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8, 2008

以……進入新一年

經文:利未記23:23-43

引言——2008大步過去
年尾總是讓人有回顧、總結的過去想法。每一年的年尾,各大傳媒機構都會推出各式各樣的「大事回顧」,十大港聞回顧、世界大事回顧……。不少傳媒已經開設網站讓人投票。如果要你選舉十大新聞,不知道你會投票給哪十件新聞事件呢?

假如我們樂恩堂也搞一個「2008樂恩堂大事回顧」,你又會想起哪些事情呢?會不會是遷堂?720?暑期聖經班?AWANA?抑或剛剛過去的聖誕佈道會呢?

假如要你想一想,「2008年你自己個人生命的大事回顧」,你又會想起甚麼事情呢?你可能會將去年年底,或者今年年初的立志拿出來做一個對比,看看有多少是已經達到,有多少仍需努力的。不過,不管有多少目標還在懸空,不管有多少事情不在計劃之內卻耗費了你不少心力時間,還有三天半,2009年就要來到,在這一刻我們也得收拾心情,讓2008年好好地過去。

今日我選來的這一段利未記經文,是神吩咐以色列人在新年的時候要守的兩個節日。首先我們再看vv23-25。

I. 以省察進入新一年(23:23-2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七月初一,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吹角作記念,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

七月初一,在日曆上是一年的中間,為甚麼我會說是新年呢?原來按照以色列的地理,一年的第七個月是農業季節的結束,這個時候乾燥的夏季過去,再過多兩、三個月秋雨春雨就會開始來臨。所以七月初一就是猶太人的農曆初一,是新年。新年的這一日,他們要有的慶祝是吹角。祭司會吹響一隻羊角。一般來說,吹響號角的作用是召集以色列人。新年為甚麼要吹角?原來在七月初一吹角是要向全會眾宣佈,七月來臨了。以色列人要從這一天開始數算日子。因為這個月的第十日是贖罪日,以色列人要以儆醒的心來度過這一個重要的節日。角聲響起,就表示以色列人要數算著日子,要進入一個省察的時期。他們會在角聲吹響之後反省自己的生命、在過去一年得罪神的地方,或者過去一年與人關係不和的地方。

吹響角聲,就是提醒人要進入內心省察自己的生命。這個我們現代人都容易明白。儘管我們今天家家戶戶都有時鐘,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掌握時間,很多時我們是被時間追趕著、鞭策著,半點不由人。然而,吹角卻是提醒百姓,忙夠了,是時候停下來想一想生命的問題了。今日上帝仍然吹角,不過因為我們被四周忙碌嘈雜的聲音籠罩,連角聲也聽不到,所以上帝用另外的方法喚起我們的注意。很多人說金融海嘯是神喚醒人的工具。對於你,神用甚麼方法喚起你的注意呢?身體健康、工作轉變、家庭狀況、人際關係的糾纏、情感挫折……是不是神的聲音已經響起了,你有沒有聽見呢?

{shofar}讓我們在這個一年將盡的時候,都聽見神的角聲,省察自己的生命,還有多少的執著、還有多少的怨恨、還有多少的傷痕在纏繞著你,在綑綁著你,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叫你與神之間出現攔阻,也讓你與人之間轇轕糾纏,以致你得不著釋放、得不著平安、得不著喜樂?

II. 以潔淨進入新一年(23:26-32)
角聲響起,以色列人要數算日子,因為這個月的第十日是贖罪日。

讓我們讀23:26-32「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七月初十是贖罪日;你們要守為聖會,並要刻苦己心,也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當這日,甚麼工都不可做;因為是贖罪日,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對贖罪。當這日凡不刻苦己心的,必從民中剪除。凡這日做甚麼工的,我必將他從民中除滅。你們甚麼工都不可做。這在你們一切的住處作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你們要守這日為聖安息日,並要刻苦己心。從這月九日晚上到次日晚上,要守為安息日。」

贖罪日有兩件事要我們留意。第一是在這個日子,甚麼工都不可以做。贖罪日是唯一的一個日子,以色列人甚麼工都不可做。在其他的節期,或安息日,都只是不可以做勞碌的工,但在贖罪日就是甚麼工都不可做,意思可能是連基本生活需要的煮飯擔水也不可以。第二件事是:在這個節日,以色列人要刻苦己心。刻苦己心不是「苦瓜乾著面口」,不是故意做一些虐待自己的事情。「刻苦己心」在另一些聖經譯本的翻譯有「謙卑、刻己」的意思。這兩件事,在這段經文各自出現了三次,而且一旦違反這兩項,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在這一日,不可以做任何的工作,要謙卑刻己,做甚麼呢?要有聖會,要守為聖安息,意思是要完全的休息。安息、完全的休息,是否真的甚麼都不做,就只是躺在床上不起來呢?你知道聖經裡面的「安息」不是這個意思。尤其是這贖罪日。

根據利未記16章所記載,這個贖罪日在以色列人整年裡面是最重要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祭司一年一次要為自己、為全會眾在神面前贖罪。在利未記16:33-34這樣記載「那受膏、接續他父親承接聖職的祭司要穿上細麻布的聖衣,行贖罪之禮。他要在至聖所和會幕與壇行贖罪之禮,並要為眾祭司和會眾的百姓贖罪。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為他們贖罪。」

說到罪,我們很容易想到一些越軌的行為,一些不合規矩的事情,或是一些違反聖經教導的做法。然而聖經裡面所講的罪卻不單只是這些。而贖罪日所贖的罪明顯地也不是一些實質的、特定的行為或事件。利未記記載了各個節期要如何獻祭,其中贖罪日的獻祭是最獨特的。在這一天,祭司要將當獻的牛羊獻上,然後將祭牲的血拿到至聖所去贖罪。平常的獻祭只是在會幕之內、在聖所外面做。贖罪日卻要進到會幕最深入的地方,就是至聖所和裡面的施恩座,祭司要在施恩座前為眾祭司、眾百姓贖罪。以色列人犯了甚麼事,要如此深入地贖罪呢?利未記16:16說:那個祭司要「因以色列人諸般的污穢、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當這樣在聖所行贖罪之禮,並因會幕在他們污穢之中,也要照樣而行。」

贖罪日的獻祭是為潔淨以色列人「諸般的污穢、過犯……一切的罪愆」,即是所有的污穢、過犯和無心之失。所有。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有許多潔淨的規矩,食物、疾病……許多的事物他們都要分別,免得沾染成為不潔淨。而獻祭就是為他們除去這些不潔淨,讓人與神之間不再有阻隔。

一年到晚哪有可能不沾染污穢?豈會不犯上一些無心之失?那是不是就要每一天誠惶誠恐地生活,驚怕得罪神、驚怕「不覺意」犯錯就招致神的憤怒呢?不用的。因為每一年的贖罪日,祭司就是要為到這些無心之失,為到這些污穢、過犯,獻上贖罪祭,使以色列人再得著潔淨。

在每一年的贖罪日,以色列人要從日常生活中停下來,謙卑、刻己、省察自己的生命。一些平常遺忘了的過犯、一些忙碌之中的無心之失、甚至一些有意無意之間沾染的污穢,上帝特地為以色列人設立這贖罪日,讓他們可以一筆勾消,每一年的開始,他們與神之間都可以沒有阻隔地重新開始。

今日,在主耶穌的救恩裡面,一年一次的贖罪日已經不再需要。因為主耶穌將自己獻上成為贖罪祭,為我們流血,洗淨我們的不義,我們與神之間透過耶穌就再無阻隔。假如牛羊的血一年一次獻上也能叫以色列人諸般的污穢、過犯、罪愆得到潔淨,基督一次獻上自己,豈不是足以叫我們坦然無懼的來到上帝施恩的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嗎?

還有三天半,2008年就要過去,讓我們聽見神的角聲,省察自己的生命。基督已經為你贖罪,你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寶座前,就可以靠著主耶穌得到潔淨、得到赦免、得到拯救。

角聲已經響起了。{shofar}讓我們大步跨過2008年,無論途上有怎樣的風光,不要留戀、不要糾纏;因為有更美好的2009年在等著我們進去。

III. 以記念進入新一年(23:33-38)
讓我們一同讀利未記23章33-38節「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這七月十五日是住棚節,要在耶和華面前守這節七日。第一日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七日內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第八日當守聖會,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這是嚴肅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這是耶和華的節期,就是你們要宣告為聖會的節期;要將火祭、燔祭、素祭、祭物,並奠祭,各歸各日,獻給耶和華。這是在耶和華的安息日以外,又在你們的供物和所許的願,並甘心獻給耶和華的以外。」

吹響羊角之後,贖罪日之後,以色列人預備好迎接另一個節期,住棚節。住棚節是一個七日的節期。第一日是聖會,完了七日之後的那一日也有聖會,意思是百姓聚集,敬拜。根據民數記29章記載,這七日節期有規定每一天要獻上甚麼祭牲和供品。雖然這些經文可以讓我們看見住棚節是十分重要的節期,但是住棚節的重要卻不是在於要獻上多少的牛羊。住棚節的重要是住棚。在利未記23:42-43「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裡,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

以色列人在住棚節的七日裡面要住在棚裡,是要他們記念他們出埃及的時候曾經住在棚裡。為甚麼他們出埃及時要住在棚裡?因為神帶領他們出埃及,離開一個被奴役的地方,是要帶領他們入迦南應許之地;不過在進入應許地之前,在曠野的路途上,他們要住在棚裡,日曬雨淋,沒有房屋可以遮風擋雨,有的是上帝一直與他們同在;在曠野的路途上,若遇敵人來攻擊,他們沒有城牆保護,有的是上帝一直與他們同行。經文說得很清楚,上帝說「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是上帝使他們住在棚裡,不是逼於無奈,不是準備不足,而是上帝的帶領。

我們豈不是有著同樣的經驗?你還記得是上帝帶領我們出華都、入嘉運的嗎?彷彿很久很久之前的事,原來只不過是七個多月的事情。我們離開華都不是逼於無奈、不是準備不足,是神親自開路,甚至是神催著我們的腳步。5月4日我們在華都大合照、大搬遷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你有沒有忘記了呢?當天神怎樣為我們預備嘉運大廈,今天祂同樣為你的人生預備更穩妥的未來。

不錯,我們要跨過2008年,但是讓我們不忘記今年的經歷。無論是遷堂、是720、暑期聖經班、AWANA、抑或是紅虹佈道會、聖誕快樂佈道會,每一次我們經歷的是與神同工的喜樂、是看見神在適當時候供應分享嘉賓的奇妙、是領受聖靈貫串在我們中間,教導我們彼此相愛、互相支持、彼此體恤、互相服事的功課。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一切,讓我們記念,記念神的恩典、記念神的帶領、記念神的同在、記念神的保守、記念神的供應。

可能你錯過了我所說的這些經歷,不過不要緊,前面仍然有無數我們可以一起走過的日子,前面仍然有無數我們可以一起經歷上帝的機會。但是讓我們不忘記今年、不忘記今天,不忘記上帝、不忘記你身邊的肢體。

IV. 以盼望進入新一年(23:39-43)
因為在前面,就是在我們將要進去的新一年,上帝已經為我們預備了豐富的恩惠。

讓我們一起讀利未記23:39-43「你們收藏了地的出產,就從七月十五日起,要守耶和華的節七日。第一日為聖安息;第八日也為聖安息。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每年七月間,要向耶和華守這節七日。這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裡,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住棚節是一個年底結算的節期。收藏了地的出產,就是收割了大麥、小麥,摘完了葡萄、無花菓等等的一切之後。在這個日子,人很容易會埋頭在盤點結算之中。今年的收成怎樣呢?夠不夠明年食用呢?也許有一些甚至會想到,明年怎樣呢?雨水供應夠不夠呢?

然而,上帝吩咐,在這個時候,他們要守住棚節。

住棚節是怎樣守的?他們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棕樹的枝子、茂密樹的枝條,還有河邊的柳枝,用來搭棚,住在其中。不單止這樣,他們還要在神面前歡樂七日。無論今年的收成怎樣,他們都要歡樂;無論對於明年的環境有多少的憂慮,他們都要歡樂。因為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

住在棚裡除了天災人禍沒有保護之外,住在棚裡也是一無所有,身無長物的意思。這些用樹枝搭成的棚子,你不能夠帶著上路的,因為樹枝摘下來時間久了,會乾枯,即使他們在同一個地方停留,也得耐不耐再摘。何況以色列人有四十年之久在曠野上漂流,他們所住的棚也是要隨走隨搭的。我想像到好像那些睡天橋底的露宿者,無論他們要到哪裡,捲起被鋪就起行。這種「今日不知明日事」,如此沒有保障、沒有安全感的生活,沒有多少人會喜歡。可是上帝說「你們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當然可以歡樂,但是假如今年收成不好呢?假如減薪、扣糧、裁員、倒閉就在眼前,如何可以歡樂?假如自己或者家人患病、婚姻亮起紅燈、感情出現問題、被心儀的對象拒絕、事業前路茫茫,如何可以歡樂?

2009年將會是怎樣?今日已經有許多人作出預告,明年將會是緊縮的一年。金融海嘯的影響主要在銀行金融業。接著當歐美經濟進一步緊縮,就會影響全球出口業,然後就是零售業、飲食業。這些都已經是路人皆知的現實,我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你可能比我更加清楚明白。

面對這樣的2009年我們如何可以在神面前歡樂?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說:你每一年要守這住棚節、你要記得我領你們出埃及的時候曾經使你住在棚內、你要記得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根本就是一無所有,連搭棚用的那些樹枝都不屬於他們,但他們卻不用憂慮,搭棚用的樹枝他們只管隨手就可以摘到,日用的飲食,上帝親自供應。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每一天食上帝供應的嗎哪,直到他們進入迦南吃到當地的出產為止。
以色列人憑甚麼可以無視農產收穫豐收或不足,仍然在神面前歡樂?因為耶和華是他們的神。「耶和華是他們的神」,意思是:耶和華上帝會負責他們的一切。他們只要信得過神。

結語——2009大膽進去
2008年將要過去了,你預備怎樣進入新的一年呢?

讓我們聽見神的角聲、省察自己。要放低的就放低了,不要將怨恨、傷痕帶到新一年去。要記得我們卻要記得,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和同在、不要忘記上帝的帶領和供應。讓我們藉著基督坦然無懼的進入新一年,深信上帝施恩憐憫,賜下潔淨。讓我們懷著信心進入新的一年,因為無論明天的環境或順或逆,上帝都掌管一切;供應我們的所需。

Sunday, December 07, 2008

點頭的頑石


經文:使徒行傳10:1-11:18(15:6-17)

引言:頑石
記得上兩次與大家看過使徒行傳裡面兩個人物——保羅和腓利。今次我跟大家看另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彼得。彼得原名西門,「彼得」這名字是耶穌為他起的渾名,意思是「石頭」。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與彼得初相識不久已經為他起了這個名字,大概耶穌很快已經看出彼得的性情。

彼得的性情是怎樣的呢?我們讀福音書的時候都會發現彼得常常是第一個「反應」的:他會即時搶答問題、即時表態;你記得他是第一個搶著宣認耶穌是基督的。老師都很喜歡這些學生。

除此之外,彼得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你可記得,當耶穌要為門徒洗腳的時候,他怎樣回應?他跟耶穌說:「不行!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你不讓我為你洗腳,你就與我無分」,他即時就說「好啊,好啊,連手和頭也一起洗吧」。還有,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彼得是第一時間拔刀反抗的。可見,彼得是一個感情強烈、愛恨分明的人,只是有時顯得不夠沉著。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他因為懼怕而三次不認主。不錯,彼得就是一個如此有血有肉的聖經人物,真真實實的一個人,與我們每個人一樣。

這一次,我們要看見彼得面對一個挑戰,也許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要面對的挑戰。

讓我們看使徒行傳11:1-3「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呢?原來彼得被人發現進了外邦人的家,還與他們一同吃飯。似乎這些奉割禮的人是向彼得大興問罪之師。是這麼大件事嗎?是的。真是很大件事的。我常常說一起吃飯是很重要的;一起吃飯就代表彼此相交、有來往。但是當時的猶太人是不會與外邦人有來往的,所以也不會與外邦人一起吃飯。在10:27彼得自己也說「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這些奉割禮的猶太門徒就是覺得彼得做了一件不合規矩的事情,所以與他爭辯;其實是批評他、議論他。

那麼彼得自己怎樣看呢?

I. 彼得的異象(11:4-10; 10:9-16)
11:4「彼得就開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面對這些猶太人的指控,彼得沒有直接反駁,他只是將事件的始末告訴這些人。11:5-10,彼得說:「我在約帕城裡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從天縋下,直來到我跟前。我定睛觀看,見內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獸、昆蟲,並天上的飛鳥。我且聽見有聲音向我說:彼得,起來,宰了吃!我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潔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第二次,有聲音從天上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彼得沒有為自己分辯,他只是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他們。首先從他所見的異象說起。在異象裡面,彼得看見有一塊大布從天降下來,布裡面承著地上的走獸、昆蟲,和飛鳥。異象裡面又有聲音吩咐彼得,將這些走獸、昆蟲、飛鳥宰了吃。其實我們不知道那塊布包著的那些活物是甚麼。不過彼得定睛觀看之後卻是很斬釘截鐵的說:「不可以!」我們看見從前那個彼得又再出現:即時反應、即時回答、即時表態,立場鮮明。彼得對於這個異象的來源絕無疑問,這塊布和其上的活物是從天而降、是從神而來的,這個聲音也是從神而來的。不過這個從神而來的吩咐彼得卻很堅決地否定了。因為這個吩咐違背了他從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教育。

在利未記裡面記載,猶太人需要在食物方面有很嚴格的分別。他們從小就要學習去分辨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當然我猜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嚴格遵守,但彼得就肯定是了。

然而,彼得這個嚴格遵守的生活態度,在這個異象裡面遇上了挑戰。他知道這些活物和這把聲音是從神而來,卻是與他一直以來從神領受的教導不同。彼得斷然拒絕。這樣太過不合理了!彼得說「凡俗而不潔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他知道甚麼是聖潔、甚麼是不聖潔。他知道!然而那從天上來的聲音卻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句說話的意思是:「彼得,你要放棄你一直以來的觀念;上帝已經定下新的標準了,你也要跟著改變了。」對於彼得,這仍然是難以接受的,v10說「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神吩咐了三次,彼得都沒有答應。彼得面對的挑戰是,要改變已有的觀念。這實在太難了,是不是?要接受「神有新的吩咐,與以前的不同」,這實在不容易。是嗎?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II. 兩個人的順服(11:11-12; 10:7-8, 17-23)
使徒行傳11:11-12「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在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是從凱撒利亞差來見我的。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不要疑惑。同著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

這個過程,彼得在這裡說得很簡短。這三個人究竟是誰呢?為甚麼會來找彼得呢?在前面第10章就記載得較為詳細。10:7-8說:「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原來這三個人是一個叫做哥尼流的人差派來的。這個哥尼流聽了天使的吩咐,所以打發人來找彼得。

那麼彼得就這樣跟隨這幾個人去嗎?是外邦人哪!是「不合例」的啊。彼得也不是那麼隨便的。10:19-20說「彼得還在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假如按照平常的規矩,彼得必然不會去的;但是聖靈親自告訴彼得「是我差他們來的」。假如要弄清楚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才決定,彼得也是必然不會去的,因為當時彼得還在思想那異象;但是聖靈親自鼓勵他「不要疑惑」,所以彼得就去了。儘管還未知道發生甚麼事,但既然聖靈的吩咐這麼清楚,彼得就下去見這三個人,問他們來找他是為甚麼緣故。

然後這三個人就將哥尼流差派他們的過程告訴彼得;哥尼流是「蒙一位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裡去,聽你的話」(10:22)。於是彼得就與他們一同去凱撒利亞,要見這個哥尼流。

