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9, 2005

看見救恩

經文:路加福音2:25-32

引言
聖誕快樂!你可有為家裏添上一些聖誕佈置?

打從十一月底開始,街頭巷尾的文具舖已經陳列出大大小小、不同款式、不同質料的聖誕樹,還有彩色燈泡和各色各樣的佈置材料。也許你也已經到過維港兩岸、欣賞過今年的聖誕燈飾了。每一年的聖誕節總在這些華麗佈置的簇擁底下、在這些七彩霓虹燈的映照底下度過,彷彿人們得看見這些燈飾和佈置,才看見聖誕節。

然而,在聖誕節裏面,除了這些裝飾之外,我們還可以看見甚麼呢?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經文記載了一位長者,他在二千多年前基督降生的時候,看見了耶穌,也看見了救恩。

一、等候安慰
「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面;這人又公義又虔誠,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他得了聖靈的啟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2:25-26)

這兩節經文讓我們對這一位長者有多一點認識:他名叫西面。根據聖經所說,他不但為人公義,而且敬畏上帝。除此之外,聖經還特地提到三件事:一、西面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二、有聖靈與他同在;三、聖靈啟示他「看見死亡之前,要看見基督」。

在西面看見基督之前,他素常有這一份盼望。

「素常盼望」的意思是一直在等候。我們不知道西面究竟等了多久,不知道聖靈何時啟示他。我們也不知道西面的年紀有多大,不過從後面經文來看,大概他已經不年輕了。我們只知道,西面一直等候要看見基督,終於這一天來到了。

1. 如常生活
「他受了聖靈的感動,進入聖殿,正遇見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要照律法的規矩辦理。西面就接過祂來,稱頌神‥‥」(2:27-28)

v25已經告訴我們,西面有聖靈在他身上,很明顯地他也是隨時準備聆聽聖靈的指示,迎接這一刻。當聖靈感動他的時候,他就進入聖殿。v27說他「正好遇見耶穌的父母」,似乎有一種「恰巧」的意思。是真的如此巧合嗎?

聖經記載:「他受了聖靈的感動,進入聖殿」,事實上,西面被形容為「虔誠」的人,可知他無須聖靈感動也會到聖殿去敬拜。在某一天、某一刻,當西面又到聖殿去敬拜的時候,正好遇上耶穌的父母帶著祂來。這是巧合嗎?可以說是罷,每一天有那麼長的時間,總有不少人到聖殿去,要遇上可真不是那麼容易。聖靈的引導當然是重要。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一次的遇見卻不是必然的。

聖耶的父母到聖殿去,是「按照律法的規矩辦理」,就是把頭生的男嬰帶到聖殿去獻給神,同時行潔淨的禮儀。耶穌的父母沒有因為耶穌的身份特殊而不遵守這些規矩。這次的相遇事件,聖靈的引導固然重要,但耶穌父母對神律法的順服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們由此可以看見,「等候」不單單需要聖靈的帶領,也需要人們順服律法的要求、如常地生活。

2. 態度積極
西面的等候讓我們看見,「等候」是一種態度,是表示你相信事情將要實現、是表示有把握、有盼望的。而且「等候」是有目的、有對象的。就像你與朋友相約,過了時間他還沒有出現,你會等下去,因為你相信對方會應約前來的。西面素常盼望、一直等候,表示儘管他不知道在甚麼時候,但他相信神的應許必定要實現。

「等候」不只是一種態度,而且是積極的態度。「等候」彷彿是靜態的、但它卻是積極的、是行動的。我們從西面等候的過程中看見,當人看來好像沒有甚麼動靜的時候,原來並不是甚麼事也沒有發生,聖靈一直在引導著事情的發展,在適當的時候就讓西面在聖殿裏看見耶穌。「等候」是積極的。

不知道你可是正在盼望神的安慰臨到、在等候神應許的實現?也許你已經失去了起初等候的熱誠、也許時間過得太久,「等候」好像變了一個無可奈何的習慣。西面在聖殿遇見耶穌的父母、看見基督以前,他有一段時間的等候,這正好成為我們的榜樣,讓我們在等候的過程當中保持積極的態度、如常地生活。

二、看見基督
西面在聖殿裏遇見耶穌的父母帶著他來,「就用手接過祂來,稱頌神說:主啊!如今可以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2:29-30)西面看見耶穌的時候,他感到可以滿足地離去了,因為他深信上帝已經按照應許,使他看見了基督。

1. 心目中的基督
「基督」是「彌賽亞」的希臘文,意思是「神所膏立的」。西面不是唯一等候基督的人。主前八世紀,北國以色列亡國之前,先知就已經預言神要興起祂的僕人,帶領以色列。我們很容易在以賽亞書讀到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賽7:14)「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必有一王憑公義行政、必有首領藉公平掌權、必有一人像避風所和避暴雨的隱密處,又像河流在乾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賽32:1-2)這些經文對以色列人來說,是明確的證據,使他們一代接著一代地等候下去。

直到以色列和猶大相繼亡國之後,這些經文的應許對猶太人就更是重要,他們也世世代代更加熱切地等候基督來,帶領他們復國。我們從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記載知道,跟隨耶穌的群眾裏面其實有很多人對耶穌有這樣的期望。譬如約翰福音6:15就記載,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神蹟之後,「眾人要強逼祂作王」;另外在使徒行傳1:6記載,耶穌復活之後,門徒中間仍然有人問耶穌「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可見在耶穌時代,人們心目中的基督是要能夠帶領他們推翻羅馬政權、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國」的。然而,西面看見的基督卻不是這樣。

2. 耶穌作為基督
路加福音2:31-32西面預言,基督帶來的救恩是神「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以色列的榮耀」。西面看見耶穌這位基督帶來的救恩是普及萬民的,但當時的人卻不明白,因為耶穌這一位基督與他們心目中所想的的基督不同。當時的人只看見自己已經亡國幾百年,需要上帝所膏立的領袖帶領他們復國,所以他們沒有看見上帝為他們所預備的救恩。耶穌作為基督,帶來怎樣的救恩呢?

讓我們一同看路加福音4:18-19。當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祂宣告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當時的人以為自己的需要是復國,神卻看見人們更深層的需要。人類落在貧窮、被擄、眼瞎和受壓制的景況之中,人類最大的需要是被神悅納。

弟兄姊妹,我們是否也像當時的人那樣,只看見自己的現況、一心等候心目中的基督,以致錯失了上帝賜給我們更大的恩典呢?我們的屬靈生命是否仍然貧窮,與神保持著疏離的關係呢?我們有沒有被一些我們以為重要的事情蒙蔽了雙眼,以致我們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需要呢?我們是不是仍然被擄、繼續犯罪,或是在一些不好的習慣裏面得不著釋放呢?我們又是不是仍然在某些思想規條的壓制底下得不著自由呢?

西面看見的基督與當時的人心目中的基督不同,他看見神的救恩。假如我們只想看見我們心目中的基督,我們就會看不見神為我們所預備的救恩。

三、看見救恩
在路加福音2:30,西面說「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他看見耶穌的時候,他說他看見救恩。當時的耶穌是怎樣的呢?

西面進入聖殿遇見耶穌的父母時,他們正是要為耶穌辦理律法所要求的禮儀。v22說當時是「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根據利未記12章記載,為初生嬰孩獻潔淨的祭牲,必須在生產滿了潔淨的日子之後,男嬰是四十日,女嬰是八十日。因此,當西面說他已經看見神的救恩的時候,他只是看見剛好滿月的嬰孩耶穌。從剛滿月的嬰孩耶穌可以看見怎樣的救恩呢?

1. 重頭開始
嬰孩耶穌使我們看見「重頭開始」。腓立比書2:6-7說,耶穌本來是與神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上帝降世,不但選擇成為人的樣式,而且選擇從母腹出生,經歷生命的開始。嬰孩耶穌讓我們看見,耶穌帶來的救恩使我們不須害怕從頭開始。有些時候,重頭開始可能是非自願的、是令人難過的,譬如被裁員,或是要完結一段感情,「神的救恩」就是,即使遇上這些情況,我們仍然能夠重頭開始。

有些時候,重頭開始也許是我們自主地想要改變現狀,卻害怕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後果。最近與一位舊同事聚舊時談到,他感到現時的工作沒有前途,想要轉工卻不敢輕舉妄動,想創一番事業卻由於家庭責任只好充滿無奈地過生活。也許我們都遇過這些景況。我們明白,從頭開始是令人產生憂慮的,因為要放棄一些已經擁有的東西。擁有的越多、冒險越大,我們便越害怕要從頭開始。救恩就是當有需要的時候,可能是新的工作崗位、新的生活環境、新的生活質素,或者新的人際關係,無須害怕重頭開始。「神的救恩」就是,假如真的有需要,我們無須害怕重頭開始。

2. 迎接未知
嬰孩耶穌讓我們看見的救恩除了是重頭開始之外,還是要「迎接未知」。聖經對於耶穌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記載得不多,除了記述祂十二歲在聖殿與拉比談論律法那件事之外,就再沒有提及其他。聖經沒有提及正是讓我們知道,耶穌的成長與其他猶太小孩子沒有很大的分別,祂必然有平常小孩子成長的各種困難。希伯來書說,「耶穌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可見嬰孩耶穌的成長也跟我們一樣要面對試探,在學習階段祂可能也要對挫敗,在成長的過程裏面祂可能也經歷過失望和沮喪。嬰孩耶穌讓我們看見,救恩就是我們可以放心迎接人生不同階段裏面的「未知」。

當我們看見小朋友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他們在成長路上有很多未知。當我們看見青少年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他們在學業、愛情方面有很多未知。當我們看見成年人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他們在事業、家庭方面有很多未知。當我們看見長者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他們在健康、終老方面有很多未知。嬰孩耶穌就是讓我們看見人生充滿未知,成功、失敗、相聚、分散、歡樂、哀慟、生命、死亡,這些都是未知,但也是必然的。神的救恩就是我們有勇氣迎接生命中的未知。

3. 自我限制
嬰孩耶穌讓我們看見的救恩,除了「重頭開始」和「迎接未來」之外,還有自我限制。

人類面對生、死、時、空的限制最是無奈的。遇上堵車、或是擠身繁忙時段的地鐵車廂裏面就最能夠體會。人類的科學發明,幾乎全都是突破人類限制的。百多年前,萊特兄弟成功以人手操縱的飛機飛行,人類自此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近年流行的DNA改造工程,也是人類試圖突破生命的限制。人類可說是最熱衷突破自己限制的動物。救恩卻剛好相反。

「道成肉身」,上帝成為人已經是一個自我限制的行為,「不但如此,祂甚至成為需要別人保護和照顧的嬰孩。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基督本來有大能大力卻自我限制,願意成為軟弱的;祂本來有權與神同等卻自我限制不使用這個權利。自我限制就是本來有權做某些事情,但願意放棄使用這權。今天我們經常聽到人說:「你有權‥‥‥,我有權‥‥‥」;在今天這個強調人權的社會,行使個人權利彷彿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然我們有權處理自己的物件、有權運用自己的時間。嬰孩耶穌卻讓我們看見,縱然我們有權做這、有權做那,但我們仍然可以自我限制,不堅持使用這些權力和權利。

我們有權運用自己賺取的金錢來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自我限制就是我們不一定要不斷追求提升生活質素,可以學習過「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的生活。今天社會鼓吹消費權益,我們有權選擇光顧最便宜的商舖,自我限制就是當你經濟許可時,選擇多付一點,好讓小店舖不致因大財團壟斷而失去生存空間。「神的救恩」就是我們不一定盡用我們的權力和權利,可以自我限制。

結語
兩千多年前西面等候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這個聖誕你又等候甚麼呢?一份喜歡的聖誕禮物?一個難忘的驚喜?一個貼心的情人?或是一家融洽相處?

西面看見的基督不是當時的人心目中的基督,他看見上帝為世人所預備、叫人得釋放、得自由的救恩。你會否只想看見自己心目中的基督,沒有看見神為你帶來的釋放和自由呢?

今天,我們可以在聖誕節看見美麗的佈置、燦爛的燈飾,但你有沒有看見能夠使我們不怕重頭開始、使我們有勇氣迎接未知、使我們有自由自我限制、嬰孩耶穌所帶來的救恩呢?

今天的講題是《看見救恩》,我相信你必然知道救恩的意義,「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但當我們悔改、與神建立和好的關係之後,聖誕除了慶祝、除了要向人傳福音之外,對我們又有甚麼意義呢?看見聖誕,是否就能夠看見救恩呢?

西面在嬰孩耶穌身上看見上帝為萬民所預備的救恩了。這救恩今天仍然能夠使我們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盼望你也看見這救恩。

Monday, December 12, 2005

這光來,照亮人生

經文:約翰福音1:6-14

引言

讀書的你開始了聖誕假期沒有呢?對啊,又是十二月,又是聖誕節的時候了。不知道你可有去看今年的聖誕燈飾沒有,一般來說,你去看聖誕燈飾是日間去還是晚上去呢?當然是晚上,不然怎麼可以看見燈飾的光。當然了,日間就是把燈都亮起來也是看得不真的,唯有在黑暗之中,光才可以發揮作用。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也是關於光的,不過不是聖誕燈飾的光、也不是普通的光,而是真光。

一、這光來叫人知道黑暗
讓我們一同看一段經文,約翰福音1:6-9:「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有一個人叫作 John,一個彷彿很普遍的名字。這一位 John,是上帝特地差派他來,要向世人作見證,就是要向世人介紹一個人物。他介紹的人物你可能也猜出是誰了,就是耶穌。聖經用光來比喻耶穌,說祂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耶穌是真光,祂到世上來,要照亮一切的人。不過世上的人對祂有兩種反應。聖經繼續說:「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約1:10-11)

原來耶穌到世間來不是所有人都歡迎祂的;有一些人始終不認識祂、不接待祂。為甚麼對於這些人,耶穌來要照亮他們的人生,他們卻不願意接受呢?

