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6

成就神旨意

經文:馬可福音14: 1 – 15:47

I. 門徒的兩種選擇
讀經:馬可福音 14: 1-11
1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2只是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亂。」
3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4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說:「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5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6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9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
10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
11他們聽見就歡喜,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

大家可有買過香水?或試過買香水送給別人?你覺得貴不貴?值不值呢?

一瓶真哪噠香膏,價值三十多兩銀子。有一些人說貴,說是浪費。當時一個葡萄園工人的工價是「一天一錢銀子」(太20:2)。一兩是十錢。三十多兩銀子就是三百多日的工資,是一個平常工人差不多一年的人工。我們可以自己心算一下,自己一年的人工是多少。成年人工買一瓶香膏,貴不貴?值不值?

我又試試上網搜尋一下。原來香水,尤其是貴的香水呢,它的價值真是連瓶子、以重量計算的。我找到全球最貴的香水,折算之下,一盒375那麼多,大概是港幣125萬幾。不知道是我們多少個月的薪金了。

這瓶真嗎噠香膏值三十多兩銀子。馬太告訴我們,猶大將耶穌交給祭司長,換得的也是三十兩銀子(太26:15)。相若的價值,截然不同的選擇。

(1) 猶大的選擇
十二個門徒裏面,並不是每一個都在福音書中佔有篇幅的。沒有多少個能夠被四卷福音書都記下的。猶大是其中之一。不過,四卷福音書對猶大的記載又不多,只說他是加略人、父親名叫西門。最重要的是,四卷福音書異口同聲都稱他做:「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讓我們看看馬可怎樣說。

14:1-11這個段落的頭尾,讓我們看見殺害耶穌的計謀是如何成就的。(v1)「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樣用詭計捉拿耶穌」,要「殺他」。然後v10-11,猶大去見祭司長、文士,要把耶穌交給他們,祭司長答應給他銀子,猶大「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想法子」,和「尋思」是同一個字。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與這個加略人猶大的心思是同出一轍,「尋思、想法子」,要殺害耶穌。猶大雖然名列十二門徒之一,實際上他是與這些祭司長、文士一樣,不願意接受耶穌的教導、不認識耶穌真正身份,甚至為了自己的益處出賣耶穌的。

猶大與其他門徒一樣跟隨了耶穌三年多。我們看見最後晚餐時,猶大是坐在耶穌身旁的(耶穌說,出賣祂的人是「同祂蘸手在盤子裏的」),我們可以估計猶大平時也是常常貼近耶穌。大家如果試過跟旅行團、或者導賞團可能也見過,有一些人必定緊貼着導遊,以免錯過任何介紹。可能猶大也是時刻緊貼着耶穌,免得錯過任何好處。可惜,耶穌所給的好處並不是他想要的好處。

當他看見那個女人將價值三十兩銀子的香膏浪費掉,而耶穌竟然稱讚她的時候,猶大心裏馬上做了這個決定。也許在那一刻他終於看清楚,跟着耶穌也是枉費的,不會得到他想要的好處的。於是,他決定靠自己。

不知你有沒有試過,在某些時候、某些事情上面,覺得跟着耶穌也是枉費的,祂不會給我們想要的好處,於是決定靠自己呢?

(2) 這個女人的選擇
三十兩銀子帶給猶大的結局,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了。但在祭司長和猶大,這一前一後的殺害陰謀中間,夾着的故事才是重心。這個故事,耶穌吩咐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

事情的細節也是不需要多說的,我相信大家總會讀過這故事,馬太、馬可、約翰都有記載。有趣的是,這個女人所帶來的香膏,馬可的描述是三卷福音書中最詳盡的。它的容器是一個「玉瓶」、它的價值是「至貴的」,它「真」的、是高純度高,它是遠近馳名的「哪噠」香膏。一個女人如何能夠得到一個普通人一年的薪水來買這瓶香膏呢,馬可沒有說。這一個女人擁有這麼貴重的香膏原本打算怎樣用呢,馬可也沒有說。

但我們看見這些香膏與現在一般香水的裝潢不一樣,它並不是隨時可以取少少來用的。這些至貴的真哪噠香膏裝在玉瓶裏,要用的時候,就要「打破玉瓶」。馬可不是要說她做得有多「激」(爆樽),而是這些香膏珍貴得要密封保存,要用的時候就要打破瓶子。而這個女人也沒有打算得留起一些來以後使用。

