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5, 2013

歸回:再思平安的福音

經文: 申命記5:12-15/路加福音7:18-23/以賽亞書61:1-3

引 言
上一次跟大家看過出埃及記20章的安息日誡命。當時我提到還有另一段經文也有安息日誡命,但內容與出埃及記那段不同。今日我就與大家看這另一段經文。

記得我們上一次看的那段出埃及記的安息日誡命, 安息日的基礎是神創世的工作。我們提到神為工作設了界限:限時、限量;但同時間祂也應許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以致我們毋須為着生活的所需而徬徨。但更重要的是,神賜福安息日,祂要充滿一切,實實在在的與我們同在。安息日是我們預嚐神所應許的、將來永恆的安息。

那麼今日的這一段申命記的安息日誡命又有甚麼不同呢?它有怎樣的重點、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

I. 另一條安息日誡命(申5:12-15)
讓我們再看申命記5:12-15「12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為聖日。13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14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並在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安息。15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裏領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

正如我說,當我們將出埃及記20: 8-11和這段申命記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兩段安息日誡命有很大的差別。當然,它們有相同的地方,包括:要守安息日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第七日是向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無論甚麼人,無論何工都不可做。

剩下的就是不同的地方。而這些不同,讓我看見三個關係的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人與神的關係。申命記提醒以色列人,守安息日是「神的吩咐」,在經文的開始和結尾(v12, 15)一再說明。一方面我們可以理解兩者的分別:出埃及記的時候是神「親自」頒佈,而申命記的時候則是摩西向新一代以色列人複述。另一方面,申命記一再強調這是「神的吩咐」是更強烈要求神的子民要遵守,若不遵守,就不單是干犯了安息日的誡命、不單止觸犯一條規例那麼簡單,同時也是違背了神的吩咐、連神也得罪了。所以守安息日是與神維繫着和好關係的要素。

第二個層面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七日,無論任何人、無論任何工都不可以做。在申命記特意加上了,連牛驢都要休息。明顯地,申命記所面對的是一群將會有自己土地、將會用牛驢來耕種的以色列人。我相信在出埃及時期他們對這些牛驢還沒有將牠們看作生產的工具;但他們將要進入農耕的社會結構,有必要更仔細的提醒他們:在安息日無論甚麼人、無論甚麼動物、無論甚麼工都不可以做,目的是v14下半節所說:「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安息」。神對工作規律的限定,對任何人都有效,不但對以色列人、對寄居的外人,就是對那些在人看來沒有身份地位的奴僕也一樣。為此,神特別的指出,牛驢也在休息之列;不可以藉口工作的只是牛驢,僕婢只是看管。

神自創世以來為人存留的安息,並不因為那人的身份、地位、工作能力高低、自由或被囚有分別。當然我們明白,今日因着社會結構的不同、為了社會這部機器運作得更暢順,總有一些人必須在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們工作。然而,神的心意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單單以社會運作、經濟效益作主導。守安息日就能夠提醒人,不致將別人視為機器裏面的一件配件、一枚縲絲。

第三個層面是人與自己的關係。之前看在出埃及記的安息日誡命是以神的創世為基礎。那麼申命記這裏是以甚麼為基礎?在v15這樣說:「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裏領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申命記的安息日誡命是以出埃及事件為基礎。或者準確地來說,申命記要求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原因是神已經將他們從埃及拯救了出來,已經將他們從奴役中釋放了出來。守安息日就是提醒以色列人,他們不應該再走回去被工作奴役的境況。

所以神要以色列人守安息日為聖日,最終是要讓以色列人與神、與別人、與自己都回到和諧的關係之上。

II. 記念神的拯救與釋放(路7:18-23)
但當我們再進一步來看,我們可以看見「要記念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有另一個含意。在申命記5:6,當神與以色列人立約之先,祂這樣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原來,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也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基礎。這樣看,要記念在埃及地作過奴僕,不單是提醒他們不要再回去過被奴役的生活,更是提醒他們與神有立約的關係,今日他們要過的應該是以神為神、以神為他們生活重心的生活。不單止不再盲目追求工作的成就,或者經濟的效益,更應該扭轉過來,以上帝為他們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這對我們有怎樣的提醒呢?

原來我們與神同樣有立約的關係。而神與我們立的約,是用基督耶穌的血所立的新約。所以我們今日不是守安息日,而是以主日作為我們記念神的日子。

可能大家都知道,初期教會的信徒有一段很短的時間既守安息日也在主日聚集。不過這種做法很快就不再出現。原因可能是因為外邦信徒日漸增加,外邦人無須守安息日,所以這個做法也漸漸地減少了。另一個更明確的原因是,就正如我們稱呼這一日那樣:七日的第一日是「主日」(啟1:10),是主的日子,是記念主耶穌在這一日復活,所以初代信徒很快就已經將敬拜的日子轉到七日的第一日(徒20:7;林前16:2)。

不過,雖然說神與我們立的是新約,但是立約的基礎卻是相同的。我們同樣是經歷了神的拯救,神同樣是將我們從奴役之中釋放出來;就是耶穌的受死和復活將我們拯救和釋放。

那麼我們經歷的是怎樣的拯救和釋放呢?讓我們看路加福音7: 18-23「18約翰的門徒把這些事都告訴約翰。19他便叫了兩個門徒來,打發他們到主那裏去,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20那兩個人來到耶穌那裏,說:施洗的約翰打發我們來問你: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事情一開始,施洗約翰打發人去問耶穌一條很奇怪的問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咦?施洗約翰不是耶穌的先鋒嗎?他應該比其他人更清楚耶穌的身份吧,為甚麼他會這樣問的呢?我們從前面的經文看見,耶穌已經出來傳道一段時間了,祂醫病、趕鬼、傳道。約翰打發人去問這個問題,因為耶穌新近行了一件更大的神蹟,在路加福音7:11-17記載,祂叫一個死人復活。醫病趕鬼也許不是十分特別的事情,我們知道法利賽人的門徒也趕鬼。可是叫死人復活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個平常的夫子可以做的。我想,施洗約翰的疑惑正是這:既然耶穌不是平常的夫子,為甚麼祂還沒有行動呢?我們記得,以色列人一直以為彌賽亞來到是復興以色列國的。約翰可能也在這個想法裏面,他一直等,等到自己也已經被希律下到監裏了,耶穌還沒有動靜。可能他心裏也動搖了:究竟祂是不是呢?於是他打發人去問耶穌:「是不是你呢?抑或我們要等另一個呢?」

耶穌怎樣回答呢?我們看下去v21-23:「21正當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有疾病的、受災患的、被惡鬼附着的,又開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見。22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23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耶穌並不是簡單的是或否,祂將約翰,和其他人帶到去看究竟彌賽亞來要做的工作是甚麼。祂要糾正人們對於祂的錯誤期望。所以祂叫來人回覆約翰,將耶穌所做的告訴約翰,他就知道了。

為甚麼從這些就知道呢?原來在舊約時候就已經預言了。事實上,當耶穌開始出來傳道的時候,祂已經作出了宣告。路加福音4: 17-21記載,當耶穌來到拿撒勒,在安息日進了會堂要念聖經的時候,「17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着說: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19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20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21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耶穌宣告:這經已經應驗了:這一個被主的靈膏立、被神差遣去傳好信息的人已經出現了,就是這位在他們面前的耶穌了。

怎知道祂就是?不單因為耶穌自己的宣告,也因為祂將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切實地做了出來。就是我們在路加福音7:21見到的:「正當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有疾病的、受災患的、被惡鬼附着的,又開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見」。也是耶穌叫約翰的門徒回去告訴約翰的(v22):「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而這些就正是耶穌帶來的拯救和釋放。

III. 再思福音的內涵(賽61:1-3)
要明白這種拯救和釋放對我們有怎樣的意義,我想跟大家回去看舊約出處,那裏有較詳細的描述。

讓我們看以賽亞書61: 1-3。這段經文是以賽亞先知預言,將來神要膏立祂的僕人,差遣祂到神的子民中間,帶來拯救和釋放。主耶穌用這段經文來宣告,祂就是這一位受膏者、彌賽亞。

從以賽亞先知的預言和主耶穌的宣告,我們可以看見祂帶來的拯救和釋放。讓我們先讀61: 1-2「1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2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

福音是給貧窮人的好信息
經文v1「給謙卑的人的好信息」有另一個譯法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福音是甚麼呢?福音就是「給謙卑的人的好信息」。所謂貧窮,就是「謙卑」的意思;唯有願意謙卑自己的人,才可以領受福音的好信息。有時候,人不容易接受福音,不一定因為福音如何的超出理性,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未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自恃,未願意承認自己需要耶穌。

不過,不要以為這是未信主的人專有的;不要以為我們已經信主的就不會這樣。很多時候,我們雖然信主,但我們只是在救恩上面承認自己需要耶穌。意思是,我們信耶穌就只是為了要上天堂;但是在人生許多其他方面、在生命的各個層面,我們生活得好像未信的人一樣,我們仍然驕傲自恃,仍然不懂得謙卑下來,仍然不願意放手,來倚靠神。

福音是給謙卑的人的。耶穌說:「31無病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路5: 31)所以唯有當我們願意謙卑下來才可以進去看福音的內涵。回應申命記的安息日誡命,我們同樣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福音究竟是甚麼。

(1) 福音使人與自己和好
第一個層面是,福音使我們與自己和好。

「1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我們首先看見福音是「耶穌來醫好傷心的人」。

人因着各種原因以致心靈受傷,可能是過往的經歷使我們心裏面愁苦;或者我們曾經被人虧待,未能夠釋懷;或者我們失去心愛的人,仍然在難過之中;或者我們仍然為着自己的過犯,後悔內咎;或者我們在生活的壓力之下,感到透不過氣。耶穌來正是要將我們從這些傷痛難過裏面拯救出來。祂要醫治我們。

然後我們看見,耶穌來「宣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更好的翻譯是「宣告」。神的受膏者、君王耶穌宣告一件事發生,就是祂發出命令使這件事真正發生。

祂宣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當然真的因着犯罪的緣故被囚的人,他們需要耶穌的釋放。曾經聽過一首詩歌,是一些在囚人士所寫的,歌詞有幾句說到:「無論前途如何難面對,基督給我勇氣與讚許,一聲我愛你,祂就寬恕我的罪。前路漫漫仍然活下去,皆因信望愛與應許,基督裏有愛,心裏沒有淚;基督裏有愛,心裏沒有罪;基督裏有愛,生活永沒掛慮。」想一想,他們仍然在監牢裏,他們的前途、前路其實可以說沒有的。但縱然這樣,他們的心靈仍然可以因着已經得到基督的寬恕、基督的應許而得到自由。

想一想,我們會不會剛好相反呢?會不會我們的身體彷彿自由,心靈卻在枷鎖之中,可能是自己為自己設定許多的限制;可能是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過高的要求;或者是我們一直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面,沒有真正向神開放,讓祂觸摸我們的生命,以致我們仍然囚禁在沒有盼望的世界?甚至可能我們一直在一些罪的糾纏之中;可能我們一直偏行己路、明知故犯,以致被撒但擄去,仍然活在黑暗中?主耶穌願意釋放我們。祂願意我們過自由的生活,不要再囚禁自己,不要再回到被奴役的生活去。

(2) 福音使人與別人和好
第二個層面是福音與我們與別人和好。

以賽亞書61: 2「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耶和華的恩年,可能是指到每六年之後第七年的安息年,也有人認為是每七個七年之後第五十年的禧年。

在申命記15: 1-6提到:「1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 3…借給你弟兄的,無論是甚麼,你要鬆手豁免了。」怎樣是施行豁免?就是,儘管別人對我欠債,也要鬆手、一筆勾消。主耶穌對我們宣告耶和華的恩年,就是神要豁免我們,神對我們鬆手。

如果是指禧年呢?利未記25:8-17提到:「10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禧年是宣告自由的日子,不但所有的欠債都得到豁免,賣出的土地要歸還原地主、賣身為奴僕的也可以恢復自由。

無論是安息年,抑或是禧年,主耶穌要來宣告豁免和自由。祂已經豁免了我們,賜給我們自由了,我們又是否願意宣告別人自由呢?是不是仍然執著於別人對我的虧負呢?我們有沒有不肯對別人鬆手呢?

(3) 福音使人與神和好
第三個層面是,福音使人與神和好。

我們看以賽亞書61:3「3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這裏一連用了三個「代替」,很圖像化地讓我們看見神要賜下喜樂,代替他們原本有的悲哀。頭蒙灰塵、憂傷之靈,都是指到人們落在難過、憂傷的景況裏面。華冠、讚美衣、喜樂油,則是人們出席喜慶宴會場合所穿戴的。這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表達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

從悲哀憂傷,轉變為喜樂歡慶。福音帶來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生命。

你是否相信呢?我們都知道基督徒應該喜樂,保羅也是這樣吩咐,但並不是所有基督徒都喜樂的;甚至我們自己撫心自問,自己也不是常常喜樂的。為甚麼呢?是不是我們其實未能夠得着福音的全部呢?

讓我們再看下去,除了這兩幅圖畫,還有第三個比喻「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公義樹的圖畫讓我們有一種穩固、茁壯的感覺。這些能夠從悲哀憂傷扭轉過來以喜樂歡慶的態度生活的人,就好像是一棵強壯的樹,而且能夠結出公義的果子。

這樣的生命,是能夠榮耀神的生命。我們能夠活出改變了的生命,就是叫神得榮耀了。

結 語
透過安息日神提醒以色列人要記念他們曾經在埃及為奴,得着神的拯救和釋放,以致他們與神、與人、與自己恢復和諧的關係。提醒他們與神有立約的關係,他們要以神為他們人生的目標和安向。

今日雖然我們不在安息日的誡命之下,我們卻同樣是與神立約的關係。福音同樣帶給我們與神、與人、與自己復和。在基督的血所立的新約之內,我們同樣要以神為我們人生的目標和方向,使神因着我們的信心而榮耀。

聖誕將臨了,我們是不是只將這個日子看為一個假期,去旅遊?或是一個與家人朋友歡聚的機會?抑或它只是一個收禮物又派禮物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滿足於此,讓我們不要要求這麼低。讓我們渴慕福音的大能,繼續在們生命裏面工作。保羅說:「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讓我們繼續求聖靈幫助我們,活出神已經拯救和釋放的生命。

Thursday, November 28, 2013

感恩.為甚麼

又是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大家可知道,今日這個感恩節其實並不是世界性的節日。譬如加拿大的感恩節就在另一個日子(10月)。我們也只是借這個日子,乘機大家有一個機會回想神的恩典,獻上感謝而已。

既然借用人家的感恩節日期,當然要了解一下這個節日的由來。據我記得,其實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這個節日的由來,不知道大家可記得?