你可能也試過很晚才回家。走在黑漆漆的路上,一般人都希望有路燈照明,越是光亮就更好。你可有想到哪一些人不喜歡有路燈照明的呢?對了,匪徒、小偷、盜賊之類,就不會喜歡路燈照明了。聖經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約3:19-20)那些不喜歡路燈照明的人,必是想要藉著黑暗來犯罪的人,所以他們喜歡黑暗。同樣的,有一些人不喜歡耶穌的真光,是因為他們知道在耶穌的光照之下,自己的行為要受到責備,他們不喜歡自己的罪被顯露出來。

想清楚,其實沒有人喜歡自己不好的行為被別人指出來的。我有一個姪兒,今年三歲,每一次當他做得不對、受到責備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背過面去,然後說「我不理你!」人總不喜歡被別人指出錯處的,這不用別人教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態度。被別人指出錯誤的時候,我們會為自己找藉口、會解釋;我們也會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是對方不對,所以我才會這樣這樣』;甚至我們會把責任推在不知名的鬼神之上,說甚麼『陰差陽錯』,反正就不願意承認『是我錯』。

耶穌是真光,祂來到世上照亮一切的人,教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惡的。可是很多的人不願意接受。

真光照在黑暗裏,另外有一個特質,就是一些我們原以為收藏好了、別人不知道的罪也要顯露出來。就好像我們晚上回家,亮起了燈,立時看到的可能是:好久沒有打掃了、兒女的玩具滿屋子裏放沒有收拾、早上食早點的盤子還沒有清潔‥‥。要是我們邀請朋友到家裏來,這些情況準不會出現,沒有人來造訪,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可是燈光亮起來就無所遁形。

耶穌到世上來,照亮一切的人,就是藏在我們心裏、我們以為沒有人知道的罪惡過犯也都顯露無遺。可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接受。我們必須作一個選擇,你是要拒絕呢?還是接受呢?要是你拒絕耶穌,聖經說得很清楚:「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約3:19)要是你選擇拒絕耶穌,就表示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罪,你的罪仍然在。

我們已經相信耶穌的,不要以為「不愛光,倒愛黑暗」只是一些沒有相信耶穌的人才有的。現實是,就是我們這些已經相信耶穌的人也沒有分別,我們也是常常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罪,不喜歡別人把我們的錯處指出來,不肯承認自己的不對。就是有人指出我們錯誤的時候,我們也是逃避著不要聽,還要用各種的方法教別人不敢再說。可是,就是別人不說也不表示沒有問題的。主耶穌是真光,祂要照亮一切的人,「一切的人」就把我們也包括在內;祂同樣照亮我們的生命,要顯出我們明顯的,和隱藏的罪。

不管你是否已經相信耶穌,神看重我們有願意悔改的心。聖經記載:「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只要我們承認自己犯錯,祂就必定赦免我們。

不單是這樣,要是你接受耶穌、相信祂,聖經也說得很清楚:「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就正如我們所唱的詩歌,我們在基督裏成為一家人,投靠耶穌,我們就得著豐盛的生命。

二、這光來叫人不懼黑暗
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祂的光不單臨到我們生命中的黑暗,叫我們看見自己在行為上,和心思意念上的罪。祂的光臨到我們外在環境的黑暗,叫我們看見希望。

前幾天要是你有留意新聞報導,大概你也會知道有一雙正在戀愛中的中學生一起自殺的消息。不要被新聞報導的細節擾亂我們的視線,忽略了事情的真實原因:這兩個中學生一起尋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感到沒有希望;事情發展到一個地步,他們只看見黑暗、沒有看見光明,他們感到沒有希望,以為只有死才可以解決。

再想清楚,可能我們也曾經落在這樣的境況之中、面對一些我們處理不了的事情,只看見黑暗、沒有看見光明,我們也可能感到沒有希望,以為只有離開、只有放棄,甚至只有死才可以解決問題。

耶穌答應,凡相信祂的人,就可以作神的兒女。可是那並不表示以後的生活就一片光明,現實是每一天的生活仍然是有許多的不如意,家庭裏面仍然有許多的問題、工作不順利、經濟面對壓力、與別人的關係不和諧。這些都是很真實的。這些耶穌都知道。祂曾經說過:「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祂知道生活艱難,但在祂那裏有平安,使我們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可以承受得起。

我們不會在日間去看燈飾,因為日間根本看不見燈光,只有在晚上、在黑夜中,燈飾的光才會燦爛。同樣的,當我們落在黑暗的境況之中,耶穌的光才會顯露,在困難的時候,耶穌答應賜給我們的平安才顯得真實。所以不要害怕黑暗、不要感到沒有希望。

耶穌是真光,祂到世上來照亮一切的人。不但因為耶穌是神,祂的光足夠對抗世界的黑暗,也因為祂曾經真真實實的在世人中間生活過,所以祂知道黑暗是怎樣的,祂知道沒有希望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聖經約翰福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耶穌真實地在歷史中生活過,有許多人親耳聽過祂、親眼見過祂、親手觸摸過祂。在福音書,還有在另外一些歷史的書籍裏也有記載。我們相信耶穌住在我們中間是很重要的。為甚麼呢?

原來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教信仰之中,沒有一個宗教信仰會說他們的神是與人同在的。相反,其他宗教信仰的神都是高高在上接受人的供奉,唯有耶穌親自成為人,親身體會我們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祂甚至被出賣、被拋棄、被人陷害至死。祂這樣做是為了與我們一起感受,一起經歷,以致當我們以為走到盡頭、只有黑暗,沒有光明、沒有希望的時候,耶穌明白我們的感受、知道我們的經歷。祂是真光,就能夠帶領我們走出黑暗、為我們帶來希望。

結語:這光來,照亮人生
耶穌是真光,祂到世上來,是照亮一切的人。祂的光臨到我們生命中的黑暗,叫我們看見我們自己在行為和心思意念上面的罪。祂又邀請我們接受祂、相信祂,好叫我們能夠成為神的兒女,我們的罪得到赦免,能夠得著豐盛的生命。你要怎樣選擇呢?是接受還是拒絕呢?

耶穌的光也臨在我們外在環境的黑暗。祂曾經在這世上真真實實地經驗我們的生活,叫我們儘管落在困難的境況裏面、彷彿一片黑暗、沒有希望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靠著耶穌的光,以盼望來面對。因為祂答應過:祂將平安留給我們,在世上我們雖然有苦難,但祂已經勝過了世界。你是否相信呢?還是你仍然充滿疑慮地度過每一天,甘心放棄主所賜的平安呢?

聖誕是記念耶穌降生的日子。不要只想著看燈飾、只想著食聖誕大餐、只想著聖誕禮物。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讓我們今天就離開黑暗、進到神的光明中,尋求主的赦免,享受祂所賜的平安。

Monday, November 14, 2005

主啊‥請看‥‥

經文:馬太福音25:14-30

引言:
如果今日有人給你$100萬,你會怎樣處置這一筆錢?你會拿去投資嗎?還是你會把這一筆錢存到銀行去?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經文也說到投資。經文記載在馬太福音25:14-30,是耶穌所說的其中一個比喻。我們先看vv14-15:「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一、良善忠心
可能你也聽過這個故事。主人把一些錢給了三個僕人,之後就往外國去了;他沒有說何時回來,也沒有交帶要怎樣用這些銀子,由得這三個僕人自己去思想。他們怎樣用這些錢呢?

讓我們先看看他們究竟得到多少錢?我們手上的聖經把這些銀子數字化了,翻譯成「五千、二千、一千」。事實上在原本的文字,他們各人得到的是某一個重量的銀子;他們分別得五他連得、二他連得,和一他連得。按照當時的平均收入來計算,一他連得大概是一個普通人十五年的薪金。從今天的標準來算,拿月入$6000來計算,拿得最少的那個僕人也有$108萬;另外的那兩個僕人拿了$540萬,和$216萬。他們怎樣處置這筆錢呢?今天,要是有人給你$108萬,你又會怎樣處置呢?

我們看看首兩個僕人。馬太福音25:16-17「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作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經文用了「隨即」來表達這兩個僕人的回應。「隨即」,沒有猶疑、沒有拖延。隨即拿去作買賣,馬上去投資。結果是,拿了五千的賺了五千,拿了二千的賺了二千。

這個結果也為這兩個僕人帶來主人的稱讚。馬太福音25:19-23「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言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布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很明顯,這兩個僕人得到的稱讚是一模一樣的。耶穌說這個故事的時候,特意將主人對這兩個僕人的稱讚一模一樣地說出來。正是讓聽故事的人明白,儘管兩個僕人的本金不同,但主人對他們的評價是一樣的:又良善又忠心。

這兩個僕人帶給我們的提醒,我們都明白。你願不願意神也稱讚你作「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沒有多少人會不願意的罷!

二、又惡又懶
不過,僕人之中除了又良善又忠心的以外,還有另外一類的。我們看馬太福音25:24-28:「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然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將這第三個僕人與首兩個僕人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投資方式為他們帶來很不同的結果。那兩個被稱為「又良善又忠心」,這一個被稱為「又惡又懶」;那兩個被派管理許多事,這一個連原本僅有的些微也被奪去;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後果,那兩個可以「進去享受主人的快樂」,而這一個呢?v30主人說:「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這一個又惡又懶的僕人最後被拋到外面。不單止不能與主人一同享受,還被拒於門外。

為甚麼這第三個僕人會有這樣的結果?他究竟做了些甚麼,以致被主人斥責作「又惡又懶」呢?v18說:「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當另外兩個僕人「隨即拿去作買賣」的時候,這個僕人很努力地「掘開地,把銀子埋藏了」。

原來,在當時的社會,將錢埋藏在地裏面是很平常,目的是免得被賊人偷了去,是一個安全的做法。這個僕人,為了妥善保存主人交給他那一千銀子就掘開地,將銀子埋藏了。然後,在v25我們看見他將銀子不多不少地交還給人。可惜,主人並沒有稱他為「又謹慎又小心的僕人」,而是責備他「又惡又懶」。說他「惡」,因為他將責任推在主人身上。在vv24-25,我們看見他將主人說成為「忍心的人」、「嚴厲的人」,v25他說:「我就害怕」,害怕做得不好會惹主人責罰,所以安全至上。然而這種因害怕所以安全至上的做法,根本是源於這個僕人自己的懶惰:他沒有思想主人究竟希望他怎樣使用這些銀子。他只想不要做錯免得自己受罰。

這個僕人與另外兩個僕人最大的分別是在態度上:首兩個僕人是積極進取的,因為他們希望主人能夠快樂。但這第三個僕人卻是消極退縮的,他只求避免使主人不快,所以不會冒險、不會多走一步,一切安全至上;最終都只為自己著想。

三、儆醒預備
這個比喻要我們學甚麼功課呢?
要思想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站得遠一點、從一個更闊的角度來看這幅圖畫。馬太福音25:14-30這一段經文是屬於馬太福音24-25章的一個大段落。這個大段落記載的是耶穌關於末世的講論。在24章的開始,耶穌論到當祂再回來、當世界的末了來到,將會有哪些災難。不過,究竟世界的末了將要在甚麼時候來到呢,那是沒有人知道的。

所以在馬太福音24:42-44,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那一天來到。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儆醒,不容人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然後,在接著的經文,耶穌就用了四個比喻來說明怎樣是儆醒和預備。

你對於「耶穌再來」有怎樣的感覺呢?會不會感到很遙遠,甚至有點「事不關己」的感覺?假如你讀過啟示錄,那麼一談到「耶穌再來」,你可能會馬上聯想到啟示錄裏面記載的那些災難和審判的情景。就正如耶穌的門徒一樣。在馬太福音24:3,當耶穌預言耶路撒冷聖殿將要被毀的時候,他們馬上追問:世界的末日、耶穌再來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不過,耶穌沒有讓門徒將注意力停留在將來的世界末日,因為在那一天尚未來到之前,門徒仍然要在地上繼續生活。門徒要怎樣生活呢?今天,我們正是活在這一段時期,因此,我們同樣要問這一個問題:我們要怎樣生活呢?

耶穌用了四個比喻來說明怎樣是儆醒和預備。其中在馬太福音24:45-51的「忠心和不忠心人」的比喻裏面,祂首先教導門徒:耶穌再來的日子時辰,是我們預計不到的。然後在25:1-13的「十童女的比喻」,祂教導門徒:迎接主再來的預備工夫是不可以由別人代勞、也不可以轉讓的,我們各人必須自己作好預備。

來到25:14-30這個「按才幹授銀子」的比喻,和後面25:31-46的「萬民受審判」的比喻,就是更加具體地告訴門徒,迎接主耶穌再來的預備工夫,究竟是要作甚麼。

四、生活應用
那麼預備迎接主再來,我們究竟要作甚麼呢?在主耶穌再來之前,我們要怎樣生活呢?

1. 選擇積極的生活態度
很明顯這個比喻讓我們看見兩種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和消極退縮。面對主人交托的銀子,這些僕人以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來運用,得到的結果也因而有所不同;積極進取的被稱為「又良善又忠心」,消極退縮的被稱為「又惡又懶」。任何人想要得到哪一個稱呼,就要作出相應的行動。

無疑,希望不勞而獲是人的天性,不過主耶穌卻不容讓我們有這樣的奢想。那些門徒詢問世界的末了有甚麼預兆,並不因為好奇,而是他們想快些過渡到世界的末了、想耶穌快些回來,他們不願意切切實實地在生活中付出。主耶穌正是要糾正他們的這個想法。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是我們不知道的,但生活必須繼續。

記得幾年前,當沙士疫情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我一個同學說:「沙士打到來了,怎麼辦呢?」當時另一個同學回答:「哪有怎樣辦,繼續生活罷。」恰巧,今天我們又落在類似的境況之中,專家說禽流感必然會發展至人傳人,只在乎早晚。我們同樣可以問:怎麼辦。我相信答案也是這一個:繼續生活。而且要積極進取地生活,因為我們可以繼續生活,已經是神給予的一份恩典。有一天神要跟我們算賬,看我們的每一天活得怎樣,是積極進取呢?還是消極退縮呢?

