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士師記2:11-19
引言
記得七月的時候曾經跟大家看過約書亞記。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開始定居以後,約書亞勸勉他們要謹守遵行神的律法。可是,當這一位屬靈領袖約書亞死了以後,以色列人怎樣走這一條信仰的路呢?今天,我們看士師記。
一、週而復始的循環
士師時代歷時大概300到350年,是以色列人從出埃及之後經歷身份轉變的一個過渡時期。他們以前是在埃及畜牧的奴隸,現在要轉變成為以農業為主的的國家。士師記第一、二章交代了士師時代的開始。從第三章到第十六章,描述了整個士師時代以色列人的信仰生活。在這個段落裏面,總共記載了十二位士師,其中六位的事蹟較詳細的記錄,而這六個故事的發展,大體上重複了一個循環。我們今天所選的經文,2:11-19,正是這一個循環的縮影。
1.「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士師記2:11甫一開始就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一句話在士師記出現了好幾次(3:7, 3:12, 4:1, 6:1, 10:6, 13:1),每一次都標誌著一個循環的開始。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甚麼事呢?士師記2:11-13「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去叩拜別神,就是四圍列國的神,惹耶和華發怒;並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他們去事奉諸巴力、去叩拜別神。在v13,作者又重複說他們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巴力和亞斯她錄這兩個名字在舊約是經常出現的,當先知指責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敬拜別神的時候,大都會提到巴力和亞斯她錄。他們究竟是誰呢?
原來在迦南的信仰裏面,巴力是掌管風雷雨電的,而亞斯她錄是迦南人的生殖女神,也是巴力的妻子。迦南人敬拜巴力和亞斯她錄是為了祈求有充足的雨水供應、有豐足的田產收成。敬拜巴力和亞斯她錄的人要到巴力廟宇跟那裏的「女祭司」行淫,藉著人類的繁殖儀式來祈求巴力賜下肥沃的生產。以色列人要敬拜巴力和亞斯她錄,也要跟隨迦南人行這一套敬拜儀式。所以一直以來,神都禁止以色列人沾染迦南人的宗教,因為這些敬拜方式褻瀆了神的聖潔、違背了神所賜給人的倫常關係。
2.「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
士師記2:14-15「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又將他們付與四圍仇敵的手中,甚至他們在仇敵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他們無論往何處去,耶和華都以災禍攻擊他們,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話,又如耶和華向他們所起的誓;他們便極其困苦。」
當以色列人選擇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後果是神把他們交在四圍仇敵的手中。聖經說;耶和華以災禍攻擊他們,意思是耶和華與他們對抗,他們與四圍的仇敵爭戰都要失敗。
這兩節經文可能給我們一個印象:上帝出賣了以色列人,把他們交給仇敵。v15還說耶和華追著以色列人,要以災禍來攻擊他們。是否上帝這樣小家子氣,以色列人不聽話就向他們變臉呢?不是的。v15下半節說,耶和華這樣的回應是祂早已經說過、祂起誓表示祂一定會這樣做的。你還記得神說過甚麼嗎?約書亞記23:12-13,約書亞警告以色列人說:「你們若稍微轉去,與你們中間所剩下的這些國民聯絡、彼此結親、互相往來,你們要確實知道耶和華你們的神必不再將他們從你們眼前趕出‥‥」,神並沒有出賣以色列人,祂只是不再為以色列人爭戰,任憑他們自己去抵擋敵人。
當上帝不再為以色列人爭戰,以色列人戰敗是合理的。為甚麼?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作奴隸四百年,他們出埃及、在曠野、入迦南,全都是上帝為他們開路,他們根本不懂得打仗。以色列這個民族人數少,又不熟稔戰事,沒有上帝的幫助,面對強敵的時候,落在敵人手中絕不是奇怪的事。
3. 以色列人受欺壓哀求
