樣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有一些人事奉神不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反而是叫自己得好處的。有一些人會借傳福音之名謀利。有一些人可能為自己爭取好名聲,有一是為了給自己滿足感、成功感。又有一些人只是打發時間、或者以為幫下教會啦,又有一些只是覺得「無所謂」。這些都不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傳福音、事奉神的人第一要遵守的規則是「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讓我們都檢視一下自己,我們事奉、傳福音,甚至我們坐在這裏敬拜,究竟是怎樣的心態。
4. 忘記背後
生命的跑手還有甚麼規則要注意的呢?
讓我們讀腓立比書 3:12-15「12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13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14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15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甚麼事上存別樣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們。」
上星期的兒童 VBS 我們一班教練和助理教練就與接近三十位小小運動員訂立了一些規則。第一項就是「忘記背後」。每位小朋友回來之後第一件事是將自己的背囊放到指定的地方。導師告訴我,小朋友很容易分心,如果讓他們帶着背囊在身邊,他們必然會顧左顧右地取這樣取那樣。放下背囊就會讓他們更專心。
我相信,在生命的賽道上也是一樣。保羅說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當然,忘記背後的意思不是真的是把從前的事完全忘記了,「忘記」是「放下,免得自己不能夠專心」。
要忘記的是甚麼呢?保羅在腓立比書第 3 章的經文,提到自己有很出色的家勢,他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受過正統的高等教育,又曾經受教於名師門下,用今日的說話來說,可說是「天之驕子」「名門望族」。保羅說他放下這些,免得自己不能夠專心。
也許我們不一定有顯赫的背景,也不一定有多少成就,甚至可能我們會覺得自己只是失敗者。都不要緊。如果我們要向前行,就要放下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以往,專心努力走前面的路,就正如希伯來書 12:1 說:「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生命的跑手如果不能夠放下各樣的重擔,如果仍然被各種的罪纏累,可能就會被取消資格。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夠放下過往成功失敗的經驗、不能夠專心去跑,也許,我們也得不着終點的獎賞。
5. 向着標竿
在 vv13-14 保羅說:「13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14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這個擺在我們面前的標竿,就是我們要努力向着它直跑的終點,是跑手的目的地。然而,生命競賽的標竿卻不是一個地方,是一份禮物,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在 v12 也說,這份獎賞是「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是基督耶穌「捉着我們,好叫我們可以捉着的」這份獎賞。
不錯,有一份獎賞是神已經為我們預備好了,是基督耶穌要給我們的,但它卻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就可以得到的。在 v12,連保羅自己也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我相信這種「竭力追求」就正是剛才說,要以全力以赴、爭取冠軍的態度,要自我約束、操練自我控制,和要遵守規則。
結語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
我讀神學的時候,有一年學院舉辦了一個賽跑比賽,大概是從我神學院出發,跑過附近某個私人屋苑然後折返。有一位同學一開始就已經跑得很快,加上他的年紀已經很大,大家都覺得他很厲害。他跑得好快,於是大家就一心以為他一定會贏,誰知很久之後還不見他返回學院,大家已經覺得奇怪,後來負責在中途協助的同學回來時告訴我們,這位同學跑得很快,可惜跑錯了路;而且他跑得太快了,大家追不上他。
其實我們每一個都已經在賽道上跑,但我們是不是跑在正確的賽道上呢?上星期 VBS 的小朋友要背五句金句,最尾的一句是約翰福音 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正確的賽道就是藉着耶穌回到永恆天父那裏。你跑對了沒有?
「凡較力爭勝的,……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林前 9:25),在基督耶穌裏面,神已經為我們預備了永恆的獎賞,但我們必須要跑在這條正確的賽道上。而且必須要竭力的跑,要忘記背後、對準終點、專心地跑。
獎賞已經預備好了,你預備好未呢?
盼望比賽完結的時候,在頒獎臺上我們每一個都在。
回應詩:
【生命有力量】
盡力讓我誇過路障來獻上,掌聲裏滿載欣賞,
一跳會跳出我力量,堅守心志立定路向。(衝呀!)
願奔往發力,求向上立志,
願苦幹基督常常陪伴我一起,不怕難。
願心裏真光,來照亮發光,
願我心開放,恩典將更多。(要呀!)
一唱會唱出我力量,今天必要掌握路向!(好呀!)
Photo source:
(1) Usian Bolt, 2012 London Olympics (gettyimages.com)
(2) Eric Liddell, 1924 Paris Olympics (http://www.freeheartday.com/eric-liddell-the-olympian-who-ran-for-god/)
引言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贏在起跑線」這句話,意思是要盡早起步。不久前更有人提出起跑線都不夠早。那個我不跟大家討論了。不過從「贏在XXX」的爭論之中,有一件事很清楚的,就是,生命是一場競賽。
生命是一場競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跑手。不知你是否同意呢?
大家有沒有參加過運動會?我知道樂恩堂有很多跑手,我們中間不少人參加過賽跑。不過就算你沒有參加過,相信你一定有看過運動會,譬如奧運啦。也不用等很久,碰巧今年又是四年一度的奧運年,這個星期六已經是第一日的賽事了。
拋拋書包、講少少歷史。大家可能都知道奧運的發源地是古希臘。那你知不知是在哪一年開始的呢?原來古希臘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在公元前 776 年舉行的。羅馬統治之後,奧運會仍然繼續,直至主後 393 年才停止。舉辦了一千多年。
起初的奧林匹克運會只接受希臘各城邦的運動員參加,後來當希臘統治的地區越來越多,各個殖民地也可以派出參加者。所以在新約時期,幾乎所有人都對奧運會十分熟悉。大家猜猜古希臘奧運第一項賽事是甚麼呢?原來初時只有賽跑。或者因為這個緣故,保羅寫信給教會的時候,也常常用賽跑作為比喻。
今年是奧運年,我們上個星期的兒童暑期聖經班(VBS)也是以運動會作為主題。我今日也乘機跟大家分享我們作為生命的跑手,有甚麼要注意的。
我們今日主要會看兩段經文,其中一段在腓立比書 3 章,大家剛才讀了。
另一段在哥林多前書 9:24–27,讓我們一起讀:「24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獎賞。25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26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27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
1. 要得冠軍
第24節說:「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獎賞。」
記得有一年,樂恩足球隊出去比賽,我和幾位姊妹去觀賽。我們當然不懂,只是在場邊鬧哄哄地叫一些口號。叫到不知道叫甚麼好的時候,不知哪個忽然間叫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其他人又跟着叫「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叫了一兩次之後,有一位弟兄聽見,轉過頭說「甚麼友誼第一呀?!」於是他就擰轉面向球場內大叫 ——「樂恩球王、勁射破網!」
對啊!哪有人參加比賽不是為了贏冠軍的?好幾年前有一首歌的歌詞有幾句是這樣的:「從小喜歡冠軍、從不希罕亞軍、誰想得季殿軍」,連雙冠軍也不想。是這樣吧?「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着獎賞。」(v24)保羅說: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態度來跑生命的競賽,要好像爭取冠軍那樣,因為冠軍只有一個,必須全力以赴。
這一點,那些相信「贏在XXX」的父母會完全同意。不過生命不只是成為名校的尖子、不只是考得好成績、入到名牌大學,也不只是搵份好工、生活無憂。
v25 提到運動員爭取的只是能壞的冠冕,無論是金銀銅牌,或者好像李麗珊、黃金寶、李慧詩等那樣一舉成名,但很快就會成為過去,另外有人代之而起,「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我們追求的會不會只是能壞的冠冕呢?抑或是一些不能壞的、可以留到永恆的東西呢?弟兄姊妹,你有沒有為了自己在永恆國度裏面有份而全力以赴呢?
2. 操練紀律
要贏得冠軍,除了要全力以赴,還必須要操練。v25「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意思就是要自我約束。在 v27 又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運動員的練習,除了要在技巧上有更好的掌握之外,體能也是一項重要的訓練,要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否則就算你的目標明確,也會因為個人的軟弱而失去贏取冠軍的機會。
在奧運歷史上曾經有一宗懸案。在 1912 年的瑞典奧運,一場馬拉松比賽裏面,有一位日本選手金栗四三在起跑之後就失踪了,他沒有跑到終點,亦不知去向。由於接着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以事情不了了之。但這位金栗先生戰後在日本再出現,他成為了一位小學老師,而且也參加過其他的賽事。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呢?後來人們找到了他來訪問。原來當時金栗先生在比賽途中中暑暈倒了,被當地一個農民救起了他、照料了一段日子。之後他沒有通知奧運主辦機構就返回了日本。
當我們有一個目標要全力以赴的時候,原來我們也要操練自己,否則也不能夠跑到終點。怎樣操練呢?「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就是要能夠控制自己。除了體能之外,還要操練自我控制,否則後果可能很嚴重。
一場比賽,最壞的結果是甚麼?輸掉。
生命的競賽最壞的結果又是甚麼呢?
3. 提高警覺
我們再讀 v27「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保羅說,如果不能夠控制自己,如果不能夠自我約束,結果會是「被棄絕」,英文翻譯是 disqualified,即是「取消資格」。保羅的意思是恐怕別人從他聽到福音,他自己反而被取消資格。甚麼會令到一個傳福音的人被取消資格呢?
甚麼會令到一個運動員被取消資格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年奧運的消息。今年奧運在開幕之前,俄羅斯因為他們的運動員被揭發在兩年前的冬季奧運服用禁藥、俄國當局更被指製造假的檢驗紀錄,整個國家被取消資格,不可參加今屆的奧運。後來經過交涉,爭取到由各項運動的總會決定俄國運動員是否可以個人名義出賽。據我所知到現時為止他們的田徑隊和舉重運動員都被禁止參賽。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很可惜。你說服用禁藥的運動員他們平常有沒有練習呢?當然有。我猜想,那些藥物只是將一些超過運動員本身的能力爆發出來,相信他們平常的鍛鍊一定不會少。其實每一個運動員都知道服用禁藥是會被取消資格的,就算得了獎也會被奪回。但為甚麼他們仍然這樣做呢?因為要贏。
對於運動員來說,得獎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得獎之前,一個更重要的前提是「不能夠為了勝利而不遵守規則」,否則有可能被取消資格。那是比輸掉比賽更壞的結果。
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甚麼會令傳福音的人被取消資格?傳福音的人有甚麼規則要遵守?在前一節,9:23 保羅這樣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有一些人事奉神不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反而是叫自己得好處的。有一些人會借傳福音之名謀利。有一些人可能為自己爭取好名聲,有一是為了給自己滿足感、成功感。又有一些人只是打發時間、或者以為幫下教會啦,又有一些只是覺得「無所謂」。這些都不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傳福音、事奉神的人第一要遵守的規則是「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讓我們都檢視一下自己,我們事奉、傳福音,甚至我們坐在這裏敬拜,究竟是怎樣的心態。
4. 忘記背後
生命的跑手還有甚麼規則要注意的呢?
讓我們讀腓立比書 3:12-15「12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13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14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15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甚麼事上存別樣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們。」
上星期的兒童 VBS 我們一班教練和助理教練就與接近三十位小小運動員訂立了一些規則。第一項就是「忘記背後」。每位小朋友回來之後第一件事是將自己的背囊放到指定的地方。導師告訴我,小朋友很容易分心,如果讓他們帶着背囊在身邊,他們必然會顧左顧右地取這樣取那樣。放下背囊就會讓他們更專心。
我相信,在生命的賽道上也是一樣。保羅說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當然,忘記背後的意思不是真的是把從前的事完全忘記了,「忘記」是「放下,免得自己不能夠專心」。
要忘記的是甚麼呢?保羅在腓立比書第 3 章的經文,提到自己有很出色的家勢,他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受過正統的高等教育,又曾經受教於名師門下,用今日的說話來說,可說是「天之驕子」「名門望族」。保羅說他放下這些,免得自己不能夠專心。
也許我們不一定有顯赫的背景,也不一定有多少成就,甚至可能我們會覺得自己只是失敗者。都不要緊。如果我們要向前行,就要放下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以往,專心努力走前面的路,就正如希伯來書 12:1 說:「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生命的跑手如果不能夠放下各樣的重擔,如果仍然被各種的罪纏累,可能就會被取消資格。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夠放下過往成功失敗的經驗、不能夠專心去跑,也許,我們也得不着終點的獎賞。
5. 向着標竿
在 vv13-14 保羅說:「13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14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這個擺在我們面前的標竿,就是我們要努力向着它直跑的終點,是跑手的目的地。然而,生命競賽的標竿卻不是一個地方,是一份禮物,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在 v12 也說,這份獎賞是「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是基督耶穌「捉着我們,好叫我們可以捉着的」這份獎賞。
不錯,有一份獎賞是神已經為我們預備好了,是基督耶穌要給我們的,但它卻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就可以得到的。在 v12,連保羅自己也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我相信這種「竭力追求」就正是剛才說,要以全力以赴、爭取冠軍的態度,要自我約束、操練自我控制,和要遵守規則。
結語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
我讀神學的時候,有一年學院舉辦了一個賽跑比賽,大概是從我神學院出發,跑過附近某個私人屋苑然後折返。有一位同學一開始就已經跑得很快,加上他的年紀已經很大,大家都覺得他很厲害。他跑得好快,於是大家就一心以為他一定會贏,誰知很久之後還不見他返回學院,大家已經覺得奇怪,後來負責在中途協助的同學回來時告訴我們,這位同學跑得很快,可惜跑錯了路;而且他跑得太快了,大家追不上他。
其實我們每一個都已經在賽道上跑,但我們是不是跑在正確的賽道上呢?上星期 VBS 的小朋友要背五句金句,最尾的一句是約翰福音 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正確的賽道就是藉着耶穌回到永恆天父那裏。你跑對了沒有?
「凡較力爭勝的,……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林前 9:25),在基督耶穌裏面,神已經為我們預備了永恆的獎賞,但我們必須要跑在這條正確的賽道上。而且必須要竭力的跑,要忘記背後、對準終點、專心地跑。
獎賞已經預備好了,你預備好未呢?
盼望比賽完結的時候,在頒獎臺上我們每一個都在。
回應詩:
【生命有力量】
盡力讓我誇過路障來獻上,掌聲裏滿載欣賞,
一跳會跳出我力量,堅守心志立定路向。(衝呀!)
願奔往發力,求向上立志,
願苦幹基督常常陪伴我一起,不怕難。
願心裏真光,來照亮發光,
願我心開放,恩典將更多。(要呀!)
一唱會唱出我力量,今天必要掌握路向!(好呀!)
Photo source:
(1) Usian Bolt, 2012 London Olympics (gettyimages.com)
(2) Eric Liddell, 1924 Paris Olympics (http://www.freeheartday.com/eric-liddell-the-olympian-who-ran-for-god/)
Sunday, June 26, 2016
重建聖殿(三)
經文:以斯拉記5: 1 – 6:22
引言
記得上次我們看過,回歸的猶太人在重建聖殿的事情上面如何地好事多磨。在敵人的阻撓之下,重建聖殿的工程就停止了。4:24記述「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那是多久呢?
根據歷史考據,舊約提及幾位波斯王,他們的統治時期是這樣的:
古列二世 559~530 BC
剛比西斯 530~522 BC
大利烏一世 522~486 BC
亞哈隨魯(薛西) 486~465 BC
亞達薛西一世 464~423 BC
大利烏二世 432~404 BC
亞達薛西二世 404~359 BC
(資料來源:《舊約歷史書導論》David M. Howard Jr.)
重建的工程,從波斯王古列年間停止,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才恢復。就是說,停工最少十三年,甚至可能更長的時間。
然而,無論停止了多久,只要是神的工作,就必然能夠成就。今日我們會看看重建的工程是如何重新開始及完成的。
I. 住棚節(3: 1-6)
II. 奠基禮(3: 7-13)
III. 受阻停工(4: 1-24)
IV. 先知幫助(5: 1-2, 6:14)
大家可還記得上次提到工程是怎樣被停止的?當時的敵人上本奏告當時的波斯王,誣告說猶大人是反叛悖逆的,他們重建聖殿和城牆之後就會對王造成虧損。於是王下令工程要停止。
那麼停止了之後又是怎樣再開展的呢?5:1-2這樣說:「1那時,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說勸勉的話。2於是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都起來動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裏幫助他們。」6:14也說:「14猶大長老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就建造這殿,凡事亨通」。
有神的先知勸勉,於是他們起來動手再建造。
先知怎樣勸勉,我們稍後會看。讓我們先看看重建的工程復工和完成的經過。
V. 復工完成(5: 3–6:15)
記得上一次讀的第4章,提到以色列人建造的時候,有敵人來問他們。今次也有類似的事情。其實5: 3–6:15與上一次第4章的結構很相似,都是有人來詢問他們的建造,之後上本奏告君王,然後君王下詔書回覆,接着是對建造的影響。
當以色列人再動手建造的時候,「3當時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他們的同黨來問說:誰降旨讓你們建造這殿,修成這牆呢?」(v3)
與之前的4:8比較,我們留意到這一次來查問的人不是上次的那幫敵人了,名字也不同了。而且今次這些人明顯比較友善,他們來查問卻沒有阻止猶大人繼續施工。
接着,這些人就上本奏告當時的波斯王大利烏。又與上次不同,這一次的人沒有數落猶大人的不是,反而引述了猶大的長老如何承認自己民族的過失:「11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天地之神的僕人,重建前多年所建造的殿,就是以色列的一位大君王建造修成的。12只因我們列祖惹天上的神發怒,神把他們交在迦勒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他就拆毀這殿,又將百姓擄到巴比倫。13然而巴比倫王古列元年,他降旨允准建造神的這殿。」(vv11-13)
當有阻滯發生、有禍患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問「做錯了甚麼?」「發生了甚麼事?」無論是飛來橫禍,抑或危疾病患我們總想找出原因,有時,甚至想找出要負責的人。當這些猶大的長老復述他們重建聖殿的原因時,他們為着自己民族被擄到巴比倫的遭遇找出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先祖得罪神。而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不是覺得不關自己的事,而是整個民族一同承擔後果。固然,這些回歸的人可能是被前人拖累的「受害者」,可是他們卻願意與一同承擔後果。以承認作起點,他們一同進入神賜給他們回歸重建的恩典。
這些人上本奏告之後,王下令找出之前古列王的記錄,發現真有其事。於是下詔讓重建的工程繼續進行。我們在6:1-12的經文,會發現這位大利烏王的詔書包含了三個命令。第一個在vv6-7,他吩咐那些上本奏告的人:「你們當遠離他們。7不要攔阻神殿的工作,任憑猶大人的省長和猶大人的長老在原處建造神的這殿。」第一個命令是不要攔阻神的工作。然後在v8王繼續說:「我又降旨,吩咐你們……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作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不單止不要攔阻,還要撥款資助聖殿的重建。還不止,在vv11-12,王「再降旨,無論誰更改這命令,必從他房屋中拆出一根梁來,把他舉起,懸在其上,又使他的房屋成為糞堆。12若有王和民伸手更改這命令,拆毀這殿,願那使耶路撒冷的殿作為他名居所的神將他們滅絕。」
就是說,這個大利烏王不單止不阻止聖殿的重建,還撥款資助,最後更禁止以後任何人再攔阻這項工程。這是何等奇妙。如果大家記得,我們上一次看第4章,提到當時的波斯王聽信敵人的毀謗,以為猶大人重建之後就會令王受虧損,就命令停工。但在這個時候的王,卻有完全不同的想法。為甚麼這個王有完全不同的想法呢?我們無從猜測他的目的是甚麼。但神的旨意是最直接的解釋。
在vv14-15 這樣說:「14猶大長老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就建造這殿,凡事亨通。他們遵着以色列神的命令和波斯王古列、大利烏、亞達薛西的旨意,建造完畢。15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這殿修成了。」
聖經作者以「凡事亨通」來形容工程的進展。令到凡事亨通的原因是甚麼呢?雖然有古列王、大利烏王等等令重建工程可以起動、可以再開展,不過,聖經作者清楚的告訴我們,他們是「遵着以色列神的命令」來建造。人的幫助或者是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遵着神的命令。
這讓我們看見神其中一種行事的方式:「等候」。攔阻神工作的人也許很有勢力,但他們不會長存,上帝可以等到攔阻的人過去,然後繼續祂的工作。有些時候,我們卻不容易學習等候的功課,我們以為看見的時機就是最好的,神卻有自己的時間表。祂會等待攔阻的因素消失才重新啟動祂的工作。
甚至神會在無可再等的時候出手,讓事情出現轉機。就正如6:14提到:「猶大長老因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建造這殿」。所以讓我們學習這一個屬靈的功課:就是要對神的工作敏銳,分辨何時要安靜等候、何時要剛強奮進,隨時配合神。
VI. 獻殿禮(6: 16-18)
聖殿建成之後,在6:16-18記載他們舉行了一個獻殿的禮儀。
記得在2008年,我們搬到嘉運大廈這裏來的時候,我們也舉行過一個獻堂禮。不知道大家有多少記憶呢?我特地找出當時的程序表來看一看,當時我們在獻堂禮做了甚麼呢?我們唱詩、歌頌、讚美、認信,我們又請了主內的牧長陳黔開牧師來激勵我們,我們又感恩憶述遷堂的過程,最後我們還一起立石、一起唱堂歌來回應、立志。搬了新屋,大部分人都會獻上感恩和讚美。大致都是這樣。
但當聖殿重建完成了,猶大人在獻殿禮做了甚麼呢?可能他們也有唱詩歌頌,有祈禱讀經。不過在這裏只記載了他們做一件事,在6:17「行奉獻神殿的禮就獻公牛一百隻,公綿羊二百隻,綿羊羔四百隻,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獻公山羊十二隻,為以色列眾人作贖罪祭」。在舊約裏面,獻祭是他們敬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我們講《重建聖殿》第一講時提過,他們在重建聖殿之前,他們先重建了祭壇。獻祭是敬拜很重要的第一步。我們不知道回歸的以色列人有沒有唱甚麼詩歌,有沒有甚麼其他環節,我們只知道他們獻祭。
獻甚麼祭呢?聖經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他們獻贖罪祭。贖罪祭要來做甚麼的?贖罪。在利未記4:1-35記述了贖罪祭的條例。除了提及要怎樣處理贖罪祭的祭牲,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提到怎樣怎樣的情況之下要獻贖罪祭之後,必然有一句應許的經文,就是:「他必蒙赦免」(4:20,26,31,35)。凡願意向神獻上贖罪祭的,必蒙赦免。
在一個奉獻聖殿的日子,百姓獻上贖罪祭,因為他們想到「只因我們列祖惹天上的神發怒,神把他們交在迦勒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他就拆毀這殿,又將百姓擄到巴比倫。」(v12)他們承認民族的過錯,他們願意一同承擔結果,他們獻上贖罪祭,為要得神的赦免,與神恢復和好關係。於是他們也能夠恢復恆常的敬拜,就是照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派祭司和利未人按着班次在耶路撒冷事奉神」(v18)。
以承認作起點,他們蒙神赦免,一同進入神賜給他們的新的開始,有新的恩典。
VII. 逾越節(6: 19-22)
獻殿禮是亞達月。接着的就是尼散月,在以色列人的曆法之中,是新一年的開始。讓我們讀6:19-22「19正月十四日,被擄歸回的人守逾越節。20原來,祭司和利未人一同自潔,無一人不潔淨。利未人為被擄歸回的眾人和他們的弟兄眾祭司,並為自己宰逾越節的羊羔。21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以色列人和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都吃這羊羔,22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又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他們,堅固他們的手,作以色列神殿的工程。」
v19:「正月十四日,被擄歸回的人守逾越節。」
之前提到,他們開始重建聖殿的工程之前守了住棚節,當時提到他們確認是神的手帶領他們再進入應許之地,就好似昔日出埃及的時候一樣。現在,聖殿重建完成之後他們守逾越節,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昔日神在埃及施行第十災之前,吩咐以色列人要在門框之上塗上羔羊的血,將自己與埃及人分別開來,好讓天使越過他們,不將災害加於他們身上。而這一刻的逾越節,經文特地指出另外有一批人也是將自己分別開來的,就是v21「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經文說這些人「都吃這羊羔,22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這些願意全心全意歸向神的人,被神接納成為自己的百姓,可以歡歡喜喜地守逾越節。記得在第4章的那些敵人,並不是真心真意要與回歸的猶大人一起建造的,對比之下,這些人能夠被神接納,因為他們「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神並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神。任何人願意將自己從世俗沾染得來的生活方式除掉,專心尋求神,神必定接納。只是人是不是願意呢?
幾個月前我與幾位弟兄姊妹開始了一個門訓課程。最近我們進入課程的第二冊,第一課提到,我們要將自己的品格奉獻給神,讓祂來更新、改變。只要我們願意,神必然能夠幫助我們「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包括一些世俗的價值觀、不合聖經的想法、放縱的情慾私等。只要我們願意,神就必接納,使我們能夠歡歡喜喜成為神的子民。
結語
停止了十多年,重建聖殿的工程終於完成了。這個過程又給我們那些提醒呢?
我在程序表上印了3:1至6:22這個段落的結構,可以看出一個工整的對稱。整個大段落的重點就是中間突出的兩節:5:1-2先知幫助。
我們再回去看看經文5:1-2:「1那時,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說勸勉的話。2於是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都起來動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裏幫助他們。」
經文提到的這兩位先知,他們的信息分別記載在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他們對百姓有怎樣的勸勉和提醒呢?
我只提出其中兩點。
(1) 提醒百姓回轉向神(該1:1-11; 亞1:1-21)
第一是他們提醒百姓回轉歸向神。
在哈該書1:1-4:「1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藉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說:2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3那時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4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
大利烏王第二年,剛才我們看過,正是合適的時候重啟建殿的工程,這個時候就是神所等待的時候。因為攔阻神工作的人已經不在了。於是神興起祂的僕人向百姓說話。不過驟眼看來,神這番說話似乎不合理。我們記得,明明是王帝下令禁止他們建造的呀,為甚麼怪責百姓呢?
以斯拉記4:5記載:「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剛才我們看過波斯王年表,從古列到大利烏,相隔了超過十三年,甚至是更久。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面,猶大人有沒有向王上訴爭取呢?很可能是沒有的。古列和大利烏之間還有另一位王(剛比西斯),當這位王登基時,百姓有沒有尋求重新開工的可能呢?可能是沒有的。
先知的信息是:「4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5現在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6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該1:4-6)
「7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8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9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這是為甚麼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自己的房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1:7-9)
先知提醒百姓:要省察。是不是我們將自己的事情看得比神的事情更重要呢?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想要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偏偏無論怎樣努力始終捉襟見肘,收穫不多。會不會我們以為做少一點奉獻,留點錢讓手頭可以鬆動一點、讓家裏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調動?誰知「越窮越見鬼」呢?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原來因為神的家仍然荒涼。
我又不是想大家馬上想到購堂的計劃或者建堂的籌款,因為先知要指責的是百姓的心態。他們說:「時候未到」,其實是他們將心思放在自己的事情上面。「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我們是不是沒有將心思放在神的事情上面,抑或我們確實需要照顧家庭,是欺騙不了神的。我們是不是將配偶、兒女、父母放在生命的首位,抑或確實是家人有特別的需要,以致我們不能夠抽身,神是知道的。先知哈該提醒我們要省察。
另一位先知撒迦利亞又怎樣說呢?1:1-3「1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說:2耶和華曾向你們列祖大大發怒。3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神透過撒迦利亞先知呼籲百姓「轉向」。轉向,意思是從你本來朝着的目標轉過頭來,你本來走在你以為對的方向上,你轉過頭來。先知呼籲百姓轉向、要省察。
神正在等待。神等待攔阻祂事工的人過去,祂同樣在等待屬祂的人轉向、回轉。
我不知道大家正在走向一個怎樣的目標、你有甚麼打算。如果這一刻你聽到先知的信息,聖靈提醒你要轉向,請你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凡願意遵行神旨意的、凡願意向神認罪的,必蒙赦免。
(2) 提醒百姓神的恩慈信實
先知信息的第二點是:神是恩慈信實的。
哈該書1:12-13「12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13耶和華的使者哈該奉耶和華差遣對百姓說: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
就正如以斯拉記5:2所說,猶大人的首領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帶領着百姓積極正面地回應先知的提醒,於是神再次應許與他們同在。
撒迦利亞先知的信息更是激勵人心:「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這句經文我們不會陌生,甚至我們也都認定,神的工作必然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卻原來,在這個應許背後是百姓省察,從以自己為中心的生命轉向,重新將神放回生命中首要位置。
當回歸的猶大人能夠這樣回轉歸向神的時候,他們就能夠經歷,原來神已經預備了大利烏王來使他們重建聖殿的工程可以順利完成。他們也可以在重建完成之後,在新的聖殿裏守逾越節,有新的開始。他們也可以重新編派祭司、利未人在聖殿裏按班次事奉、重新開始有敬拜、恢復與神的相交。
聖殿的重建,在神眼中是重要的事情,因為那標誌着祂重新與祂的百姓同在,百姓與神之間因罪受損的關係得到恢復。
今日,我相信神仍然在做同樣的工作。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有沒有需要被神拆毀、重建的地方?我們的品格、我們的性情、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處事方式?抑或是更根本的,我們心裏面的黑暗、我們仍然戀棧的某些罪?
求主憐憫!求主幫助!
回應詩
【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渴望遵祢旨意而行;
主啊,我願意一生為祢所用,
求祢差遣我。
不要任憑我妄行自己的路,
求祢更新我思想、意念所有,
主啊,求祢領我行十架的路,
一生不偏離。
引言
記得上次我們看過,回歸的猶太人在重建聖殿的事情上面如何地好事多磨。在敵人的阻撓之下,重建聖殿的工程就停止了。4:24記述「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那是多久呢?
根據歷史考據,舊約提及幾位波斯王,他們的統治時期是這樣的:
古列二世 559~530 BC
剛比西斯 530~522 BC
大利烏一世 522~486 BC
亞哈隨魯(薛西) 486~465 BC
亞達薛西一世 464~423 BC
大利烏二世 432~404 BC
亞達薛西二世 404~359 BC
(資料來源:《舊約歷史書導論》David M. Howard Jr.)
