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1, 2010

以便以謝

經文:撒母耳記上7:1-14﹐4:1-11

引言——堂慶主題
幾個星期前,就在堂慶感恩崇拜之後,我們派了一份堂慶紀念品給大家,你有拿到沒有?那是一塊石頭,上面印著「以便以謝」幾個字。有弟兄姊妹問「以便以謝」是甚麼意思?我當時賣了一個關子,請他今天一定要回來。

我們這次十周年堂慶的主題是「以便以謝」。感謝主,有弟兄設計了這個石頭概念的堂慶 logo;我也老實不客氣地盡用了:幾乎所有跟堂慶有關的東西都印上這一個 logo,希望你有留意到。

「以便以謝」是甚麼意思呢?為甚麼堂慶會用這個做主題呢?今天選來的第一段經文:撒母耳記上7 章 1-12 節就是「以便以謝」這個名詞的出處和典故。「以便以謝」的意思,就是「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堂慶籌備小組建議用「以便以謝」作為十周年堂慶的主題,當中的心意是十二分明顯了 —— 樂恩堂走過了十年,我們發現「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當我準備這一篇講章、再仔細閱讀經文的時候,就更加覺得「以便以謝」不單是一個關於過去的認信,「以便以謝」同時也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應許。

I. 到如今——回溯歷史
「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讓我們先看看,經文說「到如今」,究竟以色列人走過一些怎樣的路呢?神又如何幫助他們呢?讓我們快速地看看以色列人的歷史。

(a) 從下埃及到如今
起初,因著神奇妙地安排和帶領,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的其中一個兒子約瑟當上了埃及宰相,以致雅各可以帶著一家大小從迦南下到埃及,避過了一場饑荒,同時也讓整個家族在埃及這個經濟富庶、政局穩定的地方寄居,讓他們在一個安全環境底下生養眾多。

經過了四百多年,這一個七十人的家族,變成了一個二百多萬人的民族。在埃及他們可以免受戰亂,不過埃及人漸漸地不能夠忍受這個越來越龐大的外族,於是壓制他們,奴役他們。神垂聽他們的呼求,選召了摩西帶領他們從法老手中得釋放,他們過了紅海、離了埃及,向著應許之地進發。

可惜在途中,第一代以色列人因為不信和心硬,神不容許他們進入應許地,於是整個民族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等這一代人過去。然後神又為他們興起約書亞,帶領第二代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佔領土地。

進到迦南,他們經歷了一段二百多年的士師秉政時期。當時其實是支派聯盟的時期。他們平常生活的衝突處理,就按所屬的支派,由長老負責。但每當有外敵入侵,神自然會為他們興起士師,帶領眾支派聚集抗敵;勝利之後各人就回到自己的崗位,回到平常的生活。

然後來到撒母耳記。士師記與撒母耳記之間相隔了多久,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在撒母耳記開頭幾章經文看見,這是以色列人從支派聯盟、士師秉政,過渡至建立王國、君王統治的時期。撒母耳記上 1 至 7 章可以說是這個歷史的轉折。而我今天選來的主題經文,撒母耳記上 7:1-14 更是這個轉折時期的終結。

(b) 從約櫃被擄到如今
7:1「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很明顯這句經文說的是一件事情的中段;在這句經文之前,耶和華的約櫃發生了甚麼事呢?讓我回到撒母耳記上 4 至 6 章,看一看事情的前因。

撒母耳記上 4 至 6 章記載了另一場戰事。4:2 提到「兩軍交戰的時候,以色列人敗在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在戰場上殺了他們的軍兵約有四千人。」檢討兵敗的原因,以色列的長老說:「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於是就派人去將神的約櫃抬到戰場上,起初以色列人的士氣因此大振,他們「大聲歡呼,地便震動」(v5)。非利士人知道約櫃來了,起初也感到受威脅;他們還記得這位就是許久之前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那神;他們感到「有禍了!」(v7-8)他們說「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v8)然而,非利士人很快就回定心神,勉勵自己「要剛強、要作大丈夫」。於是他們真的奮勇作戰,最後勝了以色列人,甚至「神的約櫃被擄去」(v11)。但這不是事情的結束。

神雖然容許以色列人失去約櫃,但上帝並沒有被非利士人打敗。非利士人將約櫃擄去,放在非利士亞實突城的神廟中。耶和華叫這城的非利士人都患病或死亡,以致非利士人不敢再保留約櫃。他們將約櫃送回以色列境內一個叫做伯示麥的地方,但這個地方的人卻不尊重神的約櫃。神擊殺了他們許多人,他們害怕起來,就叫基列耶琳的人來,將約櫃接去。然後就是 7:1 說「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

