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3, 2007

死蔭中見亮光

經文:路加福音1:78-79

引言:暗不是光
你有沒有試過落在一個完全黑暗的環境?怎麼樣才是完全的黑暗?你可以嘗試到一個完全密閉的空間,關上門、關上燈試一試。不過,你不會喜歡完全黑暗的,對吧?我相信你不會。

黑暗,讓你想到一些甚麼的事情呢?或者黑暗有沒有讓你想起曾經經歷的一些景況?或是曾經走過的某一個階段呢?

聖誕節被稱為普天同慶的日子,今天是慶祝耶穌基督降生的崇拜,為甚麼說這麼多的黑暗呢?

原來,在耶穌出生以前,有一個人曾經用光明和黑暗來比喻耶穌來到這個世界。在路加福音1:78-79記載了:「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一、兩種黑暗
耶穌來到,就好像清晨的日光來到,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黑暗和死蔭都是形容沒有光的景況;不過兩者之間有一點不同。可以說是兩種的黑暗。正是我們會遇到的兩種黑暗。

(a) 罪的牽纏
第一種的黑暗是罪。

約翰福音3:19-20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們的行為受責備。」

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歡黑暗的。哪些人會喜歡黑暗呢?就是那些想要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的人。哪些是「見不得光的事情」?就是只在黑暗中才方便去作的。約翰福音這裏說:「凡作惡的便恨光」,為甚麼?因為在光明之下,一切隱藏的事都會顯露出來。

基督教總愛說人有罪,要人認罪。這也許令你反感,甚至這正是叫你不願意相信耶穌的原因。但是,約翰福音3:19 說得很清楚:「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聖經所謂的罪,不一定是做了出來的某些事情。罪也包括我們心裏的思想和意念,一些我們明知道不應該但仍然讓它滋長的惡念、不好的想法;譬如憎恨、鄙視,或者一些歪念。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是非之心;儘管甚麼是「是」,甚麼是「非」,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用不著別人告訴我們,我們也知道有一些事情是不對的,不應該作的。不過,要是受到別人的指責,我們一般是不願意承認的。

如果你留意小孩子的成長就會明白這一點。面對責備,小孩子最直接、最快的反應是哭、不開心、不承認,還會發脾氣。願意承認自己的過錯是需要「專人長時間訓練」的;教導小孩子說「對不起」需要許多威逼利誘的。

要成年人承認自己的犯錯就更困難。我們會找許多的藉口,把自己所做的合理化:「是因為……所以我才……」,還會推卸責任:「是因為他……,所以我才……」。很多人甚至用不著藉口,「反正我覺得沒有問題就可以了」。罪就是這麼的簡單:不喜歡讓人指出錯誤、不喜歡承認自己的過犯,不喜歡光明反而喜歡黑暗。

你是否也是這樣呢?

(b) 看不見
第二種黑暗是看不見。在詩篇139:11-12,詩人說:「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

不知道你可曾感到「前無去路」,前面彷彿漆黑一片,看不見可以怎麼樣的走下去。可能是工作、事業,可能是人際關係,或是感情、家庭,以至整個人生的方向,甚至是教會生活、事奉;前面只是黑暗,看不見可以怎麼樣繼續。

也許,你感到自己的困難和沮喪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明白,也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只能夠自己面對。甚至你覺得,上帝也好像沒有看見你的苦情,你只能夠在黑暗中無止境的等待,在黑暗中流淚、淌血,你不覺得有安慰、不感到有盼望。

也許,在你心裏面有某一個黑暗的角落,你不讓別人觸碰,你自己也不敢去面對;是過去的傷痕,它從來沒有痊愈;是心底的恐懼,它吞噬你的信心。你看不見有任何的解決方法,你看不見有任何的出路,你也不接受任何的安慰。

會不會你正是在這些黑暗之中呢?

這一種黑暗,黑到一個地步,你以為「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黑夜」,你以為連上帝也被這種黑暗阻隔,看不見你的景況。可是我告訴你,這一種黑暗,只是讓你看不見上帝而己。對於上帝來說,黑暗和光明都是一樣;上帝不受黑暗的阻隔。

會不會你是正在這一種黑暗之中,看不見上帝呢?

二、黑暗帶來…
這兩種黑暗帶來不同的結果。

(a) 罪的結果
第一種黑暗,罪的牽纏,它帶來的結果是死亡。就是路加福音1:78-79所說「黑暗中死蔭裏」的「死蔭」。

有兩個信息是人們不喜歡聽的,第一個是罪,第二個是死。然而,罪和死卻是關係密切,因神已經判定了犯罪的結果就是死亡;聖經裏面說明:「罪的工價乃是死」,意思就是:犯罪的代價就是死亡。每一個人都要死,不管今天的科技如何發達、人類如何的進步,死亡這個事實是無可更改的。可是死後的結局卻需要我們今天做一個決定:是在拯救的恩典裏死亡,等候將來身體靈魂得救贖呢?還是在罪惡過犯之中死亡,等候將來永遠承受神忿怒的審判呢?聖經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審判是必然的。但「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耶穌自己也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你不會喜歡在黑暗裏走的吧,為甚麼不在今天接受耶穌,跟隨他在光明中行走呢?何必等到將來在永恆的黑暗裏後悔呢?

(b) 看不見的結果
第二種黑暗,看不見;看不見的結果是甚麼呢?路加福音1:79說:清晨的日光臨到,「要照亮一切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看不見的結果是坐在黑暗中。

在黑暗裏,我們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於是我們坐下來。「坐一來」不是說你真的甚麼也不做;可能你手裏仍然忙碌的做著許多的事工,可你的心卻在黑暗中停滯不前、不再有動力。可是詩篇的作者提醒我們:「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夜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上帝從來不受任何的限制。黑暗不能攔阻他看見我們、看顧我們;黑暗只能夠遮蔽我們的眼睛,叫我們以為沒有出路,沒有盼望。

我很喜歡看故事。有一個故事我每隔一段日子就會重看;這個故事就是《魔戒》。《魔戒》的故事裏面其中一個很鮮明的主題是盼望。每當邪惡的勢力彷彿日漸壯大,正義的力量好像要敗下來的時候,作者總是透過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來提醒故事裏的人物,也提醒他的讀者,不管黑暗何等囂張,我們總是有盼望的。這一作很平常的事情就是:日出。只要有日出,就有新的一天,只有有新的一天,就有新的機會。神的恩典就是讓光明臨到,驅走黑暗,帶來盼望。

如果你讀過創世記第一章就會知道,光明、黑暗都是上帝所造的,神又為黑暗設定界限,它從來不可以逾越,它從來不可以超越光明;一點小小的燭光就足以驅走黑暗。主耶穌就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不單在你決志相信的時候照亮你,他在你今後每一天也會繼續照亮你。只是,你會不會仍然受黑暗蒙蔽,看不見上帝、看不見盼望呢?

三、光明帶來…
「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主耶穌就是這一道清晨的日光,他來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照亮我們。

你要不要讓耶穌真光的照亮呢?

(a) 照亮:要求悔罪
當我們在罪惡過之中、在死亡陰影之下,主耶穌來到,要照亮我們的心靈,叫我們曉得神的道路。約翰福音3:19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為甚麼一般人都不容易接受耶穌,甚至抗拒?因為耶穌成為人,來到世間與我們一樣的生活。人們聽見他的教訓、看見他的行為,對比之下就看見自己是惡的,是有罪的。我們都不喜歡讓人指出我們的罪,所以抗拒。可是耶穌來不光是叫我們看見自己的罪,他來不是單要宣告「你有罪,你該死」。不是!我們拒絕神,不接受真光,所以落在死蔭裏,耶穌來是要把我們從這個死蔭裏拯救出來,他讓我們有機會回轉,從黑暗歸向光明。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是因為神的憐憫,所以他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耶穌來原來是要為我們照亮一條通往得救的道路。可是他是有要求的。如果今天我們仍然在罪惡過犯之中,沒有回轉歸向神,耶穌的要求是要我們離開罪惡。約翰壹書1:6說:「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中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假如我們真的願意離開黑暗,就要離棄犯罪的行為、心思和意念,離開黑暗的道路,跟隨耶穌行在光明中。

(b) 照亮:引到平安
「清晨的日光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當我們被黑暗蒙蔽、看不見上帝的時候,我們只能夠坐著,停滯不前。然而,主耶穌來到照亮我們,叫我們看得見前面是一條平安的道路。

不我們不單看見有一條出路,而這是一條引向平安的道路;我們不單看見一條引向平安的道路,而且神自己要親自引導我們的腳步,走上這一條道路。

詩篇23篇是許多基督徒喜歡的經文,說不定也是你的安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如同牧羊的人引領他的羊群,神親自引領我們。他供應我們的需用,他叫我們在他裏面可以不無掛慮;他照亮我們的心,讓我們跟隨他行在光明的路上,即使在死蔭的幽谷之中,他自己成為我們的安慰,即使有敵人的攻擊,他為我們爭戰。這份恩典福氣,用不著等到將來在天堂才出現,這一切在我們今天每一天的生活裏面就已經得著。清晨的日光已經來到,不要把自己藏在黑暗之中,神要帶領你走在平安的路上︳不要再被黑暗蒙蔽了。

結語:光不容暗
約翰壹書1:5說:「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

光明是不會與黑暗並存的。一點點的光就足以教黑暗不能夠存在。耶穌是真光,他來到世間,照亮一切黑暗,人必須離開罪惡,跟隨他行在光明中。

耶穌是真光,他來到世間,照亮一切黑暗,讓我們敞開心門,讓他的光進入我們心底黑暗的角落,讓他醫治、讓他安慰。

耶穌真理的光已經來到,他要釋放你、他要拯救你,離開黑暗、進入光明。你要不要讓他照亮呢?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得救的樂歌

經文:路加福音19:1-10

引言
今日跟大家看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19:1-10「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撒該的故事,小朋友都熟悉;一般的兒童主日學課本都會把撒該描繪成一個胖胖的矮子,辛辛苦苦的爬到桑樹上去。事情很簡單,矮子撒該想要看耶穌是怎麼樣的人,可是卻擠不進人群去,於是走到街上、爬到桑樹上去等耶穌經過那裡,那就不怕讓誰擋著。耶穌真的走在這一邊,而且當祂走過的時候,祂竟然抬起頭來跟撒該說,要住在他的家裡。撒該馬上下來接待耶穌。可是四周的人卻議論紛紛。不用耶穌說甚麼,撒該主動提出要把自己的財富與窮人分享,又願意賠償給那些他曾經欺壓的人。這個時候,耶穌宣告救恩也到了這家了。

一、富足的官與撒該
我讀撒該這個故事的時候,留意到它跟之前兩個故事很相似,我打算在這裡作一個比較。第一個拿來比較的故事是路加福音18:18-27所記載,那個「富足的官尋求永生之道」的故事。

路加福音18:18-27「一個官來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以外,再沒有良善的。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那人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聽見了,就說:你還缺少了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為他很富足。耶穌看見他,就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聽見的人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說: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

(a)他們的相同
這個富足的官跟撒該有兩個共通的地方。第一是他們都是作官的;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官是哪一個部門,不過經文很清楚地說,他是一個官。撒該呢?他是一個稅吏長,他當然是一個官,而且他的職位不低呢!

另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有錢的。聖經說,那個官「很富足」。而撒該,雖然聖經沒有說,不過從他告訴耶穌他要怎樣分配財富的說話,我們可以估計他的錢也是用不完的。

(b)他們的不同
他們兩個不同的地方也有兩點。首先,他們跟耶穌見面的方式不同。路加福音沒有詳娻記載那個富足的官來見耶穌的情況。在馬可福音的記載就可以看見。馬可福音10:17說:「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這個富足的官來見耶穌,他是跑來、跪在耶穌跟前。你知道,不管耶穌走到哪裡,祂總是被群眾擁擠著的。這個官可以突破人群,來到耶穌面前,是少數的。可是撒該卻要爬到桑樹上去看耶穌。撒該不是不想走到耶穌跟前,聖經說:「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按理身量矮小應該是更容易擠進人群、走到前面去的,撒該走不到人群的前面,可能是因為人們不讓他過去。這個富足的官,他遵守了律法上一切的規條,而且他富有;在猶太人的眼中,他是義人,也蒙神賜福,當然讓他走到耶穌跟前去了。可是,這個撒該嘛,稅吏、罪人、剝削、欺壓,沒有人願意接受他,甚至可能也公開的拒絕他、排擠他。

除此以外,他們跟耶穌見面的結果也是不同。這個富足的官來問耶穌,他要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其實他已經做了不少,律法要求的他從小就做到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可是這個官覺得還是不夠,他想要做得再好一點,所以他來問耶穌。既然他來問,耶穌就告訴他,他要做的是:變賣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還要來跟從耶穌。耶穌告訴他,他的問題不是要再多做一些甚麼;他的問題是他對神不是發自內心的信仰。他只是要在表面行為上相信,當耶穌要求他把一切分給窮人,然後來跟從,這個官就捨不得。在他內心的深處,他對神還有很大的保留。

比較之下,撒該的行動就完全不同。耶穌說要到他家裡去住宿,不單是借宿一宵那麼簡單,而是表示耶穌願意與他做朋友、接納他。一直被人拒絕、排擠,突然之間得到這一位眾人喜愛的耶穌接納,撒該的喜悅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經文說,他「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而當眾人議論耶穌竟然跟他這個罪人交往的時候,不等耶穌說甚麼,撒該自己已經先說話。他知道自己是罪人,他知道自己曾經訛詐別人,他知道自己的富足可以怎樣成為別人的祝福,所以,他自願的把自己的財富與窮人分享,又償還他曾經虧負的人。

(c)出於要求Vs發自內心
也許你覺得這樣的比較不公平。撒該拿出來的只是他財富的一部分。可是耶穌卻要求那個官要把他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要是耶穌只要求他把一半分給人,也許他會答應的。不過,要是細心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不關乎要付出的是多少,而是付出的動機。

那個官的動機是做一些事情讓他可以承受永生,當他告訴耶穌,誡命裡面那些對人應當作的,他從小就作了,就正暴露了他的動機是要賺取永生。他想要再做好一點,因為他想要確保自己的永生。

那撒該呢?撒該的動機是甚麼?19:3說「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他不是好奇要看看耶穌,他是想要認識耶穌是怎樣的人。也許他曾經聽過耶穌的事情,至少他應該聽過耶穌進入耶利哥城之前醫好一個瞎子的事(路18:35-43)。vv7-8讓我們看見撒該的轉變,也讓我們看見他的動機,「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

當撒該被耶穌接納,眾人卻怪責耶穌的時候,撒該以行動來表示他對耶穌的回應。他稱呼耶穌做「主」;那個富足的官只把耶穌當作「良善的夫子」,可見撒該的生命已經不同了,他承認耶穌是主,他把自己的生命交了給耶穌,金錢已經不再重要。他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並不是要賺取甚麼,反而是因為他已經擁有了更大的福份,所以他發自內心的願意捨棄。他又說,自己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這也不是普通的賠償,而是律法要求的最高標準(出22:1)。他所付出的足夠顯示他體會了自己得著的恩典超越一切,他的付出只是回應耶穌對他的接納。

當我們被呼召來跟從耶穌、作祂的門徒,要是我們所做的只是為了回應神的要求,要是我們以達到基督門徒的標準來作我們的目標和動機,我們就好像那個官那樣,當要捨棄的超過我們所估計的時候,我們會猶豫,感到困難,甚至選擇退後。唯有當我們領受神的恩典,體會祂的接納,我們才會發自內心想要回報、回應。

二、利未與撒該
我要比較的第二個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5:27-32,是耶穌呼召利未的經過。經文是這樣的:「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a)他們的相同
利未和撒該的故事也是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我們先看他們相同之處。

首先,他們二人都是稅吏,雖然撒該應該是高級一點,不過他們工作的性質應該是差不多。其次是,因為他們在眾人眼中都是罪人,所以耶穌接納他們就招來人們的非議。

他們的故事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是主耶穌主動呼召他們的。雖然撒該似乎是先走一步,爬到桑樹上去想要認識耶穌。可是我們從經文看見,「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撒該說「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耶穌不是偶然經過、偶然抬頭、偶然看見撒該在那裡,祂是知道他在那裡,特別走到那裡,而且特意抬頭,跟他說話。而耶穌呼召利未的經過是,「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也說:你跟從我來。」耶穌是知道利未在那裡,祂特意去對他發出呼召。

(b)他們的不同
我們再看利未和撒該兩人故事不同的地方。第一個不同是耶穌對他們的呼召。耶穌看見利未坐在稅關上,對他說:「你跟從我來。」這一句呼召,我們都熟悉;福音書裡面記載耶穌呼召使徒,都是用這句說話,以致我們都知道「跟從耶穌」就是門徒的標記。

那撒該聽見的呼召是怎樣的呼召呢?19:5,耶穌對撒該說:「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這是一個怎樣的呼召?從旁人的議論我們知道,跟其他人對他的排斥和拒絕不同,耶穌到撒該家裡去住宿,是願意接納、與他交往、與他認識。但同時,耶穌也是向他發出一個呼召:「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他的兒女。」(約1:12)主耶穌願意接納他,可是撒該是否也願意接待耶穌進入他生命之中呢?這個呼召某程度上跟利未的呼召是類同的,都要求他們回應。

然後,我們看見這兩個故事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對呼召的回應。利未的回應是:「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撒該的回應是:「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

可是原來不是這麼的簡單,讓我們看多一些。利未的回應是「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然後「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利未的回應不但是把所有的撇下,而且他把耶穌帶進他生活圈子裡面。假如說利未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耶穌是他價值觀的改變、生命的改變,那麼他把耶穌帶進他生活的圈子就是他生活形態的改變。從前他跟這些稅吏和罪人來往可能只是吃喝玩樂;現在他邀請耶穌進入他跟這些人的交往裡面,是他徹底的在生活上作出改變。

反過來說,撒該「歡歡喜喜地的接待耶穌」,讓祂到自己家裡去住宿,只是讓耶穌進入他的生活圈子,是他生活形態的改變。可是當眾人議論耶穌竟然跟他這樣一個罪人來往的時候,撒該才意識到只是生活形態的改變,還不足夠承受這一份恩典,必須有生命的內涵和本質的改變才可以,於是他願意「將所有的一半分給窮人,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這樣就顯出他生命的改變、他價值觀的改變。

生活和生命是不能分割的。要是我們說我們相信耶穌,我們的生命改變了,但是生活的形態沒有改變,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同樣的,要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我們每一個星期到教會去做禮拜、讀讀聖經,可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價值觀沒有隨著改變,那也是不可能的、是假的。

這兩個故事,還有一個不同的地方,也許你已經留意到,就是他們付出的數量不同。就好像剛才那個富足的官那樣,利未是撇下一切,而撒該只是捨去一部分。

(c)全職的事奉Vs帶職的跟從
毫無疑問,利未的蒙召是一個使徒的蒙召。用今天的術語來說,是一個全時間事奉的呼召。利未聽見耶穌呼召他「你跟從我來」的時候,正在稅關上;他正在工作的時候聽見主的呼召,於是他放下工作,撇下一切來回應。

撒該呢?當耶穌呼召他、說要到他的家裡去住宿,撒該不在他的工作崗位上。當他經歷恩典,生命改變的時候,聖經只記載他願意與人分享他的財富、他願意為從前的過犯賠償,卻沒有說他辭去稅吏長的職位來跟從耶穌作傳道的工作。

利未跟撒該兩人最大的分別,是他們蒙召所要承擔的事奉不同。利未是蒙召離開職場作全職事奉,而撒該就是蒙召進入職場做帶職的跟從。從利未和撒該的比較,讓我們看見,主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有不同的工作。有一些人是蒙召放棄一切來跟從;有一些是蒙召在他的工作崗位上跟從。

再跟之前那個富足的官比較,利未和那個富足的官所蒙的呼召是一樣的,只是他們的回應截然不同而已。當我們談到信徒蒙召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那個富足的官和利未這兩個典型,要嗎就是拒絕,要嗎就是接受。撒該讓我們看見,原來儘管是接受呼召,也可以跟利未有不一樣的回應。

事實是,每當我們談到回應神呼召的時候,我們總會很快的想到利未或者是其他的使徒。不錯,主耶穌對人發出的呼召沒有不同,我也不是告訴你作門徒可以削價;不過值得我們思想是,跟從耶穌並不是只有一個模式,主耶穌對不同的人要求有不一樣的回應。

前不久,有一齣電影《奇異恩典》上映,不知道你可有去看。電影的主人翁 William Wilberforce 在二十多歲那麼年輕就晉身英國下議院作議員;從1787年開始他以無比的毅力推動廢除買賣黑奴的運動,終於在1807年成功令英國立法禁止黑奴買賣;最後在1833年英國完全廢除奴隸制度,成功解放黑奴。

這齣電影提到當 Wilberforce 悔改歸主以後,有一段時間曾經想要放棄議員的身份,獻身作傳道人,後來得到一些屬靈前輩的開導,他最終選擇了繼續留在職場,利用他的身份,為黑奴爭取自由。

這個運動讓他在議會之內遭受其他的嘲笑、凌辱和謾罵,甚至在議會以外也有不少既得利益者對他攻擊和威脅。從第一次提出法案,到正式通過,他前後奮鬥了二十年。在這二十年裡,他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多人相信他因而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終身沒有痊癒。儘管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儘管公眾社會似乎越來越認同他的看法,他卻得不到妻子、兒女的支持。雖然他經歷神同在,但並不是我們喜歡聽見的:上帝怎樣幫助他除去障礙、怎樣為他擺平一切;不是,所有的困難都得由他和他的朋友們奔波解決,他們才得以成功。他的故事叫我最感動是,要是他選擇了當傳道人,他的道路肯定是比較舒服、平坦,可是他卻選擇了走上一條崎嶇難行的路。

跟從神並不只有一個方式,每一個人的路都可能不一樣。

三、職場的使徒
好像利未那樣蒙神呼召撇下一切來跟從耶穌的始終是少數。更多的時候,我們所蒙的呼召是回到工作崗位上去作門徒。要是我們生命的本質和內涵真的是已經因為神的恩典而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也隨之而有不同,那麼我們在職場的事奉,也是全時間事奉。

可是面對職場上的挑戰,我們應該怎樣呢?

