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0, 2010

大衛的後裔

經文:路加福音 1: 68-79

引言
大家有沒有留意,樂恩堂今年的聖誕節與往年有甚麼不同?對了,我們今年沒有點將臨期的蠟燭。我們用了另一些方法來提醒大家聖誕將要來臨了。在這幾個星期,每一位領詩的弟兄姊妹都選唱了一首關於主耶穌降生的詩歌,我們又嘗試用簡單的圖案來作少少提示。在選擇宣召經文的時候又特意選讀一些與主耶穌降生有關的經文。我相信有弟兄姊妹會留意到的。

這麼長氣、說那麼多,不是要解釋為甚麼我們冇點蠟燭,而是想將你的目光引向今日那節宣召經文的其中一句:「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每次AWANA小朋友做聖劇都會有天使宣告這句經文,這一句經文可能你已經聽了許多次,習以為常了。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在大衛的城裡生了救主,為甚麼會關我們的事呢?耶穌作為大衛的後裔,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

我今天特地選了一段也是與聖誕有關的經文,與大家一起看。剛才主席已經為我們讀了,路加福音1:68-79。這是一首詩歌,唱出這首詩歌的是祭司撒迦利亞,就是施洗約翰的父親。今日沒有機會與大家看他們兩父子的事。今日我們集中看撒迦利亞這首詩歌的內容。

I. 拯救的神——大衛的約(vv68-71)
我們一起再讀vv68-71:「主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正如主藉著從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

撒迦利亞首先歌頌神,因為神眷顧自己的百姓。「眷顧」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臨到」,神親自臨到在祂的子民中間,施行救贖。對於神降臨人間,我們中國人一點都不會陌生,我們許多民間故事都是從「神仙下凡」開始的。不過主耶穌降世不是神仙下凡。神臨在祂的百姓中間不是穿鑿附會的故事,而是真真實實在人類歷史裡面發生過的。

而且這件事有著整個猶太人歷史淵源的,就正如經文v70所說,是神從創世以來就已經定下的計劃,而且多次多方藉著先知的口預言讓人知道的。在這首詩歌裡面,撒迦利亞就提及猶太人歷史裡面兩個重要的人物,和神與他們所立的約。

(A) 約的背景
撒迦利亞首先提到的是大衛。v69說「69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讓我們回到大衛的時代,看看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又看看這個約與耶穌的關係、與我們的關係。

撒母耳記下7:11-13,神應許大衛:「…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神對大衛這個應許,源起是大衛在政權穩定下來之後,就想到要為神建造聖殿,不過大衛是戰士,滿手鮮血,所以神認為他不是建造聖殿的合適人選。雖然如此,神卻喜悅大衛的心,因此應許堅定他的國,他的後裔也接續他的國位直到永遠。

神這個應許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大衛的後裔要承繼他的王位,為神建造殿宇。我們知道所羅門做到這一點了。可惜所羅門並不是那一位直到永遠的繼位人,所羅門軟弱離棄神,我們都知道。事實是,聖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沒有一個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B) 耶穌成就這約
上帝豈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這個應許的第二個層面,是由神自己來成就的。在以賽亞書9:6-7這樣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這個嬰孩,就是耶穌。路加福音第3章的家譜讓我們看見,「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然後一路追溯上去,看見耶穌是大衛的後裔,祂的國度要存到永遠。

當時撒迦利亞已經知道「有一嬰孩」將要出生,正是為此,他發出讚美。他讚美甚麼?我們再看看v69和v71「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撒迦利亞提到大衛的時候,他提到神的拯救。那是一個怎樣的時刻,以致撒迦利亞想到大衛的約、想到有一嬰孩出生就想到神的拯救呢?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猶太人的地方正受著羅馬帝國的統治。但在更遠的時候,在主前586年,大衛的王朝、南國猶大敗在巴比倫手下亡國。後來儘管有波斯帝國興起容許以色列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甚至重建城牆,但他們都仍然是亡國的身份。雖然在主前160幾年曾經有過短暫的獨立,到了撒迦利亞這個時候,他們再次落在外族的統治者手中。

(C)對我們的拯救
幾百年裡面,以色列人一直引頸盼待這個大衛後裔出現,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帶領他們復國。撒迦利亞是這樣期望,後來的門徒也是這樣以為,但是耶穌帶來的拯救卻不是這樣。

我們感謝神,如果耶穌來只是復興以色列國,那我們仍然與神無份無干。但主耶穌帶來給我們的好消息是:作為大衛的後裔,耶穌承繼大衛的約,而祂的寶座要存到永遠,祂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有一首詩歌,我們常常唱,歌名是《神坐著為王》,對我來說特別深刻。因為在我們的姊妹Hellas的安息禮上面,我負責領大家唱這首詩歌。是她自己預先為自己選的。在自己患上重病,藥石無靈之際,她藉著這首詩歌宣告,儘管人的辦法到了盡頭,但她堅信神掌管一切。

「耶和華坐著為王」這句說話,出自兩處的詩篇。第一處是詩篇29:10-11「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洪水氾濫之時,在一切都似乎失去秩序之時,在一切都不在我們掌握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祂賜力量給我們度過混亂、無助的困境。

另一處是詩篇9:7-8「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他已經為審判設擺他的寶座,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正直判斷萬民。」也許這是我們今日都能夠明白的經文,當我們舉目觀看,不公義的事情無日無之,不正直的事正在蠶食我們的社會,我們只是升斗市民,無權無勢的一群,彷彿只能夠任人魚肉。或者更加近的是,我們每一天上班的地方,就正是我們被不公義、不正直地對待的地方,也是在工作間裡面,我們無奈地每天任人魚肉。在這個時候,讓我們聽見神的宣告:「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祂〕以公平公義使國堅穩固。」讓我們存著盼望等候神的拯救,無論是怎樣的困難,甚至我們整個生活都失去了秩序,陷入混亂之中,神始終掌管一切,從今時直到永遠。

II. 守約的神——亞伯拉罕的約(vv72-75)
撒迦利亞提到的第二個歷史人物是亞伯拉罕。我們讀vv72-75「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

舊約創世記裡面有幾處經文記載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我們只選擇部分,看神與亞伯拉罕立的是甚麼約,這個約與耶穌、與我們又有怎樣的關係。

(A) 約的背景
我們先看神第一次呼召亞伯拉罕,在創世記12:1-3「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我們也問,為甚麼神會與亞伯拉罕立這個約呢?為甚麼會有這個應許呢?我們約略回顧一下創世記,在之前的11章經文,描述了從創世以來,人如何得罪神,叛逆神、抗拒神的主權:第3章開始,是始祖食了「不可吃」的果子,僭越神的位份,想要得著神的智慧;第4章是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亞伯,拂逆神揀選的主權;之後是拉麥吹噓自己有仇必報,尋求以自己的方法解決事情,再之後就是神的兒子們娶人的女子們為妻,逾越神所定下靈界與人間的界線。由第7章開始,我們看見雖然神以洪水毀滅了那一個世代,似乎讓受造世界重新開始,然而從巴別塔事件可見,人不願意順服神、不願意信靠神的罪性已經蔓延至世世代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神揀選亞伯拉罕,要從他身上建立一個願意順服、願意信靠的群體。祂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家鄉,跟從神的帶領去神要他去的地方。希伯來書11:8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我們首先看見亞伯拉罕要離開。離開那個他熟悉的環境,離開他熟悉的社會群體,離開他熟悉的生活方式,離開他原本的信仰。要去哪裡,起初他不知道。但聖經說他「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創12:3),我們看見亞伯拉罕完全的順服神。

神應許必叫亞伯拉罕成為大國,但其實當時亞伯拉罕還是無兒無女。接著的經文就一路記載神如何一而再的應許亞伯拉罕要賜給他後裔,到最後,以撒出生。我們讀經讀到那裡,大概會和亞伯拉罕一樣,以為以撒的出生就是神的應許逐步實現了,那知神卻在這個時候叫亞伯拉罕將以撒獻給祂作燔祭。亞伯拉罕如何回應?聖經說「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創22:3)亞伯拉罕一再顯示他對神的順服。

也許我們不明白為甚麼亞伯拉罕這麼忍心,願意將唯一的兒子獻上。希伯來書11:17-19這樣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的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亞伯拉罕對神的認識超越我們所想像的,「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不要被中文聖經這個「以為」誤導我們,亞伯拉罕不是憑空想像猜測,他是經過考慮和推論之後,認為神既然應許以撒就是神所賜給他要成為大國的後裔,神自然會有方法保住以撒。他是相信神有這樣的大能。

對於亞伯拉罕這樣的順服,神在創世記22:16-18再次應許:「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同樣也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神賜給以撒後裔,成為大國。到今日,猶太人遍佈天下,果真的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B) 耶穌成就這約
第二個層面,「地上萬國必因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這個層面,就在主耶穌成就的救恩裡面應驗。

我們剛才說到,路加福音第3章的家譜可以追溯到耶穌是大衛的後裔,再追溯上去,我們就看見耶穌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耶穌的身上,我們承受神所賜的福氣。

在約翰福音7:37-39記載:「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保羅在加拉太書3:14回應:「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

耶穌降生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讓人透過認識祂、相信祂,得著神所賜的福氣。保羅在加拉太書3:6-9也說:「正如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並且聖經既然預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

(C) 對我們的拯救
我們憑著相信,就成為了亞伯拉罕的後裔,與亞伯拉罕一同得著神所賜的福。這個福,就是神所應許的聖靈,是神內住在我們心中,每一日、每一時、每一刻的與我們同行同在。

對我們這是怎樣的拯救呢?(路加福音1章)vv74-75說:「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我們記得當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神藉著摩西向法老就是這樣說:「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神將百姓拯救出來,歸予自己,就是讓他們可以自由的事奉祂。

今日我們蒙神拯救,同樣是讓我們可以自由的事奉祂。就是保羅在羅馬書12:1-2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我們怎樣事奉祂?就好像昔日的亞伯拉罕,今日神仍然呼召我們離開及獻上:離開「這個世界」的影響、離開屬於「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模式,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獻上,獻上自己「當作活祭」為神而活,以神為生命和生活的中心,察驗上帝的旨意,順服信靠遵行。

離開和獻上,我們都要冒險,這些險亞伯拉罕昔日也冒過。但每當神的呼召臨到,亞伯拉罕都能夠憑信心、以順服來回應,以致在罪惡充斥的世界,他仍然能夠成為神賜福的渠道。

今日,神已經命定我們這些「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我們可以在這個敵擋神的世界憑信心、以順服回應神,而我們所倚靠的是那位內住在我們心中,成為我們力量泉源的聖靈。

III. 赦罪的神——新的約(vv76-79)
(A) 約的背景
除了大衛的約,和亞伯拉罕的約,撒迦利亞在他的頌歌裡面還提到一個約。我們一起讀路加福音1:76-79:「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79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撒迦利亞提到將要有一位至高者來到。他當然知道這一位將要來的主,就是那將要出生的嬰孩耶穌。然而耶穌來,不但止要成就大衛的約和亞伯拉罕的約。神要藉著基督耶穌與人另立新約。就是耶利米書31:33-34所預言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為甚麼要另立新的約呢?

雖然神在當時罪惡充斥的世界裡面選召了一個願意順服、信靠神的亞伯拉罕,並且應許透過他的後裔使萬國得福,但是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面,我們看見這個應許有瑕疵,它不能夠徹底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罪的問題。現實就正如保羅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3:10-12)

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在摩西的時代、在約書亞的時代、在以利亞的時代,不止一次很肯定的回答他們願意跟隨神,但最終都敵不過現實環境的艱難。記得不久之前我講到他們拜巴力,是因為他們害怕農作物收成不好,經濟會陷入困境。
當然我們可以說他們信心軟弱,但我們撫心自問,其實我們都有類似的害怕。當落在困難裡面,我們都會軟弱。實際是,我們的罪性沒有因為我們相信了耶穌而消滅,就算我們多麼知道神的要求,我們根本不能夠憑自己的能力做得到。就正如保羅在羅馬書7:18-19的慨歎:「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我們雖然憑著信心,承受亞伯拉罕的約,然而實際上我們不是真的變成無罪。只因為神的憐憫,靠賴基督的寶血遮蓋我們,所以神看我們為義,其實我們都仍然是罪人,「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所以,在大衛的約和亞伯拉罕的約之後,神需要與人另立新的約。

(B) 耶穌成了新約
這個新的約同樣有兩個層面。首先是「叫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

在羅馬書3:23-26,保羅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主自己降生成人、成為救贖。藉著耶穌,人罪性的問題就有機會解決;靠著耶穌的救贖,我們的過犯得以塗抹,罪得赦免。並且「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與神復和才是真正的平安。

這個新的約的第二個層面是,神「……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耶穌就是清晨的日光。祂自己宣告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黑暗,很多時用來形容在罪裡面的光景。會不會我們仍然被某些罪轄制,得不著釋放?沒有神所賜的平安?

黑暗也可以描述我們無目標、無方向,無盼望的光景。不知你會不會認同,很多時儘管我們已經得著拯救,信了耶穌,但我們可能也仍然在黑暗之中,或是工作,或是家庭,或是一段關係,或是自己內心的掙扎裡面,看不見出路,沒有指望。

耶穌來成了新的約,祂按照耶利米先知所說,自己在我們的心上,聖靈與我們同在,祂作我們的神,我們作祂的子民。

(C) 對我們的拯救
聖靈內住,與我們同在,最寶貴的是,我們「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我們只需要在耶穌裡面,靠著祂寶血的遮蓋,就不再被定罪。縱然我們仍然是罪人,我們的罪性還在,但靠著耶穌的救贖,神就看我們為義。

藉著這個新的約,耶穌帶給我們怎樣的拯救?路加福音4:18-19記載,耶穌正式出來傳道的時候,這樣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神悅納了我們,我們不再需要繼續被奴役;藉著耶穌,我們可以新的觀點看我們的人生,我們可以用新的價值觀來做判斷,我們能夠得著真正的自由。

或許你正在艱難之中,可能是一些很具體的困難:工作、病患、家人的需要、經濟的缺乏;或者是一些無形的枷鎖:破損的婚姻、糾纏的關係、罪咎感、恐懼、失落、後悔……等等。耶穌來,向世界宣告,今天就是神悅納人的禧年。
「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全部都是被動的語句,因為不是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的。是神自己親自臨在、眷顧祂的百姓,拯救我們脫離攻擊我們的人的手、拯救我們脫離撒但的控訴,拯救我們脫離我們自己心底種種攔阻我們倚靠神的想法。我們只需要來,全然信靠耶穌,將自己交給祂。

總結
在這個聖誕將臨的日子,讓我們明白主耶穌來成就了大衛的約,叫我們信得過耶穌的國度直到永遠,神掌管一切,哪怕是混亂,失去秩序。

讓我們也明白,耶穌來成就亞伯拉罕的約,叫我們憑信心,順服神,以神所賜的自由去事奉祂,學效亞伯拉罕那樣順服神,離開舊有的一切,獻上自己事奉祂。

最後,耶穌來成了新的約。神知道我們對自己罪無能為力,祂親自成為救贖,帶來釋放,給我們盼望。

只在乎你願不願意來,就近耶穌。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以利亞的信心

經文:列王紀上 17:1-24

引言:信心三部曲?
記得上一次黃薰姑娘講道的時候提到,除了牧師之外,我們其餘三位同工在這個季度都不約而同的選了「信心」做我們講道的主題。我馬上想起「信心三部曲」。

信心首部曲之〈踐行之信〉:Conrad 藉著雅各書2章,提醒我們「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實踐信仰可以救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澄清理念。有行為的信心可以激勵我們熱誠地生活。我們可以效法亞伯拉罕出於相信神而獻以撒,要叫神喜悅;我們可以效法喇合憑著信心接待兩個探子,敢於為所信的冒險。

信心二部曲之〈信心人生〉:黃薰用了希伯來書11章一段很長的經文,讓我們看見信心是一種新的、不一樣的視野,即使際遇不理想、環境不如意,憑信心尋求神的人,神必賞賜。她還引用了幾位先賢讓我們看見,信心的生活不是憑著眼見的事物,乃是憑著應許,並且因而跨越環境,成就奇蹟。「神能夠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 3:20)。我記得黃薰講到最尾說:「沒有信心的偉人,只有回應上帝的信徒」。

來到今日,「信心三部曲」之〈以利亞的信心〉。容我以雅各書一句經文來介紹以利亞出場。雅各書 5:17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各書這裡說的是以利亞的禱告〔雅各書,留待 Conrad 跟大家分享〕。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以利亞對神的相信,和他如何活出這份對神的信心這兩方面見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

就讓我們從以利亞身上學習如何走信心的路。

I. 以利亞的服侍(v1)
我們先看列主記上 17:1「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

先知這個宣告的前因後果,我們可以從上下文找到。上文是列王紀上 16:30-32,那裡記載「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他還以為輕,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馬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

下文在 18:17「亞哈見了以利亞,便說:使以色列遭災的是你嗎?,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原來,亞哈事奉敬拜巴力,引入巴力敬拜的制度,建廟宇、築祭壇,於是神的審判臨到。

以利亞奉神的差遣向亞哈宣告的那一句說話,簡潔有力。他首先宣告自己的身份:他是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的。在那個時候事奉耶和華的應該不止他一個。他有甚麼特別呢?以利亞的服事特別的地方是他的名字。「以利亞」這名字Eli-jah,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

「耶和華是我的神」,每一次當以利亞出現在人的面前,就是宣告「耶和華是我的神」。每一次當以色列人看見以利亞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就彷彿有人對他說:「耶和華是我的神。你呢?誰是你的神?」

當時是一個怎樣的時期?當時是亞哈帶領著整個北國以色列進入巴力敬拜的全盛時期。或者首先要澄清一點,以色列人很早已經開始敬拜巴力;而且不單只北國以色列人這樣做,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也一樣。基本上,自從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他們就習染了巴力敬拜的風俗。

不是亞哈帶領以色列開始敬拜巴力的,不過他所做的,聖經形容是更甚,更嚴重!因為在亞哈作王之前,以色列各家各戶可能都會敬拜巴力,但都只是小規模的,私人的活動,而且他們從來沒有因為巴力而放棄耶和華的。但亞哈卻是將巴力敬拜提升到國家層面、將它制度化;在後面的經文提到有巴力祭司的出現,而且不是一兩個,而是 450 個,是一支龐大的團隊。

建廟宇、築祭壇,引入巴力祭司制度,亞哈的行動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他在哪裡建巴力廟?在哪裡為巴力築壇?他在首都撒馬利亞建巴力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這好比,以色列人從前只是在家裡放置一尊小小的神像,現在亞哈卻將它放到國家祭祠的天壇。這座廟、這座壇,又彷彿與耶路撒冷的聖殿和祭壇遙遙相對。亞哈所做的是,他帶領著以色列全然摒棄耶和華,不要祂做國家的神,以巴力取而代之。而以利亞的服侍就是,對亞哈,以致對整個北國以色列發出挑戰:「耶和華是我的神。我是事奉耶和華的。你呢?」

除此之外,以利亞的服侍還包括將這一份信仰踐行出來。記得「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啊。

那麼以利亞怎樣讓我們看見他的信心呢?我們會從兩件事例來看;記載在列王紀上 17:2-16。

II.兩件供應事例(v2-16)
不過我們先再看剛才讀的 v1,以利亞宣告「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我們說這是神對亞哈敬拜巴力的審判。可是為甚麼要用這種方式呢?為甚麼是旱災?不是降瘟疫,或者外敵入侵等等工具呢?

也許我們當中有一些弟兄姊妹有另一個疑惑:耶和華不是一直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度曠野、入迦南,詩歌都有得唱了(詩 136 篇);神那麼真實的與他們同在,他們為甚麼還要拜巴力呢?

你知道巴力是甚麼神嗎?在迦南的傳說裡面,巴力是負責風雷雨電的。為甚麼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就隨從迦南的風俗拜巴力?因為他們需要風雨。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遊牧民族;入迦南之前他們又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埃及做奴隸,他們不懂得農業社會的生活。來到迦南,自然會想:「人家世世代代住在這裡,必是有方法吧!要在這裡生活得好,自然要學習這裡的生活式了。」迦南人說:「要農作物收成好,就要有充足的雨水,就要拜巴力喇。」「那,好吧,拜吧!」「拜耶和華不可以嗎?」「不夠的喲!耶和華是戰神,出埃及、入迦南,祂為我們爭戰的嘛,農耕祂可能不認識的呀!」「那怎麼好呢?」「都拜吧,兩個都拜不妨的!」就這樣,以色列人也世世代代學效迦南人拜巴力。神就是特意降下旱災,讓以色列知道巴力不是真的可以降雨的,巴力不是他們應該相信的對象。

不知道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呢?可能我們畢業之後,進入社會作事也會有類似的疑惑。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是完全不同的生態,人們都說不可以好像在學校時候那樣單純了。可是那究竟要怎樣呢?怎樣才可以在我的行業、在我的公司裡面生存呢?看看那些學兄姐唄,看看那些作了幾十年的唄,他們待得那麼久,他們那一套生存之道可能真的可以的喲。學一下會不會好一點呢?你有沒有也為了可以生存得容易些,寧願放低少少原則,把聖經的教導留在教會裡面用,在外面就有另一番想法呢?