小結:
我們看見,在以色列人走過的日子裡面,無論是遠至他們下埃及寄居到他們出埃及、入迦南,或是近至以色列人戰敗,約櫃被擄,神一路都幫助他們。

II. 米斯巴之戰
剛才我說過撒母耳記開頭幾章經文是以色列人從支派聯盟、士師秉政,過渡至建立王國、君王統治的時期;撒母耳記上 1 至 7 章更加是這個歷史的轉折。為甚麼這樣說呢?

(a) 士師記的循環
又讓我們先重溫一下士師記。你可知道「士師記的循環」是甚麼呢?士師記的循環是:「百姓得罪神 -- 神將他們交在外敵手中X年 -- 百姓呼求神 -- 神興起士師拯救他們 -- 國中太平X年 -- 百姓又得罪神 -- 神將他們交在外敵手中.....」,士師秉政的日子,以色列人就是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中渡過。

當我們看撒母耳記上 1 至 7 章的經文時,我們隱約又看見這個循環。不過進到撒母耳記上 1 至 3 章已經是一個循環的中段:神興起祂的僕人。那麼這個循環在哪裡開始的呢?原來要追溯到士師記 13:1「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罪的事,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的手中四十年。」在這個循環裡面,神本來興起了參孫作士師;可惜到參孫死的時候,聖經只是說「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這個循環沒有結束,非利士人的壓逼繼續。接著的經文就是撒母耳記上 1 至 3 章,神興起撒母耳作以色列的士師。

我讀這個循環的時候留意到,不管是參孫還是撒母耳,神在以色列人呼求之前就已經興起祂的僕人,預備要施行拯救。

(b) 只等以色列人呼求
然後,以色列人終於呼求了。撒母耳記上 7:2「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經文這個「傾向」,有翻譯做「痛悔尋求」(新譯本)、「求助」(現中)。以色列人終於向神痛悔、求助了,然後我們看見,神預備了的僕人就起來帶領以色列人得拯救。

我們再看撒母耳記上 7:7-11。當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的時候,非利士人以為有機可乘,要來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懼怕起來,就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神」,撒母耳獻上燔祭之後就為以色列人呼求。神應允了他,用雷聲使非利士人備受驚嚇、潰不成軍;以色列人乘機追趕,殺敗他們。然後 7:13 告訴我們「非利士人就被制服,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雖然沒有說「國中太平了多少年」,但至少讓我們知道,撒母耳在世的日子,國中都是太平的。

如果單從撒母耳記上 7:7-11 這一場「米斯巴之戰」來看,我們可以毫不猶疑的再高歌「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以色列人」。

III. 勝負之道
但是當我們仔細的來看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聖經作者很有心思的把事情記載下來,特意讓我們看見原來勝負有一個軌跡,我們可以依循。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軌跡,看見神對我們的提醒。

(a) 兩個「以便以謝」的比較
我說聖經作者很有心思地將事情記載下來,怎樣看見呢?我們得仔細讀 4:1-11 記載的那場「約櫃被擄之役」。那一場戰役,與這一場「米斯巴之戰」原來有幾方面可以比較。

首先,我們看見兩次戰爭的開始是不同,4:1 說「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雙方都預備好開戰;在7:7卻是以色列人在米斯巴敬拜,非利士人來突襲。以色列人聽見這消息就懼怕,因為他們沒有打仗的預備。

其次,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倚靠的也不同。4:3-4 說,當他們敗在非利士人手下時,以色列的長老想到:「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於是百姓打發人到示羅,從那裡將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抬來。」他們以為約櫃是他們的倚靠。這一種是怎樣的信仰呢?

約櫃可以說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最重要的物件。約櫃裡面放著神與他們立約時的兩塊法版,還有亞倫手上曾經開花的手杖,和一罐嗎哪。本來這些是用來提醒以色列人:神曾經帶領他們出埃及,是拯救他們、與他們立約、供應他們需要的神。可是來到撒母耳記第 4 章,我們看見他們把這些用來提醒的物件代替了神自己,以為有這些物件與他們一起就可以保證勝利。不錯,在會幕敬拜的時候,約櫃是用來象徵神與人同在;然而,對神真實的信仰卻不是在乎這些外在的物件。在第 4 章這一場戰役,我們看見若不是真有神的同在,就算抬了約櫃上戰場,也可以打敗仗的。

