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9, 2009

白受神恩

經文:列王紀上12: 12-33; 13: 33-34; 14:7-11

引言 —— 歷史不只是事件
不知大家對於聖經裡面記載以色列的歷史有怎樣的印象?記得在很久之前,我曾經以舊約裡面幾卷所謂歷史書,講過一個系列的信息。當時只是涉獵了每卷書裡面比較突出的一、兩點;對於整段歷史未有機會深入認識。還記得當時講列王紀,只有機會提到所羅門,和南北國的亡國;其餘整片王國歷史都留白。

對於許多人來說,聖經裡面的以色列史,特別是讀到列王紀,和歷代志,大多數會在一大串搞不清楚的人名、地名之中迷失。但你可知道,有幾卷我們稱為歷史書的,它們在以色列人的原文聖經裡面被稱為「前先知書」,它們就是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和列王紀。

這幾卷明明是記述歷史的書卷,為甚麼叫做先知書呢?我們要知道,先知的責任是傳遞神的話語。對於古代的以色列人來說,歷史不單單指一段時間裡面發生的一些事件,歷史也是神用來傳達信息的媒介,是神讓祂的子民看見祂作為的場景。

到今天仍然一樣。假如我們以為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沒有看見神在其中的作為,那麼我們就錯失了神要給我們的信息。我說的也不單指到國家、民族那些歷史大事,也包括我們自己生活裡面經歷的大小事情、我們個人生命的歷史。

當我們讀聖經人物的生命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神在他生命裡面的作為,也可以從聖經對他的評價嘗試明白其中的信息;從而幫助我們學習觀察神在我們自己生命裡面的作為,聆聽到神要我們聽見的信息。就譬如上兩次我們看過大衛和所羅門,他們生命中的成敗得失在許多方面都對我們有提醒。

今日我跟大家看的另一個人物是,耶羅波安。單是這個名字已經令到不少人產生混亂了。因為與耶羅波安同時期出現的還有一個羅波安,之後又有第二個耶羅波安。我們今日要看的是第一個耶羅波安,他究竟是誰呢?

I. 耶羅波安是誰?(王上11:26)
耶羅波安第一次在聖經出現是在所羅門統治的時期。列王紀上 11:26 記載,「所羅門的臣僕、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也舉手攻擊王。他是以法蓮支派的洗利達人,他母親是寡婦,名叫洗魯阿。」

耶羅波安是以法蓮支派的人,他的父母在聖經裡沒有其他地方提及,而且這段經文則告訴我們,他母親是一個寡婦,就是說他是一個孤兒,可能得不到父輩的提攜。從他這個出身、家世來看,耶羅波安既不屬於神指定要執掌王權的猶大支派,也與神應許國位堅定直到永遠的大衛家族沒有任何關連。但神就是揀選他。

耶羅波安是怎樣進入這個歷史場景的呢?列王紀上 11:27-28 說,「所羅門建造米羅,修補他父親大衛城的破口。耶羅波安是大有才能的人。所羅門見這少年人殷勤,就派他管理約瑟家的一切工程。」

這幾句經文雖然簡單,卻讓我們認識耶羅波安不少。起初他只是藉藉無名,大概是在建造米羅、修補大衛城的時候,因為他大有才能得到所羅門賞識,後來還派他去統管約瑟家的一切工程。「約瑟家」這個說法,是泛指北方十個支派。原來在大衛統一國家之前,除了猶大和便雅憫,其餘十個支派都擁戴前朝掃羅的兒子,後來掃羅的兒子被手下所殺,十個支派才願意接納大衛作他們的王。有這個歷史承傳,所以在 12:1 我們看見,繼承所羅門的羅波安要專程到示劍去接受以色列人立他作王。

所羅門派耶羅波安管理約瑟家的一切工程,我們可以想像,耶羅波安靠自己的實力、才能,加上他屬於以法蓮支派,對於北方十支派來說是自己人,自然得到認受和愛戴。

耶羅波安由藉藉無名、到做北方的工程總管;現在又被神揀選成為十支派的王。這樣的生命歷程應該有不少可以讓我們觀察的地方。讓我們看看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II. 揀選與棄絕(王上11: 28-39)
我們先要從所羅門說起。上一次提到所羅門承繼了大衛的王位之後,起初勵精圖治,國泰民安;但當他富起來之後,漸漸地他遠離了神。聖經說:「耶和華向所羅門發怒,因為他的心偏離向他兩次顯現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曾吩咐他不可隨從別神,他卻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的。」(王上11:9-10)在列王紀上 11:11,神親自向所羅門宣告:「你既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不錯,經文這裡說的所羅門的臣子,就是耶羅波安。神要將所羅門的國奪回,祂揀中耶羅波安來承接。

我們來看列王紀上 11:28-39。28 節讓我們看見事情是發生在耶羅波安做了北方約瑟家的工程總管之後的。29 節開始,記載先知亞希雅向耶羅波安宣告神的旨意,我們再一起讀 v30-36:「30 亞希雅將自己穿的那件新衣撕成十二片,31 對耶羅波安說:你可以拿十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必將國從所羅門手裡奪回,將十個支派賜給你。32(我因僕人大衛和我在以色列眾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城的緣故,仍給所羅門留一個支派。)33 因為他離棄我,敬拜西頓人的女神亞斯她錄、摩押的神基抹,和亞捫人的神米勒公,沒有遵從我的道,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守我的律例典章,像他父親大衛一樣。34 但我不從他手裡將全國奪回;使他終身為君,是因我所揀選的僕人大衛謹守我的誡命律例。35 我必從他兒子的手裡將國奪回,以十個支派賜給你,36 還留一個支派給他的兒子,使我僕人大衛在我所選擇立我名的耶路撒冷城裡,在我面前長有燈光。」

(a) 所羅門 Vs 大衛
首先經文讓我們看見所羅門和大衛的比較。

在這段經文裡面,神兩次宣告祂要將以色列國奪回。「奪回」這個動詞很生動地描述了,以色列國本來在所羅門手中,神要從他手中取回。

神是信實的,我們可以信得過神的應許,我們也可以對神的恩賜有把握。然而,神的恩典放在人的手中,要是人不懂得珍惜、不願意持守神的約,這些恩賜隨時可以失去。我們在所羅門身上看見了。

相反,要是人懂得感恩,又因著所領受的恩典而更加愛神,神必定更加堅定地成就祂的應許。這一點我們在大衛身上看見。這段經文四次提到大衛,提到神一再記念祂對大衛的應許,要為大衛建立家室,大衛的家和他的國必在神面前永遠堅立(撒下 7:8-16)。儘管所羅門違背了神,以致神要將國奪回,但因著對大衛的應許,神仍然留下一個支派給大衛的後裔。

神的應許會不會貫徹始終地成就當然是神主權的決定,然而人對神的態度是敬虔抑或輕忽,絕對是影響深遠的。

(b) 耶羅波安 Vs 大衛
對於耶羅波安,神給他又是怎樣的應許呢?我們看看耶羅波安與大衛的對比。列王紀上 11:37-39,神對耶羅波安說:「37 我必揀選你,使你照心裡一切所願的,作王治理以色列。38 你若聽從我一切所吩咐你的,遵行我的道,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謹守我的律例誡命,像我僕人大衛所行的,我就與你同在,為你立堅固的家,像我為大衛所立的一樣,將以色列人賜給你。39 我必因所羅門所行的使大衛後裔受患難,但不至於永遠。」

仔細的來看,神給耶羅波安的應許,跟神對大衛的應許有一些相似之處。首先我們看見,耶羅波安與大衛一樣,都是神揀選的。v37神說祂必定揀選耶羅波安;在 v34 神稱大衛做祂所揀選的僕人。

然後我們看見神對耶羅波安說,要是他效法大衛,謹守誡命律例,神就為他建立堅固的家;就正如神應許為大衛建立家室,使他的國位永遠堅定。只要耶羅波安與大衛一樣敬畏神,他得到神的應許,也會與大衛的一樣。

另一點相似,經文沒有直接說出。我們記得在大衛之前作王的是掃羅。但掃羅轉去不跟從神,不遵守神的命令(撒上 15:11),聖經連續二次說神厭棄掃羅作王,並且宣告使以色列國與掃羅斷絕,將國賜與比他更好的人(撒上 15:23-28),於是神揀選大衛承受國位。

同樣地,在耶羅波安之前有一個不敬畏神的所羅門,他引進了外邦假神的敬拜,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所以神為祂的子民換來一個新的王。

當然,耶羅波安與大衛始終有不同。大衛本身是敬畏神的人,耶羅波安又怎樣呢?聖經裡面並沒有直接交代耶羅波安與神的關係,不過我們從先知的說話大概可以知道一二。在列王紀上 11:38,神透過先知亞希雅對耶羅波安說:「你若聽從我一切所吩咐你的,遵行我的道,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謹守我的律例誡命,像我僕人大衛所行,我就與你同在」。神揀選耶羅波安是有條件的,他若能夠效法大衛那樣謹守神的律例誡命、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神就與他同在。否則,所羅門就是他的反面例子。

要嗎?效法大衛,要嗎?就好像所羅門的下場。耶羅波安怎樣選擇呢?

(c) 揀選與棄絕
讓我們跳到後面,看列王紀上 14:7-11:「7 你回去告訴耶羅波安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從民中將你高舉,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8 將國從大衛家奪回賜給你;你卻不效法我僕人大衛,遵守我的誡命,一心順從我,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9 你竟行惡,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10 因此,我必使災禍臨到耶羅波安的家,將屬耶羅波安的男丁,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從以色列中剪除,必除盡耶羅波安的家,如人除盡糞土一般。11 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這是耶和華說的。』」

要是我們將這一段神對他的宣判,與前一段神給耶羅波安的應許比較,我們馬上看見其中的對比。

神對耶羅波安說,「你若…… 像我僕人大衛所行,我就與你同在」。耶羅波安有沒有聽從呢?沒有!他所行的正正相反。聖經說耶羅波安「行惡,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神發怒,將上帝丟在背後」。神說如果耶羅波安敬畏神,神就為他立堅固的家;現在耶羅波安將神丟在背後,神說祂必定使災禍臨到他的家,除盡他家的男丁。就如昔日掃羅被神棄絕一樣,耶羅波安也被神棄絕,而且更加徹底。

耶羅波安究竟做了甚麼惹神發怒,甚至說他將神丟在背後呢?經文說他「行惡……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讓我們仔細的來看他做了甚麼。

III. 耶羅波安做了甚麼?
我們看列王紀上 12:25:「25 耶羅波安在以法蓮山地建築示劍,就住在其中;又從示劍出去,建築毗努伊勒。」我們看見耶羅波安在登基之後首先建築了兩個地方。

(a) 政治上定都築防
他建築的第一個地方是示劍。根據約書亞記,以色列人定居迦南的初期,示劍是他們聚集的中心,當約書亞有甚麼重要事情要向眾支派宣佈,都會招集他們來到示劍。後來,在士師時期,有一個士師的兒子想自立為王,也是在示劍招聚眾人。到了列王紀上,12:1 記載,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也是在那裡,以色列眾支派背叛羅波安。可見在北方眾支派來說,示劍已經成了政治的中心。所以當耶羅波安被十個支派擁立他作王,他第一件事就是建築示劍,大概是建造成為國家的首都。

第二個耶羅波安建築的地方是毗努伊勒。毗努伊勒也是一個我們不會陌生的地方。我們記得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在毗努伊勒與神摔跤,抓住神要得著祝福。毗努伊勒在約旦河東面,近雅博河。毗努伊勒可能是渡過約旦河的一個理想的地點。建築毗努伊勒大概是屬於防禦的措施。

建築這兩個地方,可見耶羅波安準備好帶領北方十個支派完全脫離南方的猶大,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b) 宗教上改轅易轍
除了在防禦上建築了兩個城,耶羅波安還進行了另一方面的建築。我們一起看列王紀上 12:26-33:「26 耶羅波安心裡說:『恐怕這國仍歸大衛家;27 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華的殿裡獻祭,他們的心必歸向他們的主猶大王羅波安,就把我殺了,仍歸猶大王羅波安。』28 耶羅波安王就籌劃定妥,鑄造了兩個金牛犢,對眾民說:『以色列人哪,你們上耶路撒冷去實在是難;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29 他就把牛犢一隻安在伯特利,一隻安在但。30 這事叫百姓陷在罪裡,因為他們往但去拜那牛犢。31 耶羅波安在邱壇那裡建殿,將那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立為祭司。32 耶羅波安定八月十五日為節期,像在猶大的節期一樣,自己上壇獻祭。他在伯特利也這樣向他所鑄的牛犢獻祭,又將立為邱壇的祭司安置在伯特利。33 他在八月十五日,就是他私自所定的月日,為以色列人立作節期的日子,在伯特利上壇燒香。」

耶羅波安第二方面的建築是宗教上的建築。他鑄造了兩個金牛犢,放在但和伯特利;他還為這兩隻牛犢建築邱壇,又在但的邱壇那裡建殿。不但這樣,他還在但和伯特利這兩處設立祭司,又定了一個日子作節期。

但和伯特利這兩個地方自古以來都與敬拜有一些關係。伯特利在以法蓮和猶大之間,是分裂之後南北兩國交界接壤的地方。伯特利同樣是一個我們不會陌生的,也是與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有關。雅各為了逃避兄長的追殺要離開迦南,他來到伯特利,晚上在夢裡面神應許與他同在、必定帶領他回到應許之地;於是雅各在那裡築壇向神獻祭。另外在撒母耳記也記載,在王國成立之前伯特利仍然是一個敬拜的地點。

但呢?但是以色列最北的一個地方。通常聖經裡都用但來表示以色列最北的邊界;譬如聖經常常說「從但到別是巴」,意思就是概括了整片應許之地從北到南。但這個地方在敬拜的事情上又有怎樣的淵源呢?我翻查之下,發現但與敬拜扯上關係的只有一次,記載在士師記18章。當時有一個以法蓮人鑄造了一尊神像,放在自己家中,又僱請了一個利未人做他的家庭祭司。後來但支派的人經過,強行將這尊神像搶去,放在但這個地方,成為他們支派敬拜的偶象。

似乎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和但設立邱壇,都有歷史根據。不單止這兩個地點,就連鑄造金牛犢都有歷史根據。列王紀上 12:28 說,當耶羅波安造了金牛犢之後,他對以色列眾民說:「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這句說話,正正就是同一句說話,在以色列人上一次鑄造金牛犢的時候說過。上一次是何時?就是在他們出埃及的時候。出埃及記 32:4-5 記載,當時摩西上了西乃山四十日,以色列人等得不耐煩,於是逼亞倫為他們鑄造了一隻金牛犢,然後他們自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一模一樣的同一句說話,彷彿讓耶羅波安為自己所做的找到一些歷史參照。但那又怎樣呢?這些歷史大多數是與偶像有關的,大多數是神不喜悅的,耶羅波安卻找來參照。不知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很多人作決定之前會找人給意見作參考。當然這也是好的,我們需要有旁邊的人幫助我們看見一些盲點。然而,你找的人究竟是不是會提供一些神喜悅的意見的呢?抑或他們給的意見只會是世界的價值觀,以致你的選擇可能會是神不喜悅的呢?

耶羅波安鑄造金牛犢,安放在但和伯特利,他還在邱壇那裡建殿,又設立祭司,定節期。於是一套新的敬拜系統建造完成。

(c) 宗教之為用
他為甚麼要建立一套新的敬拜系統呢?

12:26-27 這樣記載:「耶羅波安心裡說:恐怕這國仍歸大衛家;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華的殿裡獻祭,他們的心必歸向他們的主猶大王羅波安,就把我殺了,仍歸猶大王羅波安。」

原來他為新的國家建立一套新的敬拜系統,目的是讓以色列人不用回到耶路撒冷去,不用與猶大有任何關連。

可是,難道耶羅波安不知道他所做的是神不喜悅的嗎?為甚麼他還要這樣做呢?

我們再看剛才讀的這兩節經文,12:26-27 很具體告訴我們耶羅波安的動機。他要留住以色列人的心。兩節經文裡面兩次提到他恐怕這些百姓「仍歸」大衛家、「仍歸」猶大王。他害怕百姓上去耶路撒冷聖殿敬拜,久而久之會想「返轉頭」;他甚至懼怕以色列人會殺了他,然後回歸猶大王的統治。於是他想到用另一個敬拜地點來代替耶路撒冷,用另一個殿來代替聖殿,用另一個敬拜對象來代替神。所有這些都是為以色列人提供方便,令到他們用不著去耶路撒冷。

耶羅波安明知他所做的神不喜悅,但是他還要這樣做,因為留住以色列人的心對他來說,比神是否喜悅重要一些。也許正確一些來說,耶羅波安會認為保住十個支派對自己的忠誠,比他對上帝是否忠誠更加重要。這些敬拜活動,敬拜的對象、邱壇的設立、殿、祭司等等,都只是用來維繫著以色列十個支派的工具,使他們不會背叛耶羅波安,回頭去歸向猶大,不是為了讓百姓更加親近神,只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

事實上,我們在閱讀這幾段關於耶羅波安的經文,我們看不到他重視神。當先知亞希雅將那衣服的十片交給他,預言神要立他作眾支派的王,聖經沒有記載他任何回應。這幾段經文,有記載耶羅波安說話的,就是這段 12:26-33 和後面 14 章,他兒子患病他吩咐妻子去找先知亞希雅。透過這些對話,我們看見耶羅波安其實只是對自己的好處有興趣,所有的宗教活動都只是為自己的好處來安排。

IV. 耶羅波安錯失了甚麼?
我一開頭說,閱讀一個聖經人物的生命歷史,我們可以從神的角度看見神在他生命中的作為,嘗試明白其中的信息。

這樣,我們就要看:在耶羅波安的生命歷史裡面,神有甚麼作為?我們可以有甚麼學習?

於是我問,耶羅波安錯失了甚麼呢?

