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4, 2020

一個都不能少

經文:使徒行傳 1:12 – 26

引言
有一齣電影叫做《一個都不能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故事是說一個十三歲女孩被任命到河北山區一間偏遠的學校代課,前任老師臨走前吩咐她不要失去任何一個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但礙於生活,當中一個學生被逼輟學到城巿打工。於是這位十三歲的代課老師就跑到城巿去找回這個學生。故事當然是大團圓結局。然而在現實裏面,因為生活需要,被逼輟學到城巿打工的貧困學生,是不計其數的。

這齣電影上映那一年,剛好也是我入讀神學院的一年。當時隔離班有一位同學也常常說「一個都不能少」,原因是學習實在太艱難了,他開玩笑地勉勵大家要堅持下去,不要中途放棄。可惜那一班同學其中一位沒有多久就移民了外國,另一位也因某些原因離校。

有時候,良好願望也不敵現實。無論自願或非自願,一個群體是不是能夠保持齊齊整整,也是說不定的。

今日跟大家看的一段經文,正是當使徒群體裏面有人不能夠齊上齊落的時候,事情如何繼續。

I. 名單:情誼、缺損
今日跟大家分享的經文使徒行傳1:12 – 26。我們先看vv12-14:「12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13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14這些人同着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A) 名單揭示了情誼
在這段經文之前的vv1-11,路加敘述耶穌活之後,向使徒顯現四十天之久,向他們講解神國的事,又吩咐他們要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然後差遣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接着就在他們眼前被接到天上去。

路加在vv12-14列出了當時在場見證耶穌升天的人。大致分為三個組別:有十一個使徒、有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耶穌的弟兄。這三個組別之中,我們留意到路加並沒有將他們的名字寫出來。在路加福音8:2 – 3我們讀到跟隨耶穌的婦女有名有姓是哪幾位,但在這裏除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之外,一個名字也沒有寫出來。另外我們從馬太和馬可福音知道耶穌兄弟的名字(太13: 55;可6: 3),但路加也沒有寫出來。路加只列出使徒的名字。

除了這裏,路加只在路加福音6:12 – 16敘述耶穌揀選十二使徒的時列出過使徒的名單:「12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13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14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15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16雅各的兒子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

對比之下,我們發現這兩個名單有相同的地方,可是不同的更多。


我們看看這兩個名單,有十一個名字是相同的,彼得排在首位也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就比較多了。最大的不同是使徒行傳少了加略人猶大的名字。另一個不同是這些名字的排列有了改動。改動得比較明顯的是兩對兄弟的名字,使徒行傳不再將親兄弟的名字放在一起。而是將約翰放在彼得之後。可能因為彼得和約翰在使徒行傳裏出現得比較多,所以放在頭兩個位置。也可能是路加想要表達出一個意思,就是:血緣的兄弟關係從此不再是首要。在這個群體裏,兄弟關係要重新定義。就正如路加福音8:21,耶穌說:「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祂的弟兄」,所以我們今日在教會這個群體裏面,我們互相稱為弟兄姊妹,不是由於血緣關係,而是在信仰裏面,在跟隨耶穌、遵行主道的基礎上面,我們是弟兄姊妹。

另一個改動是,路加福音的次序是「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在使徒行傳則變為「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有一些人認為巴多羅買就是腓力的朋友拿但業。如果是真的,我們可以估計,原本腓力和巴多羅買兩人一起跟從主,所以他們的名字放在一起。也許漸漸地腓力和多馬變成了好朋友,可能比起與巴多羅買的關係更密切,所以路加寫使徒行傳時將他們的名字放在一起。

弟兄姊妹之間感情固然有親有疏,有投契有不投契,並不出奇,但要從互不相識發展至越行越近,相交投契,卻不是自然發生的事情。讓大家看一張圖片。


這裏說:“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time, patience, and two people who truly want to be together.”「好的關係不會自然發生的,它需要時間、耐性,還要兩個人真的願意走在一起。」我相信用這句說話來形容主內的情誼也是合適的。

弟兄姊妹,由於疫情的關係,從2月開始我們就沒有在現場一起崇拜,甚至連小組聚會也沒有在教會內進行。大家有沒有想返來的感覺?有沒有掛着弟兄姊妹的感覺?會不會有一些弟兄姊妹反而覺得「可以用的時間多了」呢?甚至會覺得「不用回來都可以哩!」我希望你不是吧!

