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6, 2020

我們的神(一)

經文:啟示錄 1: 4 – 8

引言
弟兄姊妹大家好!這幾天疫情回落到雙位數字,大家的心情會不會都稍為提升了一點呢?深願我們的心不是隨着這些數字上落,而是能夠在主裏面有真正的平安穩妥。

感謝神,讓我能夠繼續跟大家分享神的話。

我上一次證道是7月初。不知道大家在這個多月裏面有沒有機會讀啟示錄至少一次呢?無論有或者沒有,我又鼓勵你,今日之後,再讀啟示錄,至少一次。如果你可以一口氣讀,是最好的。我試過一口氣讀一次,兩個小時應該可以。若不能夠,也不要分得太散或者隔得太耐,免得忘記。讀的時候,請你再留意那些你明白的經文。鼓勵你可以間低它,或者做一個記號。

上次提到啟示錄是一卷集啟示、預言、書信於一身的經卷。它是啟示,不能夠被刪減,不能夠避過不談,它要被傳遞,要讓人認識。它是預言,承繼着先知的傳統,它要求人要念、要聽、要遵守,因為我們的生活言行,神都必定審問。它是書信,它有特定要針對的處境。而且,日期近了,人要選擇是否繼續今日的生活形態,義抑或不義、污穢抑或聖潔。

今天我們仍然從第一章開始。

作為一封書信,啟示錄也有一般書信的格式。1: 4–5 是書信開首的祝福:「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如果與保羅書信的問安祝福語比較,可以見到很大的分別。保羅一般只是簡單的說「願恩惠、平安從父神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但係約翰對於賜福的源頭這位神作出頗豐富的描述。而且除了父神和主耶穌基督,約翰將神的靈也包含在內。

今日我跟大家開始看這些描述,從而嘗試明白啟示錄所描述的神,對今日的我們有怎樣的提醒。今日我們會先看看「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

正如剛才說,約翰刻意將三一神的三個位格都包含在這祝福裏面。但縱觀整卷啟示錄,約翰又很清晰地只稱呼三一神之中的第一位為「神」,以致我們不會混淆含糊。

在啟示錄裏面,除了在 1: 4 稱呼神是「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之外,還有幾個稱謂,在 1: 8 神的自我宣告裏可以看到:「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讓我們逐一看看。

我會以倒過來的次序看。我們先看第三個。

I. 主神——全能者
神自我宣告的第三個稱謂是:「主神——全能者」。

「主神,全能者」這個稱謂在舊約裏面經常出現。它正是在舊約裏面,我們經常聽到的「主(耶和華),萬軍之神」(撒下 5: 10;耶 5: 14;何 12: 5;摩 3: 13,4: 13)的標準希臘文翻譯。這個稱謂所說的「全能」,不能夠簡單地理解為我們現在常常說「神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個意思。它是指到神對萬有實在的管治。這個稱謂說明了神無可匹敵,有掌管萬有的權能,並且主宰着歷史的發展。

這個稱謂在舊約裏面,除了有十多次出現在詩篇,其餘的都出現在歷史書和先知書裏面。而在歷史書上的都是出自先知的口,傳講神的說話。可見,這個稱謂主要是來自先知的傳統。當先知宣告:「主(耶和華),萬軍之神」的時候,他們是要強調神要為他的百姓爭戰,要帶領他的子民抵擋敵人的攻擊,為他們帶來平安。

在啟示錄「主神,全能者」這個稱謂,連同它較短的格式「神全能者」,貫穿了全卷經文(1: 8;4: 8;11: 17;15: 3;16: 7;19: 6;21: 22,及16: 14;19: 15),引領着我們去看見,無可匹敵、掌管萬有、主宰歷史的神如何為他的子民爭戰,怎樣帶領着歷史的進程。毫無疑問,啟示錄是一卷關於爭戰的書卷。但這一點我將它留待到遲一些再跟大家詳細看看。

II.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
接着我們看神自我宣告的第二個稱謂。

「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 1: 8) 神的第二個稱謂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這個稱謂是與舊約裏面神第一次宣告自己的名稱相對應。在舊約出埃及記第3章,當摩西在曠野燒着的荊棘中與神相遇,摩西問神的名字,「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 3: 14)。「我是自有永有的」這個字,原文的意思就正是「我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是表示:無論過去、現在、將來,神都存在。神的存在是在永恆裏面,是超越時間的。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明白,神是超越時間的,同時表示他是超越歷史的。人間所有的事情都在時間裏面發生,人也受着時間的限制,「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傳 1: 4),而且「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傳 1: 9)。神超越時間,他是歷史的起源,他也將帶領歷史走到最終章。

忘了有沒有曾經說過,我是很喜歡讀歷史的,特別是聖經歷史和教會的歷史。當我留意世界的事情,特別是香港和世界各地在這一年裏面的經歷時,我總不自覺地與聖經裏面提到的歷史,以至教會的歷史來作一個比對。

簡單來說,舊約的歷史是關乎到神的選民以色列與當時幾個大國之間的互動和關連。以色列從一個民族,離開他們寄居了四百多年的埃及,去到神為他們預備的應許之地,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後來以色列分為南北,與當時的列強,包括:埃及、敘利亞、亞述、馬代、波斯、巴比倫周旋。到新約的時候,這些所謂列強都不復存在,只剩下羅馬帝國一統當時西方以至中東的天下。而教會也就是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成長茁壯。然而來到今日,我們看見稱霸了四個世紀、強大的羅馬帝國都不再存在。但以理書提醒我們:那怕一個帝國的國力有多強大,它總會被後來的人所征服。在但以理的異象裏面,「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 2: 44)。而且縱然這些帝國在世界上彷彿統治天下,它卻並非不受約制的,因為「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 4: 17)。或者我們不明白為甚麼神容許某些統治者在位,甚至統治一段很長的時間。

近日留意到新聞報導,白俄羅斯在8月10日的選舉,執政的總統說得到八成選票,勝出大選,第六次連任,可以再執政5年。一個民主選舉能夠選出一個統治了他們25年的人再做5年,並且有八成選票贊成。我很是好奇,覺得難以想像。但事情是這樣發生了。

然而,再有能力、再強的領袖,也必然有下來的一日。神要將他的國建立在人間,而他的國是永存的。這個國就是憑着耶穌基督的受死、復活、升天而建立的教會。啟示錄 5: 9–10 描述天上眾活物歌頌耶穌基督,他們說:「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所以弟兄姊妹,讓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真正身份。不論我們拿甚麼護照,不論我們身處甚麼地方,我們是天國的國民。我們不是仰賴地上任何一個政權的保護,而是忠於呼召我們、為我們捨身流血的主,在地上活出天國子民的樣式,要「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除了指明他自身的永恆性,超越時間、掌管歷史之外,同時也指出他的永恆性終必將世界帶進他的將來裏面。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這個片語,在原文裏面的次序和意思其實有少少不同。更合乎原文的翻譯是:「神是今在、昔在、將要來的」。雖然原文所用的字是有「存在」的意思,但神並不是靜態的存在。神是活神,他的存在是動態的,特別是在將來的時候,他是「來臨中」的(英文翻譯做 coming)。

啟示錄另外有幾處也這樣稱呼神的經文,我們特別來看看兩處稍微不同的。第一處是 11: 16–17「在神面前,坐在自己位上的二十四位長老,就面伏於地,敬拜神,說:昔在、今在的主神全能者啊,我們感謝你!因你執掌大權作王了。」這段經文是描述第七號吹響、神的審判臨到,天使宣告:「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11: 15),這是神已經得勝的時候,這二十四位長老宣告昔在、今在的全能者已經作王了!

另一處經文是 16: 5–6「我聽見掌管眾水的天使說:昔在、今在的聖者啊,你這樣判斷是公義的;他們曾流聖徒與先知的血,現在你給他們血喝;這是他們所該受的。」就是當審判的七碗倒出,神為那些「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申冤的時候。

這兩處經文對神的稱呼只是「昔在、今在」,為甚麼呢?因為來臨中的神已經來到了!他來到了,就是他的國度降臨,世上的國都伏在神的國之下。他來到了,是為那些為義受逼迫的人得到申冤。「神是今在、昔在、將要來的」,他不是靜態地在天上不管人間發生任何事,也不是靜態地在天上看着人間苦難卻幫不上忙。神是將要來的,是來臨中的,他的來到要實現他的管治,他的來到要申張公義,他的來到要更新他創造的世界。

不知道提到「世界末日」,大家腦海中會有怎樣的圖畫?相信很多人對於「世界末日」的想像大多數是受電影的影響。好像《明日之後》、《末日救未來》之類的電影多數將「世界末日」描繪為世界受到嚴重破壞,於是人類要共同努力去重建。或者好像電影《星際啟示錄》那樣,破壞了的世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人類準備放棄地球,要尋找另一個生存空間。但聖經的啟示錄裏面提到的卻不是這樣。「神是今在、昔在、將要來的」,世界的終末並不是被神全然毀滅破壞,神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21: 5),他「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21: 6),而且神應許「他要與人同住,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21: 3)。所以世界的終局不是徹底的破壞,而是超越時間的神,將人、將萬有帶入他自己的將來裏面。

這樣說,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感到驚訝。神選擇臨到他所創造的世界,將我們帶進他的將來裏面。換一個講法:神以他所創造的萬有作為他自己將來。戀愛中的人,或者已婚的弟兄姊妹可以回憶一下仍在戀愛中的自己,當想到你的將來就是你所愛的那人,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神以我們為他的將來。這樣的揀選是何等的福氣!

你會不會以神為你的將來?羅馬書8章提到,「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 20-22)。受造萬物都將會在神裏面找到他們的將來,你呢?你的將來在哪裏?你以甚麼作為你的將來?安定的退休生活?抑或是屬於自己的居所?會不會是越來越顯赫的地位,抑或更多的資金回報?你願不願意以神作為你的將來呢?

III. 阿拉法、俄梅戛
最後,我們來看神的第一個自我宣告。

神說「他是阿拉法、他是俄梅戛」。阿拉法和俄梅戛,是希臘文的字母 Alpha 和 Omega,我們的中文聖經特意加插了一句解釋說:「阿拉法,俄梅戛:是希臘字母首末二字」。神的自我宣稱裏面,一開首就用上這兩個希臘字母,是表示甚麼呢?

在全卷啟示錄裏面,類似的宣告共有四次。我將它們表列出來,讓大家可以較容易明白:

1) 1: 8 (神)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
2) 1: 17 (耶穌基督)用右手按着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
3) 21: 6 (神)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
4) 22: 13 (耶穌基督)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

這四次宣告,第一和第三次宣告的是神,而第二和第四次則是耶穌。剛才說約翰很清晰地將「神」這個稱呼歸與第一位格,但這並不表示其餘兩位不能夠分享神聖的特質。這四段經文就讓我們看見,耶穌基督與神的自我宣告是互相呼應地相同的。

我們也從而明白神自稱是「阿拉法、俄梅戛」,是表示他是初、他是終,他是首先的、他是末後的。

「神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這句說話可以追溯到舊約的以賽亞書。以賽亞書 44: 6「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48: 12「雅各我所選召的以色列啊,當聽我言:我是耶和華,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神在這兩處經文這樣宣告,是向他的子民斷言,只有他是神,他是創造的主,他不會將他的榮耀與任何的假神分享。並且他與他的子民有着獨特的關係,不是其他假神可以相比的。

由此我們明白,在啟示錄裏面,神和耶穌基督宣告,「他是阿拉法,他是俄梅戛;他是首先的,他是末後的;他是初,他是終」,正是宣告他是獨一的主,他在萬有之先存在,他是創造的主宰,他是萬物的根源。有一日,他也要將萬物帶到終末的完成。

神是獨一的主還有深一層的意義。在以賽亞先知的時候,神的子民選擇敬拜偶像,並且拉攏南方的埃及,以為可以得到保護,免受北方的巴比倫攻擊。神透過先知以賽亞責備以色列百姓和君王沒有以神為獨一的主,忘記了他們是神所揀選的、理應單單歸屬上主。

而在約翰寫啟示錄的時候,當時的統治者是強大的羅馬帝國,整個西方以至中東一帶都是他的統治範圍。要統治這個幅員廣闊的帝國,羅馬政權用上各種不同的統治手法。首先自然免不了的是,他們會以殘暴的手段鎮壓一些企圖推翻他們統治的人,所以我們看見他們在主要道路的旁邊將罪犯公開釘十字架,目的是要產生鎮攝作用,企圖透過這樣的酷刑,警告那些打算推翻政權的人——後果嚴重!

