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0, 2004

立一個王

經文:撒母耳記上8:1-9, 19-22

引言:時代的交替(vv1-3)
記得上一次跟大家看士師記,說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以後,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士師時代;然後來到撒母耳的時候。撒母耳是誰?撒母耳記上7:15-17這樣記載:「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鄉在那裏;也在那裏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上一次我們說過,士師時代是以色列人轉變身份的過渡時期;他們從畜牧的奴隸轉變為以務農維生的民族。而撒母耳記上是以色列人的另一個過渡時期;他們從支派聯盟轉變為一個王國。今日所讀的經文撒母耳記上第八章,正是以色列人在建立王國之前,士師秉政與君王治國的轉折時刻、一個時代的交替。

經文8:1-3讓我們看見當時是怎樣的境況:「撒母耳年紀老邁,就立他兒子作以色列的士師。長子名叫約珥,次子名亞比亞;他們在別是巴作士師。他兒子不行他的道,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經文一開始就說「撒母耳年紀老邁」,與剛才我們讀7:15-17記載的時間相比,現在應該是相隔一段很長的日間。撒母耳年紀老邁了,而且很可能他的體力不大好,他委派了兩個兒子分擔他的工作。可是,「他兒子不行他的道」,撒母耳作為以色列人的士師,他負責審理百姓的訴訟,但他兩個兒子卻「收受賄賂,屈枉正直」。那麼以色列人的將來會變成怎樣呢?

一、「你年紀老邁了」(vv4-5)
撒母耳記上8:4-5「以色列的長老都聚集,來到拉瑪見撒母耳,對他說:你年紀老邁了,你兒子不行你的道。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從實際情況來說,以色列的長老看見撒母耳時日無多、又看見他的兒子不能夠承繼他的職份,而且環顧百姓之中似乎沒有誰可以興起來接替領袖的職位,於是他們看見以色列需要改變。他們要求撒母耳臨死之前立一個王來治理他們,免得撒母耳死後,支派之間亂七八糟;似乎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要求。

從時間上來看,以色列人從曠野進入迦南,到撒母耳這個時候應該超過三百年了。整個民族整整三百年來都只是散兵游勇,到這個時候要求建立國家體制,在時間上也算是合適罷。這個看來合情、合理、合時的要求,或者也是神容許的。在申命記17:14這樣說:「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從這句經文來看,以色列人感到有需要改變,他們要想立王、「像列國一樣」,似乎沒有違反神的心意。

然而我們看見撒母耳和耶和華的反應都是負面的。為甚麼呢?讓我們留意v5,從以色列長老要求立王的說話之中,我們只看見以色列人嫌棄撒母耳年紀老邁、厭棄他兩個兒子的惡行;整段對話裏面,我們看不見他們有提及耶和華的名字。上一次我們看士師記的時候提到,在士師時代,每當以色列人落在敵人的欺壓之下,他們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然而到了撒母耳這個時候,以色列人不再呼求耶和華,他們的呼聲是要立一個王、要建立一套國家系統。他們這樣要立一個王、要一個訓練有素的領袖,實際上是他們不再要士師的領導方式,耶和華直指他們是厭棄祂、不要祂作他們的王。

二、「立一個王治理我們」(vv6-9)
撒母耳記8:8記載,神對撒母耳說「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離棄我,事奉別神。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耶和華不單指以色列人厭棄祂作他們的王,祂更將以色列人這個要求與他們離棄耶和華、事奉別神相提並論。為甚麼看得如此嚴重呢?以色列人要求的究竟是甚麼呢?

以色列的長老說「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在第八章整段經文裏面,「治理」這個字出現的次數很多。在我們的中文聖經裏面,我們看見「治理」這個字在v5,6,19,20出現,但原來它與v1,2的「士師」是同一個字,而v3的「正直」和v9,11的「管轄」也是出自這一個字的字根,所以在這章經文之中同一個字總共出現了九次。這個字的意思是審理、判斷為正確。「士師」原本是耶和華興起來為以色列人審理事情、判斷百姓之間訴訟的。就如剛才提到撒母耳在不同的地方審判以色列人那樣,士師是在以色列人中間代表神施行審判。

然而在第八章這裏所讀到,每一處用上「治理」這個字的經文都不是說神興起人來代表祂作出審判。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一個王來治理他們,但他們卻沒有想過讓他們所立的王代表神來治理百姓。

