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5, 2018

敬拜.上天下地

經文: 啟示錄5: 1-14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感恩我們又可以相聚、一起敬拜。

今日是「敬拜主日」。大概兩三年前開始,我們定了每年有一個主日是「敬拜主日」,盼望藉着信息分享,我們可以更多明白關於敬拜的真理。所以關於敬拜的事情,大家在這幾年裏面應該聽了不少的了。譬如,我們聽過崇拜與安息的關係,我們聽過要以生命來敬拜,又聽過關於敬拜的何人(WHO)、為何(WHY),和如何(HOW),還有真實的敬拜者要有怎樣的生命。

我構思今日的信息的時候,也思想:可以說甚麼呢?當然我可以給大家一些敬拜的定義:敬拜是稱頌神的性情、是記念基督的救恩、是經驗聖靈的工作、是預嚐屬天的豐盛、是對神的回應……等等。但這些大家可以從書本上,或者簡單地上網「谷歌」一下就可以找到。

或者我可以跟大家瀏覽聖經裏面舊約、新約關於敬拜的經文,說說敬拜是獻祭、是歌頌、是事奉、是聖徒相通……等等。但這些開個證書課程可能比較合適。

更重要是,知道了這些對今日的我們有甚麼意義呢?或者問: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有一些人會覺得,敬拜的主角是神,人不應該想自己在敬拜當中有甚麼得着。也是對的。所以聽見有人批評今日一些詩歌是「自我中心」、「不合聖經真理」等等,有時我也認同。

不過如果將敬拜完完全全地只歸於神,說人在其中沒有甚麼可得着的,那麼人在敬拜中的參與又有甚麼意義呢?天軍天使不是比人類更懂得敬拜嗎?我想,既然神讓人在敬拜中有份參與,祂必然有美好的心意。那麼,我們就可以問,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了。

這樣就讓我想到啟示錄。

啟示錄是一卷特別難解的書卷,除了因為它裏面有許多奇怪的異象之外,也因為它被安排在全本聖經的最末,又提及末世和天上的事,所以歷代以來在教會裏面有不少南轅北轍的詮釋和見解。但讓我想到以啟示錄來分享「崇拜主日」,是因為經文對敬拜的描述。「敬拜的場景」可以說是啟示錄裏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剛才大家讀的一段經文是最主要的一段。

I. 啟示錄中的敬拜
在進入去看經文之前,我想跟大家先了解啟示錄的寫作背景。看看當時是怎樣的世界,以致神感動約翰寫下這樣的一卷經文。

(A) 背景世界
啟示錄是在主耶穌升天之後、大概第一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寫成的。當時教會已經在羅馬帝國發展開去。

經文的背景世界可說正是羅馬帝國的世界。宗教方面,羅馬帝國奉行多神信仰,特別是君王崇拜,基督徒只敬拜一位神,不會參與其他的敬拜活動,故此教會一直受着羅馬王帝的逼迫,也被一般的百姓所排擠。在啟示錄6:9-11就是描述備受逼迫的信徒向主呼求伸冤。第2、第3章寫給七教會的書信也有不少描述。

除此之外,當時羅馬帝國內部的貿易、民生、社會制度等情況也或多或少在經文裏面反映出來。譬如在啟示錄18:11-13提到有各式各樣的貨品從各地進口到羅馬。從一些資料我們知道,當中包括黃金、穀物、香料、陶器、絲綢等等;而出口這些貨品的地方包括不列顛、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北非、中國等等。頻繁的貿易活動帶來豐富的物質,同時也帶來奢靡的生活態度,和金錢掛帥的價值觀。

此外,羅馬帝國也有明顯的階級分界。最上層是地主,次一等是商旅、富人,然後是自主的農民、軍兵等等羅馬公民。下游的是自由人,主要是回復自由身的奴隸,他們會成為個體戶受僱在田園裏面工作,或者作秘書、教師等等。最下層是奴隸。貫串在這個階級制度之間的是一種稱為「庇護制度」的潛規則:下層的人可以透過提供服務,或者金錢利益,換取向上流動的機會。(「千夫長說:我用許多銀子才入了羅馬的民籍。保羅說:我生來就是。」徒22:28)上層的人也可以向下層的人提出要求,換取對他們的提拔。在這個運作底下,上層階級有較大機會更上一層,而越接近下游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就越渺茫。所以「跨代貧窮」「輸在起跑線」等等狀況,在羅馬帝國已經是很真實的了。但是在第2章,主安慰士每拿教會的信徒,不要介意貧窮,不要因此而妥協,要至死忠心。