一個女人擁有這麼貴重的香膏,自己不用,卻全然倒在耶穌的身上,「自然值得耶穌稱讚吧」,我們可能會這樣想。讓我們看看耶穌稱讚她甚麼。

在vv6-7耶穌說,門徒要賙濟窮人隨時都可以,但耶穌與他們一起的時間已無多。這個女人正是把握了耶穌仍然在的時候,對祂做了一件美事。這一件事有多美呢?在v8耶穌說,這個女人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為耶穌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祂身上。也就是說,這個女人預先知道耶穌要死所以這樣做。她怎知道的呢?耶穌早已經預告了。在馬可福音8-10章,耶穌三次預告祂上耶路撒冷去,將要受到鞭打、殺害,門徒沒有聽得明白,但這個女人卻記在心上。她明白、她記在心上。她就捨得耶穌這樣死去嗎?她捨不得。但她卻不像彼得那樣拉着耶穌。她將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除了因為這是膏抹死者的儀式,這也是她對自己所愛的人愛的表達。在她這個行動裏面,我們看見她對耶穌的愛是何等的深。當你深愛一個人的時候,是會全然超越自己的渴望。最深的摯愛,是為了成就對方,寧願自己忍受痛楚的。

耶穌稱讚這個女人,是因為她把握了最適當的時間,「盡她所能的」,與耶穌一起走這條成就神旨意的苦路。就算耶穌的決定不是她所想見到的。馬可沒有告訴我們她是誰。她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她可以是任何一個願意把握時間、盡自己所能,與耶穌同走苦路的人。

她會不會是你呢?

II. 順服天父旨意
讀 經:馬可福音 14: 32-36
32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禱告。」33於是帶着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34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警醒。」35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36他
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 14: 43-49
43說話之間,忽然那十二個門徒裏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着刀棒,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那裏與他同來。44賣耶穌的人曾給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帶去。」45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46他們就下手拿住他。
47旁邊站着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
4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帶着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49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裏,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

默想:
耶穌早已知道猶大要賣祂,祂卻沒有避開猶大的親嘴;捉拿的人來到,祂也沒有反抗。客西馬尼的禱告讓耶穌有怎樣的力量?

要在這方面學效基督,在你有怎樣的難處?要怎樣改變自己?


III. 如果我是彼得
讀 經:馬可福音 14: 53-72
53他們把耶穌帶到大祭司那裏,又有眾祭司長和長老並文士都來和大祭司一同聚集。54彼得遠遠地跟着耶穌,一直進入大祭司的院裏,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裏烤火。……
66彼得在下邊院子裏;來了大祭司的一個使女,67見彼得烤火,就看着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68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於是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69那使女看見他,又對旁邊站着的人說:「這也是他們一黨的。」70彼得又不承認。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又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因為你是加利利人。」71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72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

(1) 彼得對主的出賣
彼得,彷彿是十二門徒之首,每每在一些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他在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第一個宣認耶穌是基督。是他拉着耶穌、責備祂竟然要走上十字架的苦路。

他信誓旦旦「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v29)。事實上,彼得也不是完全跌倒的。當耶穌被捉拿之後,他一直跟隨着,從客西馬尼直到耶路撒冷祭司長的院裏,他甚至與祭司長的差役一同烤火。他是不是出於好奇,要知道耶穌有怎樣的下場呢?他的心裏面究竟想着甚麼呢?聖經作者沒有告訴我們。

也許,我們不能夠斷然否認彼得對耶穌的愛是深的,深到一個地步他也是冒着被捕的危險跟隨耶穌走到這一步,進入大祭司的院子裏、混在眾人中間。
然而,那不足夠。

跟隨耶穌到一個地步,進入祭司長的院子、混在眾人中間,那表示彼得對耶穌的愛還是不足夠。對耶穌的愛是夠的話,就會好像他自己所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v31)

但我們不能夠苛責彼得。當接二連三地被認出他與耶穌是同黨的時候,彼得只是落在一個普通人的軟弱裏面。當人在恐懼的時候普遍有兩種反應:fight or flight,一是攻擊、一是逃跑。彼得選擇了逃跑。而且我們怎能夠苛責彼得呢,對比其他門徒他已經很勇敢,走到祭司長的院子了。其他門徒呢?