以色列人以為真的可以幫助收成,怹們就跟迦南人一起拜巴力。亞哈還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做王后,把巴力敬拜有系統地、制度化地,國家化。

在如此完全不利的環境之下,以利亞如何活出他的信心?我們來看這兩件事例。

(A) 基立溪旁的烏鴉(vv2-7)
第一件記載在列王記上 17:2-7「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離開這裡往東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

以利亞宣告了神的說話之後,神吩咐他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約旦河東邊是甚麼地方呢?約旦河東邊是超過了亞哈的勢力範圍的地方。

記得以利亞是哪裡的人嗎? v1 告訴我們,以利亞是提斯比人,在基列地寄居。提斯比在哪裡現在已經難以考究,但我們知道基列地在哪裡。基列地就正是在約旦河東邊。神叫以利亞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在那裡活出他對神的信心。熟悉的地方可能是家裡,可能是工作了很久的地方,可能是你很熟悉的行業。

v4 上帝說:「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喝溪裡的水,正常啊;但烏鴉的供養就似乎難以接受了。你知道烏鴉吃甚麼的嗎?基本上,烏鴉是雜食動物,任何方便得到的東西牠都吃,穀類、果實,動物屍體;有時候牠們還會聯同狼群合作一起覓食。聖經說烏鴉叼來餅和肉,可以想像那些是甚麼肉。但是以利亞沒有我們那麼多顧慮。v5「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沒有問溪水可以喝多久,沒有問烏鴉畏帶來甚麼給他吃,以利亞的回應是:「照著耶和華的話」,就「去」。

然後聖經讓我們看見神怎樣回應以利亞的回應。v6「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神對以利亞的回應就是叫烏鴉按時候供養他:一日兩餐,有肉有飯。當時是旱災,食物短缺,以利亞有兩餐飽食,比當時許多人豐富得多了。

那麼,是不是以利亞為神工作,他就不受旱災的影響呢?是不是信耶穌的人,就不會失業呢?當然不是喇。v7 這樣說:「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終於連基立溪都乾了!神命他去基立溪旁,怎麼不讓這條溪繼續有水流呢?神當然可以只降雨在這條溪上,不降在其他地方;我們記得基甸向神求印證,要這裡有水那裡沒水,那裡沒水這裡有水,神都做得到。神當然有能力這樣做。可是神沒有這樣做;聖經沒有解釋。我自己想:要是神真的這樣做,可能有人以為以利亞偷偷地拜巴力所以有水。〔記得那時的人以為雨水是巴力掌管的喲!〕唯有當以利亞在同樣的缺乏裡面經歷神的供應,人們才可以看見耶和華是供應者,不在乎有沒有雨水。

全世界的經濟都不景氣,只有你信耶穌的可以免受災殃,當然那可以見證神的保守。但是,唯有當我們也在艱難困境之中真實地、緊絀地生活,人們才可以看見我們相信的耶穌有不同——我們所相信的神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之下,仍然可以供應。

可能你現在正處身一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工作、熟習的行業,相對地比較安全,但在整體大環境都不容易的職場生態之下,你的日子也不好過。神沒有改變你的環境,但祂仍然供養你。請你堅守對神的信心,相信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之下,神仍然可以供應你。

這一點,我們從第二件的供應事件可以看見以利亞的經歷。

(B)撒勒法的寡婦(vv8-16)
我們看 17:8-9:「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住在那裡;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

當基立溪的水也都乾了,神就為以利亞開一條出路。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撒勒法是甚麼地方?經文說撒勒法在西頓。西頓是甚麼地方?

剛才提過了,西頓是亞哈的王后耶洗別的故鄉。神竟然吩咐以利亞去西頓,無異是「送羊入虎口」!還不止呢!看清楚神怎樣說:「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不單叫他去敵人的大本營,而且神今次是吩咐一個寡婦來供應以利亞。大概比烏鴉好不了多少。烏鴉呢,你不要問牠的餅和肉從哪裡叼來,牠總有方法。你憑著信心,謝飯祈禱之後就感謝著領受。可是一個寡婦可以供應甚麼呢?寡婦在當時的社會是無地位的群體,所有經濟活動都由男人來主理,女性要嗎就是倚靠著父親、要嗎就是倚靠著丈夫。一個沒有了男人的家庭,就等於失去了經濟能力,必須等待社會救濟。舊約就有不少律法吩咐人要善待孤兒寡婦。我們記得路得和拿俄米也是靠拾麥穗來維生;但在這個旱災時期,收成都沒有,哪有得拾呢?一個似乎連自己也沒有能力照顧的人,神卻叫以利亞去投靠她。

這一次以利亞又怎樣回應呢?v10「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跟上一次一樣,以利亞也是二話不說,起身行動。他是不是忘記了撒勒法在西頓喇?他是不是不知道寡婦沒有多少糧食呀?聖經說他「就起身往撒勒法去」。我記起黃薰上次說:儘管際遇不理想,憑著信心尋求神的人,神必賞賜。以利亞就是這樣,甚麼也沒有問,一刻也沒有猶疑,憑著信心就起身,去!

事實上,接著的經文讓我們看見情況真的很不利。vv10-12「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裡撿柴,以利亞呼叫她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她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她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她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

神吩咐以利亞去基立溪旁,有烏鴉供養他,神果然吩咐烏鴉每日兩次供應餅和肉。然後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有寡婦供養他;以利亞憑著信心也去了。但是,情況完全不一樣。這個寡婦說:「我也沒有吃的!現在拾兩枝柴回去煮最後晚餐,我跟兒子吃過以後就等餓死的喇。」聽到寡婦這樣說,以利亞怎樣呢?是不是轉頭就走,或是質問上帝呢?

沒有,以利亞沒有這樣做。我們看見他再次使出他的信心。vv13-14「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做吧!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我一直都覺得這一個故事是以利亞幾個故事之中最有趣的。缺乏的以利亞向缺乏的寡婦求助,然後缺乏的以利亞倒過來幫助缺乏的寡婦。缺乏的幫助缺乏的,結果是兩個都沒有缺乏。0 + 0 = 1,這數怎樣都計不來。

幸好,神做事的方式從來也不是用數學方法計算出來的。信心的挑戰需要用信心來回應。以利亞發出一個信心的挑戰:「你先為我做一個小的餅,然後再做給自己」,這個寡婦也用信心來回應。v15「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之後她就經歷神對她和對以利亞的信心的回應:耶和華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結果是v26「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這個故事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寡婦和她的家人,還有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不減少、不缺短,但也沒有增添。我想像那種感覺,她每一次打開米筒都只有一天的飯量;下一次打開還是只有一天的飯量;第三天也是這樣。那心情會是怎樣的呢?焦慮、擔心:這耶和華是真的不是?也許,儘管已經相信了,不過「可以多一點,讓我不用那麼擔心嗎?」

這個仰賴神的信心功課,我們經歷過許多。我相信大家不止一次聽到財政報告說我們的常費奉獻不足。我們的缺乏是真的;我們的財政很透明,每個禮拜都刊出上周的奉獻數字。但我們的經歷是,雖然遷到嘉運大廈我們的開支大了,不過我們的赤字沒有增加。就是說,需要是大了,神的供應也多了,儘管赤字還在。未來我們要面對加租,我們的支出肯定會增加,不過按照神的信實,我相信神仍然會供應;大概赤字還是會在的。「上帝,可以多給一點,讓我們不用那麼擔心嗎?」我自己仍然在學習這個功課。相信不少弟兄姊妹也在學類似的功課,不單是經濟方面,缺乏的也在人際關係方面,們的關心不夠,我們不懂得彼此相愛;在婚姻方面,我們的愛不夠,一個罪人向另外一個罪人要求全然付出的愛,那是沒有可能的。讓我們互相勉勵,相信「神能夠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小結:這兩件事,讓我們看見以利亞對神的信心。兩次他都是二話不說就「去」。神沒有改變以利亞的環境,讓他容易遵從神的吩咐,神卻是在極不利的條件之下,信實地供應以利亞。

另一點,我們也可以看見,外在環境與神的供應是沒有關係的。無論以利亞是在自己的地方、還是在敵人的領土,神照樣按時候供應。也不管環境有多壞,沒有雨水、糧食短缺、饑荒,但神的供應超越外在環境;也不管缺乏有多大,似乎眼下就要餓死,但神的供應就是超越我們的缺乏。

III.死亡的威脅(v17-24)
然而,是不是有了食物就保證生存呢?

這個寡婦說,「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她打算吃過最後一餐就等死了,神卻透過以利亞供應她。可是,糧食的危機解決了,死亡卻忽然間臨到。

vv17-18:「這事以後,作那家主母的婦人,她兒子病了;病得甚重,以致身無氣息。婦人對以利亞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

聖經不是說這個寡婦的兒子死了,只是說他「身無氣息」大概是離死不遠。發生甚麼事呢?聖經說他「病了,病得甚重」;但是為甚麼忽然之間有這樣的事情臨到呢?聖經沒有解釋;有一些事情要發生就是要發生。死亡,不管因為甚麼原因,都是不應該出現的。但它總是突然之間就來臨。死亡也是以多種面貌出現的,婚姻失敗、一段關係的結束。

對於兒子突然之間病得甚重,接近死亡邊緣,這個寡婦將事情歸咎到以利亞身上。是會這樣的,當不好的事情臨到的時候,我們會搜索枯腸,找出原因以求讓自己可以接受。不單死亡事件是這樣,一些讓我們感到難過的事情、一些我們自覺失敗的經歷、一些連我們自也接受不了的事,我們會努力找原因,企圖讓自己可以接受到,或是自怨自艾、或是歸咎別人。

這個寡婦就是這樣將事情歸咎到以利亞身上:「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以前的人有一個觀念,認為飛來橫禍,或者無故死亡是神明降罪。以利亞怎樣回應呢? vv19-20 這樣說:「以利亞對她說:把你兒子交給我。以利亞就從婦人懷中將孩子接過來,抱到他所住的樓中,放在自己的床上,就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裡,你就降禍與她,使她的兒子死了嗎?」是不是以利亞也有這種疑惑,所以他這樣發問呢?神沒有回答他。聖經作者也沒有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一件事,人的生命不在乎是否有物質供應,有食物也不一定保證能夠生存。主耶穌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 12:15)。也許值得我們思想,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怎樣的生命呢?只是物質的供應?抑或是耶穌所說的,祂為人所帶來的、更豐盛的生命呢?

對於以利亞的提問,神怎樣回應?vv21-23「以利亞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以利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進屋子交給他母親,說:看哪,你的兒子活了!」

這一次以利亞的服侍是一個禱告的服侍。剛才說以前的人認為禍患臨到是神明降災。這個寡婦是這樣的想。以利亞的疑問卻是,難道神臨在人中間就只帶來審判嗎?當時的環境似乎是的,因為他們仍然在旱災的刑罰之中。但是,難道神只是懲罰,沒有赦罪的嗎?以利亞知道他所事奉的神不是這樣的,所以他呼求神。他的禱告很簡單直接:「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但他的禱告卻不是容易的。三次他伏在孩子的身上,三次求告耶和華。可能,這個孩子的死本來是鐵定的,但是神卻應允以利亞的禱告,「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

除了讓這個寡婦得回兒子之外,以利亞的服侍還有怎樣的果效呢?v24「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以利亞再次在人面前活出他的信仰。這個寡婦說「我知道你是神人」,不是說她剛剛知道以利亞的身份,在v18她埋怨以利亞的時候已經稱呼他做「神人」的了。不過,當以利亞將她的兒子活活地交給她的時候,她就真實地、具體地經驗以利亞所事奉的神真的是賜人生命的神。。

是不是因為寡婦的兒子活過來,聖經才會這樣記載?要是這孩活不過來,耶和華還是不是真的神?在這裡我不想誤導你。對於患病的,神有時醫治,有時不醫治。我們不知道祂在哪一個時刻做哪一個決定。

上一次黃薰分享的希伯來書,有幾節我很想跟大家再看。希伯來書 11:35-40:「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是希伯來書寫作的那段時期,初期教會的遭遇。不錯,是有人得拯救免於死亡,但也有人最終被逼迫折磨至死,有被追趕至流離失所、放逐天涯。他們是「不肯苟且得釋放」,為了對所信的神忠心,他們甚至忍受那一切逼害。原因是甚麼?為的是要得著神為他們、為我們預備了的、將來要完滿的、更美的事,就是歷世歷代的信徒在天家相聚。

剛才我們唱的一首詩歌《因著信》最後的一句歌詞是很好的提醒:「憑信能夠發現在世間只是寄居,朝更美家鄉走回去。」要是我們捉不緊這個應許,要是我們不用信心抓緊神,在患難裡面、在生活的壓逼之中,我們會失去方向、失去目標,最後失去盼望。

VI. 今日的服侍
今日我們看見以利亞用他的生命活出他對神的信仰。今日,我們同樣要思想我們的生命如何活出我們對神的信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不是信心的偉人,他是一個願意回應神的信徒。今日你是不是也願意回應神,在你熟悉的地方、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在艱難之中,甚至在死亡的威脅之下,活出你對神的信心?

也許首先要思想我們所信的是一位怎樣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不受環境限制,就算在人看來完全無可能突破的困境裡面仍然能夠獨行奇事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叫缺乏的幫助缺乏的,以致人能夠經歷祂是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能夠施恩醫治,也為人預備更美的家鄉,叫人能夠存著盼望離世的神?

你相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你就會怎樣活:
你相信神能夠獨行奇事,那麼儘管心裡懼怕,你仍然可以勇敢面對困境。
你相信神信實地回應你的缺乏,那麼你就可以放開憂慮,不怕「搵朝唔得晚」。
你相信神透過死亡將人帶領到更美的家鄉,那麼你就不會執著於今生的事物和人情。

結語–信心三部曲最終回之未完
信心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雅各書還會有信心的學習。
以利亞生命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在列王紀上還有更發人深省的部分。
活出所信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在你生活的各個範疇,還有待你自己來演繹你的部分。

唯願我們憑著信心,知道所信的是誰,就勇往前行。

回應詩歌:【我知所信的是誰】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在罪惡世代中敬虔度日

經文:列王紀上 13:33 - 14:18

引言:案件重溫
今日繼續說耶羅波安的故事。我們先看列王紀上13: 33-34「33這事以後、耶羅波安仍不離開他的惡道、將凡民立為丘壇的祭司.凡願意的、他都分別為聖、立為丘壇的祭司。34這事叫耶羅波安的家陷在罪裡、甚至他的家從地上除滅了。」

v33 一開始說「這事以後」,是甚麼事呢?還記得嗎?就是耶羅波安登基之後不久,在但和伯特利兩個地方分別設立邱壇,放上金牛犢,然後將不屬於利未支派的人委派做祭司,又私自設立節期;他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敬拜制度。為此,神差派僕人去指責耶羅波安,而且宣告他所設的這一套邱壇敬拜制度將來要在大衛一個子孫的手上瓦解。

列王紀上 13:33 的「這事以後」,說的就是這件事。就是說,上帝差派了祂的僕人來指出了他的罪、宣告了審判以後,「耶羅波安仍不離開他的惡道」。於是神宣告他所做的令到「他的家從地上除滅了」。這一個宣告,在列王紀上 14:1-18 裡面詳細記載了。

I. 故事的概覽
(A) 瞞不過神
我們先來看一看列王紀上14: 1-5「1那時,耶羅波安的兒子亞比雅病了。2耶羅波安對他的妻說:你可以起來改裝,使人不知道你是耶羅波安的妻,往示羅去,在那裡有先知亞希雅。他曾告訴我說,你必作這民的王。3現在你要帶十個餅,與幾個薄餅,和一瓶蜜去見他,他必告訴你兒子將要怎樣。4耶羅波安的妻就這樣行,起身往示羅去,到了亞希雅的家。亞希雅因年紀老邁,眼目發直,不能看見。5耶和華先曉諭亞希雅說:耶羅波安的妻要來問你,因她兒子病了,你當如此如此告訴她。她進來的時候必裝作別的婦人。」

經文一開始說「那時」我們其實不知道是甚麼時候。會不會就是緊接著我們剛才所講,耶羅波安在但和伯特利設立邱壇的時候呢?這個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從前後的經文看見,設立邱壇是耶羅波安立國的初期,當時他將首都定在示劍;而發生這個故事的時候,耶羅波安已經將首都遷到得撒(v17)。我們可以估計,遷都應該不會在短時間之內發生的。也就是說,這一句「耶羅波安仍不離開他的惡道」,可能維持了一段不短的時間了。

事情的發生是,耶羅波安的兒子亞比雅病了。他是不是耶羅波安的長子呢?他年紀有多大呢?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病了;大概他病得不輕。耶羅波安知道那個從前曾經預言他「必作這民的王」的先知亞希雅可以醫好他。於是耶羅波安差派自己的妻子去找先知,但是他卻要自己的妻子改裝,讓人認不出她是耶羅波安的妻子。他不想誰認出她是自己的妻子呢?他吩咐妻子帶的禮物:十個餅、幾個薄餅、一瓶蜜,都是一些尋常百姓的東西,先知收到這些禮物自然會以為這個只是尋常的百姓。這樣,耶羅波安原來是不想亞希雅認出她是自己的妻子。

為甚麼不想亞希雅認出呢?如果你記得,當亞希雅向耶羅波安傳遞神的應許,要將十個支派賜給他的時候,亞希雅曾經告誡過他,要學效大衛所行,神就與他同在。耶羅波安現在怎樣呢?他知道自己所行的是惡道;他知道妻子用真正的身份去尋求幫助,必然不會有好結果。於是他想出這個計謀,叫妻子喬裝打扮,以為瞞得過亞希雅。那知亞希雅的眼睛早已經因年老而失去視力,她改裝與否,他都看不見。然而,亞希雅根本無需要眼睛的視力,因為神讓他知道。很諷刺吧,耶羅波安提心吊膽,生怕妻子被認出,特意叫她喬裝打扮,誰知根本是白費工夫;他想要矇騙的人本來就已經看不見,而他矇騙不了的神,根本就不是憑外貌來知道人。

聖經多處經文都告訴我們:「唯有神知道世人的心」(王上8: 39)。沒有人真的可以向神隱瞞甚麼。我們可以選擇坦誠向神敞開自己,讓神來認識;我們也可以選擇收藏自己,以為真的可以瞞得過神,避得開上帝。詩篇139: 7-10「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詩人彷彿說神追著他不放,他上天下地無處可逃。然而看清楚一些,神上天下地追著我們不放,都只不過是想引導我們、扶持我們。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覺得上帝不放過你,祂總是讓你遇上一些人一些事,每隔一段日子,這些人這些事總是會再出現,而你又重複落在掙扎、軟弱當中。神要引導你、扶持你;祂用這些艱難來熬煉你,之後你必定如純銀、如精金。

放手讓神改變你,讓神引導和扶持吧。不要學效耶羅波安,他就是不要神的引導、不要神的扶持;他自己另外建立一套新的敬拜制度,他不要上帝參與在他的王國裡面,結果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有多災難呢?經文在這裡暫時沒有明說,v5 只是說神吩咐先知亞希雅要「如此如此告訴她」。上一次亞希雅對耶羅波安說的是好消息,這一次又如何呢?

