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0, 2007

再上路

經文:路加福音9:51-62

引言——愛到怎樣才是盡?
前幾天參加一個小組查經,讀到希伯來書,提及以色列人,說:「因為他們不恆心遵守我的約,我也不理他們。這是主說的。」(來8:9b)當時引起了我們的討論:「是否我們也得要恆心守約,免得神有一天也不理我們?」然後,我們又想到:主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路10:27),那究竟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是不是一定要做某些甚麼?還是不要做某些甚麼呢?

你心裏可能也有這些疑惑,也許你也嘗試尋找答案。

我也嘗試從今天的經文看看是否可以找到答案。今天要看的是路加福音9:51-62。這經文分成兩大段落,我們先看後一段,9:57-62:「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耶穌說:手扶著犂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I. 「你無論往那裏去」(9:57-58)
在福音書裏面常常看到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有一些時候也是人們主動的要來跟從耶穌。

在這段經文裏面,我們看見先後有兩個人主動要來跟從耶穌。耶穌的態度不置可否,算不上是拒絕,卻又不是很積極的歡迎。讓我們看為甚麼。

第一個人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彷彿很有決心,「我要」。聖經裏沒有告訴我們為甚麼他是那麼的堅決。他是患病得了耶穌的醫治嗎?他是痲瘋得了耶穌的潔淨嗎?他是心靈受創得了耶穌的安慰勉勵嗎?我們不知道。他彷彿突然之間從路旁跳出來跟耶穌說,要跟從祂。這一個人有甚麼的經歷不要緊,他是誰也不要緊;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反正是,某一天,你跟耶穌說:「主啊,我要跟從你。」

不過,耶穌說:等一下。

「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在耶穌的時代,一個門徒要追隨一位有學養的夫子,他們會與他一同起居生活,近距離的觀察夫子的待人接物,第一手第一時間的聆聽他的教誨、道理。可是跟從耶穌不是這一種學習方式。耶穌說: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狐狸的洞、飛鳥的窩,是牠們棲息地方,也是牠們停下來安歇的機會。出外覓食,為口奔馳以後,能夠回到自己的安樂窩,實在是好得無比的。這一點,我們是挺了解的。儘管人們對於前幾年的「八萬五」驚魂未定,今天樓市已經復甦,就連「房委會」也有信心把「居屋」的存貨出售,就可以知道,渴求一個安樂窩是人之常情。

可是耶穌說: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這不是說,耶穌連一刻休息也沒有地方;這是說,跟從耶穌的人不要以為可以停駐、可以逗留在一個安樂的狀況之中。

前兩天,在另外一個小組裏玩了一個遊戲,主持人說出兩個相反的名詞,我們就得選擇自己屬於哪一類。然後主持人說了一大堆的名詞:熱鬧、冷靜;宏觀、微觀等等。當她說出「冒險、安逸」的時候,引發我們有一個小小的討論。我們問:「要死的嗎?」不要死的就選冒險,要的就選安逸了。

這一個人來要跟從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假如,這個「那裏」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處境、一種今天不知道明天事的冒險,或者是一種明知道是不舒適的生活方式,你還要不要跟從?

愛神,要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

你會不會也為自己定下了底線:只要不影響我的生活質素,就願意付出多一些;只要不用進入不安全的範圍,我就願意跟從呢?

II. 「容我先埋葬」(9:59-60)
第二個人不是主動要跟從,是耶穌呼召他來的。v59「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這是耶穌一貫的呼召,簡單直接:「跟從我!」

福音書記載耶穌呼召祂的門徒都是這樣的;那些有名有姓的門徒都是積極回應了這個呼召的。這個人,我們卻不知道他是誰。彷彿是耶穌在路上偶然遇上就向他發出這個邀請。這一個人是誰不要緊,他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反正,某一天,耶穌對你說:「來跟從我。」

可是,這一個人說:等一下。

「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這一個要求完全合理。要是這個人的父親真的新喪,要辦理後事當然合理。可是從耶穌的回應,我們可以猜想,這一個人不是剛才喪父;他的意思是要先照顧家人的需要。

照顧父母,固然是重要的。這不單是為人子女的責任,也是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在猶太人,以至大部分社會裏面,埋葬父母,跟他們在生時對他們照顧周到是同樣重要的。

這一個人說:「主啊,等一下。讓我先照顧了家人的需要,讓我先完成了社會對我的要求,然後我就可以跟從你了。」當然了,照顧家人不光是照顧父母,也包括妻子、兒女。

今天,相信我們中間很多人能夠明白這一種境況。有些弟兄姊妹告訴我:任何 camping 的活動都參加不了,因為家有高堂得照顧,晚上必得在家;也有一些肢體因為兒女年幼,也有一種「跑不開」的困難。當然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實際上,神賜給我們家庭,是要我們其中經驗另外一種豐盛。耶穌的意思不是要我們把這些家庭責任拋諸腦後。不是的!

