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2, 2012

復活主同在

經文:約翰福音20:11-21:19

引言:復活主四次向門徒顯現

我相信要上班的弟兄姊妹,都在引頸盼待下一個長假期的來臨。在等到之前,讓我們先回去上一個長假期,逗留一陣。我今天跟大家回去看一看主復活之後的顯現,希望可以給讓你多一點動力面對明天再要上班的日子。 我們讀幾卷福音書都看見,主耶穌復活之後曾經好幾次向門徒顯現。我今天跟大家看看在約翰福音裏面,主耶穌向門徒顯現,共有四次。

A. 四次顯現的經過
1. 傷心的馬利亞(20:11-18)
第一次顯現記載在約翰福音 20:11-18「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12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一個在頭,一個在腳。13天使對他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14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是耶穌。15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裏,我便去取他。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這段經文,帶我們回去復活的清晨,主耶穌第一次顯現的經過。這一次顯現的對象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誰呢?從其他福音書我們知道,主耶穌曾經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可16:9)。另外,我們也知道,她是在復活清晨天亮之前第一個到達和發現空墳墓的人;馬可說她是打算去膏抹耶穌的屍體(可16:1)。

從這兩件事可以估計,她與耶穌的關係很好,至少她敬愛耶穌是無庸置疑的。所以當她發現耶穌的屍體不見了的時候,她心裏的難過是可以想像的:「主耶穌的死已經是那麼慘,人們還把祂的屍體拿去,要做甚麼呢?還要再凌辱祂嗎?連祂的屍體也不放過嗎?」她當時可能這樣想。她忍不住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再看墳墓的情況。她看見兩個天使。然後她轉身看見一個人。

看見這個人,馬利亞完全沒有想過是耶穌,事實是她從一開始就以為是有人將耶穌的身體拿了去(20:2)。可能耶穌的外在真的不同了,所以她不認得耶穌;直到耶穌呼叫她的名字。可能是一種熟悉的感覺叫馬利亞認得了。又或者就如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着我。」(約10:27)主耶穌按着我們的名字認識我們,這是我們與神之間一種個人的關係。祂認識我們,即使我們落在迷糊的景況之中,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主在哪裏,但祂一直都在,而且個別地認識我們、呼喚我們。

聽見主的呼喚,馬利亞的心馬上清醒過來。「拉波尼」,她回應。「拉波尼」這個字的意思是夫子,正確來說,是「我的夫子」。那一份因為耶穌的死而失落了的關係,彷彿重新得着。馬利亞即時的反應是想要捉着耶穌;可能害怕再失去,想要捉緊一些。但主卻不讓她這樣做。「不要摸我」,不是說耶穌復活的身體有甚麼奇異,不可以觸碰,耶穌是想要馬利亞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再不是好像之前的那樣。主耶穌將要升到天上,馬利亞,和其他跟隨主的門徒,與主耶穌的關係都要改變。耶穌說,以後「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以往與主的那份親切關係並沒有失去,反而更進深一層;就是主耶穌稱呼祂的門徒做弟兄,天父也是我們的父。就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將母親交托祂所愛的門徒照顧那樣,藉着十字架的救恩,主為我們創建新的家庭。

原以為失去了的,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得着更多。馬利亞從傷心轉變為喜樂。然而,主向她顯現的目的不止於此。主耶穌第一個就向馬利亞顯現,我相信是因為祂體恤馬利亞心裏面憂傷。但是,主並不停在那裏。有時我們也許會有這個感覺,我們落在挫敗的處境、落在傷心難過失意的時候,我們需要神同在、安慰、鼓勵。是的,神會的。但神的心意並不停留在我們得安慰、鼓勵。

主耶穌安慰了馬利亞之後,接著就差派她去向門徒報告主復活的消息。我們看見主的顯現是帶來差遣的,得着安慰、激勵之後,就要用行動回應主的差派。

2. 懼怕的門徒(20:19-23)
主第二次顯現是向一群懼怕的門徒。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20:19-23「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這一次的顯現是在復活的當天晚上。約翰仔細描述了門徒的處境:「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門徒心裡的懼怕其實不難理解。幾天前他們的老師被釘十字架,他們可能會因為同黨的罪名被追捕。那知今天老師的屍體更不見了,人們自然會懷疑是他們將屍體拿了去,甚至懷疑他們另有企圖,極有可能來捉拿他們,以防萬一。