重建的工程,從波斯王古列年間停止,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才恢復。就是說,停工最少十三年,甚至可能更長的時間。
然而,無論停止了多久,只要是神的工作,就必然能夠成就。今日我們會看看重建的工程是如何重新開始及完成的。
I. 住棚節(3: 1-6)
II. 奠基禮(3: 7-13)
III. 受阻停工(4: 1-24)
IV. 先知幫助(5: 1-2, 6:14)
大家可還記得上次提到工程是怎樣被停止的?當時的敵人上本奏告當時的波斯王,誣告說猶大人是反叛悖逆的,他們重建聖殿和城牆之後就會對王造成虧損。於是王下令工程要停止。
那麼停止了之後又是怎樣再開展的呢?5:1-2這樣說:「1那時,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說勸勉的話。2於是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都起來動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裏幫助他們。」6:14也說:「14猶大長老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就建造這殿,凡事亨通」。
有神的先知勸勉,於是他們起來動手再建造。
先知怎樣勸勉,我們稍後會看。讓我們先看看重建的工程復工和完成的經過。
V. 復工完成(5: 3–6:15)
記得上一次讀的第4章,提到以色列人建造的時候,有敵人來問他們。今次也有類似的事情。其實5: 3–6:15與上一次第4章的結構很相似,都是有人來詢問他們的建造,之後上本奏告君王,然後君王下詔書回覆,接着是對建造的影響。
當以色列人再動手建造的時候,「3當時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他們的同黨來問說:誰降旨讓你們建造這殿,修成這牆呢?」(v3)
與之前的4:8比較,我們留意到這一次來查問的人不是上次的那幫敵人了,名字也不同了。而且今次這些人明顯比較友善,他們來查問卻沒有阻止猶大人繼續施工。
接着,這些人就上本奏告當時的波斯王大利烏。又與上次不同,這一次的人沒有數落猶大人的不是,反而引述了猶大的長老如何承認自己民族的過失:「11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天地之神的僕人,重建前多年所建造的殿,就是以色列的一位大君王建造修成的。12只因我們列祖惹天上的神發怒,神把他們交在迦勒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他就拆毀這殿,又將百姓擄到巴比倫。13然而巴比倫王古列元年,他降旨允准建造神的這殿。」(vv11-13)
當有阻滯發生、有禍患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問「做錯了甚麼?」「發生了甚麼事?」無論是飛來橫禍,抑或危疾病患我們總想找出原因,有時,甚至想找出要負責的人。當這些猶大的長老復述他們重建聖殿的原因時,他們為着自己民族被擄到巴比倫的遭遇找出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先祖得罪神。而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他們不是覺得不關自己的事,而是整個民族一同承擔後果。固然,這些回歸的人可能是被前人拖累的「受害者」,可是他們卻願意與一同承擔後果。以承認作起點,他們一同進入神賜給他們回歸重建的恩典。
這些人上本奏告之後,王下令找出之前古列王的記錄,發現真有其事。於是下詔讓重建的工程繼續進行。我們在6:1-12的經文,會發現這位大利烏王的詔書包含了三個命令。第一個在vv6-7,他吩咐那些上本奏告的人:「你們當遠離他們。7不要攔阻神殿的工作,任憑猶大人的省長和猶大人的長老在原處建造神的這殿。」第一個命令是不要攔阻神的工作。然後在v8王繼續說:「我又降旨,吩咐你們……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作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不單止不要攔阻,還要撥款資助聖殿的重建。還不止,在vv11-12,王「再降旨,無論誰更改這命令,必從他房屋中拆出一根梁來,把他舉起,懸在其上,又使他的房屋成為糞堆。12若有王和民伸手更改這命令,拆毀這殿,願那使耶路撒冷的殿作為他名居所的神將他們滅絕。」
就是說,這個大利烏王不單止不阻止聖殿的重建,還撥款資助,最後更禁止以後任何人再攔阻這項工程。這是何等奇妙。如果大家記得,我們上一次看第4章,提到當時的波斯王聽信敵人的毀謗,以為猶大人重建之後就會令王受虧損,就命令停工。但在這個時候的王,卻有完全不同的想法。為甚麼這個王有完全不同的想法呢?我們無從猜測他的目的是甚麼。但神的旨意是最直接的解釋。
在vv14-15 這樣說:「14猶大長老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就建造這殿,凡事亨通。他們遵着以色列神的命令和波斯王古列、大利烏、亞達薛西的旨意,建造完畢。15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這殿修成了。」
聖經作者以「凡事亨通」來形容工程的進展。令到凡事亨通的原因是甚麼呢?雖然有古列王、大利烏王等等令重建工程可以起動、可以再開展,不過,聖經作者清楚的告訴我們,他們是「遵着以色列神的命令」來建造。人的幫助或者是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遵着神的命令。
這讓我們看見神其中一種行事的方式:「等候」。攔阻神工作的人也許很有勢力,但他們不會長存,上帝可以等到攔阻的人過去,然後繼續祂的工作。有些時候,我們卻不容易學習等候的功課,我們以為看見的時機就是最好的,神卻有自己的時間表。祂會等待攔阻的因素消失才重新啟動祂的工作。
甚至神會在無可再等的時候出手,讓事情出現轉機。就正如6:14提到:「猶大長老因因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勸勉的話建造這殿」。所以讓我們學習這一個屬靈的功課:就是要對神的工作敏銳,分辨何時要安靜等候、何時要剛強奮進,隨時配合神。
VI. 獻殿禮(6: 16-18)
聖殿建成之後,在6:16-18記載他們舉行了一個獻殿的禮儀。
記得在2008年,我們搬到嘉運大廈這裏來的時候,我們也舉行過一個獻堂禮。不知道大家有多少記憶呢?我特地找出當時的程序表來看一看,當時我們在獻堂禮做了甚麼呢?我們唱詩、歌頌、讚美、認信,我們又請了主內的牧長陳黔開牧師來激勵我們,我們又感恩憶述遷堂的過程,最後我們還一起立石、一起唱堂歌來回應、立志。搬了新屋,大部分人都會獻上感恩和讚美。大致都是這樣。
但當聖殿重建完成了,猶大人在獻殿禮做了甚麼呢?可能他們也有唱詩歌頌,有祈禱讀經。不過在這裏只記載了他們做一件事,在6:17「行奉獻神殿的禮就獻公牛一百隻,公綿羊二百隻,綿羊羔四百隻,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獻公山羊十二隻,為以色列眾人作贖罪祭」。在舊約裏面,獻祭是他們敬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我們講《重建聖殿》第一講時提過,他們在重建聖殿之前,他們先重建了祭壇。獻祭是敬拜很重要的第一步。我們不知道回歸的以色列人有沒有唱甚麼詩歌,有沒有甚麼其他環節,我們只知道他們獻祭。
獻甚麼祭呢?聖經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他們獻贖罪祭。贖罪祭要來做甚麼的?贖罪。在利未記4:1-35記述了贖罪祭的條例。除了提及要怎樣處理贖罪祭的祭牲,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提到怎樣怎樣的情況之下要獻贖罪祭之後,必然有一句應許的經文,就是:「他必蒙赦免」(4:20,26,31,35)。凡願意向神獻上贖罪祭的,必蒙赦免。
在一個奉獻聖殿的日子,百姓獻上贖罪祭,因為他們想到「只因我們列祖惹天上的神發怒,神把他們交在迦勒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他就拆毀這殿,又將百姓擄到巴比倫。」(v12)他們承認民族的過錯,他們願意一同承擔結果,他們獻上贖罪祭,為要得神的赦免,與神恢復和好關係。於是他們也能夠恢復恆常的敬拜,就是照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派祭司和利未人按着班次在耶路撒冷事奉神」(v18)。
以承認作起點,他們蒙神赦免,一同進入神賜給他們的新的開始,有新的恩典。
VII. 逾越節(6: 19-22)
獻殿禮是亞達月。接着的就是尼散月,在以色列人的曆法之中,是新一年的開始。讓我們讀6:19-22「19正月十四日,被擄歸回的人守逾越節。20原來,祭司和利未人一同自潔,無一人不潔淨。利未人為被擄歸回的眾人和他們的弟兄眾祭司,並為自己宰逾越節的羊羔。21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以色列人和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都吃這羊羔,22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又使亞述王的心轉向他們,堅固他們的手,作以色列神殿的工程。」
v19:「正月十四日,被擄歸回的人守逾越節。」
之前提到,他們開始重建聖殿的工程之前守了住棚節,當時提到他們確認是神的手帶領他們再進入應許之地,就好似昔日出埃及的時候一樣。現在,聖殿重建完成之後他們守逾越節,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昔日神在埃及施行第十災之前,吩咐以色列人要在門框之上塗上羔羊的血,將自己與埃及人分別開來,好讓天使越過他們,不將災害加於他們身上。而這一刻的逾越節,經文特地指出另外有一批人也是將自己分別開來的,就是v21「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經文說這些人「都吃這羊羔,22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這些願意全心全意歸向神的人,被神接納成為自己的百姓,可以歡歡喜喜地守逾越節。記得在第4章的那些敵人,並不是真心真意要與回歸的猶大人一起建造的,對比之下,這些人能夠被神接納,因為他們「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神並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神。任何人願意將自己從世俗沾染得來的生活方式除掉,專心尋求神,神必定接納。只是人是不是願意呢?
幾個月前我與幾位弟兄姊妹開始了一個門訓課程。最近我們進入課程的第二冊,第一課提到,我們要將自己的品格奉獻給神,讓祂來更新、改變。只要我們願意,神必然能夠幫助我們「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包括一些世俗的價值觀、不合聖經的想法、放縱的情慾私等。只要我們願意,神就必接納,使我們能夠歡歡喜喜成為神的子民。
結語
停止了十多年,重建聖殿的工程終於完成了。這個過程又給我們那些提醒呢?
我在程序表上印了3:1至6:22這個段落的結構,可以看出一個工整的對稱。整個大段落的重點就是中間突出的兩節:5:1-2先知幫助。
我們再回去看看經文5:1-2:「1那時,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說勸勉的話。2於是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都起來動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裏幫助他們。」
經文提到的這兩位先知,他們的信息分別記載在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他們對百姓有怎樣的勸勉和提醒呢?
我只提出其中兩點。
(1) 提醒百姓回轉向神(該1:1-11; 亞1:1-21)
第一是他們提醒百姓回轉歸向神。
在哈該書1:1-4:「1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耶和華的話藉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說:2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3那時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哈該說:4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
大利烏王第二年,剛才我們看過,正是合適的時候重啟建殿的工程,這個時候就是神所等待的時候。因為攔阻神工作的人已經不在了。於是神興起祂的僕人向百姓說話。不過驟眼看來,神這番說話似乎不合理。我們記得,明明是王帝下令禁止他們建造的呀,為甚麼怪責百姓呢?
以斯拉記4:5記載:「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剛才我們看過波斯王年表,從古列到大利烏,相隔了超過十三年,甚至是更久。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面,猶大人有沒有向王上訴爭取呢?很可能是沒有的。古列和大利烏之間還有另一位王(剛比西斯),當這位王登基時,百姓有沒有尋求重新開工的可能呢?可能是沒有的。
先知的信息是:「4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5現在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6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該1:4-6)
「7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8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這是耶和華說的。9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這是為甚麼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你們各人卻顧自己的房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1:7-9)
先知提醒百姓:要省察。是不是我們將自己的事情看得比神的事情更重要呢?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想要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偏偏無論怎樣努力始終捉襟見肘,收穫不多。會不會我們以為做少一點奉獻,留點錢讓手頭可以鬆動一點、讓家裏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調動?誰知「越窮越見鬼」呢?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原來因為神的家仍然荒涼。
我又不是想大家馬上想到購堂的計劃或者建堂的籌款,因為先知要指責的是百姓的心態。他們說:「時候未到」,其實是他們將心思放在自己的事情上面。「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我們是不是沒有將心思放在神的事情上面,抑或我們確實需要照顧家庭,是欺騙不了神的。我們是不是將配偶、兒女、父母放在生命的首位,抑或確實是家人有特別的需要,以致我們不能夠抽身,神是知道的。先知哈該提醒我們要省察。
另一位先知撒迦利亞又怎樣說呢?1:1-3「1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說:2耶和華曾向你們列祖大大發怒。3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神透過撒迦利亞先知呼籲百姓「轉向」。轉向,意思是從你本來朝着的目標轉過頭來,你本來走在你以為對的方向上,你轉過頭來。先知呼籲百姓轉向、要省察。
神正在等待。神等待攔阻祂事工的人過去,祂同樣在等待屬祂的人轉向、回轉。
我不知道大家正在走向一個怎樣的目標、你有甚麼打算。如果這一刻你聽到先知的信息,聖靈提醒你要轉向,請你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凡願意遵行神旨意的、凡願意向神認罪的,必蒙赦免。
(2) 提醒百姓神的恩慈信實
先知信息的第二點是:神是恩慈信實的。
哈該書1:12-13「12那時,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並剩下的百姓,都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和先知哈該奉耶和華他們神差來所說的話;百姓也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13耶和華的使者哈該奉耶和華差遣對百姓說: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
就正如以斯拉記5:2所說,猶大人的首領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帶領着百姓積極正面地回應先知的提醒,於是神再次應許與他們同在。
撒迦利亞先知的信息更是激勵人心:「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這句經文我們不會陌生,甚至我們也都認定,神的工作必然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卻原來,在這個應許背後是百姓省察,從以自己為中心的生命轉向,重新將神放回生命中首要位置。
當回歸的猶大人能夠這樣回轉歸向神的時候,他們就能夠經歷,原來神已經預備了大利烏王來使他們重建聖殿的工程可以順利完成。他們也可以在重建完成之後,在新的聖殿裏守逾越節,有新的開始。他們也可以重新編派祭司、利未人在聖殿裏按班次事奉、重新開始有敬拜、恢復與神的相交。
聖殿的重建,在神眼中是重要的事情,因為那標誌着祂重新與祂的百姓同在,百姓與神之間因罪受損的關係得到恢復。
今日,我相信神仍然在做同樣的工作。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有沒有需要被神拆毀、重建的地方?我們的品格、我們的性情、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處事方式?抑或是更根本的,我們心裏面的黑暗、我們仍然戀棧的某些罪?
求主憐憫!求主幫助!
回應詩
【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渴望遵祢旨意而行;
主啊,我願意一生為祢所用,
求祢差遣我。
不要任憑我妄行自己的路,
求祢更新我思想、意念所有,
主啊,求祢領我行十架的路,
一生不偏離。
Monday, May 30, 2016
重建聖殿(二)
經文:以斯拉記 4: 1-24
引言
大家有聽過一句成語「好事多磨」,知道是甚麼意思嗎?意思是:好的事情在成功之前,總有各種各樣的阻撓和波折。在以色列人重建聖殿,和後來重建城牆的過程,我們看見都是「好事多磨」的。
上一次與大家開始看回歸的以色列人重建聖殿,我們看了他們守了住棚節、舉行了奠基禮,從中看見他們重建敬拜的生活。今次我們繼續看,在重建的過程裏面,有怎樣的波折和阻撓;這一件好事是怎樣地「多磨」。
I. 住棚節
II. 奠基禮
III.受阻停工
(A) 敵人出現
以斯拉記4: 1-4:「1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2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3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4那地的民,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1) 他們是誰?
(a) 他們是誰
敵人出現了。在v1很清楚告訴我們,這些人是「敵人」。他們究竟是誰呢?在v2和後面的v8-10都有提到。
v2他們自己說是「亞述王以撒哈頓帶他們上這地」的。就是說,他們不是以色列人,原先也不是住在那裏的。他們是被移民到這個地方的外邦人。
vv8-10提供了一個名單,「省長利宏、書記伸帥要控告耶路撒冷人,也上本奏告亞達薛西王。9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同黨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10和尊大的亞斯那巴所遷移、安置在撒馬利亞城,並大河西一帶地方的人等」。這個名單提到的民族,與原本在迦南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有印象,起初神帶領以色列人入迦南的時候,原本住在那裏的是赫人、比利洗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等等。而這裏提到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等等,都是後來被遷徙來的。我們知道亞述帝國的政策是將征服到的那些國家的人民大兜亂,好使他們完全沒有機會復國。這些人大概就是這樣被遷徙到撒馬利亞、猶大一帶的地方來。
(b) 分辨敵人
敵人出現了。在v1很清楚告訴我們,這些人是「敵人」。但他們不是主動來幫忙的嗎?為甚麼是敵人呢?
這些人提出的幫忙,我們稍後再說。但他們是敵人,從他們之後的行為就可以判斷。在v4描述,當所羅巴伯、耶書亞拒絕他們之後,這些人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如果真的是一番好意來幫忙的,遭到拒絕時會有怎樣反應的呢?這個我們可以從大衛身上學到。當大衛一心要為神建造殿宇的時候,耶和華卻對他說:「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你不可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你要生一個兒子,……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代上22: 8-10)
一番好意遭到拒絕,大衛怎樣呢?「5大衛說:我兒子所羅門還年幼嬌嫩,要為耶和華建造的殿宇必須高大輝煌,使名譽榮耀傳遍萬國;所以我要為殿預備材料。於是,大衛在未死之先預備的材料甚多。」大衛沒有因而不悅,反而他想到為神建造殿宇是一件大事,所以自己事先預備甚多材料,以致所羅門可以做得夠好。
如果是一番好意的,也必然會為了事情的好處著想,甚至儘管自己不一定贊成也會表示關注和善意的。這種態度,在我們上一次特別會友大會之上我們也經歷過了。當時有一些弟兄姊妹儘管心裏面有疑惑,不能夠完全表示贊同,但他們仍然是關心、仍然以善意表達,而且仍然願意以禱告求問神的心意。我深信神是喜歡我們這樣彼此尊重、互相體諒的處事方式的。
(2) 拒絕合作的原因
(a) 純正信仰,不容雜質
然後我們回來看,為甚麼以色列人要拒絕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看看他們怎樣說,在v2:「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不論這個以撒哈頓是誰(他其實是西拿基立之子,繼承了王位),聖經裏面也沒有多提及,這些人是亞述從外地遷徙來的外邦人,這是沒有疑問的。
那又如何呢?從聖經另一處記載我們可以明白以色列人的顧慮是甚麼。在列王記下17: 24-41描述,從各地遷移來撒馬利亞的人,起初不認識耶和華,得罪了神,後來他們得到教導,知道敬畏耶和華應該要怎樣做,可惜結果是:「33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41如此這些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他們的偶像。他們子子孫孫也都照樣行,效法他們的祖宗」。
這些人說:「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又說「我們常祭祀神」,但其實他們所謂尋求神、所謂祭祀神是摻雜了他們傳統的異教風俗,是不純正的。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拒絕他們的幫助,正是不容許這種不純正的信仰摻雜在以色列人中間。
(b) 信仰不同,不能相容
這裏的提醒是:信仰不同,是不應該融合的。聖經裏面也有反面的例子。在歷代志下19章記載,有一次敬畏神的約沙法王與敬拜巴力的亞哈合作,結果神差派先知責備約沙法說:「你豈當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19:2)
信仰不同,是不應該融合的。但是我們身處一個信仰混雜的社會,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夠避免與與其他信仰的人合作。雖然如此,我相信還是有很多範疇我們可以選擇,亦需要我們留意做適當的選擇的。
譬如,我們有沒有為兒女選擇認識純正信仰的機會呢?記得許多年前,一位媽媽分享她為兒子選了一家道教學校。我們問她為甚麼不選基督教學校,她說那間道教學校在區內排名比較高,她卻沒有想過兒子將會在一個道教信仰的環境中成長。當然,選了基督教學校也不一定可以派到,也不是說在基督教學校讀書就一定會信耶穌。不過這位媽媽的這個選擇卻反映了她沒有意識到兒子在不同信仰的群體中成長,很容易被同化。當然我更鼓勵大家,積極地帶領我們的兒女認識神。
信仰不同,不應該融合。在哥林多後書保羅也有類似的教導。他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6:14)我們常常聽到人用這句來談論基督徒的婚姻,但這句經文本身指向的範圍其實是更闊的。我們看看,在哥林多後書6:14-17:「14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15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16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17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
這裏保羅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來突顯他要強調的意思,就是我們與不信的人有着南轅北轍的不同,是不應該有相干的。甚至我們應該將自己分別開來。
有一些人指出這段經文原本的應用是教導基督徒不應該與不信的人合作做生意。我們今日可能覺得沒有可能做得到,或者沒有必要這樣做。但當我們用心思一想就會明白,我們的信仰是令到我們與世人有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的,我們會為了信仰的緣故不接某些生意,或者會為了信仰的緣故不用某些方法賺錢,這與世人是不相容的。
不久之前我光顧一家泰國餐館,恰巧遇上我母會一位弟兄。他是那家餐館的其中一個合伙人。他提到他們是不可能與非基督徒合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星期日是全日不開舖的,對生意額有很大的影響,那是不信主的人不能夠明白的。另一方面,他的舖頭在星期日是一家泰國人教會聚會的地方,那更是一般非信徒更難以接受的(你不開舖,連我也不可以開舖!)
信與不信合伙做生意已經是神不贊成的,人生其他更重要的範疇,譬如結婚組織家庭其實就更不用說了。在現實的環境裏面,確實是不容易遵行的,但我們只能夠選擇做神喜悅的決定,並且相信神必然看顧那些願意跟從祂的人。求主幫助我們,倚靠祂走這條信心的道路。
(B) 上奏與諭覆
接着的經文vv6-23節就敘述這些「敵人」如何破壞以色列人重建聖殿的工作。vv6-16是他們上本控告以色列人,要使重建工程停止,而vv17-23是王帝回覆的諭旨。
在上本和諭覆這兩封信函裏面,有兩點是很突出的。
(1) 「反叛悖逆」
第一點是指控以色列人「反叛悖逆」。v12「猶大人已經到耶路撒冷重建這反叛惡劣的城」,v15「請王考察先王的實錄,必在其上查知這城是反叛的城,……自古以來,其中常有悖逆的事」。王的回覆也證實這一點,v19「我已命人考查,得知此城古來果然背叛列王,其中常有反叛悖逆的事」。
(a) 確有其事
是不是呢?以色列人常常叛逆上帝我們知道,不過他們叛逆上帝,輪不到這些人「說三道四」。但他們是不是背叛列王呢?很可惜,他們是的。
在列王紀下24:1這樣說:「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然後背叛他。」24:17-25:1又說:「17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1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
約雅敬和西底家是南國猶大尾三和最尾的兩位王。猶大戰敗被巴比倫吞併作附庸國,巴比倫與他們簽訂和約,要他們進貢、納稅,但這兩個王先後背叛巴比倫,拉攏埃及結盟來企圖自救。
(b) 不守信約是不順服神的延伸
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說,這是正常的舉措,是很合理的。然而,在神的眼中卻非如此。甚至神對這事的審判是頗為嚴厲的。
在以西結書17章,神差派先知去責備他們背棄與巴比倫所立的約:「15……他背約豈能逃脫呢?16他輕看向王所起的誓,背棄王與他所立的約。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定要死在立他作王、巴比倫王的京都。」
為甚麼神這麼嚴厲,先知繼續說:「18他輕看誓言,背棄盟約,已經投降,卻又做這一切的事,他必不能逃脫。19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輕看指我所起的誓,背棄指我所立的約,我必要使這罪歸在他頭上。」
原來在神眼中,以色列人背叛巴比倫是「輕看誓言,背棄盟約」,更甚的,他們是「輕看指着神所起的誓,背棄指着神所立的約」。
大家可知道「指着神起誓、立約」是甚麼一回事呢?指着神起誓、指着神立約,就是邀請神成為你的見證人,你也是同時間向神起誓和立約。人若指着神的名起誓、立約,卻不遵守,就如同是背棄與神所立的約一樣。所以他們背叛巴比倫就等同他們背叛神。
事實上,猶大亡國被擄,神一直差派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囑咐他們要安份,要在巴比倫的統治下好好地生活。等到時候滿足,神自然會帶領他們歸回。可惜當時的以色列人仍然沒有順服神,執意要憑自己的意思而行。
神是信實守約的神,「輕看誓言,背棄盟約」是祂不喜悅的。說到誓言和盟約不知道大家想到甚麼。大部分人會即時想到婚姻的約。是的。無可否認,婚姻是最能夠反映神與人立約關係的盟約,而神也特別地看重人的婚姻關係。所以我們需要謹慎地締結婚盟,更需要竭力地維繫和持守。
不過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其他事情可以視為立約的。譬如你搵工,會不會答應了一份工之後,有另一份前景、福利都更加好的又聘請你,於是你就放棄第一份,而去做第二份。你會說,「我未正式上工,還未正式簽約」。但是你答應了。從立約的角度來看,答應了就是口頭承諾了。
還有一些可能我們認為小事的事。記得我年少時,有一首歌開頭幾句是這樣的:「你答應左嘅事,理應攪掂,縱使有問題應出句聲;你說教會裏面要守信念,約親你例遲咁樣點算?」當然「約人例遲」與背信棄義是有不同的。答應了的事沒能夠做得到,約人遲到,也可能有很多原因。但若是不斷地都是答應了但做不到、約了人家例必遲到的話,那其實顯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不尊重「承諾」。背後可能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不覺得別人的時間,或別人的事情是需要被尊重的。
可能你會覺得,我說得過份嚴重了!是不是呢?求主幫助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
事實上,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會一開始就決定要「輕看誓言,背棄盟約」的。這樣的試探是不經不覺地、一點一滴地、慢慢地侵蝕我們的。求主憐憫。假如我們真的正在「輕看誓言,背棄盟約」的試探裏面,求主幫助我們清醒過來,以敬畏神的心來行事。
(2) 「王受虧損」
(a) 敵人的技倆
在上本和諭覆這兩封信函裏面,同樣突出的第二點是「王受虧損」。v13他們控告說:「如今王該知道,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vv21-22王回覆說:「21現在你們要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22你們當謹慎,不可遲延,為何容害加重,使王受虧損呢?」
我相信,使到敵人的控告奏效的就是說「王必受虧損」。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在v13我們看見敵人控告說:「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你怎樣形容這句說話呢?我會形容這句說話是「危言聳聽」的假設。
敵人這種技倆產生甚麼效果呢?在王的回覆裏面我們看見,王確實馬上去考查,看見耶路撒冷確實曾經背叛,於是就相信了這個假設。敵人用危言聳聽的技倆,就令到王的心裏面產生了不信任、疑惑和憂慮。
(b) 提防中了敵人的詭計
同一套技倆,也是我們的敵人很常用的。我們的敵人是誰呢?我們的敵人是撒但,「危言聳聽」只是撒但其中一種手法,「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8:44)。在創世記第3章,神已經讓我們看到撒但使用說謊、危言聳聽,甚至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等「語言偽術」這些技倆是如何的淋漓盡致。但無論是怎樣的技倆,撒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讓人產生不信任、疑惑、憂慮,甚至害怕、惶恐;最終使神的工作受到攻擊和阻撓。
求主保守我們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讓我們將信心放在神的身上,相信神的信實、相信神的慈愛,不要不信、不要疑惑、不要害怕。
結語
波斯王收到那些敵人上本奏告,就下令重建聖殿的工程必須馬上停止。4:24「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
不錯,敵人的破壞是會阻撓神的工作,但神命定要成就的計劃卻不會被攔阻。重建聖殿的工程在停止了大概十年之後復工,並且很快就完成。我們下次會看那段經文。
今天,讓我們彼此勉勵,也許在人的眼中,事情似乎很多波折、很多阻撓,也許有一些因素是我們不知道的,或者有一些問題要先處理的,或者是我們自己需要更多學習。而無論是教會的事、抑或自己個人的事,讓我們相信如果是神命定要成就的,我們就可以放心倚靠神來成就。
回應詩:
【教會的主】 《恩頌聖歌》304首
1.教會的主,求祢使我們更新,信眾皆盼救主掌管萬國;
靈風聖火,加添力量振精神,吹我們心壇燃燒生命火!
求主憐恤教會的輭弱失敗:疲乏驚慌,收穫少活動多,
受捆的心缺乏勇氣除障礙,深盼能得力,遵恩召而活。
2.教會的主,兒女求祢祝福:誠實歸回,為罪哀慟懺悔,
信心重建,生命主權復歸主,得聖靈充滿樂遵主旨意;
今投靠祢,撇開不停的爭競,萬口齊聲呼求祢賜復興,
但願蒙恩得活水滋潤心靈,依靠主生活,以主愛事奉。
3.教會的主,使我們合一相處:蒙一恩召異象希望相同,
誦一信經,宣一十架屬一主,高擧主恩言主真理同證;
懇求施恩,領教會度過憂患,完善合一得、頌主榮光,
同唱凱歌,宣主升天永執權;天下永歸服尊基督為王!
引言
大家有聽過一句成語「好事多磨」,知道是甚麼意思嗎?意思是:好的事情在成功之前,總有各種各樣的阻撓和波折。在以色列人重建聖殿,和後來重建城牆的過程,我們看見都是「好事多磨」的。
上一次與大家開始看回歸的以色列人重建聖殿,我們看了他們守了住棚節、舉行了奠基禮,從中看見他們重建敬拜的生活。今次我們繼續看,在重建的過程裏面,有怎樣的波折和阻撓;這一件好事是怎樣地「多磨」。
I. 住棚節
II. 奠基禮
III.受阻停工
(A) 敵人出現
以斯拉記4: 1-4:「1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2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3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4那地的民,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1) 他們是誰?
(a) 他們是誰
敵人出現了。在v1很清楚告訴我們,這些人是「敵人」。他們究竟是誰呢?在v2和後面的v8-10都有提到。
v2他們自己說是「亞述王以撒哈頓帶他們上這地」的。就是說,他們不是以色列人,原先也不是住在那裏的。他們是被移民到這個地方的外邦人。
vv8-10提供了一個名單,「省長利宏、書記伸帥要控告耶路撒冷人,也上本奏告亞達薛西王。9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同黨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10和尊大的亞斯那巴所遷移、安置在撒馬利亞城,並大河西一帶地方的人等」。這個名單提到的民族,與原本在迦南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有印象,起初神帶領以色列人入迦南的時候,原本住在那裏的是赫人、比利洗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等等。而這裏提到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等等,都是後來被遷徙來的。我們知道亞述帝國的政策是將征服到的那些國家的人民大兜亂,好使他們完全沒有機會復國。這些人大概就是這樣被遷徙到撒馬利亞、猶大一帶的地方來。
(b) 分辨敵人
敵人出現了。在v1很清楚告訴我們,這些人是「敵人」。但他們不是主動來幫忙的嗎?為甚麼是敵人呢?