彼得去的時候是否已經知道此行的目的呢?似乎不是。當他見到哥尼流的時候,他還是問:「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哥尼流為甚麼要叫彼得來呢?似乎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在10:33,哥尼流對彼得說:「現今我們都在神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他只知道上帝叫他找一個叫做西門又叫做彼得的人來,有一些事情吩咐他,所以他就找彼得來。哥尼流這樣派人去請彼得來,也需要信心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不相往來,這是他們彼此都知道的;彼得很可能不來的。不過,哥尼流並沒有顧慮這一點,天使這樣吩咐,他就這樣去做。

你有沒有看見,當彼得還沒有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只因為聖靈說不要疑惑、聖靈叫他跟這三個人同往,他就去了。哥尼流也一樣,他也不知道是甚麼一回事,不過有一位天使指示他,他就派人去請彼得來。

彼得和哥尼流兩個人都不知道是甚麼事,但兩個人都願意順服神的吩咐,於是就成就了這一件美事。

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容忍自己對事情不知道,但照樣跟從呢?還是你要掌握到一些資料,然後才決定去還是不去呢?近年有一些新興詞彙頗堪玩味,其中一個是「風險管理」。風險就是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是人就想要管理它、駕馭它、掌握它、控制它。星期五晚上聽江師母分享信息,提到現在招募宣教士有一定的難度,現在的人計過算過:差會的支援夠不夠、教會的支持夠不夠、當地的情況如何、困難程度有多大……,在這許多計算之後,很多人都卻步、不敢承擔風險。也許不但在事奉,現代人計算風險,也包括在人際關係方面。我們與人建立關係,會計算一下受傷的風險有多高,我們會計算對方如何待我,我要怎樣回應……計過、算過,很多時我們寧可選擇退守自己的城堡,繼續面對越來越狹窄的生活圈子、容讓越來越空虛的心靈繼續枯乾。

不過哥尼流和彼得都選擇踏出一步。儘管他們不知道接著會發生甚麼事,儘管他們不知道大家的見面會是如何,他們都願意順服聖靈的吩咐。

III. 哥尼流的異象(11:13-14; 10:1-6, 24-33)
也許我們要先問一問:究竟哥尼流是甚麼人?為甚麼天使會向他顯現呢?第11章的經文沒有說。我們可以在10:1-6看見:「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啊,甚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

這個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我們知道了。他原來還是一個官,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不過這些都是次要了;最重要的是,原來他是一個虔誠的人,是一個敬畏神的人。為甚麼天使會向他顯現呢?天使說他的禱告和他的賙濟已經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簡單來說,哥尼流按著他所知道、他所能做到的來活出神的要求;神的要求是「在神面前的敬虔是看顧孤兒寡婦」,是與缺乏的人分享;哥尼流所做的,神是喜悅的。但這還不足以讓哥尼流得救。他需要認識耶穌的救恩。所以神差派天使來吩咐他要去找彼得。

我們看見在這裡有一顆心靈已經預備好接受福音,其實不止一顆,哥尼流的全家都敬畏神,他的部下之中也有虔誠的兵。在10:24記載,當彼得進入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哥尼流不單自己預備好領受神的吩咐,他把自己的親屬、好朋友都請了來,也許在哥尼流的影響底下,他身邊早已經有不少人對這位神心存敬畏。彼得的來到是神要滿足這些心靈。

在以賽亞書55:7,先知發出呼籲「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耶和華必廣行赦免。」另外在耶利米書29:13,神也應許「你們尋求我,若專心的尋求我,就必尋見。」透過彼得的宣講,神的赦免臨到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好朋友。我們看見不是彼得去為神工作,而是神使用彼得來滿足這些追尋上帝的心靈,是神使用彼得來彰顯祂的信實。

我們教會出版的刊物《我們的故事》,這一期讓我最感動。我們介紹了幾位新來賓。他們分享是怎樣來樂恩堂的,有一些是朋友邀請來的,但有不少是在附近居住的,他們是看了宣傳的資料而來的。有一些是等候一家教會出現的,還有一些是神已經在他們心裡面撒了種,樂恩堂來到只是來收成的。是神自己預備人的心,根本不是我們做些甚麼,甚至不是我們可以周詳計劃甚麼。我們只能夠配合聖靈,被祂使用。

IV. 明白了(11:15-17; 10:34-48)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見上帝為彼得預備了哥尼流。在使徒行傳11:11,當彼得向那些奉割禮的門徒講解時,他說:「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正當那塊大布和裡面那些地上的走獸、飛鳥被收回天上的時候,這三個人就出現了。彷彿「時間剛剛好」,然而我們知道,事情不是巧合、不是剛剛好,而是神自己親自的安排和預備。彼得向那些奉割禮的人講解事情的經過,他是從自己所見的異象開始的。但當我們看第10章的記載就看見,神一早已經開始作工。10:9記載,哥尼流領受了天使的吩咐、差派人去找彼得之後,「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然後他才看見那異象。也就是說,在彼得領受神的吩咐之前一天,神已經差派天使向哥尼流說話,預備了哥尼流要與彼得見面。

為甚麼神要預備哥尼流與彼得見面?除了要哥尼流得著救恩之外,神同樣要造就彼得。神要拓展彼得的視野,讓他的生命改變。你還記得彼得對於異象裡面,神吩咐他起來將那些走獸、飛鳥宰了吃,彼得的反應是怎樣?他斷然拒絕:「不可以!」彼得知道甚麼是可以吃、甚麼是不可以吃;沒有誰可以改變他的想法。在11:10說「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神吩咐了三次,他都拒絕;彷彿連上帝也不可以改變他的看法。

然後我們看見,當這三個人從凱撒利亞來到找他的時候,彼得似乎有些少明白了。10:28他對哥尼流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我被請的時候,就不推辭而來」。彼得願意去凱撒利亞見哥尼流,已經是一個態度上的轉變,根據他自己所說,是聽了異象裡面神所說的這句話:「神所潔淨的,不可當作俗物」。

但神以為這還未足夠。祂要彼得親眼看見。我們一起讀10:44-48「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聖靈親自向彼得見證神悅納外邦人,將他們歸在自己名下,使他們同蒙聖靈的恩賜。

事情發生的時候,彼得和其餘六位門徒都希奇;但當彼得向那些質詢他的猶太人複述這事,他已經有另一番更深的體會,11:15-17彼得說:「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彼得在凱撒利亞見證聖靈降臨在哥尼流和他的親屬朋友身上,到他現在面對指控,時間上相距大概是一個星期吧,但很明顯,他已經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在11:15-17,彼得兩次比較聖靈在那些外邦人身上和聖靈在他們自己身上的工作——聖靈降在他們身上,和,神給他們恩賜。兩個比較得出了同一個結論,就是「一樣」。彼得終於看清楚,神對待外邦人,與對待祂的選民是一樣的,祂拯救祂的子民,祂一樣拯救外邦人。所以他才可以反問這些奉割禮的人:「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而這一句「我是誰」就更見彼得的改變。起初,他知道甚麼是可以、甚麼是不可以,現在呢?「我是誰,能攔阻神呢?」意思是:「我不是誰,不能夠攔阻神」。神要決定甚麼是潔淨、甚麼是不潔淨,不是誰人可以反對的。神說要接納的,有誰可以說不可以?神已經將外邦人圈在聖潔的國度之中,誰可以說不!

當彼得說「我是誰」的時候,他是已經將過往建立起來的框框放下。神已經有新的標準,以前分辨潔淨和不潔淨的方法,現在不再有效,是時候彼得要拓展新的視野;聖靈已經有很清楚的帶領,彼得只需要跟從就可以了。

2008年,樂恩堂的主題是「拓張境界‧經歷新恩」。神已經拓張了我們的境界,不單在地點上的改變,神在我們事工的模式上也為我們拓展。

同樣是這一期《我們的故事》,你會看見我們在過去半年裡面走過多少全新的路:暑期聖經班、為佈道會上街派單張、在港鐵租用燈箱,還在各商舖張貼海報,這些是我們從前連想也不曾想過的。但上帝就為我們開了這些路。不錯,雖然一下子在半年裡面走過麼多新的路,難免有點吃不消,是時候坐下來做一些回顧、安靜、重新得力。然而經歷新恩是不容忽視的,是你不會忘懷的。

上帝為我們拓張境界,你有沒有跟隨?有沒有好像彼得那樣,調整自己的視野,來看見上帝的計劃,好去配合?

結語:何時點頭?
彼得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這些奉割禮的猶太人是否滿意彼得的答案?

11: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這些奉割禮的猶太人是否滿意呢?或者我們得回去看一看11:1-2「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

聽見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使徒和在猶太的門徒竟然沒有一絲高興心情,沒有為到人能得著拯救而雀躍;只是第一時間針對彼得進入外邦人的家去吃飯。即使是到了最後,彼得解釋了,這些奉割禮的門徒似乎也沒有清晰地表示接納。他們只是沒有繼續針對彼得而已。

實際上,在骨子裡他們仍然未能放棄已有的框框。到使徒行傳15章,當外邦人信主越來越多的時候,猶太的門徒又起來質疑,15:1說:他們去教訓外邦的信徒「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這樣的教導引起了很大的爭辯,當耶路撒冷教會對此莫衷一事的時候,彼得起來憶述第10章和11章這件事。15:7記載「辯論已經多了,彼得就起來,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現在為甚麼試探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事隔多年,奉割禮的猶太信徒仍然囿於律法,不能夠明白白白得著救恩的意義。

與這些猶太信徒不同,彼得因為願意跟隨聖靈的帶領,放開一直以來的觀點,就能夠經歷上帝。上帝為哥尼流預備彼得帶來救恩的信息,上帝也為彼得預備了哥尼流,讓他能夠開拓視野,生命改變,更深體會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內,我們只須要順服祂的帶領。

今日同樣的挑戰放在我們面前。樂恩堂來到大角咀,我們可能也有一些既有的框框需要放棄,我們曾經領受的使命可能需要調整。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張開眼睛看見聖靈的帶領。上帝早已經在這一區工作,祂為這個社區預備樂恩堂,祂同樣為樂恩堂預備這個社區。我們究竟要怎樣回應呢?是否要知道一切然後才行動呢?抑或儘管我們不知道,仍然可以見一步走一步來跟隨神呢?

Sunday, October 26, 2008

平凡的信徒

經文:使徒行傳8:1-40

引言:平信徒腓利
不知道你對於「平信徒」這個名詞有甚麼感覺。記得我初信主的時候,有一位導師曾經說:「信徒就是信徒,沒有分平不平的。」甚麼是平信徒?平信徒是對比那些受過神學訓練,經過專業指導的信徒來說的。平信徒,就是平凡的信徒。

其實諗深一層就會發現「平信徒」這個名詞真的不合聖經原則。在彼得前書2:9-10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在舊約的時候,神選召以色列整個民族成為祂的子民,將祂的恩典向列國顯明,地上的萬族要因他們得福。在基督耶穌的寶血拯救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所選召,要將上帝的美德宣揚。我們為甚麼可以宣揚?因為我們是蒙神呼召,從罪惡過犯的黑暗裡出來,進入神所賜得救盼望的光明。

我們有甚麼可以宣揚?就是這一份出黑暗、入光明的救恩。就正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5:24所應許的:「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所以信徒無分平與不平。只要是已經出黑暗入光明、是已經出死入生,就可以宣揚這一份救恩。
在這個前提之下,讓我們看今日的經文:使徒行傳第8章。

一、 在撒瑪利亞的見證(8:1-8)
我們今日會看一位聖經人物:腓利。腓利是誰呢?使徒行傳裡面至少有兩位腓利。一位是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利;另一位是耶路撒冷教會七位執事的其中一位。我們今日所看的腓利是哪一位呢?在使徒行傳8:1說:「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原來這一位腓利不是使徒腓利,而是被選為執事的腓利。

剛才主席帶領我們讀使徒行傳8:1-8,讓我們知道,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之外,其他信徒都要被逼離開。那麼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是怎樣的景況呢?在前面使徒行傳5:14說:「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另外,6:7又說:「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然後事情發展下來,在第7章司提反被誣告之後被殺害。接著就是第8章,這裡教會大遭逼迫。

原來在大遭逼迫之前,耶路撒冷教會已經發展得很興旺,有許多人信主,甚至有許多祭司歸主。這一家發展興旺教會卻被逼分散;原本做得有聲有色的工作要被逼停止。聖經沒有作任何詮釋。你知道聖經有時記載一些事情發生,聖經作者會有一、兩句說話解釋一下,但這一次沒有;我們不知道為甚麼事情這樣發生。當然很多解經家作出許多的推測和估計;但事實是我們不知道。也許現實就是這樣,許多事情都不知道原因,發生的時候就是發生了。特別是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總會覺得不明白,總會想知原因,但不一定有答案。

然而聖經並沒有讓我們停留在這樣的困惱之中。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被逼分散,v4說:「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他們不是分散到各處去逃命,甚至他們不是分散,然後各自返回家鄉;這些信徒並不是在耶路撒冷土生土長的,他們是從外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既然被逼分散、要離開耶路撒冷,不如乾脆就回家鄉算了。』不是,他們沒有。他們分散到各處去傳道、去宣講福音。這些分散的人之中包括腓利,他去了撒瑪利亞。

撒瑪利亞,從舊約開始就已經與猶太人不相往來。我們記得耶穌曾經路過撒瑪利亞一條村莊,被其中的人拒絕。但我們也記得,耶穌曾經與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談道,後來這個婦人所住的城裡的很多人都信了主。而且從那個撒瑪利亞婦人口中我們知道,撒瑪利亞人與以色列人一樣也是正在等待彌賽亞(約4:25)。可見,撒瑪利亞與其他地方一樣,已經有神所預備要得救的人。

神使用這次逼迫,讓腓利來到撒瑪利亞城,因為那裡的人的心靈已經預備好要聽福音了。在8:6-8這樣記載:「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在那城裡,就大有歡喜。」這個城裡的人,不單看見腓利醫病、趕鬼的神蹟來相信,他們同時也聽見腓利所傳的道,而且他們同心合意地來聽從腓利的話,於是他們大有歡喜。

腓利被逼離開耶路撒冷這一個本來他們事奉得很有果效的地方,在人看來是反對的惡勢力得逞,甚至有人會看為撒但攻擊。然而神從來不受攔阻,祂能夠將人的惡意借用來成就祂的計劃。但是對於身處在這些逼迫中的信徒,他們可以做的又是甚麼呢?其實腓利他們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v4說「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他們沒有向逼迫妥協;被逼離開耶路撒冷,沒有使他們灰心喪志,無論走到哪裡,他們依舊傳揚福音。更重要的是,神使用他們幫助撒瑪利亞這個城裡面的人重得神子民的身分。

神能夠使用艱難的逆境,神也能夠使用身處逆境裡面的人,只要他們願意順服。在撒瑪利亞城有預備好接受福音的人,被逼離開耶路撒冷的腓利願意被神使用,於是成就了神的心意。

二、 在往迦薩路上的見證(8:26-31)
然後讓我們看8:26-31:「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衣索匹亞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

前面8:1-8說過,腓利在撒瑪利亞的事奉也是大有果效,當地的人「願意聽從腓利的話,他們大有歡喜」。但是來到v26,我們看見腓利再一次要離開一個他事奉得不錯的地方。這一次不因為逼迫,而是由於神的吩咐。

在v26記載有一個使者吩咐腓利向南走,去那條從耶路撒冷下去迦薩的路;聖經作者還特地告訴我們,那是一條曠野的路。根據一些考古資料所說,當時從耶路撒冷到迦薩去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已經荒廢。神的使者要腓利走的可能正是那條已經荒廢的路,就是曠野的路。

為甚麼要腓利走這條路?因為路上有一個人需要聽福音。這是一個衣索匹亞的太監。聖經讓我們知道這個太監是一個敬畏神的人。而且從他的行動,我們可以知道他對神是十分敬畏的。衣索匹亞在哪裡呢?衣索匹亞在非洲的東部、在埃及以南。這位太監老遠的從衣索匹亞來到耶路撒冷敬拜神,做完禮拜之後,在回家的途中還埋頭思索神的話語;這樣的敬畏、尋求,恐怕我們當中沒有多少人做得到。

無論新舊約都有記載,除了以色列人以外,外邦人中也有一些敬畏神的人,他們會遵守猶太人的律法,會按照律法所規定一年三次到耶路撒冷過節;有一些更會接受割禮正式加入猶太教〔七個執事裡面其中一個就是這樣〕。不過這位太監可能與其他人不同。儘管他對神的敬畏是無容置疑,但他可能沒有機會加入猶太教,甚至他可能連聖殿的範圍也不可以進入。因為在摩西的律法規定,身體有殘缺的不能夠進入聖殿的範圍,而他更加是沒有可能接受割禮加入猶太教。不過,很明顯,這些限制沒有令這位太監放棄他對神的信仰。我們看見上帝顧念他的需要,親自滿足他的心靈。

在人看來,腓利在撒瑪利亞城事奉得滿有果效,神卻在這個時候吩咐他離開,似乎令人難以明白。在腓利心裡面會否有同樣的問號,我們不知道,我們只是看見他順服的行動,主的使者說「起來!向南走」,「腓利就起身去了」(v26-27);聖靈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我們看見腓利沒有猶疑,聖靈怎樣吩咐,他就怎樣做。

當腓利走近太監的車時,他聽到車上有人讀先知以賽亞的書。古時的人不是看書,而是讀書的。就是會讀出聲的,這裡也必定是這樣,否則腓利不會知道他正在讀以賽亞書。聽到他讀以賽亞的書,腓利就乘著這個機會與對方展開談話。不過,以他們兩人之間身份、地位的懸殊,要他們能夠展開對話,太監的態度也很重要。

當腓利問他:「你所念的,你明白嗎?」他馬上回答:「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可見,腓利所問的正正就是他心底的說話:他所念的,他不明白;他需要有人來指教他、開導他,以致他能夠明白。

在接著的經文,記載了這位太監與腓利討論以賽亞書53章上面描述主耶穌到世間來成就的救恩。當腓利向他講解明白之後,他馬上接受。在8:36-39說「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

你看見嗎?這位太監不但是敬畏神的人,而且他有著一顆對神尋求、謙卑、願意受教的心。腓利的出現正是神回應他對真理的追尋。

腓利在撒瑪利亞好端端的,神卻將他差派往另一個地方去,而且只為了叫一個人得聞福,在人看來可能覺得有點浪費。但是對於這一位太監,腓利的出現是神額外的恩典;而對於神來說,透過腓利,神彰顯祂的信實;因為神曾經應許,人若專心尋求祂,就必尋見。(耶29:13)

在這件事上面,腓利又怎樣呢?在v27我們手上的聖經有一個很生動的詞語:「不料」,讓我們知道腓利遵從主的使者所說「起來!向南走」的時候,他並不知道會遇到這位太監的。甚至說,腓利當時可能根本甚麼也不知道,他只知道主的使者這樣吩咐,他就這樣遵行。

有一個英文字,我是在來到樂恩堂事奉才學懂的,因為只有在這裡我才聽見這個字原來是可以這樣用的。這個字是“ownership”,勉強可以翻譯做「擁有權」。當教會推出一些活動或者要推行一些計劃,沒有甚麼人回應時,我就會想起曾經有人說過,「D嘢弟兄姊妹要有ownership,才會積極」。我當然經驗過這個教訓啦。事實上,一些由弟兄姊妹想出來的事情他們可以出錢出力,瞓身來推動、支持、執行,但就只限於他自己構思出來的計劃。其他呢?『幫到就幫啦,嚟到就嚟啦。』

你問一問腓利,要他放下在撒瑪利亞那麼有果效的工作,走去一條荒廢的路,他根本不知道會遇到甚麼,他根本不知道有沒有人行那條路,他對這件事有沒有ownership呢?肯定沒有!他去不去?他去!千里迢迢,得一個人信耶穌!值不值得呀?腓利沒有問。整件事裡面,腓利甚麼也沒有問。他只是照著神的吩咐去做。

腓利老遠從撒瑪利亞走到這條荒廢的路上去,事先他甚麼也不知,他只是順從聖靈的吩咐,然後神使用他讓一顆熱切追尋認識神的心靈得著滿足。

是不是一定要自己有份計劃、有份投票通過、有份做決定,才可以全情投入去參與呢?自己沒有份計劃的就「與你無干」呢?