感恩節其實在歐洲一些國家很早已經存在。在美國呢,它是在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成立的。這個節日怎樣出現的呢?它與甚麼有關?你可以說它與自由、開荒、收成、友誼都有關。

在 1620年9月,一批追求信仰自由的英國人,為了脫離國家教會的逼迫,聯同另一批由荷蘭來到也是追求信仰自己的人,總共 132 人一起乘船,打算到當時剛發現的美洲新大陸去。他們乘搭的貨船叫做《五月花號》。經過一段艱險的海上旅程,11月抵達美洲,在麻省的普利矛斯港登陸。不過,由於經歷了海上的旅程,他們抵達時又正踏入嚴寒,又沒有住的地方,幾乎一半人死於飢餓和疾病。

熬過寒冬之後,他們開始學習耕種、努力適應當地的生活。不多久,住在鄰近的土著印地安人,來到接待他們。這些土著不單沒有驅趕這些新移民、沒有搶劫、沒有欺負。他們更熱情地教導他們在當地生活的技能,建造房屋、耕種、狩獵、捕魚等等。到第二年的冬天,他們已經可以得到溫飽。

為了感謝神帶領他們來到建立新家園,也為了答謝接待他們的土著印第安人,他們於是舉行感恩慶典。自此美國人斷斷續續的慶祝感恩節;到1941年正式訂立一日。
今時今日,美國人對於感恩節是相對比較重視的,他們會穿州過省地回鄉與家人共渡這個節日。

反觀香港,我們會大肆慶祝聖誕節,甚至Halloween,香港人卻沒有慶祝感恩節的氣氛;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但我們站在自己的信仰立場,我們當然有原因慶祝這個節日。

借助美國人慶祝感恩節的原因來思想,我們可以有三個方向來慶祝感恩節。

(一)為得着自由
昔日那些英國人、荷蘭人不惜冒生命危險橫渡大西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新大陸去重新開始生活,為的是信仰的自由。當時雖然歐洲各國號稱是信奉基督教,但在信仰上,其實是追隨羅馬教廷,甚至一些不符合聖經真理的事情。在宗教改革之後,人們開始對於自己的信仰更認真的看待,於是不少人對羅馬教廷興起了不滿,希望可以脫離教廷而追求真正的信仰。

今日我們同樣是追求真正信仰的,哥林多後書 5: 17「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我們實際上是蒙神揀選,得以認識真道,被神從罪惡過犯裏面釋放出來得到真正的自由,而且被神的愛吸引來追求真正的信仰。所以我們更加應該慶祝感恩節。

(二)為收成得溫飽
當時的人為了感謝神賜給他們有收成所以感謝。今日我們雖然不是農業耕種的生活模式,但我們不會否認,我們的日用飲食都是神所賜的。

傳道書5: 18-20這樣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 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我們感恩,不單因為有飲有食。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幾點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1)我們一生的日子都是神所賜的;(2)神讓我們可以有勞碌的機會;(3)我們能夠在勞碌中得到自己的分;(4)我們可以在勞碌中喜樂。這些平時看來可能彷彿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但假如我們想深一些,就會認同是神的恩典,我們才會有那些機會和際遇的。

不過,機會和際遇有時卻並不是好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出現。它們以另一個方式出現,也許讓我們的感覺不十分好受。然而讓我們也學習,在不按照我們期望的際遇出現的時候,讓我們也以感謝的心來領受。明白,「上帝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 28)

(三)為朋友的同在
除了為了得到自由、得到溫飽感謝神,當時的新移民也為了答謝款待他們的土著印第安人。
同樣地,我相信我們也應該為到神讓我們遇上的人來感謝。感謝神,也感謝人。

一方面感謝神讓我們遇上他們。可能這些人對我們有無比的恩待,幫助,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好;這樣,我們當然應該向神感恩,也向這些感謝。

不過也許有不少時候,我們遇上的人並不是叫我們的日子好過的。假如這些根本就我們的敵人,那麼讓我們在神的面前存等候的心,倚靠神為我們討回公道。但我們也要儆醒,免得自己原來配受敵人的對待。

然而假如這些人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弟兄姊妹,我相信我們更加可以獻上感謝。箴言27: 17 這樣說:「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 6也說:「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沒有人喜歡被頂撞、被批評,但假如頂撞你的、批評你的人是出於忠誠,為了叫你可以面對自己的軟弱、可以從錯謬中回轉,那麼讓我們也存着感恩的心來領受。因為他們是神差派特意來祝福你的天使。

不要以為款待我們、幫助我們才是好,有時一些善待只是避免人際之間的衝突,卻不能夠指出你的過錯、不能夠幫助你生命成長,那反而是更大的傷害。

(四)為群體的支持
我願意特別的指出教會弟兄姊妹這個群體,更是我們應該感恩的。

以弗所書4: 1-3,讓我們一起讀:「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教會弟兄姊妹,我們是同蒙不個呼召的群體,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真正相信主的就是神的兒女,我們就是同屬一個身體。

保羅勸我們,首先與蒙召的恩相稱。要怎樣呢?首先要謙卑。為甚麼我們不喜歡別人的批評,不喜歡被指出過錯?當然你可以說對方不是「以愛心說誠實話」。但更大的理由可能是因為我們都不夠謙卑,不認為對方有資格批評我、或者不認為自己有錯。或者別人確實是誤會了我們,以致他的批評顯得不合理。假如真是這樣,那就正是我們要溫柔、忍耐、寬容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們竭力保守神已經賜給我們合而為一的心。

結語
我相信我們為到神的供應、神的帶領、神的保守…… 等等獻上感恩都不困難。然而讓我們也學習,為到一些不舒服的際遇,為了一些衝突的人際關係也獻上感恩,好讓我們體會神透過各種人和事對我們生命的塑造。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歸回:認信創造的主

經文:出埃及記 20: 8-11

引 言
我相信大家都會記得鄧姑娘最近幾次的講道都是以十誡作為主題;上星期她剛好跟大家看了第五、六、七,和第八誡。多謝她將第四誡留給我。

十誡雖然是神頒佈給以色列作為立約的文件,十誡卻不是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也許有人傾向將第五至第十誡視為道德倫理的要求,而將之前的幾誡看為是信仰的要求。無論怎樣,神頒佈的十誡確實是適切任何一個人類群體。故此,我們可以相信,第四誡必然也與我們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如果大家一口氣讀第一至第十誡就必然發現,這條關乎安息日的誡命是篇幅最長的;而且它也是唯一的一條誡命出現在申命記那段十誡經文的時候是完全不同的。那個完全不同的記載,我們遲一些會看。今日我們先看這一個出埃及記的記載。

十誡裏面其餘的九條誡命可能是比較容易掌握和實踐的,但說到安息日,我們實在不是很知道如何應用。最容易的當然是遵循新約的記載,將敬拜神的日子從一周的第七日轉移到第一日。但除此之外,安息日對我們究竟有怎樣的意義呢?讓我們再進入今日的經文,嘗試一同來思想。

I. 當記念(v8)
十條誡命裏面,大部分都是禁止性的條文:「不可有別的神、不可殺人、不可姦淫……」,只有安息日和孝敬父母兩條是吩咐人可以做的,甚至是強烈要求神的子民必須要做的。安息日的誡命要求神的子民做甚麼呢?

出埃及記 20: 8「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1) 記念安息日
這誡命一開始吩咐「當記念安息日」,首先是要記念。「記念」在聖經裏面並不單單是指到回憶起某些過去了的事情。特別當用在神的身上,「記念」的含意就更豐富。譬如在洪水之後,神以彩虹為記,「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記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再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現在雲彩中,我看見,就要記念我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創9:14-16),從此神不會再使毀滅的洪水臨到地上。

還有,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時候,「神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出2: 24)神記念,之後就向摩西發出呼召:「我也聽見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聲,我也記念我的約。」(出6: 5)神記念,接着就差派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可見,聖經描述神「記念」,除了表示神記得一件事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示他是信實守約的神,他記念他與人所立的約,以致他用行動來保守他的約不受破壞。神的記念是帶來行動的。

所以當神吩咐他的子民「當記念安息日」,他並不是期望以色列人單單只是記得安息日。神以行動來回應他的記念,他同樣要求他的子民要以行動來回應他們的記念。神要求以色列人的行動又是甚麼呢?

(2) 守為聖日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神要以色列人將安息日守為聖日。「守」這個字,英文聖經一般繙譯作“Keep”,中英文繙譯都有「保持」的意思。其實「守為聖日」更貼切的意思是「使它成聖」。v8 的意思就是「記念安息日使它成聖」。這個字在 v11 最後一句也有出現,v11 可以繙譯做「神賜福安息日並使它成聖」。

這樣,我們看見,神要求他的子民與他一樣,要使安息日成聖。這要有怎樣的具體行動呢?要如何記念呢?

II. 如何記念(vv9-10)
讓我們再看 vv9-10「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

(1) 六日勞碌
如何「守為聖日」、「使它成聖」呢?經文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無論何工都不可做」。方法就是將安息日與一個星期裏面其餘那六日分別開來,令它們有所不同,就是「使它成聖」了。

我相信經文要對比的是,一個星期的前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到了第七日就無論何工都不可做。那麼是否表示,在前面的六日就無論何工都可以做呢?我們知道當然不是的。也用不著我在這裏與你分析哪些工作可以做,哪些不可以。

我更加想與大家思想一下「六日要勞碌」這件事。其實這一點也不用多說,今日香港沒有誰可以不用勞碌的;即使我們最不值他們所為的既得利益階層,或者我們覺得毫無建樹的政客議員,他們的勞碌我相信也是不能避免的。在香港,就連大中小學的學生,甚至幼稚園的小朋友,無論是誰都難逃勞碌的生活。那麼,「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是不是就是說:我們真的要勞碌做完所有的事情呢?六日工作是不是無限制的呢?

讓我們看看第一次出現安息日不用做工的故事,在出埃及記 16 章。我們先看 vv13-15「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這個故事可能大家都記得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個半月,來到曠野,可能因為帶備的糧食已經差不多吃完了,他們因為憂慮食物而大發怨言。上帝回應他們的埋怨,使鵪鶉飛來讓他們有肉食,又降下嗎哪,讓他們每天拾取。

那是不是表示可以任隨他們的意思呢?讓我們繼續看 vv16-21:「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着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裏的人,按着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着自己的飯量收取。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甚麼人留到早晨。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他們每日早晨,按着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原來不是可以任隨他們的意思的。我們看見神設定了三個條件:第一是他們只可以各按自己的分量收取;第二是各人只可以每天按每天的需要收取,不可以留待到明天;第三是時間限定,日頭一發熱就沒有了。

為甚麼神要設定這幾個條件?很有可能是神要以色列人操練信心倚靠神。以色列人剛剛經歷了神以大能帶領他們出埃及過紅海,理論上應該可以信得過神。

不過,聖經記載了一個更確定的原因。在出埃及記 16: 4,神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神設定這幾個條件,原因是神要試驗他們。百姓是不是信得過神的說話,並不是無關痛癢的決定,不是「沒所謂、不要緊」的。百姓不能夠信得過神真的會每天供應,在神的角度來說,他們是「不遵守神的法度」。

「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並不是說,只要不破壞第七日,我們就可以在一星期的前面那六日拚命的工作。不是的!我們在頭六日的工作也是在神的限制裏面。面對六日之內沒有可能完成的工作,我們怎麼辦?面對完全不體諒的上司、僱主和客人、面對生活的需要、可能溫飽不繼,我們怎麼辦?神提醒我們,不要將工作看到無限大,神為工作設定了限制:限時、限量。神提醒我們,不能夠毫無限制地投入工作,要相信神是供應的主,要操練我們對神的信心。

(2) 第七日無論何工都不可做
如何「守為聖日」、「使它成聖」呢?v10「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第七日「無論何工都不可做」,是要與之前的六日有所不同。

讓我們再看出埃及記16章的故事。我們看 vv22-26「到第六天,他們收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兩俄梅珥。會眾的官長來告訴摩西;摩西對他們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就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裏頭也沒有蟲子。摩西說:你們今天吃這個吧!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着了。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

嗎哪的供應期是每周只六天,每天只可以取當天的分量,第七日怎麼辦呢?神知道我們的需要。他吩咐第六日就可以收取兩份,而且不會生蟲、不會變壞。這困難嗎?如果你是當時的以色列人,你會遵守得到嗎?可能我們今日很容易回答:「甭做就有得吃,當然好喇!」不過當我們細心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不要說我們不曾真的試過「甭做就有得吃」,昔日以色列人是試過了、試了六日了,但到第七日怎樣?「27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甚麼也找不着」。或者百姓只是本著一試無妨的心態,「有就算是 bonus,沒都也不相干喇」。是不是這樣呢?不是的!不是「沒所謂、不要緊」的。「28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要到幾時呢?」以色列人第七日試試去找嗎哪,在神的角度來說,他們是「不肯遵守神的誡命和律法」。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出 20: 8-10)。「記念安息日使它成聖」,是將安息日與其餘六日分別開來,六日工作,第七日休息。

我想,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賺取生活所需。六日工作,第七日休息是不是會影響生活呢?從以色列人拾取嗎哪的事件我們看見,要相信神的供應、相信神在我們沒有工作的時候仍會供應,其實並不容易。但願以色列人的經驗成為我們的警惕:不要以為只是「沒所謂、不要緊」的決定。不是的!在希伯來書 3: 9-11,神說:昔日在曠野的以色列人「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裏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不相信神會按照他所應許的成就,是昔日在曠野的以色列人不能夠進入神的安息的原因。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首先讓我們反省:我們是否可以信得過上帝供應、肯不肯遵守神的吩咐。

昔日以色列人就是不能夠相信神,不但在曠野的時候不能夠,就是當他們進入了迦南、承受了神所賜的土地,他們仍然未能夠相信,以致先知不斷責備他們。今日,安息日的吩咐仍然挑戰着我們,是否信得過神能夠供應我們日常所需,以致我們的工作不會超越神為我們所設的限制。

III. 為何記念(v11)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這句誡命,從工作入手,描述了怎樣做是守安息日之後,再解釋要「記念安息日使它成聖」的原因。讓我們再看出埃及記 20: 11「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我曾經講過,神在第七日休息,並不是表示神疲倦了要休息,也不是說他完成一切之後就撒手不顧。神的安息是他讓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其實不單止這樣的。出埃及記 20: 11「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使安息日成聖的原因與神的創世有關。

剛才也說過,v11 下半節可以繙譯做:「上帝賜福給安息日並使它成聖」。在整本聖經裏面,這是第一次出現這個「聖」字。整個創造的過程,從創世記1章1節至2章3節,沒有任何受造物可以被稱為「聖」的。其實在整本聖經裏面,沒有任何受造物配稱為聖,除了一種情況:「以色列中凡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別為聖歸我。」(出 13: 2)凡是被分別出來歸給神的就稱為聖。所以我們看見新約的作者都稱呼信徒為「聖徒」,因為新約信徒都是已經分別為聖、歸了給神的。

同樣地,安息日成為聖日,因為它是分別出來歸了給神。就是 v10 所說,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是屬於神的。但那是甚麼意思呢?