(a)我們當作甚麼呢?
路加福音第三章記載,當施洗約翰出來傳道的時候,他對出來要受他洗的人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加福音3:10-14這樣記載:「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

面對職場上的挑戰,我相信任何一個願意「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的人都會問:「我們當作甚麼呢?」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為按著我們職業的不同、職位的高低,這個答案自然會有不同。對於一個稅吏,他當作的是不要訛詐別人、多取稅銀;對於一個兵丁來說,他所當作的就是不要恃強凌弱、強取別人的財物,只要滿足於自己的薪俸就好了。這些我們都明白,不收受賄賂、不做假帳目、不欺上瞞下,這些用不著說,我相信你也不會作。

可是約翰提到的第一點卻是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合適。vv10-11「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這已經很清楚了。撒該也已經做到了,就是跟缺乏的人分享所擁有的。當然,你可能說:要是好像撒該那樣富有,要跟別人分享才沒有難度!事實卻不然,是否願意與人分享並不關係擁有的多少。有一些人是越貧窮越能夠體會別人的貧窮;也有一些人是只看見自己的缺乏就不理會同樣有缺乏的人。問題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怎樣對待別人。

衣服、食物,這些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用不著我告訴你,大概透過傳媒資訊、不同的途徑你會知道世界各地的人的需要;也許你已經在某個程度上捐款幫助一些缺乏的人。

然而,約翰這個提醒,其實有更廣義的意思。當我們說要將食物、衣裳分給缺乏的人,我們必先留意別人的缺欠。假如我們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那我們也沒有可能看見別人。在職場的事奉,很多時我們會落在忙碌之中,我們也會落在人事糾紛、公司政策錯誤、老闆偏心剝削……等等的處境之中,這些都是現實,但這些現實有沒有令我們的注意力只集中自己這些困難上面,而沒有看得見別人的缺乏呢?你知道嗎,即便是那個把這一切困難加於你身上的人,他也是有缺乏的,你能不能跨越自己所面對的困難,看見他的需要呢?「不行!要恨他也來不及呢!」我知道這是很困難的,我回想從前工作的時候,也感到不容易。可是這正是「我們當作」的。

衣服、食物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對於缺乏的人我們要與他們分享。可是人還是有其他需要的,譬如接納。撒該正是被眾人拒絕、排擠、需要被接納,當耶穌來接納他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改變過來。求主幫助我們。

(b)靈巧Vs純良
我們是否願意與人分享基本的衣服、食物,以致尊重、接納,可以說只是我們自己個人信仰生命的屬靈操練。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得面對現實的真實世界。不少時候,我們不能夠依據個人的信仰生命來作決定,因為事情並不是個人的事情。當事情跟公司的利益有關,或者是關係到其他同事的好處,我們需要作出妥協。

馬太福音10:16,當主耶穌打發門徒到各地去傳福音的時候,祂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要靈巧像蛇,就是要以智慧來面對是非黑白難以辨解的事情。有時候,我們會喜歡把事情簡化,可是當面對複雜的處境,我們會發現簡單的、黑白分明的思想模式不足以對應情勢。這些時候,我們要花多一些功夫去尋找答案,可能要對各種利害關係有較深入的認知,然後作比較、作判斷。有些時候,甚至可能要違背自己的想法來作決定。

另一方面,我們卻要馴良像鴿子,以純真的心來思想事情。靈巧像蛇的極至就是機關算盡,有時候習慣了這一種思想模式,可能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也有這一個傾向。但主耶穌提醒我們在靈巧像蛇的同時,必須也要馴良像鴿子。這個段落的標題,我用了純潔的純,因為我相信馴良像鴿子的意義正是要保持純潔的心思,在我們運用智慧運籌帷幄的同時,我們的心思要純淨。不是計算著佔人家的便宜,不是心存惡念,更不是謀求自己的利益,只是在職責上盡忠。

靈巧和純良,這兩者如何取得平衡?只能夠靠我們與神保持密切的交往,才可以有清晰的觀點,和清醒的頭腦來判斷。

結語:得救的樂歌
主耶穌差遣我們進入職場如同羊進入狼群,羊如何能夠在狼群中生活呢?我們在職場上如何經歷救恩呢?讓我們仍然從撒該身上學習。

首先,撒該讓我們看見,神對每一個人發出呼召。祂可能呼召那個人撇下一切來跟從;不過更多時候,神呼召我們回到我們的職場上去做他的門徒。我們不需要與別人比較,或是感到現在的生活不能事神更多,因為你現在的職業、你現在工作的公司就是祂給你的事奉工場。你在現時的工作崗位上也是全時間事奉,只須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就好了。

其次,我們在職場上跟從神,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是不可能分割的,任何時間、任何場合我們都是事奉神;沒有哪一個時刻你不需要向神負責。在這裡我要特別說的是,不要把教會和你的生活分割,為教會做的就是屬靈的、神聖的,其他的生活環節就只是生活。不是的,我們的生活應該跟我們的生命一致的。沒有任何一部分的生活可以與我們的生命割裂;我們的生命是怎樣,就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部分。

最後,我們在職場上跟從神、全時間的事奉,不要好像那個官那樣,為了滿足要求、為了達到門徒的標準來做。要好像撒該那樣體會神的恩典,從心底自發的回應。這樣在充滿艱難、困逼的職場跟從主才不至於跌撞、後退。

盼望我們的每一天在神的同在裡,都有能力度過。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膝上的工夫

經文:路加福音18:1-14

引言:
教會上周開始了為遷堂和為葛福臨佈道大會的「禱告守望30日」。剛巧我今天分享的題目也是與禱告有關。在路加福音18:1-14,耶穌分別說了兩個與祈禱有關的比喻。讓我們看看裡面有怎麼樣的提醒。

一、寡婦的禱告(18:1-8)
我們先看第一個比喻,在18:1-8。v1說:「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經文甫一開始就清楚說明這個比喻的目的:「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常常禱告」是聖經裡面貫徹始終的教導。禱告的重要性在福音書、新約書信,以及舊約書卷裡都多有提及,相信你不會感到陌生。

不過,這一次,我留意到耶穌這一個比喻的重點不在「禱告」,而是在「不可灰心」。我相信你也會祈禱,主耶穌特別的勸勉我們不要灰心,因為我們是會灰心的。灰心是怎麼樣的?灰心就是感到沒有出路、看不見有盼望、覺得繼續下去也沒有意思。那禱告裡面灰心是怎麼樣的呢?「算吧!我知道神有祂的主權。」你可有曾經這樣告訴自己?「我知道神有主權」是很符合聖經教導的信仰,但它可能也是我們用來排遣心內失望情緒的台詞。在甚麼情況之下我們會灰心呢?「算吧!祈禱了那麼多的日子還沒有回應,可能我的禱告跟神的心意不同吧!」「算吧!神沒有聽我的禱告!」你會這樣的申訴嗎?要是你敢說「神不聽我的禱告」,那還好,因為你可以直接的質問神怎麼不聽你的禱告。可是如果你的態度是「算吧!」,然後自己去解釋禱告得不到回應的原因,那你只是把心中的疑問壓抑下去,為灰心灌溉土壤;這才是危險。

我們是有可能灰心的,所以主耶穌才設一個比喻來勉勵我們「不可灰心」。

我們看這個寡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18:2-8「某城裡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一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裡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他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主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

這個官,聖經兩次描述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可能只是簡單的讓我們知道他的自主性很強,可以不受任何影響來作決定。那麼他「多日不准」,不肯為這個寡婦伸冤是為甚麼呢?聖經沒有說,我們不知道。事實上,那寡婦有甚麼的冤我們也不知道,可能是在經濟上被欺負,也可能在其他方面受到欺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她鍥而不捨的來向這個官求助。

(a)唯一的對象
「寡婦」在古時是一個社會的邊緣群體。以前的女子在社會是沒有自己的地位,她們只是某人的女兒,出嫁以後,她們的名字就從父親的名下遷移到丈夫的名下,成了某人的妻子。要是她沒有了丈夫,她就失去了蔭庇,也就失去了社會的地位。一般來說,她們的夫家應該會繼續照顧她們的,不過現實卻不一定是這樣。所以當時有不少的寡婦是無依無靠的。

這個寡婦的情況可能就是這樣。聖經說她「常到」那個官那裡去求他伸冤,甚至叫那個官感到「煩擾」、覺得被她「纏磨」。可以想像她的「常到」可能真的是每一天都去,也許一天去很多次也說不定。我們也可以想像,也許這個寡婦因為沒有錢賄賂那個官,所以他不理會她的要求。她要自己親身去找那個官,大概已經沒有誰可以幫助她;否則,她可以找一個男人為他出頭,她也不必去找那個官。可正因為她已經沒有誰可以去尋求幫助,這個官就是她唯一的倚靠,所以她必定要去,而且不斷的去,直到她得到伸冤。

我們禱告,會不會好像這個寡婦一樣,認得清楚尋求的對象是我們唯一的倚靠呢?你禱告了好久也沒有回應,你要怎樣?你會不會自己想辦法來應付?還是你會找其他的幫助?甚至「甚麼方法也試它一試!」呢?

主耶穌勸勉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但首先我們要認定,神是我們唯一尋求的對象,沒有其他;就是我們自己也不是。只有上帝負責我們的一切。當我們願意接受主耶穌作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那不單表示你承認祂的主權,你要向祂負責;你也是承認只有上帝負責你的一切。你的一切,就是你在公司的遭遇、你跟家人的關係、你的成長經歷、你的成敗得失、你的喜樂哀傷、你的憂慮疑惑;你所有的事情都要來尋求上帝,因為只有祂負責你的一切。

怎樣是不灰心?就是當禱告沒有回應、當等候沒有結果、當你沒有感到神與你同在的時候,你仍然抓緊神的手不放!因為你相信唯有祂是負責你生命的主,你承認祂是你唯一的倚靠。再沒有其他!

(b)堅持地祈求
這個寡婦的不灰心,還有第二方面值得我們學效。v3說「那城裡有一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這個寡婦向那個官求伸冤,她的態度是堅持,甚至可以說是鍥而不捨。到一個地步,在v5,那個官心裡說:「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來纏磨我」。

是我們也要這樣的纏磨神,讓祂覺得我們煩擾,才回應我們的禱告嗎?不是的!神用不著我們用禱告來纏磨祂。在馬太福音6:7-8,主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經知道了。」神既是天地的主,祂既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需要的,祂又豈會不知道呢?既然是這樣,我們為甚麼還要禱告呢?你可有想過,我們祈禱是為誰呢?是神需要禱告呢?還是我們呢?

主耶穌勉勵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因為我們會灰心,所以我們要常常禱告。常常禱告不是對上帝苦苦相纏,而是因為除了禱告以外,我們根本甚麼也做不了;神是我們唯一的倚靠,除祂以外,別無拯救。

從這個寡婦身上,我們看見主耶穌所說的「常常禱告,不可灰心」的榜樣。剛才我們看見,那個官是這個寡婦唯一的倚靠,所以她必須不斷來求這個官,直到她的事情得到解決。可是她可以不來的。這個寡婦可以放棄的。我們豈不是常常放棄的嗎?禱告了一段日子,神也沒有回應,我們會為上帝找許多藉口,「我的禱告不合神的心意,所以神不回應我的禱告」,「我的靈性不夠好,所以神不回應我的禱告」,「我的禱告不夠具體,所神不回應我的禱告」;然後,我們自己放棄繼續祈求。

可是這個寡婦不是這樣。她沒有為這個官找藉口來合理化他的拒絕。她沒有認為自己人微言輕,所以這個官有理由不理會她的申訴;她沒有認為自己沒有錢賄賂,所以這個官有理由不理會她的申訴;她沒有認為自己沒有一個男人為她出頭,所以這個官有理由不理會她的申訴。

她只是不斷的到那個官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既然一直得不到答覆,她為甚麼還要去?「算了吧!」換了是你,你要不要繼續去?「算了吧!」可是這個寡婦不是這樣。她堅持來向這個官申訴,期望終有一天他會答應。

我們禱告會不會也是這樣帶著期望?我不是說,我們禱告就是期望神按照我們所求的成就;不一定的。但是我們要思想,我們禱告的時候,是不是帶著期望、帶著信心呢?

「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就是儘管事情沒有改變、儘管所等待的沒有出現、儘管「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不灰心的禱告,就是當看不見任何果效的時候,仍然相信上帝必然回應,所以堅持繼續祈求。

當然,說「堅持繼續祈求」,並不表示重複不斷的說同一番說話。在長時間的祈求和等候之中,禱告的焦點必然會有改變。因為禱告並不是向神開列清單要祂完成一項一項的工作。禱告除了表示我們對神完全的倚靠之外,禱告也是我們經歷神更新改變我們生命的過程。

禱告蒙應允自然是好。假如祈求神成就我們的心願,卻得不著回應,我們會不會從另一個角度感謝神為我們挪開一個錯誤的期望呢?當呼求神拯救我們脫離一個艱難困境卻仍然逃不掉,我們會不會從另一個角度呼求神帶領我們進去這個環境呢?當前面的一步不知道要怎麼樣走下去,祈求神開路卻始終看不見前景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現在正在走的路呢?

雖然在這個比喻裡面,那個寡婦的情況沒有那麼複雜,她的簡單卻是我們很好的提醒。她沒有猜測那個官為甚麼不答應她的請求,她只是帶著期望、堅持繼續要求那個官為她伸冤。許多時候,在我們的禱告背後有甚麼事情在發生,並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可是我們仍然可以學效這個寡婦帶著期望、堅持繼續祈求。

「不要灰心」就是這樣帶著期望、不為上帝找藉口、不放棄,堅持繼續祈求。

二、法利賽人的禱告(18:9-14)
經文第二個比喻是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祈禱。經文v9說:「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然後在v14,耶穌總結這個比喻說:「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意思是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其實算不上是義。

(a)看錯了對象
讓我們首先來認識這個法利賽人。18:9-12「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耶穌似乎說那個法利賽人恃著自己是義人而看不起別人。有另一個聖經譯本是:他是相信自己是義人,看不起、不尊重別人。

這個法利賽人憑甚麼相信自己是義人呢?我們從他的禱文裡看見,他對於義人有一套衡量的標準,就是不做甚麼、要做甚麼。他自己滿足了這一套標準,所以他相信自己是義人。

不做些甚麼呢?就是不要「勒索、不義、姦淫」;要做些甚麼呢?「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看他數算自己不做些甚麼,和做些甚麼,這個法利賽人其實也不算是「壞人」。至少他不會爆出醜聞、不會搞婚外情,教會也不愁出現赤字。在道德上、宗教上他都不需要牧者擔心。不過,你當然知道這樣是不夠的。

這個法利賽人的問題並不是他做些甚麼、不做些甚麼。而是他看錯了,他看錯了他禱告的對象。

我們先看這個法利賽人看見些甚麼。這個法利賽人看見甚麼?他看見別人。在v11說,他看見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他也看見這個稅吏。他看見別人不義的一面。他也看見自己不像這些人。但他卻看錯了。他沒有看到他應該看到的,那個稅吏卻看到了。

那個稅吏看到了甚麼呢?v13「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這個稅吏連天也不敢看,他看見甚麼?他看見自己;他看見自己是一個罪人,他看見自己需要上帝的開恩和憐憫。這個稅吏「站在」聖殿的遠處、捶著胸禱告,透過自己的罪,他看見若不是神的恩典,和憐憫,沒有人能夠站在神面前。但那個法利賽人看見的卻不是這樣。透過他的禱告,我們知道他看見的上帝是一個計算人的惡的上帝。

但他卻是看錯了。在出埃及記34:6-7,神親自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這個法利賽人看錯了,因為他只看見神追討人的罪,卻沒有看見聖經用了更長的篇幅來描述神的恩典、憐憫、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b)得不著釋放
這個法利賽人看錯了的後果在v14,耶穌說:「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那個法利賽人以為自己是義人,那知他所看不起的這個稅吏才「算為義」。要是這個法利賽人將來到末後,站在神的審判臺前才知道這一點,會怎麼樣呢?他會後悔自己的盲目嗎?

這兩個人來到聖殿,都「站著」向神禱告。然而究竟誰可以站在神面前?耶穌說,是那個倚靠神開恩憐憫的稅吏。這兩個人回家,誰可以得著釋放呢?是那個倚靠神開恩憐憫的稅吏。當穌說這個比喻的時候,在祂身邊的人要如何領受這個比喻呢?

那些以為自己是義人的,可以繼續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生活,然後繼續每一天竭力的做得比律法的要求更高。那些聽得見耶穌說那個稅吏更「算為義」的,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無能力勝過軟弱,然後倚靠上帝開恩憐憫來生活。你呢?你要怎樣選擇呢?

我們頭腦裡都知道,我們是因信稱義的;然而,我們所信的究竟是甚麼呢?這個法利賽人也是相信的,不過他是相信自己遵行律法就可以稱義。那個稅吏也是相信的,他是相信倚靠神的恩典和憐憫就算為義了。

你相信的究竟是甚麼呢?你靠甚麼站在神面前呢?是靠自己規行矩步嗎?還是倚靠神的恩典憐憫呢?

結語
耶穌用這兩個祈禱的比喻勉勵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又指出一些自以為義的人的錯誤。其實兩個比喻都是說我們禱告的倚靠。

(a)神是唯一倚靠
寡婦的比喻提醒我們,「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因為神是我們倚靠的對象,祂完全負責我們的一切。可是我們信得過祂嗎?vv7-8耶穌說:「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

那個不義的官尚且因為寡婦的鍥而不舍而答應她的要求,我們在天上的父神豈不更加願意回應我們的呼求嗎?耶穌說,祂會快快的給我們伸冤。只不過神的速度與我們的不同。神會按照祂的時間來「快快」的給我們伸冤。在這個時間的落差之中,你有沒有認定神是你唯一的倚靠,以致你不灰心,繼續堅持向這一位神禱告呢?