2. 排除害怕參與事奉
主人按著三個僕人的才幹,交托給他們不同數量的銀子,沒有一個得到的是過於或少於他能夠負擔的。同樣地,神也會按照我們的才幹和能力,給我們有不同的托負。第三個僕人說他害怕,因為他認為主人是嚴厲的人。事實是,主人對他特別有憐憫:主人交托這個僕人已經是最少的了,因為他知道這僕人的才幹比不上其他兩個僕人。可惜這個僕人沒有看見主人的恩惠、沒有善用主人的銀子,反而只知害怕、白白錯失了主人給他的機會,最後更落得「在外面黑暗裏‥哀哭切齒」。我盼望我們都不要有這樣的下場。

有些時候聽見一些弟兄姊妹不願意擔任一些較重要的事奉崗位,譬如不願意作團契導師、不願意作部長、不願意作組長、不願意作執事,原因是害怕。我會想:我們事奉的上帝,害怕甚麼呢?是害怕我們做得不好,招惹神的責罰?祂可是知道我們的限制、按我們的才幹交托責任的主啊!還是我們只是害怕做得不好時要招惹別人的言語,自己的面子不知道放哪裏呢?假如我們因為害怕所以不參與某些事奉崗位,那麼我們可能要想一想:我們會不會好像那第三個僕人那樣,只想自己安全,而不肯冒險、不肯多走一步呢?

神會按著我們的才幹能力交付給我們不同的托負。我們不必把自己看得過高,也不能把自己看得過低。我們的責任是把握事奉的機會、積極進取地參與。其實在過程中發現自己新的恩賜、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做得到某些事情,是一件使人興奮的事情。我鼓勵你嘗試經歷這種興奮。

3. 用行動證明愛
三個僕人之中,首兩個之所以積極進取,拿到銀子之後隨即就去做買賣,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以主人的快樂來做動力。在馬太福音25:19-23的經文,主人稱讚這兩個僕人的時候說:「可以進來享受主人的快樂」,讓我們看見,主人因為這兩個僕人的工作感到歡喜。主人快樂不是因為他們賺了多少銀子,主人快樂是因為這兩個僕人的忠心,而透過這份忠心,這兩個僕人表達了他們對主人的愛。

我們常常勸弟兄姊妹要愛神,主耶穌也說最大的誡命是「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但是很多人感到這種愛很難捉摸。現代人說愛,很多時只是指一種感覺;但我們對神卻不容易有這份感覺,畢竟我們沒有可能看見祂、觸摸祂,甚至我們不能感覺到祂。那麼我們怎樣愛神呢?

我最近讀一本書,提到聖經裏面用來表達神的愛的字,原本的意思是關乎行動和選擇的。神對人的愛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祂為人犧牲釘在十字架上的行動、是祂將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行動、是祂使人與神和好的行動。同樣地,我們若要愛神,我們也得在行動上愛祂。就正如首兩個僕人那樣,他們愛主人,於是他們選擇做一些能夠令主人快樂的行動。而第三個僕人就剛好相反,他只是戰戰兢兢地避免令到主人不快樂,免得自己受責罰,所以他選擇了將銀子埋在地裏。這個行動就足以證明這個僕人根本不愛他的主人。

當然了,假如你說你不愛神,那我就無話可說了。不過,假如我們願意說我們愛神,那麼我們就必須認清一件事:愛與行動之間有牢不可破的關連。沒有行動就表示沒有愛。意思就與雅各書所說的「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一樣:愛沒有行動也是死的。

4. 選擇行動也選擇結果
最後必須要說的一點是:對於神所交托給我們的,我們究道是善用、錯用,還是不用,將要帶來很不一樣的後果。

首兩個僕人選擇了善用主人的銀子,於是他們被稱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他們的主人要把許多事派他管理,而且他們可以進去享受主人的快樂。但是假如我們選擇不用神交托給我們的,跟第三個僕人一樣,那我們也要承受跟他一樣的結果:被責備做又惡又懶的僕人、連僅有的些微也被奪去,還有最嚴重的是:被丟在外面黑暗裏。不要忘記這個比喻是天國的比喻,所以「被丟在外面黑暗裏」的意思是無分進入將來的天國。

就正如剛才所說:我們是否愛神,必須以我們的行動來證明。第三個僕人的行動證明了他不愛主人,所以他無分進入主人的筵席。同樣地,假如我們不選擇善用神所交托的,我們的行動也就證明了我們不愛神,我們也就無分參與天國的筵席了。

神愛我們,祂當然不希望我們失去天國的福分,所以祂將這個比喻放在聖經裏,正是要提醒我們:要選擇善用神所交托的,用行動來證明我們愛神,否則後果嚴重。

結語:主啊‥請看‥‥
三個僕人與他們主人的對話,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有「主啊」,和「請看」。首兩個僕人說:「主啊,你交給我xx銀子,請看,我又賺了xx。」第三個僕人說:「主啊,你是‥‥,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裏。」

將來有一天,當我們的主人回來與我們算賬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回答呢?
「主啊,你交給我xx年的生命,請看‥‥」
「主啊,你交給我xx的辦事能力,請看‥‥」
「主啊,你交給我xx年的讀書機會,請看‥‥」
「主啊,你交給我xx方面的才幹和能力,請看‥‥」
「主啊,你交給我xx次傳福音的機會,請看‥‥」
「主啊,你交給我生兒養女的福分,請看‥‥」
「主啊,你交給我擁有聖經的機會,請看‥‥」

「主啊‥請看‥‥」
今天,神交托你各種的機會、各種的恩賜、各種的才幹能力,還有時間、金錢、影響力,你會怎樣投資呢?當將來有一天,神要與你算賬的時候,你打算請主耶穌看甚麼呢?

Monday, October 10, 2005

認識‧忘了

經文:出埃及記32:1-14(詩106:19-23)

引言:忘記帶來壞的影響
弟兄姊妹是否還記我上一次跟大家分享的信息呢?如果你記得,我當然會感到很高興,可是要是你忘了,那也不要緊,因為可能沒有甚麼的損失。不過,有一些事情你要是忘了,那可能要帶來很壞的影響。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經文是出埃及記32:1-14,是記載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以後,在西乃山腳下的金牛犢事件。對於看過出埃及記的弟兄姊妹來說,這事件可能並不陌生,就算你不大知道當中的細節也不要緊,今天我們一同來看這一件事,從中發掘我們要學習的功課。

一、認識
我們先看事情發生的經過,在出埃及記32:1-6「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可以在我們面前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亞倫對他們說:你們去摘下你們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拿來給我。百姓就都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拿來給亞倫。亞倫從他們手裏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作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

1. 以色列人的信仰不清不楚(出32:1-6)
經文一開始告訴我們「摩西遲延不下山」。今天我們手中有整卷出埃及記,我們當然知道摩西正在西乃山上領受神頒佈的律法和誡命。可是在山下的以色列人卻不知道這些過程。如果從當時以色列人的角度來看,出埃及記32:1是承接著出埃及記24:12-18的段落。

出埃及記24:12記載「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山到我這裏來,住在這裏,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訓百姓。」於是摩西就吩咐以色列人等他回來,又交代要是有甚麼爭訟的事,就找亞倫和戶珥解決;然後24:18說:「摩西進入雲中上山,在山上四十晝夜。」所以出埃及記32:1我們看見,以色列人等了四十晝夜,仍然不見摩西回來,不知道他發生了甚麼事,於是他們要求亞倫為他們作神像。

我們看清楚以色列人的要求,他們要求亞倫作神像,是因為摩西不見了。可是他們卻不是要求找另一個人來代替摩西,他們沒有要求亞倫來代替摩西,他們要求亞倫造一個神像在他們前面引路,來代替那個把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摩西。是不是摩西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呢?是不是摩西在他們前面引路呢?我們知道不是。不過,從32:1-6這段經文來看,以色列人彷彿認為是摩西,所以摩西不見了,自然要另找一個替代,但他們不是另找一個人來代替,他們要一個神。

出埃及記32:1說,以色列人要求亞倫「為我們作神像」。要是你的聖經跟我的是一樣,那麼「神像」的「像」字旁邊應該有一些點點。那是表示原文的意是沒有這個字,是翻譯的時候為了使意思清晰而加上去的。那就是說,原本的意思是:以色列人要求亞倫為他們「作神」。到後面v4,當亞倫為他們鑄造了一隻牛犢之後,他們就說「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也隨之而宣告「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

以色列人顯然很滿意亞倫造出來的牛犢,他們宣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那究竟這隻牛犢代替了摩西呢?還是代替了神呢?從他們的表達,我們看見在以色列人的心中,帶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是摩西(v1)、這隻牛犢就代替了摩西,不過他們也在這隻牛犢面前向耶和華守節,這隻牛犢也代替了耶和華(v5)。

這樣,我們終於明白他們的要求。他們發現摩西不見了,他們以為神也隨之而不見了。所以要造一樣東西來代替摩西,好讓他們能夠再有神。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得出,以色列人的信仰是何等的不清不楚。一隻牛犢既代替了摩西,又代替了耶和華。他們大概已經把摩西跟耶和華混而為一。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混淆呢?原來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整個歷程裏面,以色列人是透過摩西來認識耶和華的。譬如以色列人過紅海的經歷,他們只是看見摩西向紅海伸出他手中的杖,就有東風使海水分開,露出乾地讓他們走過。又譬如他們跟亞瑪力人爭戰,他們也是只看見摩西何時舉手他們就得勝、何時垂手他們就落敗。他們不是不知道摩西背後有耶和華在,可是他們對耶和華的認識都是透過摩西得到的,他們自己並沒有直接認識耶和華。不知道你會否也一樣,只是從別人那裏間接認識神?

2. 摩西對神的認識(出32:10-11)
相反,經文讓我們看見摩西對神的心意有很清楚的認識。在出埃及記32:10,耶和華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所作的告訴摩西之後,祂接著對摩西說:「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

「你且由著我」這句話是甚麼意思?我覺得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做錯了事,惹怒了阿爸,阿爸跟阿媽說:「你不要拉著我,讓我把他打死了算!」意思是,如果阿媽拉著他,他就不會把孩子打死了。當神跟摩西說:「你不要拉著我,讓我把這些悖逆的以色列人殺了算!」的時候,在v11,「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摩西了解神的心意;他對神的認識已經到一個地步,他看見在神的震怒後面,仍然有很深的慈愛和憐憫。在出埃及記34:6-7記載,當這一件事情過去之後,耶和華自己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摩西正是認識神這一份慈愛和誠實,所以他能夠為以色列代求、使神的心轉回。

二、忘了
是否只有摩西才可以對神有這樣的認識呢?為甚麼以色列人對神的信仰這麼混淆不清呢?以色列人跟摩西有甚麼不同呢?

讓我們從詩篇了解多一些。詩篇106:19-23「他們在何烈山造了牛犢,叩拜鑄成的像。如此將他們榮耀的主換為吃草之牛的像,忘了神他們的救主,祂曾在埃及行大事,在含地行奇事,在紅海行可畏的事。所以,祂說要滅絕他們;若非有祂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使祂的忿怒轉消,恐怕祂就滅絕他們。」

1. 以色列人忘了神的榮耀(詩106:19-22)
以色列人竟然在何烈山,就是西乃山,鑄造和叩拜牛犢的像,詩篇的作者如何理解這事件呢?在vv21-22,詩篇的作者說他們「忘了」。以色列人鑄造和叩拜牛犢的像,因為他們「忘了」神曾經在埃及所行的大事,神曾經降下十災使頑固的法老終於肯讓他們離開埃及。他們「忘了」神在含地所行的奇事,就是祂在紅海所行可畏的事,神用東風分開紅海,讓以色列人走乾地過到對岸,祂又叫海水回流,把追趕的埃及兵馬淹沒在海中。這些大而可畏的事情,詩篇的作者說當時的以色列人「忘了」。這麼重大的神蹟奇事,怎麼可能忘得了?我相信曾經親身經歷過出埃及、過紅海的人應該忘不了的。以色列人鑄造、叩拜牛犢的像,不是因為他們忘了事情的經過。他們是忘了另外一件事情。

在詩篇106:20,作者說以色列人「將他們榮耀的主,換為吃草之牛的像」。原來他們不是忘了出埃及、過紅海的經歷,他們是忘了那一位在這些事情背後的榮耀的主。在這些經歷裏面,他們只是看見摩西在前台:與法老交涉的是摩西、宣告十災臨到埃及的是摩西、將紅海分開的也是摩西。不過我們知道他們沒有誤會、沒有以為摩西是憑著自己作出這一切的神蹟奇事,可是他們也沒有很認真的認識在摩西背後成就這一切的那位榮耀的主。簡單來說:他們沒有從出埃及、過紅海的事件裏面看見神的榮耀;他們只是領受了、經歷了,卻沒有進深去思想這些經歷的意義、沒有進一步去認識成就這些事情的那一位神。於是他們的信仰就停留在起初的階段,只能夠透過摩西來認識神,最終他們對神的認識原來是混淆不清的。

我們也可能在不同的層面經歷神的拯救、幫助、帶領和引導,也許我們都不會忘記事情的經過,可是我們有沒有從這些經歷繼續思想,要更深的認識神呢?

