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5, 2017

八福之「福」

經文:馬太福音 5: 1-16

引言

感謝主,讓我們這麼快就有機會一起再讀馬太福音。

上一次提到,馬太將耶穌的言行以五個大段落鋪排,每一個段落都是先有一段敘事,接着是一段講論。講論與敘事之間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今日就要開始看第一段講論,就是我們熟悉的「登山寶訓」了。

那麼登山寶訓與我們上次講的有甚麼關係呢?讓我略略回顧上一次的內容,好讓上一次剛好不在的弟兄姊妹有一些了解。如果你上一次有聽又仍然記得的,請你忍耐一下。

主耶穌開始祂在地上的服事的時候,祂先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顯出祂是真真正正的亞伯拉罕子孫。祂又在曠野接受撒但的試探,在各種處境裏面祂選擇倚靠神、順服神、不懷疑神的同在;藉此祂為我們開了一條出路,叫我們可以在面對試探時倚靠神的話語來得勝。祂又呼召人來跟從祂,只要信靠神、跟隨耶穌,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天國子民。然後耶穌的名聲就被傳開了。之後怎樣呢?之後耶穌就開始講「登山寶訓」了。

I. 八福的位置(4:25–5:2; 7:24-27)
在 4:23-25 提到:「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24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著他。」然後在5:1-2繼續描述:「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

所以登山寶訓的聽眾包括耶穌呼召來跟隨祂的門徒,和許多經驗過祂醫病、趕鬼神蹟的人,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或者出於好奇心驅使的人,都來跟着耶穌。對這些人,耶穌一開始講的,是八福。

留意,八福是登山寶訓的開頭。而且我們必須將八福放在登山寶訓的前文後理來理解。所以我們先跳到登山寶訓的結束略略看一看。登山寶訓的結束是 8:1,「耶穌下了山」。那麼下山之前,耶穌在登山寶訓的結尾說了甚麼呢?在 7:24-27,耶穌這樣說:「24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雨淋,水沖,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雨淋,水沖,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明顯地,耶穌說完了這一篇頗長的登山寶訓之後,就呼籲祂的聽眾要以行動來回應。

而我們今日看的八福,在登山寶訓的作用就是預備聽眾的心來作回應。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八福。

II. 八福之福(5:3-10)
我們再讀5:3-10「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在構思今日的講題的時候,我曾經想過叫它做「八福非福」。不過記得學講道法的時候,教授曾經提醒,講題最好不要用負面的句式,於是我將它改為比較中立的「八福之福」。其實我是想告訴大家,八福的福不是我們平常所想的福。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在農曆新年的時候祝人家「八福臨門」呢?但是八福的「福」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福,更不是我們在農曆新年時候祝福別人的福。

(A) 福
首先,八句句子裏面出現的「有福了」的「福」,無論中文的「福」,或者英文的“Blessed”,都有開心愉快、吉利、好的事情的意思。但是明顯地,八福並不是這些。八福的「福」字,應該是「贊同」、「欣賞」的意思。「有福了」就是被讚賞的,是被神評價為滿意的,在神眼中是好的。就是八樣被神看為好的品格。

其次,我們也留意到,八福裏面八次提到「有福了」,但重點並不是那些福,而是有這些品格的「人」,XXXX的人有福了。所以得到神評價為滿意、為好的,是能夠擁有那些品格的人。我們同時也看見,對於擁有這些品格的人,神有獨特的應許賜給他們。

那麼,在神眼中,這些品格是如何地好、為甚麼令祂滿意和讚許呢?

(B) 八福的結構
從結構來說,第一和第八福(v3, 10)所得到的應許是相同的,都是「天國是他們的」,這兩節經文就好像是開關引號,使八福成了一個完整的單元。這一個應許也讓我們明白,八福所提及的應許,必須從「天國」的角度來理解。

同時我們也留意到v6和 v10都分別提到「義」,所以我也將這八福分為兩組,剛好每一組都四種神讚許的品格。

(C) 哪些是有福的人
我們約略看看八福提及哪些品格是神感到滿意的。

第一種是:虛心。虛心,另一個翻譯是「心靈貧窮」。有一些人認為「心靈貧窮」原意應該也包含經濟貧窮的意思。不過無論是在心靈上、經濟上,或其他方面的「貧窮」,我相信不會有人認為是好事。貧窮表示要倚靠別人供給,甚至貧窮指向行乞討飯的生活形態。不會有人喜歡落在這樣的地步,不會有人覺得這樣是「有福」的。