在 7:8 就讓我們看見真有神同在的信仰是怎樣的。v7 說非利士人來突襲,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v8)

在這場米斯巴之役,以色列人知道他們無可倚靠,唯有尋求耶和華,所以他們請撒母耳為他們不住呼求神。之前他們倚靠的是任憑他們驅使的約櫃(把約櫃抬來抬去),這一次他們倚靠的是這一位聽人呼求的神。真有神同在的信仰就是知道神是唯一的倚靠,而且會向這一位神呼求。

第三,我們還可以留意戰事發展的不同。4:5 記載當約櫃被抬到戰場上,以色列人的情緒很高漲,「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我相信他們是真心感到高興的,他們歡呼的聲音大得連地都震動;不過光是歡呼並沒有實質的功效。非利士人聽見他們的歡呼聲、知道約櫃來了,初時也是心裡一怯,覺得以色列人似乎很有威勢,甚至記起神曾經在埃及所行的奇事。但是非利士人只是害怕了一會兒,他們很快就重拾鬥志,而且越戰越勇,最終勝了這一仗。

至於第 7 章的米斯巴之戰,我們看 7:10-11:「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前一次是以色列人的歡呼聲嚇唬了非利士人一會兒,這一次是神自己大發雷聲,使得非利士人驚亂,害怕得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最終以色列人勝了這一仗。

我們看見,以色列人上一次靠約櫃,產生的只是虛張聲勢的效應;這一次他們倚靠耶和華,神自己就為他們爭戰。這樣的例子在聖經裡面多不勝數。也許在你的實際生活裡面也有不少這樣的經歷。

最後一點我們從這兩段經文可以比較的是「以便以謝」這個名。原來上一次約櫃被擄之役,戰場正是在一個叫做以便以謝的地方。而這一次米斯巴之戰,勝利之後,撒母耳在米斯巴立起一塊石,把它叫做「以便以謝」。

假如沒有這一塊「以便以謝」石頭,當人們到那個叫做以便以謝的地方去,他們可能只會想起「我們在這裡曾經戰敗,約櫃被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當他們再到以便以謝那個地方去,他們可能還會記得約櫃被擄的事,但他們一定也記得在另一個地方、有一塊石頭也叫做「以便以謝」,是記念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我們當中,有一些弟兄姊妹可能不太喜歡回顧歷史;特別是一些不開心的過去,不堪回首的感覺很強。然而,歷史的記憶是洗不掉的,不管是國家民族的歷史、我們教會的歷史,或者是個人生命的歷史,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失敗過就是失敗過。但假如我們能夠從失敗的經驗轉化,看得見原來神在我們生命裡面一直都幫助我們,那麼,每想到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會記起神的拯救。就如使徒保羅,他在好幾封書信裡面都提到自己從前是逼迫教會的,是褻瀆神的,是世間不配有的,是罪人中的罪魁…… 可是每當他提到這些難堪的往事,他同時更有力地見證上帝的恩典和救贖,他也更清楚知道,他生命的改變,正是見證神的愛何等長闊高深、神對人是怎樣的不離不棄。

「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假如以色列人只記著第一個以便以謝的失敗,不能夠從第二個以便以謝得到提醒,那他們就不能夠走下一步。

兩個以便以謝,一負一勝兩次不同的經歷,關鍵是甚麼呢?

(b) 勝負的關鍵
我們再看 4:3「百姓回到營裡,以色列的長老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約櫃來到,「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v5)。但這個現象只是虛有其表的,實質上以色列人沒有能力應付非利士人的攻擊,戰敗是必然的結果。

而 7 章的米斯巴之戰呢,他們靠的是耶和華,所以就勝了。是如此簡單嗎?人怎麼會從倚靠一些外在的物件、虛假的對象,變成倚靠神呢?

我們看 7:2-6「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從倚靠約櫃、虛有其表的信仰,如何轉變成為專心歸向耶和華的呢?我們知道,人是不會自自然然的就懂得倚靠耶和華的。經文 v2 說「約櫃停留在基列耶琳很久,有二十年之久,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都痛悔尋求耶和華」。以色列人的改變是一個痛定思痛的結果、是一個悔改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有行動做證的。

(i) 除掉外邦神,單單事奉祂
在 v3 撒母耳呼籲他們,若是真心實意悔改歸向神,他們要有行動作表示:「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然後在 v4,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

以色列人表示他們專心歸向耶和華,第一個行動是除掉他們所拜的外邦神,專一的事奉耶和華。巴力和亞斯她錄是迦南人的雷兩之神和生殖之神,是除了耶和華之外,當時以色列人所拜的其他神。