我相信在過去幾個月大家可能都漸漸習慣足不出戶就可以維持教會活動。我們在電腦或者電話看網上崇拜,我們用通訊軟件開組。但那足不足夠呢?那樣是不是真的可以讓弟兄姊妹彼此相顧、互相守望呢?我想到近幾個禮拜社會出現了許多荒謬的事情、許多足以牽動心情、使人鬱悶的事情,弟兄姊妹,在網上崇拜或者在通訊軟件的開組或者在zoom的祈禱會,你能夠訴說你真實的感受嗎?你能夠找到與你一同感慨、一同嘆息,甚至一同哭着禱告的人嗎?若不能實體地相遇、相交,如何能做到這樣的相顧呢?抑或,就算大家實體相見,你也沒有這樣的對象、沒有這種關係呢?

一份真誠的關係不只是相見好,也要能夠以真面目相對,不害怕被拒絕、被否定。這種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需要耐性,更需要彼此都有願意的心。在樂恩堂,你有沒有這樣的弟兄姊妹呢?如果有,我為你感恩!但如果沒有,又如果你認定是神帶領你來樂恩堂的,那麼我願意為你禱告,我也盼望你自己也禱告,求天父賜給你一份這樣的情誼。

(B) 名單揭示了缺損
我們再看這兩個名單(路6: 14-16;徒1: 13)。另一個變動,剛才已經說了,就是使徒行傳缺少了加略人猶大的名字。

我們繼續看vv15 – 17:「15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16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17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接續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讀者會知道,帶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原本是十二使徒的其中之一。但他的下場是怎樣呢?路加在福音書並沒有提及。他留待到使徒行傳這裏才交代。

從行文的表達,我們相信vv18-19是作者路加為讀者補充的資料。「18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19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着他們那裏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

聖經只有馬太福音和這裏提到猶大的下場。兩者頗有不同的地方。比較之下,路加描述猶大的死狀十分恐怖,彷彿表示他的作惡就為他招來這樣的後果。在此讓我們留意猶大死亡的意義。在v24-25,眾人禱告求主顯明祂要揀選誰來填補猶大的位分時,說:「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猶大本來「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現在「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十二使徒的名單出現缺損,等待填補。

彼得在他的說話裏面兩次提到填補猶大的空缺是必須的。第一次在v16,他說:「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然後彼得引用了兩段詩篇,一段是詩篇69:25,「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指出猶大的下場是神預先知道的。另一段是詩篇109:8「願別人得他的職分」,指出填補使徒的職分是必須的。另一次提到「必須」是在v22:「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就更清楚地表達選立另一人為主作見證的需要。

為甚麼是「必須」的呢?是工作量很大,十一個人不夠嗎?若只論人手 manpower,十二個人也是不夠的啊,我們記得耶穌就曾經一次過差派七十個人出去傳道。為甚麼必須是十二呢?我們要從耶穌的說話明白「十二」的意義。

在路加福音22:28 – 30 耶穌對門徒說:「28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29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30叫你們在我國裏,坐在我的席上吃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在舊約裏面,十二個支派代表了全以色列百姓。縱然我們知道在耶穌的時代,以色列北國的十個支派已經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但聖經卻對以色列民的整體性有很強的堅持。使徒行傳2章,聖靈降臨的時候,路加說:「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2: 5)然後,彼得向這些猶太人述說主耶穌的事情,最後他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2: 37)這些從天下各國來的猶太人就代表了以色列全家的整體性。

縱然血緣上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已經不再完整,神從天下各國召喚祂的子民,重新成為一個完整的群體。相應地,十二個使徒也是代表了新約神子民群體的整體性。十二是一個表示完整性的數字。正如當時聚集的一百二十人,也只是一個表示完整的數字,我們知道當時的門徒肯定不止120人。我相信路加運用12 和 120 這兩個數字是要表示主耶穌升天之後,神的子民齊齊整整的準備好等候聖靈的降臨。

選出另一位使徒來填補猶大丟棄的位分是必須的。神的子民的整體性也是必須的。

今日我也盼望能夠見證樂恩堂弟兄姊妹的整體性。大家還記得我們二十周年堂慶的主題嗎?是《凝聚.更新.開拓》,當中的「凝聚」,原意是在堂慶的崇拜和晚宴與一些曾經的「樂恩人」重聚,也與現在的樂恩人有更強的凝聚。雖然因着疫情的緣故,我們堂慶聚會的日期一改再改,而且堂慶晚宴可能會押後得更遲,我仍然盼望到時有你的參與。

對於重聚、見面的相聚,我承認我有很頑固的堅持。除非情況不許可,否則我是認為現場見面,一起敬拜、一同聚集是最好的選擇。聖經裏面翻譯為「教會」的字,原文有「呼召出來」的意思。所以當我們說「教會」的時候,不是指嘉運大廈103這個地方,也不是指任何的建築物,而是指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一個群體。世人怎樣認識教會呢?不是看見一座一座宏偉的教堂,而是看見一個被神呼召出來、與別不同的群體。普世教會是一個大群體,樂恩堂是當中一個小群體。弟兄姊妹,樂恩堂這個小群體的整體性需要你一起來凝聚才成。