(b)神的憐憫是倚靠
在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提醒我們,神的憐憫是我們所倚靠的。假如我們好像那個法利賽人那樣倚靠自己做得到神要求的行為,我們就會好像他那樣自高。許多時候我們心底都隱藏著這一種律法主義的傾向。我們會衡量自己的行為。我不是說我們可以放縱自己,不理會神的教導。不過,正如保羅所說:「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林前4:3-4)

我們要看見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做得到多少聖經的教導;我們要看見的是我們所相信的神是怎樣的神。詩篇103:8-14「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神知道我們的一切罪孽、過犯,祂深知我們不過是塵土;是祂把我們塑造成人、把我們從淤泥之中救拔出來,所以祂知道我們的需要。我們需要的是甚麼?就是祂的憐憫、祂的恩典。

我們認定神是唯一的倚靠,以致繼續堅持向這一位神禱告,但祂是否真的願意回應我們呢?是的。祂會的!因為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我們倚靠祂的憐憫和恩典,就可以不灰心、繼續堅持禱告。

(c)直到主回來
堅持到甚麼時候呢?堅持到禱告的事情有結果就夠了嗎?在v8耶穌說:「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一下子把我們的禱告提升到主再來的層次。「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原來不是到我們得著所禱求的就完結,乃是直到主再回來的日子。

我們的禱告跟主再來有甚麼關係?也許你馬上要想到「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有一些人就把這一節經文理解做:我為神的國多做一些事奉,神就會答應我的祈禱;然後,他們又會反過來想:神沒有答應我的禱告,是不是因為我為祂做的事奉不夠多?

許多時候,我們祈禱也會「自我審查」:這個禱告「夠不夠屬靈」;彷彿「屬靈多一點」的祈禱就得到神的回應。甚至我們會堆砌很美麗的禱詞,彷彿神真的喜歡多聽一些基督教的術語。

可是,原來我們的禱告真的跟主再來有關係的。列王記上8:59,所羅門王為以色列百姓向神禱告說:「我在耶和華面前祈求的這些話,願耶和華我們的神晝夜垂念,每日為他僕人與他民以色列伸冤,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惟有耶和華是神,並無別神。」神應允我們禱告,就是向萬民顯示祂自己是獨一的神,唯有祂會回應人的祈禱。

所以不要以為你的禱告微不足道,不要以為你所求的只是自己的瑣碎事。當我們倚靠祂的恩典憐憫,用信心堅持繼續禱告,神就在回應我們的時候得著榮耀。我們的一切都是由祂負責的,神會因為自己的榮耀回應我們。

你是否願意這樣相信呢?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傑出

經文:路加福音12:35-48

引言——傑出青年
香港青年商會主辦的「十大傑出青年選舉」每一年都選出十位被認可為傑出的青年才俊。可要怎麼樣定義「傑出」呢?我從主辦單位的網站上找到參選的資格:「參選人年齡必須介乎21至40歲之間,在工商界、專業工作、公共及社會服務,或娛樂、康體、文化及藝術的其中一個界別有傑出成就及對社會有貢獻」。從這個參選資格來看,主辦單位對「傑出」的定義是在某些界別「有傑出成就及對社會有貢獻」。何謂傑出成就?怎樣才算是有貢獻?網站上就沒有清楚說明了。唯一清楚的是,他們把「青年」規範在「介乎21至40歲之間」。

不知道你是在這個範圍裡不是。今天是「職青主日」,我的講題本來是「傑出青年」。可是,看過了這個「傑出青年」的資格以後,我決定把講題給改了。因為「青年」這個階段是太短了,眨眼之間它就過去了。21到40歲只是人生悠長歲月裡面其中一個階段。今天人們的平均壽命是七、八十歲;主若許可,「青年」階段以後還有三、四十年的日子要過;我寧可跟你一起看得遠一點。所以,我把講題給改了,今天不講傑出青年,只講「傑出」。

一、儆醒、儆醒、預備(12:35-40)
今天的經文在路加福音12:35-48。讓我們先看vv35-38:「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他來到,叩門,就立刻給他開門。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或是二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看見僕人這樣,那僕人就有福了。」

(a)儆醒~~必然要來
這一段經文要強調的是儆醒。經文一開始就用了一幅晚上的圖畫來表示。怎樣知道是晚上呢?因為要把燈點著。可是這一個晚上是不平常的。平常的晚上是熄了燈、換了衣服就寢。可是這幅圖畫繪的卻是一個僕人穿著整齊的衣服,而且束上腰帶,一身「隨時候命」的打扮;而且燈也是點著了的。

在這個晚上,這個僕人不可休息,因為主人還沒有回來。主人回來的時候要是看見他沒有預備好,就要責罰。他得保持儆醒,因為他知道主人必定要回來。

(b)儆醒~~隨時會來
經文說,主人「或是二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看見僕人這樣,那僕人就有福了。」如果把vv35-38這幾節經文繪成一幅「四格漫畫」,會是怎樣的呢?
第一格:桌子上放著一盞點著的燈,有一個僕人在桌子旁邊,正襟危坐,等候著。
第二格:桌子上放著一盞點著的燈,那僕人還是在桌子旁邊,正襟危坐的等候著;窗外響起了二聲打更的聲音。
第三格:桌子上還是那點著的燈,那僕人還是桌子旁邊正襟危坐,還是在等候著;窗外響起了三聲打更的聲音。
第四格:主人在門外敲門,僕人馬上起來去開門、迎接。

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一夜之間只有三更,第二更已是午夜,第三更已經差不多天亮了。既然主人這麼晚才回來,倒不如先睡一會兒,待得時間差不多才起來,那不就可以了?不行的。因為主人沒有說明甚麼時候回來,可能是二更,可能是三更,也可能是一更。這個僕人只知道主人必定回來,主人回來的時候若看見他沒有預備好,就會責罰。但他不知道主人是甚麼時候回來,所以他要保持儆醒。

主人必然回來,他隨時會來。

(c)預備~~在想不到的時候就來
接著,在路加福音12:39-40這樣說:「家主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就必儆醒,不容賊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經文這裏是另一幅圖畫,仍然是夜晚。這一次說的不是儆醒,而是預備。「家主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就必儆醒」。要是你知道盜賊甚麼時候要來,甭說儆醒,定要報案召警察來等候哪!不過,在正常的情況之下,盜賊要來之前是不會先告訴你的,所以你也沒可能每天每夜不眠不休、保持儆醒的來等他。那有甚麼方法呢?

不知道你家裏是怎麼樣防盜的呢?我們會把門上鎖、睡覺之前把窗和門關好。還有一些人養了狗兒來防禦。家主要是知道盜賊甚麼時候來,就必儆醒;正是因為家主不知道盜賊甚麼時候來,所以只能夠預備。

v40耶穌說,我們也要預備,因為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d)那僕人就有福了
忽然之間,這幅圖畫變得清楚了。原來耶穌用這兩幅晚上的圖畫要讓我們看見的是「人子要回來」的景象。主耶穌要再回來,是必然的,是隨時的,而且是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

對於那些保持儆醒、預備好來迎接祂的人,主耶穌應許:「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v37)儆醒的僕人是有福的,不是因為主人要倒過來服事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有份享用主人的筵席。在路加福音13:29,主耶穌說:「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裏坐席。」將來在神的國裏面有豐富的筵席,儆醒預備的人就有份。

「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人有福了。」同樣的,人子要回來,祂必然要來、祂隨時要來,而且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就來。祂來的時候,會不會看見你儆醒、預備呢?

二、這樣行、不這樣行(12:41-48)
v41彼得問:「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耶穌怎樣回答呢?vv42-46「主說:誰是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那僕若心裏說,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僕人和使女,並且吃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的處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

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彼得,只是再多說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讓我們看見,面對同一件事情有兩種態度。這件事情是:主人不在,吩咐管家要管理家裏的其他僕人,並且按時分糧給他們。

大概你也有這經驗:老闆出了差、放了假,不在公司裏,同事也會有不同的態度;有一些是繼續工作,沒有甚麼不一樣;有一些是工夫給放慢下來,還有一些是偷懶遲到早退。你是哪一類呢?

(a)這樣行~~忠心有見識
主人不在,經文裏提到僕人有兩類不同的反應。第一種,經文只是說:「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這樣行」是怎樣行呢?就是照著v42主人所說的「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主耶穌說,這樣的僕人是「忠心有見識」的。「見識」在馬太福音25章十個童女的比喻裏翻譯作「聰明」,就是指那五個有預備的童女。

當主人不在,仍然照著主人所吩咐去做的,是忠心有見識的,是聰明的,因為他們有預備。而且這一種忠心和預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持久的。主人吩咐他要「按時分糧」,這個「按時」就是要求僕人持久的遵行主人的吩咐;不管分糧的時間是每一天、每一個禮拜,還是每一個月,管家都不可忘記、不可以忽略。不可以一次的把糧都分給他們,而是要逐次、按時來做。

(b)不這樣行~~不忠心
另一種態度,在v45有比較詳細的描述:「那僕人若心裏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僕人和使女,並且吃喝醉酒」。

這樣的行為與主人的吩咐完全背道而馳。原本要他管理家裏眾僕人,他卻動手打他們;原本要他按時候分糧給眾人,他卻自己「吃喝醉酒」。經文說,這樣的僕人,主人要「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

「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有其他譯本譯作「使他和不信人同在一起」。意思是,假如我們明明白白知道神的要求是甚麼,卻背道而馳,我們與不信的人是沒有分別;假如我們口裏說自己相信耶穌,我們的行為卻與神的要求背道而馳,我們的相信是值得質疑的。

(c)不預備~~在想不到的日子要來
這個僕人一心以為主人要遲來,所以沒有按照主人吩咐的去做,主耶穌說「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在前面的段落,主耶穌用賊來到來形容:在「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在這個段落,同樣是說:不知道甚麼時候,在人想不到的日子,主人要回來,人子要回來。

你有沒有想過,當耶穌回來的時候,你正在做甚麼?是一些會叫神得榮耀的事情、是祂讚賞的事情?還是使祂失望、虧損祂榮耀的事情呢?

主人回來的日子、人子再來的時候,是我們不能預先知道的。然而我們卻可以有不同的態度面對:你可以預備,你也可以不預備。

(d)一個選擇、不同結局
很明顯「主人不在」是一個機會,僕人可以藉著這個機會選擇做一個忠心有見識、有預備的僕人;也可以藉著這個機會選擇做一個不忠心、不預備的僕人。這一個選擇帶來不同的結局。

vv43-44說:「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忠心的、有預備的,主人要賜給他更多。

至於那些沒有按照主人吩咐的去做的,12:46說:「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的處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在我們《和合本聖經》有幾個小字:「重重的處治他或譯把他腰斬了」。這是一個很重的刑罰,而且這個刑罰不是普通的刑罰。那位要回來的主人不是普通的主人,是一有權柄可以將人處斬的主人,是一位君王。這個僕人沒有按照君王的命令去行,反而背道而馳,他得到的刑罰是如此嚴厲。不知道我們可有這種醒覺?多少時候,我們儘管知道上帝的意思是怎樣,背道而馳,沒有考慮後果。假如得罪人間的君王尚且難逃腰斬的刑罰,我們得罪天上的大君王,為甚麼可以當作沒有事一樣?

在12:47-48這樣說:「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神不是忍心的主人,祂不會苛刻要求我們、或是追討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罪。最要緊的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按著他所做的、或他所不做的,向神交賬,接受審判。

也許你不喜歡聽見自己要「接受審判」,但無論我們喜歡與否,聖經說得很清楚明白,主耶穌必然會來,而且隨時會來、甚至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就來到。

你希望自己那時怎樣面對祂呢?

三、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嗎?
在v41彼得問:「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卻用一個比喻教導我們要選擇一個態度來面對「主人不在」的日子。

(a)僕人~~要評估、有審判
今天,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比喻是為我們說的。路加福音12:35-48這一大段經文,只單一提及一種關係:僕人與主人的關係。我們與神就是這種僕人與主人的關係。聖經別處的經提到我們被揀選,成為神的兒女。這當然是真確的。然而,我們卻不能夠忽略,我們同時是神的僕人。我們不單從神得到作兒女的福份,我們同時也得向神負上作僕人的責任。這樣說,可能會對你造成壓力:「平常工作已經要說負責任,回到教會,我只是想要舒服的聽聽講道,與弟兄姊妹相交,享受被人關心、被人愛的福氣」;你是這樣嗎?也許,你更是盼望沒有人認識你,你可以靜悄悄的來去,沒有人知道、沒有人干涉;更不想負甚麼責任。

容許我告訴你這一個事實:那是不可以的。彼得前書2:9說的清楚:「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被揀選成為神的兒女,這個揀選同時也包括成為神的僕人。

路加福音這一段經文,不單指出我們與神是僕人與主人的關係,而且告訴我們,這位主人會評估僕人,然後施行審判。儆醒的就得到獎賞、可以享受主人預備的筵席,忠心的可以享受主人賜給他的福份。不忠心的、沒有預備的就要受刑罰,重則腰斬、輕則責打。

(b)儆醒~~人子隨時回來
除了提及僕和主人之外,這段經文還有一個字經常出現,就是「來」字,它出現的次數多得你不能夠忽略,主人要回來、人子要來。

伴隨著這個人子要回來的信息,主耶穌提醒我們要儆醒、預備。到現在還沒有說過要怎樣儆醒、要如何預備。要做一些甚麼?還是要不做一些甚麼?

首先想到的是:儆醒就是不要睡覺。不是真的不睡覺,而是保持清醒。儆醒就是保持警覺,知道主人必然回來,而且隨時回來。假如那個管家儆醒,他就不會以為主人要來得遲,就不會、也不敢做一些違背神吩咐的事情;這個管家就是不儆醒。

我們會不會好像這個管家那樣,不夠儆醒,以為主要遲來?以為自己必然不會那麼快見天父?我們會不會也沒有記得,在想不到的時候,在想不到的日子,人子就來了,主人要來評估我們,然後要審判。

年少的時候唱的一首詩歌,這幾天想起,給我很大的提醒,歌詞的其中幾句是這樣的:「一日當夕陽西沉,曾否安靜的反省?是否心中有事想隱瞞?如果今日是末日,永恆立刻就來到,當生命冊大展開,主是否對你滿意?」

今天,主人不在,我是否儆醒地等候祂回來呢?我是按照主人的吩咐去做呢?還是像那管家那樣以為主人來得遲就做一些違背主人意思的事情呢?是不是有一事情,我明明的知道通不過神的審判,仍然不肯回轉呢?

(c)預備~~堅持
這一首詩歌另外有幾句說:「一日當我主再來,與人同行並交談,若祂所有月友都像我如何?祂會感到受歡迎,還是會流著淚走開?我是否盡力而行?祂是否對我滿意?」

在工作上,我們會盡力而行,為要讓別人滿意,讓老闆滿意,讓顧客滿意,都是很好的。不過,你會不會因而忘了你真正的主人是誰呢?你要效忠的其實只有一位。

也許在職場上你已經遊刃有餘了,沒有甚麼風浪可以衝擊你,也許你看得清楚,支薪給你的、指點你工作的都不是你的主人,也許你根本也不在乎別人怎麼樣看你。可是,主是否對你滿意呢?會不會你的家庭、兒女成了你的主人?還是,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滿意就可以了。

主人不知道甚麼時候回來,你是否可以堅持按祂的吩咐來渡每一天,等候祂回來呢?

結語——傑出僕人
主耶穌說「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有福了。…或是二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你要你的主人來到,看見你怎樣行呢?

今天,除了選舉傑出青年以外,還有許多以傑出作名目的選舉:傑出少年、傑出學生、傑出華人、傑出老年、傑出義工……等等。假如我們堅守「僕人」的身份,讓我們追求成為「傑出僕人」,就是被稱福的僕人,就是當主人回來的時候看見他們儆醒等候、看見他們按祂的吩咐渡每一天的僕人。

這當然在乎我們對「主再來」這真理有多相信、有多盼望。這是否只是你頭腦上的知識,還是你生活的動力呢?如果夠相信,我們就能夠儆醒,記得神要審判我的行為;如果夠盼望,我們就能夠堅持,等候祂有一天回來要終止一切的患難、困難。

Sunday, August 19, 2007

一生何求?

經文:路加福音12:13-32

引言:踏實的感覺
前不久,我在電視收看了一個特輯,是探討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質。為甚麼有這麼一個特輯呢?是因為明年的奧運要在北京舉行,很多人都憂慮,究竟中國人在全世界的眼中要有怎樣的表現。

特輯的其中一段是看他們排隊的情況。記者在一個公車站觀察。開始的時候,有人在維持秩序,人們都排起隊來;可是當那維持秩序的人下班以後,人們就堆在一起,公車來到,他們就一窩蜂的擠上去,不管車子已經滿座了,就是不肯下來。後來,記者問他們為甚麼總是不肯守秩序。其中一個人的回答,大概是眾人的心聲。她說,雖然知道排隊是好的,可是只有登上了車子,心裏才有踏實的感覺,要是擠不上去就要擔心下一輛車子不知道要在甚麼時候才來。我特別記得她說「踏實」這兩個字,因為她說的特別用力。

可能你也有這樣的經驗,沒有得到的東西是沒有把握的,握在手中了才讓人有踏實的感覺。

今天要跟你分享的路加福音12章,就是說到這一種「要握在手中才覺得踏實」的心態。

一、「我的…我的…」
路加福音12:13說:「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

故事一開始是一個人想要分家業,於是來請耶穌幫他向兄長提出。這一個要求有一點不合理;就正如耶穌的回答,耶穌來不是為人分家業的。而且,從這個人說話的語氣可知,他心裏已經決定了要分開家業;他不是來聽耶穌的意見,他不是來請耶穌為他作判斷;他幾乎是命令耶穌吩咐他的兄長。這個人如此理直氣壯也許是合理的。既然說是分開家業,那大概他是要取回屬於他的一分。

耶穌沒有答應他的要求,反而借這個機會教導眾人。12:15祂說:「你們要謹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這個人要想取回屬於自己的一份,為甚麼會被耶穌借用來警戒貪心呢?那些家業既是屬於他的,為甚麼也算是貪心呢?