這些人提出的幫忙,我們稍後再說。但他們是敵人,從他們之後的行為就可以判斷。在v4描述,當所羅巴伯、耶書亞拒絕他們之後,這些人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如果真的是一番好意來幫忙的,遭到拒絕時會有怎樣反應的呢?這個我們可以從大衛身上學到。當大衛一心要為神建造殿宇的時候,耶和華卻對他說:「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你不可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你要生一個兒子,……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代上22: 8-10)
一番好意遭到拒絕,大衛怎樣呢?「5大衛說:我兒子所羅門還年幼嬌嫩,要為耶和華建造的殿宇必須高大輝煌,使名譽榮耀傳遍萬國;所以我要為殿預備材料。於是,大衛在未死之先預備的材料甚多。」大衛沒有因而不悅,反而他想到為神建造殿宇是一件大事,所以自己事先預備甚多材料,以致所羅門可以做得夠好。
如果是一番好意的,也必然會為了事情的好處著想,甚至儘管自己不一定贊成也會表示關注和善意的。這種態度,在我們上一次特別會友大會之上我們也經歷過了。當時有一些弟兄姊妹儘管心裏面有疑惑,不能夠完全表示贊同,但他們仍然是關心、仍然以善意表達,而且仍然願意以禱告求問神的心意。我深信神是喜歡我們這樣彼此尊重、互相體諒的處事方式的。
(2) 拒絕合作的原因
(a) 純正信仰,不容雜質
然後我們回來看,為甚麼以色列人要拒絕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看看他們怎樣說,在v2:「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不論這個以撒哈頓是誰(他其實是西拿基立之子,繼承了王位),聖經裏面也沒有多提及,這些人是亞述從外地遷徙來的外邦人,這是沒有疑問的。
那又如何呢?從聖經另一處記載我們可以明白以色列人的顧慮是甚麼。在列王記下17: 24-41描述,從各地遷移來撒馬利亞的人,起初不認識耶和華,得罪了神,後來他們得到教導,知道敬畏耶和華應該要怎樣做,可惜結果是:「33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41如此這些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他們的偶像。他們子子孫孫也都照樣行,效法他們的祖宗」。
這些人說:「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又說「我們常祭祀神」,但其實他們所謂尋求神、所謂祭祀神是摻雜了他們傳統的異教風俗,是不純正的。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拒絕他們的幫助,正是不容許這種不純正的信仰摻雜在以色列人中間。
(b) 信仰不同,不能相容
這裏的提醒是:信仰不同,是不應該融合的。聖經裏面也有反面的例子。在歷代志下19章記載,有一次敬畏神的約沙法王與敬拜巴力的亞哈合作,結果神差派先知責備約沙法說:「你豈當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呢?」(19:2)
信仰不同,是不應該融合的。但是我們身處一個信仰混雜的社會,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夠避免與與其他信仰的人合作。雖然如此,我相信還是有很多範疇我們可以選擇,亦需要我們留意做適當的選擇的。
譬如,我們有沒有為兒女選擇認識純正信仰的機會呢?記得許多年前,一位媽媽分享她為兒子選了一家道教學校。我們問她為甚麼不選基督教學校,她說那間道教學校在區內排名比較高,她卻沒有想過兒子將會在一個道教信仰的環境中成長。當然,選了基督教學校也不一定可以派到,也不是說在基督教學校讀書就一定會信耶穌。不過這位媽媽的這個選擇卻反映了她沒有意識到兒子在不同信仰的群體中成長,很容易被同化。當然我更鼓勵大家,積極地帶領我們的兒女認識神。
信仰不同,不應該融合。在哥林多後書保羅也有類似的教導。他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6:14)我們常常聽到人用這句來談論基督徒的婚姻,但這句經文本身指向的範圍其實是更闊的。我們看看,在哥林多後書6:14-17:「14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15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16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17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
這裏保羅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來突顯他要強調的意思,就是我們與不信的人有着南轅北轍的不同,是不應該有相干的。甚至我們應該將自己分別開來。
有一些人指出這段經文原本的應用是教導基督徒不應該與不信的人合作做生意。我們今日可能覺得沒有可能做得到,或者沒有必要這樣做。但當我們用心思一想就會明白,我們的信仰是令到我們與世人有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的,我們會為了信仰的緣故不接某些生意,或者會為了信仰的緣故不用某些方法賺錢,這與世人是不相容的。
不久之前我光顧一家泰國餐館,恰巧遇上我母會一位弟兄。他是那家餐館的其中一個合伙人。他提到他們是不可能與非基督徒合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星期日是全日不開舖的,對生意額有很大的影響,那是不信主的人不能夠明白的。另一方面,他的舖頭在星期日是一家泰國人教會聚會的地方,那更是一般非信徒更難以接受的(你不開舖,連我也不可以開舖!)
信與不信合伙做生意已經是神不贊成的,人生其他更重要的範疇,譬如結婚組織家庭其實就更不用說了。在現實的環境裏面,確實是不容易遵行的,但我們只能夠選擇做神喜悅的決定,並且相信神必然看顧那些願意跟從祂的人。求主幫助我們,倚靠祂走這條信心的道路。
(B) 上奏與諭覆
接着的經文vv6-23節就敘述這些「敵人」如何破壞以色列人重建聖殿的工作。vv6-16是他們上本控告以色列人,要使重建工程停止,而vv17-23是王帝回覆的諭旨。
在上本和諭覆這兩封信函裏面,有兩點是很突出的。
(1) 「反叛悖逆」
第一點是指控以色列人「反叛悖逆」。v12「猶大人已經到耶路撒冷重建這反叛惡劣的城」,v15「請王考察先王的實錄,必在其上查知這城是反叛的城,……自古以來,其中常有悖逆的事」。王的回覆也證實這一點,v19「我已命人考查,得知此城古來果然背叛列王,其中常有反叛悖逆的事」。
(a) 確有其事
是不是呢?以色列人常常叛逆上帝我們知道,不過他們叛逆上帝,輪不到這些人「說三道四」。但他們是不是背叛列王呢?很可惜,他們是的。
在列王紀下24:1這樣說:「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然後背叛他。」24:17-25:1又說:「17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1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
約雅敬和西底家是南國猶大尾三和最尾的兩位王。猶大戰敗被巴比倫吞併作附庸國,巴比倫與他們簽訂和約,要他們進貢、納稅,但這兩個王先後背叛巴比倫,拉攏埃及結盟來企圖自救。
(b) 不守信約是不順服神的延伸
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說,這是正常的舉措,是很合理的。然而,在神的眼中卻非如此。甚至神對這事的審判是頗為嚴厲的。
在以西結書17章,神差派先知去責備他們背棄與巴比倫所立的約:「15……他背約豈能逃脫呢?16他輕看向王所起的誓,背棄王與他所立的約。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定要死在立他作王、巴比倫王的京都。」
為甚麼神這麼嚴厲,先知繼續說:「18他輕看誓言,背棄盟約,已經投降,卻又做這一切的事,他必不能逃脫。19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輕看指我所起的誓,背棄指我所立的約,我必要使這罪歸在他頭上。」
原來在神眼中,以色列人背叛巴比倫是「輕看誓言,背棄盟約」,更甚的,他們是「輕看指着神所起的誓,背棄指着神所立的約」。
大家可知道「指着神起誓、立約」是甚麼一回事呢?指着神起誓、指着神立約,就是邀請神成為你的見證人,你也是同時間向神起誓和立約。人若指着神的名起誓、立約,卻不遵守,就如同是背棄與神所立的約一樣。所以他們背叛巴比倫就等同他們背叛神。
事實上,猶大亡國被擄,神一直差派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囑咐他們要安份,要在巴比倫的統治下好好地生活。等到時候滿足,神自然會帶領他們歸回。可惜當時的以色列人仍然沒有順服神,執意要憑自己的意思而行。
神是信實守約的神,「輕看誓言,背棄盟約」是祂不喜悅的。說到誓言和盟約不知道大家想到甚麼。大部分人會即時想到婚姻的約。是的。無可否認,婚姻是最能夠反映神與人立約關係的盟約,而神也特別地看重人的婚姻關係。所以我們需要謹慎地締結婚盟,更需要竭力地維繫和持守。
不過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其他事情可以視為立約的。譬如你搵工,會不會答應了一份工之後,有另一份前景、福利都更加好的又聘請你,於是你就放棄第一份,而去做第二份。你會說,「我未正式上工,還未正式簽約」。但是你答應了。從立約的角度來看,答應了就是口頭承諾了。
還有一些可能我們認為小事的事。記得我年少時,有一首歌開頭幾句是這樣的:「你答應左嘅事,理應攪掂,縱使有問題應出句聲;你說教會裏面要守信念,約親你例遲咁樣點算?」當然「約人例遲」與背信棄義是有不同的。答應了的事沒能夠做得到,約人遲到,也可能有很多原因。但若是不斷地都是答應了但做不到、約了人家例必遲到的話,那其實顯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不尊重「承諾」。背後可能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不覺得別人的時間,或別人的事情是需要被尊重的。
可能你會覺得,我說得過份嚴重了!是不是呢?求主幫助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
事實上,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會一開始就決定要「輕看誓言,背棄盟約」的。這樣的試探是不經不覺地、一點一滴地、慢慢地侵蝕我們的。求主憐憫。假如我們真的正在「輕看誓言,背棄盟約」的試探裏面,求主幫助我們清醒過來,以敬畏神的心來行事。
(2) 「王受虧損」
(a) 敵人的技倆
在上本和諭覆這兩封信函裏面,同樣突出的第二點是「王受虧損」。v13他們控告說:「如今王該知道,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vv21-22王回覆說:「21現在你們要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22你們當謹慎,不可遲延,為何容害加重,使王受虧損呢?」
我相信,使到敵人的控告奏效的就是說「王必受虧損」。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在v13我們看見敵人控告說:「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你怎樣形容這句說話呢?我會形容這句說話是「危言聳聽」的假設。
敵人這種技倆產生甚麼效果呢?在王的回覆裏面我們看見,王確實馬上去考查,看見耶路撒冷確實曾經背叛,於是就相信了這個假設。敵人用危言聳聽的技倆,就令到王的心裏面產生了不信任、疑惑和憂慮。
(b) 提防中了敵人的詭計
同一套技倆,也是我們的敵人很常用的。我們的敵人是誰呢?我們的敵人是撒但,「危言聳聽」只是撒但其中一種手法,「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8:44)。在創世記第3章,神已經讓我們看到撒但使用說謊、危言聳聽,甚至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等「語言偽術」這些技倆是如何的淋漓盡致。但無論是怎樣的技倆,撒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讓人產生不信任、疑惑、憂慮,甚至害怕、惶恐;最終使神的工作受到攻擊和阻撓。
求主保守我們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讓我們將信心放在神的身上,相信神的信實、相信神的慈愛,不要不信、不要疑惑、不要害怕。
結語
波斯王收到那些敵人上本奏告,就下令重建聖殿的工程必須馬上停止。4:24「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
不錯,敵人的破壞是會阻撓神的工作,但神命定要成就的計劃卻不會被攔阻。重建聖殿的工程在停止了大概十年之後復工,並且很快就完成。我們下次會看那段經文。
今天,讓我們彼此勉勵,也許在人的眼中,事情似乎很多波折、很多阻撓,也許有一些因素是我們不知道的,或者有一些問題要先處理的,或者是我們自己需要更多學習。而無論是教會的事、抑或自己個人的事,讓我們相信如果是神命定要成就的,我們就可以放心倚靠神來成就。
回應詩:
【教會的主】 《恩頌聖歌》304首
1.教會的主,求祢使我們更新,信眾皆盼救主掌管萬國;
靈風聖火,加添力量振精神,吹我們心壇燃燒生命火!
求主憐恤教會的輭弱失敗:疲乏驚慌,收穫少活動多,
受捆的心缺乏勇氣除障礙,深盼能得力,遵恩召而活。
2.教會的主,兒女求祢祝福:誠實歸回,為罪哀慟懺悔,
信心重建,生命主權復歸主,得聖靈充滿樂遵主旨意;
今投靠祢,撇開不停的爭競,萬口齊聲呼求祢賜復興,
但願蒙恩得活水滋潤心靈,依靠主生活,以主愛事奉。
3.教會的主,使我們合一相處:蒙一恩召異象希望相同,
誦一信經,宣一十架屬一主,高擧主恩言主真理同證;
懇求施恩,領教會度過憂患,完善合一得、頌主榮光,
同唱凱歌,宣主升天永執權;天下永歸服尊基督為王!
Sunday, May 01, 2016
重建聖殿(一)
經文:以斯拉記3: 1 – 4:24
引言
上一次提到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在波斯王古列的批准之下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表面看來,波斯取代了巴比倫成為統治者,那是一件軍事、政治事件。不過,上帝卻著意讓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回歸耶路撒冷早已在先知的預言中記載。掌管歷史發展的是上帝。「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神就賜與誰。」不過這是一個與世人看法不同的歷史觀,需要我們以信心來接受,否則聖經只是一些古老的故事,與我們日的生活沒有關連。
秉持着這個歷史觀,我們就會明白以斯拉–尼希米記並不是一卷歷史書。它敘述事情不一定按着時間的次序,而是將那些事件刻意編排來傳遞它要說的信息。
記着這兩點,我們就可以開始與以色列人一起展開重建的工程。
I. 住棚節(3: 1-6)
進入經文之前,我想問一問:我們中間有多少弟兄姊妹現在或者以前是從事建造行業的呢?又問下這些弟兄姊妹,要建造一座建築物,要有哪些步驟呢?要建一座建築物最首先需要是甚麼?「土地?」是,首先要有地。然後呢?「畫則?」對,要有圖則。然後呢?然後應該是打地基了。大家可能有留意,香港的建築工程打地基之前通常還有一個程序,就是動土禮,無非是祭祀鬼神,祈求開工大吉。
以色列人重建聖殿,土地,有了,古列王已經批准了他們在原址上建造。圖則,算是有了,找出摩西五經的會幕設計應該差不多了。然後呢?在以斯拉記3: 1-6,我們讀到以色列人在安放聖殿的根基之前也舉行了一個儀式。然而以色列人的這個儀式卻不是祈求開工大吉的。是做甚麼的呢?
(A) 築壇獻祭
我們看vv1-3:「1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2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3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
之前所羅門王興建的聖殿,結構上大致符合摩西五經記載的會幕那樣。在本身的建築物的門前,有一座祭壇,用作焚燒祭牲的(show pic)。當以色列人回歸之後,在v2提到,他們重建聖殿的第一個步驟是「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可能我們會覺得奇怪,為甚麼要先建造祭壇呢?不用等聖殿建起來的嗎?
原來獻祭與聖殿真是可以分開的。從舊約以色列人的歷史可見,在神眼中,聖殿並不是最重要的。我上次也有提過,為了讓以色列人知罪回轉,神甚至主動將聖殿交給巴比倫人去搶掠、焚燒。
很明顯,以色列人也知道獻祭比聖殿重要。以色列人聚集「如同一人」,要「建築以色列神的壇……在壇上獻燔祭」。獻祭在以色列人的敬拜裏面,佔了首要的位置。「燔祭」是將祭牲全然獻上,不為自己留下一點的。根據利未記的規定,以色列人需要按時為自己、為國家民族,獻上燔祭作為贖罪祭、贖愆祭。要知道,以色列人獻祭不是向神賠罪,也不是對神作出補償,而是表示他們承認自己得罪神。無論是有意的犯錯,或是無心之失,他們藉着獻祭來表示他們祈求神重新接納他們,與他們復和。
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安定下來之後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恢復向神獻祭。因為他們深深體會國破家亡,被擄到巴比倫是因為他們得罪神。回到來神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第一件事是恢復與神的關係。
興建聖殿不重要嗎?重要!但更重要是恢復與神和好的關係。因為他們民族的歷史告訴他們,要是人與神的關係破壞了,再宏偉瑰麗的聖殿建築物都沒有作用。
值得我們問一問自己,我們可能在事奉上花許多心思和時間,預備材料、改進技巧等等,但我們真實的生命是不是與神有美好的關係呢?也許我們只是花時間、花精神來做好我們事奉崗位的要求,卻沒有向祂全然委身,沒有讓祂在我們心中居首位。又也許我們以為返教會崇拜,做少少服侍就夠了,生活的其他層面就不讓神參與太多了。
回歸的以色列人首先重建祭壇,恢復獻祭,好使他們與神的關係得以恢復。讓我們也重新建立與神的溝通,藉着讀經、祈禱,將自己交托,在生活中與神同行。
(B) 住棚節
3:4-6「4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5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6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除了描述他們恢復獻祭,在vv4-6也提到他們所獻的祭,包括常獻的、在月朔和一切聖節所獻的、甘心祭等等。其中,聖經作者更特意記述他們「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
摩西五經記載,以色列人有六個節期,三個在一月,另外三個在七月。六個節期之中,住棚節最是隆重,因為只有住棚節需要連續七日按規定獻不同的祭物。(可以參考民數記29:13-40。)而且,慶祝住棚節,神說明所有人都要歡樂地慶祝的:「守節的時候,你和你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城裏的利未人,以及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都要歡樂。因為你神在你一切的土產上和你手裏所辦的事上要賜福與你,你就非常的歡樂。」(申16: 14-15)在七月慶祝住棚節即是甚麼時候呢?「你把禾場的穀、酒醡的酒收藏以後,就要守住棚節七日。」(申16: 13)意思是,在整理好所有農作物收成之後,為了慶祝神賜給他們的收成,所有人都要歡樂地慶祝住棚節。除了慶祝收成之外,住棚節另一個意義是記念他們的先祖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住在棚內,當時雖然沒有耕種、沒有收成,卻有神每天供應的飲食。
現在回歸的以色列人建造了祭壇之後,馬上就按照律法的吩咐守住棚節,可見他們確認是神帶領他們回歸。就好像昔日帶領他們出埃及入迦南那樣,今日帶領他們再進入應許之地。藉着再守住棚節,他們再次建立與神之間的關係、再次認信自己是神的子民。
能夠這樣再次認信並不是容易的。我們記得,這一群以色列人是被擄到巴比倫生活了七十年的人或者是第二代,到回歸的這一刻他們仍然是亡國的,甚至在眼見的將來都沒有復國的可能。而他們處身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耶路撒冷。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建築祭壇的時候,是處於「懼怕鄰國的民」的狀態之中。換言之,他們不是回去「歎世界」。他們的前面有許多艱難和危險。然而在這許多不理想的景況之中,他們按照神的吩咐守住棚節,在其中歡樂、慶祝。
是不是很「阿Q精神」呢?還沒有開始耕種,他們就慶祝神賜給他們有收成;四周圍還是破破舊舊,他們就歡樂慶祝。會不會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呢?基督徒講信心,對比現實生活、工作艱難、巿道不景……,是不是也只是自欺欺人?這一群以色列人,他們確認能夠走到這一刻,是神施恩的手幫助他們,神按照先知的預言,果然將自己的百姓帶回來。由此,他們體會到神的信實的大能。詩篇126:1-3描述這件事說:「1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2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假如我們不將事情看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大小事情,總是神的工作。
求主賜我們有這一種眼光,超越眼前的艱難,看得見是神行了大事。求主幫助我們有正確的歷史觀,看見在事情的背後是神在掌管,我們就歡喜。並且繼續相信在前面必定有神更大的恩典要賜給我們。因為神不但掌管歷史,祂也掌管我們的人生。
II. 奠基禮(3: 7-13)
恢復了獻祭、慶祝了住棚節之後,重建聖殿的工程正式開始。首先是預備工夫。包括物資和人手。
(A) 籌備
物資方面,第1章記載古列王將原本屬於聖殿的器皿按數交還,「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1:9-11)
除此之外,第2章也記載,「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2:68-69)與上一次興建聖殿不同,今次不再是由皇室承擔建造的費用,族長、百姓也按自己的能力,甘心獻上禮物或力量。
3:7-9還敘述了其他方面的預備:「7他們又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泰爾人,使他們將香柏樹從黎巴嫩運到海裏,浮海運到約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8百姓到了耶路撒冷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又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9於是猶大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
這段經文記載了兩方面的預備:建築材料和人手。他們先聘請了石匠、木匠,然後從西頓和推羅(泰爾)購買黎巴嫩的香柏樹,是當時最上等的木材,浮海運來。聖經作者仔細的記述一些細節,支付給石匠、木匠的是銀子,支付給西頓、推羅的是糧食、酒和油,木材如何運來,在哪個港口交收,都是合法地進行。這些描述都讓讀者看到事情是辦理得妥當的。
這些材料在第二年的二月就運送到來。一切準備就緒,可以開工了。為了保證工程順利進行,他們更特別委派人手作監督。派了甚麼人呢?「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於是猶大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vv8-9)
看見這個名單,不知大家有怎樣的印象。大家可記得利未人專責是做甚麼的?根據摩西五經的記載,利未人是神特別分別出來專責照顧會幕的事情。v9的名單,除了利未人,還有耶書亞和甲篾,還有他們的兄弟、子孫,這一批是祭司,他們是本來專責照管獻祭的事情。但他們也與利未人一起來監督建造的工程。比較所羅門興建聖殿,當時的祭司只負責抬約櫃,當時的利未人只負責將會幕裏面的器皿帶到聖殿去。比較之下,為甚麼一宗建築工程要分派祭司、利未人來監工呢?外行人管內行人,可以的嗎?
不錯,如果我們將這件事看作一宗建築工程,那真的是外行人管內行人,他們應該是不懂的。不過,從百姓和長老委派祭司、利未人來監督這事,我們卻可以明白這並不是一宗建築工程那麼簡單,它是宗教事務來的。或者說是宗教事務是太離身了,我會說這是一宗信仰的工程。要重建的不單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以色列人對神的信仰。
上帝需要聖殿嗎?當大衛想要為上帝建造殿宇的時候,神對他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7:5-6)無論是從前,以至現在,神沒有將自己規限在任何建築物之內。相反,萬物都是神親手創造舖設,祂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66:1)
神並不需要聖殿,重建聖殿是為了回歸的以色列人。以色列出埃及、在曠野的時候,神藉着會幕向以色列人彰顯祂的同在。後來聖殿承繼了會幕的位置,成為神與以色列人同在的標誌。聖殿被焚毀的時候,百姓心裏面疑問:神是不是已經離棄了他們呢?神究竟是不是真的呢?這一刻聖殿被重建起來,就彷彿是神宣告:祂再次與以色列人同在。
神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沒有一座建築物足以讓祂棲身,祂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66:2)以色列人經歷亡國被擄,現在歸回重建,不是他們重建神的聖殿,乃是神重建他們的信仰。藉着他們不能夠靠自己成就的事情,神一再讓他們經歷神的信實。虛心痛悔、對神心存敬畏的,神必看顧。這個昔日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今日神也賜給我們。新約彼得前書2:5教導:我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神很願意住在我們中間,求神加給我們有信心重新歸向神,讓祂重建我們對祂的信仰。
(B) 奠基禮
我們讀3:10-13「10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着讚美耶和華。11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12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13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
一般來說,一些重要的建築物在正式動工之際,都會舉行奠基儀式。通常會邀請社會名流、公司的領導等重要人物出席,又會請這些來賓致詞,主要是表示祝賀,並且祝願順利等等。
但3:10-13所描述的卻不是這樣的。
沒有甚麼達官貴人、社會名流被邀請來致詞。有甚麼人呢?有穿着禮服的祭司來吹號。還有在聖殿裏面專責音樂事奉的利未人亞薩子孫來奏樂。他們都按照大衛所定的規矩,站着讚美神。
在安放聖殿的根基時,百姓願意將榮耀頌讚歸給神,稱頌祂的慈愛。他們這樣做是表示,聖殿重新建造,不是因為任何人促成其事,而是神在工作,因此他們口唱心和,讚美稱謝耶和華。
他們歌唱的詩歌,很可能是詩篇136篇,v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然後整篇詩篇就數算神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裏面如何顯出祂的慈愛: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祂創造諸天,祂擊殺埃及長子、領以色列人從中出來,祂分裂紅海、領以色列人走過,祂引導自己的民行走曠野、賜百姓產業……等等。
如果他們當時歌唱的果真是這篇詩篇,我們就可以說,這些回歸的以色列人透過回顧神在他們民族歷史裏的作為,看出神的良善,和慈愛,亦因而使他們更加能夠在艱難的境況裏面堅持歌頌神的美善,因為神一直以祂大能拯救、引領他們。
有一首古老的詩歌,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的:「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主的恩典都要記清楚,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假如我們是不太喜歡記取教訓的,或者我們很容易將事情抛諸腦後的話,我們就會錯失一些機會去發現神的豐盛和大能、祂的信實和可靠,我們也會常常將自己保持在小信、懷疑,不肯定、不安穩之中。
求主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結語
以色列人在重建聖殿的開頭,他們首先恢復獻祭,首先恢復與神和好的關係。若不能夠與神有和好的關係,我們所做的無論怎樣的服侍,都是枉然。在神的眼中,聖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讓祂住在我們裏面,我們讓神重建我們對祂的相信。
引言
上一次提到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在波斯王古列的批准之下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表面看來,波斯取代了巴比倫成為統治者,那是一件軍事、政治事件。不過,上帝卻著意讓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回歸耶路撒冷早已在先知的預言中記載。掌管歷史發展的是上帝。「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神就賜與誰。」不過這是一個與世人看法不同的歷史觀,需要我們以信心來接受,否則聖經只是一些古老的故事,與我們日的生活沒有關連。
秉持着這個歷史觀,我們就會明白以斯拉–尼希米記並不是一卷歷史書。它敘述事情不一定按着時間的次序,而是將那些事件刻意編排來傳遞它要說的信息。
記着這兩點,我們就可以開始與以色列人一起展開重建的工程。
I. 住棚節(3: 1-6)
進入經文之前,我想問一問:我們中間有多少弟兄姊妹現在或者以前是從事建造行業的呢?又問下這些弟兄姊妹,要建造一座建築物,要有哪些步驟呢?要建一座建築物最首先需要是甚麼?「土地?」是,首先要有地。然後呢?「畫則?」對,要有圖則。然後呢?然後應該是打地基了。大家可能有留意,香港的建築工程打地基之前通常還有一個程序,就是動土禮,無非是祭祀鬼神,祈求開工大吉。
以色列人重建聖殿,土地,有了,古列王已經批准了他們在原址上建造。圖則,算是有了,找出摩西五經的會幕設計應該差不多了。然後呢?在以斯拉記3: 1-6,我們讀到以色列人在安放聖殿的根基之前也舉行了一個儀式。然而以色列人的這個儀式卻不是祈求開工大吉的。是做甚麼的呢?
(A) 築壇獻祭
我們看vv1-3:「1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時他們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2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3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
之前所羅門王興建的聖殿,結構上大致符合摩西五經記載的會幕那樣。在本身的建築物的門前,有一座祭壇,用作焚燒祭牲的(show pic)。當以色列人回歸之後,在v2提到,他們重建聖殿的第一個步驟是「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可能我們會覺得奇怪,為甚麼要先建造祭壇呢?不用等聖殿建起來的嗎?