所以他們害怕也是很自然的。我們也許會奇怪,馬利亞不是告訴他們說「已經看見了主」嗎?他們還要害怕嗎?馬利亞帶來的消息,對門徒來說,可能是太過難以置信了;又或者他們以為馬利亞傷心過度,看錯了。

反正,他們就是害怕,聚在一起時要把門都關上。就在他們害怕的時候,主耶穌向他們顯現。「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門徒看見主的手和肋旁就喜樂,因為他們從這對手和肋旁的傷痕就認出這一位正是那一位被釘十字架的主。他們也因而確認這一位主已經從死裡復活了。所以他們喜樂。

主耶穌來到他們中間,不單讓他們看見被釘的主已經復活,主耶穌也帶來平安。「願你們平安」(shalom) 是當時慣常的問候。然而主耶穌這個時候兩次說出這一句問候,讓我們記起祂自己曾經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主耶穌受苦之前,祂預告自己將要有怎樣的遭遇,祂當時就曾經對門徒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 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16:19-22)。所以當主耶穌真的顯現在他們眼前,他們明白主的說話,而且更深體會主耶穌的信實,他們就喜樂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這樣的經歷,神的應許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有時上帝甚至以超過你能夠想像的方式使祂的應許發生;你體會上帝的信實。那時是怎樣的?你會不會被喜樂充滿?你會不會仍然害怕?可能會還有害怕的。但是至少你的信心會漸漸地增加,你的懼怕會漸漸地減少。再多幾次這樣去經歷神的信實,我們的信心逐漸地越來越大,我們的懼怕越來越小。

然而,主對一群懼怕的門徒顯現,不是單單要叫他們不再害怕,不是單單要叫他們喜樂。主這一次顯現同樣帶來差遣(v21-23):「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首先,主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但在主照樣差遣門徒之前,在17:14-19,祂為門徒向天父祈求:「14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在這個禱告裏面,我們對於門徒,以及門徒所代表的信仰群體(教會)有多一些了解。教會被差遣進入世界;但本質上教會是「不屬世界」的,要在神的真理之中,將自己從世界分別為聖。

主賜下的平安,同樣對應教會這個本質。在16:33,主應許:「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教會要進入世界,但我們卻不屬於世界,世界會因此恨我們。在教會兩千年的歷史裏面,甚麼時候教會進入世界,與世界的文化抗衡,世界就會恨我們。當這卷約翰福音被寫成的時候,教會也正正是在逼迫患難之中,主應許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賜下平安之後,耶穌向門徒吹氣,使他們受聖靈,然後就賜給他們赦罪的權柄。教會蒙主的差遣,領受聖靈,目的是為主作見證,叫人能夠因着教會見證的福音,罪得赦免。在15:26-27,主耶穌應許說:「26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27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而且「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16:13)。這樣,教會蒙聖靈引導,進入真理;並且因為自己與主同在的經歷,也為主作見證。

聖靈的來到,要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16:8-9)。教會為主所做的見證,就是要叫人看見自己的罪,人若認自己的罪就可以得着赦免;人若不認自己的罪,罪就留下。

在後來的使徒行傳,我們看見主向門徒吹氣所預告的聖靈,在五旬節降臨,門徒從此得著能力,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傳開。今日我們同樣繼承門徒所領受的差遣,為主作見證,將福音傳開,叫人被聖靈感動,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使罪得赦。

3. 懷疑的多馬(20:24-31)
然而,當門徒領受這個差遣的時候,多馬卻不在。讓我們讀約翰福音20:24-31:「24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25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26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27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28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29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也許我應該先介紹一下多馬。多馬是十二門徒之一。約翰將他的事蹟記載下來,讓我們可以認識他多一點。在11:16,耶穌起程去叫拉撒路復活,有一些人警告說猶太人可能會加害於祂,多馬當時慷慨地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另外,當耶穌預告他將要離開的時候,多馬追問:「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14:5)他的意思是想要追隨耶穌。所以多馬不是退縮的人。

但是剛才大家讀的經文卻給我們一個負面的印象。我們常常用「懷疑」這兩個字來標籤多馬,但其實不單止多馬一個是懷疑的。馬可記載,其他門徒也是不信的。我相信,約翰在這裏是以多馬作為代表。代表一切在信仰路上有懷疑的人。當教會為主作見證,傳悔改赦罪的福音的時候,一定有不少人對於耶穌復活有懷疑;或者在我們中間有人心裏面對於基督教信仰樣也是半信半疑。多馬所說的,可能也是你心裏面所想的:「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對於懷疑的多馬,主耶穌特地向他顯現,對他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按著多馬的要求,主耶穌歡迎他來親自證實。主耶穌復活的真確性,兩千年以來一直備受質疑。懷疑的人論證死人復活是如何如何地不可能,相信的人又論證耶穌復活是如何如何地有可能。這是好的。我們相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基督教的信仰從來不怕人懷疑的。唯一的要求是,你來;你親自來,尋找答案。

