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5, 2018

憐憫與跟隨

經文:馬可福音 10:46-52

引言
大家好!好久不見了!感恩仍然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敬拜!能夠一起敬拜實在是神莫大的恩典。

更加感恩神仍然讓我有機會分享祂的話語。當思想與大家分享甚麼信息的時候,自然地想起對我很大激勵的一段經文。剛才大家讀經的時候也已經知道這是一個醫治的神蹟。雖然大家身體健康、無病無痛,但我仍深信這個信息對大家也有提醒。

I. 一宗簡單的醫治神蹟
(A) 欠缺醫治神蹟的元素
大家剛才讀的經文很明顯是一件醫治的神蹟。一個失明的人,原本在路邊討飯,聽見耶穌來到,於是把握機會爭取得到耶穌的醫治,最終如願以償。

但若說這是一段關乎醫治神蹟的經文,那麼它與其他醫治神蹟的經文有頗多的分別。舉例,我們看馬可福音7:31-37,另一段醫治神蹟的經文。我讀給你聽:「有人帶着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歎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他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這宗神蹟的最後是「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做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巴也叫他們說話。」

這段經文描述醫治的過程,耶穌有很多動作:用指頭探入他的耳朵、吐唾沫抺他的舌頭,還用說話吩咐「開了吧」,然後那人的耳朵就打開了、舌頭也解開了。最重要是這醫治的結果是眾人能夠看出耶穌的身份與別不同。神蹟的結果是眾人能夠看得出耶穌是神,不是普通的人。

反觀10: 46-52醫巴底買的經文,敘述醫治的部分很少,只有兩問兩答:「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要我為你做甚麼?」「我要能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很簡單,甚至沒有動作,那人就醫好了。最明顯是巴底買恢復視力之後並沒有使人認出耶穌的神性。所以這段經文的重點可以說不是關乎醫治神蹟的。

那麼,它是關乎甚麼呢?

(B) 大段落的佈局
要明白它關乎甚麼,我們就要從更大的段落來看。整卷馬可福音只記述了兩個醫治瞎子的事蹟。另一次在馬可福音8:22-26,敘述耶穌醫治伯賽大的一個瞎子。而這兩個醫治瞎子的事蹟又剛好是一個大段落的開始和結束。這個大段落是8:22 – 10:52。
(A) 醫治伯賽大的瞎子(8:22-26)
(B) 耶穌預告祂的受苦(8:27–10:45)
(A') 醫治瞎子巴底買(10:46-52)

兩個醫治瞎子的故事中間夾着的,是耶穌向門徒三次預告祂將要受苦,和門徒三次的反應。我將這三次預告和門徒的反應簡單表列出來:


我們看見耶穌三次預告受苦,一次比一次講得仔細和清晰,而門徒的反應卻是顯出他們的不知所措;而且一次又一次顯示他們還未明白耶穌所預告的是甚麼事情。

而這兩宗醫治瞎子的事件放在這三次預告的前面和後面是有特別喻意的。我們也看看第一件醫治瞎子的事件。馬可福音8:22-26:「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我們看見這次的醫治,耶穌也是有很多動作,但過程不十分順利,第一次醫好了卻看不清楚,第二次才成功。

但是當耶穌醫治瞎子巴底買就很簡單,沒有甚麼動作,耶穌只說了一句話,他就「立刻看見了」。
兩個故事的喻意是,門徒起初不明白耶穌所說的,就好像第一個瞎子起初得了醫治還是看不清楚,但他們應該漸漸地明白過來,到最後「立刻看見了」。

聖經中提到失明或者看見,很多時不是談論眼睛的健康問題,常常是用來比喻屬靈的觸覺。就好像在約翰福音耶穌責備那些法利賽人,他們說自己看得見的,但他們不承認耶穌的神性,所以耶穌說他們的罪還在。(約9:39-41)

那麼耶穌期望門徒看見、明白耶穌受苦的意義,之後要有怎樣的反應呢?就好像巴底買看見之後,就「就在路上跟隨耶穌」,耶穌期望門徒明白了祂的受苦之後,就在路上跟隨祂。

所以這個醫治故事不是一宗神蹟事件叫人認識耶穌的神性。它是一宗呼召事件,叫人立志跟隨耶穌。

II. 一個不簡單的瞎子
明白了這個故事的性質之後,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看看這個瞎子。馬可介紹他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這是他的名字了,是嗎?不是的。「底買的兒子」本身是希臘文,是寫新約聖經的文字,而「巴底買」則是亞蘭文,是當時的人口講的語文,意思一樣是「底買的兒子」。所以從頭至尾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究竟是甚麼。他只是在路邊乞食的「底買的兒子」。

一個沒有名字的人,一個每天坐在路旁討飯的瞎子,他心裏最大的渴望是甚麼呢?

這一日,當他聽見人群的聲音,出於好奇,他打聽發生了甚麼事。當人們告訴他,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他馬上把握着這個機會。他向着人群高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旁邊的人不讓他發聲,也許覺得他妨礙了耶穌的行程,更大的可能是覺得他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乞兒!但是他知道不能夠錯失這個機會,他不理會四周的人的阻撓,他更加大聲地高叫「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然後耶穌聽見了。

(A) 認識耶穌
巴底買雖然被人輕看,被人禁聲,但他卻不是一個簡單的瞎子。他雖然看不見,但他對耶穌的認識可能不遜於門徒。經文描述他對耶穌有三方面的認識。

首先在v47,「他聽見是拿撒勒人耶穌,就喊…」。「拿撒勒人耶穌」是當時的人對耶穌最基本的認識。大家要知道「耶穌」這個名字在當時是很普遍的。然而「拿撒勒人耶穌」就只有一個。巴底買肯定已經聽過耶穌的事蹟,但苦無機會去見耶穌。為甚麼呢?巴底買身在耶利哥,耶穌平常出入的是加利利附近,在北面。兩個地方之間的一段距離,大概是當時一個討飯的瞎子不可能跨越的。所以縱然他聽過耶穌有醫治大能,也沒有機會見祂一面。

巴底買對耶穌第二方面的認識是「大衛的子孫」。當巴底買知道耶穌經過,他要令耶穌注意到他的存在,所以他大聲呼叫。大家試想像當時巴底買的心情。他應該很心急,不可以錯失這個機會。他心裏也害怕,會不會耶穌也像那些「許多人」那樣不理會他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急之下,他呼叫的必然是最直接的,他認為最重要的。

留意,他不是呼叫「拿撒勒的耶穌」,雖然他知道是這位耶穌經過。他呼叫「大衛的子孫」,而且兩次他都是這樣高聲稱呼耶穌。與「底買的兒子」不同,「大衛的子孫」這個稱呼,對於當時的人來說與「基督」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巴底買呼叫耶穌做大衛的子孫,與彼得宣認耶穌是基督(可8:29)可以說是一樣的。

瞎子巴底買對耶穌第三方面的認識,可以在他對耶穌直接的稱呼得知。在v51,當耶穌問他有甚麼要求的時候,他回答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他稱呼耶穌做「拉波尼」。這個稱呼在全本聖經只出現了兩次。一次在這裏。另一次在約翰福音,當抹大拉馬利亞遇見復活的主,她就是這樣稱呼耶穌(約20:16)。根擄約翰福音所說,這句是希伯來話。我們參考其他譯本就知道「拉波尼」的意思不單是「夫子」,而是「我的夫子」。門徒跟隨了耶穌幾年都只是稱呼耶穌做「夫子」(可10:35)巴底買卻稱呼耶穌做「我的夫子」,表示了他對耶穌格外的尊敬,同時也顯示他願意與耶穌有更深入的關係。

弟兄姊妹,不知道你信主多久。但不管我們信主多久,不管我們返教會多少年、信主多少年,更重要的是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有多深。假如我們只是返來聚會,將聖經當是道理來聽聽,卻沒有與耶穌建立關係,沒有讓神的說話改變我們的生命,那麼瞎子巴底買就比我們更看得清楚了。

(B) 認識自己
除了對耶穌有不簡單的認識,巴底買對自己也有深切的認識。

首先,巴底買認識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巴底買是一個坐在耶利哥路旁討飯的瞎子。耶利哥是在耶路撒冷以西,靠近約旦河的一個地方。在耶穌時代,很多猶太人要去耶路撒冷敬拜,又不想踏足撒馬利亞,他們會繞道約旦河,從耶利哥進入耶路撒冷。所以耶利哥是到耶路撒冷必經之路,途人不會少;可以想像討飯的也不會只有一個。在人群之中,在眾多討飯的人之中,為了叫耶穌注意到他存在,巴底買盡力的高聲喊叫。

其次,巴底買認識到自己的需要。他在人群中高呼,卻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但他知道自己的需要必須得到耶穌的幫助,所以即便是許多人責備都不能把他攔住。一個失明的人最渴望得到的當然是恢復視力。所以當耶穌問他:「要我為你做甚麼?」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簡單而清晰。

但是除了恢復視力之外,巴底買還需要甚麼呢?

(C) 尋求耶穌的憐憫
我們再看看巴底買對耶穌的呼求。第一次他呼叫:「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被許多人責備之後,他再呼叫:「大衛的子孫啊!可憐我吧!」然後耶穌問他:「要我為你作甚麼?」

耶穌這一句說話,在不久之前也問過祂的門徒。就是當耶穌第三次預告祂將要受苦,雅各、約翰來跟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做。」然後耶穌問:「要我給你們做甚麼?」他們的回答是要在耶穌的榮耀裏,一個坐在祂的左邊、一個坐在祂的右邊。
我們看見門徒來有求於耶穌,他們以為自己有資格與耶穌同享榮耀。巴底買也來有求於耶穌,他求的是耶穌的憐憫。對比之下,我們看見巴底買比門徒認識耶穌更深。

耶穌到世間來,不是帶來榮耀財富。祂自己也出身寒微。聖誕節期將到,我們很快就會記念主降生的事蹟。祂在一個木匠的家庭出生和成長,祂出生時甚至沒有任何舒適的地方,只可以用馬槽為睡床。門徒跟隨耶穌幾年,可惜他們仍然未明白耶穌到世間來的這個奧秘。但巴底買卻知道耶穌是神所差派來的,他認識神是憐憫的神,他認識到自己需要神的憐憫。

弟兄姊妹,假如你不只是將聖經當作道聽聽就算,假如你是認真地讀經、切實地想跟隨耶穌,我們仍然要問一問自己,我們認識的神是怎樣的神?我們跟隨的主是怎樣的主?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人生經驗影響我們對主的認識。譬如,我們知道無論父母或老師總是對乖的孩子特別喜愛。我們很容易以為天父也是這樣,於是努力表現乖巧,不敢讓人看見我們的缺點,甚至我們不想上帝知道我們內心的黑暗,深怕祂會嫌棄我們。又譬如,許多上司、老闆總是對工作能力高的下屬特別器重,我們會不會也以為自己努力事奉、表現得卓越,自然應該得到神的賞識?雅各和約翰可能就是這樣以為。

其實天父比我們更了解我們,我們信耶穌之前是怎樣的罪人,祂就是按着我們的本相來接納我們。正因為祂的憐憫,知道我們在罪中,祂從高天伸手將我們救拔出來。所以我們不是努力爭取上帝的愛和賞識,而是要竭力倚賴祂的憐憫渡過每一日。