原來獻祭與聖殿真是可以分開的。從舊約以色列人的歷史可見,在神眼中,聖殿並不是最重要的。我上次也有提過,為了讓以色列人知罪回轉,神甚至主動將聖殿交給巴比倫人去搶掠、焚燒。
很明顯,以色列人也知道獻祭比聖殿重要。以色列人聚集「如同一人」,要「建築以色列神的壇……在壇上獻燔祭」。獻祭在以色列人的敬拜裏面,佔了首要的位置。「燔祭」是將祭牲全然獻上,不為自己留下一點的。根據利未記的規定,以色列人需要按時為自己、為國家民族,獻上燔祭作為贖罪祭、贖愆祭。要知道,以色列人獻祭不是向神賠罪,也不是對神作出補償,而是表示他們承認自己得罪神。無論是有意的犯錯,或是無心之失,他們藉着獻祭來表示他們祈求神重新接納他們,與他們復和。
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安定下來之後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恢復向神獻祭。因為他們深深體會國破家亡,被擄到巴比倫是因為他們得罪神。回到來神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第一件事是恢復與神的關係。
興建聖殿不重要嗎?重要!但更重要是恢復與神和好的關係。因為他們民族的歷史告訴他們,要是人與神的關係破壞了,再宏偉瑰麗的聖殿建築物都沒有作用。
值得我們問一問自己,我們可能在事奉上花許多心思和時間,預備材料、改進技巧等等,但我們真實的生命是不是與神有美好的關係呢?也許我們只是花時間、花精神來做好我們事奉崗位的要求,卻沒有向祂全然委身,沒有讓祂在我們心中居首位。又也許我們以為返教會崇拜,做少少服侍就夠了,生活的其他層面就不讓神參與太多了。
回歸的以色列人首先重建祭壇,恢復獻祭,好使他們與神的關係得以恢復。讓我們也重新建立與神的溝通,藉着讀經、祈禱,將自己交托,在生活中與神同行。
(B) 住棚節
3:4-6「4又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5其後獻常獻的燔祭,並在月朔與耶和華的一切聖節獻祭,又向耶和華獻各人的甘心祭。6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除了描述他們恢復獻祭,在vv4-6也提到他們所獻的祭,包括常獻的、在月朔和一切聖節所獻的、甘心祭等等。其中,聖經作者更特意記述他們「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守住棚節,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
摩西五經記載,以色列人有六個節期,三個在一月,另外三個在七月。六個節期之中,住棚節最是隆重,因為只有住棚節需要連續七日按規定獻不同的祭物。(可以參考民數記29:13-40。)而且,慶祝住棚節,神說明所有人都要歡樂地慶祝的:「守節的時候,你和你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城裏的利未人,以及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都要歡樂。因為你神在你一切的土產上和你手裏所辦的事上要賜福與你,你就非常的歡樂。」(申16: 14-15)在七月慶祝住棚節即是甚麼時候呢?「你把禾場的穀、酒醡的酒收藏以後,就要守住棚節七日。」(申16: 13)意思是,在整理好所有農作物收成之後,為了慶祝神賜給他們的收成,所有人都要歡樂地慶祝住棚節。除了慶祝收成之外,住棚節另一個意義是記念他們的先祖在曠野漂流四十年住在棚內,當時雖然沒有耕種、沒有收成,卻有神每天供應的飲食。
現在回歸的以色列人建造了祭壇之後,馬上就按照律法的吩咐守住棚節,可見他們確認是神帶領他們回歸。就好像昔日帶領他們出埃及入迦南那樣,今日帶領他們再進入應許之地。藉着再守住棚節,他們再次建立與神之間的關係、再次認信自己是神的子民。
能夠這樣再次認信並不是容易的。我們記得,這一群以色列人是被擄到巴比倫生活了七十年的人或者是第二代,到回歸的這一刻他們仍然是亡國的,甚至在眼見的將來都沒有復國的可能。而他們處身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耶路撒冷。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建築祭壇的時候,是處於「懼怕鄰國的民」的狀態之中。換言之,他們不是回去「歎世界」。他們的前面有許多艱難和危險。然而在這許多不理想的景況之中,他們按照神的吩咐守住棚節,在其中歡樂、慶祝。
是不是很「阿Q精神」呢?還沒有開始耕種,他們就慶祝神賜給他們有收成;四周圍還是破破舊舊,他們就歡樂慶祝。會不會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呢?基督徒講信心,對比現實生活、工作艱難、巿道不景……,是不是也只是自欺欺人?這一群以色列人,他們確認能夠走到這一刻,是神施恩的手幫助他們,神按照先知的預言,果然將自己的百姓帶回來。由此,他們體會到神的信實的大能。詩篇126:1-3描述這件事說:「1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2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假如我們不將事情看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大小事情,總是神的工作。
求主賜我們有這一種眼光,超越眼前的艱難,看得見是神行了大事。求主幫助我們有正確的歷史觀,看見在事情的背後是神在掌管,我們就歡喜。並且繼續相信在前面必定有神更大的恩典要賜給我們。因為神不但掌管歷史,祂也掌管我們的人生。
II. 奠基禮(3: 7-13)
恢復了獻祭、慶祝了住棚節之後,重建聖殿的工程正式開始。首先是預備工夫。包括物資和人手。
(A) 籌備
物資方面,第1章記載古列王將原本屬於聖殿的器皿按數交還,「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1:9-11)
除此之外,第2章也記載,「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2:68-69)與上一次興建聖殿不同,今次不再是由皇室承擔建造的費用,族長、百姓也按自己的能力,甘心獻上禮物或力量。
3:7-9還敘述了其他方面的預備:「7他們又將銀子給石匠、木匠,把糧食、酒、油給西頓人、泰爾人,使他們將香柏樹從黎巴嫩運到海裏,浮海運到約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8百姓到了耶路撒冷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其餘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並一切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人,都興工建造;又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9於是猶大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
這段經文記載了兩方面的預備:建築材料和人手。他們先聘請了石匠、木匠,然後從西頓和推羅(泰爾)購買黎巴嫩的香柏樹,是當時最上等的木材,浮海運來。聖經作者仔細的記述一些細節,支付給石匠、木匠的是銀子,支付給西頓、推羅的是糧食、酒和油,木材如何運來,在哪個港口交收,都是合法地進行。這些描述都讓讀者看到事情是辦理得妥當的。
這些材料在第二年的二月就運送到來。一切準備就緒,可以開工了。為了保證工程順利進行,他們更特別委派人手作監督。派了甚麼人呢?「派利未人,從二十歲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華殿的工作。於是猶大的後裔,就是耶書亞和他的子孫與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孫,利未人希拿達的子孫與弟兄,都一同起來,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vv8-9)
看見這個名單,不知大家有怎樣的印象。大家可記得利未人專責是做甚麼的?根據摩西五經的記載,利未人是神特別分別出來專責照顧會幕的事情。v9的名單,除了利未人,還有耶書亞和甲篾,還有他們的兄弟、子孫,這一批是祭司,他們是本來專責照管獻祭的事情。但他們也與利未人一起來監督建造的工程。比較所羅門興建聖殿,當時的祭司只負責抬約櫃,當時的利未人只負責將會幕裏面的器皿帶到聖殿去。比較之下,為甚麼一宗建築工程要分派祭司、利未人來監工呢?外行人管內行人,可以的嗎?
不錯,如果我們將這件事看作一宗建築工程,那真的是外行人管內行人,他們應該是不懂的。不過,從百姓和長老委派祭司、利未人來監督這事,我們卻可以明白這並不是一宗建築工程那麼簡單,它是宗教事務來的。或者說是宗教事務是太離身了,我會說這是一宗信仰的工程。要重建的不單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以色列人對神的信仰。
上帝需要聖殿嗎?當大衛想要為上帝建造殿宇的時候,神對他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7:5-6)無論是從前,以至現在,神沒有將自己規限在任何建築物之內。相反,萬物都是神親手創造舖設,祂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66:1)
神並不需要聖殿,重建聖殿是為了回歸的以色列人。以色列出埃及、在曠野的時候,神藉着會幕向以色列人彰顯祂的同在。後來聖殿承繼了會幕的位置,成為神與以色列人同在的標誌。聖殿被焚毀的時候,百姓心裏面疑問:神是不是已經離棄了他們呢?神究竟是不是真的呢?這一刻聖殿被重建起來,就彷彿是神宣告:祂再次與以色列人同在。
神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沒有一座建築物足以讓祂棲身,祂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66:2)以色列人經歷亡國被擄,現在歸回重建,不是他們重建神的聖殿,乃是神重建他們的信仰。藉着他們不能夠靠自己成就的事情,神一再讓他們經歷神的信實。虛心痛悔、對神心存敬畏的,神必看顧。這個昔日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今日神也賜給我們。新約彼得前書2:5教導:我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神很願意住在我們中間,求神加給我們有信心重新歸向神,讓祂重建我們對祂的信仰。
(B) 奠基禮
我們讀3:10-13「10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祭司皆穿禮服吹號,亞薩的子孫利未人敲鈸,照以色列王大衛所定的例,都站着讚美耶和華。11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12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13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
一般來說,一些重要的建築物在正式動工之際,都會舉行奠基儀式。通常會邀請社會名流、公司的領導等重要人物出席,又會請這些來賓致詞,主要是表示祝賀,並且祝願順利等等。
但3:10-13所描述的卻不是這樣的。
沒有甚麼達官貴人、社會名流被邀請來致詞。有甚麼人呢?有穿着禮服的祭司來吹號。還有在聖殿裏面專責音樂事奉的利未人亞薩子孫來奏樂。他們都按照大衛所定的規矩,站着讚美神。
在安放聖殿的根基時,百姓願意將榮耀頌讚歸給神,稱頌祂的慈愛。他們這樣做是表示,聖殿重新建造,不是因為任何人促成其事,而是神在工作,因此他們口唱心和,讚美稱謝耶和華。
他們歌唱的詩歌,很可能是詩篇136篇,v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然後整篇詩篇就數算神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裏面如何顯出祂的慈愛: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祂創造諸天,祂擊殺埃及長子、領以色列人從中出來,祂分裂紅海、領以色列人走過,祂引導自己的民行走曠野、賜百姓產業……等等。
如果他們當時歌唱的果真是這篇詩篇,我們就可以說,這些回歸的以色列人透過回顧神在他們民族歷史裏的作為,看出神的良善,和慈愛,亦因而使他們更加能夠在艱難的境況裏面堅持歌頌神的美善,因為神一直以祂大能拯救、引領他們。
有一首古老的詩歌,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的:「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主的恩典都要記清楚,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假如我們是不太喜歡記取教訓的,或者我們很容易將事情抛諸腦後的話,我們就會錯失一些機會去發現神的豐盛和大能、祂的信實和可靠,我們也會常常將自己保持在小信、懷疑,不肯定、不安穩之中。
求主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結語
以色列人在重建聖殿的開頭,他們首先恢復獻祭,首先恢復與神和好的關係。若不能夠與神有和好的關係,我們所做的無論怎樣的服侍,都是枉然。在神的眼中,聖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讓祂住在我們裏面,我們讓神重建我們對祂的相信。
Sunday, April 17, 2016
歸回建造
經文:以斯拉記 1 - 2 章
引言
當年初教牧同工構思今個年度教會主題的時候,我們想到承接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的購堂發展,於是以【活出使命.共建神家】為年題。然後當我自己禱告,思想今個年度的講道系列的時候,我想到〈以斯拉–尼希米記〉。
記得見過一本尼希米記的查經書,書名是《再遞塊磚來》,這個書名正好反映一般人對尼希米記的誤解,以為只是關於興建城牆的故事。
在希伯來聖經裏面,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同一卷書的前後卷,敘述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回重建的經歷。
根據〈以斯拉–尼希米記〉的敘述,以色列人的歸回分三次,分別由三位領袖在三個不同時期帶領。重建的領域也各有不同。我盼望在這一年裏面跟大家一起來硏讀這兩卷書,也一同反思「共建神家」的功課。
進入以斯拉記,我們會先看看當時的背景。
I. 歸回(1:1)
(a) 「塞魯士銘筒」(Cyrus Cylinder)
大家當中可能不少人去過大英博物館,有去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有這一件古物呢?這一件古物被發現之後,就不時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可惜我去的時候還不認識,所以沒有留意它。這個筒狀的物體,它的質地是泥,被稱為「塞魯士銘筒」。它是在 1879 年在古代巴比倫遺址中發現。這個銘筒上刻滿了巴比倫的文字,記錄了波斯王古列(現在譯做塞魯士)在主前六世紀,擊敗巴比倫一統天下的功績。
其中一段提到,古列有感於當時的人在巴比倫的統治底下備受壓迫,所以他寬容各地的人回到自己的地方,並且容許他們為各地的神建造廟宇。期望這些人可以安居樂業,好為古列和他的帝國向他們的神祈福。
這個發現,讓學者對於以色列人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的事情有多一些歷史參考。
不過,如果你看過它的資料,或者今日聽了之後,你有興趣上網找找它的資料,你會發現這個銘筒上面所寫的,與聖經所敘述的有很大的出入。儘管在內容上似乎差不多,都是提及古列怎樣得天下,又提及他容許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回去自己的原居地,甚至容許這些人重建神廟。不過,兩者描述的角度有絕對的差異。這個在巴比倫遺址發現的銘筒,描述古列因為得到巴比倫的神的喜歡,於是讓他取代巴比倫。但是以斯拉記的記述,他是說:耶和華神將天下萬國賜給他。
當然,我不會跟大家多講那件歷史文物,我只會跟大家看看以斯拉所記載「古列的詔書」。但是在讀這封詔書之前,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在以斯拉記一開始,神首先解釋了整件「歸回建造」事件。
(b) 耶利米口中的話
以斯拉記1:1:「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在聖經作者的筆下,這封詔書的出現是由於耶和華兩方面的作為。第一是應驗耶利米的說話,第二是激動古列的心。
「耶利米口中的話」是指甚麼呢?首先,耶利米是誰呢?耶利米是舊約其中一位「寫作先知」,他作先知的時期正值以色列的南國猶大被巴比倫帝國滅國的時候。耶利米更是與猶大百姓一同經歷巴比倫三次入侵耶路撒冷、搶掠、俘擄,直至最後一個君王被帶到巴比倫、猶大正式亡國。透過耶利米,神對亡國前後的猶大百姓發出警告、呼籲他們悔改,又賜下盼望和安慰的信息。
「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正是指到神預言巴比倫將要被滅,以色列人將會歸回耶路撒冷。耶利米書29章這樣預告:「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
在古代的世界觀,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神。一個國家戰敗也同時表示她的神輸給戰勝國的神。所以戰勝國會將搶掠得來的金銀寶物放在他們的神的廟裏面。
然而,從耶利米先知的預告,我們看見,以色列亡國是在神的計劃之內。甚至是神促成這事情的。在哈巴谷書,神這樣說:「6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將擄掠的人聚集,多如塵沙。 」(哈1: 6-9)
為甚麼呢?為甚麼南國猶大竟然被巴比倫所滅、以色列百姓被俘擄?是不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敵不過巴比倫的神呢?是不是以色列的軍費不夠多、軍備不夠精良?是不是他們不夠人強馬壯?聖經告訴我們,通通都不是。是神自己興起迦勒底人,即是巴比倫人,來佔據以色列人的住處、來將人擄掠到他們的地方去。
為甚麼呢?為甚麼以色列人的神耶和華竟然這樣對待自己的百姓?拜神不是要得神庇佑的嗎?為甚麼耶和華竟然不庇佑祂的百姓?是祂沒有能力嗎?抑或祂不愛護祂的子民呢?都不是。耶利米先知蒙召的時候,神告訴他:「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 10)。以色列人亡國被擄,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重新被建立和栽植。在神的眼中,「拔出、拆毀、毀壞、傾覆」,是引向「建立、栽植」的必經之路。
在以斯拉記一開始,在敘述百姓回歸耶路撒冷要開展各項建造工程之前,神首先提醒,以色列人回歸是因為他們曾經離開——不單止曾經離開耶路撒冷,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曾經離開神,耶利米書9:13-14:「耶和華說:因為這百姓離棄我,在他們面前所設立的律法沒有遵行,也沒有聽從我的話;只隨從自己頑梗的心行事,照他們列祖所教訓的隨從眾巴力。 」神差遣祂的僕人先知一而再、再而三的呼籲他們悔改回轉,但他們始終充耳不聞。到了一刻,神使用「最大殺傷力武器」,就是祂收回自己的榮耀,任由世人以為祂敗給巴比倫的神,任由殘忍暴躁的巴比倫將以色列百姓擄到巴比倫去。
是神狠心對待自己的百姓嗎?記得我第一年讀神學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剛剛當上新手爸爸。有一次討論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很激動的說:作為一個父親,他不能夠接受神竟然對自己的兒女那麼狠心!不知道在座作父母的會不會有同感?如果是愛惜自已的兒女又怎會這麼狠心?!又或者,當你越來越經常見到一些小朋友在大庭廣眾發脾氣、扭計扭到尖叫、當街典地的時候,你可能會體會「管教」是何等重要。
是不是神狠心對待自己的百姓呢?在撒迦利亞書1:14-16,神這樣說:「……我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裏極其火熱。我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因我從前稍微惱怒我民,他們就加害過分。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現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憐憫,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當日期滿了,神的拯救就臨到。
神藉耶利米的口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神不是放棄祂與以色列人的關係,神不是對自己的兒女狠心。祂是借助巴比倫來管教祂的兒女,祂定了這段管教的日子只是七十年。滿了七十年之後,祂就來領回自己的兒女,帶他們回家,並且,祂要懲罰對他們加害過分的巴比倫。
神做的第二件事是激動古列的心。
由公元前609年開始,巴比倫三次入侵耶路撒冷大肆擄掠,最後一次在586年,以色列的南國猶大正式亡國。到了公元前539年,馬代波斯興起取代巴比倫,波斯王古列下詔通告全國,容許所有被擄的人回到自己的地方去,恢復以往的宗教和生活。古列的決定可能是為了收買人心,要穩定國勢,又或者他真的憐憫為懷。無論是甚麼原因,聖經的解釋是:「耶和華…… 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1:1)。
當一些事情發生,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來接收。我們可以看為是偶然的事,只是機緣巧合。我們也可以看作是神的作為,要透過這些事件管教我們,就好像祂用亡國的經歷來管教以色列百姓。也可能是神要要透過這些事件,來使祂的應許成就,譬如祂使用古列的決定,容許以色列人回歸、重建家園。當中的分別是,如果我們看得到是神的作為,那麼無論是神的管教,抑或是使祂的應許成就,我們也有一個尋求的對象,可以去求、可以去問。相反,若我們視之為一些偶然的事件,那麼我們就只有不斷地落在患得患失的不平安裏面,不能夠建立起對神的信心,也得不着真正的自由和喜樂。
不知道大家正在怎樣的景況之中。可能我們正在極大的艱難裏面,覺得神的手加在我們身上太重;或者我們感到前路一片迷濛,不知道可以怎樣走下去。求主賜給我們屬靈的洞察力,看得見是上帝正在工作,可能是管教的工具,也可能是應許成就之前的試煉,好讓我們能夠將自己交給神,憑信心跨過每一天。
II. 古列的詔書(1:2-4)
讓我們再讀以斯拉記 1: 2-4「2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3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4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
(a) 耶和華是誰?
剛才提到在巴比倫遺址中找到的「塞魯士銘筒」上面刻有古列王如何得到巴比倫的神的歡心,讓到他取代巴比倫。聖經記錄的這封詔書,則是說「耶和華將天下萬國賜給他」。
讀這段經文,我們無須馬上以為古列是敬畏神的人,不一定的。這是一封公函,目的是要使到整個帝國的人民歸順。所以,他大概是借用耶和華神的名義來證明自己得天下是順應天意,(就正如在那個「銘筒」上他說是巴比倫的神將帝國賜給他,)主要目的是籠絡人心,減低回歸耶路撒冷的人的異心而已。
古列所認識的耶和華是怎樣的神呢?在這封詔書裏面,兩次提及耶和華:v2「耶和華天上的神」,和v3「耶和華以色列神」。另外,總共四次,當他提到神的殿的時候都特別指明「猶大的耶路撒冷」和「耶路撒冷」。
由此可見,在古列的心目中,耶和華只是猶大耶路撒冷的神,只是以色列的神,只是一個地方的神。你是否認同呢?在你心目中,耶和華又是怎樣的神?
如果從政治角度來看,世上的國家強弱興替,此起彼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假如我們記得一點歷史,就會發現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歷久不衰的,興盛如中國的周朝也只是825年、漢朝只有422年,波斯帝國,即便是他們取代了巴比倫成為當時西方世界的統治者,不久之後她也被希臘取代了,又不久之後希臘又被羅馬帝國取代。羅馬帝國,又不管他們的制度如何完善、他們的幅員如何遼闊,他們如何用各種社會制度架構來鞏固政權,最終也只維持了500年。沒有一個政權能夠存在到永遠。
耶和華神卻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但以理宣告說:「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但4:17)。
耶和華是怎樣的神?
耶和華是掌管歷史的主宰。祂也是掌管萬有的主宰。詩篇104: 24-29:「 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仰望你按時給牠食物。你給牠們,牠們便拾起來;你張手,牠們飽得美食。你掩面,牠們便驚惶;你收回牠們的氣,牠們就死亡,歸於塵土。」
耶和華是掌管歷史、掌管萬有的神,祂也是掌管每一個生命的主宰。對你來說,是不是呢?抑或我們好像古列那樣,以為神只是某個範疇的神?我們會不會將神規限了在教會裏面,只讓祂參與我們的宗教生活,以為每個禮拜返來聚會、聽道就足夠呢?我們會不會將神摒除在我們的生活以外,以為我們的工作、家庭、戀愛、婚姻、金錢、時間、興趣……等等可以不向神開放、不容讓祂參與呢?
就正如古時的以色列人,他們以為維持了獻祭敬拜的宗教活動就夠,在生活的其他層面,他們離開神,以致神要用亡國的經歷來管教他們。求主開我們的眼睛,看清楚我們與神的關係,離開了祂,我們甚麼也不是。
(b) 要上去的是誰?
古列下詔,准許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那麼,是哪些人要上去參與建造工程呢?
v3「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甚麼人要上去重建呢?「凡作他子民的」,凡是認為自己是神的子民的,都可以參與。
可能我們會有一個印象,以為古列下詔,然後所有以色列人都回到耶路撒冷去。我們在後面的經文會看見,原來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回歸耶路撒冷的。
古列的詔書說:「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他不是強逼所有人要去,他將這個決定交給以色列人自己選擇。於是每一個聽見這封詔書的以色列人就要各自思想:「我是不是願意作神的子民呢?」
耶和華這個名字,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時候啟示給他們知道的。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內容就是「神作他們的神,他們作神的子民」,是一種彼此相屬、雙向的關係,而且是一個排他性極強的親密關係。聖經常常將以色列人拜偶像的行為形容為犯姦淫就是這個原因。
v3「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以色列人的先祖因為離棄神,沒有遵守祂的誡命、沒有單單敬拜獨一的主,以致被擄到巴比倫。這一刻他們有機會將以往的過犯撇下,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要不要把握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回應呢?
III. 眾人的回應(1:5-8; 2:3-67)
我們看看當時的人怎樣回應。1: 5-8「5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6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7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8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
經文敘述當時的人有三種回應。
(a) 被神激動的人
第一種是「被神激動他心的人」,就是心裏面被神感動,願意重新成為神的子民、願意重拾與神立約關係的人。經文列舉了這些人的身份,有族長、祭司,和利未人。這三種身份,可以視為百姓當中的首領、宗教領袖、神職人員。
還有甚麼人呢?還有很多其他人,2: 1-2「1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前擄到巴比倫之猶大省的人,現在他們的子孫從被擄到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歸本城。2他們是同着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必珊、米斯拔、比革瓦伊、利宏、巴拿回來的。」
2章2節這十一個名字應該是當時的族長首領。然後在2章3至64節,分別記載了各個宗族的名字和人數,或者是籍貫某個城的人數。特別在v36, 40, 43, 55 記載了有祭司、利未人,還有尼提寧(殿役),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等等。
〈以斯拉–尼希米記〉這兩卷書有一個很顯眼的特色,就是兩卷書裏面有許多份「名單」。從名單裏面的記載可以看到很多;不過單單有這麼多「名單」這一個點,已經足夠提醒我們:建造的工程不是只靠一些首領、宗教領袖或者神職人員就可以承擔得了,必須有許多人參與才可以成事。
甚麼人可以參與呢?v5「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這些願意參與建造的,既是願意與神恢復關係的,同時也是被神激動他們的心,起來承擔建造工程的。
(b) 四圍的人
除了這些「起來上猶大耶路撒冷」的人之外,還有一些四圍的人。在v6敘述:「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這些四圍的人,就是1:4所說的:「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就是說,這些四圍的人也是被擄的以色列人,只是他們不願意歸回到耶路撒冷去。古列王的詔書要求剩下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可能是一個溫馨的鼓勵。意思是:那些選擇不回到耶路撒冷去的,並不是與這事情無關。他們仍然要付上金銀、財物、牲畜,和各種禮物,好讓建造的工程能夠順利進行。
講到這一點,不知道會不會有弟兄姊妹覺得做這些「四圍的人」都幾好:只要付出金銀財物,就不用落手落腳一起建造。不過我剛才說了,那些被神激動他的心、願意上去的,就是「作上帝子民的」。對比之下,那些剩下的、四圍的人,其實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他們不再有「神子民」的身份、是放棄了與神的關係了。
為甚麼這些人不願意歸回耶路撒冷呢?
被擄七十年,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少人已經在巴比倫成家立室、兒女成群,或者有一些已經落地生根、建立了自己的事業,要連根拔起回到耶路撒冷重新開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有一些人是不願意離開在巴比倫舒適的生活。畢竟耶路撒冷被攻佔之後,剩下的全都是最老弱貧窮的人,幾十年裏面,被破壞的地方沒有資源來修補,可以想像有多落後和破舊,而回去重建又會是何等勞心勞力。權衡利害之後,有一些人選擇留在巴比倫。固然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有前方、有後援的,不過在回歸建造的事情上,聖經很清楚的讓我知道,那些選擇歸回、上猶大耶路撒冷的,才是神的子民。
很自然地,我想起耶穌說過「手扶着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9: 62)。而這些留在巴比倫的人,就是眷戀眼前的事物,寧願放棄神子民的身份。他們也是放棄了最重要的東西。
盼望我們不會好像這些剩下的、四圍的人。讓我們的眼目看見甚麼是放棄了也不可惜的,甚麼是真正值得我們握着的,好叫我們成為真正屬於神的子民。
(c) 古列
第三種的回應是古列。vv7-8「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
剛才說,古時的人以為一個國家戰勝另一個國家,就表示這個國家的神勝過那個國家的神。神卻是不介意的。剛才也說過,是神自己興起巴比倫人來攻擊耶路撒冷(哈1: 6-9)、任由他們搶掠聖殿、將百姓俘擄到巴比倫的。這一切都是在神的允許之下進行,藉着亡國,神將祂的子民煉淨。祂讓那些不願意作祂子民的「自然流失」,最後,願意歸回建造的就是真正屬於神的子民。
然後,那些從前被巴比倫奪去的,原本放在神聖殿裏面的金銀器皿,很自然地就歸還給神了。
記得在1月的時候,我們為了購堂有不少討論。我也在《牧情》分享過我母會建堂的經歷,提到我們當時認獻目標是150萬,後來實際收到的奉獻超過163萬。有一點在《牧情》上我沒有分享的,就是當時負責策劃建堂的弟兄姊妹看見最後的奉獻數字時,有不少感到可惜和後悔的。實際奉獻收入超過認獻差不多一成,為甚麼可惜和後悔呢?原因是,起初策劃時估計得太保守了。1980年代的150萬,不是今日的150萬,而且當時的會眾大多數是低下階層,我們根本不敢想像要籌集150萬會有怎樣的結果。於是在設計整座大樓的時候為了節省開支,所以沒有預留空間。十年前,當地方不夠用,想再加建幾層的時候,由於起初建築時沒有預備,所以也不可以了。
有時,我們會被自己的想像力限制了,很容易將目光框了在眼前的現實,沒有留下空間讓神工作。不要說被巴比倫搶了去的聖殿的器皿神會要回來,就是原本沒有的,神也可以供應充足。記得我分享過,2003年,當時我仍然在讀神學,全香港因為沙士(SARS)而經濟滑落,不少人失去了工作,神給我的供應卻一點也沒有減少。若不是神的心意,再多的努力工作也是枉然。可是如果是神的工作,祂自然會照管其中的需要,在以色列人第一次歸回耶路撒冷的時候,神就是這樣激動古列將屬於耶路撒冷聖殿的金銀器皿交回。
結語
在進入耶路撒冷、開展重建工程之前,神首先帶領屬祂的人歸回。他們的歸回是從被擄到的地方歸回,也是從過往他們民族得罪神的罪裏面歸回。神提醒我們不要眷戀遠離神的生活,要歸回到神裏面,與祂恢復關係。
我相信教會也是一樣。當我們策劃購堂、發展的時候,神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歸回。
開始的時候提到利希米記不只是關於重建城牆的故事,同樣地,以斯拉記也不只是關於重建聖殿的故事。
〈以斯拉–尼希米記〉作為一卷書共分為四個段落:
(1) 以斯拉記1-6章 關於重建聖殿
(2) 以斯拉記7-10章 關於重建聖民
(3) 尼希米記1- 7章 關於重建聖城
(4) 尼希米記 8-13章 關於重建聖約
重建聖殿和城牆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而且是更先決的是要重建整個信仰群體。從得罪神被擄到巴比倫,歸回到與神恢復親密的關係。
求聖靈光照,幫助我們省察自已的屬靈光景,看得見神的作為,是要管教我們,抑或要使祂的應許成就。
回塵詩
教會的主(《恩頌聖歌》304首)
1.教會的主,求祢使我們更新,信眾皆盼救主掌管萬國;
靈風聖火,加添力量振精神,吹我們心壇燃燒生命火!
求主憐恤教會的輭弱失敗:疲乏驚慌,收穫少活動多,
受捆的心缺乏勇氣除障礙,深盼能得力,遵恩召而活。
2.教會的主,兒女求祢祝福:誠實歸回,為罪哀慟懺悔,
信心重建,生命主權復歸主,得聖靈充滿樂遵主旨意;
今投靠祢,撇開不停的爭競,萬口齊聲呼求祢賜復興,
但願蒙恩得活水滋潤心靈,依靠主生活,以主愛事奉。
3.教會的主,使我們合一相處:蒙一恩召,異象、希望相同,
誦一信經,宣一十架屬一主,高擧主恩言,主真理同證;
懇求施恩,領教會度過憂患,完善合一得勝、頌主榮光,
同唱凱歌,宣主升天永執權;天下永歸服,尊基督為王!