以賽亞書 58: 13-14,先知提醒神的子民:「你若在安息日掉轉你的腳步,在我聖日不以操作為喜樂,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聖日為可尊重的;而且尊敬這日,不辦自己的私事,不隨自己的私意,不說自己的私話,你就以耶和華為樂……」

也許當中有弟兄姊妹一路聽的時候,難免心裏面有一個迷思,安息日與我們何干呢?一來因為我們並不是「守安息日」的群體,我們是跟隨新約使徒將敬拜神的時間改了在主日。或者更實際的是,在主日我們一些弟兄姊妹可能要比平常上班的日子更忙碌,談甚麼安息呢?以賽亞書這裏就提醒我們,安息不是指甚麼也不做。神吩咐守安息日,是要讓他的子民可以有一個分別出來、特定的日子,放下日常的操作,單單「以耶和華為樂」。安息日是屬於神的,神的子民「尊敬這日,不辦自己的私事,不隨自己的私意,不說自己的私話」,就是我們不但將這一日的時間歸給神,我們也將自己分別出來歸屬於神。所以,也許我們在主日、在敬拜裏面有特定的崗位,那並不是無意義的,也不表示我們不在敬拜之中。我們仍然可以「以耶和華為樂」。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因為「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這一日是屬於神的日子,是我們將自己分別出來歸屬於神的日子,是我們「以神為樂」的日子。

IV. 神賜福
也不單止這樣。安息日也是一個神賜福的日子。「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在創世的過程,神曾經三次賜福,第一次是賜福水中各種有生命的活物,使牠們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創 1: 22)。第二次是賜福人類,使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 1: 28)。第三次就是賜福安息日。

那麼安息日遍滿甚麼呢?

前兩次的賜福,神讓各種活物繼續在他的創造活動之下滋生繁多,並且在他們所屬的範圍裏面繼續運作和活動。與這兩次的賜福不同,神賜福安息日,不是透過活動,而是透過他的安息。

神安息不是他離開現場,神安息是他停下所有活動,單單的在現場。有不少解經家提供各種不同的意見,在安息日「神歇了他一切的工」,是他停下來讚歎自己所創造的,或者是他對自己所創造的感到喜悅、滿意。可能這些都是對的。也有解釋為,神透過他的安息,為人定下一個工作、休息、再工作的規律;這卻不對。人受造之後首先並不是進入工作,人在第六日受造之後,首先是進入第七日安息日之中,所以要說神為人定下規律,那就是一個休息、工作、休息的規律。

也許另一個更大的可能是,神停下來單單的與他所創造的萬物同在。也許我們曾經聽說過一些意見,認為創造人類是創造高峰,我卻不以為然。第七日才是創造的完滿、第七日才是創造的高峰,因為第七日神以自己來充滿全地,神讓世界在他裏面得到滿足。

在剛才讀希伯來書 3: 9 提到「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我們相信所說的「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就是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當終末、主再回來時所要賜下的。

在啟示錄 21: 3「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在 v22 又說:「我未見城內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意思是將來我們再用去某一個地方去敬拜,因為神自己就充滿了萬有,他遍滿全地與人同在。

結 語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讓我們記念創造的主,他為我們的工作設定限制,他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以致我們可以全然安息在他的同在裏面。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讓我們存着盼望,神為我們預備了一個永恆的安息,是他自己要與我們永遠同在。今日當我們還在這刻的生活之中,讓我們不會忘記這個永恆,以致我們的今日能夠放下掛慮、以神為樂,稍微預嚐永恆與神同在的滿足。

回應詩
回應主呼召
1.我聞救主耶穌慈聲:「來安息在我懷;
困倦的人,來卸重擔,放心歸我前來。」
我心沉重、疲倦、憂傷,聞聲歸主前來;
在主裏面我得安息,滿心歡暢愉快。
2.我聞救主耶穌慈聲:「來屈身飲靈泉;
我賜活水,流到永生,盡消乾渴、困累。」
我歸主,飲生命活水,立刻消倦、止渴;
心靈甦醒,獲得永生,在基督裏活着。
3.我聞救主耶穌慈聲:「我真光驅黑暗;
你仰望我,能見曙光,一生光輝燦爛。」
我瞻仰主,頓見亮光,作我星晨、太陽;
我今邁步永生光中,至終光輝明亮。

Sunday, October 20, 2013

歸回:在等候裏與神相遇

經文:使徒行傳 1: 1-14

引言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了「等候」的學習。我記得我用了「時間的聖殿」來形容「等候」;就好比一座建築物在地方上佔有一個空間,等候則是在時間裏面佔了一個空間。然而「等候」在時間裏面彷彿是一個空置了的空間;就好比一塊丟空了的空地、一個沒有人住的單位。

但實際上,等候並不是空置的。等候是神安息,讓受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等候是我們安息,讓我們所等候的事情在神所賜與它的時間裏面、按照神的心意成為美好。

但上一次是還沒有講完的;今日我與大家延續這個時間聖殿的課題,繼續思想等候的功課。等候並不是空置的;相反,等候是刻意騰出來的空間,是分別為聖的時間,讓人可以與神相遇、相交。

今日與大家思想的經文是使徒行傳 1 章 1–14 節,無獨有偶,也是一個延續。

I. 不是「後書」(vv1-3)
經文的 vv1–3「1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2直到他藉着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3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

作者路加,一開頭就向收信的人提到他所寫的前書。使徒行傳可能不是一封書信,但它也有一個寫作的對象;路加稱呼他做「提阿非羅」;這個寫作對象我在此不與大家深究他是誰。但從這個名字,我們知道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寫作對象是同一個人。

我們看一看路加福音 1: 1-4「1-2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3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4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而路加說「我已經作了前書」所說的「前書」明顯地就是指路加福音。雖然路加自己稱呼路加福音做「前書」,但使徒行傳並不是後書,不像哥林多前、後書,或者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那樣,這些書信是前書處理一些事,然後在後書處理另一些事情,之間的聯繫性並不強。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更多像一個故事的上下集,兩者缺一不可。

路加說「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着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前面說了這些了,那麼後面的這一卷要說甚麼呢?好像章回小說那樣,上一回講到哪裏,這一回當然是接着繼續說下去。上一回說到「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後面自然就接著說耶穌升天時候的情景,就是今日的主題經文:使徒行傳1章1-14節。

接續下去,要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仍然是「耶穌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如果說,前書說的是「開頭」,那麼這一卷接續下去要講的就是「後來」,就是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之後的言行和教訓。

耶穌既然已經被接升天,祂還有甚麼言行和教訓呢?祂還可以怎樣行、怎樣教訓呢?

路加福音24: 46-48「…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裏復活,47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48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使徒行傳就是記載着耶穌的門徒如何為這個「悔改、赦罪的道」作見證;他們的見證就是耶穌繼續行、繼續教訓人。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是一個故事的上下集,讓我們看見耶穌的言行、教訓被延續下來。

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故事到了使徒行傳結束時還沒有完;在使徒行傳的結束是:保羅將福音帶到羅馬,當時帝國的首都,路加說:「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 30-31)即使到了使徒行傳結束,耶穌的言行教訓仍然繼續下去。我們成長課程的【教會歷史】科,上星期三剛剛說了第一世紀初代教會如何見證耶穌的言行教訓,兩千年來教會一直傳承這個使命,到今日直至基督再回來,教會仍然需要延續下去。

但要如何延續呢?靠教會就可以嗎?感謝神!幸好不是靠教會自己來延續。上了【教會歷史】的同學就知道。教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內有異端困擾、外有羅馬帝國的逼迫,後來成為了羅馬國教,又面對信徒質素下滑、教會世俗化、異教習俗滲入等等的損害;如果單單靠教會自己來堅持,根本沒有可能延續下去。

感謝神!祂早已經為教會預備了一切。

II. 主囑咐「等候」(vv4-8)
神為教會預備了可以延續耶穌言行教訓的能力,但教會仍需要等候。使徒行傳 1: 3「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

假如我們讀路加福音的 24 章,我們很容易有一個錯覺以為耶穌復活、升天是發生在同一日的連續事件。但使徒行傳讓我們知道,原來在耶穌的復活、升天之間,相隔了四十日。

為甚麼要等這四十日呢?路加告訴我們,在這四十日裏面,耶穌向門徒講說神國的事;祂預備門徒可以承擔要頒佈給他們的大使命。祂怎樣預備門徒呢?

我們看 vv4-8「4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5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耶穌與門徒同在的這四十日,應該說了很多,但路加只將這一段對話記載下來。這一段對也很豐富。

首先我們看見,主耶穌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這個吩咐讓我們很快的想起,就在耶穌復活的當日,有兩個門徒就是離開了耶路撒冷去以馬忤斯,還在路上遇到耶穌。還有,在約翰福音最後一章,門徒就是離開了耶路撒冷,回了去加利利海去打魚。可能因此,耶穌在自己將要升天的這一刻,特意的囑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

不要離開,要等,等甚麼?「要等候父所應許的」。這一個應許,在路加福音是這樣記載的「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24: 49)明顯地門徒對於這一種「從上頭來的能力」有誤會,他們以為復國的時機成熟了。他們有這樣的誤會其實並不奇怪,因為聖靈還沒有來到嘛。耶穌亦沒有責備他們,只是糾正他們的誤解。繼而告訴他們,等候聖靈的結果。

在這段對話裏面,在這段經文裏面,我們可以看見主耶穌吩咐門徒要等候,背後的原因。(1) 首先,主耶穌回答門徒的問題時,祂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v7);主耶穌不是說以色列國不用復興,祂只是說時候神按照自己的計劃所定的日期,不是我們可以預先知道的。

除了以色列國復興不是我們可以預先知道的之外,聖靈幾時來到也是沒有人可以預先知道的。在 v4-5 說,聖靈是父所應許的,他們要等候。等多久呢?耶穌說「不多幾日」,無幾日,等多幾日。那是多少日呢?不知道。但既然是父神所應許的,自然是按照神的時間來到。

除了以色列國何時復興,和聖靈何時來到,是視乎神的計劃、不是我們可以預知的之外,嚴格來說,耶穌升天也是神的計劃,不是人可以預先知道的。經文三番四次用被動的語句來形容耶穌升天的事情:v3「被接上升的日子」、v9「被取上升……把他接去」、v11「被接升天的耶穌」。彷彿,耶穌的升天也是被動的,時候日期也是神所定的、不是門徒預先知道的。

神的國何時來到、以色列國何時復興、聖靈何時降臨、耶穌何時升天,都不是門徒可以知道的。門徒知道甚麼?門徒只知道要「等候」,因為耶穌囑咐他們要等候。

門徒可能以為耶穌已經復活,接着下來自然是幹一番大事,但是耶穌卻知道自己要離開,所以囑咐他們要等候聖靈:「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v8)聖靈是誰?在約翰福音裏面,主耶穌曾經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約14: 16-17),主耶穌是第一位保惠師,祂離開之後,父就差派聖靈成為另一位保惠師,與我們同在。主耶穌說,聖靈會賜能力給門徒作見證;聖靈賜的能力是怎樣的能力?「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14:26),「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 13),聖靈所賜的能力,其中一種是我們能夠明白真理,祂要將一切事指教我們。

主耶穌囑咐門徒要等候聖靈,因為一切的事情都在神計劃的時候日期裏發生,只有聖靈能夠帶領門徒明白。

III. 門徒再失落(vv9-11)
囑咐了門徒要等候聖靈之後,耶穌就被取上升了。

vv10-11:「當他往上去,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着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

大概耶穌離開的方式太突然、太出人意料,門徒一時之間不知所措,除了望著天空發呆,也沒有可以反應的。可能他們捨不得與耶穌分離;又或者,剛剛還以為死而復活的耶穌會帶領他們復國,剎那之間又將失去。那怎樣呢?門徒要怎樣做呢?耶穌吩咐要等候聖靈,等候聖靈是甚麼意思呢?

門徒可能就是在這些複雜的思緒裏面,兩位天使的出現正好給他們一個提醒:耶穌是會再回來的。聽到天使這個提醒之後,門徒就離開了。

天使預告說:「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當時的門徒自然不知道,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其實是一段漫長的等候。

當我們說,「使徒行傳延續了路加福音、初代教會見證耶穌的言行教訓、兩千年的教會傳承這個使命,到今日直至基督再回來,教會仍然需要延續下去」的時候,我們今日其實也延續著門徒當日所領受的這個應許:「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我們也傳承著這個「等候」。

然而教會過去的兩千年,和前面還有不知多少年的等候,要怎樣等呢?也許我們回顧一下門徒的等候會對我們有幫助。v4 耶穌囑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耶穌吩咐要等候聖靈,我們看見在使徒行傳2: 1-4記載,當門徒聚集的時候,聖靈如火降臨在眾人中間;第一個應許,他們等到了。

v8祂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我們看見整卷使徒行傳記載、以至教會兩千年歷史的經歷,教會在聖靈帶領底下從耶路撒冷起,朝著地極去,為主作見證;第二個應許已經逐漸成就。

餘下來的第三個應許:「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我們可以信得過,有一天它是會實現的。

但我們要怎樣等呢?我們承傳著門徒、延續著教會的等候,要怎樣傳遞下去呢?

讓我們看看當時門徒是怎樣等候的。

IV. 禱告等候(vv12-14)
vv12-14「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這些人同着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門徒當然不知道等耶穌返來要等多久;門徒連等候聖靈要等多久他們也不知道。那麼他們怎樣等呢?

