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0, 2012

是我,不要怕!

經文:約翰福音 6: 16-21

引言
還記得上一次跟大家看過五餅二魚的神蹟,思想主耶穌是生命之糧。當時我們提到有四種人對耶穌各有不同的回應。有一些只是好奇想看看神蹟的,有一些只是想要得到肉體滿足的;有一些覺得反感,不願意接受的;只有少數的一些人能夠超越理智,憑信心來跟隨。這些少數憑着信心跟隨的,是耶穌所揀選的門徒。

當耶穌問,「你們也要去嗎?」彼得即時回答說:「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是不是他們特別有信心呢?我們都知道不是的。這些門徒,幾年裏面與耶穌近距離接觸、緊密地相處,不但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而且經歷祂的同在。但其實彼得之所以能夠認信,說:「知道耶穌就是神的聖者、是彌賽亞、是神自己」,他並不是憑自己可以知道的。彼得的認信,或者說,我們對神的認識,都不是出於我們自己的。不是說你熟讀成本聖經就一定可以認識神的。主耶穌說得很清楚:「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約6:44)。

今日與大家看的經文,正是讓我們看見,是神將自己啟示,吸引人,人才可以認識祂。

I. 時間、人物、地點
上一次我們看約翰福音第6章1-15節,然後就跳到後面看第22-67節。中間那個段落跳過沒有看的,就是我們今日要看的段落。

讓我們再讀這一段經文:「16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海邊去,17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裏。18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19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20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21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雖然只是短短五節經文,卻給我們看見一幅豐富的圖畫。

(A) 天黑了
首先我們看見時間是「晚上」「天已經黑了」。晚上、天黑,在約翰的福音裏面並不是單單提供一個時間的資料。約翰福音裏面,約翰用了一些二元的對比來表達某些信息,光明與黑暗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對:光明,是代表主耶穌,譬如約翰福音1:4「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而黑暗,就用來表示沒有耶穌或者拒絕耶穌1:5「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黑暗、夜間有時也用來比喻人的屬靈光景,譬如在3: 2記載尼歌底母「夜裏來見耶穌」,又譬如在13:30「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

也許我們很自然會問,為甚麼門徒會在夜裏上船要過海往那邊去?

我們看6:15「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6:17約翰告訴我們:「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裏。」耶穌上了山,到天黑都沒有回來門徒這裏。會不會因為在加利利海的這一邊他們沒有住宿的地方,所以要回到他們熟悉的迦百農去?是不是他們等了一段時間都沒有耶穌的蹤影,等得不耐煩呢?甚至可能是,門徒經歷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心靈反而從光明進入黑暗之中?可能我們都試過,完成一個大project之後,緊張的精神一下子鬆弛下來,疲乏困累會馬上出現,心靈就好像落在黑暗之中。

(B) 海浪翻騰
於是「門徒下海邊去,上了船,要過海」。事情總是這樣的,那些叫人氣餒的因素總是接二連三地出現的;這一次也不例外。夜了、天黑了,還要加上風浪。v18「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忽然間記起一個廣告:「打波先黎落雨,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不是!落雨好平常啫!是的。加利利海無端端翻起風浪也是很平常的。

加利利海,雖然叫做海,它其實是一個四面環山的湖。而且湖面低過水平線大概600呎,冷風從東南面吹落來,遇上水面的暖空氣就會形成氣流,颳起風浪。其他福音書也有記載耶穌平靜加利利海的風浪。門徒裏面有幾個是當漁夫的,他們自然熟悉加利利海的風浪,不過這場風浪似乎並不是他們可以應付的。馬可記載同一件事的時候提到「門徒因風不順,搖擼甚苦」(可7:48)。

天已經黑了,心靈可能也在幽暗之中,還加上無端端起的風浪。在猶太人的文化裏面,海一直是代表混亂失去秩序的光景。海的風浪,可能也反映了門徒內心的混亂失去秩序。波浪翻騰,一些平常可以應付的事情現在駕馭不了;所有事情都不在自己掌握之內。

(C) 船到海中
6:19「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加利利海並不是很大,它兩岸最闊的一處都不到20里的距離。門徒搖櫓雖然艱難,但已經到了海的中心,差不多一半距離。前進又彷彿很艱難,退回去又似乎同樣不容易。當所有的事情都彷彿不在自己掌握之內的時候,偏偏又卡在半路中途,前進又不是、後退又不是。

(D) 耶穌不在
更大的難題是:耶穌不在!!耶穌在哪裏?剛才說過了:「耶穌……獨自退到山上去了」(6:15)。耶穌退到山上去做甚麼呢?馬太和馬可告訴我們,耶穌獨自「上山去禱告」(太14:23;可7:46)。但是約翰沒有說。不過,耶穌在山上做甚麼都不重要了,反正這個時候門徒最需要祂在,祂不在。

是嗎?會不會有一些時候,我們覺得很辛苦、很需要幫助,耶穌卻好像不在場那樣,只有我們自己在苦撑?

II. 「是我,不要怕!」
耶穌是不是不在場呢?v19:當「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

耶穌要嗎不在,要嗎出現就讓人嚇一跳。為甚麼門徒會害怕?門徒害怕應該很正常吧?平常人不會行在水面上的呀!但門徒應該知道耶穌不是平常人啊!他們是最清楚五餅二魚神蹟如何發生的,甚至他們親手接過來遞出去、親眼看着五個餅兩條魚竟然可以讓五千人吃飽,還有剩餘。門徒應該知道耶穌不是平常人,他們還害怕甚麼呢?馬太和馬可都記載,門徒害怕是因為他們以為耶穌是鬼怪(太14:26;可7:49)。但是約翰不是這樣記載。

約翰要我們留意的是耶穌如何令到門徒的心平靜下來。

我們剛才看的經文一直讓我們知道,不是因為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門徒的心才不平靜的。黑暗、風浪、卡在海中……約翰用這些因素反映出門徒的心靈狀況。在見到耶穌之前,他們的心已經幽暗、混亂、失去秩序。

耶穌特意在這個時候從海面上走近他們,是要向門徒顯示祂真正的身份。門徒是否知道耶穌的真正身份呢?耶穌真正的身份是甚麼?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6:14)眾人以為耶穌就是那個代替摩西的先知。那麼門徒又怎樣想呢?

於是耶穌獨自退到山上去,彷彿特意撇下他們自己在海中掙扎。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眼前,讓他們認出祂的神性來。

馬太、馬可和約翰都記載了這件神蹟。他們幾個的重點各有不同。約翰的焦點是見證耶穌是神。在這件神蹟的記載裏面,約翰特意用了幾個象徵的記號,讓讀者看得出行走在海面上的這位,不是只是代替摩西的先知。

在聖經裏面,通常記載神出現的時候都有一些現象,首先是會出現一些自然現象:大風。譬如在使徒行傳2:1-4描述聖靈降臨的情景,「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又譬如神在何烈山向以利亞顯現,「那時耶和華從那裏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王上19:11)。

除了大風,上帝顯現的時候,還會安撫人的害怕。譬如在創世記15:1「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另外在路加福音1:30,當天使向馬利亞宣告她要懷孕的消息時,「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
「不要害怕!」成為了神顯現的記號。

為甚麼神顯現的時候會安撫人的害怕?在約翰福音6:19,當門徒「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行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門徒害怕不是因為他們以為有鬼怪,他們害怕正正是因為他們認得出是耶穌;耶穌這個舉動令他們害怕。普通人不會在海面上行走的啊!!甚麼人可以在海面上行走,除了那一位創造深淵、創造山川的上帝,有誰能夠?門徒害怕,雖然他們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不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耶穌是神!他們害怕,是因為他們忽然發現,這一位行神蹟將水變酒、醫治疾病、用五個餅兩條魚叫五千人吃飽、他們一直跟隨的夫子,原來是上帝自己!!門徒這種害怕,是因為上帝臨在的敬畏。人能夠敬畏神,神會親自安撫「不要怕!」

第三個證明上帝顯現的記號是,神自己宣告祂的臨在。約翰在v20記載耶穌向害怕的門徒說:「是我,不要怕!」這不是一句普通的句子。「是我」,可以翻譯為「我是!」「我是!」是在出埃及記3:14,當神在燒着的荊棘裏向摩西顯現,自我介紹的時候對自己的稱呼。從此,「我是!」就成為神顯現、臨在的標記。在約翰福音8:58-59耶穌對那些不相信祂的法利賽人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於是他們拿石頭要打他;耶穌卻躲藏,從殿裏出去了。」直接的翻譯是,「耶穌說:亞伯拉罕還沒有出生之前,我是」,正是因為耶穌這樣直接將「我是!」這句說話用自己身上,所以法利賽人聽見就拿石頭打祂。

為甚麼耶穌獨自退到山上去,特意撇下門徒在海中掙扎,然後,在他們眼前出現,彰顯自己的神性?因為祂不要門徒與其他人那樣,對祂的認識有錯誤。「14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15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耶穌不希望門徒與這些眾人那樣,只是以為祂來代替摩西、來滿足他們肉體的需要。

耶穌來是要作門徒的神。所以在風浪翻騰的景況裏面,在心靈黑暗、混亂失序的狀況底下,主耶穌向門徒顯現,向他們宣告:「我是神!不要怕!」不要怕!

III. 門徒的跟隨/選擇
門徒聽見耶穌的宣告,有怎樣的反應?v21「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意思是「門徒(逼切地)想、願意接他上船」。聽見耶穌宣告自己的真正身份,門徒願意接祂上船,這正是約翰福音1:12所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接待、相信,所以在後面的經文(v67-69)我們就看見,當其他人為了各自的原因不願意相信耶穌的時候,門徒能夠認信:「你是神的聖者,你是神自己。」

我們嘗試理解約翰將五餅二魚,與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兩個神蹟放在一起的原因。當然極有可能因為這兩個神蹟本身是接續地發生的。又或者,約翰想幫助我們思想,五餅二魚神蹟是為群眾而有的,而耶穌在海上行走則是為門徒的。主耶穌只向門徒行出這個海面上行走的神蹟,明顯地是要他們認識到,耶穌是萬有的主宰,包括大自然的運作。

「我是!」這個宣告,我們中文聖經翻譯做「我是自有永有。」因為這個字本身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性。神昔在、今在、以後永在。

當我們,無論是我們自己個人,或是教會,落在黑暗籠罩、風浪翻騰、混亂失序的時候,或者我們也會覺得耶穌好像不在場那樣,讓我們互相提醒,主耶穌一直都在,以前、現在、將來,祂會親自保護、繼續帥領我們。

結語
故事的開始,我們看見在門徒和耶穌之間有三個難題:黑夜、風浪,和距離。耶穌是不是可以勝過這些的艱難,仍然能夠與人同在,帶領和引導呢?我們看見,主耶穌在海面上行走,正是證明無論黑夜多黑、風浪多高、距離多遠,都不成為祂的阻隔。

藉着「我是!」這句宣告,耶穌向門徒顯現自己是神,好讓門徒能夠信得過:沒有任何黑暗黑得上帝看不見我們!沒有任何風浪高得上帝保護不到我們;沒有任何距離遠得上帝觸摸不到我們!就正如詩篇139:7-12所說:「我往哪裏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裏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裏;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裏。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裏,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在人生各種際遇裏面,神都能夠勝過這些艱難向我們走來,與我們同坐一條船、與我們同行。
但我們先要認識耶穌是誰。

耶穌向門徒自我顯現,好叫他們不會與其他人一樣,錯誤地將耶穌看作政治領袖,甚至要來強逼祂作王。主耶穌將自己作為彌賽亞的能力和權柄向門徒顯現:祂能夠行在水面上、祂勝過大自然的任何力量,祂就是創造的那一位。是祂向人啟示自己,我們才有機會認識祂。認識祂之後,我們也能夠認信:「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

今日是年終感恩崇拜,回首過去一年,我們是不是可以感恩呢?我今年的講道是按着約翰福音七件神蹟來講。當發現今日剛好輪到講耶穌在海面上行走的這個神蹟時,我發現,這個神蹟裏面那些不利的因素:黑夜、風浪、距離等等都是那麼真實、具體。我們在這些逆境裏面,如何感恩?

記得我上一次講年終感恩崇拜是 2008年,轉眼之間已經四年。當時我問大家:「假如要你想一想,“2008年你自己個人生命的大事回顧”,你會想起甚麼事情呢?」今日我同樣這樣問大家:「2012年,你自己個人生命的大事回顧,你會想到甚麼事情呢?」你會不會將去年年底,或者今年年初的立志拿出來做一個對比?抑或你仍然卡着在一些事情的中間,進退不得?

還有一天半,2013年就要來到,在這一刻讓我們首先認清,神是我們的神。無論是黑夜、是風浪、是多遠的距離、是我們以為上帝不在的處境,祂是我們的神,祂一直都在!而且以祂的方式向我們彰顯祂的神性,叫我們信得過祂掌管一切。祂就是永生之道,沒有誰值得我們跟從。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生命的糧

經文:約翰福音 6: 1-15, 22-71

引言
記得上一次與大家看過約翰福音5章裏面那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得到耶穌的醫治,但卻對耶穌無知無覺;仍然活在以往的模式裏面、不願意負起自己生命的責任、沒有回應神。

縱然是這樣,神的工作並沒有受影響。

我們一直看約翰福音的神蹟,這些神蹟的作用是要指向耶穌的真正身份。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得着醫治,他自己不能夠回應耶穌,但其他人卻可以因着他的得醫治而認識耶穌。

我們今日看的另一件神蹟,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樣。

I. 許多人:看了神蹟來跟隨的(6: 1-15)
剛才主席帶我們讀了6: 1-15:「1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2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3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4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5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6(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7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8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9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10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11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着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着他們所要的。12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13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14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15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a) 因為看了神蹟(vv1-3)
事情一開始,在vv1-3,我們看見這些「許多人」正是因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所以來跟隨祂的。耶穌的醫治,除了那病了三十八年人,還有4: 46-54 那位大臣的兒子。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約翰沒有記載下來的。而因着這些醫治,許多人來跟隨耶穌。

(b) 親身經歷神蹟(vv4-13)
約翰沒有指明這許多人跟着耶穌在這山上多久;其他福音書則記載他們整整一天聽耶穌的教導,到了天晚的時候,耶穌感受到他們的需要。相對其他的福音書作者,約翰著意的讓我們知道,耶穌自己知道要怎樣做。祂提出的問題是要試驗腓力。耶穌要試驗腓力,當然不是針對他,腓力只是門徒的代表。這些跟隨耶穌一段日子的門徒,他們是不是知道耶穌是誰呢?

可能類似的事情也曾經在你身上發生過,彷彿擺在你面前一個老大的難題要解決,卻原來是神要試驗你是否知道耶穌是誰。有沒有這種經驗呢?當時你的反應是怎樣的呢?

我們看看門徒怎樣。腓力的答案讓我們看見這件事對門徒的挑戰真的很大。二十兩銀子,大概相等於當時一般人八個月的人工。不但因為數目龐大,所以是極大的困難。想清楚一些,當時他們在山上,大概沒有誰會帶着八個月的薪金在身上(當時也沒有簽卡或者 EPS);根本是一件沒有可能完成的任務。耶穌當然知道門徒沒有可能完成這任務。安得烈嘗試幫忙,他帶來一個孩童的五個餅、兩條魚,交在耶穌手中;於是成為五千人的祝福。

(c) 仍然不認識耶穌(vv14-15)
同一件事,對於當時在山上的那「許多人」,是怎樣的呢?那「許多人」知道是耶穌吩咐他們坐在草地上,然後隔不多久就有餅有魚送過來。聖經v14記載說,「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我們會以為他們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知道祂是誰。不是哩。他們在山上得到從天而降的糧食,原來只是讓他們想起,他們的祖宗在曠野食過從天而降的糧食,於是令他們想起摩西臨死前曾經預言:「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申15:18)。

他們想到,這個耶穌都可以在荒山野嶺給我們食飽,他應該就是摩西所說的那先知了!於是,他們有另一個想法,v15說「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眾人有這個想法也不難理解。如果耶穌是承繼摩西,那麼祂當然也會做摩西所做的。你記得摩西做過甚麼嗎?摩西不但在曠野給他們有糧食,昔日摩西也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的。這些人想到,耶穌應該也可以帶領他們脫離現在奴役他們的羅馬統治者。於是他們想要強逼耶穌作王。

他們根本不認識耶穌是誰。他們以為耶穌只是帶領他們離開困境的。甚至,他們以為耶穌是可以被他們強逼到的。他們根本不認識耶穌是誰。

不知你是否認識「耶穌是誰」嗎?會不會你也只是以為耶穌是幫你離開困境,離開那份奴役你的工作、離開那個奴役你的老闆的?會不會你也曾經強逼過耶穌,用信心強求神成就你的心意?

II. 眾人:想要更多餅來跟隨的(6: 22-40)
「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v15)耶穌退去之後,這「許多人」就各自回家,他們是不是就打消念頭呢?不是的。不過那是後話了。我們先繼續看五餅二魚神蹟隨後的發展。

(a) 只想更多滿足肉體的需要(vv22-26)
我們看6: 22-26「22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裏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23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吃的地方。24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裏,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25既在海那邊找着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26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

留意這裏的「眾人」已經不是那五千人了;那五千人現在只剩下幾隻小船可以容納的人數。他們見到耶穌第一句問「拉比,你幾時過來的?」他們是不是很想知道呢?可能不是的。大概這是一句客套話、開場白。特別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總不可以單刀直入的嘛,先說一些客套說話,免得太過突兀吧。

耶穌卻不與他們客套,即時指出他們心裏所想的,「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這些「眾人」的想法更簡單,他們只想要更多的餅。我們剛才看的那「許多人」,他們是「因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這些「眾人」呢,耶穌說他們連「因為看見神蹟來跟隨」的信心都沒有,他們只想要肚腹的滿足,更多的滿足。

事實是有不少人來找耶穌只為了要耶穌幫他們解決問題、供應他們的需要。我不是說這樣是不可以。撫心自問,我們起初返教會多多少少都帶着自己的問題和需要;這樣是可以的,神是願意幫助我們的。但信仰卻不應該停在那裏,我們不應該讓自己只是將耶穌當作滿足我們的工具。信心的路應該是向前,越走越進深的。希伯來書6:1勸勉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要好像這些「眾人」那樣,明明親身經歷了神蹟,卻連「看見神蹟就跟隨」這麼基本的信心都沒有,只是不斷糾纏在「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或其他肉體需要的事情上面。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我們花心思和精神。

(b) 必壞的食物Vs存到永生的食物(vv27-34)
讓我們讀約翰福音6:27-34「27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28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29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30他們又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31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着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32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33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34他們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

我又不是說我們可以完全不理會肉體的需要;那是太不切實際了。不過,主耶穌要我們思想的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花心思和精神。v27主耶穌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給我們看到一個對比:有一些東西是必壞的,有一些東西可以存到永生。那些必壞的、只在今世有益的事情,有就可以了。那些可以存到永生的才值得將心思、勞力花在其上。甚麼是「存到永生的」?可能我們與這些「眾人」的反應一樣,馬上會想到「要做尐野」。是的,許多基督徒其實都有這樣的想法,要得到上帝喜悅,無論他們是想要神的祝福,抑或單純的因為愛神希望神會喜歡,我們都會想到「要做尐野」;甚至到一個地步,「做尐野」成為了信仰路上的擔子,越走越艱辛。

但神的心意不是這樣的。耶穌對這些眾人的回答同樣也是對我們說的。耶穌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當我們以為我們「要做尐野」的時候,主耶穌說,更重要的是「相信」。相信甚麼?相信祂是神所差來的,相信耶穌就是神的兒子。耶穌的回答進一步的向這些「眾人」發出挑戰。存到永生的食物不是我們可以用一般的概念來接受的。我們一般的概念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多得自然要多勞。但對待耶穌卻不可以是這樣,或者說,耶穌要求的不是這樣。

這些「眾人」接着提出另一個問題,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問得很合理;v30「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五餅二魚不就已經是神蹟嗎,還要甚麼神蹟?你以為他們真的需要見多些神蹟嗎?兜了一個圈,這些「眾人」又將話題帶回來到食的題目上。今次他們更加清楚表達:「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他們理直氣壯,以前摩西也是從天而降將糧食帶給我們,你是否也可以?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留意,每次當耶穌這樣說的時候,都是表示祂接着下來說的真理,讀者和聽眾必須加倍留意。「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耶穌糾正這些「眾人」的錯誤:首先是他們攪錯了來源。他們以為摩西將糧食給他們,耶穌指出在摩西背後其實是上帝將糧食賜給他們。其次是他們攪錯了糧食本身,神所賜的是「從天上來的真糧」。甚麼是真糧、甚麼是假的?大概我們不會陌生。久不久就有新聞報導假食物的消息。我馬上想到的是好幾年前的假奶粉事情,那些食用假奶粉的BB只是身體發育,腦部智能的發展卻停滯了下來。當時從照片上看見一個一個大頭BB,到現在仍然印象深刻。

真正的糧食應該是帶來真正的生命的。那些「眾人」自然想得到這種糧食。於是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

(c) 耶穌是生命的糧,帶來永生的滿足(vv35-40)
讓我們讀vv35-40「35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36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37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38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39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40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我們會馬上想起撒馬利亞井旁的那個婦人。耶穌與她相遇,賜給她喝了就永遠不渴的活水。你還記得她怎樣回應嗎?她馬上跑到自己的地方,向那裏的人說她遇上彌賽亞,於是整個城的人都認識耶穌,後來也信了祂。當時耶穌做的是甚麼事?其實當時耶穌並沒有做甚麼,只是說出那個婦人的遭遇。

這些眾人呢?他們對耶穌說你做甚麼神蹟叫我們可以信你。但耶穌已經做了神蹟了,他們自己不但看見,而且親身經歷了、吃過了那五餅二魚了。他們仍然不信。不信不是因為沒有神蹟、不信不是因為沒有看見、不信不是因為沒有經歷。不信是因為不願意相信。

甚麼人可以信?v29「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看另一些譯本,可以理解做:「這就是神的工,就是你們相信神所差來的」。人如何可以相信呢?是神的工作。在v37,耶穌說:「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v39-40主耶穌又繼續講:「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信」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在神的一面是:祂將得救的人賜給主耶穌,意思是: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不會是徒然的,必定有人因着十字架得拯救。

事情的另一面是,在人的方面,「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見到了、經歷過了,你信不信呢?抑或好像那些人那樣,只想從耶穌身上得到你想要的好處?當耶穌沒有按你所想的滿足你的時候,你就放棄對祂的信、不再跟從祂呢?