不過,我想說,懷疑並不是不信者的專利。多馬是門徒,跟隨了主耶穌幾年。他的懷疑可能也是你的懷疑:「主耶穌是不是真的仍然活着?」看着人將祂釘了上十字架、看着人用槍刺入祂的肋旁、看着事情不再有轉彎的餘地、看着沒有任何的解決方法、看着希望幻滅…… 也許我們也好像多馬那樣,跟隨主耶穌這許多年,曾經有過不少與主同行的經歷,但這一刻只有絕望,我們將自己收埋、不想講任何野、不想見任何人、不想理任何事…… 但主耶穌願意向你顯現,祂歡迎你來向祂質詢,祂想你來與祂對話。

當我們真實的來與主相遇,我們就會好像多馬那樣。多馬不需要真的伸手探入耶穌的傷痕,單單與主相遇,已經足夠叫他認識耶穌是「主」,是「神」。

主耶穌應許:「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我們會以為祂是責備多馬。其實不是,主耶穌只是說,「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是有福的」。約翰福音其中一個重點是處理「看見」和「相信」之間的關係。最具代表性的經文是第9章。主耶穌在安息日醫好了一個天生看不見的人,引來一些法利賽人的責難,當時主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9:39)我們以為看見就是最真實的,看見然後相信就最保險的。然而,約翰正是要讓我們知道,看見不一定真是看見,相信就是相信。
但相信並不是憑空的、無憑無據的。多馬是怎樣的?多馬是聽見門徒的見證,但他懷疑,想要親眼看見。主耶穌回應他這個懷疑,就說「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沒有看見就信(門徒的見證)的有福了」。接著的v30-31也是這個意思:「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主耶穌在世三十幾年,做過很多事情,沒有可能全部都記下來。「但記這些事」「但記(門徒見證的)這些事」,足夠叫我們這些沒有機會親眼看見耶穌顯現、沒有機會親手摸祂釘痕的人,可以信。

那麼,主耶穌這一次顯現,祂的差遣是甚麼呢?主耶穌應許說「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門徒、教會蒙差遣就是要去宣告這一個信息,「沒有看見就信(門徒的見證)的有福了」。剛才說,主耶穌在9:39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接著的經文讓我們明白這個差遣的意義:「40同他在那裏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4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教會蒙差遣就是去指出人的眼瞎,叫人心裏面的眼睛打開,看見神恩典的拯救,使罪得赦。

4. 跌倒的彼得(21:1-19)
假如說多馬代表了一些對福音、對神同在懷疑的人,那麼彼得顯然可以代表一些軟弱、跌倒的。彼得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三次不認主的事,你可能聽過很多次。

主耶穌第四次顯現就是向彼得顯現,經文是21:1-19,地點是提比哩亞海邊。提比哩亞海,即是加利利湖。當時距離主耶穌復活已經有一段日子,有多久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門徒已經回到加利利。這一日他們出海打魚。經文v1-14有很豐富的內容,與約翰福音另一些經文也互相對照。不過我不在這裡詳述。讓我們集中來看耶穌與彼得的對話。再一次,我們看見,無論落在怎樣的處境,或者心境之中,與主耶穌相遇、對話,是唯一的關鍵。

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21:15-19:「15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主耶穌第一句就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可能我們不是十分習慣這樣單刀直入。我們其實看見耶穌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對謹慎的多馬,主耶穌邀請他自己來嘗試,對率直的彼得,主就單刀直入:「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甚麼呢?是不是這些漁穫呢?一網就有153條大魚,「這些」是不是指事業成就呢?「你愛我比這些(事業的成就)更深嗎?」事業有成不是錯的,這些漁穫是彼得和他的同人用勞力得來的,而且是主耶穌賜給他們的;主耶穌帶領他事業有成的。不過,彼得要思想,他會不會愛神所賜的恩典、福氣、成就、幸福,過於愛神呢?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甚麼呢?會不會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門徒愛我)更深嗎?」我們記得當主耶穌預告祂要走上十字架道路的時候,彼得第一個回答說:「我願意為你捨命!」然而在主耶穌被捉拿、受審的當天晚上,他三次不認主。在那一刻,他實在太害怕了。你可以說他「貪生怕死」。但貪生怕死其實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怕!除非,有另一種力量推動你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所以耶穌問彼得第二、第三次:「你愛我嗎」。不是耶穌不相信彼得。耶穌要彼得回答也不單單是說給祂聽,耶穌要彼得自己也聽見自己的答案,「主啊,你知道我愛你。」