(B)先知的宣告
耶羅波安的妻子來到了。

經文從 v6 到 v16 記載了先知的宣告。我們分幾部分來看,我們先看 v6-9「6她剛進門,亞希雅聽見她腳步的響聲,就說:耶羅波安的妻,進來吧!你為何裝作別的婦人呢?我奉差遣將凶事告訴你。7你回去告訴耶羅波安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從民中將你高舉,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8將國從大衛家奪回賜給你;你卻不效法我僕人大衛,遵守我的誡命,一心順從我,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9你竟行惡,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

如果你是耶羅波安的妻,你還沒有進到去,只是腳步聲就已經讓人知道你的身份,你害怕嗎?也許令她更害怕的是,先知開宗明義的說,他要說的是凶事,不是好的消息。

(1) 耶羅波安的罪狀:沒有效法大衛
先知首先宣告耶羅波安的罪狀。我相信大家對於耶羅波安的罪狀應該不會陌生的了。

先知的責備,與起初宣告神要立他作以色列王的要求相對應。列王紀上 11: 38,神吩咐亞希雅對耶羅波安說:「你若聽從我一切所吩咐你的,遵行我的道,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謹守我的律例誡命,像我僕人大衛所行的,我就與你同在,為你立堅固的家,像我為大衛所立的一樣,將以色列人賜給你。」對比現在呢?剛才我們讀14: 8 那裡說「你卻不效法我僕人大衛……」,不單止這樣,v9 接著說「你竟行惡,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

我曾經說過,列王紀裡面對一個王的評價是好是壞,不在乎他的國勢、戰績,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他有沒有效法大衛。大衛有哪些地方值得效法呢?應該有不少的。不過我們看大衛故事的時候曾經提出過兩點,我就用那兩點來作一個對照。

第一點是,大衛對神感恩。神應許大衛,他的家和他的國必在神面前永遠堅立。為甚麼神這樣恩待大衛,因為大衛心裡面想念神的家,立意為神建造殿宇。大衛想念神的家,神想念大衛的家。但是大衛不是認為自己因此就配得神的賞賜,在撒母耳記下 7: 19 記載,對於神應許他的家至於久遠,大衛的感歎是:「這豈是人所常遇的事嗎?」

「這豈是人所常遇的事嗎?」不是個個人都有這樣的際遇的!大衛清楚明白,神的應許不是要回報他對神盡心盡意的服事、不是要報答他為神建聖殿的心志。不是。大衛知道神的應許是不常有的,是神特別的恩典來的。當然,我們會說,大衛的際遇當然「不是人所常遇的」,然而,也許我們的問題就正正在此,很多時我們將自己的際遇看得「理所當然」,沒有認出是神特別的恩待,「不是人所常遇的」。最簡單的是我們的蒙恩得救,我們會漸漸忘記了不是理所當然的。上洗禮班時,牧師準會說到「得救是神的揀選」,有一些弟兄姊妹聽到的時候,會問神是不是不公平,為甚麼神不揀選那些人。這個問題就正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心態。我們要問的不是為甚麼神不揀選他們,我們要問的是「為甚麼神揀選我!」不是必然的。我們有沒有留意我們所遭遇的「不是人所常遇的」?不單止得救的事,還有人生其他的際遇,甚至說,無論順逆,不是個個人都有你那些際遇的,都是神特別的恩賜來的。你有沒有為此而感恩呢?這是大衛讓人學效的第一點。

在這一點上面,耶羅波安與大衛是完全不一樣。14: 9 神說耶羅波安「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神將十個支派從所羅門手中奪回賜給耶羅波安,他竟然為自己鑄了偶像,建立另一套敬拜制度,完全脫離這一位特別恩待他的神,聖經說他「將上帝丟在背後」!這是甚麼?這叫做「忘恩負義」!我們看見這個對比,大衛看見自己的際遇是神特別的恩待,耶羅波安卻是將特別恩待他的神拋諸腦後。

第二點,大衛值得效法的是,他在軟弱失敗中仍然緊靠神。在撒母耳記下 23: 5 記載大衛晚年的一首詩歌,其中提到一個王應該以公義治理國王,以敬畏神的態度來執掌權柄。然後大衛說:「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大衛一生行在神的心意裡面,但在赫人烏利亞事情上得罪神。縱然如此,大衛卻沒有讓自己跌落在罪咎之中,他看見自己的罪儘管大,神仍然「與他立永遠的約」。大衛深深體會,對於人的軟弱,上帝不是踩多一腳;上帝是以憐憫、恩慈去善待軟弱的人。神的慈愛不會因人的軟弱而動搖,祂只要求人悔改回轉。

這一點,我們又可以看見耶羅波安的對比。在軟弱犯罪之中,耶羅波安怎樣呢?他裝假、他躲藏,他以為可以騙得到人、以為可以瞞得過神。他叫妻子喬裝去找先知,因為他相信先知可以治好自己的兒子;但他不想面對神的責備。這大概是今日不少人的心態:最好就是既得到醫治,又不用悔改,既得到祝福,又不用回轉。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是這樣。

今日很多人也是這樣想,然而大衛值得我們效法的是,他勇於認罪、面對後果,靠神的恩典來繼續生活。

(2) 審判耶羅波安的家
宣告了耶羅波安的罪狀之後,就宣告審判。首先是審判耶羅波安的家。

我們請弟兄讀列王紀上 14: 10-13「10因此,我必使災禍臨到耶羅波安的家,將屬耶羅波安的男丁,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從以色列中剪除,必除盡耶羅波安的家,如人除盡糞土一般。11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這是耶和華說的。 12所以你起身回家去吧!你的腳一進城,你兒子就必死了。13以色列眾人必為他哀哭,將他葬埋。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惟有他得入墳墓;因為在耶羅波安的家中,只有他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顯出善行。」

神原本對耶羅波安的應許是:「你若聽從我一切所吩咐你的,… 像我僕人大衛所行的,我就與你同在,為你立堅固的家,像我為大衛所立的一樣」。可惜耶羅波安沒有效法大衛,於是審判和毀滅臨到他的家。而且,毀滅得很徹底,就如 13: 34 所說:「他的家從地上除滅」。

幾節經文,簡單而直接的預告,耶羅波安家中的人,都必喪命;「困住的、自由的」意思是指所有的人。列王紀上 15: 29 說:「巴沙一作王就殺了耶羅波安的全家,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都滅盡了」。不單止被殺,而且「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屍身不得安葬,甚至死無全屍。在希伯來的文化來說,這是極大的咒詛。整個家族都被消滅,甚至後人也沒有可能找到他們的墳墓。

至於現在病重等待救援的那個兒子,就如先知一早已經說了,沒有好消息。先知說,耶羅波安的妻子一回到家裡,她的兒子就必死。但這個兒子的死卻與其他耶羅波安家裡的人不同。

v13「以色列眾人必為他哀哭,將他葬埋。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惟有他得入墳墓;因為在耶羅波安的家中,只有他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顯出善行。」這個患病的亞比雅,是耶羅波安家裡面唯一一個向神顯出善行的,所以他的下場不至於最壞。亞比雅有甚麼善行,以致神善待他呢?聖經並沒有詳細說。也許,他做了甚麼實質的事情並不是最重要,因為神是看人內心的;神看他為善。

對比耶羅波安被責備的原因,我們可以嘗試估計,亞比雅的善是在哪些方面。我們一開頭已經說,事情發生的時間,應該是耶羅波安推行了邱壇敬拜制度一段日子。甚至整個以色列都落在這個罪之中。在這個人人都到邱壇去拜偶像的風氣之下,怎樣的態度和行為會讓神看為善呢?我相信亞比琟是將自己從以色列人、從自己的家族之中分別出來,保持對神的敬虔。

怎樣是對神敬虔?在列王紀裡面,對神敬虔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效法大衛,就是 v8 所說的「遵守神的誡命,一心順從祂,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容不容易呀?難不難呀?

在一個不敬畏神的世代裡面要對神敬虔,要獨善其身、要擇善固執、要與人不同,容不容易呀?難不難呀?

最近有機會與一位姊妹說起她那個讀小學的女兒,她如何安排女兒的活動。因為只上半日的課,於是下午為她安排了一些興趣班,畫畫、跳舞,普通話,游水,跆拳道……;足以令到她每一天都很充實的。我聽的時候已經為她的女兒感到有點吃不消。說著說著,她說起她女兒的一個男同學,我這位姊妹竟然可以規勸那個男同學的媽媽,「不要逼得兒子那麼緊,要給他時間休息、玩玩」。原來,她對個女還不算是緊,可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也有一些家長告訴我,不是他們想要逼小朋友,但若不是這樣,小朋友進不了好的小學、好的中學,最後上不了大學,將來找不到工作……現在是為他們先鋪路,讓他們將來好走。我絕對相信父母都是為小朋友好的。不過,我們說為兒女的好處著想,實際上我們是不是真的知道甚麼是好呢?我們量度的標準是甚麼呢?我們的標準會不會有錯呢?當所有人都趕緊以十八武藝裝備兒女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接受自己的兒女平平庸庸、但快快樂樂的生活呢?

有時我們為兒女著想、為他們的將來預算籌謀,忘記了聖經的教導是「不要為明天憂慮」。有趣的是,我們可以不為自己的明天憂慮,很多時卻不能夠放心把兒女的前途交給上帝。

我們有沒有把聖經對我們的教導應用到兒女的生活上呢?主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是愛人如己」,我們為兒女安排他們日常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有沒有把愛神、愛人這兩點放在其中。為他們劃出時間來學這樣、學那樣的同時,有沒有為他們分別一段時來親近神、帶領他們一起敬拜、靈修呢?當我們說為他們先把路鋪好,讓他們將來好走,我們有沒有教他們走當行的道路,以致他們到老也不偏離神呢?

怎樣是對神敬虔呢?在一個不敬畏神的世代裡面要對神敬虔,要獨善其身、要擇善固執、要與人不同,不容易呀!難呀!

有時聽弟兄姊妹分享在工作的困難。不是不想把信仰實踐在生活上,而是難。有一次說到要回應客人的要求,有時難免要說謊。當然,要這樣掙扎的弟兄姊妹,自然是上有上司或者客人壓頂、下有下屬或者對口單位抵抗;他們處身中間,兩面不討好。我也承認,基督徒在這些位置必然是比其他人辛苦,比不信耶穌的人辛苦得多。工作上的挑戰,不單止講不講大話,還有其他各種價值觀的衝擊,公幹報支出,人家都是報大數,只有你要實報,這樣公司就知道其他人報大數囉!你要被同事排擠的呀,會沒有朋友的呀,甚至會讓人出賣的呀!你預備好了沒有?

衝擊我們價值觀的事情也不一定是這麼凶險的。譬如社會大眾都認同的「人望高處,水向低流」,是不是真理呢?我可不可以不望高處呢?假如我甘願以高職厚薪來換取屬於自己的時間,好讓我能夠有時間與家人相處、為建造自己的生命花工夫,可不可以呢?當然,我不是反對你努力爭上位,事實上,身居要職的人在他的行業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機會是多些的。不過,當你與所有人一樣努力向上爬的時候,當你卡片上的頭銜一次比一次高職位、你卡片上印著的學位一次比一次多的時候,我請你問一問自己「為甚麼」,問一問「我在這裡做甚麼?」

怎樣是對神敬虔呢?在耶羅波安作王的那個世代裡面,所有人都去但和伯特利的邱壇去拜金牛犢,去向偶像獻祭。耶羅波安的家裡就有一個獨善其身、擇善固執、與人不同的亞比雅。或者從他的名字已經看出他的敬虔。亞比雅,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父」。不知道是誰為他取這個名字。是不是耶羅波安有一個時期曾經對神有過這樣的相信,所以為自己的兒子取了這個名字?不知道;不知道的,這些全是我的猜測。然而,亞比雅卻真的將他名字的意思活了出來。「耶和華是我的父」,是他所尊重、敬愛、敬畏、遵從的。

然而,這個在耶羅波安家中唯一敬畏神的人,最終沒有得到神的醫治。甚至,他的死是無情的:他的媽媽回到家門的時候就是他死亡的那一刻,他連最後一見一見媽媽的面也沒有機會。我不會嘗試解釋為甚麼神要讓事情這樣發生。我只可以說,神對耶羅波安全家的審判已經是鐵定的事實、無可更改。在這個前提之下,也許,僅僅叫人感到安慰的是,凡屬耶羅波安家裡的人,只有他得到以色列眾人為他哀哭、將他葬埋,只有他得入墳墓。這樣的下場算是比較讓人沒有那麼難過的吧。

(3) 審判以色列
先知亞希雅宣告的審判,除了耶羅波安的家之外,還包括整個北國以色列。列王紀上 14: 14-16「14耶和華必另立一王治理以色列。到了日期,他必剪除耶羅波安的家;那日期已經到了。15耶和華必擊打以色列人,使他們搖動,像水中的蘆葦一般;又將他們從耶和華賜給他們列祖的美地上拔出來,分散在大河那邊;因為他們做木偶,惹耶和華發怒。16因耶羅波安所犯的罪,又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給仇敵。」

耶羅波安建立邱壇敬拜帶來的影響,除了他的家從地上被除滅之外,v15 說「以色列人也要被神擊打」。神要興起另一個王來治理以色列,新的王要剪除耶羅波安的家。雖然 v16「因耶羅波安所犯的罪,又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給仇敵」,似乎說,以色列人是被耶羅波安連累的,是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令到以色列人陷在罪裡。不過聖經很清楚讓我們看見,以色列人被擊打,是他們自己犯罪的結果。

他們做了甚麼呢?我們看 v15「耶和華必擊打以色列人,使他們搖動,像水中的蘆葦一般;又將他們從耶和華賜給他們列祖的美地上拔出來,分散在大河那邊;因為他們做木偶,惹耶和華發怒。」

他們做了甚麼?做了木偶。「木偶」不是我們平時看的那些,有人提著線的扯線公仔。這裡的木偶是指神像,一些用來祭祠的柱像,可能是迦南人敬拜的其中一個女神亞舍拉。看他們所做的偶像,就可以知道他們不是被連累,而是自食其果。記得耶羅波安在但和伯特利放了甚麼嗎?金牛犢。如果以色列人仿照著做金牛犢,那還可以說他們被耶羅波安的影響,可是以色列人是用木來做了亞舍拉的像;影響他們的,是當地迦南人的風俗。

「以色列人也要被神擊打」,而且同樣很徹底。先知用了兩個植物的比喻;首先以色列要好像水中的蘆葦那樣搖動,表示他們的國力軟弱,遇風就傾斜。其次是他們要好像植物從地上被拔出來,分散在幼發拉底河那邊。這個預言,到主前 722 年就應驗了。列王紀下 17: 5-6 記載:「亞述王上來攻擊以色列遍地,上到撒馬利亞,圍困三年。何細亞第九年亞述王攻取了撒馬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先知的宣告,到 v16 結束。而先知結束的一句話是「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給仇敵。」從這段經文四個動詞:擊打、搖動、拔出、分散,可見神將以色列人交給仇敵的決心。「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給仇敵」,這句說話的另一個意思是「耶和華必放棄以色列」。放棄,不再保護他們,任由他們被仇敵攻打、擄掠,最終亡國。

(C)故事的結局
先知說完了他要說的話,14: 17-18 就記載:「17耶羅波安的妻起身回去,到了得撒,剛到門檻,兒子就死了。18以色列眾人將他葬埋,為他哀哭,正如耶和華藉他僕人先知亞希雅所說的話。」

耶羅波安的妻子總得要回去。回去的結果也真是如先知所說的,以色列眾人為亞比雅哀哭、將他埋葬,放進墳墓。

這個故事有甚麼意義呢?對我們有甚麼提醒呢?

II. 故事的意義
(A) 個人的罪對群體的影響
第一點讓我們知道的是,神的字典裡面,沒有「一人做事一人當」這句說話的。耶羅波安所做的決定,影響了他整個家族,以致「他的家從地上除滅」。耶羅波安所做的決定,也影響了以色列整個國家。

雖然我們剛才說,以色列被神放棄是因為他們自己所犯的罪,然而無可否認的是,作為開國君王,耶羅波安自己設立新的敬拜制度,直接地將以色列人與敬拜耶和華分隔,間接地將他們更推向偶像敬拜的做法上去。耶羅波安所做的決定,確實影響了以色列整個國家。

聖經沒有說過我們可以脫離群體自己生活。在新約的保羅書信裡面,更讓我們明白個人與群體有著不可分割的肢體關係。不過,說到罪,保羅用了舊約除酵的比喻。哥林多前書 5: 6-7 說「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一點的罪能夠影響全個群體,我們作為基督所買贖回來的群體,應該防止罪在我們群體當中滋長漫延。

(B) 群體的罪,自負刑責
第二點我們可以學習的是,群體雖然與個人的關係不可分割,不過群體的罪並不能夠諉過於任何一個個人。不能夠說耶羅波安的家族不應該因他犯罪受牽連。我們剛才只是集中看了耶羅波安家中唯一一個有人為他哀哭、將他埋葬、得入墓穴的亞比雅。我們沒有機會看其他家族成員。聖經說,「在耶羅波安的家中,只有他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顯出善行。」只有他,亞比雅,其他都不是。其他人沒有向神顯出善行。所以刑罸臨到他們,不能夠說是無辜的。

至於以色列人,我們剛才也看過了。以色列人整個群體都在拜偶像的事情上面得罪神,更說不上被牽連。

當群體一起犯了同樣的罪,或者容忍罪在群體之中,我們就更不能夠推卸責任了。

(C) 敬虔度日
在一個群體之中,難免會有罪的出現;就是我們自己也不敢確保自己不犯罪。然而作為群體,我們正是要互相守望,免得肢體的罪為群體帶來無可挽救的破壞。也是保羅的教導:加拉太書 6: 1 說「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怎樣才是「屬靈的人」呢?說到「屬靈的人」也許你會馬上想到一些既有的框框:每一天準時靈修讀經,祈禱用字優美、出口成文,平常滿口聖經金句…… 諸如此類。聖經卻不是這樣說,保羅說,屬靈的人是順著聖靈而行的,是明白神心意的人。是甚麼人呢?就是敬畏神,對神心懷敬虔的人。

在列王紀上 14 章這個故事裡面,神讓我們看見兩個敬虔的人,讓我們可以思想、學習。

第一個是亞比雅。亞比雅在他身處的世代作敬虔的人,一點也不容易。他要與四周的人不同,要能夠保持自己對神的敬畏,要持續遵守神的誡命、一心順從祂,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一點也不容易。所有的人都說你這樣做沒有用的,他們告訴你聖經那一套在現實生活 "唔 work" 的,你是不是還可以堅持呢?堅持多久呢?好像亞比雅這樣,我們不知道他堅持了多久,但我們卻看見,正因為他堅持,讓他得到神特別的恩待。

第二個敬虔的榜樣是大衛。又是大衛。大衛就是「遵守神的誡命、一心順從神,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的典範。不是說大衛是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說大衛正正就是新約所說的「屬靈的人」,他明白神的心意、順著神聖靈的帶領而行;就算在過犯當中,他仍然對神的說話敏感,願意悔改遵行。

大衛的敬虔,同時帶來他的群體蒙神保守,他的家、他的國始終堅立。以色列分裂之後,南國猶大一直是大衛王朝,繼任的君王裡面還有幾位是願意效法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因此猶大支派、以色列民族得以保存至今。

結語:
列王紀上 14: 1-18 這段經文,在整卷列王紀當中可以說是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往後幾章經文裡面,北國的朝代興替,幾乎全都以暴力、血腥來進行。而即使是北國最興盛的時期,以色列都不曾出現過一個君王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不但如此,每說到一個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聖經的作者都將原因歸究在耶羅波安身上,說他們「行耶羅波安所行的」、「像耶羅波安一樣」。

而在北國以色列超過200年的歷史裡面,以色列人也都與他們的君王一起「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立柱像和木偶,在邱壇上燒香,……且事奉偶像」(王下 17: 11-12)。

然而,在這樣的氣氛之下,在這樣的罪惡之中,百姓是否就不能夠敬虔度日呢?神是不是就任憑子民離棄自己呢?在列王紀上 19 章,當以色列對迦南的偶像巴力敬拜最頂盛的時期,神向先知以利亞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

是不是四周圍的人都不敬虔,我們就無須謹慎自守?是不是社會的風氣如此,我們就必須屈服於違背聖經的價值觀和做法呢?