經文讓我們看見門徒一連串的行動。「當下,門徒……回耶路撒冷去,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 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首先,他們「回耶路撒冷去」。記得主耶穌囑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第一步,他們聽從主的吩咐:留在耶路撒冷,不再疑惑不知道要做甚麼、不再思想回到老本行去。

接着,他們回到了耶路撒冷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有不少釋經書猜測這是誰的房子,但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是當時的門徒聚集在一起。我們記得當主耶穌復活之後,起初在門徒中間顯現的時候,並不是所有門徒都在一起的,有一次是多馬不在所以不信了。但這一次不同了。

路加在這裏仔細的記載:「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就是除了出賣耶穌的猶大之外,餘下的十一個使徒。

除了他們,還有「同着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雖然沒有記載這幾個婦人的名字,但我們知道當耶穌在世工作的時候,有一些婦女一直跟隨着耶穌,縱然沒有被選上作使徒,但她們仍然忠心的跟隨,直到十字架下、直到主復活的清晨在墓園最先遇見復活的耶穌。她們也跟十一個使徒一起見證着耶穌升天,然後回來等候。

除了這兩批門徒,路加接着告訴我們,還有「耶穌的弟兄」;我們知道耶穌的兄弟起初是不相信的(約7:3-5),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懷疑了,他們也見證着耶穌升天,他們也與這些門徒一起等候。

主耶穌囑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他們就從橄欖山回到耶路撒冷、聚在一起,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主耶穌吩咐他們要等候聖靈,要等多久他們不知道,那麼他們怎樣等?他們禱告。路加沒有記載他們禱告的內容,他卻告訴我們這些人怎樣禱告:他們同心合意禱告、他們恆切禱告。

「同心合意」(2:46, 4:24, 5:12, 8:6)這個字在新約其他經文只出現一次,但在使徒行傳就出現了差不多十次,有被譯做「一心一意」(4:32),「在一處」(2:1, 2:44)、「同心」(15:25),有些時候是說他們一起聚集敬拜,或者做一些重大的決定;但大多數是記載他們一起禱告。

在福音書裏面,我們看見的門徒是不會這樣同心合意的;他們各自為自己籌算,想著要做最大的門徒,想著當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要坐在祂的左右。但這一刻他們不再為自己謀算,他們走在一起、同心合意,他們禱告,他們等候聖靈。

他們不單止同心合意的一起禱告,他們恆切地禱告。在福音書裏面我們也很少看見門徒禱告;當然我相信他們會禱告,因為猶太人也有禱告的傳統。然而路加特別的記載他們「恆切」禱告。恆切的意思是堅持。要堅持禱告;為甚麼?可能因為不知道要等候多久,可能因為不知道等候聖靈會是怎樣的。可能就單單是渴慕禱告。

雖然聖靈還沒有來到、雖然不知道要等候多久,門徒願意按照主耶穌的吩咐,回到耶路撒冷去等候。在等候的時候,他們聚集在一起、同心合意、恆切的禱告。

結語
如果我們將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放在一起接續來讀,我們必然會驚訝於門徒的改變。那一群在耶穌死後四散的門徒、那一群即使知道耶穌已經復活卻仍然離開耶路撒冷走回去自己過往生活的門徒,這一刻有完全不一樣的生命。

為甚麼?因為他們知道要怎樣。那兩個在路上遇到耶穌的門徒,因為聽說耶穌復活但不知道要怎樣,於是回去以馬忤斯。彼得和其他幾個門徒,雖然見到了復活的主,但不知道要怎樣,於是回去加利利打魚去。然而當主耶穌升天之前囑咐了他們要等候聖靈之後,他們知道要怎樣了,於是他們同心合意,一起以恆切禱告來等候。

等候不是空置的。等候是一個分別為聖、容讓神與人相遇的空間。要能夠在等候裏面與神相遇,需要刻意的將時間分別出來,將自己分別出來。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等候的是甚麼?

你等候的是甚麼呢?是一些事情的發生?是心裏所想的出現?我們等候的是甚麼?

門徒待候聖靈,他們等到了。聖靈降臨帶來能力。福音要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傳開,延續主耶穌的言行教訓,歷世歷代的教會在做著了。剩下來第三個應許,我們有沒有把握著呢?

在預備這篇講章時我一直在想,主再來的應許,對於今日的信徒會不會太遙遠呢?當說到「等候」的功課,我們很容易想到自己生活裏面、生命裏面一些很想得到的人、事、物。然而主耶穌再回來的這個應許若不能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我們其他的等候都沒有價值。

主要再回來,與我們今日的生活有甚麼關連?或者反過來說:我們今日的等候,與主再回來的應許有甚麼關連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呢?

讓我們從門徒的經歷看見,在等候的時候,我們要禱告,要同心合意、恆切的禱告。讓聖靈降臨,親自帶領、引導我們。首先求聖靈改變我們的生命,然後求聖靈帶領我們等候。

回應詩
【屬靈生活】曲:黃楨茂,詞:宋尚節《天人聖歌》49首
1.十字架上與主同死,同葬、且同復活,
 如今一同升到天上,活着不再是我。
 主住裏面佔領一切,看主所看、說主所說、
 求主所求、作主所作,祂是我主。
2.不是自己努力掙扎,是主裏面動工,
 不是自己模倣基督,是主裏面長大。
 主住裏面變化一切,愛主所愛、樂主所樂、
 憂主所憂、負主所負,主心我心。
3.不是自己想作甚麼,只願主旨成就,
 不是自己奢望甚麼,只願主話成全。
 主住裏面實現一切,聽主所許、信主所許、
 愛主所許、望主所許,主話必成。
4.不與世人同負一軛,樂在主內同工,
 不是自己單獨追求,也愛彼此建立。
 主住裏面聯絡一切,同心合意,恆切禱告,
 靈裏合一、愛裏同工,主內一家。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歸回:時間的聖殿

經文:創世記 1: 1-5; 2: 1-3; 馬太福音 11: 25-30

引 言
今日我嘗試跟大家思想時間與安息的關係。

我們常常聽到人說,也許自己也有說過,類似「靜默一分鐘」、「默哀一分鐘」的說話。到底一分鐘有多長呢?現代人很習慣以時鐘來量度時間,一日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

在以前沒有時鐘的時代,人們靠觀察日照月影等等自然現象來刻劃時計,於是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諸如日晷、沙漏等等計時儀器;但這些方法誤差極大,並不可靠。後來人類又發明了各種機械鐘錶,時間計算顯得越來越準確。而為了回應人類想要時間越來越準確的要求,於是各式各樣越來越先進的計時儀器不斷出現。1927 年出現了精確度極高的石英鐘,誤差率是 10 的負 10 次方。到 2009 年美國一些科學家更研發出原子鐘,準確程度更達到每十七億年只差一秒。每十七億年只誤差一秒,其實已經超越了人類可以經歷的了;但科學家們覺得還未足夠,仍然要繼續研究下去。

然而我們知道時鐘不等於時間。人類想盡辦法研發出最精確的計時儀器,目的是想爭分奪秒地控制時間,去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去得到更多的滿足;彷彿越準確的時間控制,就越能夠保證可以得到可預測的、穩定的結果。我們也越來越不能夠接受事情不在自己的掌握之內。

但當我們用盡方法去控制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候,我們可能反而會失去一些,也會忘記一些更加重要的東西。

I. 神安息
(A) 創造時間
我們要看的第一段經文:創世記 1: 1-5 是神創世的開頭,正是記載了時間的出現:「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創世的過程,也許我們多多少少都讀過,也會有一些印象。七日的創造,記載了一些原本沒有、神命令它出現的東西,譬如第一日出現了光、第二日出現了空氣、之後出現了各種青草菜蔬、走獸飛鳥。七日的創造,也記載了神將一些已經創造的東西分開,譬如祂分開了白晝與黑夜,分開了天上與天下、分開了海洋與陸地。

而創世的經文一開頭記載了一種受造物,可能我們平常沒有留意,那就是時間了。1: 4-5 說:神將「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時間是甚麼呢?時間雖然不是一件可以讓我們捉緊的東西,它卻是我們可以量度的。一日有多長?一日有 24 小時;按照中國古代的量度,一日有 12 個時辰。不過,按照聖經的記載,在我們將一日分為 24 或者 12 個單位之前,神早已經命定一日有多長:「有晚上、有早晨,是一日」。有晚上,有早晨,就是時間的流動。

在創造萬物之初,神首先創造了時間,祂首先命定了怎樣為之一日;其後的創造都是在接著的某一日裏面受造;每一次都是以「有晚上,有早晨」來標記一日。那表示甚麼呢?那表示受造萬物的出現和存在都在時間裏面;正如一日是「有晚上,有早晨」,受造萬物也都是有開始也有終結、有生也有滅的,是會變化的、有限制的。時間的首先被造,以及我們活在時間之中,都提醒我們,我們和整個受造世界是一致的,是有限的;提醒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有任何的無限性,以為我們可以掌握一切;提醒我們,時間不在我們控制之內。

(B) 藉著時間創造
神首先創造時間,除了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有限性,也讓我們看見神的自我限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問過這問題:既然神有大能創造萬有,為甚麼祂不是一次過創造,而要分這許多日呢?詩篇 33 篇說:「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v6, 9)既然這樣,祂為甚麼不一次過就說出那些說話,讓萬物一次過出現呢?那幾句說話要花幾天的時間才說完嗎?

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我們對於「起初神創造天地」其實並不了解。聖經雖然記載了,但事情實際是如何成就、萬物是怎樣出現,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是真的一丁點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神說話,然後「事就這樣成了」;似乎很簡單的。既然是這麼簡單,我又想,假如神能夠說一句話就使青草菜蔬出現,祂應該可以讓萬物以後出現的時候都是現成的樣子〔一個蘋果,出現時就是一個完整的蘋果……〕。然而在創世記 1: 11 記載:「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着核。事就這樣成了。」雖然我們不知道究竟先有種子呢,抑或先有果樹;但按照經文所說,神命令結果子的樹木都要包著核,意思是神命定了將來的果樹都要從種子開始,經過成形的過程,最後才變成一棵成長的果樹。

各種走獸飛鳥的受造也一樣,神命令:「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v24);「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v20),然後,祂「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v22)。走獸、飛鳥,除了在創世的那時以外,以後的都要經過滋生成長的過程,才會成為牠的樣子。可見,神不但以祂的說話來創造,祂也藉著時間來創造。神有能力造成萬物,祂卻命定萬物的成形都要經歷一個過程,要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來滋生成長。

神這樣命定其實也將自己限制了在這個時間的過程之中。儘管祂可以一聲令下,叫一切受造物同時出現,祂卻容許萬物按著次序,在適當的時間逐一出現。

(C) 等候
由此也引領我們進去看神的安息,就是祂等候時間的過去,等候事情在時間中成就。讓我們一起看創世記 2: 1-3:「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

從這一段經文引起了不少神學的討論,譬如說:神是不是會疲倦的呢?「神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是不是表示七日創世之後,神就消失了,任由萬物自己運作呢?

儘管創世記 2: 1-3 描述「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我們從其他經文可以看到,神並非撒手不顧,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護佑萬物,容讓它們生長成形;詩篇 65: 9-10:「你眷顧地,降下透雨,使地大得肥美。神的河滿了水;你這樣澆灌了地,好為人預備五穀。你澆透地的犁溝,潤平犁脊,降甘霖,使地軟和;其中發長的,蒙你賜福。」神護佑受造萬物的方式,一方面是提供所需的資源:雨水、空氣、溫度、大地;另一方面,是祂給予時間和自由,容讓萬物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我相信我們大部人讀書時候都試過培植種籽發芽生長,今日也流行自己租一塊土地來耕種。但無論是耕種,抑或只是發一粒荳芽,試過的都知道,我們按著正常情況去播種、澆水、施肥、灌溉,做足所有功夫,並不表示它一定在我們預期的時間、按照我們預期的樣式開花結果。「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首先讓我們明白,神供應了各種資源之後,就等候、容讓萬物按它自己的情況、各以其獨特的形態成長。

「神等候」的第二方面,讓我們看傳道書 3 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v1, 11)就正如剛才所說,神在創世的時候就已經命定,受造萬物各有不同的生長成形的過程,但無一例外的是,萬物都必然要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才會變成它受造應該有的形態。神的安息,就是祂等候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對於受造萬物之中最複雜的人類,神以更大的忍耐和寬容來等候我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的以賽亞書 30 章說,對於那些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應付困難、堅持走自己人生路、堅持不要跟隨神帶領的人,神應許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v18)。新約哥林多前書也說:「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2:9)。神等候要施恩給我們,神預備了的救恩也要等到合適的時候才會成就;甚至面對日益敗壞邪惡的世代,主再回來也必須要等到神命定的那一日。

「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並不是因為祂疲倦了,更不是因為祂不管了,而是祂讓祂美好的心意在時間裏面成就。神的安息,是祂等候。

II. 神使我們得安息
這一位創造時間的主,這一位會安息、好讓受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神,要將祂的安息賜給我們。

讓我們一起看馬太福音 11: 25-30:「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A) 柔和謙卑
這一段經文相信我們最記得的是 v28,主耶穌應許要賜下安息。但讓我們留意,主應許賜下的安息是有條件的,在 v29 就指出兩個條件:「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首先是學效主的柔和謙卑。

在這段經文的脈絡裏面,我們可以看見主的柔和謙卑如何地表達出來。在 vv25-26 這樣說:「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主耶穌完全順服天父的旨意,而且認定是美意。發生了甚麼事,以致主耶穌有這樣的禱告呢?在再前一點的經文,馬太福音 11: 20-24 提到:「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諸城包括哥拉迅、伯賽大、迦百農,都是主耶穌在世的時候經常到的、在他們中間曾經行過不少神蹟奇事的地方;但他們始終不肯悔改。然而主耶穌並沒有用強烈的手法來令人歸信祂。祂沒有好像雅各、約翰所要求的那樣,從天上降火燒滅那些不接待耶穌的人(cf. 路 9: 51-56)。耶穌反而看見,是神的旨意,將救恩的道理顯明給謙卑溫柔、好像嬰孩那樣的人;而祂自己也順服在上帝這個旨意底下,接受必然有一些人不肯接受祂的拯救。甚至在客西馬尼園,當兵丁來捉拿、彼得拔刀反抗的時候,耶穌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多天使來嗎?」(太26: 53)作為萬有的主宰,面對人的拒絕,主耶穌仍然以柔和謙卑來寬容忍耐。祂正是呼召我們來學效祂這份柔和謙卑。

也許我們對於傳福音、或者邀請人返教會都曾經遇到被拒絕,我們也很容易的將主耶穌的這一份柔和謙卑使出來,讓自己不至灰心。然而,在其他方面,我們是否也可以用這一種柔和謙卑來應對呢?在我們以為真的可以將時間把握在自己的控制之內,在我們想要保證事情在自己的預計之中出現或成就的時候,讓我們學習明白神的心意,知道何時執著、何時放手,學效主耶穌的謙卑和溫柔。

(B) 同負一軛
要得著主所賜的安息,不但止要學效主的柔和謙卑,要懂得放手,主耶穌也呼召我們來負祂的軛。怎樣是負祂的軛呢?大家可知道軛是甚麼?在古代農業社會,大多數用牛來耕種。軛是負在牛頸之上,用來拖行犂耙的工具。假如兩隻牛不能夠同一步伐前進,要完成的工作就會倍覺艱難,甚至寸步難行。假如負軛的牛所行的路線與主人的心意不同,那麼牠也不能夠完成牠的工作。

主耶穌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祂是呼召我們來與祂同負一軛,與祂同行同工,來學效祂順服神的心旨;這樣我們就「必得享安息」。

也許我們不容易將「與主同負一軛」與「安息」連上關係,因為我們聽見主耶穌說「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的時候,我們總會想到神又要我們做一些甚麼。我們總覺得「做一些甚麼」,與「安息」是對立的事情。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不明白神要求我們怎樣參與祂的工作,我們不明白與神同工是怎樣的一回事。

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之前,祂說「我心裏柔和謙卑」,在 vv26-27,祂說:「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呼召我們來負祂的軛、學祂樣式之前,主耶穌示範了怎樣是與神同工,就是順服神的旨意,明白上帝讓事情如何發生、如何發展。「負主的軛,學主的樣式」就是學效主耶穌那樣,明白神的心意,跟隨上帝的步伐。這樣我們就必得享安息。

(C) 等候
這樣也帶領我們進去看神使我們得的安息。馬太福音 11: 28「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在呼召我們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之前,主耶穌首先呼召我們將我們的勞苦重擔帶來,祂就使我們得安息。然而,主應許的安息是怎樣的安息呢?