他們也會吹噓帝國的國力強盛,為人民帶來和平的生活。他們一方面鎮壓異己,另一方面極力推崇榮耀羞恥的價值觀,以致人們不會做一些帶來羞恥的事情,譬如不會做一些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彼得前書4:4就曾經講過,「他們在這些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當時的信徒會因為與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被人毀謗。

除此之外,羅馬帝國也會以經濟利益來籠絡人民。對於願意巴結凱撒的,帝國會分給他們更多的好處。所以在距離羅馬權力中心較偏遠的地方,那些政府有時出於討好凱撒的緣故,會在巿內為凱撒建造巨大的人像,甚至鼓吹帝王崇拜、供奉凱撒為神。

這些都是與約翰同時代的信徒要面對的挑戰。約翰寫作啟示錄用上以賽亞先知的語言,正是要提醒當時的信徒,他們與神有一份獨特的關係,是神所揀選歸屬自己的子民。神「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是首先的,是末後的;是初,是終」,他是掌管世上萬有、獨一的主,上主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倚靠神勝過追求經濟利益,更不可以為了得到好處而敬拜凱撒或者別神。

今日我們身處的社會也許與羅馬帝國的時候分別不大。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英簽署《聯合聯絡聲明》,宣布 1997 年中國將收回香港的時候,曾經引起一陣人心惶惶。不知道大家可記得?當時社會上就曾經有過一番言論,說中國不會損害香港「這一隻會生金蛋的雞」,說香港對中國有這樣那樣的價值,中國不會攪亂香港……諸如此類。而事情上,我們確實看見,香港人自此就一直拼搏,成就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我們成為東南亞最成功的城巿、亞洲四小龍之首。

但是此消彼長,與此同時我們將另一些更重要的價值壓了下去。漸漸地我們為了要成為有價值而放棄了一些看似沒有價值的東西。譬如在五、六、七十年代,讓不同地方的人來到香港都能夠安居樂業的互相包融、互信互助的精神。譬如我們會生出一種感覺,認為貧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綜緩會養懶人等等,以致對社會低下階層失去了應有的憐憫和關懷。

漸漸地,我們以人的生產力來衡量他的價值,於是為了保住自身的存在價值,我們不斷進修、終生學習。我們也逼着我們的孩子增值,不斷催谷他們的學業,免得他們跟不上社會的要求,不斷的學這樣、學那樣來增加他們的存在價值,甚至連父母子女以至夫婦之間的愛和連繫也犧牲了。這些漸漸的改變既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就在互為因果的推動之下,於是我們的步伐越走越快、我們距離自己心底所珍視的核心價值也越來越遠。

與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一樣,我們的統治者也許諾給我們太平盛世。當時的政權樂見香港人只追求「馬照跑、舞照跳」,而不去理會政治。他們以為只要保着經濟增長、生活安定,香港人就不會再追求甚麼。於是他們一方面加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用盡各種手法令到不同意見的人失去發聲的機會,由置若妄聞,到逼令噤聲。國內那些維權律師、異見人士的遭遇我不說,單說香港自己的狀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在一些觸及政權的事情上面,香港的傳媒機構已經幾乎沒有不同的聲音。或者你已經沒有看新聞好久了,或者你沒有興趣理會社會上的紛紛亂亂,或者你以為神的國快要來到,或者你覺得基督徒應該以天國的事為念,這些社會的不公平,甚至不公義自有神來處理,用不着我去干涉。是不是這樣?

弟兄姊妹,不是這樣的!約翰讓我們看見不是這樣的。無論經濟繁榮、生活穩定,以至社會公義,都不能夠取代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神才是我們所要敬拜的獨一的主。他才是我們的將來。

在啟示錄 1: 17–18 耶穌基督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耶穌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除了表示他與神同樣有着剛才所說的神聖位份之外,耶穌基督同時也有他獨特的身份。對於教會來說,耶穌基督「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着死亡和陰間的鑰匙」,更是教會的根基,是教會的起源,我們也深信耶穌基督的再來也會將教會帶進完全的終結。如果大家讀啟示錄讀到最後,21: 1–4 那裏說「先前的天地過去、新天新地來臨,聖城新耶路撒冷從天降臨……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在,作他們的神」。弟兄姊妹,這才是教會的未來。

弟兄姊妹,原諒我這麼說:自從教會租約屆滿,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討論遷堂方案,搬去這裏或是那裏,買地方或是租地方……諸如此類,我們其實是想着用怎樣的方式來延續教會的運作。但教會不是運作,教會的將來也不是搬去這裏或那裏,甚至不只是做甚麼工作、服侍甚麼群體。如果教會沒有了神的同在,那只是一個機構。如果教會不是以神作她的神,教會是沒有生命的,就好像耶穌基督所責備的撒狄教會那樣,「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 3: 1)。

弟兄姊妹,耶穌基督是我們的阿拉法和俄梅戛,是我們的首先和末後;是我們的初和終。我們不要本末倒置。當我們要思想如何回應教會遷堂的事情時,讓我們切切禱告尋求神的心意。原諒我這麼說,在遷堂的事情上,我們的禱告太少了!我們的禱告這麼少,神怎樣向我們顯示他的心意呢?難道我們好像世人那樣只是衡量利弊、計算資金,甚至只是考慮哪一個地點對我最方便來作決定嗎?莫說我們的人生都應該尋求神的心意,何況教會,豈不更應該尋求的帶領嗎?讓我們不要忘記,耶穌基督是那位創始成終的,他才是我們所應當仰望、倚靠和跟隨的。

神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是首先的,是末後的;是初,是終」,他是萬有的創始者,最終也必定會將萬有帶進滿全的新天新地。在啟示錄 21: 5–6 「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在末後,萬物都要被神更新,神要賜人新的生命,他要與人建立新的關係,他要永恆地與人同在。

弟兄姊妹,這才是我們真實的未來。今日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破爛的世界,不單在於環境生態的破壞,也在於社會制度的破壞,以致人心的敗壞。聖經從來沒有應許給我們在世上有平安穩妥,甚至主耶穌在世時也預告世界是走向越來越敗壞的境地。你記得嗎?他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裏,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太 24: 4–12)

弟兄姊妹,在一個越來越敗壞、日漸走向滅亡的世界,不要期望「明天會更好」;不要以為我們努力捍衛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就真的可以令到世界變得更好;不要低估邪惡的力量,以致我們太天真。

弟兄姊妹,讓我們不要忘記,今日我們眼前的世界只是過渡。這樣說不單單在於我們身體死後有天家作為永恆的居所,也是因為這個世界要過去,有一日神要將它更新。正如彼得提醒我們,說:「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 3: 10–14)

所以當我們追求我們認為公義的事情時,讓我們切記神的吩咐,不要玷污自己,不要行義過份,畢竟最終一切都將放在神的審判臺前,各人要為自己所作的接受審判。但我們仍然要為神所重視的價值奮鬥。神所重視的,都寫在聖經上面。

弟兄姊妹,你的聖經在哪裏?沒有返教會這麼久、沒有小組聚會那麼久,大家的聖經放到哪裏呢?不要放低它,不要將它抛諸腦後。因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言行,我們的心思意念,都會擺放在主的眼前,他會以聖經的教導作為標準,對我們審問。

結語
在結束的時候,我邀請大家三件事:

一、讓我們每周最少兩次為教會遷堂懇切禱告。讓我們明白神要樂恩堂怎樣。

二、讓我們維持每周最少四次靈修讀經,不要離開上帝的說話。

三、在我下次講道之前,再讀啟示錄至少一次,記下從經文裏面看得明白的經文,求神向你顯明他的心意。

Sunday, July 05, 2020

日期近了

經文: 啟示錄1: 1-8;22: 6-21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

今日是一個特別的主日。今日係7月第一個主日,我們上個主日終於開了年議會,雖然教會未來的路向仍然未清晰,但感恩我們至少有機會初步溝通,求主帶領我們有更多機會交流,讓我們一同繼續尋求神的帶領。今日都係2020年7月1日之後第一個主日。經過個多月的擾攘,「港區國安法」終於在6月30日晚上11:00 生效,香港正式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當我思想今日講甚麼的時候,想起過去差不多一年,我在講壇的服侍都是回應社會的事情,但我其實是喜歡按着聖經書卷來分享的。今日,既然香港的未來已經再無懸念了,我想,不如就回到自己的初心,按着書卷跟大家硏讀神的說話。這一次我選了啟示錄。

記得我在2012年的樂恩證書課程講過啟示錄。不知道曾經上課的弟兄姊妹還記得多少呢?如果你還記得,我為你感謝神,因為你會發現經文是那麼真實。不過如果已經忘記了,也不要緊,我們再次來認識這卷書。

為甚麼要選啟示錄呢?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我喜歡先看結局然後才決定是否看那本書。固然我不能夠選擇不看聖經,但我想到聖經的信息應該是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落地應用,所以我覺得更需要從結局開始,以致我們對當下的現實有正確的觀點和掌握。

由於時間所限,我不會跟大家逐章逐節解經。我會嘗試按經文的信息重點來跟大家分享。今日我們先看看啟示錄的開始和結束。

I. 三種體裁
我們看 1:1–3「1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2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3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接着在v4就說「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

這樣,我們看見啟示錄是一卷集合了啟示、預言,和書信三種體裁於一身的書卷。

(A) 啟示
啟示是甚麼呢?「啟示」本身有「揭示」的意思,是將一些隱藏的事情顯露出來。因此,很容易讓人有窺探秘密的感覺。尤其係啟示錄用了天啟文學的寫作手法,用了許多喻意式的符號,譬如顏色、數字、龍、獸等等,還有不少奇特的情節。由於我們現代人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距離,所以不是一看就明白,亦因而產生了許多奇怪的解釋。但我不是這一種進路。

(1) 不能刪減
我們純粹從經文來看,v1 一開始就指出啟示錄是「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所以我們知道啟示錄是關於耶穌基督的,是屬於耶穌基督的,而且是神所賜的,它的權威來自神。

在啟示錄22:18 – 19這樣說:「18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甚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19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啟示錄是來自神的啟示,故此我們不能夠對它的內容有任何的增加或刪減。可能你會想,我們當然不敢對聖經作出增加或刪減,不過,我們會不會有意無意之間將啟示錄大部分經文視而不見,只選取我們喜歡的、聽得入耳的,覺得安慰的經文來讀呢?

可能我們都避開不敢讀啟示錄,因為不明白,或者我們覺得內容太荒誕了,甚至不相信。又或者我們只滿足於啟示錄最尾兩章,甚至只係某幾節經文,「新天新地、黃金街、碧玉城」(21: 18, 21),「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眼淚、悲哀、哭號、疼痛」(21: 4)。但我們要小心,這樣的心思也可能係對啟示錄的刪減。
啟示錄,或者任何一卷舊約、新約聖經,沒有一句是多餘的,都是神的話語,我們都需要認真的硏讀、尋求聖靈帶領我們明白,免得我們的信仰只偏向我們自己的喜好,而忽略了神要我們聆聽的信息。

(2) 要傳遞
v1「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神的心意是「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所以啟示錄除了不能被刪減,還要被傳遞開去的。經文提到這卷書傳遞的途徑v2:「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

先是由神賜給耶穌基督,然後耶穌差遣使者,使者曉諭約翰,約翰將它用書信的方式傳給眾教會。在第2至3章的七教會書信裏面,每一段落完結都說:「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2: 7, 11, 17, 29:3: 6, 13, 22)所以啟示錄的信息不單是給當時的讀者,也是給眾教會,給每一世代信基督徒的。啟示錄成書之後就從第一批讀者傳遞開去。千多年之後,今日傳到我們耳中,它還要繼續被傳遞下去,直到主回來的日子。而這日期近了。

有趣的是,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很少會講啟示錄的故事。你會說「不是」。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會講新天新地,會講「不再有死亡」,也會講主再來最後審判。是不是就是這樣呢?

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會講啟示錄的信息,可能係我們覺得那些稀奇古怪的敘述,講給福音對象聽,只會將他們嚇走吧!或者我們自己也未必掌握到啟示錄的信息是甚麼,自己不明白自然不敢多講了。但啟示錄係全本聖經舊約、新約最後一卷,它是整個救恩故事的終局,缺了它就不明白整個福音的了。我們不能夠不說。神的心意是「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啊,所以求主幫助我們不要避開艱深難懂的經文,求聖靈給我們智慧明白這些「必要快成的事」。

所以,我在此也邀請大家,主若願意,我下次講道是8月,我邀請你在這一個月裏面,讀啟示錄最少一次。不明白不要緊,堅持讀最少一次。遇到當中一些是你明白的就間低佢、做一些記號,你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艱深的。盼望我們一路看下去,一路明白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啟示錄在整個福音的位置,以致我們的信仰不再流於片面膚淺,而係能夠整全地將神的道傳遞開去。

(3) 要敬拜神
啟示錄是神的啟示,它不能夠被刪減,它要求被傳遞開去,它也要求我們單單敬拜神。

22:8 – 9:「8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9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

可能約翰對於所領受的信息感到很鼓舞、很興奮、很震撼,竟然對傳遞信息的天使下拜。在之前的19:9 – 10也有類似的情況:「9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神真實的話。10我就俯伏在他腳前要拜他。他說:千萬不可!我和你,並你那些為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
初初讀這兩段經文的時候覺得很有趣。會不會當時約翰在異象當中,可能是一種似幻似真模糊的狀態,傻傻得將心中那份敬畏純真地表達了出來,誰知卻攪錯了對象!但這也是對我們很重要的提醒。唯有神是當得敬拜和尊崇的。任何傳遞上主信息的使者,無論是天使,是人間任何一位神的僕人,縱然他蒙神大大使用,解經很有洞見、宣講很有力量,令聽的人深受感動,但我們不要忘記,他們都只是神的僕人。我們作為受眾要懂得分辨,免得只是追捧一些明星講員,或者只是選擇聽一些我們喜歡的信息,而錯失了神話語的焦點。

不過,啟示錄講單單要敬拜神,並不是這麼簡單。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會搶奪我們的敬拜。那些你覺得很重要人、事、物,可能就是搶奪你敬拜的東西。在啟示錄裏面有不少敘述,我留待日後跟大家看。