(a) 神的揀選
首先我會看見,耶羅波安錯失了神對他的揀選。剛才說過,耶羅波安不是屬於猶大支派,又與大衛的家沒有任何關係,他被揀選當上十個支派的王,根本是神的恩典,但耶羅波安沒有珍惜這一份揀選。假如耶羅波安珍惜神這份恩典,他將會是一個偉大的君王。就好像大衛那樣,大衛作為統一王國的第一位君王。耶羅波安,神賜給他重新開始一個國家的機會。假如耶羅波安珍惜神所的這個機會,他會經歷重新開始、更新的體驗。

(b) 神的應許
其次我看到,耶羅波安錯失了神的應許。

我們還記得列王紀上 11:28-39 的記載,神其實已經透過先知亞希雅給耶羅波安很具體的憑據,一件衣服撕成十二片,耶羅波安可以取十片。我們可以想像,那十片布碎,耶羅波安不會扔掉。實際上,他是真的已經被這十個支派擁立為王;十個支派已經在他手上了 —— 神所應許的已經發生了。但是耶羅波安仍然感到懼怕,他懼怕已經到手的應許會失去,於是他用盡方法想要抓住。

神的應許要求人以相信神的態度來領受。但在耶羅波安的身上,我們看見的態度是他漠視神的吩咐。他鑄造金牛犢、建築邱壇、建殿、設立祭司,定節期。所有這些都是對神主權的冒犯。從起初神已經禁止以色列人以任何形象來比喻祂(出20:4)。而耶路撒冷和聖殿,在列王紀上 11:28-39 這段經文裡面,神也兩次重申,耶路撒冷是神所選擇的(11:32, 36),耶路撒冷的聖殿也是神揀選成為以色列人唯一敬拜的地方。至於祭司只可以由利未人亞倫的後裔繼承、和神定下的節期。耶羅波安全都以他自己的一套來取代,只為方便、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耶羅波安冒犯了神的主權。儘管在 11:37 神應許耶羅波安,「必揀選他,使他照心裡一切所願的作王治理以色列」,但那並不包括以色列人對神的忠誠。耶羅波安卻沒有存著應有的敬畏來領受神的應許,反而從自己出發,用神不喜悅的方法來保住。

盼望我們不致於落在這樣的光景之中。神應許了的恩典,祂自然會負責讓使它成就。我們只需要敬畏神、遵從祂的吩咐。

(b) 神自己
最後,我認為耶羅波安錯失了的,就是神自己。我常常盼望我們可以將神的應許、祝福、恩典,與神自己分開。我們不要只滿足於得到神的恩典、祝福。最重要的是得到神自己。

記得以前出隊佈道時常常會拿著一本《四律》(《屬靈的四個定律》)。裡面有兩幅圖,我一說你可能就會記得。兩幅圖是兩個圓圈,第一個 其中有一幅圖是兩張椅子,椅子之上坐者「我」,比喻說,我們信主之前自己是生命的主宰。另外一張子上面,是一個十字架,喻表一旦我們接受基督耶穌的救恩,我們就要將生命主權交出來,讓神掌管。但許多人卻不願意這樣做,原因是害怕神的處事方式與我們的不同。其實都不用怕的,因為神的方式不一定與我們不同。我們讓十字架佔有我們生命的寶座,就是將自己交在神的手中,讓神發揮我生命最大的可能。但許多時候,我們不肯將自己交給神,或者不敢將自己交給神,怕祂不知帶我們去哪裡?

我們寧可自己為自己打算,就好像耶羅波安那樣,明明神已經應許賜他十個支派、明明他已經得到神所應許的十個支派的擁立他作王,但他仍然信不過神,不肯將自己生命的寶座給神,反而只是利用神,利用宗教來為自己服務,鞏固我們的國度。

結語
耶羅波安本來藉藉無名,神卻揀選他,應許讓他成為十個支派的王。又給他兩個例子,吩咐他效法大衛,他的國就會長久;如果他學效所羅門,他就會被棄絕。

但是耶羅波安卻選擇了用自己的方法來保住神的應許。他始終沒有相信神的應許,沒有效法大衛敬畏神。甚至我們看見他一直沒有將神放在生命裡面。

從耶羅波安的生命,你會不會也看見自己?他所錯失的,會不會成為你的提醒?

耶羅波安的生命裡面,從來沒有為神留過位置。你呢?神在你生命裡面有一個怎樣的位置?

主是我萬有
1.求我心中王,成為我異象,我別無愛慕,惟主我景仰;
 充滿我思想,我心嚮往,睡著或睡醒,慈容是我光。
2.成為我智慧,成為我箴言,我願常跟隨,祢在我身邊;
 祢是我聖父,我是祢子,祢常居我心,我與祢合一。
3.我不求虛名,也不求富有,祢是我基業,從今到永久;
 惟祢在我心,永遠居首,天上大君王,祢是我萬有。
4.天上大君王,光明的太陽,容我享天樂,我已打勝仗;
 我心屬祢心,永無變更,萬有的主宰,成為我異象。
《生命聖詩》第387首

Monday, October 05, 2009

無以為繼

經文:列王紀上3:1-3﹐11:1-10

引言:所羅門王的墓誌銘
記得有一次講道的時候提到,生命不在乎長短,在墓碑上面,出生和死亡兩個年份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演繹這兩個數字中間那個破折號。

其實我是真是頗喜歡偶然去探訪墓地,是那些名副其實讓人土葬的墓地。我會留意一些墓碑上的年份,有時會嘆息一些生命的短暫。我也會留意一些碑文和墓誌銘,看看死者的生平事蹟,看看人們如何總結他的一生、如何為這個人蓋棺定論。

記得上一次分享的時候與大家看過大衛的生平,聖經以他為準則,用來評定一個王是好抑或是壞,我將上一次的講題定為「列王典範」,可說是我為大衛所寫的墓誌銘。

今日,我要跟大家看第二個列王紀的人物,所羅門。不知道你對所羅門的生平有多少認識,假如你有讀過列王紀第 1 至 11 章關於所羅門的經文,你對所羅門的生平應該略知一二,那麼你會為他寫下怎樣的墓誌銘呢?我就會用四句說話來為他總結一生:

 天之驕子 極盡榮華 恩中墜落 無以為繼

特別在列王紀上11:1-10 讓我們看見,儘管所羅門蒙神恩待、兩次向他顯現,最終他卻不能夠繼續對神的信仰,甚至招致神的憤怒。

究竟是甚麼原因呢?哪裡出了問題呢?

讓我們先回到起初,看看他如何經歷神的恩典。

I. 天之驕子
我們先看所羅門的出生。撒母耳記下 12:24-25 記載:「大衛安慰他的妻拔示巴,與她同寢,她就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所羅門。耶和華也喜愛他,就藉先知拿單賜他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因為耶和華愛他。」

假如你對大衛的生平有印象,你會記得拔示巴是誰。拔示巴是大衛殺了她的丈夫、搶奪過來的妻子。因為大衛這樣做,神在他的家中興起刀劍來攻擊他;後來大衛誠心悔改,所以神仍然悅納大衛,但是他與拔示巴淫亂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卻要夭折。這就是經文 v24 的背景。

v24:「大衛安慰他的妻拔示巴,與她同寢,她就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所羅門。」所羅門這個名字本身有“平安”的意思。神雖然擊殺了大衛與拔示巴的第一個兒子,卻賜給他們有第二個兒子;這不是必然的。所羅門的出生標誌著神的赦免、神仍然與大衛同在,是神賜下平安的證據。

不但這樣,v25 說神也喜愛所羅門;神藉先知賜給所羅門一個名字:耶底底亞,意思就是「耶和華所愛的」。所羅門為大衛家帶來平安的祝福,而且他是神所愛的。

不但這樣。在列王紀上 3:5 記載所羅門登基之後,神親自在夢中向他顯現,問他想要怎樣的賜福。這是何等大的恩典!神說:「你只管求」。幾乎是說「你求甚麼都必得著」。這個時候的所羅門,還未興建聖殿,甚麼都未為神做,神已經這樣恩待他。

不但這樣,到了第 9 章,當聖殿建成之後,神第二次向所羅門顯現,悅納他所作的,並且揀選他所興建的聖殿作為神永遠的居所。神兩次向所羅門顯現,這樣的恩待,連大衛也沒有。

我們看見神愛所羅門,不在乎他父母的結合是出於淫亂,也不在乎所羅門還未為神做過任何工作,從他出生開始神就愛他,沒有原因、沒有條件。

II. 極盡榮華
不但這樣。神不但沒有原因、沒有條件地愛所羅門,神還賜給他豐盛的恩惠,超過他所求、所想的。

列王紀上 3:4-5 記載「所羅門王上基遍去獻祭」,之後,夜間夢中,神向他顯現,對他說:「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所羅門怎樣回答?v9 所羅門說:「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從這個禱告可見當時的所羅門看重在百姓中間施行公平公義的判決甚於其他。

上帝也喜悅他這個禱告;經文 v11-12,神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不但這樣,神接著說:「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v13)。

神應許賜給所羅門王尊榮、富足,無人能及。究竟所羅門王有多富足、有多尊榮呢?列王紀上 9:26–10:29 讓我們看見一個大概。

大致來說,所羅門與推羅王希蘭合作,一同發展海上貿易,從遠近各地運來精金、寶石。列王紀上 10:14-15說:「所羅門每年所得的金子共有 666 他連得。另外還有商人和阿拉伯的諸王,與國中的省長所進的金子。」
666 他連得是多少?最保守的估計,666 他連得,大概是 20000 kg。(按照巿價估計,每個月大概是 45 億港元。)

所羅門王有多豪華?10:21-22 這樣說:「所羅門王一切的飲器都是金子的。黎巴嫩林宮裡的一切器皿都是精金的。所羅門年間,銀子算不了甚麼。因為王有他施船隻與希蘭的船隻一同航海,三年一次,裝載金銀、象牙、猿猴、孔雀回來。」這些精金、奇珍異獸,除了供所羅門享用之外,亦為他賺取豐厚的利潤。

還有不少遠近國家風聞所羅門的智慧、尊榮,都來聽他的講論,10:23-25 「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智慧的話。他們各帶貢物,就是金器、銀器、衣服、軍械、香料、騾馬,每年有一定之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還不止。10:28-29 記載,除了海上的貿易、國外的進貢,所羅門王也發展馬匹和戰車的貿易。他從埃及買來馬匹戰車,轉手出售給鄰近的赫人帝國,和亞蘭。

神果然應驗了對所羅門的應許,賜給他聰明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著他的智慧,所羅門得到遠近各國的仰慕,憑著他的智慧,所羅門也得到無數的財富。

III. 恩中墜落(王上4: 20-34﹐9: 26- 10: 29)
但這又如何呢?神沒有原因、沒有條件地愛所羅門,將無人能及的智慧、聰明、富足、尊榮都賜給他。接著又如何呢?

神這樣愛所羅門,這樣抬舉他、賜福給他,理論上故事發展下去,經文應該告訴我們,所羅門如何感恩圖報才是的。然而,我們讀列王紀上 11:1-10,就是緊接著第 10 章說所羅門如何地富足、如何地尊榮之後的經文,卻叫聽見的人感到錯愕。不但沒有感恩圖報,而且是背棄、偏離。「怎麼會這樣的?」

我們會問「為甚麼會這樣的?」在預備講章的過程裡面,我也禁不住問:「怎麼會這樣的?發生了甚麼事?甚麼時候開始的?」

當我嘗試去追溯可能的原因的時候,我留意到所羅門在如何運用他的智慧上面有一個很大的轉變。起初是怎樣的?列王紀上第 3 章,當所羅門求智慧之後,我們在 v16-28 讀到所羅門王判斷一件疑難的案件:兩個婦人爭奪一個嬰孩。所羅門很有智慧地解決了疑難,令到以色列眾人都敬畏他(v28)。

另外在 4:7 記載了所羅門王的管治,他設立十二個行政區,每區派駐管理的人。我們 4:20-21「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邊的沙那樣多,都吃喝快樂。所羅門統管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邊界。所羅門在世的日子,這些國都進貢服事他。」還有 v24-25「所羅門管理大河西邊的諸王,以及從提弗薩直到迦薩的全地,四境盡都平安。所羅門在世的日子,從但到別是巴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還有 v32-34「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他講論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樹直到牆上的牛膝草,又講論飛禽走獸、昆蟲水族。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來聽他的智慧話。」

這是所羅門統治的初期,他的智慧用在管治國家之上,為百姓帶來生活安定、富足。他的智慧用在教化之上,令到天下列國在文化上、在知識上也得著益處。

然而,去到後期卻完全不一樣。從 9:26 開始直到 10 章完結,我們看見所羅門多麼富足、多麼尊榮;我們卻看不見經文有提及猶大和以色列百姓。但有另一個字經常出現,這個字在 10:14-25 出現得最頻密。這個字是「金」——金子、精金。

神按照所羅門的祈求,賜給他智慧。起初所羅門將他的智慧用在猶大和以色列人身上,為人判斷是非、帶來國泰民安。可惜到後來,他的智慧成為他營商致富的資源;他憑著他的智慧在海上貿易、在戰車馬匹的貿易上都得到豐厚的利潤。更可惜的是,這些貿易除了令到所羅門過著豪華的生活之外,我們看不見這些利潤與猶大和以色列人有任何關係。

除此之外,我們亦都再沒有看見他的智慧為百姓解決甚麼的疑難,卻看見示巴女王參觀過王宮、見識過所羅門的智慧和福分之後,送給他多少多少的金子和香料。神所賜的智慧,為所羅門帶來富足和尊榮,然而這些富足和尊榮到後來只惠及所羅門自己。

這是何等可惜!神給所羅門智慧聰明,是他自己祈求的;神也賜給他富足和尊榮,超過他所求的。但他卻迷失了方向,在恩典裡面忘記了原本的心志,忘記了當日向神求智慧的目的。

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是這樣。有人將所羅門這個祈禱比喻作一個職場信徒的禱告,他向神求智慧,讓他在工作上、在職場上榮耀神。可能你也曾經向神禱告,祈求智慧、聰明、悟性,讓你在工作上、在職場上、在生意上榮耀祂,甚至建立神的國度。但在得到之後,在工作忙碌之中,甚至正正是在事業成功的當下,忘記了。忘記你曾經向神許下的諾言、忘記了你曾經有過的委身立志。

會不會是這樣呢?讓我們返到神面前,回想我們是在哪裡墜落,並且悔改,在神裡面重新得力、從新出發。

IV. 無以為繼
剛才說,神這樣愛所羅門,這樣抬舉他、賜福給他,理論上我們應該看見他如何感恩圖報才是的。然而事情不但不是這樣,所羅門反而是背棄、偏離神。我們又看見,神所賜豐富的恩典,所羅門開始的時候都與百姓、與列國的人分享,到後來卻只滿足他個人的享受。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當我繼續思想的時候,我發現,要問一個歸根究底的問題:所羅門的信仰究竟是怎樣的信仰?他與神的關係是怎樣的關係?

我嘗試從三方面來看:

(1) 沒有貫徹始終地敬畏神(申17:14-20﹔王上10:28﹐11:1-3﹐12:1-4)
首先讓我們回到摩西五經,看看神對一個君王有怎樣的要求。

我們看申命記 17 章。當時以色列人仍然在曠野,神吩咐他們,將來當他們進到迦南居住,要立君王的時候,作君王的要怎樣行事為人。申 17:16-17「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

你可以看到有哪些事情是君王不可做的嗎:(1)不可加添馬匹;(2)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他加添馬匹;(3)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4)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所羅門是怎樣呢?

列王記上 4:26「所羅門有套車的馬四萬」;10:28「所羅門的馬是從埃及帶來的,是王的商人一群一群按著定價買來的」;11:3「所羅門有妃七百,都是公主;還有嬪三百」;至於金銀,我們剛才已經看過第 10 章的經文了。神說「不可」的,所羅門都做足了。

我們繼續看。申 17:18-20 接著說:「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

在這方面,所羅門又怎樣呢?在列王紀上 12:1-4 記載,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去到北面卻遇到十個支派的抗議,v4 百姓對所羅門的兒子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作苦工」。神吩咐作君王的要誦讀律法,敬畏神,免得向弟兄心高氣傲,所羅門卻沒有做。

對比律法書上的要求,神說「不可」的,所羅門全都做了;神吩咐要做的,他卻沒有做。所羅門是完全沒有遵行神的吩咐。但他起初不是這樣的。列王紀上 3 章,神第一次向所羅門顯現的時候,他說:「你僕人我父親大衛用誠實、公義、正直的心行在你面前,你就向他大施恩典,又為他存留大恩,賜他一個兒子坐在他的位上,正如今日一樣」(v6)。接著他說:「耶和華我的神啊,如今你使僕人接續我父親大衛作王;但我是幼童,不知道應當怎樣出人。僕人住在你所揀選的民中,這民多得不可勝數。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辦別是非」(v7-9)。

明顯地所羅門與神的關係、對神的信仰是受他父親大衛的影響。可能他年少的時候看見大衛對神的敬畏:「用誠實、公義、正直的心行在神面前」,於是他效法大衛,承接王位之後就存著敬畏的心來管理百姓。然而,日子漸漸地過去,所羅門的心也漸漸地不一樣。剛才看過了,他利用神賜給他的智慧為自己積聚金銀,不再著意為百姓解決疑難。昔日,他將神的百姓看為最重要,現在卻不再著意為百姓謀福祉,甚至引起民怨沸騰,直接導致國家分裂。

我們看見所羅門儘管以敬畏神的態度來開始,他的敬畏卻不能夠堅持到底。

(2) 沒有貫徹始終地倚靠神(王上3: 1﹐11: 1-10﹐4: 26﹐10: 26)
第二,讓我們看看所羅門的信心和倚靠。列王紀上 3:1「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為妻」;其他譯本比較清楚指出,所羅門娶法老的女兒是政治婚姻,他主要的目的是與埃及結盟。

但是在列王紀上 11:1「所羅門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就是摩押女子、亞捫女子、以東女子、西頓女子、赫人女子。」v3「所羅門有妃七百,都是公主」。

讀這幾節經文,我們除了看見所羅門為自己多立妃嬪之外,讓我們都留意這些妃嬪來自甚麼地方。

讓我們先有一個猶大以色列的地理概況:猶大以色列在大海的東邊。第一個提及的國家是埃及,在猶大以色列的南面。接著是在猶大以色列東邊的摩押,亞捫、以東。然後是猶大以色列的西北,海邊的西頓,和比較遠的赫人帝國。

從地理所見,所羅門所娶的這些外邦女子,來自圍繞在猶大以色列四周的各國。而且經文告訴我們,這些不是普通女子,他們都是公主。所羅門娶遍了東南西北各個鄰近國家的公主;當中的政治味道就很清晰了。中國古代也有不少「和番」故事,道理是一樣:與鄰近國家結盟,可以保證互不侵犯。婚姻是最有效的工具。

值得我們思想的是,所羅門為了保證不受鄰國侵擾,寧願做出神明明吩咐不可以做的事情,究竟在他的心目中甚麼是最重要的呢?國家安定真的是那麼重要嗎?重要到他寧願違背神的吩咐?

我們再看多些。列王紀上 4:26 說「所羅門有套車的馬四萬,還有馬兵一萬二千。」10:26 說「所羅門聚集戰車馬兵,有戰車一千四百輪,馬兵一萬二千名。安置在屯車的城邑和耶路撒冷,就是王那裡。」參考歷代志的經文,發現這個馬匹的數目可能值得商榷;根據歷代志下 9:25 記載,「所羅門有套車的馬四千棚」。一些解經家估計每一棚的馬匹就是一輛戰車所需要的數量,可能是三匹。這樣馬匹數量就只有12000匹。假如真是這樣,所羅門馬匹的數量就只是12000;這就與馬兵的數量相符了。

就當這是正確,我們可見,所羅門只有 1400 輛戰車,他馬匹的數量卻超過所需要的接近三倍。這表示甚麼?也許所羅門準備購入更多的戰車;又或者,他正是要預備三倍於戰車的馬力,以備進入戰爭時可以供應不絕。那又如何呢?那又有甚麼問題呢?問題是:為了充實戰鬥力,所羅門寧願違背神的吩咐,派人到埃及去買這些馬匹回來。在所羅門的心目中,究竟甚麼是最重要的呢?提升軍備戰鬥力真是那麼重要嗎?重要到寧願違背神的吩咐?