當他們落在敵人手中,以色列人怎樣做呢?v18下半節說「他們因受欺壓擾害,就哀聲歎氣,所以耶和華後悔了。」在士師記的第三、四、六、十章,我們都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以色列人哀求耶和華」的記載。當以色列受敵人的欺壓,落在困苦之中,他們就向耶和華哀求。求甚麼?當然是呼求神拯救他們。他們知道耶和華能夠拯救他們;最重要是,他們知道耶和華會拯救他們。v18告訴我們「耶和華後悔了」。神後悔並不表示祂對以色列人所作的不對;「耶和華後悔」,意思是祂回心轉意。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祂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困苦而回心轉意。你可以看見以色列人不是不認識耶和華,他們只是不肯專一的事奉耶和華而已。
4. 耶和華興起士師拯救
耶和華是信實的,祂回心轉意之後就為以色列人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士師記2:18a「耶和華為他們興起士師,就與那士師同在。士師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
士師究竟是甚麼人?在士師記總共記載了十二位士師,他們來自不同的支派,有不同的性格、氣質和信仰經歷。這一節經文告訴我們,他們最少有兩個共通點:他們都有神的同在、他們都是被神使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
有士師在,以色列人就不再被敵人欺壓嗎?暫時是的。聖經記載的士師故事有兩種結束方式。記載得比較簡短的,就說「某某作以色列的士師XX年」,然後就死了。記載得比較詳細的那六個士師故事,幾乎都用同一句說話來結束:「國中太平XX年」,有四十年、有八十年,但都只是太平了一段日子。士師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有一段太平的日子。但當士師死了以後呢?
5. 以色列轉去行惡、更甚
士師記2:19說「及至士師死後,他們就轉去行惡,比他們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別神,總不斷絕頑梗的惡行。」不單止這樣,2:17說「他們卻不聽從士師,竟隨從叩拜別神,行了邪淫,速速的偏離他們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們列祖順從耶和華的命令。」
上帝興起士師,是因為上帝憐憫的心腸,但是以色列人從來都不願意聽從士師、不願意放棄敬拜別神。而且每一次神差派士師拯救他們之後,以色列人的回應是轉去行惡、比之前的世代更嚴重。於是我們又看見「以色列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一個士師記循環又告開始。
二、為甚麼?
讀士師記的時候,我總有一個疑問,以色列人每一次得罪神、承受惡果的時候,他們都懂得呼求神;他們每一次呼求神,神都會拯救他們。可是,完了之後他們又再次得罪神、再次承受惡果。如此重重複複地犯罪、受罰、呼求、得救,然後又行惡更甚,他們為甚麼要這樣週而復始的離棄神呢?為甚麼呢?
1. 為甚麼他們要敬拜巴力、亞斯她錄,和其他的神呢?
在前面的經文2:10說:「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神所行的嗎?他們是知道的,否則他們不會在困苦的時候,懂得求告耶和華。雖然他們沒有親眼看見過,他們必定聽說過耶和華帶領他們的先祖離開埃及的事蹟,他們知道耶和華在曠野一直用雲柱火柱帶領以色列人、他們也知道神每天賜下嗎哪鵪鶉來供應以色列人。
『然而,來到迦南,不再過遊牧生活了,現在要學習農業耕種了。環境不同了,耶和華還可以靠得住嗎?耶和華的大能大力會不會只是在戰爭方面呢?祂可以分開紅海,但祂可以降雨嗎?耶和華會不會只是曠野的神呢?雖然祂每天供應嗎哪和鵪鶉,可是進到迦南,祂可以令土地出產嗎?要是真的不拜巴力就沒有雨水、不拜亞斯她錄就沒有出產,那怎麼辦?』就是在這樣的考慮之下,以色列人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難道他不知道神不喜歡嗎?他們當然知道,約櫃還在他們那裏,他們斷沒有理由不知道十誡明明說「不可有別的神」的。他們是知道的,可是他們還是要這樣做,因為他們衡量過得失,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更是重要;於是他們寧可得罪耶和華,也要去事奉巴力和亞斯她錄。
你可曾落在類似的考慮之中嗎?不再是讀書的學生了,開始工作了,生活環境不同了;戀愛、結婚、生孩子,家庭環境不同了;轉工、加班、增值,社會結構轉型,經濟環境不同了。你是否也衡量過得失,覺得有一些東西更是重要,於是你也寧可冒險,做一些上帝不喜悅的決定呢?其麼是更重要的呢?