III. 一個不簡單的決定
巴底買就十分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呼求主耶穌的憐憫,然後他做了一個跟隨主的決定。

(A) 從認識到跟隨
一開始時,我說這個醫治故事是關乎呼召的,叫人跟隨耶穌,但這宗呼召事件又與其他呼召事件不大相同。譬如耶穌呼召四個門徒:「耶穌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祂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跟從耶穌去了。」(可1:16-20)又譬如耶穌呼召利未:「耶穌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可2:14)兩段呼召經文都是耶穌招呼人來跟從祂,被呼召的人就起來回應。但巴底買卻很不一樣。

讓我們再讀一次經文:10:46-52「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出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瞎子,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着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耶穌就站住,說:叫過他來。他們就叫那瞎子,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啦。瞎子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耶穌說:要我為你做甚麼?瞎子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巴底買跟隨耶穌的過程與其他呼召事件最不同的是,耶穌沒有叫他來跟從。甚至整個過程是巴底買自己採取主動。他高聲叫喊、他不顧旁人的阻撓,當耶穌說「叫他過來」的時候,他迅速地「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而當他看得見之後,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讓我們注意巴底買的轉變。起初他是「坐在路旁」的,經文結束的時候,他是「在路上跟隨耶穌」了。巴底買是從一個旁觀者成為一個跟隨者。大家可有聽過類似的見證?我讀過不少弟兄姊妹見證,說他們起初是到教會去看看,或者陪伴信了耶穌的丈夫或者妻子返教會;坐着坐着、聽着聽着,漸漸地對耶穌認識多了。有一日當他們也認識到自己的需要、認識到神的憐憫,他們就接受耶穌了。

或者,今日可能你也是在這裏坐着、聽着而已;或者你仍然不太肯定,也許有一些事情你還沒有想通,未能夠做那決定。那麼我邀請你不要只是坐着聽,試試好像巴底買那樣主動認識耶穌多一些。除了返來聽道,我鼓勵你讀一些屬靈書籍,留意一些你看見他生命有不同的基督徒,問問他們,了解一下他們是怎樣經歷神的,看看耶穌是如何改變他們的。我更加建議你自己讀聖經,不明白的可以與其他基督徒討論,讓聖經的教導挑戰你的生活,我深信你也可以經歷神。

(B) 醫好才跟隨?
回來看巴底買的故事。巴底買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跟隨者,是在他經歷了耶穌的醫治之後。也許這也是我們許多人的想法。事實上我也聽過不少類似的見證,因為經歷了神的醫治就信耶穌了。甚至有一些人會跟耶穌說,「如果醫得好我,我就信你了!」

問題是,跟隨耶穌就是為了病得醫治嗎?是為了解決我的難題嗎?我在病假期間聽了不少講道,其中有一位牧者說得好,如果我們有病就一定要神醫好,那麼我們應該人人都好像瑪土撒拉那樣,個個都九百幾歲。但事實是,總有一次是醫不好的。我們認識的人中間也有患重病得不着醫治,但仍然忠心跟隨耶穌的。

我今日介紹一位姊妹給大家認識。她同樣是瞎眼,但她卻得不着醫治。縱然如此,她一生始終都忠心跟隨主。她的名字是 Fanny Crosby (1820-1915),許多人都聽過她的名字。簡單介紹她的生平。她六個月的時候因為眼睛發炎,錯誤醫治以致終生失明。父親更在她一歲的時候去世;家境貧窮,她是由母親和祖母教養成人。15歲的時候入讀紐約盲人學校,學習鋼琴和唱歌。

她從8歲開始已經學習寫詩。從43歲開始寫第一首聖詩歌詞,到她95歲離世,總共創作了至少8000首詩歌。其中不少被翻譯成中文,有一些可能大家都會熟悉,包括:榮耀歸於真神、有福的確據、主凡事引導、安穩在耶穌手中……等等。她寫的歌詞全都是讚美、感恩的詩歌。從來沒有人聽到她抱怨生命。

她其中一首詩歌,英文歌名是“Pass Me Not”(《生命聖詩》206首,中文【求主施恩】)。歌詞重複的一句是:“While on others You are calling, Do not pass me by”意思直譯大概是:「許多人都蒙祢的呼召,不要遺下我」。我覺得就好像巴底買那樣,她積極的呼求主,不要讓她落在救恩之外。除了因為她從小就由媽媽和祖母以基督教的信仰教導,我相信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斷經歷神的憐憫和恩典;從她所寫的詩歌歌詞全都是這樣的意思。

當然,誰不想身體健康、無病無痛!然而,是否跟隨主,與身體是否健康、病患是否得到醫治,可以說是沒有直接關係的。我們是不是願意跟隨主,關係到我們是否看見自己需要主的憐憫。

結語
馬可刻意將耶穌醫治巴底買這件事,放在雅各、約翰要求坐在耶穌左右的敘述之後,成為一個鮮明的對比。

同一句說話,耶穌問「要我為你做甚麼?」雅各、約翰覺得自己值得耶穌的賞識、值得坐在耶穌的左右,巴底買卻是看見他需要耶穌的憐憫、讓他看見。

今日你是在哪一種狀況呢?
你是不是仍然只是路上旁觀者?假如耶穌今日來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你會不會求祂開你的眼睛,能夠認識祂更深,好叫你能夠決定跟隨祂呢?

抑或你已經走在跟隨主的路上了,但原來你是靠自己的努力、想要爭取上帝的愛和賞識。假如耶穌今日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你會不會好像雅各、約翰那樣,覺得自己值得神的器重、配得坐在耶穌的左右?抑或你會求主開你的眼睛,讓你看見主的憐憫是我們唯一的倚靠和仰望呢?

或者你覺得自己兩樣都不是。那麼假如耶穌今日問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你會怎樣回答呢?你要耶穌滿足你心所想的?抑或你會求主開你的眼睛,讓你看見自己真實的需要是甚麼、讓你認識主更深、讓你看見自己需要祂的憐憫呢?

回應詩:
【為何揀選我】
為何祢竟揀選我為我捨身,為何要拯救如此罪人?
為何十架的愛是如此高深?完全猜不透何原因!
為何高天之主會為我犧牲,為何以真愛塗抹淚痕?
為何讓我一信便獲得新生?何等的不配被憐憫。
但我確信神話語的應許,讓我深知所信的是誰!
容我以後順從主,而不後退,來報答祢為我奉上身軀。
自耶穌的真光照亮我的心,便決心要離棄舊人;
唯求奉獻所有並付出一生,傳揚主的恩惠及憐憫。
唯求奉獻所有並隨主一生,傳揚主的恩惠及憐憫。

Monday, April 30, 2018

人間煙火

經文:馬太福音 6:19-34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

今日繼續和大家看登山寶訓。上一次看過真正的敬虔應該是心裏面真誠向神做出善行。今日我們繼續看一個天國子民的生活態度。

今日的經文,馬太福音 6:19-34,相信也是大家熟悉的。很多聖經編印的時候,都加上一個標題:「勿慮衣食」,不知道大家有多少時候可以做得到呢?「不要憂慮」,就好像「不要怕」一樣,並不是說說就做得到的。讓我們看看主耶穌給我們怎樣的幫助。

我們一起禱告。

今日這段經文,我將它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是 vv19-24。

I. 選擇事奉的對象(6:19-24)
(A) 選擇將心放在天上
讓我們先看 vv19-21:「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主耶穌在這裏提到財寶。而且祂設定了兩個收藏財寶的地方:一個是地上,一個是天上,並且祂做了一個很大的對比。將財寶積攢在地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會被蟲咬、會生銹、會被偷竊。三種情況都是在財寶的主人不知道的時候發生的。從這三種情況也可以知道,「財寶」不單指向金錢。它的意思可以很闊:凡是你認為重要的、認為寶貴的就是財寶,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事奉、家庭,或者健康。而這些財寶在地上會因着各種情況受到破壞,價值會貶損,甚至會失去。但如果將財寶放在天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財寶積攢在天上很安穩,不會損壞,不會失去。

很明顯主耶穌將「地上」和「天上」二分對立起來。只可二選其一,沒有重疊的部分。而且看清楚,就會發現這裏不是說「甚麼是天上的財寶、甚麼是地上的財寶」。這裏要說的是:我們要選擇「積攢財寶的地方」,地上呢,還是天上。這麼說,當然要選擇天上了。所以我們要問「積攢財寶在天上」是甚麼意思?

在馬太福音19章描述一個少年人跑來問耶穌,怎樣可以得到永生,當時耶穌叫這個少年人「……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太19:21-22)。就是說,如果「財寶」是金錢產業,那麼將財寶「分給窮人」就是「積攢財寶在天上」了。那個少年人聽見耶穌這樣說,「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不願意將產業分給窮人,他捨不得將財寶放在天上。

但是這裏的重點又不是單單說要如何使用金錢,因為主耶穌隨即在 v21 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如果我們將財寶積攢在地上,我們的心是在地上;如果我們將資產投資在天上,我們的心也是在天上。

主耶穌要我們注意的是我們將心放在哪裏。有一些人可以捐出大量金錢,但他的心卻鎖得緊。主耶穌並不是在乎我們用金錢幫助了多少人,祂要我們注意,我們的心放了在哪裏。地上呢?抑或天上呢?耶穌呼籲我們要選擇「天上」。因為天上很穩妥,不會破損、不會失去。你會不會這樣選擇呢?

(B) 選擇光明的價值觀
然後讓我們看 vv22-23「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驟眼看來,這兩節經文與前面說「積攢財寶在天上」似乎沒有甚麼關係。其實大有關連。

在 v22 的「眼睛」是單數,意思是指我們對事情的「觀點」和「價值取向」。所以「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觀點和價值取向如果是光明的,你的全身就都光明。但如果你的觀點和價值取向是黑暗的,你的整個人就會落在黑暗之中。

與剛才「地上、天上」具有二元對立的特性一樣,眼睛接收的是光明或者黑暗,同樣是二元對立,沒有絲毫的重疊。作為天國子民,我們的價值取向也是清晰二分,而且對立,沒有中間路線、沒有重疊的灰色地帶。我們的觀點和價值取向是黑暗抑或是光明,直接影響着我們選擇將心放在「地上」抑或「天上」。所以我們要調整我們的目光,調整我們的觀點和價值取向,要選擇光明。那麼光明的價值觀是甚麼呢?

(C) 選擇單單效忠神
v24 進一步更清楚地表達:「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

好像今日我們聘請海外傭工,他們一個簽證不可以同時打兩份工。其實這裏描述的是當時的奴隸制度:一個奴隸只有一個主人,沒有雙重效忠這回事。一個人不能夠一方面事奉神另一方面又事奉財利,因為一定會顧此失彼。這裏同樣也是二元對立的描述:惡和愛;輕和重。兩者之間只可選擇其一。

值得我們留意的是,這裏用「事奉」這個字來表達「效忠」的意思。甚麼是事奉呢?我們很多時將「事奉」等同了「做嘢」,事奉是在教會做的事情、為神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會覺得返工是事奉(除非你在教會返工)、我們也不會覺得在家裏是事奉。但我們聽聽保羅怎樣說。保羅在羅馬書 14:8 說:「我們若活着,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所以,事奉不是狹窄地定義說「是為神做的事情」,而是在現實裏面每一天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要返教會打工,而是所有事情都要為上帝而做,整個生命都效忠上帝。

「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我們必須選擇效忠的對象。瑪門也只是一個例子。與效忠上帝二元對立的除了財利,還有工作、玩樂、家庭、健康,或者其他。縱然我們生命中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但我們效忠的對象仍然是只有神一位。選擇將心放在天上,就是選擇專一事奉神,單單效忠於祂。

那麼衣食住行怎樣呢?難道真的要「不食人間煙火」嗎?