上帝說他們這個要求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與他們一直以來「離棄耶和華、事奉別神」的背逆是同出一轍。以色列人一直以來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別神,因為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耶和華,抑或是巴力、亞斯她錄,都是為他們服務的,他們要甚麼服務就去事奉哪一個神。上帝指出以色列人要求建立國家、要一個王來治理他們,也是這樣;他們只求建立一套國家系統、立一個王,他們卻沒有想過他們的王要代表神來治理他們,他們沒有想過讓神介入他們國家的事務。

三、「為我們爭戰」(vv19-20)
以色列人要撒母耳立一個王來治理他們,他們究竟想這個王怎樣治理他們呢?在撒母耳記上8:19-20,以色列人這樣說:「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留意在v5,當以色列的長老第一次要求立王的時候,他們只提到要立一個王治理他們;但到了v20,百姓在立王的要求上,加上軍事的元素:「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統領我們「意思是「做我們的頭」,「為我們爭戰」有一些譯本翻譯做「打我們的仗」。以色列人要一個王怎樣治理他們?他們要立一個王來做他們的頭、打他們的仗。

然而自始至終,聖經記載以色列人所面對的爭戰都不是他們的爭戰。在出埃及記12:40-42這樣說:「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共有430年。正滿了430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軍隊都從埃及地出來了。這夜是耶和華的夜;因耶和華領他們出了埃及地‥‥」。以色列民就是神的軍隊,以色列人的爭戰是神的爭戰。另外,在約書亞記5:13-14記載:「約書亞靠近耶利哥的時候,舉目觀看,不料,有一個人手裏有拔出來的刀,對面站立。約書亞到祂那裏,問祂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祂回答說:不是的,我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耶和華神要親自作元帥帶領,以色列人就是耶和華的軍隊、以色列人的爭戰就是耶和華的爭戰。但以色列人不是這樣想。他們要立一個王來為他們爭戰,因為他們要打自己的仗。他們沒有看見這些爭戰是耶和華的爭戰、他們沒有看見他們的國家是耶和華的國家。

vv19-20單單兩節經文已經出現了六個「我們」,可見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我們」有多重要: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爭戰。他們要一個王做他們的頭、他們要自己主導國家的改變,他們不願意尋求耶和華的帶領、他們沒有空間留給神。

直至幾個世紀之後,以色列人仍然不斷抗拒上帝的帶領,以致先知以賽亞責備他們說:「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結語:敬畏的國度
對於以色列人的頑梗,上帝的回應是怎樣呢?在v7「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v9說「故此你要依從他們的話‥‥」,v22「耶和華對撒母耳說:你只管依從他們的話,為他們立王‥‥」。「依從」和「聽」是同一個字。這段經文有很明顯的對比,神多次吩咐撒母耳聽以色列人的說話,但「百姓竟不肯聽撒母耳的話」(v19)。

撒母耳說的是甚麼話呢?在v9,神吩咐撒母耳「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撒母耳記上8:10-18就是這一段警戒的說話,提到以色列人所立的王帶給以色列人的將會是壓榨、剝削和奴役。但以色列人「不肯聽」,在v19,百姓的反應是「不然!」(No!)百姓為甚麼如此斷然拒絕呢?這些警告聽起來應該有很大警惕作用的,他們為甚麼一意孤行呢?他們的回答是「我們定要一個王治理我們,使我們像列國一樣‥‥」。列國的王都是這樣對待他們的人民的,既然想要像列國那樣在軍事上壯大、建立有系統的國家,就要接受這些條件了。為了想要他們心目中的王,他們要冒一個險。在v18撒母耳說: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你」;一個抗拒上帝的帶領、沒有空間留給上帝的國家,上帝也不會在他們中間應允他們的呼求。但他們卻寧可冒這個險。

我們剛才說過,以色列人想要立王,是耶和華容許的。申命記17:14-20就讓我們看見神所容許的王權制度應該是怎樣的。最基本的是,神所揀選的王絕不能壓榨百姓、不能剝削以色列人。而這段經文最重要的是vv18-20「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裏,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神所揀選的王是以敬畏神來治國的。很明顯地,這種治理國家的方式,不是「與列國一樣」的。以色列人可以像四圍的國一樣立一個王治理他們,但他們的王卻是與四圍的國不一樣的。

甚麼人會立一個敬畏神的人作王呢?豈不是那些自己也是敬畏神的人麼?百姓假如願意立一個以敬畏神的態度來治理國家的王,他們必然願意讓神介入在國家事務當中、也必然有空間留給神來帶領他們;他們的呼求就不單單是要立一個王,乃是要耶和華作他們的王了。

弟兄姊妹,我們生命裏面有很多人生階段的發展與世人也是一樣:讀書、工作、發展事業、戀愛、結婚、建立家庭;然而在這些階段的發展裏面,讓我們看清楚我們是否也好像以色列人一樣,不要上帝介入我們的生命、不斷抗拒上帝的帶領、不要祂作我們的王呢?先知以賽亞呼籲我們「得救在乎歸回安靜、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肯還是不肯呢?