相對於經濟貧窮,心靈的貧窮是不容易看得見的。人即便是落到心靈極度貧窮之中也不一定會表達需要別人援手。尤有甚者,有時候一些人心靈越是貧窮,外表就越裝作堅強,因為正是懼怕讓人看見內裏的貧乏。這種情況有時候我們對神也一樣,心靈裏面明明已經空空如也,但還裝作若無其事,還不斷事奉、不斷的掏空自己。不知你有沒有試過呢?

為甚麼對心靈貧窮的人,神應許「天國是他們的」呢?首先,有別於物質的貧乏,心靈貧窮是一種自覺,如果當事人不察覺、或者不承認自己心靈的需要,別人就算察覺到也幫不了。事實上別人確實是幫不了的,因為心靈的需要只有神能夠滿足。很多時候見到一些弟兄姊妹想要從人身上得到這一種只有神才能夠賜予的滿足,結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心靈貧窮的人,首先必須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貧窮,要願意承認而且尋求神的幫助,並且只能夠單單仰賴神。就是有這種品格的人,天國是屬於他們的。

那麼,心靈貧窮的人是怎樣的人呢?舊約和新約一些經文裏面可以找到不同的解釋。
.聖經將貧窮人與謙卑人相提並論(賽11:4、29:19)
.貧窮的人也與悔罪、敬畏神的人並列(賽66:2)
.貧窮的反義就是自以為富足、沒有缺乏(啟3:17)

由此我們明白,貧窮的人,就是謙卑、看見自己的缺乏,願意承認自己一無所有,來尋求神、單單倚靠祂的人。所以天國是他們的。而且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天國是他們的」這句說話的時態是已經開始了但未完成,並且會持續下去的。就是說,心靈貧窮的人,這一刻天國已經屬於你,並且直至將來也屬於你。

第二是哀慟。神應許「他們必得安慰」。哀慟又是甚麼意思呢?我們又可以從其他的經文找到參考。
哀慟與悲哀、傷心有相同的意思:
.悲哀源於受壓逼、被奴役,神要除去這一切的不義,賜下安慰(賽61:1-2)
.悲哀也源於為別人的惡行而難過,神要藉着醫治和引導,帶來安慰(賽57:18)
.以色列百姓因為得罪神、亡國被擄而悲哀,神應許要救贖他們、安慰他們(耶31: 13)
.悲哀是悔罪的表現(珥2:12)

所以哀慟就是為着自己犯罪而懊悔,或者看見別人犯罪而感到悲傷難過,神應許這樣的人必得安慰,安慰就是從神而來的拯救、醫治、釋放,和赦罪。今日也許這一份哀慟也在我們一些人心中縈繞不斷,因為實際上我們不會不犯罪。更甚的是,我們看見不公義的事彷彿無日無之,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張,混淆視聽的政見、政治化的行政手段,民生的困難卻日益嚴重。我們看見貧窮、看見欺壓,甚至可能我們正是受害者。但我們怎樣回應呢?我們有沒有為着這些事情悲慟呢?抑或已經無動於衷呢?

為甚麼神應許哀慟的人要得着安慰?因為哀慟的人是尋求神的人,他們看見不公義的事情不是抱怨、不是冷漠,也沒有責罵,他們將目光轉向神,所以神賜下拯救、醫治、釋放、赦罪,來安慰他們。

第三是「溫柔」。神應許「他們必承受地土」。這個應許與今日香港的土地問題無關。為甚麼溫柔的人要承受地土呢?我們從詩篇37篇有很豐富的啟廸。

詩篇 37篇很多處讓我們看見甚麼人可以承受地土:
.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v9)
.謙卑人必承受地土(v11)
.蒙耶和華賜福的必承受地土(v22)
.義人必承受地土(v29)
.等候耶和華,遵守他的道,他就抬舉你,使你承受地土(v34)。