以色列從前在曠野漂流,過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當他們進入迦南、擁有自己的土地之後,他們漸漸地學習耕種,進入農業社會。當他們學習迦南人的耕種,同時他們也把迦南人的信仰承接了過來。這絕不是希奇的。當時的人都有一個觀念,認為不同的範疇由不同的神祇管轄,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神照顧。他們很容易以為耶和華只是戰爭的神,為他們爭戰、攻佔迦南美地,可是要在迦南生活,那就要拜當地的神了。特別是農耕作業需要充足的雨水,祭祠雷雨之神和生殖之神就最是理所當然的了。

弟兄姊妹,也許今天的你也有這樣的迷思。信耶穌就是關於靈魂得救、死後上天堂的。但是說到平常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學業…… 「外邊」另有一套的規矩、準則,要生存就得順應。

譬如說工作,當然是「人望高處」喇!換工作自然是要一份薪酬更高、發展前景更好、升職機會更大的喇!要更辛苦的啊、時間要付出更多的啊——「沒辦法喇!」沒有時間回教會啊——「我也不想的喲!」

譬如說談戀愛,一班朋友一塊兒去旅行,當然是跟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一個房間喇,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啊。你告訴他「神不喜歡的啊!」他會說你老套,或者說你「想得太遠喇」,要不就說你「思想污穢囉!」再多說兩句,他還要怪你「不信任啊」。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我一定要告訴你,上帝不喜悅。

又譬如說兒女讀書,考試測驗當然要留在家裡溫習喇,不要返教會囉,不回來一兩次沒問題的。萬一有甚麼失手,影響了分數,將來進不了好的學校,那可麻煩啦!

「姑娘啊,你不明白吔!」人們總喜歡說我們不明白。要不就說「你在教會工作,你不明白外面世界有多艱難啊」;要不就說你,說我,「你沒有結婚、沒有兒女,你不明白的喇!」

可其實我最不明白的是:為甚麼我們它是把上帝框在教會。我們會分得很清楚:教會的事、屬靈的事上帝就係上帝。可是在其他的方面,我們不會問:神是否喜歡,我們不會跟神商量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更好的選擇;我們就只是隨著「外邊」的準則和規矩來生活。

撒母耳說:「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意思是要我們不要跟隨其他的標準、從世界分別出來,讓上帝做我們唯一的倚靠、唯一的準則。要信得過這一位創天造地的神掌管一切;信得過祂叫萬事互相效力;信得過祂的意念高過你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你的道路;信得過你的顧慮、你的掛念、你的害怕,祂統統幫你照管得妥妥貼貼。

你會不會相信呢?

(ii) 禱告禁食,切實悔罪
我們繼續看 v5-6「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撒母耳說:你們要把外邦神除掉,單單地事奉他;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單單地事奉他。是不是他們只是按照撒母耳的說話去做呢?不是的。我們從經文看見,他們有第二個行動表示他們真的專心歸向神。

撒母耳招聚他們來到米斯巴,要向神禱告;以色列人就聚集在米斯巴,他們自己禁食,並且向神認罪。他們不是單單按照撒母耳的吩咐去行,他們是自己切實地向神認罪,v2 說約櫃停留在基列耶琳二十年,這二十年裡面以色列人就痛悔,向耶和華求助。

我剛才說「士師記的循環」時說過,非利士人壓制以色列人是從士師記 13 章開始:「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的手中四十年」。四十年,這是士師記裡面,神將以色列人交在外邦人手中最長的年日。非利士人是從海路而來的侵略者,他們佔據了沿海幾個城邑,他們有戰車戰馬、配備精良。四十年裡面,以色列人受盡他們的欺壓。以色列人知道是因為自己得罪神,以致受到這樣的懲罰;他們知道要得拯救,唯一的途徑是專心歸向耶和華。所以他們回應撒母耳的呼籲,單單的事奉神,他們為自己的罪禱告、禁食,切實的悔罪。

是不是以色列人就變得完美無瑕了,不再犯罪了。當然不是,在後面第 8 章經文馬上就記載他們又得罪神了。但這並不表示他們這一次的悔罪不是真誠的。

(iii) 不住呼求
而且他們還有第三個行動,表示他們是專心歸向神。v8「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第三個行動是他們請求撒母耳為他們呼求神。我猜經文的意思不是說只有撒母耳一個人呼求;我相信以色列人都一起呼求。