弟兄姊妹,我們教會也面對轉變的時刻、我們正是要尋索和確認前面異象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邀請上帝介入呢?教會要打的仗不是我們的仗,基督耶穌是教會的頭、祂要帶領教會打美好的仗,但我們有沒有留一些空間給上帝帶領我們呢?我們將上帝放在那裏呢?是讓祂在教會的前頭作元帥、作我們的王?還是好像以色列人那樣,只是要祂聽我們的話,依從我們的要求呢?

Monday, August 16, 2004

週而復始

經文:士師記2:11-19

引言
記得七月的時候曾經跟大家看過約書亞記。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開始定居以後,約書亞勸勉他們要謹守遵行神的律法。可是,當這一位屬靈領袖約書亞死了以後,以色列人怎樣走這一條信仰的路呢?今天,我們看士師記。

一、週而復始的循環
士師時代歷時大概300到350年,是以色列人從出埃及之後經歷身份轉變的一個過渡時期。他們以前是在埃及畜牧的奴隸,現在要轉變成為以農業為主的的國家。士師記第一、二章交代了士師時代的開始。從第三章到第十六章,描述了整個士師時代以色列人的信仰生活。在這個段落裏面,總共記載了十二位士師,其中六位的事蹟較詳細的記錄,而這六個故事的發展,大體上重複了一個循環。我們今天所選的經文,2:11-19,正是這一個循環的縮影。

1.「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士師記2:11甫一開始就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一句話在士師記出現了好幾次(3:7, 3:12, 4:1, 6:1, 10:6, 13:1),每一次都標誌著一個循環的開始。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甚麼事呢?士師記2:11-13「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並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他們去事奉諸巴力、去叩拜別神。在v13,作者又重複說他們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巴力和亞斯她錄這兩個名字在舊約是經常出現的,當先知指責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敬拜別神的時候,大都會提到巴力和亞斯她錄。他們究竟是誰呢?

原來在迦南的信仰裏面,巴力是掌管風雷雨電的,而亞斯她錄是迦南人的生殖女神,也是巴力的妻子。迦南人敬拜巴力和亞斯她錄是為了祈求有充足的雨水供應、有豐足的田產收成。敬拜巴力和亞斯她錄的人要到巴力廟宇跟那裏的「女祭司」行淫,藉著人類的繁殖儀式來祈求巴力賜下肥沃的生產。以色列人要敬拜巴力和亞斯她錄,也要跟隨迦南人行這一套敬拜儀式。所以一直以來,神都禁止以色列人沾染迦南人的宗教,因為這些敬拜方式褻瀆了神的聖潔、違背了神所賜給人的倫常關係。

2.「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

士師記2:14-15「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又將他們付與四圍仇敵的手中,甚至他們在仇敵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他們無論往何處去,耶和華都以災禍攻擊他們,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話,又如耶和華向他們所起的誓;他們便極其困苦。」

當以色列人選擇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後果是神把他們交在四圍仇敵的手中。聖經說;耶和華以災禍攻擊他們,意思是耶和華與他們對抗,他們與四圍的仇敵爭戰都要失敗。


這兩節經文可能給我們一個印象:上帝出賣了以色列人,把他們交給仇敵。v15還說耶和華追著以色列人,要以災禍來攻擊他們。是否上帝這樣小家子氣,以色列人不聽話就向他們變臉呢?不是的。v15下半節說,耶和華這樣的回應是祂早已經說過、祂起誓表示祂一定會這樣做的。你還記得神說過甚麼嗎?約書亞記23:12-13,約書亞警告以色列人說:「你們若稍微轉去,與你們中間所剩下的這些國民聯絡、彼此結親、互相往來,你們要確實知道耶和華你們的神必不再將他們從你們眼前趕出‥‥」,神並沒有出賣以色列人,祂只是不再為以色列人爭戰,任憑他們自己去抵擋敵人。