在亞比雅身上我們看見,不是的。我們可以擇善固執的,可以選擇與人不同的。

腓立比書 2: 13-15 保羅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

在罪惡的世代過敬虔的生活,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無可能的事,因為是神在你心裡面感動,我們只要順著聖靈的帶領,祂自然會加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成為無瑕疵的兒女,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成為明光照耀。

讓我們願意來到神面前,聆聽神親自的說話,安慰、提醒、加力、醫治。又願意順從聖靈的帶領,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

Monday, August 02, 2010

枉死的先知

經文:列王紀上13: 1-32

引言: 也說 facebook
有沒有人約你今天食飯?上星期崇拜,牧師講到 facebook 的時候,我見到很人很興奮。然後就見到 facebook 熱鬧了許多。今天我都湊湊熱鬧,用facebook 來做引子。

Facebook 怎樣玩的呢?很多人會在 facebook 上面貼上照片,或者寫一兩句說話。如果他有邀請你做他的朋友,那麼你就可以給他 “大拇指”,讚一讚他!或者在他 facebook 上面留言回應一兩句。我留意到,通常的留言都是附和、贊同或者同情,有時也有「抬槓」來解悶。但是我有另一個發現,就是無論你貼上 facebook 的是甚麼事,不會有人批評或者反對的。無論甚麼事,無論多大件事,沒有人會公然在你的 facebook 上面指出你的錯誤。兩個男女朋友去旅行,同住一間房,我在這個講壇已經講過幾次,說這樣是不好的、是神不喜歡的,是把自己放在試探裡面的。可是有一些人不但繼續這樣做,而且公然把那些雙人大床的照片貼上 facebook,在他的 facebook 上面就沒有一個留言指出他的不是。大概這是文明社會的潛規則:彼此成年人,哪會好意思當著面說你好歹喲。於是多大件的事情,貼上了 facebook 就當作沒事。

上個星期,牧師說有一些東西,教會跟 facebook 社群一定不同。我想這一定是其中之一:就是一些上帝不喜歡的東西,你貼上了 facebook 也好,貼在哪裡也好,它不會自自然然變成沒事的。而這些上帝不喜歡的事情,儘管你在 facebook 的朋友不跟你說好說歹,可是為了你的好處、為了教會的好處,我們一定會出聲。聽還是不聽,你有權選擇;可是說還是不說,我們沒權話事。

不錯,一些神不喜歡的事情,不會因為沒有人指出它的錯誤,就會自動變成神喜歡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上帝必定會差派祂的僕人將這些錯誤指出來,叫人有機會選擇聽或者不聽、遵守或者不遵守。

在舊約裡面,這些神所差派的僕人,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先知。先知不是拿著個水晶球,或者拿著個羅更、拿著副啤牌,占兩占,就話俾你聽:下一步你點行、跟住嚟緊你點做。不是!先知是負責將上帝的說話傳遞給人,讓人有機會選擇遵守或者不遵守。

一直以來我跟大家查考列王紀的人物。列王紀被稱為列王紀,因為裡面確實記載了南北兩國列王的興衰。但除了列王之外,先知這個群體在列王紀的出鏡率也很高。提到先知,大概你最記得的是以利亞和以利沙兩師徒。但是除了他們之外,其實還有不少無名的先知在當時擔負起神的託付,向以色列和猶大分別傳遞神的警告、審判,和勸慰的信息。

I. 真神人 Vs 假先知
今日選來的經文,列王紀上 13 章,就是記載了兩位神的僕人的故事。
我們先看第一位。

(a)從猶大來的神人
我們看列王紀上 vv1-10:「1那時,有一個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從猶大來到伯特利。耶羅波安正站在壇旁要燒香;2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向壇呼叫,說:壇哪,壇哪!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家裡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他必將邱壇的祭司,就是在你上面燒香的,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3當日,神人設個預兆,說:這壇必破裂,壇上的灰必傾撒,這是耶和華說的預兆。4耶羅波安王聽見神人向伯特利的壇所呼叫的話,就從壇上伸手,說:拿住他吧!王向神人所伸的手就枯乾了,不能彎回;5壇也破裂了,壇上的灰傾撒了,正如神人奉耶和華的命所設的預兆。6王對神人說:請你為我禱告,求耶和華你神的恩典使我的手復原。於是神人祈禱耶和華,王的手就復了原,仍如尋常一樣。7王對神人說:請你同我回去吃飯,加添心力,我也必給你賞賜。8神人對王說:你就是把你的宮一半給我,我也不同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吃飯喝水;9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10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不從伯特利來的原路回去。」

事情很清楚,耶羅波安得到神賜給他十個支派,建立以色列國。他害怕以色列人常常回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會產生離心,於是在伯特利和但兩個地方設立邱壇,他放上兩隻金牛犢,又另外委派祭司、設立節期,完全取替了耶路撒冷的敬拜制度。

經文 v1 記載,耶羅波安還親自主持燒香儀式,隱約有昔日所羅門奉獻聖殿的氣勢。就是在這個時候,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從猶大來到伯特利。留意神人的宣告不是針對耶羅波安的;針對耶羅波安的說話在後面第 14 章才出現。這裡,耶和華的話是針對耶羅波安所興建的邱壇,也就是他新設立的敬拜制度。而對象也不只是耶羅波安,而是整個以色列。

神人預告將來邱壇的祭司要在壇上被殺,人的骨頭也在其上被燒。這個預言表示整個敬拜制度將要瓦解。當然不止那麼簡單。神人宣告這件事將會在大衛的一個子孫約西亞的手中成就,那就表示將來有一天,南國猶大要來干預北國以色列的事情;極有可能是耶羅波安所害怕的事情真的會發生,就是十個支派回歸猶大的統治。當然,我們知道歷史真實地發展下去,結果是更壞——到約西亞統治猶大的時候,大概是三百年之後,當時的北國以色列卻是連國也亡了。

要表明這個預言的真確性,神人再以一個即時成就的預兆來證明。這個預兆是:「伯特利的邱壇即時破裂,壇上的灰傾撒」。神人說完了話,事情馬上成就。那就證明了「邱壇將會被約西亞廢除」這個預言必然會成就。

宣告了這個預言和預兆,神人要做的事情都辦完。於是神人起程回猶大去。

(b) 伯特利的先知
我們暫時放下這位神人,看看另一位。我們看 vv11-22:「11有一個老先知住在伯特利,他兒子們來,將神人當日在伯特利所行的一切事和向王所說的話都告訴了父親。12父親問他們說:神人從哪條路去了呢?兒子們就告訴他;原來他們看見那從猶大來的神人所去的路。13老先知就吩咐他兒子們說:你們為我備驢。他們備好了驢,他就騎上,14去追趕神人,遇見他坐在橡樹底下,就問他說:你是從猶大來的神人不是?他說:是。15老先知對他說:請你同我回家吃飯。16神人說:我不可同你回去進你的家,也不可在這裡同你吃飯喝水;17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你在那裡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18老先知對他說: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你去把他帶回你的家,叫他吃飯喝水。這都是老先知誆哄他。19於是神人同老先知回去,在他家裡吃飯喝水。20二人坐席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那帶神人回來的先知,21他就對那從猶大來的神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既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你神的命令,22反倒回來,在耶和華禁止你吃飯喝水的地方吃了喝了,因此你的屍身不得入你列祖的墳墓。」

第二個神的僕人,是原本就住在伯特利的老先知。故事更簡單。老先知聽到神人的事,於是追著去要請他回家吃飯。起先神人不肯,因為他得到耶和華的命令,不可以在伯特利食飯飲水。這個命令,在前一段經文神人講過一次的了。耶羅波安想將他留在伯特利,v9 神人說:「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不可以食飯飲水,意思不可以與伯特利的人有任何轇轕。面對耶羅波安,神人的立場堅定。然而面對老先知,他卻不虞有詐。

這個老先知,聖經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他是誆哄神人,欺騙他的,只是神人不知道。動機是甚麼呢?聖經沒有說。不過他一句「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就令到神人解除防範。可能你也試過,聽見人家說「我也是信耶穌的啊」,就很容易的以為他是好人;不一定的啊。不單止這樣,老先知也亮出上帝的名號,說「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這就把他騙倒了。你可能會說:怎麼神人不問清楚呀?怎麼不祈禱呀?

我們看見老先知找到神人的時候,他是坐在橡樹底下,大概是在休息吧。這位神人原先沒有騎任何牲口,可能他實在是疲累了,聽到這個似乎是 “自己人” 的邀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了。

這個老先知,我們不知道他的動機是甚麼。很可能他只是一番好意,想要招呼這位神人。他說「我也是先知」,也許他真的曾經為神工作、傳遞過神的話語;可是現在他變成「講大話當食生菜」。也許,他根本就覺得「耶和華的話」不是真的那麼嚴重的,用不著那麼認真的。弟兄姊妹,其實不用我說你也知道,不是每一個自稱是屬於神的人都會認真對待神的話;這些人的忠告和勸告,可能反而會令你到得罪神。我們要小心!

一個真的神人遇上一個假的先知,發生甚麼事呢?v20 說:「二人坐席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那帶神人回來的先知」。假的先知竟然說起真的預言來;vv21-22「他就對那從猶大來的神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既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你神的命令,反倒回來,在耶和華禁止你吃飯喝水的地方吃了喝了,因此你的屍身不得入你列祖的墳墓。」然後,我們在 vv23-24 就看見神人的下場,正如老先知所預言的:「吃喝完了,老先知為所帶回來的先知備驢。他就去了,在路上有個獅子遇見他,將他咬死,屍身倒在路上,驢站在屍身旁邊,獅子也站在屍身旁邊。」

這樣的事情,我們怎樣理解呢?你會不會覺得那個神人死得不值啊!他只是一時不慎,被人矇騙,或者只是一時忘記了祈禱,竟然遭此下場!

(c) 都因耶和華的話
不如讓我們先把故事看完再說。我們一起讀 v25-32「25有人從那裡經過,看見屍身倒在路上,獅子站在屍身旁邊,就來到老先知所住的城裡述說這事。26那帶神人回來的先知聽見這事,就說:這是那違背了耶和華命令的神人,所以耶和華把他交給獅子;獅子抓傷他,咬死他,是應驗耶和華對他說的話。27老先知就吩咐他兒子們說:你們為我備驢。他們就備了驢。28他去了,看見神人的屍身倒在路上,驢和獅子站在屍身旁邊,獅子卻沒有吃屍身,也沒有抓傷驢。29老先知就把神人的屍身馱在驢上,帶回自己的城裡,要哀哭他,葬埋他;30就把他的屍身葬在自己的墳墓裡,哀哭他,說:哀哉!我兄啊。31安葬之後,老先知對他兒子們說:我死了,你們要葬我在神人的墳墓裡,使我的屍骨靠近他的屍骨,32因為他奉耶和華的命指著伯特利的壇和撒馬利亞各城有邱壇之殿所說的話必定應驗。」

經文很清楚讓我們看見,神人給獅子咬死不是一件尋常的事。平常來說,獅子捕獵是為了覓食,但這頭獅子既沒有吃神人的屍體,連驢子也沒有傷害。而且老先知也給予一個解釋,在 v26 說:「這是那違背了耶和華命令的神人,所以耶和華把他交給獅子;獅子抓傷他,咬死他,是應驗耶和華對他說的話。」

在我們判斷神人是不是死得不值之前,讓我們看看聖經怎樣評價。首先我們看經文是怎樣介紹這位神人。v14 當老先知在橡樹底下見到他的時候,問:「你是不是從猶大來的神人?」從開始神人被人認識為「從猶大來的神人」,可是到了後來,出自同一個人口中,他卻成為了「那違背了耶和華命令的神人」。一個以傳遞神話語為職事的人,卻違背神的話語。那怕只是一時不慎、只是被人所害。事實就是事實,他違背了耶和華的命令。

相反,這位老先知呢?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他是一個不認真對待耶和華的話、「講大話當食生菜」的先知,他的下場又怎樣?在 v31-32,他這樣吩咐自己的兒子:「我死了,你們要葬我在神人的墳墓裡,使我的屍骨靠近他的屍骨,32因為他奉耶和華的命指著伯特利的壇和撒馬利亞各城有邱壇之殿所說的話必定應驗。」

大概老先知到這刻才認真看待神人來傳遞的耶和華的話。為甚麼這一刻他會認真起來呢?很明顯是因為神人的死。或者正確的來說,是因為他自己所說的預言應驗了。對於老先知來說,透過自己的口說出來的耶和華的話應驗了,那是何等的真實,他不能夠不相信、不能夠不認真。結果是怎樣呢?請看列王紀下 23: 16-18「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裡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約西亞問說:我所看見的是甚麼碑?那城裡的人回答說:先前有神人從猶大來,預先說王現在向伯特利壇所行的事,這就是他的墓碑。約西亞說:由他吧!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不動他的骸骨,也不動從撒馬利亞來的那先知的骸骨。」

老先知因為認真看待了神人的預言,吩咐人將自己的屍體與神人同葬,所以到最後他的骸骨得以保存,明顯表示神接納了他的回轉。

我們比較一下神人和先知的際遇,可以得出一個共通點,就是耶和華的話。神人因為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話,所以帶來禍患。相反那老先知因為後來願意認真看待耶和華的話,所以被神接納。

整個故事的關鍵是「耶和華的話」。這段經文給了我們甚麼提醒呢?

II. 關鍵:耶和華的話
(a) 不因任何原因動搖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耶和華的話不會因為任何原因動搖。我們最首先看到的是從猶大來的神人,他的死是神對他的懲罰,因為他違背耶和華的話;不因為他是被人陷害就「有情講」。

也許這樣說是十分殘忍、很不近人情。然而事實就是這樣。聖經裡面在 v21 和 v26 三次指出神人「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的命令」、「違背耶和華的話」。不容否認,這就是神的評價。無論多麼無辜、多麼冤枉,神人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令就是沒有遵守。

另一方面,我們又看見上帝要使用一個人傳遞祂的說話,不會規限於那個人是否真是神的僕人。伯特利的老先知明明是一個「講大話」的假先知,神卻使用他說出一個真的預言。這個老先知甚至沒有遭受任何處分,這還不止,到最後最後,他的骸骨沒有被挖出來燒在邱壇上。上帝似乎很不公平、沒有按公義對待這兩個人。

我只可以說,在這件事上面,這兩個人的遭遇是按著同一個準則來判斷,就是有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話。遵守耶和華的話是一切的關鍵,不因為任何原因動搖。

(b) 不容許人對之輕忽
第二點就是:耶和華的話不容許人對之輕忽。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疑問。這位從猶大來的神人,一直忠心耿耿的傳遞耶和華的話,那知只是一時不慎、被人所害,竟然得到這樣的下場。這樣的事情,我們怎樣理解呢?那個神人死得好不值啊!

更何況,那個老先知明明說「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他說」。神人既不認識這老先知,他怎可以分辨老先知是欺騙他的呢?

也許今日我們也有這樣的困惑。許多的人都自稱他們從神而來,自稱他們所說的是神的說話,我們怎樣分辨呢?這些自稱從神來的人,不一定指一些人,也包括一些所謂的基督教資訊、網站、詩歌、書藉,當然也包括電視上播映的那些基督教節目、那些教會崇拜等等。這些網站、資訊和節目,表面看來沒有甚麼不妥當,有時還好像很鼓勵、很幫助。但實際上它們傳遞的是甚麼信息呢?是否合乎我們的信仰呢?我們有需要分辨。

我們有需要分辨。可是我們怎樣分辨?我們憑甚麼知道這些人、這些資訊是不是真的出自上帝?抑或是誆哄我們的?

在神人的這件事裡面,有一點其實是最明顯,而神人卻沒有做的。

神人說「有耶和華的話囑咐他,說不可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他去的原路回來」。對於神人來說,這是神親自指示他的,應該是最清晰的指引了。當有一個人說,神有另外一個吩咐、而且跟他本來所接到的指示完全相反的時候,神人有理由,也有責任多思想一會兒的。不是人家說,「我也是基督教的......」,你就完全不加思索地接收的;你要知道現在許多揹著「基督教」名字的機構、事工,甚至神學思想都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可能已經被「世上的小學」污染了的。保羅在加拉太書 1: 8 也提醒信徒「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無論任何人講的說話、任何資訊,如果與我們一直認識的信仰內容有不同,我們有責任分辨、認清,甚至拒絕的。

當然這就牽涉到我們對自己所信的有多認識,平時有沒有認真的反省和思想。信仰需要我們自己去認識、去追尋。神是我們可以直接尋找的,上帝也親自應許:「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的尋求我,就必定尋見。」(耶29: 12-13)然而很多弟兄姊妹卻是寧願聽別人說,而不願意自己尋求神。我們在小組裡面查經,有多少次你很認真的預備,很用心的禱告尋求?上主日學的時候,有多少次是你很認真地備課、思考,然後在課堂上用心地分享、討論?你返來崇拜,有多少次是你提早回來、認真的預備、用心的聆聽神透過崇拜的各項細節向你說話?

我想說的是,不是只有老先知沒有認真對待耶和華的話;那位從猶大來的神人,他本來很認真的、很謹慎的,但某一刻他鬆懈下來,於是他跌倒了。

弟兄姊妹,假如你一直都是認真對待神的話的,請你要繼續,保持著這種嚴謹的態度,也要提醒自己在身體軟弱、心靈軟弱的時候要更加小心。找幾個同路人與你一起,隨時給你勸勉和提醒,免得一時不慎,忘記了,或者輕忽了神的說話。

(c) 必然成就
第三,我們看見,耶和華的話必然成就。

故事裡面總共有三個預言/預兆。第一個是神人宣告伯特利和撒馬利亞各城的邱壇將會被約西亞廢除。為了證明這個預言必然成就,上帝用了第二個預兆,就是伯特利的邱壇即時毀壞,壇上的灰傾撒。這個預兆當時就應驗了。

還有第三個預言,就是從猶大來的神人因為沒有遵守神的吩咐,神透過伯特利的老先知宣告他的屍體必定不得葬在猶大。結果他真的客死異鄉。

第二個和第三個預言的應驗,一再向人證明耶和華的話必然成就,不因為神人的冤枉、無辜而動搖,也不因為老先知原本是假先知而受影響。耶和華的話是一切關鍵所在。

第一個預言呢。第一個預言,我剛才說過,在這段經文的事情之後大概三百年,猶大真的出了一位名叫約西亞的君王,他真的來到伯特利將邱壞廢去,將邱壇的祭司殺在上面,將人的骸骨燒在其上。

耶和華的話,必然成就。所以,假如神已經透過祂的僕人向你發出警告,或者呼籲你回轉悔改,不要輕忽、不要驕傲、不要硬頸、不要仍然偏行己路。

(d) 要求人遵守
來到最後一點:耶和華的話要求人遵守。

(1) 預言的起因正因為人不遵守
讓我先回顧一下,為甚麼會出現這個故事。為甚麼有一個神人從猶大來到伯特利?是因為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和但設立新的敬拜制度,將北國以色列陷在罪中,於是神人奉耶和華的命來到伯特利。

神人的出現是源於耶羅波安對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羅波安不單只自己不遵守,他也帶領著北國以色列人不遵守,於是神差派祂的僕人來宣告這個毀滅的信息。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人把世界的準則,和自己錯誤的想法,甚至把一些不合聖經的做法帶到來教會群體之中,對弟兄姊妹帶來極壞的影響,於是神差派祂的僕人來發出警告。

(2) 當時的百姓:選擇不遵守
耶和華的話,要求人遵守。從猶大來的神人發出預言,以色列人是否願意悔改呢?

列王紀下 17: 5-8 記載:「亞述王上來攻擊以色列遍地,上到撒馬利亞,圍困三年。何細亞第九年亞述王攻取了撒馬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拜別神。」

這段經文就是北國以色列亡國的記載;經文說,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守神的誡命、律例、典章,卻去敬拜別神。

當神人從猶大來到伯特利向邱壇發出這個預言的時候,當時的百姓都聽見的。當第二個預兆應驗,百特利的邱壇即時毀壞、壇上的灰傾撒,當時的百姓都看見的。當第三個預言,神人不尋常地死去的時候,當時的百姓都知道的。然而,我們看見他們沒有因為這兩個預兆和預言的應驗而悔改,他們仍然選擇不遵守耶和華的話,至終帶來國破家亡。

(3) 經文的讀者:也是不遵守
北國以色列是這樣了,那麼南國猶大會不會好一些呢?我們留意,雖然這件事發生在以色列耶羅波安作王的時候,但經文卻不是寫給當時的百姓看的。列王紀的經文是寫給誰看的呢?列王紀是寫給亡國之後的猶大人看的。
北國以色列亡國之後一百三十多年,南國猶大也相繼滅亡。儘管再過了 70 年,猶大的餘民獲准回去重建耶路撒冷;不過到列王紀寫成的時候,他們仍然未復國。所以當他們讀著列王紀的這段經文的時候,這一個問題仍然放在他們面前,要他們回應:耶和華的話,他們是不是願意遵守?

(4) 今日的聽眾:是否遵守?
今天,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當經文打開,就是神向你發出這一個呼籲,耶和華的話,要求人遵守。你如何回應呢?

以西結書 3: 17-21 記載,神對先知這樣說:「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記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

神清楚列出祂的僕人的責任,是向犯錯的人指出他的過錯,好叫他有機會轉離惡行。但同時神也向我們伸出憐憫的手,我們若願意接受警戒、離開惡行,就得拯救。聖經說,神「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對於落在軟弱過犯中的人,神仍然差派僕人向他們發出悔改的呼籲,讓他們有機會選擇遵守。

但是如果神已經多次寬容你的話,羅馬書 2: 4-6 提醒你,不要「藐視神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不要「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神必定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結語:回應恩典的神
回來今天經文的這個故事;雖然神人宣告的預言最終都應驗了,以色列和猶大的人始終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話,以致神的憤怒臨到,然而我們看見神仍然恩典憐憫。

故事裡面,v4-6 說:當耶羅波安伸出手來,叫人捉拿神人的時候,他的手「就枯乾了,不能彎回」;他請求神人為他禱告,「於是神人祈禱耶和華,王的手就復了原」。這個一心帶領以色列人背棄上帝的耶羅波安,上帝在審判他的同時,仍然願意醫治,何況我們?

最近,我們教牧同工有機會分別向幾個不同的人發出悔改的呼籲,甚至是警告的信息。可是除了這幾個之外,我不知道弟兄姊妹當中還有沒有一些,你也是落在過犯之中。但是在預備這篇講章的時候,我卻避不開這一個「悔改」的信息。

弟兄姊妹,讓我們自己向神敞開,求主叫我們看見我們是否需要悔改,求主更新我們的心靈,叫我們更認真看待神的話,求主親自潔淨我們,潔淨我們整個群體。

Monday, May 31, 2010

當犯錯的人遇上恩典的神

經文:列王紀上12: 1-24;歷代志下11: 13-17

引言 —— 電影《回到未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套經典的電影系列叫做《回到未來》,不知你還記得否?這套電影一共有三集。故事很簡單,說一個年輕人 Marty 認識了一位天才博士,博士有一輛可以穿越時間的跑車,於是 Marty 就在幾集電影裡面走了幾轉穿越時間的旅程。

電影名稱叫做《回到未來》,因為他們幾乎每一次都是從現在回到了過去,電影結束時都是回到現在,所以就是「回到未來」了。電影每次都描寫他們回到過去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他們要面對當時的危機,而當時的危機又會對他們的現在有著重要的影響。譬如第一集的故事是 Marty 回到三十年前,幫助自己的父母戀愛成功,而且改變了父親原本懦弱的性格。當他「回到未來」的時候,他發現,父親整個人生都有不同的發展,事業有成,那當然就使他的家境比之前富裕得多了。

第二集 Marty 就去到他的未來,發現自己年老時鬱鬱不得志。原來年輕時有一次他被人用激將法挑戰,與人賽車,釀成了車禍,之後一生就為此付上沉重代價、翻不了身。電影結束的時候,就是他那一次賽車,這一次他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決定,於是為未來的自己改寫了命運。

電影想表達的是:回到從前,再作決定,就可以改寫一切。有可能嗎?假如回到從前,再做過某些決定,後果是不是就會不一樣?難題是不是就會不出現?事情的發展是不是就會有不同呢?