2. 摩西沒有忘記神的恩惠(出32:11-14)
以色列人忘了榮耀的神,以致信仰混淆不清。相反,我們看見摩西沒有忘記神的一切作為、神的榮耀,以致他對神的心意有很清楚的認識。

我們回到出埃及記卅二章,我們看vv11-14:「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甚麼使埃及人議論說:祂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祂的百姓。」

這一段經文記載摩西為以色列人向神求情,當中他用了三重的理據。

a) 神不會丟棄祂的百姓(v11)
第一重理據在v11:「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

在出埃及記32:1-14 整段經文中,我們看見「從埃及地領出來」這句說話出現了好幾次,顯示了以色列人跟摩西對於「誰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有不同的看法。在經文開始,v1以色列人已經說「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在v4他們鑄造了牛犢之後又宣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把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是摩西還是某某,他們根本是不清不楚。在vv7-10,神也借用以色列人這種不清不楚的信仰宣告來告訴摩西他們「已經敗壞了」(v7)。

可是摩西一點也不含糊。在v11他肯定地向耶和華說:「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不管以色列人對神的認識如何不清不楚,也不管以色列人如何忘了那位帶領他們出埃及的榮耀的神,摩西卻從來沒有忘記是神施行那些神蹟奇事,是神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因為以色列人是神的百姓。即或以色列人忘了神的榮耀、忘了他們與神所立的約、忘了自己是神百姓的身份,摩西沒有忘記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他知道神決不會丟棄祂的百姓。

b) 神不會心懷惡意(v12)
摩西為以色列人求情的第二重理據在v12:「為甚麼使埃及人議論說:祂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

摩西想到,假如神真的把以色列人滅絕,另立摩西的後裔成為大國,埃及人要怎樣想?埃及人不會了解事情的底蘊,他們只會認為「這個耶和華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原來是要降禍與他們、是要在山中把他們擊殺、是要把他們從地上除滅,是心懷惡意的。」

可是,耶和華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豈是心懷惡意的呢?在出埃及記3:7這樣記載:「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神起意要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心意是好的,是要叫他們離開埃及人的欺壓、享受迦南地的豐富。摩西認識到,唯有神一位是良善的(可10:18),祂一切的心意也是美好的,神不會心懷惡意的。

c) 神不會背棄祂的應許 (v13)
摩西為以色列人求情的第三重理據在v13:「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

耶和華曾經指著自己向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發誓;因為沒有甚麼比神更大,祂為了確認祂所應許的必定成就,就指著自己起誓。祂應許亞伯拉罕、以撒和以色列,要賜給他們好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一樣多的後裔,祂也應許要將迦南美地賜給他們的後裔作為產業。假如神滅絕了這一批以色列人,使摩西的後裔成為大國,那麼神對亞伯拉罕、以撒和以色列的應許就不能夠成就。因為摩西的後裔只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一部分,假如神真的這樣做,祂就是背棄了祂向以色列所起的誓。可是摩西知道神是信實的,祂所應許的必定要成就。

儘管以色列人忘了神的榮耀,摩西卻沒有忘記神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把以色列人拯救出來,他認識到神決不會丟棄祂的百姓。摩西沒有忘記神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心意是美好的,他認識到神不會心懷惡意的。摩西也沒有忘記神對列祖的應許,他認識到神是信實的,祂不會背棄祂的應許。

以色列人和摩西的分別是:以色列人忘了榮耀的神,以致他們對神的信仰混淆不清,摩西沒有忘記神的作為、神的應許,以致他對神有這樣清楚的認識。

結語:
讓我們一再思想,以色列人對神的信仰這麼不清不楚,而摩西對神的認識卻這麼清楚,原因是以色列人忘了這麼多,而摩西記得的是那麼多。是不是因為摩西的身份高一點、靈命好一點,所以有這樣的不同呢?當然不是的。我們從聖經其他經卷的記載可見,有許多不同身份、不同階級的人,譬如牧羊人、祭司,甚至是將軍的一個婢女,也可以對神的心意有清楚的認識。

問題只在於以色列人忘了榮耀的神,沒有從他們的經歷更深入地認識神。他們忘了神說過的話,沒有從神的應許去更深入地認識神。他們只滿足於從摩西而來的信仰,沒有想過要更熱切的追求認識神。到頭來,糊裡糊塗的得罪耶和華。

盼望我們從以色列人這一件金牛犢事件可以再一次反省,在神面前立志更深追求、聽神的說話,認識清楚我們所相信的神。

Sunday, August 28, 2005

我是甚麼人

經文:出埃及記 3:1-15

我是誰?
記得幾年前有一齣電影,叫作「我是誰?」劇情是說一個人遇上意外、失去了記憶,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記了自己的使命。他千方百計的要尋回自己,不斷的問「我是誰」。如果問「我是誰」就是問「我是哪一個」,那麼答案應該是你的名字,或者說你是誰的兒女、誰的妻子丈夫,你是哪一家學校的學生、哪一家公司的代表‥‥等等。

不過,今天我不是跟大家說「我是誰」,我們今天的題目是「我是甚麼人」。「我是甚麼人」,答案就不是「我名字叫甚麼」。「我是甚麼人」的答案應該是:我是甚麼身份地位、有甚麼權勢才能;所以要回答「我是甚麼人」不是那麼簡單。

今天的題目:「我是甚麼人」。問這個問題的人是摩西。在出埃及記3:11「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摩西正是問神:「我有甚麼的身份地位、權勢才能,讓我能夠把以色列人從法老手上拯救出來?」

上帝怎樣回答摩西,我們暫且按下。讓我們先看摩西在甚麼情況之下問這一個問題。

一、壯志消磨?(vv1-6)
我們一起看出埃及記 3:1-6「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一日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觀看,不料,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耶和華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裏呼叫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裏。神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神。」

如果大家不認識摩西,看第一節,可能你會以為他只是一個牧羊人。當然,假如你曾經讀過出埃及記第一、第二章,你會知道摩西從小被埃及法老的女兒收養,他也算是有身份地位、有一點家勢背景的。不過他因為殺了人,逃命來到米甸,而且娶了米甸祭司葉忒羅的女兒為妻,現在正在老婆的娘家生活。

摩西牧放的羊群是他岳父的。那麼他的呢?經文沒有說,大概除了妻兒之外,他可能已經身無長物了。摩西隨著米甸人過著遊牧的生活、每一天為他岳父的放羊,與昔日的生活比較,這無疑是簡樸單調,甚且是枯燥乏味的。不過,生活倒不成問題。

就這樣,過了四十年。然後有一天,他帶著羊群來到野外。這個野外是屬於何烈山的範圍,就是今天在埃及和沙地阿拉伯中間的西奈半島。在這裏摩西看見一個景象,令他產生了好奇心。他看見一些荊棘被火燒著。根據一些書的記載,當地氣候乾燥,野外的植物常常會因為高溫而無端的燃燒起來;就是今天,也常常有這種情況出現,這是很普遍的現像。叫摩西感到奇怪的是另外的一件事。

v3「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摩西感到奇怪是因為荊棘著火卻沒有被燒毀,於是摩西說:「我要過去看」。原來燒著的荊棘不是在摩西本來要走的路上,他要特地走過去才可以看清楚。

你有沒有留意自己的觸覺是否夠敏銳、是否有好奇的心呢?我們會不會因為工作過於忙碌、或者是生活過於單調乏味,以致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沒有留意、不會動心,甚至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避開不理呢?摩西可不是這樣。在一件看來平常的事情裏面,他看見不平常的地方。四十年在曠野雖然過著簡樸單調、枯燥乏味的生活,摩西仍然保持著敏銳的觸覺,他仍然會為了一些事情而動心。

在v4,神看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裏呼叫摩西。很明顯,神是用燃燒的荊棘來吸引摩西的注意、令他動心。待摩西回應這個異象、要過去看的時候,神才開始對他說話。弟兄姊妹,在平常生活的運作之中,你有沒有保持著敏銳的觸覺?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可以引起你的注意、牽動你的心,令你想要看清楚一點、想要用行動來回應呢?也許,神正要透過這些來引起你的注意,要跟你說話。

二、熱心重燃?(vv7-10)
神引起了摩西的注意,祂要跟他說甚麼呢?我們看vv7-8「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就是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

vv7-8用了幾個動詞來刻劃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情:看見、聽見、知道、下來。以色列人的困苦,上帝不是不聞不問,祂看見、祂聽見,祂也知道,而且上帝用行動用回應,祂下來、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

創世記48:27記載,自從約瑟作埃及宰相的時候,以色列人就進入埃及寄居。你可知道他們這樣寄居了多久?出埃及記12:40這樣說:「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從創世記四十八章到出埃及記第三章,我們讀聖經的時候只是翻過幾頁,但原來那實際上相隔了四百多年的時間。而在這四百多年裏面,大部分的日子以色列都是不好過的;出埃及記1:8說「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這個新的埃及王感到以色列人過於強盛、人數太多了,對他的國家構成了威脅,於是想出各種的計謀來苦待以色列人。

就這樣,以色列人在埃及渡過了幾百年被奴役、被苦待的生活,他們的心裏會怎樣想呢?他們是仍然知道神的;當神向摩西顯現的時候,祂介紹自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3:6),可以知道在這幾百年裏面,在以色列人中間仍然流傳著他們祖先的信仰,他們知道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跟神的關係。可是幾百年來,這個神好像對他們的苦況不聞不問、似乎只讓他們自生自滅;是不是這個神已經忘記他們、不再理會他們了?

是嗎?我們知道不是的。出埃及記1:5記載,雅各的後裔進入埃及寄居的有七十人;而出埃及記12:37告訴我們,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共有六十萬。聖經說,埃及人「越發苦害他們,他們就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出1:12)。由此可知,神從來沒有忘記以色列人。在他們感到困難的日子,上帝使他們人數加增。

四百年,為甚麼不早一點把以色列人帶到應許地?為甚麼要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四百年呢?這可能是以色列人心中的埋怨,也可能是我們心中的疑問。但神早已經預言了,神對亞伯拉罕說:「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創15:16)以色列人要等到這個時候才進入應許之地,是因為時候未到;不是因為上帝忘記或者不理會,上帝只是等待時機。

神從來沒有忘記祂的子民。v9神說:「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神一再肯定,祂聽見、祂看見以色列人的境況,祂以行動來回應。v8神說:「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v10神對摩西說:「所以現在你來,我要派你到法老那裏去,使你可以把我的人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新譯本)在這個適當的時機,上帝「下來」,對摩西說「你來」,「與我一同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帶領出來。」

為甚麼是摩西呢?為甚麼不從以色列人中間興起一個,譬如亞倫,作帶領的呢?摩西有甚麼特別之處?讓我們翻到前面,看出埃及記2:11-12「後來,摩西長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裏,看他們的重擔,見一個埃及人打希伯來人的一個弟兄,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裏。」

為甚麼摩西會被神選上、差派他去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是因為摩西看見神所看見的。摩西從小被法老女兒收養,他長大以後,有一天去看以色列人所受的苦役,他因為看見自己的弟兄被埃及人欺負,於是出手把那個弟兄拯救。摩西有甚麼特別?就是他跟神一樣,他看見以色列人所受的困苦、他聽見以色列人因受轄制所發的哀聲、他也希望把以色列人拯救出來。上帝選上摩西,正是選上摩西這一份熱心、選上摩西對以色列人的這一份激情。

但是摩西在米甸人中間生活了四十年,這一份熱心、這一份激情有沒有改變呢?沒有。我們看見平淡的生活沒有叫摩西失去敏銳的觸覺,不尋常的異象仍然能夠叫摩西動心。當我們一直讀出埃及記,我們就會發現,摩西對以色列人的熱心和激情一直沒有改變。

弟兄姊妹,有沒有一些事情能夠激發你的熱心、可以叫你動情呢?有沒有一些人的需要是叫你感動,要想用行動來回應的呢?上帝就是要使用你這一份熱心和感動。祂向你發出同樣的呼召:「所以現在你來,我要派你去」,你會不會答應呢?

三、「我是自有永有的」(vv11-15)
神對摩西說:「所以現在你來,我要派你到法老那裏去,使你可以把我的人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3:10新譯本)於是摩西就問神:「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上帝怎樣回答摩西呢?3:12「神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摩西說:我憑甚麼把以色列人從法老手上拯救出來。神說:就憑我;是我打發你去的。上帝這一個答案對摩西來說夠嗎?