II. 調整自己的目光(6:25-30)
第二個段落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看 6:25-30:「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留意 v25 一開頭的「所以」,告訴我們,這個段落是承接着前面的討論,我們要選擇將心安置在天上,而不是地上。我們要調整我們的觀點和價值觀。我們要選擇效忠神而不是地上的瑪門。「所以不要憂慮」,因為如果我們憂慮,那些我們擔心的事情就成為我們效忠的對象,我們就會覺得所擔心的事情是最重要,我們就會將心放置在地上。所以,「不要憂慮」是一個眼光的轉向,是一個觀點和價值觀的調整。

但是,談何容易呢?

(A) 兩個例子:天父看我們重要
是不容易的。所以主耶穌用了兩個例子來勸勉當時的門徒和我們。

第一個例子是天上的飛鳥(vv25-27)。耶穌說「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不是憂慮好不好食,而是憂慮有沒有得食。也許你今天也落在這樣的憂慮之中,願主看顧你。但主耶穌叫我們看天上的飛鳥,祂是要我們將目光從地上轉向天上。飛鳥沒有固定的工作、不耕種、不收藏,牠們卻不會饑餓缺乏,因為天父供應牠們。何況,憂慮對於生命沒有幫助。事實上,生命的長短是不由人的。生命的無常,也不是憑我們的憂慮可以控制的。所以與其憂慮,不如相信天父的信實。

第二個例子是野地的百合花(vv38-30)。「不勞苦、不紡線」,百合花的美麗卻連所羅門的榮華也比不上。若說百合花太艷麗了,那麼看看野地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同樣是稍縱即逝的生命,神卻都給它們各有不同的美麗。

吃喝穿衣是生活最基本、最基本的需要。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草,兩個例子的共通點是:它們的基本需要都得到天父的供應和照料。你可能馬上會反駁,「那怎可以相比?衣食住行,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草都沒有住和行的困難啊!」是的。耶穌沒有提到樓價飊升,沒有說到鐵路票價只加不減。但聖經沒有寫,不表示神不知道。我們當然不可以與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草相比,因為主耶穌說,我們「比飛鳥貴重得多」(v26)。祂說:野花野草,天父尚且照料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不要小信!

(B) 我們常看見不重要事物
天父看我們是貴重的,那麼我們看甚麼是貴重的呢?

耶穌說:不要為了「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些生活基本的需要憂慮,因為有另外一些事情比起吃喝穿衣更重要。耶穌說:「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v25)兩個問題都是修辭的設問句,預設了答案是「是」。「生命不勝於飲食嗎?」是的,生命是比飲食更加重要。「身體不勝於衣裳嗎?」是的,身體是比衣裳更加重要。不過有趣的是,兩樣更加重要的,卻都被掩藏起來,我們只看到飲食,卻看不到生命,我們只看到衣裳卻看不到身體。我們的目光若注意了事物的外表,就會看不到其中更重要的真實。

不要因為生活需用的缺乏而看不見生命的實況。上個星期五我們剛剛完成了證書課程的一科【靈修操練】。在幾次課堂裏面,我們一起來到主面前,學習安靜,學習聆聽神簡單的安慰和鼓勵,學習領受祂的愛。預備講章時想起這個課程,因為想到我們常常被忙碌和壓力的外表遮蔽,看不見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休息。香港人近年越來越普遍用旅行來解決工作壓力的困擾。我們每逢放假必然往外衝。哪怕只是三數日都不能夠沒有地方去。我們只看見自己很大壓力很疲倦需要放假,卻沒有看見內裏真正的需要是歸回在神裏面的安息。同樣地,我們很多時只是捨末逐末的追求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卻沒有看見自己屬靈生命的貧乏饑渴,忘記了我們的心只有放在天上最是穩妥。

(C) 調整我們的目光
讓我們調整我們的眼睛,選擇光明,以致我們能夠為自己的生命作正確的選擇,不是追求「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得到滿足,而是選擇正確的觀點和價值取向,選擇對神專一效忠,選擇將心放在天上。

III. 因信靠放下憂慮(6:30-34)
其實除了吃喝穿衣這些基本的需要之外,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的憂慮。憂慮兒女的成長升學,憂慮父母的衰老退化,憂慮事業前途,憂慮家人信主……等等。我們不能夠否認這些我們掛心的事情確實不少,也很重要。「不要憂慮」,談何容易呢?

或者我們先想一想憂慮是甚麼呢?簡單來說,憂慮是「憂愁和擔心」,是對於一些事情感到不確定、不能掌握因而產生一種負面情緒,而且揮之不去。

那麼主耶穌又怎樣看憂慮呢?

讓我們讀馬太福音 6:31-34「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首先,主耶穌說憂慮是「外邦人的」。記得上一次看主耶穌教導我們怎樣禱告的時候,祂也是這樣說。祂說:「不要像外邦人…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的父早已知道了」(6:7-8)在這裏,耶穌同樣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vv31-32)外邦人不認識神,所以他們會憂慮。我們已經認識神的,就知道天父看我們極為寶貴,我們需用的一切祂已經知道。我們可以不憂慮,只要我們相信天父知道我們的需要,相信祂會供應、會照料我們。

我們可以不憂慮。第二個方法是將目光轉向。v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不錯,「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或者其他我們掛心的事情是很真實的,可是如果我們的眼目只是看見這些,我們會漸漸地以為它們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調整我們的觀點和價值觀,看清楚甚麼是更加重要。「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些是地上的,「他的國和他的義」是天上的。我們要選擇將我們的心放在天上。

我們可以不憂慮。第三個方法是好好的在今天生活。v34「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是了。」可能有一些人聽見這句經文會覺很「很灰」:每一天都有難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今天不用為明天憂慮,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前一陣一位著名的導演分享他在事業的高低起伏之後的感悟。他說:「明天總比昨天好!」無疑這是他經歷人生之後的智慧。但我們認識神的人,是因為相信天父連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草都供應照料,所以儘管「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但是「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無論怎樣的困難,靠着主一步一步的走過,一天一天的完成。

當我們能夠對天父有這樣的信靠,不將眼光停留在這時這刻的缺乏,而是相信每時每刻供應和照料的主,我們就能夠正確地選擇生命的優先次序,我們也能夠將心安置在天上,能夠專一事奉主、安穩地活好每一天。

結語
最後,我們當然不是催眠自己,忘記「明天有明天憂慮,一天有一天的難處」,但我們卻可以每一天不斷檢視自己的眼睛有沒有昏花、省察自己的價值取向,挑戰自己:

今天,甚麼是我的財寶?
今天,我的財寶積攢了在哪裏?
今天,我有沒有為主活好?

不要憂慮是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我們信得過神的供應照料,只要我們將最寶貴的投資在天上,只要我們願意單一效忠神,為祂活好每一天。


回應詩:
【獻上今天】
掌握今天,讓這天作奉獻,
為那永活國度快將再臨這地面,
要珍貴這一天,盡心思意志,
努力承擔主所告知。

掌握今天,盡發揮作奉獻,
懷着畏懼戰慄,意專心誠無雜念,
人熱誠心志堅,主必施愛眷,
且賞賜天上大榮冕!

將身心相獻,態度純一真摯,
應堅守信心、愛心,不敷衍,
天天皆相獻,困倦毫不抱怨,
要竭盡全力付上永不變。

Friday, March 30, 2018

我曾捨命

2018 受苦節崇拜


序樂(安靜)


詩歌:【從榮耀降臨】
1.從榮耀降臨,永遠奇妙福音,我神我主降臨,耶穌是祂聖名。
生在馬槽裏,世人看為客旅,在世受盡悲傷,流淚,飄零。

2.主卑微順服,使我們得救贖,雖在黑夜茫茫,毫無半點指望,
但慈悲上主,甘願離榮光處,降世救贖我靈魂免滅亡。

3.主甘心樂意,道成血肉身體,取了世人樣式,顯明隱藏美旨。
榮耀的奧祕,加略山的燔祭,自有永有的神偉大無比。

副歌:我何等愛主!何等崇拜主!我生命亮光,我的一切!
宇宙大主宰,成為我救主,神一切豐盛,全在主裏。


詩歌:【真神羔羊】
上帝兒子聖潔無瑕,竟被差遣離天座位,
踏上塵土罪惡世界,甘願成為神的羔羊。
真神羔羊,寶貴羔羊,我深愛慕聖潔羔羊,
求祢寶血來洗淨我。耶穌基督真神羔羊。


讀經:〈馬太福音 20:17-24; 26:31-35)
20:17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對他們說:18「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19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

20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21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22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說:「我們能。」23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24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

26:31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着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32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33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34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35彼得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詩歌:【彼得】
1.從前自問決意要跟隨,願意將家園撇下;
曾言道「願意替祢捨命,面對逼迫也不怕」。
無奈當祢被捉那日,唯獨我不敢將祢認作我主,
更向天發誓「不相識」,逃避眾兵丁,心裏亂如麻。

2.從前自負我決不分離,未怕身邊人笑罵;
黎明漸近我聽見雞啼,熱血的心被擊打。
自責怎會如此不堪,含淚滿眶,心中悔恨倍增,
是我竟會如此不堪!難面對主,請寬恕我吧!


信息〈一):門徒的不知道
引言:
近年有一些釋經著作用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門徒與主的關係,特別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的這事件。這個新的角度引導我們體諒彼得的軟弱,體諒門徒在危急的情況下,因心裏恐懼而四散逃命,就算是彼得不認主也是情有可原的。當然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軟弱,我們很難苛責別人。但在體諒的同時,我們還是可以多一點反省,多一點領受。

(A) 雅各、約翰
讓我們先看看雅各和約翰,在馬太福音 20:17-24。

經文一開首就說「耶穌上耶路撒冷去」(v17)。在馬太福音,這是耶穌出來傳道之後第一次上耶路撒冷。這樣敘述也回應了 16:21,祂第一次預言自己受害,說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然後我們看見耶穌要將十二門徒帶到一邊才可以與他們說話,相信當時簇擁在耶穌身邊的人必定很多。這些前行後隨的人當中,可能有追隨着想聽耶穌教導的,相信有不少只是想來湊湊熱鬧的。

耶穌將門徒帶到一邊,告訴他們自己將要遭受的待遇。這次是耶穌第三次預告自己的受害。三次的預告,一次比一次清晰,而門徒的回應就三次都不一樣。我們來約略看一看。

第一次預告在 16:22,當彼得宣認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之後,耶穌「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當時,彼得拉着耶穌,不認同祂要這樣受苦。

第二次預告在 17:22-23,「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當時門徒「大大地憂愁」。

第三次預告就是 20:17-19,耶穌起程上耶路撒冷去,正式面向祂的受苦。這次也是祂正式預告自己要接受十字架的刑罰。祂說:「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今次,門徒的反應是:雅各、約翰的母親來為兩個兒子請求耶穌,讓他們坐在祂左右兩個重要的位置上。而其他門徒就惱怒他們兄弟二人。

首先我會問,為甚麼雅各、約翰在這個時候會提出這個請求呢?很沒有同理心吧!(耶穌剛剛才預告自己要死了!)不是時候吧!我相信他們正是覺得這是適當的時機。耶穌開始上耶路撒冷了。耶路撒冷一直以來是猶太人的宗教、政治中心。耶穌上耶路撒冷,結合百姓對耶穌的擁護、景仰和追隨,門徒心裏會估計耶穌要去起義、幹一番事業了!而且在馬太福音 19:27-28 裏,彼得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甚麼」的時候,耶穌說:「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跟從祂的人] 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耶穌上耶路撒冷去坐祂榮耀的寶座了,此時不提出這個請求,更待何時呢!