在民生方面,由於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是以軍事征服得來,為了安撫戰敗的國民,幾任凱撒都大興土木,建造公路、浴場、廟宇和一些大型建築物,營造一個太平盛世的局面,令國民感到羅馬國勢強大、以身為羅馬人自豪。在第6章神就針對這種太平作出審判。

而首府羅馬城由於不斷發展,吸引了無數人湧入來尋找改善生活的機會,自然地帶來了住屋、衛生、盜賊、娼妓等等的社會問題。貧窮的人來到只能夠住在環境惡劣的木屋。後來羅馬城發生大火,就是因為這些擠逼的木屋林立,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粗略認識了一點點羅馬帝國當時的情況,不知道會不會讓你聯想到今日我們身處的社會呢?

(B) 幾場敬拜的位置
看過了經文的背景,讓我們看看啟示錄裏面的敬拜。剛才說「敬拜的場景」是啟示錄裏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在經文結構上,它們的分佈十分平均:
 (1) 4:1-11& 5:1-14 敬拜坐寶座的和羔羊
 (2) 7:4-8 揭開第七印之前
 (3) 11:15-18 吹響七號之前
 (4) 14:1-5 吹響第七號時
 (5) 15:1-4 傾倒七碗之前
 (6) 16:5-7 開始倒第七碗
 (7) 19:1-6 倒完七碗之後

第 4、第 5 章是同一場敬拜的前後半。我們稍會看看。

至於其餘幾場敬拜,分佈在揭開七印、吹響七號和傾倒七碗的異象之間,每一場敬拜都標誌着審判完成,坐寶座的和羔羊的勝利。這些敬拜的描述,強調以獨一真神和羔羊為敬拜對象,與啟示錄第13章描述,對獸和龍的敬拜成了強烈的對比,呼籲當時的信徒要堅持,不要參與君王敬拜或者任何偶像敬拜,也不要屈服於不公平的商業活動或者制度,要得勝。

我相信這樣的編排,是特別的意思。畢竟,神賜下啟示錄,不是要叫我們害怕世界末日,也不是叫我們忖測甚麼時候會主再來。事實上許多人讀啟示錄,只著眼在自己是不是要經過那些災難,反而忘記了經文所描述的所謂災難,是神用來審判邪惡勢力的工具,是表明羔羊已經勝利。在審判之間間隔着敬拜的描述,是要讓啟示錄的讀者記得,坐寶座的是審判的主、被殺的羔羊已經得勝,即使仍然在患難之中也不至失去盼望。

(C) 5:1–14 的敬拜
然後我們來看看 5:1-14 的這一場敬拜。

在啟示錄第2、第3章,復活的主寫信給七教會,勉勵他們在大患難裏面要保持初心、要堅守信仰,要至死忠心。然後就描述這一場敬拜。

正如剛才所說,第5章和第4章是同一場敬拜的前後半。4:1-2這樣描述:「此後(就是宣讀完給七教會的書信之後),我觀看,見天上有門開了。我初次聽見好像吹號的聲音,對我說:你上到這裏來,我要將以後必成的事指示你。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在5:1看見的那一位「坐寶座的」,就是這一位。雖然啟示錄的作者沒有正面稱呼這位是誰。但在4:1-11我們看見這位坐寶座的被稱頌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因為祂創造了萬物」(4:11),可見祂就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

寶座喻表君王的管治。寶座安置在天上(4:2),意思是一切都在祂的掌管之中。這一位在天上掌管萬有的主,在祂手中有書卷(5:1)。這書卷關係着「以後必成的事」,就是後面的經文一路開展出來,歷史的發展和世界的終局。這一切都在坐寶座那位的手中。

那麼開展這書卷之前先敬拜,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1) 書卷出現(5:1-5)
讓我們再看5:1-5「1我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裏外都寫着字,用七印封嚴了。2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3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4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5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

這一卷關乎「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用七印封嚴了」,表示它沒有被人打開過,它的內容沒有被刪改、是可信的。但是有誰可以打開它呢?大力的天使問「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v2)「誰有資格讓書卷裏面記載的事情成就呢?」大力的天使自己不可以,因為「以後必成的事」不是靠大力來成就的,不管是體力或是權力。那麼是靠甚麼呢?誰有資格呢?