回到現在,錯誤的決定已經做了,破壞已經是鐵定的事實了,還可以怎樣?

今日,我們看另一個列王紀的人物,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盼望從他身上看到可以學習的地方。我們要看的是:羅波安。

列王紀上 12: 1-20 經文記載了羅波安登基的時候,以色列人起來背叛,脫離了耶路撒冷的統治。

經文告訴了我們事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了。但為甚麼會發生這件事呢?有甚麼原因呢?就讓我們看一看。首先我們要明白,任何事情不會單一地存在、單一地發生的。聖經告訴我們,「萬事是互相效力」的。我嘗試看一看構成這件南北分裂事件背後的各種因素。

我們先看一些表面的因素。

I. 南北決裂的表面因素
(a) 遠因 —— 歷史因素
(i) 南北從來不和
經文 v1「羅波安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讀起來,這節經文有點怪。怪在甚麼地方呢?怪在,為甚麼羅波安作王不是在首都耶路撒冷、不是在自己的皇宮被膏立的呢?怪在,為甚麼羅波安作王不是百姓來為他加冕,而是他要親自去到百姓中間讓人膏立他呢?原來這件事有歷史的根源。

撒母耳記下記載,大衛立國初期,只有猶大支派支持他,其餘的支派都支持掃羅的兒子。雙方爭戰許久,大衛日見強盛。後來以色列有人行弒了掃羅的兒子,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王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撒下 5: 3)之前,大衛在希伯崙已經做了猶大王六年半了。

自此,南北兩邊就分開來膏立同一個王,也讓我們看見以色列眾支派與南面的猶大一直都不同心。所以,在列王紀上 12: 16 當他們與羅波安談不攏的時候,他們說自己「與大衛沒有分、與耶西的兒子沒有關涉」絕不是一句晦氣說話;而雙方不能夠達成共識之後,導致決裂也不是偶然的事件。

(ii) 所羅門的重軛
隨了這些老遠的歷史因素,另外還有一個不太遠的歷史因素。經文說以色列人與羅波安交涉,提出了一個要求。在 v4 他們對羅波安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作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作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

原來所羅門時期大興土木的結果是積聚了民怨。我們記得所羅門是一位怎樣的王。除了富強、有智慧之外,所羅門登基之後就開始籌建聖殿、皇宮,又大力發展貿易。要做這些工夫,自然需要人手。列王紀上 6: 13 說:「所羅門王從以色列人中挑取服苦的人共有三萬,派他們輪流每月一萬人上黎巴嫩去;一個月在黎巴嫩,兩個月在家裡。」上黎巴嫩去做甚麼呢?去伐木,用來興建聖殿和皇宮。還有 6: 15-16 這樣說:「所羅門用七萬扛抬的,八萬在山上鑿石頭的。所羅門用三千三百督工的,監管工人。」七萬、八萬都是人數。所羅門用了七年來興建聖殿,另外用了十三年來為自己建造宮室。在這一切榮華的背後,是二十年來十多二十萬以色列百姓不停地作苦工。

就在羅波安繼承王位的這個時候,以色列人說:「夠了!我們受夠了!」羅波安不肯答應以色列人的訴求,以色列自然就選擇與他分道揚鑣了。

不過,除了這些遠因之外,還有一些眼前的因素促使事情惡化的,這些眼前的因素,是人為犯錯帶來的結果。

(b) 近因 —— 人的犯錯(羅波安的驕傲)
羅波安來到示劍登基,遇上拉橫額抗議、要求減輕徭役。12: 6-11 告訴我們,羅波安回去先諮詢一批老臣子的意見,覺得「不中聽」,v8 說「王卻不用老年人給他出的主意」。留意他不是比較了兩方的意見然後做一個選擇。他還沒有聽另一方的意見已經決定了這一班老年人的主意不合他的心意。其實他心裡早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經文也可以看出端倪。經文 v6 和 v9 羅波王似乎向兩邊陣營發出同一個問題:你們給我出個主意,我好回覆以色列人。但實際上原來是有不同的。v6 他向老年人發出的問題是:「你們有甚麼建議,給我去回覆他們」,而v9 他向一班與他一同長大的少年人是說:「你們認為我們要怎樣回覆他們」——「我們」。

羅波安已經先入為主地與那些與他一起長大的少年人站在同一陣線。羅波安選擇不聽老年人的說話,而接受少年人的建議,當然因為他覺得少年人的建議更好。但少年人的建議為甚麼是更好呢?老年人的建議,羅波安一聽就決定不接納,因為甚麼?因為與他自己所想的不同。少年人的,他一聽就覺得「中聽」,因為與他自己所想的一樣。當他再與以色列人見面的時候,羅波安完全將少年人的說話重複,可見他是完全的贊同。

有一些人認為羅波安這種態度是愚昧,沒有考慮形勢;但我覺得可能不是愚昧。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能由於參考資料不足,可能由於昧於形勢。但從經文所見,羅波安不是沒有其他參考建議。我猜他也不是不知道形勢,他紆尊降貴走到人民中間讓人加冕,還遇上拉橫額抗議的場面,不會不知道形勢是怎樣的吧。然而他還是做了一個這樣的錯誤決定,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他驕傲、自負。只選擇去聽自己喜歡聽的意見,與我不同的看法就覺得沒有參考價值,這就是驕傲。

可能我們自己也是這樣。你去尋求意見,好像很願意接受那樣,但其實你去尋求意見的對象是那些你知道他們會贊同你、附和你的,也許你知道他們不會說一些你不喜歡聽的說話。他們就算不贊同你,也會說一些貼心的話,讓你「偏行己路」得來還可以心安理得的。

那些老年人的意見是甚麼?「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僕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自負的羅波安又怎會覺得「中聽」呢!

不過這些歷史因素、人為錯誤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屬靈的問題。我們又嘗試從遠,和近,兩個方面來看。

II. 南北決裂的屬靈問題
(a) 遠因 —— 所羅門得罪神
我們又先看看遠因。在列王紀上 12: 15 說:「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

亞希雅對耶羅波安傳遞神的話,記載了在列王紀上 11: 26-33。我們上一次看耶羅波安的時候,曾經看過這段經文。11: 30-33 這樣說:「亞希雅將自己穿的那件新衣撕成十二片,對耶羅波安說:你可以拿十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必將國從所羅門手裡奪回,十支派賜給你。因為他離棄我,敬拜西頓人的神亞斯她錄、摩押的神基抹,和亞捫人的神米勒公,沒有遵從我的道,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守我的律例典章,像他父親大衛一樣。」

以色列人這次的背叛羅波安,也許有眾多不同的背景因素,但聖經作者在列王紀上 12: 15 說,是因為所羅門離棄神,沒有效法大衛那樣尊重神。

記得我們都看過所羅門的事。在列王紀眾多的人物故事之中,所羅門離棄神這件事特別讓人覺得可惜的。他為甚麼會離棄神呢?他不是沒有經歷的啊!我們記得他從出生開始,神已經愛他,給了他一個名字,叫做「耶底底亞」,意思是「神愛他」。到他登上王位之後,神第一次向他顯現,應允賜給他智慧、財富和尊榮;然後當聖殿建成之後,神第二次向他顯現,應允要堅固他的國位,他的後裔要坐在以色列的國位上。條件是他要效法大衛存誠實正直的心行在神面前。(王上 9: 1-9)

神兩次向他顯現,這樣的信仰經歷絕對是不尋常的。神賜給他的尊榮、財富、智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又如何呢?聖經說,到他晚年的時候,所羅門的心被他的妃嬪誘惑,去隨從別神。

當然,所羅門離棄神用不著等到晚年的時候。記得上一次跟大家看所羅門的故事,我們看到,在他的國勢日漸強盛,遠近各國的人都慕名前來,要看他的尊榮、要認識他的智慧的時候,他的生命已經變質。

在統治的初期,所羅門將神賜給他的智慧用來管治國家,為以色列帶來安定富足,用來教化眾民,令到天下列國在文化、在知識上得益。到後期,神賜給他的智慧,他只用來營商貿易、為自己加增財富。起初他為百姓謀福祉,後來就只為自己享受,百姓不再有機會分享他的財富。我們看見在他成功的時候,他開始變得自我中心。

大概離棄神的路徑會是這樣的:原本是敬畏神、倚靠神的;第一步先是將焦點移到自己身上,體貼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著想、為自己打算,繼而才是完全離棄神、敬拜偶像。我們看所羅門的生平,在經歷神那麼多恩典帶領之後,所羅門不但沒有越來越愛神,反而越行越遠,到最後完全離棄。我們看不到他的生命是從哪一個時候、哪一件事情開始變質。或者他從來沒有全心全意跟隨神、敬畏神、愛神。他是神所愛的,但他卻不是愛神的。他愛的是自己。

就在他晚年的時候,神宣告審判,列王紀上 11:11 「你既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就是先知亞希雅對耶羅波安所說的那一番話,將十個支派賜給耶羅波安,只剩下猶大一個支派給羅波安。來到羅波安做王的時候,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看見因為所羅門的犯錯,以色列國家分裂。但對於羅波安來說,這個後果卻不是他可以改變的。

(b) 近因 —— 羅波安忽略神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可能因為前人犯錯,無可改變;種下惡果要後人承受。這樣看來,羅波安似乎很無辜。但看近一點,原來羅波安自己也是問題的根源。

經文列王紀上 12: 1-15 記載羅波安收到以色列人的抗議請願信之後,他分別詢問了兩批人的意見。第一批是所羅門的舊臣,另一批是同他自己一起長大的政壇新貴。兩批人兩種看法。剛才我們說過,羅波安本身是跟少年人那一夥的,他去問一班老臣子,可能只是做個姿態,假諮詢而已。不過,無論是老臣子或是政壇新貴,在這兩種意見背後,其實羅波安早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但你可有留意,無論是老年人也好、少年人也好,在羅波安諮詢的過程之中,獨是欠缺了一把聲音?

經文從 v1 開始直到 v20,除了在 v15,列王紀作者用旁觀者的角度解釋了事情乃是「出於耶和華」之後,整件事情裡面,我們看不見神的名字有被提及過。那些所羅門的舊臣沒有提議他去尋求神的指引,那些同羅波安一起長大的少年人也沒有建議他去問一問先知。羅波安自己更是從來沒有這個考慮。

國家分裂這麼大的事情,整個朝廷竟然沒有一個人提醒羅波安要尋求神的旨意。

但是,這樣的事情也可以問上帝嗎?軍事調配安排,這些technical 的問題都跟上帝有關嗎?

甚麼事情要問上帝?甚麼事情不用問上帝呢?

我們從大衛的生平看見一個很好的例子。大衛逃避掃羅,有一次在亞杜蘭洞棲身。非利士人攻擊基伊拉這個地方,有人來向大衛求救。聖經記載,大衛求問耶和華「我去攻打那些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神回答他說可以,他再問,「我去攻打,能勝不能?」神保證必定讓他得勝;他就去了。

是否為某些事情求問神,在乎我們怎樣看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不是神有沒有能力管得著那些事情,而是你有否讓神介入其中。

我很欣賞一些弟兄姊妹。有時聽他們分享,現在的工作很辛苦、很大壓力、很不開心,我問他們怎麼不轉工,他們說:神沒有批準,神還未說可以走。

不過,也許轉工你也會問上帝,有一些其他的事情你卻不會求問神。譬如說:兒女要不要學彈琴、跳舞、畫畫。我們甚至會徵詢小朋友,喜不喜歡學這樣、喜不喜歡學那樣;但我們當中有多少家長會問上帝,女兒要不要學彈琴、孩子要不要學畫畫……。又或者問:考試了,孩子們要不要上教會去?不會!你不會問,因為你知道祂不會答應的!

又譬如你會不會問上帝:我應不應該買「匯控」、我好不好放歐羅。不會!這些你會諮詢專業顧問的嘛!

或者你會不會問上帝:我應不應該跟那個男生上街去、我可不可以讀那 MBA 課程。不會,這些你會問家人、問朋友,你會問自己,但你不會問上帝。

有甚麼事情你覺得與神有關,有甚麼事情你認為我自己就可以搞定?

羅波安面對一班以色列人向他請願,要求他減輕一直以來加在百姓身上的重軛,他假諮詢一群前朝舊臣,又聯同自己一黨的人決定了對策;從頭到尾,他完全沒有想到要問一問上帝的看法。

在面對來勢汹汹的以色列人,羅波安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的錯誤,不單在於他驕傲,偏聽;他決定錯誤,主要因為他沒有讓上帝參與,沒有請上帝帶領他。

或許南北分裂的肇始是所羅門所犯的錯誤,是所羅門離棄神的結果,但羅波安絕不可以置身事外。不讓神介入在他的決策過程之中、不讓神引導他如何應付困難,令到羅波安也有份導致南北分裂。

III. 破壞已經形成,神的心意已決?
(a) 破壞之中,神沒有忘記大衛的約
也許你會問:神因為所羅門所犯的罪已經決定了以色列要面臨分裂的局面,羅波安還可以問上帝甚麼呢?這個問題只有從神那裡才得到答案。

列王紀上 12: 16-20「以色列眾民見王不依從他們,就對王說:我們與大衛有甚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於是,以色列人都回自己家裡去了,惟獨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羅波安仍作他們的王。羅波安王差遣掌管服苦之人的亞多蘭往以色列人那裡去,以色列人就用石頭打死他。羅波安王急忙上車,逃回耶路撒冷去了。這樣,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以色列眾人聽見耶羅波安回來了,就打發人去請他到會眾面前,立他作以色列眾人的王。除了猶大支派以外,沒有順從大衛家的。」

讀這5 節經文不知你可有留意,在短短 5 節經文裡面,我們讀到 9 次提到以色列、只有 2 次提到猶大;突出了以色列十個支派與猶大羅波安之間的懸殊,也顯出了決裂的無可改變。在 v19 再一次強調「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直到今日」—— 人犯錯帶來的破壞是鐵定的事實,無可改變。

然而上帝卻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在同一段經文,我們也可以讀到有 4 次提及大衛。

提及大衛,自然是要提醒我們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回到先知亞希雅向耶羅波安所說的話,列王紀上 11: 32,神對耶羅波安說:「我因僕人大衛和我在以色列眾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城的緣故,仍給所羅門留一個支派。」
儘管人失信於神,神卻不會忘記自己所答應過的事。儘管人不斷離棄神,神也不會收回祂的慈愛和信實。大衛的約正讓我們看到這一點。在撒母耳記上 7 章記載神與大衛立約,應許讓大衛家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寶座。所羅門的背逆雖然讓神的計劃有變,卻沒有推翻神對大衛的承諾。人的過犯可以讓神的計劃受阻,但不會動搖神的旨意。大衛的約仍然會繼續,從大衛後裔要興起救贖仍然是神的救恩計劃。

也許有一點要一再澄清的是,雖然聖經總是告訴我,神因為大衛的緣故保留猶大支派給大衛的後裔,但絕對不是因為大衛完全沒有過犯。聖經稱呼大衛做「合神心意的人」,不過我們知道大衛所犯的過錯何等嚴重。列王紀裡提到大衛,也毫不避諱地說:「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都是行耶和華眼中正的事。」(王上 15: 5)每一個人總會犯錯,然而「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詩 103: 8)。

就是在大衛軟弱犯錯的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見神的憐憫。撒母耳記下 12 章記載,先知拿單奉神的命令去責備大衛,並且宣告他與拔示巴姦淫所生的兒子將要死。大衛在神的面前禁食哭泣禱告,期望神憐恤,使孩子不死。雖然最終神沒有應允他這個禱告,但我們看見神真的憐恤他,神賜給他們另一個兒子,就是所羅門,而且神稱這個兒子是「神所愛的」。不錯,我們需要承擔犯錯的結果,但神的恩慈和憐憫始終是我們可以倚靠的。

儘管所羅門和羅波安先後的過失導致以色列南北分裂,神對大衛的約仍然有效。不是因為大衛的緣故,不是因為大衛有多好。神持守祂的應許是因為神自己,是因為神說過的話。你聽清楚列王紀上 12:15 是怎樣說的:「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事情這樣發生,是因為神說過的說話要應驗。大衛的約能夠成就,因為那是神說過的說話,神自己會負責令到他成就。以賽亞書55: 11,神說:「我口所出的話……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

神信守承諾,是因為祂自己,那是不受任何事情影響,不因任何原故動搖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因為我們能不能夠來,不是在乎我還有沒有犯罪得罪神、不是在乎我們過往的所犯的錯是否可以修正,更不是在乎我是否守得住祂的律法誡命;而是單單因為主自己。

不錯,人的過失會帶來破壞,甚至這些破壞是無可改變,有時甚至是無法彌補的,但神的恩典始終不改變。而我們要做的,就只是回轉。

(b) 破壞之後,回轉歸向神至為首要
(i) 回轉遵從神的命令(vv21-24)
列王紀上 12: 21-24「羅波安來到耶路撒冷,招聚猶大全家和便雅憫支派的人共十八萬,都是挑選的戰士,要與以色列家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但神的話臨到神人示瑪雅,說:你去告訴所羅門的兒子猶大王羅波安和猶大、便雅憫全家,並其餘的民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爭戰。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我。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遵著耶和華的命回去了。」

很明顯羅波安在以色列人決裂之後,還想用自己的方法來彌補過錯。他這樣做是可以諒解的;沒有人願意背上一個歷史的污名,「在你的手上國家分裂了」。他以為迅速糾集精良部隊有可能將分裂的國家搶奪回來。然而上帝不讓他這樣做。先知示瑪雅傳遞的信息是,「他們不可以上去與以色列爭戰,因為這事出於神」。

「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遵著耶和華的命回去了。」老實說,這一個結果叫我感到頗是意外的。按照羅波安之前的表現,他沒有理由這麼「聽命」的。也許羅波安終於學了功課。儘管他仍然是沒有尋問神,自己就決意出兵,但當神主動介入、阻止的時候,他終於放下自己的想法,願意聽從神的話。我們看見,假如能夠及時回轉遵行神的話,過失也可以是被轉化成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假如仍然執迷要靠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或者不肯放開因犯錯帶來的罪咎和自責,我們就平白浪費了神給我們更新、改變的機會。

耶利米哀歌 3: 22-23 說:「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這兩節經文,這麼大的安慰和應許,不是詩人無端端寫出來的。耶利米哀歌的寫作背景是以色列分裂了的南北兩國都完全亡國之後。在一個在人看來完全沒有指望的景況之下,詩人發出信心的呼聲,呼籲百姓仍然持守對神的信靠和仰望。

(ii) 遵行神的道帶來國家強盛(代下 11: 13-17)
不但止這樣。當羅波安願意遵守神的話,不再按自己的想法來補救的時候,神自己就為他帶來祝福和恩典。

在歷代志下 11: 13-17 記載了分裂之後的一些發展。讓我們一齊讀:「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利未人撇下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是因耶羅波安和他的兒子拒絕他們,不許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耶羅波安為邱壇、為鬼魔、為自己所鑄造的牛犢設立祭司。以色列各支派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

我們講耶羅波安的時候提過,南北分裂之後,耶羅波安帶領著以色列十個支派。他恐怕以色列人回去耶路撒冷聖殿去敬拜會令到百姓終於回歸大衛家的統治,為免百姓與耶路撒冷還有甚麼關連,於是在但和伯特利放置了金牛犢,告訴以色列人不用麻煩,拜那金牛犢就如同敬拜耶和華了。他本來蒙神特別的賜福可以媲美大衛,這件事反而令到他的家被神咒詛。這裡不說了。

但因為這件事,神卻為猶大羅波安王帶來祝福。耶羅波安為了完全杜絕聖殿的影響,他連正統的祭司和利未人也不要。於是祭司和利未人只好回到耶路撒冷、投靠猶大。歷代志這段經文說:「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就是那些不願意與耶羅波安一起得罪神的人,那些一心一意要倚靠神的人都來投靠猶大。當人願意專心倚靠神,自然會吸引同樣是專心尋求神的人,聚在一起。願意專心尋求神、跟隨神的人聚在一起,神就在其中。

「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不是說有這些立定心志尋求神的人加盟,猶大國就強盛。聖經清楚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何時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跟從神的道,就會強盛。

結語:
羅波安作為以色列國大衛王朝第三任統治者,在也手上國家分裂成南北,他責無旁貸。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沒有用好言來回應那些要求寬減徭役的以色列人,終於導致十個支派背棄大衛家。但我們又知道,儘管事情在他手上發生,但背後有著其他因素,歷史的因由,甚至是前人的過錯。

然而歸根究底,問題的關鍵是,作為帶領者,所羅門和羅波安二人信仰上的問題;所羅門離棄神在先、羅波安忽略神在後。

回到我們自己,我們也一樣。不要以為做一個決定是你自己做的決定;其實裡面包含了各種因素,我們的性格、成長、家庭的塑造、教育。有時,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我們會做某些決定。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將生命,和生活的各個範疇都開放給上帝,讓祂參與、讓祂帶領呢?