腓利沒有問值不值得,他連「去做甚麼」也沒有問,神那麼吩咐他就那樣去做。腓利的順服被神使用來叫一顆尋道的心得到滿足,你願不願意被神這樣使用呢?

三、 在亞鎖都的見證(8:39-40)
然後我們再看見腓利又要離開他事奉的成功點。8:39-40「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

假如你傳福音給李嘉誠,他信了主,你會不會嘗試透過他的人際網絡,向一些達官貴人傳福音呢?不是說我們要趨炎附勢,只是平時要向這一個群體入手並不是容易的事,遇著這樣的機會,稍作嘗試也無不可吧。

但我們看見上帝很奇妙。當腓利帶領這一位在衣索匹亞女王手下作財政大臣的太監信主之後,上帝並沒有讓腓利把握這個機會。腓利要與這位太監回去衣索匹亞並非不可能的事,假如他這樣做,說不定整個衣索匹亞都會歸主。不過這些全是我的假設,事實是聖靈馬上將腓利提到另一個地方去。

在v39說那位太監以後再沒有見到腓利。而v40則是讓我們知道,聖靈將腓利帶到一個叫做亞鎖都的地方。亞鎖都就是舊約時代稱為阿實突的城市,在地中海沿岸。

聖經再一次讓我們看見腓利的順服。v40在我們手上的聖經是說「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但是另外有一些譯本是譯做「腓利發現自己在亞鎖都」。這個翻譯很有意思。當聖靈將腓利從太監眼前提了去的時候,腓利自己也不知道將要到哪裡去!直至他到了亞鎖都,就知道,「啊,原來要來亞鎖都!」

這樣的經歷會叫我們害怕的;下一步不知道是怎樣,下一站不知道要去哪裡,這是令到許多人感到沒有安全感、甚至恐懼的。我承認我也是。但腓利再一次讓我們看見他的順服。經文說:「腓利發現自己在亞鎖都,沿路上他一邊走過那地方的各城市,一邊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

腓利雖然沒有預先知道聖靈會將他提去亞鎖都,但當他到達之後,他又再如常地繼續隨走隨傳,將福音帶給那一帶的人。腓利的這一份平安從那裡來的呢?為甚麼他對於前面未知的前路可以這樣從容面對,而我們卻容易落在苦惱、惶惑之中呢?是因為腓利有甚麼特別嗎?不是的。腓利只是一個平凡的信徒,他與我們一樣,沒有親眼見過耶穌,耶穌的事他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為甚麼他能夠那麼從容地跟隨聖靈的帶領,而又可以安然接受任何的安排呢?

你會說:不是吧!腓利是執事,不是「平信徒」。不是的,我們記得當時選出七位執事來是負責管理飯食的,不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何況,我們一開始已經澄清了,信徒就是信徒,沒有分平或不平。為甚麼腓利與我們那麼不同呢?

使徒行傳6:3提到被選為執事有幾個條件:「要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這三項之中,我們在今日這一章經文就完全可以看見腓利如何被聖靈充滿。

被聖靈充滿不是一定要有甚麼外顯的表現,說方言、行神蹟。但是被聖經充滿一定不會沒有的是:順服聖靈的帶領,被神掌管我們的生命,無論要往哪裡去,無論是不是可以預先知道,無論是不是要放棄我們已有的成就,都願意跟隨。

結語:傳道者腓利
使徒行傳21:8記載:「第二天,[保羅他們] 離開那裡,來到凱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裡的一個。」腓利這樣被人稱為「傳福音的腓利」,應該是聖經中唯一一位有這樣稱謂的。使徒行傳21章與第8章在時間上距離了超過二十年。就是說,在這二十年裡面,腓利也是這樣以傳福音為他的志業。不過他不再是到各處去,而且似乎聖靈也沒有再給他特別的任務,他就一直在凱撒利亞逗留。

腓利,他不是使徒腓利,他只是門徒。作為一個平凡的信徒,腓利按照聖靈的引導、順服聖靈的帶領。神透過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令門徒離開耶路撒冷,腓利於是下到撒瑪利亞。主的使者吩咐腓利「起來,向南走」,腓利於是遇上衣索匹亞的太監。聖靈將腓利提走,腓利於是到了亞鎖都。腓利沒有猶疑,他只是順著神的安排、順著聖靈的引導;在他所到之處忠心完成他的工作。

在教會年曆裡面,每逢10月最後一個主日都被定為「宗教改革日」。是記念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將他對當時羅馬教廷的不滿寫出95條討論綱要,並且釘在德國威登堡教堂門上;從此掀起宗教改革的浪潮。

宗教改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提倡「信徒皆祭司」。信徒就是信徒,沒有分平與不平,我們都是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每一個已經蒙拯救出黑暗、入光明的都有資格起來服事神,都有責任按照神的安排、順服聖靈的引領,忠心完成祂指派的工作。

主耶穌昔日呼召我們,來跟隨祂,今日祂仍然呼召。跟隨祂,讓聖靈掌管我們的生命;跟隨祂,無論到哪裡;跟隨祂,無論是否可以預先知道;跟隨祂,無論要放下多少的成功。你願不願意呢?

Sunday, August 31, 2008

謹慎——為自己、為全群

經文:使徒行傳20:17-35

引言:十個救火的少年
「從前有一條村,住著大概十戶人家。有一日,村裡面的火警鐘聲響起,於是志願救火隊的成員就各自趕到去河邊集合。

其中一個成員在途中忽然想起『每次救火訓練我都是遲到早退,有幾次更缺席。唔,訓練不足,危險呀,還是不好了。』又有一個,在等其他人的時候,想起『老婆煮好飯等我返去食喎,都係咪搞喇』,於是轉頭就回家去了。另外一個想起『阿媽教落,做人唔使走得太前』,於是靜悄悄地退到後邊,趁沒有人發覺,就掉頭走了。另外有三個,討論場火應該怎樣救,說著說著越說越激烈,竟然吵架了起來,收拾不了,終於轉頭就各自返家。

就這樣一個、一個的走著,最後只剩下四個。其中一個一直都在沉思,唔知想到了甚麼,只顧著想,完全沒有留意其他人的行動。如是者,只剩下三個。面對紅紅烈火,這三個人深呼吸了一陣子就衝入火場去搏鬥。」你知道個結果係點嗎?

十個救火的少年,你是七個的其中之一?抑或是剩下的那三個?

記得上一次我跟大家看過保羅的悔改,今日我們再看保羅的事奉。經文是使徒行傳20:17-35。

一、保羅的自白
v17 記載「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的回程中,在以弗所南面30里一個叫做米利都的港口停下來。由於時間緊逼,他決定不去以弗所,但又實在記掛這家教會的弟兄姊妹,於是派人去請教會的長老來與他見面。然後,保羅向他們臨別贈言。

(A)自從我到亞細亞以來……
我們看20:18-21:「他們來了,保羅就說:你們知道,自從我到亞細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又對猶太人和希臘人證明當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

與以弗所的長老見面,保羅一開始就好像為自己申辯;其實不是。保羅如此鄭重的說明自己從前在亞細亞的日子如何如何,無非為了讓以弗所的長老記起,他當日在他們中間是怎樣的行事為人。

讀使徒行傳20:18-21這幾節經文,我們可能看不出保羅從前在以弗所、亞細亞一帶傳福音時有甚麼困難。經文裡面具體提及的困難只有一樣,就是在v19下半節所說的「猶太人的謀害」。而使徒行傳18-19章先後兩次記載保羅到以弗所去,也沒有記載猶太人如何謀害保羅。

不過除了猶太人的謀害之外,保羅還面對另外一些困難。v20說他:「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從「眼中流淚」這句,可見保羅的服事是遇上不少困難。而且可能不是一些外在的困難,而是一些會牽動保羅情感的事情。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曾經提及他在服事的過程中遇到過旅途的意外,有猶太人的壓逼、也有假信徒的奸詐,保羅說:「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有誰輭弱我不輭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11:28-29)大概這些才是令到保羅眼中流淚的原因。

在這些困難裡面,保羅以甚麼態度來面對呢?聖經說他「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首先,保羅知道自己服事的對象。很多時在困難裡面,我們會容易感到灰心,覺得挫敗,甚至失去事奉的動力。那是因為我們不清晰事奉的對象,所以沒有果效就灰心,被人批評就挫敗,自己不開心就影響到事奉沒有動力。

保羅卻不是這樣。他一直認清自己服事的對象是神,不是那些猶太人,也不是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或長老,更不是工作的成功感,或愉快的感覺。保羅確認自己是服事主,一切只向神交賬,所以面對困難,無論是外在的,抑或是內在的,他都能夠穩守在崗位上。

而且保羅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標。在vv30-31保羅說,凡是對教會有益的,他都不會避諱不說;保羅的蒙召是要叫人認識神,所以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即或那些人要加害於他,保羅都向他們傳講得救的福音。保羅知道他服事的對象,也知道他服事的目標。

除了認清服事的對象和目標,經文也告訴我們,保羅以兩種態度來服事主。首先,保羅以謙卑來服事主。他的謙卑透過他對自己的評價表現出來。在哥林多前書3:5,當信徒比較哪一個教會領袖比較好的時候,保羅說:「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對著哥林多這家他親手建立的教會,保羅仍然能夠看得準自己只是為神工作的人,是按照神給他的恩賜執行神所託負的職事而已。

其次是,保羅的服事是帶著眼淚的服事。就正如剛才在哥林多後書11:28-29,保羅說自己是為教會的事掛心。他的眼淚是為教遇到因難、為信徒輭弱跌倒而流的。我相信我們都曾經流過眼淚,不知道你眼淚有多少是為教會而流的呢?也許你會為教會的一些事情而感到不公平、憤怒,覺得『有冇搞錯!』;又或者你會灰心、失望、氣餒,甚至因而後退。但你有沒有為到教會流淚呢?甚至為教會認罪呢?

保羅為教會的事掛心,以謙卑、眼淚來服事主。你呢?

(B)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
說完了過去如何在以弗所服事神之後,保羅講到他當時的處境,仍然是一個艱苦奮進的處境。我們看20:22-24「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保羅當時正是回耶路撒冷的途中,他在這裡說到自己的心情,以及外在的環境。首先是他的心甚迫切。保羅沒有詳細講解他感到逼切的原因。不過在19:21提到,保羅有意回到耶路撒冷之後就到羅馬去看看。我們知道保羅一直希望到羅馬去探訪當地的教會,保羅自己在羅馬書就曾經說他「切切的想見羅馬教會的信徒,要將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他們,使他們可以堅固」(羅1:11);他又屢次定意往他們那裡去……只是一直都有阻隔(羅1:13)。保羅的心甚迫切,可能因為他希望可以早日啟程去羅馬。

然而在這樣的心情底下,保羅卻遇上了困難。聖靈在各城裡向他指證,說有捆鎖等待著他。意思是,聖靈透過不同的人預言,保羅回到耶路撒冷之後就會被捉拿坐監。使徒行傳21:10-11也記載,當保羅來到巴勒斯坦的凱撒利亞,還有很短的距離就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一位名叫亞迦布的先知特地從猶太地來到他們那裡,預言保羅回到耶路撒冷之後,猶太人要將他捆綁、交在外邦人手裡。當時與保羅一起的人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卻回答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

保羅是不是應該等風聲沒有那麼緊的時候才回去呢?那大概沒有可能的。因為當我們回顧保羅的事奉就會發現,他無時無刻不是在患難之中。猶太人一直的追著要設計陷害他,要阻止他傳耶穌;外邦人中間不信的也一直抵制他,認為他擾亂了他們的信仰生活;甚至連信徒中間也有人與他唱對台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1:23-27數算他的患難,說這些與他唱對台的人:「他們是基督的僕人麼?我說句狂話,我更是。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真是不簡單。患難似乎是保羅服事神所必須面對的。

有一些人讀到先知亞迦布預言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就會被捆綁的時候,不明白為甚麼保羅要那麼一意孤行。不過我們留心一下就會發現,聖靈雖然預言保羅要受捆綁,聖靈卻沒有叫保羅不上耶路撒冷去,只是旁邊的人苦勸他而已。而保羅對他們的回答才是值得我們思想。保羅說「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這句說話也回應了他在使徒行傳20:24所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保羅是不是低估了他在耶路撒冷的患難呢?我相信不是的。然而讓保羅更著緊的是他有否完成他所領受的職事。我們讀保羅寫的腓立比書時都知道,保羅對於生死的看法與一般人很不同。在腓立比書1:23,他說,他「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到後來他再一次面對死亡的威脅,寫提摩太後書的時候,他說「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3:6=7)。我們看見在死亡的面前,保羅心裡面只是想著「基督交付的職事,有沒有完成」。

不知道當你思想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時候,上帝和祂交付你的職事,佔一個怎樣的位置呢?可能死亡與我們距離太遠了,我們從來不需要在信仰與死亡之間作抉擇,所以我們也不容易知道自己對上帝夠不夠真心、夠不夠專心、夠不夠忠心。是嗎?不是的。其實你自己知道的。你會為了某些原因與上帝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為了兒女、為了工作,或者只是為了要多些私人時間。甚至你會為了多睡一刻,連最基本的崇拜事奉也遲到。

保羅以他自己面對困難、患難的態度來勸勉我們:所有的一切,即使是生死這樣重要的事情,都是次要的;他說「我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

不知道你看甚麼為寶貴呢?

二、保羅的勸勉
當然保羅派人請了以弗所教會的長老來並不是單單訴說自己的遭遇,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對他們說。
讓我們看使徒行傳20:28-30:「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

(A)我去之後……
保羅在勸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要謹慎的時候,預告了教會將來的前景也會是艱難的;而且與保羅的遭遇相似,教會也會遭受內外夾攻。外有豺狼進入教會,不愛惜羊群;內有傳假信息的人起來,引誘門徒。

假若我們稍微回顧教會歷史就會發現,教會從來都是困難重重的。初期教會遇到的,是猶太人的逼迫、羅馬政權的壓制。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外來的逼迫消失了,教會裡面卻充斥著靈命質素下降、信仰不純正的掛名信徒。後來修道主義興起意圖撥亂反正,發展下去卻變成了教條主義令到信徒生命窒礙。然後宗教改革導致基督新教出現,為的正是抗衡羅馬教廷的腐敗,但又帶來宗派林立,未能合一。在悠長的二千年,在這些形形式式的變動之中,教會裡面還穿梭著各色各樣的異端,引誘著信徒;而教會以外則受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異教信仰所衝擊。一切一切,其實都離不開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內外交煎。

我一下子將視野拋得那麼遠,可能令你覺得在這樣大的格局裡面,小小的一個個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當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的長老時,他顯然不是這樣想。以弗所教會這幾位長老,聖經連他們的名字也沒有記載,彷彿只是普普通通的「某某」,但是保羅卻語重心長的告誡他們:「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教會面對內外的衝擊,保羅勸勉他們要為自己、為教會謹慎,好叫他們能夠牧養教會。

保羅再一次以自己為榜樣。在20:25-27他說:「我素常在你們中間來往,傳講神國的道;如今我曉得,你們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所以我今日向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同樣的說話,在前面v20保羅也曾說過:「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

保羅以身作則的牧養是:凡是對教會有益的,他都說,凡是神的心意,他都說。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要為自己、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謹慎」在另一些譯本有守望的意思。「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就是守望著自己,也守望著教會。

不過你可能會說:「這與我有甚麼關係呢?保羅這番說話不是對教會的長老說的嗎?應用到今日,就算不是牧師傳道人,那至少要是教會的領袖才要聽啊。」不是的。服事神,並不在乎我們的身份、職位。保羅「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並不是因為他是使徒,也不是因為他在教會裡面有甚麼職銜,只因為他從主領受了一份職事,只因為他愛上帝,也愛上帝的教會。這份領受、這一份愛就一直激勵著他,雖有萬千的艱難,也穩守在崗位之上。

今日,教會仍然是落在內外交煎的困境。感謝主,我們暫時沒有兇暴的豺狼進來傷害羊群,我們中間也沒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引誘弟兄姊妹。但我們的艱難也是不容忽視的。上帝差派我們來到大角咀,又將羊群交給我們牧養,但在領受這個職事的過程裡面,我們有些「論盡」。有些弟兄姊妹已經筋疲力竭,但另一些還沒有熱身。十個救火的少年,我們剩得三個。還有的七個,各有原因,未曾加入救火的行列。

保羅勸勉我們「要為自己謹慎,也要為全群謹慎」,以謙卑、以眼淚來為自己守望,也為全群守望。假如你是那七個的其中之一,你會不會考慮轉投到這一邊呢?

(B)如今……
最後,保羅將教會交託給神。v32他說:「如今我把你們交託神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教會本來就屬於神的。在哥林多前書3:5-7,保羅講完了「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這句話之後,他接著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得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教會是屬於神的,服事的人不需要擔心她的生長。服事的人只需要留意自己是不是已經「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別人來相信。

保羅這樣的交託很重要。因為這就表明他仍然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為神工作的執事。此外,憑著這個交託,他引導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去倚靠神。

一開始的時候,我說這一段是臨別贈言。而且不是一段尋常的臨別贈言。在v25保羅說「如今我曉得,你們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保羅不知道自己這一次到耶路撒冷會有怎樣的遭遇,他卻作了最壞的打算。假如這一次他回到耶路撒冷真的遭遇死亡,那麼這一群他所愛的信徒將會怎樣呢?沒有了保羅這位教師,教會將要怎樣呢?但保羅知道最終必定有這樣的分離。故此,他在這裡鄭重的將教會交託給神和祂的道。因為教會的建立、承持都是靠賴上帝。

保羅的交託同樣成為我們的提醒。教會本來就是屬於神的。祂自然會照管著教會的成長。又再說回教會的發展,二千年裡面曾經出現過好幾次重大的逼迫和困難,都蒙神一一保守,今日教會能夠仍然在初期教會、十二使徒的傳統底下繼續成長,是藉著神恩惠的道,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努力,而是神自己叫教會生長。

我們又從二千年教會這一個大格局回到自己生命的小圈子來。保羅將教會交託給神和祂恩惠的道,你又會不會考慮將自己交託給神和祂恩惠的道,讓祂建立你,叫你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呢?