然後一位長老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v5)獅子喻表君王,猶大的獅子、大衛的根,是傳承着神對亞伯拉罕的約,也是舊約一直預告的彌賽亞。他有資格。但我們留意到,他的資格並不是來自他是「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這個身份。他有資格,因為他已得勝。而且他的得勝並不是憑着大力。

(2) 羔羊出現(5:6-10)
5:6-10「6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7這羔羊前來,從坐寶座的右手裏拿了書卷。8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着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9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10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

明明說是獅子,出現的卻是羔羊。這個反差是今日的人不容易明白和接受的。獅子和羔羊有甚麼分別呢?如果說大力並不是可以揭開書卷的資格,那麼羔羊又有甚麼資格呢?經文對這羔羊有很豐富的描繪,從中我們看見為甚麼他有資格揭開這卷關係着「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

首先,經文描述他「是被殺過的」。在vv9-10的新歌裏面敘述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這位羔羊曾經「被殺」,不是因為他無能力保護自己而被打敗。吊詭地,他的被殺正是他得勝的途徑。我們平常都會以為得勝就是不敗。世界的觀念是要將對方打敗、要贏。但羔羊卻是以世人看為失敗的被殺死亡來得勝。因為如果他不被殺,他就不能夠「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歸於神」。

到此,我們漸漸明白,羔羊的得勝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羔羊的得勝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將誰打低」那麼簡單。有時我們讀啟示錄也難免將焦點放在撒但被打敗、被囚禁在無底坑等等的情節。卻忽略了,羔羊的得勝是他要「用自己的血」將人買贖回來歸於神。

今日我們不是要講這書卷的內容,所以我不可以說下去,但我鼓勵大家回去慢慢的細讀啟示錄。今日我們的焦點是敬拜,所以我們來看看這裏對敬拜的描述。

(3) 所有被造物都敬拜羔羊(5:8-14)
v8 敘述羔羊拿了書卷,就是說,他預備好要揭開封印了。這個時候,敬拜開始了。

首先是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v8)他們「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着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唱新歌」。除了敬拜,啟示錄另一個特點就是作者用了不少象徵性的數字;但我們不要被這些數字令到我們分心,啟示錄出現的數字只是象徵符號。這裏出現的4和24,還有剛才形容羔羊的7(七角、七眼、七靈),都有各自代表的意思。7表示完備,代表一切關乎神聖的事情。4是代表地上的一切所有。12和12的倍數是指向神的子民。所以,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是代表所有受造的活物和神的子民,是喻表一個整體。凡有氣息的活物,和神的子民,都要來在這位羔羊面前俯伏下拜。

然後,在vv11-14,好像將鏡頭拉開了那樣,一幅廣闊的圖畫展現眼前。緊接着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的歌頌,「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12大聲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13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裏,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14四活物就說:阿們!眾長老也俯伏敬拜。」

這樣,我們看見整個受造世界的敬拜:靠近寶座的四活物和二十四長老作為代表,無論是屬於靈界、在天上千千萬萬的天使,或是天地間一切所有的受造物,天上、地上、滄海裏、甚至地底下的被造之物,沒有誰不敬拜坐寶座的,和這位曾被殺的羔羊。

小結
然後我們問,揭開這卷關乎「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之前,為甚麼要先敬拜坐寶座的和這位羔羊呢?