然後我也會問:為甚麼雅各、約翰這麼肯定自己坐得上耶穌左右的位置,以致他們夠膽提出這個請求呢?我相信,雅各、約翰是有某程度的把握才會提出這個請求。事實上,他們確實不是普通的跟隨者!他們是撇下父親、放棄家業來跟隨耶穌的啊!他們是最接近耶穌的三個門徒之中的兩個啊!他們有份見證耶穌在山上變了形象、看見摩西、以利亞來與耶穌說話的啊!他們是為主大發熱心,想吩咐火從天降來懲罰那些不接待耶穌的撒馬利亞人的啊!他們覺得自己不是普通的信徒啊!他們覺得自己有資格向耶穌提出,將來坐在祂左右兩個重要的位置上的。

但是耶穌說,他們不知道自己求的是甚麼。

雅各和約翰仍然未明白耶穌的受苦,他們仍然用人間「成王敗寇」的價值觀來思想耶穌的工作。耶穌反問他們:「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在客西馬尼園,耶穌禱告也曾經求父「叫這杯離開」祂。這杯不是醇釀美酒、不是清泉甘露,這杯是苦杯。我們一般將這杯聯繫到耶穌後來所受的苦待,和祂在十字架上被釘死。但我們也知道,在舊約先知書裏面,「杯」常常被用來比喻神的忿怒、審判和刑罰,是「耶和華手中忿怒之杯」(賽 51:17),是「令人驚駭淒涼的杯」(結 23:33)。是耶穌承擔了世人因犯罪招致的神的忿怒,是祂被神擊打苦待的杯。耶穌說,這杯雅各和約翰都要喝。不過這個時候的雅各、約翰還沒有知道那杯有多苦,因為他們還沒有知道耶穌的受苦是為了承擔他們的罪孽。

耶穌說,雅各和約翰不知道他們所求的是甚麼。

雅各和約翰仍然用人間的價值觀來思想神的國。人間的想法是「人望高處」,位高權重自然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人間的想法是「成王敗寇」,要主動出擊,要積極爭取,要「爭」,要「贏」。但耶穌說:不是這樣的。祂說:「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天國裏面重要的位置不是爭取得來的,不是多勞多得的,不是論功行賞的,而是「天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甚至我們不一定知道甄選的標準是怎樣。

當雅各、約翰以為自己經歷過一些特別的屬靈經驗,有過一些深刻的信仰經歷,是「非一般的不平凡信徒」的時候,耶穌告訴他們,神的標準不是這樣。

(B) 彼得
接着我們看看彼得。經文是馬太福音 26:31-35。

當耶穌與門徒吃過逾越節晚餐之後,就出來往橄欖山去。在路上祂預告門徒都會因祂的緣故跌倒。耶穌知道自己被捉拿的時候門徒會四散,所以祂預先告訴他們,原意是安撫他們,免得他們灰心挫敗。但是彼得不認同。耶穌說「你們都要跌倒」,彼得說:「不要說“你們”,他們會跌倒,我一定不會。」然後耶穌再準確一點對彼得說:「今夜雞叫以先,[彼得] 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仍然堅持「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

我們又來問一問,為甚麼彼得那麼肯定自己不會跌倒、不會不認耶穌呢?

彼得不是泛泛之輩。如果雅各、約翰不是普通的跟隨者,彼得更是有着獨特的屬靈觸覺的門徒代表。先不說彼得是放低自己的事業跟隨耶穌的第一批門徒。耶穌在山上變像、與摩西和以利亞傾談,彼得也有份在場見證的。

而且彼得的屬靈經歷比起其他十一個門徒也是特別豐富的。我們記得有一次當門徒在大風大浪之中掙扎搏鬥的時候,耶穌在水面上走過來。彼得是唯一一個敢嘗試學效耶穌行在水面上的;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總算是踏出了在水面上(太 15:28-31)。還有一次,當耶穌問門徒「祂是誰」,彼得是最快宣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的,當時耶穌還稱讚他是有福的,說是「天上的父指示」他這樣回答的(太 16:16-19)。當然,我相信彼得對耶穌是真的有着強烈的忠誠和敬愛,所以我們無需要懷疑彼得說「就是必須和 [耶穌] 同死,也總不能不認」祂的時候,是誠實無欺的。

然而,彼得不知道他對耶穌的使命始終沒有足夠的認知。當耶穌第一次預言自己要受苦的時候,彼得是第一個回應的。他拉着耶穌,「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有釋經學者告訴我們,彼得「勸耶穌」的這個「勸」字,有責備、教訓的意思。驟然聽到耶穌預言要受許多苦、要被殺,彼得第一個反應是不認同耶穌要這樣做,他嘗試阻止耶穌這樣做。然後耶穌責備他只體貼人的意思,不體貼神的意思。我相信彼得之後會很努力嘗試明白耶穌的意思;畢竟被耶穌斥責為「撒但」並不是一件好受的事。但是到這一刻,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到了,彼得是不是已經明白了耶穌的受苦呢?我相信還沒有。因為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的時候,彼得還拿出刀來反抗(約 18:10)。

除了不知道耶穌的使命,彼得不知道的還有他自己。耶穌被捉拿的那一夜,在雞叫以先彼得真的三次不認主了。從他事後的痛哭(太 26:75),我們不應該懷疑他的真誠,他真心的後悔,感到自己辜負主的厚愛。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他不知道自己。他以為自己與主那麼接近,他以為自己的屬靈經歷那麼豐富,他以為自己比別人更忠心、更能夠持守信仰,但他不知道在軟弱、害怕裏面,自己同樣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C) 小結
彼得、雅各、約翰三人是十二個門徒之中與主最接近的。耶穌一些特別的服侍也只是帶着他們三人,所以耶穌在山上變像,他們在場,也有份見證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傾談。他們也見證過耶穌叫睚魯的女兒死而復生(可 5:37-42)。而他們三人亦自覺比其他門徒有更多機會見證主的大能,有更多機會見過主的榮耀。但對於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他們卻仍然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主耶穌的受苦是神命定的,以賽亞先知預告說:「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賽 53:10),所以耶穌的死是救恩計劃的核心,只有藉着祂的死,我們的過犯才得以塗抹,神的忿怒才不致臨到我們身上。

其次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軟弱。雅各、約翰以為自己對主熱心、與主親近,有不平凡的信仰經歷,他們自覺配坐在重要的位置上。但當他們說要吩咐火從天降的時候,主卻責備他們沒有憐憫的心。他們以為抓着時機就可以搶先得到耶穌的答應,主卻說父有另一種標準和方式。他們不知道自己跟隨了耶穌三年多,他們的想法仍然與神有很大的距離,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軟弱、自負正是攔阻他們被神重用的原因。

至於彼得,他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他這樣說,將其他門徒踩下去、將自己抬高,自覺比別人更優勝,卻不知道自己跟隨耶穌三年多,仍然不知道主的心意。當捉拿耶穌的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他方寸大亂,在驚惶失措之下,他所作的比其他人更軟弱。

但我們怎可以苛責雅各、約翰,和彼得呢?我們各人在跟隨耶穌的路上無論或長或短的年日,我們知道主的心意嗎?我們知道自己的罪嗎?我們不會作犯法的事,但我們有沒有留意自己的心呢?裏面有沒有自覺比別人更熱心,更忠誠、更勤勞、更盡心?有沒有自覺比人優越?甚至比別人更屬靈?有沒有一些驕傲自負要對付呢?

讓我們有一刻安靜,撫心自問:在信仰路上,我們對神的經歷和體會,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對祂的認識,有沒有令到我們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實況,原來與主的心意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求主察看、憐憫、赦免。

.......

詩歌:【我曾捨命為你】
1.我曾捨命為你,我血為你流出,
救你從死復起,使你罪過得贖。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你捨何事為我?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你捨何事為我?

2.我離父家天庭,撇下榮耀寶座,
來此暗世塵瀛,飽嘗孤單漂泊。
為你、為你天家曾捨,你捨何福為我?
為你、為你天家曾捨,你捨何福為我?


讀經:〈馬太福音 26:36-46〉
36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禱告。」37於是帶着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38便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儆醒。」

39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40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睡着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儆醒片時嗎?41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42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43又來,見他們睡着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44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45於是來到門徒那裏,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46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


詩歌:【十架路】
1.耶路撒冷一清早上,嘈雜滿佈大街小徑,
那裏耶穌被押逐,解往加略山。
頭上戴有荊棘標號,承受你我罪污傷痛,
血染黃沙淚染地,主愛難領略?!
誰能明白祂捨身的愛?誰能看透祂心中的事?
釘身十架被咒罵玩弄,尚掛念人性惡孽!
誰能明白祂捨身的愛?誰能看透祂心中的事?
天使靜看十架,難明瞭在世上何故捨身?

2.前後滿有鞭傷苦害,泥汗滿背,淚乾心碎,
眼見刑兵夾兩面,解往加略山。
沿路縱有歡呼指罵,殘酷冷眼像針般刺,
更痛耶穌亦接受,主愛誰領略?
為贖眾罪,流盡血,受痛苦捨身。
誰能明白祂捨身的愛?誰能看透祂心中的事?
釘身十架讓救贖完成,讓我罪除去枷鎖。
誰能明白祂捨身的愛?誰能看透祂心中的事?
基督大愛沒法盡言明,但我願常記念、讚美!


詩歌:【我是誰】
我是誰,滿身是罪;我是誰,能讓祢深愛?
為我捨尊貴,降卑忍受痛苦?
我是誰,滿身是罪;我是誰,能讓祢深愛?
為我甘願忍受如此侮辱?
主啊,我不明!主啊,我不懂!
被壓傷祢被懸掛木頭上,犧牲各各他!
主啊,我不明!主啊,我不懂!
為我竟付重價捨性命!主啊,我是誰?


詩歌:【默念主恩】
1.神為我釘木頭上,無盡痛苦願承受,
血為我流出,你血為我流出,我默然念記主恩典。

2.神為我捨命壇上,來換我得享永生,
眾罪債還清,我眾罪債還清,我默然念記主恩典。


信息(二):耶穌的捨命
引言
「誰能明白耶穌捨身的愛?誰能看透耶穌心中的事?」「人算甚麼,神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神竟眷顧他?」(詩 8:4)連「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 1:12)。門徒不知道。我們又是否明白呢?

(A) 耶穌的順服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我們不會陌生。但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領會呢?

主耶穌知道這一晚祂將要被捉拿,祂知道一直以來預備自己要承受的事情終於來到了,聖經描述祂「憂愁起來,極其難過」,祂也形容自己「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我們所信的耶穌既是神,也是人。祂有着完全的神性,也有着完全的人性。祂與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有憂傷難過,也會有驚恐害怕的體會。面對迎面而來的十字架,耶穌以人的感性來承受。然而,最大的憂傷,並不是來自肉體的痛楚,和掛在十字架上的羞辱。

第一次禱告,耶穌懇求天父,「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v39),第二、第三次,祂的禱告是「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們看見耶穌面對將要被釘十字架,祂的禱告不是關於十字架,而是關乎祂將要承受的「杯」。

剛才說過,「杯」在先知的信息裏面一直是比喻上帝的忿怒、審判和刑罰。想到要承受這杯使耶穌也憂傷難過、害怕、驚恐起來(可 14:33)。神忿怒的杯是怎樣的呢?