讓我們看見,溫柔就是等候耶和華、是謙卑、是蒙耶和華賜福、是義人。不過,我們要再問,為甚麼溫柔就是等候耶和華,又為甚麼溫柔就蒙耶和華賜福?難道粗粗魯魯、粗聲大氣的人就沒有份?我們繼續從詩篇37篇了解何謂溫柔。

整篇詩篇 37篇其實是惡人與義人的對比,義人就是這些等候神、倚靠神,沒有為作惡的心懷不平、沒有嫉妒惡人,更加不會以惡報惡的人。所以,溫柔,不是柔弱無力、不會發怒氣。溫柔是面對惡人當道、不公義、不公平日益擴張的時候,仍然能夠心存謙卑,等候神、倚靠神,因為溫柔的人相信神必定審判惡人、扶持義人。就正如以賽亞書 57:13,神宣告惡人的結局:「風要把他們颳散,一口氣要把他們都吹去。但那投靠我的必得地土,必承受我的聖山為業。」

所以讓我們的目光不要停留在地上,神應許的是祂的聖山,是將來從天而降的聖殿,是神永恆的同在。今日讓我們讀新聞的時候心存謙卑,相信神必定審問惡人,尤其那些妄稱神名字的人,更不會逃得過神的憤怒。同樣,今日求主保守我們作溫柔的人,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要以謙卑等候、倚靠神,相信祂必定施行審判、彰顯公義。

第四是飢渴慕義。神應許「他們必得飽足」。飢渴是身體需要的自然反應。用飢渴來描述對義的渴求,可以看見程度的強烈和逼切。被神看為好、被神評價為滿意的,是對義的渴慕好像身體需要飲食那樣必需和逼切。「義」是甚麼呢?在聖經裏面有不同的意思:最普遍的是行為上合乎神的心意和要求,譬如耶穌受洗時,祂說是「盡諸般的義」。另一個常見的,「義」就是神自己。從神應許「他們必得飽足」,我們可以推斷這裏的「義」就是指神自己。飢渴慕義,就是極度愛慕神自己,如同身體的飢渴極需要得到滿足一樣。而神也應許,凡是這樣渴慕神的,祂要親自成為他們的滿足。

但為甚麼這麼強烈地渴慕神的義呢?在甚麼情況之下人會對神的臨在這麼渴望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沒有,就是覺得嚴重地不足夠,所以渴望。

連繫前面三種品格來看,我們看見當中的關連:當我們為到自己心靈的貧窮向神謙卑尋求,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來自給自足的時候,我們必然會敏銳到自己的罪,也會因為別人犯罪帶來的影響而產生哀慟。在哀慟裏面,不是抱怨、不是冷漠、不是責罵,而是仰望、等候神的安慰。這樣的等候就是溫柔。溫柔的人不會為惡人心懷不平,而是謙卑等候神、倚靠神,所以他們會越來越渴慕神彰顯祂自己,渴慕神快些再來撥亂反正,叫哀慟得到安慰、叫溫柔的人得着神自己成為他們的產業。

某程度上,前四種品格都是在個人層面的、關乎內在生命的。相比之下,後面四種就較多是在人際之間的相處方面。

第五種神讚許的品格是憐恤人。神應許「他們必蒙憐恤」。首先,憐恤人的憐恤對象並沒有特定是哪些人,所以應該是任何人、所有人。其次,就好像前幾種品格所蒙的應許那樣,「他們必得安慰」、「他們必得飽足」,「他們必蒙憐恤」,是誰給予安慰、是誰使他們飽足、是誰賜下憐恤呢?經文以被動方式寫作,是要隱藏神的名字,它是指到神。是神安慰他們、神使他們飽足、是神憐恤他們。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神憐恤。」照這個邏輯,不憐恤人的,他們就會不蒙神憐恤的了!是嗎?大概是的。那麼,我們要憐恤人,以致神可以憐恤我們了。是不是這樣呢? 不是!