(B) 預言
啟示錄第二種體裁是預言。1:3「3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

聖經裏面的預言體裁並不是指未卜先知那種預言。儘管啟示錄最後也有展示末後新天新地的一些景象,但那不是重點,否則必然會有更多的描述。
「預言」這個字在整本聖經的用法都是指先知代表神的發言。啟示錄10:7「但在第七位天使吹號發聲的時候,神的奧祕就成全了,正如神所傳給他僕人眾先知的佳音。」在此約翰指出啟示錄是神的奧秘成全的高峰,是神傳給眾先知的福音。同時他也將自己排在神的「僕人眾先知」的行列之上。他既自覺是承繼着先知的傳統,他所傳遞信息也就與眾先知所傳的一脈相承。聖經裏面,先知的預言指到將來的事只是很少,大部分都是針對當時的處境,向百姓以至君王宣講上帝的說話,幫助人分辨神的心意,也要求人作出恰當的回應。

啟示錄1:3正是這樣的意思。啟示錄作為先知傳遞神說話的預言,要求人要念、要聽,並且要遵守、在當時的處境作出回應。1:3和22:7都說出神的應許:「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

在22章,特別是vv10–15詳述了這個應許:「10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11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12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14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也能從門進城。15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

在22:14我們再見到「有福了」這個應許。甚麼人是「有福了」的呢?是「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為甚麼與洗衫有關的呢?不是。在3:4提到在撒狄教會「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白衣與神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在啟示錄裏,「潔淨衣服」是代表聖潔,「洗淨自己衣服的」是喻表那些保守自己聖潔、配得過與神同行的人。

再看22:10 – 11,天使對約翰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11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要讓人看到、聽到,要讓人知道,要讓人可以遵守這書上的預言。不過,人要作出選擇。預言的目的就是要指出人的實況,並且挑戰他們作出恰當的回應。日期近了!人要作出選擇!就正如啟示錄第2 – 3章裏面七教會的書信,幾乎每一次都呼籲他們要「悔改」、要「遵守」。人可以選擇公義,可以選擇不義;可以選擇聖潔,可以選擇污穢。而他們的選擇會為他們帶來不同的結果。因為在vv14-15說到主耶穌給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和那些選擇污穢的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很多時不少基督徒只是很單純地將信仰簡化為「上天堂、落地獄」的分別,所以有人以為天堂留了位給他,他就可以多行不義。有一些人讀v15時也會很快就將「城外的」那些描述歸為地獄,就覺得與自己無關。

主耶穌說,他「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怎樣是選擇聖潔?甚麼是污穢的?義與不義是怎樣分辨?v14說「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就是那些保守自己聖潔、與神同行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也能從門進城。」。相反,v15說「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他們只能夠在「城外」,就是被拒於新耶路撒冷,不能夠得到生命樹的。

要注意這裏提到「犬類」並不是貶低狗的價值,約翰只是以當時的人能夠明白的語言來類比。當時的猶太人認為流浪狗很有可能會因為食了不潔的食物而變得污穢,所以普遍認為犬類是污穢的。約翰接着就說出具體的污穢是甚麼,就是「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這些行為在啟示錄裏面也有提及。我們遲一些會看。不過純粹從字面,我們也能夠明白這些行為是神不喜悅的。有這些行為的人,耶穌給他們的報應就是將他們留在城外。
當我們思想這些被主耶穌留在城外的人的時候,不要以為那只是將來末後審判的事情。我們今日、每一日的行為都放在主的面前被衡量。所以不要看輕一兩個你覺得無傷大雅的謊言,也不要輕看每一次的擇善固。主耶穌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C) 書信
啟示錄第三種體裁是書信。作為一封書信,啟示錄有一個受信的對象。1:4「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在1:11交代了這七個教會是「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是在小亞細亞,即是今日土耳其一帶的七個教會。(地圖)

作為一封書信,啟示錄的內容必會與收信人當時的處境和遭遇有密切的關係。就如我們讀保羅書信,字裏行間可以發現受信群體當時正在經歷的事情。而且必然是因着這些事情,促成那封書信的出現。啟示錄也一樣。它是針對當時這七個教會所經歷的事情而寫的。縱然約翰以天啟文學的手法來敘述,那並不表示他要說的信息是虛構的。相反,約翰是用當時的一種慣常的表達方式來幫助當時的基督徒深刻記着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

至於當時的教會在一個怎樣的處境,我留待下一次才講。

II. 日期近了
接着我們看看v3提到另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今日的講題。v3「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22:10「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

「日期」這個概念,在啟示錄的結束,第22章裏面,不只一次提及。除了v10的「日期近了」, v7、v12和v20三次主耶穌宣告「我必快來」,和v20約翰回應說「我願你來」,都有「日期近了」的意思。

而「日期」在啟示錄裏面的經文則以數字的方式出現。
2:10「你們必受患難十日」
11:3「他們要踐踏聖城四十二個月」
11:9「有人觀看他們的屍首三天半」
12:14「她在那裏被養活一載二載半載」
13:5「他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

這些數字,在第1章的「日期近了」,和最後一章的「我必快來」之間,就更顯出啟示錄經文裏面所描述的那些事情只是短暫的、有期限的,等到那說「我必快來」的主來到之後,就會完結。

從我引出來這些短短的經文,大家可以看到這些短暫的、有期限的是哪些事情?是「患難」、是「聖城被踐踏」、是「殉道」、是「逼迫」、是「敵人任意而行」。然而在這些短暫的,有期限的艱難裏面,基督徒要如何自處呢?

主耶穌說:「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所以讓我們保持信心。不義的如果他選擇仍舊不義,污穢的如果他選擇仍舊污穢,主耶穌來的時候必審判各人。但是讓我們「洗淨自己的衣服」,讓我們選擇為義,讓我們選擇聖潔,讓我們選擇與神同行。

結語
抱歉今日我只是簡短地點出啟示錄一些重點。好多重要的信息,要留待日後再看。但我希望今日是開了啟示錄的封面,吸引你繼續深入去讀、去聆聽和了解。
就正如剛才所講,如果我們讀啟示錄只係著重將來終末的新天新地,而沒有讀清楚它的信息對今日的意義,那麼我們就不會知道「這書上的預言」所要遵守的究竟是甚麼。所以我再次邀請大家,在這一個月裏面讀啟示錄最少一次,求聖靈開我們心中的眼睛,引導我們能夠明白,並且願意遵行。


回應詩
【黑暗終必過去】
1.世間昏暗,願有點燭光,燃亮心底盼望;
 無盡旅途,仍信會有終點,再艱苦也能擋。
 縱使飄泊,但有主應許,疲乏者得靠岸;
 始終相信,神祢永遠掌管,讓我輕看禍困不安!

2.永久不變,耀眼的真光,原是一生盼望;
 渴想得見,神國這裏彰顯,此刻心裏沒有不安

副歌:
黑暗終必過去,消散似風吹,
罪惡張狂,顛覆錯對,祢未允許。
抬頭彷彿充斥烏雲,天空在流淚,
我都相信平安是藏於祢的手裏。
(我總相信平安在乎主!)

Sunday, May 24, 2020

一個都不能少

經文:使徒行傳 1:12 – 26

引言
有一齣電影叫做《一個都不能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故事是說一個十三歲女孩被任命到河北山區一間偏遠的學校代課,前任老師臨走前吩咐她不要失去任何一個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但礙於生活,當中一個學生被逼輟學到城巿打工。於是這位十三歲的代課老師就跑到城巿去找回這個學生。故事當然是大團圓結局。然而在現實裏面,因為生活需要,被逼輟學到城巿打工的貧困學生,是不計其數的。

這齣電影上映那一年,剛好也是我入讀神學院的一年。當時隔離班有一位同學也常常說「一個都不能少」,原因是學習實在太艱難了,他開玩笑地勉勵大家要堅持下去,不要中途放棄。可惜那一班同學其中一位沒有多久就移民了外國,另一位也因某些原因離校。

有時候,良好願望也不敵現實。無論自願或非自願,一個群體是不是能夠保持齊齊整整,也是說不定的。

今日跟大家看的一段經文,正是當使徒群體裏面有人不能夠齊上齊落的時候,事情如何繼續。

I. 名單:情誼、缺損
今日跟大家分享的經文使徒行傳1:12 – 26。我們先看vv12-14:「12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13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14這些人同着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A) 名單揭示了情誼
在這段經文之前的vv1-11,路加敘述耶穌活之後,向使徒顯現四十天之久,向他們講解神國的事,又吩咐他們要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然後差遣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接着就在他們眼前被接到天上去。

路加在vv12-14列出了當時在場見證耶穌升天的人。大致分為三個組別:有十一個使徒、有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耶穌的弟兄。這三個組別之中,我們留意到路加並沒有將他們的名字寫出來。在路加福音8:2 – 3我們讀到跟隨耶穌的婦女有名有姓是哪幾位,但在這裏除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之外,一個名字也沒有寫出來。另外我們從馬太和馬可福音知道耶穌兄弟的名字(太13: 55;可6: 3),但路加也沒有寫出來。路加只列出使徒的名字。

除了這裏,路加只在路加福音6:12 – 16敘述耶穌揀選十二使徒的時列出過使徒的名單:「12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13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14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15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16雅各的兒子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

對比之下,我們發現這兩個名單有相同的地方,可是不同的更多。


我們看看這兩個名單,有十一個名字是相同的,彼得排在首位也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就比較多了。最大的不同是使徒行傳少了加略人猶大的名字。另一個不同是這些名字的排列有了改動。改動得比較明顯的是兩對兄弟的名字,使徒行傳不再將親兄弟的名字放在一起。而是將約翰放在彼得之後。可能因為彼得和約翰在使徒行傳裏出現得比較多,所以放在頭兩個位置。也可能是路加想要表達出一個意思,就是:血緣的兄弟關係從此不再是首要。在這個群體裏,兄弟關係要重新定義。就正如路加福音8:21,耶穌說:「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祂的弟兄」,所以我們今日在教會這個群體裏面,我們互相稱為弟兄姊妹,不是由於血緣關係,而是在信仰裏面,在跟隨耶穌、遵行主道的基礎上面,我們是弟兄姊妹。

另一個改動是,路加福音的次序是「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在使徒行傳則變為「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有一些人認為巴多羅買就是腓力的朋友拿但業。如果是真的,我們可以估計,原本腓力和巴多羅買兩人一起跟從主,所以他們的名字放在一起。也許漸漸地腓力和多馬變成了好朋友,可能比起與巴多羅買的關係更密切,所以路加寫使徒行傳時將他們的名字放在一起。

弟兄姊妹之間感情固然有親有疏,有投契有不投契,並不出奇,但要從互不相識發展至越行越近,相交投契,卻不是自然發生的事情。讓大家看一張圖片。


這裏說:“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time, patience, and two people who truly want to be together.”「好的關係不會自然發生的,它需要時間、耐性,還要兩個人真的願意走在一起。」我相信用這句說話來形容主內的情誼也是合適的。

弟兄姊妹,由於疫情的關係,從2月開始我們就沒有在現場一起崇拜,甚至連小組聚會也沒有在教會內進行。大家有沒有想返來的感覺?有沒有掛着弟兄姊妹的感覺?會不會有一些弟兄姊妹反而覺得「可以用的時間多了」呢?甚至會覺得「不用回來都可以哩!」我希望你不是吧!

我相信在過去幾個月大家可能都漸漸習慣足不出戶就可以維持教會活動。我們在電腦或者電話看網上崇拜,我們用通訊軟件開組。但那足不足夠呢?那樣是不是真的可以讓弟兄姊妹彼此相顧、互相守望呢?我想到近幾個禮拜社會出現了許多荒謬的事情、許多足以牽動心情、使人鬱悶的事情,弟兄姊妹,在網上崇拜或者在通訊軟件的開組或者在zoom的祈禱會,你能夠訴說你真實的感受嗎?你能夠找到與你一同感慨、一同嘆息,甚至一同哭着禱告的人嗎?若不能實體地相遇、相交,如何能做到這樣的相顧呢?抑或,就算大家實體相見,你也沒有這樣的對象、沒有這種關係呢?