當主耶穌被掛在十頭上,祂說了七句說話,中間的那一句是:「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 27:46)耶穌承擔着全人類的罪債,在十字架上經歷被神離棄的痛苦和黑暗。是這種離棄,令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 22:44)。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像到呢?

然而耶穌並不是被逼飲這杯。祂的禱告雖然顯出祂的害怕和難過,甚至求父「叫這杯離開」,但祂接着就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v39)。祂又說:「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v42)。縱然想到將要承受的是極大的刑罰、是與神分離的傷痛難過,耶穌仍然尊崇天父的旨意,仍然甘心順服,捨身完成救贖。

(B) 耶穌的降卑
與門徒的自負、自高相比,主耶穌的順服,更顯出祂的謙卑。

腓立比書 2:5-11 是一首詩歌,學者們相信是當時在信徒之間流傳的: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6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8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9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10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11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這首詩歌很細緻地描述了耶穌的謙卑。祂原本擁有神的本質,與神有同樣的地位、有相同的尊榮,但祂沒有運用跟神同等的權柄。相反地,祂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祂自願成為卑微,順服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這種羞辱的刑罰之上。

我們很容易將耶穌的順服想成理所當然,甚至誤會,以為天父的地位高過耶穌,所以耶穌一定要服從。但這首詩歌讓我們知道,耶穌是刻意放下自己原本擁有的權柄和權利,甘心樂意地選擇遵從父的心意,祂成為人,承擔人的罪債,在十字架上承受神的震怒、與親密的父神分離。所有這些都是耶穌主動的選擇,正如祂自己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約 10:18)。

所以祂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掙扎,不是祂與天父角力,不是祂不能夠說服天父、不是天父忍心不應允耶穌的禱告。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祂與自己內心的驚恐和害怕角力,是祂說服自己選擇遵行父的旨意,是祂甘心捨己。

對比彼得在恐懼中不認主,耶穌以謙卑順服來勝過內心的驚惶。對比雅各、約翰憑自己去爭取坐在重要的位置,耶穌以甘心順服來得着神將祂升為至高的尊榮。

耶穌降卑捨命也為跟隨祂的人留下了效法的步履。

腓立比書 2: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當中的「你們」原本是指收信的腓立比信徒。儘管保羅在腓立比書展示了最多的喜樂和滿足,我們看見腓立比教會裏面仍然有一些人際關係的張力。在腓立比書第 2 章一開首,保羅勉勵腓立比的信徒:「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 2:1-4)

很明顯的,腓立比信徒之間的同心出現了困難,可能源於有一些人不能夠謙卑,看自己比別人優勝,或者群體當中有貪圖虛榮的人,有人只顧自己的事,或者有人用某些方法為自己爭取好處。所以保羅勸勉他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v5),要學效主的謙卑、順服,和捨己。

保羅對腓立比信徒的勸勉,對我們又有怎樣的提醒呢?其實無論是門徒,即使與主十分親近的門徒,或者是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或者我們自己,主謙卑捨己的這條道路也是我們要跟隨的道路。但是,不分身分、性別,也不管是古時或是現代,人的罪性都是不變的。我們總是很容易覺得自己比別人優勝。我們總是很容易忘記自己其實有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主的計劃、不知道自己的軟弱黑暗,我們不知道人家的苦衷,不知道別人的難處,我們不知道事情發展的遠因,不知道神的手在攔阻在推進。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不知道的其實很多,以致我們會作出判斷、會發出批評,在群體之中做成分化、產生猜忌。或者我們會跟從自己的想法,憑着自己的意思去行。

唯有當我們能夠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無知,神就能夠在我們生命裏面動工。

結語
記得少年的時候,聽過有一位屬靈前輩祈禱時提到「主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但他沒有詳細說下去,於是令到我思索了一陣子:「主耶穌為我成就了甚麼呢?是不是就只是十字架?信耶穌、得永生?」那個時候當然沒有想出甚麼來,漸漸地也不了了之。

預備今次信息的時候,讓我再次想起這個問題,彷彿為自己找著了答案。主耶穌為我們成就的固然是十字架的救恩,然而祂釘身十字架不但要為我們承擔神的震怒、不但要為我們付上贖罪的代價,祂更是以降世為人、順服捨命,為我們開展謙卑的模範。

不是好像門徒那樣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以為自己的信仰經驗、經歷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效法主耶穌那樣,主動放下自己的權柄、權利,甘心捨己,成就父的心意。

我相信,自有人類以來、謙卑應該是最難學得成的功課。求主憐憫我們,求聖靈光照我們。讓我們看見自己要放下的是甚麼,要捨棄的是甚麼,好叫我們能夠選擇走謙卑順服的路。

.......

詩歌:【我曾捨命為你】
1.我曾捨命為你,我血為你流出,
救你從死復起,使你罪過得贖。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你捨何事為我?
為你、為你我命曾捨,你捨何事為我?

2.我離父家天庭,撇下榮耀寶座,
來此暗世塵瀛,飽嘗孤單漂泊。
為你、為你天家曾捨,你捨何福為我?
為你、為你天家曾捨,你捨何福為我?

4.我從天庭父家,謙卑屈尊降下,
帶來完備救恩,並我寬容憐憫。
向你、向你厚恩曾施,你將何物獻我?
向你、向你厚恩曾施,你將何物獻我?


默禱(休會)

Sunday, February 25, 2018

敬拜.上天下地

經文: 啟示錄5: 1-14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感恩我們又可以相聚、一起敬拜。

今日是「敬拜主日」。大概兩三年前開始,我們定了每年有一個主日是「敬拜主日」,盼望藉着信息分享,我們可以更多明白關於敬拜的真理。所以關於敬拜的事情,大家在這幾年裏面應該聽了不少的了。譬如,我們聽過崇拜與安息的關係,我們聽過要以生命來敬拜,又聽過關於敬拜的何人(WHO)、為何(WHY),和如何(HOW),還有真實的敬拜者要有怎樣的生命。

我構思今日的信息的時候,也思想:可以說甚麼呢?當然我可以給大家一些敬拜的定義:敬拜是稱頌神的性情、是記念基督的救恩、是經驗聖靈的工作、是預嚐屬天的豐盛、是對神的回應……等等。但這些大家可以從書本上,或者簡單地上網「谷歌」一下就可以找到。

或者我可以跟大家瀏覽聖經裏面舊約、新約關於敬拜的經文,說說敬拜是獻祭、是歌頌、是事奉、是聖徒相通……等等。但這些開個證書課程可能比較合適。

更重要是,知道了這些對今日的我們有甚麼意義呢?或者問: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有一些人會覺得,敬拜的主角是神,人不應該想自己在敬拜當中有甚麼得着。也是對的。所以聽見有人批評今日一些詩歌是「自我中心」、「不合聖經真理」等等,有時我也認同。

不過如果將敬拜完完全全地只歸於神,說人在其中沒有甚麼可得着的,那麼人在敬拜中的參與又有甚麼意義呢?天軍天使不是比人類更懂得敬拜嗎?我想,既然神讓人在敬拜中有份參與,祂必然有美好的心意。那麼,我們就可以問,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了。

這樣就讓我想到啟示錄。

啟示錄是一卷特別難解的書卷,除了因為它裏面有許多奇怪的異象之外,也因為它被安排在全本聖經的最末,又提及末世和天上的事,所以歷代以來在教會裏面有不少南轅北轍的詮釋和見解。但讓我想到以啟示錄來分享「崇拜主日」,是因為經文對敬拜的描述。「敬拜的場景」可以說是啟示錄裏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剛才大家讀的一段經文是最主要的一段。

I. 啟示錄中的敬拜
在進入去看經文之前,我想跟大家先了解啟示錄的寫作背景。看看當時是怎樣的世界,以致神感動約翰寫下這樣的一卷經文。

(A) 背景世界
啟示錄是在主耶穌升天之後、大概第一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寫成的。當時教會已經在羅馬帝國發展開去。

經文的背景世界可說正是羅馬帝國的世界。宗教方面,羅馬帝國奉行多神信仰,特別是君王崇拜,基督徒只敬拜一位神,不會參與其他的敬拜活動,故此教會一直受着羅馬王帝的逼迫,也被一般的百姓所排擠。在啟示錄6:9-11就是描述備受逼迫的信徒向主呼求伸冤。第2、第3章寫給七教會的書信也有不少描述。

除此之外,當時羅馬帝國內部的貿易、民生、社會制度等情況也或多或少在經文裏面反映出來。譬如在啟示錄18:11-13提到有各式各樣的貨品從各地進口到羅馬。從一些資料我們知道,當中包括黃金、穀物、香料、陶器、絲綢等等;而出口這些貨品的地方包括不列顛、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北非、中國等等。頻繁的貿易活動帶來豐富的物質,同時也帶來奢靡的生活態度,和金錢掛帥的價值觀。

此外,羅馬帝國也有明顯的階級分界。最上層是地主,次一等是商旅、富人,然後是自主的農民、軍兵等等羅馬公民。下游的是自由人,主要是回復自由身的奴隸,他們會成為個體戶受僱在田園裏面工作,或者作秘書、教師等等。最下層是奴隸。貫串在這個階級制度之間的是一種稱為「庇護制度」的潛規則:下層的人可以透過提供服務,或者金錢利益,換取向上流動的機會。(「千夫長說:我用許多銀子才入了羅馬的民籍。保羅說:我生來就是。」徒22:28)上層的人也可以向下層的人提出要求,換取對他們的提拔。在這個運作底下,上層階級有較大機會更上一層,而越接近下游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就越渺茫。所以「跨代貧窮」「輸在起跑線」等等狀況,在羅馬帝國已經是很真實的了。但是在第2章,主安慰士每拿教會的信徒,不要介意貧窮,不要因此而妥協,要至死忠心。

在民生方面,由於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是以軍事征服得來,為了安撫戰敗的國民,幾任凱撒都大興土木,建造公路、浴場、廟宇和一些大型建築物,營造一個太平盛世的局面,令國民感到羅馬國勢強大、以身為羅馬人自豪。在第6章神就針對這種太平作出審判。

而首府羅馬城由於不斷發展,吸引了無數人湧入來尋找改善生活的機會,自然地帶來了住屋、衛生、盜賊、娼妓等等的社會問題。貧窮的人來到只能夠住在環境惡劣的木屋。後來羅馬城發生大火,就是因為這些擠逼的木屋林立,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粗略認識了一點點羅馬帝國當時的情況,不知道會不會讓你聯想到今日我們身處的社會呢?