我很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樂恩家與大家實體相見。盼望我們珍惜能夠相聚的時刻。

II. 馬提亞:寂寂無聞、忠心
接着讓我們看vv21 – 26:「21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22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23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24-25眾人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26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A) 寂寂無聞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覺得使徒揀選馬提亞來代替猶大未必是神的意思;我當時覺得如果真要有第十二個使徒,也應該是保羅吧。不知道弟兄姊妹當中,會不會有人也是這樣想呢?今次預備這篇講章時,看到一些釋經書的作者竟然也是這樣認為。但我現在覺得這一種想法實在是不對。一來因為聖經敘述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之後,聖經清清楚楚的說:「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他被加到使徒的名單上。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選出馬提亞的過程讓我看見很寶貴的信息。

我先說說為甚麼年輕時會認為第十二個後補使徒不應該是保羅。當時我想:這個馬提亞被選中之後就再沒有被提起。反而使徒行傳後半部幾乎完全是敘述保羅的事工。這個想法其實很膚淺。後來我留意到,耶穌親自揀選的十二個使徒,他們的名字也不是常常被提及的。甚至在使徒行傳裏面,除了剛才的名單,絕大部分使徒在整卷使徒行傳都沒有提及過。所以名字沒有被提及,其實並不重要。

反而,從經文對他的提及使我有相反的看法。

我們再看看v23「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大家猜一猜,對於當時使徒行傳的讀者,這兩個人,他們比較認識哪一個呢?我相信他們比較認識的是馬提亞,因為路加只是說出他的名字,無須再多介紹了,可見人們都知道馬提亞是誰。為甚麼人們都會認識馬提亞?

我們知道使徒行傳是路加將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整理之後寫下來的。所以敘述這件事的時候,馬提亞已經在教會裏面擔起使徒職分一段時日,大概在教會裏面很多場合、很多服事都見到他的踪影,因此為人熟悉。

由此可見,馬提亞雖然寂寂無聞,他其實是配得與使徒同列的。

(B) 忠心
我們再看看當時揀選的條件,在vv21-22「21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22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就是說主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洗禮、聖靈降臨在祂身上,天上有聲音確認祂是天父愛子的時候,直到祂被釘十字架、埋葬、復活、升天,超過三年的時間,要常常與使徒們一起跟隨耶穌的。單單讀這些文字彷彿沒有甚麼,但當我們想深一層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平常的。在那 120人裏面,只能夠選舉出兩個。就是說,其餘 118人都不是從始至終跟隨耶穌的。我們記得,約翰福音曾經記載,有一次主耶穌說了一些艱深的道理,人們不能接受,約翰說:「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約6: 60-66)我們知道當時的使徒都是不明白的,只是他們沒有退去。同樣地,馬提亞也沒有退去。縱然不是完全明白,他憑信心繼續跟隨。

不單這樣。馬提亞還有一個優點值得我們欣賞。剛才我們看過路加記載主耶穌揀選十二使徒的經過,「12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13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 12-13)試想像你是馬提亞。耶穌整夜禱告之後,招聚了你們一群跟隨祂的人來,原來要挑選入室弟子。挑選的過程也可說是殘忍的,有人被選上有人選不上:這一些人被接納,那一些人難免會感到被拒絕。而馬提亞是沒有被選上的。如果你是馬提亞,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有一些人可能會感到失落、自尊心受創,接着黯然離去。有一些人會可能感到憤怒、覺得不公平,「我不也是這樣的跟隨嗎!」然後拂抽而去。但馬提亞留下來,繼續跟隨。

我們作主的門徒可能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想像。我們努力事奉、以為滿足教會的要求。而一旦遭受的待遇與我們的想像不相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受傷或者憤怒。我們希望得到尊重、認同、欣賞,甚至讚美,得不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灰心、失落。甚至,如果有一兩句批評,我們會憤怒、自我防衛。

我們看見馬提亞不是這樣。他彷彿寂寂無聞,只是跟隨耶穌眾多門徒裏的其中一個,而且沒有被耶穌選中做使徒,但他仍然忠心跟隨。翻看歷史,我們知道馬提亞被選上填補使徒職份之後,迎來的是猶太人對使徒的追捕、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逼迫,他仍然忠心地跟隨主。歷史讓我們看見強大的羅馬帝國也有覆亡的一日,忠心跟隨主的人,他的名字永遠被記念。

今日主耶穌呼召我們來跟從祂,並不一定要我們有很大的抱負,也不在乎我們有多大的能力。也許我們寂寂無聞,也許我們力量微小,甚至我們只能夠眼睜睜看着惡人當道、也許面對社會動盪變遷我們也無能為力,然而讓我們堅持對主的忠心,深信有一日歷史會讓我們看見上帝公義審判的大能。