耶穌接著用一個比喻來解釋祂的教導。路加福音12:16-20「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樣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這一個財主,田產豐富得沒處放,要費煞思量如何收藏。如果他生於今時今日,大概容易得多;僱請一個基金經理、或是財務策劃顧問,為他打點;每一年自然有人匯報他投資回報有多少,還預告你退休之後可以有怎樣的生活質素。

不過當時不是這樣。這個地主,田產豐富,他只有一個方案,就是把這些出產收藏起來,慢慢的享用。這有甚麼問題呢?他沒有偷竊、沒有搶掠,他不是不努而獲,而是有策略、有計劃地為自己積聚財產,這有甚麼問題呢?當然你知道這準是有問題的,因為聖經在v5和v21分別告訴我們,首先說,耶穌用它來說貪心,可見這個比喻是一個反面的例子;v21又說「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可是為甚麼為自己積財就是有問題呢?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財主。

(a) 不與人分享
這個比喻是一場獨腳戲;從始至終就只有財主自己在跟自己說話。耶穌似乎特意顯示這個財主是一個人的;他沒有跟誰商量;不管他是多麼富有,他也只是一個人。即便是他是享福,他也只有對自己的靈魂讚歎:「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

這個財主讓我們看見第一個問題是,他的財富儘管很多,他的世界卻是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人。

他以為存起這些田產,給自己預備,以後可以慢慢享用。不過,聖經告訴我們,「以後」並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v20「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多少時候我們為未來籌算,背後假設了我們會有「未來」,聖經這裏告訴我們一個無情的現實,我們是否有「未來」、是否有「以後」,根本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你不要以為神有心戲弄人:這個財主自以為以後可以享福,於是神就特意取去他的靈魂。不是的。事實上,忽然而來的橫禍或者疾病是很公平的。不會因為那人相信耶穌就不會遇到,也不會因為那人不相信耶穌就特別嚴重。際遇是很公平的,而且也是很平常的。正因為這樣,主耶穌說了這個比喻來提醒我們,不要單單只為自己的未來預備,因為你預備的,到頭來可能只是一場空。假如你為自己積財到一個地步,沒有想到別人的需要,甚至不願意與人分享你現在所有的,主耶穌說:你是在神面前不富足,結果也是一場空

怎樣是在神面前富足?不管是舊約還是新約,神的心意都是很清楚。祂要求祂的子民看顧有需要的人、提供生活的幫助。申命記14:28-29「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裏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裏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手裏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新約雅各書1:27也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而在箴言19:17神更加應許:「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為自己積財不一定是壞事,但在神面前不富足才是問題。

這個財主的第一個問題是:他的心裏面、他的世界裏面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人。

(b) 不感謝賜予的神
第二點,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心裏面、他的世界不單沒有別人,也沒有神。

剛才所讀的幾節經文,你可有留意,這個財主提到田產、糧食、財物的時候,他是怎樣說的?v17他說「我的出產」,v18「我的一切糧食和財物」。在另外的譯本裏面讓我們看清楚一點,這個財主一共說了五遍「我的」:我的出產、我的倉房、我的糧食、我的財物、我的靈魂。

這些東西真是他的嗎?v16耶穌開始說這比喻的時候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另一個譯本是說:「有一個富翁的田地豐收」。出產豐富的不是那個富翁,而是那塊田地,可以說跟那個富翁沒有關係。我們都知道農地出產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要視乎雨水氣候是否配合,要看有沒有蟲害、有沒有颱風。可是這個財主把田產收穫、糧食、財物都歸在自己的名下,對於那位掌管雨水天氣、賜給他豐收的上帝絲毫沒有提及。

從他的自說自話可知,他只看見眼前一切都是他的,卻沒有看見這一切都不是必然的。這一切的背後有一位供應的主。可是他以為這些財物都是他的,於是他就按自己心裏喜歡的來安排,也因此他不會覺得有需要與人分享。

這正是這段經文開始時,那個想要分家的人的心態。家業是我的,我取回屬於我的,理直氣壯。然而這是真的嗎?箴言19:14說:「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算來也不是他的;耶穌斥責這樣的心態是「貪心」。同樣的,這個財主把一些不屬於他的田產、糧食當作是自己的,完全沒有想到是神賜給他這一切,也沒有存著感謝的心領受;他也是貪心。

(c) 以自己為中心的生命
那個財主的田地出產,分明是屬於他的,耶穌卻指責他是貪心。這個說法套用在今天的生活,可能不容易得到你的認同。難道在工作上用勞力得到報酬也算是貪心嗎?你超出了你能力的工作、你竭力迎合老闆的無理要求、朝九朝二的幾乎鞠躬盡瘁,才賺得那收入,竟然被說是貪心!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我們不要學那個財主,或者那個想要分家業的人那樣,把財物、田產、家業看作是屬於自己的。當然,你付出勞力賺取現在的收入;可是你要看得見,你的收入,背後其實有神的供應。田地出產是神賜下陽光、雨水、無風無浪才有收成的。同樣的,我們的收入,也是神賜下工作機會、賜給我們健康、知識、才智、甚至我們成長的背景、受教育的機會,如此才造就這個我。不管收入多少,我們都不可以好像那個財主那樣,心裏只有自己、沒有上帝、沒有別人。

這也不是單單說我們有沒有什一奉獻、有沒有施捨或者捐助任何人。不是說我們奉獻了十分之一,甚至另外再拿出一部分捐助或者施捨,其餘的就是屬於我的,可以隨我的意思花費。這也不單是關於金錢財物的問題。這是一個態度,就是我們是否以自己為中心,沒有理會別人,沒有神。

在這個比喻裏面,神對那個無知的財主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剛才說,這個財主說了五個「我的」,其中一個是「我的靈魂」。可是原來靈魂也不屬於我們,神要收回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留得住。當神要取回他的靈魂,那財主所預備的一切成為沒有意義、沒有用處。

假如我們的生活好像這個財主那樣,只是以自己為中心,我們也是這樣,所做的一切都成為沒有意義、沒有用處。

二、「…甚麼…甚麼」
說完了這個比喻,耶穌接著就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12:22)。奇怪。耶穌在v15勸勉他們要免去一切的貪心,接著說了那個比喻。說完了那個比喻,話題卻轉了去「不要憂慮」。

主耶穌在這裏用「所以」這個連接詞,表示「不要為生命憂慮,為身體憂慮」是回應v21說「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原來「為自己積財」是一種憂慮的表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是因為憂慮。

(a) 神自然的供應
我們看12:22-32。v22耶穌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然後,在vv24-28祂舉出了三個例子。

v24「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烏鴉,在舊約註明是不潔的飛鳥;就是中國人也一直認為烏鴉是不祥的動物,不會有人喜歡牠們,也不會有人餵飼牠們的;可是神會養活牠們。耶穌說,我們要比烏鴉貴重得多,神又怎麼會不供應我們呢?那個財主田產豐富,他反而思慮要怎麼樣收藏那些田產;烏鴉不用耕種,也用不著憂慮怎樣收藏食物,每一天就仰賴神的供應。

vv27-28「你想百合花怎樣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神還給它這樣的裝飾,何況你們呢!」百合花是當地一種很普遍的植物,等於說我們的夾竹桃、大紅花;野地的草,當然也是隨處可見的。這些花草實在太普遍了,我們平常可能也沒有留意它們原來也是有生命的,而它們卻不需要張羅甚麼來維持生命,「天生天養」。主耶穌說,我們看看這些大自然的生物,就可以領略到不需要為飲食、衣著憂慮。

可這真是談何容易呢!畢竟我們不是飛鳥、不是花草,我們是不可能「天生天養」的。我們哪有可能不憂慮呢?當然,我們需要為生計努力工作。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生命不是以憂慮為中心。

(b) 憂慮是沒有用處的
在12:25-26耶穌說:「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作,為甚麼憂慮其餘的事呢?」耶穌說,不管我們怎樣思量,我們也不能夠延長自己的壽命。現代許多科技好像可以幫助延長人的壽命。然而,正如剛才的比喻所說,要是神要取回人的靈魂,沒有人可以拒絕。憂慮是沒有用處的。

「憂慮」與「計劃」不同。「計劃」是你按照所預計的做準備。「憂慮」是你為了一些還沒有發生、也許永遠也不會發生的事情而懼怕。在這段經文裏面,耶穌要我們學習,不要存著懼怕的心來忖度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主耶穌說,生命比這些基本需要更重要。神看我們比一切飛鳥、花草都貴重,不要憂慮,不要為一些還沒有發生、也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懼怕;因為神必定會供應,祂必定要保守。

當你憂慮的時候、當你為將來懼怕的時候,就是當你心裏欠缺了那份踏實感覺的時候,耶穌提醒我們:看看天上的飛鳥、看看隨處可見的花草。

昨天讀報上一則專欄,作者說:巴黎的地鐵站有許多蟋蟀。這些蟋蟀起初不知道是怎麼樣來到地鐵站,可是因為列車的運作,於是地鐵站內的氣溫要比外面溫暖,比外面更適合蟋蟀的繁殖。又因為許多人在地鐵站裏面抽煙,煙蒂裏面的煙草已經夠養活牠們,所以巴黎的地鐵站就越來越多蟋蟀。這作者這樣說:「蟋蟀是外來居民,生活於社會底層,靠人棄我取的資源維生,但仍能快活地過活。」讀到這裏,我想到烏鴉,牠們吃的也是人棄我取的食物。還有野花、野草得到的是天然資源,這一切都是天父的供應。耶穌要我們看見這些飛鳥、花草,然後記得神是一切的供應者。

(c) 憂慮的害處
憂慮是沒有用的。相反,以憂慮為中心的生活卻有很大的害處。至少,現代醫學讓我們知道,憂慮帶來許多精神病症。已經有不少社會學研究報告讓我們知道,人的生活越是富裕,人的精神健康就越壞。

這還不止呢。聖經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生命是以憂慮為中心,我們就會走向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當我們為生活的飲食、衣著憂慮的時候,就是忘記了神是一切的供應者。忘記了這一點,就讓我們變成那個想要分家業的人、變成比喻裏面那財主,以為財物、田產是屬於自己的,忘記是神供應一切。

以憂慮為中心的生命就會注目在用盡方法去鞏固、或者增加他的擁有,他就會減少想到別人的需要;就像那財主,當他一心想著自己的財物要如何如何的增力,他的世界就沒有別人、也沒有上帝。

最重要的是,以憂慮為中心的生命會盡用一切的方法來得到更多,那他就不會倚賴天父,而是專靠自己。中國人常常強調自力更生、求人不如求自己,這些態度是值得尊敬的;可是我們深入的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是不可以靠自己的。直接一點來說:我們自己是靠不住的。主耶穌說:「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作,為甚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使壽數多加一刻」,就好比說「多吸一口氣」。我們就是「多吸一口氣」的自主能力也沒有,為甚麼還以為可以倚靠自己呢?為甚麼不放下懼怕、憂慮,倚賴神度過每一天呢?

三、「不要求……不要掛心」
可是我知道,你分明是在憂慮,我是沒有可能要你不憂慮的。讓我們一起聽聽神怎麼說,12:29-31「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的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

(a) 不屬神的人才會掛心
主耶穌勸勉我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不是說我們不可以為飲食祈求。在路加福音11:3,當主耶穌教導門徒祈禱的時候已經說過,我們可以向天父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神也是每一天賜下嗎哪供應他們。所以我們知道神是可以天天賜給我們飲食的。主耶穌只是要我們不掛心吃甚麼、喝甚麼。保羅在提摩太前書6:7-8也說:「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為生活所需來掛心,剛才說了:憂慮是沒有用的。而且,我們必須用的東西,神是知道的;祂自然會供應給我們。

甚麼人要害怕神不供應他呢?v31說「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那些吃甚麼、喝甚麼,只是一些不屬於神的人才會掛心的,因為他們沒有神的供應。但我們不同,我們有神的供應,我們就不需要掛心了。假如你也是屬於「手上要有把握、要看見銀行存款有一定數目才有踏實感覺」的人,那讓我告訴你,神給我們握在手中的不是多少財物、田產,不是多少存款、收入。在v32主耶穌應許:「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神讓我們握在手中的是天國!這樣,你的安全感夠了沒有?

(b) 另有更重要的值得掛心
神不要我們掛心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要,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掛心。v31主耶穌說:「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聽來這彷彿是一個條件交換。其實不然。我們日常生活的所需,神早已經為我們預備好了。只是當我們的生命以憂慮為中心的時候,我們的目光被蒙蔽了;當我們把心思從懼怕那些還沒有發的事情,轉向思想神的國的時候,我們就看見那早已經預備好的飲食,神會每天供應我們。

神要我們先求祂的國,因為當我們祈求的時候就是把我們的眼光從自己的生活所需,轉移到祂的國度上面,我們就更確實的看見神的信實和供應。因為每當你看見神的國度,你就會發現神從來沒有虧待祂的子民。在詩篇37:25,詩人說:「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末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篇84:11也說:「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問題只在於,我們是否信得過神呢?

結語:「你們的父樂意……」
在v32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

相信我們大部分也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從來不會為生活憂慮,父母彷彿有用不完的金錢;只要他們喜歡,我們想要的東西就可以得到。我們的天父,就是擁有一切的神,祂願意、祂也樂意把祂的豐盛賜給我們。祂要我們不要懼怕。

你是否願意相信神要供應你的生活所需?還是你仍然要以憂慮、或者以自己為生命的中心?

還是你願意把安全感建立在神的應許裏面,以天國為中心去過神所賜給你每天的生活呢?

Monday, July 16, 2007

我豈是看守我弟兄的嗎?

路加福音:10:25-37

引言:倫常慘劇,有沒有人知道?
上星期有一宗叫人好生歎息的新聞,不知道你可有留意。一個父親將女兒擲到街上,然後自己跳樓輕生。這是一個綜援家庭,丈夫有精神病記錄,妻子剛從內地來港一年,女兒只有6歲,今年的9月將升讀小一。事發之前,夫婦之間好像有一些爭執,不知何故,男人作出這樣激烈的行為。

起初聽這宗新聞時,心裏第一個想法是:那些爭執、那些叫這個妻子感到失望、叫這個丈夫感到壓力的原因,不會是這一刻才出現的。這個家庭走到這一個地步必定是經過一段漫長、艱苦的日子。在那些日子裏面,他們的家人、朋友,有沒有開解他們呢?在他們周遭究竟有人知道他們已經落在瀕臨崩潰的處境嗎?這男人有沒有尋求幫助呢?還是,他根本是求助無門呢?

傳道書4:9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v10和v12:「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今天分享的經文在路加福音10:25-37,說的就是互相扶持的信息。

一、如何承受永生(10:25-28)
這一段經文實在是耶穌跟一個律法師的兩番對話。分別以兩個問題來開展。

我們先看10:25-28:「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不是賺取救恩
第一番對話開首的問題是:「如何可以承受永生?」這不是一個「救恩是否可以靠行為來賺取」的問題。永生是已經賜了給我們,可是我們要有怎樣的行為來表示我們接受呢?

要是你記得,福音書裏面有另外一個人也曾經問了同一個問題,路加福音18:18記載:「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當時耶穌給他的答覆是:「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此外,在使徒行傳2:37,當彼得宣講耶穌復活的信息以後,「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我們當怎樣行?」當時彼得的回答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然後在使徒行傳16:30,腓立比監獄裏面那獄卒問保羅:「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保羅的答覆是:「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福音的要求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福音就有不同的要求。對一個不曾聽過耶穌的外邦人,那獄卒,福音的要求是「當信主耶穌」。對一些已經聽過耶穌的名字卻沒有接受祂的人,福音的要求是「悔改」。對一個知道神的誡命、富足的官,福音的要求是放下錢財來跟從耶穌。

對於這一個熟悉律法的律法師,他問:「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的回答是甚麼?耶穌讓他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對於這一個熟悉律法的律法師,耶穌說:你有充足的聖經知識、你懂得作信仰反省,你知道聖經記載的是甚麼,你知道福音的要求是甚麼,你照著去行就可以了。

付甚麼代價?
對於願意跟從耶穌的人,福音從來都有要求。這一點可能當你願意接受耶穌的時候已經聽過了。我知道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在EBS或是初信成長班裏面,都會鄭重的把這個真理傳講,就是:作主的門徒是要付代價的。這是很真實的。不過,在我們口裏說、耳朵裏聽聞「付代價」的時候,我們可有想清楚福音的要求是甚麼?我們要付的代價究竟是甚麼?

不錯,福音的要求是相信、是悔改。可是福音也要求我們用行動來證明我們的相信和悔改。

對於一個視錢財比一切重要的官,福音的要求是他放下他認為重要的錢財,跟從耶穌。

對於一個聖經知識豐富的律法師,福音的要求是他把聖經所教導的實行出來。聖經教導的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樣的教導,要求的又是甚麼代價呢?

二、誰是我的鄰舍?(10:29-37)
我們繼續看路加福音10:29-37:「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去,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這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當這個律法師被耶穌稱讚他「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的時候,他卻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開展了第二番對話。

誰不是鄰舍?
這個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聖經告訴我們,他這一條問題是要為自己辯護,「要證明自己有理」。為甚麼呢?耶穌可沒有責備他啊!為甚麼要辯護呢?用不著耶穌責備,他從自己的回答裏發現了漏洞。他的回答是:愛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可是你記得,就是在這當下他正在試探耶穌、心術不正。為了安撫犯罪的心靈,他問了一個可以顯出自己有理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

外面來看,他彷彿在說:「鄰舍」的定義不夠清晰,「哪些算是我的鄰舍,我好去愛他如同自己呢?」得為鄰舍先下一個定義,畫一個圈,在圈裏的就是鄰舍。那圈外的呢?骨子裏,他其實是要劃分「誰不是我的鄰舍,我用不著去愛他如同自己」。

愛人的代價
我們看耶穌怎麼樣回答他。這一次耶穌講了一個故事。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你大概也聽過了。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不知道是做完了禮拜,還是做完了買賣,反正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途中他被強盜搶劫了。他的遭遇可慘了:財物盡失,還要被脫去了衣服、被打個半死;然後被丟下,赤裸裸的躺在路中。

也許那些強盜也不算是喪盡天良;他們把他丟在一條有人走過的大路上面,有人經過,自然會有人去救他吧。

然後真的有人經過,可是他們沒有救他。兩個途人,一個是祭司、一個是利未人。經文生動的描述他們:「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我們會猜測這兩個神職人員為甚麼沒有去救助那人呢?他們可能是害怕這個人可能已經死了,要是他們碰著了死屍就要成為不潔,一段時間不能到聖殿去事奉。

不過,從地理上來說,耶路撒冷是在山上;從耶路撒冷到任何地方都是下去的。經文說他們「從這條路下來」,那麼,大概他們跟這個傷者一樣,是正在離開耶路撒冷了。那他們為甚麼不去救人呢?會是因為他們害怕嗎?怎麼說這也是一條強盜出沒的路啊,說不定他是假裝受傷,誰停下來就成了他們的獵物。為了自己的安全,管不了這麼多;就讓其他經過的途人救助他吧。

第一個經過的,是一個祭司,「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然後第二個經過的,是一個利未人,「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然後第三個經過的,是一個撒馬利亞,「看見他」,他沒有「從那邊過去」。聖經說,這個撒馬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這個撒馬利亞人在做任何動作幫助這個傷者之前,他首先是「動了慈心」。這正是他跟剛才那路人甲、路人乙的分別:他動了慈心。

這一下動了慈心,代價可真不小。耶穌說這個故事說得十分仔細:這撒馬利亞人「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一連串的動作細緻而溫柔,其實要花許多時間的;我們卻看見他沒有感到麻煩。而且他不單為傷者進行急救,他還要把他送到旅店去,照料了一個晚上。這個撒馬利亞人,耶穌說他是「行路來到這裏」,不知道他從哪裏而來、要往哪裏去,只知道他有自己的事情要辦;而且他帶著牲口,大概要遠行。但當他看見這個人受了傷、躺在路上,他動了慈心,於是把自己的事情放下,先回應了這人緊急的需要。他還要把他送到旅店去,把他交託了店主照顧,然後他才繼續辦自己的事情。

要回應「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個要求,我們需要付的代價可能是將自己的事情放下,先回應了別人的需要。這樣會造成自己的損失,至少在時間上會造成不方便、在金錢上要付出。甚至要冒險。正如故事裏面的路人甲、乙所憂慮的,這個躺在路上的人可能真的是強盜的同黨,停下來救他可能真的會令到自己被劫。

今日,假如我們要回應「愛鄰舍如同自己」的要求,我們需要付上怎樣的代價呢?時間、金錢、心力?也許只要能夠負擔得起,我們可能不介意付出金錢。然而我們會不會因為要付出時間而有保留呢?現代人有很多事務要處理,要為別人的需要而放下自己的事情、打亂自己生活裏面已有的秩序,甚至要放棄自己原本的計劃,對你來說會不會是一個更大的攔阻?

或者更大的攔阻是,要回應「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個要求,我們必須冒險。別人的需要可能不單是外在的、物質的幫助。我們可能要開放自己容讓別人的問題進入自己的心上,我們可能要開放自己讓別人進入我們生命之中。這樣,我們必須冒險面對自己脆弱的一面:我們是會受傷的。你會發現,好心常常是沒有好報的;你伸出雙手去關心對方,他可能會推開你;你明明是為他的好處,他可能反過來說你傷害他、拒絕你、疏遠你。這些經驗你可曾試過?我試過了,而且不止一次。那感覺就真的好像被人打個半死,被丟在路中。然而愛就是要冒險;重要的是,冒險的結果可能是你受傷害,也可能是他真的得到幫助。

說完故事之後,耶穌問這個律法師,「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律法師回答說:是那個憐憫他的。要回應「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個要求,要付的代價是金錢上的、時間上的;更重要是情感上的。但不可缺少的卻不是金錢、時間,甚至不是情感上的冒險。不可缺少的是憐憫、慈心。

這個撒馬利亞人與那路人甲、乙不同之處,是他「行路來到這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他不是因為自己有錢、有時間、有冒險精神,所以停下來幫助那人,他是因為看見這個人的境況,動了慈心,於是上前為他做那一切。

我一開首說的那宗新聞,其實不是新聞。幾乎每一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倫常慘劇,也幾乎每一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人間慘事,問題是我們是否因為慘事增多,愛心就漸漸冷淡呢?人的需要是沒完了的;然而我們是不是因為知道沒有可能滿足所有的需要就索性關起心門,不對任何人的需要動情呢?

抑或,我們自己也是受傷的一個,於是就只是自己關起門來為自己療傷而不理會別人已經半死?就讓其他人去救他吧!