呼求神,又不單只是在那裡大呼大喊:神啊,救我!我們看 v9:「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呼求神的拯救是要獻祭的。不要誤會,以為神要我們給祂一些甚麼,祂才會拯救我們。也許我們當中一些弟兄姊妹也有這樣的誤會,以為奉獻多一點,神就會賜福多一點;我為神做多一些,神就會保守我多一些;好像跟神玩「等價交換」的遊戲。

我說不要誤會,因為獻祭不是用來與神交換的。按照聖經的教導,獻祭是那些願意與神和好的人,透過祭牲的贖罪,讓他們能夠與神恢復關係;恢復了關係,神才會聽人的禱告。所以在聖經裡面,特別是舊約的時候,獻祭也就是敬拜。敬拜不只是回來教會唱唱詩歌、聽聽講道。敬拜是你與神在一個復和的關係裡面相交;敬拜是你來到神的面前,透過基督的贖罪修復與神的關係,以致你可以向神呼求;神也會垂聽你的呼求。

不知道每一個星期天你回來教會崇拜,你有沒有準備與神相交、有沒有準備向神呼求呢?我們會獻上各種不同的祭:我們會獻上金錢;有一些人說參與事奉是獻上時間;也有一些人懂得引用聖經,說唱詩頌讚就是獻上嘴唇的祭。這些都是對的。不過每一個星期天回來,你有沒有預備要與神相交呢?你有沒有開放自己,隨時接收神所給你的信息?你有沒有放下自己,隨時準備回應神對你的呼喚?最重要是,你有沒有準備好承認自己無所倚靠,唯有向神呼求呢?

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請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保羅也勸勉我們要「不住的禱告」。不住的呼求、不住的禱告就是不停止地、持續地尋求神的拯救,不停止地、持續地承認神是你唯一的倚靠,以行動來表示專心歸向神。

小結
我們看看神的回應。v10「撒母耳正獻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

我不敢說神必定即時回應我們的呼求,但我可以說神必定回應,而且以祂奇妙的方式來回應。

結語——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樂恩堂
從以色列人這一段「以便以謝」的歷史,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提醒和學習呢?

(a) 樂恩堂幾年的歷程
今年是樂恩堂十周年。十年裡面,教會走過怎樣的歷史呢?《我們的故事》將要出版一本【十周年特刊】。在編輯的過程裡面,我嘗試找一找樂恩堂有哪些大事。我發現不堪回首的事情也不是那麼多,有不少是真的讓人心存感恩的。

特刊裡面有幾位弟兄姊妹不約而同都在文章裡面寫了一句:「十年了」,讀的時候絕對可以細味當中的百感交雜。數算我們經歷的恩典,數算我們走過的失敗,我們還是可以高唱「以便以謝,到如今神都幫助我們!」

(b) 個人信仰的歷程
除了集體回憶之外,我更希望你從以色列人這一段經歷留意到,我們個人的信仰生活與教會息息相關。

以色列人聚集到米斯巴,他們不單是回應撒母耳的呼籲來向神禱告,他們是自己甘心除掉外邦神、單單事奉耶和華;他們是自己切實悔罪,專心歸向神;他們是自己願意承認神是唯一倚靠,呼求神的拯救。是他們每一個人的信仰追求,構成了整個群體這一次的經歷。

同樣地,我們每一個人的信仰生活是如何,樂恩堂就是如何。教會是甚麼呢?教會不是嘉運大廈一樓商場 103 號這一個單位,教會是信徒組成的群體。我們各自與神的關係是怎樣,樂恩堂就是怎樣。

我們要是願意跟隨神的心意生活、從世界分別出來,樂恩堂就是一家跟隨神心意、把自己分別為聖的教會;我們要是願意切實悔改、專心歸向神,樂恩堂就是一家對罪敏感、專心尋求神的教會。

相反,如果我們不能夠向神開放、不願意讓神陶造,或者我們容讓歷史成為我們的包袱,以致不能夠為神起步,那麼樂恩堂就只會是一家步履蹣跚、常常只是掙扎求存的教會。

數算歷史,我們能夠與以色列人一起高歌「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我們。」可是將來如何呢?再一個十年以後,會是怎樣呢?

7:12「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立石為記的作用是提醒:提醒以色列人,神一直是幫助他們的;提醒他們,過去的失敗不再成為生命的糾纏;提醒他們,可以倚靠神的幫助面對任何的遭遇。

今天,我也跟大家立石為記,讓我們都記得神一直是幫助我們的,讓我們都願意放開自己對過往的執著,讓我們都信得過不管任何境遇,神是我們唯一的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