(2) 門徒對主的出賣
當猶大聯同許多人帶着刀棒來捉拿耶穌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了他的一個耳朵」(v47)。根據馬太福音(26:52)的敘述,耶穌吩咐這個門徒說:「收刀入鞘」,祂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最終,「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v49)。

人在恐懼裏面普遍的兩種反應是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我們看見耶穌的門徒,起初也不是全都逃跑的。然而當不明朗的因素越來越強,困難、危險一一臨到的時候,恐懼就越來越大。也許我們與門徒、與彼得都是一樣的。莫講是面對死亡威脅,就是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事與願違的時候、當事情發展到我們不知道怎樣回應、失去方寸的時候,誰不是想逃跑?

最近國內對牧者信徒的逼迫,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在1984年當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宣告1997年會收回香港主權的時候,隨着這一個聲明而來的是一浪移民潮。當時基督教界普遍瀰漫着憂慮和懷疑,文革十年時教會遭受的逼迫,許多老牧者仍然記憶尤新。結果當時不少教牧也隨着移民的會眾避走歐美。這些教牧是不是特別軟弱呢?我們自己又是怎樣的呢?當艱難臨到的時候,當遇上棘手的事情、我們不懂得回應的時候,無論是工作、是感情、是家庭、是人際關係,我們有沒有想過逃跑、避開呢?

(3) 面對恐懼時
耶穌豈不也一樣?祂在客西馬尼禱告天父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祂說:「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祂三次這樣禱告。原來耶穌都有想過逃跑、避開的一刻,祂也有軟弱的時候。然而,最終祂說「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在害怕的時候,在艱難臨到、不想面對的時候,我們怎樣做?主耶穌提醒彼得、提醒我們:「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因為我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要為自己的軟弱警醒禱告,要為自己有可能臨陣退縮警醒禱告,要為自己要面對不能掌握的事情警醒禱告。

更加要為到自己可能用自己的方法來反抗,警醒禱告。當門徒拔刀以武力反抗時,耶穌吩咐他們收刀入鞘,祂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祂接着說:「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26:52-54)

面對恐懼、面對逼迫,面對又大又難的事情,假如我們發現不能夠一走了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用自己的方法來回應,就是fight攻擊。然而耶穌吩咐我們,不是fight、不是flight,不是攻擊、不是逃跑,而是禱告,「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希伯來書5:7-9「7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8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9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耶穌在禱告裏,以順服戰勝恐懼。讓我們效法主耶穌,在禱告裏面向天父呼求,與天父的旨意搏鬥,然後,順服神的旨意。

然而,讓我們記得自己仍舊是軟弱的。在效法主,警醒禱告、順服天父旨意的時候,我們各自有很多難處,我們也要在很多方面改變自己的心思、習慣,以至價值觀、生命的優次等等…… 還要經過許多角力、許多掙扎的。求主幫助我們。

IV. 被神離棄的神的兒子——耶穌的選擇
讀 經:馬可福音 15: 1-20
1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2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3祭司長告他許多的事。4彼拉多又問他說:「你看,他們告你這麼多的事,你甚麼都不回答嗎?」5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希奇。……
16兵丁把耶穌帶進衙門院裏,叫齊了全營的兵。17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做冠冕給他戴上,18就慶賀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19又拿一根葦子打他的頭,吐唾沫在他臉上,屈膝拜他。20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紫袍,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

大家有沒有聽過「十架七言」?「十架七言」是指,四卷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講的七句說話。可能我們很籠統的知道「十架七言」,但哪一句在哪一卷福音書記載,卻可能不大了了。對啊!不是七句說話記在一起的,也不是四卷福音書都有齊七句說話的。