彼得要知道自己愛主是很重要的。主耶穌接着下來就說出他將要有的遭遇,這些遭遇若沒有愛,是不可能承擔得起的。主耶穌說:「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根據教會一些歷史文獻記載,彼得在主後60年代中期,可能是65-67年左右殉道。(有記載說他是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與耶穌同樣死法。)就是這一份愛,讓彼得終於超越對死亡的恐懼。這讓我記起中國教會其中一位巨人,王明道先生也有類似的經歷。當文革的時候許多信徒、傳道人被捉拿,只要他們肯背棄信仰就會得到釋放。當時王明道先生因為害怕於是寫了悔過書,因此被釋放出來。然而他在回家的途中,心裏悔咎,於是折返去取回自己的悔過書,回到牢獄中繼續坐監。

彼得願意為主捨命,但在恐懼之中他軟弱跌倒。有誰會說自己好過彼得?我們都會落在恐懼之中;甚至用不着恐懼,風平浪靜的日子都已經叫我們軟弱跌倒。然而主知道我們的景況。祂知道彼得需要確認自己對主的愛,於是祂來,問彼得「你愛我嗎」,祂讓彼得有機會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好讓彼得知道,雖然曾經軟弱跌倒,他仍然可以重新振作、愛主更深。

但主耶穌的心意不止於此。祂向彼得顯現同樣也帶來差遣。祂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然後三次差派他去「餵養、牧養我的羊」。彼得要確認他自己愛主,不單叫他可以面對前面的患難逼迫,也叫他有能力面對牧養的職事,好像主耶穌那樣成為「好牧人…為羊捨命」(10:11)。

但這個差遣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與我當然有關。但與你有甚麼關係呢?你會不會以為,這是主耶穌對傳道人的呼召和差遣?與你無關?

假如說多馬代表了一些對福音、對神同在懷疑的人,那麼彼得肯定可以代表一些軟弱、跌倒的人。當主耶穌預言彼得會三次不認祂的時候,祂對彼得說:「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主耶穌差遣彼得去牧養、餵養祂的羊,就是要他在軟弱跌倒之後,重新振作、堅固弟兄。如果你說,我從沒有軟弱跌倒過,這個差遣就與你無關,如果你也承認自己曾經軟弱、曾經失敗、曾經跌倒,那麼在你重新振作、站起來之後,牧養主的羊。

B. 四次顯現的意義
對於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約翰福音將主對多馬和對彼得的兩次顯現也記載下來。〔如果你留意到經文說主向彼得顯現是第三次,那是因為約翰沒有將馬利亞歸在門徒之列。〕

四次顯現,最明顯的特點:首先是,主耶穌每一次都按着門徒的情況來顯現,祂安慰傷心的馬利亞、賜平安給懼怕的門徒、釋去多馬的疑惑、又使到軟弱的彼得重新得力。但主的心意不止於此。

其次是,每一次的顯現,在安慰、激勵之後,主耶穌總是向祂顯現的對象發出差遣:去宣告主復活的消息;在聖靈的帶領下向人傳悔改赦罪的福音,使罪得赦;憑信心接受福音的道;重新振作之後,回頭要堅固軟體的弟兄姊妹。

由此,我們看見,主耶穌不是單單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而顯現。每一次祂的顯現都呼召門徒來回應祂的差遣。主耶穌對門徒顯現,是為了神的國度。雖然我們的軟弱和需要,在神眼中是寶貴的,主耶穌願意特地來激勵和安慰。然而我們絕對不是主耶穌的焦點。主耶穌的焦點,自始至終都是神的國。

事實上,這也是祂對我們的呼召。個人的軟弱、限制和需要,絕對不應該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焦點應該是上帝的國度。就如保羅所說,主耶穌「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前5:15)

結語
約翰福音與其他三卷福音書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約翰福音結束並不是大使命。約翰將大使命放了在剛才我們所看的,第20-21章的經文。在約翰福音,主耶穌在世上所說最後一句話是「你跟從我吧。」

