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5, 2012

醫好三十八年的病者

經文:約翰福音 5: 1-18

引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 2005 年前一位警員,朱振國,追捕疑犯時,被對方用刀傷及大動脈,以致腦部缺氧,被宣告腦幹死亡。後來得到國內一位名醫的醫治,最近已經漸漸開始恢復活動能力。這位名醫也曾經醫好了一位腦部受到重創的電視台女主播。不過這位醫師,儘管曾經醫好過不少病人,她也承認自己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受傷,或者患病,平常人自然是努力尋求醫治。若是重傷、重病,我們甚至會四出訪尋名醫、神醫。記得以前每當黃薰在講道裏面提到自己的病患時,總有一些弟兄姊妹會向她介紹一些醫生,或是介紹各種特別的治療方法,或是秘方、保健食物等等。

病得醫治,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我們今日來看的經文,也是與醫治有關的。

I. 池水的醫治 (vv1-4)
我們先看約翰福音 vv1-4「1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4(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

「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約翰沒有告訴我們這是甚麼節期,大概是讓我們知道當時的耶路撒冷應該是很熱鬧、很多人。v2,約翰著意的向我們介紹這件事情發生的地點,和這件事的背景。

這件事情發生在耶路撒冷城裏面一個水池的旁邊。這個水池靠近羊門,大概是耶路撒冷城北面其中一個入口。vv3-4記載,在這個水池旁有「五個廊子;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4〔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這個水池的特別是,它經常會有不知道哪裏來源的水流入,造成有久不久有攪動的暗湧;另外有一些古代資料提到池水的顏色略帶紅色,可能因此令人以為池水有治療功用。

聖經較早期的抄本是沒有括號裏面那一節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說法在耶穌的時代是十分普遍,當時的人都知道的。(較後期的一些抄本,出現這個括號裏面的解釋,為怕讀的人不知道。)因此我們又可以明白那裏「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的原因。在無可指望的時候,一個這麼無憑無據的傳說,也只好相信,至少試一試。

不過這樣的期望其實又是很渺茫的。說天使會來攪動池水,但不知道是哪一天,你得每一天都去等著;不知道是甚麼時候,你不敢走開得守候著;要第一個下水去,你得全副精神留意著。

II. 主的醫治 (vv5-9)
就是在一個這麼多病人聚集的地方,在某一個節期的時候,主耶穌來到。我們看vv5-9「5在那裏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7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8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在這個充滿病人的地方,耶穌來到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那裏。這個人患的是甚麼病,經文並沒有交代,不過我們從 v7 知道,他的病使他行動不方便。若沒有人幫助,把他放下池水裏去,他自己是趕不及的。

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我相信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還不到三十八歲,病了三十八年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三十八年失去活動能力,可能三十八年來就是這樣日復日、年復年的在等待一件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

但是這一天,耶穌來到他的跟前,問他「你要痊愈嗎?」如果你病了很久,有人這樣問你,你會怎樣回答?一般人正常的反應應該是連忙的回答「要!」「想!」「好!」。但這個病人的反應很非一般。他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驟然聽來,這位病人似乎有一點為自己辯護的感覺:「我也不想的啊,但是沒有人幫助我嘛!」可能他聽見耶穌的問題,覺得被人質問「怎麼病了那許久?為甚還沒有好過來?」我們也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在尷尬、其實是難受之下,我們想要解釋為甚麼自己仍然落在一個這樣的處境之中。「你以為我想的嗎?我也不想的啊!」如果聽清楚一些,你甚至可能覺得他把責任推卸在別人身上,「沒有人幫助我,我又不夠快,哪可能第一個下水去得醫好呢!」

耶穌為甚麼會選上這個人呢?在那個地方,經文記載那裏躺著許多各種各樣的病人,耶穌卻偏偏只找著這個人來問這個問題。v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是有人告訴耶穌這個人病了許久嗎?可能不需要。耶穌就是知道。約翰早在 2: 24-25 已經說,耶穌「知道萬人… 他知道人心裏所存的」。耶穌就是知道,而且他知道這個人的需要。他要不要痊愈呢?他當然要喇,否則他不會堅持到這裏來等水動。他回答耶穌的說話,也許出於無奈,也許出於氣餒、灰心;也許他根本不敢奢望、不敢將心裏面真正的渴望說出來。