引言
當年初教牧同工構思今個年度教會主題的時候,我們想到承接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的購堂發展,於是以【活出使命.共建神家】為年題。然後當我自己禱告,思想今個年度的講道系列的時候,我想到〈以斯拉–尼希米記〉。
記得見過一本尼希米記的查經書,書名是《再遞塊磚來》,這個書名正好反映一般人對尼希米記的誤解,以為只是關於興建城牆的故事。
在希伯來聖經裏面,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同一卷書的前後卷,敘述以色列人從巴比倫歸回重建的經歷。
根據〈以斯拉–尼希米記〉的敘述,以色列人的歸回分三次,分別由三位領袖在三個不同時期帶領。重建的領域也各有不同。我盼望在這一年裏面跟大家一起來硏讀這兩卷書,也一同反思「共建神家」的功課。
進入以斯拉記,我們會先看看當時的背景。
I. 歸回(1:1)
(a) 「塞魯士銘筒」(Cyrus Cylinder)
大家當中可能不少人去過大英博物館,有去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有這一件古物呢?這一件古物被發現之後,就不時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可惜我去的時候還不認識,所以沒有留意它。這個筒狀的物體,它的質地是泥,被稱為「塞魯士銘筒」。它是在 1879 年在古代巴比倫遺址中發現。這個銘筒上刻滿了巴比倫的文字,記錄了波斯王古列(現在譯做塞魯士)在主前六世紀,擊敗巴比倫一統天下的功績。
其中一段提到,古列有感於當時的人在巴比倫的統治底下備受壓迫,所以他寬容各地的人回到自己的地方,並且容許他們為各地的神建造廟宇。期望這些人可以安居樂業,好為古列和他的帝國向他們的神祈福。
這個發現,讓學者對於以色列人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的事情有多一些歷史參考。
不過,如果你看過它的資料,或者今日聽了之後,你有興趣上網找找它的資料,你會發現這個銘筒上面所寫的,與聖經所敘述的有很大的出入。儘管在內容上似乎差不多,都是提及古列怎樣得天下,又提及他容許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回去自己的原居地,甚至容許這些人重建神廟。不過,兩者描述的角度有絕對的差異。這個在巴比倫遺址發現的銘筒,描述古列因為得到巴比倫的神的喜歡,於是讓他取代巴比倫。但是以斯拉記的記述,他是說:耶和華神將天下萬國賜給他。
當然,我不會跟大家多講那件歷史文物,我只會跟大家看看以斯拉所記載「古列的詔書」。但是在讀這封詔書之前,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在以斯拉記一開始,神首先解釋了整件「歸回建造」事件。
(b) 耶利米口中的話
以斯拉記1:1:「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在聖經作者的筆下,這封詔書的出現是由於耶和華兩方面的作為。第一是應驗耶利米的說話,第二是激動古列的心。
「耶利米口中的話」是指甚麼呢?首先,耶利米是誰呢?耶利米是舊約其中一位「寫作先知」,他作先知的時期正值以色列的南國猶大被巴比倫帝國滅國的時候。耶利米更是與猶大百姓一同經歷巴比倫三次入侵耶路撒冷、搶掠、俘擄,直至最後一個君王被帶到巴比倫、猶大正式亡國。透過耶利米,神對亡國前後的猶大百姓發出警告、呼籲他們悔改,又賜下盼望和安慰的信息。
「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正是指到神預言巴比倫將要被滅,以色列人將會歸回耶路撒冷。耶利米書29章這樣預告:「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
在古代的世界觀,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神。一個國家戰敗也同時表示她的神輸給戰勝國的神。所以戰勝國會將搶掠得來的金銀寶物放在他們的神的廟裏面。
然而,從耶利米先知的預告,我們看見,以色列亡國是在神的計劃之內。甚至是神促成這事情的。在哈巴谷書,神這樣說:「6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通行遍地,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將擄掠的人聚集,多如塵沙。 」(哈1: 6-9)
為甚麼呢?為甚麼南國猶大竟然被巴比倫所滅、以色列百姓被俘擄?是不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敵不過巴比倫的神呢?是不是以色列的軍費不夠多、軍備不夠精良?是不是他們不夠人強馬壯?聖經告訴我們,通通都不是。是神自己興起迦勒底人,即是巴比倫人,來佔據以色列人的住處、來將人擄掠到他們的地方去。
為甚麼呢?為甚麼以色列人的神耶和華竟然這樣對待自己的百姓?拜神不是要得神庇佑的嗎?為甚麼耶和華竟然不庇佑祂的百姓?是祂沒有能力嗎?抑或祂不愛護祂的子民呢?都不是。耶利米先知蒙召的時候,神告訴他:「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 10)。以色列人亡國被擄,是為了使他們能夠重新被建立和栽植。在神的眼中,「拔出、拆毀、毀壞、傾覆」,是引向「建立、栽植」的必經之路。
在以斯拉記一開始,在敘述百姓回歸耶路撒冷要開展各項建造工程之前,神首先提醒,以色列人回歸是因為他們曾經離開——不單止曾經離開耶路撒冷,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曾經離開神,耶利米書9:13-14:「耶和華說:因為這百姓離棄我,在他們面前所設立的律法沒有遵行,也沒有聽從我的話;只隨從自己頑梗的心行事,照他們列祖所教訓的隨從眾巴力。 」神差遣祂的僕人先知一而再、再而三的呼籲他們悔改回轉,但他們始終充耳不聞。到了一刻,神使用「最大殺傷力武器」,就是祂收回自己的榮耀,任由世人以為祂敗給巴比倫的神,任由殘忍暴躁的巴比倫將以色列百姓擄到巴比倫去。
是神狠心對待自己的百姓嗎?記得我第一年讀神學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剛剛當上新手爸爸。有一次討論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很激動的說:作為一個父親,他不能夠接受神竟然對自己的兒女那麼狠心!不知道在座作父母的會不會有同感?如果是愛惜自已的兒女又怎會這麼狠心?!又或者,當你越來越經常見到一些小朋友在大庭廣眾發脾氣、扭計扭到尖叫、當街典地的時候,你可能會體會「管教」是何等重要。
是不是神狠心對待自己的百姓呢?在撒迦利亞書1:14-16,神這樣說:「……我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裏極其火熱。我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因我從前稍微惱怒我民,他們就加害過分。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現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憐憫,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當日期滿了,神的拯救就臨到。
神藉耶利米的口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神不是放棄祂與以色列人的關係,神不是對自己的兒女狠心。祂是借助巴比倫來管教祂的兒女,祂定了這段管教的日子只是七十年。滿了七十年之後,祂就來領回自己的兒女,帶他們回家,並且,祂要懲罰對他們加害過分的巴比倫。
神做的第二件事是激動古列的心。
由公元前609年開始,巴比倫三次入侵耶路撒冷大肆擄掠,最後一次在586年,以色列的南國猶大正式亡國。到了公元前539年,馬代波斯興起取代巴比倫,波斯王古列下詔通告全國,容許所有被擄的人回到自己的地方去,恢復以往的宗教和生活。古列的決定可能是為了收買人心,要穩定國勢,又或者他真的憐憫為懷。無論是甚麼原因,聖經的解釋是:「耶和華…… 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1:1)。
當一些事情發生,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來接收。我們可以看為是偶然的事,只是機緣巧合。我們也可以看作是神的作為,要透過這些事件管教我們,就好像祂用亡國的經歷來管教以色列百姓。也可能是神要要透過這些事件,來使祂的應許成就,譬如祂使用古列的決定,容許以色列人回歸、重建家園。當中的分別是,如果我們看得到是神的作為,那麼無論是神的管教,抑或是使祂的應許成就,我們也有一個尋求的對象,可以去求、可以去問。相反,若我們視之為一些偶然的事件,那麼我們就只有不斷地落在患得患失的不平安裏面,不能夠建立起對神的信心,也得不着真正的自由和喜樂。
不知道大家正在怎樣的景況之中。可能我們正在極大的艱難裏面,覺得神的手加在我們身上太重;或者我們感到前路一片迷濛,不知道可以怎樣走下去。求主賜給我們屬靈的洞察力,看得見是上帝正在工作,可能是管教的工具,也可能是應許成就之前的試煉,好讓我們能夠將自己交給神,憑信心跨過每一天。
II. 古列的詔書(1:2-4)
讓我們再讀以斯拉記 1: 2-4「2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3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4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
(a) 耶和華是誰?
剛才提到在巴比倫遺址中找到的「塞魯士銘筒」上面刻有古列王如何得到巴比倫的神的歡心,讓到他取代巴比倫。聖經記錄的這封詔書,則是說「耶和華將天下萬國賜給他」。
讀這段經文,我們無須馬上以為古列是敬畏神的人,不一定的。這是一封公函,目的是要使到整個帝國的人民歸順。所以,他大概是借用耶和華神的名義來證明自己得天下是順應天意,(就正如在那個「銘筒」上他說是巴比倫的神將帝國賜給他,)主要目的是籠絡人心,減低回歸耶路撒冷的人的異心而已。
古列所認識的耶和華是怎樣的神呢?在這封詔書裏面,兩次提及耶和華:v2「耶和華天上的神」,和v3「耶和華以色列神」。另外,總共四次,當他提到神的殿的時候都特別指明「猶大的耶路撒冷」和「耶路撒冷」。
由此可見,在古列的心目中,耶和華只是猶大耶路撒冷的神,只是以色列的神,只是一個地方的神。你是否認同呢?在你心目中,耶和華又是怎樣的神?
如果從政治角度來看,世上的國家強弱興替,此起彼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假如我們記得一點歷史,就會發現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歷久不衰的,興盛如中國的周朝也只是825年、漢朝只有422年,波斯帝國,即便是他們取代了巴比倫成為當時西方世界的統治者,不久之後她也被希臘取代了,又不久之後希臘又被羅馬帝國取代。羅馬帝國,又不管他們的制度如何完善、他們的幅員如何遼闊,他們如何用各種社會制度架構來鞏固政權,最終也只維持了500年。沒有一個政權能夠存在到永遠。
耶和華神卻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但以理宣告說:「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但4:17)。
耶和華是怎樣的神?
耶和華是掌管歷史的主宰。祂也是掌管萬有的主宰。詩篇104: 24-29:「 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仰望你按時給牠食物。你給牠們,牠們便拾起來;你張手,牠們飽得美食。你掩面,牠們便驚惶;你收回牠們的氣,牠們就死亡,歸於塵土。」
耶和華是掌管歷史、掌管萬有的神,祂也是掌管每一個生命的主宰。對你來說,是不是呢?抑或我們好像古列那樣,以為神只是某個範疇的神?我們會不會將神規限了在教會裏面,只讓祂參與我們的宗教生活,以為每個禮拜返來聚會、聽道就足夠呢?我們會不會將神摒除在我們的生活以外,以為我們的工作、家庭、戀愛、婚姻、金錢、時間、興趣……等等可以不向神開放、不容讓祂參與呢?
就正如古時的以色列人,他們以為維持了獻祭敬拜的宗教活動就夠,在生活的其他層面,他們離開神,以致神要用亡國的經歷來管教他們。求主開我們的眼睛,看清楚我們與神的關係,離開了祂,我們甚麼也不是。
(b) 要上去的是誰?
古列下詔,准許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那麼,是哪些人要上去參與建造工程呢?
v3「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甚麼人要上去重建呢?「凡作他子民的」,凡是認為自己是神的子民的,都可以參與。
可能我們會有一個印象,以為古列下詔,然後所有以色列人都回到耶路撒冷去。我們在後面的經文會看見,原來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回歸耶路撒冷的。
古列的詔書說:「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他不是強逼所有人要去,他將這個決定交給以色列人自己選擇。於是每一個聽見這封詔書的以色列人就要各自思想:「我是不是願意作神的子民呢?」
耶和華這個名字,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時候啟示給他們知道的。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內容就是「神作他們的神,他們作神的子民」,是一種彼此相屬、雙向的關係,而且是一個排他性極強的親密關係。聖經常常將以色列人拜偶像的行為形容為犯姦淫就是這個原因。
v3「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以色列人的先祖因為離棄神,沒有遵守祂的誡命、沒有單單敬拜獨一的主,以致被擄到巴比倫。這一刻他們有機會將以往的過犯撇下,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他們要不要把握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回應呢?
III. 眾人的回應(1:5-8; 2:3-67)
我們看看當時的人怎樣回應。1: 5-8「5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6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7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8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
經文敘述當時的人有三種回應。
(a) 被神激動的人
第一種是「被神激動他心的人」,就是心裏面被神感動,願意重新成為神的子民、願意重拾與神立約關係的人。經文列舉了這些人的身份,有族長、祭司,和利未人。這三種身份,可以視為百姓當中的首領、宗教領袖、神職人員。
還有甚麼人呢?還有很多其他人,2: 1-2「1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前擄到巴比倫之猶大省的人,現在他們的子孫從被擄到之地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歸本城。2他們是同着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必珊、米斯拔、比革瓦伊、利宏、巴拿回來的。」
2章2節這十一個名字應該是當時的族長首領。然後在2章3至64節,分別記載了各個宗族的名字和人數,或者是籍貫某個城的人數。特別在v36, 40, 43, 55 記載了有祭司、利未人,還有尼提寧(殿役),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等等。
〈以斯拉–尼希米記〉這兩卷書有一個很顯眼的特色,就是兩卷書裏面有許多份「名單」。從名單裏面的記載可以看到很多;不過單單有這麼多「名單」這一個點,已經足夠提醒我們:建造的工程不是只靠一些首領、宗教領袖或者神職人員就可以承擔得了,必須有許多人參與才可以成事。
甚麼人可以參與呢?v5「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這些願意參與建造的,既是願意與神恢復關係的,同時也是被神激動他們的心,起來承擔建造工程的。
(b) 四圍的人
除了這些「起來上猶大耶路撒冷」的人之外,還有一些四圍的人。在v6敘述:「他們四圍的人就拿銀器、金子、財物、牲畜、珍寶幫助他們,另外還有甘心獻的禮物。」這些四圍的人,就是1:4所說的:「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就是說,這些四圍的人也是被擄的以色列人,只是他們不願意歸回到耶路撒冷去。古列王的詔書要求剩下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可能是一個溫馨的鼓勵。意思是:那些選擇不回到耶路撒冷去的,並不是與這事情無關。他們仍然要付上金銀、財物、牲畜,和各種禮物,好讓建造的工程能夠順利進行。
講到這一點,不知道會不會有弟兄姊妹覺得做這些「四圍的人」都幾好:只要付出金銀財物,就不用落手落腳一起建造。不過我剛才說了,那些被神激動他的心、願意上去的,就是「作上帝子民的」。對比之下,那些剩下的、四圍的人,其實失去了很重要的東西,他們不再有「神子民」的身份、是放棄了與神的關係了。
為甚麼這些人不願意歸回耶路撒冷呢?
被擄七十年,其實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少人已經在巴比倫成家立室、兒女成群,或者有一些已經落地生根、建立了自己的事業,要連根拔起回到耶路撒冷重新開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有一些人是不願意離開在巴比倫舒適的生活。畢竟耶路撒冷被攻佔之後,剩下的全都是最老弱貧窮的人,幾十年裏面,被破壞的地方沒有資源來修補,可以想像有多落後和破舊,而回去重建又會是何等勞心勞力。權衡利害之後,有一些人選擇留在巴比倫。固然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有前方、有後援的,不過在回歸建造的事情上,聖經很清楚的讓我知道,那些選擇歸回、上猶大耶路撒冷的,才是神的子民。
很自然地,我想起耶穌說過「手扶着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9: 62)。而這些留在巴比倫的人,就是眷戀眼前的事物,寧願放棄神子民的身份。他們也是放棄了最重要的東西。
盼望我們不會好像這些剩下的、四圍的人。讓我們的眼目看見甚麼是放棄了也不可惜的,甚麼是真正值得我們握着的,好叫我們成為真正屬於神的子民。
(c) 古列
第三種的回應是古列。vv7-8「古列王也將耶和華殿的器皿拿出來,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掠來、放在自己神之廟中的。波斯王古列派庫官米提利達將這器皿拿出來,按數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
剛才說,古時的人以為一個國家戰勝另一個國家,就表示這個國家的神勝過那個國家的神。神卻是不介意的。剛才也說過,是神自己興起巴比倫人來攻擊耶路撒冷(哈1: 6-9)、任由他們搶掠聖殿、將百姓俘擄到巴比倫的。這一切都是在神的允許之下進行,藉着亡國,神將祂的子民煉淨。祂讓那些不願意作祂子民的「自然流失」,最後,願意歸回建造的就是真正屬於神的子民。
然後,那些從前被巴比倫奪去的,原本放在神聖殿裏面的金銀器皿,很自然地就歸還給神了。
記得在1月的時候,我們為了購堂有不少討論。我也在《牧情》分享過我母會建堂的經歷,提到我們當時認獻目標是150萬,後來實際收到的奉獻超過163萬。有一點在《牧情》上我沒有分享的,就是當時負責策劃建堂的弟兄姊妹看見最後的奉獻數字時,有不少感到可惜和後悔的。實際奉獻收入超過認獻差不多一成,為甚麼可惜和後悔呢?原因是,起初策劃時估計得太保守了。1980年代的150萬,不是今日的150萬,而且當時的會眾大多數是低下階層,我們根本不敢想像要籌集150萬會有怎樣的結果。於是在設計整座大樓的時候為了節省開支,所以沒有預留空間。十年前,當地方不夠用,想再加建幾層的時候,由於起初建築時沒有預備,所以也不可以了。
有時,我們會被自己的想像力限制了,很容易將目光框了在眼前的現實,沒有留下空間讓神工作。不要說被巴比倫搶了去的聖殿的器皿神會要回來,就是原本沒有的,神也可以供應充足。記得我分享過,2003年,當時我仍然在讀神學,全香港因為沙士(SARS)而經濟滑落,不少人失去了工作,神給我的供應卻一點也沒有減少。若不是神的心意,再多的努力工作也是枉然。可是如果是神的工作,祂自然會照管其中的需要,在以色列人第一次歸回耶路撒冷的時候,神就是這樣激動古列將屬於耶路撒冷聖殿的金銀器皿交回。
結語
在進入耶路撒冷、開展重建工程之前,神首先帶領屬祂的人歸回。他們的歸回是從被擄到的地方歸回,也是從過往他們民族得罪神的罪裏面歸回。神提醒我們不要眷戀遠離神的生活,要歸回到神裏面,與祂恢復關係。
我相信教會也是一樣。當我們策劃購堂、發展的時候,神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歸回。
開始的時候提到利希米記不只是關於重建城牆的故事,同樣地,以斯拉記也不只是關於重建聖殿的故事。
〈以斯拉–尼希米記〉作為一卷書共分為四個段落:
(1) 以斯拉記1-6章 關於重建聖殿
(2) 以斯拉記7-10章 關於重建聖民
(3) 尼希米記1- 7章 關於重建聖城
(4) 尼希米記 8-13章 關於重建聖約
重建聖殿和城牆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而且是更先決的是要重建整個信仰群體。從得罪神被擄到巴比倫,歸回到與神恢復親密的關係。
求聖靈光照,幫助我們省察自已的屬靈光景,看得見神的作為,是要管教我們,抑或要使祂的應許成就。
回塵詩
教會的主(《恩頌聖歌》304首)
1.教會的主,求祢使我們更新,信眾皆盼救主掌管萬國;
靈風聖火,加添力量振精神,吹我們心壇燃燒生命火!
求主憐恤教會的輭弱失敗:疲乏驚慌,收穫少活動多,
受捆的心缺乏勇氣除障礙,深盼能得力,遵恩召而活。
2.教會的主,兒女求祢祝福:誠實歸回,為罪哀慟懺悔,
信心重建,生命主權復歸主,得聖靈充滿樂遵主旨意;
今投靠祢,撇開不停的爭競,萬口齊聲呼求祢賜復興,
但願蒙恩得活水滋潤心靈,依靠主生活,以主愛事奉。
3.教會的主,使我們合一相處:蒙一恩召,異象、希望相同,
誦一信經,宣一十架屬一主,高擧主恩言,主真理同證;
懇求施恩,領教會度過憂患,完善合一得勝、頌主榮光,
同唱凱歌,宣主升天永執權;天下永歸服,尊基督為王!
Friday, March 25, 2016
成就神旨意
經文:馬可福音14: 1 – 15:47
I. 門徒的兩種選擇
讀經:馬可福音 14: 1-11
1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2只是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亂。」
3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4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5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6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9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
10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
11他們聽見就歡喜,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
大家可有買過香水?或試過買香水送給別人?你覺得貴不貴?值不值呢?
一瓶真哪噠香膏,價值三十多兩銀子。有一些人說貴,說是浪費。當時一個葡萄園工人的工價是「一天一錢銀子」(太20:2)。一兩是十錢。三十多兩銀子就是三百多日的工資,是一個平常工人差不多一年的人工。我們可以自己心算一下,自己一年的人工是多少。成年人工買一瓶香膏,貴不貴?值不值?
我又試試上網搜尋一下。原來香水,尤其是貴的香水呢,它的價值真是連瓶子、以重量計算的。我找到全球最貴的香水,折算之下,一盒375那麼多,大概是港幣125萬幾。不知道是我們多少個月的薪金了。
這瓶真嗎噠香膏值三十多兩銀子。馬太告訴我們,猶大將耶穌交給祭司長,換得的也是三十兩銀子(太26:15)。相若的價值,截然不同的選擇。
(1) 猶大的選擇
十二個門徒裏面,並不是每一個都在福音書中佔有篇幅的。沒有多少個能夠被四卷福音書都記下的。猶大是其中之一。不過,四卷福音書對猶大的記載又不多,只說他是加略人、父親名叫西門。最重要的是,四卷福音書異口同聲都稱他做:「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讓我們看看馬可怎樣說。
14:1-11這個段落的頭尾,讓我們看見殺害耶穌的計謀是如何成就的。(v1)「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樣用詭計捉拿耶穌」,要「殺他」。然後v10-11,猶大去見祭司長、文士,要把耶穌交給他們,祭司長答應給他銀子,猶大「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想法子」,和「尋思」是同一個字。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與這個加略人猶大的心思是同出一轍,「尋思、想法子」,要殺害耶穌。猶大雖然名列十二門徒之一,實際上他是與這些祭司長、文士一樣,不願意接受耶穌的教導、不認識耶穌真正身份,甚至為了自己的益處出賣耶穌的。
猶大與其他門徒一樣跟隨了耶穌三年多。我們看見最後晚餐時,猶大是坐在耶穌身旁的(耶穌說,出賣祂的人是「同祂蘸手在盤子裏的」),我們可以估計猶大平時也是常常貼近耶穌。大家如果試過跟旅行團、或者導賞團可能也見過,有一些人必定緊貼着導遊,以免錯過任何介紹。可能猶大也是時刻緊貼着耶穌,免得錯過任何好處。可惜,耶穌所給的好處並不是他想要的好處。
當他看見那個女人將價值三十兩銀子的香膏浪費掉,而耶穌竟然稱讚她的時候,猶大心裏馬上做了這個決定。也許在那一刻他終於看清楚,跟着耶穌也是枉費的,不會得到他想要的好處的。於是,他決定靠自己。
不知你有沒有試過,在某些時候、某些事情上面,覺得跟着耶穌也是枉費的,祂不會給我們想要的好處,於是決定靠自己呢?
(2) 這個女人的選擇
三十兩銀子帶給猶大的結局,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了。但在祭司長和猶大,這一前一後的殺害陰謀中間,夾着的故事才是重心。這個故事,耶穌吩咐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
事情的細節也是不需要多說的,我相信大家總會讀過這故事,馬太、馬可、約翰都有記載。有趣的是,這個女人所帶來的香膏,馬可的描述是三卷福音書中最詳盡的。它的容器是一個「玉瓶」、它的價值是「至貴的」,它「真」的、是高純度高,它是遠近馳名的「哪噠」香膏。一個女人如何能夠得到一個普通人一年的薪水來買這瓶香膏呢,馬可沒有說。這一個女人擁有這麼貴重的香膏原本打算怎樣用呢,馬可也沒有說。
但我們看見這些香膏與現在一般香水的裝潢不一樣,它並不是隨時可以取少少來用的。這些至貴的真哪噠香膏裝在玉瓶裏,要用的時候,就要「打破玉瓶」。馬可不是要說她做得有多「激」(爆樽),而是這些香膏珍貴得要密封保存,要用的時候就要打破瓶子。而這個女人也沒有打算得留起一些來以後使用。
一個女人擁有這麼貴重的香膏,自己不用,卻全然倒在耶穌的身上,「自然值得耶穌稱讚吧」,我們可能會這樣想。讓我們看看耶穌稱讚她甚麼。
在vv6-7耶穌說,門徒要賙濟窮人隨時都可以,但耶穌與他們一起的時間已無多。這個女人正是把握了耶穌仍然在的時候,對祂做了一件美事。這一件事有多美呢?在v8耶穌說,這個女人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為耶穌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祂身上。也就是說,這個女人預先知道耶穌要死所以這樣做。她怎知道的呢?耶穌早已經預告了。在馬可福音8-10章,耶穌三次預告祂上耶路撒冷去,將要受到鞭打、殺害,門徒沒有聽得明白,但這個女人卻記在心上。她明白、她記在心上。她就捨得耶穌這樣死去嗎?她捨不得。但她卻不像彼得那樣拉着耶穌。她將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除了因為這是膏抹死者的儀式,這也是她對自己所愛的人愛的表達。在她這個行動裏面,我們看見她對耶穌的愛是何等的深。當你深愛一個人的時候,是會全然超越自己的渴望。最深的摯愛,是為了成就對方,寧願自己忍受痛楚的。
耶穌稱讚這個女人,是因為她把握了最適當的時間,「盡她所能的」,與耶穌一起走這條成就神旨意的苦路。就算耶穌的決定不是她所想見到的。馬可沒有告訴我們她是誰。她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她可以是任何一個願意把握時間、盡自己所能,與耶穌同走苦路的人。
她會不會是你呢?
II. 順服天父旨意
讀 經:馬可福音 14: 32-36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禱告。」33於是帶着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34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警醒。」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36他
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 14: 43-49
43說話之間,忽然那十二個門徒裏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着刀棒,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那裏與他同來。44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帶去。」45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46他們就下手拿住他。
47旁邊站着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
4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帶着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49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
默想:
耶穌早已知道猶大要賣祂,祂卻沒有避開猶大的親嘴;捉拿的人來到,祂也沒有反抗。客西馬尼的禱告讓耶穌有怎樣的力量?
要在這方面學效基督,在你有怎樣的難處?要怎樣改變自己?
III. 如果我是彼得
讀 經:馬可福音 14: 53-72
53他們把耶穌帶到大祭司那裏,又有眾祭司長和長老並文士都來和大祭司一同聚集。54彼得遠遠地跟着耶穌,一直進入大祭司的院裏,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裏烤火。……
66彼得在下邊院子裏;來了大祭司的一個使女,67見彼得烤火,就看着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68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於是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69那使女看見他,又對旁邊站着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一黨的。」70彼得又不承認。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因為你是加利利人。」71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72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
(1) 彼得對主的出賣
彼得,彷彿是十二門徒之首,每每在一些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他在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第一個宣認耶穌是基督。是他拉着耶穌、責備祂竟然要走上十字架的苦路。
他信誓旦旦「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v29)。事實上,彼得也不是完全跌倒的。當耶穌被捉拿之後,他一直跟隨着,從客西馬尼直到耶路撒冷祭司長的院裏,他甚至與祭司長的差役一同烤火。他是不是出於好奇,要知道耶穌有怎樣的下場呢?他的心裏面究竟想着甚麼呢?聖經作者沒有告訴我們。
也許,我們不能夠斷然否認彼得對耶穌的愛是深的,深到一個地步他也是冒着被捕的危險跟隨耶穌走到這一步,進入大祭司的院子裏、混在眾人中間。
然而,那不足夠。
跟隨耶穌到一個地步,進入祭司長的院子、混在眾人中間,那表示彼得對耶穌的愛還是不足夠。對耶穌的愛是夠的話,就會好像他自己所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v31)
但我們不能夠苛責彼得。當接二連三地被認出他與耶穌是同黨的時候,彼得只是落在一個普通人的軟弱裏面。當人在恐懼的時候普遍有兩種反應:fight or flight,一是攻擊、一是逃跑。彼得選擇了逃跑。而且我們怎能夠苛責彼得呢,對比其他門徒他已經很勇敢,走到祭司長的院子了。其他門徒呢?
(2) 門徒對主的出賣
當猶大聯同許多人帶着刀棒來捉拿耶穌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了他的一個耳朵」(v47)。根據馬太福音(26:52)的敘述,耶穌吩咐這個門徒說:「收刀入鞘」,祂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最終,「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v49)。
人在恐懼裏面普遍的兩種反應是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我們看見耶穌的門徒,起初也不是全都逃跑的。然而當不明朗的因素越來越強,困難、危險一一臨到的時候,恐懼就越來越大。也許我們與門徒、與彼得都是一樣的。莫講是面對死亡威脅,就是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事與願違的時候、當事情發展到我們不知道怎樣回應、失去方寸的時候,誰不是想逃跑?
最近國內對牧者信徒的逼迫,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在1984年當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宣告1997年會收回香港主權的時候,隨着這一個聲明而來的是一浪移民潮。當時基督教界普遍瀰漫着憂慮和懷疑,文革十年時教會遭受的逼迫,許多老牧者仍然記憶尤新。結果當時不少教牧也隨着移民的會眾避走歐美。這些教牧是不是特別軟弱呢?我們自己又是怎樣的呢?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遇上棘手的事情、我們不懂得回應的時候,無論是工作、是感情、是家庭、是人際關係,我們有沒有想過逃跑、避開呢?
(3) 面對恐懼時
耶穌豈不也一樣?祂在客西馬尼禱告天父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祂說:「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祂三次這樣禱告。原來耶穌都有想過逃跑、避開的一刻,祂也有軟弱的時候。然而,最終祂說「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在害怕的時候,在艱難臨到、不想面對的時候,我們怎樣做?主耶穌提醒彼得、提醒我們:「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因為我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要為自己的軟弱警醒禱告,要為自己有可能臨陣退縮警醒禱告,要為自己要面對不能掌握的事情警醒禱告。
更加要為到自己可能用自己的方法來反抗,警醒禱告。當門徒拔刀以武力反抗時,耶穌吩咐他們收刀入鞘,祂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祂接着說:「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52-54)
面對恐懼、面對逼迫,面對又大又難的事情,假如我們發現不能夠一走了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用自己的方法來回應,就是fight攻擊。然而耶穌吩咐我們,不是fight、不是flight,不是攻擊、不是逃跑,而是禱告,「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希伯來書5:7-9「7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8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9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耶穌在禱告裏,以順服戰勝恐懼。讓我們效法主耶穌,在禱告裏面向天父呼求,與天父的旨意搏鬥,然後,順服神的旨意。
然而,讓我們記得自己仍舊是軟弱的。在效法主,警醒禱告、順服天父旨意的時候,我們各自有很多難處,我們也要在很多方面改變自己的心思、習慣,以至價值觀、生命的優次等等…… 還要經過許多角力、許多掙扎的。求主幫助我們。
IV. 被神離棄的神的兒子——耶穌的選擇
讀 經:馬可福音 15: 1-20
1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2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3祭司長告他許多的事。4彼拉多又問他說:「你看,他們告你這麼多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5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
16兵丁把耶穌帶進衙門院裏,叫齊了全營的兵。17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做冠冕給他戴上,18就慶賀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19又拿一根葦子打他的頭,吐唾沫在他臉上,屈膝拜他。20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紫袍,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
大家有沒有聽過「十架七言」?「十架七言」是指,四卷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講的七句說話。可能我們很籠統的知道「十架七言」,但哪一句在哪一卷福音書記載,卻可能不大了了。對啊!不是七句說話記在一起的,也不是四卷福音書都有齊七句說話的。
馬可只記載了其中一句,而這一句又恰巧是七句的中間。「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v34)不少解經家嘗試解釋,耶穌在這個時候呼喊這句說話,目的是甚麼、用意是甚麼。有部分認為祂是真真實實地承受因為罪的緣故與神隔絕的撒裂。也有部分人認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看見周圍的人的情景,記起詩篇22篇,自自然然地就背誦起來。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不錯這是詩篇22篇的第1節,我們卻又不能夠輕描淡寫的就說耶穌只是在背誦一段聖經。如果十字架不是有這種撒裂,就不需要有客西馬尼的禱告。如果罪不是使人被神離棄,就不需要有救恩。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不單止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14:50),連神也離棄祂。這個被掛在木頭上、被神離棄的,究竟是誰?15:30記述:「對面站着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一個一直在馬可福音被隱藏的「彌賽亞的秘密」這一刻由一個外邦人說出。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但神的兒子卻被神離棄!這是甚麼的福音?耶穌是神的兒子,這是祂的身份。祂被神離棄,使祂能夠與一切被神離棄的人認同,令到祂能夠為一切被神離棄的人付上贖價。祂是逾越節的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祂擔當我們的過犯、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
然而這位被神離棄的神的兒子,當祂喊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的時候,祂擔當着我們的罪孽,但祂仍然是神的兒子。「耶穌喊叫,氣就斷了。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v37)阻隔着神人之間的幔子藉着耶穌的被離棄而裂開,人也得以恢復與神復和的關係。神的兒子被神離棄的福音就是:藉着耶穌的受苦,人不再活在神的震怒之下,得以與神復和。
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刻不承認自己仍然是「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我們就仍然背負自己的罪孽。如果我們有一刻還以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得救做一點甚麼,就好像彼得以為自己「總不會跌倒」,或者好像雅各、約翰以為自己有能力與耶穌同飲苦杯,如果我們心底還有一絲以為自己可以的話,我們就仍然在與神隔離、被神離棄的地步之中。
V. 我們的選擇
讀 經:馬可福音 15: 40-46
40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41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在那裏觀看。42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43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1) 門徒的出賣
馬可的筆下,沒有一個人在耶穌的十字架下,在祂旁邊是兩個強盜,不是雅各和約翰。
當耶穌被捉拿、被審問、被鞭打、被釘十字架,跟隨祂三年多的門徒怎樣呢?當耶穌三次預告祂要受害、被殺,門徒都不知道將要發生的究竟是甚麼事。而當事情真的臨到的時候,他們害怕、他們手足無措,他們逃跑。但我仍然說,我們不能夠苛責門徒。我們與他們是一樣的。
也許,也許在某些時候、在某些事情上面,我們曾經與猶大一樣,覺得耶穌給不到我們想要的,於是用了自己的方法,甚至背棄耶穌。你有沒有試過?