結語
也許你會說:陳姑娘,你嚕嚕唆唆的,不過想說事奉人手不夠、叫人起來事奉吧。是的。我是的。

正如我剛才說,上帝差派我們來到大角咀,又將羊群交給我們牧養,但在領受這個職事的過程裡面,我們有些弟兄姊妹已經疲乏了,但另一些還未曾熱身。

十個救火的少年,我們剩得三個。你是這三個,抑或是那七個呢?保羅勉勵以弗所教會的長老「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他自己「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來作我們的榜樣。不過服事神卻是不容易的。從保羅的經歷,從教會的歷史,我們看見服事神必然是困難重重、荊棘滿途的。不過只要我們看得準自己服事的對象和目標,休息過後就可以重新得力,再度為神展翅。

然而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這樣的生命激勵我們,服事神不是還債,而是愛的回應。

我今日帶了另一首回應詩來,盼望它真的成為你對神的回應:

【我服事祢】
我服事祢,因我深愛祢,祢將生命賜給我,
前我失喪,今被祢尋回,祢將生命賜給我。
憂傷、破碎心靈,為此祢被釘死加略山上,
祢愛,是我所渴慕,祢將生命賜給我。

Sunday, August 03, 2008

用腳踢刺的人生

經文:使徒行傳26:12-20

引言:普通的名字
你認識多少個「保羅」呢?大概不止一個吧。真的,「保羅」是一個普通的名字,不過這個普通的名字卻十分受歡迎。不少名人也是這個名字,Paul McCartney, Paul Newman, Paul Anka... 要是你熟悉這些名字,大概你跟我是同一個世紀的人了。

你認識的「保羅」之中,我希望也包括今天的經文裡面提到的人物:使徒保羅。使徒保羅的名字不單基督徒認識他,就連不相信耶穌的人也對他加以研究,因為他實在是一個代表人物。新約27卷書裡面,接近一半是保羅的著作,是他將福音從亞洲帶到歐洲去。在保羅的生命裡面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也許你曾經羡慕過保羅,他的回轉是那麼戲劇性,你可以在使徒行傳9:1-22讀到那經過。耶穌親自向他顯現、向他說話。要是耶穌親自向你說話,好像對保羅那樣,你會怎樣呢?你可能覺得一切的顧慮都會消除,你可以信心堅定的跟隨耶穌。也許相反,你寧可不要,免得要像保羅那樣要下監、要受苦、要殉道的事奉神。

會不會,你心底的最深處就是有這樣的恐懼:不要跟耶穌走得太近,免得祂向你要一些你不願意拿出來的東西,譬如說:你的金錢、你的時間、你的家庭、你的生命、你的心。

可是,我們還是會被保羅吸引。他悔改的經歷實在太吸引了,他的生命太吸引了。

在使徒行傳裡面,總共有三次記載保羅的悔改。9:1-22是第一次;第二次在第22章;今天的經文是第三次。而這一次跟前面兩次頗是不同。保羅跟耶穌在大馬士革路上相遇的經過,在這段經文記載得比較簡單。

一、保羅的過去
我們一起看26:12-15:「那時,我領了祭司長的權柄和命令,往大馬士革去。王啊,我在路上,晌午的時候,看見從天發光,比日頭還亮,四面照著我並與我同行的人。我們都仆倒在地,我就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向我說:掃羅!掃羅!為甚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我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

這經文一開始,保羅已經在大馬士革的路上。之前的保羅在耶路撒冷一直逼迫教會,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得到猶太人公會的批準,預備好要把大馬士革的基督徒都捉拿到耶路撒冷受審。

究竟當時保羅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他在想甚麼呢?我參考了另外一些譯本,發現當時的保羅心裡面被一個想法佔據著。是甚麼想法呢?讓我們一起看使徒行傳26:9-11「從前我自己以為應當多方攻擊拿撒勒人耶穌的名,我在耶路撒冷也曾這樣行。既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我就把許多徒囚在監裡,他們被殺,我也出名定案。在各會堂,我屢次用刑強逼他們說褻瀆的話,又分外惱恨他們,甚至追逼他們,直到外邦的城邑。」

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保羅的心裡面就只有這一個念頭:追逼基督徒直到天涯海角。為甚麼他這麼恨惡基督徒、這麼恨惡耶穌呢?保羅自己沒有說清楚。不過有一些人推測,猶太人根本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他們認為門徒要破壞猶太教的秩序。也可能因為猶太人害怕這批信徒的人數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要引起羅馬統治者的疑慮,進而危害耶路撒冷的安定(參約11:48)。反正,保羅一心要剷除這幫群體。

值得我們知道的:保羅一直以為自己所作的是對的,在使徒行傳22:3,保羅對耶路撒冷的百姓說,他「在迦瑪列門下,按著他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像那些百姓一樣。那時他是真的以為自己為神熱心的,他的熱心大得讓他從耶路撒冷、猶太、直到外邦人的地方去追捕耶穌的門徒。

保羅這樣傾盡全力去追捕耶穌的門徒,以此作為自己的使命,因為他以為這樣做是事奉神。那知道,這個神在他去大馬士革的路上向他顯現,告訴他:「我就是你逼迫的耶穌」。你可以想像,當保羅聽見這句說話的時候是何等震撼!就在他聽到這句說話的時候,他驟然發現,他從前所付出的勞苦原來是徒然的,一直佔據在他心裡面那件他以為是事奉神的事情,原來不單不是服事神,而是攔阻神的。

二、保羅的將來
指出了保羅以為是為神大發熱心所做的事情原來是攔阻神之後,主耶穌將新的使命委派給保羅。

使徒行傳26:16-18「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勢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如果說,發現自己為神大發熱心所做的事原來是攔阻神的事情,足以令到保羅感到震撼的話,那麼這一份差派給保羅的使命就更叫保羅感到難以置信。

這個新的使命包含兩面。第一是保羅的身份:他要作執事、作見證。這裡所說的執事跟我們今天教會裡面那特定的「執事」崗位不同。耶穌差派保羅去作執事,意思是祂正式委派保羅服事祂。怎樣服事?以見證來服事;就是將他所看見的,以及耶穌將來要指示他的,都向人述說。之前保羅以為自己是為神事奉,但現在主耶穌正式委派他,賜給他這個使徒身份。從幾卷保羅書信,我們可以看見,保羅幾次為自己的使徒身份辯護,都是以這一次在大馬士革路上與耶穌相遇,正式接受任命作為證據。

第二方面是,主耶穌交給保羅一個新的使命。保羅除了要將耶穌指示給他的事情向人述說之外,耶穌很清楚告訴保羅,他所做的對於聽他見證人來說是怎樣的事奉。v18這樣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在這裡,耶穌告訴保羅,他的見證是要叫人有四方面的影響:(1)從黑暗歸向光明、(2)從撒但權下歸向神、(3)因信耶穌罪得赦免、(4)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我覺得正是這四方面使保羅難以置信、更加震撼。首先是從黑暗歸向光明。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的經歷使他有一段短時間的失明,耶穌說他要叫人從黑暗歸向光明,對保羅來說是何等真實,又是何等深切的體會。不過,讓保羅更震撼的是,耶穌將「從黑暗歸向光明」與「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平排。黑暗就是在撒但權勢之下,光明就是歸向神。保羅當時就正在黑暗之中,他的震撼是發現自己原來是在撒但權勢之下。

在腓立比書3:5-6,保羅說出他曾經對自己的身份是何等的自負:「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責的。」這一番說話,讓我們知道保羅從前對於自己身為神旳選民感到自豪,更因為血統純正而自覺與別不同;最重要的,是保羅為自己能遵守律法而自覺「無可指責」。這是何等自信。

但是這一刻他卻面對一個現實,原來他是在撒但權勢之下。或者更清晰的是,儘管他是神的選民、他接受猶太教內最嚴謹的神學訓練,原來他一直以來都是活在撒但的權勢之下。那麼他與那些沒有律法、原本與神無關係的外邦人有甚麼分別?是沒有。

而另一方面,那些聽見他見證的人,要因信耶穌,罪得赦免。在保羅的信仰裡面,他一直以為守住律法就可以無可指責。現在神說只要相耶穌就可以罪得赦免,那麼律法的功用豈不消失了?

最令到保羅震撼的是,這個使命最後的一句:那些聽了保羅的說話,靠著信耶穌使罪得赦免的人,竟然可以「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也就是說,那些人就成為了神的選民了!

當保羅一步一步去領受耶穌這個使命,明白其中的含意,那個本來在他心裡面的價值體系就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從羅馬書這一卷如此精深論述「因信稱義」的書卷可以見到保羅的領受是何等的透徹,改變是何等大。

三、保羅的現在
在他領受了這個翻天覆地的使命之後。保羅就將他起初傾盡全力去追捕基督徒的那份熱心,轉而用在這方面。我們看使徒行傳26:19-20:「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

你可有留意到,起初他拿著祭司長給他的文書,要追逼基督徒,直到外邦的城邑。現在他拿著耶穌給他的身份和使命,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及致外邦,去叫人來歸向神。同樣是從耶路撒冷走到外邦,從前是逼迫耶穌,今日是傳揚耶穌。

為甚麼他有這麼大的轉變?我相信原因就正如他在腓立比書3:7-8所說「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有這麼大的改變,因為他經歷了個人價值觀與神的價值觀一次很強烈的碰撞,產生極大的變化。而保羅自己又願意放下自己從前以為對的事情,去接受耶穌要求他作出的改變。

使徒行傳26章,當保羅向亞基帕王說出這一番說話的時候,正是他從耶路撒冷去羅馬的途中。

根據一些聖經研究的資料,當保羅這一刻向亞基帕王作見證的時候,距離耶穌向他顯現大概十五至二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多年裡面,保羅總共進行了三次旅遊佈道,第一次在現在的敘利亞和土耳其一帶;後來的兩次都是到歐洲大陸。而這一段經文所記載的,則是當保羅第三次旅遊佈道之後回到耶路撒冷,被猶太人誣告,保羅向當時剛剛路過的羅馬分封王亞基帕為自己辯護。

保羅在v19所說的「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保羅這句話所說的「天上來的異象」當然就是指耶穌向他顯現,差派他做執事、作見證的這個經歷。從使徒行傳後來的記載來看,保羅確實沒有違背主耶穌的吩咐。

不過,這一句經文在一些英文譯本,翻譯作「我並非不順服天上的異象」,「我沒有不順服天上的異象」。

當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耶穌,他不單止發現自己一路以來傾盡全力去逼迫基督徒原來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他直接從這一位耶穌領受了一個新的身份,一個新的使命。這個使命,完全顛覆了他原本的信念,令到他不得不重新面對自己一直以來認為是對的事情。

事隔十多二十年,這一刻當保羅站在亞基帕王面前為自己分訴的時候,他仍然是貫切地執行主耶穌的這個使命,甚至因此被拉被鎖被控告。我們記得耶穌差派保羅去作執事、作見證,這一刻保羅向亞基帕王申辯,其實是在為耶穌作見證。我們看見保羅不管在任何境況也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無論他落在怎樣的處境,他仍然是順服於主耶穌給他的使命。這一份堅持,這一份執著,卻不是偶然的,保羅從起初逼迫耶穌的門徒開始就已經有這一份堅持和執著,要追捕他們到天涯海角。到他被耶穌差派要作見證,我們再一次看見他的堅持和執著,也是要將這福音傳到天腳底。

比較保羅的以前,將來和現在,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改變了的保羅,也是一個沒有改變的保羅。曾經熱心於逼迫耶穌,變成熱心於傳講耶穌,過去是堅持、執著的性格,現在仍然是堅持和執著。

保羅這些改變和不改變,對我們又有怎樣的激勵呢?

四、用腳踢刺的人生——你的過去、將來、現在
開頭的時候說,使徒行傳裡面有三次記載保羅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耶穌。今天與大家看的這一段經文是第三次,這一段經文與其他兩段最大的不同是,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主耶穌說保羅「用腳踢刺的是難的」。這裡所說的刺,不是一支小小的木,刺進皮膚裡要用針剔出來那些。這裡所說的應該是指帶刺的棍,通常用來趕牛的,很多時被趕的牛會用腳踢那刺棍來反抗,到頭來是自己感到痛。

保羅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思來為神大發熱心,卻沒有看清楚是否符合神的心意。所以當保羅向亞基帕自辯說:他沒有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那個「並非不順服」的意思就很重要,保羅明白自己以前沒有看清楚神的工作,只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做,到他遇見耶穌之後,他馬上改變過來,願意順服。

今日,讓我們檢視自己的生命。我們有沒有被一個想法佔據心頭?有沒有一些你執著、堅持認為是對的事情,你一直不肯放開?甚至到現在也不肯放手?

你有沒有看清楚原來神的心意與你不同,甚至你攔阻了神的工作?

神的工作不但是指到傳福音?神的工作也指我們生命的建立,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成長、成熟,越來越明白祂,與祂同行。我們有沒有被自己的想法佔據,攔阻了神,以致祂將你生命變得更豐盛也不可以呢?

結語:屬靈生命
今日帶了一首60年前的新歌與大家分享:【屬靈生活】(《天人聖歌》49首)這首聖詩的歌詞是中國著名的奮興佈道家宋尚節博士在1947年所寫。

宋尚節(John Sung, 1901-1944)生於福建興化縣,父親是收入菲薄的傳道人,少年時常隨父親四出佈道。 他學業成績卓越,負笈美國獲取理化博士學位。後來他進入協和神學院就讀,雖潛心研究各宗教,始終感到人生虛空。直到1927年春天,他正式重生得救。同年的十月,他在乘船返國途中,將多年辛勤學習得來的博士文憑及美國科學會頒他的榮譽徽章(金鑰匙)一起拋入太平洋,以表示他將「從前的我」與主同葬,矢志從此傳揚福音。回國後,他組織巡迴佈道團在全國及東南亞各地佈道,復興之火燃遍國內及東南亞。他在43歲時因肺癌而安息主懷。雖然只為主作工了短短十五年,但千萬人因他的信息而得救。

這首詩歌正是他反省人生目標、意義、方向的心聲。願意也成為我們的激勵。

【屬靈生活】
十字架上與主同死,同葬、且同復活,如今一同升到天上,活着不再是我。
主住裡面佔領一切,看主所看,說主所說;求主所求,作主所作,祂是我主。

不是自己努力掙扎,是主裡面動工,不是自己模倣基督,是主裡面長大。
主住裡面變化一切,愛主所愛,樂主所樂,憂主所憂,負主所負,主心我心。

不是自己想作甚麼,只願主旨成就,不是自己奢望甚麼,只願主話成全。
主住裡面實現一切,聽主所許,信主所許,愛主所許,望主所許,主話必成。

不與世人同負一軛,樂在主內同工,不是自己單獨追求,也愛彼此建立。
主住裡面聯絡一切,同心合意,恒切禱告,靈裡合一,愛裡同工,主內一家。

Sunday, June 29, 2008

危機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6:1-7

引言:「這是一家……的教會」

記得上一次講道時我跟大家在使徒行傳2:43-47看到初期教會是一家相交的教會,是一家分享的教會,是一家活潑的教會。他們與人、與神相交。他們分享物質、也分享生命。他們有活潑的靈命,同心合意、在一起、願意付出,也願意接受。上一次我總結時說,這一家是一家叫人羡慕的教會。來到第6章,我們看見她的另一個面貌,她也是一家危機的教會。

在我們人生的經歷裡面總會有起伏跌宕。在教會發展的過程裡面同樣地也總會有起起跌跌、碰碰撞撞的時候。讀使徒行傳雖然可以看見不少叫人興奮的時刻,譬如經文說到,一日之間「門徒約添了三千人」,另一處說「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還有「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等等。

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驚險的場面,教會多次落在危機之中,有些時候甚至在分裂的邊緣。我們記得有一次保羅和巴拿巴真的在爭論之中分道揚鑣(15:36-41)。

我隨意翻一翻使徒行傳,發現許多次都是,當教會有一些叫人興奮的發展之後,就會出現危機。譬如羅馬官長哥尼流領受聖靈、接受彼得施行的洗禮,之後教會裡面出現了質疑的聲音,以致彼得要向那些懷疑的門徒逐個解釋,事情才平息下來。又譬如當福音傳到亞細亞一帶、外邦人領受了之後,教會裡面又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要求外邦人接受割禮,引起了混亂,最終要耶路撒冷教會寫信澄清,事件才告一段落。

我們上一次看的那段使徒行傳2:43-47提到當時凡物公用,「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本來是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是兩件危機。一件記載在第五章。有一對夫婦,將田產房屋賣了,將得到的錢交給使徒說是全數,但原來他們留下了幾分,卻向教會撒謊。彼得責備他們欺哄聖靈。

而另一件,就是記載在今日跟大家看的這一段經文,使徒行傳6:1-7。

一、危機‧處理
(A) 引發危機的小事(v1)
6:1告訴我們,這次出現危機的原因是「門徒增多」。這不是很諷刺嗎?門徒增多本來是好得無比的事情,可是卻引起了教會裡面的矛盾。究竟是甚麼事呢?原來是一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說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了。

使徒行傳2:43-47 及 4:32-35 分別記載了當時住在耶路撒冷的信徒看見外地來的信徒有缺乏,於是變賣田產房屋,將錢交給使徒分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本來一切都很好的。但來到這個時候,門徒增加了,問題也出現了。在每一天飯食的供應上,外地來的信徒發現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了。

事情一下子複雜了。會眾分成了兩批:外地的、本地的。而本來分飯只是一件小事,「飯盒不夠,再買不就可以囉!」卻引發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不公平!裡面可能夾雜了個人的情緒;可能來自不同地方的信徒在相處上有一些誤會、累積了不滿。總之簡單的一件小事提升成為兩批人之間的磨擦。而磨擦逐步升級,最終成為令到兩個群體對立的矛盾。這些情況若然處理得不好,很容易成為分裂的原因,使剛剛起步的教會受到破壞;或者這些不滿的情緒埋藏了在心裡,慢慢發芽滋長,將來結成苦澀的果子。

這件事後來讓使徒知道了。經文沒有說清楚使徒是怎樣知道的。是有人向他們匯報呢?抑或怨氣已經太重、充斥在整個群體之中呢?我們也試過,一些輕輕的不滿,一傳十、十傳百就會成為聲浪;一句簡短的 晦氣話,慢慢地就會成為主旋律。但感謝神,使徒知道了這件事之後,正視這個問題,而且積極解決。

你不一定好像使徒那樣有領導的身份,但我們還是要思想:假如遇到類似的情況,你會怎樣回應呢?你會不會將問題向有關的人反映?抑或加入埋怨的行列?還是你選擇置身事外,讓這些矛盾滋生、破壞這個群體的關係呢?