可能你會問,作為一國之君,所羅門是應該充實國家的軍備戰鬥力的,他是應該與鄰近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的。為甚麼會是問題呢?

讓我們又回去看看起初是怎樣的。列王紀上 3:7-9,當所羅門登基之初,他說自己是幼童,不知道應當怎樣出入。當然不是說他真的很年幼,而是當時的所羅門謙卑地向神祈求。之後在 9:4-5,神第二次向所羅門顯現時,應許他:「你若效法你父大衛,存誠實正直的心行在我面前,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我就必堅固你的國在以色列中,直到永遠」。

起初的所羅門以謙卑的心尋求神,而神也應許祂要堅固所羅門的國位。可是不知道在哪一刻開始,他漸漸地不再相信神的應許,他漸漸地不再倚靠神保衛國家。他寧願倚靠與鄰國結盟,他寧願倚靠增加軍備;他寧願靠自己的方法、他寧願靠自己的計劃。

我們看見所羅門儘管開頭的時候有神的應許與他同在,他卻不能夠堅持倚靠神到底。

(3)沒有貫徹始終地愛神(王上3: 1-3﹐11: 1-4)
或者,最歸根究底的是所羅門不能夠堅持到底地愛神,以致他沒有將神看為最重要的。

讓我們來看所羅門對神的愛。列王紀上 3:1-3「所羅門與埃及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為妻,接她進入大衛城,直等到造完了自己的宮和耶和華的殿,並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當那些日子,百姓仍在邱壇獻祭,因為還沒有為耶和華的名建殿。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

這個時候的所羅門雖然娶了法老的女兒,但那只是政治考慮,他愛的是耶和華。他怎樣表達他愛耶和華呢?他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不是說大衛有自己的律例,而是大衛所遵守的誡命律例,所羅門也照樣遵守。

所羅門愛耶和華,效法他父親大衛遵行神的律例。可是這一份愛神的心,到了後期卻漸漸地不一樣了。列王紀上 11:1 說「所羅門王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就是摩押女子、亞捫女子、以東女子、西頓女子、赫人女子。論到這些國的人,耶和華曾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不可與他們往來相通,因為他們必誘惑你們的心去隨從他們的神。所羅門卻戀愛這些女子。」

起初的所羅門,雖然娶了法老的女兒,他愛的是耶和華。後來的所羅門,寵愛那些外邦女子,隨從他們的神。

但是神豈不是一直都恩待所羅門嗎?他的出生,他蒙神賜福,親自向他兩次顯現;為甚麼所羅門對神的愛是如此的脆弱,這麼輕易他就轉去隨從別神呢?

讓我們看列王紀上 11:3-10「所羅門有妃七百,都是公主;還有嬪三百。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的順服耶和華他的神。因為所羅門隨從西頓人的女神亞斯她錄,和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效法他父親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所羅門為摩押可憎的神基抹和亞捫人可憎的神摩洛,在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建築邱壇。他為那些向自己的神燒香獻祭的外邦女子,就是他娶來的妃也是這樣行。耶和華向所羅門發怒,因為他的心偏離向他兩次顯現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曾吩咐他不可隨從別神,他卻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的。」

整段經文,幾次提及所羅門的心,幾次都是說所羅門的心被誘惑去隨從別神、偏離耶和華。主耶穌曾經說過:我們的財寶在哪裡,我們的心就在那裡。(太6: 21)意思是我們看甚麼為寶貴的、看甚麼是重要,我們的心就會在那裡。所羅門的心在哪裡呢?

我們一路看所羅門的生命,我們看見他的心早已經不在神的身上。但開始的時候不是這樣的。開始的時候所羅門是以敬畏神為首要的;他求智慧來判斷是非他也運用神給他的智慧來造福百姓、惠及列國。可是到後來,他不斷的為自己加增財富,也不斷的享受他的智慧所帶來的尊榮,他的心就漸漸地專注了在這些財寶、尊榮之上。本來,富足和尊榮都是神給他的恩典,到後來他只愛這些恩典,而不再愛神。

經文又兩次指出所羅門「不效法他父親大衛」。大衛是怎樣的?聖經形容大衛「誠誠實實順服耶和華」(v4)、「專心順從耶和華」(v6)。大衛愛神是誠實、專心的。在詩篇 27:4 大衛就曾經說過:「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大衛對神從始至終都存著專一的心,委身給神,以神為他的滿足。

後來的所羅門卻不再效法他父親大衛了。他失去了愛神的心,聖經說他反而隨從那些外邦的神,為他們建築邱壇、向他們燒香獻祭。是不是說這就表示他愛那些神呢?可能也不是。11:7-8 說,他為那些外邦神在山上建築邱壇,只是為了那些他寵愛的妃嬪。這個時候的所羅門已經不再遵行大衛的律例,只按著自己的喜好、照著自己的心意來行。

為甚麼會變成這樣的呢?

如果用我們今日的術語來說,所羅門不只是第二代信徒,他自己對神是有經歷的。他曾經愛神的,然而他對神的愛沒有進深。所羅門一生享受神所賜給他的智慧、富足和尊榮,神將這些賜給他,因為神愛他。所羅門卻只是滿足於這些恩典,滿足於被神所愛,他沒有進一步將自己委身給神,他沒有用愛來回應。

這個會不會也是我們的寫照。我們來尋求神,要得神的幫助、要得神的恩典賜福,我們卻沒有用愛來回應神。
當然,我們要尋求神的幫助和恩典,然而讓我們不要停在那裡。讓我們透過得著神的恩典和幫助,進而更深的與神相交,更徹底的將自己委身給神。

結語
今日剛巧是聖餐主日。每個月我們都以聖餐來記念主耶穌拯救的恩典。容我們撫心自問,我們有多愛神呢?

神對我們的愛不但是將福氣、恩惠賜給我們,不但是幫助我們,恩待我們。神對我們的愛是祂將自己給我們。我們又有沒有將自己給祂呢?

主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就在那裡。」你的心在哪裡呢?會不會你好像所羅門那樣,享受了神的愛、神的恩典,卻沒有用愛回應神呢?會不會你好像所羅門那樣,原來心底裡面你仍然未曾將自己委身給神呢?

箴言4: 23提醒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讓我們以所羅門為警惕,不要將我們的愛錯置在神以外。讓我們學效大衛,對神存著專心、專一,尋求以神為我們的滿足。

今要主自己
1.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
 前所要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2.前用己力苦試,今完全信靠;前要一半救恩,今要全得救;
 前常用手拉主,今主手牽我;前常漂流無定,今錨已拋妥。
3.前我忙於計劃,今專心祈求;前我非常掛慮,今有主眷佑;
 前我隨己所欲,今聽主訓語;前我不住求問,今常讚美主。
4.前是自己作工,今靠主工作;前我欲利用主,今讓主用我;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主;前為自己勞碌,今為主而活。
5.前我盼望屬主,今知主屬我;前我燈將熄滅,今照耀輝煌;
 前我等待死亡,今候主再來;我一切的盼望,安妥主幔內。
副歌:永遠高舉耶穌,讚美主不歇;
   一切在耶穌裡,惟祂是我一切。

Monday, August 24, 2009

列王典範

經文:列王紀上2:1-4; 15:4-5

引言:從結局開始
今天分享的經文,列王紀上2:1-4,是大衛臨終的遺言。其實這篇遺囑從 v2 開始直到 v9,提到一些大衛囑咐所羅門要做的事情,包括要懲罰某些人、又要報答某些人。但是在囑咐這些事情之前,大衛先囑咐所羅門:「要遵守耶華所吩咐的,照著摩西律法上所寫的行主的道…」。因為這是關乎國家興亡的。大衛說,神應許過,只要他的子孫謹慎自己的行為,盡心盡意誠誠實實的行在神面前,他的國就可以延續。

然而歷史的發展卻讓我們看見,事情是按著人的軟弱發生。假如歷史是一個故事,故事的結局記載在列王紀下25:1-12,和歷代志下36:22-23。

I. 國分南北卻不致消滅
儘管大衛臨死時千叮萬囑,所羅門和他的後人始終未能夠盡心盡意誠誠實實的遵守主的道,以致以色列不但國家分裂,而且先後亡國。然而因著神的大能,在亡國之後70年,他們有機會重回故土,重建聖殿、重新生活。

這件亡國被擄事件發生在主前586年,與大衛臨終相隔了370幾年,期間發生的事情都記載在列王紀和歷代志裡面。然而仔細讀進去,我們會發現,這兩卷書都沒有詳細記載一些所謂歷史大事,這兩卷書裡面記載的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透過這些人,神讓我們看見祂對以色列的不離不棄,看見祂怎樣陶造祂的子民。

往後我會跟你思想列王紀裡面的人物;今天我先跟你看以色列這三百多年的王國歷史。

(1) 國分南北
以色列自掃羅開始直到所羅門,一般稱為「聯合王國時期」。來到所羅門的時候,神預言國家將要分裂。為甚麼呢?列王紀上 11:9-13 這樣說:「耶和華向所羅門發怒,因為他的心偏離向他兩次顯現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曾吩咐他不可隨從別神,他卻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的。所以耶和華對他說:你既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然而,因你父親大衛的緣故,我不在你活著的日子行這事,必從你兒子的手中將國奪回。只是我不將全國奪回,要因我僕人大衛和我所選擇的耶路撒冷,還留一支派給你的兒子。」

就是這樣,到所羅門的兒子登基之後,以色列就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以色列共有十個支派,南國猶大,就只有猶大支派。

南北兩國的情況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分別,在另一些方面則相似。相似的是,他們都在信仰上、在社會倫理道德上得罪神。這些我們遲一些有機會再看。

南北兩國最大的分別是在政治局勢方面。北國以色列比南國早一百多年亡國。從分裂到亡國差不多二百年裡面,北國一共經歷了九個王朝、十九個君王統治;每個王朝都是以血腥暴力來更替的。在信仰上,整段歷史裡面,北國人都是拜金牛犢的;而所有統治的君王都是拜外邦偶像的。主前 721 年亡國之後,北國百姓被遷徙到其他地方,又有外邦人被遷進以色列境內,在互相通婚之下導致血統摻雜;所以十個支派後來已經不再可以辨認的了。

而南國猶大,在亡國之前經歷了二十個君王的統治,不過他們全都是承繼大衛的血統,所以只是一個王朝;而承繼王位的都是父傳子、或兄弟相傳,沒有經過鬥爭。在信仰上,南國一直保持在耶路撒冷的敬拜;二十個君王裡面,有六個是好的。主前 586 年亡國,國內大部分的人都被擄到巴比倫,在那裡他們可以保持著自己群體聚居,與外邦人隔開,因而維持了純正的猶太人血統。所以當七十年之後返回耶路撒冷的時候,有不少人可以追溯自己的祖先,證明自己屬於哪一個宗族。

(2) 不致消滅(王上11:12-13)
這樣概括的比較之下,我們發現南北兩國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偶然的。當然我們可以從人間政治的角度來分析,十支派跟猶大怎樣從起初就不和、南北國統治者如何利用信仰來作為統治手段,或者說亞述、巴比倫、波斯三個帝國對於戰敗國有怎樣不同的政策……諸如此類。然而在聖經裡面卻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解釋:是因大衛的緣故。

在剛才看的那一段列王紀上11章的經文,我們再看 v12-13:「然而,因你父親大衛的緣故,我不在你活著的日子行這事,必從你兒子的手中將國奪回。只是我不將全國奪回,要因我僕人大衛和我所選擇的耶路撒冷,還留一支派給你的兒子。」兩次提到「要因大衛」:因大衛的緣故,事情要延遲發生;因大衛的緣故,還剩一個支派給大衛的後裔統治,讓大衛的國可以延續。

北國全然敗壞,南國不致消滅,唯一的原因是大衛。

II. 評價君王好壞的準則
我們讀列王紀,不能夠不留意大衛的影響。剛才說過,南國猶大二十個君王裡面有六個是好的。怎樣算是好呢?聖經評價所謂好與壞原來很簡單,「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的就是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的就是壞。但仔細地看,原來好與壞也各自有不同的程度。

(1) 「壞」的三個類別:「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
我們先看壞的。聖經說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其中也可以分為三類:

(a)「不像大衛」:
第一類是不像大衛、不效法大衛的。
「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效法他父親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王上11:6)
「亞比央行他父親在他以前所行的一切惡,他的心不像他祖大衛的心,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王上15:3)
「約坦……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正的事,卻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王下16:2-3)
那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的王,沒有效法大衛跟從神,所以他們被神判為不好的。

(b)效法他列祖/父親的:
第二類是效法他們不敬畏神的列祖,或者父親。
「亞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與他父親瑪拿西所行的一樣」(王下21:20)
「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王下23:32)
「約雅敬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王下23:37)
「約雅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親一切所行的」(王下24:9)

(c)效法外邦人:
第三類是不但止不效法大衛,而且還效法外邦人、或者效法北國以色列的王那樣的。
「約蘭……他行以色列諸王所行的,與亞哈家一樣;因為他娶了亞哈的女兒為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8:18)
「亞哈謝效法亞哈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與亞哈家一樣,因為他是亞哈家的女婿」(王下8:27)
「瑪拿西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王下21:2)

(2) 「好」的三個層次:「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
然後,我們看怎樣算是好的。聖經說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也有三個層次:

(a)第一個層次是「效法他父親」:
「約沙法行他父親亞撒所行的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22:43)
「約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訓他的時候,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下12:2)
「亞瑪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衛,乃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王下14:3)。算不錯了,但仍然比不上大衛。
「亞撒利雅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父親亞瑪謝一切所行的」(王下15:3)

(b)第二個層次是「效法大衛」:
「亞撒效法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15:11)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王下18:3)

(c)第三個層次是「行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
只有一個王被記載:「約西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王下22:2)。約西亞做了甚麼呢?我建議你仔細讀列王紀下22-23章和歷代志下34-35章;每一次讀我都深受感動。

III. 大衛配得有此榮譽?
我們從這些經文看見,神以大衛來做準則去評定一個君王是好定是壞。大衛的生命有甚麼質素,以致他有這樣的榮譽呢?

讓我們回來看今天的經文:列王紀上2:1-4:「大衛的死期臨近了,就囑咐他兒子所羅門說: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所以,你當剛強,作大丈夫,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照著摩西律法上所寫的行主的道,謹守他的律例、誡命、典章、法度。這樣,你無論做甚麼事,不拘往何處去,盡都亨通。耶和華必成就向我所應許的話說: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盡心盡意誠誠實實地行在我面前,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

(1) 記念神的家:
大衛是否叫所羅門死守著一些「律例、誡命、典章、法度」呢?在這段經文裡面,大衛提到神向他的應許。

這個應許記載在撒母耳記下7:1-16:「王住在自己宮中,耶和華使他安靖,不被四圍的仇敵擾亂。那時,王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神的約櫃反在幔子裡。拿單對王說:你可以照你的心意而行,因為耶和華與你同在。當夜,耶和華的話臨到拿單說: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凡我同以色列人所走的地方,我何曾向以色列一支派的士師,就是我吩咐牧養我民以色列的說:你們為何不給我建造香柏木的殿宇呢?現在,你要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樣。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凶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他們,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像離開在你面前所廢棄的掃羅一樣。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神向大衛這樣應許的時候,原來是大衛有意為神建造聖殿的時候。經文 v1-7 裡面提到的「宮、殿宇」,原本是同一個字;而 v8-16 裡面提到的「家、家室」也是同一個字。大衛在自己家裡平靜安穩的時候,想到神的約櫃「無家可歸」,於是立意要為神建立一個家。因著大衛的這一份心思,神應許要為他建立他的家,永遠堅定。

大衛囑咐所羅門說,神答應過,要是他能夠「謹慎自己的行為,盡心盡意誠誠實實地行在神面前」,神就會實現這個應許:大衛的家必定在神面前永遠堅立。

很明顯大衛不是吩咐所羅門要死守一些「律例、誡命、典章、法度」。在撒母耳記下 7:1-16 的經文,我們看見,神這個應許並不是獎勵大衛遵守律法、規行矩步;乃是神悅納大衛對神的心思。正如經文所說,神不需要殿宇,祂已經自足、一無缺欠;然而,他悅納人想念祂,祂喜悅人記掛著祂的事情。

大衛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心裡面是真的想念神、真的記掛神的事情。換做我們,當神說用不著你參與建造聖殿的工作,大概我們大部分人都會心安理得,不再想這事。可大衛不是這樣。你可以看歷代志上22至29章,就會看見,儘管神不用他建造聖殿,大衛仍然為聖殿的各方面籌備:儲備金銀、安排物資、編排事奉人手……,讓我們看見,大衛是真的一心一意要為神的家出一分力,並不是要得到甚麼獎賞或者回報。

(2) 心緊靠神:
大衛的生命裡面還有甚麼質素,以致神以他作為好的準則呢?我們看列王紀上15:4-5:「然而耶和華他的神因大衛的緣故,仍使他在耶路撒冷有燈光,叫他兒子接續他作王,堅立耶路撒冷。因為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都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一生沒有違背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

這兩節經文可算是對大衛一生的蓋官定論。儘管神喜悅大衛,聖經也稱大衛做「合神心意的人」(撒上13:14),這並不表示大衛是完美無瑕。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其實大衛一生裡面不止一次得罪神,不過唯有這一件「赫人烏利亞事件」成為他的污點。這件事記載在撒母耳記下11-12章。我不在這裡詳細看這件事了。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大衛在犯罪之後、當神責備他的時候,他怎樣回應。

撒耳母記下12:13記載,拿單先知責備他的時候,大衛就只是說了一句話:「我得罪耶和華了!」要承認自己犯錯不是容易的。之前的掃羅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犯錯,三番四次找藉口解釋。可能我們也是這樣,很多時人都是傾向找藉口,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有時候也會將責任推給別人、推給環境。大衛沒有這樣做。他不但馬上承認過錯,而且向神深切悔罪。詩篇 51 篇就是他為這件事而寫的。我們來看其中幾節。詩篇 51:4 大衛說:「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v10-11「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v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大衛明白他得罪神,招致責罰是神彰顯公義。然而他更加體會清潔的心、正直的靈是神恩典的賜予,不是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當落在過犯之中,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是回到神面前,全心謙卑、向神悔罪。

人是軟弱的,我們是會犯罪的。有時我們可能落在兩個極端,一個是不承認,為自己找藉口推搪。另一個極端是完全被罪壓傷,不相信神要赦免我們。然而大衛給我們的榜樣是,就算是軟弱跌倒、落在罪惡過犯之中,我們仍然要來尋求神,不是「可以」來尋求神,而是「要」來尋求神。不要容讓自己在罪的憂傷裡面放棄,而是更要來靠緊神,因為神有憐憫、有恩典,祂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祂願意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