當然主應許的安息與剛才所說、主耶穌呼召我們來「負祂的軛,學祂樣式」所得的安息是一脈相承的。vv28-29「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神應許的安息,就是我們能夠學效主耶穌的柔和謙卑,放開自己的執著,容讓事情不是按照我們的想法進行。神應許的安息,就是我們與神同工,順服神的旨意、跟隨上帝的步伐。

當然主應許的安息也與我們再之前所說的、神自己的安息是一脈相承的。神在創造的工作完畢之後,就安息了。神的安息是,祂等候、讓受造萬物按照自己的情況生長、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神的安息是,縱然人如何的悖逆,祂仍然等候人回轉、為人預備祂的恩典。神的安息是,祂等候,讓祂美好的心意在時間裏面成就。

主應許我們的安息,也就是,我們等候事情在時間裏面、按照神的心意成就。

我們等候,是我們承認自己在時間裏面受造,是有限的。我們等候,是相信拯救我們的神也是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詩68: 19),我們將重擔卸給祂,祂必定撫養我們(詩55: 22)。我們的安息,是我們等候。

結 語:時間的聖殿:等候
回應開頭所說,儘管人類不停的研發越來越精準的計時儀器,企圖將誤差減至最少。然而,當我們想盡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候,我們反而失去了、忘記了那更加重要的東西,就是「等候」。

等候是:效法主的柔和謙卑、負主的軛、放下自己、明白神的心意、順服跟隨上帝的步伐。

等候是:放下心裏面的憂慮,放下想要保證事情在我們的預料、在我們的掌控之內完成的想法。

等候是:信得過神為我們照管著事情如何發生、如何發展,倚靠神在事情應該成就的時間讓事情成就。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信靠」(賽30: 15)。讓我們歸回,在等候裏面,明白神的心意、跟隨祂的步伐前行。讓我們歸回,在時間的聖殿裏面與神相遇,因為「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賽30: 18)

回應詩
豐盛的應許
祢仰臉保守祢所愛的,祢護庇永遠不離不棄;
祢將我從淤泥裏捧起,放我在祢的手心。
1.我憑着信心領取,祢豐盛的應許。
 世界也不能奪去,神美好的旨意。
 我憑着信心領取,祢恩典永不止息。
 看見美好應許成就,榮耀全都歸於祢。
2.我等候主我相信,祢愛我永不放棄。
 世界也不能奪去,神美好的旨意。
 我等候主我相信,祢旨意高過我的。
 看見美好應許成就,我全心全意敬拜祢。

Wednesday, July 31, 2013

歸回:重尋神話語的能力

經文:路加福音4: 1-13

引 言
記得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之前,當我還是在中學生團契的時候,有一次大家團友分享讀經生活。當時我們的團長,一位弟兄說:「聖經裏面說『神的話比蜜甘甜,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我實在感覺不到,但是在意志上知道要讀經,所以我還是會讀的。」他這句說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一直記在心上,直至今日。

也許這也是我們的寫照。頭腦上我們知道要讀經靈修,可是實際上我們感覺不到讀經的趣和味。我們知道是要做的,但是只能夠用意志力來支持。到有一日當意志不夠力支撐的時候,讀不讀聖經都成為了重擔,使軟弱的心靈受傷。但神的心意一定不是這樣。

當然,我相信在我們中間一定有一些弟兄姊妹曾經嚐過神話語的甘甜,或者你也不止一次感受過神的話語是很奇妙、很受用!然而這些這麼好的經驗卻不是常常有,甚至可能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日子沒有了。為甚麼呢?是不是神的說話與生活脫了節呢?畢竟聖經是一本古舊的典籍,有一些書卷甚至是三千幾年之前寫的。今日當我們拿着我們的信仰去迎戰生活的時候,神的話夠不夠力呢?

今日我嘗試跟大家看看主耶穌如何用神的話來迎接挑戰,我們又可以怎樣效法祂。盼望能夠彼此提醒。

I. 人生的試探
讓我們看路加福音第4章,vv1-2a:「耶穌被聖靈充滿,從約旦河回來,聖靈將他引到曠野, 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

這幾句經文讓我們看見事情的場境:時間是耶穌從約旦河回來之後;地點在曠野;期限四十天。時間上是承接着路加福音第3章: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一帶施洗,人們都去他那裏。3: 21-22說:「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然後耶穌就「回來」。聖靈在祂身上,帶領祂去到曠野,迎戰魔鬼的試探。

(a) 食物——肉體的需要
我們看耶穌遇見的第一個試探。請大家讀路加福音 4: 2b-4:「那些日子沒有吃甚麼;日子滿了,他就餓了。3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4耶穌回答說:經上記着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四十日沒有吃自然是肚餓了。雖然福音書裏面沒有記載過耶穌吃東西,但祂一定需要食物的。魔鬼說「你若是神的兒子」,祂是。將石頭變做餅對耶穌來說絕對沒有難度。不過,可以做、有能力做,不等如就要做。

耶穌引用申命記 8: 3來回答:「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食物是重要的,但食飯、肉體需要的滿足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考慮。耶穌的回答,引領我們回去申命記看以色列人遇到甚麼事。

申命記 8: 3-4「3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4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四十年曠野的漂流,以色列人沒有耕種、沒有收割,他們每一天的食物就是從天而降的嗎哪。聖經說:這種嗎哪是他們不認識的,「嗎哪」這個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咩野What」。在人看來沒有耕種、沒有出產的曠野,神卻沒有忘記他們的生活所需;祂賜下每一天的糧食;四十年沒有間斷。

面對魔鬼的試探,耶穌回答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靠的是甚麼呢?「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意思是甚麼呢?出埃及記16: 4記載:「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糧食從天而降有一個條件:按照神的吩咐,每一日只可取一日的份量。目的是試驗他們「遵不遵守神的法度」,意思是試驗他們是不是信得過神。信得過的就會按神的吩咐只取一日的份量;信不過的就會儲存。神是信實的,「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當然他們也沒有餓死。

面對魔鬼的試探,耶穌回答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物質的缺乏、肉身的需要雖然是很真實,然而那不應該成為我們唯一的追求。要維持生命,更重要的是信得過神說過的說話,要倚靠神。

(b) 權柄榮華——賜恩的主
接着,我們看路加福音 4: 5-8,魔鬼對耶穌的第二個試探:「5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6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7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8耶穌說:經上記着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

魔鬼對耶穌說:「天下的權柄榮華都是我的,你來拜我、求我,就可以給你。」雖然有其他經文稱魔鬼撒但做「這世界的王」,但我們讀啟示錄就知道,魔鬼只是暫時掌權,他並不是真正的王,天下萬有不是屬於他的。

我們再從耶穌的回答看看這個試探是甚麼。耶穌的回答出自申命記 6: 10-13:「10耶和華你的神領你進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給你的地。那裏有城邑,又大又美,非你所建造的;11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12那時你要謹慎,免得你忘記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耶和華。13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神,事奉他,指著他的名起誓。」

當以色列人將要進入迦南地的時候,神再次透過摩西提醒他們:將來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得到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時候,不要忘記是誰將這一切賜給他們,不是其他的神,甚至不是他們憑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是神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帶他們來到一個有城邑、有房屋、有水井、有果園,一個設備齊全的地方。將這一切賜給他們的是這一位上帝。

也許我們今日不會拜魔鬼,我們也不會拜其他偶像,不會去黃大仙上香、不會向觀音借庫,然而我們是不是認識清楚我們所擁有的來自誰呢?會不會我們真的以為是靠我們自己努力得來的,忘記了是上帝的恩賜呢?也許我們中間有人不同意我這樣說,豈不是我努力讀書所以可以升學嗎?豈不是我努工作所以有現在的事業嗎?當然我們不應該抹殺人要努力上進,然而在人的努力之前,會不會有一些先決條件並不是出於自己的呢?就如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在他們努力耕種之前,神已經為他們預備了合適的環境。

耶穌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事奉祂」的意思是,認定除了上帝以外我們再沒有其他的倚靠,祂是我們唯一的仰望,也是我們唯一的渴慕。

(c) 證明——神同在嗎?
讓我們看魔鬼對耶穌的第三個試探。我們讀路加福音 4: 9-12:「9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從這裏跳下去;10因為經上記着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護你;11他們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12耶穌對他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這是怎樣的試探呢?我們同樣可以在耶穌的回答裏面看出來。耶穌回答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是引用申命記 6: 16,全句是「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神,像你們在瑪撒那樣試探他」。瑪撒的故事,我們可以在出埃及記17: 1-7看到。當時百姓來到曠野另一處安營的地點,因為沒有水喝就向摩西爭鬧;神吩咐摩西用杖擊打磐石出水。出埃及記7: 17這樣說:「摩西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很明顯,瑪撒的故事並不是單純有沒有水飲的問題,而是他們質疑神有沒有與他們同在。

魔鬼試探耶穌說:「你從這裏跳下去,看神會不會施展大能保護你、托住你?看看神有沒有與你同在?」也許我們對這個試探並不陌生。在遇到不遂意的時候、在漫長的等候裏面、在近乎沒有指望的處境之中,無論是工作、是家庭、人際關係、人生的前路等等,可能我們都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神在哪裏?神有沒有與我同在?」

魔鬼跟耶穌說:「跳下去,看神會不會托住你?跳下去,證明神與你同在吧。」主耶穌回答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不要好像昔日以色列人在瑪撒那樣,因為環境的不遂意而懷疑神的同在,甚至頂撞、悖逆神。

小 結
面對魔鬼的試探,無論是關乎要肉體需要的滿足、生活條件的預備,或是在不順利的環境裏面神是否同在,在種種的挑戰裏面,耶穌都以神的說話來回應。但我們有沒有留意,耶穌是怎樣用神的說話的呢?當然,主耶穌首先是記得這些經文,不用慢慢撥手機,或者在網絡世界搜尋。不過更重要的,我相信是耶穌對於聖經有正確態度。

II. 神話語的能力
(a) 聖經不是……(約 5: 39)
在約翰福音 5: 39,耶穌指出當時的猶太人、法利賽人對於聖經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在耶穌時代,聖經就是指舊約,主要是摩西五經;猶太人的觀念是:遵守摩西五經就可以得到神的喜悅。可能因為在利未記18:5神曾經吩咐說:「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於是聖經就成為了一本手冊(handbook)、一本說明書(manual),他們逐點逐行照着遵行,唯恐行差踏錯,招致神的憤怒。但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己可以守得住而自以為義、自高自大。

但聖經不是一本手冊或者說明書,不是一些規條要我們遵守。儘管聖經,特別是舊約裏面有不少經文都要求我們遵行,甚至指出若不遵守會有如何的後果。可能再加上我們常常講的「神的主權」,彷彿我們在神面前連半寸的餘地也沒有,於是我們不自覺地落在法利賽人的問題裏面,以為規行矩步就可以討神喜悅。

這種態度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好處是我們會因為懼怕惹怒神而繼續遵行。壞處是我們只能夠活在恐懼之中,感受不到神的愛,不懂得被愛,亦不懂得愛人。然後當生活越來越艱難,聖經的教導又彷彿越來越脫離現實的時候,我們只能夠憑自己的意志來繼續遵行;到有一日當意志不夠力支撐的時候,聖經的教導成為了重擔,我們就會將聖經連同上帝一併丟棄。但神的心意一定不是這樣的。

(b) 聖經是……(約5: 40)
聖經是甚麼?

剛才那句經文,約翰福音 5: 39「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接着的 v40 耶穌說:「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耶穌指出他們的問題:查考聖經、遵守了那些規條就以為可以承受永生。但不是這樣的。主耶穌指出,唯有到祂這裏來才可以。

怎樣是到耶穌這裏來?與聖經有甚麼關係?聖經是為耶穌作見證,意思是讓人認識耶穌。但怎樣對待本聖經才可以認識耶穌呢?

(i) 以聖經為鏡——照見本相
我借用雅各書 1: 23-24:「23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24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聖經好像一面鏡子;我們讀經就好像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要讓聖經反照出我們的本相。聖經讓我們認識耶穌,首先我們要將真實的自己呈現在耶穌面前,與祂對話;讀經是我們與神對話、溝通。或者我們慣常聽到的是,讀經是我們聆聽神的說話,祈禱是我們向神傾訴。不是錯的,也不完全是對。我們祈禱也是聆聽神的說話;我們讀經也是與神溝通。

就如TEC的宣傳所說:聖經開啟.生命改變。

在聖靈光照下,我們讀經的時候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和不足,願意來到主面前被神修剪、改變。讀經是生命改變的工程。如果讀經只是知道一些知識、知道神的要求、知道耶穌是誰…… 那是不夠的。讀經必須是我們從這些聖經知識、這些神的要求裏面看見自己的本相,看見自己生命要被神修剪的地方,又願意被神修剪;否則我們只會在知識裏面越來越自高自大,甚至自以為義。

(b) 以聖經為鏡——生命經歷的參照
聖經作為鏡子,另一重意義是讓我們從中找到自己的對照,從而知道如何面對挑戰。

主耶穌在曠野、四十日受魔鬼的試探。曠野、四十日這兩個元素對認識舊約的讀者來說絶不陌生。「曠野」和「四十」放在一起讓人想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的遭遇。在魔鬼的試探中,主耶穌正是想到聖經記載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讓祂想到申命記,於是引用來回答魔鬼。今日當我們面對生活裏面各種挑戰的時候,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這段經歷同樣也對照我們的處境,讓我們從中學習主耶穌如何以神的話成為自己的提醒,讓我們也以神的話來警惕自己。就是說:主耶穌想起以色列人的經歷,想起神的話來提醒自己;我們也想起主耶穌的經歷,想起神的話來提醒自己。

同時間,主耶穌所引用的申命記也同樣引領我們將以色列人的經歷對照自己的屬靈光景,看出自己屬靈生命的境況。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時候,不斷為了生活的基本需要埋怨神,就算每日有神所賜下的嗎哪作食物,也不能夠信得過神、倚靠神。我們會不會也是為了衣食住行等等基本的需要來折騰,卻沒有信心信得過神是信實的主?