(B) 處埋得宜(vv2-6)
當使徒知道事情之後,他們馬上作出正面的回應。

使徒對這件事的回應,也留給我們很好的榜樣。群體裡面出現矛盾、不和、意見不同……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回應得適當,危機往往帶來轉機。相反,假如我們將問題埋藏、不面對、不處理,帶來的破壞力將會更大。

門徒怎樣處理這一次的危機呢?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分析了這一次的危機與真理有沒有抵觸。我們可以與前面第五章記載那一件事比較。當時一對夫婦欺騙教會,使徒馬上判斷他們是「試探主的靈」、是「欺哄神」,所以立時責備他們,甚至宣告了神的審判。

但這裡所說的卻不是這樣的事。在v2使徒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這件只是關乎食飯的事情,與神的道沒有抵觸。而且使徒很快就判斷,這件事可以交給其他更合適的人去處理。

在vv3-4,使徒對會眾說:「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沒有人可以處理所有的事。神讓我們各人有各人的職份,祂也賜給我們不同的恩賜,讓我們可以配搭事奉。使徒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當發現事情妨礙了他們傳神的道的時候,他們馬上將事情交給合適的人,因為他們的職份不是處理這類的事情。他們也信得過別人能夠勝任,他們也願意將責任交給別人。

使徒甚至放心讓他們選出合適的人,他們只將條件說明,就是要「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憑著這個標準,會眾選出了七位執事來分擔這項工作,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就將責任交託了給他們。然後使徒就安心為神的道作工。

(C) 美好果效(v7)
在這次危機之中,我們看見使徒處理得很好,而果效也很明顯。我看到有幾點:
(1) 教會重回合一:使徒提出了選立執事的建議之後,這個本來已經出現對立的群體,再次重拾合一。v5說「大眾都喜悅這話」。我相信不是因為這話是使徒所說,所以他們喜悅。我相信是因為他們原意並不是要破壞教會的合一,所以當他們關注的問題有機會解決,他們就願意順服。留意事情還沒有正式解決,但他們已經「喜悅」,因為他們都願意同心追求合一。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是不是只為了事情做得不好而暫時感到不滿意呢?抑或我們想要爭取某些東西而不惜引起紛爭呢?又會不會只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受尊重、或是我的意見沒有被接納就耿耿於懷,不肯放下己見、不願意追求和睦呢?這些界線很多時是很模糊的,甚至我們可以說得冠冕堂皇來掩飾的。唯有我們自己來到神面前,誠實來反省、清心來禱告,才知道。

(2) 提拔事奉的人:第二個果效,我們可以從v5的名單看見。這七位執事之中,有幾位的名字在聖經裡再沒有提及,那並不是說他們沒有甚麼建樹;那只是表示他們往後就默默地為神服事。七人之中,最突出的是司提反,聖經形容他「大有信心,聖靈充滿」,他後來成為門徒之中第一位殉道者。另一位比較突出的是腓利。在第8章記載,他後來成為了傳道者,將福帶到撒馬利亞,後來也間接地將福音傳到北非。驟眼看來,他們二人的恩賜並不是執事,選他們作執事似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我們都不會否定他們的服事。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裡面,往往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使徒建議選立七位執事,原意是解決分配飯食的問題,結果是教會為神選出五位能幹的執事,和兩位被神重用的僕人。教會因而大得益處。

(3) 神的道興旺:最明顯的果效自然是v7所說的「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一節經文讓我們看見這次危機處理得好,讓神的道興旺,繼續被傳開。可能是因為使徒能夠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不過我相信是因為神的道透過教會的行為得到證明。教會能夠在危機中尋求合一,是神的道最好的見證。我們說神是愛,但假如在教會裡面,信徒不能夠以愛相待、不能夠在神的愛裡面解決矛盾和紛爭,一切的說話都是徒然的。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就是這樣的彼此相愛,使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甚至許多祭司都信從這道。

剛才開始時提到,很多時當教會出現一些叫人興奮的發展,之後總會有危機伴隨。然而,我們卻不需要懼怕,因為這段經文也告訴我們,儘管有危機出現,只要處理得好,教會將發展得更加穩固踏實。

不需要懼怕,卻需要反省:在這些危機出現和處理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站在甚麼位置之上呢?

二、基督為你禱告
開始的時候,我說:教會總會落在起跌碰撞之中。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不應該感到意外。我們看到教會落在衝突、矛盾,甚至紛爭之中,也不應該感到詫異。因為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已經預告了。在約翰福音17章裡面,主耶穌已經預先為教會祈求。在約翰福音17:11,耶穌說「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門徒是不是就很團結和諧呢?當然不是了。我們記得他們曾經爭論誰是大弟子,我們也記得雅各和約翰曾經搶著要在耶穌得國的時候坐在祂的左右兩邊……正是明白他們的軟弱,耶穌祈求天父,保守他們合而為一。

在17:12-13,耶穌繼續為門徒祈求:「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現在我往你那裡去……」

當祂將要離世,教會似乎要落在群龍無首的狀況的時候,耶穌為教會禱告。祂不是求神興起一個有領導恩賜、有魄力、有魅力的領袖來帶領教會發展。耶穌為教會求神保守,叫教會合而為一。

我們都知道教會在地上有各方面的使命,我們要傳揚福音、要教導真理、要關注社群的需要、要以頌讚為祭獻給神。然而要是失卻了合一的心,這一切都是徒然的。在啟示錄2:4,主責備以弗所教會,說她離棄了起初的愛心,若不悔改,神就要把她的燈台移去。要是失去了追求合一的愛心,教會也沒有存在的價值。

約翰福音17:20-21,耶穌繼續祈求:「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大家工作上可能都有名片。我遞上一張名片表示我屬於這間公司、我代表這間公司、我向你推介這間公司的產品。上幾周,當你出隊派單張,你會怎樣讓人知道你屬於樂恩堂、你代表樂恩堂、你推介樂恩堂呢?當然最簡單是,單張上有樂恩堂的名和地址。

但是,我們要怎樣才可以讓人知道我們是屬於耶穌、代表耶穌、向人介紹耶穌呢?耶穌沒有名片,我們可以怎樣呢?在v23,耶穌說:「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憑著我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世人就知道耶穌是上帝差來的。我們就是耶穌的名片!不過只有你一個人是不夠的,只有一部分人也是不夠的;完完全全的合一是整個群體的事。要我們一起合而為一,才可以讓人看見耶穌。

合而為一不等於沒有不同的意見。教會出現紛爭、衝突、矛盾其實是甚以避免的。但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如何處理才是重點。在危機出現和處理的過程中,我是努力地追求合一呢?還是努力地堅持己見呢?

三、建立抑或拆毀?
當教會要處理危機,我們擔當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你是建立呢?還是拆毀呢?

以弗所書4:1-6「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這段經文可能你不會感到陌生。它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因為它正是回應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為教會祈求的那份心意。耶穌為我們祈求天父,保守我們合而為一;而我們則要保守聖靈所賜的合而為一的心。怎樣可以做得到呢?就是要謙虛、溫柔、忍耐、寬容、和平……這些不用花多少釋經工夫,一看就明白的,卻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經文說:要竭力。

合而為一不等於所有事情都要劃一、不可以有不同。以弗所書接著的經文,就讓我們看見在合一裡面仍然可以有很多的不同。

4:11-13「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神容許我們有不同,神就是要使用我們的不同來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不但可以有很多的不同,而且我們應該有很多的不同,因為這樣,基督的身體才可以建立得健全;不可以全部是眼、不可能全部是手。這些不同,包括不同的恩賜,也包括不同的看法。

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有不同的觀點是重要的。因為不同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明白,使們同歸於一個真理,「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可以幫助教會免於被「異教之風搖動」。怎樣可以表達到這些不同的觀點,又不致破壞合一呢?經文繼續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當然一定要說誠實話,但是要用愛心來講。我們一方面不可以為了避免紛爭、衝突而將應該說的說話隱瞞,但另一方面又要憑愛心,知道在甚麼情況之下、以怎樣的言詞來表達。這樣就能夠叫教會長進,在基督裡面聯絡。重點仍然是我們在追求合一的時候存著怎樣的心思。我們是否憑著愛心,為教會的好處著想?抑或我們仍然以自己為主,只是為著要說我要說的說話呢?

神是容許我們有不同,以致教會可以被建立。祂就是賜給教會有不同的恩賜,以致我們能夠各按各職,發揮各自的功用,叫身體漸漸增長,教會得著建立。

剛才我們看的使徒行傳6:1-7,會眾揀選了七位執事來負責安排飯食之後,使徒就安心的將事情交給他們負責,會眾也樂意讓他們承擔這個工作。然後我們看見其中兩位其實在另一方面的恩賜更強。這個發現讓我有一番體會。在不同的恩賜配搭事奉裡面,也許有時有錯配,但即使如此也無損我們用心事奉神。司提反和腓利在教會危機裡面被發掘出來,他們在一個似乎不太合適的崗位上一邊繼續盡力盡心付出,一邊摸索事奉的路向;他們這樣做無非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會眾因為一些事情安排不周而發出怨言,這樣的情況讓教會落在危機之中,然而在危機會,教會裡尋求合一,在合一裡又接納彼此的不同,最終叫神的道興旺,更多的人信從。

結語:靈宮活石
在教會發展的過程裡需要不同的恩賜配搭,需要不同的觀點互補,更加需要眾人同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彼得前書2:5形容我們來到主面前,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們原本是一塊一塊活石,被神呼召出來,結合成為聖靈的居所。教會不是這個禮拜堂,教會不是辦公室裡面幾位同工,教會不是執事會裡面的幾個成員……教會是我們。我們原本是獨立的一磚一瓦,唯有合而為一才叫我們互相結連,建造起來,成為教會。

你願意被連絡成為一座靈宮,抑或甘於做「散修修」的石頭呢?

Sunday, June 01, 2008

這是一家怎樣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2:41-47

引言
記得上一次跟你分享的經文是使徒行傳2:14-42,就是今天這段經文的背景。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

主耶穌升天之前曾吩咐門徒要等候神所應許的。於是當耶穌升天之後,門徒就在耶路撒冷聚集,祈禱等候。就在五旬節那一天,聖靈降臨,賜下能力。彼得和其他使徒站起來向眾人見證耶穌的死、復活,和升天。指出眾人的罪,勸勉他們悔改,受洗歸在主耶穌的名下。於是,來到今天這一段經文。

一、相交的教會(2:42)
我們先看2:41-42「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上一次分享的時候,我也曾經說過這兩節經文,其中v42的「恆心」,是同時指向後面幾個動詞,就是說:領受了彼得說話的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都恆心的彼此交接、都恆心的擘餅、都恆心的祈禱。

你要怎樣形容這一家教會呢?我會形容她是一家「相交的教會」,這家教會有四方面的相交。

A. 與道相交
首先,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他們與神的道相交。「神的道」在當天是使徒的教訓,今天就是聖經。

「與道相交」是甚麼意思?當天的信徒要與「神的道」相交就走到使徒那裡,聆聽他們的教訓,然後遵守。對於他們來說,「遵守使徒的教訓」很容易。使徒這麼說他們就這麼做。有不明白的,他們可以當面詢問、請教,可以跟彼得討論、跟約翰商量。

可我們今天的情形就不同。儘管我們今天可以聽到神的道要比當時的信徒聽到的豐富得多;除了四卷福音書,我們還有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使徒書信,甚至有啟示錄。可是我們今天翻開聖經,要與神的道相交的時候,我們難免要發現經文與我們的距離很遠;不單只是時代距離很遠,語言和文化風俗的距離也很遠。這些距離或多或少的讓我們感到要遵守使徒的教訓不是那麼容易。

很多人都會相信,今天我們要明白使徒的教訓,釋經的工夫不可少。這是對的。不過這其實又不是必然的。因為,感謝神,祂差派了祂的僕人把聖經翻譯成各種文字,讓我們能夠有自己文字的聖經。今天儘管我們對某些經文還不能完全的掌握,不過聖經裡面最重要的信息、一些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事情,仍然是一讀就明白的。

更感恩的是,聖靈已經降臨,祂要引領我們進入真理,把神的道指教我們。我們「與神的道相交」的過程,就是我們與神對話,聆聽聖靈的提醒、接受神的標準,讓神的道來改變我們的生命,然後遵行。

B. 與人相交
第二,他們「恆心的彼此交接」,他們與人相交。

交接,就是「相交、接待」,是一個相互的關係,牽涉兩個群體,至少要有兩個人才有相交和接待。 相交和接待並不是特別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與人相交和接待,問題只在乎我們是否可以恆常的做得到。

彼此交接,感覺良好的時候當然是好。然而,要是雙方出現了不愉快、出現了不協調,甚至是出現了衝突,我們又是否可以繼續與對方彼此交接呢?又當我們自己也落在不如意、不開心的裡面,我們又是否可以堅持付出自己來與人彼此交接呢?

與人相交,互相接待,假如我們以自己的心情做出發,必然不能夠恆常,因為現實裡面有太多的事情影響我們的心情。工作、家庭、經濟、感情等等等等,各方面總會有出現問題的時候,假如我們注目在自己的問題上面,我們總會感到沮喪,沒有能力付出,在與人相交方面退縮。

另一方面,恆常地與人相交、接待,不是只揀定與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使徒行傳2:42記載的這些信徒,他們從四方八面不同的地方到耶路撒冷來過節,遇上聖靈降臨、聽見彼得的講道,決志信主,然後他們就恆常地和這三千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一起彼此相交接待。他們很熟稔嗎?肯定不是。他們很投緣嗎?不知道,大概不每一個人都很投緣。他們為甚麼可以這樣彼此交接?就只因為他們同蒙了一個拯救。

我們不可能只選擇與熟稔的人相交接待。因為人生聚散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十多年前我跟幾位弟兄姊妹一起查經有兩年的時間,到分手的時候,他們送了我一張卡片,上面有這一句話:“Friends are forever, but not always together.”「友誼是永久,但不一定可以時常聚首」。

我們不能夠只滿足於跟某一個人、或者只是跟某一些人相交;我們不能夠只顧得懷緬過去一起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假如我們不保持開放,不能夠恆常的跟人建立新的關係、新的友誼,最終我們的生命只會越來越萎縮,成為一池死水。

C. 與主相交
第三,他們「恆心的擘餅」,他們與主相交。

「擘餅」是指守聖餐記念主。聖餐的重要大概用不著我多說。我要問:你來了教會這許久,你領過多少遍聖餐呢?我再直接的問:你有份參與食聖餐的餅、喝聖餐的杯嗎?按照大部分教會的做法,只有接受了水禮的信徒才可以食用聖餐的餅和杯。你可以說它只是一個形式,可是它有實質的意義。

馬太福音26章記載,主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說,餅是祂的身體、杯裡面的葡萄汁是祂立約的血,聖餐的這兩個元素都是記念祂的死。而洗禮是信徒歸入祂的死、和祂一同埋葬的記號(羅6:4)。一天你沒有進入水裡面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就表示你仍然沒有歸入基督的死,你也就沒有需要守聖餐來記念。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6提醒我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恆常的參與擘庰、守聖餐這個記念的禮儀,就是恆常的記念自己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埋葬,也是恆常的等候基督再來。

幾天之前跟一位宣教士吃飯,說到512四川地震,談到災難頻仍正是表示末世已經來到,是預告主回來的日子近了。我們也說到人對於身外物的執著,對於一些今生的事情投放太多注意,反而對上帝的事看得太過稀鬆,忘記了永恆。恆常守聖餐就是幫助我們恆常的記得永恆。

這三千位信徒,他們恆心擘餅記念主是與主相交。「記念」這個詞似乎是說一個人已經不在,所以要記念。但守聖餐的奧秘就在於,耶穌雖然曾經死過,祂現在卻是活著的。祂不是「記念」的對象,祂是我們可以相交的對象。於是我們明白,我們擘餅守聖餐是記念祂的死,也記著祂已經復活,祂不但將來要再來,祂今天仍然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行。我們恆常的守聖餐,就是與這位復活主相交,叫我們注目在永恆。

D. 與神相交
第四,他們「恆心的祈禱」,他們與神相交。

大部分教會最少人出席的聚會,十居其九是教會的禱告會。當然,使徒行傳2:42這裡說他們恆心的祈禱,不是說他們努力的出席禱告會。我相信當時的教會不會有一個分別開來的禱告會,禱告根本就是他們平常敬拜的一部分。他們恆常的祈禱,就是他們恆常的敬拜。

今天說敬拜,我們自然的就想到唱詩歌,再加上聽道;卻鮮有想到祈禱。甚至我們今天說敬拜,常常只是局限在每一個主日一個特定時間空間的活動。然而,真正的敬拜是我們在日常裡面與神相遇、相交的生活;是分分秒秒記得神與你同行,你可以與祂交談、與祂商量,聆聽祂向你微聲細語。

恆心祈禱,就是你分分秒秒知道神在你身邊,你與祂相交。

二、分享的教會
這一家三千人的教會,透過恆心的遵守使徒的教訓、恆心的彼此交接、恆心的擘餅、恆心的祈禱敬拜來成為一家相交的教會。另一方面,他們同時也是一家分享的教會。

vv44-45說:「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凡物公用」對於當時的信徒不是一件新鮮的事。門徒跟隨耶穌的時候,似乎也是共用一個錢袋。約翰就記載了出賣主的猶大是負責管錢的,但卻常常私自取其中的來用(約12:6)。

跟使徒行傳2:44-45相似的記載在4:32-35也有。讓我們一同看:「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從這兩段相似的記載,我留意到兩件事。第一、這個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只是牽涉到信主的人。就好像奉獻一樣,當時的信徒願意將自己的田產家業變賣來供給有需要的人,是他們對神的恩典和愛的回應,是出於甘心樂意,不需要作難、不需要勉強的。在後面使徒行傳第5章記載了一個叫做亞拿尼亞的人正出於勉強,甚至說謊欺哄聖靈;彼得責備他時,說:「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賣了,價銀不是你作主嗎?」(徒5:4)可見,是否把田產家業變賣,和變賣以後如何處置那些錢財,神是讓人有自主去作決定,不需要勉強的。

我留意到的另一點是,在第2章和第4章這兩次提到「凡物公用」,重點不在於眾人變賣田產家業以後,錢如何分配,重點在於:沒有人活在缺乏之中。在2:45和4:35都是說:「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這三千個信徒從四方八面不同的地方來耶路撒冷過節。他們只是旅客,帶來的旅費用盡了,自然就落在缺乏之中。住在耶路撒冷的信徒,看見這些外地信徒的需要,就變賣田產家業來供給他們;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幅美麗的圖畫。

約翰壹書3:17說:「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正是提醒我們,蒙神拯救、領受了神的愛,我們是不可能塞住憐恤的心,不可能不回應別人的需要的。

雖然從後來的經文我們也看,這「凡物公用」的生活式不是維持了很久,但是這「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的精神,卻在教會裡面一直傳承。在使徒行傳11:27-30記載,當時耶路撒冷有饑荒,各地的信徒知道了以後,就「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後來,在哥林多後書8:1-3,保羅讚揚馬其頓眾教會,說他們「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這些經文都讓我們看見,儘管這些信徒不久之後都分散到其他地方,但是這一份從神領受了恩典就願意與人分享的精神是一直繼承了下去。

今天,我相信我們不會吝嗇於物質的分享,幾次的天災:南亞海嘯、華南雪災,還有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弟兄姊妹都顯出樂捐的厚恩。然而,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想我們與人的分享。兩段經文提及凡物公用時,都一致說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沒有人活在缺乏之中。讓我們思想,今天的人除了物質以外,在哪些方面會有缺乏呢?

在許多年前有一首歌,唱出人心底裡面的缺乏,歌詞是這樣的:「長路裡,我獨行看車過,夜已深,地鐵中我默然,從未想我竟似過客,我心中滿是話,沒處吐傾。繁鬧巿,百萬人擦身過,未去想路過者有故事,人面中看不到笑臉,每一對眼目內,盡透冷漠!心中空虛,誰又會聽我細訴,心想溝通,誰願講心內熱誠話,幾多虛假,曾令我不再要多說假裝對話,寧莫說話。」

這首歌雖然已經二十年,裡面所說的信息今天仍然合用:每一個人都渴求被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有人聽他傾訴。

也許你要告訴我,你正是有這樣的缺乏,他也有,我也有。可能這正是神創造我們的時候賜予我們的特質。我們就是需要被了解、需要被接納,每一個人都是。但是假如每一個人都只是等待別人的付出,那我們就只能夠落在缺乏之中;總得有人先作主動,開放自己去聆聽、去接納,這樣,分享才會出現。你是否願意主動開放自己、彼此接納,互相聆聽,一同走出這個無言的困局呢?