我們看vv13-15「摩西對神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裏,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他們若問我說:祂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神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記念,直到萬代。」

摩西問神叫甚麼名字,不是說他不認識這一位神。神在3:6表明自己就是以色列人祖先一直相信的那一位,摩西並沒有疑問。摩西這樣詢問神的名字,我們首先要知道,原來神的名字跟祂的能力、祂的屬性有很大的關係。

在創世記神曾經以不同的名字介紹自己。創世記14:18麥基洗德被稱為至高神的祭司,這個「至高神」(El-Elyon)就是神的其中一個名字,意思是:「神是超越萬有的,祂創造、擁有、統治一切」。另外,在創世記17:1和35:11,神分別向亞伯拉罕和雅各顯現,自稱是「全能的神」(El-Shaddai),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是豐盛的、超越的,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和賜予者」。

所以當摩西問神的名字的時候,他的意思是問:「你是甚麼神,你有甚麼本事、有甚麼能力,可以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法老的手?」

神怎樣回答呢?在出埃及記3:14-15,神用了三個名詞來回答摩西,首先在v.14祂說:「我是自有永有的」,然後又自稱做「自有的」,之後在v15祂又用了「耶和華」這個稱號。大家千萬不要感到混淆,因為這三個名字其實是同一個稱號。簡單來說,「耶和華」是中文讀音,「自有永有」是這個稱號的意思,而「自有的」就是一個簡稱。無論怎樣表達,神在這裏是要向摩西啟示祂的屬性:「祂是自始已經存在,而且到永遠也將會存在的。」

可是,這一個稱號、說神「自有永有」的屬性,對於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有甚麼幫助呢?摩西問神有甚麼本事、有甚麼能力,神回答說祂自始至終存在,是答非所問罷!不是。神向摩西啟示祂是從始至終地存在。神的存在,不單單說祂「坐在那裏」。神的存在,意思是說祂是行動的神。祂自始至終都是行動的神;祂不會袖手旁觀。

神怎樣證明祂是行動的神?v15「神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神一再復述祂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祂沒有將祂的子民置之不理。人或許會忘記、或許會忽略,但神從沒有忘記神的子民。祂一再復述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一再表明祂沒有忘記祂與以色列先祖所立的約、祂沒有忘記祂向以色列先祖所許下的諾言,過往祂如何恩待列祖、如何與他們同在,現在祂同樣要恩待以色列人,與他們同在。祂「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

當摩西問:「我憑甚麼把以色列人從法老手上拯救出來」的時候,神回答說:「就憑我。我必與你同在」。當摩西問:「我是甚麼人」的時候,神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神。你是甚麼人不重要,我是甚麼神才重要。」

結論
四十年在米甸的生活,摩西的性情有很大的改變,他看見自己不是甚麼人,他明白自己能力有限。然而,四十年在米甸的生活,摩西有一種特質卻沒有改變,他仍然保持敏銳的觸覺、仍然會對一些事情動心。正是這一種特質,讓他能夠聽到神的說話。

不但如此。摩西對以色列的同胞有著一份與神一樣的激情。他也看見以色列人的苦況、他也聽見以色列人的哀聲、他也希望把以色列人從這個困苦之中拯救出來。就是這一份熱心,讓他被神選上。可是當初摩西失敗了,因為祂只憑著自己。

當神吩咐摩西:「所以現在你來,我要派你到法老那裏去,使你可以把我的人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的時候,摩西感到自己沒有能力,他只能夠問「我是甚麼人」。然後神說:「你是甚麼人不重要,我是甚麼神才重要。」

神自有永有。從太初到永恆,神以行動來見證祂從不忘記祂的子民。神要差派與祂有同一份感動的人去完成祂的心意。你會不會是其中之一?

有甚麼會燃起你的熱心、有甚麼會激起你的情感,以致你會用行動來回應?可能神就是要呼召你投入在那個範疇去事奉祂,你會怎樣回應?你會不會也問:「我是甚麼人」?神說:「你是甚麼人不重要,我是甚麼神才重要。」

Monday, August 15, 2005

從心

經文:馬太福音15:10-20

事情的背景: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經文在馬太福音。讓我們首先讀15:1「那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你的門徒為甚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大家有沒有試過沒有洗手就吃飯?結果是怎樣呢?事實是沒有大不了的,即便是病從口進、要拉肚子,也可能是甚麼也沒有發生,因為我們身體有天然的抗疫能力。

耶穌的門徒沒有洗手就吃飯,這一群法利賽人卻特地從耶路撒冷來找耶穌投訴。耶穌當時在革尼撒勒,是在加利利海邊,跟耶路撒冷的距離大概是120公里。當時沒有車子,人們都是步行的。這些法利賽人徒步走這麼遠的距離,就只是為了投訴門徒不洗手吃飯,彷彿很嚴重的。那究竟是為甚麼呢?

原來,法利賽人說的「洗手吃飯」不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個人衛生,而是一種宗教禮儀;洗手是表示在神面前洗去污穢、潔淨自己,期望神悅納。所以法利賽人發現門徒吃飯沒有洗手,就以為抓住了把柄,要來責備耶穌把門徒教導得不守規矩。耶穌就在 vv10-20 向眾人解釋究竟是甚麼使人污穢;在v20下半節,祂更明說:「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污穢人」。祂怎樣說呢?

一、從心而發
我們先看vv10-11「耶穌就叫了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聽,也要明白。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耶穌用了一個入口和出口的比喻來解釋。我們先來明白這個比喻的意思。

1. 入口 Vs出口(vv17-18)
vv17-18耶穌說:「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裏,又落在茅廁裏麼?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裏發出來的,這才污穢人。」

耶穌所說的污穢,不是我們今天說的不洗澡、不搞個人衛生的「不乾淨」。聖經裏面提到的污穢全都是關於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的。聖經記載,污穢的人要被隔離,不可以跟其他人一同敬拜。利未記記載那些潔淨禮儀就是讓人可以從污穢之中得到潔淨,重新與神建立和好的關係。

耶穌在這裏要說的是,沒有洗手就吃飯不會破壞人與神的關係。道理很簡單,沒有洗手就吃飯,入口的只是進入肚腹、經過消化系統之後,就落在廁所裏去,拉一拉水就乾淨俐落,對人的心靈沒有影響,所以不會使人污穢。惟有從口裏出來的,是從人的心發出來的,那才是污穢的。那人的心裏究竟有些甚麼呢?

2. 污穢的表現(v19)
v19「因為從心裏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

如果我們聽見耶穌在v11說「出口的乃能污穢人」,就以為祂單單說我們在言語上的過失,那就錯了。在v19祂提到的不是言語,而是一些從心而發的思想、會引起不好的行為。就是這些隱藏在心裏面的思想使人污穢、使人得罪神、使人與神的關係產生隔膜。

a. 惡念
首先祂提到「惡念」。惡念,是指一些邪惡的意圖,是神不喜歡的。有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原來是邪惡的。譬如在學校裏,我們可能跟其他人聯在一起要杯葛某一個人,也許是沒有原因的,「就是不喜歡他」。或者是某人開罪了我,我要作一些事情存心讓他難受。這些都是惡念。讓我們小心,如果我們不好好的管束自己負面的情緒,譬如憤怒、驕傲、不滿……,惡念就會在我們心裏慢慢地形成,甚至會控制我們的行為。

b. 兇殺
耶穌提到的第二點是兇殺;十誡裏也有說「不可殺人」。當然,殺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有膽量、有力氣,還得要有動機,和機會。事實上,大部分的人是不會殺人的。不過當我們看清楚聖經教導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可能我們每一天都在觸犯「不可殺人」這一條誡命。

讓我們翻到馬太福音第五章,看耶穌對殺人有怎樣的定義。馬太福音5:21-22「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

一般人都以為叫一個人斷了氣、沒了性命才算是殺人。但耶穌說不單如此。原來我們向一個人動怒就已經要受審判;這裏說的審判是從神而來的審判。留意動怒只是一種情緒,但這種情緒是會帶來我們一些行為的。譬如說你惱怒一個人,當然就不會跟他交往、也不管他的感受。在神的眼中這已經算是殺人了。還有,聖經也說:「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 從怒氣發展出來的行為,還有咀咒和辱罵。拉加和魔利是當時罵人的名詞,跟我們今天罵人「白痴、愚笨、沒腦」差不多。

當然,我們用這些名詞來罵人可能不因為惱怒,而是看不起他;也有可能我們只是隨便說說。但聖經也禁止我們這樣做。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按照神的形像所造,要是我們說一個「白痴、愚笨、沒腦」,我們就是貶低了他擁有的神的形像,這就是得罪神的行為。耶穌說,要用地獄的心來審判這些人。

c. 姦淫
耶穌提到的第三項是:姦淫。十誡裏面也有一條是說:「不可姦淫」。同樣的,耶穌也有另外一番深入的解釋。我們看馬太福音5:27-28「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在一般人的想法,一個人在自己的婚姻配偶之外與另外一個人發生性關係,才算是姦淫。但耶穌說不單如此。只要是有這樣的念頭,就已經是犯了姦淫了。

耶穌這個標準,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大的挑戰。我們今天處身的社會,正在灌輸給我們另外一套想法,讓我們男女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也令我們越來越容易犯上姦淫的罪。最近有兩個廣告,分別從男的和女的角度作出發點,無獨有偶地都鼓吹一個意識:「為了看見異性的身體,不管用甚麼的方法都可以。」我們難免被這些廣告影響,沒想到看的時候可能算是犯了姦淫了。

在今天的社會,人們對於姦淫的定義已經越來越放寬,他們不單看見異性就動淫念,甚至在有意無意之間作出引誘、挑逗的行為。譬如,說話的時候把身子靠著對方、藉故接觸對方的身體:把手放在對方的肩頭上、拉著對方的手等等,這些行為讓男女之間身體接觸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也叫人分不清楚彼此的友情究竟是在那一個階段,令大家的關係不清不楚。也有一些心故意的在言語、行為上發出錯誤的信息,讓對方想入非非,但其實只是他喜歡被人家喜歡的感覺。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在心裏面有姦淫的念頭。

還有「苟合、偷盜、妄證、謗讟」,今天沒有時間,下一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不過,剛才所說的,不知道你有怎樣的想法?你覺得可以接受嗎?可以聽進耳朵去麼?

二、有人不服
當耶穌說:「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的時候,有一些人聽不進耳朵去。v12「當時,門徒進前來對祂說:法利賽人聽見這話,不服,你知道嗎?」

1. 不服:聽不進耳朵去
說「法利賽人不服」,意思是說耶穌這句說話「引起他們的反感」、「惹怒了他們」。他們反感、被惹怒,是因為耶穌教導人背棄他們的傳統。原來以色列人為了避免誤犯舊約的律法,於是在聖經之外加上許多的規矩,形成許多傳統做法,「吃飯之前洗手」就是其中之一。本來這不失是保險的做法,可惜以色列人重視遵守這些傳統到一個地步,反而將聖經教導的真正意思也放下了。所以耶穌的說話他們聽不進耳朵去。

對於這些硬著脖子的法利賽人,耶穌有怎樣的看法呢?馬太福音15:7-9「假冒為善的人啊,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耶穌說的直接、清楚。這些法利賽人雖然參與敬拜的活動,但他們的心卻不是向著上帝;他們雖然有敬虔的外貌,卻只是假裝虔誠;他們將人的傳統看得比神更重要,所以他們的敬拜活動是徒然的、得不著神的喜悅。

今天你回到教會參與崇拜、團契、主日,即便我們出席了所有的聚會,究竟我們是否蒙神悅納呢?我們是否也好像這些法利賽人一樣,只是參與活動、神的話語卻聽不進耳朵去呢?

2. 他們不服的原因(v13)
法利賽人對耶穌所說的聽不進耳朵去,耶穌有怎樣的看法?馬太福音15:13這樣說:「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反過來說,若是天父所栽種的,就必定會生長。

聖經常常用植物來比喻基督徒屬靈的生命。詩篇1: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女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在哥林多前書3:6,保羅也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耶穌認為法利賽人不能接受祂的教導,是因為他們不是天父所栽種的。事實上,在約翰福音6:37,耶穌曾經說過:「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那些法利賽人以為自己遵守了傳統、已經夠虔誠了;那知他們對耶穌的教導聽不進耳朵去,正好證明他們只是虛有其表;他們不願意接受耶穌的批評、不願意到耶穌這裏來,正好自己證明他們不屬於神。

3. 他們不服的後果(v14)
這些法利賽人不接受耶穌所說的,耶穌怎樣處置他們呢?v14耶穌說:「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

耶穌說「任憑他們」;神不一定馬上懲罰他們,因為他們自然會自食其果。耶穌在這裏用了一個瞎子的比喻來說明這些法利賽人的處境。這些法利賽人對耶穌的說話聽不進耳朵去,就好像瞎眼領路一樣,走在錯誤的路上仍不自知,還要領別人跟他一起走在錯誤的路上。為甚麼瞎子不知道自己走在錯誤的路上?你可能也聽過「瞎子摸象」的故事,他們各人堅時己見是因為他們都自以為是。為甚麼瞎子會領路,因為他自以為是。從這個比喻,耶穌責備這些法利賽人不能夠將耶穌所說的聽進耳朵去,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是、驕傲。

而那些跟隨他們的,假如他們不是瞎眼的,當然不會跟隨。這些人所以跟隨瞎子,正因為他們一樣也是瞎眼的,而且也是不能夠把耶穌的話聽進耳朵去的。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都要掉在坑裏、一同滅亡。

法利賽人和其他人這種「瞎子領瞎子」的做法是不是沒有辦法可以避免的呢?當然不是!只要他們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不再自以為是,他們就可以看見自己的無知、也可以將耶穌話聽進耳朵去,不用走向滅亡。

結論

1. 選擇跟隨真理
如果耶穌說這一番說話的時候,你也在場,你要怎樣選擇呢?你會不會像這些法利賽人一樣,對耶穌的批評聽不進耳朵去、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呢?或是你願意接受真理的教導、看清楚聖經的要求,不會當一個盲目跟隨瞎子的瞎子呢?

其實,我們每一天也要作這樣的選擇。在學校裏,你要選擇跟哪些同學接近,在團契裏你也要選擇跟哪些團友多熟絡。你是選那些受歡迎的、還是選那些表現突出優秀的呢?還是,你會選一個對聖經認真追求、對神的教導可以聽進耳朵去的呢?聖經在這裏給我們一個提醒:不要「盲盲的」跟從一些不肯接受真理教導的瞎子,免得與他們一起滅亡。

2. 脫去污穢
要懂得分辨,當然我們先要自己願意對神的話語聽進耳朵去,就如雅各書1:21說:「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要脫去污穢,我們要知道神對於污穢和潔淨有不同的定義。耶穌教訓當時的人:「從心裏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我們要誠實面對自己心裏所想的,知道哪些思想是污穢的、會引發出神不喜悅的行為的。

最重要的是:對於真理的教導,我們要聽進耳朵裏去、要願意接受批評,這樣我們才有機會脫去污穢、信仰生命才能夠成長。

Monday, July 18, 2005

你知道嗎?