神知道一切,我們過往所犯的過失、我們現在的處境、我們將來要走的路祂都知道。我們不用回到從前去再作決定,我們只需要從這一刻開始將自己交給神,我們未來的命運就有祂為我們扭轉。

Sunday, April 11, 2010

以便以謝

經文:撒母耳記上7:1-14﹐4:1-11

引言——堂慶主題
幾個星期前,就在堂慶感恩崇拜之後,我們派了一份堂慶紀念品給大家,你有拿到沒有?那是一塊石頭,上面印著「以便以謝」幾個字。有弟兄姊妹問「以便以謝」是甚麼意思?我當時賣了一個關子,請他今天一定要回來。

我們這次十周年堂慶的主題是「以便以謝」。感謝主,有弟兄設計了這個石頭概念的堂慶 logo;我也老實不客氣地盡用了:幾乎所有跟堂慶有關的東西都印上這一個 logo,希望你有留意到。

「以便以謝」是甚麼意思呢?為甚麼堂慶會用這個做主題呢?今天選來的第一段經文:撒母耳記上7 章 1-12 節就是「以便以謝」這個名詞的出處和典故。「以便以謝」的意思,就是「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堂慶籌備小組建議用「以便以謝」作為十周年堂慶的主題,當中的心意是十二分明顯了 —— 樂恩堂走過了十年,我們發現「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當我準備這一篇講章、再仔細閱讀經文的時候,就更加覺得「以便以謝」不單是一個關於過去的認信,「以便以謝」同時也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應許。

I. 到如今——回溯歷史
「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讓我們先看看,經文說「到如今」,究竟以色列人走過一些怎樣的路呢?神又如何幫助他們呢?讓我們快速地看看以色列人的歷史。

(a) 從下埃及到如今
起初,因著神奇妙地安排和帶領,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的其中一個兒子約瑟當上了埃及宰相,以致雅各可以帶著一家大小從迦南下到埃及,避過了一場饑荒,同時也讓整個家族在埃及這個經濟富庶、政局穩定的地方寄居,讓他們在一個安全環境底下生養眾多。

經過了四百多年,這一個七十人的家族,變成了一個二百多萬人的民族。在埃及他們可以免受戰亂,不過埃及人漸漸地不能夠忍受這個越來越龐大的外族,於是壓制他們,奴役他們。神垂聽他們的呼求,選召了摩西帶領他們從法老手中得釋放,他們過了紅海、離了埃及,向著應許之地進發。

可惜在途中,第一代以色列人因為不信和心硬,神不容許他們進入應許地,於是整個民族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等這一代人過去。然後神又為他們興起約書亞,帶領第二代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佔領土地。

進到迦南,他們經歷了一段二百多年的士師秉政時期。當時其實是支派聯盟的時期。他們平常生活的衝突處理,就按所屬的支派,由長老負責。但每當有外敵入侵,神自然會為他們興起士師,帶領眾支派聚集抗敵;勝利之後各人就回到自己的崗位,回到平常的生活。

然後來到撒母耳記。士師記與撒母耳記之間相隔了多久,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在撒母耳記開頭幾章經文看見,這是以色列人從支派聯盟、士師秉政,過渡至建立王國、君王統治的時期。撒母耳記上 1 至 7 章可以說是這個歷史的轉折。而我今天選來的主題經文,撒母耳記上 7:1-14 更是這個轉折時期的終結。

(b) 從約櫃被擄到如今
7:1「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很明顯這句經文說的是一件事情的中段;在這句經文之前,耶和華的約櫃發生了甚麼事呢?讓我回到撒母耳記上 4 至 6 章,看一看事情的前因。

撒母耳記上 4 至 6 章記載了另一場戰事。4:2 提到「兩軍交戰的時候,以色列人敗在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在戰場上殺了他們的軍兵約有四千人。」檢討兵敗的原因,以色列的長老說:「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於是就派人去將神的約櫃抬到戰場上,起初以色列人的士氣因此大振,他們「大聲歡呼,地便震動」(v5)。非利士人知道約櫃來了,起初也感到受威脅;他們還記得這位就是許久之前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那神;他們感到「有禍了!」(v7-8)他們說「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v8)然而,非利士人很快就回定心神,勉勵自己「要剛強、要作大丈夫」。於是他們真的奮勇作戰,最後勝了以色列人,甚至「神的約櫃被擄去」(v11)。但這不是事情的結束。

神雖然容許以色列人失去約櫃,但上帝並沒有被非利士人打敗。非利士人將約櫃擄去,放在非利士亞實突城的神廟中。耶和華叫這城的非利士人都患病或死亡,以致非利士人不敢再保留約櫃。他們將約櫃送回以色列境內一個叫做伯示麥的地方,但這個地方的人卻不尊重神的約櫃。神擊殺了他們許多人,他們害怕起來,就叫基列耶琳的人來,將約櫃接去。然後就是 7:1 說「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

小結:
我們看見,在以色列人走過的日子裡面,無論是遠至他們下埃及寄居到他們出埃及、入迦南,或是近至以色列人戰敗,約櫃被擄,神一路都幫助他們。

II. 米斯巴之戰
剛才我說過撒母耳記開頭幾章經文是以色列人從支派聯盟、士師秉政,過渡至建立王國、君王統治的時期;撒母耳記上 1 至 7 章更加是這個歷史的轉折。為甚麼這樣說呢?

(a) 士師記的循環
又讓我們先重溫一下士師記。你可知道「士師記的循環」是甚麼呢?士師記的循環是:「百姓得罪神 -- 神將他們交在外敵手中X年 -- 百姓呼求神 -- 神興起士師拯救他們 -- 國中太平X年 -- 百姓又得罪神 -- 神將他們交在外敵手中.....」,士師秉政的日子,以色列人就是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中渡過。

當我們看撒母耳記上 1 至 7 章的經文時,我們隱約又看見這個循環。不過進到撒母耳記上 1 至 3 章已經是一個循環的中段:神興起祂的僕人。那麼這個循環在哪裡開始的呢?原來要追溯到士師記 13:1「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罪的事,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的手中四十年。」在這個循環裡面,神本來興起了參孫作士師;可惜到參孫死的時候,聖經只是說「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這個循環沒有結束,非利士人的壓逼繼續。接著的經文就是撒母耳記上 1 至 3 章,神興起撒母耳作以色列的士師。

我讀這個循環的時候留意到,不管是參孫還是撒母耳,神在以色列人呼求之前就已經興起祂的僕人,預備要施行拯救。

(b) 只等以色列人呼求
然後,以色列人終於呼求了。撒母耳記上 7:2「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經文這個「傾向」,有翻譯做「痛悔尋求」(新譯本)、「求助」(現中)。以色列人終於向神痛悔、求助了,然後我們看見,神預備了的僕人就起來帶領以色列人得拯救。

我們再看撒母耳記上 7:7-11。當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的時候,非利士人以為有機可乘,要來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懼怕起來,就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神」,撒母耳獻上燔祭之後就為以色列人呼求。神應允了他,用雷聲使非利士人備受驚嚇、潰不成軍;以色列人乘機追趕,殺敗他們。然後 7:13 告訴我們「非利士人就被制服,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雖然沒有說「國中太平了多少年」,但至少讓我們知道,撒母耳在世的日子,國中都是太平的。

如果單從撒母耳記上 7:7-11 這一場「米斯巴之戰」來看,我們可以毫不猶疑的再高歌「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以色列人」。

III. 勝負之道
但是當我們仔細的來看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聖經作者很有心思的把事情記載下來,特意讓我們看見原來勝負有一個軌跡,我們可以依循。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軌跡,看見神對我們的提醒。

(a) 兩個「以便以謝」的比較
我說聖經作者很有心思地將事情記載下來,怎樣看見呢?我們得仔細讀 4:1-11 記載的那場「約櫃被擄之役」。那一場戰役,與這一場「米斯巴之戰」原來有幾方面可以比較。

首先,我們看見兩次戰爭的開始是不同,4:1 說「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雙方都預備好開戰;在7:7卻是以色列人在米斯巴敬拜,非利士人來突襲。以色列人聽見這消息就懼怕,因為他們沒有打仗的預備。

其次,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倚靠的也不同。4:3-4 說,當他們敗在非利士人手下時,以色列的長老想到:「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於是百姓打發人到示羅,從那裡將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的約櫃抬來。」他們以為約櫃是他們的倚靠。這一種是怎樣的信仰呢?

約櫃可以說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最重要的物件。約櫃裡面放著神與他們立約時的兩塊法版,還有亞倫手上曾經開花的手杖,和一罐嗎哪。本來這些是用來提醒以色列人:神曾經帶領他們出埃及,是拯救他們、與他們立約、供應他們需要的神。可是來到撒母耳記第 4 章,我們看見他們把這些用來提醒的物件代替了神自己,以為有這些物件與他們一起就可以保證勝利。不錯,在會幕敬拜的時候,約櫃是用來象徵神與人同在;然而,對神真實的信仰卻不是在乎這些外在的物件。在第 4 章這一場戰役,我們看見若不是真有神的同在,就算抬了約櫃上戰場,也可以打敗仗的。

在 7:8 就讓我們看見真有神同在的信仰是怎樣的。v7 說非利士人來突襲,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v8)

在這場米斯巴之役,以色列人知道他們無可倚靠,唯有尋求耶和華,所以他們請撒母耳為他們不住呼求神。之前他們倚靠的是任憑他們驅使的約櫃(把約櫃抬來抬去),這一次他們倚靠的是這一位聽人呼求的神。真有神同在的信仰就是知道神是唯一的倚靠,而且會向這一位神呼求。

第三,我們還可以留意戰事發展的不同。4:5 記載當約櫃被抬到戰場上,以色列人的情緒很高漲,「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我相信他們是真心感到高興的,他們歡呼的聲音大得連地都震動;不過光是歡呼並沒有實質的功效。非利士人聽見他們的歡呼聲、知道約櫃來了,初時也是心裡一怯,覺得以色列人似乎很有威勢,甚至記起神曾經在埃及所行的奇事。但是非利士人只是害怕了一會兒,他們很快就重拾鬥志,而且越戰越勇,最終勝了這一仗。

至於第 7 章的米斯巴之戰,我們看 7:10-11:「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前一次是以色列人的歡呼聲嚇唬了非利士人一會兒,這一次是神自己大發雷聲,使得非利士人驚亂,害怕得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最終以色列人勝了這一仗。

我們看見,以色列人上一次靠約櫃,產生的只是虛張聲勢的效應;這一次他們倚靠耶和華,神自己就為他們爭戰。這樣的例子在聖經裡面多不勝數。也許在你的實際生活裡面也有不少這樣的經歷。

最後一點我們從這兩段經文可以比較的是「以便以謝」這個名。原來上一次約櫃被擄之役,戰場正是在一個叫做以便以謝的地方。而這一次米斯巴之戰,勝利之後,撒母耳在米斯巴立起一塊石,把它叫做「以便以謝」。

假如沒有這一塊「以便以謝」石頭,當人們到那個叫做以便以謝的地方去,他們可能只會想起「我們在這裡曾經戰敗,約櫃被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當他們再到以便以謝那個地方去,他們可能還會記得約櫃被擄的事,但他們一定也記得在另一個地方、有一塊石頭也叫做「以便以謝」,是記念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我們當中,有一些弟兄姊妹可能不太喜歡回顧歷史;特別是一些不開心的過去,不堪回首的感覺很強。然而,歷史的記憶是洗不掉的,不管是國家民族的歷史、我們教會的歷史,或者是個人生命的歷史,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失敗過就是失敗過。但假如我們能夠從失敗的經驗轉化,看得見原來神在我們生命裡面一直都幫助我們,那麼,每想到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會記起神的拯救。就如使徒保羅,他在好幾封書信裡面都提到自己從前是逼迫教會的,是褻瀆神的,是世間不配有的,是罪人中的罪魁…… 可是每當他提到這些難堪的往事,他同時更有力地見證上帝的恩典和救贖,他也更清楚知道,他生命的改變,正是見證神的愛何等長闊高深、神對人是怎樣的不離不棄。

「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假如以色列人只記著第一個以便以謝的失敗,不能夠從第二個以便以謝得到提醒,那他們就不能夠走下一步。

兩個以便以謝,一負一勝兩次不同的經歷,關鍵是甚麼呢?

(b) 勝負的關鍵
我們再看 4:3「百姓回到營裡,以色列的長老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約櫃來到,「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v5)。但這個現象只是虛有其表的,實質上以色列人沒有能力應付非利士人的攻擊,戰敗是必然的結果。

而 7 章的米斯巴之戰呢,他們靠的是耶和華,所以就勝了。是如此簡單嗎?人怎麼會從倚靠一些外在的物件、虛假的對象,變成倚靠神呢?

我們看 7:2-6「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從倚靠約櫃、虛有其表的信仰,如何轉變成為專心歸向耶和華的呢?我們知道,人是不會自自然然的就懂得倚靠耶和華的。經文 v2 說「約櫃停留在基列耶琳很久,有二十年之久,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都痛悔尋求耶和華」。以色列人的改變是一個痛定思痛的結果、是一個悔改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有行動做證的。

(i) 除掉外邦神,單單事奉祂
在 v3 撒母耳呼籲他們,若是真心實意悔改歸向神,他們要有行動作表示:「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的事奉他。」然後在 v4,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

以色列人表示他們專心歸向耶和華,第一個行動是除掉他們所拜的外邦神,專一的事奉耶和華。巴力和亞斯她錄是迦南人的雷兩之神和生殖之神,是除了耶和華之外,當時以色列人所拜的其他神。

以色列從前在曠野漂流,過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當他們進入迦南、擁有自己的土地之後,他們漸漸地學習耕種,進入農業社會。當他們學習迦南人的耕種,同時他們也把迦南人的信仰承接了過來。這絕不是希奇的。當時的人都有一個觀念,認為不同的範疇由不同的神祇管轄,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神照顧。他們很容易以為耶和華只是戰爭的神,為他們爭戰、攻佔迦南美地,可是要在迦南生活,那就要拜當地的神了。特別是農耕作業需要充足的雨水,祭祠雷雨之神和生殖之神就最是理所當然的了。

弟兄姊妹,也許今天的你也有這樣的迷思。信耶穌就是關於靈魂得救、死後上天堂的。但是說到平常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學業…… 「外邊」另有一套的規矩、準則,要生存就得順應。

譬如說工作,當然是「人望高處」喇!換工作自然是要一份薪酬更高、發展前景更好、升職機會更大的喇!要更辛苦的啊、時間要付出更多的啊——「沒辦法喇!」沒有時間回教會啊——「我也不想的喲!」

譬如說談戀愛,一班朋友一塊兒去旅行,當然是跟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一個房間喇,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啊。你告訴他「神不喜歡的啊!」他會說你老套,或者說你「想得太遠喇」,要不就說你「思想污穢囉!」再多說兩句,他還要怪你「不信任啊」。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我一定要告訴你,上帝不喜悅。

又譬如說兒女讀書,考試測驗當然要留在家裡溫習喇,不要返教會囉,不回來一兩次沒問題的。萬一有甚麼失手,影響了分數,將來進不了好的學校,那可麻煩啦!

「姑娘啊,你不明白吔!」人們總喜歡說我們不明白。要不就說「你在教會工作,你不明白外面世界有多艱難啊」;要不就說你,說我,「你沒有結婚、沒有兒女,你不明白的喇!」

可其實我最不明白的是:為甚麼我們它是把上帝框在教會。我們會分得很清楚:教會的事、屬靈的事上帝就係上帝。可是在其他的方面,我們不會問:神是否喜歡,我們不會跟神商量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更好的選擇;我們就只是隨著「外邊」的準則和規矩來生活。

撒母耳說:「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意思是要我們不要跟隨其他的標準、從世界分別出來,讓上帝做我們唯一的倚靠、唯一的準則。要信得過這一位創天造地的神掌管一切;信得過祂叫萬事互相效力;信得過祂的意念高過你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你的道路;信得過你的顧慮、你的掛念、你的害怕,祂統統幫你照管得妥妥貼貼。

你會不會相信呢?

(ii) 禱告禁食,切實悔罪
我們繼續看 v5-6「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撒母耳說:你們要把外邦神除掉,單單地事奉他;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單單地事奉他。是不是他們只是按照撒母耳的說話去做呢?不是的。我們從經文看見,他們有第二個行動表示他們真的專心歸向神。

撒母耳招聚他們來到米斯巴,要向神禱告;以色列人就聚集在米斯巴,他們自己禁食,並且向神認罪。他們不是單單按照撒母耳的吩咐去行,他們是自己切實地向神認罪,v2 說約櫃停留在基列耶琳二十年,這二十年裡面以色列人就痛悔,向耶和華求助。

我剛才說「士師記的循環」時說過,非利士人壓制以色列人是從士師記 13 章開始:「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的手中四十年」。四十年,這是士師記裡面,神將以色列人交在外邦人手中最長的年日。非利士人是從海路而來的侵略者,他們佔據了沿海幾個城邑,他們有戰車戰馬、配備精良。四十年裡面,以色列人受盡他們的欺壓。以色列人知道是因為自己得罪神,以致受到這樣的懲罰;他們知道要得拯救,唯一的途徑是專心歸向耶和華。所以他們回應撒母耳的呼籲,單單的事奉神,他們為自己的罪禱告、禁食,切實的悔罪。

是不是以色列人就變得完美無瑕了,不再犯罪了。當然不是,在後面第 8 章經文馬上就記載他們又得罪神了。但這並不表示他們這一次的悔罪不是真誠的。

(iii) 不住呼求
而且他們還有第三個行動,表示他們是專心歸向神。v8「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第三個行動是他們請求撒母耳為他們呼求神。我猜經文的意思不是說只有撒母耳一個人呼求;我相信以色列人都一起呼求。

呼求神,又不單只是在那裡大呼大喊:神啊,救我!我們看 v9:「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呼求神的拯救是要獻祭的。不要誤會,以為神要我們給祂一些甚麼,祂才會拯救我們。也許我們當中一些弟兄姊妹也有這樣的誤會,以為奉獻多一點,神就會賜福多一點;我為神做多一些,神就會保守我多一些;好像跟神玩「等價交換」的遊戲。

我說不要誤會,因為獻祭不是用來與神交換的。按照聖經的教導,獻祭是那些願意與神和好的人,透過祭牲的贖罪,讓他們能夠與神恢復關係;恢復了關係,神才會聽人的禱告。所以在聖經裡面,特別是舊約的時候,獻祭也就是敬拜。敬拜不只是回來教會唱唱詩歌、聽聽講道。敬拜是你與神在一個復和的關係裡面相交;敬拜是你來到神的面前,透過基督的贖罪修復與神的關係,以致你可以向神呼求;神也會垂聽你的呼求。

不知道每一個星期天你回來教會崇拜,你有沒有準備與神相交、有沒有準備向神呼求呢?我們會獻上各種不同的祭:我們會獻上金錢;有一些人說參與事奉是獻上時間;也有一些人懂得引用聖經,說唱詩頌讚就是獻上嘴唇的祭。這些都是對的。不過每一個星期天回來,你有沒有預備要與神相交呢?你有沒有開放自己,隨時接收神所給你的信息?你有沒有放下自己,隨時準備回應神對你的呼喚?最重要是,你有沒有準備好承認自己無所倚靠,唯有向神呼求呢?

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請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保羅也勸勉我們要「不住的禱告」。不住的呼求、不住的禱告就是不停止地、持續地尋求神的拯救,不停止地、持續地承認神是你唯一的倚靠,以行動來表示專心歸向神。

小結
我們看看神的回應。v10「撒母耳正獻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

我不敢說神必定即時回應我們的呼求,但我可以說神必定回應,而且以祂奇妙的方式來回應。

結語——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樂恩堂
從以色列人這一段「以便以謝」的歷史,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提醒和學習呢?