耶穌說:「27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不要為今世的好處而放棄跟從主、放棄原本屬於你、可以存到永遠的滿足。

III. 猶太人:難以相信不肯跟隨的(6: 41-59)
當耶穌與這些眾人談論、宣告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的時候,引起了旁邊聽見的人的議論。

(a) 對耶穌的錯誤認識,祂只是……(vv41-51)
讓我們看6: 41-51「41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42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43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44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45在先知書上寫着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46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他看見過父。47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48我就是生命的糧。49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0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51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議論的是一批猶太人。「猶太人」這個稱呼在約翰福音裏面有持別的用法;約翰用「猶太人」來專指那些與耶穌敵對的宗教領袖。而這些猶太人從開始已經不能夠接受耶穌是神兒子的身份。

你還記得上一次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痊癒之後,這些猶太人首先不是問「你是怎麼治好的?」他們首先責難那個大病初癒的人,「為甚麼在安息日拿着褥子周圍走?」重要的是安息日要守得合乎律法,病人痊癒不重要。對於這些猶太人來說,神蹟不重要,重要是規矩。

他們議論甚麼呢?約翰告訴我們,他們不能夠接受耶穌說自己是從天上的糧食。為甚麼他們不能夠接受?v42他們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我一開始的時候說:約翰福音的神蹟都有一個作用,就是要指向耶穌的真正身份。然而對於這些猶太人來說,他們根本早知道耶穌的身份——他們以為自己知道。「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這一個只不過是約瑟的兒子而已!「只不過!」他們已經判定了耶穌是誰。他們似乎也決定了,除了「約瑟的兒子」之外,他們不會相信耶穌有其他的身份。當然他們也不能夠接受耶穌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的糧」。他們明白「從天上降下來」的意思就是從神而來。耶穌亦知道他們不能夠接受,於是祂再次說:「44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耶穌重複剛才所的,唯有上帝能夠使人相信。然而,祂亦再次重複人的責任,v45祂說:「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上帝吸引人來;被吸引、又願意學習的,就會到主耶穌這裏來。
留意在 v35-59,「到我這裏來」這句說話重複出現了幾次。無論對那些只想要更多餅、只想要今生好處的眾人,抑或對這些自以為知道耶穌身份的猶太人,主耶穌都一再重申:要到祂那裏去。而且祂應許:「到我這裏來」的人必得永遠的飽足(v35)、祂總不會丟棄他們(v37)、在末日要叫他們復活(v44)。然而對於那些自以為認識耶穌的猶太人,要放下自以為對耶穌的認識實在不容易。

許多人認識耶穌之前都認為基督教只不過是導人向善的宗教;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好人;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又或者,可能你仍然停留在這個認知之中,認為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好人,返教會是好的。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對你來說,耶穌是誰?

「耶穌是誰?」在v48,耶穌再說一次:「我是生命的糧」,祂是從天而降的真糧。耶穌在這裏也回應v31眾人期望祂好像摩西那樣給他們嗎哪。主耶穌將在曠野吃嗎哪的一代來相比。「49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0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為甚麼要這樣對比?除了對比出「必壞的食物」與「存到永生的食物」之外,另一個對比是領受的人。那些在曠野領受嗎哪的一代死在曠野,不是因為吃嗎哪有甚麼問題,是因為他們的不信。今日,神的兒子親自臨在,這些猶太人竟然不信,他們死亡也就已經決定了的。所以耶穌說「信的人有永生」。

(b) 吃肉飲血的相信(vv52-59)
對於這些不願意相信主的猶太人,耶穌再進深一層說「祂是生命的糧」是麼意思。祂說:「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我們留意到,耶穌在這裏並不是將艱深的道理解釋清楚,祂反而將這個本身已經不容易理解的真理再說得艱深些,叫人更難明白。

我們讀6: 52-59「52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53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54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55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56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57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着;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58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着,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9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裏教訓人說的。」

驟然聽到耶穌的這番話,我相信我們都不容易接受。事實上,初期教會被羅馬帝國逼害,控訴他們的其中一點就是他們「食人肉、飲人血」。這個當然只是以訛傳訛的誤會。

不過耶穌這樣說,究竟是甚麼意思?耶穌的肉是甚麼?其實在 v51 耶穌已經說了,祂的肉是「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就是祂要將自己交給人殺害,流出寶血成就救恩。這樣我們就明白,v53說「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的意思就是,人若不願意在耶穌的受死上有份,祂所賜永遠的生命也與這個人無關。

有一些解經學者也將這裏說的「吃肉、飲血」,聯想到聖餐之上。這也是有可能的。v56「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可以指到與耶穌的受死有份的人,就是將自己投入到祂的死與祂契合,所以就「常在祂裏面,祂也常在他裏面」。

猶太人不能夠接受,因為他們感到被冒犯。我們知道猶太律法裏面嚴禁食帶血的食物。耶穌說信祂的人要飲祂的血,我相信對於猶太人來說這是匪夷所思的。所以他們不能夠接受。加上耶穌亦在其他方面干犯他們的律法,猶太人就更難接受。

IV. 門徒:超越理智憑信跟隨的(6: 60-71)
不錯,這不是容易明白的。當然,對於今日的我們,要接受耶穌說「要吃耶穌的肉」沒有太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有其他福音書幫手。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擺在他們眼前的就是這一番難以置信的說話。

而我們看見,不單止猶太人,就連耶穌的門徒都感到難以接受。

(a) 退去的人,不能夠接受耶穌的話語(vv60-66)
我們讀6: 60-66「60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61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跌倒嗎?62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63叫人活着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64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65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66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v60所說的門徒,應該是除了十二門徒之外的其他門徒。不過,能夠稱為門徒的,應該是比其他人更願意跟隨耶穌的。然而,在耶穌這一番講論之後,門徒裏面有一些人感到不明白。

感到不明白的,是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夠接受耶穌是誰。在v62耶穌再次更清楚的說明祂自己:「62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祂說「門徒要看見人子升到天上、回到祂原本所在的地方」,這已經夠清楚了,耶穌能夠賜下自己的肉和血,因為祂是從天上來的,祂就是神。不過仍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到的。他的門徒有一些就是覺得「這話甚難」,選擇放棄。

你與神相遇會不會也是這樣,當神將自己彰顯,超越了你的性埋和知識的時候,你會不會好像猶太人那樣,不肯接受?或者好像這些原本跟從耶穌的門徒,終於選擇轉頭離開?

在v64-65,耶穌說「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65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耶穌一再重申,能夠相信、能夠跟從,是出於天父。不過,人仍然要負上責任。

(b) 歸從的人,跟從永生的道(vv67-71)
從門徒之間的對比,我們可以看見是神的恩典、拯救,同時也是人願意相信歸從。

我們讀6: 67-71「67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69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70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71耶穌這話是指着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裏的一個,後來要賣耶穌的。」

有一些人會以為耶穌在v67問的問題是因為祂看見跟隨祂的人離開,感到難過,所以發出這樣一個憂鬱的問題,甚至有人以為耶穌是擔心其他門徒也要離去。

不過,另一個可能是,耶穌發出一個挑戰的問題:「你們也要去嗎?」「你們可以相信嗎?你們願意跟從嗎?」

彼得即時的回答,我常常疑惑究道他是不是知道自己說甚麼,抑或是聖靈在那一刻感動他這樣回應。「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也許,彼得認信是真實的發自他心底的認信,畢竟這十二個門徒,是與耶穌更親密地相處,不但看見祂的神蹟,而且經歷祂的同在。耶穌就是神的聖者,是彌賽亞,是神自己。

然而是不是每一個經歷過神的同在,看見過祂的神蹟的都這樣認信並且歸從呢?不是的。我們知道,在這十二個門徒之中就有一個要出賣耶穌,其他十一個也在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大難臨頭各自飛。不過,那是耶穌早已經知道了。v70「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十二個都是被揀選的,出賣耶穌卻是那人自己的選擇。出賣耶穌之後,放棄信仰之後,是不是願意回轉也是人的選擇。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懊悔回轉,主耶穌也三次重新堅固他。

結語
「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這是一句設問句,意思是「你有永生之道,沒有其他別的值得我們歸從的了」。
你是不是與彼得一樣,有這樣的認信呢?

主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我們還要到哪裏去找滿足呢?

讓找們校正跟隨耶穌的焦點,生命得到真正的滿足。

Monday, October 15, 2012

醫好三十八年的病者

經文:約翰福音 5: 1-18

引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 2005 年前一位警員,朱振國,追捕疑犯時,被對方用刀傷及大動脈,以致腦部缺氧,被宣告腦幹死亡。後來得到國內一位名醫的醫治,最近已經漸漸開始恢復活動能力。這位名醫也曾經醫好了一位腦部受到重創的電視台女主播。不過這位醫師,儘管曾經醫好過不少病人,她也承認自己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受傷,或者患病,平常人自然是努力尋求醫治。若是重傷、重病,我們甚至會四出訪尋名醫、神醫。記得以前每當黃薰在講道裏面提到自己的病患時,總有一些弟兄姊妹會向她介紹一些醫生,或是介紹各種特別的治療方法,或是秘方、保健食物等等。

病得醫治,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我們今日來看的經文,也是與醫治有關的。

I. 池水的醫治 (vv1-4)
我們先看約翰福音 vv1-4「1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4(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

「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約翰沒有告訴我們這是甚麼節期,大概是讓我們知道當時的耶路撒冷應該是很熱鬧、很多人。v2,約翰著意的向我們介紹這件事情發生的地點,和這件事的背景。

這件事情發生在耶路撒冷城裏面一個水池的旁邊。這個水池靠近羊門,大概是耶路撒冷城北面其中一個入口。vv3-4記載,在這個水池旁有「五個廊子;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4〔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這個水池的特別是,它經常會有不知道哪裏來源的水流入,造成有久不久有攪動的暗湧;另外有一些古代資料提到池水的顏色略帶紅色,可能因此令人以為池水有治療功用。

聖經較早期的抄本是沒有括號裏面那一節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說法在耶穌的時代是十分普遍,當時的人都知道的。(較後期的一些抄本,出現這個括號裏面的解釋,為怕讀的人不知道。)因此我們又可以明白那裏「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的原因。在無可指望的時候,一個這麼無憑無據的傳說,也只好相信,至少試一試。

不過這樣的期望其實又是很渺茫的。說天使會來攪動池水,但不知道是哪一天,你得每一天都去等著;不知道是甚麼時候,你不敢走開得守候著;要第一個下水去,你得全副精神留意著。

II. 主的醫治 (vv5-9)
就是在一個這麼多病人聚集的地方,在某一個節期的時候,主耶穌來到。我們看vv5-9「5在那裏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7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8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在這個充滿病人的地方,耶穌來到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那裏。這個人患的是甚麼病,經文並沒有交代,不過我們從 v7 知道,他的病使他行動不方便。若沒有人幫助,把他放下池水裏去,他自己是趕不及的。

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我相信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還不到三十八歲,病了三十八年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三十八年失去活動能力,可能三十八年來就是這樣日復日、年復年的在等待一件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

但是這一天,耶穌來到他的跟前,問他「你要痊愈嗎?」如果你病了很久,有人這樣問你,你會怎樣回答?一般人正常的反應應該是連忙的回答「要!」「想!」「好!」。但這個病人的反應很非一般。他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驟然聽來,這位病人似乎有一點為自己辯護的感覺:「我也不想的啊,但是沒有人幫助我嘛!」可能他聽見耶穌的問題,覺得被人質問「怎麼病了那許久?為甚還沒有好過來?」我們也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在尷尬、其實是難受之下,我們想要解釋為甚麼自己仍然落在一個這樣的處境之中。「你以為我想的嗎?我也不想的啊!」如果聽清楚一些,你甚至可能覺得他把責任推卸在別人身上,「沒有人幫助我,我又不夠快,哪可能第一個下水去得醫好呢!」

耶穌為甚麼會選上這個人呢?在那個地方,經文記載那裏躺著許多各種各樣的病人,耶穌卻偏偏只找著這個人來問這個問題。v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是有人告訴耶穌這個人病了許久嗎?可能不需要。耶穌就是知道。約翰早在 2: 24-25 已經說,耶穌「知道萬人… 他知道人心裏所存的」。耶穌就是知道,而且他知道這個人的需要。他要不要痊愈呢?他當然要喇,否則他不會堅持到這裏來等水動。他回答耶穌的說話,也許出於無奈,也許出於氣餒、灰心;也許他根本不敢奢望、不敢將心裏面真正的渴望說出來。

然而,就算他不說出口,耶穌也知道;沒有理會他的回答是甚麼,主耶穌即時宣告他得醫治:「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然後我們看見聖經的描述很鮮活:「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我們看見,這個人有最起碼的信心,耶穌呼叫他起來,他就相信他可以站起來,而且他真的站起來。這個人具備最基本的條件,他肯相信,而且願意行動回應,於是他得到醫治。

我這樣一直說,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人。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被醫治,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改變,不過「沒有人幫助我嘛」;或者說,「要不是因為甚麼甚麼……」。也許,要是你願意誠實承認,你可能就是這樣,「我知道…… 不過……」。

然而,讓我們不忘記,主耶穌從那許多病人當中找著這個人。主耶穌也從萬人當中,找著我們,找到你。祂正是知道我們需要怎樣的醫治、祂知道我們的境況。當我們還在為自己尋藉口、找解釋的時候,主耶穌已經出手。我們需要的就只是最基本的條件、最起碼的信心,以及,回應的行動:「起來!」

起來之後,又怎樣呢?我們繼續看。

III. 未得醫治 (vv10-13)
我們看 vv10-13「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12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13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裏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

好的事情發生,總有一些人用不好的回應來迎接。我們看見,因為這個人得醫治的時間正是安息日,於是在猶太人中間出現了反面的聲音。在約翰福音裏面,「猶太人」專是指當時聖殿的神職人員、文士、祭司、法利賽人的群體。這些宗教領袖,看見這個被醫好的人,第一個反應是:「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明顯地,他們只顧得責備這個病人,卻沒有為他得醫治感恩。這些猶太人的反應,我們今日暫且放下,遲些會有機會認識他們。

今日讓我們看看這個得醫治的人。面對宗教領袖的責備,這個人的反應是叫人失望的。v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是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不關我的事!」為甚麼我會說他的反應叫人都失望呢?你還記得,主耶穌在井旁跟那個撒馬利亞婦人談道,主耶穌很不客氣、很直接地指出那個婦人的生活狀況,當時那個婦人的反應是怎樣?她不但沒有老羞成怒,反而走到自己的城裏面,向認識她的人宣認耶穌就是基督、是救世主(4:29)。還有,上一次我們看的經文,耶穌醫治那個大臣的兒子,當那個大臣確認了真的是耶穌醫好了他的兒子,聖經記載:「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4:53)。

但今日我們看這件醫治事件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被耶穌醫好了的人,他的反應與其他蒙醫治、得拯救的人很不一樣。當宗教領袖來質問他「為甚麼干犯安息日的條例」,我們發現他的反應與他未得到醫治之前沒有分別:「是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不關我的事。」他繼續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沒有改變。

這個人對於自己得到醫治,我們怎樣形容呢?可以說,他是無知無覺。不會有人對神的拯救是先知先覺的。我們大部分人、一般人對神的幫助都是後知後覺的。可是還有一些人,就好像這個人這樣,是無知無覺的。不知道是神的恩典、不覺得需要感恩。而這個人無知無覺到一個地步,他得到醫治之後,竟然連醫好他的人是誰也不知道;沒有說「多謝」,沒有問「我怎樣報答你」。他就這樣的走了。

甚至,他可能覺得惹了麻煩上身。又確實是的,宗教領袖對耶穌的態度從開始已經是挑剔的了,特別是這件事情竟然干犯到安息日,猶太人的態度就更是嚴厲,可以理解這個人當時感受到的壓力。面對壓力,或是一些不容易處理的衝突,大部分的人都不想承擔的。然而事實卻是沒有我們想不想,而是「要」。這個人不想承擔,於是選擇不去承擔。猶太人問:「怎麼你在安息日拿著褥子走?」「不關我的事,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

讀這段經文,不知道你可有留意,在 vv5-13 裏面,出現了好幾次「拿你的褥子」,讀的時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約翰不斷的讓主耶穌這句簡單卻充滿能力的說話重複又重複的出現在我們眼前。一件如此奇妙的事情,這麼不可思議的醫治,怎可能無知無覺的?

又或者,就算他知道這是神的恩典,就算他覺得耶穌是大有能力,但他不想惹麻煩,不想受宗教領袖的壓力,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不想承擔責任。他還沒有從他過往的軟弱裏面回轉過來。從這方面來看,這個人其實還沒有得到醫治。身體或者已經康復,心靈仍然在軟弱之中。

也許我們會想到不少這樣「未得醫治」的人。他們人是在教會裏面,心靈卻仍然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不願意為耶穌的緣故受壓力,不想麻煩、不想改變、不要承擔。你又會不會是其中之一?我希望你不是。

IV. 來得醫治 (vv14-18)
我們也許要問一問:是不是可以的呢?是不是真的可以跟耶穌保持距離、不沾上關係的呢?讓我們讀 vv14-18「14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15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穌。16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事。17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18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

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是巧合嗎?應該不是。這整段經文的裏面,我們留意到事情從始至終都是耶穌採取主動的。一開始,是耶穌主動去到水池的旁邊、去到那一大群等候水動的病人中間找著這個人;是耶穌主動問他「你要痊愈嗎?」是耶穌不等他回答說「要」說「好」,就已經主動醫治他。現在又是耶穌主動再來尋找他。

為甚麼耶穌要這樣主動的尋找這個人?就為了醫好他的病?我們看 v14,耶穌找到他之後,「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耶穌第一次去找他,是為了醫治他的病嗎?不。耶穌要拯救的,不單單是他的身體,耶穌要將他從罪中拯救出來。

耶穌的說話某程度上也許帶來疑惑:疾病是不是與犯罪有關的呢?我們今日也不會處理這個問題,稍後我們會有機會再看。讓我們仍然將注意力放在這個人身上。

耶穌的說話很明顯地將這個人的疾病,與罪連上關係。也許,這個人的病確實與他犯罪有關。可能是一些實質的罪行。耶穌所說的罪,有更闊的範疇。

在整本聖經,舊約新約裏面,神對於罪的定義都不單單指一些實際已經做了的行動。違背神的心意,是罪;不能夠回應神,也是罪。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是不是因為他之前曾經做了甚麼違背神心意的事情。然而,我們從這幾節經文裏面卻看見他完全不能夠回應神。

就正如剛才所說,對於神的醫治、拯救,這個人的無知無覺,是匪夷所思的。他甚至連醫好他的是甚麼人也沒有過問。對於猶太人的追問,他只想將責任推到醫好他的人身上。就是在這一刻,當耶穌再次來尋找他,勸他不要再犯罪,你看他的反應是怎樣,他馬上去告訴那些宗教領袖,醫好他的人是耶穌;彷彿跟那些猶太說:「以後不要找我的麻煩了」。

然而當他這樣向猶太人表達的時候,他也同樣向神作出一些表達,就正是主耶穌對他的勸告。上一次得醫治的時候,可能他不知道是因為他的罪,現在再次讓他知道,他要面對、要處理的是他不能夠回應神恩典的罪,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不懂得感恩,不要緊,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逃避神,不要緊,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不能夠回應神的恩典,不要緊,不要再犯了。

是的,神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恩惠。不過,是不是我們就每一次都看不到神的恩典?是不是我們每一次都不能夠回應神?主耶穌對那個人說:「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沒有人會知道還有多少次機會。我只知道,主耶穌這一句說話今天再次在我們耳中響起,就要求我們今天,此刻來回應。

我們是不是能夠看見神的恩典來向祂回應呢?主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神的工作並沒有停止過,我們有沒有張開眼睛看見?抑或我們好像這個人那樣,對神奇妙的醫治、拯救作為無知無覺?或者我們是不想承擔,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

結語
主耶穌的赦罪、醫治從來不在我們的掌握之內的。祂自己親自來尋找人,祂賜我們救贖的恩典,不是我們預計的。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祂已經認識我們。祂從萬人當中選中我們,要叫我們得著醫治,得著拯救,我們要怎樣回應呢?

也許我們不至於好像這個人那樣,我們也有正面回應神的。至少我有返崇拜,我有事奉,我也願意承擔。然而,我們有沒有好像這個人那樣,仍然活在過往的模式裏面,不願意有改變呢?神的拯救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在約翰福音 10:10,祂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神預定給我們豐盛的生命,我們有沒有因為不願意改變而不能夠回應呢?