馬可只記載了其中一句,而這一句又恰巧是七句的中間。「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v34)不少解經家嘗試解釋,耶穌在這個時候呼喊這句說話,目的是甚麼、用意是甚麼。有部分認為祂是真真實實地承受因為罪的緣故與神隔絕的撒裂。也有部分人認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看見周圍的人的情景,記起詩篇22篇,自自然然地就背誦起來。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不錯這是詩篇22篇的第1節,我們卻又不能夠輕描淡寫的就說耶穌只是在背誦一段聖經。如果十字架不是有這種撒裂,就不需要有客西馬尼的禱告。如果罪不是使人被神離棄,就不需要有救恩。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不單止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14:50),連神也離棄祂。這個被掛在木頭上、被神離棄的,究竟是誰?15:30記述:「對面站着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一個一直在馬可福音被隱藏的「彌賽亞的秘密」這一刻由一個外邦人說出。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但神的兒子卻被神離棄!這是甚麼的福音?耶穌是神的兒子,這是祂的身份。祂被神離棄,使祂能夠與一切被神離棄的人認同,令到祂能夠為一切被神離棄的人付上贖價。祂是逾越節的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祂擔當我們的過犯、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

然而這位被神離棄的神的兒子,當祂喊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的時候,祂擔當着我們的罪孽,但祂仍然是神的兒子。「耶穌喊叫,氣就斷了。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v37)阻隔着神人之間的幔子藉着耶穌的被離棄而裂開,人也得以恢復與神復和的關係。神的兒子被神離棄的福音就是:藉着耶穌的受苦,人不再活在神的震怒之下,得以與神復和。

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刻不承認自己仍然是「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我們就仍然背負自己的罪孽。如果我們有一刻還以為自己可以為自己的得救做一點甚麼,就好像彼得以為自己「總不會跌倒」,或者好像雅各、約翰以為自己有能力與耶穌同飲苦杯,如果我們心底還有一絲以為自己可以的話,我們就仍然在與神隔離、被神離棄的地步之中。

V. 我們的選擇
讀 經:馬可福音 15: 40-46
40還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41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在那裏觀看。42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43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1) 門徒的出賣
馬可的筆下,沒有一個人在耶穌的十字架下,在祂旁邊是兩個強盜,不是雅各和約翰。

當耶穌被捉拿、被審問、被鞭打、被釘十字架,跟隨祂三年多的門徒怎樣呢?當耶穌三次預告祂要受害、被殺,門徒都不知道將要發生的究竟是甚麼事。而當事情真的臨到的時候,他們害怕、他們手足無措,他們逃跑。但我仍然說,我們不能夠苛責門徒。我們與他們是一樣的。

也許,也許在某些時候、在某些事情上面,我們曾經與猶大一樣,覺得耶穌給不到我們想要的,於是用了自己的方法,甚至背棄耶穌。你有沒有試過?
又或者,我們也好像彼得和其他門徒那樣,在恐懼、害怕的時候,我們逃跑、躲避,我們否認。

(2) 門徒的跟隨  我們的跟隨
但在十字架的遠處,還有這一些婦女。他們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馬可沒有稱呼她們做門徒,她們不屬於那十二個,她們也不是眾人。她們是一直跟隨耶穌的人。從加利利直到耶路撒冷,從耶穌傳道、醫病、趕鬼,一直到祂上十字架,到祂被埋葬在墳墓裏,她們都忠心地跟隨;她們正是門徒的典範:堅持到底、忠心不移。

除了這些婦女,還有一個約瑟。這個約瑟,聖經形容他「放膽」進去,求耶穌的身體,要將祂安葬。這個約瑟也是害怕的,可是他沒有因為害怕而逃跑,相反,他從暗處、從隱藏地「等候神國」的身份走出來,放膽向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在恐懼、害怕裏面,除了fight 和flight,攻擊和逃跑之外,我們可以有第三個選擇,就是放膽,勇敢的繼續跟隨神。

我們要怎樣選擇呢?讓我們效法耶穌,在害怕、恐懼裏面,「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3) 主的信實
而且,神給我們又更大的應許。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的時候,祂預先告訴門徒:「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28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14:27-28)

門徒的軟弱,甚至彼得要三次不認祂,這一切都不在耶穌的意料之外。但祂仍然說:「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祂期望自己復活之後與門徒再相見,而且約定與他們再相見。