詩篇 51:12-14,大衛禱告說「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過犯的人,罪人必歸順你。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求你救我脫離流人血的罪!我的舌頭就高聲歌唱你的公義。」

大衛不單止沒有落在兩個極端之中,他領受了赦罪的恩典、得著拯救之後,他還進一步將神的道指教人、歌唱神的公義。大衛讓我們看見,軟弱之中、犯罪之後,我們仍然可以靠著神繼續有力前行,只要我們來接受祂赦罪的恩典。

(3) 全是恩典:
大衛的生命裡面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思想的質素,以致神以將他為「好」的準則。我們看撒母耳記下23:3-5「以色列的神、以色列的磐石曉諭我說: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嗎?」

這段經文是大衛晚年的時候所作的一首詩歌;雖然我們不知道他是在甚麼場合之下寫這首詩歌,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見大衛對於自己的認知,以致他更深體會,一切全是恩典。

v3-4 說出一個神喜悅的君王應該是怎樣的:他應該以公義治理人民,也應該是敬畏神的。我們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統治的人理當如此,不過我們也知道這並不是必然的,就正如大衛在 v5 接著說:「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我們跟大衛一樣,知道他並非如此,在「赫人烏利亞事件」上面,大衛既不是「以公義治理人民」,也沒有敬畏神。

當然大衛也不是神眼中的惡人。事實上,年輕時的大衛行為正直、作事公義。當他被掃羅追殺的時候,有兩次機會他可以輕而易舉就殺害掃羅,但他都沒有那樣做,只因為他尊重掃羅是神的受膏者。我們從詩篇 18 篇看見,大衛也曾經以為神揀選自己,是因為他的正直和公義。詩篇 18:20-26 這樣說:「耶和華按著我的公義報答我,按著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因為我遵守了耶和華的道,未曾作惡離開我的神。他的一切典章常在我面前;他的律例我未曾丟棄。我在他面前作了完全人;我也保守自己遠離我的罪孽。所以,耶和華按我的公義,按我在他眼前手中的清潔,償還我。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

然而那是年輕的大衛。來到晚年,大衛更深看見自己的軟弱。儘管他年少時如何敬畏神、如何遵行神的道,如何保持自己手潔心清,有一天他犯了錯、得罪神,帶來家庭的巨變,刀劍、淫亂的禍害不斷。「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才是大衛一生的寫照。

然而,大衛的一生卻不是停在這裡。撒母耳記下 23:5 大衛說:「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麼?」蓋官定論,大衛不是慈愛的人、不是完全的人,也不是清潔的人,神卻與他立永遠的約。永遠的約,就是永遠的約。不因為大衛行為不再正直、作事不再公義而有妨礙,因為守約的是耶和華。

早一陣子,有機會聽一位講員分享這段經文,他不但幫助我們從這段經文看見神的恩慈、憐憫,看見神的永約不會因人的行為有所動搖。他更幫助我們看得更深更廣。

在馬太福音第 1 章記載了耶穌基督的家譜。在 1:6 提到大衛時說:「耶西生大衛。大衛從烏利亞的妻子生所羅門。」家譜裡面記載大衛的後裔時,為甚麼偏偏要特別記著「烏利亞」這個名字呢?他大可以像其他名字那樣,只說「耶西生大衛,大衛生所羅門」,或者說「大衛從拔示巴氏生所羅門」,但聖靈卻感動人在記載耶穌基督家譜的時候,特意留下「烏利亞」這個名字。

假如神真的好像大衛年輕時所說的:「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晚年的大衛根本就沒有機會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假如神真是這樣對待我們,根本沒有一個人可以活得過一天。上帝卻不是這樣。

烏利亞的名字在耶穌基督的家譜出現,是提醒我們,神不是按照我們是否慈愛、是否完全、是否清潔來待我們。神是按照祂的慈愛、祂的憐憫、祂的恩慈來待我們。上帝容許「赫人烏利亞事件」出現在耶穌基督的家譜,是要讓我們看見,祂不介意我們的軟弱,即便是我們看自己那是何等不堪、何等污穢、何等羞恥,都不影響神的恩慈。

神就是這樣無條件地接受一個這麼軟弱、甚至常常犯罪的我們。唯有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赦罪,我們才明白何謂恩典。

我喜歡讀聖經人物。因為聖經裡面,除了耶穌之外,沒有一個人是無瑕無疵的。神也不要我們裝扮作無瑕無疵;甚至神也不要我們努力做到無瑕無疵,因為根本沒有人做得到。

大衛說:「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麼?」神揀選大衛,應許他的家他的國必定在神面前永遠堅立,並不是因為大衛「謹守律例、誡命、典章、法度」。大衛吩咐所羅門要「謹慎自己的行為,盡心盡意誠誠實實地行在神的面前」固然是要的,因為透過這些外在的行為,把我們內心對神的敬畏表現出來。但是讓大衛蒙神賜福的並不是這些行為。
神與大衛立永遠的約,是沒有理由的。大衛的見證是,在他的軟弱敗壞裡面,神並沒有丟棄他,神仍然繼續拯救他。唯一的解釋是:神的恩典。

就算是承繼大衛的那二十個君王之中大部分都是得罪神的,神仍然持守祂對大衛的承諾,讓他的國永遠堅立。剛才說故事的結局:歷代志下36章,就是記載了,當他們被擄到巴比倫之後,神以大能將他們領回。而且神透過先知預言,末後將會從大衛的後裔興起拯救者(耶30:9; 何3:5)。今天我們也可以見證,主耶穌就是承繼著大衛,成就永遠國度的那一位。

結語:盛載上帝的應許
從一個民族的歷史那麼闊的角度,讓我們回來看看我們自己。既然神以大衛作為「好」的準則,讓我們從他身上學習。

首先,讓我們學習大衛以神為念。他對神的家的思念、他願意為聖殿預備一切,這些都值得我們思想。

是甚麼讓大衛願意這樣為神的家花心思呢?

我們剛才看過,他不是為了要得到回報,或得到賞賜。在撒母耳記下 7:18-19,當先知拿單向大衛轉述了神的應許之後,大衛向神禱告說:「主耶和華啊,我是誰?我的家算甚麼,你竟使我到這地步呢?主耶和華啊,這在你眼中還看為小,又應許你僕人的家至於久遠;主耶和華啊,這豈是人所常遇的事嗎?」

大衛從開始起意為神建造聖殿,到他持續為聖殿預備一切,推動著他的是對神一份感恩的心。大衛很深的體會神對他的恩情不是「人所常遇的事」。也許這句經文值得我們咀嚼:我們所領受的,不是人所常遇的事。神不一定要施恩給我們,神不一定要拯救我們的。救恩的奧秘是聖靈感動一些人接受福音,但有一些人始終拒絕。我們不知道為甚麼聖靈要感動我們、為甚麼神要拯救我們,但祂就是從萬人當中選上了我們。

大衛想念神的家,以神的事為念,是為了回應神在他身上所施的恩惠。要效法大衛,我們首先要學會數算恩典。有沒有看見臨到我們的事情是神的恩典呢?抑或只是想強求神成就我們自己的心意呢?做到、做不到某些事情;得到、得不到某些東西都是神的恩典。我們願不願意順服,就好像大衛那樣放下自己的想法,願神的旨意成就,並且看見是神的恩典呢?

大衛值得我們學效的第二方面,是他在軟弱之中緊靠神。仍然是恩典。

仍然是因為神的恩典,所以大衛在軟弱犯罪之後能夠緊靠神,沒有被罪咎感吞噬。很多時候,撒但會在我們內心控訴,讓我們覺得沒有面目來到神的面前尋求赦罪,或者令到我們以為要做許多的事情來補償。大衛不是這樣。他聽到神的責備就來到神面前悔罪,他清楚知道自己無能為力,他只尋求神的恩典。我不知道你的情況,假如你正在罪咎之中,假如你不肯定自己是否蒙神赦免,無須猶疑,你只需要來到神面前;不管你覺得自己的罪是何等大,不管你是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得罪神,只要放開心懷,坦然接受赦罪的恩典,你就可以從神支取力量走過每一天。

正如耶利米哀歌3:22所說:「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神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上帝的恩典憐憫是我們唯一的倚靠。

回應詩:【奇異的愛】《世紀頌讚》289 首
1.怎能如此,像我這樣罪人,也蒙寶血救贖大恩?
 主為我受痛苦鞭傷,也為我死在十架上。
 奇異的愛,怎能如此,我主我神為我受死?
2.我主離開天上寶座榮華,無限恩惠白白賜下,
 謙卑虛己,顯彰慈愛,流血救贖亞當後代;
 恩典憐愛,無涯無邊,罪人像我竟蒙厚愛!
3.我靈受困,多年在牢獄中,被罪包圍,黑暗重重;
 主眼發出復活榮光,我靈甦醒,滿室光明!
 枷鎖脫落,心靈獲釋,我就起來跟隨主行。
4.不再定罪,心中除盡憂愁,我擁有主並祂所有。
 主內生活讓祂居首,穿起義袍聖潔無垢;
 坦然無懼到寶座前,藉主救贖,獲得冠冕。
副歌:奇異的愛,怎能如此,我主我神竟為我死!

Sunday, July 12, 2009

預備主的道

經文:馬可福音1:1-9﹔路加福音3:2-17

引言:生命短暫
思想這篇講章時,心裡不期然想起過去的兩個月,在我身邊相繼有人離世,有親人、有教會的同工。還沒有來得及讓事件沉澱,轉眼之間,日子飛快地過去,今天已是7月,2009年已經來到下半年了。

詩篇 90 篇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以到八十歲。」但其實當我們認真的思想,無論是天意抑或人為,七十、八十歲並不是必然的。我所事奉的教會有一位行政同工,因為安裝心臟起搏器的傷口發炎,入院四十多日,終於上個月去世,他不過是五十歲出頭。也許,在你身邊也有一些認識的人,年輕的時候,或者中年、壯年的時候就已經離開世界。一生的年日不一定有七、八十歲。

然而生命不在乎長短。我另一位同工常常引述她老師所說的一句話:「在墓碑上面,出生與死亡兩個年份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兩個數字中間那個破折號。」我們一生的年日怎樣度過,就是我們如何演繹那個破折號。

今日,我跟大家思想聖經裡面一個很熟悉的人物——施浸約翰。約翰死的時候也只是三十出頭,可以說是很短的人生;但從他的生命卻可以看見,他將墓碑上面的那個破折號演繹得十分有力。

我們先來看他的出生。

I. 施浸約翰的出生
馬可福音1:2 說:「正如先知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這句經文出自瑪拉基書3:2,先知預言有一天神要臨到,來施行審判。到時候,祂會差遣使者先行,為祂預備道路。施浸約翰就是這一位神所差遣的使者,是耶穌基督的先鋒。

讓我們來看看神怎樣預備祂自己的使者。根據路加福音1:5-80 的記載,時間大概在馬利亞被聖靈感孕之前半年,有一天,一位天使來到一個老祭司撒迦利亞的面前,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伊利莎白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

這位撒迦利亞與妻子都已經年紀老邁,聖經說他們在神面前是「沒有可指摘」的義人,可惜他們無兒無女。天使來到向他宣告說,神垂聽了他們的祈禱,他們將要生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並不是普通人,聖經繼續說:「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然後,當這個孩子,就是施浸約翰出生之後,撒迦利亞被聖靈感動,預言說:「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

原來,約翰的出生是神特別的安排。正是馬可福音1:2 所說,在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之前,神差遣使者在祂前面「預備道路」。是神首先預備了約翰的出生,然後差遣他去預備主的道路。

II. 施浸約翰的生活
然而,儘管是神預備約翰的出生,他是否活在神心意之中卻不一定。我們知道聖經裡面另外有一位聖經人物,也是在神預備之下出生卻沒有活在神的心意之中。相反,施浸約翰卻值得我們思想和學習。

施浸約翰是怎樣活出他一生的呢?我們看聖經的記載。馬可福音1:6 說「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這是甚麼意思呢?聖經不是要告訴我們約翰的衣著打扮、飲食習慣,聖經是要讓我們看見約翰的生活方式。他的衣著、食用都很簡單,因為有另一些事情令他更加關注。

路加福音1:80 說到約翰的成長說:「那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聖經說約翰住在曠野,又不是簡單地說他住在哪裡。

根據一些猶太歷史的記載,在約翰的時代,以色列人中間興起了一個教派,他們強調節儉的生活,只擁有必須品。他們一般都遠離城鎮,聯群隱居,過著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所以有人以為約翰是屬於這類群體。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接近的,都是刻苦、樸素,遠離耶路撒冷生活。另一個相似的地方是,約翰與這個教派都會施行浸禮,呼籲人悔改。

然而約翰與這個教派是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個教派聯群隱居部分原因是不滿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特別是宗教領袖的不敬虔。但約翰並沒有真正的離開耶路撒冷。約翰過著簡樸的生活,在曠野施浸,對眾人傳赦罪的浸禮,是因為他對歷史終結有極大的關注。

馬太福音3:1,在記載施浸約翰的時候,提到:「那時,有施浸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天國近了」,是新約時期以色列人十分明白的概念。以色列在主前第六世紀亡國之後,猶太人一直期待神的拯救臨到;他們相信有一天神要差派彌賽亞來復興以色列國(徒1:6)。

約翰知道自己的出生是神所預備的,他一生的使命就是要行在主的面前,預備他的道路。故此,約翰的成長階段都是在等候彌賽亞來臨,他一生都在預備之中。到有一天,神帶領他出來傳道,他就宣告:「天國近了」,神的日子臨近了,要悔改了。

不知道你的日子會不會也是在某一種的等候、某一種預備之中度過的呢?我們等候甚麼,我們預備甚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樣看自己的出生,和成長。

毫無疑問地,我們每一個人出生之後就不斷地被灌輸一些概念:我們的出生有甚麼價值、有甚麼意義。可能會有人告訴我們:我們要出人頭地、要勤力讀書、要努力賺錢、要孝順父母;當然這些都是好的教導,是好的推動力。不過,如果這些成為我們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你出世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勤力讀書、努力賺錢」,那麼我們一生的等候和預備就只是屬於物質和世界的。

有一些人的出生可能有很特別的使命的,譬如近十幾年來聽見一個說法,因為小朋友患了重病,於是父母決定多生一個小孩,用新生嬰兒的臍帶血來救他。又或者你也聽過一個最常聽見的說法,多生一個小孩,讓哥哥姐姐有個伴。不知你的出世會不會也有著這些使命呢?

無論你的出生是有著怎樣的背景,或者你家人告訴你,你的出生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今日當我們都在基督裡面得到新的生命,我們就有了不同的使命。我們有新的等候,我們應該有新的預備。

「天國近了」同樣是我們今日面對的提醒和宣告。今日,我們都相信有一日主耶穌要再來;今日,我們與昔日施浸約翰有著同樣的等待。我們是否與他一樣有著同樣的預備呢?

約翰怎樣預備自己?我們看見施浸約翰在生活方式上面預備自己,他過著簡樸的生活,專注地關心歷史的終結,向人宣講悔改的信息,預備人的心歸向耶穌。今日,讓我們都思想自己所關注的是甚麼,自己所等候是甚麼。是不是只是想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質素、如何升級?抑或是一些有永恆價值的事情呢?

III. 施洗約翰的傳道
除了在生活方式上面預備,約翰也以傳道的方式預備主的道。馬可福音1:3 引用了以賽亞先知的說話:「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A) 來自曠野的呼籲
曠野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約翰在曠野發出這個呼聲,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曠野與以色列人有著極大的關連。提到曠野,以色列人必然想到他們的祖宗在曠野與神相遇的經驗。

以色列人在曠野與神相遇的第一個經驗是西乃山立約。神與以色列人立約,邀請人進入與他復和的關係裡面。

以色列人在曠野與神相遇的第二個經驗是,他們進入迦南之前、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那四十年以色列人是怎樣過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回想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日子,他這樣寫:「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來3:7-11)那四十年裡面,以色列人多次頂撞神、試探神、背逆神、與神作對。

所以約翰在曠野發出這個呼籲:「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是神再次邀請以色列人進入與祂立約相交的關係之中。約翰發出的呼籲,讓百姓再思想自己民族與神的關係。神再次向他們發出邀請,他們要怎樣回應呢?不知道今日你的光景如何,會否你也正在曠野之中?神向你發出呼籲,你願不願意再次立約、與神復和呢?