昔日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享受迦南美地的出產時,不要忘記都是神所賜的恩典。今日我們的事業、家庭、生活條件等等,我們會不會以為是靠自己的努力?

以色列人在曠野遇上不順意的時候甚至懷疑神沒有與他們同在,以致悖逆頂撞神。當我們在不順利的日子,會不會也懷疑神沒有同在,忘記了祂曾經陪伴我們一起走過許多的崎嶇不平、高低跌宕?

與以色列人不同,主耶穌遇上各種試探的時候,祂想起神的說話,以這些說話來提醒自己。讓我們遇上種種試探的時候,也能夠記起神的說話來提醒自己。

結 語
最後我們看阿摩司書 8: 11「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真正的飢餓是甚麼?真正的乾渴是甚麼?真正的飢餓是無論吃了多少、吃了甚麼都得不着飽足,真正的乾渴是無論飲了多少、飲了甚麼都仍然口渴;真正的空洞是無論甚麼也填它不滿;真正的寂寞是無論有多少人在身邊也解不開你的心結。因為我們心底裏面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外在的東西可以滿足。

在耶穌受魔鬼第一個試探的時候,祂回答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要維持我們的生命存活,物質的滿足其實用不着很多,更重要的是在神話語裏面得到滿足。

在阿摩司的時代,北國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的統治之下進入另一個輝煌的時代,政治相對地穩定,故此經濟亦可以平穩發展。因着這一切,百姓對神的悖逆亦到了頂點。先知阿摩司奉差遣對以色列百姓宣告的這一句說話是神的審判:神要使一種饑荒臨到地上,不是普通缺糧缺水的饑荒,這一種饑荒乃是神不再發出祂的說話。

阿摩司向他的聽眾宣告,神的話不再臨在地上,他們從西到南、從北到東想找一個可以傳遞神說話的都找不到,因為神將自己隱藏。神將自己隱藏,不再有說話臨到,表示祂不再帶領這些百姓,「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既然以色列人不願意聽神的話,神也就沒有說話賜下來;既然他們不願意跟從,神也就不再帶領。

可能我們不容易理解這番說話,因為我們現在隨時可以打開聖經,甚麼版本都有:中英日韓,兩希原文,還有甚麼領袖版、姊妹版、職場事奉版、生命成長版…… 林林總總。彷彿隨時都可以有神的說話。然而事實是否真是這樣呢?撫心自問,有多少次我們打開聖經卻聽不到神的說話?我們又有沒有因為聽不到神的說話、不明白聖經而着緊,會切切懇求神光照我們?會花一些功夫、用一些方法要明白?讓我們不要放棄,不要就這樣放下聖經。

聖經是神與我們相遇、對話的空間。它不只是一本書;它不是生活指南、信仰手冊,聖經要照出我們的本相,神的說話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存着信心,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渡過每一天。

Monday, June 24, 2013

歸回:同蒙天召的群體

經文:彼得前書 2: 1-10

引言——我是誰?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 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得前書 2: 9-10),可能是彼得前書裏面我們最熟悉的經文。留心來看,我們會發現它其實是回答一條問題,一條「我是誰?」的問題。

「我是誰?」彼得寫這封信給他的讀者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究竟彼得的讀者是甚麼人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收信的群體。我們先看彼得前書 1: 1-2「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就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着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

經文提到的幾個地方是在小亞細亞一帶。彼得用了兩個動詞來形容收信的讀者:分散,和寄居。「分散」這個字可能是指到散住在這些地區的信徒。這個描述讓我們知道這些地區的信徒人數並不多,在當地的人中間顯得勢孤力弱。而「寄居」呢,可能是當時讀者的實際處境,也許他們原藉其他地方,因為某些原因來到小亞細亞居住;「寄居」同時也是描述他們只活在一個借來的空間,他們不屬於那裏,那裏的人也不把他們當作是自己人。

在這樣的處境之下,他們問:「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I. 離開過去
(A) 除去……(v1; 1:13-25)
讓我們看彼得前書 2: 1-3「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經文一開始用「所以」這一個連接詞,讓我們知道是承接着上面的段落。彼得在第 1 章一開始(v2)提醒他的讀者,他們是被神揀選的,並且藉耶穌基督的復活得到了重生。然後在 1: 22 他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接着的 1: 23-25 就說到,這種切實相愛,是信徒在真道裏面已經重生的生命所應有的。然後就來到 2: 1 的「所以」了。

「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我們用心留意,就會發現這裏提到的幾項全都是對人際關係帶來破壞的。惡毒指到心裏面的惡意、詭詐就是說謊、假善是虛偽的表現;綜合來說就是外表良善,內心卻惡毒、是存心欺騙的。嫉妒呢?嫉妒是從心底的驕傲產生出一種對他人感到不抵得,覺得不以為然;毀謗就更是直接的中傷別人。所有這一切,無論只是心思意念,或是實際行動,都是摧毀群體之間的信任,直接損害信徒之間的彼此相愛。彼得說,這些都要除去。

有沒有呢?我們與弟兄姊妹之間的相處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我們是不是彼此切實的相愛呢?抑或是互不相干呢?甚至互相嫉妒,彼此以詭詐、假善來相待?面和心不和?你看我不順眼,我也唔妥你?甚至惡意中傷呢?

(B) 渴慕……(vv2-3)
彼得提醒我們:我們的信是「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1: 22)的,要「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的。不單止這樣,2: 2-3接着說「2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3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除去舊的生命裏面神不喜悅的惡毒之外,還要注入新生命的元素。彼得在這裏用了嬰孩吃奶的圖畫給我們一個鮮明的比喻。新生命應該是不斷成長的,就好像初生的嬰孩一樣。對於初生的嬰孩,奶是他們維持生命的唯一選擇。彼得用渴慕來形容一個BB想要飲奶的心思和態度。有沒有見過一個肚餓的BB飲奶?媽媽沖開奶粉、在搖奶樽的時候,他已經張開手要拿了;奶樽還沒有擺到咀邊已經張開了口,搶着的要來喝。彼得說,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搶着的態度來渴慕靈奶、渴慕屬靈的餵養,渴慕在真道上成長。有沒有呢?我們有沒有這一種渴慕的心呢?我們對自己屬靈生命的成長花上多少時間和心思?神的道是我們維持屬靈生命唯一的選擇,但我們對神的話語有沒有這種渴慕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日已經是6月尾二的星期日,我們還沒有出下一季主日學的課程。有沒有留意?可能我們自己有穩定的讀經、查經生活,或者在外面參加一些神學院的延伸課程、查經小組等等,所以沒有打算參加教會的成長課程,那也是好的。我盼望我們的主日學不用開班是因為大家已經有很認真的讀經、查經生活。可是,我在這裏請大家撫心自問,是不是這樣呢?抑或是我們覺得已經夠了,覺得自己對這個信仰認識夠了,覺得自己花的時間夠了。(每個星期返來崇拜兩個鐘、返埋小組又兩個組,有事奉可能又兩個鐘,差不多吧,算是對得起上帝了吧。)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撫心自問,我們對神的話語還有沒有渴慕呢?

彼得說,這一種渴慕,是當我們嘗過主恩的滋味就自然有的。假如今日我們發現自己對神話語的渴慕已經冷淡了下來,會不會,可能是我們是忘記了,忘記了主恩典的滋味,忘記了自己起初信主的熱誠,忘記了「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II. 歸入基督
(A) 主乃活石(vv4-6)
讓我們看彼得前書 2: 4-8「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然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或譯: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明顯的,從 v5 我們看見,彼得回答他們,說他們是歸入基督,成為活石。那是甚麼意思?讓我們先看看主作為活石是甚麼意思。

彼得在這裏使用活石的圖畫,並且引用了舊約先知和詩篇的幾處經文來解釋給我們知道,基督是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但卻是人所不能夠接受的。其實在馬太福音 21 章記載,主耶穌自己也曾經引用過這幾節經文來說明自己的身份。馬太福音 21: 42-45「耶穌說:經上寫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經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他是指着他們說的。」當時耶穌是回應法利賽人對祂的質問「你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你是誰?你是甚麼身份?」我們看見,當耶穌活出祂的身份的時候,是會引來敵人攻擊和責難,甚至因而被殺害的。

彼得前書的讀者正是面對着與主耶穌差不多的處境,他們也是為着信仰的緣故受到逼迫。我們看彼得前書 1: 6,彼得勸勉他們:「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試煉中暫時憂愁」,2: 12 又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主耶穌是神所揀選、所寶貴的,卻是匠人所棄的;而這一群歸入基督的讀者,也是神所揀選的,同樣也會被人嫌棄、遭遇逼迫。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彼得提醒他們,他們是歸入基督,與祂一同承受被人厭棄,遭受逼迫的一群。

(B) 順從真理(vv6-8)
彼得前書 2: 6-8 讓我們看見一個對比。v8 說「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有另一個譯法是說「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而這一群讀者呢?在 v6 說「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在絆跌和不羞愧之間,在乎是不是順從、是不是信靠。原來順從與信靠是沒有分別的。事實上,從第 1 章已經看見彼得提醒我們順從神的重要。在 1: 2 他稱呼他的讀者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着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在 1:14 他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在 1:22 又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在彼得的筆下,他的讀者對神的相信,與他們的順從是分不開的。在 1:21,他說「你們也因着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之後 v22 就說他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可見相信和順從是分不開的。順從是甚麼一回事呢?讓我們留意經文裏面的順從並不是空泛的,特別是 2: 8,彼得提到絆跌的人是因為他們「不順從道理」。相反的,在 2: 2 他勉勵讀者要「渴慕純淨的靈奶」,在一些譯本譯作「渴慕神話語純淨的奶」。對比下來我們就明白,當人信靠耶穌,願意歸入基督,他就要在真道上渴慕神話語的餵養、追求成熟長進、順服真道。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彼得提醒他們,他們是歸入基督,渴慕神話語、追求長進、順服真道的一群。

III. 成為子民
(A) 一個使命(vv9-10)
提醒過他們是歸入基督,與祂一同承受被人厭棄,遭受逼迫,又要渴慕神話語、順服真道之後,彼得就從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讓我們一起看彼得前書 2: 9-10「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雖然這裏好像提出了四個身份,但我們仔細留意,就會看見這裏四個描述都是指向同一個身份,就是神的子民。這幾個描述是引用出埃及記,是神對當時的以色列人的呼召。我們看出埃及記 19: 5-6,神說:「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神呼召以色列人從萬民當中分別出來,歸屬祂作祂的子民。另外在以賽亞書 43: 10「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神的子民被揀選,是為祂作見證。

所以我們在 2: 9 看見,彼得用了四個描述,讓他們思想自己的身份: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但彼得同時讓他的讀者更進一步思想,他們不單止有神子民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使命:「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就是在以賽亞書 43: 10 所說的作神的見證。

彼得希望他的讀者在一個異地寄居的情況下,不因為自己不屬於那裏,不因為自己的身份不確定而失去了目標。他提醒信徒:在經歷過神帶領我們出黑暗、進入光明之後,要宣揚祂的美德。這是神對祂的子民的心意。

事實是的。神對祂子民的心意,從舊約的以色列民到新約時期、到今日,都是不變的,就是宣揚神的美德。是我們不能夠忽略的。

其實彼得在第1章形容他的讀者是「散住」「寄居」的,這兩個詞語同樣可以用來形容我們。基督徒在世人中間生活,我們也是少數的、我們也是不屬世界的。今日,也許我們在工作的地方、在學校,甚至在家庭、在朋友中間,我們也會受到逼迫、受到排斥,會有試煉臨到。事實上,我們應該有的。彼得在 4: 4 說:「他們在這些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彼得說:「不要以為奇怪,以為是遭遇非常的事」(4: 12);我們不再與世人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他們覺得怪,於是排斥我們、不接受我們,有逼迫、有試煉是正常的。正正就是這些逼迫、試煉,讓彼得的讀者掙扎,問「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我們會不會也曾經因為尋索自己的定位有過身份的掙扎?抑或,我們已經融入了世界的生活當中,沒有掙扎,沒有需要思索定位?在世寄居的日子,在一群與自己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方向的朋友、家人中間,我應該怎樣生活?「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B) 也是活石(v5)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彼得讓他的讀者看見他們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讓我們回到彼得前書 2: 5「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這一節經文承接着 2: 4「主乃活石」,主耶穌是房角石,是穩固的地基,我們在其上建造。「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這裏是一幅聖殿的圖畫。在 v6 引用的以賽亞書,神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彼得借用這節經文提到錫安,明顯地帶出主耶穌作為聖殿的隱喻。主耶穌在世時也曾經以自己的身體比作聖殿。我們看約翰福音2: 18-21。當耶穌潔淨聖殿、趕散那些做買賣的人的時候,猶太人問祂還顯甚麼神蹟給他們看,祂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耶穌以祂的身體為聖殿。當彼得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他是告訴讀者,他們是繼承主,成為聖殿。我們成為聖殿,是被建造的;不是我們自己走在一起成為靈宮,我們在神的手中,就好像一塊石頭、活石,被連絡起來成為聖殿。聖殿是甚麼呢?我們被連絡、建造成為聖殿是甚麼意思,有甚麼作用呢?