耶穌的回應讓我們看見這個人心裏所想的究竟是甚麼。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聽這句說話像是很冷血,沒有人情味。但我們知道耶穌不是這樣的。耶穌也看重照顧自己的家人;祂在十字架上也把自己的母親委託祂信任的門徒照顧。

耶穌這樣說,只是把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對比神的國,一些會死去的,就是那些終必要成為過去的人和事物,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的攔阻。最近我看了一本書,作者說到人際之間最親蜜的關係莫如夫妻,可是,在永恆的國度裏面,夫妻的關係也是要成為過去的。最重要的是在婚姻之中經歷神的陶造,生命越來越接近基督,預備自己在永恆的國度裏迎見神。照顧家人是重要,但對比永恆,一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都是會成為過去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容讓一些已經死去的,就是那些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人和事物,攔阻我們來跟從耶穌。我們都熟悉保羅的勸勉:「忘記背後,努力面對的,向著標竿直跑」。忘記背後,那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那管是歡笑還是眼淚、那管是安慰還是創傷。忘記,不是失憶,而是放下,是讓它過去;然後,把注意力重新投放在永恆之上。

你會不會也執著於一些將要成為過去的、或者是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人和事物之上,以致你沒能夠跟從神、你沒能夠愛神愛得盡呢?

III. 「容我先辭別」(9:6-62)
又有一個人主動來說要跟從耶穌。不過他有附帶的條件:「主啊,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他說:『耶穌,我想要跟從你,不過要等一下。』「辭別家人」也是照顧家人的需要,也是人之常情。老實說,「不辭而別」才是不對。

不過,從耶穌的回應,我們又可以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要求。耶穌說:「手扶著犂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耶穌三句回應的說話之中,這一句說得最是嚴厲。對於一個要先辭別家人才跟從祂的人,耶穌為甚麼會如此嚴厲呢?

「手扶著犂向後看」是甚麼問題呢?

提到「向後看」,你會想起哪一個聖經人物?我馬上想到羅得的妻子。創世記裏面記載,當神因為所多瑪、俄摩拉的罪惡甚重,要毀滅這兩個城的時候,羅得夫婦和他們兩個女兒正在那兒定居。神的使者告訴他們要離開,但他們卻不願意。

創世記19:15-16這樣記載:「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你在這裏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裏的罪惡被剿滅。但羅得遲延不走。二人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天使還特意叮囑他們「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可惜,「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創19:26)

「回頭一看」不是因為好奇,而是眷戀、是不捨。主耶穌那麼嚴厲回應那個要先回去辭別家人的人,不是因為他顧念親人,而是因為主看出他對於現有的一切心存眷戀,不願意捨棄。這個人留戀的是甚麼,我們不知道。甚至他是誰,我們也不知道,但這不要緊,他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我們會不會有一些甚麼本來應該留在後面,我們卻心存眷戀、捨不得放手的呢?

我們不知道羅得和他的妻子對所多瑪和俄摩拉有甚麼留戀,也許因為他們在那裏生活安定,也許因為他們享受那裏比遊牧民族先進得多的生活方式。羅得知道那裏的人所做的是惡事,他沒有與他們同流合污;不過,要他離開這罪惡之城,他卻遲延、不捨。羅得的妻子留戀到一個地步,禁不住回頭要看。

昔日當我們向神悔改、願意跟從主的時候,我們是從過往那些罪惡過犯之中轉向,以前是面向罪,悔改就是轉過來面向神。然而當我們「手扶著犂向後看」的時候,我們就是再背離上帝,再面向罪。主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今日,你是否也落在罪中,明知應該放手,但卻遲延、不捨呢?你是否「手扶著犂向後看」,依戀著一些你本來早就應該拋到背後的事情?主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手扶著犂」應該是一個前進的動作。一般來說,犂的前面有一、兩頭牛拉著,農夫在後面扶著,這樣就可以循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前進,鬆土準備撒種。可是當農夫手扶著犂,眼睛卻向後看的時候,別人雖然看見他似乎是前進,實際上他卻在眷戀後面的景物。他只是半心半意,他的思想與他的行動不配合。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這一個人,口裏雖然稱呼耶穌作「主」,他卻沒有把主權交給耶穌。他仍然眷戀著一些早應該拋在背後的,仍然對一些罪惡過犯不捨,他只是半心半意的走在這條路上。

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口裏稱呼耶穌:「主啊,主啊」,實際上卻活在自己作主的生活之中?甚至在罪中之樂裏面眷戀不息,不肯捨棄、不肯放手?