病得醫治是大部人的想法。我們看見主耶穌願意醫治,祂甚至在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之前,已經主動來拯救,我們是否願意積來回應呢?還是我們好像這個人那樣,無知無覺,或者只是想避開不回應神,甚至將自己生命成長改變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呢?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賜生命的主

經文:約翰福音 4:43-54

引言:「過了那兩天」(v43)
我們又回來看約翰福音的神蹟。上一次看過水變酒的神蹟,約翰說「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我們今日繼續來看第二件;經文本身也有說了。

故事的時間今次也有交代,v43「過了那兩天」,是哪兩天呢?今次清楚很多,我們可以從在上文找得到;就在4: 40「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他便在那裏住了兩天。」就是這兩天。過了這兩天,耶穌就往加利利去了。

這樣,我們知道原來在耶穌行這第二件神蹟之前,祂到過撒馬利亞。我們記得耶穌在撒馬利亞井旁與一個婦人談道。或者我們有興趣再往前看多一點,耶穌去撒馬利亞之前又到過哪裏呢?我們在之前的經文,第 3 章,看到耶穌跟尼哥底母討論重生的問題,那是哪裏呢?我們一直再追溯上去,在第 2 章看見,耶穌跟尼哥底母討論重生是當祂上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再之前又在哪裏呢?再看前一點,2: 1 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把水變酒了。

就是說,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第一件神蹟之後,祂去了耶路撒冷過節,然後在撒馬利亞住了兩天,然後又來到加利利的迦拿,行第二個神蹟。

暫時記着。然後,我們就來看看這事件。

I. 信與生命的關係(vv46-53)
我們看vv46-49:「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約翰稱呼這一個人做「大臣」,意思是他與皇室有密切的關連。可是當他的兒子病重的時候,皇帝也幫不到他,誰也幫不了他。他來尋求耶穌。

然後我們看見耶穌答非所問。在 v47 和 v49,經文兩次提到這個大臣的兒子快要死了,這個做父親的心裏焦急如焚、深怕趕不及,可是耶穌卻與他討論信心的問題。耶穌當然不是有意拖延,可能祂只是有感而發而已。耶穌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你們」究竟是指哪些人呢?是不是當時與這位大臣一起還有其他人呢?還是,耶穌的意思是這位大臣代表了一些人,一些總是想要神蹟奇事的人?事實上,猶太人就是想要神蹟的;在第 2 章,當耶穌潔淨聖殿之後,猶太人就是要求耶穌顯一些神蹟來證明祂的權柄。(2: 18)

是不是有神蹟顯出來,人就會相信呢?要有神蹟才相信,那究竟是怎樣的信呢?

我們往下看,vv50-53「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對耶穌來說,要使大臣的兒子活過來,只不過是說一句話而已。對大臣來說又是否足夠呢?前面,v47 和v49,大臣兩次強調,要請耶穌「下去」,就是從耶穌所在的地方,加利利的迦拿,下去他兒子所在的地方,迦百農。大概在這位父親的心目中,最保險是看着耶穌把他的兒子治好。不過耶穌沒有打算下去,祂只是了說一句話;甚至這句話也不是對他的兒子說的,不是隔空說一句咒語。耶穌只是告訴這個父親,「你的兒子活了」。

就好像水變酒的神蹟那樣,我們不知道事情怎樣發生的;耶穌是怎樣醫治?不知道。反正,它就是發生了。這個父親可以接受嗎?甚麼也沒看到,他相信嗎?v50 後半節說「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他相信!當他「信耶穌所說的話」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兒子的病是否好了,但他相信。這位大臣,雖然他似乎是為了要神蹟來找耶穌,他卻跟一般想要神蹟的猶太人不同。不錯,他有困難需要耶穌為他解決、他的兒子病得要死需要耶穌神蹟醫治,然而他的信心卻不是建基在神蹟是否奏效之上。聖經清楚說「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他是相信耶穌所說的話,不是因為看見神蹟。

不但這樣,後來當他知道他的兒子好起來的時間正是耶穌說「你的兒子活了」這一句說話的時間,約翰告訴我們:「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他在信仰上再踏前一步;之前他相信耶穌所說的說話,現在他是相信耶穌、相信祂是基督。我們看見事情成就,他的兒子活了,讓他起初的相信得到了確認,以致他的信心更進一步地堅定。

怎麼樣的信才跟生命有關係呢?看見神蹟才相信,那是怎樣的信呢?

II. 真正的信(vv44-45)
我們先看4: 44-45「因為耶穌自己作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見他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為他們也是上去過節。」

「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這句說話可能是當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耶穌引用這句諺語,引起了我們的好奇。耶穌說自己在本地是不受尊敬的,然後聖經記載祂在加利利受到接待,最直接的理解是,加利利不是耶穌的本地。但這又似乎不太說得通。我們記得耶穌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拿撒勒正是在加利利境內。那麼耶穌說自己不受尊敬的究竟是哪裏呢?

還記得一開始我們看過耶穌的行程。在水變酒的神蹟之後,耶穌去了耶路撒冷過節,之後再來到加利利。在經文 4: 47 和 v54 分別兩次告訴我們耶穌是「從猶太到加利利」。中間,他在撒馬利亞停留了兩日。

其實在第 2 章,約翰已經記載了耶穌在耶路撒冷過節的時候,猶太人對祂的抗拒。耶穌潔淨聖殿,猶太人要祂顯個神蹟來證明祂有這個權柄。耶穌是有行神蹟的,2:23:「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

猶太人要耶穌顯個神蹟來證明祂有權柄,可是當耶穌真的行出了神蹟來的時候,他們卻不願意接受。在後面的經文見到他們對耶穌的抗拒甚至是日益加深。

那麼加利利是不是比猶太好呢?在 4:45,我們剛才看過了,「加利利人既然看見他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為他們也是上去過節」。意思是,加利利人也有上耶路撒冷過節,他們見到耶穌所行的,就接待祂。加利利人肯接待耶穌,是不是就表示他們比猶太人可取呢?

實際上,我們從耶穌自己的說話裏面看見,這一種因為看見神蹟而相信的信,並不是祂所讚賞的。我們再看 2: 23-25「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也用不着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裏所存的。」對於那些因為看見神蹟而相信的人,耶穌不將自己交託他們,意思是耶穌不相信他們。他們說他們相信耶穌,但耶穌不相信他們。耶穌知道人心裏所想的。

看見神蹟而相信,是一種怎樣的信?我們不是要否認主耶穌有施行神蹟的權柄和大能,我們也不是一概而論地把一切神蹟奇事的價值貶低。我們更加不會忘記,約翰福音的寫作目的,20: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我們正是被這句經文提醒,明白耶穌在 2: 25 說,「他知道人心裏所存的」是甚麼意思。加利利人看見神蹟、接待耶穌,他們究竟是不是從這些神蹟認識到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的身份,以致他們可以得生命呢?還是,他們只是想要更多的神蹟呢?

怎樣的信,才是真正的信呢?我們看約翰福音 4: 39-42「那城裏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他便在那裏住了兩天。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

耶穌離開猶太去加利利的途中,祂到了撒馬利亞。在那裏祂與井旁的婦人談道,祂應許賜活水。因為這個婦人的見證,許多撒馬利亞人信了主。但他們不滿足於只是聽別人的見證;他們請求耶穌留下來好讓他們親自聽耶穌的說話。這幾節經文讓我們知道,主耶穌留下來兩日,繼續談道,更多人因為祂的說話相信。從耶穌的說話裏面,他們分辨得出這位耶穌是救世主。

撒馬利亞人的信,比加利利人的信更加清晰,更加正確,他們認識到耶穌不只是一個行神蹟的人。我們記得,尼哥底母去找耶穌,就是認為耶穌是有神與祂同在,才可以行那些神蹟。可是尼哥底母錯了。耶穌不是有神同在那麼簡單,祂自己就是神!祂是救世主。「救世主」這個稱呼,整本聖經裏面只在這裏出現,撒馬利亞人一語中的:耶穌就是拯救全世界的唯一的那一位。

因為神蹟而信有甚麼問題?假如我們只因為神蹟奇事、因為上帝為我們成就一些難以想像的事情而相信,我們只會繼續觀看祂如何每一次成就一次比一次更大更難的事情,我們很容易會忘記祂是救世主。祂來世界的目的不是來行神蹟,而是來拯救世人。而且祂的拯救不是憑着神蹟,祂的拯救是憑着十字架;主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神蹟可以讓人看見主耶穌的權柄和大能,但神蹟也會使人的視線模糊,看不清楚神的恩賜是要我們得着十字架的拯救。

看見神蹟而信,並不是真正的相信,聽見主耶穌的說話,認識祂是神的兒子,才是真正的信。真正的信,才帶來真正的生命。

III. 真正的生命(vv50-53)
在這件神蹟裏面,這位父親為了病得幾乎要死的兒子來尋求耶穌。耶穌當然能夠治好他的兒子。不過,這個兒子的病雖然是好了,最後還是要死的。真正的活,不是此世的活;真正的生命不是尋求過一個無痛無病的人生。

主耶穌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不錯,約翰福音一開頭 1: 11 已經說了:「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神接着就應許:「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 12)

真正的生命是成為神的兒女。所以弟兄姊妹,不要滿足於次好的。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過的(林前 2: 9)。我們不要只追求看見神蹟,或者經歷神特別的帶領,要成為神的兒女、得着真正的生命。這樣的生命不是按照一般的方式出現的、不是「再進母腹生出來」的,因為「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1: 13)就是我們上一次講過,耶穌與尼哥底母說的重生,從上而生、從聖靈而生的生命。

耶穌不將自己交託給那些「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的人」,由此我們就知道,看見神蹟就信的,不是真正的生命,不是從神而生的生命。怎樣是從神而生?怎樣是真正的生命?我們從這個大臣的改變可以看到。

vv50-53「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我們看見這個大臣的「信」有一個進程。v47「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他知道耶穌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然後他聽見耶穌來了加利利,於是他來找耶穌。他首先也是因為神蹟而信的,不過那是他入門的第一步。他來尋求神蹟,但他沒有親眼見到神蹟的發生,他只是聽到耶穌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信耶穌所說的話」,這是進了一步。然後,當他知道耶穌說那句說話的時間正是他兒子好起來的時間,就讓他的「信」得到確認。在這裏,我們看見這個大臣的信仰歷程:從相信耶穌可以行神蹟、到相信耶穌的說話,到確認耶穌,全完的相信。

類似的信仰歷程,在撒馬利亞人身上也可以發現。那些撒馬利亞人起初是聽見井旁婦人的見證而信,但是他們不滿足於只是聽別人的見證,他們請求耶穌留下來,讓他們更多認識;於是當耶穌在他們那裏住了兩日、更多的談道之後,他們中間有更多的人因耶穌自己說的話而相信,他們甚至從而認得出耶穌是救世主。

真正的信是越過一些表象:包括神蹟的經歷、別人的見證,進而自己聽耶穌的說話、認識祂是救世主。這樣的信才能夠帶來真正的生命。而真正的生命,是成為神的兒女,在聖靈裏面重生的生命,有聖靈帶領我們進入真理,被主改變、陶造。

結語:與水變酒的關係
我們今日看的神蹟,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經文 4:46「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約翰刻意提醒我們,要留意這個神蹟與之前第一個水變酒的神蹟,兩者之間存在着一些聯繫。這兩個神蹟一前一後的將信仰歷程的各個階段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思想自己究竟是在一個怎樣的階段中?你是不是好像猶太人那樣,在一個不信的地步?好像尼哥底母那樣,以為耶穌只是行神蹟的?好像加利利人那樣,為了神蹟而信?還是,你好像撒馬利亞人那樣,一心想要認識神更多、熱心追求?

可能你是在入門第一步的階段,仍然只想看見神蹟,看見神成就一些你覺得又大又難的事情?事實是,不少人初信的時候都是帶着自己的難題要耶穌解決的,甚至有人真的尋求耶穌施行神蹟的。我們當中或者有一些人,你也是處於這種狀態裏面。然而,讓我們不要只停留在信仰的入門;讓我們記得,單單因為神蹟、因為神為我們解決了又大又難的事來信,並不是真正的信。

讓我們好像撒馬利亞人那樣,不滿足於別人的見證,而是要親自聽主耶穌的說話,追求更多認識祂,以致能夠認得出耶穌是救世主,是你的救主。

在水變酒的神蹟裏面,我們看見賜生命的主彷如新的創造那樣,叫我們可以有新的開始;在聖靈裏面被重生,叫我們確實是可以有新的生命。然而最首先的一步是「信」。就好像這位大臣那樣,他起初來找耶穌是因為神蹟,但後來儘管沒有看到神蹟發生,他仍然選擇相信耶穌的說話;然後我們就看見神以祂的神蹟,來使大臣的信得到確認,好叫他完全的相信。

今日你在哪一個階段呢?你是不是願意沒看見神蹟但仍然選擇相信呢?你願不願意在信仰的路上進深一步呢?

渴望祢的靈
1.心中渴望祢的靈,此刻降臨在我心靈,
 恩主懇求祢幫助,心中惡願你洗清,
 心中渴望祢的靈,一再點燃漸冷心靈,
 甘心將我這生命獻呈。
2.心中渴望祢的靈,安慰軟弱亂紊心靈,
 紛擾裏讓我安靜,主的說話再細聽,
 心中渴望祢的靈,火中點燃漸冷心靈,
 委身再踏上天路旅程。

Monday, August 27, 2012

水變酒

經文:約翰福音 2: 1-11; 3:1-8

引言
有沒有聽過「酒微菜薄‧招呼唔到」這句說話?一般在甚麼場合會聽到這句說話呢?通常在一些飲宴的場合,主人家才會這樣說。當你聽到這句說話,你當然知道那是客套的說話。基本上,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你赴飲宴是不會預算「酒微菜薄」的。如果真的食不飽,你可能會有些微不滿意,有一些甚至會在人前人後「唱足」不知多少年。這種想法,我相信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今日跟大家看的經文,事發的場景正是一場飲宴;是結婚喜酒。結婚喜酒不夠酒,怎麼辦呢?今時今日,當然不是問題喇,任何一家酒樓必然無任歡迎,馬上替你張羅,多少都有供應。但回到耶穌的時代就不是這樣了。

事情的地點是迦拿;它的位置大概是距離拿撒勒大概十多公里。由於距離這麼近,加上耶穌和門徒都被邀請,所以有人認為耶穌與這個主人家是認識的。

剛才說,現在的飲宴要是酒不夠,一定沒有問題。但是耶穌的時代,不是那麼方便可以買酒的。一般來說,熟悉的朋友、親戚早幾天就把酒送過來,讓主人家可以預備好。在娶親的筵席上,酒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賓客滿座,筵席到中途,「酒用盡了!」是怎麼樣的情況!

I. 事情的背景(2:1)
「第三日」(1: 19-51)
看故事,自然會看看時間、人物、地點。地點是迦拿,我們剛才說過了。人物,都頗豐富的。短短的篇幅裏面,出現的人物有耶穌、門徒、耶穌的母親、用人、管筵席的,和新郎。

時間呢?經文一開始告訴我們「第三日」。甚麼時候的第三日呢?在我們進入去看這件事情之前,我想先跟大家看一看這第三日的背景。

「第三日」,我們馬上會問,從甚麼時候開始算的「第三日」呢?當我們翻到前面的經文,發現約翰雖然並沒有指定一個「第一日」,但卻有好幾個日子標示。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從經文第一章開始看,第一次出現日子的是 1:29「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可是一開始計日子已經是「次日」了。從這個「次日」向前追溯,可以看到約翰記載的第一件事是 1:19,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打發人來質問約翰的身份,約翰第一次為耶穌作見證。然後才是 1:29 的「次日」。再接着是 1:35-39「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裏。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這一天便與他同住…」兩個門徒跟從了耶穌,這是第三、第四日。然後在 1:43「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耶穌呼召了腓力,這是第五日。

這樣過了五日,才來到 2:1 的「第三日」。這樣從第五日開始數的第三日,就是第七日了。「第七日」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了。七日是指向神創世的工作。第七日是創造的高峰,神賜福第七日,定為聖日。

水變酒的神蹟發生在第七日,從這個日子來看,約翰刻意將水變酒的神蹟描寫成新的創造的高峰,而主耶穌正如約翰福音第 1 章一開始所說是創造的主,可以帶給人新的開始、新的生命、新的盼望。

II. 水變酒的經過(2:1-11)
(1) 時候還沒有到
第三日,耶穌在一個婚宴上將水變酒,又給我們甚麼信息呢?讓我們來看事情的經過。

我們再看 vv1-5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

剛才我們說過,耶穌與這個辦喜事的家庭可能是認識的。從經文來看,可能耶穌的母親在這場筵席也有幫忙的;約翰沒有說她被邀請,她就是很簡單地「在那裏」。

於是我們可以理解,當「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需要尋求幫助,自然的,她找着耶穌。在飲宴的中途「他們沒有酒了!」不單止是一件掃興的事,更重要的是,中東地區對於款待賓客十分重視,這樣的事情是一件極大的羞恥。所以耶穌的母親為這個主人家張羅,當時可能她的丈夫約瑟已經不在了,耶穌作為她的長子,她很自然地想到向耶穌提出。

耶穌的回答可能令到我們疑惑。留意我們和合本聖經是修飾過的,原文應該是「婦人」。耶穌說:「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耶穌稱自己的母親做「婦人」,這並不是祂沒有禮貌。在約翰福音裏面,耶穌的母親出現過兩次,兩次耶穌都稱她做「婦人」。為甚麼呢?主要是,耶穌有意將他們二人之間母子的關係調整。

也許在人看來是不近人情,在一些當母親的姊妹心裏面可能感到難受。然而,這卻是重要的。透過這樣的稱呼,耶穌要表達的是,祂跟母親的關係只是暫時的,當祂開展天國事工的時候,就是從祂行出這一件神蹟開始,祂的母親也只能夠成為跟隨耶穌的其中一人。而耶穌透過這一句似乎是頂撞母親的說話,清楚表示祂不是要聽憑誰人的差遣、也不是要滿足人的需要而來,祂來是要遵行天父的旨意。

而且這句說話必須與後面的一句連在一起理解的。耶穌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時候/時間在約翰福音常常是指向主耶穌被釘十架得榮耀的事件。在耶穌行出這一件神蹟的時候,約翰提醒我們,這是主耶穌開始走向十字架、得榮耀的時刻。

(2) 水的改變
接着我們看 vv6-10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在這裏,我們看見約翰很着意地向我們描述水變酒的過程。首先他介紹了六口石缸。這些石缸,一般人家放在門口,讓人從外面回來時潔淨手腳的。這裏約翰特意告訴我們,這些石缸是為「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擺放在那裏的。按照舊約潔淨的規例,盛載的器皿若沾污了不潔,就要將器皿打碎,除非器皿是用石做的,石的器皿只需要用水清洗就可以了。這些石缸每個容量大概兩三桶水。然後約翰又用了相對地比較多的字數,細緻地記載耶穌吩咐用人倒滿水、用人將水倒滿、直到缸口,然後用人舀出這些水,送到管筵席的人那裏,管筵席的如何評價等等。

可是,這些水在石缸裏面經過了甚麼變化呢?發生了甚麼事呢?我們不知道。約翰沒有告訴我們。他只是說,這些石缸裏面本來是用來潔淨的水,這時卻被耶穌改變了。當用人將缸裏面的液體舀出來送到管筵席的人那裏,管筵席的一嚐就嚐出這是上好的酒。

耶穌說了甚麼說話、做了甚麼動作?似乎沒有。只知道本來用作潔淨禮儀的水,現在變成慶祝歡樂的酒。v9「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不知道你讀這一節經文會不會覺得蠻有趣,故事前面說的明明是物質的改變,理論上應該說:「管筵席的並不知道是甚麼來的」,但約翰卻着意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哪裏來的」這一點之上。怎樣變的,幾時變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哪裏來」。約翰巧妙地將這種改變的來源,既突顯了,又隱藏了:他特意提出「從哪裏來」這個問題,又不給予答案。於是這個問題就這樣放了在我們心裏面:這種改變從哪裏來的呢?這種改變是從哪裏來的呢?