剛才看啟示錄的寫作背景,當時是信徒被排擠、教會備受逼迫的時候,不少解經家相信那一段時間信徒之間甚至不能夠自由地談論世情,所以必須用奇怪的異象、象徵符號等等的寫作方式來溝通。

在這個情況之下,教會群體出現了各種的信仰危機。就是第2、第3章的七教會書信所說的,因着各種艱難,信徒會失去起初的愛心,會委曲求存,會被異端迷惑,會向偶像敬拜屈服,會離棄信仰…… 也有忠心的信徒在困難中艱苦持守,忍受凌辱,甚至捨身殉道。

在揭開這卷關乎「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之前,在看見神要怎樣審判不信的世界,怎樣保存忠心的信徒之前,在這場敬拜裏面,讀者要看見是誰掌握世界的未來和終局。不是羅馬帝國的凱撒,不是任何一個當時羅馬人敬拜的偶像假神,而是這一位坐寶座的和曾被殺的羔羊。唯有祂配得敬拜和尊崇。

當仍然面對着逼迫、排擠;或者生活因為不向罪惡妥協,堅持行出真理;或者不為甚麼原因而受着人間各種的苦難,只要轉眼仰望天上的敬拜,就會知道神在看顧、在掌管。

II. 今日的敬拜
那麼啟示錄的敬拜對我們今日有甚麼意義呢?我們今日又是怎樣的世界,以致神將啟示錄留下來給我們呢?

首先我們看見,當日的背景世界與我們今日的世界也許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是太過無知無覺的話,我們就會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的人仍然因為基督的緣故受着逼害。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亦不是很遙遠。或者拉近一些,看我們身處的城,階級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富者越富、跨代貧窮、基礎建設、好大喜功…… 這些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

今日,我們的敬拜在一個怎樣的位置呢?

從時間方面來看,我們每一個禮拜將兩個小時分別出來敬拜,那麼其餘的時間呢?

啟示錄能夠讓當時的信徒有能力面對逼迫,甚至有勇氣殉道。我們的敬拜又是怎樣的呢?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負責帶領崇拜的人,每個禮拜的崇拜他們給了我們甚麼?是的,負責帶領的事奉者有他們的責任,但是我們返來出席崇拜的,又如何呢?我不是跟你說:要準時、要準備。這些都應該是設定了的,不需要再特別提的了。還有沒有其他呢?

啟示錄作為一封書信,它是在教會聚集的時候誦讀出來的。所以當時的信徒正在地上敬拜,同時聽見天上敬拜的景象。他們需要的是相信。要相信有一位坐寶座的,祂的寶座在天上,他掌管着世界的進程,歷史的終局也在他手中。在敬拜的時候,將目光從地上的患難轉到天上,看見坐寶座的仍在掌權,看見曾被殺的羔羊始終是得勝的主。

結語
今日,你帶着怎樣的心情回來崇拜呢?你會不會只是返來獲取一刻安靜,然後回到生活就仍舊讓生活的煩重壓在心頭呢?你會不會覺得世界紛亂、充滿無奈,覺得信仰只是逃避現實呢?

甚願我們能夠相信坐寶座的和被殺的羔羊是得勝的主。當我們切實相信,並且倚靠祂堅持走信仰的路,我們就能夠經歷初期教會的信徒所經歷的,縱然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或者有逼迫、有困難,縱然我們看見公義不張、民不聊生,神在天上一直掌權。或者人在其中會感到難以負荷,但聖經應許:「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回應詩:
【當轉眼仰望耶穌】
1. 你心是否困倦且愁煩,眼前一片黑暗朦朦?
祇要仰望主就得光明,生命變更自由豐盛。
2. 主已從死亡進入永生,我們當跟隨主不渝;
罪惡權勢不能再轄制,因靠主必得勝有餘。
3. 救主的應許永不改變,專心信靠萬事安穩,
快快傳揚祂全備救恩,使凡信者不至沉淪。
副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顯為虛空。

Friday, February 16, 2018

學是學非學行善

經文:馬太福音 6:1-18

引言
大家早晨!學是學非是一個電視節目,都是借個名字,學學甚是對、甚麼是不對,學學如何行善。

新一年第一次和大家見面。感謝主,我們又回來看登山寶訓的教導。

上一次我們看了耶穌教導門徒怎樣是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祂用了舊約六個律法和教導,指出它們的真正意義。