但是跟從主的路不容易走。多馬和彼得回應了主的呼召,領受了主的差遣,在他們的日子忠心見證十字架的福音,叫人看見自己的罪,來尋求赦免。然而他們都為此付上自己生命。

今日主同樣要差遣你,祂向你發出邀請:「來跟從我吧」,在你的工作、家庭,在你人生的任何一個範疇,跟從主。


回應詩
跟隨我
1.我聽復活主慈聲說: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懇切呼召整日不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為你飽受痛苦憂傷,為你捨命十字架上,
 苦杯親嘗,罪債代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2.你罪雖多,我赦免你,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各樣罪惡,赦免到底,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一生一世我必同在,領你經過陸地洋海,
 賜你天福直到萬代,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3.將憂慮帶到我腳前,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我要親自為祢承擔,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恐懼戰兢靠我懷間,便可安度一切艱難,
 我要將你眼淚擦乾,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Monday, April 09, 2012

十架七言

(一)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 32-38)

綜合幾卷福音書來看,大概這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第一句說話。一個人被釘在十字架上說的第一句話,你可以想像是怎樣的說話嗎?如果是罪有應得的,那麼這個應該是十惡不赦的大惡人(類似巴拉巴那樣),那麼他可能會繼續辱罵、咒詛四周圍的人;或者他會良心發現,會懺悔、會求那些他得罪的人原諒。

如果,好像耶穌那樣是被人冤枉的,被不公平、不公義審訊判決的呢,他可能會咒詛審判他的人。或者他會繼續為自己伸冤,或者他會求神為他討回公道。
但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說話是,求天父赦免那些不公平審訊祂的、那些以猾詐判決祂的人。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這些人真的不曉得他們所做是甚麼嗎?

這些祭司,帶著一隊羅馬兵丁,浩浩蕩蕩地,帶著刀棒、帶著火把出來捉拿耶穌;他們付錢給猶大用親嘴做暗號來捉拿耶穌。但他們不敢在光天白日這樣做,要在夜裡。他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嗎?至少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見不得光。

為甚麼他們這樣做?耶穌天天在聖殿教訓人,祂的教訓與這些法利賽人、祭司、文士的教訓不同,他們以為祂有意與傳統過不去,他們以為祂會引動民眾反抗羅馬統治,到時羅馬人會來鎮壓,他們會再次失去土地;於是他們要除滅耶穌。他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嗎?他們以為自己在為神工作、他們以為自己在維護神的道。

主耶穌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就在他們仍然不曉得的時候,就在他們仍然頂撞的時候,就在他們將祂釘上十字架的時候,耶穌為他們祈求天父赦免。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是不明白的。既然不知道,怎可能要我承受責任呢?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讓人感到不安,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在這裡。法利賽人、文士、祭司殺害耶穌是因為他們妬忌、因為他們害怕耶穌會搞亂眼前平靜的生活。但我們不是這樣。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我們覺得不關自己的事。說我們有份將耶穌釘十字架,對一些人來說是不容易接受的。

但耶穌這一句禱告是不是真的與我們無關呢?

「在我們還沒有知道自己犯罪之前,神已經赦免」,對一些人來說,這樣的一句說話已經是一種冒犯。我們不喜歡不知道,尤其是自己的事。我們覺得自己的事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就算犯罪、犯錯,我們要自己承認,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來就總是感到不舒服的。

「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正好刺中我們的要害,我們不要「不曉得」,我們要知道。我們以為知道了,我就會承認過錯。我們以為知道了,我就可以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以為知道了,就可以掌握到個問題。

我們不曉得我們對自己所做的無知;我們不曉得我們對自己無知,我們不曉得我們對神無知。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說話,是祂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無知、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來禱告。
你是否願意也這樣為自己禱告?

(二)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 39-43)

就在耶穌為世人的無知求天父赦免之後,接著的第二句是一句應許。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在祂的左右各有另一個罪犯被釘。耶穌就是這樣被列在罪犯之中。耶穌與罪犯的關連是從來沒有斷絕過的。在祂傳道的日子,圍繞在祂身邊總是稅吏、妓女等等被統稱做「罪人」的人。就是祂的被判刑,也是與另一個原本被判的犯人交換了。這其實有甚麼出奇呢?耶穌本來就是來呼召罪人;祂與罪人的關連,從來沒有停止過。

耶穌與罪人的關連是怎樣的關連?