一份真誠的關係不只是相見好,也要能夠以真面目相對,不害怕被拒絕、被否定。這種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需要耐性,更需要彼此都有願意的心。在樂恩堂,你有沒有這樣的弟兄姊妹呢?如果有,我為你感恩!但如果沒有,又如果你認定是神帶領你來樂恩堂的,那麼我願意為你禱告,我也盼望你自己也禱告,求天父賜給你一份這樣的情誼。

(B) 名單揭示了缺損
我們再看這兩個名單(路6: 14-16;徒1: 13)。另一個變動,剛才已經說了,就是使徒行傳缺少了加略人猶大的名字。

我們繼續看vv15 – 17:「15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16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17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接續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讀者會知道,帶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原本是十二使徒的其中之一。但他的下場是怎樣呢?路加在福音書並沒有提及。他留待到使徒行傳這裏才交代。

從行文的表達,我們相信vv18-19是作者路加為讀者補充的資料。「18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19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着他們那裏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

聖經只有馬太福音和這裏提到猶大的下場。兩者頗有不同的地方。比較之下,路加描述猶大的死狀十分恐怖,彷彿表示他的作惡就為他招來這樣的後果。在此讓我們留意猶大死亡的意義。在v24-25,眾人禱告求主顯明祂要揀選誰來填補猶大的位分時,說:「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猶大本來「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現在「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十二使徒的名單出現缺損,等待填補。

彼得在他的說話裏面兩次提到填補猶大的空缺是必須的。第一次在v16,他說:「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然後彼得引用了兩段詩篇,一段是詩篇69:25,「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指出猶大的下場是神預先知道的。另一段是詩篇109:8「願別人得他的職分」,指出填補使徒的職分是必須的。另一次提到「必須」是在v22:「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就更清楚地表達選立另一人為主作見證的需要。

為甚麼是「必須」的呢?是工作量很大,十一個人不夠嗎?若只論人手 manpower,十二個人也是不夠的啊,我們記得耶穌就曾經一次過差派七十個人出去傳道。為甚麼必須是十二呢?我們要從耶穌的說話明白「十二」的意義。

在路加福音22:28 – 30 耶穌對門徒說:「28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29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30叫你們在我國裏,坐在我的席上吃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在舊約裏面,十二個支派代表了全以色列百姓。縱然我們知道在耶穌的時代,以色列北國的十個支派已經被分散到世界各地,但聖經卻對以色列民的整體性有很強的堅持。使徒行傳2章,聖靈降臨的時候,路加說:「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2: 5)然後,彼得向這些猶太人述說主耶穌的事情,最後他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2: 37)這些從天下各國來的猶太人就代表了以色列全家的整體性。

縱然血緣上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已經不再完整,神從天下各國召喚祂的子民,重新成為一個完整的群體。相應地,十二個使徒也是代表了新約神子民群體的整體性。十二是一個表示完整性的數字。正如當時聚集的一百二十人,也只是一個表示完整的數字,我們知道當時的門徒肯定不止120人。我相信路加運用12 和 120 這兩個數字是要表示主耶穌升天之後,神的子民齊齊整整的準備好等候聖靈的降臨。

選出另一位使徒來填補猶大丟棄的位分是必須的。神的子民的整體性也是必須的。

今日我也盼望能夠見證樂恩堂弟兄姊妹的整體性。大家還記得我們二十周年堂慶的主題嗎?是《凝聚.更新.開拓》,當中的「凝聚」,原意是在堂慶的崇拜和晚宴與一些曾經的「樂恩人」重聚,也與現在的樂恩人有更強的凝聚。雖然因着疫情的緣故,我們堂慶聚會的日期一改再改,而且堂慶晚宴可能會押後得更遲,我仍然盼望到時有你的參與。

對於重聚、見面的相聚,我承認我有很頑固的堅持。除非情況不許可,否則我是認為現場見面,一起敬拜、一同聚集是最好的選擇。聖經裏面翻譯為「教會」的字,原文有「呼召出來」的意思。所以當我們說「教會」的時候,不是指嘉運大廈103這個地方,也不是指任何的建築物,而是指一群被呼召出來的一個群體。世人怎樣認識教會呢?不是看見一座一座宏偉的教堂,而是看見一個被神呼召出來、與別不同的群體。普世教會是一個大群體,樂恩堂是當中一個小群體。弟兄姊妹,樂恩堂這個小群體的整體性需要你一起來凝聚才成。

我很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樂恩家與大家實體相見。盼望我們珍惜能夠相聚的時刻。

II. 馬提亞:寂寂無聞、忠心
接着讓我們看vv21 – 26:「21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22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23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24-25眾人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26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A) 寂寂無聞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覺得使徒揀選馬提亞來代替猶大未必是神的意思;我當時覺得如果真要有第十二個使徒,也應該是保羅吧。不知道弟兄姊妹當中,會不會有人也是這樣想呢?今次預備這篇講章時,看到一些釋經書的作者竟然也是這樣認為。但我現在覺得這一種想法實在是不對。一來因為聖經敘述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之後,聖經清清楚楚的說:「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他被加到使徒的名單上。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選出馬提亞的過程讓我看見很寶貴的信息。

我先說說為甚麼年輕時會認為第十二個後補使徒不應該是保羅。當時我想:這個馬提亞被選中之後就再沒有被提起。反而使徒行傳後半部幾乎完全是敘述保羅的事工。這個想法其實很膚淺。後來我留意到,耶穌親自揀選的十二個使徒,他們的名字也不是常常被提及的。甚至在使徒行傳裏面,除了剛才的名單,絕大部分使徒在整卷使徒行傳都沒有提及過。所以名字沒有被提及,其實並不重要。

反而,從經文對他的提及使我有相反的看法。

我們再看看v23「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大家猜一猜,對於當時使徒行傳的讀者,這兩個人,他們比較認識哪一個呢?我相信他們比較認識的是馬提亞,因為路加只是說出他的名字,無須再多介紹了,可見人們都知道馬提亞是誰。為甚麼人們都會認識馬提亞?

我們知道使徒行傳是路加將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整理之後寫下來的。所以敘述這件事的時候,馬提亞已經在教會裏面擔起使徒職分一段時日,大概在教會裏面很多場合、很多服事都見到他的踪影,因此為人熟悉。

由此可見,馬提亞雖然寂寂無聞,他其實是配得與使徒同列的。

(B) 忠心
我們再看看當時揀選的條件,在vv21-22「21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22就是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從約翰施洗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就是說主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洗禮、聖靈降臨在祂身上,天上有聲音確認祂是天父愛子的時候,直到祂被釘十字架、埋葬、復活、升天,超過三年的時間,要常常與使徒們一起跟隨耶穌的。單單讀這些文字彷彿沒有甚麼,但當我們想深一層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平常的。在那 120人裏面,只能夠選舉出兩個。就是說,其餘 118人都不是從始至終跟隨耶穌的。我們記得,約翰福音曾經記載,有一次主耶穌說了一些艱深的道理,人們不能接受,約翰說:「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約6: 60-66)我們知道當時的使徒都是不明白的,只是他們沒有退去。同樣地,馬提亞也沒有退去。縱然不是完全明白,他憑信心繼續跟隨。

不單這樣。馬提亞還有一個優點值得我們欣賞。剛才我們看過路加記載主耶穌揀選十二使徒的經過,「12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13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 12-13)試想像你是馬提亞。耶穌整夜禱告之後,招聚了你們一群跟隨祂的人來,原來要挑選入室弟子。挑選的過程也可說是殘忍的,有人被選上有人選不上:這一些人被接納,那一些人難免會感到被拒絕。而馬提亞是沒有被選上的。如果你是馬提亞,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有一些人可能會感到失落、自尊心受創,接着黯然離去。有一些人會可能感到憤怒、覺得不公平,「我不也是這樣的跟隨嗎!」然後拂抽而去。但馬提亞留下來,繼續跟隨。

我們作主的門徒可能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想像。我們努力事奉、以為滿足教會的要求。而一旦遭受的待遇與我們的想像不相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受傷或者憤怒。我們希望得到尊重、認同、欣賞,甚至讚美,得不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灰心、失落。甚至,如果有一兩句批評,我們會憤怒、自我防衛。

我們看見馬提亞不是這樣。他彷彿寂寂無聞,只是跟隨耶穌眾多門徒裏的其中一個,而且沒有被耶穌選中做使徒,但他仍然忠心跟隨。翻看歷史,我們知道馬提亞被選上填補使徒職份之後,迎來的是猶太人對使徒的追捕、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逼迫,他仍然忠心地跟隨主。歷史讓我們看見強大的羅馬帝國也有覆亡的一日,忠心跟隨主的人,他的名字永遠被記念。

今日主耶穌呼召我們來跟從祂,並不一定要我們有很大的抱負,也不在乎我們有多大的能力。也許我們寂寂無聞,也許我們力量微小,甚至我們只能夠眼睜睜看着惡人當道、也許面對社會動盪變遷我們也無能為力,然而讓我們堅持對主的忠心,深信有一日歷史會讓我們看見上帝公義審判的大能。

III. 新的開始
(A) 不是結束
剛才提過補選馬提亞這件事的前文vv1-11 敘述主耶穌被接升天的經過。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在前書,路加怎樣描述耶穌升天的事情。路加福音24:50 – 53:「50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51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52他們就拜他,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53常在殿裏稱頌神。」如果沒有使徒行傳的補充,我們讀路加福音結束的這一段敘述,很容易有一個印象,這是“Happy Ending”,「從此他們快快樂樂地在一起」。尤其是他們經歷了耶穌的受害、死亡的一段暗黑經歷,當耶穌復活了,升天了,他們彷彿回到光明,重拾美好的生活,彷彿一個很完滿的句號。

但使徒行傳1:1 – 11 所描述的不是這樣。在使徒行傳1:6 – 9,使徒和主耶穌的一問一答都表達了一種「再出發」的動態。「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使徒這樣問可以看見他們心裏面的期待。然後耶穌回答他們:「7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vv7-8)耶穌的回答雖然將他們的期待按捺下去,但同時將一個嶄新的未來放在他們面對。雖然與他們所想的不同,卻是更宏大、更廣闊的遠象。所以主耶穌的復活、升天並不是故事的Happy ending,相反,是一個新的開始。

(B) 兩個等候的行動
接着vv9-11描述門徒看着耶穌往天上去的時候,「10…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11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天使的發問將門徒從站着望天的靜態推回去行動的狀態。「為甚麼站着望天呢?應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他們怎樣行動呢?主耶穌升天之前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又應許他們「聖靈降臨你們身上,就必得着能力」,然後差派他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擺在他們面前新的開始,主吩咐他們要等候聖靈,天使挑戰他們要行動。於是他們以兩個行動來等候。

vv12-13門徒「回耶路撒冷去,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他們第一個行動是「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禱告是主耶穌在世上常常作的行動,每當要作重大的決定時祂禱告,平常的時候,聖經也多次描述耶穌退到山上去禱告、退到曠野去禱告。禱告也是使徒行傳裏面眾使徒、教會領袖常常的行動,被猶太人捉拿的時候他們禱告,按立執事的時候他們禱告,差派巴拿巴和保羅去作工時他們禱告。無論是主耶穌,以至初期教會的使徒領袖,禱告是他們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行動。

他們第二個行動是補選第十二個使徒,以至整個群體齊齊整整的預備好。使徒行傳2:1 – 4:「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聖靈降臨的時候,他們正在聚集,我相信這不是偶然。正如我剛才說,聚集是信仰群體一個很重要的標記。如果沒有聚集,信仰變成了各人自己的私事。唯有當整個群體聚集,讓人看見教會的存在,聖靈就能夠透過教會彰顯大能。

迎接新的開始,初期教會的信徒以禱告等候聖靈的降臨,並且以聚集,讓整個群體齊齊整整的預備自己,等候為神工作。

結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日樂恩堂同樣要面對一個新的開始。我們現在聚會的堂址還有一年的租約,無論如何我們將會面對轉變,一個新的未來。

記得從九龍塘華都遷到大角咀嘉運這裏,我們也面對一個大的轉變。我們從一家以大專生為福音對象的教會轉變成為一家以大角咀區街坊為服侍對象的地區教會。我們成立成長中心,學着服侍基層的街坊。在摸索的過程中,有一些弟兄姊妹未能夠適應這個轉變而選擇離開。大部分華都的樂恩人仍然繼續在這裏,我們一同學習服侍。效果未必盡如理想,但我們就是這樣回應當時的轉變。

面對前面有再一次遷堂,相信我們的轉變也將會很大。早前我們曾經分享兩條短片,提到遷堂的不同方案,包括購堂、暫借播神舊校舍、或者借用某間學校。再之前也有弟兄姊妹曾經提議使用 SKY HUB 作聚會地方。無論是哪一個方案都必定會帶來聚會地點、模式,以至服侍對象的改變。我們是不是預備好要回應這個轉變呢?

昔日的門徒以同心合意、恆切禱告來回應轉變、迎接新的開始,今日我們的禱告夠不夠呢?

隨着疫情的緩和,我們將會重開現場崇拜,我們也鼓勵大家返來開組。弟兄姊妹,讓我們珍惜能夠聚集的機會,讓我們聚集,一起來同心合意、恆切禱告。為教會的前路、為發展的方向,讓我們聚集禱告。

昔日使徒為了保持群體的整體性,他們補選了馬提亞。今日讓我們也竭力保守樂恩堂的整體性。或者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情誼有深有淺,我們也不會與所有人都投契,甚至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可是,讓我們仍然願意用時間、用耐性,以願意的心一起保持樂恩的整性。

讓我們一個都不要少。

Sunday, April 19, 2020

在那空墳墓前

經文:約翰福音 20:1 – 18

引言
弟兄姊妹,大家好!今日係復活節後第一個主日,雖然已經過了復活節,還是想跟大家看一段主復活的經文。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復活節的印象,與聖誕節一樣,都是將幾卷福音書的敘述混在一起。我們會記得有婦女清晨去到耶穌的墳墓、有天使、墓門的大石被輥開了,還有耶穌向婦女顯現等等。

我們知道,四卷福音書對於主復活的敘述各有不同的焦點。我們能夠全讀四卷就對整件事較立體的認知。不過即便是一些全部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也是有不同程度的粗略或仔細的。今日跟大家看的經文正是比較細緻地敘述當中兩個環節,一方面幫助我們認知主復活的真確,另一方面也幫助我們對於主耶穌復活的意義有多一些思想。

I. 主復活的真確
今日的經文,約翰福音20章1-10節,清晰地分為兩個段落。我們先看第一個段落,vv1-10。如果可以,請你與我一起讀,約翰福音20章1 – 10節:「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2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裏。3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裏去。4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墳墓,5低頭往裏看,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只是沒有進去。6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裏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7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着。8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9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裏復活。10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1) 女性的見證不被接納
抹大拉的馬利亞清早來到耶穌的墳墓,發現封着墓門的石頭被挪開了,經文沒有說她進入去看。但我相信她是有的,因為她向門徒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即是說,她有發現耶穌的身體不在墳墓裏。然後,她說:「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裏」。哦,原來清早去耶穌墳墓的不止馬利亞一人。其實其餘三卷福音書記載這件事或多或少都有提到幾位婦女的名字。我們看見約翰明顯地是凸出了抹大拉的馬利亞。有甚麼用意呢?我們稍後再看。

經文繼續看見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門徒聽到這消息就馬上跑去墳墓看個究竟。比較其他三卷福音書,當中只有路加提到彼得跑到墳墓去看,馬太和馬可都沒有提及。約翰在這裏指出,除了彼得之外,耶穌所愛的門徒也有跑到墳墓去看。而且將細節描述出來,哪個跑得較快、裹屍布怎樣擺放等等。約翰有甚麼用意呢?