當上帝不再為以色列人爭戰,以色列人戰敗是合理的。為甚麼?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作奴隸四百年,他們出埃及、在曠野、入迦南,全都是上帝為他們開路,他們根本不懂得打仗。以色列這個民族人數少,又不熟稔戰事,沒有上帝的幫助,面對強敵的時候,落在敵人手中絕不是奇怪的事。

3. 以色列人受欺壓哀求
當他們落在敵人手中,以色列人怎樣做呢?v18下半節說「他們因受欺壓擾害,就哀聲歎氣,所以耶和華後悔了。」在士師記的第三、四、六、十章,我們都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以色列人哀求耶和華」的記載。當以色列受敵人的欺壓,落在困苦之中,他們就向耶和華哀求。求甚麼?當然是呼求神拯救他們。他們知道耶和華能夠拯救他們;最重要是,他們知道耶和華會拯救他們。v18告訴我們「耶和華後悔了」。神後悔並不表示祂對以色列人所作的不對;「耶和華後悔」,意思是祂回心轉意。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祂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困苦而回心轉意。你可以看見以色列人不是不認識耶和華,他們只是不肯專一的事奉耶和華而已。

4. 耶和華興起士師拯救
耶和華是信實的,祂回心轉意之後就為以色列人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士師記2:18a「耶和華為他們興起士師,就與那士師同在。士師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

士師究竟是甚麼人?在士師記總共記載了十二位士師,他們來自不同的支派,有不同的性格、氣質和信仰經歷。這一節經文告訴我們,他們最少有兩個共通點:他們都有神的同在、他們都是被神使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

有士師在,以色列人就不再被敵人欺壓嗎?暫時是的。聖經記載的士師故事有兩種結束方式。記載得比較簡短的,就說「某某作以色列的士師XX年」,然後就死了。記載得比較詳細的那六個士師故事,幾乎都用同一句說話來結束:「國中太平XX年」,有四十年、有八十年,但都只是太平了一段日子。士師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有一段太平的日子。但當士師死了以後呢?

5. 以色列轉去行惡、更甚
士師記2:19說「及至士師死後,他們就轉去行惡,比他們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別神,總不斷絕頑梗的惡行。」不單止這樣,2:17說「他們卻不聽從士師,竟隨從叩拜別神,行了邪淫,速速的偏離他們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們列祖順從耶和華的命令。」

上帝興起士師,是因為上帝憐憫的心腸,但是以色列人從來都不願意聽從士師、不願意放棄敬拜別神。而且每一次神差派士師拯救他們之後,以色列人的回應是轉去行惡、比之前的世代更嚴重。於是我們又看見「以色列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一個士師記循環又告開始。

二、為甚麼?
讀士師記的時候,我總有一個疑問,以色列人每一次得罪神、承受惡果的時候,他們都懂得呼求神;他們每一次呼求神,神都會拯救他們。可是,完了之後他們又再次得罪神、再次承受惡果。如此重重複複地犯罪、受罰、呼求、得救,然後又行惡更甚,他們為甚麼要這樣週而復始的離棄神呢?為甚麼呢?

1. 為甚麼他們要敬拜巴力、亞斯她錄,和其他的神呢?
在前面的經文2:10說:「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神所行的嗎?他們是知道的,否則他們不會在困苦的時候,懂得求告耶和華。雖然他們沒有親眼看見過,他們必定聽說過耶和華帶領他們的先祖離開埃及的事蹟,他們知道耶和華在曠野一直用雲柱火柱帶領以色列人、他們也知道神每天賜下嗎哪鵪鶉來供應以色列人。

『然而,來到迦南,不再過遊牧生活了,現在要學習農業耕種了。環境不同了,耶和華還可以靠得住嗎?耶和華的大能大力會不會只是在戰爭方面呢?祂可以分開紅海,但祂可以降雨嗎?耶和華會不會只是曠野的神呢?雖然祂每天供應嗎哪和鵪鶉,可是進到迦南,祂可以令土地出產嗎?要是真的不拜巴力就沒有雨水、不拜亞斯她錄就沒有出產,那怎麼辦?』就是在這樣的考慮之下,以色列人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難道他不知道神不喜歡嗎?他們當然知道,約櫃還在他們那裏,他們斷沒有理由不知道十誡明明說「不可有別的神」的。他們是知道的,可是他們還是要這樣做,因為他們衡量過得失,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更是重要;於是他們寧可得罪耶和華,也要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

你可曾落在類似的考慮之中嗎?不再是讀書的學生了,開始工作了,生活環境不同了;戀愛、結婚、生孩子,家庭環境不同了;轉工、加班、增值,社會結構轉型,經濟環境不同了。你是否也衡量過得失,覺得有一些東西更是重要,於是你也寧可冒險,做一些上帝不喜悅的決定呢?其麼是更重要的呢?