(a) 樂恩堂幾年的歷程
今年是樂恩堂十周年。十年裡面,教會走過怎樣的歷史呢?《我們的故事》將要出版一本【十周年特刊】。在編輯的過程裡面,我嘗試找一找樂恩堂有哪些大事。我發現不堪回首的事情也不是那麼多,有不少是真的讓人心存感恩的。

特刊裡面有幾位弟兄姊妹不約而同都在文章裡面寫了一句:「十年了」,讀的時候絕對可以細味當中的百感交雜。數算我們經歷的恩典,數算我們走過的失敗,我們還是可以高唱「以便以謝,到如今神都幫助我們!」

(b) 個人信仰的歷程
除了集體回憶之外,我更希望你從以色列人這一段經歷留意到,我們個人的信仰生活與教會息息相關。

以色列人聚集到米斯巴,他們不單是回應撒母耳的呼籲來向神禱告,他們是自己甘心除掉外邦神、單單事奉耶和華;他們是自己切實悔罪,專心歸向神;他們是自己願意承認神是唯一倚靠,呼求神的拯救。是他們每一個人的信仰追求,構成了整個群體這一次的經歷。

同樣地,我們每一個人的信仰生活是如何,樂恩堂就是如何。教會是甚麼呢?教會不是嘉運大廈一樓商場 103 號這一個單位,教會是信徒組成的群體。我們各自與神的關係是怎樣,樂恩堂就是怎樣。

我們要是願意跟隨神的心意生活、從世界分別出來,樂恩堂就是一家跟隨神心意、把自己分別為聖的教會;我們要是願意切實悔改、專心歸向神,樂恩堂就是一家對罪敏感、專心尋求神的教會。

相反,如果我們不能夠向神開放、不願意讓神陶造,或者我們容讓歷史成為我們的包袱,以致不能夠為神起步,那麼樂恩堂就只會是一家步履蹣跚、常常只是掙扎求存的教會。

數算歷史,我們能夠與以色列人一起高歌「以便以謝,到如今耶和華都幫我們。」可是將來如何呢?再一個十年以後,會是怎樣呢?

7:12「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立石為記的作用是提醒:提醒以色列人,神一直是幫助他們的;提醒他們,過去的失敗不再成為生命的糾纏;提醒他們,可以倚靠神的幫助面對任何的遭遇。

今天,我也跟大家立石為記,讓我們都記得神一直是幫助我們的,讓我們都願意放開自己對過往的執著,讓我們都信得過不管任何境遇,神是我們唯一的倚靠。

Saturday, March 13, 2010

能幹的女性(一個反面教材)

經文:列王紀上16:29-33﹔19:1-2﹔20:42-43﹔21:1-29

引言——公主病、女王症
近幾次講道,我都是跟大家分享列王紀上的經文,特別是列王紀上一些人物。我跟大家看過大衛、看過所羅門,看過耶羅波安。今日跟大家看列王紀裡面一位女性——耶洗別。如果你有留意,在列王紀裡面提到的女性並不是太多,其他被提及的女性只有一、兩句說話,佔得上一章經文的只有兩位,耶洗別又是二人之中佔更多篇幅的一個。

我預備講章時,一想到耶洗別,很快就聯想到香港近來一些新興名詞:第一個是「公主病」。為求準確,於是到網上搜一搜究竟「公主病」是怎樣的呢?其中一個形容是這樣的:「指一些自信心過盛,要求獲得公主般待遇的女性,…… 公主病患者多數是未婚年輕女性,自少嬌生慣養,依賴成病態,以致行為受嬌縱,有問題常歸外因,缺乏責任感」。

第二個想到的名詞是「女王症」。我又去搜尋一下,讓我找對「女王症」有這樣的描述:「指一些女人把自己想像成女王,要有權力和地位,要成為眾人羡慕的目標,並且慣於命令他人;平時總是高傲而强勢,患者多數是已婚女性」。

為甚麼會想到這兩個名詞呢?因為今日跟大家看的人物耶洗別,正是一位公主,也是一位女王。她的自信心相當強盛,她慣於命令他人,高傲而強勢。除此之外,她是怎樣的呢?

I. 耶洗別是誰
(A) 尊貴的公主(王上 16: 29-33)
我們先來看看列王紀上 16 章 29-33 節。「猶大王亞撒三十八年,暗利的兒子亞哈登基作了以色列王。暗利的兒子亞哈在撒馬利亞作以色列王二十二年。暗利的兒子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他還以為輕,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馬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亞哈又作亞舍拉,他所行的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更甚。」

從經文所見,這位以色列王亞哈,在神眼中不但一無是處,而且經文兩次用「更甚」來形容他的罪大惡極。他的罪有兩方面。第一、是「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根據列王紀上第 12 章記載,耶羅波安所犯的罪,是他鑄造了兩隻金牛犢,放在伯特利和但,又私自定立節期,帶領以色列人向金牛犢獻祭燒香,代替敬拜耶和華。但聖經說,亞哈「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他還以為輕」;他還以為不夠,他還做了甚麼?他還娶了一個外邦女子為妻。這個外邦女子不是普通人,她是西頓王的女兒,就是耶洗別了。

由此我們看見,耶洗別是西頓的公主。她父王的名字讓我對於耶洗別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西頓王的名字是「謁巴力」,明顯是巴力的敬拜者。亞哈娶了耶洗別,自然地就將敬拜巴力的信仰帶到以色列來。不是說亞哈娶耶洗別之前以色列人沒有拜巴力,是有的。約書亞記 2 章記載,以色列人自從入迦南之後就開始跟隨迦南人拜巴力。不過當亞哈娶了耶洗別之後,巴力敬拜在以色列就更加被推到一個高峰。列王紀上 16: 33-34 說,亞哈「在撒馬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築壇向巴力獻祭也是在之前已經有的,士師記就曾經記載過了。不過,為巴力建造廟宇,這應該是第一次。而且,建造巴力廟的地方,是在撒馬利亞,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可見這座巴力廟的重要性。

經文沒有說是耶洗別令到以色列人敬拜巴力和亞舍拉,但 v31 有很明顯的意思是,亞哈為了「去事奉敬拜巴力」,所以娶耶洗別為妻。意思是耶洗別對於亞哈推行敬拜巴力是有幫助的。

(B) 狂熱的信徒(王上 19: 1-3)
為甚麼耶洗別對亞哈推行敬拜巴力會有幫助?我們看另一段經文:列王紀上 19: 1-3:「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了耶洗別。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的降罰與我。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

發生甚麼事呢?在列王紀上 18 章記載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與450個巴力先知鬥法。然後,以利亞帶領百姓將巴力眾先知殺了。亞哈就將這一切告訴了耶洗別。我們就看見耶洗別的反應。

在剛才第一段經文我們只是從側面看見耶洗別。某程度上來說,可能只是我們的猜測,可能冤枉了她。但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直接看見耶洗別究竟是怎樣的人。

在短短三節經文裡面,我們只聽見耶洗別說話,意思是,經文裡面只記載了耶洗別的講話,亞哈要交代迦密山的
情節本來應該用很長篇幅的,聖經作者只將它概括在一節之內。反而耶洗別的說話,比亞哈的這一節篇幅更長。
耶洗別說了甚麼呢?「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的降罰與我。」從這句說話你可以看出耶洗別有怎樣的性格嗎?意志堅定、言出必行。

一方面我們看見她這些性格特質,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見她對於巴力的信仰。為甚麼她那麼堅定要向以利亞報復?因為以利亞殺了巴力的先知?當然這是一個原因,而且應該是主要原因。不過,在這件事之前,耶洗別早已經對付耶和華的先知了。列王紀上 18: 3-4 說:「俄巴底甚是敬畏耶和華,耶洗別殺耶和華眾先知的時候,俄巴底將一百個先知藏了,每五十人藏在一個洞裡,拿餅和水供養他們。」在迦密山事件之前,耶洗別早已經開始追殺神的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行了如此大的一宗神蹟,耶洗別又豈可留他性命?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耶洗別除了在性格方面是一個意志堅定、言出必行的人以外,她還是一個對自己的信仰狂熱、忠誠、執著的信徒;可惜她信的是巴力。

(C) 能幹的皇后(王上 21: 1-16)
還有沒有呢?有呀!還有一段頗長的經文讓我們可以認識耶洗別。就是列王紀上 21 章。讓我們花一些時間看看這一件事。

我們先看看第一段,v1-7:「這事以後,又有一事。耶斯列人拿伯在耶斯列有一個葡萄園,靠近撒馬利亞王亞哈的宮。亞哈對拿伯說:你將你的葡萄園給我作菜園,因為是靠近我的宮;我就把更好的葡萄園換給你,或是你要銀子,我就按著價值給你。拿伯對亞哈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亞哈因耶斯列人拿伯說『我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就悶悶不樂地回宮,躺在上,轉臉向內,也不吃飯。王后耶洗別來問他說:你為甚麼心裡這樣憂悶,不吃飯呢?他回答說:因我向耶斯列人拿伯說:你將你的葡萄園給我,我給你價銀,或是你願意,我就把別的葡萄園換給你;他卻說:我不將我的葡萄園給你。王后耶洗別對亞哈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只管起來,心裡暢暢快快地吃飯,我必將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給你。」

是甚麼事呢?大概亞哈王在耶斯列另有一座皇宮,皇宮旁邊的田屬於一個叫做拿伯的人。這個拿伯皇帝叫他讓塊田出來,會俾番錢佢,他不肯;另外給他一塊田代替,他又不肯;真的不識抬舉。但我們又看見亞哈似乎拿他沒法。主要因為拿伯的回答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律法。拿伯說他「不敢將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亞哈。我們看清楚,那塊田不但是他先祖留下來的一塊田。拿伯是耶斯列人,那就是說,耶斯列的這塊田極有可能是他的先祖從進入迦南,十二支派分地的時候開始已經擁有的。那又怎樣呢?利未記 25:23 清楚記載神吩咐以色列人:「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律法的吩咐是,就算是日漸窮乏,要賣田賣身,到禧年的時候都要無條件回復自由,田地也要歸回原來的地主。拿伯不肯將田賣給亞哈,一來因為他不是窮乏,二來是知道亞哈不會在禧年的時候歸還。拿伯這樣拒絕亞哈是完全合乎律法,所以亞哈只可以無可奈何地回家「悶悶不樂,躺在床上、轉臉向內,也不吃飯」;簡單來說是發脾氣。

皇后耶洗別就來問他,「為甚麼這麼不開心別,飯也不食嘛?」亞哈回答得頗詳細,自己開出的條件、拿伯的回答。耶洗別的反應很直接:「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你現在是皇帝不是!”明顯地,耶洗別不能夠認同亞哈的反應。

我們可以理解。耶洗別是西頓的公主。西頓位於以色列的西北、地中海岸,是一個海上貿易的強國。作為西頓公主,我們可以明白她從小看見的皇帝,絕對不會想要一塊田也拿不到手的。我相信她也難以理解為甚麼亞哈竟然將律法看得那麼認真。而她的態度則是「藐視」。你聽她怎樣說,v7 下半節,她說:「我必將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給你。」「我給你」。

她怎樣給呢?我們繼續看 v8-16:「於是託亞哈的名寫信,用王的印印上,送給那些與拿伯同城居住的長老貴冑。信上寫著說:「你們當宣告禁食,叫拿伯坐在民間的高位上,又叫兩個匪徒坐在拿伯對面,作見證告他說:你謗瀆神和王了;隨後就把他拉出去用石頭打死。那些與拿伯同城居住的長老貴冑得了耶洗別的信,就照信而行,宣告禁食,叫拿伯坐在民間的高位上。有兩個匪徒來,坐在拿伯的對面,當著眾民作見證告他說:拿伯謗瀆神和王了!眾人就把他拉到城外,用石頭打死。於是打發人去見耶洗別,說:拿伯被石頭打死了。耶洗別聽見拿伯被石頭打死,就對亞哈說:你起來得耶斯列人拿伯不肯為價銀給你的葡萄園吧!現在他已經死了。亞哈聽見拿伯死了,就起來,下去要得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

耶洗別用的方法很簡單。以亞哈的名義寫封信給拿伯那個地方的人,叫他們誣告他謗瀆神和皇帝,這樣就可以「明正言順」地用石頭把他打死。那個地方的長老,收到信之後,聖經說他們「就照信而行」。不但止這樣,聖經在這裡並不是簡單地說他們照信而行,而是詳細的記述他們每個一步驟如何按照耶洗別信上所說的那樣去作。聖經用這種的寫作手法讓我們知道,耶洗別的吩咐,耶斯列的長老貴冑不敢不從。

留意,雖然聖經說耶洗別是託亞哈之名,用亞哈的王印出信,但 v11 很清楚說那些長老貴冑是得了「耶洗別的信」,而且在 v14,他們「打發人去見耶洗別」,通知她拿伯被石頭打死了。所以,整件事的策劃、下旨都是耶洗別一手包辦。但那也不表示亞哈完全不知道;從 v16 看見他那麼欣然、安然的去接收拿伯的田,一句也沒有問,就知道他認同事情這樣發生。

從這件事我們看見耶洗別是怎樣的人?首先,她不會那麼容易放棄,她不像亞哈。亞哈的在這件事上面是被動和無可奈何的,耶洗別就完全相反:她主動寫信給拿伯城裡的長老貴冑,她推動著整件事的發展,每一個細節都按照她設計的那樣發生,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我們看見她鍥而捨、堅毅不屈,意志堅定。你不能夠否認,耶洗別是能幹的,她幫亞哈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II. 耶洗別值得注目的地方
(A) 她的性情、行事
綜合剛才看的幾段經文,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總結:耶洗別是怎樣的人。她意志堅定、言出必行,而且對自己的信仰狂熱、忠誠、執著。她還是鍥而不捨、堅毅不屈、處事能幹。她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幫手。

如果耶洗別是今日女性,你可以想像到她在商業世界如何叱吒風雲,運籌帷幄;或者她可以幫你將一切打理得貼貼妥妥。

(B) 她的下場
有很多人喜歡取聖經人物的名字,聽我說了之後,你會不會為自己或者為自己的女兒取耶洗別這個名呢?當然不會。因為我們知道她不是好人。讀聖經人物,我們一定要看聖經對她如何評價。無論我講到耶洗別有多好也沒有用,我們要看聖經對她究竟有怎樣的評價呢?

我們看看她有怎樣的下場。在列王紀上 21: 17-29 記載神差派先知以利亞去向亞哈和耶洗別宣告神的審判。在 v23,神特別的提到耶洗別的下場:「論到耶洗別,耶和華也說:狗在耶斯列的外郭必吃耶洗別的肉。」然後在列王紀下 9: 30-37 就記載了她如何應驗這個預言。神使用耶戶審判耶洗別和亞哈的家。

除此之外,新約的作者也借用耶洗別的名字來指責一些人。啟示錄 2: 20-21:「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在這裡,「耶洗別」這個名字被用來指那些引誘信徒行姦淫、拜偶像的所謂先知。

就是我們剛才所看,在列王紀上,耶洗別協助亞哈將以色列推到巴力敬拜的高峰。而且列王紀上 21:25 很清楚說:「從來沒有像亞哈的,因他自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別的聳動」。在以色列人敬拜巴力的事情上,耶洗別是推動者。

不單如此,啟示錄 2:21,神說:「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在列王紀上 21 章,神也曾經給耶洗別悔改的機會,但她沒有把握。列王紀上 21:27,這樣說:「亞哈聽見這話,就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臥也穿著麻布,並且緩緩而行。」同一個審判信息向亞哈和耶洗別兩個人發出,亞哈在神面對自卑,以致神將審判的行動押後;但耶洗別沒有把握機會。

我們回去再看列王紀下 9: 30-33,留意 v30-31:「耶戶到了耶斯列;耶洗別聽見就擦粉、梳頭,從窗戶裡往外觀看。耶戶進門的時候,耶洗別說:殺主人的心利啊,平安嗎?」這裡說耶洗別「擦粉、梳頭」不是說她還貪靚,而是說她死到臨頭,仍然要保住自己身為公主、皇后的尊嚴和體面,始終不在意審判的臨到。

耶洗別不是一個好人。聖經裡面關於她的沒有一句是好的評價。這樣一個人物,對我們有怎樣的提醒呢?

III. 耶洗別帶來的提醒
(A) 信仰——巴力敬拜的今日意義
首先我們從信仰方面來看。
(a) 能夠給自己安全感
耶洗別信的是巴力。而且她幫助亞哈將巴力敬拜在以色列推到高峰。除了因為亞哈的緣故,我相信耶洗別大力推行巴力敬拜也因為她自己。

耶洗別是西頓公主,來到以色列人中間,她是一個外人。明顯地她需要為自己尋求保護。她把自己一直以來所敬拜的神帶來一個陌生的地方,她就為自己尋得安全感。我們剛才看過,耶洗別對於她所信的是很忠誠、很執著的。她真的相信巴力為她帶來安全感。

不知道你會用甚麼來帶給自己安全感呢?當然我們今天日不會說自己又敬拜神又敬拜巴力;不過會不會我們就像當時的耶洗別那樣,帶著以前的信仰進入神的國度呢?有一些人可能覺得有足夠的錢旁身才有安全感;或者我們可能覺得要讀書要有好成績才有安全感;又或者我們中間有一些人會覺得找到愛自己的人就有安全感。耶洗別當日以繼續敬拜巴力來給自己安全感,今日你又以甚麼來得到安全感呢?

(b) 看個人權利重於神的要求
除了巴力之外,還有另外一些東西是耶洗別相信的。在奪取拿伯的葡萄園這件事上面,就讓我們看見。我們再看列王紀上 21: 1-7。留意其中,亞哈與耶洗別的對比。

當拿伯不肯將葡萄園賣給亞哈,亞哈的反應是怎樣? v4:「悶悶不樂地回宮,躺在牀上,轉臉向內,也不吃飯」。當耶洗別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她的反應又是怎樣? v7:「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對於耶洗別,沒有任何法規可以比皇帝自己說的話更重要。一國之君說要就要,誰可以阻攔!於是她就代亞哈出頭,要拿到這個葡萄園。

我們看見耶洗別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對於神的子民以色列人,神的律法在他們的社會之內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的。即或他們可能不遵守,但他們也不會公然反對的;你看亞哈的反應就知道。但耶洗別卻相信,王權是比神權更重要的。留意耶洗別不是不知道神的律法的,在剛才的經文,21: 8-16,她寫信叫人誣陷拿伯的時候,她是知道要有兩個見證人才可以將一個人定罪的。不過耶洗別知道神的律法,卻不是遵守,而是「挪用」來滿足自己需要。

會不會我們也是以自己的喜好先行,而不是著重神的心意呢?假如我們價值觀不是調校到合神的心意,說不定我們也會挪用律法來滿足自己。

(B) 性情、行事風格——令人畏懼、沉默、退避
接著我們嘗試從耶洗別的性情和行事風格來看耶洗別給我們的提醒。

剛才已經看過,經文給我們看見的耶洗別意志堅定、言出必行、鍥而不捨、堅毅不屈,而且是一個能幹的人。

可以說,耶洗別的性格鮮明。這樣的性格好不好呢?有一些說好,有一些人說不好。或者你會說,性格沒有說好不好的;她是這樣性格就是這樣性格。這樣耶洗別給我們怎樣的提醒呢?我嘗試從耶洗別故事的另外兩個人物來著手。

(a) 亞哈
我們先看亞哈。在這幾段經文裡面給我們看見的亞哈是怎樣的?首先,他借助耶洗別的幫助來推行巴力敬拜;然後在 19 章,他將以利亞殺眾先知的事告訴耶洗別聽。然後在拿伯的事件,亞哈是完全被動、無奈。反而耶洗別拍心口說幫他拿過來。

留意在幾段經文裡面,亞哈是相對沉默的。他們的對話不多,大多數以旁觀者的筆觸寫出亞哈的說話,而耶洗別則以直接對話方式表達。突顯出兩者之間,耶洗別比亞哈重要。而亞哈則一直是頗為沉默,就算有對話,也是十分被動的。

是亞哈樂於讓耶洗別去做那些他自己不能夠出手的事情嗎?譬如搶奪拿伯的葡萄園。抑或耶洗別那麼能幹,那麼堅毅,亞哈根本沒有機會參與或贊成、或反對。最典型是 21:7,她堅定地說「我必將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給你。」“你拿不到,讓我去拿來給你!”

會不會你就是亞哈,你家裡有一個耶洗別?當她發施號令,當她鍥而不捨、一往無前的時候,你選擇沉默。有時你不一定同意的,有時可能你也覺得不妥當的,但你選擇沉默。會不會?

或者你是耶洗別,會不會你的性情令到家人寧願保持沉默?甚至明明是錯誤的決定也不敢阻撓呢?

(b) 以利亞
這幾段經文還有一個人物,就是以利亞。

列王紀上 19:3,當耶洗別恐嚇說要在一日之內取以利亞的性命,以利亞的反應是怎樣?19:3 說「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以利亞的反應是逃跑。是不是以利亞怕死所以逃命呢?從後面的經文我們看見以利亞逃跑不是去匿藏保命,他是去到何烈山,去向神投訴。

以利亞面對耶洗別,是不是一定要逃跑的呢?以利亞是從列王紀上第 17 章開始出場,他與亞哈的交手,在旱災和迦密山事件可見。以利亞對亞哈從來沒有懼怕。在列王紀上 18: 17-18,在旱災最嚴重的時候,「亞哈見了以利亞,便說: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你嗎?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面對著皇帝,以利亞也不懼怕。在迦密山上面對著 450 個巴力先知,加上 400 個亞舍拉先知,他也沒有懼怕;但他卻因為耶洗別一句說話而要逃命。

以利亞逃命未必因為怕死,可能純粹是怕了耶洗別這個人。你會不會是以利亞,在你認識的人中間也有這類人,他們意志堅定、執著、狂熱,言出必行,甚至可以說一意孤行,有時還會勉強你與她一齊行。

或者你是耶洗別,會不會你的性情令到人家怕了你,要選擇逃避,不願意與你合作?