這個年度,我跟大家一直讀馬可福音,雖然看見門徒對耶穌的身份和工作始終一知半解,甚至拒絕接受、甚至以為自己要比耶穌更清楚事情應該怎樣發展,但我們也同時看見耶穌對門徒的不離不棄、包容和堅持。甚至到這一刻,祂即將要被門徒出賣、背棄、不認,祂仍然與他們約定,復活之後在加利利再見。這不但是祂的愛,也是祂的信實,也是福音的大能。不是我們能夠保守自己得救,而是神保守祂對我們的應許:「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我們要做的是甚麼呢?就是在恐懼、害怕,想用自己方法解決問題、想靠自己的時候,放膽堅持,「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耶穌」(來12:2)。

回應詩
【仰望十架主】
願放開眼目仰望我神,願我心晝夜思想我主,
願耳朵向神細意傾聽,活出基督一生教導。
讓我安歇在祢膀臂內,願我主醫治心底痛傷。
罪困中渴求恩主寬恕,捉緊我,加給我力,當我軟弱。
仰望十架主,流血付上一生,神為我降卑捨身,
頌讚以色列永活神,榮耀永歸至高聖名,
唯願跪拜將心獻奉愛慕祢。

Sunday, March 06, 2016

踏上苦路

經文:馬可福音 11:1 – 13:37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好像不久之前才跟大家講過「新年快樂」,眨下眼已經來到3月頭了。日子過得很快哩!

這個年度我跟大家分享馬可福音,來到今日也已經是尾二的一次。今次我們看耶穌上十字架之前對眾人最後的教訓,再思想作主門徒的教導。

上一次,我們看到,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8:29)。之後,主耶穌開始預告祂的受苦。雖然門徒始終不是很了解耶穌將要受苦這件事,但耶穌要走上這條苦路的時間卻已經到了。今日我們看到,耶穌要進入耶路撒冷了。

I. 兩段橄欖山敘述
今日要看的經文是11:1 – 13:37,開首和結尾都在橄欖山,都是關乎國度的。我又將它看作三文治的底面層。

(A) 和散那!(11: 1-11)
我們先看11: 1-11,剛才大家讀過了。這一段經文,相信大家很熟悉。「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這件事四卷福音書都有敘述,大同小異之中,我們又可以看到馬可的特別之處。

在馬太21章,透過引用舊約和藉着在場的人的呼喊,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以色列的君王這個身份被公開出來。同樣地,在約翰12章,也是透過人們的呼喊和引用舊約,指明耶穌是以色列的王;約翰甚至描述當時的人,拿着棕樹枝從城裏出去迎接耶穌。相比之下,在馬可這裏,人的呼喊卻是含蓄得多,「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那要來的是誰呢?是甚麼身份呢?沒有講。貫徹了馬可福音「彌賽亞的秘密」,直到這一刻耶穌的身份仍然是隱藏的。

而在路加19章,當門徒們禁不住讚美神、在場的法利賽人要求耶穌責備門徒的時候,耶穌直接地回答說,如果門徒閉口,石頭都要呼叫。

相比之下,馬可筆下的耶穌是沉默的。而這一位沉默的耶穌,與祂四周那些呼喊的人也形成極大的對比!

門徒將驢駒牽來,將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讓耶穌騎上,然後他們就與其他跟隨耶穌的人熱烈地呼喊。前行後隨的人將衣服、樹枝鋪在路上的這些舉動,在猶太人的傳統裏面,是迎接君王的舉動。前行後隨的人知道他們在迎接君王,他們的心正熱切期盼「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他們呼叫「和散那!」而「和散那」這個字本身有拯救的意思。他們熱切期盼「那將要來的大衛之國」、他們呼求拯救,他們以為大衛的國來到就是他們的拯救。但耶穌並不是這樣想。在前行後隨的人熱烈地簇擁之下,耶穌沉默地進入耶路撒冷。

(B) 神的國近了(13:1-33)
然後讓我們看三文治結構的底層,馬可福音的13章,另一段橄欖山的敘述。

我們先看13:1-4「1耶穌從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2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地問他說: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

耶穌時代的聖殿,是經過廿幾年不斷的加建、修葺而成的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宇。門徒對聖殿的感覺、評價,大概與當時其他猶太人都差不多。可是耶穌不是這樣想。

在13:5-33耶穌從兩方面回答門徒的疑問。第一方面是vv5-23敘述「災難」,第二方面是vv24-33討論「日子」。

(1)災難
我們先看第一方面。13: 5-23這一段經文,很多人都視之為世界末日的「計時器」,將注意力放在「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地震、饑荒」等等的災難之上,用來推測主何時再回來。