三、活潑的教會(2:46-47)
最後讓我們看vv46-47「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讀這一段經文,我們一般都把焦點放在人數的增長。然而看清楚以後我發現,在「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句話之前,是沒有連接詞的;不是「因為」他們凡物公用、他們願意相交、他們與人分享,「所以」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當然,這家教會願意相交、願意將生命分享,自然會吸引人到來。但我注意到的是:這家教會有一些特質,讓我看見他們有活潑的生命。

首先,我看見他們「同心合意」。人數多自然是意見多,尤其是群體之中必然有一些人的主見比較強,但我們看見他們三千人聚集並沒有出現分黨分派,也沒有出現意見相左。是不是表示三千人的思想真的那麼一致呢?大概不是。不過,很明顯的,他們中間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大家都可以放下自己的想法,以群體為大前題。也可能,他們都願意跟從使徒的領導,以致可以同心合意。這是另一幅美麗的圖畫;唯有當我們願意放下自己,我們才可以接受別人的領導。要是我們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同心合意」是不會出現的。

在我們這一次遷堂的過程,我也看見這種放下自己。我常常說,教會這次遷堂是一件又大又難的事;過程中的包裝、搬運,以至來到之後的開箱、上架,真的不容易。但感謝神,一切都很順暢。是否我們用了最好的方法,所以這麼順利呢?我猜不是的。有一些弟兄姊妹心裡面可能有另一些想法,覺得這樣、那樣會比較好。但是,我沒有聽見很多的批評,反而是討論過之後,大家就照著公佈出來的安排,在堂務小組的帶領底下同心合意地做。最後,事就這樣成了。同心合意是要努力才得到的。我們是努力的要自己的意見被接納呢?抑或努力的要同心合意呢?感謝神,弟兄姊妹選擇了努力的同心合意。

第二,我留意到他們是一起的。在和合本聖經,這個意思不是很明顯,在其他譯本都有說他們是「一起」的。他們一起在聖殿裡面敬拜,他們一起在家裡用飯。能夠一起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看見這三千人能夠相聚,是因為神的拯救、是神的招聚。今日,同樣地,我們能夠一起出現在樂恩堂不是偶然的,我們能夠一起遷到嘉運大廈來更加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的《獻堂紀念冊》裡面,有姊妹分享說:藉著這次遷堂,我們可以有「一起建立的經歷;一起執拾、一起打掃、一起在新的社區內傳福音……然後一起去食糖水……」。食糖水是重要的,但這一份「一起建立」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

弟兄姊妹,在你四周的弟兄姊妹,我們能夠一起不是必然的。在過往的日子,離與留可能是不少樂恩人心裡的掙扎。我相信,你能夠今天坐在這裡,是你努力付出的結果。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珍惜我們一起的機會,繼續一起建立這家教會,繼續一起走這條天路。

第三,我看見他們「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在彼此分享的過程裡,他們能夠喜樂地接受、慷慨地付出,以真誠來分享。付出和接受關懷、幫助,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放下自己的防衛機制,要放下自己的堅持,甚至要放下自己的尊嚴。然而,他們能夠這樣相交,是因為他們不是注目在自己身上。聖經說,他們天天同心合意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他們天天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他們還天天的讚美神。

如果我們將自己放在中心點,事事以自己做出發,我們會有許多的考慮,很多的計算;也會看見自己很多的限制。唯有當我們將讚美神放在中心,我們才能夠存著歡喜、誠實的心來付出和接受。因為付出的,是回報神的恩典,接受的是接受神的恩典。

結語
這家是怎樣的教會?他們是一家相交的教會,他們在神的道裡面成長,按照使徒的教訓來生活;他們開放自己,與人相交;他們藉著聖餐記念基督的死,與復活的主相交;他們恆常敬拜,與神相交、相遇同行。

他們是一家分享的教會,不但在物質上彼此分享,他們在心靈的需要上也彼此分享。

他們是一家活潑的教會,他們同心合意,珍惜大家在一起,又願意付出和接受。無可否認,這一家教會是一家叫人羡慕的教會。

我們的教會又是一家怎樣的教會?我們有怎樣的特質呢?你希望我們是一家相交的教會、一家分享的教會、一家活潑的教會嗎?你要是希望的話,我們是可以的,只要我們願意不單單求安慰、更願意努力安慰幫助別人、不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接受愛也願意付出愛。

Sunday, May 18, 2008

教會之始

經文:使徒行傳2:14-42

引言:編輯《獻堂記念冊》有感
大家可知道樂恩堂從開始到現在總共有多久?

最近為遷堂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聽到很多消息報導:裝修工程進展得怎樣、甚麼時候要收拾、建堂奉獻的收支等等。除了知道這些資訊以外,我比大家多一項特別優待。在編輯《我們的故事》的《獻堂紀念冊》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讀到許多弟兄姊妹的文章、看到許多珍貴的照片。

那些真的是很珍貴的照片,譬如樂恩福音堂自立典禮當天的情況,譬如這幾年間樂恩堂一些活動的照片,甚至有幾張是大家在窩福預備植堂的時候上過一個培訓課程的情況。在這些照片裡面我看見大家成長的痕跡。

在讀那些文章、看那些照片的時候,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一份歷史感。看著事情的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未來。感覺是人在歷史中。

樂恩堂是在2000年4月2日正式自立的。樂恩堂從開始到現在過了八個年頭了。那麼你可知道教會從開始到現在有多少年了?教會從開始到現在已經超過1980年了;教會是從主耶穌被接升天之後正式開始的。

I. 教會的開始
教會也有一個正式成立的日子。不過,跟我們今天的習慣不同。我們今日一般會好好地計劃,定出一個日期,然後多方作好準備。甚至,有一些教會開始聚會一段時日之後才定出某一天來舉行具有記念意義的典禮。譬如我們的新堂奉獻典禮就打算在六月一日舉行了。

但當教會第一天開始的時候,他們不是這樣。基本上他們開始的日期不是他們自己決定的;甚至他們也沒有預先知道。還記得我上一次跟大家分享使徒行傳第一章的時候提到,當耶穌被接上升之後,門徒接著就一起在耶路撒冷等候,他們祈禱。

然後,使徒行傳2:1-4記載:「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大概他們當時也在祈禱吧,「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主耶穌吩咐他們等候神所應許的,於是他們祈禱等候;到某一天,他們所等候的真的降臨了。

使徒行傳2:37-42的經文正是記載教會開始的這一個歷史時刻。v41這樣說:「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一日之間,門徒增長了三千人,這家教會的佈道是何等成功!經文記載,當時的人是聽到彼得的說話,「覺得扎心」,於是問彼得和使徒「我們當怎樣行?」然後彼得勸他們要悔改,奉耶穌的名受洗。

「覺得扎心」,這種感覺你可曾試過?是在甚麼情況之下你有這種感覺?彼得當時說了甚麼以致人們有這種扎心的感覺,甚至覺得必須要做一些行動來回應?

II. 教會的根本
我們回到經文的前部分,看彼得的講道。我們先看使徒行傳2:22-36「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他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就預先看明這事,講論基督復活說:他的靈魂不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這耶穌,神已經叫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他既被神的右手高舉,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

然後在v36,彼得向他們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

A. 道
選了這幾段經文,我們大致可以看見,彼得和使徒當時向群眾所傳講信息的重點。

首先是說到耶穌的死。耶穌的死不是因為上帝沒有能力保護他,耶穌的死是按著神早已定下的計劃進行,而且神預先知道事情會這樣發生。那麼是不是那些人就無須付上責任?不是,縱然神的計劃是這樣,但當時的人確實是親手將耶穌交給無法之人去釘死。所以人是不能推卸責任,就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22:22所說:「人子固然要照所預定的去世,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對於當時在場聽道的人,彼得絕不含糊地指出,是他們將耶穌殺死的。

然而,這卻不是事情的終結。神親自將死亡的痛苦終止,叫耶穌復活,耶穌更被高舉,神將祂立為主、為基督。主:是當時猶太人對上帝的尊稱,而基督則是猶太人一直引頸以待、來拯救他們民族的彌賽亞。

彼得的講道,與及使待行傳後面記載各個門徒的講道,重點都集中在耶穌所成就的救恩,就是祂的死、復活,和升天,而且彼得在這裡指出,耶穌的死所有人都有責任。

就是這個信息,讓當時在場的人「覺得扎心」,然後問「我們當怎樣行?」在v38彼得就說:「你們各人當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

教會的根本,第一,是福音信仰,是叫人悔改赦罪的道。假如教會不指出人的罪,以致人不知道要向神悔改得著赦罪,那並不是福音。假如你來到教會,來認識這一位神,你沒有試過為自己的罪覺得扎心,向神悔改得著赦免,那麼你還沒有認識真正的福音。假如你來作門徒,你只知道跟從,而沒有領受罪得赦免,那麼這個只是沉重的十字架,而不是叫人得豐盛生命的福音。

你所信的是怎樣的福音呢?是否悔改赦罪的道呢?

B.水
除了悔改赦罪的道之外,教會還有另一個根本。在以弗所書5:25-26提到「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

在彼得的呼召裡面,除了呼召人來悔改赦罪之外,他還呼召他們來「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

我們隨便翻一翻使徒行傳,都可以看見當時的人接受福音,悔改與受洗是分不開的。譬如在8:12記載撒馬利亞的人「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16:32-33,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將主的道講給獄卒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

今日,我們的做法與使徒時代不同。今日大部分教會都會在信徒接受洗禮之前一段預備時期裡面提供一些真理的教導,目的只是讓信徒清楚明白「信耶穌」是甚麼一回事,悔改赦罪又是怎樣的意義。對於一個未信主的朋友來說,從踏入教會,到清楚得救、悔改得赦罪,然後受洗,這個預備時期大概是九個月至一年。表面上來看似乎我們設置關卡,妨礙了人們受洗;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是盼望受洗的人都是承認自己的罪是有份令到耶穌被殺害,並且願意悔改得到赦罪。

不過,有更多的人是空有願意悔改的心,即使領受了赦罪的道,卻不肯走上受洗的一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不受洗。有一些人心裡面覺得「一入侯門深似海」,一天沒有受洗,一天還不是「教會人」,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受洗了就「這也做不得、那也做不得」。也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以為要做到某個程度之後才好受洗。當然我明白還有一些是因為家人還沒有接受你信耶穌,以致你不可以作這個決定。不過,要是你家裡的人是因為你信耶穌「信得鬼五馬六」所以不贊成,那你應該好好的反省。也許你只是想要得到家人認同才做這個決定,那麼我仍然要請你想一想究竟要等多久。

羅馬書提到洗禮的時候,說:「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麼?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羅6:3-4)對於那些以為一天沒有受洗,一天還可以按照自己心意生活的你,是不是其實仍然不願意與耶穌同死、同埋葬呢?

對於那些以為自己要做到某一個程度才可以受洗的你,可能你需要再從福音研經開始,認識清楚以弗所書2:8-9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特別喜歡接著的一句:「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那些我們以為要做得到才可以受洗的好行為,其實是神透過耶穌來塑造我們生命的結果,不用我們做的,是神自己會做的。

我們必得承認,今日的人思想過於複雜。我們來信耶穌有太多顧慮。我付不出那麼多時間、承擔不起那麼多的責任……很多的顧慮,很多的不捨。

當然,我不是說不受洗就不得救,不受洗就上不了天堂。不過,你一天沒有受洗,就表示你仍然不願意與信耶穌之前的那個老我決絕,你仍然打算給藉口自己不用活在神的心意之中。那麼,你究竟信的是甚麼福音呢?你的悔改又是甚麼一回事呢?

III. 教會的來源(2:14-21)
你喜歡也好,你不喜歡也好,教會是以道和水作為根本。缺一不可。但只有這兩項是不足以叫教會出現的。因為要是人不來聽,那麼就算有赦罪的道,和洗淨教會的水,也是沒有用。人怎樣會來聽,進而願意悔改、受洗,使罪得赦免的呢?讓我們來看教會開始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使徒行傳2:14-21「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也當側耳聽我的話。你們想這些人是醉了;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人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預言。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蹟;有血、有火、有煙霧。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時候,凡求主名的人,就必得救。」

A. 上帝呼召
是甚麼一回事呢?2:1說五旬節那一日,當門徒聚集的時候,聖靈降臨在各人的頭上,於是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當時在場的人都感到不明白,甚至以為他們飲醉酒。彼得解釋他們不是醉酒。他用舊約的約珥書來解釋。

假如我們細心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彼得引用約珥書時候有一些不同。他指出這是一個「末後的日子」;對於當時在場的人,這句說話是很明白的。在舊約裡面「末後的日子」是指到彌賽亞來到施行拯救的日子。然而這個日子還沒有完全來到。神說:「在末後的日子」祂要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這個日子尚未來到,因為這一個時候,神只是將祂的靈澆灌了門徒,而那些奇事、神蹟都尚未出現。這些都只是預告,最重要的是,神宣告「凡求主名的人,就必得救」。

聖靈就是使人來聽道,進而願意悔改、受洗,使罪得赦的源頭。聖經說:「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沒有人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12:3)。帖撒羅尼迦後書2:13說:「神從起初揀選了我們,叫我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聖靈的感動就是叫我們懂得求告主名,以致得救;就是那些聽了彼得講道的人,「覺得扎心」的感覺。

B. 聖靈貫串
若不是聖靈感動,沒有人會自己向神悔罪的。教會作為一群已經向神認罪悔改的人聚集一起,教會的源頭是聖靈。然而,聖靈並不單止是教會開始的源頭。祂也貫串在教會之內。

以弗所書4:1-6是討論到聖靈與教會的關係最精彩的經文:「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的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內、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聖靈除了感動我們、叫我們「覺得扎心」,使我們求告主的名以致得救,祂還在我們中間貫串。

以弗所書這段經文是論到聖靈在教會、在信徒中間所行的事。祂賜給我們一個合而為一的心。這一點可能值得我們好好思想。誠如奧古斯丁所說,我們每一個都是蒙恩的罪人,我們仍然有一些殘留的罪惡本性。我們的罪性就是喜歡照著自己的喜好來做,我們不會自動自覺與別人合而為一的,因為我們的本性是不喜歡與人合一的。所以聖靈賜給我們合而為一的心;而我們的責任是竭力保守,不要破壞。

今日的社會鼓吹多元化,鼓吹尊重彼此的不同,極端分子更動輒以「霸權」來標籤一些力求統一的做法。然而聖經卻吩咐我們要竭力保守合一。教會為甚麼需要合一呢?教會不是需要合一,教會本身就是一:「身體只有一個」,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基督作為教會的頭,教會就是一。「聖靈只有一個」,教會只有一個源,同蒙一個呼召,飲於一位聖靈。而且教會的根基也只有一:一主、一信、一洗、一神,我們所領受那個使人悔改赦罪的道只有一。我們所領受的洗禮也只有一。「一」就是教會的本質。這個「一」需要我們竭力去保守,因為它很容易被破壞。

在《魔戒》電影第一集裡面,有一場戲令我的印象很深刻:當精靈王招聚眾人,要選出一個團隊負責將魔戒送返魔多去毀滅的時候,眾人爭持不下,起了極大的爭執。有一些因為自己的意見不被受落而鼓噪、有一些因為自己比別人出力更多而驕傲,也有一些因為兩方宿怨而各不相讓。那一刻,埋藏在魔戒裡面的火焰在眾人的喧鬧聲中燃燒得更熾烈。

教會的合一同樣地是那麼容易被我們的意見不合、自高自傲,以及嫌隙宿怨所破壞;教會的合一被破壞,只是助長了仇敵魔鬼的氣焰。

唯願我們都緊記聖靈的提醒:「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IV. 教會的等待(2:42)
教會在道和水的根基上被建立,在聖靈的呼召底下聚集,在聖靈的貫串之中得以合一。然而,合一很容易受到破壞,所以教會要竭力保守。到幾時呢?

A. 「主大而明顯的日子」
彼得引用的約珥書,說的那些情況:預言、異象、異夢、奇事、神蹟等等在天上、地下各種的異象,「都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大而明顯的日子」就是耶穌再回來的日子。然而耶穌尚未回來,彼得在v40勸告當時的人「要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當然彼得不是說他們可以救自己。他是勸他們要接受這一份救恩。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一相信耶穌,祂就回來那多好,用不著掙扎、不用抵擋試煉、不用受逼迫?沒有吧!感謝主,因為那是很自私的想法。在那個「主大而明顯的日子」尚未來到之前,我們是要面對每一日生活裡面的掙扎,我們的信仰要經歷考驗,有時會跌倒,有時會得勝。作為一個群體,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呢?當時的信徒給我們很好的榜樣。

B. 恆心
在v.42,路加記載,那三千個新受洗的門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我參考其他譯本發現「恆心」這個詞在這句經文之中是同時指到後面那幾個動詞的。意思是:他們都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遵守使徒的教訓、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彼此交接、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擘餅、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祈禱。

「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做某一件事情並不是簡單的決定,更不是容易堅持的行動。他們恆常地將自己委身去做的那幾件事,其實都是今日我們經常做的,只是我們是否也像他們那樣「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這些事情呢?

遵守使徒的教訓:「使徒的教訓」,我相信是指他們在跟從耶穌那幾年裡面所聽見、所看見耶穌的一言一行,這些門徒就是學習一切關於耶穌的教導和行為。彼此交接:信徒之間的交往、接待,是指在基督裡的相交團契,彼此支持和鼓勵。擘餅:在新約裡面是「守聖餐」,記念基督的救恩。祈禱:不單是每一日的禱告,也不單是每個月兩次的教會祈禱會。上一次我曾經講過,祈禱是等候的行動,是以積極的態度,相信所應許的要求,在禱告之中預備自己。

今日,我們身處的環境與他們差不多,我們的世代也是一個彎曲的世代,我們都需要接受救恩使自己脫離這個世代。我們這個時候,也是「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禱告等候。

結語:延續歷史
昔日教會建立在福音的道和水禮之上,有聖靈作為源頭,呼召信徒出來成為一群,又貫串在這個群體之中,賜下合而為一的心。而昔日教會的信徒在主耶穌沒有回來之前,恆常地在群體之中一同學習、相交、記念主的救恩,等候主再來。

今日,我們的教會也是建立在道和水之上,我們也是蒙聖靈呼召出來聚集,在祂所賜的合一之中,一同學習、相交、記念主、等候主。

我們是在延續這個歷史,直到基督再來。你有沒有藉著道和水成為教會一份子?你有沒有竭力保守教會的合一?你有沒有恆常地將自己委身於一同學習、相交、記念主,存著信心等候基督的再來?

Sunday, April 06, 2008

等候所應許的

經文:使徒行傳1:1-14

引言:下集未結局
我相信你也看過一些有續集、下集或第二、第三集的電影。你可知道續集,跟下集、第二、第三集是有一點分別的?

譬如說,香港電影近年比較經典的《無間道》,眾所周知,《無間道II》是前傳,《無間道III》卻是續集。前傳跟續集的出現,一般是因為原本的故事得到好評,於是製作這些前傳、續集。它們其實是獨立的故事,《無間道》已經是完整的故事,II 和 III 是可有可無的。

相反呢,有一些故事,第一集是還沒有完結,要是沒有下集,故事就不完整了。我馬上想起的是《星球大戰》,你必得要看完三集,才知道故事的結局。《星球大戰》更是特別,它除了由三集才構成一個完整故事之外,它後來也製作了《星戰前傳》,而且前傳也是要看完三集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是,儘管第二、第三集也完成了,結局了,不會有第四集了,可是故事彷彿尚待發展,讀者、觀眾心裡也覺得意尤未盡,期望繼續追看下去。我覺得《魔戒》就是這麼的一個故事。

今天開始跟你分享的使徒行傳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們今天先看使徒行傳1:1-14。

一、開頭~然後呢?
使徒行傳1:1-2「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

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在使徒行傳一開始就說,他作了前書,講論耶穌所行所教訓的。留意,路加不是說他作了「前傳」,他是說,他寫了前面的一卷書,那就是路加福音。可是路加福音只是寫到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那然後呢?