(B) 幾場敬拜的位置
看過了經文的背景,讓我們看看啟示錄裏面的敬拜。剛才說「敬拜的場景」是啟示錄裏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在經文結構上,它們的分佈十分平均:
 (1) 4:1-11& 5:1-14 敬拜坐寶座的和羔羊
 (2) 7:4-8 揭開第七印之前
 (3) 11:15-18 吹響七號之前
 (4) 14:1-5 吹響第七號時
 (5) 15:1-4 傾倒七碗之前
 (6) 16:5-7 開始倒第七碗
 (7) 19:1-6 倒完七碗之後

第 4、第 5 章是同一場敬拜的前後半。我們稍會看看。

至於其餘幾場敬拜,分佈在揭開七印、吹響七號和傾倒七碗的異象之間,每一場敬拜都標誌着審判完成,坐寶座的和羔羊的勝利。這些敬拜的描述,強調以獨一真神和羔羊為敬拜對象,與啟示錄第13章描述,對獸和龍的敬拜成了強烈的對比,呼籲當時的信徒要堅持,不要參與君王敬拜或者任何偶像敬拜,也不要屈服於不公平的商業活動或者制度,要得勝。

我相信這樣的編排,是特別的意思。畢竟,神賜下啟示錄,不是要叫我們害怕世界末日,也不是叫我們忖測甚麼時候會主再來。事實上許多人讀啟示錄,只著眼在自己是不是要經過那些災難,反而忘記了經文所描述的所謂災難,是神用來審判邪惡勢力的工具,是表明羔羊已經勝利。在審判之間間隔着敬拜的描述,是要讓啟示錄的讀者記得,坐寶座的是審判的主、被殺的羔羊已經得勝,即使仍然在患難之中也不至失去盼望。

(C) 5:1–14 的敬拜
然後我們來看看 5:1-14 的這一場敬拜。

在啟示錄第2、第3章,復活的主寫信給七教會,勉勵他們在大患難裏面要保持初心、要堅守信仰,要至死忠心。然後就描述這一場敬拜。

正如剛才所說,第5章和第4章是同一場敬拜的前後半。4:1-2這樣描述:「此後(就是宣讀完給七教會的書信之後),我觀看,見天上有門開了。我初次聽見好像吹號的聲音,對我說:你上到這裏來,我要將以後必成的事指示你。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在5:1看見的那一位「坐寶座的」,就是這一位。雖然啟示錄的作者沒有正面稱呼這位是誰。但在4:1-11我們看見這位坐寶座的被稱頌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因為祂創造了萬物」(4:11),可見祂就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

寶座喻表君王的管治。寶座安置在天上(4:2),意思是一切都在祂的掌管之中。這一位在天上掌管萬有的主,在祂手中有書卷(5:1)。這書卷關係着「以後必成的事」,就是後面的經文一路開展出來,歷史的發展和世界的終局。這一切都在坐寶座那位的手中。

那麼開展這書卷之前先敬拜,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1) 書卷出現(5:1-5)
讓我們再看5:1-5「1我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裏外都寫着字,用七印封嚴了。2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3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4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5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

這一卷關乎「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用七印封嚴了」,表示它沒有被人打開過,它的內容沒有被刪改、是可信的。但是有誰可以打開它呢?大力的天使問「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v2)「誰有資格讓書卷裏面記載的事情成就呢?」大力的天使自己不可以,因為「以後必成的事」不是靠大力來成就的,不管是體力或是權力。那麼是靠甚麼呢?誰有資格呢?

然後一位長老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v5)獅子喻表君王,猶大的獅子、大衛的根,是傳承着神對亞伯拉罕的約,也是舊約一直預告的彌賽亞。他有資格。但我們留意到,他的資格並不是來自他是「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這個身份。他有資格,因為他已得勝。而且他的得勝並不是憑着大力。

(2) 羔羊出現(5:6-10)
5:6-10「6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7這羔羊前來,從坐寶座的右手裏拿了書卷。8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着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9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10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

明明說是獅子,出現的卻是羔羊。這個反差是今日的人不容易明白和接受的。獅子和羔羊有甚麼分別呢?如果說大力並不是可以揭開書卷的資格,那麼羔羊又有甚麼資格呢?經文對這羔羊有很豐富的描繪,從中我們看見為甚麼他有資格揭開這卷關係着「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

首先,經文描述他「是被殺過的」。在vv9-10的新歌裏面敘述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這位羔羊曾經「被殺」,不是因為他無能力保護自己而被打敗。吊詭地,他的被殺正是他得勝的途徑。我們平常都會以為得勝就是不敗。世界的觀念是要將對方打敗、要贏。但羔羊卻是以世人看為失敗的被殺死亡來得勝。因為如果他不被殺,他就不能夠「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歸於神」。

到此,我們漸漸明白,羔羊的得勝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羔羊的得勝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的「將誰打低」那麼簡單。有時我們讀啟示錄也難免將焦點放在撒但被打敗、被囚禁在無底坑等等的情節。卻忽略了,羔羊的得勝是他要「用自己的血」將人買贖回來歸於神。

今日我們不是要講這書卷的內容,所以我不可以說下去,但我鼓勵大家回去慢慢的細讀啟示錄。今日我們的焦點是敬拜,所以我們來看看這裏對敬拜的描述。

(3) 所有被造物都敬拜羔羊(5:8-14)
v8 敘述羔羊拿了書卷,就是說,他預備好要揭開封印了。這個時候,敬拜開始了。

首先是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v8)他們「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着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唱新歌」。除了敬拜,啟示錄另一個特點就是作者用了不少象徵性的數字;但我們不要被這些數字令到我們分心,啟示錄出現的數字只是象徵符號。這裏出現的4和24,還有剛才形容羔羊的7(七角、七眼、七靈),都有各自代表的意思。7表示完備,代表一切關乎神聖的事情。4是代表地上的一切所有。12和12的倍數是指向神的子民。所以,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是代表所有受造的活物和神的子民,是喻表一個整體。凡有氣息的活物,和神的子民,都要來在這位羔羊面前俯伏下拜。

然後,在vv11-14,好像將鏡頭拉開了那樣,一幅廣闊的圖畫展現眼前。緊接着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的歌頌,「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12大聲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13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裏,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14四活物就說:阿們!眾長老也俯伏敬拜。」

這樣,我們看見整個受造世界的敬拜:靠近寶座的四活物和二十四長老作為代表,無論是屬於靈界、在天上千千萬萬的天使,或是天地間一切所有的受造物,天上、地上、滄海裏、甚至地底下的被造之物,沒有誰不敬拜坐寶座的,和這位曾被殺的羔羊。

小結
然後我們問,揭開這卷關乎「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之前,為甚麼要先敬拜坐寶座的和這位羔羊呢?

剛才看啟示錄的寫作背景,當時是信徒被排擠、教會備受逼迫的時候,不少解經家相信那一段時間信徒之間甚至不能夠自由地談論世情,所以必須用奇怪的異象、象徵符號等等的寫作方式來溝通。

在這個情況之下,教會群體出現了各種的信仰危機。就是第2、第3章的七教會書信所說的,因着各種艱難,信徒會失去起初的愛心,會委曲求存,會被異端迷惑,會向偶像敬拜屈服,會離棄信仰…… 也有忠心的信徒在困難中艱苦持守,忍受凌辱,甚至捨身殉道。

在揭開這卷關乎「以後必成的事」的書卷之前,在看見神要怎樣審判不信的世界,怎樣保存忠心的信徒之前,在這場敬拜裏面,讀者要看見是誰掌握世界的未來和終局。不是羅馬帝國的凱撒,不是任何一個當時羅馬人敬拜的偶像假神,而是這一位坐寶座的和曾被殺的羔羊。唯有祂配得敬拜和尊崇。

當仍然面對着逼迫、排擠;或者生活因為不向罪惡妥協,堅持行出真理;或者不為甚麼原因而受着人間各種的苦難,只要轉眼仰望天上的敬拜,就會知道神在看顧、在掌管。

II. 今日的敬拜
那麼啟示錄的敬拜對我們今日有甚麼意義呢?我們今日又是怎樣的世界,以致神將啟示錄留下來給我們呢?

首先我們看見,當日的背景世界與我們今日的世界也許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是太過無知無覺的話,我們就會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的人仍然因為基督的緣故受着逼害。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亦不是很遙遠。或者拉近一些,看我們身處的城,階級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富者越富、跨代貧窮、基礎建設、好大喜功…… 這些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敬拜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

今日,我們的敬拜在一個怎樣的位置呢?

從時間方面來看,我們每一個禮拜將兩個小時分別出來敬拜,那麼其餘的時間呢?

啟示錄能夠讓當時的信徒有能力面對逼迫,甚至有勇氣殉道。我們的敬拜又是怎樣的呢?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問負責帶領崇拜的人,每個禮拜的崇拜他們給了我們甚麼?是的,負責帶領的事奉者有他們的責任,但是我們返來出席崇拜的,又如何呢?我不是跟你說:要準時、要準備。這些都應該是設定了的,不需要再特別提的了。還有沒有其他呢?

啟示錄作為一封書信,它是在教會聚集的時候誦讀出來的。所以當時的信徒正在地上敬拜,同時聽見天上敬拜的景象。他們需要的是相信。要相信有一位坐寶座的,祂的寶座在天上,他掌管着世界的進程,歷史的終局也在他手中。在敬拜的時候,將目光從地上的患難轉到天上,看見坐寶座的仍在掌權,看見曾被殺的羔羊始終是得勝的主。

結語
今日,你帶着怎樣的心情回來崇拜呢?你會不會只是返來獲取一刻安靜,然後回到生活就仍舊讓生活的煩重壓在心頭呢?你會不會覺得世界紛亂、充滿無奈,覺得信仰只是逃避現實呢?

甚願我們能夠相信坐寶座的和被殺的羔羊是得勝的主。當我們切實相信,並且倚靠祂堅持走信仰的路,我們就能夠經歷初期教會的信徒所經歷的,縱然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或者有逼迫、有困難,縱然我們看見公義不張、民不聊生,神在天上一直掌權。或者人在其中會感到難以負荷,但聖經應許:「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回應詩:
【當轉眼仰望耶穌】
1. 你心是否困倦且愁煩,眼前一片黑暗朦朦?
祇要仰望主就得光明,生命變更自由豐盛。
2. 主已從死亡進入永生,我們當跟隨主不渝;
罪惡權勢不能再轄制,因靠主必得勝有餘。
3. 救主的應許永不改變,專心信靠萬事安穩,
快快傳揚祂全備救恩,使凡信者不至沉淪。
副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顯為虛空。

Friday, February 16, 2018

學是學非學行善

經文:馬太福音 6:1-18

引言
大家早晨!學是學非是一個電視節目,都是借個名字,學學甚是對、甚麼是不對,學學如何行善。

新一年第一次和大家見面。感謝主,我們又回來看登山寶訓的教導。

上一次我們看了耶穌教導門徒怎樣是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祂用了舊約六個律法和教導,指出它們的真正意義。

今日跟大家讀的第 6 章 1-18 節,仍然是討論「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或者我們要先問:為甚麼耶穌說要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才可以進天國呢?記得曾經說過,法利賽人原本是一群敬虔、謹慎遵行神的律法的人,但他們失去了信仰的活力,他們遵行律法變得僵化,以致不能夠領受耶穌的教導。對於這一批人,耶穌用新酒和舊皮袋來作過比喻,祂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太 9:17)舊的皮袋裝不下新的酒;陳舊僵化的生命也不能夠接收神每一天新的信息。讓我們仰望神、禱告聖靈賜給我們活潑的生命,能夠承載神的話語。

上一次提到幾項神特別在意的舊約教導,是關乎人際關係裏面的忠誠和愛。今日我們看 6:1-18 是關乎哪些事情。

I. 義的三個範例
(A) 善事、義、敬虔
6:1「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很清楚,在第 5 章說完了神看重的人際關係之後,耶穌轉而提到「怎樣做善事」。但這裏所說的善事,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行善積德」的善事。有另一些譯本將「善事」翻譯做「義」——「不要故意在人面前表現你們的義」(新漢語譯本),也有一些譯本翻譯做「敬虔」——「不要故意在人面前表現你們的敬虔」(NASB)。然後,耶穌用了三種敬虔行為來作範例。