今日跟大家讀的第 6 章 1-18 節,仍然是討論「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或者我們要先問:為甚麼耶穌說要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才可以進天國呢?記得曾經說過,法利賽人原本是一群敬虔、謹慎遵行神的律法的人,但他們失去了信仰的活力,他們遵行律法變得僵化,以致不能夠領受耶穌的教導。對於這一批人,耶穌用新酒和舊皮袋來作過比喻,祂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太 9:17)舊的皮袋裝不下新的酒;陳舊僵化的生命也不能夠接收神每一天新的信息。讓我們仰望神、禱告聖靈賜給我們活潑的生命,能夠承載神的話語。

上一次提到幾項神特別在意的舊約教導,是關乎人際關係裏面的忠誠和愛。今日我們看 6:1-18 是關乎哪些事情。

I. 義的三個範例
(A) 善事、義、敬虔
6:1「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很清楚,在第 5 章說完了神看重的人際關係之後,耶穌轉而提到「怎樣做善事」。但這裏所說的善事,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行善積德」的善事。有另一些譯本將「善事」翻譯做「義」——「不要故意在人面前表現你們的義」(新漢語譯本),也有一些譯本翻譯做「敬虔」——「不要故意在人面前表現你們的敬虔」(NASB)。然後,耶穌用了三種敬虔行為來作範例。

剛才大家讀經的時候,可能也有留意,馬太記述這三個例子的格式是一致的:先說出不可以好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那樣做,然後說出應該要怎樣做。這三個例子分別是:vv2-4 關於施捨,vv5-6 關於禱告,和 vv16-18 關於禁食。讓我們先了解這三種行為的性質。

第一是施捨。v2「所以,你施捨的時候」。明顯地耶穌假設了我們是會施捨的。也許今日的社會太複雜了,我們會懷疑行乞者背後會否有一個犯罪集團在操縱,會不會這人本身其實是不缺的……等等。對於猶太人來說,施捨是一件蒙神祝福的事情。舊約多處都有提及。譬如:詩篇 37:21「義人卻恩待人,並且施捨」;詩篇 112:9「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箴言 11:25「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 21:26「義人施捨而不吝惜」;詩篇 41:1「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箴言 19:17「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對於貧窮人是否能夠得到照顧,神是特別注意的。一些文獻甚至記載,當主後 70 年聖殿被毀之後,猶太拉比教導猶太人:雖然不可以再獻祭,但施捨和賙濟是可以代替獻祭來得神喜悅。所以我們明白,耶穌在這裏提及「施捨」,並不單是對貧窮人有一顆善心,而是我們向神做的事情。

其次是禱告。但以理書 6:10 描述:「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裏……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亡國之後,敬虔的猶太人都著重在神面前禱告,甚至可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但以理不理會王已下了的禁令,仍然維持慣常的做法:一日三次向神禱告感謝。

最後是禁食。對我們來說,禁食是個人靈性操練,學習節制。但對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禁食代表哀慟、刻苦己心,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懇求赦免的禱告,是敬虔的人會做的事情。

所以耶穌在這裏討論的施捨、禱告、禁食,全都是向神做的事情。上一個段落(5:21-48)提到的六項律法和教導,是橫向的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和愛;而這裏的三個例子、這三項「善事」則是縱向,是人對神的敬虔。

(B) 不可……
明白了這三個範例的性質之後,我們來看耶穌的教導。

剛才說三個例子的寫作格式是一致的:先說了「不可」怎樣做,然後說「要」怎樣做。我們也跟着這個次序,先看看不可怎樣做。

v2「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v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v16「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將這三個「不可」並列來看,你可以看出這三個「不可」有甚麼共通點呢?從這三個「不可」的共通點可以看到耶穌指出這些做法的問題在哪裏。無論是大鑼大鼓地施捨,抑或是當街當巷地祈禱、或是將禁食的愁容擺在面上,這些人的目的是:「故意叫人看見、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故意叫人看出」。三者的共通點是「故意」和「人」。這種故意叫人看見他們有多敬虔的做法,耶穌稱之為「假冒為善」,口語化一點就是「虛偽」、「扮嘢」。

為甚麼這些人要扮嘢呢?這樣做有甚麼好處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有另一些譯本還形容他們得到的賞賜是「豐豐足足」的 ——「他們已經豐豐足足得了他們的賞賜」。是甚麼呢?就是讓人看見、注意到他們的行為。這個賞賜好不好?好!當然是好的。他們的目是想人看見、想得人的讚賞,人們看見了、讚賞了。他們「心想事成」了!不過,耶穌說,他們在天父那裏就沒有賞賜了。(v1)

耶穌的意思是,我們能夠行善一定得到賞賜的,只在乎是地上人們給你的賞賜,還是從天上天父得來的賞賜。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別人看見,那麼你是可以得到的。不過在天父那裏就沒有了。

你想不想這樣呢?