(3) 生發信心
雖然約翰沒有說這個改變是從哪裏來,他卻告訴了我們這個改變的目的。v11:「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有別的譯本將這句翻成「這是耶穌的神蹟的開始」。「神蹟」這個字在約翰福音裏面,不是用來指一件超自然的事情,而是用來稱呼那些能夠讓人認識耶穌的事件。所以在約翰福音結束時候,約翰說「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0-31)

所以我們可以說,耶穌行神蹟的重點不在於神蹟的事件本身;而在於透過耶穌所行的神蹟,人可以認得出祂就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人可以相信祂,因祂的名得生命。

所以在這件水變酒的神蹟裏面,重點並不在於水變成了酒這件事情,而在於水變酒讓人認識耶穌,相信祂,並且得着生命。2:11 正是要告訴我們這件神蹟「顯出耶穌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是不是有神蹟發生,人自然就會相信呢?也不是的。剛才我們看過,管筵席的不知道這些酒從哪裏來,「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然而到後來,耶穌的門徒因這神蹟「就信他了」,那些用人卻沒有相信。所以我們可以說,是否能夠相信耶穌,其實與是不是看見神蹟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若沒有信心,就算神蹟發生了,也不會叫人相信耶穌。

所以神蹟只是標記,將人指向那位能夠改變人生命的主。

III. 水變酒的更新
剛才我們說,這件神蹟「是耶穌神蹟的開始」。約翰福音裏面總共記載了七件神蹟,而且是約翰福音 1 至 12 章的骨幹。這些神蹟都有一些跟進事件,讓我們可以明白當中的信息。

(1) 從水和聖靈重生(3: 1-18)
跟進水變酒的事件在約翰福音3: 1-8;「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猶太人的官。這人夜裏來見耶穌,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裏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尼哥底母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這兩件事細看之下頗有一些關連。約翰清楚交代了尼哥底母的身份地位。他是一個法利賽人、是猶太人的官;就是說,他是嚴守律法的人,而且在猶太人的會堂裏面德高望重。他來見耶穌,因為他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認定耶穌是有神的同在。

不過,耶穌沒有在「神蹟」這事情上面多費唇舌,祂簡單直接就切入去回答尼哥底母心裏面的問題:「甚麼人可以承受神的國」。猶太人一直以為自己靠着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神的選民,就有資格承受神的國。甚至經歷亡國之後,他們更加認定唯有嚴格遵守神藉摩西頒佈的律法才可進入神的國。所以當耶穌回答說「人必須要重生才可以進入神的國」,對於尼哥底母這些認為只有靠遵守律法才可以得救的人,是會感到詑異和難以理解、難以明白。

主耶穌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首先就否定了猶太人認為憑著民族血裔的緣故就必然擁有神子民身份的看法。回應水變酒的神蹟,那些石缸的水本來是為潔淨禮儀的,但主耶穌將它改變了,就等於宣告,舊的體制已經不再有功效;第一次出生是神子民也沒有用,人必須透過再出生才成為真正的子民。

「重生」這個字,字面的意思就是「再出生」;但它有另一個意思,就是「從上而生」。尼哥底母只取了「再出生」的字面意思,所以就不能夠明白,「人老了,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耶穌再清楚的回答他:「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主耶穌強調的「重生」,並不是尼哥底母所說的「再進母腹生出來」,祂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再進母腹生出來仍然只是肉身,仍然是不能夠進入天國,唯有從聖靈而生,就是「從上而生」的才可以。從聖靈而生的是怎樣的呢? v8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怎樣是從聖靈而生,並不是我們憑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就好像一陣風吹過,我們看見的只是物件被風吹過的景象,我們是看不見風的。同樣地,我們看不見聖靈,但我們可以看到從聖靈而生有怎樣的生命。

就好像水變酒的事情,石缸裏的水變成了酒,是甚麼時候變的、怎樣變的,我們都不知道;只是當管筵席的飲了說是上好的酒,我們才知道。這種改變是從哪裏來的呢?重生的生命是從哪裏來的呢?生命的改變是從哪裏來的呢?主耶穌說,從肉身生的仍然只是肉身,從靈生的才是靈。從靈生的、就是從上而來的生命,才可以承受神的國。怎樣是從聖靈而生?怎樣才可以得到從上而來的生命?在約翰福音第 3 章,主耶穌接着就說出來,3:14-16「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從聖靈而生,就是願意相信耶穌道成肉身成就的救恩。

也許我們當中不少人仍然在救恩的門外徘徊着。總是有一些「東西」妨礙着、阻隔着,讓你感到無法相信。實際上,你問我們這些已經相信的人,我們也無法告訴你發生了甚麼事。我也只可以勉勵你,就好像剛才所說,先相信,才可以看見神蹟所指向的耶穌。

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相信的,主耶穌同樣有話向我們。也許你信主許多年了,你對於信仰的禮儀、宗教的活動都很熟悉了,甚至乎你覺得都差不多可以了。然而,你會不會感到信耶穌這件事已經不足以承載你面對現在人生的各種處境呢?返教會與返工有甚麼關係呢?祈禱讀經靈修與我跟同事家人朋友之間的相處有甚麼關係呢?如果你覺得返工與返教會一樣也是要「做事」、祈禱讀經靈修不能夠改變你面對各種生活際遇時的無力感,也許你也需要停下來好好思想一下,從聖靈而生的生命是怎樣的了。

(2) 聖靈活水的道(4: 13-14; 7:37-39)
故事繼續發展下去。第 3 章主耶穌與尼哥底母談道之後,到第 4 章,祂與撒瑪利亞井旁的婦人談道。在那裏,耶穌再提到水;同樣地,那裏的水也不是為潔淨的。4:14 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井旁的婦人以為耶穌說的是井裏的水,耶穌卻應許賜下活水,在人的裏面湧流出來,叫人滿足、不再乾渴。

這裏所說的活水,在 7:37-39 有更清楚的描述:「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着榮耀。」

這裏也回應了主耶穌與尼哥底母提到從聖靈而生的生命。從聖靈而生,就好像風吹,我們不知道是怎樣,但從生命的流露我們就看見它存在。從聖靈而生的,有活水的江河從他腹中流出來,意思是:相信耶穌的人有聖靈內住在他裏面。這樣的生命,有怎樣的流露可以讓人看得見呢?

舊的宗教禮儀不再有它的效用了、過去的信仰經歷不再足以承載你渡過今日生活的風浪了。令到水變酒的耶穌是怎樣的神?從聖靈而生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祂應許聖靈的活水江河又怎樣的湧流到永生?

當主耶穌將要走上十字架得榮耀的時候,祂再次應許賜下聖靈,在 14:26 祂說:「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另外在 16:12-13 祂又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

主耶穌應許賜下聖靈,好像活水江河、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湧流,就是聖靈要將神的說話、神的真理,教導我們、提醒我們。從聖靈而生的生命就是有這一位聖靈內住在裏面,帶領我們進入真理、明白真理,然後活出真理。

這樣的事情是怎樣發生的?聖靈怎樣帶領我們進入真理?人裏面要怎樣地經歷?有甚麼可以讓人看見、分辨得到是從聖靈而生?

(3) 道的潔淨(15: 1-4)
在約翰福音 15:1-4,主耶穌這樣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你們要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你們裏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裏面,也是這樣。」

在這裏,耶穌將祂與我們的關係比喻做葡萄樹和枝子的關係。因着相信,我們與主連結;從祂的豐盛裏面,我們得着生命。不過,這種與耶穌連結的生命並不是靜止的,葡萄樹和枝子的連結是一種生命的連繫。就是前面說從聖靈而生的生命,雖然不知道是怎樣的,但從它所結的果子就看得出來。

當我們說聖靈帶領我們進入真理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真理並不是一種理論、一種學說,讓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主耶穌就是真理,聖靈帶領我們進入真理,就是進到與神相交感通之中;在這種相交感通裏面,我們要被真理改變,這種改變就是在這個比喻裏面耶穌所說的,枝子要被父修理乾淨;主耶穌說,因祂所講的道,我們已經乾淨了。再一次提醒我們,用來禮儀潔淨的水已經不再存在,我們的生命要被潔淨不再是依循舊的模式,舊有的經歷不再足以承載你前行了。主耶穌邀請我們進入去與祂結連的關係之中,被祂的道潔淨,生命得着改變。

而且祂應許:我們常在祂裏面,祂就常在我們裏面。我們怎樣能夠常在祂裏面呢?聖靈帶領我們進入真理裏面,我們就常在祂裏面了。聖靈要讓我們想起耶穌所說的一切話,耶穌的話就成為父神修剪我們生命的工具,要叫我從軟弱不足之中改變過來。從聖靈而生的生命,就是這樣與神結連、願意被主修剪、願意被主改變的生命。

結語
回來我們今日看的神蹟,水變酒的事情如何地發生,為甚麼會這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這個神蹟讓我們認識主耶穌是一位怎樣的神。這個神蹟是主耶穌神蹟的開始,約翰刻意將它描寫成新的創造的高峰,讓我們認識到,主是帶來新開始、新生命、新盼望的神。

水變酒,令到舊有的禮儀不再有功效;新的生命要帶來新的信仰經歷。新的生命是從聖靈而生的生命,從聖靈而生的生命是活的生命,有聖靈在裏面成為泉源,帶領我們與神的生命結連。我們要被聖靈掌管,使我們的生命有改變的可能;我們要願意被神修理,使我們得潔淨。

在 2:11,約翰着意的告訴我們,水變酒這個神蹟「顯出主耶穌的榮耀,門徒就信了」。「信」是進入與主耶穌成為葡萄樹與枝子關係的第一步。門徒的信,是進入去與主耶穌連結的生命關係,將自己交給祂、順服聖靈的引領〉被聖靈掌管、被聖靈得着。

這樣的生命,就是從聖靈而生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就是主耶穌所應許,「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就是水變酒這件神蹟所指向的那位,在十字架上得榮耀的主所賜予的生命。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生命有需要改變,有可能改變?抑或你依然有許多執着,不讓聖靈掌管你的生命?或是你還在逃避上帝,不願意被祂觸摸?

從聖靈而生的生命,主應許的豐盛的生命,就是隨時被主修理、被神的道潔淨的生命。你是否願意讓主改變你呢?


回應詩:
讓祢大能改變我
願聖靈此刻充滿我,觸摸心裏的一切苦楚;
真理亮光此刻光照着我,讓祢大能改變我。
如風吹拂甦醒着我,如水滋養我乾渴心窩,
如火的溫暖再度燃亮我,讓祢大能改變我。

Sunday, July 08, 2012

活着不再是我


經文:羅馬書 6: 3-8; 加拉太書2:20

引言
歡迎大家來到樂恩堂。讓我先問一問:有哪一位你是第一次到樂恩福音堂來的?歡迎你啊!可是,你來做甚麼的呢?你來要看甚麼的呢?你來看「洗禮」的吧。沒有弄錯吧。那麼有哪一位是第一次看「洗禮」的?我相信第一次看的要感到很好奇的。

洗禮是甚麼呢?也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洗禮就是「入教」;入教,就是從今以後有很多事情就不可以做了,「一入侯門深似海」。是不是就是這樣呢?

我今天試一試從聖經裏面看「洗禮」是怎樣的一回事。讓我們一起讀今日選來的經文,我們先讀第一段:羅馬書6:3-8:「3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4 所以,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5 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6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7 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8 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

I. 洗禮與死的關係
如果你剛才讀的時候有留意,就會發現這幾節經文不斷的說「死」、「埋葬」、「滅絕」之類的說話,有一些來賓,你可能覺得「梗耳」。但沒有辦法的,死亡與生命是人生不能夠逃避的兩大議題,也是基督教信仰本身所着重的。

實際上,洗禮與死亡和生命是很有關係的。我們先來看洗禮與死的關係。

(a) 歸入死
經文一開首就告訴我們,洗禮是歸入基督耶穌的死,和祂一同埋葬。

其實洗禮本身的過程就好像一個葬禮那樣。當稍後六位接受洗禮的弟兄姊妹進入水裏面,浸在水中,然後從水裏面上來,正正就好像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被埋葬,三日之後從死裏復活那樣。所以外在形式上,洗禮是代表與耶穌一同進入死亡、被埋葬,然後復活。

接受這個動作的人,就表示他是認同耶穌的死,表示他同意耶穌是為了他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之後復活。其實這樣同意,一點也不容易。很多人正是在這一點之上「click」住,覺得很難信耶穌。因為我們很難會承認自己無辦法,要承認自己需要別人幫助實在是不容易。但是,信耶穌就正正是要承認自己救不了自己,要耶穌來「打救」。洗禮,就是再行多一步,「義無反顧」地表示我要耶穌拯救了。試過洗禮都知道,牧師幫你浸入水中,你一定要捉著牧師的手臂,(記得捉着啊!)否則你整個人浸在水裏面,靠自己是不能夠上水的。為甚麼,因為水的壓力很大,你在水裏面是不能夠自己脫離。其實信耶穌就正是這樣,你在罪裏面自己再努力都脫離不到,因為罪的吸力太大了,唯有你捉着耶穌就可以離開罪的奴役。

所以,洗禮還有另一個意義,v4說:「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意思是,接受洗禮是進入耶穌的死、承認祂的死是為了救贖我之外,同時也是表示靠着耶穌,我進入一種新的生命裏面。耶穌死後,被埋葬,三日復活,我們跟隨耶穌的人,同樣地也會在死後復活。當然,真正的死後復活,會是將來耶穌再回來的日子,但今生的日子,在他們(你們)接受洗禮之後,某程度上也可以看為一種復活的生命。簡單來說,就是與之前的生命不同。
是怎樣不同呢?

(b) 向罪死
聖經這裡說「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然後在接着的vv6-7就說:「6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7 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有新就必須有舊。新生的樣式,必然是與舊有的生活方式不一樣。舊有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稍後大家會攞到一本《水禮見證集》,是今天幾位受洗的弟兄姊妹的經歷,在那裏你會讀到一些他們舊有的生活方式。聖經裏面也有描述一些人信耶穌之前舊有的生活,不過所謂舊有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指殺人放火、大奸大惡的。其實我們大部分都是好人。聖經裏面有不少經文提到信耶穌之前、受洗歸入基督之前的舊人是怎樣的,其中一句說:「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 2: 13)另一處又說:「你們從前與神隔絕,因著惡行,心裏與他為敵。」(西 1: 21)信耶穌之前、接受洗禮之前,所有人都是遠離神、與神為敵的。但藉著耶穌的死、埋葬,和復活,受洗歸入基督耶穌得着的新生命,就是不再與神為敵、而且願意親近神。

經文v6:「我們的舊人和耶穌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新生的樣式,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不再作罪的奴僕」,意思是不一定要被逼犯罪。奴僕是沒有選擇,主人吩咐要做的就要做。其實我們很難承認自己是罪的奴僕,我們以為自己有自主權,有自由。其實細心思想就會明白,有一些事情不是你說不做就不做的,就算你明知是不好的,但就總是有某一些原因令你選擇去做。甚至很多時,你的心越是叫你不要,你就越是「神推鬼ong」地去做。(發脾氣、講大話、上色情網站 etc.)「不再作罪的奴僕」的意思就是,靠着耶穌我可以慢慢地有力量抗拒這些罪的引誘;即或會仍然犯罪,但可以漸漸地控制到自己,漸漸地減少這些情況。

所以,洗禮首先是叫我們死:一方面是歸入基督的死,與耶穌同死、同埋葬;另一方面是與耶穌同復活,進入新的生命裏面,有新的生活方式,不再與神為敵、願意親近神,而且倚靠耶穌,有力量選擇不犯罪、不做一些上帝不喜悅的事。

洗禮不單止叫我們死,也同樣叫我們活。洗禮與活、與生命有甚麼關係呢?

II. 洗禮與生的關係
(a) 從水裏出來——象徵復活
我們再讀一次羅馬書6: 4-5「4 所以,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5 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

洗禮與活的關係,首先是「復活」。神透過這段經文答應我們,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同時間是有新生。這裏所說的「新生的樣式」,是與耶穌藉着上帝的大能和榮耀復活是一樣的。就是說,我們歸入祂的死,亦是歸入祂的復活。

這裏所說的復活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到將來等耶穌再回來、終末審判之後的復活、永遠不死。另一方面的復活是怎樣的呢?在大家程序表上面印着的另一段經文,加拉太書2:20,讓我們一起讀:「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b) 為愛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剛才我們說,洗禮的時候浸在水中,就好像與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復活的生命,除了是將來復活之外,另一方面是與舊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與舊人不同,也有新的生活態度,是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之後有的。

我們一直講洗禮是與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可能讓人有一種很抽象的感覺。(大家不用害怕,一會兒那六位弟兄姊妹接受水禮、進入水裏面之後,是會上返來的。)與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表面上只是「一個儀式」而已。但我們又知道不單只是一個儀式、不是只是做給人看而已。因為從水裏面上來之後,(對着受洗的 b/s)因為從水裏面上來之後,你們的生命就已經不再是你的生命,就是經文這裏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你的生命已經不屬於你的了,原本的你已經死了、埋葬了,現在在肉身活着的你是耶穌用祂在十字架上流出的寶血買回來的,所以是屬於耶穌的了。

因着對耶穌的信,和靠,我們今天不再作罪的奴僕,你可選擇不犯罪。而且我們倚靠耶穌不再與神為敵,能夠親近神。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有新的動力來活出新的生命。就是經文說,「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我們新的生命是以愛為動力。

這份愛的動力,不是我們掏空自己僅有的那些愛。事實是人的愛實在太過微薄、太過短暫、太過有限制、有條件了。我們新生命的動力乃是耶穌的愛,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捨己的愛。

耶穌的愛與世間的愛如何地不同,有一句聖經這樣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 8)耶穌在我們還是「舊人」的時候,就是當我們仍然與祂為敵、仍然遠離神的時候,就愛我們;愛到一個地步,為我們死。


人間的愛會有許多的期望、許多的要求,也有許多的破損;即便是我們真心的愛一個人,無論是父母的愛、家人的愛、朋友的愛、男女的愛,我們接收到的愛都一定不足夠承載我們度過一生。更何況,有不少時候,我們更加會被自己所愛的人、自己最親的人傷害。

但聖經說,當我們還未認識耶穌的時候、當我們還未知道自己遠離神、與神隔絕、與神為敵的時候,神不計較我們頂撞祂,反而差派耶穌為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是要讓我們看見,愛就是這樣的,愛就是不計較對方怎樣對自己,仍然付出、仍然捨己,為對方的好處放下自己。

為甚麼上帝要這樣愛我們?為甚麼?

因為祂想我們有新的生命,祂想我們不再成為罪的奴僕,祂想我們主動選擇愛祂,用新的生活方式來回應祂的愛。

如果你還沒有相信耶穌,我邀請你來嘗試認識一下。

不過,對於你們(受洗的幾位),你既然已經決定接受洗禮來在眾人、在你的家人受友面對表明,你決定與基督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那麼我再一次勉勵你、也提醒你,你一舉一動將會有新生的樣式,從此以後,活着的不再是你,乃是基督在你裏面活着。你要記得,祂是愛你,為你捨己。

Monday, June 11, 2012

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經文: 耶利米書29: 10-14

引言——「告別列王紀」
如果沒有搞錯,我應該是從2009年8月開始跟大家讀列王紀的,到今日,幾乎三年了,我自己也覺得要停一停。神的話語當然有值得研讀的價值,但我很想進入另一卷書卷,看另一個主題。所以今日,要與大家告別列王紀。如何告別呢?如果只是沒有了下文那樣開始另一個主題,又似乎有頭沒尾。於是我想到快速搜畫那樣去到列王紀的結尾。列王紀結束的幾章經文提到南國猶大的敗亡;當中(大概是主前605至586年間)分別有三次王族、貴冑、百姓被擄到巴比倫的遭遇。

今日選讀的耶利米書29章,正是在第二次被擄之後,耶利米先知奉神的吩咐,寫給被擄的人的信息。我也打算從以色列人的被擄來回溯以色列的敗亡。

A. 總結王國歷史
(1) 話說亡國

(a) 王國的遭遇
記得我們一開始讀列王紀,是從大衛開始。我們看聖經怎樣評價一個王是好或壞,主要是以大衛作為準繩。大致上可以分為六個級別,上三層是好,下三層是壞的:


之後,我們看所羅門。儘管他得到神眷顧、向他顯現,可惜晚年被妃嬪引誘去敬拜偶像,以致神將國家分為南北兩國。將南國留給大衛家,將北國十個支派給所羅門的部下耶羅波安統治。
但耶羅波安卻浪費了神給他的恩典,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竟然引進金牛犢敬拜,以為可以阻止百姓回流到大衛王朝。結果導致北國落入偶像敬拜的罪惡之中,直接導致國家的覆亡。還記得這個圖表嗎?


那麼是不是南國就好呢?
我們來看看南北兩國亡國的原因。

(b) 亡國的原因
從大衛開始,到最後南北兩國在不同時候被兩個強國吞滅,前後只有四百年。是因為「弱肉強食」的定律,抑或有更關鍵的原因?

聖經分別在列王紀和歷代志交代了兩國覆亡的原因。我們先看列王紀下17:7-18:「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畏別神,隨從耶和華在他們面前所趕出外邦人的風俗和以色列諸王所立的條規。以色列人暗中行不正的事,違背耶和華他們的神,……在各青翠樹下立柱像和木偶;……事奉偶像,就是耶和華警戒他們不可行的。但耶和華藉眾先知、先見勸戒以色列人和猶大人……他們卻不聽從,竟硬著頸項,效法他們列祖,不信服耶和華他們的神,……隨從虛無的神,……為自己鑄了兩個牛犢的像,立了亞舍拉,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巴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所以耶和華向以色列人大大發怒,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

南國猶大又如何呢?歷代志下36章記載了猶大三次被擄的經過。36: 11-20這樣記載:「西底家……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惡的事……不歸服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眾祭司長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耶和華將他們都交在迦勒底王手裏……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的宮殿,毀壞了城裏寶貴的器皿。凡脫離刀劍的,迦勒底王都擄到巴比倫去,作他和他子孫的僕婢,直到波斯國興起來。」

兩段經文分別告訴我們,無論是北國,從開始已經拜金牛犢,抑或南國,半路中途去拜偶像,他們的問題都是相類似,就是不聽先知所說的話,不願意順從神。結果是,北國被神從自己面前趕出去,而南國則被擄到巴比倫。然而,這個結果卻不是最後的結局。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耶利米書 29: 10-14,正是神對南國被擄的人宣告的信息。要叫他們末後有指望。

(2) 前贍回歸
(a) 列國興替
讓我們再一起讀耶利米書29: 10「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

單單是這句經文,我們可能不明白這個「七十年」的期限究竟是甚麼。耶利米書25:11-12就讓我們清楚一些:「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這是耶和華說的。」

七十年,是神為巴比倫定下的年限,就是在南國猶大被擄之後七十年,神要刑罰巴比倫。怎樣刑罰?神透過另一個大國的興起,使巴比倫傾覆。巴比倫大概在公元前620幾年開始統治兩河流域一帶。到了主前539年,他們卻被瑪代波斯所滅。但以理書第5章大致提及這件事。這個曾經雄霸一時的大國,竟然只是強盛了不足一百年,大概傳位到第三代已經被滅。事實上,任何一個強國,亞述、巴比倫、馬代波斯、希臘、羅馬,無論是如何顯赫,她們相繼地興起、相繼地沒落,完全不由得她們自己控制。就正如但以理書所說:「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予誰就賜予誰」(但4:25),神「憑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國」(但5:21)。所以,神差遣先知耶利米預告,七十年期滿之後,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就可以再回到猶大。

(b) 選民回歸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我們看見以色列人真的在主前539年,就是當瑪代波斯取代了巴比倫成為帝國統治者之後,以色列人得到批准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進行重建。我們看以斯拉記1:2-3「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

有一些人認為,古列之所以容許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去重建是基於政治的考慮,使用懷柔政策來安定人心;事實上,古列不是單單善待以色列人,他這個政策容許被擄的人回歸家鄉,是對其他民族也一視同仁的。但無論是政策也好、是古列真的敬畏神也好,聖經說是神感動他,而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

舊約的以斯拉、尼希米記正是記載神成就祂所說過的說話:以色列人在波斯統治期間,前後至少三次回歸到耶路撒冷。這幾次回歸,以色列人並沒有恢復他們自己的國家,但他們卻重建了兩個很重要的範疇。

以斯拉記3:2「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弟兄眾祭司,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與他的弟兄,都起來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另外在以斯拉記6:19-22「正月十四日,被擄歸回的人守逾越節。……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以色列人和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人都吃這羊羔,歡歡喜喜地守除酵節七日;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歡喜」。第一批回歸的人首先恢復了獻祭,重建了他們的敬拜生活。然後他們守逾越節;逾越節是記念神拯救他們的節期。守逾越節代表他們記念神的拯救,他們重建與神的關係。

另一個重建的範疇是神子民的群體。我們看尼希米記8:1-12「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自己的城裏。……請文士以斯拉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七月初一日,祭司以斯拉將律法書帶到聽了能明白的男女會眾面前。從清早到晌午,在眾男女、一切聽了能明白的人面前讀這律法書。眾民側耳而聽。……他們清清楚楚地念 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眾民……大大快樂,因為他們明白所教訓他們的話。」我們看見神透過祂的話語、聖經,重建祂的子民整個群體。他們一同聚集,聆聽神的說話,聽得明白,歡迎領受。

神掌管歷史、掌管政權的更替,最終為祂自己的子民帶來回歸的機會。不是偶然的,不是受統治者的政策左右的,乃是神感動的工作,神叫事情這樣發展,好叫祂的旨意成就。就如以賽亞書55:11,神說:「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所命定的事上必然亨通。」

神應許要在七十年期屆滿的時候,將以色列人領回耶路撒冷,重新建立他們的敬拜生活,重新建立這個群體。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又有甚麼意義呢?