在耶穌左右兩邊的犯人對耶穌各有不同的感受。從他們的說話,我們知道,耶穌醫病、趕鬼等等異能、神蹟已經在耶路撒冷傳開,這兩個罪犯都知道。

當他們一同被釘的時候,其中一個犯人就與其他圍觀的人一齊向耶穌說那侮辱的說話。人們說甚麼?官府的人取笑祂說:「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戲弄祂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這一個犯人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這個犯人,和這些人以為耶穌來作猶太人的王、作基督,是為了救自己。當然不是。要是耶穌是要救自己,祂又怎會落在這個地步?被人釘十字架?

另一邊的那個犯人也知道不是。他斥責頭一個犯人,說:「我們受刑是應該的」,然後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應該受刑的犯人;另一方面他知道,當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自己需要被記念。怎樣是被記念?就是當審判來到的時候免受刑罰。

耶穌的回答超過他的所想所求。不用等到將來,耶穌應許他即時的、就在這一刻他就要與耶穌一起在樂園裡。耶穌說「今日」,不是等到日落之後,不是等到這個犯人被處死之後、斷氣之後。「今日」的意思就是這一刻、是現在。

耶穌的答案,會不會令你感到難為情?「這一刻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如果你是這一個犯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心裡面會不會想:「這一刻你與我都一起在十字架上,你也自身難保,你還怎樣應許我在樂園裡呢?」

許多時,我們對「樂園」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以為樂園是將來的,是死後才去的一個地方。然而,耶穌的應許卻清楚的告訴我們,樂園就是「今日與耶穌同在」,不受環境限制,不用等到將來。

今日,無論你在怎樣的境況,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即使是在十字架上,即使是在水深火熱之中,有耶穌同在也可以是樂園。事實上,有甚麼處境比掛在十字架上更難過、更不堪的呢?主耶穌與犯人的對話,給我一個承諾,就算人生落在更糟更壞的境況,我們的神也與我們同行。

也許,你的困境不會因為耶穌與你同在而變得順利,也許困難是會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就在這樣的境況,我們張開眼睛,看見與我們一同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祂應許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這一刻你在怎樣的境況當中?接受主耶穌與你同在。

(三)
婦人,看你的兒子!……(門徒)看,你的母親!(約19: 26-27)

記得當耶穌初出生,約瑟、馬利亞帶著他到聖殿的時候遇上一位老先知西面,他預告,當耶穌實踐祂使命的時候,馬利亞「的心也要被刀刺透」。來到主耶穌被釘的這一刻,這一種心被刺透的痛楚,實實在在地來到了。

看著十字架下的母親,相信主耶穌的心也同樣被刺痛。雖然馬利亞還有其他兒女,是她與約瑟所生的,但名義上作為馬利亞的長子,主耶穌有責任照顧母親,祂為馬利亞安排日後的生活照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耶穌的意思可能不是這樣。母親、兒子的關係在主耶穌的身上是另一種意思。有一次,當耶穌正在屋內教訓人的時候,人們告訴祂,說祂的母親、祂的兄弟在屋外面,當時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然後祂環視在祂旁邊的人,說:「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當耶穌說「婦人,看你的兒子」時,祂刻意沒有呼叫母親,當祂對祂所愛的門徒說「看你的母親」時,也刻意沒有呼叫門徒的名字。任何遵行父神旨意的母親都得著主所賜的兒女,任何遵行父神旨意的兒女,都得著主所賜的母親。在遵行父神旨意的關係裡,屬神的子民組成新的家庭。

其實這個以教會為家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可能自然而然就接收過來。不過我們有沒有想過為甚麼神要這樣賜給我們一個新的家庭?甚至在某些情況之下比原生家庭更密切?

原來我們會傾向選擇與自己接近的人交往,我們不喜歡處理人際關係裡面那些磨擦,我們寧願避開衝突。在原生家庭,無論多不同的性格,我們與家人熟悉對方,會遷就地生活。可是與其他人一起,我們自然地緊張起來。在主所賜的這個新家庭裡面,張力就更大。

在教會裡面,我們聚在一起,互相稱呼對方做弟兄、姊妹。我們本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無論對方多麼的與我不同,我沒有選擇地也要與他彼此相愛。這樣的關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我們會抗拒;特別當我們想到一些面孔的時候。