這個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我問:「甚麼是鄰舍?」鄰舍就是在你身旁的人。鄰舍是一種「彼此」的關係;一個人是不成鄰舍的。當我們被呼召「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被呼召成為別人的鄰舍,讓別人愛我如同自己。

對於一些人來說,要他愛別人容易一些,叫他們去接受別人的愛,是更難做得到。我們心底裏面會不會覺得接受別人的幫助是顯出自己是弱者、是失敗者?或者我們會不會覺得接受別人的幫助就是欠了人家的人情,恐怕難以償還?原來「愛鄰舍如同自己」也包括放下自己,接受別人以愛來對待自己。

愛神的代價
耶穌說完了這個故事,問這個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那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說:你去照樣行吧!」(vv36-37)

這個律法有沒有照樣行呢?與耶穌討論了之後、他試探了耶穌之後,這個律法師的生命有沒有改變呢?他是不是仍然多方為自己找藉口,要劃定「誰不是我的鄰舍,可以不用去愛他」呢?抑或已經有新的領悟,從此以新的眼光來看別人的需要?我們不得而知。經文是一個開放的結局,等待聽故事的人自己來回應。

如果你是這個律法師,你會怎樣呢?

也許,這個律法師需要更深入反省的不是他如何「愛鄰舍如同自己」。他問耶穌:「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反問他:「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的回答是「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然後在第二番對話之中,焦點就集中在「鄰舍」之上,彷彿這個律法師對於愛神一點問題也沒有。事實卻不然。

愛是甚麼?愛不單是一些抽象的感覺,愛必須包括具體的行動。假如我們願意愛鄰舍如同自己,我們會願意為對方付上時間、金錢,甚至會願意在情感上冒險。然而,我們愛神又怎樣呢?「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要做甚麼才算是愛神呢?付出時間、金錢的代價夠嗎?情感呢?

不錯,愛不單是抽象的感覺,必須具有實際的行動。不過,愛也不是單單要一些行動。那個撒馬利亞人願意付上代價來照料那傷者,最主要是因為他動了慈心。

神不需要我們對他動慈心。但是神要求我們對祂動情。沒有情的行動算不上是愛。哥林多前書13章1-3節說得清楚,假如沒有愛,所有的事奉、所有的工作、所有服侍人的行為都是沒有意義的。

神要我們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祂,最終不是要我們為祂做一些甚麼。最終,神要的是我們。事奉有沒有果效,很多時不在我們掌握之中;我們的勞苦是否徒然不是由我們來判斷。我們為神付上多少時間、多少金錢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對上帝用情,我們有沒有向神敞開自己的生命,讓神愛你,這才重要。

然而,我們可以怎樣敞開自己讓神愛,又可以怎樣對神用情呢?這不是太抽象了嗎?不是。約翰壹書4:20說:「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透過對那些我們眼睛可以看見、伸手可以觸及的弟兄姊妹付出愛,我們就是對那一位眼不能見、手摸不著的神用情。同樣地,透過接受那些能看見、能觸及的弟兄姊妹的愛,我們就是接受神的愛。

結語:「一起走過的日子」
踏入七月整個香港鋪天蓋地地慶祝回歸十周年。在震耳欲聾的「香港始終有你」的響聲之中,不知道你可有趁機回顧過往呢?

或是十年、或是二十年,或幾年,在過去的一段日子,有誰是你慶幸曾經有他出現在你的身邊?有誰曾經在你受傷倒地的時候憐憫你、關注你,始終陪伴你走過那些不容易走的日子?

在過去的一段日子,又有沒有誰曾經是你陪伴他走過一些艱難的歲月、你曾經透過對他們付出愛,讓你表達你對神的愛呢?

抑或你也是求助無門?你周遭也是沒有人知道你實際的處境?

有一首詩歌:【伴我成長】,我十分喜歡。每一次唱這首詩歌,都使我想起那些曾經與我一起走過一些艱難日子的弟兄姊妹。不知你可有這樣的弟兄姊妹?

弟兄姊妹,請看看你的左右、前後,他們就是神賜給你的鄰舍,讓你愛和被愛。無論發生任何事,請你找人與你一起走。

弟兄姊妹,假如有人找你與他一起走,我請你回應他。

不要沒有人知道。

Sunday, June 10, 2007

再上路

經文:路加福音9:51-62

引言——愛到怎樣才是盡?
前幾天參加一個小組查經,讀到希伯來書,提及以色列人,說:「因為他們不恆心遵守我的約,我也不理他們。這是主說的。」(來8:9b)當時引起了我們的討論:「是否我們也得要恆心守約,免得神有一天也不理我們?」然後,我們又想到:主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路10:27),那究竟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是不是一定要做某些甚麼?還是不要做某些甚麼呢?

你心裏可能也有這些疑惑,也許你也嘗試尋找答案。

我也嘗試從今天的經文看看是否可以找到答案。今天要看的是路加福音9:51-62。這經文分成兩大段落,我們先看後一段,9:57-62:「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耶穌說:手扶著犂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I. 「你無論往那裏去」(9:57-58)
在福音書裏面常常看到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有一些時候也是人們主動的要來跟從耶穌。

在這段經文裏面,我們看見先後有兩個人主動要來跟從耶穌。耶穌的態度不置可否,算不上是拒絕,卻又不是很積極的歡迎。讓我們看為甚麼。

第一個人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彷彿很有決心,「我要」。聖經裏沒有告訴我們為甚麼他是那麼的堅決。他是患病得了耶穌的醫治嗎?他是痲瘋得了耶穌的潔淨嗎?他是心靈受創得了耶穌的安慰勉勵嗎?我們不知道。他彷彿突然之間從路旁跳出來跟耶穌說,要跟從祂。這一個人有甚麼的經歷不要緊,他是誰也不要緊;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反正是,某一天,你跟耶穌說:「主啊,我要跟從你。」

不過,耶穌說:等一下。

「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在耶穌的時代,一個門徒要追隨一位有學養的夫子,他們會與他一同起居生活,近距離的觀察夫子的待人接物,第一手第一時間的聆聽他的教誨、道理。可是跟從耶穌不是這一種學習方式。耶穌說: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狐狸的洞、飛鳥的窩,是牠們棲息地方,也是牠們停下來安歇的機會。出外覓食,為口奔馳以後,能夠回到自己的安樂窩,實在是好得無比的。這一點,我們是挺了解的。儘管人們對於前幾年的「八萬五」驚魂未定,今天樓市已經復甦,就連「房委會」也有信心把「居屋」的存貨出售,就可以知道,渴求一個安樂窩是人之常情。

可是耶穌說: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這不是說,耶穌連一刻休息也沒有地方;這是說,跟從耶穌的人不要以為可以停駐、可以逗留在一個安樂的狀況之中。

前兩天,在另外一個小組裏玩了一個遊戲,主持人說出兩個相反的名詞,我們就得選擇自己屬於哪一類。然後主持人說了一大堆的名詞:熱鬧、冷靜;宏觀、微觀等等。當她說出「冒險、安逸」的時候,引發我們有一個小小的討論。我們問:「要死的嗎?」不要死的就選冒險,要的就選安逸了。

這一個人來要跟從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裏去,我要跟從你。」假如,這個「那裏」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處境、一種今天不知道明天事的冒險,或者是一種明知道是不舒適的生活方式,你還要不要跟從?

愛神,要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

你會不會也為自己定下了底線:只要不影響我的生活質素,就願意付出多一些;只要不用進入不安全的範圍,我就願意跟從呢?

II. 「容我先埋葬」(9:59-60)
第二個人不是主動要跟從,是耶穌呼召他來的。v59「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這是耶穌一貫的呼召,簡單直接:「跟從我!」

福音書記載耶穌呼召祂的門徒都是這樣的;那些有名有姓的門徒都是積極回應了這個呼召的。這個人,我們卻不知道他是誰。彷彿是耶穌在路上偶然遇上就向他發出這個邀請。這一個人是誰不要緊,他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反正,某一天,耶穌對你說:「來跟從我。」

可是,這一個人說:等一下。

「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這一個要求完全合理。要是這個人的父親真的新喪,要辦理後事當然合理。可是從耶穌的回應,我們可以猜想,這一個人不是剛才喪父;他的意思是要先照顧家人的需要。

照顧父母,固然是重要的。這不單是為人子女的責任,也是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在猶太人,以至大部分社會裏面,埋葬父母,跟他們在生時對他們照顧周到是同樣重要的。

這一個人說:「主啊,等一下。讓我先照顧了家人的需要,讓我先完成了社會對我的要求,然後我就可以跟從你了。」當然了,照顧家人不光是照顧父母,也包括妻子、兒女。

今天,相信我們中間很多人能夠明白這一種境況。有些弟兄姊妹告訴我:任何 camping 的活動都參加不了,因為家有高堂得照顧,晚上必得在家;也有一些肢體因為兒女年幼,也有一種「跑不開」的困難。當然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實際上,神賜給我們家庭,是要我們其中經驗另外一種豐盛。耶穌的意思不是要我們把這些家庭責任拋諸腦後。不是的!

耶穌的回應讓我們看見這個人心裏所想的究竟是甚麼。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聽這句說話像是很冷血,沒有人情味。但我們知道耶穌不是這樣的。耶穌也看重照顧自己的家人;祂在十字架上也把自己的母親委託祂信任的門徒照顧。

耶穌這樣說,只是把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對比神的國,一些會死去的,就是那些終必要成為過去的人和事物,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的攔阻。最近我看了一本書,作者說到人際之間最親蜜的關係莫如夫妻,可是,在永恆的國度裏面,夫妻的關係也是要成為過去的。最重要的是在婚姻之中經歷神的陶造,生命越來越接近基督,預備自己在永恆的國度裏迎見神。照顧家人是重要,但對比永恆,一切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都是會成為過去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容讓一些已經死去的,就是那些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人和事物,攔阻我們來跟從耶穌。我們都熟悉保羅的勸勉:「忘記背後,努力面對的,向著標竿直跑」。忘記背後,那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那管是歡笑還是眼淚、那管是安慰還是創傷。忘記,不是失憶,而是放下,是讓它過去;然後,把注意力重新投放在永恆之上。

你會不會也執著於一些將要成為過去的、或者是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人和事物之上,以致你沒能夠跟從神、你沒能夠愛神愛得盡呢?

III. 「容我先辭別」(9:6-62)
又有一個人主動來說要跟從耶穌。不過他有附帶的條件:「主啊,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裏的人。」他說:『耶穌,我想要跟從你,不過要等一下。』「辭別家人」也是照顧家人的需要,也是人之常情。老實說,「不辭而別」才是不對。

不過,從耶穌的回應,我們又可以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要求。耶穌說:「手扶著犂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耶穌三句回應的說話之中,這一句說得最是嚴厲。對於一個要先辭別家人才跟從祂的人,耶穌為甚麼會如此嚴厲呢?

「手扶著犂向後看」是甚麼問題呢?

提到「向後看」,你會想起哪一個聖經人物?我馬上想到羅得的妻子。創世記裏面記載,當神因為所多瑪、俄摩拉的罪惡甚重,要毀滅這兩個城的時候,羅得夫婦和他們兩個女兒正在那兒定居。神的使者告訴他們要離開,但他們卻不願意。

創世記19:15-16這樣記載:「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你在這裏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裏的罪惡被剿滅。但羅得遲延不走。二人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天使還特意叮囑他們「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可惜,「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創19:26)

「回頭一看」不是因為好奇,而是眷戀、是不捨。主耶穌那麼嚴厲回應那個要先回去辭別家人的人,不是因為他顧念親人,而是因為主看出他對於現有的一切心存眷戀,不願意捨棄。這個人留戀的是甚麼,我們不知道。甚至他是誰,我們也不知道,但這不要緊,他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我們會不會有一些甚麼本來應該留在後面,我們卻心存眷戀、捨不得放手的呢?

我們不知道羅得和他的妻子對所多瑪和俄摩拉有甚麼留戀,也許因為他們在那裏生活安定,也許因為他們享受那裏比遊牧民族先進得多的生活方式。羅得知道那裏的人所做的是惡事,他沒有與他們同流合污;不過,要他離開這罪惡之城,他卻遲延、不捨。羅得的妻子留戀到一個地步,禁不住回頭要看。

昔日當我們向神悔改、願意跟從主的時候,我們是從過往那些罪惡過犯之中轉向,以前是面向罪,悔改就是轉過來面向神。然而當我們「手扶著犂向後看」的時候,我們就是再背離上帝,再面向罪。主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今日,你是否也落在罪中,明知應該放手,但卻遲延、不捨呢?你是否「手扶著犂向後看」,依戀著一些你本來早就應該拋到背後的事情?主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手扶著犂」應該是一個前進的動作。一般來說,犂的前面有一、兩頭牛拉著,農夫在後面扶著,這樣就可以循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前進,鬆土準備撒種。可是當農夫手扶著犂,眼睛卻向後看的時候,別人雖然看見他似乎是前進,實際上他卻在眷戀後面的景物。他只是半心半意,他的思想與他的行動不配合。耶穌說:這樣的人不配進神的國。

這一個人,口裏雖然稱呼耶穌作「主」,他卻沒有把主權交給耶穌。他仍然眷戀著一些早應該拋在背後的,仍然對一些罪惡過犯不捨,他只是半心半意的走在這條路上。

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口裏稱呼耶穌:「主啊,主啊」,實際上卻活在自己作主的生活之中?甚至在罪中之樂裏面眷戀不息,不肯捨棄、不肯放手?

IV. 「吩咐火從天降」(9:51-56)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可是要愛到怎樣才算是盡呢?

我們來看前一個段落,9:51-56:「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那裏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

前面我們看的三個人是還沒有跟從耶穌的。而這一段經文說的卻是一群已經跟從了耶穌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雅各、約翰,兩個早已經積極回應了耶穌呼召的門徒。現在他們正是與耶穌一起走向耶路撒冷,就是與耶穌一起走上十字架的道路。

他們愛主算是盡了嗎?

這一段經文就讓我們看見他們心底的狀況。

經文記載,耶穌正與一群門徒上耶路撒冷去,途中要經過一條撒馬利亞村莊。主耶穌打發一些人先去打點,那知卻遭到拒絕。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因耶穌面向耶路撒冷。究竟是因為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之間的世仇,所以耶穌面向耶路撒冷去就拒絕祂呢?還是因為這是喻表,耶穌走上十字架這件事根本就不能夠被人接受,所以遭到拒絕呢?我們不知道。不過我們大概也有類似的經驗。當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人們總有許多的理由來拒絕;這些理由不管是否合理,反正他們就是拒絕。

被拒絕的時候,應該怎樣呢?我們看見門徒的反應就十分激烈。但讓我們先問一個問題:WWJD?What Would Jesus Do? 假如耶穌被拒絕,祂會怎樣做呢?

其實,也用不著問「假如」,因為耶穌真的常常遭遇拒絕。譬如在前面路加福音4:16-30就記載了耶穌在自己家鄉拿撒勒被拒絕;在8:35-37,也記載了祂被格拉森的人拒絕。這些記載讓我們知道,被拒絕是耶穌慣常的經驗。

被拒絕的時候,耶穌怎樣做?路加福音4:29-30說,拿撒勒的人「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8:37說:「格拉森四圍的人,因為害怕得很,都求耶穌離開他們;耶穌就上船回去了。」對於人們的拒絕,耶穌的回應是離開。

不知道你遇到拒絕的時候是怎樣回應的呢?

雅各和約翰的回應實在值得我們一看。9:54,他們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你可嗅出字裏行間的火藥味?你能否想像到他們高舉著雙手,只等耶穌說一聲「好」,他們就要動手了?

正如剛才所說,耶穌自己是常常被人拒絕的了,這些門徒何用如此怒氣沖沖?究竟發生了甚麼的事?看清楚一點,原來耶穌不介意被人拒絕,這些門徒卻受不了。他們覺得要好好的修理修理這些人,「為耶穌出一口氣」。「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降下來燒滅他們嗎?」這兩個門徒完全充滿信心,他們絕不懷疑自己可以吩咐火從天降。不過,要是需要的話,耶穌自己難道做不來嗎?

究竟是誰想要用火來燒滅這些人呢?儘管門徒口裏呼叫耶穌「主啊」,但究竟是誰在作主呢?

當門徒遇到拒絕、備受冷待,他們心底的實況就暴露了出來:「這些人竟敢拒絕耶穌!?」誰說耶穌不可以被拒絕?實際上,耶穌對於被拒絕根本不感到意外。當祂差派十二門徒出去佈道的時候,祂說:「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路9:5);門徒卻想吩咐火從天降。

為甚麼這麼憤怒?為甚麼不可以被拒絕?「耶穌可以被拒絕,我卻不可以!」他們的「我」要比耶穌還要大。可能我們也有這樣的感覺:「被人拒絕,自尊受創、心靈受傷害,就是不行!」耶穌可以忍受,我們卻不可以!是嗎?

v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v53:「那裏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耶穌被拒絕全然因為祂將要完成的使命,被拒絕正是祂命運的一部分,是必需的、是無可避免的。要是我們說我們愛主,我們也得接受這樣的命運。你願不願意愛耶穌愛得這樣盡,甘於被人拒絕、被人傷害,放下自我,讓耶穌真的成為你的主呢?

結語——你愛主嗎?
當要走上「跟從耶穌」這條路的時候,我們看見有四種不同的態度:
有一些人會定下底線,只要不影響我的生活質素,只要不用進入不安全的範圍,我就跟從。
有一些人執著於一些將會成為過去的、或者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人和事物,不願意放下、不能夠將注意力放在永恆之上。
有一些人半心半意地走在前進的路上,在罪惡過犯之中眷戀不息,不肯放手。
也有一些人努力事奉,以為為主作工,卻原來心裏仍然自我中心、以自己為主,沒有全心奉獻。

你會是其中之一嗎?

今天,主仍然走在這一條面向耶路撒冷的路上,你是否願意向祂委身,再踏上呢?主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今天你愛主有多盡呢?

Sunday, May 13, 2007

蒙大恩的……

經文:路加福音1:26-38

引言——母親節
今天是母親節,願神賜福給每一位母親。
母親節主日,自然要從一些母親身上學習。聖經裏面有許多母親,她們各有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對我們有不同的提醒和教導。

今天跟你分享的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首先,讓我們先看一看馬利亞是誰。

一、馬利亞是誰?
路加福音1:26-27「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個童女那裏,是已經許配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

馬利亞是誰呢?經文彷彿給了我們不少的資料。首先她住在拿撒勒城;拿撒勒城位於加利利海的西面大概15哩。可是拿撒勒這個地方,在舊約和兩約之間的文獻都沒有提及,大概它是一個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

此外,經文告訴我們馬利亞是一個童女,意思是說:她是一個還沒有出嫁的女孩子。按照當時猶太人的傳統,不管是男孩或是女孩,很早就已經被安排了婚事;一般來說,大概十二、三歲就已經成婚。當時馬利亞雖然還沒有出嫁,但她已經許配了約瑟,所以我們可以估計她大概是十一、二歲罷。

那麼馬利亞是誰呢?我們發現經文的資料看似不少,實際上卻不足以讓我們知道馬利亞是誰;就是最基本的,她是哪一個支派的?她的父親是誰?這些經文都沒有說。我們只知道她住在拿撒勒城、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已經與人家訂了婚約,這個時候大概正在等候出嫁。

可能在拿撒勒城裏面住了不少這樣的小女孩,馬利亞只是其中之一,沒甚麼特別。

二、「主和你同在」
這個沒甚麼特別的小女孩卻被萬代稱為有福,天使也兩次宣告她是蒙恩的。究竟她蒙了甚麼恩呢?

路加福音1:28-33「天使進去,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想這問安是甚麼意思。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

天使對馬利亞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這卻不是一句簡單的問安。在舊約聖經裏面,「主和你同在」這句話出現過幾次,大多數是對一個被神選召、在救贖歷史上有份參與的人說的。譬如在創世記26:24,神應許以撒說:「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要賜福給你」;在創世記28:14,在雅各的夢中,神對他說:「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那裏去,我必保佑你」。此外,在出埃及記3:12,當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祂也對摩西說:「我必與你同在」。還有士師記6:12,神的使者對基甸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後來當神呼召先耶利米向將亡的猶大宣講神話語的時候,祂也應許耶利米:「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1:8)

在這樣的背景底下,馬利亞知道這一句問安是不尋常的,所以她的反應是「驚慌」、「反覆思想這樣問安是甚麼意思」。在祖宗傳統之下,「主和你同在」是關係到神的拯救,是神要興起一些人來參與救贖的工作,馬利亞只是住在一個小城裏面的一個沒有甚麼特別的小女孩,她可以做甚麼?