撒母耳記下 22:26 有着同一個邏輯:「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這是大衛在他如日方中的時候寫的詩歌,他以為「21耶和華按着我的公義報答我,按着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22因為我遵守了耶和華的道,未曾作惡離開我的神。23他的一切典章常在我面前;他的律例,我也未曾離棄。24我在他面前作了完全人;我也保守自己遠離我的罪孽。25所以耶和華按我的公義,按我在他眼前的清潔賞賜我。26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27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撒下 22:21-27)彷彿神以慈愛待他、以完全、清潔待他是很理所當然的。

但是當大衛來到晚年,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他有了不同的體會,他說:「3以色列的神、以色列的磐石曉諭我說: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4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5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撒下 23:3-5)。大衛在他年輕時候覺得理所當然的「行善蒙福」的邏輯,到他晚年的時候,就是當他經歷了軟弱跌倒、蒙神赦罪之後,他說:「我家在神面並非如此」,他說:「我並非以公義治理人民、我並非敬畏神的」,但是他發現,「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

所以弟兄姊妹,讓我們不要攪錯,「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並不是條件交換!不是我們用憐恤別人來換取神憐恤我們。「憐恤」是一種生命的流露。在馬太福音18章,耶穌說了一個比喻,可以用來解釋。馬太福音 18:21-35,起先是彼得來問:「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然後耶穌就說了這個比喻:一個僕人欠了主人一千萬兩銀,沒有能力償還,主人動了慈心就免了他的債。誰知這個惡僕人,卻將一個欠他十兩銀的朋友拉去坐監。於是主人責備他:「我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vv22-23)總結這個比喻時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v35)所以憐恤人不是覺得對方很慘、很可憐,我們去施憐憫。憐恤是我們體會到神赦罪的憐憫,所以也以憐恤的心饒恕別人得罪我們的地方。

「憐恤人的人……必蒙憐恤」,不是積福、不是布施,不是交換,而是生命充滿了感恩的表現。憐恤人的人是領受了神恩典的人,所以他也憐恤人。

甚麼人會覺得憐恤人是困難的呢?就是那些以為自己得到的是「理所當然」的人,就好像年輕時候的大衛那樣,以為是自己夠敬畏神,所以神賜福給他。不是的!弟兄姊妹,今日如果你返來崇拜、你事奉神、你奉獻,你就覺得理所當然要得到神的賜福,那麼我建議你好好再思想。

在詩篇 130: 3-4 詩人說:「3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4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如果神真的跟我們計,沒有任何人可以站得住,若不是神有赦罪之恩,若不是祂差派基督耶穌成為贖罪祭,若不是基督的寶血遮蓋,沒有人能夠在神面前站立得住。所以求主憐憫,讓我們切實的學習彼此饒恕,以恩慈相待。

第六是「清心的人有福了」。神應許「他們必得見神」。為甚麼心與眼睛有關的呢?值得我們思想。

首先,「必得見神」這個字本身是未完成的時態,表示這個應許要到將來才會實現。意思就是說,今日有一些事情會影響到將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見神。這些事情與我們的心有關的。那會是甚麼呢?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可見心是最重要的,我們要謹慎保護它。從甚麼保護它呢?英文是:protect from what?

「清心的人有福了」,清心是指甚麼呢?詩篇24:3-4提到:「3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4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清心就是內心純潔、不向虛妄、不懷詭詐,這樣的人能夠被神接納,能夠與神會面。

清心的人內心純潔、一定表示他們也是表裏一致。說到表裏一致,我們不能夠不想起耶穌責備法利賽人的七禍,在馬太福音 23:13-32。在那裏,耶穌以七次「有禍了」來數算文士和法利賽人很多方面的罪,其中幾次提到他們如何地虛有其表:
.他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v23)
.他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v25)
.他們又「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v27)
.他們「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v28)

這樣的內在生命,就好像耶穌在6:23所說的「裏頭的光黑暗了」。耶穌說:「22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23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2-23)我們是透過屬靈的眼睛來分辨屬於神的事情。如果只是虛有其表,屬靈生命的實況卻是黑暗污穢的,那麼最終會導致我們的眼睛昏花,看不到光明的神。

當然我們不能夠絕對不犯罪,我們會軟弱跌倒。然而偶爾失腳,和活在罪中是全然不同的生活狀態。我們是不是容許自己長時間地只有外表,沒有實質的生命呢?是不是長時間容許自己心懷詭詐呢?這是才是重點。