2. 呼求耶和華只為得拯救
以色列人不是不相信耶和華,他們知道神有大能大力,所以每當落在敵人手中、他們都會呼求耶和華。可是每當危險過去以後,以色列人總是「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他們是知道神有能力施行拯救,他們卻從來沒有悔改。土師記從第三章到第十六章記載的幾個士師故事裏面,只有在10:18記載「以色列人對耶和華說:我們犯罪了,任憑你隨意待我們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們。」
看清楚,以色列人向神呼求,只是因為他們需要拯救;他們知道上帝能夠拯救,他們也知道上帝會拯救。可是他們不肯回應神所要求的:專一事奉耶和華。10:18記載他們承認自己犯罪,但不表示他們願意悔改,到13:1我們又看見「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他們心中,耶和華喜悅與否不重要,重要是他們呼求的時候,耶和華來拯救他們。
對你來說,甚麼是更重要的呢?你會不會也有以色列人那樣的想法:上帝是否喜歡我的生活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經得著救恩,我知道我祈求神,祂就會以恩典慈愛來拯救我。甚麼是更重要的呢?
3. 以色列人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士21:25)
以色列人敬拜巴力、亞斯她錄,和許多其他的神,聖經用一句話來形容:「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原來敬拜巴力、亞斯她錄等等的外邦神,是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為甚麼?因為以色列人這樣做,破壞了他們與神的關係。可是當我們看清楚一點,以色列人敬拜力和亞斯她錄,原來只是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而已,在以色列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
士師記2:11說,「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諸巴力,不是一個巴力,是許多個。「巴力」這個字本身的意思是「主」。以色列人去事奉許多的主。士師記2:11-19這一段經文裏面,「事奉」和「叩拜」這兩個動詞出現了六次,但每一次的對象都不是耶和華。作為神所拯救的子民,以色列人的主應該是耶和華、以色列人事奉叩拜的對象應該只是耶和華,他們卻為自己增添了許多的主。這樣的事情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在以色列人眼中呢?
士師記最後的一句經文在21:25,是這樣的:「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各人任意而行的意思是:各人按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來行。以色列中沒有王就沒有了行事為人的標準嗎?沒有王,就表示各人可以按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來行嗎?我們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的時候看見,神為以色列人設計了一套很詳細的律法,祂把這套律法頒佈給以色列人,就是讓他們在沒有成為國家以前,百姓可以有法可依。那就是說,以色列人任意而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是因為他們要按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來行,於是他們事奉敬拜許多的主、許多的巴力。
對於以色列人來說,甚麼是更重要呢?『我要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我就去事奉叩拜巴力;我要脫離敵人的壓逼、我要得救,我就呼求耶和華;上帝是用來拯救的、巴力是用來降雨生產的。』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所有的宗教活動、信仰行為都是為了讓自己可以生活豐足、可以安享太平。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我」最重要。
弟兄姊妹,對於你來說,甚麼是更重要呢?你會不會也像以色列人那樣,把自己放在信仰核心的位置?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一幅圖畫,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會用一個圓形來表示我們的生命。在這個圓形裏面,有許多不同的「東西」,然後在正中央有一張椅子。在你的「椅子」上面的,是神呢?還是「我」呢?
結語:不再有豐足太平
當以色列人這樣把自己放在信仰核心位置的時候,得來的結果卻不是他們所想的。
士師記詳細記載的那六個士師故事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循環。最後的兩個故事都沒有記載國中太平了多少年。相反的,在這兩個故事之後,在十七章到廿一章記載了兩個關於以色列支派之間的仇殺、報復的故事來作為士師記的結束。這正好表達,當以色列人以自己為中心、信仰只是為了「我」服務的時候,他們想要得到的豐足和太平也會同時失去。
今天,我們是否好像以色列人那樣,以為信仰是為我服務,『我相信耶穌,神就要令我生活順利、無災無病;我上教堂,神就要令我得到弟兄姊妹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是否也好像以色列人那樣,以自己為中心、離棄神,到頭來失去了最渴望得到的滿足和平安?為甚麼營營役役的事奉那許多的主,卻不願意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單單仰望祂、讓祂引導你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