(C) 要……
不想這樣,可以怎樣?那麼我們繼續看看耶穌說「要」怎樣。我們同樣地將三個「要」並列,看看它們的共通點。

vv3-4「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v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vv17-18「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18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也不難看出,這三段經文的共通點是「在暗中」。無論是施捨、禱告,或是禁食,都要在暗中進行。「在暗中」的好處是,耶穌很肯定地應許:「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希望你不會誤會,以為天父專門躲藏起來,在暗中偷看人們的動靜。一個比較容易明白的翻譯是:「那位能夠看見人在暗中作事的天父,必然會賞賜你」。在暗中作事的是人,不是天父。因為對於天父來說,「黑暗和光明,在神看來是一樣的」(詩139:12)

小結
你會怎樣選擇呢?施捨、祈禱、禁食,你會大鑼大鼓地做、當街當巷地做,還是會暗地裏做、收收埋埋地做呢?似乎很容易選吧。是真的這麼容易嗎?

施捨、禱告、禁食,是當時敬虔的人最普遍的行為,耶穌提出來作為例子,可以泛指其他的好行為。我們可以想想,今日有哪些行為普遍被認為是敬虔的人會做的呢?會不會是返祈禱會呢?但是返祈禱會或者其他聚會,沒有可能暗地裏啊!會不會是事奉呢?但許多事奉也是沒有可能暗地裏的啊!會是奉獻嗎?奉獻可以比較隱藏的,但無論多麼穩藏最少都有一、兩個人知道的。就算真正的敬虔似乎沒有可能完全隱藏來做的。更何況,耶穌在 5:16 明明吩咐我們:「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那究竟要讓人看見呢,還是不要讓人看見呢?耶穌的教導究竟是甚麼呢?

原來,耶穌在 6:1-18 要說的並不是「怎樣做才算真正的敬虔」。我們看看祂要門徒明白的是甚麼。

II. 「主禱文」
我們回來看 6:7-15,一個常常被稱為「主禱文」的段落。6:7-15 的格式很明顯與前面提及的三個例子很相似。也是包含了「不可」怎樣做,和「要」怎樣做。

我們先看看「不可」怎樣做。我們看 6:7-8「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耶穌並不說所有冗長、重複、詳盡的禱告都不可。祂是特別提醒我們不可像外邦人那樣用重複說話的禱告。大家信主之前,或者家裏有沒有人拜祖先或者其他偶像的呢?如果有,你就會知道。廣東話有一個詞語很傳神:「禀神」。「禀神」的意思是將事情、經過、個人身世、願望等等一一向神靈禀告。但主耶穌禁戒我們這樣做,祂說:「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v8)。不需要向神禀告,因為我們未開口禱告之前,天父早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

然後,主耶穌就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主耶穌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但祂的目的卻不是教導門徒「如何有效地禱告」。祂仍然是想門徒明白「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是怎樣的。當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是怎樣地禱告,我們在這裏不多說。我們只集中看主教導我們怎樣禱告。

(A) 天上的父
首先,要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自己的禱告,你通常是怎樣稱呼神的呢?你怎樣稱呼這位上帝顯示了你和神關係,和你對祂的認識。

主教導我們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祂要我們明白在天上的這一位是我們的父。「天父」這個稱呼,在這段經文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 6:1 和剛才那三個例子裏面,主耶穌都不斷提醒我們,這位天父是很願意賞賜給我們的。祂深知道我們的需要,祂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呼叫祂,表示我們對祂的仰望和依靠。