第七種品格是「使人和睦」。神應許「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在馬太筆下,耶穌是神親自確認祂是「神的兒子」。而舊約裏面則常常以「神的兒子」來稱以色列人。申命記14:1-2:「你們是耶和華你們神的兒女。不可為死人用刀劃身,也不可將額上剃光;2因為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這一段經文是當以色列人將要進入迦南的時候,摩西最後提醒他們,作為神的兒女,他們要分別,要與別不同。他們要與世界不同,不能夠學效其他人的生活方式。

其他人的生活方式與「使人和睦」有甚麼關係?其他人看見有問題可能會不作聲,免得開罪別人,免得破壞了氣氛。但「使人和睦」並不是息事寧人來造就虛假的和平。「使人和睦」的另一個翻譯是:「締造和好關係」。在沒有和平的環境底下,在人與人的紛爭之間締造和平。詩篇34:14這樣教導:「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要離甚麼惡呢?這位詩人特別指到一種惡。詩篇 34:12-14 是這樣的:「12有何人喜好存活,愛慕長壽,得享美福,13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14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要和睦,有一種事情一定要做的,就是要勒住舌頭。世界的人是,如果不喜歡一個人,就在背後說是非、背後論斷、說壞話。雅各書也教導我們:「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3:2),「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3:6)。所以我們要勒住舌頭,免得播散紛爭。

但是,除了勒住舌頭、不播散紛爭之外,使人和睦、締造和好關係還包括甚麼呢?讓我們從神所喜悅的兒子——耶穌身上來看。當耶穌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時,神親自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因為耶穌樂意活出神的旨意。但當我們看耶穌言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時祂並不能「使人和睦」的。祂更說:「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10:34)。祂說:「36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37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38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10:36-38)。

這樣看,耶穌不但不能使人和睦,有時甚至挑起爭端。所以我們看見,按照神的心意「使人和睦」,難免會因為福音的緣故成為不和睦的人。但正是在這些時候,更要顯出我們是神兒女的生命質素。

而這種素質就是在第八種神覺得滿意的品格上流露出來。就是「為義受逼迫」了,神也應許「天國是他們的」。

我們又看見從第五福開始到第八福,有着一個聯繫:憐恤人的人體會自己是蒙受神的赦罪恩典,所以他們也能夠饒恕別人,以致他們的心裏面有空間與神相遇、被神光照,內心純潔,可以看見屬靈的事情。甚麼屬靈的事情呢?就是「使人和睦」要到一個怎樣的程度。

我們不能夠成為播散紛爭的人,但是按照神的心意「使人和睦」的,難免會因為福音的緣故成為不和睦的人。因為當我們活出福音的真義,我們會使一些人不快,或者我們要犧牲。彼得前書3:13-16這樣勸導我們:「13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14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15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16存着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裏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總有為義受逼迫的人。甚至在今日,在世界的某些角落,為義受逼迫的事也是無日無之,只在乎我們有沒有留意而已。我不會呼籲大家去「受義受逼迫」,因為逼迫會自然地出現。但我們要預備,當逼迫來到的時候,我們要能夠分辨是不是真的「為義受的逼迫」,抑或自己犯罪的結果。讓我們記得,神應許那些願意「為義受逼迫的人」,「天國是他們的」。

結語
「八福」不是我們一般人認為的福。這八種神認為是好的品格,是在神的定義之下才算是好的。神為他們預備的應許,也必須在神的定義裏面才是蒙福的應許。所以八福的「福」,是挑戰我們以怎樣的眼光來看。

如果我們選擇以地上的標準來看,那些際遇根本不可能用「福」字來形容。然而,如果我們選擇以天國的眼光來看,它們的價值就很不同了。

我要暫時停在這裏,餘下的留待下一次再看。

但在我們繼續認識登山寶訓之前,讓我們調校好我們的目光,以天國的永恆角度來作為標準。好叫我們看得清楚。

回應詩
【神是永活全能】《齊唱短歌4》ACM
用鼓樂歌頌,神是永活全能,浩大救恩世上難尋。
用生命稱謝,神是永活全能,活在我心信實到永恆。
歡呼歌唱讓世間此刻知道,當將心意盡變新,
高聲宣講讓世間此刻謹記,神回來時候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