當時的人是哪些人呢?

B. 心存盼望
耶利米書29:1-2這樣記載:「先知耶利米從耶路撒冷寄信與被擄的祭司、先知,和眾民,並生存的長老,就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的。(這在耶哥尼雅王和太后、太監,並猶大、耶路撒冷的首領,以及工匠、鐵匠都離了耶路撒冷以後。)」

原來這個七十年後回歸的預言,耶利米是向那些已經被擄到巴比倫的人說的。根據第2節經文所說,當時是第二次被擄的時候;正是巴比倫最強盛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說巴比倫會被打敗,是令人難以致信的。

更何況,就算是真的,那也是七十年後的事,對於當時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來說,有甚麼意義呢?你現在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告訴你「唔洗擔心,七十年後你會無事咖喇。」「七十年後梗係無事喇,人都已經不在了!」不錯,正正是這樣。當時被擄的人,無論他是多少歲,七十年,都是太遙遠的事了。七十年後可以回到耶路撒冷?有甚麼用呢?有甚麼意義呢?讓我們來看這一段應許。

(1) 是福不是禍
首先讓我們再讀耶利米書29:11「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a) 壞的處境‧神的工具
對這一群已經去國歸降的人,上帝說祂所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意念」這個字,英文譯做“plan”計劃。意思是,他們敗在巴比倫的手下,不是他們技不如人、不是他們國力衰弱,是神的計劃;他們被逼離開家園、被逼放棄屬於自己的一切、寄人籬下,降為二等公民……等等,都是神為他們設定的。神說這樣是為他們的好處。我相信,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實在是難以接受:「不是自願,是被擄掠、被挾持、被移民的。」然而神卻說,這是祂賜平安的意念。

我們再看多一段,耶利米書24:4-7「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被擄去的猶大人,就是我打發離開這地到迦勒底人之地去的……我要眷顧他們,使他們得好處,領他們歸回這地。我也要建立他們,必不拆毀;栽植他們,並不拔出。我要賜他們認識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因為他們要一心歸向我。」

我們仍然會不明白,被擄怎麼會是平安的事、是好的事?是的。在人看來,國家打敗了,自己成為戰俘,失去家園,當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們不是自欺欺人地將一些壞的事情說成是好,但我們可以在壞的處境裏面經歷神所賜的平安。就是神要賜給我們認識祂的心,就是願意尋求神、認識神的心。正如我們剛才所說,以色列人亡國是因為他們要拜偶像、巴力,他們不願意單單尋求神、不願意認真的認識神。神為他們所定、賜平安的意念就是他們願意尋求神。

神的眷顧是甚麼?神的眷顧就是祂沒有任由以色列人消滅;這些人不肯歸向神,神大可以任由他們被列強吞滅,但神卻為他們預備了一個計劃,就是當他們背逆,以致神的審判臨到的時候,就安排他們被擄到巴比倫去。好使他們在巴比倫有機會認真的尋求神、認真的認識神。
原來在人看來無論是多壞的事情、多糟糕的際遇,甚至自討苦吃、自食其果,那些都是神使用的工具,叫人在其中得著眷顧、保守,叫人體察神在其中有美好的旨意。

那麼,在這些水深火熱之中,人要如何自處呢?如何生活呢?我們一起讀這段,耶利米書29:4-7「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一切被擄去的(就是我使他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如此說: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裏生養眾多,不致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利米強調,他們要如常地生活、如常地嫁娶,並且要生養眾多,免得他們的人口減少。意思是要他們積極地生活,不要自暴自棄,不要以為「今日唔知聽日事」就漫無目的地過日子。

不單這樣,還要「為那城求平安」,意思是要他們不要因為被擄恨惡他們的敵人,要為他們禱告,要與他們和平共處,甚至為他們謀求好處。

為甚麼要這樣?神說:「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巴比倫是被擄的人當時寄居的地方,如果神所定的七十年期還沒有屆滿巴比倫就被人打敗,這些被擄的人不知會有怎樣的遭遇。神所定的時候未到,被擄的人未可以回歸,他們需要巴比倫這個蔭庇。到神所定的時候到了,巴比倫自然就會沒落。

當然我們知道,這樣說並不表示被擄的人在巴比倫的日子是很安舒的。他們還是要面對各種的掙扎。我們讀但以理書就知道他們要努力保守自己對神的信仰,甚至招致更壞的對待。

不知道你今日的處境會不會就是這樣。工作上可能你覺得自己好像被擄到巴比倫那樣失去自由,不知有甚麼意義。或者你的家庭落入極壞的光景之中,你看不到有怎樣的出路。甚至到一個地步,儘管你明知神應許要保守你,但你仍然感到乏力前行,只能夠日復一日地過。

就是在這些時候,上帝向你說話:「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是神的意念、神的計劃,讓壞的處境變得有意義。

(b) 建立之前,先是拆毀
剛才讀的耶利米書24章的經文,其中v6,神應許說:「我也要建立他們,必不拆毀;栽植他們,並不拔出」。實際上,建立之前必須被拆毀、栽植之前必須被拔出。耶利米先知被呼召的時候,神就已經對他說「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10)神要先拔出、拆毀,然後才會建立、栽植,使以色列人重新成為祂的子民。

我們普遍不會喜歡被「拔出、拆毀、毀壞、傾覆」,然而若沒有經過徹底的傾空,我們的生命就不會有真正的更新。有時候,神會讓事情變得最壞,才開始工作。

假如你以為自己的生命已經夠糟、夠壞,也許正是這個時候,神要為你施行建立、栽植的工作。上帝應許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2) 末後的指望
主應許他們末後有指望,又是怎樣的指望呢?

(a) 回歸上帝
對於當時被擄的人來說,最好的指望自然是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有回屬於自己的國家。神也是這樣應許(v11):「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

但是,神應許以色列人再回到神所賜的土地,並不是表示他們可以再得回屬於自己的國家、可以重新立國。我嘗試搜尋關於被擄歸回的經文,發現,聖經其實沒有清楚說明他們回去耶路撒冷就是要復國。反而(我剛才也說),以斯拉-尼希米記載,當他們真真正正回歸的時候,他們重建了對神的敬拜、重建與神的關係;神也透過祂的話語,重新建立他們作為神子民的身份。

可以說,他們的回歸,首先是回歸於神。讓我們一起讀耶利米書29: 12-13:「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神呼籲他們,要呼求、禱告,好讓神能夠應允他們。這兩節經文不是神命令我們要呼求、禱告神,而是說:當神帶領他們歸回的時候,當他們明白神的意念、神的計劃是賜平安、不是降災禍的時候,他們自然地會來呼求神,會來禱告神,神也就可以垂聽我們的禱告、回應我們的呼求。

許多時候不是神不垂聽我們的禱告,只是我們沒有禱告。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禱告神就不知道我們的需要。只是沒有呼求、沒有禱告,我們就不知道事情成就是出於神。禱告並不是我們搖動神的手去做一些我們自己做不了的事情。禱告是我們向神傾心吐意,是我們將自己交給神,是我們要明白神的心意。禱告是讓我們明白神是那一位體恤我們軟弱的神。

(b) 關係重建
神應許被擄的人,「使你們仍回此地」,我們說並不是使他們復國,乃是使他們回歸神。神應許他們末後的指望,是他們與神的關係得到重建。

讓我們讀耶利米書29:14:「耶和華說:我必被你們尋見,我也必使你們被擄的人歸回,將你們從各國中和我所趕你們到的各處招聚了來,又將你們帶回我使你們被擄掠離開的地方。這是耶和華說的。」

神應許的指望就是以色列人呼求、禱告,神就應允,他們尋求神,就必定尋見。我們今日也許不明白這個應許有多寶貴;我們對於「神聽我們禱告」彷彿是那麼理所當然。但假如我們代入當時被擄的人的處境,我們也許會明白多一些。

對於亡國被擄,當時的以色列人是感受到被神離棄的。他們知道,神因為惱怒他們偏離神、自己選擇要拜偶像,所以不再理會,不再施恩典、憐憫。從以賽亞書59:1-2可見:「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

所以,當先知預告神要被擄的人帶回去本來的地方,並且一再應許祂要應允禱告、祂必被尋見的時候,就表示,到那時,神的怒氣將會轉消,祂與自己的子民要再次復和。神賜下末後的指望,就是當我們回歸神的時候,我們恢復與神的關係。

結語
無論境況多麼艱難,在人看來沒有指望,一切外在條件都告訴你沒有出路、沒有辦法的時候,神親自安慰我們:「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神為我們定了計劃,即使我們背離神,都在祂的知道之內,祂應許「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然而,更重要的是,神的應許並不單單給我們每一個人。神藉耶利米先知傳遞的說話,是給當時被擄在巴比倫的人,他們是一個群體。我們看見在以斯拉、尼希米記裏面記載真正回歸的時候,他們是一群一群的回歸,不是獨立的個體。或許我們的工作、家庭、人際關係正是在艱難之中,讓我們不是自己單獨的尋求神,讓我們與我們的群體一起歸回神,讓我們呼求神、禱告神,等候祂施恩與我們。


【我們呼求】
1. 共聚這刻渴望尋見祢,心切切呼求我主。
  離開一生所有的惡行,一心單單跟我主。
  願屬祢的子民百姓,也滿有主祢的心。
  回轉單單歸向主父神,全堂來復興。
2. 共聚這刻渴望尋見祢,心切切呼求我主。
  離開一生所有的惡行,一心單單跟我主。
  但願這家國只屬於祢,盼祢掌管全地。
  憐憫恩典充滿於這裡,榮耀再次降臨。
副歌:齊心的呼叫阿爸父,在這裡願同遇見主;
   祢已看見也定然聽見,祈求父祢恩典。
   心一起到祢跟前,全因祢是榮耀救主;
   全城跪拜盼望齊興起,一起禱告祢。

Sunday, April 22, 2012

復活主同在

經文:約翰福音20:11-21:19

引言:復活主四次向門徒顯現

我相信要上班的弟兄姊妹,都在引頸盼待下一個長假期的來臨。在等到之前,讓我們先回去上一個長假期,逗留一陣。我今天跟大家回去看一看主復活之後的顯現,希望可以給讓你多一點動力面對明天再要上班的日子。 我們讀幾卷福音書都看見,主耶穌復活之後曾經好幾次向門徒顯現。我今天跟大家看看在約翰福音裏面,主耶穌向門徒顯現,共有四次。

A. 四次顯現的經過
1. 傷心的馬利亞(20:11-18)
第一次顯現記載在約翰福音 20:11-18「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12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一個在頭,一個在腳。13天使對他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14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是耶穌。15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裏,我便去取他。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這段經文,帶我們回去復活的清晨,主耶穌第一次顯現的經過。這一次顯現的對象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誰呢?從其他福音書我們知道,主耶穌曾經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可16:9)。另外,我們也知道,她是在復活清晨天亮之前第一個到達和發現空墳墓的人;馬可說她是打算去膏抹耶穌的屍體(可16:1)。

從這兩件事可以估計,她與耶穌的關係很好,至少她敬愛耶穌是無庸置疑的。所以當她發現耶穌的屍體不見了的時候,她心裏的難過是可以想像的:「主耶穌的死已經是那麼慘,人們還把祂的屍體拿去,要做甚麼呢?還要再凌辱祂嗎?連祂的屍體也不放過嗎?」她當時可能這樣想。她忍不住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再看墳墓的情況。她看見兩個天使。然後她轉身看見一個人。

看見這個人,馬利亞完全沒有想過是耶穌,事實是她從一開始就以為是有人將耶穌的身體拿了去(20:2)。可能耶穌的外在真的不同了,所以她不認得耶穌;直到耶穌呼叫她的名字。可能是一種熟悉的感覺叫馬利亞認得了。又或者就如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着我。」(約10:27)主耶穌按着我們的名字認識我們,這是我們與神之間一種個人的關係。祂認識我們,即使我們落在迷糊的景況之中,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主在哪裏,但祂一直都在,而且個別地認識我們、呼喚我們。

聽見主的呼喚,馬利亞的心馬上清醒過來。「拉波尼」,她回應。「拉波尼」這個字的意思是夫子,正確來說,是「我的夫子」。那一份因為耶穌的死而失落了的關係,彷彿重新得着。馬利亞即時的反應是想要捉着耶穌;可能害怕再失去,想要捉緊一些。但主卻不讓她這樣做。「不要摸我」,不是說耶穌復活的身體有甚麼奇異,不可以觸碰,耶穌是想要馬利亞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再不是好像之前的那樣。主耶穌將要升到天上,馬利亞,和其他跟隨主的門徒,與主耶穌的關係都要改變。耶穌說,以後「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以往與主的那份親切關係並沒有失去,反而更進深一層;就是主耶穌稱呼祂的門徒做弟兄,天父也是我們的父。就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將母親交托祂所愛的門徒照顧那樣,藉着十字架的救恩,主為我們創建新的家庭。

原以為失去了的,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得着更多。馬利亞從傷心轉變為喜樂。然而,主向她顯現的目的不止於此。主耶穌第一個就向馬利亞顯現,我相信是因為祂體恤馬利亞心裏面憂傷。但是,主並不停在那裏。有時我們也許會有這個感覺,我們落在挫敗的處境、落在傷心難過失意的時候,我們需要神同在、安慰、鼓勵。是的,神會的。但神的心意並不停留在我們得安慰、鼓勵。

主耶穌安慰了馬利亞之後,接著就差派她去向門徒報告主復活的消息。我們看見主的顯現是帶來差遣的,得着安慰、激勵之後,就要用行動回應主的差派。

2. 懼怕的門徒(20:19-23)
主第二次顯現是向一群懼怕的門徒。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20:19-23「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這一次的顯現是在復活的當天晚上。約翰仔細描述了門徒的處境:「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門徒心裡的懼怕其實不難理解。幾天前他們的老師被釘十字架,他們可能會因為同黨的罪名被追捕。那知今天老師的屍體更不見了,人們自然會懷疑是他們將屍體拿了去,甚至懷疑他們另有企圖,極有可能來捉拿他們,以防萬一。

所以他們害怕也是很自然的。我們也許會奇怪,馬利亞不是告訴他們說「已經看見了主」嗎?他們還要害怕嗎?馬利亞帶來的消息,對門徒來說,可能是太過難以置信了;又或者他們以為馬利亞傷心過度,看錯了。

反正,他們就是害怕,聚在一起時要把門都關上。就在他們害怕的時候,主耶穌向他們顯現。「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門徒看見主的手和肋旁就喜樂,因為他們從這對手和肋旁的傷痕就認出這一位正是那一位被釘十字架的主。他們也因而確認這一位主已經從死裡復活了。所以他們喜樂。

主耶穌來到他們中間,不單讓他們看見被釘的主已經復活,主耶穌也帶來平安。「願你們平安」(shalom) 是當時慣常的問候。然而主耶穌這個時候兩次說出這一句問候,讓我們記起祂自己曾經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主耶穌受苦之前,祂預告自己將要有怎樣的遭遇,祂當時就曾經對門徒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 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16:19-22)。所以當主耶穌真的顯現在他們眼前,他們明白主的說話,而且更深體會主耶穌的信實,他們就喜樂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這樣的經歷,神的應許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有時上帝甚至以超過你能夠想像的方式使祂的應許發生;你體會上帝的信實。那時是怎樣的?你會不會被喜樂充滿?你會不會仍然害怕?可能會還有害怕的。但是至少你的信心會漸漸地增加,你的懼怕會漸漸地減少。再多幾次這樣去經歷神的信實,我們的信心逐漸地越來越大,我們的懼怕越來越小。

然而,主對一群懼怕的門徒顯現,不是單單要叫他們不再害怕,不是單單要叫他們喜樂。主這一次顯現同樣帶來差遣(v21-23):「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首先,主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但在主照樣差遣門徒之前,在17:14-19,祂為門徒向天父祈求:「14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在這個禱告裏面,我們對於門徒,以及門徒所代表的信仰群體(教會)有多一些了解。教會被差遣進入世界;但本質上教會是「不屬世界」的,要在神的真理之中,將自己從世界分別為聖。

主賜下的平安,同樣對應教會這個本質。在16:33,主應許:「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教會要進入世界,但我們卻不屬於世界,世界會因此恨我們。在教會兩千年的歷史裏面,甚麼時候教會進入世界,與世界的文化抗衡,世界就會恨我們。當這卷約翰福音被寫成的時候,教會也正正是在逼迫患難之中,主應許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賜下平安之後,耶穌向門徒吹氣,使他們受聖靈,然後就賜給他們赦罪的權柄。教會蒙主的差遣,領受聖靈,目的是為主作見證,叫人能夠因着教會見證的福音,罪得赦免。在15:26-27,主耶穌應許說:「26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27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而且「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16:13)。這樣,教會蒙聖靈引導,進入真理;並且因為自己與主同在的經歷,也為主作見證。

聖靈的來到,要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16:8-9)。教會為主所做的見證,就是要叫人看見自己的罪,人若認自己的罪就可以得着赦免;人若不認自己的罪,罪就留下。

在後來的使徒行傳,我們看見主向門徒吹氣所預告的聖靈,在五旬節降臨,門徒從此得著能力,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傳開。今日我們同樣繼承門徒所領受的差遣,為主作見證,將福音傳開,叫人被聖靈感動,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使罪得赦。

3. 懷疑的多馬(20:24-31)
然而,當門徒領受這個差遣的時候,多馬卻不在。讓我們讀約翰福音20:24-31:「24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25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26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27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28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29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也許我應該先介紹一下多馬。多馬是十二門徒之一。約翰將他的事蹟記載下來,讓我們可以認識他多一點。在11:16,耶穌起程去叫拉撒路復活,有一些人警告說猶太人可能會加害於祂,多馬當時慷慨地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另外,當耶穌預告他將要離開的時候,多馬追問:「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14:5)他的意思是想要追隨耶穌。所以多馬不是退縮的人。

但是剛才大家讀的經文卻給我們一個負面的印象。我們常常用「懷疑」這兩個字來標籤多馬,但其實不單止多馬一個是懷疑的。馬可記載,其他門徒也是不信的。我相信,約翰在這裏是以多馬作為代表。代表一切在信仰路上有懷疑的人。當教會為主作見證,傳悔改赦罪的福音的時候,一定有不少人對於耶穌復活有懷疑;或者在我們中間有人心裏面對於基督教信仰樣也是半信半疑。多馬所說的,可能也是你心裏面所想的:「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對於懷疑的多馬,主耶穌特地向他顯現,對他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按著多馬的要求,主耶穌歡迎他來親自證實。主耶穌復活的真確性,兩千年以來一直備受質疑。懷疑的人論證死人復活是如何如何地不可能,相信的人又論證耶穌復活是如何如何地有可能。這是好的。我們相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基督教的信仰從來不怕人懷疑的。唯一的要求是,你來;你親自來,尋找答案。

不過,我想說,懷疑並不是不信者的專利。多馬是門徒,跟隨了主耶穌幾年。他的懷疑可能也是你的懷疑:「主耶穌是不是真的仍然活着?」看着人將祂釘了上十字架、看着人用槍刺入祂的肋旁、看着事情不再有轉彎的餘地、看着沒有任何的解決方法、看着希望幻滅…… 也許我們也好像多馬那樣,跟隨主耶穌這許多年,曾經有過不少與主同行的經歷,但這一刻只有絕望,我們將自己收埋、不想講任何野、不想見任何人、不想理任何事…… 但主耶穌願意向你顯現,祂歡迎你來向祂質詢,祂想你來與祂對話。

當我們真實的來與主相遇,我們就會好像多馬那樣。多馬不需要真的伸手探入耶穌的傷痕,單單與主相遇,已經足夠叫他認識耶穌是「主」,是「神」。

主耶穌應許:「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我們會以為祂是責備多馬。其實不是,主耶穌只是說,「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是有福的」。約翰福音其中一個重點是處理「看見」和「相信」之間的關係。最具代表性的經文是第9章。主耶穌在安息日醫好了一個天生看不見的人,引來一些法利賽人的責難,當時主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9:39)我們以為看見就是最真實的,看見然後相信就最保險的。然而,約翰正是要讓我們知道,看見不一定真是看見,相信就是相信。
但相信並不是憑空的、無憑無據的。多馬是怎樣的?多馬是聽見門徒的見證,但他懷疑,想要親眼看見。主耶穌回應他這個懷疑,就說「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沒有看見就信(門徒的見證)的有福了」。接著的v30-31也是這個意思:「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主耶穌在世三十幾年,做過很多事情,沒有可能全部都記下來。「但記這些事」「但記(門徒見證的)這些事」,足夠叫我們這些沒有機會親眼看見耶穌顯現、沒有機會親手摸祂釘痕的人,可以信。