路加不是以為耶穌被接上升,祂所行所教訓的就中止了。不是。路加福音要停在那裡,只是因為篇幅所限,故事還沒有完結。路加福音的內容是「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是耶穌行動和教訓的開始,有開始當然有繼續。事實是,路加下筆寫福音書的時候,他就已經預備了要繼續寫下去;所以使徒行傳不是因為「路加福音」的收視理想,然後出版的「續集」;它是記錄「耶穌所行所教訓的」的第二集。

而且,這集第二集結束時,故事還沒有完結。使徒行傳的結束,28:30-31 這樣說:「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裡,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然後呢?作為讀者,讀到「並沒有人禁止」,我是期望翻到後面的一頁,接著的就是第三集的。不過,我們暫時只是讀這第二集,使徒行傳。第三集,將來有機會再跟你分享。

在使徒行傳1:3,路加讓我們知道一些耶穌復活之後沒有其他人記載的事情,「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門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

我們讀四卷福音書的時候,也會留意它們有不同的結束,這是因為四卷福音書的作者各自抓住不同的重點。馬太強調神應許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可突出了門徒對於耶穌復活這件事情的錯愕、驚疑,和懼怕。約翰讓我們看見復活主向軟弱的門徒顯現,堅立他們的信心、呼召他們再委身。而路加則讓我們知道,耶穌復活、升天並不是事情的結束;事情還會繼續發展下去。

使徒行傳1:3讓我們看見的是,耶穌復活之後,直到祂被取上升之前,在四十天之內祂跟門徒之間的相交和溝通。聖經說「他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這句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要忘記,門徒都只是普通人,他們對於「死人復活」這件事情的懷疑絕不遜於其他人;這方面馬可福音有很真實的記載。耶穌活活的向他們顯現,而且還要「用許多的憑據」,正是祂明白他們的懷疑、驚懼,祂願意用各種的方法消除他們的疑慮。這一點對門徒來說也是十分的重要。因為我們看見,使徒行傳記載門徒後來每一次傳道,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主耶穌已經復活」。

不但這樣,這四十天之內,耶穌也把他們不明白的一些事情向他們講論、解說。焦點是「神國的事」。「神的國」一直是耶穌傳道的核心。路加福音記載當耶穌差遣七十個門徒出去傳道的時候,吩咐他們要對那些願意接待的人宣告:「神的國臨近你們了」(路10:9)。在使徒行傳裡面,神的國仍然是使徒傳道的核心。

二、以色列國~神國
不過,經過耶穌四十天的耳提面命,門徒對於「神的國」好像還沒有把握得清晰。來到這個時候,耶穌快要被接回到天上去了,他們還問這樣的一個問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不少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門徒依然心存一個狹隘的以色列國主義,浪費了主耶穌四十天的教導。不過,當我們看清楚耶穌的回答,也許我們對門徒不會那麼苛刻。在v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耶穌沒有責備門徒心胸狹隘、只顧著以色列、沒有把神的國放在心上。耶穌是說,天父憑著自己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門徒需要知道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大概確實有一天以色列國真的會復興,甚麼時候卻不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明白門徒問這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受到他們民族的歷史所限制的。在v4-5耶穌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降臨。對於以色列人來說,聖靈降臨在一個人身上,就是要使用這個人帶領以色列復興,整卷士師記就是這樣的記載。所以門徒這樣問,也是很自然的。

當然,他們以為神的國就是以色列國,這一個認知是有偏差的。耶穌知道他們的偏差,所以在祂在v8 糾正了他們的觀念。耶穌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神的國不限於以色列,對於今天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對於當時的門徒,他們需要在思想上有更新和突破才可以明白的。

首先,他們以為以色列就是神國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在舊約裡面,神應許亞伯拉罕「地上的萬國必因他的後裔得福」(創12:3; 22:18)。詩篇也多次描述萬民來到錫安敬拜,譬如詩篇102:21-22「使人在錫安傳揚耶和華的名,在耶路撒冷傳揚讚美他的話,就是在萬民和列國聚會事奉耶和華的時候。」先知以賽亞也宣告:「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2:2)幾乎舊約所有論到將來萬國萬民歸向神的經文都是以錫安山、耶路撒冷為中心的,都是講論外邦人來到耶路撒冷歸向這一位神。

直至在新約的福音書我們仍然看見,不少敬畏神的外邦人也是來到耶路撒冷聖殿來敬拜這一位以色列的神。不過,耶穌告訴他們,從現在開始事情不是這樣了。

「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這句說話是主耶穌對門徒的差遣,也是幫助門徒調整他們的觀念。以往是神的國度在耶路撒冷,萬國萬民來歸向神的國度。現在是門徒要進入去萬國萬民中間,在他們當中作見證,建立神的國度。

很多宣教推動都是以使徒行傳1:8 這句經文作為號召,也有不少宣教理論以此作為基礎,譬如同文化、異文化、跨文化的宣教佈道。我今天不是談宣教,可是即使我們不一定委身走上宣教路,這一節經文也提醒我們,我們對於神國度的觀念需要更新和突破。

不知道你可有留意,華都大廈這個單位作為一家教會的聚會地方實在是一個很獨特的地點。記得在神學院上「教牧學」的時候,其中一課講到教會的宣傳。聽見「宣傳」你可能馬上聯想到廣告、推銷、派傳單等等。但其實只是一些很簡單的事情,譬如教會聚會地點的門面是否讓人覺得歡迎他進來,或者在街上的人是否可以看見有教會在這裡聚會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樂恩堂的獨特就在於,我們的門面一點也不吸引,過去幾年甚至連招牌也沒有,人們來到門口也不敢肯定這裡是教會。在街上經過就更是無從得知這裡原來有一家教會。那麼人們是怎樣來到這裡呢?我們的會眾大都是朋友、同事、家人邀請來的,也有一些是弟兄姊妹在街頭佈道時邀請回來的。

想深一層,這個模式似乎已經接近主耶穌的吩咐了:進到萬國萬民去。可是我們是不是只是進去把人帶出來、進教會呢?當然,向家人、朋友,以致向不認識的人傳福音,然後邀請他們回來教會聚會、接受栽培,這是最正確的做法。不過,這卻不可以代替了我們每一天進入萬國萬民中間作見證的呼召。作見證不是純粹告訴他們,如何可以得到永生。福音不單是「信耶穌得永生」。耶穌四十天之內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乃是讓他們確認耶穌已經復活了。因為主的復活帶來的福音遠遠超過單單的得著永生。耶穌復活是救恩的成就,祂的工作完滿了。耶穌的工作是甚麼?在路加福音4:18-19,主耶穌自己宣告祂到世上來的工作:「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這才是我們要見證的福音,這才是我們要見證的復活。假如我們還沒有靠著耶穌得到釋放、得到自由,仍然被某些東西俘虜、壓制著,我們還沒有完全相信復活。假如我們仍然對某些事情蒙蔽雙眼,還沒有靠著耶穌來看清楚,我們還沒有完全相信復活。假如我們還沒有坦然接受神已經悅納我們,還要自己努力想要藉著某些行為取悅上帝,我們還沒有完全相信復活。

我們所相信的福音不單是要人進入教會的門檻,來信耶穌得永生,我們相信的福音是要我們能夠跨越生活上的每一個範疇,進入生活裡面的每一個細節,去見證耶穌的復活如何成為你的倚靠、你的盼望。神的國不是規限在教會聚會之中,而是在你進到萬國萬民中間,在每一個範疇裡面,向你所接觸的人見證耶穌已經復活。

假如我們這樣調整我們對於神國度的觀念,而我們又真的相信耶穌已經復活,在工作上,我們的態度可能會有所改變,不再苟且馬虎、得過且過;因為這一切我們都要向復活的耶穌交代。我們與人相處也會有改變,不再需要詭詐、惡毒、虛偽、說謊;因為有耶穌成為我們的倚靠,我們不需要用這些來保護自己、對付別人。

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是否見證著福音的真實內容,是否見證著耶穌是你活的救主呢?

三、父所應許的~能力
使徒行傳1:8 不單是耶穌幫助門徒調整他們對於神國度的觀念,那也是一個差遣;它同時也是一個應許。「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去作耶穌的見證。

主耶穌應許,當我們為祂作見證的時候,祂要透過聖靈賜給我們能力。然而,耶穌所說的是甚麼能力呢?

讓我們看使徒行傳1:4-5「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耶穌吩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因為他們是會離開的。我們記得大部分的門徒都不是耶路撒冷人,他們有的來自加利利、伯賽大,或是其他的地區。如果耶穌沒有這樣囑咐,他們送別耶穌以後回到自己家鄉去傳道也是理所當然的。

耶穌要他們留在耶路撒冷,要他們等候聖靈臨。然後怎樣呢?耶穌沒有說,他們只知道要等候。

除此以外,對於這一位將要降臨的聖靈,耶穌一再強調祂的降臨是按照應許的。首先是父所應許:在以賽亞書44:3-5 神應許說:「我要將水澆灌口渴的人,將河澆灌乾旱之地。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的後裔,將我的福澆灌你的子孫。」主耶穌自己也曾經藉著以賽亞書這句經文,應許信祂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泉源」,就是指向信徒要被聖靈充滿。

路加福音3:16也記載,當施洗約翰來到以色列人中間,他宣告:「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約翰所說的就是耶穌,也是使徒行傳1:5 這裡所說,門徒要受聖靈的洗。

耶穌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然後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這個吩咐路加福音24:49 也有記載,耶穌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兩處的經文都以「能力」來形容聖靈降臨帶來的果效。

我相信,一般人都想要得到能力。可是,主應許祂的門徒要得著的能力究竟是怎樣的能力?讓我們簡略地翻一翻使徒行傳後面幾段經文來看看。

我們首先看2:4「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聖靈降臨讓他們有能力說別國的話。

第四章記載,當門徒因為傳講耶穌復活,被猶太人的宗教領袖捉拿之後,彼得被聖靈充滿,與他們辯論,v13說,那些宗教領袖「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希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在4:31又說,門徒「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聖靈降臨讓這一群本來「因懼怕猶太人」、要躲藏在樓房之內、連門都要關上的使徒,滿有膽量地站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

第七章記載司提反,儘管他不是十二使徒之一,聖經描述他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7:55 記載他為主殉道之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聖靈降臨讓人能夠願意捨棄、甚至犧牲生命。

8:29 記載「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於是腓利就去向車裡面那位埃提阿伯的太監傳福音。聖靈降臨讓人願意順服聖靈的帶領。

16:6「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細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聖靈降臨讓人隨時放下自己的想法,跟隨神的心意。

當然,聖靈降臨也讓人得著各樣的恩賜事奉神。我只跟你看這幾段經文,因為我們常常想到聖靈所賜能力就想到一些很偉大的事情、很偉大的工作。門徒正是有這樣的誤會,以致他們以為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

但這幾段經文讓我們看見,聖靈降臨帶來的能力,可以只是讓人得著膽量、勇氣,讓人學懂順服、謙卑,讓人願意犧牲、捨棄。

四、等候
不知道你對於聖靈能力有怎樣的假設。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思想的是,我們如何得著聖靈所賜的能力。

耶穌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他們等候聖靈降臨。然後怎樣呢?耶穌沒有說。門徒收到的指示只是等候。

1:12-14「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裡回耶路撒冷去。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裡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

這一段經文的重點不於有誰和誰在這個圈子裡面。這段經文的重點是他們「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

耶穌吩咐他們要等候,他們就順服的回到耶路撒冷。然而等候也是一門學問。等候是因為相信,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相信所應許的要來;等候也是一個積極的行動,積極的預備自己,好迎接那要來的。門徒就是這樣懷著積極的態度,相信聖靈將要來臨,然後以一個積極的行動來預備自己。他們禱告。

聖經說他們「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在v13羅列了那許多人的名字,不是讓我們知道使徒的名單,而是讓我們知道在等候的過程裡面,他們是在一起的,而且是同心合意的。雖然耶穌沒有詳細告訴他們聖靈降臨之後要怎樣作,可是耶穌說,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這是他們同心合意的目標。

而他們的禱告就是預備自己,預備整個群體完成這個目標。他們當時禱告的內容是甚麼呢?從耶穌「被取上升」那日直到聖靈降臨,其間相隔了十天。十天裡面,門徒禱告的內容是甚麼呢?是求父差派聖靈早一點來到嗎?

天父怎樣引導他們禱告呢?禱告不是單向神求事情順利、求平安穩妥。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等候聖靈降臨的期間,禱告的內容會是甚麼呢?他們會求神藉著聖靈降臨,使用他們作大事嗎?

我們從使徒行傳後面的經文完全看不見這些門徒感到自己要為神做大事的氣魄,我們看見的是他們從昔日爭論誰為大,變成順服聖靈引導。我們看見他們從驚懼、疑慮變成為勇敢站在猶太宗教領袖面前見證耶穌復活。我們看見他們甘願踏上殉道的路;昔日向耶穌要求坐在祂左右的雅各和約翰,雅各後來是使徒之中第一個殉道的,而約翰晚年則被流放到拔摩海島。我們看見的,是他們生命的改變。

在等候聖靈降臨的這十日裡面,大概他們每一個都在禱告裡觸摸到自己生命的軟弱,預備好接受聖靈賜給他們的能力,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為主作見證。

結語
今日,假如你感到自己未能夠見證耶穌的復活,未能夠見證福音的內容,會不會因為我們對於聖靈的能力有誤解呢?你心目中聖靈的能力是怎樣的呢?你有沒有預備自己接受聖靈賜給你能力為祂作見證呢?

與你分享一首詩歌:【一席談】
當我與神談起能力,祂與我談到聖潔;
當我與神談起事奉,祂與我談到犧牲。
當我與神談起,談起大能的工作,
祂與我談到每日的行為。
當我與神談到信心,祂與我談到順服,
當我與神談到信心,祂與我談到順服。

當我們以為要追求的是神的能力的時候,神說祂要的是聖潔。當我們說要事奉神的時候,神說祂要的是犧牲。當我們以為可以為神作大事的時候,神說祂要求的是每一日的行為。當我們以為信心是何等重要的時候,神說祂要我們順服。在你心目中聖靈的能力是甚麼呢?

昔日門徒在等候「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的時候,他們「同心合意恆切禱告」,他們尋求生命的改變。

今日當我們也是在一個等候的過程裡面,我們有一個同心合意的目標,但我們的禱告會是甚麼呢?除了祈求神賜一切順利之外,你會否為自己的生命禱告,求聖靈為你帶來改變?

Sunday, March 16, 2008

揮動棕枝

經文:約翰福音12:12-26

引言——當年今日,棕枝主日
你可有留意,有一個叫做《當年今日》的電視節目,每一日報導某年今日發生的世界大事。假如這個節目要報導今日的「當年今日」,可能他們會這樣報導:「估計是公元29年的今日,一個名叫耶穌的人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當時萬人空巷、夾道歡迎。這一位耶穌曾經在距離耶路撒冷六里以外的伯大尼,叫一個死去四日的人復活,當時許多人都親眼見證這事。」

不錯,耶穌曾經行過這樣的一宗神蹟,叫一個死了四日的人復活。那人名叫拉撒路,是耶穌的好朋友。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之前的那一夜,就是在他家裡住宿。那一夜,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把香膏倒在耶穌的腳上,為祂的死和安葬作準備。那一夜,有許多人聚集在拉撒路家裡,約翰福音12:9-11這麼記載:「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裡所復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

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背後,是一個謀殺的陰謀。不過,這無損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熱切,而其他人看來也不知道這一個計謀,仍然熱烈的歡迎耶穌。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日子,是受苦節之前的五天,那就是今天了。就如經文所記載的,人們揮動棕樹枝、熱烈地歡迎耶穌,所以在教會傳統裡面,這一天的主日就被稱為「棕(樹)枝主日」。

讓我們看一看當時的盛況。

一、揮動棕枝而來
約翰福音12:12-13記載:「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

當時臨近逾越節。按照舊約摩西五經的記載,有三個重要的節期,猶太人必須上耶路撒冷去過節,逾越節是其中一個。所以當時在耶路撒冷的不單有她本身的居民,還有無數上來過節的人。他們聽說耶穌正朝著耶路撒冷來,於是都出到城外去迎接祂。這些人手裡揮動著棕樹枝。約翰特地記下眾人揮動的是棕樹枝,因為它有特別的意義。我們從其他的文獻知道,棕樹枝是當時人們用來歡迎戰勝歸來的王。在耶穌出生以前,大概是主前164年,有一個名叫猶大馬加比的人,曾經帶領猶太人脫離希臘的統治,獨立了大概一百年,當時的人就是揮動棕樹枝歡迎這一位英雄進入耶路撒冷城。

事實上,經文裡面,約翰已經告訴我們了,那些人「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其他幾卷福音書記載這些人的歡呼,都沒有那麼清晰,唯有約翰福音這裡記載,當時人們稱耶穌做「以色列王」。當然,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可能叫一些人想起先知撒迦利亞曾經預言,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不過,那些人想要耶穌做他們的王,這其實不是第一次。約翰福音6:15記載,當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以後,當時的群眾就已經想強逼耶穌做他們的王。

到了這個時候,人們的訴求更強烈了。

這一批人出來迎接耶穌,他們揮動棕樹枝,他們想耶穌做他們的王,他們歡呼「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但是耶穌來不是要做以色列王。

二、為看神蹟而來
還有一批從耶路撒冷城出來迎接耶穌的人。那是甚麼人呢?vv17-18:「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裡的眾人就作見證。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

第二批從耶路撒冷出來迎接耶穌的人是那些聽過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人。「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他們是否好奇想要看一看這個能夠叫死人復活的人是怎麼的模樣?還是他們想要看一看這個人是真的有這麼大的能力不是?

保羅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神蹟對於猶太人來說,是神同在的證明。約翰福音記載了至少兩次人們向耶穌求神蹟。2:18,當耶穌把那些在聖殿裡做買賣的人趕出去以後,「猶太人問他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他們的意思是要耶穌證明祂有神的同在、祂的權柄是從神而來的。6:30,當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那些人又問:「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耶穌就直截了當的指斥他們其實只是想「吃餅得飽」,不是真的相信。另外在2:23-24記載:「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耶穌知道那些人看見神蹟之後的所謂相信,並不是真正的相信。

有一些人想看神蹟是想耶穌滿足他們的需要。有一些人想看神蹟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有一些人想看神蹟是想證明上帝同在;但是憑神蹟才相信的只是邏輯推理,不是真正的相信。真正的信心是單憑神的說話,相信上帝「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真正的信心是好像但以理那三個朋友那樣,即使被扔在火窰裡,仍相信神會拯救,即使神不拯救、即或沒有神蹟出現,仍不會放棄對神的信仰。

這些聽見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就出到耶路撒冷城外去迎接祂的人,他們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想證明上帝同在,也可能只是想趁熱鬧。無論怎樣,他們與第一批人,就是那些想耶穌做以色列王的人,合在一起,成了一支龐大的歡迎隊伍,在耶路撒冷城外揮動棕樹枝,歡呼「和散那!」

在這些鬧哄哄的歡呼聲之中,耶穌不發一言。耶穌來不是要做以色列王,耶穌來不是要滿足人的好奇心,耶穌來甚至不是要滿足人的需要。

當時還有一批人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這一批人沒有出到城外去歡迎。他們在城裡面等待。

三、為見耶穌而來
vv20-22「當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臘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

原來上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人不單有猶太人,還有一些歸入猶太教,或者對猶太教有興趣的外邦人。這幾個希臘人就是這一類。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他們來,要求見耶穌。他們是不是早已經聽聞耶穌的名字,現在想見祂?經文沒有交代,經文只是記載這些希臘人很簡潔地說:「我們願意見耶穌」。

在四卷福音書之中,只有約翰記載這幾個希臘人的出現。而更有趣的是,這幾個希臘人只在這兩節經文出現,之後就再沒有記載他們了。彷彿他們的出現就只是讓耶穌有機會說這一句話:「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v23)。

當人們在耶路撒冷城外聚集,手裏揮動棕樹枝、口裡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的時候,時候還沒有到。當人們聽聞耶穌叫死去四日的拉撒路復活、然後蜂擁到耶路撒冷城外去迎接耶穌的時候,時候還沒有到。唯有當這幾個希臘人來找腓力,說「我們願意見耶穌」的時候,耶穌說:「時候到了」。

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原因來找耶穌;一些想耶穌帶領他們揭竿起義,推翻羅馬的統治。一些想耶穌施行神蹟,滿足他們的需要。所有這些都只是要求外在的。而這幾個希臘人,他們的目的不同,他們要見耶穌。

我們知道,這幾個希臘人說「願意見耶穌」並不只是見一見。他們是想與耶穌交流、交談、深入認識耶穌。即或他們聽聞耶穌所做的一切:祂的教導、祂的神蹟,那些都只是入門、都只是外在的。他們沒有停留在入門,他們想深入認識耶穌,也讓耶穌深入認識他們。

在幾卷福音書裡面,我們常常讀到,每當人們來向耶穌求神蹟,耶穌不會很熱切地回應,甚至很多時候祂會避開,不跟那些人糾纏。原因是,神蹟不能夠叫人生出真正的信心,只有與神有深入的認識才會叫人真正相信。就是這樣渴望與耶穌深入認識,使這幾個希臘人來到要見耶穌。

我們來信耶穌,每一個人都各自不同的入門:可能你患病或是你的家人患病,可能你遇上人生的難題,可能你追求認識那永恆終極的真理,可能你追求人生的意義,又或者沒有任何原因,無論怎樣,總是有人向你介紹耶穌,你被耶穌吸引,於是你開始出席崇拜、小組、主日學,然後你開投入教會、參與事奉。但這些都只是入門、是外在的,你有沒有更深入認識耶穌呢?你有沒有渴望想見耶穌呢?