按當時的文化,一件事需要有兩個人見證,才算是可信,而女性的見證是不獲信任的,所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彼得的見證是不夠的,還要加上耶穌所愛的門徒,見證才可作實。所以他們前後三人見證耶穌的身體不在墳墓裏,就能夠被接納是真實的見證了。

(2) 第一身見證的真確性
此外,我相信也關乎到約翰福音寫作的時間和目的。

新約的經文按寫作日期和目的粗略地分為三部分:成書最早的是保羅的書信,大概是主後50至70年代寫的,目的是回應初代教會在教義、教會制度、或者信徒品行方面的疑問和爭論,所以都是有特定的收信群體。其次是符類福音,即是馬太、馬可、路加福音,以及路加福音的下集,使徒行傳,大概是主後60至80年代寫成,目的是爭取更多人相信福音,所以這幾卷福音書的作者將耶穌的言行細心整理之後,按各自的受眾對象編寫而成。

而約翰福音,和約翰其他的著作,成書比較後期,大概是主後100至120年代之間。當時的教會已經漸趨成熟,福音的傳揚也開展了。所以約翰的寫作對象和目的也明顯有所不同。在約翰福音20章30至31節這樣說:「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對於主後第一世紀末、第二世紀初的教會而言,約翰福音的關懷在於讓信徒更深明白耶穌是成了肉身的道,以致他們有更強的信心,能夠面對當時的挑戰。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約翰福音特意指出跑到墳墓去看的除了彼得,還有耶穌所愛的門徒,而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就正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自己。相對於其他福音書的作者沒有見過耶穌的空墳墓,約翰的見證很重要。加上彼得已經在主後 67 年殉道,約翰作為最後一個親眼見過空墳墓的人,他特意寫下他們所見的,叫約翰福音的受眾可以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因着耶穌的名而得到的生命,就使到當時第一世紀末、第二世紀初的信徒,面對羅馬帝國猛烈的逼害也能夠有力量堅持下去。

今日,這個應許也是給我們的。今日凡讀約翰福音,相信約翰的見證的,無論怎樣的艱難和逼迫,也可以因着耶穌的名有力量堅持下去。而如果有人對於福音書記載耶穌復活的事有懷疑,那麼約翰福音的作者正是告訴他們,他是親眼見過耶穌復活的,他的見證是信得過的。

弟兄姊妹,讓我們記着耶穌基督的復活是真實的,是信得過的,以致我們有力量去面對我們前面無論是怎樣的挑戰,或者逼迫。

II. 主復活的意義
接着我們來思想主耶穌復活的意義。我們看第二個段落,約翰福音20章11 – 18節。可以的話,我們又一起讀:「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12就見兩個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一個在頭,一個在腳。13天使對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14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是耶穌。15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裏,我便去取他。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剛才說約翰特地將抹大拉的馬利亞凸顯了出來,在這一段經文更是明顯。我們不知道這個時候有沒有其他婦女在,其他福音書的記載也不是很清楚。但約翰福音就只讓我們看見她一個。

我們來看看經文。馬利亞望進去墳墓裏面,看見兩個天使「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一個在頭,一個在腳」。天使首先問馬利亞:「婦人,你為甚麼哭?」而馬利亞的回答,只是將她對門徒所說的話重複了一次:「有人把主挪了去,不知道放在哪裏」,彷彿她不知道這兩人是天使,或者她不認為這兩位天使與這事有甚麼關聯。然後耶穌出現,向她發出同樣的問題:「婦人,為甚麼哭?」然後再問「你找誰呢?」我覺得馬利亞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耶穌問她找誰,馬利亞的回答彷彿表示她正找尋的是一件物件:耶穌的屍體。

經文也表示,馬利亞不認得復活的主,以為他是看園的。為甚麼會不認得呢?是因為天還黑嗎?是因為她哭得淚眼模糊?還是因為耶穌的外觀有不同?大概馬利亞沒有想過會見過一個活生生耶穌。但我們不可以苛責馬利亞,經文v9已經告訴了我們:「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裏復活」。

馬利亞心裏面一直以為有人將耶穌的屍體取了去,也是有原因的。耶穌在安息日前的預備日被釘在十字架上,按照猶太人的律法,安息日來到之前必須盡快處理好耶穌的安葬,所以這個墓穴可能是臨時的選擇。而且聖經也有說,這個墓穴是屬於亞利馬太的約瑟的,馬利亞以為安息日一過,耶穌就要被挪去另一個地方存放也是合理的猜測。當然,馬利亞心裏根本沒有想過耶穌會復活,所以也沒有認出眼前的已經是她尋找的耶穌。

直至耶穌呼喚她的名字。

這是我們從這段經文思想主復活的第一個意義。

(1) 馬利亞認得主的聲音
v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我們當然不知道耶穌當時呼叫馬利亞的語氣和神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那一聲呼喚是馬利亞所熟悉的,以致她馬上就認出耶穌來。如果從整卷約翰福音的敘事來看,耶穌呼叫「馬利亞」,馬利亞就認得耶穌,這個情景讓我們想起耶穌自己的說話。耶穌在約翰福音第10章說,祂是好牧人,祂「……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羊也跟着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馬利亞認得耶穌的聲音,因為她是耶穌的羊。另外,馬利亞稱呼耶穌做「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翻查約翰福音,其他人稱呼耶穌做「夫子」,用的希伯來文是「拉比」,與馬利亞說的「拉波尼」有少少不同。所以嚴格來說,「拉波尼」應該翻譯為「我的夫子」。「我的夫子」,表達了一份較親厚的關係。正是這份親厚的關係,令到馬利亞聽到耶穌呼叫自己的名字就認出耶穌來。

在約翰福音10:16耶穌又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我們就是這些原本不在圈裏,然後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的羊。今日我們閱讀聖經就是聽主耶穌的聲音。我們有沒有好像抹大拉的馬利亞那樣,與主耶穌建立一份親厚的關係,以致可以認得出祂的聲音,在聖經裏辨認得出祂向我們所說的話呢?

弟兄姊妹,在過去大半年,無論自去年6月開始的社會運動,抑或今年1月開始的肺炎疫情,我們熱切地或無奈地要接收很多資訊,要了解很多事情。即或我們躲開不看社會運動的資訊,但當疫情臨近,我們卻不能夠不去了解如何可以好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可能我們有許多的焦慮甚至惶恐,在心底形成壓力:不時要揾口罩來買,買到了又顧慮會不會是假的、提供不到足夠的防禦呢?上星期消委會發表調查報告,原來有一些酒精搓手液是用甲醇做的,對身體有害的,我會不會買錯了呢?還有,經濟已經重創了,疫症幾時過去呢?全球都受災,就算疫情過去,幾時回復到以往的安穩呢?或者,更逼在眉睫的是,公司會不會倒閉?份工是否保得住?學校幾時復課、孩子幾時可以回復正常的學習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可能使我們的心思和注意力都分散了。

面對許多的憂慮,甚至面對不公義仍然在張牙舞爪,我們有沒有迷失在各種資訊裏面,抑或能夠安靜下來,放更多時間與神親密相交呢?

記得兩年前,2018年大概這時候,我和 Tiff 一起開了一個叫做《靈修操練》的證書課程。我們嘗試與弟兄姊妹一起學習安靜、操練聆聽神的功課。那次的經驗讓我發現,我們其實不太懂得聆聽神。很多時我們會從自己的腦袋出發。但我們知道建立關係不是從腦袋出發,是需要從心去感受的。與神建立關係也一樣。但這需要時間、需要安靜、需要回轉。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5:8)我相信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這樣「清心的人」。你會不會羡慕她呢?如果我們也想與主耶穌建立這份親厚的關係,我們需要回轉,在主面前操練安靜、聆聽的功課。這些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的,但知道是不夠的,我鼓勵你完了今天的崇拜就開始操練,安靜下來,放下用腦袋的習慣,嘗試用心感受。盼望有一日我們能夠再相見的時候,可以一齊分享當中的經歷和得着。

(2) 耶穌榮耀工作的全部:升天、聖靈降臨
我們要思想主復活的第二個意義在v17上:「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不要摸我」有另一些譯本翻譯做「不要拉着我」。

也是了,我們不知道耶穌當時的語氣和神態,驟然讀到這句話,可能我們會感到很突兀。但假如我們代入當時的處境,可能會有另一種感覺。

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清晨、天還黑的時候來到耶穌的墳墓,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她方寸大亂、跑回去找彼得和約翰,希望他們可以幫手找耶穌。結果是,彼得和約翰發現耶穌的身體真的不見了,然後他們竟然回自己的住處去,沒有嘗試找尋。這時候,馬利亞的心情落在更低沉之中,「怎麼辦?」「怎麼辦?」然後,突然之間,耶穌活活地出現在她眼前,她會怎樣做?我會馬上捉着耶穌,不讓祂再消失。

也許就是這樣,耶穌叫她「不要拉着我」。重要的是後面那句:「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不要拉着我,不要擔心我會消失了,因為我升上去見我的父的時候還未到」。重要的是,主耶穌是會升上去見父。在約翰福音16章7-8節,主耶穌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他來。」所以主耶穌要升天,然後聖靈降臨,這樣,救恩才是完整。

剛才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與主耶穌之間有一份親厚的關係,以致她認得到主的聲音。今日我們不可以面對面見到耶穌,不可能親耳聽到祂的聲音,聖靈來到正是要帶領我們與主耶穌建立這種關係。聖靈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16:13)。然而我們是不是預備好自己,來讓聖靈帶領呢?

要明白,聖靈不是神所使用的一件工具,禱告的時候要求神使用聖靈去做甚麼。聖靈不是一件工具。聖靈不是上帝差派的天使。聖靈是神。祂不但要帶領我們與主建立親厚的關係,祂要永遠與我們同在(約14:16),祂要看顧我們一生,保守我們將來能夠與主在天家再見。祂要在我們生命作主作王。所以當聖靈提醒或者責備的時候,我們不可以忽視或輕慢的。當我們尋求神的時候,就更需要安靜聆聽聖靈微小的聲音,順服祂的引導。但我明白,我們或者與聖靈不是很熟,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裏面,我們很少認識聖靈是一位怎樣位格的神。求主幫助我們能夠藉着聖經更多經歷聖靈的真實,好叫我們與主耶穌的關係也能夠更加密切。

(3) 神與人的新關係
我們思想主復活的第三個意義在v17下,耶穌對馬利亞說:「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這句經文,我們今日讀來可能感受不到當中的驚訝和奇妙。耶穌叫馬利亞「往我弟兄那裏去」,然後馬利亞不是去找耶穌的兄弟雅各、或者約西、或其他(太13:55)。v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耶穌口中的弟兄,是祂的門徒。祂還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在這裏,耶穌將那些相信祂的人與神的關係說得更清楚。這個新的關係,在約翰福音1章12節應許了:「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來到主耶穌復活之後,這個新的關係就正式實現了。

對於這個新的關係,我們可能習以為常了: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與耶穌同為後嗣。然而對你來說:耶穌的父是你的父,耶穌的神是你的神,有甚麼意義呢?是不是只是看顧我們的日常、供應我們的需要呢?我們有沒有反過來體貼天父的心呢?主耶穌很體貼天父的心,我們又有沒有體貼天父的心呢?主耶穌對抹大拉的馬利亞說:「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主吩咐我們要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我們有沒有體貼天父的心呢,抑或我們只是體貼自己的艱難呢?

近日有機會與弟兄姊妹聊天,聽到一些弟兄姊妹分享,在這個肺炎疫症期間,他們反而有更多機會與人分享信仰,讓人知道他們所倚靠的神。我實在為大家感恩。因為在艱難的日子,我們的信仰才是最受考驗。究竟我有沒有以天父作為我的父、倚靠祂的供應?抑或我們好似其他人一樣要搶購物資呢?我們是不是能夠有真正的平安?抑或我們與其他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恐懼、失去了盼望呢?

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我問自己的。我一直用的口罩是兩年前癌症治療時有姊妹幫我買的。最近終於差不多用完了,所以最近開始要找尋買口罩的門路,格價等等。過程中,我也問自己,要買,那買多少呢?如果沒有又如何呢?