當門徒問耶穌「幾時會有這些事呢?……有甚麼預兆呢?」耶穌即時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將注意力錯誤地擺放在這些「時候、日期」等等的問題上,就很容易被迷惑,以致錯失了經文的重點。這段彷彿關乎主再來的經文,重點其實是在vv5-8和vv14-23兩段災難中間夾着的一段,耶穌對門徒的提醒。

讓我們一起讀13: 9-13:「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11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12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13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不錯,主再來的日子是越來越近,然而作為跟從主的門徒,我們並不是要預測耶穌幾時返來,而是要預備自己怎樣回應。地震、饑荒這些災難可能是主再來的預兆,但這些都是我們能力以外的事情。神交付我們能力以內要處理的,是我們自己對主的忠誠。從初代教會直到現在,迷惑人的事、異端、假基督無日無之。但除了異端之外,跟從主的人受到逼迫和審問也是無日無之的。vv9-13提到的遭遇,可能是當時的讀者每一天的生活;說不定,有一天也會臨到我們身上。

大家可能也有留意,程序表上為國家、社會代禱的一欄,近來出現了為一些國內的牧者、信徒代禱的項目。也許你從其他媒體已經知道了這些事情。一些國內的牧者和信徒,當在效忠國家和實踐信仰兩者之間只可選其一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對上帝忠誠,結果受到逼迫、被冠以經濟罪名、被監禁。這些事情是不是距離我們很遠的呢?我們又可以置身事外幾耐呢?十年?

主耶穌說:「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我們是不是與聖靈有親密的聯繫,以致這些事情臨到的時候我們能夠回應呢?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眾人呼叫「和散那!和散那!」他們以為大衛的國臨到就是他們的拯救。但主耶穌說,我們要為祂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忍耐到幾時才算是忍耐到底呢?

(2)日子
13: 24-33耶穌告訴門徒,等候祂回來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讓我們讀vv26-29:「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27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28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29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人子:或譯神的國)近了,正在門口了。」

門徒呼喊:「和散那!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主耶穌卻告訴他們,那將要來的不是大衛之國,不是任何地上的政權。那將要來的是人子,是神的國。而當人子再來的時候,祂要招聚選民,不單以色列人,是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所有屬於神的都要招聚來。

那究竟是幾時呢?耶穌說:「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v32)。知不知道耶穌幾時回來不重要,重要是知道是祂回來做甚麼。當門徒仍然期盼彌賽亞來臨要復興大衛之國的時候,耶穌告訴他們:「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是要回來成就神的國。

「但是幾時呢?要等到幾時呢?要忍耐到幾時呢?」當政權越來越壓逼、當法律越來越失效、當主持公義的偏向不義、當世道人心越來越叫人失望的時候,我們會問:「要等到幾時?要忍耐到幾時?」耶穌卻提醒我們「要謹慎,警醒祈禱,因為[我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v33)

小結:兩種國度觀
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行後隨的人興高采烈地呼叫「和散那!」的時候,其實他們不明白耶穌帶來的是怎樣的拯救、怎樣的國度。對當時的人來說,恢復以色列國就是他們的拯救,要爭取復國,革命推翻羅馬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耶穌卻宣告,人子降臨帶來的國度不限地域、種族,是一個從四面八方呼召出來、被招聚在一起的選民群體。

今日我們就是被招聚成一個群體的選民,等候着耶穌降臨、帶來神的國度。求主幫助我們忍耐到底。當逼迫患難臨到的時候、當灰心失望的時候、當不明白為甚麼、心裏面對神產生疑問的時候,讓我們仍然忍耐到底,時刻保持與聖靈親密的聯繫,隨時與人分享心中盼望的緣由。

II. 選民是怎樣的
然後讓我們看看神所招聚的選民不是怎樣的,和應該是怎樣的。就是兩段橄欖山敘事中間夾着的一大段經文。

(A) 無花果樹被咒詛(11: 11 – 12: 12)
我們先看 11: 11 – 12: 12。這段經文主要有三個部分,包括: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和一個凶惡園戶的比喻。

如果你讀過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經文,可能你也曾經疑惑過,馬可明明說,耶穌在無花果樹找不到果子,是「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11:13)。這樣,耶穌咒詛無花果樹是不是祂亂發脾氣呢?或是祂對這棵樹過於苛刻呢?