然而,就在我們腦海中出現這些叫我們感到不舒服的面孔的時候,我們也同時在別人的腦海中出現。那表示甚麼呢?那表示我們沒有一個可以得到所有人喜歡,我們亦沒有可能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我們必然有比較談得來的弟兄姊妹,問題是在熟絡的幾個以外,我們有沒有開放自己、照主的吩咐去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彼此相愛。

教會是主耶穌賜給我們的新家庭,一方面給我們有機會突破自己從原生家庭承襲而來固有的習性和限制。另一方面,我們有機會明白基督如何的愛我們,主耶穌吩咐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透過弟兄姊妹之間實踐,我們才有機會明白主怎樣愛我們。

(四)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27: 45-49)

假如沒有了這第四句說話,我們可能想像不到十字架究竟是怎樣的救恩。頭三句的說話是那麼平和,那麼充滿恩典、憐憫,那麼體恤。彷彿我們看見一個父親或者母親對著學行跌倒的小朋友說:「冇事喇、冇事喇」。直至從主耶穌口中呼喊出第四句這句說話,我們才稍稍意識到十字架是怎樣的一回事。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這句說話出自詩篇22篇。我們剛才讀這段經文都會看到,詩篇22篇的經文所記載的事情,正正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發生了:「7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8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還有v18說「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我們相信耶穌大聲喊出這一句經文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然因為經文表達了祂當下的感受,就是被神離棄的絕望。我們不可以看輕這一句的意思。在前面第一句說話我們看得見,三一真神內裡的契通、聯合:主稱呼「父」。然而來到這裡,我們卻聽見主呼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父與子之間的親密契通消失於無形,有的只是離棄。父離棄子。

聖經記載,「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出這一句說話。本來應該是烈日當空的時間,大地卻因為十字架上的主而黑暗了,因為十字架上的主擔當了全人類的罪債,就在那一刻承受我們本來應該承受的責罰:與神分離。

這是一種怎樣的分離?這是為了愛的分離,也是為了愛而忍受被分離。面對這樣的分離,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不懂得愛,我們的愛是要抓住的,是要捉緊的;然而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因為愛而被父離棄,另一邊深愛主耶穌的父因為愛而將主耶穌離棄。

這是一種怎樣的分離?這是與上帝能力的分離。榮耀的上帝,三一上帝的聖子,在十字架上被神離棄。我們平常會想,主耶穌是三一神的聖子,祂也擁有神的大能,主耶穌的奇事神蹟,不也見證著祂的榮耀、見證著祂的能力、見證祂是神嗎?這一刻,祂與父神離棄,是甚麼一回事?祂的大能呢?祂作為三一神其中之一,祂的能力呢?如果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最終以順服來結束,那麼,那個禱告的實踐應該就是在這一刻,主耶穌要飲的杯就是這一刻,祂放下自己的神聖,與神分離。

腓立比書2: 6-8「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上的死,不是純粹的死,十字架上的死是滿有權能、威嚴的主甘心放下祂的能力、榮耀,背負著人的罪債,被父神離棄,到死的地步。這是我們不明白的,真的要這樣嗎?我們的罪再深重,上帝的大能不是可以潔淨了嗎?要這樣的分離嗎?我們不明白。

我們會想得簡單,大能的神只要從高天伸手下來,就可以把我們從罪惡深淵中救拔出來,祂本來無需要來到人間。就算祂來了,走過人間的路,嘗過人間的苦痛,走上十字架,其實祂不一定要經歷與父神分離的。這種無能為力的呼喊、這種無助,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即時的幫助,想一呼求就得解救。這種無能力的拯救不是我們現代人的想法。我們不明白。

但就是在這種無助裡面,在這樣的分離之中,我們的枷鎖脫落,藉著基督代替我們承擔與神分離的咒詛,我們與神復和。

如果你感到艱難,如果你不知道前面如何走下去,如果你不明白,來思想十字上的主

(五)
我渴了!(約19: 28-29)

經過那一聲撕裂心腸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之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十字架上的主發出微弱的聲音:「我渴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解釋耶穌說祂渴了的原因,一個垂死的人的身體狀況,幾乎一整天備受折磨的耶穌作為真正的人的實際需要…

然而,從這一位主口中發出「我渴了!」這句說話又是那麼不可思議。這一位主,祂曾經呼籲:「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祂曾經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一位主卻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了!」

渴,除了表達具體的缺乏,需要為身體添加水份之外,渴同時表達渴望、渴想。

十字架上的主渴望、渴想的會是甚麼呢?