那麼,主耶穌這一次顯現,祂的差遣是甚麼呢?主耶穌應許說「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門徒、教會蒙差遣就是要去宣告這一個信息,「沒有看見就信(門徒的見證)的有福了」。剛才說,主耶穌在9:39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接著的經文讓我們明白這個差遣的意義:「40同他在那裏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4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教會蒙差遣就是去指出人的眼瞎,叫人心裏面的眼睛打開,看見神恩典的拯救,使罪得赦。

4. 跌倒的彼得(21:1-19)
假如說多馬代表了一些對福音、對神同在懷疑的人,那麼彼得顯然可以代表一些軟弱、跌倒的。彼得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三次不認主的事,你可能聽過很多次。

主耶穌第四次顯現就是向彼得顯現,經文是21:1-19,地點是提比哩亞海邊。提比哩亞海,即是加利利湖。當時距離主耶穌復活已經有一段日子,有多久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門徒已經回到加利利。這一日他們出海打魚。經文v1-14有很豐富的內容,與約翰福音另一些經文也互相對照。不過我不在這裡詳述。讓我們集中來看耶穌與彼得的對話。再一次,我們看見,無論落在怎樣的處境,或者心境之中,與主耶穌相遇、對話,是唯一的關鍵。

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21:15-19:「15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主耶穌第一句就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可能我們不是十分習慣這樣單刀直入。我們其實看見耶穌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對謹慎的多馬,主耶穌邀請他自己來嘗試,對率直的彼得,主就單刀直入:「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甚麼呢?是不是這些漁穫呢?一網就有153條大魚,「這些」是不是指事業成就呢?「你愛我比這些(事業的成就)更深嗎?」事業有成不是錯的,這些漁穫是彼得和他的同人用勞力得來的,而且是主耶穌賜給他們的;主耶穌帶領他事業有成的。不過,彼得要思想,他會不會愛神所賜的恩典、福氣、成就、幸福,過於愛神呢?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甚麼呢?會不會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門徒愛我)更深嗎?」我們記得當主耶穌預告祂要走上十字架道路的時候,彼得第一個回答說:「我願意為你捨命!」然而在主耶穌被捉拿、受審的當天晚上,他三次不認主。在那一刻,他實在太害怕了。你可以說他「貪生怕死」。但貪生怕死其實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怕!除非,有另一種力量推動你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所以耶穌問彼得第二、第三次:「你愛我嗎」。不是耶穌不相信彼得。耶穌要彼得回答也不單單是說給祂聽,耶穌要彼得自己也聽見自己的答案,「主啊,你知道我愛你。」

彼得要知道自己愛主是很重要的。主耶穌接着下來就說出他將要有的遭遇,這些遭遇若沒有愛,是不可能承擔得起的。主耶穌說:「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根據教會一些歷史文獻記載,彼得在主後60年代中期,可能是65-67年左右殉道。(有記載說他是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與耶穌同樣死法。)就是這一份愛,讓彼得終於超越對死亡的恐懼。這讓我記起中國教會其中一位巨人,王明道先生也有類似的經歷。當文革的時候許多信徒、傳道人被捉拿,只要他們肯背棄信仰就會得到釋放。當時王明道先生因為害怕於是寫了悔過書,因此被釋放出來。然而他在回家的途中,心裏悔咎,於是折返去取回自己的悔過書,回到牢獄中繼續坐監。

彼得願意為主捨命,但在恐懼之中他軟弱跌倒。有誰會說自己好過彼得?我們都會落在恐懼之中;甚至用不着恐懼,風平浪靜的日子都已經叫我們軟弱跌倒。然而主知道我們的景況。祂知道彼得需要確認自己對主的愛,於是祂來,問彼得「你愛我嗎」,祂讓彼得有機會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好讓彼得知道,雖然曾經軟弱跌倒,他仍然可以重新振作、愛主更深。

但主耶穌的心意不止於此。祂向彼得顯現同樣也帶來差遣。祂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然後三次差派他去「餵養、牧養我的羊」。彼得要確認他自己愛主,不單叫他可以面對前面的患難逼迫,也叫他有能力面對牧養的職事,好像主耶穌那樣成為「好牧人…為羊捨命」(10:11)。

但這個差遣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與我當然有關。但與你有甚麼關係呢?你會不會以為,這是主耶穌對傳道人的呼召和差遣?與你無關?

假如說多馬代表了一些對福音、對神同在懷疑的人,那麼彼得肯定可以代表一些軟弱、跌倒的人。當主耶穌預言彼得會三次不認祂的時候,祂對彼得說:「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主耶穌差遣彼得去牧養、餵養祂的羊,就是要他在軟弱跌倒之後,重新振作、堅固弟兄。如果你說,我從沒有軟弱跌倒過,這個差遣就與你無關,如果你也承認自己曾經軟弱、曾經失敗、曾經跌倒,那麼在你重新振作、站起來之後,牧養主的羊。

B. 四次顯現的意義
對於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約翰福音將主對多馬和對彼得的兩次顯現也記載下來。〔如果你留意到經文說主向彼得顯現是第三次,那是因為約翰沒有將馬利亞歸在門徒之列。〕

四次顯現,最明顯的特點:首先是,主耶穌每一次都按着門徒的情況來顯現,祂安慰傷心的馬利亞、賜平安給懼怕的門徒、釋去多馬的疑惑、又使到軟弱的彼得重新得力。但主的心意不止於此。

其次是,每一次的顯現,在安慰、激勵之後,主耶穌總是向祂顯現的對象發出差遣:去宣告主復活的消息;在聖靈的帶領下向人傳悔改赦罪的福音,使罪得赦;憑信心接受福音的道;重新振作之後,回頭要堅固軟體的弟兄姊妹。

由此,我們看見,主耶穌不是單單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而顯現。每一次祂的顯現都呼召門徒來回應祂的差遣。主耶穌對門徒顯現,是為了神的國度。雖然我們的軟弱和需要,在神眼中是寶貴的,主耶穌願意特地來激勵和安慰。然而我們絕對不是主耶穌的焦點。主耶穌的焦點,自始至終都是神的國。

事實上,這也是祂對我們的呼召。個人的軟弱、限制和需要,絕對不應該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焦點應該是上帝的國度。就如保羅所說,主耶穌「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前5:15)

結語
約翰福音與其他三卷福音書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約翰福音結束並不是大使命。約翰將大使命放了在剛才我們所看的,第20-21章的經文。在約翰福音,主耶穌在世上所說最後一句話是「你跟從我吧。」

但是跟從主的路不容易走。多馬和彼得回應了主的呼召,領受了主的差遣,在他們的日子忠心見證十字架的福音,叫人看見自己的罪,來尋求赦免。然而他們都為此付上自己生命。

今日主同樣要差遣你,祂向你發出邀請:「來跟從我吧」,在你的工作、家庭,在你人生的任何一個範疇,跟從主。


回應詩
跟隨我
1.我聽復活主慈聲說: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懇切呼召整日不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為你飽受痛苦憂傷,為你捨命十字架上,
 苦杯親嘗,罪債代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2.你罪雖多,我赦免你,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各樣罪惡,赦免到底,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一生一世我必同在,領你經過陸地洋海,
 賜你天福直到萬代,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3.將憂慮帶到我腳前,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我要親自為祢承擔,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恐懼戰兢靠我懷間,便可安度一切艱難,
 我要將你眼淚擦乾,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Monday, April 09, 2012

十架七言

(一)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 32-38)

綜合幾卷福音書來看,大概這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第一句說話。一個人被釘在十字架上說的第一句話,你可以想像是怎樣的說話嗎?如果是罪有應得的,那麼這個應該是十惡不赦的大惡人(類似巴拉巴那樣),那麼他可能會繼續辱罵、咒詛四周圍的人;或者他會良心發現,會懺悔、會求那些他得罪的人原諒。

如果,好像耶穌那樣是被人冤枉的,被不公平、不公義審訊判決的呢,他可能會咒詛審判他的人。或者他會繼續為自己伸冤,或者他會求神為他討回公道。
但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說話是,求天父赦免那些不公平審訊祂的、那些以猾詐判決祂的人。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這些人真的不曉得他們所做是甚麼嗎?

這些祭司,帶著一隊羅馬兵丁,浩浩蕩蕩地,帶著刀棒、帶著火把出來捉拿耶穌;他們付錢給猶大用親嘴做暗號來捉拿耶穌。但他們不敢在光天白日這樣做,要在夜裡。他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嗎?至少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見不得光。

為甚麼他們這樣做?耶穌天天在聖殿教訓人,祂的教訓與這些法利賽人、祭司、文士的教訓不同,他們以為祂有意與傳統過不去,他們以為祂會引動民眾反抗羅馬統治,到時羅馬人會來鎮壓,他們會再次失去土地;於是他們要除滅耶穌。他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嗎?他們以為自己在為神工作、他們以為自己在維護神的道。

主耶穌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就在他們仍然不曉得的時候,就在他們仍然頂撞的時候,就在他們將祂釘上十字架的時候,耶穌為他們祈求天父赦免。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是不明白的。既然不知道,怎可能要我承受責任呢?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讓人感到不安,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在這裡。法利賽人、文士、祭司殺害耶穌是因為他們妬忌、因為他們害怕耶穌會搞亂眼前平靜的生活。但我們不是這樣。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我們覺得不關自己的事。說我們有份將耶穌釘十字架,對一些人來說是不容易接受的。

但耶穌這一句禱告是不是真的與我們無關呢?

「在我們還沒有知道自己犯罪之前,神已經赦免」,對一些人來說,這樣的一句說話已經是一種冒犯。我們不喜歡不知道,尤其是自己的事。我們覺得自己的事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就算犯罪、犯錯,我們要自己承認,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來就總是感到不舒服的。

「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正好刺中我們的要害,我們不要「不曉得」,我們要知道。我們以為知道了,我就會承認過錯。我們以為知道了,我就可以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以為知道了,就可以掌握到個問題。

我們不曉得我們對自己所做的無知;我們不曉得我們對自己無知,我們不曉得我們對神無知。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說話,是祂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無知、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來禱告。
你是否願意也這樣為自己禱告?

(二)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 39-43)

就在耶穌為世人的無知求天父赦免之後,接著的第二句是一句應許。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在祂的左右各有另一個罪犯被釘。耶穌就是這樣被列在罪犯之中。耶穌與罪犯的關連是從來沒有斷絕過的。在祂傳道的日子,圍繞在祂身邊總是稅吏、妓女等等被統稱做「罪人」的人。就是祂的被判刑,也是與另一個原本被判的犯人交換了。這其實有甚麼出奇呢?耶穌本來就是來呼召罪人;祂與罪人的關連,從來沒有停止過。

耶穌與罪人的關連是怎樣的關連?

在耶穌左右兩邊的犯人對耶穌各有不同的感受。從他們的說話,我們知道,耶穌醫病、趕鬼等等異能、神蹟已經在耶路撒冷傳開,這兩個罪犯都知道。

當他們一同被釘的時候,其中一個犯人就與其他圍觀的人一齊向耶穌說那侮辱的說話。人們說甚麼?官府的人取笑祂說:「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戲弄祂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這一個犯人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這個犯人,和這些人以為耶穌來作猶太人的王、作基督,是為了救自己。當然不是。要是耶穌是要救自己,祂又怎會落在這個地步?被人釘十字架?

另一邊的那個犯人也知道不是。他斥責頭一個犯人,說:「我們受刑是應該的」,然後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應該受刑的犯人;另一方面他知道,當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自己需要被記念。怎樣是被記念?就是當審判來到的時候免受刑罰。

耶穌的回答超過他的所想所求。不用等到將來,耶穌應許他即時的、就在這一刻他就要與耶穌一起在樂園裡。耶穌說「今日」,不是等到日落之後,不是等到這個犯人被處死之後、斷氣之後。「今日」的意思就是這一刻、是現在。

耶穌的答案,會不會令你感到難為情?「這一刻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如果你是這一個犯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心裡面會不會想:「這一刻你與我都一起在十字架上,你也自身難保,你還怎樣應許我在樂園裡呢?」

許多時,我們對「樂園」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以為樂園是將來的,是死後才去的一個地方。然而,耶穌的應許卻清楚的告訴我們,樂園就是「今日與耶穌同在」,不受環境限制,不用等到將來。

今日,無論你在怎樣的境況,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即使是在十字架上,即使是在水深火熱之中,有耶穌同在也可以是樂園。事實上,有甚麼處境比掛在十字架上更難過、更不堪的呢?主耶穌與犯人的對話,給我一個承諾,就算人生落在更糟更壞的境況,我們的神也與我們同行。

也許,你的困境不會因為耶穌與你同在而變得順利,也許困難是會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就在這樣的境況,我們張開眼睛,看見與我們一同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祂應許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這一刻你在怎樣的境況當中?接受主耶穌與你同在。

(三)
婦人,看你的兒子!……(門徒)看,你的母親!(約19: 26-27)

記得當耶穌初出生,約瑟、馬利亞帶著他到聖殿的時候遇上一位老先知西面,他預告,當耶穌實踐祂使命的時候,馬利亞「的心也要被刀刺透」。來到主耶穌被釘的這一刻,這一種心被刺透的痛楚,實實在在地來到了。

看著十字架下的母親,相信主耶穌的心也同樣被刺痛。雖然馬利亞還有其他兒女,是她與約瑟所生的,但名義上作為馬利亞的長子,主耶穌有責任照顧母親,祂為馬利亞安排日後的生活照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耶穌的意思可能不是這樣。母親、兒子的關係在主耶穌的身上是另一種意思。有一次,當耶穌正在屋內教訓人的時候,人們告訴祂,說祂的母親、祂的兄弟在屋外面,當時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然後祂環視在祂旁邊的人,說:「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當耶穌說「婦人,看你的兒子」時,祂刻意沒有呼叫母親,當祂對祂所愛的門徒說「看你的母親」時,也刻意沒有呼叫門徒的名字。任何遵行父神旨意的母親都得著主所賜的兒女,任何遵行父神旨意的兒女,都得著主所賜的母親。在遵行父神旨意的關係裡,屬神的子民組成新的家庭。

其實這個以教會為家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可能自然而然就接收過來。不過我們有沒有想過為甚麼神要這樣賜給我們一個新的家庭?甚至在某些情況之下比原生家庭更密切?

原來我們會傾向選擇與自己接近的人交往,我們不喜歡處理人際關係裡面那些磨擦,我們寧願避開衝突。在原生家庭,無論多不同的性格,我們與家人熟悉對方,會遷就地生活。可是與其他人一起,我們自然地緊張起來。在主所賜的這個新家庭裡面,張力就更大。

在教會裡面,我們聚在一起,互相稱呼對方做弟兄、姊妹。我們本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無論對方多麼的與我不同,我沒有選擇地也要與他彼此相愛。這樣的關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我們會抗拒;特別當我們想到一些面孔的時候。

然而,就在我們腦海中出現這些叫我們感到不舒服的面孔的時候,我們也同時在別人的腦海中出現。那表示甚麼呢?那表示我們沒有一個可以得到所有人喜歡,我們亦沒有可能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我們必然有比較談得來的弟兄姊妹,問題是在熟絡的幾個以外,我們有沒有開放自己、照主的吩咐去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彼此相愛。

教會是主耶穌賜給我們的新家庭,一方面給我們有機會突破自己從原生家庭承襲而來固有的習性和限制。另一方面,我們有機會明白基督如何的愛我們,主耶穌吩咐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透過弟兄姊妹之間實踐,我們才有機會明白主怎樣愛我們。

(四)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27: 45-49)

假如沒有了這第四句說話,我們可能想像不到十字架究竟是怎樣的救恩。頭三句的說話是那麼平和,那麼充滿恩典、憐憫,那麼體恤。彷彿我們看見一個父親或者母親對著學行跌倒的小朋友說:「冇事喇、冇事喇」。直至從主耶穌口中呼喊出第四句這句說話,我們才稍稍意識到十字架是怎樣的一回事。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這句說話出自詩篇22篇。我們剛才讀這段經文都會看到,詩篇22篇的經文所記載的事情,正正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發生了:「7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8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還有v18說「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我們相信耶穌大聲喊出這一句經文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然因為經文表達了祂當下的感受,就是被神離棄的絕望。我們不可以看輕這一句的意思。在前面第一句說話我們看得見,三一真神內裡的契通、聯合:主稱呼「父」。然而來到這裡,我們卻聽見主呼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父與子之間的親密契通消失於無形,有的只是離棄。父離棄子。

聖經記載,「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出這一句說話。本來應該是烈日當空的時間,大地卻因為十字架上的主而黑暗了,因為十字架上的主擔當了全人類的罪債,就在那一刻承受我們本來應該承受的責罰:與神分離。

這是一種怎樣的分離?這是為了愛的分離,也是為了愛而忍受被分離。面對這樣的分離,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不懂得愛,我們的愛是要抓住的,是要捉緊的;然而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因為愛而被父離棄,另一邊深愛主耶穌的父因為愛而將主耶穌離棄。

這是一種怎樣的分離?這是與上帝能力的分離。榮耀的上帝,三一上帝的聖子,在十字架上被神離棄。我們平常會想,主耶穌是三一神的聖子,祂也擁有神的大能,主耶穌的奇事神蹟,不也見證著祂的榮耀、見證著祂的能力、見證祂是神嗎?這一刻,祂與父神離棄,是甚麼一回事?祂的大能呢?祂作為三一神其中之一,祂的能力呢?如果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最終以順服來結束,那麼,那個禱告的實踐應該就是在這一刻,主耶穌要飲的杯就是這一刻,祂放下自己的神聖,與神分離。

腓立比書2: 6-8「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上的死,不是純粹的死,十字架上的死是滿有權能、威嚴的主甘心放下祂的能力、榮耀,背負著人的罪債,被父神離棄,到死的地步。這是我們不明白的,真的要這樣嗎?我們的罪再深重,上帝的大能不是可以潔淨了嗎?要這樣的分離嗎?我們不明白。

我們會想得簡單,大能的神只要從高天伸手下來,就可以把我們從罪惡深淵中救拔出來,祂本來無需要來到人間。就算祂來了,走過人間的路,嘗過人間的苦痛,走上十字架,其實祂不一定要經歷與父神分離的。這種無能為力的呼喊、這種無助,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即時的幫助,想一呼求就得解救。這種無能力的拯救不是我們現代人的想法。我們不明白。

但就是在這種無助裡面,在這樣的分離之中,我們的枷鎖脫落,藉著基督代替我們承擔與神分離的咒詛,我們與神復和。

如果你感到艱難,如果你不知道前面如何走下去,如果你不明白,來思想十字上的主

(五)
我渴了!(約19: 28-29)

經過那一聲撕裂心腸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之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十字架上的主發出微弱的聲音:「我渴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解釋耶穌說祂渴了的原因,一個垂死的人的身體狀況,幾乎一整天備受折磨的耶穌作為真正的人的實際需要…

然而,從這一位主口中發出「我渴了!」這句說話又是那麼不可思議。這一位主,祂曾經呼籲:「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祂曾經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一位主卻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了!」

渴,除了表達具體的缺乏,需要為身體添加水份之外,渴同時表達渴望、渴想。

十字架上的主渴望、渴想的會是甚麼呢?

被懸掛在十字架上的主,先為到無知的我們向父神祈求赦免,然後應許在患難之中有祂的同在,又為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創建新的家庭;祂還為我們經歷與神分離,被父神離棄的咒詛,這樣的深愛,祂為我們交出自己,祂渴望的會是甚麼?

主耶穌發出呼籲: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我們以為祂要我們追求真理、公義彰顯,到一個地步可能要灑熱血、拋頭顱;但我們知道自己不是那麼勇敢,我們不敢走得太前。

主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但好像井旁那個撒馬利亞婦人那樣,我們不敢讓主觸摸我們實際的景況,我們迴避,我們躲藏。我們竭力與主保持距離。

然而十字架上的主卻以微弱的聲音說:「我渴了!」

主啊,祢渴望、渴想的是甚麼?祢無條件、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給了我們,祢渴望、渴想的是甚麼?
主啊,祢渴望、渴想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給祢,我信不過自己。幾多次立志愛祢,幾多次說願意跟隨祢,到頭來總敵不過自己的軟弱。我害怕再次承諾之後又再次失敗。主啊,憐憫我……

(六)
成了!(約19: 30)

耶穌說「我渴了」,人們拿海絨蘸了醋送到祂口邊,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

成了!事情辦妥了、完成了。

十字架上最後的兩句說話幾乎是同時出現的,耶穌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讓我們看到,在十字架上,主耶穌的「成了」不是無可奈何地死去,不是輸了給罪惡的勢力,不是因為被出賣、被不公平不公義審判而死了。

在約翰福音10: 18,主耶穌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不是因為猶大將祂交給宗教領袖、不是因為宗教領袖將祂交給彼拉多、不是因為彼拉多將祂交給猶太人去釘死;而是主耶穌將自己交給父神,成就救贖的計劃。

主耶穌說:「成了!」不單止表示救恩所需的贖價付了,也表示救恩所能夠成就的成就了。

希伯來書10: 12「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就是在與神分離的咒詛裡,十字架的主成就了救贖。

聖殿裡面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標誌著聖潔的神與受造的人之間本來有的阻隔,因著主耶穌成就的救恩而不再存在。從此,我們可以透過十字架的主來到神面前。

不過,這種拯救是我們不習慣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我們以為自己闖的禍要自己擺平,我們以為自己的過犯要自己補救。我們以為進入十字架的救恩,之後就要自己保守自己不跌倒、不失落。

原來不是。十字架的主成就的救贖是完全、永遠的救贖。我們不需要害怕做不到神的要求,不需要恐懼神忽然間不喜悅我們。因為在我們與神之間是十字架的主,祂為我們成就一切。

在神與你之間,還有甚麼是你感到不肯定的、不敢相信的......