IV. 「吩咐火從天降」(9:51-56)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可是要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

我們來看前一個段落,9:51-56:「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那裏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前面我們看的三個人是還沒有跟從耶穌的。而這一段經文說的卻是一群已經跟從了耶穌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雅各、約翰,兩個早已經積極回應了耶穌呼召的門徒。現在他們正是與耶穌一起走向耶路撒冷,就是與耶穌一起走上十字架的道路。

他們愛主算是盡了嗎?

這一段經文就讓我們看見他們心底的狀況。

經文記載,耶穌正與一群門徒上耶路撒冷去,途中要經過一條撒馬利亞村莊。主耶穌打發一些人先去打點,那知卻遭到拒絕。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因耶穌面向耶路撒冷。究竟是因為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之間的世仇,所以耶穌面向耶路撒冷去就拒絕祂呢?還是因為這是喻表,耶穌走上十字架這件事根本就不能夠被人接受,所以遭到拒絕呢?我們不知道。不過我們大概也有類似的經驗。當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人們總有許多的理由來拒絕;這些理由不管是否合理,反正他們就是拒絕。

被拒絕的時候,應該怎樣呢?我們看見門徒的反應就十分激烈。但讓我們先問一個問題:WWJD?What Would Jesus Do? 假如耶穌被拒絕,祂會怎樣做呢?

其實,也用不著問「假如」,因為耶穌真的常常遭遇拒絕。譬如在前面路加福音4:16-30就記載了耶穌在自己家鄉拿撒勒被拒絕;在8:35-37,也記載了祂被格拉森的人拒絕。這些記載讓我們知道,被拒絕是耶穌慣常的經驗。

被拒絕的時候,耶穌怎樣做?路加福音4:29-30說,拿撒勒的人「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8:37說:「格拉森四圍的人,因為害怕得很,都求耶穌離開他們;耶穌就上船回去了。」對於人們的拒絕,耶穌的回應是離開。

不知道你遇到拒絕的時候是怎樣回應的呢?

雅各和約翰的回應實在值得我們一看。9:54,他們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你可嗅出字裏行間的火藥味?你能否想像到他們高舉著雙手,只等耶穌說一聲「好」,他們就要動手了?

正如剛才所說,耶穌自己是常常被人拒絕的了,這些門徒何用如此怒氣沖沖?究竟發生了甚麼的事?看清楚一點,原來耶穌不介意被人拒絕,這些門徒卻受不了。他們覺得要好好的修理修理這些人,「為耶穌出一口氣」。「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降下來燒滅他們嗎?」這兩個門徒完全充滿信心,他們絕不懷疑自己可以吩咐火從天降。不過,要是需要的話,耶穌自己難道做不來嗎?

究竟是誰想要用火來燒滅這些人呢?儘管門徒口裏呼叫耶穌「主啊」,但究竟是誰在作主呢?

當門徒遇到拒絕、備受冷待,他們心底的實況就暴露了出來:「這些人竟敢拒絕耶穌!?」誰說耶穌不可以被拒絕?實際上,耶穌對於被拒絕根本不感到意外。當祂差派十二門徒出去佈道的時候,祂說:「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路9:5);門徒卻想吩咐火從天降。

為甚麼這麼憤怒?為甚麼不可以被拒絕?「耶穌可以被拒絕,我卻不可以!」他們的「我」要比耶穌還要大。可能我們也有這樣的感覺:「被人拒絕,自尊受創、心靈受傷害,就是不行!」耶穌可以忍受,我們卻不可以!是嗎?

v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v53:「那裏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耶穌被拒絕全然因為祂將要完成的使命,被拒絕正是祂命運的一部分,是必需的、是無可避免的。要是我們說我們愛主,我們也得接受這樣的命運。你願不願意愛耶穌愛得這樣盡,甘於被人拒絕、被人傷害,放下自我,讓耶穌真的成為你的主呢?

結語——你愛主嗎?
當要走上「跟從耶穌」這條路的時候,我們看見有四種不同的態度:
有一些人會定下底線,只要不影響我的生活質素,只要不用進入不安全的範圍,我就跟從。
有一些人執著於一些將會成為過去的、或者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人和事物,不願意放下、不能夠將注意力放在永恆之上。
有一些人半心半意地走在前進的路上,在罪惡過犯之中眷戀不息,不肯放手。
也有一些人努力事奉,以為為主作工,卻原來心裏仍然自我中心、以自己為主,沒有全心奉獻。

你會是其中之一嗎?

今天,主仍然走在這一條面向耶路撒冷的路上,你是否願意向祂委身,再踏上呢?主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今天你愛主有多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