經文:創世記28:10-22

聖經中的四代信徒
大家中間可有誰的父母是信主的?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呢?我的父母都還沒有相信,所以我一直也不知道一家幾代都相信耶穌是怎麼樣的。你知道在聖經裏面有哪一卷聖經曾經說過一個家族幾代都是相信神的嗎?

是創世記。如果你曾經讀過創世記,也許你會記得,創世記從十二章開始,主要是說四個人的故事,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約瑟。他們是一個家族的四代。今天我要跟大家看的,是第三代的雅各。

故事的背景
我們先看28:10「雅各出了別是巴,向哈蘭走去。」別是巴和哈蘭在哪裏呢?要是翻到聖經後面、找到「族長時期」的地圖,我們就可以看見,別是巴是在地圖的下面,就是在南方;而哈蘭則是在地圖的上面,是北方。為甚麼雅各要從南方的別是巴走到老遠北方的哈蘭去呢?

在前面創世記廿七章的經文告訴了我們。你也許也聽過這故事,雅各與母親利百加串同一起欺騙了父親以撒、奪取了兄長以掃的祝福。以掃當然不甘心,他密謀要看如何可以報復,利百加知道了,於是安排雅各趕快逃走、到哈蘭去投靠舅舅拉班。

所以,我們在28:10看見的這個雅各,不是去鄉郊旅遊、不是去露營野餐,他是逃命去。你猜當時雅各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他可能會恐懼:「哥哥會不會在後面趕過來要殺我呢?」我猜他也會感到前路茫茫:「從來未有見過舅舅,他是怎麼樣的人呢?他會不會收留我呢?」「哈蘭又是怎麼樣的地方呢?到了以後要如何呢?」「從前在家裏,一切事情都有媽媽打點,現在只有自己,往後的日子會怎麼樣呢?」就是在這樣恐懼、不知道前面要如何的心情之下,雅各出了別是巴,向哈蘭走去。

夢見的異象
哈蘭跟別是巴距離很遠。當時的人跟我們今天很不一樣。我們今天坐飛機、轉眼之間就可以到天涯海角;可是當時的人要到一個地方去,大部分都是走路的。從別是巴到哈蘭去,大概要走四、五天的時間。v11說雅各「到了一個地方,因為太陽落了,就在那裏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塊石頭枕在頭下,在那裏躺臥睡了。」

雅各走了一天,到日落西山的時候,他要找一個地方渡宿。聖經說「他來到一個地方」,他來到的這個地方沒有酒店、沒有賓館,就是要找一家民居來借宿一宵也沒有,那裏只是一個荒郊野外。他也沒有營帳、沒有睡袋,有的只是漫山石頭;他就拿了一塊石頭當作枕頭。「不要緊罷。反正只是要睡一覺,天一亮就馬上起行、盡快離開哥哥以掃可以追殺的範圍。」就是在他睡著了以後,發生了一件事。

28:12「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雅各睡著了以後,在夢裏看見有一張梯子,連接天和地,神的使者在梯子上面來來回回。v13「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是不是說,上帝需要有一張梯子才可以到地上來尋找雅各呢?當然不是。不過這梯子卻是一個很清晰的符號,讓我們看見:天上的神跟地上的人不是互不相干的;上帝與人之間是有聯繫的。而且,正是在雅各當時的情況之下:前路茫茫、沒有人可以幫助的時候,上帝親自來到這個渺無人煙的荒野來尋找雅各。

上帝的應許
雅各這時心裏只是想著要保著自己的性命,他沒有想過上帝會來找他。vv13-15「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那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

上帝答應了雅各哪幾件事情?(1) 把他現在躺臥的那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2) 他的後裔將會生養眾多、向東西南北擴展;(3) 地上萬族要因為他的家族和他的後裔得到祝福;(4) 神要與他同在、保佑他、把他帶領回來。當我們比較創世記其他經文的時候,我們知道首三件事情是上帝以前跟亞伯拉罕和以撒說過的。事實上,28:13-14 只是上帝把祂從前對亞伯拉罕和以撒應許的綜合起來再說一遍,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對象是雅各。這個應許,神起初是給亞伯拉罕,然後傳給以撒,現在傳到雅各身上。可見神將祂的祝福賜給人,讓人代代相傳下去。

還有,神不單把祂對亞伯拉罕和以撒的祝福延伸到雅各身上,祂也關注雅各當時的境況。你還記得當時雅各是要逃避哥哥的報復、孤單一人、離鄉別井,要去遙遠的哈蘭投靠舅舅拉班,前路茫茫、不知禍福;神沒有忘記。v15 神應許「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那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對於神將家族的祝福賜給他,以及神對他當下處境的應許,雅各怎樣回應呢?

雅各的回應
28:18-19「雅各清早起來,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澆油在上面。他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但那地方起先名叫路斯。」我們看見雅各作了一連串的行動;他把那塊他枕著來作夢的石頭立起來作柱子、把油澆在上面,接著他為這個地方起了一個名字。這一連串的舉動,目的是要記念在這裏發生過這一件事情。

然後在vv20-22雅各向神許願,他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細心看清楚,雅各許願的內容只回應了v15。但那不要緊,最重要是,雅各說神要是神的成就這一切,雅各就以耶和華為他的神。從這個許願的內容,我們看見雅各決定與神立約。

再看廿八章這段經文,從v10 開始直到v19 一直都只是上帝尋找雅各、向他顯現、把祂對亞伯拉罕和以撒家族的祝福傳給第三代的雅各。v13 我們看見神對雅各宣告:「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可是這跟雅各有甚麼關係呢?耶和華是否也是雅各的神呢?神應許的祝福從亞伯拉罕開始,然後傳給以撒,現在又傳到雅各,那麼雅各對神的信仰,是不是跟以撒和亞伯拉罕的也一樣呢?耶和華是否也是雅各的神呢?

來到vv20-22,我們終於看見雅各與神立約;如果耶和華證明祂是信實的,雅各就願意讓耶和華作他的神。後面到創世記卅五章,我們就看見上帝真的是「說得出做得到」,而雅各同樣也是「說得出做得到」。我們隨便翻到舊約的經文就會發現,自此以後,每逢說耶和華是亞伯拉罕和以撒的神,後面必定有雅各的名字。譬如出埃及記3:6,當神向摩西自我介紹的時候,祂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雅各與神立約,正式承認神是他的神;他不單承受家族的祝福,也與神建立個人的關係。

我竟不知道
大家還記得雅各為甚麼要離鄉別井去投靠舅舅麼?因為他騙取了哥哥以掃的祝福。在那一件事裏,和在他離開別是巴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他根本沒有想過上帝、沒有尋求上帝的幫助。那麼為甚麼他現在竟然與神立約、願意耶和華成為他的神呢?為甚麼雅各有這樣的改變呢?整件事的轉捩點在vv16-17「雅各睡醒了,說: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就懼怕,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

你有沒有感到奇怪?發夢而已,用不著這麼認真罷!雅各是很認真。因為這個夢讓他認識一件事:「耶和華真在這裏」。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這一位神不單只在別是巴、他父親那裏,這一位神也在這個人跡罕至的荒野,上帝不受地區的限制,無論我們到哪裏去,祂也在那裏。這句話第二個意思是:這一位神是真的,雅各發現他祖父亞伯拉罕,和他父親以撒所相信的這一位神是真的;上帝打開天門、在天地之間建立聯繫,親自與人相遇。

「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他想不到。雅各想不到這個他彷彿被放逐來到的地方,神真在這裏。雅各想不到他落在這個在人看來失敗的處境,神真在這裏。雅各稱這個地方做伯特利,意思是神的殿,即是神在這裏,不在乎建築物、不在乎地區、不在乎我們的處境、不在乎我們的環境,神真在這裏。「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當雅各知道了以後,他就有那麼大的轉變。

結語:你知道嗎?
耶和華真在這裏,你又是否知道呢?
我初信主的時候,常常不明白聖經裏面的人物怎麼這樣容易見到神、聽到神的呢?後來我發現,不是他們特別容易,只是我們特別的困難。因為我們不夠敏銳。很多的時候,我們把一些事情看得很平常,但原來在很平常的事情裏面,神也「真在這裏」,我們若不留意,就不能夠發現神要透過這些事情來讓我們看見祂。

發夢可以是很平常的事,可是雅各留意這個夢帶給他的信息,他很認真的看,所以他看見上帝真在這裏。神不一定要在很大的神蹟裏出現,在一些我們認為平常的地方、我們認為平常的事情裏面,上帝也在那裏。祂也會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想不到的情況之下與我們相遇,只在乎我們有沒有留意而已。

耶和華真在這裏,你是否知道呢?
雅各發現他祖父亞伯拉罕、他父親以撒的神是真的。他與這一位神立約,一方面承受家族的祝福,另一方面回應神對他的應許。也許你也跟雅各一樣,你的父母把你帶到教會來,讓你認識耶穌;你的父母可能也是他們的父母把他們帶到教會去,讓他們認識耶穌;將來,你也會把你的兒女帶到教會來,讓他們認識耶穌。神的應許和祝福就這樣的在家族裏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要是我們不是幾代的基督徒,我們來到教會,我們就是進入了教會這一個家庭,我們也承受神對教會的祝福。教會在兩千年以前開始,在我們前面有許多的前輩,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把信仰傳遞下來。我們進入教會也就成了其中一份子。當我們承受神給我們家族或者教會的祝福和應許的時候,讓我們也與神立約、建立自己的信仰,神不單是你父親母親的神,讓神也成為你自己的神。

耶和華真在這裏,你又是否知道呢?
雅各夢見一張梯子在天地之間、將神與人聯繫起來,神親自來尋找人、 與人立約。大家可知道這一張天梯現在哪裏?今天我們不需要發夢才可以與神聯繫、今天神與人相遇也不再是夢境才出現的事情。

約翰福音1:51「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神的使者不再是在梯子上面上去下來,因為不再需要一張天梯,耶穌自己就成為神人之間的聯繫;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今天耶穌已經成為神人之間的聯繫,神藉著耶穌親自來尋找人、與人立約;我們也可以藉著耶穌進到神那裏。

雅各知道了「神真在這裏」,於是他與神立約、讓神成為他的神。今天,神真在這裏,你又是否知道呢?透過耶穌,神親自來尋找你,你又會不會與祂立約,讓祂成為你的神呢?你要怎樣回應呢?

Monday, May 30, 2005

永生不是賺的

經文:路加福音18:18-30

引言
大家可能都有搬家的經驗。假如現在告訴你,中午之前你就要離開香港、搬到另一個地方,只有一個多小時讓你收拾,你會帶走甚麼、留下甚麼?還有,你只可以帶一個人與你同去,你要帶走誰、留下誰?

一、永生不是賺的(vv18-21)
有一個官來問耶穌:「我應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呢?」想清楚一點,這問題本身就有一點問題;承受一些東西不需要做甚麼的啊,張開雙手接著就是了。但如果說要做一些甚麼來得到呢,那就不是承受,而是賺取了;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是每一天上班去做一些事情,賺取金錢報酬。做做一些甚麼來得到的,是賺取。所以這個官其實是問:他應該做甚麼來賺取永生?

「做一些事情來賺取永生」這個想法,對我們來說一點不陌生。中國人傳統的想法就是這樣的:行善可以積福、好人有好報。

這個官的問題是:我應該做甚麼問題來賺取永生。當然,我的題目已經告訴你,永生不是賺的。但是這個官心裏卻認定耶穌一定有答案,所以來問祂。為甚麼他這麼肯定呢?我們看他怎樣稱呼耶穌,v18他稱耶穌為「良善的夫子」。他覺得耶穌是善良的老師,是一個好人,可能在他心裏面覺得:永生與好人應該有一些關係,所以他就來問這個他認為是好人的耶穌。不過耶穌沒有馬上回答他,祂告訴這個官,只有上帝一位是良善的。很明顯,這個官口中的良善,跟耶穌所說神的良善是有分別的。

耶穌說「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是說,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任何一位是完美的、盡善的,也就是說:沒有誰是好的。而這位官口中所說的良善,是怎樣的呢?我們從耶穌的回答就可以看見。耶穌在v20用了十誡裏面關於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誡命來回答他。由此可見,這個官口中所說的良善,是指行為為上做得好。他來問耶穌,認定耶穌有答案,正是看見耶穌的行為,覺得祂是一個好人。

我們看見這個官也是不差的。在v20-21,耶穌說:「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何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那人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說的這四個「不可」和一個「應當」,對這個官來說似乎沒有難度,他從小就遵守了。如果說行為上的良善,要做一個好人,這個官其實已經做到了。

可是,永生不是賺回來的。

二、憂愁因為「捨不得」(vv22-23)
在行為上表現良善、做一個好人,其實並不困難。我們的社會對好人有一個標準:當然他不是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他還要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不現女人,如果再加上孝順父母、對人有多一點愛心,這可是十二分的好人。可是這個官來問耶穌的,卻不是如何做一個好人。他要問「如何可以承受永生、如何可以承受神的國」。這到這裏我們就發現,這個官做得還是不夠。要說承受永生,就不可以只講誡命之中的五條;如果用十誡來作標準,這個官只得五十分;v22耶穌說他「還缺少一件」。

如果用十誡來作標準,這個官應該缺少五件才對,怎麼說一件?要是我們參考另外一個故事,我們就明白這個官缺少的究竟是哪一件。讓我們看路加福音10:25-28的記載。「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跟這個官所問的竟然是一模一樣的問題,我們看當時耶穌怎麼樣回答。「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是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噫?好真的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得到永生,作甚麼呢?「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回來路加福音18章,當這個官認為自己從小就遵守了律法要求的時候,耶穌讓他看見,他其實是缺少了 更加重要的一件:「愛神、愛人」。v22耶穌提議他「變賣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假如這個官真的想要承受永生,耶穌說在你他一切良善的行為之外,還要將財富分給有需要的人,這就表示他能夠愛鄰舍如同自己;他還要來跟從耶穌,因為這樣就表示他能夠「盡心、盡性、盡力、盡意」來愛神。這個官怎樣作決定呢?