又或者,我們也好像彼得和其他門徒那樣,在恐懼、害怕的時候,我們逃跑、躲避,我們否認。
(2) 門徒的跟隨 我們的跟隨
但在十字架的遠處,還有這一些婦女。他們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馬可沒有稱呼她們做門徒,她們不屬於那十二個,她們也不是眾人。她們是一直跟隨耶穌的人。從加利利直到耶路撒冷,從耶穌傳道、醫病、趕鬼,一直到祂上十字架,到祂被埋葬在墳墓裏,她們都忠心地跟隨;她們正是門徒的典範:堅持到底、忠心不移。
除了這些婦女,還有一個約瑟。這個約瑟,聖經形容他「放膽」進去,求耶穌的身體,要將祂安葬。這個約瑟也是害怕的,可是他沒有因為害怕而逃跑,相反,他從暗處、從隱藏地「等候神國」的身份走出來,放膽向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在恐懼、害怕裏面,除了fight 和flight,攻擊和逃跑之外,我們可以有第三個選擇,就是放膽,勇敢的繼續跟隨神。
我們要怎樣選擇呢?讓我們效法耶穌,在害怕、恐懼裏面,「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3) 主的信實
而且,神給我們又更大的應許。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的時候,祂預先告訴門徒:「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14:27-28)
門徒的軟弱,甚至彼得要三次不認祂,這一切都不在耶穌的意料之外。但祂仍然說:「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祂期望自己復活之後與門徒再相見,而且約定與他們再相見。
這個年度,我跟大家一直讀馬可福音,雖然看見門徒對耶穌的身份和工作始終一知半解,甚至拒絕接受、甚至以為自己要比耶穌更清楚事情應該怎樣發展,但我們也同時看見耶穌對門徒的不離不棄、包容和堅持。甚至到這一刻,祂即將要被門徒出賣、背棄、不認,祂仍然與他們約定,復活之後在加利利再見。這不但是祂的愛,也是祂的信實,也是福音的大能。不是我們能夠保守自己得救,而是神保守祂對我們的應許:「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我們要做的是甚麼呢?就是在恐懼、害怕,想用自己方法解決問題、想靠自己的時候,放膽堅持,「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耶穌」(來12:2)。
回應詩
【仰望十架主】
願放開眼目仰望我神,願我心晝夜思想我主,
願耳朵向神細意傾聽,活出基督一生教導。
讓我安歇在祢膀臂內,願我主醫治心底痛傷。
罪困中渴求恩主寬恕,捉緊我,加給我力,當我軟弱。
仰望十架主,流血付上一生,神為我降卑捨身,
頌讚以色列永活神,榮耀永歸至高聖名,
唯願跪拜將心獻奉愛慕祢。
I. 門徒的兩種選擇
讀經:馬可福音 14: 1-11
1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2只是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亂。」
3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4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5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6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9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
10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
11他們聽見就歡喜,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
大家可有買過香水?或試過買香水送給別人?你覺得貴不貴?值不值呢?
一瓶真哪噠香膏,價值三十多兩銀子。有一些人說貴,說是浪費。當時一個葡萄園工人的工價是「一天一錢銀子」(太20:2)。一兩是十錢。三十多兩銀子就是三百多日的工資,是一個平常工人差不多一年的人工。我們可以自己心算一下,自己一年的人工是多少。成年人工買一瓶香膏,貴不貴?值不值?
我又試試上網搜尋一下。原來香水,尤其是貴的香水呢,它的價值真是連瓶子、以重量計算的。我找到全球最貴的香水,折算之下,一盒375那麼多,大概是港幣125萬幾。不知道是我們多少個月的薪金了。
這瓶真嗎噠香膏值三十多兩銀子。馬太告訴我們,猶大將耶穌交給祭司長,換得的也是三十兩銀子(太26:15)。相若的價值,截然不同的選擇。
(1) 猶大的選擇
十二個門徒裏面,並不是每一個都在福音書中佔有篇幅的。沒有多少個能夠被四卷福音書都記下的。猶大是其中之一。不過,四卷福音書對猶大的記載又不多,只說他是加略人、父親名叫西門。最重要的是,四卷福音書異口同聲都稱他做:「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讓我們看看馬可怎樣說。
14:1-11這個段落的頭尾,讓我們看見殺害耶穌的計謀是如何成就的。(v1)「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樣用詭計捉拿耶穌」,要「殺他」。然後v10-11,猶大去見祭司長、文士,要把耶穌交給他們,祭司長答應給他銀子,猶大「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想法子」,和「尋思」是同一個字。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與這個加略人猶大的心思是同出一轍,「尋思、想法子」,要殺害耶穌。猶大雖然名列十二門徒之一,實際上他是與這些祭司長、文士一樣,不願意接受耶穌的教導、不認識耶穌真正身份,甚至為了自己的益處出賣耶穌的。
猶大與其他門徒一樣跟隨了耶穌三年多。我們看見最後晚餐時,猶大是坐在耶穌身旁的(耶穌說,出賣祂的人是「同祂蘸手在盤子裏的」),我們可以估計猶大平時也是常常貼近耶穌。大家如果試過跟旅行團、或者導賞團可能也見過,有一些人必定緊貼着導遊,以免錯過任何介紹。可能猶大也是時刻緊貼着耶穌,免得錯過任何好處。可惜,耶穌所給的好處並不是他想要的好處。
當他看見那個女人將價值三十兩銀子的香膏浪費掉,而耶穌竟然稱讚她的時候,猶大心裏馬上做了這個決定。也許在那一刻他終於看清楚,跟着耶穌也是枉費的,不會得到他想要的好處的。於是,他決定靠自己。
不知你有沒有試過,在某些時候、某些事情上面,覺得跟着耶穌也是枉費的,祂不會給我們想要的好處,於是決定靠自己呢?
(2) 這個女人的選擇
三十兩銀子帶給猶大的結局,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了。但在祭司長和猶大,這一前一後的殺害陰謀中間,夾着的故事才是重心。這個故事,耶穌吩咐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
事情的細節也是不需要多說的,我相信大家總會讀過這故事,馬太、馬可、約翰都有記載。有趣的是,這個女人所帶來的香膏,馬可的描述是三卷福音書中最詳盡的。它的容器是一個「玉瓶」、它的價值是「至貴的」,它「真」的、是高純度高,它是遠近馳名的「哪噠」香膏。一個女人如何能夠得到一個普通人一年的薪水來買這瓶香膏呢,馬可沒有說。這一個女人擁有這麼貴重的香膏原本打算怎樣用呢,馬可也沒有說。
但我們看見這些香膏與現在一般香水的裝潢不一樣,它並不是隨時可以取少少來用的。這些至貴的真哪噠香膏裝在玉瓶裏,要用的時候,就要「打破玉瓶」。馬可不是要說她做得有多「激」(爆樽),而是這些香膏珍貴得要密封保存,要用的時候就要打破瓶子。而這個女人也沒有打算得留起一些來以後使用。
一個女人擁有這麼貴重的香膏,自己不用,卻全然倒在耶穌的身上,「自然值得耶穌稱讚吧」,我們可能會這樣想。讓我們看看耶穌稱讚她甚麼。
在vv6-7耶穌說,門徒要賙濟窮人隨時都可以,但耶穌與他們一起的時間已無多。這個女人正是把握了耶穌仍然在的時候,對祂做了一件美事。這一件事有多美呢?在v8耶穌說,這個女人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為耶穌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祂身上。也就是說,這個女人預先知道耶穌要死所以這樣做。她怎知道的呢?耶穌早已經預告了。在馬可福音8-10章,耶穌三次預告祂上耶路撒冷去,將要受到鞭打、殺害,門徒沒有聽得明白,但這個女人卻記在心上。她明白、她記在心上。她就捨得耶穌這樣死去嗎?她捨不得。但她卻不像彼得那樣拉着耶穌。她將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除了因為這是膏抹死者的儀式,這也是她對自己所愛的人愛的表達。在她這個行動裏面,我們看見她對耶穌的愛是何等的深。當你深愛一個人的時候,是會全然超越自己的渴望。最深的摯愛,是為了成就對方,寧願自己忍受痛楚的。
耶穌稱讚這個女人,是因為她把握了最適當的時間,「盡她所能的」,與耶穌一起走這條成就神旨意的苦路。就算耶穌的決定不是她所想見到的。馬可沒有告訴我們她是誰。她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她可以是任何一個願意把握時間、盡自己所能,與耶穌同走苦路的人。
她會不會是你呢?
II. 順服天父旨意
讀 經:馬可福音 14: 32-36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禱告。」33於是帶着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34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警醒。」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36他
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 14: 43-49
43說話之間,忽然那十二個門徒裏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着刀棒,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那裏與他同來。44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帶去。」45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46他們就下手拿住他。
47旁邊站着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
4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帶着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49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
默想:
耶穌早已知道猶大要賣祂,祂卻沒有避開猶大的親嘴;捉拿的人來到,祂也沒有反抗。客西馬尼的禱告讓耶穌有怎樣的力量?
要在這方面學效基督,在你有怎樣的難處?要怎樣改變自己?
III. 如果我是彼得
讀 經:馬可福音 14: 53-72
53他們把耶穌帶到大祭司那裏,又有眾祭司長和長老並文士都來和大祭司一同聚集。54彼得遠遠地跟着耶穌,一直進入大祭司的院裏,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裏烤火。……
66彼得在下邊院子裏;來了大祭司的一個使女,67見彼得烤火,就看着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68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於是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69那使女看見他,又對旁邊站着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一黨的。」70彼得又不承認。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因為你是加利利人。」71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72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
(1) 彼得對主的出賣
彼得,彷彿是十二門徒之首,每每在一些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他在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第一個宣認耶穌是基督。是他拉着耶穌、責備祂竟然要走上十字架的苦路。
他信誓旦旦「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v29)。事實上,彼得也不是完全跌倒的。當耶穌被捉拿之後,他一直跟隨着,從客西馬尼直到耶路撒冷祭司長的院裏,他甚至與祭司長的差役一同烤火。他是不是出於好奇,要知道耶穌有怎樣的下場呢?他的心裏面究竟想着甚麼呢?聖經作者沒有告訴我們。
也許,我們不能夠斷然否認彼得對耶穌的愛是深的,深到一個地步他也是冒着被捕的危險跟隨耶穌走到這一步,進入大祭司的院子裏、混在眾人中間。
然而,那不足夠。
跟隨耶穌到一個地步,進入祭司長的院子、混在眾人中間,那表示彼得對耶穌的愛還是不足夠。對耶穌的愛是夠的話,就會好像他自己所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v31)
但我們不能夠苛責彼得。當接二連三地被認出他與耶穌是同黨的時候,彼得只是落在一個普通人的軟弱裏面。當人在恐懼的時候普遍有兩種反應:fight or flight,一是攻擊、一是逃跑。彼得選擇了逃跑。而且我們怎能夠苛責彼得呢,對比其他門徒他已經很勇敢,走到祭司長的院子了。其他門徒呢?
(2) 門徒對主的出賣
當猶大聯同許多人帶着刀棒來捉拿耶穌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了他的一個耳朵」(v47)。根據馬太福音(26:52)的敘述,耶穌吩咐這個門徒說:「收刀入鞘」,祂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最終,「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v49)。
人在恐懼裏面普遍的兩種反應是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我們看見耶穌的門徒,起初也不是全都逃跑的。然而當不明朗的因素越來越強,困難、危險一一臨到的時候,恐懼就越來越大。也許我們與門徒、與彼得都是一樣的。莫講是面對死亡威脅,就是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事與願違的時候、當事情發展到我們不知道怎樣回應、失去方寸的時候,誰不是想逃跑?
最近國內對牧者信徒的逼迫,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在1984年當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宣告1997年會收回香港主權的時候,隨着這一個聲明而來的是一浪移民潮。當時基督教界普遍瀰漫着憂慮和懷疑,文革十年時教會遭受的逼迫,許多老牧者仍然記憶尤新。結果當時不少教牧也隨着移民的會眾避走歐美。這些教牧是不是特別軟弱呢?我們自己又是怎樣的呢?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遇上棘手的事情、我們不懂得回應的時候,無論是工作、是感情、是家庭、是人際關係,我們有沒有想過逃跑、避開呢?
(3) 面對恐懼時
耶穌豈不也一樣?祂在客西馬尼禱告天父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祂說:「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祂三次這樣禱告。原來耶穌都有想過逃跑、避開的一刻,祂也有軟弱的時候。然而,最終祂說「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在害怕的時候,在艱難臨到、不想面對的時候,我們怎樣做?主耶穌提醒彼得、提醒我們:「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因為我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要為自己的軟弱警醒禱告,要為自己有可能臨陣退縮警醒禱告,要為自己要面對不能掌握的事情警醒禱告。
更加要為到自己可能用自己的方法來反抗,警醒禱告。當門徒拔刀以武力反抗時,耶穌吩咐他們收刀入鞘,祂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祂接着說:「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52-54)
面對恐懼、面對逼迫,面對又大又難的事情,假如我們發現不能夠一走了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用自己的方法來回應,就是fight攻擊。然而耶穌吩咐我們,不是fight、不是flight,不是攻擊、不是逃跑,而是禱告,「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希伯來書5:7-9「7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8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9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耶穌在禱告裏,以順服戰勝恐懼。讓我們效法主耶穌,在禱告裏面向天父呼求,與天父的旨意搏鬥,然後,順服神的旨意。
然而,讓我們記得自己仍舊是軟弱的。在效法主,警醒禱告、順服天父旨意的時候,我們各自有很多難處,我們也要在很多方面改變自己的心思、習慣,以至價值觀、生命的優次等等…… 還要經過許多角力、許多掙扎的。求主幫助我們。
IV. 被神離棄的神的兒子——耶穌的選擇
讀 經:馬可福音 15: 1-20
1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2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3祭司長告他許多的事。4彼拉多又問他說:「你看,他們告你這麼多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5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
16兵丁把耶穌帶進衙門院裏,叫齊了全營的兵。17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做冠冕給他戴上,18就慶賀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19又拿一根葦子打他的頭,吐唾沫在他臉上,屈膝拜他。20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紫袍,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
大家有沒有聽過「十架七言」?「十架七言」是指,四卷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講的七句說話。可能我們很籠統的知道「十架七言」,但哪一句在哪一卷福音書記載,卻可能不大了了。對啊!不是七句說話記在一起的,也不是四卷福音書都有齊七句說話的。
馬可只記載了其中一句,而這一句又恰巧是七句的中間。「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v34)不少解經家嘗試解釋,耶穌在這個時候呼喊這句說話,目的是甚麼、用意是甚麼。有部分認為祂是真真實實地承受因為罪的緣故與神隔絕的撒裂。也有部分人認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看見周圍的人的情景,記起詩篇22篇,自自然然地就背誦起來。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不錯這是詩篇22篇的第1節,我們卻又不能夠輕描淡寫的就說耶穌只是在背誦一段聖經。如果十字架不是有這種撒裂,就不需要有客西馬尼的禱告。如果罪不是使人被神離棄,就不需要有救恩。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不單止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14:50),連神也離棄祂。這個被掛在木頭上、被神離棄的,究竟是誰?15:30記述:「對面站着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一個一直在馬可福音被隱藏的「彌賽亞的秘密」這一刻由一個外邦人說出。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但神的兒子卻被神離棄!這是甚麼的福音?耶穌是神的兒子,這是祂的身份。祂被神離棄,使祂能夠與一切被神離棄的人認同,令到祂能夠為一切被神離棄的人付上贖價。祂是逾越節的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祂擔當我們的過犯、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
然而這位被神離棄的神的兒子,當祂喊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的時候,祂擔當着我們的罪孽,但祂仍然是神的兒子。「耶穌喊叫,氣就斷了。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v37)阻隔着神人之間的幔子藉着耶穌的被離棄而裂開,人也得以恢復與神復和的關係。神的兒子被神離棄的福音就是:藉着耶穌的受苦,人不再活在神的震怒之下,得以與神復和。
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刻不承認自己仍然是「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我們就仍然背負自己的罪孽。如果我們有一刻還以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得救做一點甚麼,就好像彼得以為自己「總不會跌倒」,或者好像雅各、約翰以為自己有能力與耶穌同飲苦杯,如果我們心底還有一絲以為自己可以的話,我們就仍然在與神隔離、被神離棄的地步之中。
V. 我們的選擇
讀 經:馬可福音 15: 40-46
40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41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在那裏觀看。42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43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1) 門徒的出賣
馬可的筆下,沒有一個人在耶穌的十字架下,在祂旁邊是兩個強盜,不是雅各和約翰。
當耶穌被捉拿、被審問、被鞭打、被釘十字架,跟隨祂三年多的門徒怎樣呢?當耶穌三次預告祂要受害、被殺,門徒都不知道將要發生的究竟是甚麼事。而當事情真的臨到的時候,他們害怕、他們手足無措,他們逃跑。但我仍然說,我們不能夠苛責門徒。我們與他們是一樣的。
也許,也許在某些時候、在某些事情上面,我們曾經與猶大一樣,覺得耶穌給不到我們想要的,於是用了自己的方法,甚至背棄耶穌。你有沒有試過?
又或者,我們也好像彼得和其他門徒那樣,在恐懼、害怕的時候,我們逃跑、躲避,我們否認。
(2) 門徒的跟隨 我們的跟隨
但在十字架的遠處,還有這一些婦女。他們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馬可沒有稱呼她們做門徒,她們不屬於那十二個,她們也不是眾人。她們是一直跟隨耶穌的人。從加利利直到耶路撒冷,從耶穌傳道、醫病、趕鬼,一直到祂上十字架,到祂被埋葬在墳墓裏,她們都忠心地跟隨;她們正是門徒的典範:堅持到底、忠心不移。
除了這些婦女,還有一個約瑟。這個約瑟,聖經形容他「放膽」進去,求耶穌的身體,要將祂安葬。這個約瑟也是害怕的,可是他沒有因為害怕而逃跑,相反,他從暗處、從隱藏地「等候神國」的身份走出來,放膽向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在恐懼、害怕裏面,除了fight 和flight,攻擊和逃跑之外,我們可以有第三個選擇,就是放膽,勇敢的繼續跟隨神。
我們要怎樣選擇呢?讓我們效法耶穌,在害怕、恐懼裏面,「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3) 主的信實
而且,神給我們又更大的應許。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的時候,祂預先告訴門徒:「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14:27-28)
門徒的軟弱,甚至彼得要三次不認祂,這一切都不在耶穌的意料之外。但祂仍然說:「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祂期望自己復活之後與門徒再相見,而且約定與他們再相見。
這個年度,我跟大家一直讀馬可福音,雖然看見門徒對耶穌的身份和工作始終一知半解,甚至拒絕接受、甚至以為自己要比耶穌更清楚事情應該怎樣發展,但我們也同時看見耶穌對門徒的不離不棄、包容和堅持。甚至到這一刻,祂即將要被門徒出賣、背棄、不認,祂仍然與他們約定,復活之後在加利利再見。這不但是祂的愛,也是祂的信實,也是福音的大能。不是我們能夠保守自己得救,而是神保守祂對我們的應許:「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我們要做的是甚麼呢?就是在恐懼、害怕,想用自己方法解決問題、想靠自己的時候,放膽堅持,「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耶穌」(來12:2)。
回應詩
【仰望十架主】
願放開眼目仰望我神,願我心晝夜思想我主,
願耳朵向神細意傾聽,活出基督一生教導。
讓我安歇在祢膀臂內,願我主醫治心底痛傷。
罪困中渴求恩主寬恕,捉緊我,加給我力,當我軟弱。
仰望十架主,流血付上一生,神為我降卑捨身,
頌讚以色列永活神,榮耀永歸至高聖名,
唯願跪拜將心獻奉愛慕祢。
Sunday, March 06, 2016
踏上苦路
經文:馬可福音 11:1 – 13:37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好像不久之前才跟大家講過「新年快樂」,眨下眼已經來到3月頭了。日子過得很快哩!
這個年度我跟大家分享馬可福音,來到今日也已經是尾二的一次。今次我們看耶穌上十字架之前對眾人最後的教訓,再思想作主門徒的教導。
上一次,我們看到,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8:29)。之後,主耶穌開始預告祂的受苦。雖然門徒始終不是很了解耶穌將要受苦這件事,但耶穌要走上這條苦路的時間卻已經到了。今日我們看到,耶穌要進入耶路撒冷了。
I. 兩段橄欖山敘述
今日要看的經文是11:1 – 13:37,開首和結尾都在橄欖山,都是關乎國度的。我又將它看作三文治的底面層。
(A) 和散那!(11: 1-11)
我們先看11: 1-11,剛才大家讀過了。這一段經文,相信大家很熟悉。「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這件事四卷福音書都有敘述,大同小異之中,我們又可以看到馬可的特別之處。
在馬太21章,透過引用舊約和藉着在場的人的呼喊,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以色列的君王這個身份被公開出來。同樣地,在約翰12章,也是透過人們的呼喊和引用舊約,指明耶穌是以色列的王;約翰甚至描述當時的人,拿着棕樹枝從城裏出去迎接耶穌。相比之下,在馬可這裏,人的呼喊卻是含蓄得多,「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那要來的是誰呢?是甚麼身份呢?沒有講。貫徹了馬可福音「彌賽亞的秘密」,直到這一刻耶穌的身份仍然是隱藏的。
而在路加19章,當門徒們禁不住讚美神、在場的法利賽人要求耶穌責備門徒的時候,耶穌直接地回答說,如果門徒閉口,石頭都要呼叫。
相比之下,馬可筆下的耶穌是沉默的。而這一位沉默的耶穌,與祂四周那些呼喊的人也形成極大的對比!
門徒將驢駒牽來,將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讓耶穌騎上,然後他們就與其他跟隨耶穌的人熱烈地呼喊。前行後隨的人將衣服、樹枝鋪在路上的這些舉動,在猶太人的傳統裏面,是迎接君王的舉動。前行後隨的人知道他們在迎接君王,他們的心正熱切期盼「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他們呼叫「和散那!」而「和散那」這個字本身有拯救的意思。他們熱切期盼「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他們呼求拯救,他們以為大衛的國來到就是他們的拯救。但耶穌並不是這樣想。在前行後隨的人熱烈地簇擁之下,耶穌沉默地進入耶路撒冷。
(B) 神的國近了(13:1-33)
然後讓我們看三文治結構的底層,馬可福音的13章,另一段橄欖山的敘述。
我們先看13:1-4「1耶穌從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2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地問他說: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
耶穌時代的聖殿,是經過廿幾年不斷的加建、修葺而成的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宇。門徒對聖殿的感覺、評價,大概與當時其他猶太人都差不多。可是耶穌不是這樣想。
在13:5-33耶穌從兩方面回答門徒的疑問。第一方面是vv5-23敘述「災難」,第二方面是vv24-33討論「日子」。
(1)災難
我們先看第一方面。13: 5-23這一段經文,很多人都視之為世界末日的「計時器」,將注意力放在「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地震、饑荒」等等的災難之上,用來推測主何時再回來。
當門徒問耶穌「幾時會有這些事呢?……有甚麼預兆呢?」耶穌即時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將注意力錯誤地擺放在這些「時候、日期」等等的問題上,就很容易被迷惑,以致錯失了經文的重點。這段彷彿關乎主再來的經文,重點其實是在vv5-8和vv14-23兩段災難中間夾着的一段,耶穌對門徒的提醒。
讓我們一起讀13: 9-13:「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11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12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13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不錯,主再來的日子是越來越近,然而作為跟從主的門徒,我們並不是要預測耶穌幾時返來,而是要預備自己怎樣回應。地震、饑荒這些災難可能是主再來的預兆,但這些都是我們能力以外的事情。神交付我們能力以內要處理的,是我們自己對主的忠誠。從初代教會直到現在,迷惑人的事、異端、假基督無日無之。但除了異端之外,跟從主的人受到逼迫和審問也是無日無之的。vv9-13提到的遭遇,可能是當時的讀者每一天的生活;說不定,有一天也會臨到我們身上。
大家可能也有留意,程序表上為國家、社會代禱的一欄,近來出現了為一些國內的牧者、信徒代禱的項目。也許你從其他媒體已經知道了這些事情。一些國內的牧者和信徒,當在效忠國家和實踐信仰兩者之間只可選其一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對上帝忠誠,結果受到逼迫、被冠以經濟罪名、被監禁。這些事情是不是距離我們很遠的呢?我們又可以置身事外幾耐呢?十年?
主耶穌說:「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我們是不是與聖靈有親密的聯繫,以致這些事情臨到的時候我們能夠回應呢?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眾人呼叫「和散那!和散那!」他們以為大衛的國臨到就是他們的拯救。但主耶穌說,我們要為祂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忍耐到幾時才算是忍耐到底呢?
(2)日子
13: 24-33耶穌告訴門徒,等候祂回來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讓我們讀vv26-29:「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27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28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29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人子:或譯神的國)近了,正在門口了。」
門徒呼喊:「和散那!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主耶穌卻告訴他們,那將要來的不是大衛之國,不是任何地上的政權。那將要來的是人子,是神的國。而當人子再來的時候,祂要招聚選民,不單以色列人,是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所有屬於神的都要招聚來。
那究竟是幾時呢?耶穌說:「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v32)。知不知道耶穌幾時回來不重要,重要是知道是祂回來做甚麼。當門徒仍然期盼彌賽亞來臨要復興大衛之國的時候,耶穌告訴他們:「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是要回來成就神的國。
「但是幾時呢?要等到幾時呢?要忍耐到幾時呢?」當政權越來越壓逼、當法律越來越失效、當主持公義的偏向不義、當世道人心越來越叫人失望的時候,我們會問:「要等到幾時?要忍耐到幾時?」耶穌卻提醒我們「要謹慎,警醒祈禱,因為[我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v33)
小結:兩種國度觀
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行後隨的人興高采烈地呼叫「和散那!」的時候,其實他們不明白耶穌帶來的是怎樣的拯救、怎樣的國度。對當時的人來說,恢復以色列國就是他們的拯救,要爭取復國,革命推翻羅馬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耶穌卻宣告,人子降臨帶來的國度不限地域、種族,是一個從四面八方呼召出來、被招聚在一起的選民群體。
今日我們就是被招聚成一個群體的選民,等候着耶穌降臨、帶來神的國度。求主幫助我們忍耐到底。當逼迫患難臨到的時候、當灰心失望的時候、當不明白為甚麼、心裏面對神產生疑問的時候,讓我們仍然忍耐到底,時刻保持與聖靈親密的聯繫,隨時與人分享心中盼望的緣由。
II. 選民是怎樣的
然後讓我們看看神所招聚的選民不是怎樣的,和應該是怎樣的。就是兩段橄欖山敘事中間夾着的一大段經文。
(A) 無花果樹被咒詛(11: 11 – 12: 12)
我們先看 11: 11 – 12: 12。這段經文主要有三個部分,包括: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和一個凶惡園戶的比喻。
如果你讀過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經文,可能你也曾經疑惑過,馬可明明說,耶穌在無花果樹找不到果子,是「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11:13)。這樣,耶穌咒詛無花果樹是不是祂亂發脾氣呢?或是祂對這棵樹過於苛刻呢?
要明白這件事,我們必須從整個段落來看。簡略來說, 11: 11 – 12: 12 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1) 11:12-14 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
(2) 11:15-19 潔淨聖殿
(3) 11:20-26 枯乾的無花果樹
(4) 11:27-33 質問耶穌的權柄
(5) 12:1-12 凶惡園戶的比喻
無花果樹與潔淨聖殿,兩件看似沒有相干的事,在這個結構之下,可以看見馬可要講的其實是同一個信息。
(1)11: 12-14(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
我們首先看看這棵無花果樹。耶穌「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11:13),於是祂走過去,以為有可能找着果子。奇怪地,既然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為甚麼耶穌有這樣的期望呢?原來無花果樹是先有果子後有葉子,有時是果子與葉子同時出現的。經文兩次提到這棵樹有葉子,但它只有葉子。就是說,在外表看來它是幾好的,可惜卻是虛有其表,它的實況是叫人失望的。
(2)11: 15-19(潔淨聖殿)
聖殿呢?耶穌來到聖殿,搗亂裏面那些買賣的攤檔,然後說:「經上不是記着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還記得門徒對聖殿的讚歎:「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13:1)假如聖殿確實是建築得宏偉瑰麗,它更應該是禱告的殿,那知變成了賊窩。這座聖殿只是虛有其表,它的實況是叫人失望的。
(3)11: 22-25(枯乾的無花果樹)
虛有其表有怎樣的下場呢?第二日,門徒經過,見到耶穌咒詛的無花果樹,「連根枯乾了」。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11:22-23)又說:「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11:25)
經文似乎說:憑信心的禱告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v25就會發現,耶穌在這裏說的禱告,不是指祈求任何的事物,而是指到禱告求天父的饒恕。你若心裏不疑惑,相信天父必定饒恕,你的禱告就必成就。
(4)11: 27-33(質問耶穌的權柄)
問題是,人是不是願意尋求天父的饒恕呢?
