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6, 2004

何等的善

經文:詩篇133:1-3

引言:人總想家裏相處融洽
你家中可有兄弟姊妹呢?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要好嗎?我家裏有六兄弟姊妹,小時候爭吵是免不了的,長大了以後就沒有甚麼了。

你希望家裏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可以更好一些嗎?我猜沒有多少人不願意一家人融洽相處的。那麼跟教會的弟兄姊妹相處,你又是否想要好一些呢?

一、何等的善?
詩篇133:1已經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感覺:「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這裏開首說的「看哪」不是真的要我們看見,其實它是表示了讚嘆:「啊!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多麼的好、多麼的美哩!」可是它究竟有多好、有多美呢?它好得難以形容、美得說不出來,於是詩人用了兩個比喻來告訴我們。

1. 膏油澆在亞倫的頭上
第一個比喻在詩篇133:2:「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你在讀這一節經文的時候有沒有隨著它想像一幅圖畫?我們平常讀的《和合本》聖經可能減低了這一幅圖畫的層次。讓我們來看《聖經新譯本》,你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在腦海裏想像一幅圖畫:「這好比那珍貴的油澆在頭上,流到鬍鬚,又從亞倫的鬍鬚,流到他的衣領上。」經文讓我們看見,有人將一些很貴重的油倒在另一個人的頭上,這些油流到他的鬍子;然後鏡頭拉開來,看真一點,啊!原來是亞倫。膏油從亞倫的鬍鬚流到他的衣襟。

將珍貴的膏油倒在一個人頭上,是古時中東地區的人用來招待上賓的禮儀。但是,如果被膏的人是亞倫,那麼這個禮儀就有特別的意義了。

a. 上帝的揀選
當以色列人讀到這裏,看見受膏的人原來是亞倫的時候,他們馬上會想起一個特定的情景。讓我們一同看舊約出埃及記30:30,上帝這樣說:「要膏亞倫和他的兒子,使他們成聖,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貴重的油倒在亞倫的頭上,是上帝命定亞倫成為祭司的儀式。不過,亞倫被上帝揀選成為祭司,不是因為他特別敬虔。出埃及記清楚記載,當摩西在西乃山上的時候,在山下,亞倫因為抵受不了群眾的壓力,讓以色列人造了金牛犢,然後還帶領群眾向牛犢敬拜。所以亞倫成為祭司絕對不是因為他好,只是因為上帝的揀選。

除了亞倫之外,倒在亞倫頭上的油也是上帝揀選的。出埃及記30:31-32:「你要對以色列人說,這油我要世世代代以為聖膏油,不可倒在別人的身上,也不可按這調和之法,作與此相似的,這膏油是聖的,你們也要以為聖。」神不單揀選亞倫成為祭司,連膏油的做法及用法也是神的揀選,整個程序都是上帝命定的。

原來弟兄姊妹相處,不是在乎我們覺得好或不好,而是在乎上帝的命定;上帝決定了「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善的、是美的,它就是善、是美了。

b. 尊貴的身份
將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使他成聖,顯出祭司是一個尊貴的身份。剛才那幅圖畫,看清楚被膏的人是亞倫之後,我們看見那貴重的油從他的鬍鬚流到他的衣襟。再看清楚,亞倫的衣著不是普通的衣著、亞倫的衣襟不是普通的衣襟。出埃及記28章記載了祭司的衣著服飾,包括「胸牌、以弗得、外袍、雜色的內袍、冠冕、腰帶」(出28:4),作祭司的必須穿起這些服飾才可以供祭司的職分。所以當亞倫被膏的時候,他正是穿著這套衣服。

其中28:11-12有特別的描述:「要用刻寶石的手工,彷彿刻圖畫,按著以色列兒子的名字,刻這兩塊寶石,要鑲在金槽上。要將這兩塊寶石,安在以弗得的兩條肩帶上,為以色列人作記念石。亞倫要在兩肩上,擔當他們的名字,在耶和華面前作記念。」那就是說,當貴重的油澆在亞倫頭上的時候,在他的肩頭上正是這兩塊記念石,他正擔當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亞倫被膏立成為祭司,擁有尊貴的身份,因為在他的肩頭上擔當著自己的弟兄。

彼得前書2:9說,我們被揀選成為祭司,都有這個尊貴的身份,弟兄姊妹和睦相處的善和美,就在於我們的肩頭上擔當著我們的弟兄姊妹。

2. 黑門的甘靈降在錫安山
「弟兄和睦同居」的第二個比喻在133:3「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a. 上帝的揀選
這一節經文讓我們看見另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有兩個山。遠處北面的邊界是黑門山;黑門山的高度是海拔9166呎,山頂積雪,是約旦河的源頭。看過來近處的是錫安山;錫安山比較矮,只有海拔二千多呎,而且它屬於乾旱地帶。當雨季來臨的時候,雨水從遠處的黑門山飄過來,落到乾旱的錫安山上,滋潤大地,使農作物生長,萬物也充滿生機。看清楚一些!錫安山不是普通的山,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有永遠的生命。詩篇132:13說「因為耶和華揀選了錫安,願意作自己的居所。」錫安山不是普通的山,因為那是上帝揀選的地方!雖然錫安山不夠高聳巍峨,甚至不夠雨水養活萬物,但神卻揀選了錫安山作為祂的居所。

同樣,「弟兄姊妹相處」也有很多的不足和限制,但神就是揀選不完美的我們成為教會,祂就是揀選「弟兄姊妹和睦相處」這種方式來賜下祂命定的福。

b.命定的福
錫安山是神揀選的地方,「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這裏說上帝命定永遠的生命,究竟是怎樣的生命呢?