我們看見這個官的反應是「甚憂愁」。為甚麼憂愁呢?聖經說「因為他很富足」。讓我們看清楚,「他很富足」不是他憂愁的原因,他憂愁的原因是耶穌要他把財富與人分享,他捨不得;耶穌要他放下一切來跟從祂,他捨不得。他憂愁是因為「捨不得」。

三、撇下是「捨得」(vv28-30)
這個官問:我該作甚麼來承受永生?耶穌的答案是:「要承受永生不用作甚麼,只要你捨得。」很明顯,這個答案是他沒有想過的,也是他作不到的。

跟隨耶穌,真的要放棄一切嗎?我們看一看祂的門徒是不是這樣。v28「彼得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跟從你了。」彼得說他們「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如果承接上文來看,他是說錢財。不過我們從另外一個翻譯可以看見,門徒撇下的不單錢財。《現代中文譯本》是這樣的:「彼得說:你看,我們已經撇下我們的家來跟從你了。」彼得和其他門徒是撇下他們的「家」來跟從耶穌的。後面vv29-30耶穌也是這個意思,「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看來,好像是耶穌要跟從祂的人拋妻棄子、不盡家庭的責任。

不是,當然不是嘛。彼得說他和其他門徒「已經撇下自己所有的、已經撇下自己的家」,並不是真的說他們已經「不要老婆、不要家」。他們沒有這樣作。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到,彼得跟其他使徒四出傳福音的時候,常常把妻子帶在身邊(林前9:5)。另外,我們相信彼得一直留著他的漁船,當耶穌升天以後,約翰福音記載他還想回去打魚(約21:3)。所以彼得和耶穌所說的「撇下」,不是真的拋開不管;而是跟這個官的態度作一個對比。這個官是「捨不得」,耶穌說的撇下是「捨得」。

耶穌說:「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意思是:那些為了天國的緣故,不會捨不得「家庭、親人」的,他必定在今世得到更多的回報,在來世得到永生。關鍵在於「捨得」。

四、誰能得救呢?(vv24-26)
那個官聽見耶穌的說話,就甚憂愁。耶穌看見他這樣憂愁,就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這是一個比喻,自然是有一點誇大,因此引起了當時的人一些困惑,那不就是說,有錢財的人沒有可能進入神的國嗎?當時的人反問了一句:「這樣,誰能得救呢?」

讓我來問一問大家,假如耶穌說:有錢財的人不會得救,那麼誰可以得救了?不就是沒有錢財的人嘛!

當耶穌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的時候,這些群眾口裏問耶穌「誰能得救」,心裏其實在想:「哪會有人願意為了進入神的國而放棄作財主的啊!」那個官的憂愁是因為他捨不得,這些群眾的心態可能也差不多。可是,讓我們不要以為這些群眾很壞,要是你有錢,你可能也會捨不得。即使我們不是財主,撫心自問,我們心底可能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捨不得的。或者是錢財、或者是家庭、或是你的工作、或者是某一個人,你的男朋友、女朋友、家人、丈夫、妻子、父母、兒女…。剛才我問大家,要是你今天就要離開香港,你決定帶走,或者你帶不走的那些。每一個人心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捨不得的,或是人、或是事。你心上的是甚麼呢?

事實上,要捨得又談何容易?捨得,就是假如因為天國的緣故真的要放棄,你也會願意的。今天我們可能都說得輕鬆,可是誰可以真的那麼肯定自己在那一個時刻可以甘心、情願、捨得、放棄自己最珍惜的人、最寶貴的東西?「這樣,誰可以得救呢?」

五、在人不能,在神卻能(v27)
耶穌說:「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上帝不會勉強從我們手上奪去我們所珍惜、所寶貴的。上帝只是盼望我們從「捨不得」,慢慢地變成「捨得」。

我們捨不得,有部分是情感的原因,不想跟所愛的人分離。可是,捨不得也有部分原因是我們害怕,不知道沒有了那些東西、或者失去了那一個人以後,會有甚麼後果。可是讓我們想清楚,我們捨不得並不是真的可以叫這些東西、這些人永遠存留。無論是愛人、親人,是錢財、產業,終有一天我們必定與他們分離;不管多麼的捨不得,終有一天我們還是要放手。在這裏上帝就成為我們的倚靠。

作母親的最是捨不得她的嬰孩,常常是寸步不離。可是,小朋友到兩、三歲的時候就要開始上幼兒園,媽媽不擔心嗎?要是學校的老師能夠給你信心,你信得過小朋友會得到好好的照顧,你自然會捨得把小朋友帶回幼兒園去。同樣地,要是我們信得過上帝,我們也可以捨得將我們所珍惜、所寶貴的交給祂照顧。

耶穌說:「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以外,再沒有哪一個是完全美好的。上帝的心意是美好的,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美好的工作、上帝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旅程都有美好的帶領、上帝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郣定下美好的目的。唯有上帝是良善的,我們可以信得過祂。當我們害怕失去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物件的時候,讓我們信得過上帝的安排、祂的心意、祂的目的都是良善的、是為我們的好處的。

上帝應許:「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在來世得永生的。」神希望我們捨得,不是要勉強奪去我們所珍惜、所寶貴的。上帝希望我們信得過祂的良善、信得過祂對我們的生命有美好的旨意。上帝希望我們信得過,即或我們因為神的緣故要放棄一些東西,祂能夠加倍的賞賜給我們。

當我們信得過上帝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的從「捨不得」變成「捨得」。

結語
這個官來問耶穌:「我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的回答是:「永生不是做甚麼賺回來的。去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表示你能夠愛鄰舍如同自己;你還要來跟從我,表示你願意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

但是這個官捨不得;他捨不得他的錢財,我們可以說他缺少了愛神、愛人的心。他捨不得他的錢財,也因為他信不過上帝。主耶穌勸他「變賣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他卻信不過天上這家銀行、信不過上帝不是要強奪他所心愛的、他信不過上帝的心意是良善的。

弟兄姊妹,可能有一些東西、一些人也是我們捨不得的。讓我們在信仰的路上繼續經歷、認識神是我們信得過的,祂的美善、祂的應許是我們信得過的,好讓我們能夠把「捨不得」的人、事、物件都交給上帝,捨得為神的國放下。

Monday, April 04, 2005

沒有看見祂

經文:路加福音24:13-35

引言
今天跟大家讀的經文,記載了主耶穌復活以後,一些門徒因為某一些原因,沒有看見耶穌。讓我們看一看我們是否跟他們一樣。

一、眼睛迷糊了(vv13-16)
讓我們先看當時的情況。v13告訴我們當時是「正當那日」,那日是甚麼時候呢?從 24:1 就知道,「正當那日」是天使告訴了婦女說耶穌已經復活了的那日。正當那日,當他們聽見耶穌已經復活了的消息以後,路加記載,他們往以馬忤斯去。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肯定以馬忤斯的正確位置,它應該是在猶大省之內,它跟耶路撒冷的距離至少有半天的路程。然而不管以馬忤斯的位置在哪裏,路加要告訴我們的是,這兩人正在離開耶路撒冷。你有沒有感到奇怪?為甚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離開呢?為甚麼不在耶穌被捉拿、審訊,或是祂被釘十字架、被埋葬的時候離開,偏偏要等到第三天,在聽到祂復活的消息以後呢?換了是你,你會離開嗎?換了是我,我一定先弄清楚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才決定。

可是這兩人竟然離開,要去以馬忤斯。有一些人說他們是住在以馬忤斯的,他們是回家。這一點我們不大肯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當他們決定離開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與他們同行。然而當耶穌就近他們的時候,聖經說「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祂」。是甚麼叫他們的眼睛迷糊呢?v14說「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這一切事是他們不明白的,他們不斷談論相問;這一切事情太重要了,他們全副精神都集中在那裏,就連耶穌來到他們也認不出來。弟兄姊妹,也許我們也好像他們一樣,有一些事情我們覺得很重要、有一些事情我們不明白,我們落在困惑之中,只曉得將心思集中在這些事情上面,以致眼睛迷糊,沒有留意身旁的人和事,甚至沒有留意耶穌親自就近、與我們同行。

二、沒有看見祂(vv17-24)
是甚麼事情那麼重要、那麼困擾,叫這兩個人沒有留意同行的是耶穌呢?當耶穌詢問他們的時候,v18記載,其中一個名叫革流巴的竟然責怪這一位陌生人,「那麼重要的事,你住在耶路撒冷怎麼會不知道啊!」他們以為所有人都應該知道的,那究竟是甚麼事這麼重要呢?

24:19-21「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祂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祂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大家讀這幾節經文時,有沒有感受到他們的歎息?「有一個人,我們以為可以靠著他把以色列人拯救出來的,誰知道他竟然死了。這麼一個人我們等了好久,以為終於給等到了,誰知道他竟然死了」;這兩個人就落在這麼失望的情緒裏面。他們失望不單單因為耶穌死了,他們失望也因為救贖以色列人這件事情又落空了。他們失望到一個地步,有人說耶穌已經復活了,他們也不相信,還在這個時候選擇離開耶路撒冷。

我們看見這兩個人,他們因為自己所渴望的不能夠成就,就失望得不單止眼睛迷糊,連信心也遲鈍了。我們看他們怎樣說,vv22-24「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裏,不見祂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祂活了。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裏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祂。」他們失望得雖然聽見女說天使報告耶穌已經復活,其他人都說在墳墓看見的跟婦女所說的一樣,他們還是不能夠相信。「這麼多的人說這麼多的話,也沒有用啊!他們都沒有看見祂!」

這兩個人因為那些人「沒有看見祂」,所以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但耶穌就明明的站在他們身旁,他們還不是一樣的「沒有看見祂」嗎?原因是甚麼?那是因為他們心裏只想著他們所關心的題目,他們心裏有一個計劃要耶穌完成。當耶穌沒有按他們心裏所想的完成的時候,他們就連耶穌復活的事也沒有興趣知道。

我們很多的時候也跟這兩個人沒有分別。我們有我們的心願、渴望,當耶穌沒有完成這些心願跟渴望的時候,我們會不會也落在失望當中,到一個地步,「沒有看見祂」呢?可能耶穌沒有把你從困境之中拯救出來,你可能仍然患病、你可能仍然面對經濟壓力、你可能仍然為了家庭的問題而憂慮、你可能仍然在公司裏要忍氣吞聲、你可能仍然面對前路茫茫...。當這一切沒有改變的時候,我們是否只落在失望當中,沒有看見耶穌親自就近、與我們同行呢?

三、眼睛明亮了(vv25-31)
這兩個人在失望當中,眼睛迷糊、信心遲鈍,對於婦女和其他人在墳墓裏的發現感到懷疑和困惑。但是耶穌沒有馬上開他們的眼睛、叫他們看見;耶穌為他們解釋聖經、帶領他們進入神的話語去找答案。

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到達以馬忤斯已經是黃昏了。要知道當時沒有路燈,人們一般不會在黑夜裏趕路。於是這兩個人邀請耶穌留下來跟他們一起用飯。vv30-31說「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祂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這一個擘餅的行動可能讓我們想起設立主餐的情景。但這兩個人不是十二使徒,耶穌設立主餐的時候他們應該不在,所以這個擘餅的行動不一定與主餐有關。那麼它表示甚麼呢?原來在初期教會信徒聚集的時候,他們會一同擘餅,其實是一同吃飯。猶太人主要的食糧不是米飯而是餅,所以他們一起用飯就是一起擘餅。可是一起擘餅、一起吃飯又不單單是一起吃飯,而是一同分享。

主耶穌跟這兩個門徒一同擘餅、用飯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就明亮了,認出了與他們同在的是耶穌。弟兄姊妹,我們一起吃飯、一同分享的時候,是否看見耶穌與我們同在呢?我不是說我們與弟兄姊妹吃飯的時候必得要一本正經地屬靈的話題,我們也可以談談天、說說笑,或者是把心中的苦水傾吐。我強調的是,我們有沒有用心來與弟兄姊妹相處、透過分享讓彼此的生命成長呢?還是我們仍然只是埋頭在自己的困難裏面,沒有看見耶穌透過弟兄姊妹來就近我們,與我們同行呢?