剛才說,我們是承繼着主耶穌以自己的身體為聖殿。主的身體成為聖殿是甚麼意思呢?約翰福音 1: 14 約翰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主耶穌成為聖殿,是彰顯神與人同在。今日我們成為活石、被建造成為聖殿,也就是繼續彰顯「神與人同在」。主的身體成為聖殿還有甚麼意思?在舊約時代,聖殿的功用是獻祭。在聖殿獻祭是人犯罪之後尋求與神復和的唯一途徑。聖殿就是人與神復和的地方。今日我們繼承主成為聖殿,也要繼續彰顯「神與人同在」。

聖殿的圖畫在舊約時候,和在主耶穌的身上,彰顯出「人與神復和」,和「神與人同在」。今日我們繼承主成為聖殿,很明顯,我們也要彰顯出「人與神復和」,和「神與人同在」的意義。但我們怎樣可以做得到呢?

我們怎樣可以做得到呢?我們就要回到彼得前書2: 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讓我們看清楚這四個描述:族類、祭司、國度、子民,中文翻譯可能給我們一個錯覺,其實這四個描述全都是指向群體性,而不是個人。彼得用這四個描述,來讓我們看清楚,我們被揀選不單是我們個人得救,我們還是被揀選、被連絡,成為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裏面人可以與神復和,在這個群體裏面神要與人同在。

然而,這是不容易的。剛才,當我們看 2: 1-2 的時候,我們看見彼得特意的提醒他的讀者要「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因為這些都是破壞群體的人際關係的,這些都是叫群體裏面失去信任、不能夠彼此相愛的。一個不能夠彼此相愛的群體又如何能夠與神復和呢?又如何能夠容納神同在呢?

結語
當日彼得的讀者由於生活在一個不信的社會,在掙扎裏面,他們問「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今日,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掙扎?

在彼得前書 2: 11 彼得再次提醒他的讀者,他們是客旅、是寄居的。今日讓我們也記得,我們也是客旅,我們在世只是寄居的。我們與彼得的讀者一樣地是活在一個不信的社會裏面,各種社會議題不斷衝擊着我們的信仰,我們若不能夠回到這個信仰群體裏面,切實的彼此相愛,一同活出「人與神復和」、「神與人同在」的身份,我們亦將會被世界文化所融化,最後失去我們基督徒的身份。

讓我們常常問自己這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回應詩
【教會獨一的根基】
1.教會獨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她是主的新創作,從水與道而出,
 主從天上來尋她,作主聖潔新婦,甘願流自己寶血,捨身將她買贖。
2.教會雖召自萬邦,信徒卻成一體,同有救恩的憑證,一主一信一洗,
 同尊獨一的聖名,同享唯一天糧,同懷專一的盼望,同蒙恩愛無量。
3.教會歷盡了苦難,世人譏笑毀謗,內爭分裂她身體,異端叛道中傷,
 聖徒儆醒爭相問,黑夜到底多長?哭泣將變為歌唱,轉眼即見晨光。
4.教會在地卻聯合,真神三位一體,已享安息的聖徒,奧祕甜蜜團契;
 懇求主賜恩我們,能像快樂聖徒,同樣溫柔且謙虛,與主天上居住。

Sunday, June 02, 2013

歸回:生命的起點

經文:馬可福音 1: 14-20

引言
你信主已多少了呢?過20年?15年?10年?5年?

你還記得起初是怎樣信主的嗎?是不是在EBS的班上決志?抑或是在佈道會裏面決志?有沒有舉手、有沒有從座位上行出來?當時是甚麼驅使這樣的決定?是因為講員講得有理由、抑或是EBS個組長鍥而不捨,說服到你?還是當時分享見證的嘉賓講到你很感動?抑或無緣由地你就係覺得要信耶穌?(當時你應該未知道那叫做聖靈感動!)

我記得很多年前聽我母會一位姊妹分享,她說當她決志信主之後,她馬上一個人躲起來,仔細想清楚究竟自己做了一個甚麼決定。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們決志,究竟是做了一個甚麼決定?

今日跟大家看的一段經文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很熟悉,是耶穌呼召四個門徒的事蹟。我盼望從這個故事裏面,與大家一起回到信主的最初,讓我們重溫自己跟隨主耶穌的決定。

I. 跟隨的捨棄(1: 16-20)
馬可福音裏面只記載了三次耶穌呼召門徒的經過。這裏是其中兩次;第三次是在第 2 章,呼召稅吏利未。其他福音書也有記載耶穌呼召其他門徒的故事。而我們今次看的在其他幾卷福音書裏面都有約略相同的記載。

讓我們先看馬可福音 1: 16-20「耶穌順着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

(A) 捨棄主權
經文記載了兩個呼召經過。第 16-18 節記載耶穌最先呼召的是西門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從其他福音書我們知道是安得烈先從施洗約翰的介紹之下認識耶穌(約 1: 35-42),然後西門在一次捕魚的過程中認識耶穌的大能(路 5: 1-11),於是跟從。

然後第 19-20 節記載耶穌呼召雅各和約翰兩兄弟。他們與彼得、安得烈應該是認識的,有些時候還一起出海捕魚(路 5: 1-11)。

不過馬可沒有記載那許多枝節,耶穌呼召這兩對兄弟的過程好像很突然的;耶穌彷彿是偶然行到海邊、順便招呼這兩兄弟那樣。當然,我們知道那絕非偶然。

耶穌來到加利利已經不是偶然的了。加利利是一個甚麼地方?加利利是在猶大以北。加利利海其實是一個內陸湖,漁業豐富,供應整個地區的人日常食用。加利利也是一個猶太人與外邦人雜處的地方。為甚麼耶穌從這裏開始事工呢?可能因為施洗約翰在約但河附近工作,耶穌避免與他重疊;也可能因為這裏的猶太人慣於與外邦人相處,對於耶穌的教導會比較容易接受。

但是對於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來說,耶穌在加利利開始祂事工的另一個原因,我相信是更重要。加利利一方面臨近加利利湖,另一方面也是土地肥沃,居民除了打魚的,也有從事農業、畜牧等行業。相對於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這裏的人不屬於精英階層。我們記得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使徒們膽敢與宗教領袖對抗,當時的宗教領袖「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希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 4: 13)。可見彼得、約翰,應該包括安得烈和雅各,還有其他大部分使徒都不是受過高深教育的。但耶穌卻從他們身上開始祂的工作。我們看見耶穌特意來尋找他們、呼召他們的。就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神揀選人,不是按照他們有多少的智慧、能力,是不是尊貴(林前 2: 26-27)。神揀選的,是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無有的;目的是叫我們不是誇口自己的有多好,而是誇口神的恩典有多奇妙。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想到神的恩典的時候會想到「為甚麼是我?」抑或我們信主太久了,對於被神選上不再有特別的感恩了。

還有是,我們看這個故事時發現,幾位門徒在整個過程裏面都沒有說話。不是說他們沒有發言權,在路加和約翰福音我們看見他們與耶穌是有對話的,在這裏沒有記載而已。可能因為馬可的寫作風格要節奏明快,可以省下的就省下。亦可能因為馬可的寫作目的。馬可在 1 章 1 節宣告:「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不論我們如何解釋這一節經文,很清楚的一件事是,這卷書的中心是耶穌基督。而在這件呼召事件裏面,馬可沒有記載門徒的任何說話,目的正是要突出耶穌的聲音,祂說:「來跟從我」。

按當時猶太拉比的習慣,學生是自己挑選老師來跟隨的;他們會找一些名氣大的、學問高的,比較高下,然後決定要跟隨哪一個學習。我們看見也有一些人是這樣來找耶穌的。馬太記載有一次:「有一個文士來,對他說:夫子,你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 8: 19-20)對於這一類自己來要跟隨的,耶穌不是太熱衷要招呼的。

相反地,有別於當時拉比的習慣,耶穌主動對門徒發出呼召。新約裏面任何一卷福音書都是這樣記載的。耶穌來到門徒的生活場景當中,彷彿突然出現,在當事人沒有太多心理準備之下,主的呼召就臨到。而作為被呼召的一方,門徒(或者我們)就要作出回應。

這裏這四位門徒給我們看見他們第一個捨棄。他們捨棄自己的主權來回應神。或者我們從另一件呼召事件可以做一個對比。在馬太福音 8: 21-22 記載:「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對於耶穌的呼召,這一個人的回應是:先等等,讓我先處理私人事務。

對比之下,我們看見門徒捨棄自己的主權,簡單直接的跟從耶穌。對於今日的我們來說實在不容易。並不是說我們不願意跟隨耶穌,可能我們很願意的,然而今日要我們做決定卻是「超難」。困難在我們知道太多,因而顧慮太多。當我們要做決定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很多可能性。同一個題目、同一件事在網上隨時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資訊,一個轉頭又多了不知多少更新。事實是,我們以為掌握了最多資訊,決定錯誤的機會就最小。而這四位門徒讓我們看見的是,我們只需要放下自己作決定的主權,簡單直接的回應耶穌就可以了。

(B) 捨棄成就
接着我們看門徒的第二個捨棄。我們再看馬可福音 1: 16-18「耶穌順着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主耶穌首先呼召彼得和安得烈。他們正在海裏撒網;他們正在上班。主耶穌的呼召很多時都是當人在上班的時候臨到的;門徒之中除了這四位之外,還有稅吏利未(即是馬太)也是,舊約裏面摩西也是,你記得摩西是正在放羊的時候看見燒著的荊棘而被神呼召的。

神在人正在上班的時候發出呼召,回應的人要捨棄甚麼呢?我們看見彼得和安得烈兩兄弟「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他們是打魚的,「捨網」代表他們捨棄他們的工作、事業。你可以想像那是怎樣的嗎?有沒有試過失業?沒有了工作,是沒有了甚麼?沒有了收入、沒有了穩定的生活、沒有了每天可以去的地方、沒有了一份自我的肯定、沒有了保障、沒有了安全感…… 你還可以臚列更多。失去工作的感覺,只有試過的人才明白。

當然,門徒的捨網是他們對耶穌的呼召作出主動的回應。他們自然知道自己的決定帶來怎樣的結果。至少我們知道有一些人正是因為放不下而未能夠作這樣的決定。譬如在馬可福音 10: 17-22,馬可記載一位年輕才俊,跑到耶穌跟前來,跪着問耶穌怎樣可以承受永生。當耶穌要他「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然後「來跟從」祂,馬可描述這個人「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當神的呼召臨到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會受感動、想回應,然而當想到要捨棄的可能超過我們所想像的時候,我們會考慮,然後可能會退縮。但彼得和安得烈在這裏展示了一種義無反顧的跟從。

(C) 捨棄安全感
門徒除了捨棄工作上的成就感、滿足感,除了捨棄安定的生活、甚至是生活的保障之外,還要捨棄甚麼呢?

我們再看馬可福音 1: 19-20「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

很明顯雅各和約翰的家境比彼得和安得烈好,他們家裏應該有不止一條船,所以需要雇請幫工。而雅各、約翰要捨棄的與彼得、安得烈的又不一樣。不是說,彼得和安得烈所捨棄的,雅各和約翰可以保留。而是每一個人要回應神的呼召,都有自己的捨棄。我們看看雅各、約翰捨棄的是甚麼。在第 20 節記載,耶穌向這兩兄弟發出的呼召與前面應該是沒有分別的,所以馬可沒有重複記載下來。事實上,主對人的呼召一直是一樣的。後面 2: 14 記載,「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或者在約翰福音 1: 43 記載,耶穌「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耶穌對每一個人的呼召都是一樣:「跟從祂」,每一個人回應的時候,就是按着自己的情況作出捨棄。v20 讓我們看見雅各和約翰的捨棄:他們「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他們有沒有捨網呢?當然有,聖經明明寫着他們「在船上補網」,不過馬可要我們留意的是他們捨棄的比漁網、比一份工作、一個專業更重要的——他們捨棄他們的家庭。

我們剛才讀過的馬太福音 8: 21-22 記載那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聽下來耶穌似乎很嚴苛,親人去世也不可以去處理後事!不是,當然不是。這個門徒的意思是:等到我沒有家庭的牽慮,之後就來跟從耶穌。但耶穌要的不是這種「剩餘的」跟從。

雅各、約翰捨棄的究竟是甚麼?家是甚麼呢?有一句說話我忘了在哪個時候、在哪裏看到,當時馬上寫下來,這句話是英文的:“Home is the place where when you have to go there, it has to take you in.” 翻譯做中文大概是:「家,是一處當你要去的時候,它必然讓你進去的地方。」不是說你有沒有帶鎖匙、能不能進去!而是說家人之間的接納。後來又在一本雜誌看到另一句:「回家,並不只因為能遮風避雨、吃飽穿暖;回家,是因為那裏有愛。」大概我們都知道,家並不單單是一個地方;家能夠給你愛、給你接納,是其他任何地方沒有的,家是你的歸屬。

這樣我們知道,雅各和約翰回應耶穌的呼召,捨棄的是那份被愛、被接納,和歸屬。被愛、被接納、歸屬,都是給人一種安全感,和一種腳踏實地感覺的。跟隨耶穌的要捨棄這種安全感。也許我們可以擴闊這個「家」的範圍到朋友的圈子。當我們回應耶穌呼召的時候,我們要捨棄的是在家人、朋友之間的被接納、被愛,和歸屬的安全感。

為甚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與他們會越來越不同,我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價值觀之上。過去了的星期一,我在家食飯,有機會看八點鐘那齣劇。當晚的劇情講到一個媽媽擔心個兒子跟女朋友兩個人去旅行會發生甚麼事。這媽媽的朋友就勸她,大意是說:兩個人一起去旅行,當然是租一間房啦,難道租兩間咩?現在是這樣的。兩個人在一間房裏面,發生甚麼事都有可能的喇。他們都是成年人,用不着擔心。不要說兩個人去旅行必然是租一間房,就算是一大班朋友去旅行,當然是男女朋友一間房吶,要不是那好奇怪喲!現在是這樣的吧,是嗎?

可我告訴你,(我應該在這裏講過好多遍,再講多十遍我也是要告訴你):「上帝不喜歡這種做法;聖經裏面對於男女相處的教導不是這樣的。這種現在流行的價值觀、社會的人習以為常的做法,不符合聖經的教導。」如果你跟朋友去旅行,你可不可以堅持不跟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間房?如果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堅持只肯與你一間房,那你怎樣?可不可以就決定不去?其他朋友要怎樣看?

或者在其他的事情上,當你的選擇和取向跟你的家人、朋友不一樣,甚至他們可能勉強你跟隨他們的做法,你是不是可以承受被他們排斥?你能不能堅持?