此外,我跟大家一樣,也聽多了各方面的資訊。最近聽到一些人預測武漢肺炎帶來的可能不單止是全球經濟蕭條,甚至可能導致戰爭爆發。我又問自己,一直以來的平安感覺究竟是來自太平盛世呢,抑或是來自對神的信靠呢?如果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又會如何呢?

還有,過去一段時間的資訊讓我們知道國內的教會受到的逼迫是越來越嚴峻。我更加逼切的問自己,我會不會害怕呢?成都秋雨教會的王怡牧師被判監九年,換了是我,我會怎樣呢?

這些問題,也是對我的信仰的挑戰。我與神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祂是不是我的父?祂是不是我的神?這些問題我需要不斷持續地問自己,而答案,我也要不斷持續地反省才可以得到。弟兄姊妹,你與神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當有危難臨到的時候會怎樣?你的平安又建築在甚麼之上呢?

III. 抹大拉的馬利亞
最後我們來看看約翰凸顯抹大拉的馬利亞,讓我想到的一些感受。

(1) 抹大拉馬利亞的跟從
首先,究竟抹大拉的馬利是誰呢?她的名字只在四卷福音書出現,而且幾乎只是集中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和復活的敘述。她是十字架下其中一位婦女,也是其中一個最早見證主耶穌復活的婦女。

此外,我們可以從馬可和路加福音知道多一點關於她的資料。馬可福音16:9「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路加福音8:1-3:「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又有……,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抹大拉的馬利亞曾經得到耶穌醫治,為她趕出身上的七個鬼。雖然經文沒有描述她被鬼附的景況,但參考聖經其他被鬼附的描述,可以想像那必然是痛苦的,甚至可能為她帶來羞恥的和傷害。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像她得醫治之後對耶穌的感激和愛戴。路加告訴我們,她放下了穩定的生活,離開自己所住的地方,跟隨着耶穌周遊到各地去傳道,又用自己的財物供應耶穌和門徒的需用。可見她對主的跟從是徹底的、是毫無保留的。

(2) 抹大拉馬利亞的堅持
其次我們也可以看見她對主的愛是堅固而強靭的。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門徒都不在的時候,抹大拉馬利亞是其中一個站在十字架下的。她一直看着耶穌死去、被放下來、葬在墳墓裏。她目睹耶穌所受的痛苦、十字架的殘酷。是甚麼令她仍然堅持留在那裏呢?平常人不會喜歡看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受苦的,唯一的解釋是,她對耶穌的愛深到一個地步,她不願意在那個時候離祂而去。就是在耶穌死了以後,馬利亞還是想,要為耶穌做點甚麼。路加福音23:55-56:「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她們打算在安息日過去之後,就來膏耶穌的身體。

當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之後,我們看見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門徒不明白發生了甚麼事,卻選擇回自己的住處去,而抹大拉的馬利亞卻在墳墓那裏流連,縱然她不知道可以做甚麼,縱然她知道沒有人可以幫助她,她不願意離去。我們看見她對主的愛是何等鍥而不捨,不因為只剩下自己而放棄,她不願意失去了耶穌就離去。

(3) 主體恤傷心的馬利亞
最後我們看見主親自體恤馬利亞的傷心。在vv11-15幾節經文裏面,我們看到總共四次提到馬利亞在哭。約翰特意將馬利亞的傷心呈現在我們眼前。她傷心到一個地步,只是不停地哭、哭、哭、哭。

v1提到當時是清早。同一個時段,其他三卷福音書描述是「天快亮、出太陽、黎明」,但約翰卻描述為「天還黑的時候」,除了說這樣是貫切了約翰福音「黑暗與光明」的主題之外,我相信作者也想我們看到當時馬利亞的心靈正落在黑暗的境況。她在哭,除了傷心,還有絕望、無助,和黑暗。

這個時候,主耶穌來向她顯現,讓她的心靈不再黑暗,讓她重燃盼望。讀這一段,我很深的感受是,主耶穌絕不輕看我們的眼淚。抺大拉的馬利亞並不是唯一一個。在約翰福音11章,當拉撒路死了以後,耶穌去要叫醒他,祂看見拉撒路的姊妹馬大和馬利亞在哭,看見同來的猶太人也哭,看見人們因為拉撒路的死亡而難過,聖經說:「耶穌哭了。」(約11:35)

耶穌能夠明瞭人內心的傷痛、難過。祂願意就近傷心的馬利亞,特意向她顯現,給予實在的安慰和鼓勵。

剛才我鼓勵大家完了崇拜之後就開始操練安靜,學習放下用腦袋的習慣,嘗試用心感受。也許我們可以由這裏開始,我們從自己的心開始。我鼓勵大家完了今天的崇拜,嘗試感受自己的心,裏面會不會有眼淚想流呢?會不會有痛傷需要撫平呢?主願意就近我們,她很願我們哭,很願意給我們安慰。

我們看見主耶穌沒有輕看這個馬利亞。聖經裏面有很多馬利亞,聖經也特地告訴我們這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主知道她,主知道她的名字,以她的名字呼喚她。主更是體恤她的心。縱然耶穌復活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是信仰裏一個重要的教義,但在這段經文卻讓我們看見主對一個小女子的關心和愛護,即使在那個世界,女人的見證是不獲接納,主卻親自來向馬利亞顯現,讓她成為第一個見證主復活的人。

今日神同樣看顧我們每一個,看重我們每一個,同樣願意就近,無論我們心裏面有多少難過、憂傷、掛慮,我們都能夠來到主面前,甚至可以來到主前哭,無論哭多久,主都會親自安慰,親自激勵。

願我們領受神的說話,願我們也嘗試感受自己的心。願主得着我們的心。

Sunday, March 15, 2020

井旁的那誰

經文:約翰福音 4:1-30, 39-42

引言
大家好嗎?好久不見了!願主賜福大家,你出你入,上主都保護你,賜你平安。

感恩能夠與大家分享神的話語。今日跟大家看一個井旁相遇的故事。說起井旁相遇,大家可記起一些聖經故事的場面?可能你會記起亞伯拉罕的老僕人在井旁遇上利百加,為以撒娶妻的故事(創24)。或者你也記起雅各在井旁遇上拉結,做了十四年工娶得拉結為妻的故事(創26)。可能你也記得摩西逃走到米甸曠野,在井旁為米甸祭司的女兒解困,最後娶她為妻的故事(出2)。

我們不難記得聖經裏面發生在井旁的這些浪漫愛情故事,但約翰福音這裏敘述的卻不是這樣。然而縱使這個故事不是關繫到男女之情,它也是一個關於愛與跟隨的故事。

讓我們先看看故事的場景。約翰福音4:1-6。請聽我讀:「1主知道法利賽人聽見他收門徒,施洗,比約翰還多,2(其實不是耶穌親自施洗,乃是他的門徒施洗,)3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4必須經過撒馬利亞,5於是到了撒馬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6在那裏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

經文第1節開頭應該有一個連接詞「所以」,是連接前文第3章提到耶穌和門徒住在猶太地,為人施洗,以及人們將祂與施洗約翰作比較的段落(3: 22-26)。

耶穌越來越受群眾歡迎,法利賽人也就越來越受感到壓力。由於時候未到,為免引起不必要的衝突,耶穌選擇離開猶太回到加利利,途經撒瑪利亞時,就與這位撒瑪利亞婦人遇上,與她展開了兩輪對話,帶來一個生命的改變。

經文v10耶穌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耶穌說有兩件事這位撒瑪利亞婦人不知道。這兩件事,讓我們逐一來看看。

I. 那說「給我水喝」的那誰
首先我們看看這位「說『給我水喝』的是誰」。

讓我們讀約翰福音4:7-15「7有一個撒馬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8(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9撒馬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10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11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12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13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14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15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

這位「說『給我水喝』的是誰」,我們當然知道祂是耶穌,但在這位撒瑪利亞婦人眼中,祂是誰呢?我們從她對耶穌的稱呼可以看見這個認識是逐步逐步、漸漸地成形的。

首先在v9。當耶穌向這位婦人說「請你給我水喝」的時候,這婦人感到很詫異,直接就回答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呢?」沒有任何的稱謂,甚至顯得有點突兀無禮。不過當耶穌說,祂有活水可以給她的時候,這位婦人的回應不同了,她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然後,在v15,當耶穌進一步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這位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可能是由於耶穌的態度誠懇,或者也因為耶穌所提出的實在吸引,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對耶穌多了一點禮貌和尊重,兩次稱呼祂做「先生」。然而這還不足夠。

讓我們也讀故事的下半部分,vv16-28:「16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17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18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19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20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22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23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24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25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26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耶穌主動與這位婦人展開第二輪對話,進深地將她生活的實況揭示出來。而這位婦人,當自己的私隱竟然被這個陌生人說出來之後,她對耶穌的認識明顯地也進深了一重,她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v19)。當他們的談話繼續下去,耶穌回答了她關於敬拜的事情的時候,這位撒瑪利亞婦人說出她心裏的想法:「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v25)然後耶穌就回答她說:「我是。」

到此,我們看見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在主耶穌的引導之下,漸漸地、一步一步地發現了這位對她說「給我水喝」的陌生人,原來就是彌賽亞、基督。她也求耶穌「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
然而這還不足夠。

耶穌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她知道耶穌是誰了,她求耶穌給她活水了,但這還不足夠。她還要認識神的恩賜。
但是對她來說,神的恩賜又是甚麼呢?

II. 那在午正出來打水的那誰
(A) 她的境況
v16「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這個撒瑪利亞婦人與耶穌談活水的事情談得好端端的,冷不防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明顯地令她措手不及。她給耶穌的回答又回復到沒有稱謂的狀態:「我沒有丈夫。」甚至顯得有點冷漠無禮。可能耶穌這句說話令她感到被冒犯。萍水相逢,你憑甚麼問起我的丈夫!不是嗎?她選擇在午正這個時候出來打水,寧願頂着炙熱的太陽,不正是想避開那些知道她沒有丈夫的、那些平常在早晨或者黃昏才會出來打水的婦女嗎?要是遇上她們,也不知要聽多少難聽的說話!

在古代近東地區,女性的地位十分低微,在婚姻的自主性更是近乎沒有(現在有不少地區仍然是這樣)。除了少數例外,一般而言,只有男性可以提出休妻,女性是沒有權提出離婚的。而男性休妻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由不能生育、相貌不美,至廚藝不佳,或者莫須有。被離婚的女性很多時是受害的一方。但這並不表示人們會同情你的遭遇,有時反而招來別人的嘲諷和輕視(煮餐飯都搞唔掂嗎?冇仔生係唔係上帝唔祝福你呀?可以有更加難聽的說話。)她就是想避開人群,不想再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誰知卻遇上耶穌這個陌生人,一句話就說中她的傷心處,她口裏決絕地說「我沒有丈夫」,心裏可能在吶喊或者哀求「不要再問下去了!」耶穌卻不肯罷休,直接的說出她的境況。

離過五次婚,現在與人同居。在人看來這個女人的道德何等敗壞!她的人生何等失敗!然而耶穌卻有不同的看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婚姻失敗卻仍然繼續嘗試,她心靈裏面是何等渴望被愛、被肯定?經歷過五次被離棄,她心底所受的傷又是何等重?生命又是何等地破碎?耶穌彷彿不留情面地說出她的困境,其實是因為知道她心靈裏面有更深的渴求。

(B) 她的需要
這婦人勇敢地繼續與耶穌對話,沒有迴避,沒有否認。因為她心裏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當耶穌說出她的境況、那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之後,她突然轉了話題去談敬拜的場地。有一些人覺得這個婦人想藉着轉變話題來逃避與耶穌繼續討論她的道德問題。然而也有人認為從她的發問,反而看出她對信仰有熱切而真誠的追尋。

婦人看出耶穌是先知,因為若不是從神而來的又怎會對她的過去和現在知道得那麼清楚?所以她抓緊機會,要澄清她心裏面一直感到疑惑的一件事:究竟應該在哪裏敬拜?表面來看她是問敬拜的地點,但當我們讀得深入一點就會發現,在這個婦人心裏的問題不是「在哪裏敬拜」,而是「怎樣敬拜才得神的喜悅」,她不是在乎在哪裏敬拜,她是想要在敬拜裏得着上帝。她想知道如果地點錯了,是不是連信仰都落空?連上帝都離棄她?

不會!耶穌回答她說,神是靈,是不受地域限制,敬拜不是在乎哪個地點,而是在乎心靈和誠實。當她聽到耶穌這樣回答,我們看見她的信仰再進一步提昇。v25「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眼前這個人不但能夠將隱藏的事說出來,而且祂能夠宣告怎樣是真正的敬拜,這個撒瑪利亞婦人馬上想到祂不是普通的先知,她聯想到彌賽亞。

我們要明白,這位撒瑪利亞婦人所認知的彌賽亞,與猶太人所等候的彌賽亞有很大的不同。約翰福音6:15提到,在五餅二魚神蹟之後,「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猶太人所等候的彌賽亞有很強烈的政治色彩,部分原因是當時的政治需要,他們正被羅馬人統治。更大的原因是神曾經應許大衛,他的後裔會不斷人坐在君王的寶座上。所以猶太人等待的彌賽亞是一個帶領他們民族復興、以至復國的君王。

但對於撒瑪利亞人來說,他們對彌賽亞的等待卻不是這樣。摩西在申命記18:15預告說,「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所以這位撒瑪利亞婦人所期待的彌賽亞就只是神所應許的那位在摩西之後要來的先知。他要好像摩西那樣,將他們從為奴的處境中解救出來,將他們帶回到與神立約的親密關係之中。

耶穌回答說「我是」,「我就是基督,這位彌賽亞。」聽到這樣的回答,那婦人興奮得丟下水罐子,就往城裏去向眾人宣講:「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她本來因為自己「素來所行的一切事」而要避開眾人的,這一刻卻因為面對面認識了基督而不再逃避。這個本來在午正才敢出去打水的婦人,因着與主相遇,生命不再一樣。
那麼,對於這個婦人來說,神的恩賜是甚麼呢?