當我們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時候,我們必需要向上仰望,我們的眼睛從地上轉向天上;我們不再注目在地上的生活,而是將眼光轉向神。「在天上的父」對照我們在地上的生活,要求將我們的焦點改變,要我們有不一樣的生活態度。

(B) 願你的……
在呼叫「天上的父」之後,接着的禱文是一連三個「願你的」,我們又將它們列出來:
v9「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v10「願你的國降臨」
v10「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看見,主教導門徒呼叫了天上的父,找對了禱告的對象之後,就禱告願天父的名被尊為聖,意思是願祂受到祂該得到的尊崇;神的國度得到實現,神的旨意被普遍遵行、祂的主權得到彰顯。主的教導是,我們禱告的時候,要先對「天父」的事情關切,祂的尊榮、祂的國度,和祂的主權必須是我們禱告首要的關切。

讓我們思想一下,自己的禱告是以甚麼為先的呢?這是關乎我們生活的焦點。如果我們在意天父是否受到尊崇,如果我們在意神的國度何時降臨、神的主權是否能夠實行,我們就會將自己的執着放低一點,看自己的需要次要一點。隨着這樣調校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生活態度也會有所改變。

(C) 我們……
我們繼續看如何為着自己三方面的需要來禱告。
v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v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v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三句禱文涵蓋了人生之中三方面很重要的需求:首先是「日用的飲食」,可以泛指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其次是「免我們的債」,無論我們與人之間,或是我們與神之間,都有需要「被饒恕」的地方。最後是我們有需要「被保護」,從試探、危難之中得到保護。

當我們生命的焦點調校到以神為先,我們的生活態度自然地就會有所改變。我們的需要可以很簡單,我們會曉得向主尋求,讓這些需要得到滿足,而不是向其他人、或其他物件來尋求這種滿足。

小結
主耶穌教導門徒不可以好像外邦人那樣用重複的話禱告,因為我們「所需用的,天父早已知道了」。無論是物質上的生活需要供應、關係破損需要被饒恕,或是試探危難需要被保護,這一切我們在天上的父都早已經知道了。

所以,我們不是要繼續將注意力投放在這些事情上面,乃是要仰望天上的父,先關切祂的事情:先尊崇上帝的名、先求祂的國度得到建立、先尊崇祂的主權。

所以讓我們再次思想自己生命的焦點和生活的態度。我們是仍然選擇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抑或我們選擇「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將神的榮耀、神的國度、神的主權看得重要過自己的需要呢?

結語
為甚麼主耶穌要勸戒我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我相信是因為「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是避免不了的,就如剛才說,很多事情必然在人面前行出來的。又何況,耶穌吩咐我們是要將好行為行出來,讓人看見將榮耀歸給神的。所以我們是要在人面前本着我們生命的實況流露好的行為出來。好的行為是我們一個健康的屬靈生命很自然的流露,是很難禁止的。正因為此,我們要小心。不是將敬虔的行為收藏起來,而是要潔淨我們的動機。

假如我們沒有調校我們人生的焦點,假如我們不是將神看為首要,那麼我們自然會將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我們的動機就會有偏差。可能我們做的仍然是敬虔的行為,但我們心裏想的卻是別人看見我們。惟有當我們不斷的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分辨自己的動機,我們才可以發現真實的自己。

耶穌用了施捨、禱告、禁食來做例子,祂用了誇張的描述,目的是讓聽眾印象深刻。事實上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是表現得謙卑的,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謙卑來作掩飾,或者有一些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將敬虔的行為作為手段,去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

求主幫助我們,存着清潔的良心...
求主幫助我們,常常在祂的話語裏面看見自己的本相...
求主幫助我們,所有的敬虔是事奉上帝,不是事奉自己...

能夠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除了要在人際關係上有忠誠、有愛,還要有正確的生命焦點,以神為我們生命的中心。

求聖靈幫助我們將生命的焦點對準在主身上,不是要得人的稱讚,而是要主得榮耀。


回應詩
【陶造我生命】
神願祢來陶造我,使我在靈裏果子更多,
奇妙聖靈,請將心窩潔淨,剔出污穢願能成聖。
恩主我求能像祢,心內柔和與謙卑。
憑熱愛熱誠,感染萬千生命,彰顯美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