要明白這件事,我們必須從整個段落來看。簡略來說, 11: 11 – 12: 12 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1) 11:12-14 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
(2) 11:15-19 潔淨聖殿
(3) 11:20-26 枯乾的無花果樹
(4) 11:27-33 質問耶穌的權柄
(5) 12:1-12 凶惡園戶的比喻

無花果樹與潔淨聖殿,兩件看似沒有相干的事,在這個結構之下,可以看見馬可要講的其實是同一個信息。

(1)11: 12-14(只有葉子的無花果樹)
我們首先看看這棵無花果樹。耶穌「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11:13),於是祂走過去,以為有可能找着果子。奇怪地,既然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為甚麼耶穌有這樣的期望呢?原來無花果樹是先有果子後有葉子,有時是果子與葉子同時出現的。經文兩次提到這棵樹有葉子,但它只有葉子。就是說,在外表看來它是幾好的,可惜卻是虛有其表,它的實況是叫人失望的。

(2)11: 15-19(潔淨聖殿)
聖殿呢?耶穌來到聖殿,搗亂裏面那些買賣的攤檔,然後說:「經上不是記着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還記得門徒對聖殿的讚歎:「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13:1)假如聖殿確實是建築得宏偉瑰麗,它更應該是禱告的殿,那知變成了賊窩。這座聖殿只是虛有其表,它的實況是叫人失望的。

(3)11: 22-25(枯乾的無花果樹)
虛有其表有怎樣的下場呢?第二日,門徒經過,見到耶穌咒詛的無花果樹,「連根枯乾了」。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11:22-23)又說:「你們站着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11:25)

經文似乎說:憑信心的禱告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v25就會發現,耶穌在這裏說的禱告,不是指祈求任何的事物,而是指到禱告求天父的饒恕。你若心裏不疑惑,相信天父必定饒恕,你的禱告就必成就。

(4)11: 27-33(質問耶穌的權柄)
問題是,人是不是願意尋求天父的饒恕呢?

當耶穌再來到耶路撒冷,祭司長和文士質問祂「仗着甚麼權柄做這些事?」(11: 28)耶穌反問他們施洗約翰的權柄從哪裏來。這些祭司長和文士落在兩難之間,如果答約翰的權柄是從人間來,百姓會起哄,因為他們相信約翰是神差派來的。但如果說是從天上來的,他們自己卻沒有聽從。兩面不是人,於是他們唯有說「不知道」。

這句「不知道」,其實是表示他們不願意接受約翰所傳的信息。約翰「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1:4)祭司長和文士說「不知道」,表示了他們不願意悔改。因此也得不着天父的饒恕。

(5)12: 1-12(凶惡園戶的比喻)
得不着天上的父的饒恕,會是怎樣的呢?
耶穌說了一個凶惡園戶的比喻。葡萄園的主人是天上的父,園戶是祭司長、文士、長老(宗教領袖)。神一直不斷差派僕人來,包括施洗約翰。祭司長和文士他們不但拒絕、不接受施洗約翰的信息,最後當神差派祂的愛子來的時候,他們甚至連神的愛子也殺了。到最後,神要怎樣處置他們呢?「葡萄園的主人要怎麼辦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12: 9)

小結:被除滅
祭司長和文士是當時的宗教領袖,就好像那棵無花果樹那樣,他們在人面前有敬虔的外貌,然而他們只是虛有其表,他們的生命是叫人失望的。
當耶穌刻意提起施洗約翰的時候,其實是將「回轉悔改」的機會再一次放在他們面前。可惜他們不願意接受。因此,他們的結局就會好像那棵無花果樹那樣,連根也枯乾;神將會徹底將他們除滅,收回他們的選民身份。

可能我們都遇過不少基督徒,或者甚至牧師、傳道人,只是虛有其表,生命質素卻是叫人失望的。但我相信,神不是要我們用這一段經文去判斷別人。我相信神要提醒我們,要警醒留意自己的生命。我們會不會已經着重了外表(要讓人覺得好、覺得成功),而忘記了內裏與神要有親密的聯繫,變成了虛有其表也不自知呢?求主憐憫,給我們有回轉悔改的機會,又叫我們懂得把握。