(B) 生命悔改的呼籲
約翰發出這個邀請,同時發出一個警告。路加福音3:7-9 這樣記載:「約翰對那出來要受他浸的眾人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對於許多以色列人來說,他們以為因為神與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立了約,神自然會收納他們,有不少人因此沒有認真的對待他們與神的關係。馬太福音3:7 提到,這句「毒蛇的種類」是向那些要來受浸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就是向一些宗教領袖說的。

這些宗教領袖的信仰是怎樣的?為甚麼施浸約翰的責備是這麼嚴厲呢?在幾卷福音書裡面分別記載了主耶穌責備當時的法利賽人,說他們各種各樣細微瑣碎的東西,諸如芹菜、茴香,就獻上十分一,但更重要的公義、憐憫、信實,和愛神的事情卻不做;耶穌還說他們假裝敬虔的外表,內裡卻是勒索、放蕩。有一次耶穌更指責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太23:1-36; 可12:38-40; 路11:37-54)。

對於那些來到他面前要接受浸禮的人,約翰叫他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假如信仰不能夠與生活結合,假如只有敬虔的外貌而沒有將信仰的要求實踐出來……假如,你覺得返教會就已經夠了,日常的生活不用上帝理會和參與,那麼你值得思想,你究竟是不是真的信耶穌。

真正相信耶穌、在神面前悔改的人,會願意被聖靈陶造、改變我們的生命;我們心裡面會追求活出神喜悅的生活。即使有時被過犯所勝,我們仍然會繼續倚靠神的恩典來竭力追求。

這一種真正悔改的生活,在路加福音這段經文裡面,施浸約翰有很具體的教導。路加福音3:10-14:「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做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又有稅吏來要受浸,問他說:夫子,我們當做甚麼呢?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做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角色,在不同的處境裡面有不同的遭遇。我們的信仰是不是真的可以應付呢?甚至我們會問,聖經在幾千年前寫成,究竟是否適用於今時今日這個世代呢?聖經沒有說不可以打麻雀、打電子遊戲機,又沒有說不可以抽煙,又沒有說不可以賭錢……有很多事情聖經沒有說不可以做,因為那個世代根本沒有那些事情,或者沒有那些 product、那些產品。

但約翰在這裡三個例子裡面卻讓我認識三個普遍的原則。第一個例子是眾人問的,約翰的答案是:「食物、衣裳若是有餘,就分給那沒有的」。其實聖經其他地方都有類似的教導,哥林多前、後書提到馬其頓眾教會捐助耶路撒冷教會;雅各書1:27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讓我們看見,第一個原則是:對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與人分享物質的供應。

第二個例子是稅吏來問,約翰的回答是:「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當時的稅吏向百姓收稅,除了要上繳給羅馬政府的數額之外,多收的他們可以自己袋袋平安。而他們如何評定應該收多少稅款,是沒有人會干涉的。所以有許多稅吏會多收許多。約翰的意思就是,只按照應該收的數目來收取,不要多要。這裡讓我們看見第二個原則是:不要貪心,只取自己的一份就好了。貪心是沒有盡頭的;人的心若不能夠以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為滿足,那麼再多幾多億也不能使他們滿足。

第三個例子是兵丁來問,約翰的答案是:「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當兵的都有特別的權力,有時這些權力會被濫用,譬如美國去年被人批評不但使用嚴刑逼供,而且恃強凌弱,踐踏別人的尊嚴。簡單來說,第三個原則是,不要恃強凌弱,不要運用你的工作職權來欺凌別人,或謀取私利。

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很容易做得到,但也是很多時沒有留意要做的。事實上,聖經裡面還有許多其他教導,適合生活各個層面的需要。只在乎我們是不是願意遵行而已。

(C) 歸向基督的呼籲
施浸約翰傳道的內容,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他將人指向基督。馬可福音1:7-8 約翰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剛才我說過,以色列在主前第六世紀亡國之後,猶太人一直期待神的拯救臨到;他們相信神有一天要差派彌賽亞來復興以色列國。所以當人看見約翰帶著從神而來的能力、宣講悔改的浸禮,不少人自然地想到他可能就是彌賽亞。在約翰福音記載,當時連宗教領袖、祭司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特地派人去向他問清楚。

約翰很清晰地回答這些人,說自己不是基督。甚至當他確認了耶穌的身份之後,他更將那些本來跟隨自己的門徒轉介去給耶穌。在約翰福音1:35-37 就這樣記載:「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又當有人告訴他,耶穌收的門徒比他還要多,他的反應只是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2-30)由此我們看見,施浸約翰對於自己的使命和職份,有很清楚的認知,他要做的就只是將人指向基督。

約翰見證基督比他能力更大的那一番說話,在路加福音有少許不同。請聽我讀路加福音3:15-17:「百姓指望基督來的時候,人都心裡猜疑,或者約翰是基督。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浸,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浸。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正如剛才所說,約翰所傳的道要求人認罪,以生活見證他們有悔改的心。在這裡,當約翰預告基督的時候,他帶來一個應許和一個警告。應許是:這一位將要來的,祂要用聖靈與火來施浸。聖靈是神同在的能力,也是神對我們生命的陶造和管教;火,具有潔淨的功效,同時也是對我們生命的試煉和審判。而伴隨這個應許的是一個警告:不能夠通過考驗的,要被不滅的火燒盡。

很多人說,基督教很霸道。有弟兄姊妹來問我,別人這樣批評時應當怎樣回答。我會說,你就回答說:「是的,基督教是排外的宗教,我們的信仰是排他的信仰」。舊約裡面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新約裡面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舊約、新約都是如此嚴格。而且,不信的將要受永火的刑罰。

但是讓我們看清楚,不單是不信的人要受永火的刑罰,就算你口裡說你相信耶穌,當主再來的那一日,我們仍然要面對考驗,若不能夠通過,也要受火的永刑。

審判的信息是人不喜歡聽,然而卻是施浸約翰傳悔改的浸禮時所強調的。因為我們的罪必須面對神的審判,我們的生命必須面對試驗。其實我們想清楚就明白:若沒有審判,也就無需要救恩。正因為我們都是軟弱的罪人,我們才需要耶穌寶血的拯救。

怎樣才能夠通得過考驗,就是剛才所說,我們是不是真的信耶穌,我們的生活有沒有與悔改的心相稱。我們不是要靠行為來免於審判,但我們卻要省察,我們有沒有接受聖靈的陶造和管教、有沒有在火的試煉裡面努力實踐信仰、活出悔改的生命。

IV. 施洗約翰的死亡
最後,我們要看約翰的死。約翰的死,也是為主預備道路。在馬太福音14:12-13 記載,當約翰被殺以後,他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耶穌當然知道施浸約翰是在祂前面的先鋒;當先鋒被殺,主帥就知道「時候到了」。

然而,對我們來說,約翰的死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導。約翰的死在馬太、馬可、路加三卷福音書都有記載。事情是這樣的:約翰責備希律,對他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可6:18)。那個被娶的婦人希羅底因而懷恨在心,但希律知道百姓都尊重約翰,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後來有一天,是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希律眼前跳舞娛賓,希律一時高興,答應無論她要求甚麼都應承。於是女兒在希羅底的唆使之下要了施洗約翰的頭。就這樣,約翰被殺。事情的發展何等荒謬,跳一支舞就要了一條人命。不過,在當權者手中,人命如草菅,順者昌、逆者亡,絕不希奇。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氛圍裡面,我們看見,施浸約翰並沒有因而退縮。我們可以問:約翰有需要這樣做嗎?約翰的使命是為基督預備道路,假如他對希律所做的事情保持緘默,也沒有違反他的工作細則吧。何必多生枝節呢?或者說,當他責備希律時,希律已經娶了那個婦人了;責備也無用了,何必白白犧牲呢?我們無辦法知道約翰的心思。不過,希律作為政治上的領袖,他所做的不合乎倫理道德,對整個國家的倫常會帶來有很壞的影響。約翰的責備至少讓百姓知道這樣的做法是神不喜悅的,他們不應該效法。

約翰,就正如他所宣講的信息,活出與悔改相稱的生活。基督來是要對罪施行審判,他的先鋒又豈能夠對罪容忍呢?如果面對罪惡不能夠挺身而出,我們就沒有活出信仰。

我們可能不知道,有時我們對於一些不公平、不公義的事情有沒有發聲,其他未信的人是會留意的。人們是會從我們日常生活的態度、我們的行事為人來看見我們的信仰。就正如保羅所說:「我們成了一臺戲,給天使和世人觀看」(林前4:9)。

我們怎樣生活,人就怎樣看見耶穌。

結語:讓人看見耶穌
讀到約翰的出生,我常常會將他與另一個聖經人物比較。就是我開頭所說,這個聖經人物也是神特別預備,有重要的任務要差派他完成的;這個人物是舊約士師記裡面的參孫。

參孫的出生與施洗約翰十分相似。他們的父母都是一直無兒無女。神應許參孫的父母要賜他們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將來要起來帶領以色列人抵抗敵人。然而我們在士師記卻看見,同樣是神特別預備的人,參孫卻沒有抓緊神給他的使命、沒有好好運用神給他的恩賜;他讓自己的一生在虛荒之中度過。參孫和約翰最後都是被敵人所殺,然而他們二人如何演釋墓碑上那個破折號,卻是有著天淵之別。

今日讓我們從施洗約翰身上學習。約翰的出生,有著神所賜給他的使命,要為基督預備道路;我們蒙召承受新的生命,神也同樣賜給我們使命,要見證基督。我們是不是在生活裡面讓人看見耶穌呢?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讓人看見我們所關注的究竟是甚麼,你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不斷升級,抑或是一些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呢?

我們所傳的信息、我們生活的內涵,是不是可以叫人看見主耶穌的公義、榮美呢?抑或面對需要發聲的時候,我們卻不敢挺身而出、不敢表達呢?

無論你願意不願意,我們都已經成了一臺戲,讓世人和天使觀看。我們所做的,即使我們以為沒有人知道,但必定有上帝知道。

在我們不知道有多長或者多短的匆匆一生裡面,你願不願意讓人從你身上看見耶穌呢?你願意不願意透過你的生活方式、你所傳講的,和你所見證的,將人引領去基督面前呢?

回應詩:【從你見耶穌】《世紀頌讚》491 首
1.當你經歷罪世路程,生活為眾目所注,
 心要純潔,表裡如一,使別人從你見耶穌。
2.生活像書擺在眼前,被人研讀頻頻數;
 可有指引人走天路,讓別人從你見耶穌?
3.當你蒙召回天家時,所領靈魂都歸主,
 何等快樂,何等安慰!因別人從你見耶穌。
4.不論晝夜為主而活,忠、勇、真誠像恩主,
 帶領迷羊歸向真光,使別人從你見耶穌。
副歌:使別人從你見耶穌,使別人從你見耶穌,
   誠實忠心不斷地傳揚福音,使別人從你見耶穌。

Sunday, May 24, 2009

往耶和華的殿去

經文:詩篇122篇

引言:愉快之旅
今日分享神的話語之前,我帶了一幀照片來與你分享。

上個星期六是我們“Play for Jesus”五月份的節目,我們一行差不多四十人從筲箕灣巴士總站出發,開始我們這一次的「龍脊之旅」。我們先乘車到土地灣,下車之後就登山向著龍脊上行,之後再落大浪灣,最後一起到石澳食飯。

沿路上,弟兄姊妹抖擻精神、浩浩蕩蕩;一路上前行後隨、前呼後應,好不熱鬧。路途雖然有崎嶇難行的時候,但也有如畫的風光、怡人的景緻;有時候低頭趕路,也有時候可以稍事休息,享受颯颯的清風。

這一次的旅程,神讓我們看見祂恩手的眷顧。早上雖然有下雨,下午當我們出發的時候已經停了。早上的雨水為我們降低了溫度,讓我們不會中暑,可卻沒有造成山路濕滑,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興緻。到後來,甚至有一點點陽光,讓我們看見清朗的氣色。

對於不少弟兄姊妹來說,這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I. 朝聖之旅 ~~ 上行篇
今日跟你分享的經文也是關於一次的旅程。詩篇122篇第1節開頭有幾個小字:「大衛上行之詩」。我們知道詩篇從120篇開始到134篇是一個系列,稱為「上行之詩」。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時在路上唱頌的詩歌。耶路撒冷聖殿是造在山上,到聖殿敬拜的人必然是向上行的,所以這個系列稱為「上行之詩」。

(A) 「我們」的旅程
我們看詩篇122:1-2「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

第1節說「人對我說」——「有人同我講」,是哪些人呢?我們在前面兩篇上行之詩沒有看到線索。不過在其他翻譯本裡面卻不是那麼空泛的說「有人對我說」;在其他譯本是說:「他們對我說:讓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他們」是指向一個特定的群體。這些「他們」,究竟是詩人在途中遇到的同路人呢?抑或是他自己所屬的群體,招呼他一同上聖殿去敬拜呢?

「他們對我說:讓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他們叫喚我一起往耶和華的殿去。「我」跟「他們」應該是彼此認識的,是一個群體,相約一起去聖殿敬拜。

「他們跟我說:『我們一塊兒到耶和華的殿去吧』,我就歡喜。」為甚麼感到歡喜?有人招呼你一塊兒去教會,你會不會歡喜?為甚麼呢?返教會是一件開心的事?還是因為有人邀你一塊兒去,所以開心?大概兩樣也是。往耶和華的殿去是歡喜的事,「一塊兒」到耶和華的殿去,也是歡喜的事。

在v2:「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這一句給我有一種「萬水千山,終於來到了!」的感覺。那天行山的時候,弟兄姊妹你去到那支H100的標距柱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感覺呢?「終於來到喇!」

不過這種「來到喇」的感覺應該有一些不同。龍脊是港島徑的第八段,從H085走到H100,大概8.5km;我們不到三個小時就走完。走完的時候很高興,可能是因為完成了一段艱辛的旅程;也可能是因為有一頓美食在等著你。

對於這一群上耶路撒冷的人呢?「他們對我說:讓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詩人之所以歡喜,因為有人同行。「他們」,加上我,變成「我們」。

有一首詩歌,最後的一句是說,上帝與我們之間只相隔一個禱告的距離。你可知道「他們」與「我們」之間又相隔多遠呢?七個字:「我們一起吧?」「好喔!」

你可能很喜歡獨來獨往。可是不管多麼喜歡獨處的人,你一定需要一個群體,需要有人跟你一起;特別是在信仰的路上、在朝聖的路上。

(B) 美哉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來到喇,自然要看一看四周的景色。那天我們上到龍脊最高那個景點,我們也是停下來,欣賞那美麗的風光。

詩人來到耶路撒冷,站在城門內,他同樣也禁不住要欣賞一下耶路撒冷。在他眼中的耶路撒冷是怎樣的呢?

vv3-5「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裡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因為在那裡設立審判的寶座,就是大衛家的寶座。」

在詩人的眼中,耶路撒冷有三個特點。

(1)首先,他是一座可以讓人尋求保障的城
耶路撒冷的所在,是由幾個山組成。聖殿是在其中一個山上。以色列人在這幾個山之間建造城牆,把城連絡起來。有城牆連絡的城有甚麼特別呢?在摩西五經裡面,一些犯罪的行為在城裡面跟在城外面發生是有不同的判決的。譬如:在申命記22:23-27提到,若有男子在田野跟一個已經許配別人的女子行淫,只要把男子治死,因為在田野,女子喊叫也沒有人幫助,所以罪不在她。假如在城裡面發生這事呢,那男女二人都要治死,因為在城裡面,女子只要喊叫,就有人幫助;事情發生是因為她沒有喊叫。另外,同樣是申命記,在19章提到,以色列人要設立「逃城」,讓無心殺人的可以在逃城裡得到保護,免得他被報仇的人追殺。

從這些律法我們知道,城、城牆,是表示保障、安全。在詩人眼中,耶路撒冷第一個特點是一個可以得到保障的地方,人來到耶路撒冷就有安全。

(2)其次,他是一座讓人聚集敬拜的城
v4說:「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裡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按以色列的常例」,就是按照摩西律法所吩咐,以色列人每年要在三個節期上耶路撒冷去過節。這三個節期分別是:除酵節、七七節和住棚節。

耶路撒冷不但是一座敬拜的城,他是以色列眾支派一同聚集敬拜神的地方。在申命記12:1-14記載,在以色列進入迦南之前,神已經吩咐,有一天當他們進入了迦南定居,上帝要為他們選定一個地方,成為全體以色列人唯一聚集敬拜獻祭的地方。然後,當大衛攻取了耶路撒冷之後,神就揀選了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人敬拜的場地。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以色列人按常例往耶和華的殿去稱讚耶和華的名,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民族的合一和認同。事實上,後來當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之後,北國的統治者為免人民要回到南國的耶路撒冷去敬拜獻祭,以致產生異心、造成統治危機,於是另外設立了兩個敬拜中心,叫北國的人不用跑到老遠去敬拜了;誰知這就使北國人民陷於偶像敬拜的罪裡面。

(3)第三,他是一座讓人可以尋得公義的城
在第5節這樣說:「因為在那裡設立審判的寶座,就是大衛家的寶座。」耶路撒冷,不但是以色列人敬拜獻祭的地方,他同樣是以色列人尋求公平判決的地方。

耶路撒冷,除了是敬拜的中心,他也是大衛王朝的中心。當讀到「大衛家的寶座」的時候,我們馬上會想到神對大衛的應許。記載在撒母耳記下第7章,神應許大衛「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7:11-16)

「大衛家」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大衛家」這個稱呼是代表神所揀選的國度。在地上,大衛家是指向大衛的後裔接續他作王的統治;我們知道那已經在二千多年前終結了。然而,在新約裡面,耶穌在肉身上作為大衛的子孫,祂承繼了大衛家的國位,祂的國度是直到永遠。

當然,我們相信,在當時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人中間,不乏一些真的拿著案子,到耶路撒冷那裡去尋求判決,要在神面前尋求公義的。而在詩人眼中,耶路撒冷就是這樣一個可以保證提供公平審判的地方,一個伸張公義的城。

(C) 平安之城
詩人,與他的同伴,來到耶路撒冷,看見他是一座可以讓人得著保障、讓人聚集敬拜、讓人尋求公義的城。
除此之外,耶路撒冷本身也是平安之城。

vv6-9「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願你城中平安!願你宮內興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緣故,我要說:願平安在你中間!因耶和華我們神殿的緣故,我要為你求福!」

假如我們將這幾節經文看為一個「為耶路撒冷求平安」的禱文,那麼我們可以看見這個禱告有三方面。

(1)首先,為愛耶路撒冷的人祈求
詩人首先為人祈求:「耶路撒冷啊,願愛你的人興旺!」哪些是愛耶路撒冷的人?怎樣才算是愛耶路撒冷呢?

當時的情景正是一個朝聖者,跟一群同路人,經歷了路上的艱險、困難,終於到達耶路撒冷。假如我們翻到前面詩篇121篇,我們就會明白有一些危險來自大自然,甚至連太陽、月亮都可能成為傷害;大概他們走過曠野的路,太陽月亮的熱和冷都不容易熬過。這一條朝聖的路是不容易走的。

剛才我們說,以色列人按照摩西的吩咐,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去敬拜。記載在申命記16:16,經文說:「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卻不可空手朝見。」這三個節日有甚麼特別呢?

「除酵節」是逾越節之後七天吃無酵餅的節期;目的是提醒以色列人要在神面前除去罪惡。至於七七節則是逾越節之後七七49天,是慶祝莊稼初熟,將新的收成獻上給神。而住棚節,則是每年將農作物收藏完結之後,向神獻上感恩,為來年祈求的節期。

三個節期裡面,除酵節是關乎到拯救的,七七節和住棚節都是為了收成的。按照摩西的律法,以色列一年三次在這三個節期裡面要到耶路撒冷守節,時間其實是不方便的。七七節是開始收成之後的七七49日,就是說,除酵節差不多就是開始收成的季節,七七節正是收割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而住棚節則是年底結算的時候。

這三個在收成如此重要的時刻,以色列人卻要花在敬拜神的事情上,而且要老遠的來到耶路撒冷聖殿來敬拜。明顯的,來的人都是願意輕看經濟收益、看重遵守神的要求。這些人就是愛神的人。

不知道你可有留意,在詩篇122篇裡面,詩人沒有提及神,詩歌裡面讚美的對象是耶路撒冷和聖殿;然而那並不表示詩歌裡沒有神,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就已經代表了神。愛耶路撒冷的,就是愛神的。愛神的就是愛耶路撒冷的。

那些願意按照摩西的吩咐,一年三個節期到耶路撒冷敬拜獻祭的,就是愛耶路撒冷的人,他們願意把經濟收益放在次要,首先來聚集敬拜,上帝就會叫他們興旺。

(2)其次,為城祈求
其次,是為城禱告。v7「願你城中平安!願你宮內興旺!」

剛才我們說,有城牆連絡的城,是提供保障、是安全的地方。詩人瞻仰「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然後,他為這座城禱告。

「耶路撒冷啊,願你城中平安!」詩人為耶路撒冷求的平安,不單止是外面沒有敵人攻擊的平安。詩人求的是城中平安。平安,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也不單是沒有戰爭。平安,是指一種平和、安寧的狀態,是說到人際關係的平和,是人與自己心靈的平和,也是人與神關係的平和。

在這篇詩篇的前部分,我們已經看見這種平和。v4說:「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裡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

首先,在這裡,詩人用「耶和華的支派」來介紹眾支派。我們不知道這篇詩是在哪一個時期寫成的,究竟當時十二支派的關係如何呢?不過,我們從舊約其他書卷裡面的蛛絲馬跡可以發現十二個支派並不是那麼和諧。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段是融洽相處的。大衛的時代算是支派關係最好的了。但後來彼此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導至分裂成為南北兩國。詩人在這裡為耶路撒冷城求平安,他所求的可能正是城裡面人與人之間的平和;祈求人際之間的衝突不會對耶路撒冷造成破壞。

另外,在同一節經文,我們也可以看見詩人描述以色列人與神關係的平和。經文說「眾支派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常例是指到以色列人的律法。在人看來,律法是帶有強逼性的,但稱讚卻應該是由衷的。兩者會不會有衝突呢?人可以在被逼之下由衷地稱讚神嗎?還是,「按以色列的常例」——按照摩西的律法其實不一定是強逼的。

事實上,神差遣摩西頒佈律法,並不是要轄制以色列人。我每一次教摩西五經的時候,第一課總是告訴同學,摩西五經在希伯來聖經之中,是稱為「妥拉」,意思是尺,是量度的準繩。摩西頒佈的律法是讓人知道行事為人的準則,讓人有所遵從。唯有當我們不覺得律法的要求是強逼的,而我們甘心樂意去遵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神發出由衷的稱讚。甚麼時候遵守律法會是我們甘心樂意的呢?