然而,就算他不說出口,耶穌也知道;沒有理會他的回答是甚麼,主耶穌即時宣告他得醫治:「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然後我們看見聖經的描述很鮮活:「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我們看見,這個人有最起碼的信心,耶穌呼叫他起來,他就相信他可以站起來,而且他真的站起來。這個人具備最基本的條件,他肯相信,而且願意行動回應,於是他得到醫治。

我這樣一直說,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人。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被醫治,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改變,不過「沒有人幫助我嘛」;或者說,「要不是因為甚麼甚麼……」。也許,要是你願意誠實承認,你可能就是這樣,「我知道…… 不過……」。

然而,讓我們不忘記,主耶穌從那許多病人當中找著這個人。主耶穌也從萬人當中,找著我們,找到你。祂正是知道我們需要怎樣的醫治、祂知道我們的境況。當我們還在為自己尋藉口、找解釋的時候,主耶穌已經出手。我們需要的就只是最基本的條件、最起碼的信心,以及,回應的行動:「起來!」

起來之後,又怎樣呢?我們繼續看。

III. 未得醫治 (vv10-13)
我們看 vv10-13「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12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13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裏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

好的事情發生,總有一些人用不好的回應來迎接。我們看見,因為這個人得醫治的時間正是安息日,於是在猶太人中間出現了反面的聲音。在約翰福音裏面,「猶太人」專是指當時聖殿的神職人員、文士、祭司、法利賽人的群體。這些宗教領袖,看見這個被醫好的人,第一個反應是:「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明顯地,他們只顧得責備這個病人,卻沒有為他得醫治感恩。這些猶太人的反應,我們今日暫且放下,遲些會有機會認識他們。

今日讓我們看看這個得醫治的人。面對宗教領袖的責備,這個人的反應是叫人失望的。v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是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不關我的事!」為甚麼我會說他的反應叫人都失望呢?你還記得,主耶穌在井旁跟那個撒馬利亞婦人談道,主耶穌很不客氣、很直接地指出那個婦人的生活狀況,當時那個婦人的反應是怎樣?她不但沒有老羞成怒,反而走到自己的城裏面,向認識她的人宣認耶穌就是基督、是救世主(4:29)。還有,上一次我們看的經文,耶穌醫治那個大臣的兒子,當那個大臣確認了真的是耶穌醫好了他的兒子,聖經記載:「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4:53)。

但今日我們看這件醫治事件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被耶穌醫好了的人,他的反應與其他蒙醫治、得拯救的人很不一樣。當宗教領袖來質問他「為甚麼干犯安息日的條例」,我們發現他的反應與他未得到醫治之前沒有分別:「是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不關我的事。」他繼續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沒有改變。

這個人對於自己得到醫治,我們怎樣形容呢?可以說,他是無知無覺。不會有人對神的拯救是先知先覺的。我們大部分人、一般人對神的幫助都是後知後覺的。可是還有一些人,就好像這個人這樣,是無知無覺的。不知道是神的恩典、不覺得需要感恩。而這個人無知無覺到一個地步,他得到醫治之後,竟然連醫好他的人是誰也不知道;沒有說「多謝」,沒有問「我怎樣報答你」。他就這樣的走了。

甚至,他可能覺得惹了麻煩上身。又確實是的,宗教領袖對耶穌的態度從開始已經是挑剔的了,特別是這件事情竟然干犯到安息日,猶太人的態度就更是嚴厲,可以理解這個人當時感受到的壓力。面對壓力,或是一些不容易處理的衝突,大部分的人都不想承擔的。然而事實卻是沒有我們想不想,而是「要」。這個人不想承擔,於是選擇不去承擔。猶太人問:「怎麼你在安息日拿著褥子走?」「不關我的事,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

讀這段經文,不知道你可有留意,在 vv5-13 裏面,出現了好幾次「拿你的褥子」,讀的時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約翰不斷的讓主耶穌這句簡單卻充滿能力的說話重複又重複的出現在我們眼前。一件如此奇妙的事情,這麼不可思議的醫治,怎可能無知無覺的?