(七)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裏。(路23: 46-49)

來到最後的一句話,主耶穌重拾與父神的親密關係。「父啊!」就正如最初第一句話的時候那樣的親切。

祂與父之間這樣親密的關係,是主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時候一直都在的。這一種親密的關係,讓十字架上的主將自己交託給神。

我們還記得不多久之前,在客西馬尼園,主禱告:「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撒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主就是這樣將自己交託給神: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因為按我的意思,這一杯是苦杯,如果可以最好不用承受;但這個想法只是體貼人的意思。主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神的心意。

這是十字架救恩的得勝;基督為我們成了救贖,從此我們可以不成就自己的意思,乃成就神的意思。

自從始祖犯罪以來,我們擺脫不了的,就是要照自己的意思來行。我們從神手中奪回自己的主權,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曉得分別善惡了,就可以為自己做決定。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對自己無知,我們更加對神一無所知。

我們以為神要我們付出一些我們付不出的代價,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時間、金錢,誰知這些根本從來都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窮一生的精力想要捉緊的這些,亦不是靠我們用力用心就可以捉得實的。

在十字架上,我們看見主將自己交託給神,在客西馬尼園祂願意成就神的意思,為我們帶來的救贖,叫我們與父神復和、讓我們在患難之中有祂的同在、在教會裡面體會祂的愛、可以免於被神離棄的咒詛。

但十字架的救贖同時向我們發出邀請,邀請我們以愛回應、將自己完全交託給這一位將自己全然付出給我們的主,不需要懼怕、不需要憂慮。

有一首詩歌其中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於是我張開手,彷彿失去所有,
一天天的跟隨,讓平安湧流。

你是不是可以體會十字架的救恩?就是主耶穌張開雙手,將自己毫不保留,只想你一天天的跟隨,好讓聖靈在你心裡如活水湧流。

Sunday, March 04, 2012

一個罪人悔改

經文: 列王紀下5: 1-27

引言——以利沙的故事
上一次跟大家看過列王紀2章、以利沙承接以利亞的職事。然後從列王紀下第3章開始就記載以利沙的工作。假如我們快速地看一看列王紀下 3–8 章的標題,我們會發現以利沙所做的肯定比以利亞為多。其實從第 2 章的後半已經開始是以利沙的故事:他醫好了一個水源、他幫助以色列王戰勝摩押人、他幫助一個窮寡婦、他救活書念婦人的兒子、他用二十個大麥餅給一百人吃飽。這些以利沙的事蹟,大大小小;有一些與以利亞的事蹟相似,有一些卻是連以利亞也沒有的。

在這些事件之中,我今日要跟大家看的一宗,是很獨特的。它既讓我們看見以利沙如何幫助一個人歸向耶和華,也讓我們思想作為服侍神的人有一些要留意的事情。
我們來看這個故事。

I. 一個醫治的故事(5: 1-19)
(a) 一個小女子的建議(5: 1-7)
「1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2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這女子就服事乃縵的妻。3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4乃縵進去,告訴他主人說,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5亞蘭王說:你可以去,我也達信於以色列王。於是乃縵帶銀子十他連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6且帶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7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你們看一看,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

在這一個故事裡面,總共有 10 個人物出現,其中有 3 個有名有姓,其餘 7 個都是「某某」的無名人士。如果按照我們一般來說,有名有姓的自然是比較重要的角色,連名字都沒有提及的,大概不會如何地重要。偏偏在這個故事卻不是這樣。在這個故事裡面那 7 個無名人士,只有 3 個是真的不重要的;其餘 4 個無名人士都是有台詞的,而且他們的台詞都很重要的。

在 v1-7 我們首先認識一位有頭有面的有名人士,就是亞蘭王的元帥乃縵。聖經花了不少的筆墨來介紹他,事實上他實在也不簡單。v1 他「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原因是「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不知道這句經文有沒有引起你的注意呢?這個乃縵,他是亞蘭人,是外邦人,但聖經說耶和華神藉著他使亞蘭人得勝。從這句經文至少我們知道兩件事:第一是亞蘭人得勝是神給他們的,就算是外邦人的國家,神也掌管他們的興衰成敗。第二是這個乃縵是神使用的人;可是乃縵原不是相信耶和華的啊。這個故事就是說他如何歸信耶和華的。但這讓我們知道,神要工作不一定要使用屬於祂的人。

經文繼續說,「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前面幾句讓我們看見一位成功人物,工作做得好、得老闆賞識,在亞蘭國裡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惜啊!可惜他是一個大痲瘋。當時的醫學還未發展,痲瘋是不治之症,而且會傳染,所以患者的社交生活會大受影響。這位乃縵,無論多麼英明神武,他卻不能夠有健康,也不能夠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不過大概這位乃縵也不是壞人。為甚麼這樣說?因為我們接著就看見他也得到人的同情和關心的。v2-3 說,乃縵有一次攻打以色列國的時候,擄了一個小女子作婢女;這個小女子覺得乃縵應該去找撒馬利亞的先知幫助,先知一定可以醫好他。不知你會不會奇怪,這個小女子被乃縵俘擄回來作奴僕,照理應該憎恨乃縵吧,為甚麼會為他得醫治這麼著緊,「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一個本應憎恨他的人竟然這麼關心他,可見這位乃縵至少對奴僕應該不太差的。

這位小女子也不簡單,說她不簡單,是說她的信心不簡單。自己被俘擄離開了家園,甚至成為了奴僕,她對神的信心竟然沒有動搖,她相信先知一定可以做得到。她的信心不單止沒有動搖,她的信心很大,大到她可以肯定就算一個外邦人去找撒馬利亞的先知,神都一定會醫治他。

這個小女子這麼大的信心,讓這一位元帥心裡也想去試一試。於是乃縵去向亞蘭王請假,請假的同時,也向上級申報,免得以為他通敵。我們看見亞蘭王也愛惜這位元帥,不但准許他的請求,而且親自寫信給以色列的王,將事情提升到外交層面去幫助乃縵。

不過這位亞蘭王就甩甩漏漏了一點。你看他的信怎麼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哎呀,他寫漏了幾個字。他應該說“你接到這信,就要「找先知」醫好他的大痲瘋”,他漏了「找先知」這幾個字!

於是,我們看見以色列王的反應是這麼強烈。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你們看一看,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是另外兩個沒有名字的重要角色。亞蘭王是重要的,因為他寫的信漏了最要重要的那個信息:「要找先知」。而以色列王的重要,是他說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說:「唯有神能使人死使人活!」那個小女子說「巴不得」乃縵去搵先知幫手,正是因為她相信:「只有神能使人死使人活」。

(b) 神人的插手干預(5: 8-14)
但是以色列王沒有想到要找先知幫助。他的反應是撕裂衣服,表示哀慟、表示憤慨,「敵人挑釁到面前,要預備開戰了」,他就是沒有想到要找先知。可以想像,他對於神的認識和相信還及不上那位被擄為奴僕的小女子。

不過不要緊。神看管著事情的發展。v8「神人以利沙聽見以色列王撕裂衣服,就打發人去見王,說:你為甚麼撕了衣服呢?可使那人到我這裡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以利沙聽見以色列王撕裂衣服,大概有人向以利沙講了這件事了,於是以利沙派人去向以色列王說,「你為甚麼撕了衣服呢」,意思是“有甚麼大不了呢?叫那個人來找我就是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他就知道以色列的神多麼有大能了”。如果純粹從故事來看,來到這裡都算是黑色幽默的。只是因為亞蘭王封信寫漏了「找先知」這幾個字,於是令到以色列王以為亞蘭有心想開戰;繼而令到以利沙插手這件事,似乎要向這個人還以顏色。但其實,我們記得乃縵只是一心想來尋求醫治而已,他還帶著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禮物去酬謝。

我們繼續看事情的發展,v9-14:「9於是,乃縵帶著車馬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10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對乃縵說: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復原,而得潔淨。11乃縵卻發怒走了,說:我想他必定出來見我,站著求告耶和華他神的名,在患處以上搖手,治好這大痲瘋。12大馬士革的河亞罷拿和法珥法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我在那裡沐浴不得潔淨嗎?於是氣忿忿地轉身去了。13他的僕人進前來,對他說: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做嗎?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14於是乃縵下去,照著神人的話,在約旦河裡沐浴七回;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

上帝看顧著事情的發展。無論怎樣,乃縵終於來到見先知了。由於我剛才所說的那個小小的誤會,乃縵沒有得到善待,說得白一點,乃縵是被冷待。不過也難怪的,乃縵來到以利沙的家,他是帶著車馬,他不是坐著馬車,的嗒的嗒的來,而是「帶著」他的戰車和戰馬來。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乃縵出外的排場,反正作為元帥,他當然是乘坐戰車,而且不止一輛;可能他有不少隨從。一隊人浩浩蕩蕩來到以利沙的家門口。以利沙連見也不見他,只派一個人出來叫他去約旦河沐浴七次。

這樣的對待,當然使這一位堂堂大元帥悖然大怒。從乃縵的說話,我們看見他憤怒的原因。他說:「11我想他必定出來見我,站著求告耶和華他神的名,在患處以上搖手,治好這大痲瘋。12大馬士革的河 亞罷拿和法珥法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我在那裡沐浴不得潔淨嗎?」用今天的術語來說,我們看見乃縵在兩方面受到傷害。第一是,一個病患者的自我中心被傷害了。也不難理解,乃縵必然覺得自己的病患是很嚴重的事情,但竟然受到這樣的待慢,自尊心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以利沙叫他去約旦河沐浴七次,“約旦河有甚麼特別!大馬士革的亞罷拿,和法珥法兩條河不是更好嗎!”大馬士革是亞蘭的首都,就是說,“我國家不是比你以色列更好嗎?”民族感情也受到傷害。

不過,綜合來說,兩者只是一件事,就是以利沙的冷待令到乃縵的驕傲受挫。我們記得他的排場,不知多少戰車戰馬,列隊而來;還有他那十他連得的銀子、六千舍客勒金子、十套衣裳。以他的地位、他的財力,還加上亞蘭王的信函,就是要來「看看你的神耶和華是不是真有能力醫治?」

以利沙卻沒有回應他這一切。不管你有多少人馬,以利沙只派了一個僕人帶來一句說話,「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復原,而得潔淨」。是不是以利沙有意冷待他,可能是的;但那並不表示以利沙敷衍他。以利沙叫他去約旦河沐浴七次,首先我們知道「七」在聖經中是一個表示完全的數字。而沐浴也不是胡亂說的;在舊約的獻祭禮儀裡面,沐浴是潔淨的動作;利未記記載,若有人沾染了不潔淨,經過沐浴就回復潔淨,意思是可以再次獻祭、與神恢復關係。但是乃縵當然沒有這個概念,他心裡面想著的只是醫病,他口中的「潔淨」也只是在衛生方面來說的;於是憤怒的乃縵打算離開。如果真是這樣,那實在太可惜了。

還好,乃縵有另一個僕人也是為他著緊的,對他說:「13……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做嗎?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這位僕人是另一位重要的無名人物,他這句說話何等重要!“如果先知吩咐你去做一件大事,多大多難你都會去做,何況只是叫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於是乃縵回心轉意,到約旦河去浸七次。於是他的皮肉復原到好像小孩子那樣;更重要的是,他潔淨了。

聖經作者不單止說乃縵「復原了」,還要特意說「他潔淨了」。因為乃縵得醫治並不在於皮肉之上,更深的醫治在他的生命最深層之中。

(c) 一個罪人的悔改(5: 15-19)
我們看v15-16「15乃縵帶著一切跟隨他的人,回到神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現在求你收點僕人的禮物。16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不受。乃縵再三地求他,他卻不受。」

潔淨了的乃縵再次出現,今次以利沙與他見面了。而今次的乃縵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乃縵的姿態,從之前的驕傲、戰車戰馬的「戰鬥格」變成現在以「僕人」自稱的自卑。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了。

起初當以利沙叫乃縵來搵他時,說「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結果乃縵知道甚麼呢?「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乃縵從這個醫治結果,看得更深一層是,他看見真正帶來醫治的是先知所相信的神,以致他看見普天下,除了以色列這一位耶和華之外,沒有神。是不是說,他就認定其他神是假神是偶像呢?也不一定,但經文要講的不是這一點。經文要讓我們看見乃縵得到的潔淨,不單是他的肉復原,而且是生命的潔淨。

乃縵要送禮物給以利沙表達感謝,這也是平常的。但以利沙不肯接受。堅決不肯。為甚麼不肯?按照以色列人的誡命,痲瘋病患者得到潔淨之後,是要向祭司展示他的痊癒,並且獻上祭牲,祭司要代表神接受,表示這位病患者已經與神恢復關係。這樣,我們就明白以利沙不接受乃縵的禮物的原因。因為如果以利沙接受乃縵的禮物,是代表神來接受。但是乃縵到這一刻仍然只是肉體得潔淨,他的生命還沒有潔淨,他與神的關係還沒有恢復。而乃縵要恢復與神的關係,並不是靠他送上甚麼禮物。

我們看v17-19「17乃縵說:你若不肯受,請將兩騾子馱的土賜給僕人。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18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我用手攙他在臨門廟,我也屈身。我在臨門廟屈身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我。19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乃縵就離開他去了;走了不遠,」

與神復和的唯一途徑是歸回在神的名下,成為祂的子民。乃縵向以利沙要兩騾子馱的以色列泥土,是表示他以後只尊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為他的神,他只向耶和華獻祭。這樣才是真真正正的與神恢復關係。儘管作為亞蘭王身邊的重臣,乃縵可以預見自己不能避免地要進入臨門神的廟宇,但他確認他只是因為工作需要,而他歸信耶和華的決定是不會動搖的。我們看見以沙利對於他這種困難是通融的。v19,以利沙是說:平安(Shalom)。

得到醫治、得到潔淨、知道感恩、認識真神、願意歸在主名下——這是一個罪人得救的基本過程。

如果這個故事在這裡完結,那實在是一篇完美的得救見證。可惜,經文還有下面的部分。而且根據經文的內容,我們不能不將 vv 20-27 包含在這個故事之中。於是我們要思想這個故事究竟要說甚麼信息呢?

讓我們先看完故事的下半部分。

II. 一個得病的故事(5: 20-27)
我們先看 vv20-25「20神人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心裡說:我主人不願從這亞蘭人乃縵手裡受他帶來的禮物,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些。21於是基哈西追趕乃縵。乃縵看見有人追趕,就急忙下車迎著他,說:都平安嗎?22說:都平安。我主人打發我來說:剛才有兩個少年人,是先知門徒,從以法蓮山地來見我,請你賜他們一他連得銀子,兩套衣裳。23乃縵說:請受二他連得;再三地請受,便將二他連得銀子裝在兩個口袋裡,又將兩套衣裳交給兩個僕人;他們就在基哈西前頭抬著走。24到了山岡,基哈西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放在屋裡,打發他們回去。25基哈西進去,站在他主人面前。以利沙問他說:基哈西你從哪裡來?回答說:僕人沒有往哪裡去。」

我們從這個僕人基哈西的一個決定開始看。

(a) 一個決定
v20「神人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心裡說:我主人不願從這亞蘭人乃縵手裡受他帶來的禮物,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些。」

這個決定很簡單「我主人不受……我必跑去向他要些」,而且很堅決「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經文沒有提及任何背景,是不是作為以利沙的僕人其實入息低微,不夠維持生計?抑或有任何的原因。明顯地,對於作者來說,任何原因都不重要;或者說,任何原因都不成為原因。

(b) 兩個謊話
為了得到他想要得到的,基哈西說了兩個謊話。在v21,他首先編做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向乃縵要一些銀子和衣裳,還假借以利沙之名。但我們從基哈西與乃縵這一段對話裡面,卻看見真正歸信神的人有怎樣的生命。

在經文 v21-23 形容的乃縵,跟在 v9-12 的乃縵完全不同,v21「...乃縵看見有人追趕,就急忙下車迎著他」,一國的元帥為了迎接一個僕人,急忙下車,他的驕傲已經不復存在;v23,基哈西要求一他連得銀子,但乃縵卻慷慨地對基哈西說:「請受二他連得;再三地請受,便將二他連得銀子裝在兩個口袋裡」。

相反地,我們看見的基哈西是怎樣的呢?在 v23-24 說,乃縵將銀子和衣裳「交給兩個僕人;他們就在基哈西前頭抬著走。24到了山岡,基哈西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放在屋裡,打發他們回去。」作為僕人的基哈西,讓乃縵的僕人為他服務,而且安排得妥貼。v24 的一連串動作,乾淨俐落,不留痕跡。大概他以為沒有誰知道。

於是他說了第二個謊話,v25「基哈西進去,站在他主人面前。以利沙問他說:基哈西你從哪裡來?回答說:僕人沒有往哪裡去。」

但是我想你留意的是,基哈西的問題不是他說謊話。說謊當然有問題,但基哈西的問題是,他以為沒有人知道他的所作所為。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軟弱犯罪的時候,當然我也有,任何人都有。最重要的是,你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你犯罪,而且還當作沒有事發生。

基哈西的問題是他以為沒有人知道他的事,而他最大的問題是,他沒有想過上帝知道他的事。「講大話唔眨眼、以為無人知、自己當冇事,就以為可以瞞天過海」,這是甚麼心態?這是沒有神的心態,是不知道原來真是有上帝存在的心態。

(c) 一個質問
可是,上帝真的存在的啊!。而且祂知道一切,包括我們舌頭上的每一句話,和我們沒有說出來的心思、意念。上帝沒有放過基哈西。當然因為上帝的聖潔,所以不可以容許他的褻瀆。還有另一個原因。

v26「以利沙對他說:那人下車轉回迎你的時候,我的心豈沒有去呢?這豈是受銀子、衣裳、買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的時候呢?」

我們看清楚,以利沙並不是責備基哈西貪心,貪圖金錢、衣裳。以利沙反問他:「這豈是受銀子、衣裳、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的時候呢?」基哈西只是接受了兩他連得銀子、兩套衣裳而已,那有甚麼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以利沙會不會過份的誇張,小題大做呢?但以利沙這句說話的重點不是在接受了甚麼,而是在時候:這個不是接受禮物的時候。

在前面,v16 乃縵再三請以利沙接受禮物,以利沙就是不肯接受。究竟這是甚麼時候,以致不可以、不應該接受禮物呢?我們稍後才回答這一個問題。

我們綜合一下這個故事,發現,雖然這個故事說乃縵如何經歷醫治然後歸信上帝、說基哈西如何以為上帝不知,自己可以瞞天過海,其實這是上帝的故事。

III. 上帝的故事
(a) 知道…
對比乃縵和基哈西,我們看見乃縵是從不知道,進到知道。開始的時候,那個以色列小女子說巴不得乃縵去找撒馬利亞的先知,就得醫治。乃縵本來不知道有先知可以醫治他的。

到以利沙叫他來找自己,目的是「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結果是乃縵不但知道有先知,上帝更讓他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這還不止,乃縵從這一份認知進深到生命的深層,認信這一位神,而且決定「從今以後,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是一個生命的決定。

相比之下,基哈西呢?他也是做了一個決定,但他的決定卻是相反的。作為以利沙的僕人,我們會猜測他應該是敬拜神的,然而他卻做了一個沒有神的決定。正如剛才所說,事情的嚴重性不在乎他向乃縵要了多少金銀衣裳,而是他那種以為沒有人知、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完全不知道有上帝的心態。他所作的,其實是表現了他一直以來並不是真正的屬於神。他不知道神在工作,他只知道自己想要乃縵的禮物;也許是由於需要,或其他原因。但無論甚麼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有神。

(b) 這是…的時候
其實也不是說基哈西貪心,我相信當時先知收受禮物是可以的。以利沙責備基哈西也不是責備他貪心,只是責備他的時候不當而已。

這是甚麼時候呢?這個是上帝要得著乃縵的時候。以利沙很清楚,乃縵的肉復原並不足夠,他與神的關係也需要復和。這個是神工作的時候。

神一直在工作。整個故事都是神自己推動,祂使用各個人物使乃縵得潔淨,有名字或者沒有名字,那個小女子、那個僕人,亞蘭王、以色列王、以利沙。

唯獨這個基哈西,卻不知道神在工作,仍然以眼前自己的需要為重。

結語
我們會是故事中哪一個人物呢?
你會是以利沙,負責執行的?是那個小女子、那個僕人,說出信心的說話?
即或是好像亞蘭王,甩甩漏漏,他也是想幫助乃縵的。即或好像以色列王,至少他知道「上帝使人死使人活」。

我們千萬不要好像基哈西那樣,只顧自己的需要,沒有看見神的工作。
願主憐憫我們。


回應詩:
慈悲仁愛上帝
1.慈悲仁愛上帝,祢悉察一切事,
 我常犯罪,違背祢心意,
 未盡心跟從祢,只隨私心妄為,
 並未切盼彰顯祢榮美。

2.慈悲仁愛上帝,我心輕忽真道,
 拒絕引導,常漠視真理,
 自創虛謊暗晦,生活空虛暗昧,
 未在光中遵行祢旨意。

3.慈悲仁愛上帝,我觸犯祢律法,
 行為未能符合祢規範;
 徒作高超夢想,心所思皆未償,
 能行善,卻空論不實踐。

4.慈悲仁愛上帝,耶穌犧牲性命,
 為人類完成赦罪恩典:
 求祢開恩赦免,施救恩、頒聖言,
 使我生活靠聖靈行善。

5.慈悲仁愛上帝,我今屈膝主前,
 願聽命,能昂首跑天路;
 願我心今回轉,享平安、得赦免,
 蒙祢改變,得力跟從主。

Sunday, February 12, 2012

加倍的感動

經文: 列王紀下2: 1-18

引言
大家還記得我們看過的以利亞故事嗎?原來我們總共講了四次以利亞的故事。我們看過他以信心經歷神的供應,我們看過他的服侍,他的禱告;還有當他軟弱Burnout的時候,神如何為他加力,差遣他繼續事奉。有這麼多可以說,是因為以利亞本身是一位豐富的人物,在列王紀裡面的記載很豐富。其實以利亞的故事是還有的,但我們需要前進了,我們要與以利亞分開了。用今日的經文來說,我們要讓以利亞離開了。