被懸掛在十字架上的主,先為到無知的我們向父神祈求赦免,然後應許在患難之中有祂的同在,又為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創建新的家庭;祂還為我們經歷與神分離,被父神離棄的咒詛,這樣的深愛,祂為我們交出自己,祂渴望的會是甚麼?

主耶穌發出呼籲: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我們以為祂要我們追求真理、公義彰顯,到一個地步可能要灑熱血、拋頭顱;但我們知道自己不是那麼勇敢,我們不敢走得太前。

主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但好像井旁那個撒馬利亞婦人那樣,我們不敢讓主觸摸我們實際的景況,我們迴避,我們躲藏。我們竭力與主保持距離。

然而十字架上的主卻以微弱的聲音說:「我渴了!」

主啊,祢渴望、渴想的是甚麼?祢無條件、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給了我們,祢渴望、渴想的是甚麼?
主啊,祢渴望、渴想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給祢,我信不過自己。幾多次立志愛祢,幾多次說願意跟隨祢,到頭來總敵不過自己的軟弱。我害怕再次承諾之後又再次失敗。主啊,憐憫我……

(六)
成了!(約19: 30)

耶穌說「我渴了」,人們拿海絨蘸了醋送到祂口邊,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

成了!事情辦妥了、完成了。

十字架上最後的兩句說話幾乎是同時出現的,耶穌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讓我們看到,在十字架上,主耶穌的「成了」不是無可奈何地死去,不是輸了給罪惡的勢力,不是因為被出賣、被不公平不公義審判而死了。

在約翰福音10: 18,主耶穌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不是因為猶大將祂交給宗教領袖、不是因為宗教領袖將祂交給彼拉多、不是因為彼拉多將祂交給猶太人去釘死;而是主耶穌將自己交給父神,成就救贖的計劃。

主耶穌說:「成了!」不單止表示救恩所需的贖價付了,也表示救恩所能夠成就的成就了。

希伯來書10: 12「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就是在與神分離的咒詛裡,十字架的主成就了救贖。

聖殿裡面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標誌著聖潔的神與受造的人之間本來有的阻隔,因著主耶穌成就的救恩而不再存在。從此,我們可以透過十字架的主來到神面前。

不過,這種拯救是我們不習慣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我們以為自己闖的禍要自己擺平,我們以為自己的過犯要自己補救。我們以為進入十字架的救恩,之後就要自己保守自己不跌倒、不失落。

原來不是。十字架的主成就的救贖是完全、永遠的救贖。我們不需要害怕做不到神的要求,不需要恐懼神忽然間不喜悅我們。因為在我們與神之間是十字架的主,祂為我們成就一切。

在神與你之間,還有甚麼是你感到不肯定的、不敢相信的......

(七)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裏。(路23: 46-49)

來到最後的一句話,主耶穌重拾與父神的親密關係。「父啊!」就正如最初第一句話的時候那樣的親切。

祂與父之間這樣親密的關係,是主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時候一直都在的。這一種親密的關係,讓十字架上的主將自己交託給神。

我們還記得不多久之前,在客西馬尼園,主禱告:「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撒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主就是這樣將自己交託給神: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因為按我的意思,這一杯是苦杯,如果可以最好不用承受;但這個想法只是體貼人的意思。主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神的心意。

這是十字架救恩的得勝;基督為我們成了救贖,從此我們可以不成就自己的意思,乃成就神的意思。

自從始祖犯罪以來,我們擺脫不了的,就是要照自己的意思來行。我們從神手中奪回自己的主權,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曉得分別善惡了,就可以為自己做決定。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對自己無知,我們更加對神一無所知。

我們以為神要我們付出一些我們付不出的代價,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時間、金錢,誰知這些根本從來都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窮一生的精力想要捉緊的這些,亦不是靠我們用力用心就可以捉得實的。

在十字架上,我們看見主將自己交託給神,在客西馬尼園祂願意成就神的意思,為我們帶來的救贖,叫我們與父神復和、讓我們在患難之中有祂的同在、在教會裡面體會祂的愛、可以免於被神離棄的咒詛。

但十字架的救贖同時向我們發出邀請,邀請我們以愛回應、將自己完全交託給這一位將自己全然付出給我們的主,不需要懼怕、不需要憂慮。

有一首詩歌其中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於是我張開手,彷彿失去所有,
一天天的跟隨,讓平安湧流。

你是不是可以體會十字架的救恩?就是主耶穌張開雙手,將自己毫不保留,只想你一天天的跟隨,好讓聖靈在你心裡如活水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