剛才大家讀經的時候,可能也有留意,馬太記述這三個例子的格式是一致的:先說出不可以好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那樣做,然後說出應該要怎樣做。這三個例子分別是:vv2-4 關於施捨,vv5-6 關於禱告,和 vv16-18 關於禁食。讓我們先了解這三種行為的性質。

第一是施捨。v2「所以,你施捨的時候」。明顯地耶穌假設了我們是會施捨的。也許今日的社會太複雜了,我們會懷疑行乞者背後會否有一個犯罪集團在操縱,會不會這人本身其實是不缺的……等等。對於猶太人來說,施捨是一件蒙神祝福的事情。舊約多處都有提及。譬如:詩篇 37:21「義人卻恩待人,並且施捨」;詩篇 112:9「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箴言 11:25「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 21:26「義人施捨而不吝惜」;詩篇 41:1「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箴言 19:17「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對於貧窮人是否能夠得到照顧,神是特別注意的。一些文獻甚至記載,當主後 70 年聖殿被毀之後,猶太拉比教導猶太人:雖然不可以再獻祭,但施捨和賙濟是可以代替獻祭來得神喜悅。所以我們明白,耶穌在這裏提及「施捨」,並不單是對貧窮人有一顆善心,而是我們向神做的事情。

其次是禱告。但以理書 6:10 描述:「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裏……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亡國之後,敬虔的猶太人都著重在神面前禱告,甚至可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但以理不理會王已下了的禁令,仍然維持慣常的做法:一日三次向神禱告感謝。

最後是禁食。對我們來說,禁食是個人靈性操練,學習節制。但對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禁食代表哀慟、刻苦己心,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懇求赦免的禱告,是敬虔的人會做的事情。

所以耶穌在這裏討論的施捨、禱告、禁食,全都是向神做的事情。上一個段落(5:21-48)提到的六項律法和教導,是橫向的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和愛;而這裏的三個例子、這三項「善事」則是縱向,是人對神的敬虔。

(B) 不可……
明白了這三個範例的性質之後,我們來看耶穌的教導。

剛才說三個例子的寫作格式是一致的:先說了「不可」怎樣做,然後說「要」怎樣做。我們也跟着這個次序,先看看不可怎樣做。

v2「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v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v16「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將這三個「不可」並列來看,你可以看出這三個「不可」有甚麼共通點呢?從這三個「不可」的共通點可以看到耶穌指出這些做法的問題在哪裏。無論是大鑼大鼓地施捨,抑或是當街當巷地祈禱、或是將禁食的愁容擺在面上,這些人的目的是:「故意叫人看見、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故意叫人看出」。三者的共通點是「故意」和「人」。這種故意叫人看見他們有多敬虔的做法,耶穌稱之為「假冒為善」,口語化一點就是「虛偽」、「扮嘢」。

為甚麼這些人要扮嘢呢?這樣做有甚麼好處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有另一些譯本還形容他們得到的賞賜是「豐豐足足」的 ——「他們已經豐豐足足得了他們的賞賜」。是甚麼呢?就是讓人看見、注意到他們的行為。這個賞賜好不好?好!當然是好的。他們的目是想人看見、想得人的讚賞,人們看見了、讚賞了。他們「心想事成」了!不過,耶穌說,他們在天父那裏就沒有賞賜了。(v1)

耶穌的意思是,我們能夠行善一定得到賞賜的,只在乎是地上人們給你的賞賜,還是從天上天父得來的賞賜。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別人看見,那麼你是可以得到的。不過在天父那裏就沒有了。

你想不想這樣呢?

(C) 要……
不想這樣,可以怎樣?那麼我們繼續看看耶穌說「要」怎樣。我們同樣地將三個「要」並列,看看它們的共通點。

vv3-4「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v6「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vv17-18「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18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也不難看出,這三段經文的共通點是「在暗中」。無論是施捨、禱告,或是禁食,都要在暗中進行。「在暗中」的好處是,耶穌很肯定地應許:「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希望你不會誤會,以為天父專門躲藏起來,在暗中偷看人們的動靜。一個比較容易明白的翻譯是:「那位能夠看見人在暗中作事的天父,必然會賞賜你」。在暗中作事的是人,不是天父。因為對於天父來說,「黑暗和光明,在神看來是一樣的」(詩139:12)

小結
你會怎樣選擇呢?施捨、祈禱、禁食,你會大鑼大鼓地做、當街當巷地做,還是會暗地裏做、收收埋埋地做呢?似乎很容易選吧。是真的這麼容易嗎?

施捨、禱告、禁食,是當時敬虔的人最普遍的行為,耶穌提出來作為例子,可以泛指其他的好行為。我們可以想想,今日有哪些行為普遍被認為是敬虔的人會做的呢?會不會是返祈禱會呢?但是返祈禱會或者其他聚會,沒有可能暗地裏啊!會不會是事奉呢?但許多事奉也是沒有可能暗地裏的啊!會是奉獻嗎?奉獻可以比較隱藏的,但無論多麼穩藏最少都有一、兩個人知道的。就算真正的敬虔似乎沒有可能完全隱藏來做的。更何況,耶穌在 5:16 明明吩咐我們:「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那究竟要讓人看見呢,還是不要讓人看見呢?耶穌的教導究竟是甚麼呢?

原來,耶穌在 6:1-18 要說的並不是「怎樣做才算真正的敬虔」。我們看看祂要門徒明白的是甚麼。

II. 「主禱文」
我們回來看 6:7-15,一個常常被稱為「主禱文」的段落。6:7-15 的格式很明顯與前面提及的三個例子很相似。也是包含了「不可」怎樣做,和「要」怎樣做。

我們先看看「不可」怎樣做。我們看 6:7-8「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耶穌並不說所有冗長、重複、詳盡的禱告都不可。祂是特別提醒我們不可像外邦人那樣用重複說話的禱告。大家信主之前,或者家裏有沒有人拜祖先或者其他偶像的呢?如果有,你就會知道。廣東話有一個詞語很傳神:「禀神」。「禀神」的意思是將事情、經過、個人身世、願望等等一一向神靈禀告。但主耶穌禁戒我們這樣做,祂說:「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v8)。不需要向神禀告,因為我們未開口禱告之前,天父早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

然後,主耶穌就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主耶穌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但祂的目的卻不是教導門徒「如何有效地禱告」。祂仍然是想門徒明白「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是怎樣的。當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是怎樣地禱告,我們在這裏不多說。我們只集中看主教導我們怎樣禱告。

(A) 天上的父
首先,要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自己的禱告,你通常是怎樣稱呼神的呢?你怎樣稱呼這位上帝顯示了你和神關係,和你對祂的認識。

主教導我們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祂要我們明白在天上的這一位是我們的父。「天父」這個稱呼,在這段經文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 6:1 和剛才那三個例子裏面,主耶穌都不斷提醒我們,這位天父是很願意賞賜給我們的。祂深知道我們的需要,祂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呼叫祂,表示我們對祂的仰望和依靠。

當我們呼叫「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時候,我們必需要向上仰望,我們的眼睛從地上轉向天上;我們不再注目在地上的生活,而是將眼光轉向神。「在天上的父」對照我們在地上的生活,要求將我們的焦點改變,要我們有不一樣的生活態度。

(B) 願你的……
在呼叫「天上的父」之後,接着的禱文是一連三個「願你的」,我們又將它們列出來:
v9「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v10「願你的國降臨」
v10「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看見,主教導門徒呼叫了天上的父,找對了禱告的對象之後,就禱告願天父的名被尊為聖,意思是願祂受到祂該得到的尊崇;神的國度得到實現,神的旨意被普遍遵行、祂的主權得到彰顯。主的教導是,我們禱告的時候,要先對「天父」的事情關切,祂的尊榮、祂的國度,和祂的主權必須是我們禱告首要的關切。

讓我們思想一下,自己的禱告是以甚麼為先的呢?這是關乎我們生活的焦點。如果我們在意天父是否受到尊崇,如果我們在意神的國度何時降臨、神的主權是否能夠實行,我們就會將自己的執着放低一點,看自己的需要次要一點。隨着這樣調校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生活態度也會有所改變。

(C) 我們……
我們繼續看如何為着自己三方面的需要來禱告。
v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v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v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三句禱文涵蓋了人生之中三方面很重要的需求:首先是「日用的飲食」,可以泛指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其次是「免我們的債」,無論我們與人之間,或是我們與神之間,都有需要「被饒恕」的地方。最後是我們有需要「被保護」,從試探、危難之中得到保護。

當我們生命的焦點調校到以神為先,我們的生活態度自然地就會有所改變。我們的需要可以很簡單,我們會曉得向主尋求,讓這些需要得到滿足,而不是向其他人、或其他物件來尋求這種滿足。

小結
主耶穌教導門徒不可以好像外邦人那樣用重複的話禱告,因為我們「所需用的,天父早已知道了」。無論是物質上的生活需要供應、關係破損需要被饒恕,或是試探危難需要被保護,這一切我們在天上的父都早已經知道了。

所以,我們不是要繼續將注意力投放在這些事情上面,乃是要仰望天上的父,先關切祂的事情:先尊崇上帝的名、先求祂的國度得到建立、先尊崇祂的主權。

所以讓我們再次思想自己生命的焦點和生活的態度。我們是仍然選擇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抑或我們選擇「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將神的榮耀、神的國度、神的主權看得重要過自己的需要呢?

結語
為甚麼主耶穌要勸戒我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我相信是因為「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是避免不了的,就如剛才說,很多事情必然在人面前行出來的。又何況,耶穌吩咐我們是要將好行為行出來,讓人看見將榮耀歸給神的。所以我們是要在人面前本着我們生命的實況流露好的行為出來。好的行為是我們一個健康的屬靈生命很自然的流露,是很難禁止的。正因為此,我們要小心。不是將敬虔的行為收藏起來,而是要潔淨我們的動機。

假如我們沒有調校我們人生的焦點,假如我們不是將神看為首要,那麼我們自然會將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我們的動機就會有偏差。可能我們做的仍然是敬虔的行為,但我們心裏想的卻是別人看見我們。惟有當我們不斷的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分辨自己的動機,我們才可以發現真實的自己。

耶穌用了施捨、禱告、禁食來做例子,祂用了誇張的描述,目的是讓聽眾印象深刻。事實上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是表現得謙卑的,很多時候我們會用謙卑來作掩飾,或者有一些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將敬虔的行為作為手段,去得到別人的肯定和稱讚。

求主幫助我們,存着清潔的良心...
求主幫助我們,常常在祂的話語裏面看見自己的本相...
求主幫助我們,所有的敬虔是事奉上帝,不是事奉自己...