弟兄姊妹,不要只滿足於入門,不要只滿足於一些外在的,不要以為出席教會聚會就夠了、以為參與事奉就夠了,甚至以為什一奉獻就夠了。

我初返教會的時候是很勤力的,崇拜、團契、主日學、教會營會都是例必出席,甚至有一段時間每個星期三晚的教會祈禱會也有我的出現。剛出到社會工作我就開始什一奉獻,而且返教會不足半年已經開始事奉,甚至有好多年我是身兼幾個事奉崗位。不過,那時我知道,自己心裡面有一些角落還沒有向神開放,還有一些東西捉緊在自己的手裡面,沒有交給上帝。

但是耶穌不滿足。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這雖說是最大的誡命,上帝卻不是要強逼我們愛祂,祂只想我們這樣回應。在耶利米書31:3,神向祂的子民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神先愛我們,祂以慈愛吸引我們,然後期望我們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來回應祂。

假如我們好像那些在耶路撒冷城外揮動棕樹枝的人,或者好像那些在耶路撒冷城裡面聽聞神蹟的人那樣,只想追求外在的那些東西,神不會滿足。神要我們願意見祂,願意深入認識祂,也願意讓祂深入認識我們。

四、時候到了
主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百姓夾道歡迎,但這些都不是耶穌想要的。直到有幾個希臘人來要求見耶穌,耶穌說「時候到了」。甚麼時候?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候」。

耶穌在這裡說的「榮耀」是指向祂的死。祂說:「一粒麥氶不落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在其他幾卷福音書裡面,當耶穌預言祂將要受難的時候,必然提到受苦、被殺和復活。然而在約翰福音我們沒有看到這三個元素;約翰不是要避談耶穌的受苦。約翰是要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穌的死亡。對於將要經歷的一連串事情,耶穌稱之為「榮耀」。

當然榮耀還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譬如耶穌在迦拿以水變酒也是「顯出他的榮耀」(約2:11)。但在這段經文裡面,約翰讓我們看見耶穌以受苦來得榮耀。當耶穌以「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來比喻受苦所得的榮耀時,祂將我們的目光從十字架的痛苦引向十字架帶來的結果。從永恆的角度來看,死亡不是結局,因為死亡會帶來生命。在後面12:32,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去,就帶領無數的人得著生命;一粒麥子落地裡死去,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你手裡面有沒有捉緊一粒麥子,不肯讓它死去呢?這粒麥子會不會就是你心裡面某一個不曾向神開放的角落?會不會是你沒有放手交給神的執著?會不會是一些你信不過神的事情?會不會是一些昔日的記憶、一些你忘記不了的遺憾?可能只是某一個人、某一件事?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你是不是還企圖保留一些終必會失去的東西?抑或想捉緊一些你明知道留不住的東西?不如放手讓這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去,可以讓你的生命結出許多的子粒來。

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vv25-26)

這兩節經文在其他幾卷福音書裡有另一個演繹。馬可記載耶穌這樣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8:34-35)其他福音書的重點是跟從基督要付的代價,這個代價可能是要付上生命。約翰再一次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穌的死亡。

在約翰的筆下,耶穌看祂將要面對的死亡是榮耀,因為祂看見的是死亡之後的永生。從永恆的角度來看,死亡不是結局,是進入永生的過程。在其他福音書裡面,跟從耶穌的代價是背起十字架,但約翰讓我們看見,跟從耶穌首要的條件是服事祂。

說到服事,我們會想到在教會擔當不同的崗位、做各式各樣的工作,譬如協助兒童事工、擔當崇拜司事、參與敬拜隊、成為某一個事工委員會成員……諸如此類。然而耶穌說的不是這些,祂得很清楚,服事祂就是跟從祂,祂在哪裡服事的人就在那裡。

所以我剛才說,不要只滿足於一些外在的,以為返教會聚會就夠、以為參與事奉就夠、以為什一奉獻就夠。這一切都是好的,但卻不足夠。因為耶穌要的不單止這些。耶穌呼召我們來相信祂,是跟從祂,是服事祂,是祂在哪裡我們就在那裡。

要怎樣才可以這樣徹底地跟從?唯有當我們在耶穌裡面才可以。我們有沒有與耶穌建立這麼深入的相交、認識,讓我們整個人浸溶在耶穌裡面,與耶穌彼此相屬,祂屬於你、是你的一切,而你屬於祂,向祂毫無保留、毫不掩藏?

結語
「估計是公元29年的今日,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當時萬人空巷,夾道歡迎。」有一些人想耶穌來帶領他們革命起義、掙脫羅馬的統治;有一些想看耶穌的神蹟,滿足他們的需要。但這些都不是耶穌想要的。

主耶穌要我們以一個願意的心來見祂、與祂深入認識。主耶穌邀請我們來服事祂、跟從祂、祂在哪裡我們也在那裡。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在耶穌那裡,徹底的跟從呢?

今天跟大家帶來一首回應詩歌,歌詞每一句開首是「前」,然後是「今」。從前是那樣,現今是這樣。你從前是怎樣呢?現今又是怎樣呢?你現今是怎樣?你將來又會是怎樣?我們跟從主,生命是否每一天都有不同?每一天都與主更親近、更親密多一些呢?


【今要主自己】(《生命聖詩》393首)
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
前所要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前用己力苦試,今完全信靠;前要一半救恩,今要全得救;
前常用手拉主,今主手牽我;前常漂流無定,今錨已抛妥。

前我忙於計劃,今專心祈求;前我非常掛慮,今有主眷佑;
前我隨己所欲,今聽主訓語;前我不住求問,今常讚美主。

前是自己作工,今靠主工作;前我欲利用主,今讓主用我;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主;前為自己勞碌,今為主而活。

前我盼望屬主,今知主屬我;前我燈將熄滅,今照耀輝煌;
前我等待死亡,今候主再來;我一切的盼望,安妥主幔內。

永遠高舉耶穌,讚美主不歇,一切在耶穌裡,惟祂是我一切。

Sunday, February 10, 2008

主賜福你

經文:民數記6:22-27

引言:祝福的話
今天是大年初四。在過去的幾天,大概你已經說了不少祝福的說話。你喜歡說的是哪一句呢?

今天跟你分享的經文,是舊約裏面一段祝福的說話。

福,我相信是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聖經公會每一年也會印製一些福字卡,讓我們免費取用,可以把神的福氣與人分享。而在農曆新年各種裝飾之中,「福」字也可能是最常看見的。

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祝福。就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一段祝福的說話。民數記6:22-27「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告訴亞倫和他兒子說,你們要這樣為以色列人祝福,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

這一段經文,不知道你可會感到陌生,也許你的教會在每一次主日崇拜以後都會唱一遍這一段經文。今天,一些猶大會堂敬拜之後,祭司還會以這段經文為神的子民帶來祝福。盼望我們也可以領受這一段經文帶來的祝福。

一、耶和華所賜的福
(a)祝福的內容
在vv22-27這段經文裏面,祝福的內容實際上只是在vv24-26。這三節經文,就是這個祝福的三句說話,用很優美的詩歌體寫成。每一句的前半是描寫神做了一些事情,後半則是所帶來的祝福。

v24「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上帝賜福我們,帶來的祝福是祂保護我們。說到保護,我們會想到攻擊。聖經裏面有不少經文提到神保護我們免受攻擊,譬如詩篇17:8-9「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使我脫離欺壓我的惡人,就是圍困我,要害我命的人。」明天又是上班的日子,也許已經有不少明箭、暗箭在等著你,願神賜福、保護你!

說到保護,我們也會想到平安。詩篇121:6-8「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上帝賜福我們,就是保護我們,不受敵人的攻擊,免受災禍、出入有平安。

v25「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神使祂的臉光照我們,帶來的祝福是祂以恩慈待我們。這一陣的天氣讓我們對「光照」有更深刻的體會。經過近兩星期陰雨天的寒冷,昨天出現了陽光,使我們自然地打從心底溫暖起來。寒冷之中我們才會感受到有陽光照耀是何等大的恩典。

詩篇4:6-8說「有許多人說,誰能指示我們甚麼好處。耶和華啊,求你仰起臉來,光照我們。你使我心裏快樂,勝過那豐收五穀新酒的人。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然居住。」神使祂的臉光照我們,以恩慈待我們,就使我們快樂,使我們安然睡覺。安然睡覺不是必然的,詩篇127:2「你們清晨起來,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唯有神所愛的人才有這樣的福氣。神使祂的臉光照我們,是表示祂喜悅我們,祂愛我們。但我們憑甚麼得神的喜悅呢?我們知道不是憑我們自己,就只因為神的愛;甚至我們得以站在上帝面前,也只因為基督的救贖,我們能夠倚靠的,就只是上帝的恩慈。

v26「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不是說我們的地位有那麼高,神要仰望我們。這是一個寫作技巧,意思是說神注意我們。在這句和前一句的祝福都提及神的臉;神的臉是神恩典的同在。相反的就是「神轉臉不顧」,譬如在使徒行傳7:42,當司提反覆述以色列的歷史,提到他們在曠野拜金牛犢的事,說「神就轉臉不顧,任憑他們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而在創世記,當該隱殺了亞伯,被神咒詛,他是被趕逐離開「以致不見耶和華的面」。神轉臉不顧就是任憑人犯罪、不再與人相近。所以當神向我們仰臉、注意我們的時候,就是表示祂與我們相近,祂與我們同在。

神向我們仰臉、注意我們,帶來的祝福是祂賜給我們平安。這裏所說的平安,並不是剛才所說「出入平安」、不受攻擊的那種平安。這裏所說的平安,是一個身、心、靈都完全满足,與人、與神、與自己都和諧的境界。就是約翰福音10:10,耶穌應許賜給我們的那「更豐盛的生命」。

(b)將耶和華的名放在以色列之上
而這份祝福,就是這些保護、光照、恩慈、平安……這些一切都是歸在耶和華的名下。

在v27說:「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我也要賜福給他們。」「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是將神的名放在以色列之上。意思是要以色列人搞清楚,以色列所領受的福份是上帝負責的。

我們所蒙的福都是這一位神所負責的。這句說話須要以信心來認信。首先要認信的是,除了上帝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的人、事、物負責我們的福。每到農曆新年,無論電視、電台,甚至在巴士上我們總會看到、聽到一些人教你要在家裏、在車子,或是在身上放一些甚麼飾物就可以提升你的運氣,或者破解一些禍患。我盼望你不會倚賴這些,因為我們遭遇的一切都由神負責。新年也是特別多禁忌;有一些人家裏年初一至年初三都禁止掃地,整個正月也不可以買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事會損害那一年的運程。我們用不著倚做甚麼、或不做甚麼事來得到福氣,因為我們遭遇的一切都由神負責。

我更加盼望你不會倚賴任何一個人來負責你的福。又到二月,很快又是情人節,也許這又會引起你一些思緒。無可否認,不少人以為幸福就是找到、遇到,或愛得到某一個人。已經結婚的弟兄姊妹也許仍然寄望對方作出某些改變,那你就會更加幸福了。盼望我們認清楚,沒有一個人能夠給予你所需要的幸福。只有上帝負責我們的一切。

第二要認信的是,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福。我說的一切,是指我們認為是福的遭遇,同時也包括我們認為是禍的遭遇。也許你會聽過一些人將某些事情歸咎是撒旦攻擊、搞擾……。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不是否認撒旦存在,不過我相信若沒有上帝容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臨到我們。所以我說,我們遭遇的一切都是由神負責。而羅馬書8:28告訴我們,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既然一切都有神的容許,而神也是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那麼即或我們遇到的是令到我們難過的事情,是叫我們感到不舒服的遭遇,都是神所賜的福。

我承認,這樣的認信是很大的挑戰。也許你馬上會想到一些你不願意再提起的經歷、一些你根本不願意回想的事情,一些你不願意原諒的人……然而假若我們能夠將目光從今生轉到永恆,這一切就只是至暫至輕的。事實是,當我們將目光從今生轉到永恆,就是我們眼中看為福的遭遇也只是至暫至輕的。而無論是福是禍,一切遭遇都是鍛煉我們的爐火。畢竟,我們的今生是要預備我們將來在永恆裏面與主同在。

二、蒙神賜福的你
(a)「你」是耶和華賜福的對象
「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這一段祝福出現得最多的字是「你」。上帝要賜福的是你!上帝要保護的是你!上帝要光照的是你!上帝要恩待的是你!上帝要同在的是你!上帝要賜平安的是你!

你是上帝心上的人。不在乎你做過甚麼、不在乎你做到甚麼、不在乎你夠不夠美麗、不在你夠不夠聰明、不在乎你有沒有人喜歡、不乎你是否配得上。上帝愛你、決定要賜福給你!你周邊的人也許會告訴你,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們的成長家庭給我們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把這些「不行」深刻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甚至姨媽姑姐可能會說你「沒用、笨蛋……」這些說話就一直陪伴你成長,埋藏在你心底裏面,在你沒想到的時候就會浮在心上,提醒你「你不行、你沒用、你笨蛋、沒有人喜歡你……」這沒有關係的。即使你真的是沒有用、不行、蠢笨、不夠聰明……都沒有關係的,因為上帝愛你,祂決定要賜福你。你要不要這樣相信?

(b)相信神賜福你,不與人比較
可是,現實也許讓你覺得不是這樣,因為別人總是比你幸運,別人總是得到賞識、別人總是事事順利、別人的兒女總是乖巧、別人的丈夫總是有志氣、別人的妻子總是溫柔得體……要是我們這樣子比較,必然會感到自己不蒙福。創世記裏面,拉結就是在這樣比較之下,沒有看見自己是蒙福的人。拉結和利雅兩姊妹同是雅各的妻子,儘管利雅是姊姊,而且先嫁給雅各,但雅各心愛的是拉結;可惜,拉結沒有看見。她只看到利雅為雅各生下了幾個兒,而她卻不能生育。拉結只顧得跟利雅比較,沒有享受自己已經得到的福。後來,神顧念拉結,讓她生下一個兒子,可是她還是沒有看見自己已經蒙福,她要更多;終於她在第二次生產過程中死去。

神已經賜福給你,祂已經保護你、已經恩待你、已經與你同在,你會不會也因為跟別人比較,沒有看見自己已經蒙神賜福了?我們很容易加入別人的行列,告訴自己「我不配得」,我們很容易落在陷阱之中,只顧得把自己跟別人比較,沒看見自己已經蒙神賜福。

神要賜福給你,你只需要憑信心領受,不需要與人比較。

(c)相信神賜福你,不為事工
約翰福音10:10,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神的心意是透過基督的救贖,叫我們得著更豐盛的生命,就是身、心、靈完全的滿足,與人、與神、與自己都和諧的平安,是希伯來文Shalom的意思。

記得幾個月前跟一位姊妹說到神要我們生命改變是為我們的好處,當時這位姊妹回應說,明白神希望我們成為祂合用的器皿;我說不是。我們願意被神使用,上帝固然喜歡。不過我盼望你看清楚,神要賜福的是你!不是為了任何事工!事工是重要的,不過事工只是媒介,人,才是神賜福的對象。神要賜福你,不是為了要你做到甚麼。祂盼望我們生命改變,不是要用我們來做甚麼,而是祂知道我們必須改變,生命才能夠豐盛。

詩篇66:10-12「神啊,你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你使我們進入網羅,把重擔放在我們的身上。你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你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神陶造我們、熬煉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要我們為祂做甚麼事情,神的心意是叫我們得著豐盛的生命。

容我說得更清楚一點,神賜福給我們,不是為了使我們為祂做事做得更好、更有效……神喜悅我們有願意事奉的心,祂也會使用一些事工來叫人得著福音的好處;不過事工的果效是由神負責,不是在乎我們有多大的能力。我們也不能用「事奉」來換取神的賜福;所以讓我們看清楚,神要賜福你,單單因為祂愛你,祂要恩待你、祂要注意你!

三、祭司祝福的傳遞
(a)祭司為百姓帶來祝福
vv22-23「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告訴亞倫和他兒子說:你們要這樣為以色列人祝福,說」。然後在v27,神說:「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經文讓我們看見,祝福的開始是神,祝福的成就也是神。耶和華這樣曉諭摩西,摩西就這樣吩咐祭司,祭司就這樣向以色列人宣告神的賜福,神就這樣成就。

我們中文聖經在三句祝福說話之前都加上一個「願」字,固然無不可。不過加上了這個「願」字,似乎有一種不肯定的感覺。原文的這三句祝福更像是一個宣告:「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祭司要向神的子民宣告:神要賜福你,神要保護你,神要以恩慈待你,神要與你同在,神要賜你平安。當祭司將神的名字放在以色列之上,憑信心將一切遭遇都歸在耶和華的名下,神就按著祂的信實賜福給祂的子民。

(b)百姓得到祝福的傳遞
然而這個祝福的傳遞卻不在這裏終止。詩篇67:1-2說:「願神憐憫我們,賜福給我們,用臉光照我們,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這段經文的v1正是引述民數記6:24-26的祝福,但這祝福又怎樣可以叫世界得知神的道路,叫萬國得知神的救恩呢?

記得許久之前看一齣電影,“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有一幕說到她們一班修女在教堂裏唱詩歌敬拜,教堂外面的人都被她們的歌聲吸引了進來,因為她們唱出了她們生中的滿足和愉快。彼得前書2:9-10說我們是蒙揀選的族類,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可是這也許是一件苦差事。我們每一天可能只是過著隱惡揚善、報喜不報憂的生活,艱辛地「做」一些工夫來「見證」,唯恐別人問我們:怎麼基督徒也要受苦?耶穌也保護不了,你怎麼還要相信祂?

唯有當你認定你的遭遇都是由神負責,唯有當你相信所遭遇的都是神賜予你的福氣,為要叫你生命經過歷煉以至豐盛;唯有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叫世界得知神的道路、叫萬國得知神的救恩。

最後,我願意以這一首詩歌祝福你:

求主恩賜福你,求賜信心不致動搖,
無論晴或雨,時刻保守你,
使你在今天嘗盡主恩熱愛。
神恩豐富供應,靈內富足,心裏欣喜,
幻變難避免,求主祝福你,
使你在這刻嘗盡主恩大愛。
【主賜福你】《齊唱短歌4》刊權屬ACM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