III. 新的開始
(A) 不是結束
剛才提過補選馬提亞這件事的前文vv1-11 敘述主耶穌被接升天的經過。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在前書,路加怎樣描述耶穌升天的事情。路加福音24:50 – 53:「50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51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52他們就拜他,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53常在殿裏稱頌神。」如果沒有使徒行傳的補充,我們讀路加福音結束的這一段敘述,很容易有一個印象,這是“Happy Ending”,「從此他們快快樂樂地在一起」。尤其是他們經歷了耶穌的受害、死亡的一段暗黑經歷,當耶穌復活了,升天了,他們彷彿回到光明,重拾美好的生活,彷彿一個很完滿的句號。

但使徒行傳1:1 – 11 所描述的不是這樣。在使徒行傳1:6 – 9,使徒和主耶穌的一問一答都表達了一種「再出發」的動態。「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使徒這樣問可以看見他們心裏面的期待。然後耶穌回答他們:「7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vv7-8)耶穌的回答雖然將他們的期待按捺下去,但同時將一個嶄新的未來放在他們面對。雖然與他們所想的不同,卻是更宏大、更廣闊的遠象。所以主耶穌的復活、升天並不是故事的Happy ending,相反,是一個新的開始。

(B) 兩個等候的行動
接着vv9-11描述門徒看着耶穌往天上去的時候,「10…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11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天使的發問將門徒從站着望天的靜態推回去行動的狀態。「為甚麼站着望天呢?應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他們怎樣行動呢?主耶穌升天之前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又應許他們「聖靈降臨你們身上,就必得着能力」,然後差派他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擺在他們面前新的開始,主吩咐他們要等候聖靈,天使挑戰他們要行動。於是他們以兩個行動來等候。

vv12-13門徒「回耶路撒冷去,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他們第一個行動是「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禱告是主耶穌在世上常常作的行動,每當要作重大的決定時祂禱告,平常的時候,聖經也多次描述耶穌退到山上去禱告、退到曠野去禱告。禱告也是使徒行傳裏面眾使徒、教會領袖常常的行動,被猶太人捉拿的時候他們禱告,按立執事的時候他們禱告,差派巴拿巴和保羅去作工時他們禱告。無論是主耶穌,以至初期教會的使徒領袖,禱告是他們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行動。

他們第二個行動是補選第十二個使徒,以至整個群體齊齊整整的預備好。使徒行傳2:1 – 4:「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聖靈降臨的時候,他們正在聚集,我相信這不是偶然。正如我剛才說,聚集是信仰群體一個很重要的標記。如果沒有聚集,信仰變成了各人自己的私事。唯有當整個群體聚集,讓人看見教會的存在,聖靈就能夠透過教會彰顯大能。

迎接新的開始,初期教會的信徒以禱告等候聖靈的降臨,並且以聚集,讓整個群體齊齊整整的預備自己,等候為神工作。

結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日樂恩堂同樣要面對一個新的開始。我們現在聚會的堂址還有一年的租約,無論如何我們將會面對轉變,一個新的未來。

記得從九龍塘華都遷到大角咀嘉運這裏,我們也面對一個大的轉變。我們從一家以大專生為福音對象的教會轉變成為一家以大角咀區街坊為服侍對象的地區教會。我們成立成長中心,學着服侍基層的街坊。在摸索的過程中,有一些弟兄姊妹未能夠適應這個轉變而選擇離開。大部分華都的樂恩人仍然繼續在這裏,我們一同學習服侍。效果未必盡如理想,但我們就是這樣回應當時的轉變。

面對前面有再一次遷堂,相信我們的轉變也將會很大。早前我們曾經分享兩條短片,提到遷堂的不同方案,包括購堂、暫借播神舊校舍、或者借用某間學校。再之前也有弟兄姊妹曾經提議使用 SKY HUB 作聚會地方。無論是哪一個方案都必定會帶來聚會地點、模式,以至服侍對象的改變。我們是不是預備好要回應這個轉變呢?

昔日的門徒以同心合意、恆切禱告來回應轉變、迎接新的開始,今日我們的禱告夠不夠呢?

隨着疫情的緩和,我們將會重開現場崇拜,我們也鼓勵大家返來開組。弟兄姊妹,讓我們珍惜能夠聚集的機會,讓我們聚集,一起來同心合意、恆切禱告。為教會的前路、為發展的方向,讓我們聚集禱告。

昔日使徒為了保持群體的整體性,他們補選了馬提亞。今日讓我們也竭力保守樂恩堂的整體性。或者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情誼有深有淺,我們也不會與所有人都投契,甚至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可是,讓我們仍然願意用時間、用耐性,以願意的心一起保持樂恩的整性。

讓我們一個都不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