神要她做甚麼?天使接著告訴馬利亞,似乎很簡單,上帝要她做媽媽。這不是一個很特別的呼召,在創世記第一章,神就已經對亞當夏娃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不過這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呼召。作父母的要擺上許多心力、時間、精神,還要不斷的犧牲和付出;沒有特別的呼召可能真的沒有足夠勇氣擔起這責任。

你說「不是,馬利亞的呼召不簡單,因為馬利亞懷孕要生的是耶穌」。是的,天使也宣告「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將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不過我們要知道,馬利亞當時對於這個宣告可能不是很明白,她對於耶穌的身份和工作可能不是很了解。

你記得耶穌十二歲那一年,祂獨個兒留在耶路撒冷、沒有隨大隊回拿撒勒。那時馬利亞的反應很強烈,由此就可以看出,馬利亞真的不是很了解天使的這番說話。可以說,在路加福音第一章,這個時候的馬利亞只是知道自己將要生一個很特別的小孩,這個小孩子將來要做一些很不平凡事情。

然而,我們又看見,儘管她不是很了解將來是如何,她的參與卻十分的重要。假如只為了要成就這事,只需要一個童女就可以;任何一個都可以。可是正因為任何一個都可以,因此我們也看見不是因為馬利亞有任何的特別,她根本就沒有甚麼特別,只是因為神選上了她,就是她了。

這一個沒有甚麼特別的小女孩,卻被神選上、委託完成救恩裏不可或缺的這一部分。你會不會也感到自己沒有甚麼特別,不認為自己可以做甚麼?原來不是的。要是神選上了你,就有可能委託你完成救恩裏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怎麼有這事呢?」
神選上了馬利亞,不過馬利亞仍然有疑慮,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路加福音1:34-35「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

這個不是答案的答案,我們今天自然馬上知道是甚麼意思。至少,馬太福音對於耶穌出生的記述幫助了我們,馬太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太1:18)。話雖如此,對於「從聖靈懷孕」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我們今天還是不太明白的。對於當時的馬利亞,就更是超過她的理解和明白的。馬利亞說:「怎麼有這事呢?」按照人的常識來說,這是沒有可能的。

天使的回答只道出了一點:一件沒有可能的事情成為有可能,唯一的原因是聖靈的能力。

可是天使沒有讓馬利亞再提出任何疑問就主動給她一個憑據讓她可以相信。路加福音1:36-37「況且,你的親戚伊利莎白,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男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已經有孕六個月了。」

天使告訴馬利亞,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在神一點也不是難題。伊利莎白的不育顯然在她的親屬之間成了一樁公開的事,所有人都知道。對當時的女性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羞辱。相信撒迦利亞和伊利莎白夫婦二人定必用嘗試過許多的方法,都沒有成功。

可是,在人看來沒有可能的事情,在神手中卻成為有可能。「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這句經文有一些譯本翻做:「在神沒有甚麼是沒有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God)。

馬利亞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這是沒有可能的。天使說出伊利莎白的例子,就是讓馬利亞明白,「在神沒有甚麼是沒有可能的」。沒有可能能的事情成為有可能,唯一的原因是聖靈的能力。

對你來說,是否有一些事情神委派給你,你覺得是沒有可能的?我甚麼也不懂、我不行的、我沒有學識、我的性格不適合……沒有可能的。

四、「我是主的使女,情願……」
天使說,連伊利莎白也可以懷孕,「在神沒有甚麼是沒有可能的」。經文記載,馬利亞後來真的去探望伊利莎白。我們不知道她是去求證,還是去「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路加福音1:41記載:「伊利莎白一聽馬利亞問安,所懷的胎就在腹裏跳動。伊利莎白且被聖靈充滿,高聲喊著說:你在婦女中是有福的!」啊,我們知道為甚麼在v26開首說「到了第六個月」了,我們也知道為甚麼要等這六個月了。胎兒要發展到某一個階段才可以表達情緒,伊利莎白的胎兒跳動,馬利亞才確實認信:「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

不過,在馬利亞去探望伊利莎白之前,她必須回應天使的宣告。她沒有說:「讓我去探望伊利莎白,看看事情是真的不是」。沒有。當天使宣告說:「在神沒有甚麼是沒有可能的」之後,馬利亞馬上就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v38)。

馬利亞的回應會不會是太快了?她似乎沒有想清楚。

整件事情的經過似乎很簡單:天使出現、宣告她將要懷孕、馬利亞覺得沒有可能,天使說:在神沒有甚麼是沒有可能的;於是她就答應了。她這樣就答應了?她到底有沒有計算清楚要付出甚麼代價?她有沒有想清楚她要承受怎麼樣的後果?

我們不忘記,路加記述這件事情時,一開始就已經告訴我們,馬利亞「已經許配大衛家的一個人,名叫約瑟」。已經許配的意思是雙方已經訂下了婚約。按當時猶太人的習俗,訂了婚約就已經是夫妻的關係,雖然還沒有正式迎娶,雙方也必須對對方負責。假如在這個時候發現其中一方不忠,也算是犯了姦淫。因此,我們才會在馬太福音1:19讀到,約瑟因為馬利亞未過門已經懷孕,「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

也因此,我們知道,馬利亞接受神這個委派的時候,她要付出的代價,和她要承受的後果是何等嚴重。

馬太告訴我們,約瑟是個義人,所以他想暗暗的與馬利亞解除婚約就算了。事實是,根據猶太人的律法,他有權將她交給公會審理,這樣馬利亞必然被判有罪,會被人用石頭打死。

儘管約瑟不會這樣做,但按正常來說,他準會與她解除婚約。假如真是這樣,馬利亞就會失去她本來可能擁有的幸福生活。對於一個普通的女孩子來說,結婚生子是平常不過的事情。約瑟還有一技旁身,將來的生活大概應該無憂,前面的日子可以預算的是安定、平穩、幸福、愉快;接受神的委派,就會把這一切都打亂了。馬利亞有沒有計算過她會有怎麼樣的損失呢?

馬利亞究竟是低估了代價,還是她無知呢?還是,天使所說的已經足夠讓她安心做這個決定呢?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使女,就是奴僕;主人的說話,奴僕是沒有權反對、沒有權拒絕的。然而,馬利亞卻不單以自己為奴僕自居,她不是因為沒有權拒絕而接受這個託負,她是「情願」按照天使所說的就在她身上。

前兩天出席小組時剛好讀到馬太福音,主耶穌教導門徒:「有人想要告你,拿你的裏衣,連外衣都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按照別人的要求來做是被逼的,心裏不愉快的;超越要求的就是你甘心情願而作,你就會樂意了。

是甚麼原因以致馬利亞會超越了奴僕的要求,情願神的旨意成就呢?路加福音1:46-55這樣說:「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為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他用肪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裏妄想,就被他趕散了。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

馬利亞沒有把神的委派看作是一件奴僕的差事,而甘心情願的讓神的旨意透過她成就,因為她不是看見神在用她做甚麼,她是看見神使她被抬舉;她看見神的憐憫,她看見神要成就對以色列的應許。

要是你只看見神要使用你完成某一件事情,你自然會有被逼的感覺;可是如果你看見神要恩待你,你自然會情願神的旨意在你身上成全。

結語——作為母親
1. 妳作為母親
我很喜歡在母親節分享馬利亞的故事。原因之一當然因為她是一個母親。有些時候我們難免覺得馬利亞這個母親實在太典型了,我們很難學效。假如我的兒子是耶穌那就好辦得多了,他一定會很乖巧、很聽話,他一定會自動自覺做功課、作家務,不用我操心。不過正如我剛才所說,馬利亞接受這個委託時並不知道將來是怎樣的。

儘管你的兒女不是耶穌,你跟馬利亞有一點是相同的。馬利亞作為耶穌的母親,她只是接受委派,負責生育照顧這個兒子;耶穌自有祂要完成的使命,祂不屬於馬利亞。

今天你面對同樣的呼召。作為母親的妳(作父親的也是一樣)可能也聽過詩篇127:3「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可是這份產業不是屬於妳的,只是交給妳託管。偏是妳要為這份產業負上責任,因為神也吩咐:「要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這難免成為很大的張力,妳要負責教導,可是更要緊記著他不是屬於妳的。

還記得上兩次講道時提到女人有很強的傾向想要控制、駕馭事情。這一種控制和駕馭,很容易出現在對待兒女的身上。我這樣說,妳可能不喜歡聽。有姊妹回應我說:「讓你做了別人的媽媽你就知道」。她這一句說話彷彿很合理,我沒有試過所以不知道。可是後來我想到,雖然我沒有機會做媽媽,不過我可有機會做了人家的女兒幾十年,對於母親與兒女的關係多少有一點經驗。

兒女到了某一個年紀就要開始建立自己的思想、性格,要學習獨立思考和分析。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經歷過的,只究竟甚麼時候到達這個階段則因人而異。假如我們不能夠敏銳洞悉這一點,以致我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衝突和磨擦就會出現。

在馬利亞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的是:她看得見自己的身份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主的旨意成就在她身上。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兒女將來有多偉大,我們只是接受神的委託生養兒女、受託教育他們。我們是把他們視為自己的產業,還是我們尊重神對他們的旨意呢?我們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的身上呢?還是我們本著真理來教導他們呢?請原諒我這樣說:很多時候,我感到一些父母平常不管表現得多麼謙卑,在教導兒女的時候就不自覺的流露了一些驕傲,必得要兒女隨自己的喜好而行。

這一點馬利亞也有很好的提醒。當她在聖殿找到耶穌、責備祂讓她擔心,你記得耶穌的回答嗎?祂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要是我們想像自己的兒女這樣的回答,你要怎樣回應?你豈不會責備他「駁嘴」嗎?當時馬利亞並沒有繼續責備祂,而是把這一切都存在心裏。我們有沒有仔細認識我們的兒女,明白他們的想法?還是以自己本位來評價他們呢?

我們自己有沒有在神面前領受真理的教導,以致我們能夠把兒女帶到真理之中?還是我們的價值觀與世人無異,為了把兒女放進所謂好的學校,寧願把他們放入沒有宗教背景、甚至是異教信仰的教育機構裏面?

甚麼對我們的兒女是好、甚麼是不好,讓我們都能夠以神的標準來審視。

2. 你作為母親
對於我們其他人,儘管我們現階段不是母親,或者永遠沒有機會作母親,馬利亞對我們也有啟迪。

馬利亞只是一個沒有特別的小女孩,可是當神選上她的時候,她就能夠承擔救恩裏面不可或缺的這一部分。神有沒有選上你?有啊!今天你已經聽到這一個呼召了。保羅說他以福音生了哥林多信徒,他如同母親一般乳養他們。今天,神也呼召你為祂生育、乳養祂的兒女。你會否學效馬利亞那樣,承認自己作為神的僕人使女,情願神的旨意成就在你的身上呢?

你會不會以為自己沒有甚麼特別,以致不接受神的委派呢?你會不會認為沒有可能,以致你抹煞了在神沒有甚麼是沒有可能的?你會不會不肯犧牲本來預算得到的安定平穩的生活,以致你不肯踏出一步呢?

弟兄姊妹讓我們回想,你起初相信耶穌的時候,是誰回應了神的呼召,乳養你、培育你使你成長?假如昔日沒有他們,你會怎樣?今天,神仍然需要這樣的人起來承擔照料培育的工作,以玫一代一代的信徒能夠相繼起來,延續救恩的歷史,成就神的國度。你有沒有留意教會裏面弟兄姊妹需要關懷、餵養?你有沒有留意小組裏面組員需要支持、守望?

你願不願意回應這一個呼召?

馬利亞被稱為蒙大恩的女子,因她被神選上委派她成就這重要的託負,她接受神的委派,因此萬代都稱她為有福。天使對馬利亞說:「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今天神同樣對你這樣說: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神已經選上了你,你是否願意接受這個託負?

Sunday, April 22, 2007

一生中最怕

經文:路加福音8:40-56

引言——你怕甚麼?
你最害怕甚麼?蟑螂、蛇蟲鼠蟻?假如我的問題是:你最害怕甚麼事情發生?你的答案又是甚麼呢?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兩個關於害怕的故事。

I. 一生中最怕
第一個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8:40-48「耶穌回來的時候,眾人迎接他,因為他們都等候他。有一個管會堂的,名叫睚魯,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到他家裏去;因他有一個女兒,約有十二歲,快要死了。耶穌去的時候,眾人擁擠他。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醫生手裏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她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說:夫子,眾人擁擁擠擠靠著你。耶穌說:總有人摸我,因我覺得有能力從我身上出去。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就戰戰兢兢的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把摸他的緣故和怎樣立刻得好了,當著眾人都說出來。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事情開始的時候,耶穌剛從另一個地方回到加利利。有一個人名叫睚魯,已經在那裏等候耶穌,因為他那個十二歲的獨生女兒病了;他逼切想耶穌醫好她。還有一大群人也在此迎接耶穌、等著他回來。為甚麼等祂回來呢?可能只是想見一見祂、聽一聽祂的教訓、趕熱鬧;也許他們是陪伴著睚魯在等候耶穌。反正,當耶穌出現,他們就一擁而上,團團的把祂圍著。

(a) 患血漏婦人害怕的是甚麼?
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女人夾雜在人群中間,悄悄的走近耶穌。來到祂的後面,又悄悄的伸出手去觸摸耶穌衣裳的繸子。經文讓我們看見這個女人小心翼翼,不讓任何人知道。事實上,若不是耶穌問是誰摸祂,根本就沒有人知道這女人的存在。就是當耶穌問了以後,我們看見這女人依然想要隱藏。唯有當耶穌堅持要找出這個摸祂的人,她才戰戰兢兢的承認。看得出來她很害怕。她害怕的究竟是甚麼呢?

路加介紹這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醫生手裏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睚魯的女兒十二歲,剛好這個女人患病也是十二年;過去的十二年,當睚魯的女兒為她的家庭帶來歡欣的時候,這女人就正是受著疾病的纏磨。

患病十二年帶來的不只肉體上的痛苦。她的病也讓她與人隔離。根據利未記所說,凡是患上漏症的,無論男女都成為不潔淨,任何人與這些患漏症的人接觸的也成為了不潔淨。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她的家人、朋友都避免與她接觸。十二年來,她就是這樣過著被人離棄的生活。

除了肉體的痛苦、家人朋友的離棄,她還在經濟上遇上困難。經文說:她「在醫生手裏花盡她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她可能已經要倚靠別人賙濟才可以過活;最難過是,儘管她花盡了一切錢財,她的病也沒能醫好。不但肉體受著折磨、親友離棄、經濟拮据,根本連痊癒的機會也沒有。

然而,她知道耶穌可以醫治她,所以她來到耶穌的後頭,偷偷的摸耶穌衣裳的繸子,她相信只要摸著耶穌的衣裳就夠了。事實正是如此,當她摸耶穌的衣裳繸子,血漏馬上就止住了;她痊癒了。

既然已經痊癒了,為甚麼還要害怕呢?

這女人跟其他尋求耶穌醫治的人有很大的分別。其他人多是直接的來到耶穌跟前求醫治,痊癒之後也會讓四周的人知道。患病這麼多年的,一旦得到康復,必定滿懷興奮的告訴別人,讓人分享他的快樂。可是這女人卻想要靜悄悄的離開;就是當逼不得已要承認的時候,她的戰戰兢兢也讓我們看見,即便是得到醫治,她還是感到害怕。她害怕的是甚麼呢?

她是怕眾人不放過她嗎?畢竟她在得醫治之前混在群眾之中,已經令許多人變成不潔淨了。還是她害怕耶穌不願意醫治她呢?她相信耶穌可以治她,但耶穌是不是願意呢?要是耶穌不願意讓她治好,要是耶穌要收回她的醫治,那怎麼辦?

這個血漏的女人最害怕的是,她希望得到的醫治卻得不到;她害怕她已經得到的醫治會失去。

(b) 睚魯害怕是甚麼?
我們不忘記還有睚魯在等著耶穌。第二個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8:49-56「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了。耶穌聽見,就對他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耶穌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約翰、雅各,和女兒的父母,不許別人同他進去。眾人都為這女兒哀哭捶胸。耶穌說: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他們曉得女兒已經死了,就嗤笑耶穌。耶穌拉著她的手,呼叫說:女兒,起來吧!她的靈魂便回來,她就立刻起來了。耶穌吩咐給她東西吃。她的父母驚奇得很;耶穌囑咐他們,不要把所作的事告訴人。」

故事一開首我們已經看見睚魯在擁擠的人群當中,等候耶穌回來。耶穌回到來之後,他馬上把握機會邀請耶穌到自己家裏去醫治那快要死去的女兒。我們也看見耶穌馬上回應,隨他回家去。

耶穌去的時候,眾人擁擠祂;我們相信睚魯應該在耶穌身邊與耶穌一起前行。所以耶穌與這個患血漏的女人談話的時候,睚魯是在場的。你可以想像睚魯是怎麼的心情嗎?

睚魯是誰?經文介紹他是管會堂的,是當時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負責管理會堂的事務。他「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到他家裏去」。馬可記載他是「再三的求」耶穌的(可5:23),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如何痛愛他的女兒。

在他如此焦急希望耶穌馬上去到他家裏的時候,耶穌偏偏因為這個女人的事情耽誤。v50當有人來報告他的女兒已經死了的時候,耶穌叫睚魯「不要怕」,有另一個聖經版本翻譯做:「不要再害怕下去」。

耶穌知道睚魯來找祂之前一直在害怕。他所愛的女兒快要死了,他怎麼能不害怕呢!我們也可以想像,當耶穌停下來堅持要找出摸祂的人時,睚魯一直在害怕;當那個女人拖延了許久才出來面對耶穌的時候,睚魯一直在害怕。

睚魯最害怕的是:他要失去他心所愛的女兒;他最害怕的是,他想要得到拯救的卻得不到。

這兩個人物,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耶穌身邊,他們有相同的害怕;他們害怕自己想要得到的卻得不著,他們害怕自己不想失去的卻要失去。也許你也有相同的害怕:已經擁有的害怕失去,希望得到的害怕得不著。

II. 不要怕
(a) 可以嗎?
耶穌對睚魯說:不要怕,不要再害怕下去了。當你正在害怕的時候,要你不害怕,可以嗎?事實是,越是要自己不要害怕,就越是害怕。「害怕」原是不受控制的。


那個患血漏的女人,當耶穌堅持要找出摸祂的人是誰時,她知道不可以隱藏,就戰戰兢兢的來俯伏耶穌腳前;她很害怕。她怎麼能不害怕呢?她是偷了耶穌的能力來治好自己,耶穌是有權取回來的。她正是害怕耶穌要收回她已經得到的醫治。

還有睚魯,當耶穌要睚魯不要怕之前,他一直都在害怕。他怎麼會不害怕呢?他獨生的女兒快要死了。他正是害怕失去這個女兒。

(b) 怕與信共存
耶穌說:「不要怕,只要信!」是否表示,相信就不會害怕?我們再看這兩個人物,他們兩個都害怕,可是他們兩個都是相信的。

這件事在馬可福音也有記載,馬可5:27-28說,這個患血漏女人,「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她聽過耶穌的事,就是聽過耶穌吩咐污鬼從一個人身上出來、聽過耶穌治好了西門的岳母、聽過耶穌潔淨長大痲瘋的、聽過耶穌治好那個被人用擔架從屋頂吊下來的人、聽過耶穌醫好那個右手枯乾的人、聽過耶穌治好百夫長的僕人;甚至她可能聽過耶穌叫拿因城那個寡婦的兒子復活。她就是聽了這些,她相信耶穌有醫治的大能、有叫死人復活的大能,所以她相信耶穌也能夠醫治她。

馬可告訴我們,她的信心其實很大,她相信只要摸一摸耶穌的衣裳就足夠叫她痊癒。她不是不相信,可是她還是害怕。

睚魯又怎麼樣呢?睚魯的信心也是不小的。馬可福音5:23說,睚魯俯伏在耶穌腳前,「再三的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癒,得以活了」。

睚魯作為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他當然知道猶太教中許多人對耶穌心存敵意,睚魯甘冒被這些宗教領袖批評和責難,來俯伏在耶穌腳前,再三求耶穌,可見他是相信,只要耶穌願意去按手在他女兒身上,她就能夠活命。他不是不相信,可是他還是害怕。

也許我們也一樣,我們不是不相信耶穌,我們相信神有能力拯救、有能力醫治,有能力為我們解決一切的困難,但是我們的害怕還是存在。

為甚麼主耶穌明明說「不要怕,只要信」,我們偏是「一邊信,一邊怕」呢?約翰壹書4:18說:「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我們雖然相信但還是害怕,原來是表示我們在愛裏未得完全。

III. 只要信!
耶穌對那個患血漏的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祂又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耶穌所說的這一份使他們得著平安、得著拯救的信心,究竟是怎樣的信心?