是的,今天我們要看以利亞旋風升天的事蹟。經文是列王紀下2章1-18節。但其實整件事又不止關乎以利亞,也關係到以利沙的。還記得以利沙是誰嗎?就是耶和華神欽點的接班人,要繼承以利亞的工作。今天我們就是來看這兩位先知的交接和承傳。

I. 以利亞的一生
(A) 以利亞其餘的事
正如剛才說,以利亞的故事很豐富。我們上一次讀列王紀上19章,以利亞面對自己肉體的疲累、心靈的疲乏,外在的困逼、被追殺,他走到何烈山向神投訴,甚至向神求死。然而信實的神體恤他的軟弱,不但為他加力,使他重新振作,還委派他新的工作,讓他繼續他的職事。

我們稍微回顧一下神對以利亞的差派,在列王紀上19:15-16「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

我們看過,以利亞只夠時間呼召以利沙來跟從他,其餘的那些事情都要由以利沙來繼承。但這並不表示以利亞可以馬上收工。何烈山之後,我們仍然見到以利亞繼續為神工作。列王紀記載了兩件事讓我們看見。

第一件事在列王紀上21章。事情是亞哈看中一個叫做拿伯的人的田產,想向他買來,但拿伯不肯。亞哈覺得無可奈何。王后耶洗別卻使橫手,收買一些人陷害拿伯,殺死了他。於是亞哈高高興興地去得拿伯的田產。這件事在神眼中看為極惡的事,於是差派以利亞去向亞哈發出審判的信息。

第二件事在列王紀下第1章。當時亞哈已經死了,他的兒子亞哈謝繼位。亞哈謝從樓上欄杆跌下來跌傷了,他竟然派人去問以革倫的神自己的病情,於是耶和華差派以利亞去向亞瑪謝宣告審判的信息。在這兩件事之後,才來到我們今日看的經文。

從這兩件事我們看見,雖然神已經為他安排了接班人,但以利亞並未因而放慢手腳。神的吩咐臨到,他就去做神吩咐做的事;直到離開的一刻。就算在他要離開的一刻,以利亞仍然為神工作。

(B) 以利亞為神造最後一件事
讓我們看看以利亞為神做的最後一件事,在列王紀下2:1-6,讓我們男女輪流讀,請姊妹先讀:「1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以利亞與以利沙從吉甲前往。2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我往伯特利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下到伯特利。3住伯特利的先知門徒出來見以利沙,對他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4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耶利哥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到了耶利哥。5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就近以利沙,對他說: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6以利亞對以利沙說:耶和華差遣我往約旦河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以利沙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於是二人一同前往。」

這一段經文有三個循環。以利亞三次都重複說他要去某個地方,叫以利沙留在原地,三次以利沙都不肯,堅持要跟從;其中兩次有另一班先知出現,說給以利沙聽一件他已經知道的事。

首先讓我們想想,自從以利沙回應了以利亞呼召之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意思是以利亞去那裡,以利沙就跟到那裡,以利亞所做的,以利沙都看見。所以可以想像,來到這一刻,當以利亞叫以利沙不用跟著的時候,以利沙應該會感到奇怪的。更何況,以利沙已經知道這是以利亞要離開的一天呢?

也許我們更感奇怪的是,為甚麼以利亞要三次叫以利沙不用跟著他呢?我們看看以利亞要去的地方。他們原先是在吉甲,首先要去伯特利,然後是耶利哥,之後是約旦河。從地圖上來看,這四個地方其實是打了一個圈。從吉甲到約旦河本來是很近的,但以利亞帶著以利沙打了一個圈。目的是甚麼呢?有一些人以為以利亞想撇底以利沙自己一個人離開,大概這個做法與他的性格吻合。不過,也有可能是,他想同以利沙上最後一課。

作為上帝的僕人,而且處身在當時北國以色列,作耶和華的僕人並不是容易的事。以利亞自己親身經歷當中的艱難:人們不理會你的宣告、對你所說的充耳不聞,他們甚至會捉拿你、追殺你。若果對自己所蒙的呼召沒有堅持,對跟隨神沒有毅力,根本不能夠承擔神所托付的使命。連以利亞自己都曾經灰心、失望到落在求死的地步。這一刻,以利亞知道自己要離開了,但以利沙是不是已經預備好接續他的職事呢?於是,他同以利沙上這最後的一課:堅持與毅力的鍛鍊。

以利亞給以利沙上這一課也讓我們再一次看見以利亞對上帝的忠誠。不錯,神自己選召以利沙接續以利亞的職事,神自己自然會負責。然而,更加寶貴的是以利亞到最後一刻都忠於所托,對以利沙負起教導的責任,幫助他走服侍的道路。我相信對於以利沙來說,這才是這一課最寶貴之處。以利亞為以利沙留下一個美好的榜樣,讓他在往後繼續事奉的時候有所效法。

是否留下美好的榜樣,很多時是不自覺的。並不是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好的榜樣,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的,就有怎樣的表現。做父母的都會明白,無論怎樣做好,小朋友總是會學到你不想他們學的野。問題在於我們本身的底子是怎樣。好像以利亞這樣,他不是完美的人,〔我猜他應該是一個不容易相處的人,〕但是他對神卻是赤膽忠誠、不畏強權、甚至將生死置諸道外,而且忠於神的托負甚至到最後一刻。這些美好的素質,以利亞都自然地透過他的事奉、他的生活展現出來,以利沙在跟從他的時日裡看見了,自然就學習到。

所以我們不是要做一個好榜樣,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讓神陶造,成為可以讓人覺得值得學效的生命。

(C) 神為以利亞劃上句號
完成這一件最後的工作,以利亞可以走上離開的一程了。我們都不喜歡離開。但離開卻是必然的。在剛才大家讀的經文,「離開」這一個字出現了好幾次,是這一段經文一個突出的題目。離開是無可避免的,但何時離開、如何離開才重要。v1讓我們看見,以利亞何時離開,是神決定的;以利亞如何離開,也有神為他安排。

經文v1,列王紀作者特意告訴我們知以利亞要怎樣離開,「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有趣是,所有人都知道以利亞這一天要離開,不過似乎沒有人知道他要怎樣離開。他們去到伯特利和耶利哥,兩個地方分別有一些先知門徒來問以利沙知不知「耶和華要接以利亞離開」。這個說法,很難確定他們究竟知不知道以利亞要如何離開的。以利沙的反應是叫他們「不要作聲」,可能正是反映了他們不知道。按一般的理解,「離開」很自然地就是想到死亡。以利沙叫那些先知門徒「不要作聲」可能正是他也這樣認為,因為在一個臨死的人面前說他將要過身是很不合宜、很不尊敬的行為。

經文v16又記載人們想要去找尋以利亞,由此我們就知道,可能沒有人想到神要這樣接以利亞離開。作為讀者,我們從v1已經知道了,所以我們就一直等候著這一刻的來到。v11「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這樣,v1和v11兩次清楚的告訴我們,以利亞是乘旋風升天去了。不是有一陣風將以利亞吹到其他地方,不是好像龍捲風吹襲以致以利亞喪命;經文清楚說他是「升天去了」。

我自己覺得這樣離開,是神對以利亞很美好的心意。說是「美好」不單單因為他不用死。而是神用這個行動親自肯定以利亞的工作。在列王紀上19章,當以利亞在灰心、失望,向神求死的時候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雖然這句只是以利亞一時之間灰心喪志的晦氣話,神是聽到的,而且神很認真的回應他。

生命氣息是神所賜的,能夠有一口氣息都是神所給的機會;到離開的時候,神就收回。然而神卻不用這種方式讓以利亞離開。如果神取回以利亞的性命,就是認同了他的禱告「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當然我們不可以武斷說以利亞比他之前的所有先知都優勝,但我們一定不會認同他「不勝於」之前的先知。甚至這段經文記載他過約旦河的過程,都有意顯出他可以與摩西媲美。以利亞沒有可能比不上之前的先知。神不可以認同這個說法,所以神不取去他的性命。神以旋風將他接去,來肯定以利亞所作的,為他的一生劃上完美的句號。

(D) 神為以利亞總結一生
不但這樣。神也親自為以利亞的一生作總結。我們一起讀v11-12:「11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12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以後不再見他了。於是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

神的火車火馬甚麼時候會出現?列王紀下6章記載,在以利沙的時候,敵人常常被以色列識破他們的軍情,知道以利沙幫助他們,於是想要來捉拿以利沙。神差遣他的火車火馬圍繞在以利沙的四周保護他。另一處在列王紀下7章,當亞蘭大軍來圍困以色列的時候,因為聽見神差派的車馬的聲音就嚇得落荒而逃。神的火車火馬是保衛以色列的軍隊。

在這裡,當以利亞要離開,神以火車火馬迎接他,而且透過以利沙的口,宣告神對以利亞的評價,以利亞是「以色列的戰車馬兵」,以利亞是保衛以色列的軍隊。

以利亞用甚麼來保衛以色列呢?其實以利亞作先知的時間,正是亞哈作北國以色列王的時候,當時的國勢是不弱的,但在宗教信仰上,全國都陷在巴力敬拜之中。以利亞保衛以色列就是在宗教方面。可以說,以利亞一生的職事就是與以色列的巴力敬拜爭戰;也許我們最記得的就是他在迦密山上獨力與450個巴力先知對抗的事蹟。上帝用「以色列的戰車馬兵」來總結以利亞的一生,無疑是一再肯定他的服事,他不但止不遜於他的列祖,他更加是「以色列的戰車馬兵」,保衛著以色列的宗教信仰。儘管以色列人最後都因為離棄神而受到懲罰,但以利亞已經在他的職份上盡忠,也得著神的肯定。

但是,離開了的已經離開了,留下來的是否可以接續呢?以利沙可以嗎?

II. 以利沙的承傳
(A) 展現毅力與忠誠
剛才大家讀v1-6的經文時,我們看到以利亞同以利沙上了最後的一課。以利亞需要這樣做嗎?其實不一定的。以利沙是神呼召的,神自然會照顧的了。然而,以利亞卻不放心。為甚麼呢?讓我們看看起初的以利沙是怎樣的。經文在列王紀上19:19-21「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裡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以利亞到他那裡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裡,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甚麼呢?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

以利沙起初蒙以利亞呼召的時候,顯然有很多事情放不下。他的家境富裕,有父母、有產業,當他要放下這一切的時候,似乎捨不得、還有所牽掛。他跟隨以利亞這一段日子之後,有沒有改變呢?

我們剛才說,決定跟隨以利亞之後,以利亞去那裡,以利沙就跟到那裡,以利亞所做的,以利沙都看見。以利亞服侍神的赤膽忠誠、不畏強權,甚至將生死置諸道外,還有以利亞忠於神的托負至最後一刻,對以利沙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大影響呢?在以利亞要離開的這一天,當以利亞叫以利沙不用跟著他的時候,以利沙心裡面可能會感到奇怪的。他可能不明白以利亞的用意,但他沒有放棄。

我們看看他怎樣回應以利亞,其實他三次的回應都是一樣的,他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這是很強的誓言。而且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只說這一句說話,可見他的決心很大,很堅決、很肯定。

以利沙表示他的決心的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以利亞的忠誠。那些先知門徒以「你的師傅」來稱呼以利亞;在v12當以利亞被接升天的時候,以利沙「呼叫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可見這是一種父子一般的師徒關係。而這一種關係,讓以利沙從以利亞身上得到的不止是事奉技巧的知識傳遞,還有生命的交流,情誼的建立。

這份決心、這種忠誠讓以利沙堅持跟從以利亞到底。亦展現他的改變。當初被呼召跟隨的時候那份猶疑、放不下,這刻已經變成堅持、和毅力。以利亞的鍛鍊成功了,以利沙也通過了這一關考驗。

(B) 承繼先知的能力
雖然如此,以利沙還需要多一些才可以接續得到以利亞。我們讀列王紀下2:9-10「9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做甚麼,只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10以利亞說:你所求的難得。雖然如此,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

我們暫且不看以利沙的請求,我們先看以利亞的說話。以利亞邀請以利沙提出要求,可以的話他都盡量滿足他。但當以利沙提出請求之後,以利亞說,他「所求的難得」。不是以利亞不想答應,而是以利沙所求的不是以利亞可以給予的。以利沙要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他,那不是以利亞可以決定的。

這件事,誰可以決定呢?當然是只有感動以利亞的神可以決定。以利亞說:「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作為讀者,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可能已經不是第一次,自然不會明白,為甚麼會「看不見」呢;我們不明白以利亞所說的「看見」是甚麼意思。原來真的可以看不見的。我們看v16-17「對他說:僕人們這裡有五十個壯士,求你容他們去尋找你師傅,或者耶和華的靈將他提起來,投在某山某谷。以利沙說:你們不必打發人去。他們再三催促他,他難以推辭,就說:你們打發人去吧!他們便打發五十人去,尋找了三天,也沒有找著。」

前面v7說,這些先知門徒原先遠遠站在以利亞和以利沙對面,就是約旦河的這一邊,看著他們二人過約旦河到另一邊,然後看著以利沙過約旦河回來。從v16-17的經文看,他們是知道以利亞被耶和華提了去;不過很明顯地,他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可能是距離太遠,令到他們看不清楚。不過至少他們看到以利亞被提了去,所以才提議去找尋。但以利沙就肯定看到發生了甚麼事。不單止看到,而且明白、絕對沒有誤會;所以才告訴他們說不用去找。

是不是看見就一定明白發生了甚麼事呢?原來不是的。以利沙看見以利亞被旋風接去、升天,還明白他不會再在世上出現。看見、明白,才叫做看見。

以利沙還看見甚麼?以利沙還看見神的火車火馬。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見神的火車火馬的。剛才提過,神的火車火馬在列王紀下6章也有出現。讓我們去看看那幾節經文,列王紀下6:15-17「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才好呢?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火車火馬是神的臨在,火車火馬也是神的工作。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看見神的火車火馬,唯有神叫那人能夠看見才可以看見。

以利沙求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他,但這不是以利亞可以決定的,在乎感動人的神。以利亞說,如果以利沙能夠看見他離開,如果以利沙明白他所看見的,就可以得著他所求的。這並不是以利亞可以決定。神讓以利沙看見,他就看見,看見而且明白。

有時我們也可能看見但不明白,所以沒有看見。我們身邊常常有許多事情發生,但我們有沒有明白當中的意思呢?譬如教會的發展、譬如你公司的人事糾紛、譬如現在社會的紛亂,我們看見了,但有沒有求神讓我們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抑或只是讓事情發生,自己卻好像那五十個先知那樣,見是見到了卻仍然如在夢中,不知道神已經臨在、已經做緊野了。

(C) 承繼先知的職事
以利沙求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他,但神豈會不感動以利沙呢?是神吩咐以利亞去找以利沙,使他接續以利亞的位置的啊。不過,究竟以利沙是否知道神特別揀選他來接續以利亞呢?

讓我們回來看看,究竟以利沙要求的是甚麼呢。「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其實這個請求並不是單純說希望得到更大的能力。在古代的習俗,只有長子可以得雙倍的產業。以利沙在這裡是請求成為好像長子一般的繼承人。長子除了承受雙倍的產業,也承受父親在家族中的地位、權柄、責任。

當以利沙請求加倍的感動時,他是請求承襲以利亞的位份、他的權柄,還有他的責任。簡單來說,他請求繼承以利亞的職份。為甚麼以利沙有這樣的請求呢?他真的不知道神特別揀選他來接續以利亞嗎?然而,神不會勉強以利沙,雖然神的揀選是這樣,祂卻讓以利沙自己主動表示願意。

其實,無論知道與否,以利亞似乎只有他一個門徒,這已經足以讓以利沙知道自己的位份;畢竟以利亞的工作影響著當時整個北國以色列,作為他唯一的門徒,某程度上已經承擔一些責任。以利沙稱呼以利亞做「以色列的戰車馬兵」,意思是以利亞保衛著以色列,就好像神的火車火馬那樣。當以利沙這樣請求的時候,他是清楚表明他願意承擔這個職份,繼續保衛以色列。

而且他做到了。在列王紀下13:14記載,當以利沙離開世界的時候,當時的以色列王為他哀哭,同樣稱呼他做「以色列的戰車馬兵」。以利沙實在承繼了以利亞的這份職事,以神的話保衛以色列。

(D) 承繼先知的使命
除了承繼以利亞的能力和職事,以利沙還承繼了以利亞的使命。我們上一次看列王紀上19章已經提過,神吩咐以利亞要膏立三個人,他只做到三分一。剩下的,將會由以利沙來繼承。以利沙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這工作。除了膏以利沙作先知之外,以利亞還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耶戶作以色列王」,這兩件事到列王紀下第8、第9章才完成。

但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更加重要的是保衛以色列。以利沙承繼了以利亞的稱號「以色列的戰車馬兵」,除了繼續以神的話指導百姓之外,還有好幾次實質參與戰爭的服事。當然不是說他披甲上陣,而是在幾次戰事之中,以利沙以神的話幫助以色列人得勝。

剛才我們看列王紀下6:15-17時也曾經提及過。我們看看這件事的背景,在6:8-12「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和他的臣僕商議說:我要在某處某處安營。神人打發人去見以色列王,說:你要謹慎,不要從某處經過,因為亞蘭人從那裡下來了。以色列王差人去窺探神人所告訴所警戒他去的地方,就防備未受其害,不止一兩次。亞蘭王因這事心裡驚疑,召了臣僕來,對他們說:我們這裡有誰幫助以色列王,你們不指給我嗎?有一個臣僕說:我主,我王!無人幫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將王在臥房所說的話告訴以色列王了。」所以亞蘭王就想到要去捉拿以利沙。所以有剛才列王記下6:15-17的經文,再看見神的火車火馬出現。

先知作為神的代言人,是將神要他說的話向百姓說出來,有時是責備、有時是激勵、有時是提醒、有時是安慰。人喜歡聽固然是好,人不喜歡聽也是要說。以利亞的榜樣我們見過了。以利沙也同樣承繼了這一個使命。剛才第6章那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他說一些提醒的說話,其實他也有傳遞一些審判的信息,也有傳遞拯救的信息。無論是怎樣的信息,他只是忠心的說出來,完成他對神的忠誠。

結語
以利沙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在v15當以利沙從約旦河那邊回來,那些從耶利哥跟著他們的先知門徒看見他,就見證說「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神答應了以利沙的懇求,加倍的感動以利沙。
我很想鼓勵大家效法以利沙這樣祈求。以利沙求的是甚麼?以利沙求的是為神做更大的事,比以利亞所做的大一倍。有沒有誰會有這樣的雄心?有沒有誰會有這樣的決心?有沒有誰會有這樣的信心?有的!當然有!教會歷史裡面曾經有過這樣的大人物,近代宣教之父克里威廉就曾經以他的名言:「向神求大事‧為神作大事」,推動了整個近代的宣教運動。

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敢有這樣的心志。我們會有各種的顧慮,有各種自己的想法。OK的。冇問題的。是的,冇問題的。我們當中有一些人常常會有一種懼怕,怕神會叫我們去一些我不想去的地方、怕神會叫我們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情。不會的。不會的。神不需要勉強人來為祂做任何野。上帝會先感動我們,讓我們願意承擔,然後才使用我們。

所以,我仍然要向你發出邀請。

剛才一開始的時候,我說,這一章經文是關於以利亞與以利沙這兩位先知的交接和承傳。其實我們看這一章經文只是看到一個片段而已,還有更大的篇幅我們沒有看到,也是聖經裡面沒有記載的。就是以利亞與以利沙的相處,以利亞怎樣在每一天的生活、同在之中活出他的生命。以利亞生命裡面那些美好的素質,就是透過他的事奉、他的生活自然地展現出來,以利沙在跟從他的時日裡看見了,自然就學習到。

每一天如何地生活才是重要,「感動以利亞的靈」既然可以讓以利亞有那樣的生命素質,祂同樣可以、甚至加倍的賜下祂的感動。以利沙這樣的祈求。我們也可以這樣祈求,求感動以利亞、以利沙的靈,同樣的感動我們,每一天對主忠誠、為真理的緣故不畏強權,而且忠於神的托負,到最後一刻。

我還想邀請你,效法以利沙這樣祈求,求神加倍感動,好讓你能夠有屬靈的視野,看得見屬靈的事情,看得見神的同在、看得見神已經作工、看得見教會的光景、看得見神家的需要,並且明白。看見、明白之後,讓我們以禱告記念、守望。

讓我向神祈求,求神加倍感動,好讓我們有一份願意承擔的心志,延續上帝給教會的使命,讓薪火繼續相傳。


回應詩【薪火永傳】
忘世塵我已跟主走上在窄路,眾信徒常互勉並肩同步,
堅守方向志高,憑信念不怕跌倒,
同證父神完美創造,全宇宙恩滿鋪。

看信徒毋懼逼迫忠信歷世代,盼我們也可奔走天路,
越過得失福氣困災,能發現父神期待,
承繼信念,延往萬年,同唱頌讚奏凱。

我們有一天都要永別世上,而後世仍靠主恩學祂模樣,
上帝國度繼續擴張,人人恩光得到永享,
同發現父神救贖,完美妙法憲章。

※ 願當基督精兵常行在窄路,喚發接棒信眾繼續同步,
從而薪火永傳,心志總不老,成為真實門徒知順服神好,
令每一世代同心將福音宣佈。
(令每一世代同心讚頌神恩高,鴻恩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