(B) 如何看待耶穌(12:13-44)
神的選民不應該虛有其表,那麼應該是怎樣的呢?
在12: 13-34敘述當時的人對耶穌有不同的態度。

(1)敵意(12: 13-27)
第一種是敵意,12: 13提到:「幾個法利賽人和幾個希律黨的人到耶穌那裏,要就着他的話陷害他」;在v15耶穌也指出他們是要「試探」祂。當時大部分宗教領袖都是這樣對待耶穌的。

(2)善意(12: 28-34)
第二種是善意。12: 28-34記載一個文士,他對耶穌明顯地是讚賞和同意的。而耶穌也看出他與其他人對祂存着敵意的宗教領袖不同,「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12:34)

但對耶穌有善意是不夠的,離開神的國不遠,始終是未進入去。還要怎樣呢?

(3)兩種截然的態度(12: 35-44)
我們在12: 35-44再看見一個截然不同的對比。

在12: 35-37,耶穌先帶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基督是誰?基督是大衛的後裔,有君王的身份。但基督也是主、是神!

因為「基督是主」,以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值得我們留意,需要我們作出抉擇。

第一種態度是vv38-40所描述的那些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裏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一種人表面上是有學識、有地位、受人尊敬,實質上卻是詭詐的、虛偽的。他們不但虛有其表,而且是假裝敬虔。耶穌說,「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

另一種呢?在vv42-44:有一個窮寡婦將兩個小錢投入聖殿的奉獻箱,耶穌看見之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全然獻上,不為自己留下分文,這種信心從哪裏來的呢?會不會是聽道聽得多就有呢?會不會是讀多幾次聖經就有呢?

我相信這一種信心不是單靠聽道、讀經得來的。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唯有將信心實踐出來,那才是真正有信心。這個窮寡婦投入庫裏的不止是兩個小錢,而是她一切養生的、是她整個生命的一切。

值得我們撫心自問,我們的奉獻是怎樣的呢?上次看的經文,有一個人來問耶穌怎樣可以承受永生,耶穌要他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去跟隨祂。今次又讚賞這個奉獻一切的窮寡婦,難道耶穌真是要取去我們所有的嗎?

談到奉獻,我們常常顯得忌諱。大家可能會彼此問候「最近靈修怎樣呢?」有沒有問過你最近奉獻怎樣的?你有沒有問過別人奉獻怎樣的?
我也不會在此問這個問題。因為耶穌在這裏要說的並不是奉獻的問題,而是跟隨的問題。這個寡婦將一切養生都投上,其實是一個跟隨神的態度。是毫無保留、赤誠為主的委身。不是在乎投上多少的奉獻,而是在乎我們的心放置在哪裏。

小結:真信徒
真正被神招聚的選民是怎樣的呢?當然不會是對耶穌有敵意的。但只有善意也不足夠的。人必須認識耶穌是主,並且完完全全的將自己獻上。

III. 對眾人最後的說話(13:34-37)
門徒跟隨耶穌三年多,他們終於認出耶穌是基督了。然而他們仍然不明白耶穌受苦僕人的身份;但時候已經到了,耶穌要踏上受苦之路了。今日神也提醒我們,末後的日子將要來到了,可能也等不及我們是不是預備好了。

在馬可福音13: 34-37,耶穌用了一個比喻來提醒門徒:「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做的工,又吩咐看門的警醒。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36恐怕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警醒!」

我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回來,或是夜晚、或是早晨,任何一個時候都有可能。我們想祂回到來見到自己是怎樣的呢?是不是已經預備好呢?抑或還是在睡着呢?
時間無多了,讓我們把握時間,今天就重新調整自己, 保持與神、與聖靈有親密的聯繫,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全心歸向神,毫無保留的向主委身,忠心跟隨。


回應詩
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深願祢來掌管我心,
主啊,我渴望遵祢旨意而行;
主啊,我願意一生為祢所用,求祢差遣我。
不要任憑我妄行自己的路,
求祢更新我思想、意念所有,
主啊,求祢領我行十架的路,一生不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