當耶穌再來到耶路撒冷,祭司長和文士質問祂「仗着甚麼權柄做這些事?」(11: 28)耶穌反問他們施洗約翰的權柄從哪裏來。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落在兩難之間,如果答約翰的權柄是從人間來,百姓會起哄,因為他們相信約翰是神差派來的。但如果說是從天上來的,他們自己卻沒有聽從。兩面不是人,於是他們唯有說「不知道」。
這句「不知道」,其實是表示他們不願意接受約翰所傳的信息。約翰「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1:4)祭司長和文士說「不知道」,表示了他們不願意悔改。因此也得不着天父的饒恕。
(5)12: 1-12(凶惡園戶的比喻)
得不着天上的父的饒恕,會是怎樣的呢?
耶穌說了一個凶惡園戶的比喻。葡萄園的主人是天上的父,園戶是祭司長、文士、長老(宗教領袖)。神一直不斷差派僕人來,包括施洗約翰。祭司長和文士他們不但拒絕、不接受施洗約翰的信息,最後當神差派祂的愛子來的時候,他們甚至連神的愛子也殺了。到最後,神要怎樣處置他們呢?「葡萄園的主人要怎麼辦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12: 9)
小結:被除滅
祭司長和文士是當時的宗教領袖,就好像那棵無花果樹那樣,他們在人面前有敬虔的外貌,然而他們只是虛有其表,他們的生命是叫人失望的。
當耶穌刻意提起施洗約翰的時候,其實是將「回轉悔改」的機會再一次放在他們面前。可惜他們不願意接受。因此,他們的結局就會好像那棵無花果樹那樣,連根也枯乾;神將會徹底將他們除滅,收回他們的選民身份。
可能我們都遇過不少基督徒,或者甚至牧師、傳道人,只是虛有其表,生命質素卻是叫人失望的。但我相信,神不是要我們用這一段經文去判斷別人。我相信神要提醒我們,要警醒留意自己的生命。我們會不會已經着重了外表(要讓人覺得好、覺得成功),而忘記了內裏與神要有親密的聯繫,變成了虛有其表也不自知呢?求主憐憫,給我們有回轉悔改的機會,又叫我們懂得把握。
(B) 如何看待耶穌(12:13-44)
神的選民不應該虛有其表,那麼應該是怎樣的呢?
在12: 13-34敘述當時的人對耶穌有不同的態度。
(1)敵意(12: 13-27)
第一種是敵意,12: 13提到:「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穌那裏,要就着他的話陷害他」;在v15耶穌也指出他們是要「試探」祂。當時大部分宗教領袖都是這樣對待耶穌的。
(2)善意(12: 28-34)
第二種是善意。12: 28-34記載一個文士,他對耶穌明顯地是讚賞和同意的。而耶穌也看出他與其他人對祂存着敵意的宗教領袖不同,「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12:34)
但對耶穌有善意是不夠的,離開神的國不遠,始終是未進入去。還要怎樣呢?
(3)兩種截然的態度(12: 35-44)
我們在12: 35-44再看見一個截然不同的對比。
在12: 35-37,耶穌先帶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基督是誰?基督是大衛的後裔,有君王的身份。但基督也是主、是神!
因為「基督是主」,以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值得我們留意,需要我們作出抉擇。
第一種態度是vv38-40所描述的那些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裏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一種人表面上是有學識、有地位、受人尊敬,實質上卻是詭詐的、虛偽的。他們不但虛有其表,而且是假裝敬虔。耶穌說,「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
另一種呢?在vv42-44:有一個窮寡婦將兩個小錢投入聖殿的奉獻箱,耶穌看見之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全然獻上,不為自己留下分文,這種信心從哪裏來的呢?會不會是聽道聽得多就有呢?會不會是讀多幾次聖經就有呢?
我相信這一種信心不是單靠聽道、讀經得來的。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唯有將信心實踐出來,那才是真正有信心。這個窮寡婦投入庫裏的不止是兩個小錢,而是她一切養生的、是她整個生命的一切。
值得我們撫心自問,我們的奉獻是怎樣的呢?上次看的經文,有一個人來問耶穌怎樣可以承受永生,耶穌要他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去跟隨祂。今次又讚賞這個奉獻一切的窮寡婦,難道耶穌真是要取去我們所有的嗎?
談到奉獻,我們常常顯得忌諱。大家可能會彼此問候「最近靈修怎樣呢?」有沒有問過你最近奉獻怎樣的?你有沒有問過別人奉獻怎樣的?
我也不會在此問這個問題。因為耶穌在這裏要說的並不是奉獻的問題,而是跟隨的問題。這個寡婦將一切養生都投上,其實是一個跟隨神的態度。是毫無保留、赤誠為主的委身。不是在乎投上多少的奉獻,而是在乎我們的心放置在哪裏。
小結:真信徒
真正被神招聚的選民是怎樣的呢?當然不會是對耶穌有敵意的。但只有善意也不足夠的。人必須認識耶穌是主,並且完完全全的將自己獻上。
III. 對眾人最後的說話(13:34-37)
門徒跟隨耶穌三年多,他們終於認出耶穌是基督了。然而他們仍然不明白耶穌受苦僕人的身份;但時候已經到了,耶穌要踏上受苦之路了。今日神也提醒我們,末後的日子將要來到了,可能也等不及我們是不是預備好了。
在馬可福音13: 34-37,耶穌用了一個比喻來提醒門徒:「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做的工,又吩咐看門的警醒。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36恐怕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警醒!」
我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回來,或是夜晚、或是早晨,任何一個時候都有可能。我們想祂回到來見到自己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已經預備好呢?抑或還是在睡着呢?
時間無多了,讓我們把握時間,今天就重新調整自己, 保持與神、與聖靈有親密的聯繫,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全心歸向神,毫無保留的向主委身,忠心跟隨。
回應詩
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渴望遵祢旨意而行;
主啊,我願意一生為祢所用,求祢差遣我。
不要任憑我妄行自己的路,
求祢更新我思想、意念所有,
主啊,求祢領我行十架的路,一生不偏離。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好像不久之前才跟大家講過「新年快樂」,眨下眼已經來到3月頭了。日子過得很快哩!
這個年度我跟大家分享馬可福音,來到今日也已經是尾二的一次。今次我們看耶穌上十字架之前對眾人最後的教訓,再思想作主門徒的教導。
上一次,我們看到,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8:29)。之後,主耶穌開始預告祂的受苦。雖然門徒始終不是很了解耶穌將要受苦這件事,但耶穌要走上這條苦路的時間卻已經到了。今日我們看到,耶穌要進入耶路撒冷了。
I. 兩段橄欖山敘述
今日要看的經文是11:1 – 13:37,開首和結尾都在橄欖山,都是關乎國度的。我又將它看作三文治的底面層。
(A) 和散那!(11: 1-11)
我們先看11: 1-11,剛才大家讀過了。這一段經文,相信大家很熟悉。「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這件事四卷福音書都有敘述,大同小異之中,我們又可以看到馬可的特別之處。
在馬太21章,透過引用舊約和藉着在場的人的呼喊,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以色列的君王這個身份被公開出來。同樣地,在約翰12章,也是透過人們的呼喊和引用舊約,指明耶穌是以色列的王;約翰甚至描述當時的人,拿着棕樹枝從城裏出去迎接耶穌。相比之下,在馬可這裏,人的呼喊卻是含蓄得多,「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那要來的是誰呢?是甚麼身份呢?沒有講。貫徹了馬可福音「彌賽亞的秘密」,直到這一刻耶穌的身份仍然是隱藏的。
而在路加19章,當門徒們禁不住讚美神、在場的法利賽人要求耶穌責備門徒的時候,耶穌直接地回答說,如果門徒閉口,石頭都要呼叫。
相比之下,馬可筆下的耶穌是沉默的。而這一位沉默的耶穌,與祂四周那些呼喊的人也形成極大的對比!
門徒將驢駒牽來,將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讓耶穌騎上,然後他們就與其他跟隨耶穌的人熱烈地呼喊。前行後隨的人將衣服、樹枝鋪在路上的這些舉動,在猶太人的傳統裏面,是迎接君王的舉動。前行後隨的人知道他們在迎接君王,他們的心正熱切期盼「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他們呼叫「和散那!」而「和散那」這個字本身有拯救的意思。他們熱切期盼「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他們呼求拯救,他們以為大衛的國來到就是他們的拯救。但耶穌並不是這樣想。在前行後隨的人熱烈地簇擁之下,耶穌沉默地進入耶路撒冷。
(B) 神的國近了(13:1-33)
然後讓我們看三文治結構的底層,馬可福音的13章,另一段橄欖山的敘述。
我們先看13:1-4「1耶穌從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2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地問他說: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
耶穌時代的聖殿,是經過廿幾年不斷的加建、修葺而成的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宇。門徒對聖殿的感覺、評價,大概與當時其他猶太人都差不多。可是耶穌不是這樣想。
在13:5-33耶穌從兩方面回答門徒的疑問。第一方面是vv5-23敘述「災難」,第二方面是vv24-33討論「日子」。
(1)災難
我們先看第一方面。13: 5-23這一段經文,很多人都視之為世界末日的「計時器」,將注意力放在「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地震、饑荒」等等的災難之上,用來推測主何時再回來。
當門徒問耶穌「幾時會有這些事呢?……有甚麼預兆呢?」耶穌即時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將注意力錯誤地擺放在這些「時候、日期」等等的問題上,就很容易被迷惑,以致錯失了經文的重點。這段彷彿關乎主再來的經文,重點其實是在vv5-8和vv14-23兩段災難中間夾着的一段,耶穌對門徒的提醒。
讓我們一起讀13: 9-13:「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11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12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13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不錯,主再來的日子是越來越近,然而作為跟從主的門徒,我們並不是要預測耶穌幾時返來,而是要預備自己怎樣回應。地震、饑荒這些災難可能是主再來的預兆,但這些都是我們能力以外的事情。神交付我們能力以內要處理的,是我們自己對主的忠誠。從初代教會直到現在,迷惑人的事、異端、假基督無日無之。但除了異端之外,跟從主的人受到逼迫和審問也是無日無之的。vv9-13提到的遭遇,可能是當時的讀者每一天的生活;說不定,有一天也會臨到我們身上。
大家可能也有留意,程序表上為國家、社會代禱的一欄,近來出現了為一些國內的牧者、信徒代禱的項目。也許你從其他媒體已經知道了這些事情。一些國內的牧者和信徒,當在效忠國家和實踐信仰兩者之間只可選其一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對上帝忠誠,結果受到逼迫、被冠以經濟罪名、被監禁。這些事情是不是距離我們很遠的呢?我們又可以置身事外幾耐呢?十年?
主耶穌說:「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我們是不是與聖靈有親密的聯繫,以致這些事情臨到的時候我們能夠回應呢?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眾人呼叫「和散那!和散那!」他們以為大衛的國臨到就是他們的拯救。但主耶穌說,我們要為祂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忍耐到幾時才算是忍耐到底呢?
(2)日子
13: 24-33耶穌告訴門徒,等候祂回來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讓我們讀vv26-29:「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27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28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29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人子:或譯神的國)近了,正在門口了。」
門徒呼喊:「和散那!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主耶穌卻告訴他們,那將要來的不是大衛之國,不是任何地上的政權。那將要來的是人子,是神的國。而當人子再來的時候,祂要招聚選民,不單以色列人,是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所有屬於神的都要招聚來。
那究竟是幾時呢?耶穌說:「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v32)。知不知道耶穌幾時回來不重要,重要是知道是祂回來做甚麼。當門徒仍然期盼彌賽亞來臨要復興大衛之國的時候,耶穌告訴他們:「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是要回來成就神的國。
「但是幾時呢?要等到幾時呢?要忍耐到幾時呢?」當政權越來越壓逼、當法律越來越失效、當主持公義的偏向不義、當世道人心越來越叫人失望的時候,我們會問:「要等到幾時?要忍耐到幾時?」耶穌卻提醒我們「要謹慎,警醒祈禱,因為[我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v33)
小結:兩種國度觀
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行後隨的人興高采烈地呼叫「和散那!」的時候,其實他們不明白耶穌帶來的是怎樣的拯救、怎樣的國度。對當時的人來說,恢復以色列國就是他們的拯救,要爭取復國,革命推翻羅馬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耶穌卻宣告,人子降臨帶來的國度不限地域、種族,是一個從四面八方呼召出來、被招聚在一起的選民群體。
今日我們就是被招聚成一個群體的選民,等候着耶穌降臨、帶來神的國度。求主幫助我們忍耐到底。當逼迫患難臨到的時候、當灰心失望的時候、當不明白為甚麼、心裏面對神產生疑問的時候,讓我們仍然忍耐到底,時刻保持與聖靈親密的聯繫,隨時與人分享心中盼望的緣由。
II. 選民是怎樣的
然後讓我們看看神所招聚的選民不是怎樣的,和應該是怎樣的。就是兩段橄欖山敘事中間夾着的一大段經文。
(A) 無花果樹被咒詛(11: 11 – 12: 12)
我們先看 11: 11 – 12: 12。這段經文主要有三個部分,包括: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和一個凶惡園戶的比喻。
如果你讀過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經文,可能你也曾經疑惑過,馬可明明說,耶穌在無花果樹找不到果子,是「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11:13)。這樣,耶穌咒詛無花果樹是不是祂亂發脾氣呢?或是祂對這棵樹過於苛刻呢?
要明白這件事,我們必須從整個段落來看。簡略來說, 11: 11 – 12: 12 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1) 11:12-14 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
(2) 11:15-19 潔淨聖殿
(3) 11:20-26 枯乾的無花果樹
(4) 11:27-33 質問耶穌的權柄
(5) 12:1-12 凶惡園戶的比喻
無花果樹與潔淨聖殿,兩件看似沒有相干的事,在這個結構之下,可以看見馬可要講的其實是同一個信息。
(1)11: 12-14(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
我們首先看看這棵無花果樹。耶穌「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11:13),於是祂走過去,以為有可能找着果子。奇怪地,既然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為甚麼耶穌有這樣的期望呢?原來無花果樹是先有果子後有葉子,有時是果子與葉子同時出現的。經文兩次提到這棵樹有葉子,但它只有葉子。就是說,在外表看來它是幾好的,可惜卻是虛有其表,它的實況是叫人失望的。
(2)11: 15-19(潔淨聖殿)
聖殿呢?耶穌來到聖殿,搗亂裏面那些買賣的攤檔,然後說:「經上不是記着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還記得門徒對聖殿的讚歎:「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13:1)假如聖殿確實是建築得宏偉瑰麗,它更應該是禱告的殿,那知變成了賊窩。這座聖殿只是虛有其表,它的實況是叫人失望的。
(3)11: 22-25(枯乾的無花果樹)
虛有其表有怎樣的下場呢?第二日,門徒經過,見到耶穌咒詛的無花果樹,「連根枯乾了」。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11:22-23)又說:「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11:25)
經文似乎說:憑信心的禱告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v25就會發現,耶穌在這裏說的禱告,不是指祈求任何的事物,而是指到禱告求天父的饒恕。你若心裏不疑惑,相信天父必定饒恕,你的禱告就必成就。
(4)11: 27-33(質問耶穌的權柄)
問題是,人是不是願意尋求天父的饒恕呢?
當耶穌再來到耶路撒冷,祭司長和文士質問祂「仗着甚麼權柄做這些事?」(11: 28)耶穌反問他們施洗約翰的權柄從哪裏來。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落在兩難之間,如果答約翰的權柄是從人間來,百姓會起哄,因為他們相信約翰是神差派來的。但如果說是從天上來的,他們自己卻沒有聽從。兩面不是人,於是他們唯有說「不知道」。
這句「不知道」,其實是表示他們不願意接受約翰所傳的信息。約翰「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1:4)祭司長和文士說「不知道」,表示了他們不願意悔改。因此也得不着天父的饒恕。
(5)12: 1-12(凶惡園戶的比喻)
得不着天上的父的饒恕,會是怎樣的呢?
耶穌說了一個凶惡園戶的比喻。葡萄園的主人是天上的父,園戶是祭司長、文士、長老(宗教領袖)。神一直不斷差派僕人來,包括施洗約翰。祭司長和文士他們不但拒絕、不接受施洗約翰的信息,最後當神差派祂的愛子來的時候,他們甚至連神的愛子也殺了。到最後,神要怎樣處置他們呢?「葡萄園的主人要怎麼辦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12: 9)
小結:被除滅
祭司長和文士是當時的宗教領袖,就好像那棵無花果樹那樣,他們在人面前有敬虔的外貌,然而他們只是虛有其表,他們的生命是叫人失望的。
當耶穌刻意提起施洗約翰的時候,其實是將「回轉悔改」的機會再一次放在他們面前。可惜他們不願意接受。因此,他們的結局就會好像那棵無花果樹那樣,連根也枯乾;神將會徹底將他們除滅,收回他們的選民身份。
可能我們都遇過不少基督徒,或者甚至牧師、傳道人,只是虛有其表,生命質素卻是叫人失望的。但我相信,神不是要我們用這一段經文去判斷別人。我相信神要提醒我們,要警醒留意自己的生命。我們會不會已經着重了外表(要讓人覺得好、覺得成功),而忘記了內裏與神要有親密的聯繫,變成了虛有其表也不自知呢?求主憐憫,給我們有回轉悔改的機會,又叫我們懂得把握。
(B) 如何看待耶穌(12:13-44)
神的選民不應該虛有其表,那麼應該是怎樣的呢?
在12: 13-34敘述當時的人對耶穌有不同的態度。
(1)敵意(12: 13-27)
第一種是敵意,12: 13提到:「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穌那裏,要就着他的話陷害他」;在v15耶穌也指出他們是要「試探」祂。當時大部分宗教領袖都是這樣對待耶穌的。
(2)善意(12: 28-34)
第二種是善意。12: 28-34記載一個文士,他對耶穌明顯地是讚賞和同意的。而耶穌也看出他與其他人對祂存着敵意的宗教領袖不同,「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12:34)
但對耶穌有善意是不夠的,離開神的國不遠,始終是未進入去。還要怎樣呢?
(3)兩種截然的態度(12: 35-44)
我們在12: 35-44再看見一個截然不同的對比。
在12: 35-37,耶穌先帶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基督是誰?基督是大衛的後裔,有君王的身份。但基督也是主、是神!
因為「基督是主」,以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值得我們留意,需要我們作出抉擇。
第一種態度是vv38-40所描述的那些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裏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一種人表面上是有學識、有地位、受人尊敬,實質上卻是詭詐的、虛偽的。他們不但虛有其表,而且是假裝敬虔。耶穌說,「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
另一種呢?在vv42-44:有一個窮寡婦將兩個小錢投入聖殿的奉獻箱,耶穌看見之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全然獻上,不為自己留下分文,這種信心從哪裏來的呢?會不會是聽道聽得多就有呢?會不會是讀多幾次聖經就有呢?
我相信這一種信心不是單靠聽道、讀經得來的。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唯有將信心實踐出來,那才是真正有信心。這個窮寡婦投入庫裏的不止是兩個小錢,而是她一切養生的、是她整個生命的一切。
值得我們撫心自問,我們的奉獻是怎樣的呢?上次看的經文,有一個人來問耶穌怎樣可以承受永生,耶穌要他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去跟隨祂。今次又讚賞這個奉獻一切的窮寡婦,難道耶穌真是要取去我們所有的嗎?
談到奉獻,我們常常顯得忌諱。大家可能會彼此問候「最近靈修怎樣呢?」有沒有問過你最近奉獻怎樣的?你有沒有問過別人奉獻怎樣的?
我也不會在此問這個問題。因為耶穌在這裏要說的並不是奉獻的問題,而是跟隨的問題。這個寡婦將一切養生都投上,其實是一個跟隨神的態度。是毫無保留、赤誠為主的委身。不是在乎投上多少的奉獻,而是在乎我們的心放置在哪裏。
小結:真信徒
真正被神招聚的選民是怎樣的呢?當然不會是對耶穌有敵意的。但只有善意也不足夠的。人必須認識耶穌是主,並且完完全全的將自己獻上。
III. 對眾人最後的說話(13:34-37)
門徒跟隨耶穌三年多,他們終於認出耶穌是基督了。然而他們仍然不明白耶穌受苦僕人的身份;但時候已經到了,耶穌要踏上受苦之路了。今日神也提醒我們,末後的日子將要來到了,可能也等不及我們是不是預備好了。
在馬可福音13: 34-37,耶穌用了一個比喻來提醒門徒:「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做的工,又吩咐看門的警醒。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36恐怕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警醒!」
我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回來,或是夜晚、或是早晨,任何一個時候都有可能。我們想祂回到來見到自己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已經預備好呢?抑或還是在睡着呢?
時間無多了,讓我們把握時間,今天就重新調整自己, 保持與神、與聖靈有親密的聯繫,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全心歸向神,毫無保留的向主委身,忠心跟隨。
回應詩
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渴望遵祢旨意而行;
主啊,我願意一生為祢所用,求祢差遣我。
不要任憑我妄行自己的路,
求祢更新我思想、意念所有,
主啊,求祢領我行十架的路,一生不偏離。
Sunday, February 14, 2016
愛 ‧ 回家
經文:路得記 1 – 4 章
引言
在思想「新春主日」說甚麼信息的時候,想到年初七碰上情人節,於是想說一個關於愛、關於家庭的故事。自然地想到路得記。
路得記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貫串四章經文是愛和恩慈:路得對拿俄米、波阿斯對路得、上帝對祂的子民。路得記也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第一章開始時是以利米勒、拿俄米一家四口去到摩押,第一章結束時是拿俄米回到老家伯利恆。
然後,當打算下筆的時候,忽然之間,這個新春又變得不是那麼溫馨甜蜜。一下子打亂了心神。再思想之下,又發現路得記與我們今天也許還是有點點相似。
不知道弟兄姊妹是不是都有讀過路得記呢?
故事一開始,就是大家剛才讀的1:1-5:在士師時期的某一年,國中遇上饑荒。有一個家庭,以利米勒和拿俄米兩夫婦,帶着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從伯利恆移居摩押地。原本打算寄居一會兒的,那知以利米勒卻客死異鄉。兩個兒子後來都在當地娶妻,大概是打算定居下來了。可惜,十年之間,兩個兒子又相繼死去,於是,剩下拿俄米。
然後,有一日,拿俄米聽見伯利恆有收成了,於是她起程回家。兩個媳婦之中,路得執意要跟隨她回去。於是二人起行。回到伯利恆的時候正是開始收割的時候。
I. 人生小故事(1:1-5; 19-22)
從故事的開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特別的故事。國中遇上饑荒,一家大小避走他鄉,這樣的情節,以色列的始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試過。大概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事情發展下去,是令人難過的。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出去,到最後「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就如她自己所說:「滿滿地出去,……空空地回來」(1: 21)。
遇上這樣的事情,不少人會問「為甚麼?」,或者有人會質疑「神在哪裏?」也可能有人跳出來代神發言說他們不應該離開家鄉……諸如此類。無論甚麼原因,反正,當災難臨到、當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人最終會問的問題是:「要不要信下去?」「要不要繼續相信這個神?」
然而,認識神的人知道一切事情都有神的容許和參與,他們會將禍福吉凶都歸在上帝的名下,然後問:「如何?」——「如何回應?」「如何自處?」
拿俄米是認識神的,她是知道的。讓我們讀1:19-22:「19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20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21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22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拿俄米知道這樣的事情臨到必然有神的旨意。她的解讀是:「全能者使我受苦」。她說了兩次。本來是滿滿的,不是嗎?一家四口,齊齊整整。可是到頭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空空的回來。留意她稱呼神做「全能者」,她知道神萬事都能作,祂的旨意不能攔阻。正是這樣,所以她確認她的空空而回是上帝降禍與她。除了上帝還有誰能夠這樣做?!
面對患難的時候,人會問:「上帝在哪裏?上帝怎麼容許這些事情發生?」人會質疑上帝的慈愛或者公義:「全能的神為甚麼不阻止暴行?」甚至舊約的先知也曾經質問上帝:「你為何看着奸惡而不理呢?…… 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哈1:3, 13)
神甚麼也沒有做嗎?神在做甚麼呢?也許上帝沒有大鑼大鼓的讓我們看見奸惡的人被懲治,但上帝確實在回應患難。在1:6 提到:拿俄米決定從摩押地歸回伯利恆,是「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而當她與路得回到伯利恆的時候,「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上帝眷顧祂的百姓不是一宗傳聞,而是真真實實的事情。拿俄米有沒有看見呢?