又或者,就算他知道這是神的恩典,就算他覺得耶穌是大有能力,但他不想惹麻煩,不想受宗教領袖的壓力,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不想承擔責任。他還沒有從他過往的軟弱裏面回轉過來。從這方面來看,這個人其實還沒有得到醫治。身體或者已經康復,心靈仍然在軟弱之中。

也許我們會想到不少這樣「未得醫治」的人。他們人是在教會裏面,心靈卻仍然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不願意為耶穌的緣故受壓力,不想麻煩、不想改變、不要承擔。你又會不會是其中之一?我希望你不是。

IV. 來得醫治 (vv14-18)
我們也許要問一問:是不是可以的呢?是不是真的可以跟耶穌保持距離、不沾上關係的呢?讓我們讀 vv14-18「14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15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穌。16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事。17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18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

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是巧合嗎?應該不是。這整段經文的裏面,我們留意到事情從始至終都是耶穌採取主動的。一開始,是耶穌主動去到水池的旁邊、去到那一大群等候水動的病人中間找著這個人;是耶穌主動問他「你要痊愈嗎?」是耶穌不等他回答說「要」說「好」,就已經主動醫治他。現在又是耶穌主動再來尋找他。

為甚麼耶穌要這樣主動的尋找這個人?就為了醫好他的病?我們看 v14,耶穌找到他之後,「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耶穌第一次去找他,是為了醫治他的病嗎?不。耶穌要拯救的,不單單是他的身體,耶穌要將他從罪中拯救出來。

耶穌的說話某程度上也許帶來疑惑:疾病是不是與犯罪有關的呢?我們今日也不會處理這個問題,稍後我們會有機會再看。讓我們仍然將注意力放在這個人身上。

耶穌的說話很明顯地將這個人的疾病,與罪連上關係。也許,這個人的病確實與他犯罪有關。可能是一些實質的罪行。耶穌所說的罪,有更闊的範疇。

在整本聖經,舊約新約裏面,神對於罪的定義都不單單指一些實際已經做了的行動。違背神的心意,是罪;不能夠回應神,也是罪。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是不是因為他之前曾經做了甚麼違背神心意的事情。然而,我們從這幾節經文裏面卻看見他完全不能夠回應神。

就正如剛才所說,對於神的醫治、拯救,這個人的無知無覺,是匪夷所思的。他甚至連醫好他的是甚麼人也沒有過問。對於猶太人的追問,他只想將責任推到醫好他的人身上。就是在這一刻,當耶穌再次來尋找他,勸他不要再犯罪,你看他的反應是怎樣,他馬上去告訴那些宗教領袖,醫好他的人是耶穌;彷彿跟那些猶太說:「以後不要找我的麻煩了」。

然而當他這樣向猶太人表達的時候,他也同樣向神作出一些表達,就正是主耶穌對他的勸告。上一次得醫治的時候,可能他不知道是因為他的罪,現在再次讓他知道,他要面對、要處理的是他不能夠回應神恩典的罪,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不懂得感恩,不要緊,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逃避神,不要緊,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不能夠回應神的恩典,不要緊,不要再犯了。

是的,神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恩惠。不過,是不是我們就每一次都看不到神的恩典?是不是我們每一次都不能夠回應神?主耶穌對那個人說:「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沒有人會知道還有多少次機會。我只知道,主耶穌這一句說話今天再次在我們耳中響起,就要求我們今天,此刻來回應。

我們是不是能夠看見神的恩典來向祂回應呢?主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神的工作並沒有停止過,我們有沒有張開眼睛看見?抑或我們好像這個人那樣,對神奇妙的醫治、拯救作為無知無覺?或者我們是不想承擔,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

結語
主耶穌的赦罪、醫治從來不在我們的掌握之內的。祂自己親自來尋找人,祂賜我們救贖的恩典,不是我們預計的。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祂已經認識我們。祂從萬人當中選中我們,要叫我們得著醫治,得著拯救,我們要怎樣回應呢?

也許我們不至於好像這個人那樣,我們也有正面回應神的。至少我有返崇拜,我有事奉,我也願意承擔。然而,我們有沒有好像這個人那樣,仍然活在過往的模式裏面,不願意有改變呢?神的拯救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在約翰福音 10:10,祂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神預定給我們豐盛的生命,我們有沒有因為不願意改變而不能夠回應呢?

病得醫治是大部人的想法。我們看見主耶穌願意醫治,祂甚至在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之前,已經主動來拯救,我們是否願意積來回應呢?還是我們好像這個人那樣,無知無覺,或者只是想避開不回應神,甚至將自己生命成長改變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