2. 呼求耶和華只為得拯救
以色列人不是不相信耶和華,他們知道神有大能大力,所以每當落在敵人手中、他們都會呼求耶和華。可是每當危險過去以後,以色列人總是「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他們是知道神有能力施行拯救,他們卻從來沒有悔改。土師記從第三章到第十六章記載的幾個士師故事裏面,只有在10:18記載「以色列人對耶和華說:我們犯罪了,任憑你隨意待我們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們。」

看清楚,以色列人向神呼求,只是因為他們需要拯救;他們知道上帝能夠拯救,他們也知道上帝會拯救。可是他們不肯回應神所要求的:專一事奉耶和華。10:18記載他們承認自己犯罪,但不表示他們願意悔改,到13:1我們又看見「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他們心中,耶和華喜悅與否不重要,重要是他們呼求的時候,耶和華來拯救他們。

對你來說,甚麼是更重要的呢?你會不會也有以色列人那樣的想法:上帝是否喜歡我的生活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經得著救恩,我知道我祈求神,祂就會以恩典慈愛來拯救我。甚麼是更重要的呢?

3. 以色列人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士21:25)
以色列人敬拜巴力、亞斯她錄,和許多其他的神,聖經用一句話來形容:「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原來敬拜巴力、亞斯她錄等等的外邦神,是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為甚麼?因為以色列人這樣做,破壞了他們與神的關係。可是當我們看清楚一點,以色列人敬拜力和亞斯她錄,原來只是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而已,在以色列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

士師記2:11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諸巴力,不是一個巴力,是許多個。「巴力」這個字本身的意思是「主」。以色列人去事奉許多的主。士師記2:11-19這一段經文裏面,「事奉」和「叩拜」這兩個動詞出現了六次,但每一次的對象都不是耶和華。作為神所拯救的子民,以色列人的主應該是耶和華、以色列人事奉叩拜的對象應該只是耶和華,他們卻為自己增添了許多的主。這樣的事情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在以色列人眼中呢?

士師記最後的一句經文在21:25,是這樣的:「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各人任意而行的意思是:各人按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來行。以色列中沒有王就沒有了行事為人的標準嗎?沒有王,就表示各人可以按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來行嗎?我們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的時候看見,神為以色列人設計了一套很詳細的律法,祂把這套律法頒佈給以色列人,就是讓他們在沒有成為國家以前,百姓可以有法可依。那就是說,以色列人任意而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是因為他們要按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來行,於是他們事奉敬拜許多的主、許多的巴力。

對於以色列人來說,甚麼是更重要呢?『我要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我就去事奉叩拜巴力;我要脫離敵人的壓逼、我要得救,我就呼求耶和華;上帝是用來拯救的、巴力是用來降雨生產的。』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所有的宗教活動、信仰行為都是為了讓自己可以生活豐足、可以安享太平。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我」最重要。

弟兄姊妹,對於你來說,甚麼是更重要呢?你會不會也像以色列人那樣,把自己放在信仰核心的位置?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一幅圖畫,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會用一個圓形來表示我們的生命。在這個圓形裏面,有許多不同的「東西」,然後在正中央有一張椅子。在你的「椅子」上面的,是神呢?還是「我」呢?

結語:不再有豐足太平
當以色列人這樣把自己放在信仰核心位置的時候,得來的結果卻不是他們所想的。

士師記詳細記載的那六個士師故事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循環。最後的兩個故事都沒有記載國中太平了多少年。相反的,在這兩個故事之後,在十七章到廿一章記載了兩個關於以色列支派之間的仇殺、報復的故事來作為士師記的結束。這正好表達,當以色列人以自己為中心、信仰只是為了「我」服務的時候,他們想要得到的豐足和太平也會同時失去。

今天,我們是否好像以色列人那樣,以為信仰是為我服務,『我相信耶穌,神就要令我生活順利、無災無病;我上教堂,神就要令我得到弟兄姊妹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是否也好像以色列人那樣,以自己為中心、離棄神,到頭來失去了最渴望得到的滿足和平安?為甚麼營營役役的事奉那許多的主,卻不願意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單單仰望祂、讓祂引導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