剛才說詩篇120-134篇是上行之詩。剛好在詩篇120篇之前的一篇,詩篇119,詩人就讓我們看見,甚麼時候律法會成為我們甘心樂意遵循的準則,譬如vv6-7「我看重你的一切命令,就不至於羞愧。我學了你公義的判語,就要以正直的心稱謝你。」v57「耶和華是我的福分;我曾說,我要遵守你的言語。」v97「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的思想。」還有v111「我以你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因這是我心中所喜愛的。」數不完的。詩人可以在神的話語裡面找到喜樂的源頭,找到生命的力量,所以他能夠以遵守律法為他的福分。

這種愛和敬虔實在不容易呀!然而這豈不正是人與神的關係達致平安、平和所帶來的果效嗎?唯有當我們相信「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以致我們信得過祂為我們有最美好的旨意,願意將自己交託給祂,我們就能夠「以神為樂」。

(3)第三,為皇宮祈求
v7「願你城中平安!願你宮內興旺!」第三,是為皇宮祈求。你記得v5說:在耶路撒冷「那裡設立審判的寶座,就是大衛家的寶座。」

耶路撒冷作為審判的中心,人們遇上一些難以判斷的案件,就會到耶路撒冷那裡去尋求判決,在神面前尋求公義。在詩人眼中,耶路撒冷應該是提供公平審判,伸張公義的。所以他為耶路撒冷的皇宮祈求興旺。皇宮正是王權寶座的代表,也是公義判決的代表。

在聖經裡面,也是摩西的說話,曾經對於君王有這樣的要求,申命記17:18-20「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

當詩人為耶路撒冷的皇宮求興旺的時候,在他心裡面所想的肯定不是一般人想到國家的興旺:外匯儲備、就業數據、軍費支出、匯率赤字……。要國家興旺,聖經只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要學習敬畏耶和華,謹守遵行這些律例。

詩人來到耶路撒冷,他為耶路撒冷求平安。這裡可能有另一個深層的意思。耶路撒冷這個字,本身就已經含有平安的意思。「撒冷」,在創世記曾經記載一位麥基洗德稱為撒冷王,在希伯來書7:1-2清楚介紹他:「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v2)他頭一名繙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撒冷本身就是平安,而耶路撒冷這個城的名字,他本身就已經有平安的意思。

耶路撒冷城已經是平安的城。來到耶路撒冷,我們為他求平安,我們自己也得著平安。

II. 朝聖之旅 ~~ 地上篇
詩篇122篇作為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朝聖的途中頌唱、誦讀的詩歌。可是,今日即使你可以到耶路撒冷去,那裡已經沒了耶和華的殿讓我們去上行、去瞻仰,去敬拜。再讀、再思上行之詩,對於我們今天有甚麼意義呢?

(A) 邁向新天地
我想到的第一個意義是,我們得著神的應許:將來有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為我們預備。啟示錄21:1-4這樣說:「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從前的耶路撒冷,已經成為過去了。我們等候的是一個新的耶路撒冷。

從前的耶路撒冷,是讓人尋求保障、讓人聚集敬拜、讓人尋求公義的地方,他成為了過去,卻不是說這些都不再存在。而是我們盼望一個新耶路撒冷,在那裡我們仍然得到保障,我們仍然聚集敬拜,我們仍然可以尋求公義,而且是更真實、更豐盛的。因為將來在天上的耶路撒冷,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自己與人同在,親自成為人的保障、親自施行公義。

(B) 尋‧求平安
其次是,我們可以尋求平安。

以色列人每年三次從自己居住地出發,往耶路撒冷去,尋求保障、尋求公義,也尋求與其他支派、與他自己所屬的群體一起聚集敬拜。

今日我們也在這條尋求的路上。我們不是尋求世上的保障,我們也許很難尋得公義,然而至少我們可以找到同路人一起聚集敬拜。每一個星期有六天我們是在朝聖的路上前行,我們工作、我們負上家庭責任、我們服侍、我們相交,這些全都是我們在朝聖路上預備自己迎見神的工夫。然後每一個星期天我們到神的殿去,聚集敬拜。昔日以色列人在耶和華的殿敬拜,他們是預嚐天上敬拜的滋味,今天我們在地上教會的敬拜同樣是預嚐天上敬拜的滋味。

以色列人三個節期上耶路撒冷去敬拜,儘管時間是不方便的,儘管他們要放下經濟利益,但願意一心歸向神的,神就賜他們興旺。不知道你到教會去、進入了禮堂,你有沒有撇開一些本來覺徥很重要的甚麼,一心歸向神呢?
以色列人進入耶路撒冷,為耶路撒冷求平安。他們記念上帝施恩,在敬拜之中獻祭,實際地參與其中。他們為耶路撒冷城求平安,為到當中人與人的相處、人與神相交禱告,他們也實際地參與其中,彼此相處。他們為耶路撒冷的公義祈求,他們自己必先是行事公義、願意一心尋求公義的人。

今天我們進入教會,有沒有為教會求平安?求平安,不單單是祈禱,必須也要參與其中,為這個群體帶來平安。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個人與神的相交之中,積極參與,帶來平安。

(C) 愉快的旅程
第三,我們相信,今天我們在地上這一段朝聖之旅也會是愉快的旅程。

留意在v4有一句小字:「或譯:作以色列的憑據」,意思是作以色列的見證。眾支派上耶路撒冷去,怎樣可以「作以色列的見證」呢?

以西結書37章,神透過先知的行動作出預言;也正好說明這一點。神吩咐以西結先知用兩支木杖,一支寫上猶大、另一支寫上以法蓮,然後將兩支杖拿在手中連接起來,這個行動喻表將來神要親自使已經分裂的南北兩國復合成為一個國家,而且應許祂要再次與他們同在。這個預言行動結束時,神這樣說:「我的聖所在以色列人中間,直到永遠,外邦人就必知道我是叫以色列成為聖的耶和華。」(結37:28)

當眾支派摒棄彼此的分歧,共同歸在耶和華的名下,合而為一,他們就成為一個統一的以色列的見證。要摒棄彼此的分歧,也不一定是艱鉅的。就正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3:35所教導:「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意思就是,我們若彼此相愛,我們就成為主耶穌的憑據、見證。

當「我」與「他們」變成我們,我們也就走在愉快的旅程之上,前行後隨、前呼後應。

結語:天路客旅
剛才我引用了申命記16:16,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卻不可空手朝見。」值得我們留意,是摩西說明:不可空手朝見。

七七節、住棚節是兩個閞乎收成的節期,他們要將初熟的農作物獻上,不可以空手。在接著的v17摩西繼續說:「各人要按自己的力量,照耶和華你神所賜的福分,奉獻禮物。」

在踏上旅程之前,以色列人要想清楚獻上甚麼、獻上多少。獻上多少,視乎你認為神賜給你的福分有多少。你可以獻上很少,沒有人會理會、沒有會查核。但神知道。

記得主耶穌有一次走過一棵無花果樹,找不著果子,只有葉子。有一首詩歌就是以這個故事作背景,說,當主再來的時候,想要尋找果實,卻只有葉子。當我們走完今世這一條朝聖之路,去到新耶路撒冷的時候,你希望在你手上是只有葉子,還是有果實獻上呢?

今天趁著我們還有機會為神結果子,就讓我們彼此勉勵,樂意事奉主,好叫將來有果子獻上。

Sunday, April 12, 2009

看哪!上帝的羔羊!

經文:啟示錄5:1-14

引言:
主已經復活了!你有沒有看見?

大家是否記得我們這幾年受苦節和復活節的主題?去年,2008年的受苦節是「為你、為我」,復活節是「喜樂、盼望」。2007年的受苦節是「最後晚餐」;復活節是「改變」。今年呢,受苦節和復活節都是「看哪!上帝的羔羊!」

你有沒有看見呢?

昨天,神讓我們教會第一次舉辦培靈日,題目是「與神相遇」。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兩個心裡愁苦的門徒與復活主相遇;在伯特利,遭遇困苦失敗的雅各與神相遇;在人生的路途上,利亞在不如意的婚姻裡面與神相遇。我不知道你今日正在一個怎樣的處境和心境之中;你有沒有看見復活的主在你身邊與你同行?有沒有與神相遇呢?你有沒有看見神呢?

最近搭巴士時留意到,遲一些連巴士車廂裡面都會賣廣告,我是感到可怕。這個世代,各式各樣的視訊在我們四周圍,強逼要進入我們的眼目。再從我們的眼目進入我們的腦海,再從我們的腦海進入我們的心,然後在那裡屯結凝聚,潛移默化之下就成為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眼睛看的是甚麼,我們的心就注意甚麼。

今日的經文將大家的目光引向一個高些的地方。

啟示錄4:1-2這樣說:「此後,我觀看,見天上有門開了。我初次聽見好像吹號的聲音,對我說:你上到這裡來,我要將以後必成的事指示你。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

啟示錄的作者,使徒約翰被聖靈感動,上到天上神寶座的所在,神說要將以後必成事指示他。讓我們看看他看到甚麼。

誰配展開書卷
啟示錄5:1-2:「我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裡外都寫著字,用七印封嚴了。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

在這一次與神相遇的經歷裡面,約翰首先看見在神的手中有一卷書卷,明顯地這卷書卷就是神要向約翰指示的事情。這一卷書卷之吸引約翰的注意,因為它裡外都寫了字,而且用七印封得很實。現代人已經很少寫信了。從前,很久以前,人寫信,寫好之後在信邊封口位置滴上蠟,然後以在蠟上面蓋上封印。這些封印大多數是代表發信人的身份地位。

最特別的地方是,這卷書共有七個封印。「七」這個數字在聖經裡通常是用來表示「屬於神的、完全的」事情。神以七個封印來緊緊封著這一卷書卷,表示它是屬於神的信息,是神發出的。而且它是完全的,完整的。在屬於神的時間,神認為合適的時候就會展開。

這個時候就是最合適的時候了,神要向約翰展示書卷裡面的信息。然而由誰來打開這書卷呢?

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的宣告:「誰個配展開這卷書,誰個可以揭開那七個封印呢?」這是一個反問方式的宣告,意思是:沒有人配得上。

I. 得勝的獅子
在vv3-5就是這樣說:「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

上帝的書卷、上帝的封印,誰個配去觀看、誰可以打開啊?是不是要有大能大力才可以呢?應該不是了,因為這個宣告是由一位大力的天使發出的;如果要靠大力,這位天使沒有理由不可以。看來,要揭開這卷書卷不是在乎是否有能力。那在乎甚麼呢?誰可以呢?

在v5,一位長老對約翰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原來有一位可以揭開七印、打開書卷的。我們看看這位長老怎麼介紹他。

A. 猶大的獅子
首先,他有一個身份是「猶大的獅子」。創世記49章記載,以色列人的始祖雅各為他十二個兒子祝福,同時預告了十二個支派的未來。說到猶大支派的時候,雅各說:「猶大啊,你弟兄們必讚美你;你手必掐住仇敵的頸項;你父親的兒子們必向你下拜。猶大是個小獅子,……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開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49:8-10)圭和杖都是王權的標誌。猶大的獅子,就是神從起初就命定的君王。

這一位能夠揭開七印、能夠打開書卷的,他第一個身份是「猶大的獅子」,他就是神所命定的君王,萬民都要歸順於他。

B. 大衛的根
這一位能夠揭開七印的,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大衛的根」。在以賽亞書11:10說:「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耶西是誰呢?耶西就是大衛的父親。耶西的根也就是大衛的根,神要立他作萬民的大旗,意思是:萬國的人都歸在他的統治之下。大衛是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而且神應許,他的王權直到永遠,他的王位無窮無盡。在這裡我們看見,這一位可以打開書卷、可以揭開七印的,他正是擁有這樣的王權。

「猶大的獅子」、「大衛的根」,從這兩個身份,我們知道這一位可以打開書卷、可以揭開七印的,他是擁有君王的身份,是神所命定的王者。

C. 他已得勝
除此之外,這位長老還說:「他已得勝」。他不單是神所命定的君王,他還是一位得勝的君王。作為一位君王,「得勝」自然是指戰爭,不過,這位君王究竟戰勝了誰呢?他戰勝了甚麼呢?這段經文沒有說,但我們可以從啟示錄其他經文看見。

「得勝」這個詞,在啟示錄出現了好幾次,很多時不是指到上戰場,明刀明槍的打仗。這個詞在第2、第3章論到七教會的時候出現得最頻密;每家出現一次。「得勝」是甚麼呢?對於以弗所教會,「得勝」是重拾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對於士每拿教會,「得勝」是忍受苦難、至死忠心;對於別迦摩教會,「得勝」是離棄偶像、堅守真理;對於推雅推喇教會,「得勝」是持守純正的道理到底;對於撒狄教會,「得勝」是保守信心與行為一致;對於非拉鐵非教會來說,「得勝」是遵守忍耐的道;而對於老底嘉教會,「得勝」就是為自己的貧乏發熱心。

這一位猶大的獅子,大衛的根,神所命定的君王,他所要的得勝是忍受苦難、持守信仰、離棄偶像、至死忠心。
神要向約翰展示書卷裡面的信息,然而由誰來打開這書卷呢?有誰配展開、配觀看這書卷?這一位神所命定的君王,得勝的獅子,他配展開。

II. 被殺的羔羊
當長老介紹這一位得勝的獅子之後,約翰觀看,卻看見另一翻景象。

啟示錄5:6-7:「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這羔羊前來,從坐寶座的右手裡拿了書卷。」

奇怪,長老介紹的是獅子,約翰看見卻是羔羊,是柔弱的、需要被保護的動物。這隻羔羊同樣有幾個特徵,值得我們留意。

A. 是被殺過的
首先,這羔羊曾經被殺。約翰看見羔羊「像是被殺過的」,在5:9,四活物和眾長老歌頌這位羔羊時,很確實的說,他是曾被殺的。

這位曾被殺的羔羊,現在卻是站立的。他雖然曾經死過,現在卻活過來。如果你以前不知道這羔羊所指的是誰,我希望你現在知道了,這位曾被殺的羔羊,就是耶穌;是以賽亞書53章所描述的那位「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的耶穌。祂被猶大出賣、被彼拉多審判、被兵丁羞辱、被釘在十字架,都一一應驗以賽亞書的說話。

這一位現在又活過來的羔羊、已經復活的耶穌,祂的曾經被殺是必須的;不是因為祂犯罪該受責罰。祂是承擔我們的罪,以致被交在死地。賽53:4-6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羅馬書5:8-9說「我們靠著主耶穌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

猶大的獅子配得上可以展開書卷、可以揭開七印,因為他是神命定的君王,是得勝的君王。但原來這位君王,以羔羊的形態出現在人間,以被殺害來得勝。

「以被殺害來得勝」這個道理,弟兄姊妹信耶穌時間長一些的也許都知道;然而卻不容易從心底裡面領受。我們可以接受耶穌是這一位被殺的羔羊,因為祂要流出寶血買贖我們。不過要我們效法祂那樣,也要以「被殺害」的方式來面對世界,我們不容易做得到的。

希伯來書11章,羅列了一個信心偉人的名單,說「他們因著信,制服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但這個名單並未完結。聖經繼續說:「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這個沒有名字的名單,說的是初期教會的基督徒為著信仰所受的逼迫和苦待。

耶穌被殺害、初代信徒受逼迫苦待,與我們何干呢?彼得前書2:20-21,彼得說:我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他說:「我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我們受過苦,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他的腳蹤行。」羔羊被殺,不單止為我們流血洗罪;羔羊被殺也是為我們留下腳印,第一代、第二代的信徒都在祂的腳印上面走過去了,到今日我們第N代的信徒,這條路仍然是要這樣走。然而這條路不容易走。因為我們不會甘心。『被人欺壓?我們當然要反抗的,不加倍奉還已經很好了。被人誣告,當然要討回公道啦!被人陷害嗎?沒有機會申冤也要在他背後「數臭佢、鬧爆佢」。被人欺負?表現得比他更凶吧!』我們不甘心做弱者。我們不肯。

然而,我們的主卻是以弱者的生命成就救恩,而且祂留下這個榜樣,要我們學效;祂留下了這條行善受苦的路,要我們跟從。

B. 有七角七眼
羔羊第二個特徵是:他有七角七眼。讀啟示錄其中一個要訣是,不要單單按字面來想像。假如你按字面來想像,一隻羔羊有七角七眼,嚇死人。剛才說過了,「七」這個數目字在聖經裡面是用來代表「屬於神的、完全的」意思。羔羊有七角七眼,告訴我們,羔羊兩樣屬於神的、完全的東西。

第一、羔羊有七角。角在聖經裡面通常都是用來表示權柄、能力;被殺的羔羊有屬神的、完全的權柄和能力;他掌管一切。

第二、羔羊有七眼。七眼:屬於神的,完全的視力。當然我們知道這裡所指的不是普通的視力。歷代志下16:9說:「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耶利米書16:17,神又說:「我的眼目察看他們的一切行為;他們不能在我面前遮掩,他們的罪孽,也不能在我眼前隱藏。」羔羊有屬於神的、完全的眼目,他知道一切,無論是向祂心存誠實的人的需要,抑或是存心乖僻的人的罪惡。

羔羊有七角七眼,他擁有屬於上帝的全權、全能、全知。當然喇,羔羊,就是主耶穌,祂是神,祂當然是全權、全能、全知。這是我們在知識上不會否認的。不過在信仰的經歷上,我們可能不是十分肯定,甚至不是很相信。
很多時與一些弟兄姊妹傾談,都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少的基督徒會將神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分得很清楚。神的事情,神會負責,上帝讓我們有份參與是我們的福分。不過我們的事情,就得由我們自己來負責。我相信這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自己的事自己做。然而事情是不是真的可以分得那麼清楚,我們的事情是否就真的只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似乎與神無關呢?我們知道的。我們知道要倚靠神,不過心底裡,我們仍然會自己的事自己搞定。