四、不是火熱麼(vv32-35)
正當這兩個人眼睛明亮了、認得是耶穌的時候,忽然地耶穌不見了。這兩人的反應是怎樣?vv33-35「他們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說:主果然復活,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 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雖然當時應該還是晚上、不適宜趕路,但他們卻管不了路上的危險,馬上將這個消息帶回去,告訴耶路撒冷的門徒。

雖然他們認出了是耶穌,但祂卻忽然不見了,那麼他們憑甚麼肯定這是復活了的耶穌呢?v32這麼說:「他們彼此說:在路上,祂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這兩個人這麼肯定那是耶穌,不是因為他們記起祂的樣貌、行動,而是他們記起耶穌為他們解釋聖經時,他們的心裏火熱。

這兩人本來心裏只要耶穌把以色列人拯救出來,甚至當他們認為耶穌不能夠完成他們這心願的時候,他們顧不得耶穌是復活,選擇了離開。然而,當主耶穌與他們同行、幫助他們明白聖經的時候,他們經歷生命復興。他們心裏火熱不是因為他們看見耶穌,而是因為他們明白聖經的說話。

其實這正是我們的信仰。我們不是相信一些我們看得見的,我們是相信聖經。上帝不要我們從眼睛得見的角度來相信祂,祂要我們從聖經的教導來經歷祂。這是很重要的。今天、距離第一個復活節已經過了差不多二千年了,當耶穌在第一批信徒親眼見證下升了天以後,祂要到世界的末了才會回來,我們現在信耶穌再不需要用眼睛看見了。在約翰福音裏,主耶穌應許:「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昔日兩個門徒在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為他們講解聖經,今天,我們有聖靈引導我們明白真理。當我們打開聖經、用心聆聽的時候,聖靈就引導我們明白、叫我們心裏心熱、生命復興。就是這樣,耶穌透過聖經就近我們、與我們同行。

結語
2005年的復活節雖然過去了,可是一天耶穌還沒有回來,或者我們一天還沒有回天家,我們還是會記念耶穌的受苦和復活。讓我們從以馬忤斯路上的這一件事情體會,主耶穌願意親自就近、與我們同行。在我們用心與弟兄姊妹相處、分享,叫彼此的生命成長的時候,耶穌就親自就近,與我們同行。在我們打開聖經、用心聆聽,順從聖靈的引導去明白真理的時候,耶穌就親自就近,與我們同行。

問題只是,會不會有很多事情我們感到很重要、有很多事情我們不明白,以致我們落在困擾之中,沒有看見祂呢?或是因為我們的心願耶穌沒有完成、我們的渴望得不到滿足,以致我們落在失望當中,沒有看見祂呢?

Monday, February 14, 2005

一切都更新了

經文:啟示錄21:1-8

引言:新年
今天是農曆新年的年初五,按照中國人的習俗,要向大家「拜年」。大家平常會用甚麼說話向人家拜年呢?可能會恭賀別人發財、快樂、蒙福、進步等等。我用兩句說話來向大家拜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很少人用這兩句說話來拜年的,不過以前的人喜歡將這兩句話寫成對聯,貼在門的兩旁。毫無疑問,「新年新開始」確實是很多人的願望。人們總喜歡在新一年開始的時候立下志願,希望在這一年可以達成。就好像我們當中幾位弟兄姊妹,他們一同立志要在這一年裏看完整本聖經一遍。如果你有興趣,大可以用農曆新年來計算,現在開始也來得及的啊。

新的開始總讓人感到有盼望、有機會。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經文:啟示錄21:1-8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也為人帶來盼望,和機會。

一、盼望:不在將來、在現在
經文21:1-8是屬於啟示錄的最後一個段落。經過七印、七號、七碗的審判、龍和獸的迷惑、一千年‥‥之後,一個新天新地展露在啟示錄作者約翰的眼前。在這個新天新地的描述裏面,vv1-4給了我們兩個盼望。

1. 不再有‥‥
第一個盼望是有幾樣東西是「不再有」的。v1「海也不再有了」,v4「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為甚麼這些都不再有呢?

記得有一位弟兄分享,他讀了「海也不再有了」這節經文之後心裏感到有一點不開心,因為他很喜愛游泳,沒有了海就不可以再游泳了。不知道將來是不是這樣。不過,在啟示錄裏面,「海」有另外的意思。啟示錄13:1記載,迷惑眾人的其中一隻獸是從海裏上來的;而啟示錄20:13也告訴我們,海是死亡的其中一件工具。也許對於約翰來說,更切身的原因是,他寫啟示錄時是在拔摩海島之上,「海」使他與教會分隔開,成為他與教會之間的隔膜。在新天新地的時候,「海也不再有了」,意思是敵對神的勢力不再存在了,那些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隔膜的事情也不再有了。

「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這幾樣都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的,是很多人用盡一切方法希望迴避的。不過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在新天新地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不是因為它們「不好」,至少啟示錄的作者不是這樣解釋:啟示錄的作者只給了一個原因,v4「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在啟示錄作者的眼中,死亡、悲哀、哭號、疼痛,是代表著以前的事,新天新地的時候,以前的事都成為過去了。

每一年的農曆新年前後,我們總會看見許多算命先生,近年也出現了不少算命女士,以「堪輿學家」的姿態出現,又出版書籍、又上電視的,教人如何趨吉避凶。然而聖經從來沒有鼓勵我們趨吉避凶,聖經是要我們相信任何事情臨到都有神美好的旨意。而在啟示錄這裏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神沒有將死亡、悲哀、哭號、疼痛這些我們不想要的事情好像魔法一樣變消失了;神也不是叫我們忘記這些難過的經歷,好像奇幻故事那些飲了xx湯、xx水那樣忘得乾乾淨淨。神是使這一切叫我們不快樂的事情成為過去。不但這樣,神還將新天新地擺在前面。

然而這新天新地不是在遙遠的未來,而是在現在。耶利米哀歌3:22-23說:「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弟兄姊妹,我們所盼望的不是將來的新天新地,我們所盼望的是賜給我們新天新地的上帝。祂早已經應許每早晨賜下新的慈愛和憐憫,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讓昨天成為過去而已。「每早晨這都是新的」,每早晨就是神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天新地。神能夠叫一切的死亡、悲哀、哭號、疼痛成為過去,讓我們學習讓過去的事情過去,讓神所賜的每一天都成為新的一天。

2. 神的帳幕在人間
神在新天新地賜給我們的第二個盼望是:「神的帳幕在人間」。啟示錄21:3,從寶座出來的聲音這樣宣告:「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的帳幕在人間」的意思就是神與人同住、與人建立「神與子民」的關係。然而神是否只是在將來才與人同住呢?神是否在將來才與人建立「神與子民」的關係呢?不是的。從舊約到新約,我們看見神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早已經與人同住、早已經與人建立「神與子民」的關係了。

在出埃及記29:45-46,神吩咐以色列人為祂造會幕時應許:「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作他們的神。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及至後來,當所羅門為神建造聖殿的時候,列王記上8:13記載,神論到所羅門所建的聖殿時也應許:「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並不丟棄我民以色列。」但是會幕和聖殿只是預表,一切都在主耶穌身上應驗了,約翰福音1:14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藉著基督的血,神與我們立新的約,我們成為「被揀選的族類‥‥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今天,儘管主耶穌已經升到天上,但神以另一種方式,仍然與人同住。那是怎樣的方式呢?

啟示錄21:2-3,當聖殿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的時候,就有聲音宣告「神的帳幕在人間,神要與人同住」,然而這新耶路撒冷究竟是甚麼呢?啟示錄21:9-10說「‥‥七位天使中有一位來對我說:你到這裏來,我要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我被聖靈感動,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將那由神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原來,這新耶路撒冷就是羔羊的新婦。我們知道聖經一貫將教會比喻作羔羊的新婦,這樣,我們就明白原來新耶路撒冷就是教會。那就是說,教會就是「神的帳幕在人間」。當我們以為神與人同住的應許要到將來新天新地才實現的時候,原來神早已透過教會與人同住。

今天,神仍然透過教會與人同住;我們無須遙望未來,讓我們將目光拉回來近處、投到我們的身
邊。讓我們看見神透過弟兄姊妹與你同住,同樣地,神也透過你與弟兄姊妹同住。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讓神透過我們與人同住呢?我們是否能夠活出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成為別人的祝福呢?抑或在憤怒、埋怨、自憐、苦澀的情緒底下,我們不經意地為別人帶來了咒詛呢?神透過教會與人同住,唯有我們彼此從對方身上經驗「神與人同住」、也向對方實踐「神與人同住」的祝福,教會才能夠真真正正成為神的帳幕,為今天苦難的人間帶來盼望。「神的帳幕在人間」不是將來的事情,因為神要透過教會與人同住。

當然,新天新地的盼望不單止是神讓一切成為過去、叫我們每早晨都可以迎接新的恩典和憐憫。新天新地的盼望也不單止是神透過教會與人同住,將祂自始至終的祝福將到人群中間。最重要的是:新天新地的來臨,是神自己的工作、是神讓人有機會。

二、更新:不是明天、是今天
在啟示錄21:5,神宣告:「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神將一切都更新了,為我們帶來兩個機會。

1. 口渴的
啟示錄21:6「祂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口渴的人喝。」神宣告祂將一切更新了以後,祂接著宣告:「都成了!」祂的旨意已經定了。然後祂發出一個邀請:口渴的人可以喝祂所賜的生命泉的水。這個邀請在啟示錄22:17又再一次發出:「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泉的水喝。」口渴的、願意歸向神的,都可以得到從生命泉源流出來的水。

這個邀請是向所有聽見的人發出的,只要承認自己有需要,就可以按神的應許白白得到生命泉的水喝。然而這個應許不是要等到將來的新天新地才實現。事實上,這個邀請早已經發出、也早已經實現了。在約翰福音7:37-39記載:「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的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榮耀。」任何人願意就近耶穌、相信耶穌,他就可以領受聖靈成為他生命活水的泉源、使生命得著滿足。

今天這個邀請同樣擺在你面前。弟兄姊妹,你來到耶穌這裏得生命泉的活水,你有沒有按著祂所應許的得著滿足呢?耶穌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祂這裏來,信祂的人,有聖靈住在他裏面成為他生命活水的源頭。是甚麼原因令你雖然來了卻仍未得著滿足?讓我們回想:當我們回應神邀請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將自己同時交在聖靈的手中,讓聖靈成為我生命的源頭、以祂為我生命的元首?抑或我們始終緊握著自己生命的主權、沒有順服聖靈的帶領,到頭來,生命仍然在不斷的兜兜轉轉裏面,得不著安息?然而,神讓我們仍然有機會。今天,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將自己的生命主權交給上帝、以祂為我生命的源頭、重新開始與神建立關係。

2. 得勝的
神賜給我們第二個機會在啟示錄21:7-8記載:「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裏;這是第二次的死。」

讀這兩節經文,讓我感到好像經過一場戰役之後論功行賞。得勝的就承受賞賜;相反,膽怯的就要受刑罰。神應許的賞賜不是普通的賞賜,而是承受產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這份產業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從舊約到新約,神已經不斷提及,就是神要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這份產業從創世記17:7,神應許亞伯拉罕開始:「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到撒母耳記下7:14,神與大衛更新這應許:「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後來當以色列人背棄神以致亡國之後,神不但沒有取消祂的應許,反而將祂的應許再一次更新,在耶利米書31:33記載:「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而這份新的約,在主耶穌身上成就了。

然而,啟示錄這裏卻提醒我們一點:「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要承受神從亞伯拉罕以來的應許,人必須要在爭戰中得勝。「得勝的」這幾個字在啟示錄的第二、三章總共出現了七次,這次是第八次。前面的七次,是主耶穌對於受信的七教會作出責備或讚賞之後應許他們,得勝的將要得到神的賞賜。

倘若我們有時間詳細讀啟示錄的2-3章,我們會發現這七家教會在當時的處境並不樂觀。當中有的離棄了起初的愛心、有的服從了異端錯謬的教導、有的容許姦淫的事情發生、有的虛有信徒之名但行為卻腐爛不堪、有的信仰攙雜、不冷不熱。然而神仍然應許:得勝的將要得神的賞賜。來到啟示錄21:7,神同樣應許:得勝的,就必定承受這些,就是貫串舊約至新約、神所應許的,神要與人建立更親密的「父與子」的關係。

誰可以成為「得勝的」呢?這場戰爭怎樣打的呢?在啟示錄裏面其實有不少記載。得勝的,就是那些在患難之中能夠堅忍的、在逼迫之中不愛惜自己性命的,還有是那些堅持遵守神的誡命和耶穌的真道,在一個邪惡的世代堅持行義的。這些人不但是蒙神呼召和揀選,而且他們也是在爭戰之中忠心跟隨羔羊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勝的。v8就提到有「膽怯的」。膽怯的就是那些在患難、逼迫臨到的時候不能夠持守、在邪惡的世代不能夠遵守真道、在爭戰之中沒有忠於神的。原來人們是得勝的、抑或是膽怯的,在乎選擇。啟示錄的作者正是要勉勵當時的讀者要選擇得勝。啟示錄大概是主後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完成的,當時正是教會遭受羅馬政府熾烈逼迫的時候。當時的教會裏面就有不少人因為受不了逼迫而放棄信仰,但同時也有不少人為了堅持信仰而殉道。約翰寫啟示錄的目的正是要勉勵當時的信徒,「務要至死忠心」,就可以得著生命的冠冕。

假如前面有兩條路,一條難走、一條容易走,人們總是會捨難取易的。同樣地,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生活與信仰產生衝突時,選擇妥協也是比較容易的。第一、第二世紀的信徒讀啟示錄時,他們要選擇,究竟自己要作得勝的呢,還是膽怯的呢?同樣地,今天我也要作出選擇。儘管我們可能無須要為信仰付上生命,但我們同樣要面對艱難的生活、要面對生活與信仰發生衝突,我們是選擇作得勝的呢,還是作膽怯的呢?每一天這些選擇都放在我們面前,每一天我們都有機會重新選擇。

神將一切都更新了,祂為我們帶來兩個機會:每早晨都是新的,我們仍然有機會可以選擇重新與神建立關係,我們仍然有機會可以選擇重新過得勝的生活。

結語:新開始
神宣告:「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聽清楚,神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這一句說話神沒有等到將來才宣告。從啟示錄寫成的時候,這句話就一直存在,神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是一個已經說了、已經生效的信息。不是將來、不是明天,而是已經完成了的宣告。神已經將一切更新了,我們不需要等到將來,因為今天就已經是更新的一天。今天,我們就活在盼望之中,每早晨經歷神新的恩期和憐憫。今天,我們就透過教會、透過弟兄姊妹的相處,與神同住。今天神已經將一切更新了,我們有機會重新與神建立關係、有機會重新選擇過得勝的生活。

每一天的今天,都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