(C) 正確地運用幹勁、熱誠——對身邊人的影響(王上 16: 31-33; 21: 25)
我初讀耶洗別的故事的時候,覺得她的性格和處事作風有一些都值得我們欣賞的。撇除了她敬拜巴力之外,她的堅毅、鍥而不捨,不輕易放棄,都不錯的。但當再看到她的下場,還有她與亞哈和以利亞的時,我發現耶洗別需要許多的雕琢。假如她肯,她必然名垂千古。

耶洗別需要的雕琢,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她要正確地運用她的幹勁和熱誠。毫無疑問,耶洗別是一個能幹的人。而且她對於身邊的人有一份的影響力。在列王紀上 21: 25 這樣說:「從來沒有像亞哈的,因他自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別的聳動」;神討亞哈的罪,責備他拜偶像時,特別提到他「受了王后耶洗別的聳動」,受她的影響,而且是壞的影響。

但要耶洗別正確地運用她的幹勁和熱誠,首先她必須改正她的信仰,她的價值觀,以致她所做的不再是為了事奉虛無的假神,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不再是為自己尋找安全感。

結語——
在聖經裡面,我們好容易找到能幹的女性,又能夠叫人得著益處的例子。在箴言 31: 10-31 描述了一位能幹的女性。她叫家人得著益處,……最重要的是她是以敬畏神作為裝飾。

王后耶洗別需要的雕琢,其實我們可能都需要。我們必須常常調整自己,讓神陶造,結出美好的果子;常常檢視自己對別人帶來的是怎樣的影響。

陶造我生命
1.神用愛來陶煉我,經過煉爐賜恩典更多;
 無限愛共情堅固著我生命,千般壓力亦能渡過。
 感激聖靈燃亮我,火焰熊熊滿心苦楚,
 熬煉縱漫長恩主伴我經歷,方領會大能大愛。
2.神願你來陶造我,使我在靈裡果子更多,
 奇妙聖靈請將心窩潔淨,剔出污穢願能成聖。
 恩主我求能像你,心內柔和與謙卑,
 憑熱愛熱誠感染萬千生命,彰顯美善靈性。

Sunday, January 17, 2010

願萬國都快樂歡呼

經文:詩篇 67: 1-7

引言──經文觀察
這一季的主日學,我教的是【研經原理】。上星期跟同學說「研經三步曲」的時候提到,單是觀察經文已經可以有許多的發現。今日我跟家分享的經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由於觀察需時,我已經將經文排列了出來,讓你更容易看見。經文 vv1-2 與 vv6-7 是一對平衡,而v3 與 v5 是另一對平衡;突顯了 v4 是經文的中心。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看這首詩裡面提到的人物,除了「我們」和「上帝」之外,你還可以看到有哪些人?還有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可以數得出在 7 節的經文裡面總共提了 10 次之多。那麼「我們」又提了多少次呢?只有 6 次。比較之下就知道,提到「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的經文,我們要加倍留意了。

我就嘗試循著這個脈絡,從這篇詩篇裡面看看,究竟「我們」跟「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有怎樣的關連;又看看,究竟經文要帶出的又是怎樣的信息。

I. 神賜福給我們(vv1-2)
(a) 祭司的祝福
我們首先看第一對平衡經文。讓我們看《新譯本》的經文 vv 1-2:「願上帝恩待我們,賜福給我們,願他用臉光照我們,〔細拉〕好使全地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這兩節經文我們可以追溯舊約的兩個傳統,其一是祭司傳統,另一個是先知的傳統。

經文 v1 的三句短句,讓我們想起民數記 6: 24-26,就是神曉諭摩西,叫亞倫和他兒子為以色列人祝福,要這樣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

原來 v1 是祭司向百姓祝福的說話。因此有一些人認為這篇詩篇的場景是一次感恩崇拜,可能是慶祝收成的節期。在一次感恩的敬拜之中,祭司帶來神的賜福,祈求神用祂的臉光照百姓。神「用臉光照我們」,表示祂喜悅、祂願意接納我們。相反,如果形容「神轉臉不看」,就是表示祂忿怒、不顧念祂的子民。

經文 v1,祭司為百姓祝福,首先祈求神喜悅、接納他們。當然我們都想被神喜歡,不想被神掩面不顧,但這個禱告並不單是一個為自己求福的禱告。v2 表達出一個比自身更廣濶的視野,神喜悅、接納「我們」這個群體,是關乎到全地、萬國的好處。當神恩待、悅納「我們」,得出的結果是:全地、萬國都會知道神的道路,知道神的救恩。這個結果是怎樣出現的呢?

出埃及記 19 章記載,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滿了三個月,他們來到西乃的曠野,預備與神立約。在 vv4-6神對他們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在新約彼得前書 2: 9-10,彼得同樣地提醒我們:「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我們」蒙神揀選、被神拯救,要成為聖潔的國民,意思是要與其他人分別出來,單單屬於神;而「我們」要作祭司的國度,就是要讓人看得出屬於神的人是怎樣的一個群體、是如何地生活;於是全地、萬國那些未屬於神的人就可以看得見神是值得他們投靠的、神的救恩是值得他們仰望的。

(b) 先知的預告
第二個傳統是先知的傳統。v2 說:「好使全地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透過神的選民,列邦萬國要認識神,這個預告,在先知書裡面有不止一次的記載。

耶利米書 33: 9 神宣告祂要重新收納百姓,將他們重新安置在神的城裡,神說:「這城要在地上萬國人面前使我得頌讚,得榮耀,名為可喜可樂之城。萬國人因聽見我向這城所賜的福樂、所施的恩惠平安,就懼怕戰兢。」撒迦利亞書 8: 22 也預告,將來「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以賽亞先知論到這件事情,也記載了神說:「時候將到,我必將萬民萬族聚來,看見我的榮耀,我要顯神蹟在他們中間」(66: 18-19);而且,彌賽亞來到是「作眾民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賽42: 6)。在神的計劃裡面,將來有一日,不認識神的人要透過「我們」──這些神的子民來知道神的真理、知道神的救恩。

除了祭司和先知的預告之外,當所羅門奉獻聖殿的時候,亦曾經向神禱告:「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名從遠方而來,(他們聽人論說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向這殿禱告,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王上8: 41-43)。由此可見,不認識神的人,透過神的子民得以認識神,是神自始至終的心意。

(c) 亞伯拉罕的應許
說到神「自始至終」的心意,我們必須提到創世記 12: 1-3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神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剛才所說那些祭司、先知的傳統全都源出於這裡。神應許亞伯拉罕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得福;神是首先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成為一個國家,然後透過這個國家使地上的萬族得福。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

II. 神賜福給我們(vv6-7)
而神對亞伯拉罕的這個應許,就是詩篇 67: 6-7 所說神的賜福。讓我們又一起看詩篇 67: 6-7:「地生出土產;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要賜福給我們。上帝要賜福給我們,全地都要敬畏他。」

剛才說 vv1-2 和 vv6-7 是一對平衡,都提及「神賜福給我們」,不過兩者卻有分別:v1 的賜福是神用祂的臉光照,是神恩待、悅納;而 vv6-7 提到的是「地生出出產」,似乎比較具體、比較實際。當然,我們不會拒絕神透過一些具體的、物質的豐富來賜福給我們;沒有誰會拒絕神讓我們衣食無憂的。不過「地生出土產」並不是一件這麼表面的事。

讓我們從申命記 26 章,看看「地生出土產」有怎樣的意義。申命記 26: 1-3「你進去得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為業之地居住,就要從耶和華你神賜你的地上,將所收的各種初熟的土產取些來,盛在筐子裡,往耶和華你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去,見當時作祭司的,對他說:我今日向耶和華你神明認,我已來到耶和華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我們的地。」然後,他要宣認神如何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帶領他們到迦南;他們要說,神「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耶和華啊,現在我把你所賜給我地上初熟的土產奉了來。」隨後,他們要把土產放在神面前,向耶和華他們的神下拜。經文吩咐:「你和利未人,並在你們中間寄居的,要因耶和華你神所賜你和你家的一切福分歡樂。」(申26: 9-11)

申命記這裡讓我們看見,「地生出土產」不單單是神以物質的豐富具體地賜福給祂的百姓,「地生出土產」更是神實現他對亞伯拉罕應許的證據。

「地生出土產;上帝,就是我們的上帝,要賜福給我們。上帝要賜福給我們,全地都要敬畏他。」上帝的賜福,就是祂實踐了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上帝這樣賜福祂的子民,全地都要敬畏神;就是創世記 12: 3 神對亞伯拉罕應許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這樣看來,無論是 vv1-2,抑或是 vv6-7,說的都同一件事,就是神實現祂的應許、賜福給祂的子民,叫萬國萬族看見祂的信實,是值得其他未屬於神的人倚靠的。

「地生出土產」,在詩 67 篇也給我們另一方面的提醒。從《新譯本》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地上不但有農作物的出產,v2 和 v7 告訴我們,地上也有各民各族居住。當我們為地生出土產而感恩、記念神的信實的時候,讓我們不忘記地上的萬民,全地的百姓都要倚靠神,以祂的信實為糧(詩37: 3)。

除了活出神子民的群體和讓人看見我們如何倚靠神來生活好叫人看見神是值得投靠的之外,「我們」與「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還有怎樣的關連呢?

III. 詩歌一首(vv3, 5, 標題)
讓我們看經文裡面第二對平衡:v3 和 v5,其實它們是同一句經文:「上帝啊!願眾民都稱謝你,願萬民都稱謝你。」

這樣子將同一句歌詞放在詩歌之中重複地唱,一般叫做「副歌」。在詩篇裡面常常有這些「副歌」。這一句經文的意義很簡單,我們從字面都可以明白。但這句副歌卻是讓我們從另一個層面看見這篇詩篇的意義。

我們先將注意力放在經文的最開首第一句。最開首第一句不是第一節。詩篇裡面,最開首第一句大多數是這首篇詩的介紹,有時會提到那首詩的是背景發生了甚麼事情,有時會指示用哪一首音樂來配合(調用百合花),有時又會指示用甚麼樂器。這裡說:「詩歌一首,交與詩班長,用絲絃的樂器伴奏」。

要知道詩與歌是有分別的。詩是文字,主要朗讀。歌必須配上音樂,要唱出來的。詩篇 67 篇這句標題告訴我們,這是一首詩,也是一首歌,而且要用絃樂伴奏,要唱誦。

詩篇 67 篇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呢?

其實我們剛才看v1 已經讓我們看見,當時有祭司為百姓祝福,v6-7 又提到土地出產,所以許多人認為這篇詩篇是一首在慶祝農作物收成的節期所唱的詩歌。它的場景就是一場感恩讚美的敬拜聚會。

這一場感恩讚美會,有甚麼人出席呢?至少有祭司吧。還有呢?還有樂手,負責彈奏絲絃的樂器。還有呢?還有詩班長,這首詩歌是交給詩班長的;有詩班長就自然有詩班了。還有沒有呢?如果 v1 是祭司對百姓的祝福,那麼出席這場敬拜的還有接受祝福的百姓,也就是所有人。

在一場應該所有人都出席的感恩讚美會裡面,大家一起唱誦這首詩歌。v3 和 v5 作為副歌,可能是當全會眾唱其他的歌詞,這兩節就由詩班唱。或者相反,詩班唱其他歌詞的時候,全會眾就唱這句副歌。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當時不會每人手上都有一份歌詞,更加不會有投影片或者 power-point;副歌的特色就是每次都唱同樣那一句,方便記憶,比較適合會眾唱。

當時的場面大概是:祭司主領聚會(為百姓祝福),有樂手伴奏,有詩班長帶領,有詩班唱詩,還有會眾加入歌頌。當詩班唱一段歌詞之後,會眾就唱副歌來和應。他們唱的就是:「上帝啊!願眾民都稱謝你,願萬民都稱謝你。」(v3, 5)

詩篇67篇提醒我們,當我們為著神的恩待、賜福和悅納,獻上讚美的時候,我們的眼目要超越我們自己,要想到眾民、萬民的需要。在慶祝農作物收成、為神的賜福獻上感恩讚美的時候,我們的眼目要超越當下,不再著眼於收成的好壞、不再執著於自己得到了多少,要有更廣闊的胸襟,祈願更多的民族、全地所有的人都能夠稱謝神。

其他民族怎會曉得要稱謝神?就是當神的子民被神祝福,當神向祂的子民實踐祂的應許,「全地就會得知神的道路,萬國就會得知神的救恩……全地都會敬畏神」。

這句副歌由會眾唱出來的意義是,這個「願眾民都稱謝神,願萬民都稱謝神」的盼望,不單單是祭司的想法,不單單是詩班長的想法,不單單是詩班的想法,它必須要全會眾一起和應,必須要全會眾一起認同萬民都可以這樣稱謝神,只要萬民看見神如何恩待、悅納相信祂的人,看見神如何實踐祂對子民的應許,看見神的信實和美善,就會想加入稱謝神的行列。

我們有沒有這份認同呢?「上帝啊!願眾民都稱謝你,願萬民都稱謝你。」是不是你的詩歌、你的禱告呢?

IV. 萬國都快樂歡呼(v4)
然後我們來到這篇詩歌的中心,讓我們一起讀 v4:「願萬族都快樂歡呼;因為你按正直統管眾民,並引導地上的萬族。」

我們一路從 v1 開始看這篇詩歌,我們一路看的是詩人歌頌神的賜福,無論是神的恩待、悅納,抑或是神具體的以土地出產實踐祂的應許,我們又看見百姓要從自己所蒙的恩,轉而看見萬國萬民都需要認識神,以致他們也可以向神獻上稱謝讚美。

來到經文的中心 v4,我們卻看不見當中有提及福氣。是不是沒有呢?「我們」與「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又有怎樣的關連呢?

經文說:「願萬族都快樂歡呼;因為你按正直統管眾民,並引導地上的萬族。」萬族快樂歡呼的原因是:神按正直統管眾民,引導地上的萬族。這節經文在《和合本》翻譯做「因為你必按公正審判萬民,引導世上的萬國」。
說到神的審判,很多人都會心存畏懼,甚至戰兢惶恐,因為聖經裡面形容神的審判,感覺上總是負面的,是人不想承受的。你隨手翻開舊約的先知書,或是新約的福音書、使徒書信,以至啟示錄,提到神審判的「那日子」總是地動山搖、充滿毀滅性的。然而,神的審判可能不一定好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新譯本》的翻譯讓我們看見,神的審判其實是神統管的其中一個途徑。就如一個執政者,他的統治工作必須包括對各項事情的判斷、審判。如果一個地方的政府不作審判的工作,你絕對不會選擇在那個地方居住。

萬國萬族因神的判斷而快樂歡呼,因為神是「按正直統管」。這一點,相信不需要我多講,大家都會很明白憑著正直公義來審判是何等難能可貴。經文的後半句說:萬國萬族都因為神的引導快樂歡呼。聖經裡面新舊約不少經文都告訴我們,神的引導是何等完備。譬如詩篇 33: 10-11「耶和使列國的籌算歸於無有,使眾民的思念無有功效。耶和華的籌算永遠立定;他心中的思念萬代常存。」以賽亞先知也提醒我們「天怎樣高過地,照樣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賽55: 9);使徒保羅也告訴我們「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輭弱總比人強壯」(林前1: 25)。詩篇 67 篇來到 v4,我們看見經文提及神用另一種途徑來賜福,就是神按公義正直來統管,和神完全智慧的引導。是神這些作為叫萬國萬族快樂、歡呼。

我們從 vv1-2 和 vv6-7 看見,萬國萬民因為看見神在祂的子民、百姓身上賜下的福氣,而得知神的道路、得知神的救恩,並且敬畏祂。在 v4,我們同樣看見一個因果關係。萬族都快樂歡呼,因為神的統管和引導。

「神按正直統管眾民,並引導地上的萬族,萬族因而快樂歡呼」,這個結果是怎樣出現的呢?從個人生命的層面來思想,我想起詩篇 23: 4:「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神的杖、神的竿就是神的統管和引導。如果說萬族要因為神的統管和引導而快樂歡呼,那麼不認識神的人怎樣可以看見神的統管和引導呢?與 vv1-2 和 vv6-7 一樣,他們必須從「我們」身上看見。我們這些認識神、屬於神的人,讓我們先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可以因為神在我們生命中的統管和引導而快樂歡呼呢?

前幾天,東京草加教會有二十四位弟兄姊妹來探訪我們。在星期五晚的【日本之夜】裡面有幾位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他們在神裡面的經歷。其中是草加教會的執事,一位弟兄,他分享自己在一些不如意的境況裡面經歷神的恩典;他說神用困難、用管教來施恩給他。我當時聽到覺得很感動;他所說的就是詩篇 23:4。其實神用祂的審判、祂的統管、祂的引導來與我們同在;我們雖然走過艱難的日子,甚至是經歷神的責打、神的審判,原來這一切是神的同在,是神的安慰。

你能不能夠這樣體會呢?我常常說,神仍然責打和審判,是因為祂還願意給人機會悔改和改變。最大的刑罰是「神任憑」我們做我們喜歡做的事。盼望我們都能夠領受神的恩惠,因為神的統管和引導都快樂歡呼。

v4「願萬族都快樂歡呼;因為你按正直統管眾民,並引導地上的萬族。」是全首詩的中心,因為蒙神賜福最中心、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讓神統管、引導。神最大的賜福是祂憑公義正直統管,而且神的統管並不限於屬於祂的子民,神的審判同時會臨到所有的人,祂的引導也會臨到所有的人。地上的萬族、一些不屬於神的人怎會因為神的統管和引導快樂歡呼呢?因為他們從我們身上看見神的統管和引導是好的、是值得羡慕的。就如 vv1-2 所講,神對祂子民的恩待和悅納是叫人看見神是值得他們投靠的、神的救恩是值得他們仰望的;又如 vv6-7 所講,神實踐祂對子民的應許、證明祂的信實,是值得其他未屬於神的人倚靠的。

結語
詩篇 67 篇,作為一首宣教的詩歌,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提醒,「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會因為看見「我們」而認識神、跟隨神。不知這個信息給你多大的壓力。其實你早就知道的了,無論對方是善意抑或惡意,信耶穌的人一言一行都會引人注目。保羅也說,我們成了一臺戲,供天使和世人觀看。

但我們的生命是不是可以讓人看見就知道、認識神呢?卻不是我們能夠用意志來控制的。我們不是要做場好戲給人看,而是我們的生命就是能夠叫人看見神的美善。我們常常聽一些宣教士分享,他們在宣教工場上並不是可以做許多福音工作,不一定可以大鑼大鼓的講耶穌,然而幾乎每一位宣教士的分享都提到他們在宣教工場是與當地人交朋友,甚至讓當地的人進入他們的生活,讓人實地觀察一個信耶穌的人是如何地生活。

剛才說那位草加教會執事的分享裡面,另一點感動我的是,他分享到最後,他說自己現在仍然在困境當中,但他卻能夠向人述說神的恩典。我們很多時害怕別人因為我們的失敗、輭弱而對神有不好的印象,於是努力的要「做」一個好的基督徒,要給人看見神在我們身上成功的一面,於是我們隱惡揚善,將自己的失敗輭弱收藏起來;誰知真實的我們才能夠讓人看見真實的神。我們要追求的讓自己的生命得神的悅納,在生活裡倚靠神、投靠神;以致別人看見,就已經覺得信耶穌真的好!

昨天晚上,有機會聽廿多位弟兄姊妹分享在聖誕節佈道會裡面參與服事的感受。好記得其中一位姊妹說,前年聽弟兄姊妹分享在前年的聖誕節佈道會幫手的喜樂,令到她很想自己都有份參與。於是這一次佈道會招募人手的時候,她就主動報名。有分在服事裡面參與,本身已經叫人開心,而且參與的是一定有果效的服事,更加叫人歡欣喜樂。詩篇 67 篇就是讓我們看見,「全地、萬國、眾民、萬民、萬族」能夠得知神的道路、得知神的救恩,是「我們」有份參與的。

剛才大家唱詩,唱到「神回來時候漸近」,你有沒有真的思想到「永恆」的事情呢?大家唱到「在主光亮中察覺四周一切消散」時,你又會想到,甚麼重要的,值得我們去將生命放上呢?


【愛繫他鄉】
懇求主請你開我心眼,教我如何用一生來回應你,
生命的短暫,求你指教我去數算,以你心為我追求方向。
用信心承受你的交託,立志跟隨主你十架的血路,
靈魂的呼求,在每個角落中響起,傳救恩不能延誤耽擱。
你說所以我們要去,使萬民作你的門徒,
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他們施洗,
凡你所吩咐我們,都教訓他們遵守,
你就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