我們有沒有看見呢?在人間的患難裏面,神仍然眷顧着祂的百姓,我們有沒有看見呢?求主幫助我們。
II. 小故事大結局(4:13-17)
「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1:22)故事發展下去,安頓下來之後,路得想到可以拾麥穗維生,於是去到田間。恰巧來到以利米勒的近親波阿斯的田裏,而且得到波阿斯的善待。就這樣,路得在波阿斯的田裏面拾取麥穗,從收割大麥到收完小麥,即是從4月底到6月,大概七個星期的時間。
收割季節結束的時候,有一日拿俄米指示路得去打麥場上找着波阿斯,要求他盡至近親屬的責任。那知,原來在波阿斯以外另有一個人比他更近,按律法規定應當由這個人先盡責任。如果這個人真的願意盡他的責任,波阿斯就不能夠迎娶路得了。事情似乎出現了阻滯。幸好,那個更近的親屬拒絕了,於是波阿斯就承接至近親屬的責任,買贖以利米勒的田地,並且娶路得為妻。於是故事大團圓結局。
讓我們讀4:13-17:「13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14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15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16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作他的養母。17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
這幾節經文讓我們看見,真真正正的大團圓結局不是波阿斯和路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點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波阿斯和路得二人甚至只是在v13上半節出現。真真正正的大團圓結局是對拿俄米來說的。
4:13-17這段經文,很細緻地回應了拿俄米在第一章的遭遇。首先我們看見發言的是「婦人們」,回應了1:19-22,當拿俄米回到伯利恆時與她說話的「婦女們」。這班「婦人」,沒有特定是哪些人,只是一班「姨媽姑姐、三姑六婆」。她們說甚麼呢?她們不是說閒話,她們說讚美神的說話。
在1:19-22,拿俄米說「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這班婦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拿俄米說「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這班婦女說「耶和華……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這孩子]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這班婦女說「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
真真正正的大團圓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群婦女的好像一面鏡子,對照出拿俄米的困境被徹底地逆轉。神逐一為她解決困難:神賜下糧食解決饑荒的問題,神賜下這個孩子使拿俄米不至於孤苦無依、晚境淒涼。
但真真正正的大團圓又不只是有「至近的親屬」、有人「奉養到老」,我們看見真真正正大團圓,在於神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恩慈和愛。
在v13提到「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簡簡單單一句經文,裏面包含了上帝豐富的恩典,和人與人之間的恩慈相待。
(a) 人的恩慈
讓我們先看看人的恩慈。
(1) 第一是波阿斯對拿俄米的恩慈。
剛才說過,在波阿斯之上另有一人是更近的親屬,波阿斯能夠娶路得為妻,是那個更近的親屬拒絕承擔他的責任。所以反過來說,承擔責任並不是必然的;是因為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所以最終才會出現「拿俄米得孩子」的結局。
(2) 其次是路得與波阿斯之間的恩慈。
在第2章,當路得去到波阿斯的田間拾穗時,我們看見波阿斯對她的恩慈。這也不是必然的。在第2章,作者幾次稱呼路得都不忘冠以「摩押女子」這個稱謂,突顯了路得的摩押女子身份在伯利恆是多麼的不利。一來因為摩押這個民族有着不光彩的出身(創19:30-38),二來也因為摩押是在摩西律法裏面明文規定不能夠進入敬拜的其中一個民族(申23:3)。可以想像伯利恆的人對來自摩押的路得可能有一定的鄙視,所以當波阿斯叫路得不要到別的田裏去拾穗時,「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2:10-11)波阿斯是欣賞路得對拿俄米的恩慈,所以以恩慈待她。
另一方面,在第3章,當路得請波阿斯盡至近親屬的責任時,波阿斯說:「女兒啊,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3:10)
波阿斯也許有義務要盡至近親屬的責任,路得卻沒有義務要嫁給波阿斯的。波阿斯說:「本城的人都知道[路得]是個賢德的女子」,但她沒有選擇其他年輕的追求者,反而來尋求一個比自己年長一輩的波阿斯。對比之下,波阿斯說,這是路得恩慈的表現。
(3) 第三是路得對拿俄米的恩慈。
在1:6-18,當拿俄米打算回伯利恆的時候,兩個媳婦都說要跟隨她回去。拿俄米說出自己的困境:無丈夫,不可能再有兒子給媳婦作夫婿。簡單來說,兩個媳婦跟着她,只是一條絕路。但路得仍然堅持,甚至在耶和華面前發誓。路得對拿俄米的這份恩情,在4:15形容為「愛慕」,是一種強烈的愛。這份愛強烈到路得願意離鄉別井、放棄既有的一切,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進入一個鄙視她身份的群體,就是為了捨不得拿俄米。
(4) 第四是,路得和波阿斯對拿俄米的恩慈。
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先要明白至近親屬有甚麼責任要承擔。
在利未記25:25提到「你的弟兄若漸漸窮乏,賣了幾分地業,他至近的親屬就要來把弟兄所賣的贖回。」可是,若弟兄已經身故,又無兒無女呢?民數記27:8-11記載,「8……人若死了沒有兒子,就要把他的產業歸給他的女兒。9他若沒有女兒,就要把他的產業給他的弟兄。10他若沒有弟兄,就要把他的產業給他父親的弟兄。11他父親若沒有弟兄,就要把他的產業給他族中最近的親屬,他便要得為業。」這樣說,波阿斯向拿俄米買以利米勒的田地並不是必然的,他原本可以無須付出任何代價就得到了,但他願意買過來。
此外,波阿斯娶路得,為拿俄米生孩子,也不是必然的。申命記25:5-10這樣記載:「5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她為妻,與她同房。6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7那人若不願意娶他哥哥的妻,他哥哥的妻就要到城門長老那裏,說:我丈夫的兄弟不肯在以色列中興起他哥哥的名字,不給我盡弟兄的本分。8本城的長老就要召那人來問他,他若執意說:我不願意娶她,9他哥哥的妻就要當着長老到那人的跟前,脫了他的鞋,吐唾沫在他臉上,說:凡不為哥哥建立家室的都要這樣待他。10在以色列中,他的名必稱為脫鞋之家。」
這個娶嫂為兄立後的做法,是在兄弟平輩之間的責任。明顯地,那個更近的親屬是這個身份,所以當他拒絕盡他的責任時,就脫下了他的鞋(4:8)。同時我們也看見波阿斯娶路得就不存在為路得的亡夫立後的義務了。所以當波阿斯和路得願意將新生的兒子給拿俄米作孩子,就更顯出他們對拿俄米的恩慈了。
(b) 神的恩慈
然後我們看神的恩慈。
4:13-14「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
「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結婚、生仔並不是必然的。我們常常聽到現代社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令到生兒育女有許多的不順利。但是在古代時候也不見得容易。路得的第一段婚姻,她和拿俄米的兒子結婚十年都無兒無女。而路得能夠懷孕,聖經作者告訴我們是「耶和華使她懷孕」的。這個情況在聖經也不陌生:亞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拉結、撒母耳的父母,還有新約時候施洗約翰的父母,都是原本不育,後來神特別施恩賜給他們有後裔的。路得能夠懷孕生子,是耶和華的恩慈。
此外,神的恩慈也顯在祂的誡命律例典章之中。
剛才看過幾段關於「贖業至親」和「娶嫂為兄立後」的誡命,都是神對人的恩慈,特別是對一些落在患難之中、不能夠靠自己脫離困厄的人。還有一項,就是神特別看顧孤兒寡婦和寄居者的。在利未記19:9-10神吩咐:「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
申命記24:19也是這樣吩咐:「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路得能夠靠拾取麥穗維生,一方面固然因為波阿斯的恩慈,然而更大的恩典是出於神對孤兒寡婦、寄居者的憐憫和恩典。
所以,綜合來說,拿俄米不至被撇下無至近的親屬,又有人奉養她終老,是因為人和神對她恩慈相待。
落在沒有理由的苦難裏面,或者因着個人因素、錯誤抉擇等等原因以致在患難裏面沒有出路、沒有解救的時候,神的恩慈,和人的彼此恩待都是讓困苦的人活得容易一些的要素。
III. 從小故事到大政治(4:18-22)
若是純粹一個小品故事,記載一個人,或者三個人在困境中的經歷,那麼經文到4:17可以完結的了。但這個並不是一般的故事,經文 4:18-22為我們開出一個更大的格局,讓我們看見神的信實,不單在祂對拿俄米、路得,甚至波阿斯的恩待,更在於祂掌管歷史,以祂奇妙的作為統管萬有。
讓我們讀4:18-22:「18法勒斯的後代記在下面:法勒斯生希斯崙;19希斯崙生蘭;蘭生亞米拿達;20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21撒門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備得;22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
雖然在v17也有提及那孩子是大衛的祖父,但vv18-22這個家譜放在這裏有其特別的用意。
vv18-22這個家譜追溯大衛的出身直至法勒斯。除了因為法勒斯是猶大支派之中最大的一族之外,我相信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法勒斯的出生也有特別的地方,而且兩件事件之間有着相似之處。在創世記38章記載,法勒斯也是由一位寡婦主動要求至近親屬盡責任而懷孕出生的。而且無獨有偶地,這位寡婦也是向比她年長一輩的至近親屬要求立後的。將這兩件事件相提並論,就顯出路得和波阿斯所生的這個孩子對大衛王朝的重要性。同時也顯出波阿斯對大衛王朝的重要性。
波阿斯在打算娶路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會成為後來以色列國最偉大君王的祖先呢?當然沒有了!波阿斯只是按照當時他身處的境況作一個合乎律法的決定。而神就是讚賞他這個決定。波阿斯被放置在這個家譜裏面的第七代,大衛是第十代。十和七都有完整完全的意思。波阿斯信守神的律例,神就將他抬舉與大衛同樣地偉大。
除了對波阿斯的讚賞推崇,這個家譜另一個重點是「法勒斯的後代」的「後代」這個字詞。
在創世記,同一個字詞被用作為分段標記的用詞,用來標示新段落的開始。我相信,這個家譜放在這裏,用上「後代」這個字詞也是要標示一個新的開始。
回看路得記1:1,事情開始時是「士師秉政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對於「士師秉政」有怎樣的印象呢?如果你手上有印刷本的聖經,只需要翻到前面一頁,就是士師記的最後一節經文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再翻前少少,在士師記17-21章,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如何地任意而行。在一個混亂、失去秩序的社會,無論是道德倫理,抑或宗教信仰層面,都是各人喜歡怎樣就怎樣、「任意而行」的時代,神透過波阿斯和路得的彼此恩待,和他們對拿俄米的恩慈,為以色列民族開創新的局面。讓路得記的讀者看見,儘管眼前是混亂無序,神已經預定有解決困局的一天。
當然,今日我們讀路得記,又比當時的讀者有更高一層次的視角。今日我們看見英勇偉大的大衛也有軟弱的時候,神所揀選的以色列民也有背叛上帝、以致被亡國、被分散在全地的時候。而在以色列四週的列強,儘管他們似乎能夠攻陷其他國家、統一全地,我們又看見最終列國的興替都不在他們自己掌控之內,正如但以理書說:「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4:17, 32; 5:21)。最後,「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2:44),就是啟示錄11:15所宣告的:「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IV. 小人物置身大時代
然而,在這個榮耀的將來還沒有來到之前,我們可以怎樣自處呢?置身混亂的政局之中,社會的發展與神的公義、憐憫背道而馳,「各人任意而行」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回應?
讓我們回來看看在路得記的各人是怎樣回應的。
(1) 首先我們看拿俄米。
從表面來看,拿俄米的得着是最大的。在第1章,她懷着喪夫喪子之痛回歸故鄉。覺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之後的幾章經文,我們看見她終於看見一直陪伴在旁的路得,並且嘗試指示她去尋找幸福的歸宿。
不過到第4章,即便是路得的孩子已經抱在她的懷中,拿俄米似乎仍然未能夠從一無所有的沮喪之中省悟過來。我們看見的那些「稱頌神、沒有撇下你……」的說話都是旁邊的「婦人們」說的。究竟拿俄米自己有沒有領受到這些是波阿斯、路得,以至是神對她的恩慈相待呢?抑或她仍然困在自己的愁苦、患難之中,沒有走出來呢?
面對困境,有一些人會選擇將自己鎖在困難裏面自怨自艾,甚至會怨天尤人、懷疑上帝,卻沒有張開眼睛看見情況已經改變、神的恩典已經臨到,以致平白失去了重新開始的機會。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呢?
(2) 接着我們看路得。
嚴格來說,路得的際遇與拿俄米是相似的。同樣是喪夫無子的孤寡,更甚的是,路得來到伯利恆可說是舉目無親的。不同的是,路得積極主動的面對困境。
作為一個猶大社會所鄙視的摩押女子,路得並沒有逃避。為了照顧自己和拿俄米的生活,她主動走入社會去尋找機會。而且從波阿斯的說話,我們估計路得應該有機會認識其他她可以付托終生的人,她大可以撇下拿俄米不顧,但她沒有這樣做,她沒有忘記初衷。但她也不是脫離現實的,而當一個既能夠照自己,又能夠照顧拿俄米的機會出現在她面前,她就把握着。
在混亂的時勢裏面,務實的人很容易看見各種發揮自己的機會,有時難免迷失自我。路得卻不是這樣,在為自已爭取、把握機會的同時,她沒有忘記對拿俄米的恩情。
(3) 然後我們看波阿斯。
波阿斯一出場的時候被形容為「大財主」,意思其實是「有名望的人」。而在整個故事裏面,我們所看見的波阿斯最突出的一點是他願意遵守神的誡命。在第4章,當那個更近的親屬不願意履行「贖業至親」的義務和責任時,我們看見其他人並沒有提出責難,可以估計當時不遵守這誡命並不是罕見的。映襯之下,波阿斯願意按照神的誡命生活就更顯寶貴。或者從更闊的歷史角度來看,波阿斯是在「各人任意而行」的士師時代,仍然能夠持守信仰的要求,甚至願意放棄一己的利益來照顧孤寡軟弱的人。
事實上,剛才我們也看過,拿俄米的困境得到解脫,路得對拿俄米忠誠的愛慕得到展露,都是因為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甚至付出得超過誡命的要求來恩待這兩個寡婦。他不知道自己會名留清史的,只是依據眼前的境況,活出信仰的要求而已。
生逢亂世,有人可以因為「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也有人好像波阿斯這樣仍然擇善固執,在濁世洪流之中仍然持守神的要求。這是認識神的人要花氣力來選擇和堅持的。
(4) 最後我們看神。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今日我們不是看士師記,不能夠跟大家深入解說,但簡單來說,即便是士師時期,罪惡昭彰,神仍然為祂的子民興起士師來拯救。神的信實就彰顯在祂對祂子民的不離不棄之上。
不單這樣。在路得記的經文裏面,我們多次看見神直接介入,無論是祂「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1:6),或是路得去拾取麥穗時「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裏」(2:3),還有當波阿斯決定要處理迎娶路得的事情時,「恰巧波阿斯所說的那至近的親屬經過」(4:1),以及剛才我們讀過的:「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4:13),在在都看見神的手帶領、恩待祂的子民。
也不止於此。我們剛才看了,神使用祂的律例典章,透過人信實的持守,在人間的不幸和患難裏面將祂的恩慈彰顯出來。
結語
當社會混亂,失去秩序的時候,屬神的人可以選擇逃避,躲藏在自我的愁苦患難裏面。
我們也可以選擇務實地利用各種機會為自己的幸福積極爭取;只要不喪失理智、不失去自我、不忘記以恩慈待人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神的恩慈,在艱難裏面信實地持守,以致在患難裏面的人可以過得容易一點。
最後,讓我們不要失去盼望。因為全能者不是降禍的神,祂的憐憫恩慈仍然是人可以仰望倚靠的。
回應詩
神大愛
我唱出,神大愛,神豈有難成的事。
人生路,常起跌,祢話語叫我永不動搖。
在世間,能遇祢,迷了路有主引導。
常施恩,常看顧,祢杖扶持,祢竿引領。
何時我跌倒,何時祢扶持,
危難遇風雪,祢必庇佑;
前途在祢手,牽我到白頭,
守護我,從今天起,直到永遠。
引言
在思想「新春主日」說甚麼信息的時候,想到年初七碰上情人節,於是想說一個關於愛、關於家庭的故事。自然地想到路得記。
路得記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貫串四章經文是愛和恩慈:路得對拿俄米、波阿斯對路得、上帝對祂的子民。路得記也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第一章開始時是以利米勒、拿俄米一家四口去到摩押,第一章結束時是拿俄米回到老家伯利恆。
然後,當打算下筆的時候,忽然之間,這個新春又變得不是那麼溫馨甜蜜。一下子打亂了心神。再思想之下,又發現路得記與我們今天也許還是有點點相似。
不知道弟兄姊妹是不是都有讀過路得記呢?
故事一開始,就是大家剛才讀的1:1-5:在士師時期的某一年,國中遇上饑荒。有一個家庭,以利米勒和拿俄米兩夫婦,帶着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從伯利恆移居摩押地。原本打算寄居一會兒的,那知以利米勒卻客死異鄉。兩個兒子後來都在當地娶妻,大概是打算定居下來了。可惜,十年之間,兩個兒子又相繼死去,於是,剩下拿俄米。
然後,有一日,拿俄米聽見伯利恆有收成了,於是她起程回家。兩個媳婦之中,路得執意要跟隨她回去。於是二人起行。回到伯利恆的時候正是開始收割的時候。
I. 人生小故事(1:1-5; 19-22)
從故事的開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特別的故事。國中遇上饑荒,一家大小避走他鄉,這樣的情節,以色列的始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試過。大概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事情發展下去,是令人難過的。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出去,到最後「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就如她自己所說:「滿滿地出去,……空空地回來」(1: 21)。
遇上這樣的事情,不少人會問「為甚麼?」,或者有人會質疑「神在哪裏?」也可能有人跳出來代神發言說他們不應該離開家鄉……諸如此類。無論甚麼原因,反正,當災難臨到、當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人最終會問的問題是:「要不要信下去?」「要不要繼續相信這個神?」
然而,認識神的人知道一切事情都有神的容許和參與,他們會將禍福吉凶都歸在上帝的名下,然後問:「如何?」——「如何回應?」「如何自處?」
拿俄米是認識神的,她是知道的。讓我們讀1:19-22:「19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20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21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22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拿俄米知道這樣的事情臨到必然有神的旨意。她的解讀是:「全能者使我受苦」。她說了兩次。本來是滿滿的,不是嗎?一家四口,齊齊整整。可是到頭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空空的回來。留意她稱呼神做「全能者」,她知道神萬事都能作,祂的旨意不能攔阻。正是這樣,所以她確認她的空空而回是上帝降禍與她。除了上帝還有誰能夠這樣做?!
面對患難的時候,人會問:「上帝在哪裏?上帝怎麼容許這些事情發生?」人會質疑上帝的慈愛或者公義:「全能的神為甚麼不阻止暴行?」甚至舊約的先知也曾經質問上帝:「你為何看着奸惡而不理呢?…… 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哈1:3, 13)
神甚麼也沒有做嗎?神在做甚麼呢?也許上帝沒有大鑼大鼓的讓我們看見奸惡的人被懲治,但上帝確實在回應患難。在1:6 提到:拿俄米決定從摩押地歸回伯利恆,是「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而當她與路得回到伯利恆的時候,「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上帝眷顧祂的百姓不是一宗傳聞,而是真真實實的事情。拿俄米有沒有看見呢?
我們有沒有看見呢?在人間的患難裏面,神仍然眷顧着祂的百姓,我們有沒有看見呢?求主幫助我們。
II. 小故事大結局(4:13-17)
「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1:22)故事發展下去,安頓下來之後,路得想到可以拾麥穗維生,於是去到田間。恰巧來到以利米勒的近親波阿斯的田裏,而且得到波阿斯的善待。就這樣,路得在波阿斯的田裏面拾取麥穗,從收割大麥到收完小麥,即是從4月底到6月,大概七個星期的時間。
收割季節結束的時候,有一日拿俄米指示路得去打麥場上找着波阿斯,要求他盡至近親屬的責任。那知,原來在波阿斯以外另有一個人比他更近,按律法規定應當由這個人先盡責任。如果這個人真的願意盡他的責任,波阿斯就不能夠迎娶路得了。事情似乎出現了阻滯。幸好,那個更近的親屬拒絕了,於是波阿斯就承接至近親屬的責任,買贖以利米勒的田地,並且娶路得為妻。於是故事大團圓結局。
讓我們讀4:13-17:「13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14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15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16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作他的養母。17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
這幾節經文讓我們看見,真真正正的大團圓結局不是波阿斯和路得「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點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波阿斯和路得二人甚至只是在v13上半節出現。真真正正的大團圓結局是對拿俄米來說的。
4:13-17這段經文,很細緻地回應了拿俄米在第一章的遭遇。首先我們看見發言的是「婦人們」,回應了1:19-22,當拿俄米回到伯利恆時與她說話的「婦女們」。這班「婦人」,沒有特定是哪些人,只是一班「姨媽姑姐、三姑六婆」。她們說甚麼呢?她們不是說閒話,她們說讚美神的說話。
在1:19-22,拿俄米說「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這班婦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拿俄米說「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這班婦女說「耶和華……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這孩子]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這班婦女說「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
真真正正的大團圓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群婦女的好像一面鏡子,對照出拿俄米的困境被徹底地逆轉。神逐一為她解決困難:神賜下糧食解決饑荒的問題,神賜下這個孩子使拿俄米不至於孤苦無依、晚境淒涼。
但真真正正的大團圓又不只是有「至近的親屬」、有人「奉養到老」,我們看見真真正正大團圓,在於神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恩慈和愛。
在v13提到「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簡簡單單一句經文,裏面包含了上帝豐富的恩典,和人與人之間的恩慈相待。
(a) 人的恩慈
讓我們先看看人的恩慈。
(1) 第一是波阿斯對拿俄米的恩慈。
剛才說過,在波阿斯之上另有一人是更近的親屬,波阿斯能夠娶路得為妻,是那個更近的親屬拒絕承擔他的責任。所以反過來說,承擔責任並不是必然的;是因為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所以最終才會出現「拿俄米得孩子」的結局。
(2) 其次是路得與波阿斯之間的恩慈。
在第2章,當路得去到波阿斯的田間拾穗時,我們看見波阿斯對她的恩慈。這也不是必然的。在第2章,作者幾次稱呼路得都不忘冠以「摩押女子」這個稱謂,突顯了路得的摩押女子身份在伯利恆是多麼的不利。一來因為摩押這個民族有着不光彩的出身(創19:30-38),二來也因為摩押是在摩西律法裏面明文規定不能夠進入敬拜的其中一個民族(申23:3)。可以想像伯利恆的人對來自摩押的路得可能有一定的鄙視,所以當波阿斯叫路得不要到別的田裏去拾穗時,「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2:10-11)波阿斯是欣賞路得對拿俄米的恩慈,所以以恩慈待她。
另一方面,在第3章,當路得請波阿斯盡至近親屬的責任時,波阿斯說:「女兒啊,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3:10)
波阿斯也許有義務要盡至近親屬的責任,路得卻沒有義務要嫁給波阿斯的。波阿斯說:「本城的人都知道[路得]是個賢德的女子」,但她沒有選擇其他年輕的追求者,反而來尋求一個比自己年長一輩的波阿斯。對比之下,波阿斯說,這是路得恩慈的表現。
(3) 第三是路得對拿俄米的恩慈。
在1:6-18,當拿俄米打算回伯利恆的時候,兩個媳婦都說要跟隨她回去。拿俄米說出自己的困境:無丈夫,不可能再有兒子給媳婦作夫婿。簡單來說,兩個媳婦跟着她,只是一條絕路。但路得仍然堅持,甚至在耶和華面前發誓。路得對拿俄米的這份恩情,在4:15形容為「愛慕」,是一種強烈的愛。這份愛強烈到路得願意離鄉別井、放棄既有的一切,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進入一個鄙視她身份的群體,就是為了捨不得拿俄米。
(4) 第四是,路得和波阿斯對拿俄米的恩慈。
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先要明白至近親屬有甚麼責任要承擔。
在利未記25:25提到「你的弟兄若漸漸窮乏,賣了幾分地業,他至近的親屬就要來把弟兄所賣的贖回。」可是,若弟兄已經身故,又無兒無女呢?民數記27:8-11記載,「8……人若死了沒有兒子,就要把他的產業歸給他的女兒。9他若沒有女兒,就要把他的產業給他的弟兄。10他若沒有弟兄,就要把他的產業給他父親的弟兄。11他父親若沒有弟兄,就要把他的產業給他族中最近的親屬,他便要得為業。」這樣說,波阿斯向拿俄米買以利米勒的田地並不是必然的,他原本可以無須付出任何代價就得到了,但他願意買過來。
此外,波阿斯娶路得,為拿俄米生孩子,也不是必然的。申命記25:5-10這樣記載:「5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她為妻,與她同房。6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7那人若不願意娶他哥哥的妻,他哥哥的妻就要到城門長老那裏,說:我丈夫的兄弟不肯在以色列中興起他哥哥的名字,不給我盡弟兄的本分。8本城的長老就要召那人來問他,他若執意說:我不願意娶她,9他哥哥的妻就要當着長老到那人的跟前,脫了他的鞋,吐唾沫在他臉上,說:凡不為哥哥建立家室的都要這樣待他。10在以色列中,他的名必稱為脫鞋之家。」
這個娶嫂為兄立後的做法,是在兄弟平輩之間的責任。明顯地,那個更近的親屬是這個身份,所以當他拒絕盡他的責任時,就脫下了他的鞋(4:8)。同時我們也看見波阿斯娶路得就不存在為路得的亡夫立後的義務了。所以當波阿斯和路得願意將新生的兒子給拿俄米作孩子,就更顯出他們對拿俄米的恩慈了。
(b) 神的恩慈
然後我們看神的恩慈。
4:13-14「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
「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結婚、生仔並不是必然的。我們常常聽到現代社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令到生兒育女有許多的不順利。但是在古代時候也不見得容易。路得的第一段婚姻,她和拿俄米的兒子結婚十年都無兒無女。而路得能夠懷孕,聖經作者告訴我們是「耶和華使她懷孕」的。這個情況在聖經也不陌生:亞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拉結、撒母耳的父母,還有新約時候施洗約翰的父母,都是原本不育,後來神特別施恩賜給他們有後裔的。路得能夠懷孕生子,是耶和華的恩慈。
此外,神的恩慈也顯在祂的誡命律例典章之中。
剛才看過幾段關於「贖業至親」和「娶嫂為兄立後」的誡命,都是神對人的恩慈,特別是對一些落在患難之中、不能夠靠自己脫離困厄的人。還有一項,就是神特別看顧孤兒寡婦和寄居者的。在利未記19:9-10神吩咐:「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
申命記24:19也是這樣吩咐:「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路得能夠靠拾取麥穗維生,一方面固然因為波阿斯的恩慈,然而更大的恩典是出於神對孤兒寡婦、寄居者的憐憫和恩典。
所以,綜合來說,拿俄米不至被撇下無至近的親屬,又有人奉養她終老,是因為人和神對她恩慈相待。
落在沒有理由的苦難裏面,或者因着個人因素、錯誤抉擇等等原因以致在患難裏面沒有出路、沒有解救的時候,神的恩慈,和人的彼此恩待都是讓困苦的人活得容易一些的要素。
III. 從小故事到大政治(4:18-22)
若是純粹一個小品故事,記載一個人,或者三個人在困境中的經歷,那麼經文到4:17可以完結的了。但這個並不是一般的故事,經文 4:18-22為我們開出一個更大的格局,讓我們看見神的信實,不單在祂對拿俄米、路得,甚至波阿斯的恩待,更在於祂掌管歷史,以祂奇妙的作為統管萬有。
讓我們讀4:18-22:「18法勒斯的後代記在下面:法勒斯生希斯崙;19希斯崙生蘭;蘭生亞米拿達;20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21撒門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備得;22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
雖然在v17也有提及那孩子是大衛的祖父,但vv18-22這個家譜放在這裏有其特別的用意。
vv18-22這個家譜追溯大衛的出身直至法勒斯。除了因為法勒斯是猶大支派之中最大的一族之外,我相信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法勒斯的出生也有特別的地方,而且兩件事件之間有着相似之處。在創世記38章記載,法勒斯也是由一位寡婦主動要求至近親屬盡責任而懷孕出生的。而且無獨有偶地,這位寡婦也是向比她年長一輩的至近親屬要求立後的。將這兩件事件相提並論,就顯出路得和波阿斯所生的這個孩子對大衛王朝的重要性。同時也顯出波阿斯對大衛王朝的重要性。
波阿斯在打算娶路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會成為後來以色列國最偉大君王的祖先呢?當然沒有了!波阿斯只是按照當時他身處的境況作一個合乎律法的決定。而神就是讚賞他這個決定。波阿斯被放置在這個家譜裏面的第七代,大衛是第十代。十和七都有完整完全的意思。波阿斯信守神的律例,神就將他抬舉與大衛同樣地偉大。
除了對波阿斯的讚賞推崇,這個家譜另一個重點是「法勒斯的後代」的「後代」這個字詞。
在創世記,同一個字詞被用作為分段標記的用詞,用來標示新段落的開始。我相信,這個家譜放在這裏,用上「後代」這個字詞也是要標示一個新的開始。
回看路得記1:1,事情開始時是「士師秉政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對於「士師秉政」有怎樣的印象呢?如果你手上有印刷本的聖經,只需要翻到前面一頁,就是士師記的最後一節經文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再翻前少少,在士師記17-21章,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如何地任意而行。在一個混亂、失去秩序的社會,無論是道德倫理,抑或宗教信仰層面,都是各人喜歡怎樣就怎樣、「任意而行」的時代,神透過波阿斯和路得的彼此恩待,和他們對拿俄米的恩慈,為以色列民族開創新的局面。讓路得記的讀者看見,儘管眼前是混亂無序,神已經預定有解決困局的一天。
當然,今日我們讀路得記,又比當時的讀者有更高一層次的視角。今日我們看見英勇偉大的大衛也有軟弱的時候,神所揀選的以色列民也有背叛上帝、以致被亡國、被分散在全地的時候。而在以色列四週的列強,儘管他們似乎能夠攻陷其他國家、統一全地,我們又看見最終列國的興替都不在他們自己掌控之內,正如但以理書說:「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4:17, 32; 5:21)。最後,「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2:44),就是啟示錄11:15所宣告的:「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IV. 小人物置身大時代
然而,在這個榮耀的將來還沒有來到之前,我們可以怎樣自處呢?置身混亂的政局之中,社會的發展與神的公義、憐憫背道而馳,「各人任意而行」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回應?
讓我們回來看看在路得記的各人是怎樣回應的。
(1) 首先我們看拿俄米。
從表面來看,拿俄米的得着是最大的。在第1章,她懷着喪夫喪子之痛回歸故鄉。覺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之後的幾章經文,我們看見她終於看見一直陪伴在旁的路得,並且嘗試指示她去尋找幸福的歸宿。
不過到第4章,即便是路得的孩子已經抱在她的懷中,拿俄米似乎仍然未能夠從一無所有的沮喪之中省悟過來。我們看見的那些「稱頌神、沒有撇下你……」的說話都是旁邊的「婦人們」說的。究竟拿俄米自己有沒有領受到這些是波阿斯、路得,以至是神對她的恩慈相待呢?抑或她仍然困在自己的愁苦、患難之中,沒有走出來呢?
面對困境,有一些人會選擇將自己鎖在困難裏面自怨自艾,甚至會怨天尤人、懷疑上帝,卻沒有張開眼睛看見情況已經改變、神的恩典已經臨到,以致平白失去了重新開始的機會。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呢?
(2) 接着我們看路得。
嚴格來說,路得的際遇與拿俄米是相似的。同樣是喪夫無子的孤寡,更甚的是,路得來到伯利恆可說是舉目無親的。不同的是,路得積極主動的面對困境。
作為一個猶大社會所鄙視的摩押女子,路得並沒有逃避。為了照顧自己和拿俄米的生活,她主動走入社會去尋找機會。而且從波阿斯的說話,我們估計路得應該有機會認識其他她可以付托終生的人,她大可以撇下拿俄米不顧,但她沒有這樣做,她沒有忘記初衷。但她也不是脫離現實的,而當一個既能夠照自己,又能夠照顧拿俄米的機會出現在她面前,她就把握着。
在混亂的時勢裏面,務實的人很容易看見各種發揮自己的機會,有時難免迷失自我。路得卻不是這樣,在為自已爭取、把握機會的同時,她沒有忘記對拿俄米的恩情。
(3) 然後我們看波阿斯。
波阿斯一出場的時候被形容為「大財主」,意思其實是「有名望的人」。而在整個故事裏面,我們所看見的波阿斯最突出的一點是他願意遵守神的誡命。在第4章,當那個更近的親屬不願意履行「贖業至親」的義務和責任時,我們看見其他人並沒有提出責難,可以估計當時不遵守這誡命並不是罕見的。映襯之下,波阿斯願意按照神的誡命生活就更顯寶貴。或者從更闊的歷史角度來看,波阿斯是在「各人任意而行」的士師時代,仍然能夠持守信仰的要求,甚至願意放棄一己的利益來照顧孤寡軟弱的人。
事實上,剛才我們也看過,拿俄米的困境得到解脫,路得對拿俄米忠誠的愛慕得到展露,都是因為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甚至付出得超過誡命的要求來恩待這兩個寡婦。他不知道自己會名留清史的,只是依據眼前的境況,活出信仰的要求而已。
生逢亂世,有人可以因為「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也有人好像波阿斯這樣仍然擇善固執,在濁世洪流之中仍然持守神的要求。這是認識神的人要花氣力來選擇和堅持的。
(4) 最後我們看神。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今日我們不是看士師記,不能夠跟大家深入解說,但簡單來說,即便是士師時期,罪惡昭彰,神仍然為祂的子民興起士師來拯救。神的信實就彰顯在祂對祂子民的不離不棄之上。
不單這樣。在路得記的經文裏面,我們多次看見神直接介入,無論是祂「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1:6),或是路得去拾取麥穗時「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裏」(2:3),還有當波阿斯決定要處理迎娶路得的事情時,「恰巧波阿斯所說的那至近的親屬經過」(4:1),以及剛才我們讀過的:「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4:13),在在都看見神的手帶領、恩待祂的子民。
也不止於此。我們剛才看了,神使用祂的律例典章,透過人信實的持守,在人間的不幸和患難裏面將祂的恩慈彰顯出來。
結語
當社會混亂,失去秩序的時候,屬神的人可以選擇逃避,躲藏在自我的愁苦患難裏面。
我們也可以選擇務實地利用各種機會為自己的幸福積極爭取;只要不喪失理智、不失去自我、不忘記以恩慈待人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神的恩慈,在艱難裏面信實地持守,以致在患難裏面的人可以過得容易一點。
最後,讓我們不要失去盼望。因為全能者不是降禍的神,祂的憐憫恩慈仍然是人可以仰望倚靠的。
回應詩
神大愛
我唱出,神大愛,神豈有難成的事。
人生路,常起跌,祢話語叫我永不動搖。
在世間,能遇祢,迷了路有主引導。
常施恩,常看顧,祢杖扶持,祢竿引領。
何時我跌倒,何時祢扶持,
危難遇風雪,祢必庇佑;
前途在祢手,牽我到白頭,
守護我,從今天起,直到永遠。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