能夠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除了要在人際關係上有忠誠、有愛,還要有正確的生命焦點,以神為我們生命的中心。

求聖靈幫助我們將生命的焦點對準在主身上,不是要得人的稱讚,而是要主得榮耀。


回應詩
【陶造我生命】
神願祢來陶造我,使我在靈裏果子更多,
奇妙聖靈,請將心窩潔淨,剔出污穢願能成聖。
恩主我求能像祢,心內柔和與謙卑。
憑熱愛熱誠,感染萬千生命,彰顯美善靈性。

Monday, January 08, 2018

神真在這裏

經文: 創世記28:10-22

引言
臨近年尾,總是許多的「XX回顧」、「十大XX」……之類的節目。可能不少人都會認同,2017年整個世界都正在走下坡。特朗普與金正恩從口角發展到軍演,不少人覺得有擦槍走火的可能。無日無之的恐襲從自殺式爆炸到獨狼式的突擊,死亡的威脅仍然籠罩全球。在香港,政總東翼門前廣場雖然重開但已經不是「門常開」,人大通過一地兩檢並且促請港府盡快立法推行,直接破壞兩制。2017年就是這樣渡過!你的2017年又是怎樣的呢?是眨眼之間飛快地過去了呢?還是渡日如年地捱過的呢?或者,你會趁着還有半天,趕緊捉住2017的尾巴,讓它多留一刻。

然後明天醒來,除了寫日子記得換個年份,還有甚麼不同呢?可以有甚麼不同呢?要有甚麼不同呢?

I. 眼前的世界(vv10-11)
今日跟大家看的經文是雅各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片段,是他的人生從舊走到新的一個過渡。

讓我們先看看事情的開始。我們一起讀vv10-11:「10雅各出了別是巴,向哈蘭走去;11到了一個地方,因為太陽落了,就在那裏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塊石頭枕在頭下,在那裏躺臥睡了」。

一個熟悉的故事、一個熟悉的人物,卻不是一個熟悉的地方。雅各離開別是巴,因為他的家族當時停留在別是巴。我們知道,雅各的祖父亞伯拉罕和父親以撒都不是定居的族群。他們以畜牧為業,常常會帶着牛群羊群逐草而居。但是大概他們也不是搬遷得好頻密的,因為他們不但有很多牛羊、連帶工人僕婢人口也眾多。創世記描述過幾次遷徙都是為了食物和水源。所以雅各雖然未必好似我們那樣習慣定居在一個地方,遷徙對他來說也不是特別的事。 不過……

雅各今次的遷徙卻與以往不同。他今次是離開整個家族所有的人畜,自己一個人孤身上路。「出了別是巴」不但是離開一個地方,也是離開他所有的保護和安全網。他要去哈蘭。媽媽吩咐他要去投靠舅父,血緣上是近親,他卻素未謀面,究竟會是怎樣,雅各沒有能力預知。唯一知道的是這一趟旅程很遙遠。別是巴在巴勒斯坦的最南端,而哈蘭是在巴勒斯坦的東北,必須穿越整個巴勒斯坦才可以到達。沿途有不知多少的凶險和未知。

日落時分,他來到一個地方,就在那裏住宿。說是「住宿」其實都只是枕着一塊石頭睡覺。這個地方只是一個暫時棲身的地方,是雅各離開了舒適安全的家鄉,還未到達可能提供保障的他鄉之間的一個某個地方。這裏無人無物,這裏亦彷彿沒有任何可能性。但是就在這個路過的地方,雅各遇上最意想不到的事情,(v12)他「12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着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

在這個彷彿沒有任何可能性的地方,上帝來與雅各相遇。這個相遇的情景從v12至v22,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vv12-15、vv16-17,和vv18-22。

II. 主站在他旁邊(vv12-15)
我們讀vv12-15「12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着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13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或譯:站在他旁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14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15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

這個相遇的第一個部分是神對雅各說話。當中vv13-14是延續亞伯拉罕的應許。神介紹自己是「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由此我們知道神要宣告將祂對亞伯拉罕和以撒的應許延展到雅各的身上。這個應許提及的也是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的內容,就是賜他們土地、後裔,和萬族必因他們的後裔得福。

但是除了這個家族的應許之外,神還因着雅各所在的處境,特別向他應許,在v15,神說:「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我們知道,這一刻的雅各其實正在逃亡。他串同媽媽騙了哥哥的長子祝福,為了逃避哥哥的追殺,媽媽吩咐他去投靠遠方的舅父。就是在這一個情況之下,就是這一個地方,神與他相遇、應許與他同在、保佑他,而且必定「領他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他,直到成全了向他所應許的」。

這個應許何等寶貴!神竟然與這一個逃亡的騙子相遇,而且答應必定將他平安地帶回來。縱然雅各落得一無所有地孤單飄泊,上帝仍然不離不棄。甚至神將自己和雅各的命運扣緊在一起,神說,要「領他歸回這地……直到成全了向他所應許的」。意思是,祂保證一定成全對雅各的應許,否則不會罷休。

III. 主真在這裏(vv16-17)
神這樣與雅各相遇,雅各有怎樣的回應呢?

如果你是雅各,會不會說「發夢啫!」但雅各不是,他很認真的對待這個夢。我們讀vv16-17「16雅各睡醒了,說: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17就懼怕,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

也許我們先想一想,好像雅各這樣避走他鄉、孤單飄泊,如果要發夢,最有可能夢見甚麼呢?我猜最有可能是發噩夢,被以掃追殺,或者不知道要去的是甚麼地方……最沒有可能是夢見一位他不太熟悉的上帝。雅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夢見上帝其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雅各知道不是,他馬上相信是「神與他相遇」。

作為文明人,我們不會那麼容易接受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又除非是修讀某一門派的心理學,否則很少人會很認真對待夢境。但是雅各相信這個夢境的真實性。他說:「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

大家可有這樣的經驗?發生一些事情,然後觸發你發現「神真的在這裏!」抑或更多的時候,我們只稱之為偶然、巧合,對於神的臨在無知無覺呢?

我們再看看這個神人相遇的場景。讀這段經文時,我們不會忽略那個天梯。有時我們會很快跳到新約去看耶穌將這幅圖畫引用在自己身上,以致忽略了這個天梯在這裏出現的特別之處。

在這樣的一個逃亡的晚上,在這樣一個四野無人的荒野,雅各以為只是自己一個上路、以為所有事情只是自己一個承擔,他從來沒有想過在這裏會有任何神聖的事情,誰知神卻主動來與他一起。上帝不單口裏說「與他同在」,上帝是實實在在地「站在他身邊」。

這個天梯將天上和人間連繫在一起,人間的困難和患難,不是由人自己獨力去支撐、獨力去解決。天上的神是與人同在的神,祂不會撇下人不顧。

只在乎,我們有沒有看見祂在。記得我們有幾年前的聖誕佈道都是做話劇。其中一年的故事就是說到在人生各個關口,神都在我們旁邊,不過人並不察覺。很多時我們只是埋首在自己的困難裏面,或者沒有看出事情不尋常,以致也看不見「神真在這裏」!

IV. 那地方...叫伯特利(vv18-22)
雅各卻能夠看見。看見之後又如何呢?讓我們讀最後一段,vv18-22「18雅各清早起來,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澆油在上面。19他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就是神殿的意思);但那地方起先名叫路斯。20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21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22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

雅各發現「上主真在這裏」。之後他做了一連串的事情。我們一起數一數他做了哪些事情。

一、他將枕過的石頭立起來作柱子。
我們暫時不必考究那石頭有多大,立起來怎麼會是柱子。「立作柱子」是古時社會一種普遍的做法,目的是記着一些事情,或者見證一些事情(譬如:創31:52:訂立和約)。在這裏,雅各就是要記着曾經遇見這一位神。

二、雅各在這塊柱子上面澆油。
澆油是一個獻祭的行動,表示他向這位在這裏遇見的神敬拜。

三、他將這地方的名字改做「伯特利」。
為一個地方命名也是為了記念在那裏發生的事情。通常那個新的名字就是要記着的事。雅各將這裏命名為「伯特利」,他要記着甚麼呢?「伯特利」這個字就是「神的殿」。神的殿是怎樣的呢?一個地方方是不是神的殿,不在乎是怎樣的建築、不在乎有怎樣的裝飾,甚至不在乎有甚麼人在這裏,只要有神在這裏,這裏就是神的殿。

四、雅各許願。
有一些人覺得雅各又發揮他的本性跟神討價還價。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看雅各許願的內容,再比較前面的經文,就會發現雅各許願的內容,與v15神應許的內容是很吻合的。

神應許(v15) 雅各許願(vv20-22)
與你同在     1.若與我同在
保佑你      2.保佑我
……        3.給我食物吃,衣服穿
領你歸回這地   4.使我…回到我父親的家
……        5.就以耶和華為我的神
……        6.獻上十分之一

雅各許的願,跟神的應許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三點是神沒有提及,雅各卻自發地許願的。其一是雅各要求神給他食物和衣服,可見生活的需要是雅各當時最大的掛慮;我相信也是人之常情。其二是,雅各願意以耶和華為他的神。這一點值得我們留意,因為神應許的時候是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的,祂沒有要求雅各以祂為神才賜福他。所以雅各是自願地立下這個誓言。而為了表達他的真誠,雅各也承諾,如果神真的這樣供應他,他就將這根柱子作為神的殿,他會回來,向神獻祭。

剛才說,神對雅各的應許是祂將自己與雅各的命運扣緊在一起。在這裏,我們看見雅各也藉着這個許願,將自己與這一位神扣緊在一起。之前神無條件地應許賜福給雅各,現在雅各自願地與神立約,要以祂為神,敬拜祂。

雖然我們知道雅各還要經過許多生命的歷練,在舅父手下會受許多的苦,然而,這一次與神相遇所建立互相扣緊的關係,卻是雅各往後無論多苦仍然能夠面對的力量。到他晚年,他仍然回憶神曾經在伯特利向他顯現,賜給與他(48:3);認定神是「一生牧養他」,是「救贖他脫離一切患難的」(48:16-17)。可見這一次的相遇,完全改變了雅各的一生。

結語
為甚麼可以有這種改變呢?我們可以說,雅各的改變源於他對神的發現。雅各本來與神不是很熟的,但當他遇到一些不尋常的事情,他會留意、而且發現「耶和華真在這裏」。這個發現讓他對這一位神有嶄新而且進深一步的認識,亦成為他生命裏面新的動力,支持他一直走到最後。

我們對神有沒有這種發現呢?

你今日是一種怎樣的光景?雅各走過的這段路是一個過渡的階段,離開安舒的父家要去到陌生的環境。你又會不會正在過渡的階段呢?是不是正在轉工的過程之中?抑或塞住了在現時的工作之中,沒有滿足、沒有意義,不覺得值得繼續,但也沒有下一步的部署?

在這個本來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神卻在這裏與人相遇,將這裏變成神的殿。會不會我們起初看不到任何可能性的地方,神正在那裏,等候與我們相遇?天梯已經架起,天上人間不再有阻隔,神不會撇下我們自己去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

但我們要能夠覺察神在這裏,並且好像雅各那樣,以祂為你的神,敬拜祂,信靠祂,將自己交托祂。

剛才提到某一年我們做的聖誕話劇,劇名是【我是誰】,是2009年。當時我們還唱了張敬軒一首歌曲,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明明平安彷彿天邊遠,流連遊蕩,暗失方寸,
 然而遇見神,被指引,再生精采心內滲
 盼望我們在遇見神之中,得力走新的一程。

回應詩
我知誰管着明天   《青年聖歌2》第122首
1.我不知明天的道路,每一天只為主活,
我不借明天的太陽,因明天或許陰暗;
我不要為將來憂慮,因我信主的應許,
我今天要與主同行,因祂知前面如何。
3.我不知明天的道路,或遭遇生活苦楚,
但那位養活麻雀者,祂必然也看顧我;
祂是我旅途的良伴,或經過水火之災,
但救主必與我同在,祂寶血把我遮蓋。
副歌: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
但我知誰管着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