(C) 神的恩賜
對於這個婦人來說,神的恩賜首先是她要得着真正的滿足。

在vv13-15當耶穌說「人若喝祂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這個婦人的回應是毫無猶疑的,「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因為這樣,她就「不用來這麼遠打水」,她就不需要再害怕遇到那些會奚落她,會令她難堪的人,她就不需要再害怕一次又一次被人揭開傷疤、再次受傷。她的心裏只想不用再來這裏就有水喝。耶穌給她的卻是更多。

耶穌沒有在她被欺凌的時候出現,制止那些欺凌她的人。耶穌沒有對付那些令她受傷害的男人。當然耶穌也沒有肯定她的離婚或者當下正在與人同居的生活方式。耶穌看得更深,祂看見這個婦人內心的需要,不是一瓢涼水可以解決得了的。這個婦人只是希望「不用來這麼遠打水」,耶穌卻賜給她「裏頭有活水的泉源,直湧到永生」。這個活水的泉源,在約翰福音7:37-39清楚的說出來。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神的恩賜對這個婦人來說,是生命的破損不再成為她的傷害,外在的環境、人間的冷暖不能夠再影響到她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因為神自己要成為她的滿足。她裏頭有聖靈的湧流,是神自己永遠的同在。

其次,神的恩賜對她來說,也是使她得到完全的愛和接納。過往她在愛情路上跌跌撞撞、多次情傷仍然多次嘗試、企圖在人世間找真正的愛,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受傷。主卻親自來尋找她。經文v4說耶穌從猶太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馬利亞」,為甚麼是「必須」?儘管從地理上來看,撒瑪利亞確實是在猶太和加利利中間,但是當時的猶太人為了避開與撒瑪利亞人有任何接觸,他們會特意繞過約旦河的對岸,走外邦人的地,然後渡過加利利湖進入加利利地區。耶穌卻「必須」經過撒瑪利亞,因為祂「必須」與這位撒瑪利亞婦人相遇,祂「必須」將她從生命的奴役中釋放出來。當眾人都在她背後指指點點的時候,耶穌完完全全接納她的過去和現在,明白她的處境,了解她的創傷,給她愛和肯定,帶領她走出黑暗、走向新的將來。

最後,神的恩賜對這個婦人來說,也是賜給她生命的更新以致她能夠成為神的見證人。經文vv28-30當那婦人明白耶穌就是他們一直等待彌賽亞之後,她就「往城裏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v39「那城裏有好些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這個婦人原本害怕被人說出她的過去,甚至要避開眾人,這一刻卻不再害怕,甚至滿心歡喜地與人分享,眾人也因為她的見證信了耶穌。

我們繼續看vv40-42「40於是撒馬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他便在那裏住了兩天。41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42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我們看見,整個城裏的人,因為撒瑪利亞婦人的見證而相信耶穌。但神要做的工作更大。當這些人親自與耶穌面對面認識,聆聽祂的教導之後,他們不但相信耶穌是彌賽亞,而且確認耶穌「真是救世主」。
這個婦人生命的改變帶來她同城的人都能夠認識耶穌,能夠得到福音的釋放。從前他們看不起這個婦人,這一刻不但能夠接納這個婦人,而且更能夠以新的眼光來看世界,耶穌「真是救世主」。我們從一些考古的資料知道,當時的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被灌輸一個觀念,就是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吹噓他們為整個帝國人民帶來和平安定、經濟富裕、衣食充足,所以帝國的人民會稱呼凱撒做「救主」。然而這些撒瑪利亞人這一刻卻宣告耶穌「真是救世主」!這個宣告顯示他們已經超越了對物質的渴求,而是從耶穌的話裏面發現真正的滿足,以致他們能夠認出耶穌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神的恩賜使這位婦人的生命轉變,也帶來了整個城的人的新生。

結語
耶穌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這個婦人不但知道耶穌是誰,她終於也知道神的恩賜,她求的活水,這一刻也終於使她得到真正的生命和滿足。
那麼我們呢?你呢?這個井旁婦人的生命,會不會與我們有點點相似?

我們每一個人來跟隨耶穌,都背負着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會不會你也在逃避一些甚麼呢?或者你自己都不想回望的過去,或者被別人指指點點的現在?主知道我們的本相,昔日祂從萬人當中尋見我們,將我們帶回上主的身邊,今日祂仍然尋找你,要將活水賜給你。

今日我們的渴望是甚麼?會不會只是眼前的需要?「不用來這麼遠打水」?今日你的渴望是甚麼?被愛、被接納、被肯定?你所尋求的會不會反而令你更渴?你會不會以為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是你獲取愛的源頭,到頭來令你感到失望?甚至更空虛、更寂寞?世上沒有人能夠給我們完全的愛,唯有耶穌可以,讓我們不要將這個重擔放在別人身上,讓我們將這一份渴求帶回到主那裏去。

我們渴求的究竟是甚麼?

弟兄姊妹,疫情來到今日,我們可能已經有一個多月減少外出、減少與人見面、減少相聚。孩子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上學,前面可能還有幾個禮拜,遙遠而漫長。一家人困在家裏,夫婦之間可能發現對方一些自己從來不知道的習性,甚至可能引爆一些一直沒有處理好的衝突。我們日常的生活被劇烈地攪動,我們掙扎着想要把持、想要控制得好,可能都徒勞無功。然而這個時候也許我們可以靜下來,想一想。這個時候也許正是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時機。

在家庭的衝突裏,讓我們看看彼此的愛與接納的實情是怎樣。在物資短缺裏面,甚至面對前面經濟狀況越來越灰黯的時候,讓我們看看自己所倚靠的究竟會不會只是一份穩定的收入。在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或者在幾時會中招的時候,我們所渴求的又是不是只是無風無浪的安定生活。

這位撒瑪利亞婦人在與耶穌對話裏面,一面被引導去認識耶穌,但她同時是勇敢地與耶穌對話,即使被刺中內心深處的傷痛,她仍然願意開放心靈,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缺損,以致最終被主親手醫治,得着真正的滿足。

「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今日主耶穌仍然向我們發出這個邀請,讓我們靠着聖靈察驗自己的內心,好叫我們懂得回應主的邀請。

Wednesday, January 29, 2020

新年斷捨離

經文:利未記23:23-32;利未記16:29-34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大年初二,感恩我們仍然可以一起在這裏敬拜,雖然重回了「戴口罩」的日子。祝大家新的一年更深經歷上帝的恩典。

今日的講題是「新年斷捨離」。大家有沒有聽過「斷捨離」這個字?「斷捨離」這個字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女士「發明」,提倡一種雜物管理的態度。原意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雖然它深層裏面蘊含了一些意思是與我們的信仰不太協調,但在某程度上它鼓勵大家過簡樸的生活,這方面我覺得還可以接受。

為甚麼談「斷捨離」呢?大家過年之前大掃除有沒有經歷「斷捨離」的痛苦呢?我有啊!事緣我最近搬家,從一個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搬去一個儲物空間少了一半的地方,面對着許多雜物、許多許多許多的書……大家可以想像有多痛苦!

這個搬家、處理積纍雜物的過程,又適逢過年大掃除,就讓我想起「斷捨離」。當我預備講章的時候,想起「斷捨離」,又令我想到猶太人新年的一些規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提醒。

讓我們一起禱告。

I. 以色列人的節期
A. 春秋兩組節期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猶太人的節期。

今日選了利未記 23 章和 16 章兩段經文跟大家分享。當中利未記第 23 章全章是敘述以色列人整年的節期。大致上分為兩組。

第一組節期在上半年(23:5–22)。分別是:
正月十四的逾越節、
正月十五開始一連七日的無酵節,和
五旬節,又稱為「七七節」。
五旬節的節期要視乎收割莊稼的日子而定,不過按照以色列巴勒斯坦地的氣候,五旬節與逾越節和無酵節的日子接近。

第二組節期在下半年(23:23-44)。就是我們今日的經文提到的:
七月初一「吹角日」、
七月初十「贖罪日」。另外還有
七月十五開始一連八日的住棚節。

大家平常過年過節放假是怎樣的?我想也要視乎假期有幾長。如果只是一兩天,那麼可能是在家休息睡個夠,也可能會與家人一起食飯、約朋友逛街食飯。如果是長假期 Long Weekend,不少人會乘機出外旅遊。

那麼以色列人過年過節是怎樣的呢?

B. 耶和華的節期
利未記 23 章 1–2 節:「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耶和華的節期,你們要宣告為聖會的節期。」

留意!這些節期不是以色列人的節期,而是耶和華的節期。有甚麼不同呢?如果這些節期是以色列人的節期,他們可以自己為安排節目,可以自己決定怎樣過。但這些節期是耶和華的節期,焦點是在耶和華身上而不是他們自己。因此利未記 23 章 2 節吩咐他們「要宣告為聖會」,意思是要聚集到耶和華面前、敬拜聚會;不是為自己安排節目,而是要記念上主。

這個可能與我們現代人有很大的差別。每逢假期我們大多數人會為自己安排,無論是多姿多彩,抑或在家休息。但上帝子民的生活卻不是為了自己。這樣說,不知道會不會令大家覺得上帝好像「無良僱主」?平日我每個禮拜工作六天,第七天已經要返教會敬拜了,連假期都要聚會,不是完全沒有休息的機會嗎!是嗎?

如果我們有這個想法,那是因為我們以今時今日的工作概念來想像當時農業社會的模式。農業社會並不是每個星期有一天休息的。農忙的時候,翻土、撒種、施肥、灌溉,每日都是與時間競賽免得錯過了時機。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又要盡快收割,免得熟透了掉在地上浪費了收成。農閒的時間並不多。記得以前有機會到大陸短宣培訓國內教會的義工,通常是趁着農閒的季節,因為農忙的時候他們是不會有時間參加的。所以每逢安息日和節期,要以色列人聚集敬拜、甚麼工都不可以做,正是讓他們在忙碌之中有停下來休息的機會。

至於這兩組節期,更是按着農業社會的節奏來安排的。巴勒斯坦地的氣候,一年的雨水由秋天開始,大概是西曆的 9月、10月之間,是「秋雨」,是在撒種之後有利農作物發芽生長。而雨季的結束是在春天,大概是西曆的 3月、4月之間,是「春雨」,是收割之前使農作物長得更飽滿、更肥壯的。

第一組的節期是在春季:逾越節和無酵節記念他們蒙神拯救離開埃及,五旬節是當他們開始收割的時候向神感恩的,也是提醒他們不要只忙着收割,不要忘記向神獻上感恩敬拜。

而第二組節期在秋季,是當他們「把禾場的穀、酒醡的酒收藏以後」(申 16:13)。就是田地的農作物已經收藏好,連樹上的果子也採摘完了、葡萄都已經釀製成酒了。意思是所有農業活動都告一段落之後。以我們從前農耕社會的曆法,就是農曆年尾與年頭之間。所以有一些印刷本聖經標題這個節期為「新年」。

以色列人的節期與他們農業社會的生活模式有關。而這些節期,是耶和華的節期。不是說他們不可以在這些節期歡樂慶祝,只是他們要聚集到上帝面前,為他們能夠離開埃及為奴的生活、能夠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以至耕種有收成,來向神獻上感恩的祭。

今日我們不用為未來一年有好的氣候雨水向上帝禱告、仰望倚靠,我們也不會為着農作物收成來聚集敬拜。與農民的生活與上天有密切關係不同,我們今日工作的成果彷彿都是靠自己努力打拚得來。然而當我們認真思想,我們所有的豈不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嗎?我們工作的能力、人生的際遇,甚至我們接受教育的機會,成長的背景,讀書的能力……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神賜給我們,是神為我們安排的。所以求主幫助我們從中看見上主的美意。也求主幫助我們認清上帝在我們人生應有的位置,好叫我們不限於節期,乃至每一天都將焦點放在上主身上,而不是放在我們自己身上。

II. 以色列人的新年
回來看我們今天的主題經文,利未記 23 章 23–32 節,敘述以色列人新年的兩個節期。正如剛才說,這個時候是農業季節的結束。炎夏過去、秋雨未至,所有的農作物都收藏好,新一年的工作尚未開始。這個時候過這兩個節期,最適合不過。

讀利未記 23 章,我們會留意到各個節期的規例之中,有兩項是必定有的,就是「要有聖會」和「甚麼工都不可做」。但是除了這兩項要求,以色列人新年的兩個節期還各有它們獨特的地方,是其他節期沒有的。

A. 七月初一
我們先看 23–25 節:「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七月初一,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吹角作紀念,當有聖會。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