我們先看一看錫安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歷代志上11:4-5記載:「大衛和以色列眾人到了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那時耶布斯人住在那裏。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決不能進這地方。然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就是大衛的城。」原來錫安山就是耶路撒冷的所在,也是後來聖殿的所在。詩篇84篇提到:「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上帝」。提到錫安山,以色列人自然就想到耶路撒冷和聖殿。

錫安山是聖殿的所在,是人們敬拜、朝見上帝的地方,因此我們知道,上帝在錫安山命定的永遠生命是與敬拜有關的。而且,這種敬拜不是個人單獨的敬拜。在錫安山、在聖殿、在上帝揀選的地方敬拜是集體的敬拜。這份永遠的生命也不是個人靈魂得救的永生,而是整個敬拜群體得以延續的永遠生命。

當詩人讚嘆「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的時候,他想到在錫安山聖殿裏面的敬拜,是能夠叫整個群體得以延續、有永遠的生命。弟兄姊妹,你每一次來到教會參與崇拜,你可有想過自己正在延續教會的生命呢?

二、何等的善!
照這兩個比喻來看,弟兄和睦同居,真是很好、很美。但是,我們要看清楚「弟兄」究竟是指那些人。

1. 何等的珍貴
讓我們再留意剛才第一幅圖畫。當亞倫被膏立為祭司的時候,以色列出了埃及不久,他們來到西乃山,摩西將神的律法頒布給他們。亞倫受膏作祭司就成為以色列人與神的中間人,見證以色列人與神所立的約。想起亞倫受膏作祭司,以色列人自然就想到他們與神所立的約。「弟兄」,就是那些一同與神立約、有同一信仰的人。

亞倫受膏作祭司,為以色列人獻祭,是代表以色列人尋求神的接納;在他的肩頭上擔當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弟兄」就是那些願意將你擔在自己肩頭上的人;「弟兄」就是在你肩頭上、你願意擔當著的那些人。

「弟兄姊妹和睦相處」就是有同一信仰、屬於同一位上帝的人走在一起,將對方擔在自己肩頭上,彼此激勵、信守與神所立的約。與這樣的弟兄姊妺相處是何等的珍貴!

2. 何等的重要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你腦海中有否想到一些面孔?當我說「與這樣的弟兄姊妹相處是何等珍貴」的時候,你腦海中有沒有出現一張一張真實的面孔,有沒有一些令你感到不是那麼珍貴的呢?我們明白,儘管大家有同一信仰、同屬一位基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卻總有許多的不協調。然而,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留意在第一節的前面有幾個小字:「上行之詩」。原來詩篇120-134篇是屬於同一個系列,它們的標題都是「上行之詩」。按照申命記所載,以色列人每一年有三個節日必須要上到耶路撒冷過節,而這些「上行之詩」就是他們上錫安山的時候唱頌的。也就是說,當以色列人唱著「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的時候,他們正在往錫安山的途中。

錫安山不是普通的山,錫安山是上帝揀選的地方,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敬拜的群體得以延續、有永遠的生命。假如「弟兄和睦同居」不能夠實踐,敬拜的群體是否仍然能夠延續呢?約翰福音17記載,主耶穌離世之前向天父禱告,祂求神保守信徒合而為一。假如我們不能夠合一,那麼教會這個信仰群體是否仍然能夠延續、有永遠的生命呢?

上帝命定了「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使信仰群體得到永遠生命的方法,可見「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結語:何等的不容易!
這樣珍貴、這樣重要,但偏偏卻是不容易做得到。在今天的社會就更顯得困難。今天社會鼓吹顧客主導,消費者有權選擇最能夠滿足他們的服務,不滿意就自然會轉用其他。很多人將這種模式應用到教會生活之上,一旦他們發覺教會未能夠令他們感到滿意,就會選擇別一家。然而,教會不是提供服務的機構;弟兄姊妹相處不是要令到我們感到滿意。弟兄姊妹相處要好像亞倫將十二支派擔在自己肩頭上那樣,我們也要將弟兄姊妹擔在自己的肩頭上。神揀選不完美的我們,命定我們互相擔當,因為不完美的我們理應能夠體會不足和限制,也願意將弟兄姊妹擔在自己的肩頭上。

而且,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是否與弟兄姊妹和睦相處,不由得我們選擇。我們與家人相處若有不融洽,只好忍受,因為沒得選擇。我們也許會以為與主內弟兄姊妹相處可以有選擇、可以不喜歡。但詩篇133篇讓我們知道,上帝命定了「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是善、是美」的事情。我們也沒有權投票贊成或反對;我們也不可以將某些弟兄姊妹的名字撇除,不落在我們「和睦相處」的名單之內。相反的,聖經教導我們「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又說「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羅14:19)。可見我們沒有權選擇是否與某某弟兄姊妹和睦相處,我們卻當盡力,希望做到與眾人和睦。

我們不知道詩篇133篇在何時寫成,但至少當新約教會建立的時候它已經存在。上帝命定「弟兄姊妹和睦相處」就能夠使信仰群體延續下去。這篇詩篇能夠存留到今天,就足以證明在過去二千年裏面,教會縱然有不少缺失,但仍然有信徒盡力地與弟兄姊妹和睦相處,以致教會一直延續至今。

今天,我們要不要讓教會延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