(a) 懼怕裏含著刑罰
也許我們轉一個角度來問,我們為甚麼會害怕呢?我們害怕,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估計事情會有不好的後果。

患血漏的女人害怕耶穌收回醫治,這樣她就會再次受到疾病折磨、再次被親友離棄。睚魯害怕耶穌救不了他的女兒,這樣他就會失去他心愛的人。

主耶穌希望我們擁有的信心,是能夠帶給我們平安的信心,就正如祂對那血漏婦人所說的「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只有當我們相信事情的後果不是不好的,這一種平安才會臨到。

前一陣我按著讀經表讀創世記。到完結時就讀到這一種無論事情如何發展也無須懼怕的平安。創世記50章記載,雅各年邁、壽數滿足而死。50:15這樣說:「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就說:或者約瑟懷恨我們,照著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足足的報應我們。」於是,他們專誠再到約瑟那裏向他請罪,又甘心作約瑟的奴僕,期望他能夠寬恕他們,不下手加害他們的家眷。然後在50:19-20,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約瑟雖然被兄長出賣,可是他看見事情的後果並不是不好的,他因此認識到「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神使用約瑟十個兄長的惡意來成就祂拯救全以色列民的計劃。

我們懼怕,因為許多的時候我們只從眼前的事情和遭遇來估計後果。如果我們認為好的東西沒有得到,譬如說:一份工作、一段感情、一個機會、一份讚賞;如果我們不想失去的偏失去了,譬如說:那份工作、那段感情、那個機會、那份讚賞;我們猜想這樣的後果是不好的。那我們只是看見事情壞的一面,卻沒有認識清楚:「神的意思是好的」。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麼?」(太7:11)有些時候,神讓我們得不著、或者失去,祂的意思是好的。

耶穌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這份信心,就是不單只相信神有能力拯救、有能力醫治、有能力勝過死亡,也是相信我們縱然遭遇上我們眼中看為不好的事情,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以致我們有信心無須再在懼怕之中生活。

(b) 神的愛完全
約翰壹書4:18說「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我們知道完全的愛不是從我們而來的;完全的愛只有從神而來。神的愛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神的愛有多完全呢?

不多久之前,我出席一個小組,與他們一起查考希伯來書,當中讓我發現神完全的愛其中一些元素。希伯來書4:12-13這樣說:「神的道是活潑的,是大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神的道,一般是指聖經,可是也可以理解是主耶穌。要是這樣理解,你讀這段經文時有甚麼的感想?我們心中的思念和主意,耶穌都能夠辨明;被造的一切都在祂面前顯露出來,萬物在主的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

對你來說,主耶穌知道你一切的思念和主意,會不會讓你感到害怕呢?還是剛好相反,既然在主的眼前我根本就無從躲藏,豈不是可以更無所懼怕的向祂敞開我的心思意念嗎?

神的愛完全,正是在於祂認識我們每一個人最深處的思念和主意,正如詩篇139篇裏面所說:祂鑒察我們、認識我們,我們一切行動作為祂都知道,我們舌頭上的每一句說話祂都曉得。然而,祂沒有因此懲罰我們、嫌棄我們;相反的,祂在我們前後環繞我們,按手在我們身上;祂的手引導我們、扶持我們。如果你是誠實的,你就會知道埋藏在自己心底最深處的惡和罪是何等可憎,可能自己也接受不了。唯有神才有這份完全的愛來接納我們、赦免我們。

神的愛完全,祂認識那個最真實的我,而且接納這樣的我。這一份完全的愛就能夠把懼怕除去。而且「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祂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29:11)。這一份完全的愛,就足以把我們的懼怕除去。

(c) 把懼怕除去
「不要怕,只要信!」我們從血漏婦人和睚魯的故事看見,在「害怕」過渡到「相信」的過程當中,我們可能要經歷很大的起落,不是開心的喜樂,而是好像過山車那樣的起落。

那患血漏的婦人得到醫治之後本來想靜悄悄地離去;得到醫治對她來說已經心滿意足了;可是,耶穌卻逼使她必須面對她心底的懼怕。當她面對耶穌,面對耶穌可能收回醫治的時候,她才能得著耶穌賜給她全人的醫治,她才可以真真正正地平平安安的回去。

睚魯來到耶穌的面前,本來他只是來尋求病得醫治,耶穌卻讓他經歷死人復活。在他得著這一份使他得救的信心以前,他卻必須面對他所懼怕的,他必須先失去他的女兒,他才能夠經歷耶穌是賜人生命的主,他得回的生命就不止是此世的生命,也包括在天家永恆的生命。

有些時候,我們就是會失去不想失去、會得不著渴望得著的。當事情的結果臨到是我們不希望的、是我們不願意接受的,這時我們的信心會蒙上陰影。就是儘管我們會繼續相信,可是我們的信仰卻存著懼怕。唯有當我們相信「神的意思是好的」、當我們能夠坦然的來到神面前向祂赤露敞開、揭示我們心底最深層的害怕,並且相信神有完全的愛,懼怕才會除去。

結語——你信甚麼?
你信甚麼呢?你所相信的神是不是擁有完全的愛、能夠接納你呢?你所相信的神是不是懷著賜平安的意念、祂的意思都是好的呢?

不要怕,只要信!我們不能夠叫自己不害怕,可是我們能夠牢牢的記著神的意思是好的,祂的愛是完全的。祂的愛既完全,就把我們的懼怕除去。

Monday, April 02, 2007

主要用牠

經文:路加福音19:28-40

引言:主已經預備好了
下個主日就是復活節假期了,你可有預備好怎樣渡過呢?不是說你會做甚麼、會參與哪些活動,我是問你有沒有預備好。

今天的經文,路加福音19:28-40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預備好要完成祂來世上的使命。事實上,從9:51耶穌已經開始預備這一個時刻。9:51這樣說:「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加記載,耶穌一直在加利利一帶傳道,直到這個時候,他才起程上耶路撒冷去。

而且祂知道,上耶路撒冷去祂將要有怎樣的遭遇。路加福音18:31,耶穌對十二個門徒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寫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另外在19:11-27,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指出有一些人不願意祂作王。所以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前已經知道祂走上的是一條苦路。祂已經預備好。其他人預備好了沒有呢?

一、驢駒預備好了嗎?(19:28-34)
我們先看路加福音19:28-34「耶穌說完了這話,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將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裏,就打發兩個門徒,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進去的時候,必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沒有人騎過的,可以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甚麼解牠,你們就說:主要用牠。打發的人去了,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解驢駒的時候,主人問他們說:解驢駒作甚麼?他們說:主要手牠。」

橄欖山在耶路撒冷的東邊,大概只有半公里的距離。一直以來,福音書記載耶穌到任何地方去,無論遠近都是走路前往的,從沒有記載耶穌騎上任何牲口。然而,偏偏來到這個橄欖山,耶穌才要找來一隻驢駒,是否因為距離太遠?抑或因為祂感到疲累?

從祂差派人去找這驢駒的過程,我們發現,這隻驢駒也已經預備好了。而且耶穌知道牠已經預備好了。

當他們一大群人來到接近伯法其、伯大尼的橄欖山的時候,耶穌吩咐兩個門徒去對面的村莊。從耶穌的說話,我們很容易有一個錯覺,以為耶穌吩咐門徒去拿回一些屬於祂的物件。祂準確地知道那隻驢駒的位置,知道祂是拴在那裏,祂甚至知道有人會問門徒為甚麼解開牠;就好像是祂把牠拴在那裏,現在吩咐門徒去取回來。可是,當門徒到達了村子、找著了驢駒、被人問起的時候,我們才知道牠另有主人。

但主耶穌卻知道這一切。就如祂知道自己上耶路撒冷的遭遇將會是怎樣。

這匹驢駒是從沒有人騎過的。牠就一直等待著某一天有人來取。驢駒的主人也預備好將會有這樣的一天。當門徒去解開驢駒的時候,驢駒的主人問:解驢駒作甚麼?這是一句很平常的問題,並不表示他們真的感到意外;而且他們對於門徒的回答顯然十分滿意。當門徒按照耶穌所說的回答之後,路加沒有記載驢駒主人有怎樣的反應。馬可則告訴我們:「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11:6)。那就是說,驢駒的主人早已經知道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匹驢駒遲早也會有人來取去的。他已經預備好了。只等有人來說「主要用牠」,他就讓他們牽去。

很有趣地,對於這匹驢駒為甚麼會預備好,我們所知的不多。驢駒的主人怎樣知道這匹驢駒甚麼時候要用呢?他又是否知道是誰人、在甚麼場合騎上這匹驢駒呢?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只是知道耶穌知道這匹驢駒已經預備好了。而這個就正是祂需要用得著牠的時候。

二、門徒預備好了嗎?(19:35-38)
這匹驢駒預備好了。這匹驢駒的主人預備好了。其他人呢?門徒又如何呢?讓我們看路加福音19:35-38「他們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著耶穌騎上。走的時候,眾人把衣服鋪在路上。將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欖山的時候,眾門徒因所見過的一切異能,都歡樂起來,大聲讚美神,說: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

在這件事情裏面,我們發現門徒有高度的參與。牽來這匹驢駒之後,他們把衣搭在驢駒之上、將耶穌放上去,然後又將衣服鋪在路上、大聲讚美神。

從他們的一連串行動,我們會以為他們預備好了。看清楚一點,這個段落記載的每一個行動都有舊約的根據。從這些行動,我們可以看見門徒的心思。

首先,他們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駒上面,扶著耶穌騎上。我們可以在列王記上1:33-34找到這個典故。大衛對祭司撒督和先拿單說:「要帶領你們主的僕人,使我兒子所羅門騎我的騾子,送他下到基訓;在那裏,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要膏他作以色列的王。」在以色列的傳統,君王登基的時候是騎著驢駒去的。

然後,他們將衣服鋪在路上。列王記下9:13記載當先知以利沙派人去膏立耶戶作以色列王的時候,與耶戶一起的人「就急忙各將自己的衣服鋪在上層臺階,使耶戶坐在其他;他們吹角,說:耶戶作王了!」將衣服鋪在路上是要迎接一個被揀選的君王的禮儀。

當然最明顯的是門徒口裏的說話。v38他們大聲讚美神,說:「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這是引用詩篇118:26的經文,不過門徒卻加入了自己的意思。詩篇118:26原本只是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但門徒在這裏指明「奉主名來的王」就顯出他們心裏想要耶穌作王。

門徒有這樣的想法也不為奇。撒迦利亞書9:9就曾經預告:「看啊,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不錯,耶穌作為君王,騎著驢駒來到耶路撒冷,本應是來接受加冕、接受擁戴。然而,耶穌作為君王,卻不是門徒心目中的君王。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耶穌三次向他們預言祂將要受許多的苦、被交在人手裏、被戲弄、凌辱、鞭打、殺害……;然後,路加告訴我們:「這些事,門徒一樣也不懂得」(路18:34)。他們心目中想著的是耶穌成為君王之後,自己可以坐在高位之上。他們不明白耶穌作為加王的意思。其實,門徒還沒有預備好。

三、其他人預備好了嗎?(19:39-40)
那匹驢駒預備好了,那匹驢駒的主人預備好了;但門徒還沒有預備好。那麼其他人呢?其他人預備好沒有呢?

路加福音19:39-40「眾人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說:夫子,責備你的門徒吧!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

當時在門徒中間的法利賽人禁不住要求耶穌責備門徒。這幾個法利賽人可能嫉妒耶穌;他們也可能覺得門徒情緒太高漲,如此明目張膽的歡呼可能會引起統治者疑慮,畢竟,之前有幾個法利賽人也曾警告耶穌要離開,因為希律想要殺祂(路13:31)。怹們不明白,耶穌真的是要來作王的彌賽亞,祂配得這些稱頌和讚美。

門徒沒有預備好,因為他們以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就建立神的國、自己作王。這幾個法利賽人沒有預備好,因為他們以為耶穌只是夫子、是老師;他們沒有認識清楚耶穌的身份。

耶穌說:假如門徒「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事實上,當時除了門徒以外,沒有其人也加入讚美的行列。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按照舊約的傳統,祂是來接受加冕、接受擁戴。然而整個過程,我們看不見耶路撒冷城的百姓出來迎接。

在路加的筆下,應該歡呼擁戴耶穌、應該為耶穌加冕的人消聲匿跡,只剩下一群門徒,和城外的石頭。

門徒沒有預備好,眾人中的法利賽人沒有預備好,就連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沒有預備好。

假如門徒預備好,他們就不會當耶穌被捉拿的時候不認祂、捨祂而去。假如法利賽人預備好,他們就不會當祭司長、文士和百姓的長老設計殺害耶穌的時候保持緘默。假如耶路撒冷的百姓預備好,他們就不會當彼拉多要釋放耶穌的時候反而高叫「釘他十字架」。

沒有,他們都沒有預備好。

結語——沒有棕枝的棕枝主日
今天是受苦節前的最後一個主日,在教會年曆裏,今天被稱為「棕枝主日」。主前第二世紀,猶太人曾經起義革命爭取到一百年的獨立;當時帶領革命的人就是與百姓一起揮動棕樹枝進入耶路撒冷、奪回聖殿。

然而,在路加筆下,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沒有棕樹枝。耶穌作為君王,祂是謙謙和和的來到自己的地方。祂來不是要搞革命、爭取政權。祂來是要捨棄。

(a) 榮耀的主捨棄榮耀
當耶穌起程上耶路撒冷的時候,祂知道「先知所寫的一切話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將要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耶對於將要發生的事不是無知無覺,祂被自己的門徒出賣也不是誤信於人、被奸人所害。相反的,祂知道誰會出賣祂,祂也知道門徒會離棄祂。這一切都在祂意料之中。祂曾經很清楚地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10:18)

當耶穌起程上耶路撒冷的時候,祂預備好要捨棄自己的生命、祂預備好要捨棄自己的尊嚴、祂預備好要捨棄自己的榮耀。在預備記念耶穌受難的這段日子,你有沒有預備好要為耶穌捨棄些甚麼?

(b) 其他人都捨棄耶穌
門徒沒有預備好,他們以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要作政治、軍事的君王;他們還沒有學懂捨棄的功課。他們執著要以耶穌做他們心目中的王,就是帶領革命、推翻羅馬政權,他們卻沒有看見耶穌作為君王是受苦的僕人,是謙謙和和的,將榮耀歸於至高的神、將天上的平安帶給地上的人。他們歡呼讚美神,因為他們曾經見過耶穌所行的一切異能,他們知道這就是彌賽亞,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以致他們不能明白耶穌所說一切關於祂將要受苦、被殺的說話。他們沒有捨棄自己的想法,所以當耶穌被捉拿的時候,他們四散逃命、選擇捨棄耶穌。

同樣地,我們看見法利賽人沒有預備好接受這位耶穌是彌賽亞,他們一直就只視耶穌為夫子、老師。雖然看見耶穌所作的、聽見耶穌所說的,他們仍然只是從人的角度來認識耶穌。祂的說話帶有權柄、祂解釋聖經有獨特的睿見、祂以權柄趕鬼治病,但他們不相信耶穌是君王。他們不希望看見祂被希律捉拿,不過當耶穌真的被捉拿的時候,他們就寧可犧牲他來保住社會安定。因此,當祭司長、文士和民間的長老捉拿耶穌,要交給外邦人定祂死罪的時候,這些法利賽人保持緘默,寧可捨棄耶穌。

(c) 驢駒和祂的主人進入耶穌的受苦
整件事情裏面,就只有驢駒的主人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預備好。我們不知道那隻驢駒是多大。我們只知道祂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牠自出母胎就被分別開來,預備有一天要背負這位君王進入耶路撒冷。

我們看見,當門徒到村子去找這隻驢駒時,牠就在那裏。根據耶穌的指示,牠應該被人綁在一個當眼的地方,一進入村子就會看見的。我們不知道祂被拴在那裏多久。牠的主人也不知道在哪一天會有人來拿走牠。也許每一天牠的主人都把牠帶出來、拴在那裏等待一個人來說「主要用牠」。

驢駒的等待、驢駒主人的信守,成為這一次耶穌以君王姿態進入耶路撒冷的關鍵。環繞在耶穌四周的門徒沒有預備好,耶穌要來作王的耶路撒冷城沒有預備好;就只有這一匹驢駒的主人預備好進入耶穌的受苦。

「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耶穌來預備好捨棄自己的生命、捨棄自己的尊嚴、捨棄自己的榮耀。你有沒有預備好要為耶穌捨棄些甚麼?你會好像門徒和其他人那樣捨棄祂呢?抑或會好像這匹驢駒和牠的主人那樣預好進入耶穌的受苦呢?

Monday, March 12, 2007

跟從耶穌的婦女

經文:路加福音8:1-3

引言:女性地位高漲
二月中留意到一些新聞報導,說全港百萬富豪比例首次出現女多於男的現象:女性佔51%,男性佔49%。無可否認,今日香港女性的地位及獨立自主,較之於以前的世代是最高的。

當然,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受惠於多方面,教育普及、經濟轉型、社會制度轉變、人力資源重新分配等都使女性就業機會大大增加,從而使女性能夠獨立自主、地位也因而提高。

無巧不成話,在這個百萬富豪比例的現況公報之後不久,在二月下旬,政府發表了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在人口比例方面,十年前女性與男性的比例是1000:1037,到了2006年是1000:961;不是男人少了,而是女人多了。造成這個差距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本地男性返內地娶妻的人數在過去十年增力了17%。另一方面,未婚女性的比率十年前是28.9%,到2006年上升至30.7%。該報導又說:未婚的女性一般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的。

這些數字代表甚麼呢?我們稍後再說。

我們先看今天要分享的經文,路加福音8:1-3「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一、跟從:不分男女
路加福音八章記載的時間大概是耶穌在地上工作的中段時期,已經有很多人認識祂。路加福音五章記載,耶穌呼召彼得、雅各、約翰時,祂已經很受歡迎;到第六章,祂從跟從的群眾裏面揀選了十二使徒。然後來到第八章,路加特意用了幾節經文記載跟從耶穌的婦女。嚴格來說,只用了兩節經文,篇幅雖然短,對我們而言是重要而珍貴的。

經文告訴我們,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去佈道、傳神國的福音,和祂同去的有十二使徒;然後v2說「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除了十二個使徒之外,還有幾個婦女。

還記得當耶穌在革尼撒勒湖邊教訓人時,有一大群群眾擁擠著祂(路5:1)。現在那一大群群眾已經回家了,『耶穌到我家鄉來,我去看看祂、聽聽祂的道理,沒有問題。可是祂要周遊各城各鄉,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空閒、有時間的啊。』各人都有自己的忙碌、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一大群擁擠的群眾,就只剩下十二個男人和幾個女人。

8:2有一個很重要的連接詞:「還有」。在路加的筆下,這十二個男人和那幾個女人是並排的、一起的,是沒有等級分別的。按照當時的文化,一般拉比是不會接納女門徒的,更遑論讓她們跟隨到各處去。耶穌卻從沒有將婦女看作次等,這一點在路加福音多有描述。

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這個呼召向男人,同時向女人發出,只在乎聽見的人如何回應:
是否只在方便的距離就跟從,要走遠一點就不跟了?
是否只在舒適的範圍就跟從,要離開安全地帶就不跟了?
是否只是有空閒就跟從,要放棄手上的工夫就不跟了?