假如你是這樣想的,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你以為自己真的可以搞定自己的事,這樣叫做「驕傲」。你說:「不是!搞不好的時候,我會找神幫手的。」這樣就是你將上帝當作一件工具。

另一個可能是:你還沒有體會上帝對你的愛有多深;你不相信神對你無微不至到一個地步,任何一件關於你的事祂都會關注。「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

C. 奉差遣往普天下去
羔羊的第三個特徵,在5:6的下半節說:羔羊「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羔羊有七眼,除了表示祂的全知,遍察全地之外。七眼也是神的七靈,是神完全的靈,奉差遣要到普天下去。去做甚麼呢?啟示錄5:9-10,四活物與二十四位長老歌頌羔羊,「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

今日我們就是神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招聚來的人。按照啟示錄這裡所說,我們就是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這兩樣我們都明白,都沒有異議。不過按照啟示錄這裡,所以我們理應也是「在地上執掌王權」的。但事實還不是這樣。當時的信徒未是這樣,我們今日仍然未是。因為時候未到,這一日在將來必然會出現。

神要向約翰展示書卷裡面的信息。只有一位配展開、配觀看這卷書卷。這一位是神所命定的君王、是得勝的獅子。祂同時又是被殺的羔羊,祂以被殺來得勝,祂卻擁有神的全權、全能和全知。被殺的羔羊配得展開書卷,因為祂以自己的血將我們買贖。

III. 受尊崇的主
然後我們在啟示錄5:11-14看見一個龐大的敬拜群體:「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大聲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四活物就說:阿們!眾長老也俯伏敬拜。」

羔羊不單止配得展開書卷、配得揭開七印,祂同時是配得敬拜尊崇的。這是一場盛大的敬拜。其實這場敬拜從v8已經開始:先是四活物,然後是二十四位長老;之後來到v11,千千萬萬的天使加入;最後是v13,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所以我們相信,當主再回來的時候,我們會與所有受造之物復和合一,一同敬拜這位羔羊和坐寶座的。

來到這裡,我們看見羔羊受到尊崇,已經不單單在於祂配展開書卷、配揭開七印。祂更配得接受敬拜尊崇,而且是只有神才配得的敬拜。v12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七重的歌頌(又是七),是屬於神旳歌頌,屬於神的敬拜。

我們一直看這一章經文,從誰配展開書卷、誰配揭開七印,到這裡,羔羊配受屬於神的敬拜。有甚麼關係呢?
你還記得經文一開始,約翰將我們的眼光集中在一卷很特別的書卷,裡外都寫了字,用七印封嚴。我們知道這書卷就是神將要指示約翰的事情,是「以後必成的事」。然而我們的眼光卻不應該只停留在以後必成的事。

我們讀啟示錄,很多時會錯置了焦點。我們會禁不住好奇,想要知道末世有甚麼會發生,前千、後千、無千,災前、災中抑或災後被提……諸如此類的論說。

來到這一章經文的結束,約翰卻將我們的目光從書卷、從「以後必成的事」,轉向這一位「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羔羊。為甚麼祂配受這樣的尊崇?是因為他曾被殺。為甚麼他被殺?因為祂要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買了人來歸屬上帝。我們就是被祂所買贖的。祂配得我們的尊崇。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約翰在啟示錄裡面所見的曾被殺的羔羊,正是這一位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我們,正是祂所除去罪孽的世人。我們將來應該有份在天上那個龐大的敬拜群體中間。

結語:書卷的內容
最後,雖然約翰將我們的眼光從書卷轉移,回到羔羊的身上,我們仍然有需要知道這卷書卷的內容。

在啟示錄8:1記載羔羊揭開七印的時候,有七位天使吹響七枝號;七枝號都吹響之後,書卷就展開。然後11:15這樣記載:「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書卷展開,帶來的信息是「全能者作王了!」「凡敬畏神的,連大帶小得賞賜的時候也到了。神敗壞那些敗壞世界之人的時候也就到了。」(啟11:18b)

我們需要知道這卷書的內容。因為在提摩太後書2:11-13,保羅勉勵我們:「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活;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們若不認他,他也必不認我們;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書卷展開,神掌權統治的國度來臨。主應許我們要與他一同作王,一同在地上執掌王權。然而保羅卻提醒我們,要與基督同死、同活,要忍耐。

就正是我們要看見的,主耶穌作為猶大的獅子、大衛的根,祂已得勝;祂要求我們也要得勝,好與他一同作王。祂要的得勝是「忍受苦難、持守信仰、離棄偶像,至死忠心」。

我們也要看見,主作為被殺的羔羊,祂留下行善受苦的腳蹤給我們跟從,叫我們甘心作弱者。首先你得承認你沒有能力搞好自己的事、搞好自己的生命;要讓上帝主導你的生命。

直至我們一同聚集在寶座前,與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一同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

今日我們活在羔羊已經被殺、並且已經復活的日子之中。基督已經得勝,但祂要求我們也要得勝。祂願意我們效法祂,跟隨祂的腳蹤,在這個世代活出行善受苦的生命。你要怎樣回應呢?

基督已經復活,你是否仍然困在自己生命的困局裡面,不能夠得著釋放。

回應詩歌:【末世燈臺】
詞、曲:盧永亨。《末世燈臺》。詞曲版權屬音樂2000所有。
遙看萬世戰爭已臨在這世代,
同來儆醒謙卑,等待主再來,
離開魔鬼的試探,定意悔改,
一生忠誠傳講主的愛。
同作末世精兵履行上帝使命,
盡力宣講福音,不論黑夜黎明,
憑主的應許作戰,未會戰兢,
深知跟從耶穌必得勝。

來吧,立志將基督犧牲的愛傳開,
願教會彰顯祂的得勝,從現在到將來,
在這彎曲世代,誓作主明亮燈臺,
讓世人從我們能看見祢的愛。
來吧,共作主的軍隊,披起盔甲馳騁,
用信心堅守主的吩咐榮耀祢的名,
立志肩擔使命,踏遍荊途亦不停,
願高聲宣告基督已獲勝。

Monday, March 16, 2009

雙城記

經文:使徒行傳11:19-30; 13:1-4,13-52

引言
狄更斯在他那本著名的小說《雙城記》裡面,一開首說:「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這兩句說話常常被人引用,或者它真的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用得上。《雙城記》故事的背景是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巴黎和倫敦,所以叫做雙城記。

兩個距離如此相近的地方,在當時那個時代卻有著顯著不同的發展。

今日跟大家看的幾段經文,也是關於兩個城市;正確來說是關於兩個城市裡面的教會。恰巧,這兩個城市有著同一個名字:安提阿。

第一個是敘利亞的安提阿;另一個是彼西底的安提阿。名字相同,發展卻各異。

I. 第一個安提阿教會(徒11:19-30; 13:1-4)
假如你對差傳事工有一些聽聞,也許你會聽過安提阿教會的名字。因為在使徒行傳裡面的安提阿教會常常被譽為第一家差傳的教會,拓展了宣教歷史的里程。這家安提阿教會是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

A. 她的成立
從使徒行傳11:19-26 可以看到她是怎樣建立的。首先我們看見這家教會是由一些因著患難、四散,要離開耶路撒冷的信徒所建立的。起初這些信徒只是向猶太人傳道。後來,福音傳到安提阿的時候,希臘人也聽聞、也接受了。於是安提阿教會的信徒群體壯大起來。耶路撒冷教會知道了之後,差派巴拿巴去看過究竟。巴拿巴看到的情況是令人鼓舞的。而且當他「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就「有許多人歸服了主」。看見這家教會的信徒需要更多的造就,巴拿巴到大數去找著了掃羅,與他一起在安提阿教會裡面栽培信徒。我們從經文看見他們的服事是大有果效的,v26告訴我們「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有一些人說「基督徒」這個稱呼其實是當時未信的人對他們的取笑。無論是否屬實,這個名稱讓我們知道安提阿教會在當時的社會上,應該是一個突出的群體。

B. 她的特質
這個如此突出的群體,當我們細心來認識就會發現她有一些很美好的特質。

(1)首先,他們有柔軟的心,願意接受福音。當門徒被逼離開耶路撒冷、一些古利奈人、塞浦路斯人將福音帶到安提阿的時候,v21說「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然後當巴拿巴來到勸勉他們的時候,v24又說「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固然這些安提阿人願意相信,是因為主與那些傳道的人同在,也因為巴拿巴有美好的生命質素讓人看見福音的大能。當然更重要的是聖靈在他們心裡面感動,不過安提阿人必須願意謙卑自己,開放心靈才可以領受的。

(2)其次是他們有受教的心。11:26說,巴拿巴找到掃羅之後,與他一起到安提阿,「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一年的工夫」似乎表示是不短的時間。但與保羅後來在哥林多逗留了一年半、在以弗所和羅馬分別逗留了兩年相比,一年算是中等的時間。在這樣不長不短的時間裡面,安提阿教會的信徒顯然得到很大的造就。我們從後面的幾點就可以看見。

(3)第三是,他們願意分享。使徒行傳11:27-30記載:「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克勞第年間果然有了。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裡。」安提阿教會的信徒對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可能是不認識的。不過聽見有大饑荒,知道耶路撒冷教會的需要,他們就願意分享。看經文v29,當時安提阿教會可能也不是富裕的,然而他們仍然願意按各人的力量湊集,派人送到耶路撒冷去。

這種情懷亦不單單是金錢物質的分享,我相信裡面也有關心、同情,有基督的愛。這樣的分享,我們也有經驗。去年國內幾次的天災人禍,我們弟兄姊妹也照著各人的力量,集腋成裘,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相信我們也是好像安提阿教會那樣願意分享、願意關心,願意付出愛。

(4)安提阿教會第四個特質是,他們能夠彼此接納。13章1節:「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這裡列出了五位教會領袖的名字,原來他們各有特色。 (a)巴拿巴——我們知道,巴拿巴是耶路撒冷教會派到安提阿去的。原來巴拿巴是來自塞浦路斯,並不是耶路撒冷的原居民。算是外省的猶太人。 (b)稱呼尼結的西面——西面是一個猶太人的名字;不過尼結卻是很特別。尼結這個字是拉丁文(也就是羅馬帝國官方文字),意思是「黑」。很多人相信這位西面是黑皮膚,可能是一位非洲裔的猶太人。「尼結」大概是其他信徒給他的「花名」,應該不是種族歧視,而是一個感情深厚、熟絡的表達。 (c)古利奈人路求——路求也是一個拉丁的名字。古利奈位於北非。這個地方名在11:20出現過。可能路求是從耶路撒冷信徒的口中認識救恩,然後將福音帶到安提阿;看來,路求應該是一個來自北非的羅馬人。 (d)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馬念這個名字是一個希臘化的希伯來名字,他應該是一個希臘化的猶太人。馬念特別之處是他是與希律同養的,意思是他是從小在皇宮中與希律一起長大,「陪太子讀書」的。簡單來說,馬念算是一位王子。 (e)保羅——我們都認識保羅,他是百分百的猶太人;曾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利賽人,嚴守律法的規定,過著比別人敬虔嚴謹的生活。

從這個領袖群來看,我們可以估計安提阿教會這個群體幾乎包含了羅馬帝國的各個種族、各類身份地位的人士,有羅馬公民、希臘人,有純正的猶太人,也有外省猶太人、希臘化猶太人,有白人、黑人,還有王子。但他們絕對沒有猶太人、外邦人之分別,沒有羅馬人、希臘人、猶太人的隔閡,沒有種族歧視,沒有身份地位高低的懸殊。他們融洽相處,彼此接納。

(5)第五是,他們願意尋求神。13:2-4:「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他們既被聖靈差遣,就下到西流基,從那裡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當聖靈向安提阿教會這群領袖啟示祂心意的時候,他們正在「事奉、禁食」之中。事奉,指到他們在敬拜。而禁食則是指禱告。在聖經裡面,禁食都是與禱告有關。當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尋求神的心意,為了要讓意志集中、讓自己有充裕的時間來等候神回應,我們可以禁食禱告。

這樣我就知道,安提阿教會並不是突然之間收到聖靈的指示要差派巴拿巴和保羅出去。他們是一直在禱告尋求神的心意。他們在甚麼事上面尋求甚麼心意呢?我們從聖靈的啟示就可以知道,安提阿教會很有可能就正是尋求他們可以為福音做甚麼。

一家願意接受福音、願意受教,能夠分享、互相接納的教會,自然是願意被神更多使用、願意為神付出的教會。他們尋求神,要明白自己在傳福音的事情上面可以為神有怎樣的付出。於是聖靈指示他們。

(6)當聖靈指示他們,要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出去的時候,安提阿教會的回應是積極的。其實我們想深一層會發現聖靈這個指示是不容易的。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

巴拿巴和掃羅是安提阿教會其中兩位重要的領袖。我不會說他們兩人是教會裡面最優秀的領袖,但他們的重要性卻是不容忽視的。起初正是巴拿巴從耶路撒冷來勸勉他們,堅固他們的信仰;後來掃羅加入,教導他們,在真理上裝備他們。現在聖靈要將這兩個如此重要的人差派出去,對於安提阿教會可能會有很複雜的情緒。一定會捨不得,畢竟大家一起建立教會這許多年,彼此之間已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要分離實在不容易。

此外,我相信會覺得失落和無奈。本來一起聚集敬拜、一起相交擘餅、一起服事禱告,一下子他們要從我們中間被分出去。本來每個主日返來都會見到的熟悉面孔,以後只會偶然才再見;本來每次小組都可以一起「的的啄啄」說個不停的,現在不知何時才再有機會。你明白這種感受嗎?

安提阿教會第六個美好的特質是,他們願意放下自己。為了福音的緣故、為了回應聖靈的差遣,他們願意放下自己這些感受。當然,神要差派我們中間任何一個、兩個,或更多弟兄姊妹去做神呼召他們的工,我們是阻擋不了的(這樣才叫我們無奈嘛)。然而,我們會不會因為要與這些被差派的人分離而被這份不捨、失落和無奈感籠罩,自己也不再可以積極起來呢?安提阿教會不是這樣。在v3我們看見他們領受了聖靈的吩咐,就按手打發他們去了。不但這樣,在使徒行傳後面的經文我們看見,保羅幾次佈道之後都會回到安提阿教會,然後再從這裡出發。每一次他們都會經歷這種分離,但他們每一次都積極的面對,在差傳事工上面,成為保羅美好的伙伴。

最近為了預備我們立會十周年回顧,我粗略看一看,發現在過去幾年,我們當中不少弟兄姊妹出去讀神學,畢業之後到了另一些教會去服事。可能你也經歷過安提阿教會的這一份不捨、失落和無奈。但神願意我們放下這些情緒,繼續積極走前面的道路。

C. 她作為轉捩點
正如我一開始說:這一家安提阿教會被譽為第一家差傳教會,拓展了宣教歷史的里程。

主耶穌臨升天之前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徒1:8)。我們就在使徒行傳裡面看見,差傳事工向這個方向拓展。首先是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使人看見福音的大能;透過使徒行醫治趕鬼的神跡讓猶太全地得見神的臨在;然後,藉著司提反的殉道,叫腓利被逼下到撒馬利亞去宣講基督。來到這個時候,也是因為司提反的殉道,門徒四散,將福音帶到腓尼基、居比路、安提阿。然而主的見證還未到地極。

安提阿教會承接這一棒,差派工人出去為主作見證,「直到地極」。使徒行傳往後的經文就記載著聖靈吩咐安提阿教會所差派的保羅和他的同工們如何將福音從亞細亞開始,帶到歐洲希臘羅馬帝國的其他地區。

安提阿教會有著上面所說的六個特質,使她不但自己信徒的生命強大茁壯,她也成為了普世宣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II. 第二家安提阿教會(13:13-15; 42-52)
第二家安提阿教會可能有一些人沒有留意。這家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教會在使徒行傳裡面就只在13、14兩章經文裡面出現,之後就再沒有被提及。但是從宣教歷史的角度來說,她可說是第二個轉捩點。

A. 她的成立
使徒行傳13:13-15「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約翰就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他們離了別加往前行,來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進會堂坐下。讀完了律法和先知的書,管會堂的,叫人過去,對他們說:二位兄台,若有甚麼勸勉眾人的話,請說。」然後在v42-43說「他們出會堂的時候,眾人請他們到下安息日再講這話給他們聽。散會以後,猶太人和敬虔進猶太教的人多有跟從保羅、巴拿巴的。二人對他們講道,勸他們務要恆久在神的恩中。」

第二家安提阿教會是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佈道的時候建立的。當保羅和巴拿巴來到彼西底的安提阿,他們按照一向以來的習慣,在安息日到猶太人的會堂敬拜。在敬拜之中,保羅被邀請分享信息,於是他從舊約神揀選以色列開始講起,直到救恩在耶穌身上成就。講完之後,當時的人有很好反應。不但請他們下一個安息日再去分享。就在他們離開會堂之際,已經有一些猶太人和加入猶太教、敬虔的外邦人起來跟從保羅和巴拿巴。

雖然在我們今日選讀的經文裡面沒有很直接的提到這些跟從的人組成了教會,不過在後來記載保羅和巴拿巴完成了這一次旅程之後,在回程的路上再探訪彼西底的安提阿,在14:20-23說,他們來到安提阿,「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相信彼西底安提阿的信徒在這個時候也形成一個教會群體,保羅也為他們選立了長老。

B. 她的特質
這家安提阿教會又有著怎樣的特質呢?

也許我們得先看一看當保羅、巴拿巴在這裡傳福音的時候遇上的阻力。使徒行傳13:44-45「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幾乎都來聚集,要聽神的道。但猶太人看見人這樣多,就滿心嫉妒,硬駁保羅所說的話,並且毀謗。」

之前的經文告訴我們,當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在這個安提阿城裡的會堂講道時,許多猶太人、敬虔進猶太教的人都歡喜領受;而且邀請他們再來。但當他們第二個安息日再來的時候,許多猶太人表現出抗拒的態度。聖經在v45清楚說:猶太人是因為看見人多,「就滿心嫉妒」。不是因為他們不接受保羅所講的福音、不是因為與真理有甚麼違背。是因為嫉妒。而且顯得非理性,聖經說他們「硬駁保羅所說的話,並且毀謗」。就是說,明明保羅所說的是有理的、是可信的,但這些猶太人只因為嫉妒就不聽,而且講一些褻瀆、辱罵的說話。

結果是怎樣呢?13:46-49「保羅和巴拿巴放膽說:神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於是主的道傳遍了那一帶地方。」保羅向這些猶太人宣告,他們既然主動拒絕接受福音,就證明自己不配,外邦人卻因為願意相信就得到永生。

猶太人不單止在會堂裡面抗拒保羅的宣講。他們更加煽動安提阿城裡面的人來逼迫保羅。在13:50-52這樣說:「但猶太人挑唆虔敬、尊貴的婦女和城內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羅、巴拿巴,將他們趕出境外。二人對著眾人跺下腳上的塵土,就往以哥念去了。門徒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在這樣的情況下,保羅和巴拿巴只好離開彼西底的安提阿,但是當地願意相信的信徒卻「滿心喜樂,被聖靈充滿」。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彼西底的安提阿教會有怎樣的特質呢?