這個節期的獨特之處是甚麼?「要吹角作紀念」,所以這日也稱為「吹角日」。吹角的目的是甚麼呢?在舊約記載,吹角是招聚百姓,或是為了打仗,或是要宣告一些事情,或是對百姓發出警告。那麼在這裏,吹角的目的是甚麼呢?應該不是為了打仗、不是發出警告。從經文來看,它的目的似乎純粹是為了向以色列人發出提醒,向他們宣告「今日是七月初一了;要來敬拜了!」我們估計當時的人應該沒有日曆、月曆,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不留神忘記了或者數錯了,就會錯過了節期。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在七月初一聚集敬拜,於是上帝吩咐要吹角。

B. 七月初十
接着我們看新年第二個節期。

我們一起讀利未記 23 章 26–32 節:「26耶和華曉諭摩西說:27七月初十是贖罪日;你們要守為聖會,並要刻苦己心,也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28當這日,甚麼工都不可做;因為是贖罪日,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贖罪。29當這日,凡不刻苦己心的,必從民中剪除。30凡這日做甚麼工的,我必將他從民中除滅。31你們甚麼工都不可做。這在你們一切的住處作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32你們要守這日為聖安息日,並要刻苦己心。從這月初九日晚上到次日晚上,要守為安息日。」

這個節期明顯地比剛才 23–25 節的「吹角日」重要得多,從它所佔的篇幅長這麼多就可以知道。更明顯的是,這段經文裏面有一些字句是重複地出現了三次的。有哪些字句呢?包括有「刻苦己心」、「贖罪」,還有「甚麼工都不可做」。剛才不是說「甚麼工都不可做」是所有節期都要求的嗎,這裏有甚麼特別呢?大家知道這一點在這裏有甚麼不同嗎?v30上帝說:「凡這日做甚麼工的,我必將他從民中除滅。」其他節期是沒有附加這個警告。而且這個規定要「在他們一切的住處作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所以在七月初十,「甚麼工都不可以做」是要比平常更嚴格地遵守的。

此外,經文 v32 不但指出這一日要守為安息日,而且清楚地指明,是從「初九日晚上到次日晚上」。大家要知道,猶太人計算一日,是從一日的黃昏到第二日的黃昏。即是,今晚日落之後已經是年初三了。這一點,以色列人當然是知道的。經文這樣不厭其煩地提出,亦突顯了不容有錯的嚴謹和重要。

III. 七月初十的重要
為甚麼七月初十是這麼重要呢? 剛才說,有幾個字句在這段經文裏面重複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刻苦己心」、「贖罪」,和「甚麼工都不可做」。重要的事情講三次,讓我們看看這些字句為甚麼是這麼重要。

A. 甚麼工都不可做
我們先看這一句在其他節期都出現的:「甚麼工都不可作」。剛才也看過,遵守「甚麼工都不可作」在贖罪日特別地重要。為甚麼是那麼重要呢?

以色列人在節期要有聖會、要守為安息日。意思是要將這一日分別出來,與平常的日子不一樣。平常的日子是工作的日子,節期就不是工作的日子。以色列人的節期是耶和華的節期,焦點在上帝身上,要安息、要聚集敬拜上帝。

這一點或者也是我們今日不容易理解的。我們今日可以上午返教會崇拜,下午有其他活動,或者繼續返工,晚上再有其他活動。但對於當時的以色列人來說,要到聖殿敬拜,不是一、兩個小時的事,一去可能是大半天。落田工作一天又是一整天。所以只可以二擇其一,要嗎落田工作、要嗎到聖殿敬拜。

除了實務的時間因素,另一方面,是更深層的心思意念的問題。

大家還記得這張照片嗎?

前年(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網絡上流傳這張極震撼的照片,還給它命名做「返工」。「打風落雨都阻不了香港人返工的決心!!」香港人是不是很喜歡返工呢?當然不是!只是很多人覺得返工很重要。為甚麼這麼重要呢?也許是責任心驅使。或者知道今天不返,積壓的工作只會令明天的自己更辛苦。又或者不返一天就沒有了一天的工錢。甚至,有一些人會覺得:我不返,其他人返,人家會以為我有問題,甚至害怕自己的位置會被人取代。

對於以色列人來說,要他們有一日「甚麼工都不可作」,或者也會帶來類似的焦慮。譬如說在收割的季節,要放下收割的工夫去到聖殿敬拜獻祭,農作物可以等嗎?會不會回來時已經熟透、爛了、錯過了收割時機?

至於七月的節期,雖說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收割,但也許要開始做下一季農耕的預備呢。也許就是要大掃除吧。我知道有一些長者每逢歲晚都會好着緊,要大掃除、要清潔、執拾、要預備過年物品……類似的事情。生活日常總有許多事情要我們處理,除了工作,還有家務、要與家人相聚、與朋友見面……諸如此類。

我相信舊約時期的以色列人一樣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當神吩咐他們在節期「甚麼工都不可作」的時候,必然因為確實有很多事情會叫他們分心。而願意在節期「甚麼工都不作」的,就是信得過:上帝會為我們看顧着,那些事情我們今天不去處理並不會出現問題。即或出現了問題,上帝也有能力幫我們修正,為我們善後。

要能夠在節期「甚麼工都不作」,要在主日放下所有的事情,返來教會專心崇拜,是我們脫離對工作或者對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的執着。是一種覺得「沒有甚麼比上帝更重要」的態度。所以當我們來朝見神的時候,除了敬拜的事情「甚麼都不要作」。收起手機,我們專心敬拜吧。

B. 贖罪
第二個重複出現的字句是「贖罪」。v27「七月初十是贖罪日」,v28「……是贖罪日,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贖罪」。

這個節期在利未記16章有詳盡的敘述。利未記16章首先提到大祭司要為自己和本家獻上公牛,然後要為以色列全百姓獻上公山羊,要將祭牲的血帶入至聖所,在施恩座前行潔淨的禮。之後要為聖所、會幕和祭壇行潔淨的禮。最後,要將預先準備好的另一隻公山羊牽來,大祭司將手按在山羊頭上,喻意將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都歸在這隻公山羊身上,然後派人將牠送到曠野無人之地、遠離以色列百姓。

利未記 16 章 29–34 節總結贖罪日的要求:「29每逢七月初十日,你們要刻苦己心,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甚麼工都不可做;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30因在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脫盡一切的罪愆。31這日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刻苦己心;這為永遠的定例。32那受膏、接續他父親承接聖職的祭司要穿上細麻布的聖衣,行贖罪之禮。33他要在至聖所和會幕與壇行贖罪之禮,並要為眾祭司和會眾的百姓贖罪。34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為他們贖罪。」

在這段經文裏面更清楚指出贖罪的定義:「因在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脫盡一切的罪愆。」(vv30-31)

與我們今日的敬拜不一樣,舊約裏面經常以獻祭為敬拜的首要。我們讀利未記的時候可能覺得那些獻祭條例繁複,覺得只是「繁文縟節」,甚至讀經時跳過就算。然而,在神的計劃裏面,這些獻祭卻是百姓與神恢復和好關係的要素。若是人得罪人,有甚麼可以做?我們可以賠罪、賠償,縱使有一些事情可能是賠不來的。但若是人得罪神呢,可以賠甚麼呢?在舊約的時候,神就定下了獻祭的方法,讓人可以恢復與神的關係,是人可以做得到的。因為就算是最貧窮的人,付不起獻上牛、羊,也可以活捉兩隻斑鳩雀鳥來獻上。意思是,任何人只要他願意向神認罪、只要他願意悔改,他就能夠與神復和。

而一年一次七月初十的贖罪日,就是以色列全會眾一同聚集,向神獻上贖罪祭,尋求與神復和的機會。「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脫盡一切的罪愆。」潔淨的意思就是不再被罪阻隔,能夠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無論是無心之失,或是不知道自己有錯的罪愆,通通都可以得到潔淨。

贖罪日另一個獨特的地方是,在所獻的祭牲之中,要留一隻公山羊活着。獻完所有贖罪祭之後,大祭司要按手將眾百姓的罪都歸在這隻公山羊身上,然後將牠放逐到無人之境,喻意使百姓的罪遠離他們。

今天我們或者都很清楚,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 2:8),有主耶穌為我們付上了贖價,我們不需要做甚麼使自己得救。然而會不會這樣反而減弱了我們對自己犯罪的敏銳度?會不會這樣反而使我們沒有盡全力抵擋罪的引誘,沒有使罪遠離我們呢?

趁着新年,讓我們也進行一次內心的「斷捨離」,徹底地省察自己過去一年得罪神的地方,讓我們斷絕罪的牽纏,恢復與神無阻隔的關係。

C. 刻苦己心
第三個在利未記 23 章 23–32 節重複出現的字句是「刻苦己心」。甚麼是「刻苦己心」?是不是苦瓜乾地讓人看得出你很愁苦呢?參考其他譯本,這個字可以翻譯做「謙卑」、「刻己」,原文的意思包含有「禁食、祈禱等表示哀傷悔改的行動」(參考《新漢語譯本》)。

這是贖罪的日子,百姓在獻祭之外,還要刻苦己心。但他們是不是真有悔罪的心呢?

我相信「刻苦己心」不是玩一下「變臉」就可以剎那間出現的一個意念或者動作。是要透過回想過去的言行,深切反省,發現自己得罪神的地方,然後從心底由衷地產生謙卑刻己、哀傷悔罪的態度。這樣是需要時間的。

剛才我們問,七月初一吹角有甚麼目的。我相信七月初一吹角,除了招聚百姓來敬拜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提醒百姓「七月初一了!要省察自己了!要預備自己迎接七月初十的贖罪日了!」

雖然剛才說舊約以獻祭為敬拜的首要,然而上帝看重的卻不是獻上多貴重的祭牲。詩篇51: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祭牲奉獻在主耶穌成就救恩之後就失去效用了(來 9:25-26),然而刻苦己心、謙卑悔罪始終神所要的,是不可缺少的。

小結:
七月初十「贖罪日」是以色列人一年一次為全民贖罪的重要聚會。重要到,除了將它定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之外,它也是唯一一個節期提到「凡不刻苦己心的必從民中剪除。凡這日做甚麼工的,神必將他從民中除滅。」(vv29-30)可見上帝何等看重以色列人在這一日放下手上的工作、放下心頭的掛慮,單單的專注於在主身上。神更盼望百姓能夠以謙卑的心,省察自己的過犯、悔罪回轉,在新的一年「斷絕對罪的牽纏、捨棄過往的罪、脫離對任何事情的執着」,專注在神的身上,重拾與神和好的關係。

但我們可能不太習慣。

新年應該是高高興興的,放下過去,重新開始當然是好的。可是要刻苦己心、要省察自己的罪,甚至要禁食、祈禱,總好像與新年格格不入。

其實神也不是不近人情的。在利未記 23 章接着的 33–43 節記載贖罪日之後的住棚節,就是一個連續歡樂慶祝八日的節期。我也相信這正是神安排這些節期的心意。

我們都想「新年快樂」,我們都想「新年蒙福」。然而真正的快樂、真正的福,必定源於與神有復和的關係。如果不先處理罪的問題,快樂也只是表面的、短暫的。唯有在神面對有清潔無虧的良心,我們才可以歡然進入上帝賜給我們的每一天。

結語
弟兄姊妹,會不會今日神已經吹角了?

在預備這篇講章的時候,想起同一段經文,我在 2008 年 12 月底也曾經說過。當時正值九龍塘華都大廈被收購重建,我們遷到大角咀嘉運大廈這裏剛好半年。沒想到今天再講這段經文,竟然是我們再次遇上大廈申請重建,我們再次面對要遷堂的挑戰。而且今次的情況比之前更加嚴峻,挑戰更大。

會不會今日神已經吹角了?從 2008 年 5 月到今天,樂恩堂在大角咀嘉運大廈這十二年,我們是怎樣的呢?我們有沒有辜負上帝帶領我們來到大角咀的呼召?我們有沒有忘記昔日的心志呢?樂恩堂,我們有沒有仍未處理好的罪呢?有沒有仍然未放低的執著呢?

弟兄姊妹,今日會不會神已經吹角了?這一個星期,武漢的疫情急轉直下。(上個星期,我預備講章時還沒有這麼嚴重,這一個段落也是昨天才加上的。)我們除了提高警覺,買口罩、買酒精搓手液,有沒有想到為這城巿、為這國家來省察認罪呢?我承認我沒有。直至昨天收到弟兄傳來一篇武漢教會的呼籲。武漢教會呼籲全球華人為武漢的教會,為國家禱告。求主憐憫!

今日會不會神已經吹角了?我們自身也許在許多方面也已經響起了警號,我們有沒有被許多忙碌、紛亂、焦慮、害怕包圍,聽不到神的提醒呢?
讓我們停下來,省察、認罪,重新調校生命的焦點,重拾與神復和的關係。讓我們尋求主的潔淨、讓我們願意被神改變,好叫我們進入新的一年,無論是自身的困難、教會的挑戰,以至社會的狀況,都靠着上帝迎難向前。(禱告)


回應詩
【轉化】
放下世界的冠冕,單單為主發光;
舉起得勝的旌旗,這世代要為主興起。
轉化我的心,轉化我的生命,照亮黑暗的地方。
我的生命,要滿有異象,分別為聖,活出大使命。
轉化我的心,轉化我生命。主我願意,尋求祢旨意,
轉化這世代,轉化這國家,願這地百姓,在愛中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