二、跟從:不論經歷和身份
耶穌的呼召對女人、對男人是一樣的,而人們的回應,也是不管男女也是一樣的:有接受的、也有不接受的。當耶穌揀選十二個門徒,要帶他們去周遊各城各鄉時,其他人各自回家去繼續自己的生活;這幾個女人卻選擇繼續跟從。這些婦女之中,第一個名字是我們熟悉的:抹大拉的馬利亞。

(a) 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在福音書裏出現得很多。很多人誤以為她是妓女,但路加告訴我們,抹大拉的馬利亞「曾經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是耶穌將她從被鬼附的生活裏釋放出來的。

被鬼附的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呢?福音書有不少描述。譬如格拉森那被鬼附的人,鬼使他不能自制地大叫大嚷,又用石頭打自己;人們就是用腳鐐鐵鍊鎖著他,也會被他掙脫;沒有人願意接近他,他只能獨個兒在墳塋裏生活(可5:1-20)。還有一個小孩被啞巴鬼附著,「無論在那裏,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可9:18)。

可以想像抹大拉的馬利亞被七個鬼附著,一直過著是怎樣的生活。她可能常常身不由己地大叫大喊;也可能控制不了自己,常常在街上跌跌撞撞。這些失常行徑讓人不敢接近她。可能她也變得身體枯乾、形容枯槁,她也不敢面對別人、不能接納自己。說不定她已經很久沒有離開家門,失去所有的社交生活,也沒有人願意接近她。

耶穌卻把她從這樣的生活中拯救出來,讓她重新被建立、重新過正常的生活。

抹大拉的馬利亞經歷這樣大的拯救,她怎樣跟從耶穌呢?耶穌要周遊各城各鄉,她跟從。不單這樣,幾卷福音書都記載,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一直陪伴在十字架下(約19:25),她又親眼看著耶穌被埋葬在哪一個墓穴(可15:47)。當耶穌復活之後,她也是第一批看見墳墓大石被挪開了的(約20:1);她更是主耶穌復活之後第一個向她顯現的門徒(可16:9、約20:11-18)。可以說,馬利亞經歷了如此大的救恩,以致在眾多門徒之中,她跟從耶穌是最貼近、最到底的。

儘管我們不一定有馬利亞的經歷,我們得著的救恩卻一定不下於馬利亞的。我們有沒有打算跟從耶穌到底呢?

(b) 苦撒的妻子約亞拿
第二個出現的名字是約亞拿。這個名字在路加福音24:10也有出現,她與抹大拉馬利亞一起,是第一批見證耶穌復活的門徒。聖經介紹約亞拿是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希律的家宰,大概是幫助希律管理他皇宮事務的一個大臣。可見約亞拿應該是上流社會的名女人。

一位名流貴婦為甚麼會跟從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呢?約亞拿也是有很特別的經歷嗎?聖經沒有提供詳細的資料。路加只是概括的說,這些婦女是「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然而,無論約亞拿遇到的困難是甚麼,或是被鬼附、或是疾病纏累,她已經被治好了、已經蒙神拯救了。所以她來跟從耶穌。

約亞拿怎樣跟從呢?跟抹大拉馬利亞不同,約亞拿跟從耶穌並不是無所掛慮的。她是苦撒的妻子,她有一個家庭要打理,要照顧丈夫、兒女,要安排下人的工作。而且她丈夫是高官,她還得要陪伴應酬、出席宴會;大概她也有自己的上流社會社交圈子。日常生活可以是很忙碌的,她可以是沒有閒暇來跟從耶穌的。可我們看見,聖經清楚記載,她是其中一個跟從耶穌的婦女。至少在這一段時間裏面,她暫時放下家庭的掛慮,參與在周遊佈道行列之中。

(c)蘇撒拿
第三個出現的名字是蘇撒拿。蘇撒拿這名字只在這裏出現,全本聖經都沒有再提及。我們不知道她的經歷。但有一件事可以知道,當記錄她名字的時候,沒有提及任何男性的關連;她不是誰的妻子,也不是誰的母親。她就只是她自己一個人。

事實上,8:1-3提及的婦女,除了約亞拿以外,其他的都不是誰的妻子、誰的母親。很可能,她們就是一群單身的姊妹。

作為單身姊妹,蘇撒拿又是怎樣跟從耶穌的呢?對於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文化,我們可以確實知道的只有很少。大部分資料告訴我們,巴勒斯坦當時是早婚文化,男女大概到了十五、六歲都已經結婚了;有一些更早在十一、二歲已經定親。所以未婚單身的情況很少,這些單身婦女可能是喪偶寡居的,或是被休妻的。而當時的婦女若是沒有男性作依附就失了戶籍、喪失了社會地位。因此很多婦女都會嘗試再婚,以求有所依傍。

然而我們卻看見蘇撒拿,還有抹大拉馬利亞和其他婦女,她們沒有因為無依無靠、沒有依附而徬徨、擔憂。相反的,當耶穌要周遊到各城各鄉傳道的時候,她們利用這一種無牽無掛的身份,選擇一路跟從。

(d)其他婦女
除了這幾位記名的婦女,還有「好些別的婦女」。這些「別的婦女」可能實在是太平凡了,人們記得了前三個名字以後就已經忘記了還有哪個哪個。她們只是「別的婦女」,彷彿不重要的。然而神感動路加寫下「別的婦女」這幾個字,正是表示:她們的名字沒有被人記著,她們的跟從卻沒有被神遺忘。

三、跟從:得著拯救
抹大拉馬利亞、苦撒的妻子約亞拿,還有蘇撒拿和這些婦女,不管她們經歷怎樣的醫治、釋放,也不論她們是已婚或是單身,她們都跟從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講神的福音。而且8:3說,她們「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她們不單是自己跟從,她們的財物也跟從。

最近讀到一個故事,叫做「女人最需要的是甚麼?」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女人,妳最需要的是甚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再前一陣看了一本書,裏面提到,女人很多時不自覺的需要很大的安全感,最首要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其次是物質上的安全感;當這兩樣都得不到的時候,她們就會抓著權力,以求控制一切來得到安全感。

也許這是起初始祖犯罪,破壞了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帶來的後果。創世記第三章記載,當女人摘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來吃,又給了男人吃之後,神對女人說:「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本來神造女人是為了幫助男人,然而當罪進入世界之後,女人就變得「戀慕」她丈夫;她渴望擁有男人的愛情,得到的卻是被管轄。毫無疑問,這樣的關係是犯罪帶來互不信任的後果,而女人的這種戀慕也是一種扭曲了的渴望。

女人需要情感上的安全感,就是這一種被扭曲的渴望。本來兩人各自是獨立的個體,但女人的戀慕是強烈地想擁有丈夫,要他在自己的安排和控制之下。不是嗎?創世記3:6這樣說:「女人見那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與蛇談話完了,女人本來深藏深處的那種喜歡主事、喜歡駕馭的本性都浮現出來了。她覺得這果子這樣這樣的好,於是摘下來,遞給丈夫,「吃吧!」(男人當然有責任,但這不在今天的談論範圍之內。)這種控制和駕馭的本性一旦遇上配偶的抗拒,就會轉駕到兒女或別人身上。

女人需要情感上的安全感,需要物質上的安全感,需要抓住權力來安排一切、駕馭一切以求得的安全感,這些都在基督的福音裏面得到醫治、得到釋放、得到滿足。

從這一群跟從耶穌的婦女我們正是看到這樣的救贖。這些婦女之中,已婚的約亞拿並沒有戀慕丈夫到操控的地步,她沒有緊抓著作為妻子、作為母親的權力來安排一切、駕馭一切;相反地,她張開手,放下她的家庭、丈夫、兒女,她跟從耶穌周遊到各城各鄉。

還有抹大拉的馬利亞、蘇撒拿,和那些「別的婦女」,作為單身的女性,她們沒有汲汲於追逐一個戀慕的對象,沒有因為無所倚傍而憂心忡忡,也沒有將安全感轉移到物質,或者控制別人之上。她們反過來以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而且歸在耶穌名下,順服跟從。

這群跟從耶穌的婦女讓我們看見,她們因為經歷了神的拯救,從各自的困境之中被釋放出來,在基督耶穌裏得著真正的安全。她們從渴望擁有一個人、追求豐富的物質和操控的權力之中得到釋放,以致她們一心追隨耶穌到底。

你有沒有得著這種釋放呢?抑或你逼切想要抓住所戀慕的某一個人、想抓住那些不能夠帶給你真正滿足的渴望呢?

結語:女人需要的是甚麼?
回到開始時說的那些數字,女人的財富是否越來越多、出嫁的機會是否越來越少,這些都只是用世界的眼光來衡量的數字遊戲。如果我們也隨世人所指,注目在這些數字之上,我們就看不見神要把我們從這些戀慕和渴望之中釋放出來。

從聖經這幾位跟從耶穌的婦女,我們可以明白,找一份好工、找一個好老公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我們最需要的是:得著基督耶穌為至寶。

神造女人是要給男人一個配偶幫助他,但女人卻不是為男人而存在的;我們仍然是為神而生、為榮耀神而活的。我們所需要的安全感亦只有從神那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滿足。

在詩篇73篇,詩人說:「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73:25-26)盼望這也成為我們的提醒、勉勵。

Sunday, February 04, 2007

不要怕!

經文:路加福音5:1-11

引言:安全感
有一次探訪某一個小組時,剛好他們查經的題目是「安全感」。大家討論到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感到沒有安全感;有一些組員提到失業一段日子之後的經驗,另外一些提到環境的因素。不知道你在甚麼情況之下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呢?

今天分享的經文是路加福音5:1-11,記載主耶穌呼召西門彼得的經過。當中,耶穌叫彼得「不要怕!」彼得究竟害怕甚麼呢?

而整件事情的經過,又正好讓我們看見跟隨耶穌的幾個階段。

一、洗網去了(vv1-2)
我們先看vv1-2「耶穌站在勒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

我們留意到,這處經文所記載的其實是耶穌剛剛出來傳道不久。路加在4:16記載耶穌在自己成長的拿撒勒開始傳道。然後在4:31他來到加利利的迦百農,開展祂在加利利的事工。到了4:38祂醫治了西門的岳母,這時祂才被人認識。當人們想要留住祂的時候,祂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然後祂就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

來到5:1-2,我們不知道相隔了多久,但這個時候的耶穌已經十分受歡迎。當祂站在革尼撒勒湖,就是加利利湖的旁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不是幾個人、十幾個人圍著祂,而是一大群的人擁擠著祂。

跟隨耶穌的第一個階段是:你聽過人家說耶穌,你有一些基督徒朋友,他們常常跟你分享信耶穌怎樣的好、上教堂如何的好。你可能有兩個反應:第一個反應是好像這些群眾那樣,感到好奇,來聽一聽。也許你也希望耶穌能夠幫助你,你聽了基督徒朋友說信耶穌以後開心了,於是你來,也希望可以活得開心;也許你聽得人家說,教會的人特別有愛心,所以你來,希望在冷漠的人間找到一點愛。

不過,有一些人聽了別人說耶穌以後有另外的一個反應。5:2說「有兩集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西門是其中之一。當耶穌來到湖邊,一大群的人擁擠著祂的時候,我們看見有不多遠的湖邊,有幾個漁夫在洗網。他們沒有理會這一大群的人在做甚麼,他們有自己的事情忙著。

西門也是其中之一。你會說:「不是罷!4:38不是說耶穌治好了他的岳母嗎?他應該對耶穌有多一點的認識罷!」我們不知道當耶穌醫治他岳母時,西門是不是也在場。也許他剛好上班去了,也許他出差出了,他得出海打魚去的啊!就是當時他在,那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影響,他可是有自己的事情忙著的。不知道你可是這樣?人家告訴你信耶穌怎樣的好,你的反應可能是:「耶穌怎樣的拯救你、幫助你,那是你的事,你自己相信就好了,不要搞我,我有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擠在群眾之中因著各種原因來聽耶穌,或是自顧自的洗網、過自己的生活,這是第一個階段。你是否在這個階段呢?

二、把船撐開 (v3)
我們接著看5:3「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西門或許好像我們當中許多人一樣,以為可以與耶穌保持一段距離。「耶穌你治好了我的家人,我感謝你;不過,我是不會與你有甚麼轇轕的,你不要浪費時間了。」

耶穌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打發的。耶穌登上西門的船,而且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當然了,耶穌是木匠,祂大概也不懂得怎樣撐船。西門也很有禮貌:「夫子需要,我也不好意思推辭。反正,船泊在那裏也是放著,借給你一用罷!反正,我也是閒著,幫你一把罷!說到底,你治好了我的岳母,也算是於我有恩。」也許,西門就是這樣,因著耶穌對他這麼一點點的恩惠,就讓耶鮇登上了船,還幫助祂把船撐開。對於西門來說,這可能只是出於禮貌而已。

不過,我們細心讀經文就會留意到,湖邊灣著兩隻船,除了西門以外還有其他人在那裏洗網;但耶穌偏就是選上了西門,要登他的船、要請他幫助把船撐開。西門說:「夫子,我感謝你把我的岳母治好,你需要幫助也沒問題;不過我現在的生活很好,不勞你操心。」但耶穌說:「不是我要你幫助,是我選上你,要叫你的生活從此不一樣。」

今天,許多的人聽過耶穌的名字、知道耶穌的大能,但他們以為可以停留在聽過、知道的層面,以為可以與耶穌保持一段距離。不知道你可是其中之一。

近年流行一首歌,很多基督徒都很喜歡:「曾經踏遍路途千萬里,途中跌倒過、攀不起…」副歌說:「能在絕望孤單中偶然遇到你,是我根本不配受的福氣…」。有一些人將歌詞中的你字變成神的「祢」字,就在敬拜聚會裏把它當作聖詩來唱。但我告訴你,不是的!能夠認識神永遠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耶穌是特地選上西門要登上他的船,是特地要請西門幫祂把船撐開,因為祂要叫西的生活不再一樣。西門以為可以與耶穌保持距離,但耶穌不容許。

你是否也好像西門那樣?今天你坐在這裏可能只因為你聽過耶穌、或是你的家人朋友曾經得耶穌的幫助,你得在禮貌上應酬一下;或是你上教堂一段日子、嚐過耶穌的恩惠,所以你稍微回應一下。你可能以為還可以與耶穌保持一段距離。可是我告訴你,不可以了。你坐在這裏絕不是偶然的事情,不管是誰邀請你、把你帶到教堂來,你今天坐在這裏是神選上你,要叫你的生活不再一樣。而你,需要向祂回應。

三、下網打魚(vv4-5)
我們繼續看下去,5:4-5「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耶穌的要求再進一步。不單止在湖邊稍微離岸,而且要開到水深之處。出到湖中心,離開人群,只有西門和他的同伴,與耶穌在一起。水深之處,對西門來說是他每一天都要到的,是他的office、他工作的地方。「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回去你的office、你工作的地方,去好好的生活」。「夫子,我們整夜勞力,沒有打著甚麼」,「耶穌,我每一天在那裏筋疲力竭,沒有甚麼可以做啊!但是既然你這樣說,我就去罷!」西門說:「但依你的話,我就下網。」然後在v9,「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為甚麼會驚訝?因為西門下網的時候根本就不相信會有收獲。只是因為耶穌這麼說,他就這麼做;雖然他疑惑,但他願意聽從。

在前面兩個階段,我們看見西門只是群眾之外的某人,儘管他知道耶穌、聽過耶穌,甚至他家裏的人被耶穌治好,但他只想與耶穌保持一段距離。耶穌卻選上他,要叫他的生活不再一樣。

然後來到這個階段,耶穌進一步挑戰西門,要他把耶穌帶到他工作的地方,在那裏按照祂的說話生活。西門沒有說:「沒可能!」他沒有說:「耶穌,你可真不知道世途險惡、人心叵測、生活逼人!」沒有。他只是說:「我嘗試過,不成功。不過你既然這樣說,我就再去罷。」西門不是信心偉人,我們看得出他是不相信的,不過在疑惑之中,他願意按照耶穌的說話去行。然後,他經驗了神蹟的發生。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假如西門屈服在自己的疑惑之下,沒有出嘗試,他也不會經歷這個神蹟。在信仰的路上,我們會來到一些關卡,特別是一些我們每一天也要掙扎的地方;可能是你的 office,可能是你的學校、你的家裏;可能是你的人際關係、你與家人的糾纏,也可能是你心底一些沒有人知道的掙扎。每一天,你在那裏筋疲力竭,沒有收獲。耶穌就是要你在那裏按照祂的說話來生活;然後你會經歷神蹟。

你會不會好像西門那樣:你嘗試過、你疑惑,但你仍然聽從神的說話去行呢?假如你會,那麼你也會好像西門那樣進入第四個階段。

四、俯伏驚訝(vv6-10)
請看路加福音5:6-10「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他們聽從耶穌的說話下網,就圈住許多魚,裝滿了兩隻船。按照常理,西門應該很高興、很雀躍才是,但他的反應卻是相反。當大家都為這一網所打的魚感到驚訝之時,西門卻發現「我是個罪人」;也許這個才是最合理的反應。當他看見一些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西門認定這是一件神蹟;而站在他面前的這位耶穌,是祂使神蹟發生的。在這事情之前,西門對耶穌只有很少認識,但到現在他才親身經歷,結果是,他看見自己的本相。「我是個罪人」不一定表示他做了甚麼傷天害理的事,也不一定表示他觸犯了律法;西門在發現耶穌的大能的同時,他也發現自己。

耶穌是真光,我們生命裏面那些幽暗的角落在祂面前都赤露敞開,那些我們平常在人前掩飾得很好的動機、那些我們以為沒有人知道的思想、那些暗中的沉溺行為…。西門發現,無論他是否願意,在這位耶穌面前,他的內心世界都不能隱藏,這個發現叫他頓然失去安全感。西門的反應也讓我們看見一顆惶恐的心:「他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耶穌啊,不要理我,由著我罷」。

西門不是求耶穌赦免他的罪,他求耶穌離開他。他是感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污穢到一個地步,可能耶穌也受不了?他是覺得自己罪大惡極到一個地步,說出來也會讓耶穌大吃一驚?他是認為自己心底的難題大到一個地步,就是耶穌也沒能夠處理?還是,要在耶穌面前毫無保留的敞開自己的心靈深處,讓他感到太害怕了?

你會不會好像西門那樣,來到這一個階段,當你越來越認識耶穌,你就越來越發現自己心底有一些幽暗的角落;這些角落,就是你自己也不願意去碰、去觸摸。你會不會也好像西門那樣,求耶穌離開,不要理會你的那些問題?跟家裏的關係、跟某人的嫌隙、那一年的那件往事、那一道未曾癒合的傷痕;「幽暗的就讓它繼續幽暗罷,要翻開這些記憶、要處理這些問題,要很痛的。主啊,離開我罷,不要理我、由著我罷。」

當西門發現耶穌的時候,他也看見自己的軟弱,他落在害怕之中,耶穌對他說:「不要怕!」不要怕!祂知道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掙扎、我們的軟弱、我們的鬱結、我們的過去;無論我們的內心是何等幽暗、我們的過去是何等叫人難以接受,耶穌都可以接受。不要怕!不要再糾纏在那些幽暗裏面、那些軟弱裏面了。

「不要怕!」當我們領受耶穌這個應許,我們的生活也會不再一樣。耶穌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從今以後,我們生活的重心不再一樣了。以前西門為了得魚而努力,是為了生活、為了自己;從今以後,他要為了得人而努力,是為了神的國度。以前我們努力是為了生活、為了自己;從今以後,我們努力是為了神的國度。當我們的目光從自己的軟弱、幽暗轉移到主的身上,我們生活的重心也將不再一樣。

五、把船攏岸(v11)
西門和他的同伴馬上做了這一個決定,5:11說:「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我們看見西門,還有他的同伴雅各和約翰,對於耶穌的應許有很積極的回應。他們把船泊回岸邊,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不過,也許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樣的結果才是叫我們最沒有安全感的。不是嗎?耶穌總是要跟從祂的人撇下所有的。

西門和他的同伴撇下了甚麼呢?他們撇下了兩隻船、撇下了船上的漁獲。還有沒有?他們豈不是同時撇下了他們心裏面那些纏累他們的幽暗?他們撇下所有的,就領受耶穌這一個應許:「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從今以後,你生活的重心要不再一樣了。他們撇下所有的,就是表示他們願意按照耶穌這個應許來生活,為得人而努力,不再因自己心底的罪、或是過往的經歷而害怕,不再糾纏在自己的軟弱之上。

你會不會好像他們一樣,撇下所有的,做一個決定,跟從耶穌呢?還是,你仍然對耶穌有所保留,寧願繼續害怕呢?

結語:不要怕!
弟兄姊妹,你來到哪一個階段?
是群眾以外的一個?是稍微回應但又想與耶穌保持距離?
你是不是已經把耶穌帶到你每一天的生活裏去
還是,你仍然困在自己心底的幽暗角落,在那裏糾纏、掙扎、害怕?
你是否願意撇下一切,跟從耶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