(1)首先是,他們樂於傳道。在v48-49說:「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於是主的道傳遍了那地方。」當保羅宣告神定意對外邦人施行救恩的時候,作為外邦人,這些信徒感受到神所賜的恩典。因為根據舊約的揀選,他們本來是沒有份的,現在卻被包括在羊圈之內。於是,他們將這個好消息「傳遍了那地方」。

(2)其次是,他們願意跟從。在v52,聖經形容他們「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這是用來形容人真心悔改、接受福音的結果。那就是說,儘管在安提阿裡面有不少猶太人反對保羅,仍然有願意相信保羅所傳的福音、願意跟從神的信徒。

(3)第三是,他們要經歷艱難。剛才讀的14:20-23提到,保羅「堅固他們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可見當時的信徒已經開始經歷艱難,有一些事情搞擾他們,使他們的信心可能會不堅固、令到他們可能守不住所信的道。說不定是那些原本與他們一起在會堂裡敬拜的猶太人對他們施加壓力,甚至盡力要將他們「搶回過去」。這些艱難也可能來自v50所說的那些「虔敬、尊貴的婦女,和城內有名望的人」。總之保羅說他們要經歷許多艱難。

我們不知道這家教會接著下來的發展是怎樣。因為在使徒行傳裡面再沒有提到他們。在16:1記載保羅第二次佈道經過附近的特庇、路司得,經文也提及以哥念,就是沒有提到安提阿。究竟這家教會的信徒在經歷艱難的時候,是否仍然樂於傳道、仍然願意跟從呢?抑或他們已經在艱難的日子裡面流失了呢?

C. 她作為轉捩點
但無論怎樣,這家安提阿教會仍然可算是宣教歷史的第二個轉捩點。使徒行傳13:47「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

剛才也說過,這家安提阿教會是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佈道的時候建立的。保羅和巴拿巴被差派出去佈道,是實踐主耶穌的吩咐:「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而正正是在這裡,保羅宣告:神立了他作外邦人的光,叫他施行救恩,直到地極。

13:47這句經文是引用舊約以賽亞書49:6,原本的經文是「現在他說: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根據同一章經文v3說,這裡所說的神的僕人是以色列。就是說,神在舊約的時候已經吩咐以色列人作外邦人的光,將救恩傳到地極。然而事情沒有這樣發生。

然後,主耶穌來到。在路加福音2:29-32,老西面在聖殿裡面遇見嬰孩耶穌的時候,禱告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主耶穌來到世間,擔起上帝僕人的使命,成為外邦人的光。

來到使徒行傳13章,這個「作外邦人的光」的僕人身份,就傳到給教會;首先是保羅和巴拿巴,以及他們的同工。彼西底的安提阿教會作為宣教歷史上第二個轉捩點就在於「作外邦人的光」的棒,在這個時刻交到教會手上。

到使徒行傳結束時,我們看見福音還沒有傳到地極。在保羅之後,教會仍然需要負起這個「作外邦人的光,施行救恩,直到地極」的任務。

結語
然而怎樣的教會能夠當得上這個上帝僕人的身份?是好像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抑或好像彼西底的安提阿教會?答案很清楚。從他們的特質來看,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確實值得我們羡慕和學習。你還記得他們有哪些特質嗎?他們有柔軟的心,願意接受福音;他們有受教的心,願意學習真道;他們願意與人分享;他們能夠彼此接納;他們願意尋求神的心意,又願意放下自我來回應聖靈的帶領。

至於彼西底的安提阿教會,他們的樂意傳道和願意跟從也值得我們學效。然而當面對艱難的時候,他們有沒有堅持呢?所信的道有沒有恆守下去呢?

兩個城市、兩家教會,雖然有著同一個名稱,卻有不同的際遇。在人看來似乎敘利亞的安提阿甚麼都好,又沒有遇上猶太人或其他的攔阻,也許我們會以為他們有那些美好的特質是必然的。彼西底的安提阿,從一開始就似乎已經是困難重重。然而,保羅的勸勉卻是真實的,我們進入天國必須要經歷許多的艱難。而在這些艱難之中,我們最要堅持我們的信心,恆守所信的道,才可以度過。

兩個城市、兩家教會,雖然有著同一個名稱,卻有不同的發展。盼望我們可以好像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那樣,有柔軟的心、有受教的心、願意分享、彼此接納,願意尋求神的引導,又願意放下自我來回應聖靈的帶領。

Sunday, February 01, 2009

福從天降

經文:申命記30:15-20;約伯記22:21-22, 23:11-17, 23:3-7

引言:新春不愉快
今天是年初七。這個新春愉快嗎?

我就覺得麻麻地。去年年底,我們已經聽到一些不太好的消息。年廿八(23/1)早上在落馬州的交通意外,六個家庭失去他們的家人。再早一些,我們自己的弟兄姊妹中間也有失去家人的。農曆新年期間,在遙遠的美國,一個男子因為被裁員,殺死了妻子和五個兒女之後自殺。在香港,甚至連一隻狗也逃不出生天。年初四晚另一宗交通意外,喪失了兩個小女孩的生命;今天早上聽新聞報導,福建一場火災,又失去了十四人。如果我們不是過於逃避現實,這個牛年其實是在一個頗為低沉的氣氛之中開始的。

根據新聞報導,今年年初三,到車公廟求籤的人,大多數問「是否可以保住工作?」於是得出的結論是一般人對於前景並不樂觀。那位鄉議局主席為香港求得一支下簽就更不用說了。好的消息似乎真的不多。

每到年尾、年初那些堪輿學家都會出現,告訴你今年流年運程如何如何;甚麼方位擺於甚麼盆栽、身上佩帶甚麼飾物就可以趨吉避凶,諸如此類。在經濟低迷、三餐可能不繼的今日,不少人都寧可信其有。

那麼我們基督徒怎樣看呢?如果禍福真的可以揀選,你會揀禍、抑或福呢?不用問了吧!一般人都會選擇福的。那麼就讓我們看看聖經教我們怎樣選擇。

I. 揀選生命、祝福
(A)條件清晰
今天選來的第一段經文在申命記30:15-20:「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面前。吩咐你愛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數增多,耶和華你神就必在你所要進去得為業的地上,賜福與你。倘若你心裡偏離,不肯聽從,卻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別神,我今日明明告訴你們,你們必要滅亡;在你過約旦河,進去得業的地上,你的日子必不長久。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且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因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長久,也在乎他。這樣,你就可以在耶和華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所賜的地上居住。」

這一番說話,是當以色列人經過四十年曠野漂流之後,來到約旦河邊,將要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向他們所說的。這一番臨別贈言,從申命記29:2–30:20,其實是摩西與以色列人的再立約。摩西呼天喚地來見證神與以色列人之間這次的立約。

這個約很簡單:在生福、死禍之間,以色列人要作出決定:要嗎,揀選生命和祝福;要嗎,揀選死亡與禍患。兩者之間的分界很清晰:「愛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就是揀選祝福。「心裡偏離,不肯聽從,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別神」,就會招致滅亡。甚麼是祝福?就是人數加增、日子長久,在神所賜的地上居住。甚麼是禍患?就是在約旦河的另一邊、他們將要得的土地上日子不長久。

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土地、人口是最重要的。以色列作為神所建立的民族,土地和人口都是上帝的恩賜。就正如在v20所說,他們將要得的土地,是神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要賜給他們後裔的。今日,這一群以色列人聚集在河的這一邊,將要進去得這片土地,正是上帝要實踐祂的應許。

另一方面,以色列的人數,神也不斷的加添。當他們的祖先雅各帶領自己家族下到埃及寄居的時候,整個家族只有70人(創46:27);到這一刻他們聚集在約旦河邊,人數已經超過62萬(民26:51, 62)。

當摩西再次跟以色列人立約,應許他們,只要他們謹守、遵行神的誡命、律例、典章,神就會賜福給他們,增加他們的人數、讓他們在應許地上日子長久。回顧以色列人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至到這一刻62萬人站在約旦河邊的這段歷史,就知道神是有能力做得到的。

相反的,要是以色列人違背他們與神所立的約,偏離神、不肯聽從祂的話,去敬拜事奉別神,帶來的滅亡就是不再在應許地上居住,被分散在萬國之中。

條件清晰,你會怎樣揀?容易吧!

(B)有時例外
如果你以為這樣的選擇真的很容易,那麼你可能會失望。因為當我們繼續讀聖經,就會發現,聖經裡面也記載著,有時有例外。

約伯就是一個例外。約伯記22:21-22,約伯的朋友說:「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你當領受他口中的教訓,將他的言語存在心裡。」然後約伯在23:11-12回答說:「我腳追隨他的步履;我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但是在v13-17,約伯繼續說:「只是他心志已定,誰能使他轉意呢?他向我所定的,就必作成;這類的事他還有許多。所以我在他面前驚惶;我思念這事便懼怕他。神使我喪膽;全能者使我驚惶。我的恐懼不是因為黑暗,也不是因為幽暗蒙蔽我的臉。」

約伯的恐懼是甚麼?約伯的恐懼是,儘管他已經按照神的吩咐,追隨他的步履,謹守他的道,並不偏離,上帝的命令,他也沒有背棄;他得到的卻不是祝福,而是禍患。約伯的恐懼是,這個神很難捉摸,祂甚麼時候祝福、甚麼時候降禍,很難把握。

不是說好了嗎?「愛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就是揀選祝福嘛;「心裡偏離,不肯聽從,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別神,就會招致滅亡」的嘛。可是約伯明明是一個義人,聖經也形容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他卻遭到禍患,而且是上帝容許的!這樣的神,叫人怎樣相信、怎樣跟從呢?

俗語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醉酒駕駛的就冇事冇幹、依時依候返工的就慘死當場。金融海嘯之後那些銀行大班只是象徵式減人工,小市民就落得血本無歸。到今日雷曼苦主仍然無著落,銀行的小職員可能也無辜的承受良心責備;究竟誰應該負上責任?公司裁員,被裁的可能只因為背負著一個數字,不一定因為工作能力出現問題。無緣無故的怎麼會患病?好端端的為甚麼會出意外?

禍患臨到的時候,我們總希望找出一個解釋。是不是因為這?是不是因為那?可原來很多事情就是沒有解釋的。原來就算是遵行了上帝的誡命、律例、典章,有時候也是會有禍患臨到的,是人不能夠明白的。

這樣,我們究竟要怎樣生活?怎樣才可以確定甚麼時候蒙福、甚麼時候遭禍?怎樣可以不用病?可不可以不用死?是否就好像那些人一樣:擺些甚麼在家裡的東南位、或者西北位,還是佩帶甚麼形狀的飾物在身上?

按照申命記所說那樣規行矩步,是否真的無有用?

II. 從神而來的祝福
(A)生命在乎愛祂、聽從祂、專靠祂
在我讀神學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信仰上一些衝擊。我問當時的老師,面對這些信仰衝擊他怎樣自處。他的說話,到今天我仍然記得很清楚。他說:「在你找到更好的答案之前,不要放棄現在的信仰。」當祝福、禍患不是按照一般的情況出現的時候,除非我們有更好的答案,否則不要放棄相信神。

摩西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們作證,我把生與死、福與禍,都擺在你面前了;所以你要選擇生命,好讓你和你的後裔都可以活著,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緊靠他,因為那就是你的生命,你的長壽;這樣,你才能在耶和華向你的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要賜給他們的地上居住。」(申30:19-20–《新譯本》)

「你要揀選生命」,就是要選擇「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技能,而是需要用意志來決定、要學習、要鍛鍊的。愛一個人如是,愛上帝就更是。從始祖開始我們已經習慣於偏離、背棄上帝。不是說「信了耶穌就自動自覺的跟從上帝」,我們知道不是。每一天我們在各種處境裡面,都要用意志來決定聽從神的話,來專靠祂;還要跟自己犯罪的意志角力,幾經掙扎才能夠謹守、遵行神的誡命、律例、典章。有些時候,這些掙扎是失敗的;事實是常常失敗,常常輸。反正是失敗的居多,是不是這就放棄了?不是!在神的恩典裡,「輸少當贏」,失敗的次數越來越少,就是我們靠著神的恩典得勝了。

摩西說:你要揀選生命,要選擇愛神、選擇聽從祂的話、專靠祂。要用意志選擇愛上帝,在掙扎的時候選擇聽從上帝,在誘惑臨到的時候選擇倚靠上帝。

可是,剛才不是說過有例外的嗎?按照申命記所說那樣規行矩步,不一定有用的嘛!

沒錯,約伯讓我們看見有例外:「跟從神的步履,謹守祂的道,不背棄祂的命令」,有時候不一定會一帆風順。不過,要是人決定選擇「心裡偏離、不肯聽從,卻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別神」,摩西說,帶來的後果必定是滅亡。也許我們不會去拜黃大仙、車公,也不會在家裡放甚麼盆栽、擺風水陣,或是佩帶甚麼飾物來轉運,可是有甚麼是你看重過於神的呢,那些就是勾引你的「別神」。在你跟從神的路上有甚麼拖著你的後腳,讓你不能夠展步呢?是某些人、事、物嗎?那就是勾引你的「別神」。有甚麼拉著你的心讓你不能夠自由地將自己交給神?是不是你的恐懼、你的執著?那就是勾引你的「別神」。

「你要揀選生命」。要用意志選擇愛上帝,在掙扎的時候選擇聽從上帝,在誘惑臨到的時候選擇倚靠上帝。

(B)在不明白的時候可以與神爭辯
這樣,約伯的 case 又怎樣呢?摩西叫我們「要揀選生命」,我又叫你「要用意志選擇愛上帝」。約伯這個現成的例子卻告訴我們:「不一定的!」愛上帝,上帝不一定祝福你的!中國人說「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保佑不到你的神,拜來做甚麼?

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特別是當一些好人遇上壞事的時候;當你所愛的人患病、遇上意外,甚至離開的時候。當你看見一些不公義的事情發生,上帝似乎不理會、不阻止的時候。

約伯的朋友說:「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約伯說:這些我都做足了,不過上帝追著我不放:「神使我喪膽,全能者使我驚惶。」這個要我們愛祂、聽從祂、專靠祂的上帝,究竟是怎樣上帝?

我們聽聽約伯怎樣說。約伯記23:3-7:「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神,能到他的臺前,我就在他面前將我的案件陳明,滿口辯白。我必知道他回答我的言語,明白他向我所說的話。他豈用大能與我爭辯嗎?必不這樣!他必理會我。在他那裡正直人可以與他辯論;這樣,我必永遠脫離那審判我的。」

約伯有沒有說「這個神保佑不到我,我就放棄祂了。」相反,約伯說,他上天下地也要找到神來與他對質;他要在神的審判臺前為自己辯白。因為約伯相信,上帝必定會理會他;約伯相信,在這位上帝那裡,正直人可以與祂辯論。

不單這段經文,約伯記還有其他經文,也是約伯向這位上帝呼籲,要與祂辯論、要為自己討回公道。
13:23-24:「我的罪孽和罪過有多少呢?求你叫我知道我的過犯罪愆。你為何掩面,拿我當仇敵呢?」
30:20-22:「主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我;我站起來,你就定睛看我。你向我變心,待我殘忍,又用大能追逼我,把我提在風中,使我駕風而行,又使我消滅在風中。」
31:35:「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在這裡有我所畫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

讀這幾段經文,不知道你有怎樣的感受?你可以讀出約伯情辭逼切地要求神與他理論?這種情緒、這種語氣、這種態度,你會用來向誰說話?一個會跟你爭辯的人,一個會跟你理論的人,一個與你關係密切的人,一個你可以「死纏爛打」地要他與你對話的人。約伯與神的關係就是這樣。

約伯與神這樣密切的關係,正是向我們示範了怎樣是「選擇愛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

在沒有理由的苦難之中,約伯堅持選擇愛神,他沒有放棄與神的關係,他在30:20-22說:「你向我變心,待我殘忍」,我們看見他與神之間的愛是何等的刻骨銘心。在19:25-26,約伯宣告:「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在肉體之外必得見神。」我們看見約伯堅持相信,在肉體的患難之後,上帝必然回應他。

約伯聽從神的話卻仍然遇上禍患,他說:「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神,能到他的臺前,我就在他面前將我的案件陳明,滿口辯白。」儘管上帝似乎難以捉摸、不能把握,約伯卻沒有放棄捉緊神,上天下地都要找到上帝來與他辯論。他說:「看哪,在這裡有我所畫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

「願全能者回答我!」這一句其實是信心的宣告!約伯若不相信這位神會回應他的呼喚,他不會如此激烈的說出這句說話。約伯若不著緊他與神的關係,放棄就可以了,他不需要如此激烈的說出這句說話。

摩西說:「要揀選生命,…愛你的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約伯向我們示範了怎樣是「專靠他」;他深信一切遭遇都與神有關。所以他無論如何要與神對質、他無論如何也要向神陳明他的理、他無論如何也要上帝還他公道。因為沒有其他任何誰要為他的一切負責。約伯將自己生命裡面所有的事情都與上帝扯上關係,除了祂以外,別無其他。你是否這樣呢?抑或,有一些事情與神有關,有一些卻是你不讓神參與呢?

摩西說:不要「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別神」。有甚麼會勾引我們去敬拜事奉別神?就是那些看似不合理的際遇,那些不應該有的禍患,那些令我們懷疑上帝的事情,那些叫我們放棄與神的關係、放棄相信、放棄與神爭辯的心思意念。有時,我們的「敬虔」也勾引我們,假如我們害怕與神爭辯,不敢向神質詢、不敢追問,過快的馴服,這其實只會令我們內心的懷疑堆積,到心裡面再也盛載不起的時候,就會勾引我們離開神。其實上帝從來不怕我們追問,上帝從不怕我們與祂爭辯。

結語:
今日是年初七,雖然新年開始得低沉,但願我們在這一年都「揀選生命」,儘管許多事情似乎不是上帝的祝福,甚至看來是禍患,讓我們堅持「愛神,聽從他的話,專靠他」。

傳道書7:14「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亨通,禍患都是從神而來,是神使這兩樣並存。敬畏神的人既然都不能倖免於患難,那麼摩西說的「愛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耶和華就必……賜福與你」的福究竟是甚麼福呢?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的應許】
1.神未曾應許天色常籃,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
2.神未曾應許我們不遇苦難和試探、懊惱憂慮;
 神未曾應許我們不負許多的重擔、許多事務。
3.神未曾應許前途盡是平坦的大路任意驅馳,
 沒有深水拒,汪洋一片,沒有大山阻,高薄雲天。
副歌:神卻曾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試煉得勉勵,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

神所賜的福就是在一切患難之中,祂與你同行。主耶穌說,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但我們所遭遇的主都遭遇過,祂能夠明白我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