當我們忠誠地跟隨神,無可避免地我們會與未信主的家人、朋友距離越來越遠,因為我們的觀點會越來越不同、我們的做法他們會越來越不同意。雅各、約翰向我們示範了他們的捨棄。

然而,當人願意為跟從耶穌捨棄從家人、朋友而來的被愛、被接納、歸屬的安全感以後,主耶穌應許我們另一份歸屬的關係。在馬可福音 3: 35 記載主耶穌說:「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對於那些回應主耶穌呼召的人,神的應許是我們有新的家、有新的歸屬。當然這裏要留意的是「凡遵行神旨意的人」,那些自稱屬於神,但沒有遵行神旨意的不算。

II. 跟隨的得着(1: 17b)
回應耶穌的呼召,並不單單要捨棄,其實耶穌的呼召沒有要求我們捨棄,反而祂應許門徒會有得著。在馬可福音 1: 17 主耶穌這樣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A) 為誰辛苦為誰忙?
耶穌去到加利利找這些學識不多,只靠勞力的門徒,呼召他們跟從。剛才說了,門徒要捨棄他們的主權;其實沒有說完,現在繼續。

耶穌的呼召與當時的拉比很不一樣,不是門徒來尋找名師,而是耶穌主動尋找人。就正如約翰福音 15: 16 記載,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說到耶穌揀選,又呼召來跟從,我們可能即時想到的是「要我做事情」。我有一個個人主觀的感覺,我覺得很多弟兄姊妹很怕「別人要他做事情」。自己感到有興趣的去作就 OK,被人要去做,總是有一種被逼的感覺。

但是,當我們說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是捨棄了自己主權的時候,他們其實同時間是選擇了以被動的方式來生活。意思是,他們不再為自己安排、為自己籌算,凡事都由得耶穌為他們預備。

是怎樣的呢?譬如在馬太福音 6 章記載,耶穌勸勉門徒:「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太 6: 25-34)因為神會為他們預備。又譬如在馬太福音 10: 18-20 ,耶穌預告跟隨祂的人會被交到公會受審,也要為祂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然後耶穌提醒門徒,「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門徒不用預先想好要怎樣說話、怎樣回應,耶穌說,「乃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裏頭說的」,到時就會被感動說合適的說話。

一旦當我們回應呼召,跟從耶穌之後,無論我們有怎樣的遭遇,我們都用不著為自己打算如何應付、如何度過,因為上帝為我們安排。不過可能這正是困難的所在,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被安排。我這樣說可能要讓你更是猶豫,因為許多人會覺得「神為我安排的常常都是我不喜歡的」。但你起初相信耶穌的時候不是這樣想的!如果開始的時候你覺得上帝安排的都不是好東西,你不會相信祂的吧。那為甚麼到了今天,相信了這麼一段時間之後,反而有這種想法呢?會不會你只是對於一些還未發生的事情感到恐懼呢?我想起今個月的金句:「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 29: 11)這在乎我們是不是相信神的慈愛、相信祂是賜人盼望的神,還是我們好像那個又惡又懶的僕人那樣,認定神是殘忍的,「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呢?(太 25: 24)

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 15: 16)。我們被揀選、被呼召來跟從耶穌,沒錯是要做事情。不過我們要搞清楚是為誰而做。我們捨棄自己的主權,選擇跟從的是誰呢?保羅說:「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 8: 32)我們跟從的就是這樣的一位神。一個首先為我們捨了自己的神,祂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你要不要跟從祂呢?

(B) 得人的魚夫(Fishers of men)
馬可福音 1: 17,耶穌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得人如得魚,在其他版本翻譯作 “Fishers of men”。他們以前是打魚的,從今之後他們要打甚麼喇?不是,不是。他們不是要打人。耶穌是說從今之後,他們的目標不一樣了。從前他們下網打魚,心裏想著的是三餐一宿,是想著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可以好好照顧家人。從今之後,他們想的不再是為了這些,而是為了得更多人。

最近在 facebook 看到一位弟兄姊妹的分享。我徵得他的同意在這裏說一說。他覺得自己工作了好久了。三年了!我不會感到奇怪。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這個感覺,不管你做了多久,多少年,可能只是幾個月,當一份工作不再可以讓你感到滿足、不再讓你覺得有意義,不再有令你留下來的原因,這種感覺自然就會出現。那是不是每當有這份感覺就辭工呢?也不一定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搞清楚是「為誰辛苦為誰忙」之餘,我們要搞清楚為甚麼忙?忙甚麼?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分享,人生就好像一場競賽、一場賽跑,我們應該盡力跑;就好像跑手要跑贏其他人那樣,我們應該盡力生活。不過保羅提醒我們,在競賽場上跑贏,得到的只是今生的榮譽;但我們有永恆的桂冠等著我們去領取,他說:「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 24-26)

我初信主的時候聽過一首英文的福音民歌,歌名叫做“What are You Seeking?”可惜找不到 youtube 給大家聽。歌詞的意思大概是:「你在尋找甚麼?到哪裏去找呢?值得過的生活是在今生可以找到的嗎?還是我們只是盲目的尋找一些沒可能找到的東西?你在尋找甚麼?你會找到甚麼?是霎時的快感,還是真正的平安?」



你會不會也都正在尋找一種讓你覺得值得過的生活呢?你找到沒有呢?還是你好像這首詩歌所說的,只是盲目的找尋一些永遠找不到的東西?或者好像保羅所說,只是無定向的奔跑、打空氣的鬥拳呢?耶穌應許,我們跟從祂,祂要叫我們有真正的人生目標和方向,你還要到哪裏去找?

III. 跟隨的動力(1: 14-15)
你還記得你初信主、說你願意跟從耶穌的時候,是怎樣的?今日的你是怎樣的呢?是不是不知道在哪個時候開始變得無定向、打空氣了?還是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連基本的動力都在不知不覺之間慢慢地消失了。我們的信仰再不能夠承載我們的生活。在許多生活的艱難之中我們無力應付,在崎嶇不平的信仰路上我們蹣跚而行,甚至,你可能已經停了下來,在路旁喘息。

你現正是正在怎樣的狀況之下呢?

今天,主耶穌要再次向你發出呼召。

(A) 日期滿了
馬可福音 1: 14-15「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在馬可的記載裏,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第一句就說「日期滿了」,是一個完成的時間。日期滿了,時候到了。彷彿是一種長久等候的期待終於展現眼前。耶穌這個宣告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日期/日子,一直是舊約時代,神的子民所熟悉的題目。神的日子,既是神審判的日子,同時也是神子民得拯救的日子。所以當耶穌出來傳道,宣告「日期滿了」,人們馬上明白祂所說的是神的日子,是審判的來到、也是拯救的來臨。

「日期滿了」對今日的我們有甚麼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很輕易指出今日社會的混亂無序,不公義、貪贓枉法的事情,我們可能會義憤填胸,至少多多少少會激起我們的不滿、牢騷。然而,舊約先知指出「神的日子」不單是指出社會的罪,先知更重要的是指出神子民離開神、得罪神的地方,呼籲他們回轉;所以先知宣講的既是審判也是拯救。

今日的情形是怎樣?我們會有怎樣的審判?我們又需要怎樣的拯救呢?事實上,對於神的日子,我們這個世代的基督徒並不是那麼敏感。畢竟,主耶穌升天、教會建立,到現在已經兩千年了。可能有人心底裏面不是真的相信祂會再回來。是不是我們也有意無意之間忘記了「日期已經滿了」呢?彼得後書 3: 9 提醒我們,神「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假如我們將「日期滿了」重新放回我們的心上,那麼我們今天會不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甚麼是重要、甚麼是不重要的優先次序會不會有不一樣?怎樣用我們的時間(怎樣用你的智能手機)又會不會有不同的考慮?

(B) 神的國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

在新約幾卷福音書裏面,只有馬可提到日期與神國臨降的關係。如果我問你「日期滿了」與「神的國近了」有甚麼關係,你會怎樣回答?我們可能很快會想到主再來,新天新地……等等。

然而在聖經裏面,「神的國」的意義是更闊的。約翰福音記載,當彼拉多審問耶穌的時候,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 18: 36)神的國,在馬太福音稱做「天國」,不是指一個實質的政治實體、一個地域,或者一套政治制度。在馬太福音,主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 10),讓我們看見神的國降臨就是神的旨意在地上被遵行的時候。

在撒母耳記,當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時候,神跟撒母耳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 8: 7)後來耶利米又預告:當以色列人回歸之後,「萬國人因聽見我向這城所賜的福樂、所施的恩惠平安,就懼怕戰兢。」(耶 33: 9)神的心意原本是由祂自己親自管治百姓;當人將祂的旨意在地上實踐遵行的時候,祂的名字被傳揚、得著榮顯,列國都要被吸引來歸屬於這一位神。

不知道你初信耶穌的時候怎樣看神的國呢?是不是就是「上天堂」那麼簡單?還是你知道我們其實有另一份正職?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 2: 9)讓我們今天重拾這一個身份,重新記得我們屬於神,叫找們的心就不再在世界流連。

(C) 悔改、信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悔改、回轉,將心意改變,意思是以前是怎樣的,現在不再一樣了。悔改不單只是頭腦上的知識,悔改必須是行動的修正;正如保羅勸勉信主的以弗所人:「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弗 4: 28),是一個生命的轉向和更新。

悔改的一個最具體的行動就是「信福音」。信福音當然也不是知識的掌握和明白。信福音也是一個行動,一個選擇,一個將生命重新放置的決定。

昔日你決志相信耶穌的時候,你如何將生命重新放置?信主之前你人生的追求和嚮往是甚麼?信主之後有怎樣的改變?今天呢?在信仰的路上走了這些年日,今天你生命的重心是甚麼?是不是反而模糊了?偏差了?

結論
無論我們在信仰的路上走了多少年日,今日神的呼召再一次放在你面前:「來跟從我」。因為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現在正是重新立志回應神呼召的時候。

回應詩:
【跟隨我】
我聽復活主慈聲說: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懇切呼召整日不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為你飽受痛苦憂傷,為你捨命十字架上,
苦杯親嘗,罪債代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你罪雖多,我赦免你,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各樣罪惡,赦免到底,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一生一世我必同在,領你經過陸地洋海,
賜你天福直到萬代,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將憂慮帶到我腳前,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我要親自為祢承擔,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恐懼戰兢靠我懷間,便可安度一切艱難,
我要將你眼淚擦乾,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Sunday, April 07, 2013

歸回‧信靠

經文:以賽亞書 30: 1-33

引言
大家還記得上個月背誦的金句嗎?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 30: 15)

不錯,那其實是我們今日講道經文的其中一句。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我們背的時候只是背了上半節。負責選金句的弟兄姊妹只叫我們背上半節,不知道是基於甚麼考慮的呢?可能是因為上半節比較容易背,也可能是因為這句是「金句」。「金句」有兩個特色,除了要讓人容易記得之外,還要是受用:「受」即是讓人感到舒服,聽得入耳,「受」;「用」呢,是容易引用,金句一出,一貼即用,止痕止痛。

而這節經文的下半節就沒有這個特色了。我們一起再讀一讀以賽亞書30章15節:「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我們沒有背的那半節是「你們竟自不肯」,這半節做不成金句,為甚麼?因為它不受用:聽入耳中不好受,也沒有用處。實際上,這下半節經文的不受用,正是我們今日要看這章經文的重點。就讓我們看看這句金句、這章經文真正的意思是甚麼。

首先我們要看看經文的歷史背景。先知書的信息都是針對當時的實際處境的,我們知道當時的歷史就能夠明白先知要講的信息。

I. 經文的歷史背景(30: 1-7; 38:6)
根據以賽亞書 1: 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這幾位猶大王在位時的歷史背景,可以在列王紀下 15 至 21 章看到。我們在此也會選讀部分來約略了解一下。

(a) 歷史事件
以賽亞書 6: 1說:「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神正式呼召以賽亞開展他的服侍。當時正值烏西雅王駕崩,王位傳給他的兒子約坦,列王紀這樣記載(王下 15: 32-36):「32以色列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第二年,猶大王烏西雅的兒子約坦登基。33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 34約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父親烏西雅一切所行的;……」

君王駕崩,在政治上是一個轉折時期,當然也是一個危險時期。所以我們看見亞蘭和以色列乘機有所行動(王下 15: 37-38):「37在那些日子,耶和華才使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去攻擊猶大。38約坦與他列祖同睡,葬在他祖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裏。他兒子亞哈斯接續他作王。」先王駕崩,新君主皇位未穩,敵人乘機攻擊,而且不是短期的,我們在接着的列王紀繼續看見事情的發展(王下 16: 5-6):「5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亞哈斯,卻不能勝他。6當時亞蘭王利汛收回以拉他歸與亞蘭,將猶大人從以拉他趕出去。亞蘭人就來到以拉他,住在那裏,直到今日。」雖然說「圍困亞哈斯,卻不能勝他」,不過亞蘭都攻佔了一些地方,將猶大人趕了出去。

論國力,猶大一向是勢弱的,在約坦和亞哈斯的時候,北方的亞蘭和北國以色列組成聯盟,威脅猶大。以賽亞也記載了這件事(賽 7:2):「有人告訴大衛家說:『亞蘭與以法蓮已經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這個時候,神應許亞哈斯(賽 7: 4, 9):「你要謹慎安靜,不要因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這兩個冒煙的火把頭所發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裏膽怯。……六十五年之內,以法蓮必破壞,不再成為國民。」那一句著名的「必有童女懷孕生子」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

不過,亞哈斯沒有理會神這個應許,他去向更遠的北方、一個更強大的帝國求助:(王下 16: 7-9)「7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說: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現在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攻擊我,求你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8亞哈斯將耶和華殿裏和王宮府庫裏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9亞述王應允了他,就上去攻打大馬士革,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

然後,事情當然繼續發展。亞哈斯作王16年,之後希西家繼位。我們繼續看列王紀的記載(王下 18: 9-11):「9希西家王第四年,…… 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圍困撒馬利亞;10過了三年就攻取了城。希西家第六年,…… 11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米底亞人的城邑」。果然正如神所預告,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所滅,人民被擄、分散在各地。

當然,強大的亞述不會就此滿足。(王下 18: 13-16)事隔十年,就在「13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14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15希西家就把耶和華殿裏和王宮府庫裏所有的銀子都給了他。……」

是不是交了賠款就可以太平呢?不是啊!這個亞述王兵不厭詐,收了錢卻不肯收兵(王下 18: 17-18)「17亞述王從拉吉差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率領大軍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裏去。他們上到耶路撒冷,就站在上池的水溝旁,在漂布地的大路上。18他們呼叫王的時候,就有希勒家的兒子家宰以利亞敬,並書記舍伯那和亞薩的兒子史官約亞,出來見他們。」就在那裏,這些亞述將領在耶路撒冷城外用猶大話宣戰、挑釁,同時間向城裏面的百姓勸降。在之後的列王紀下19章,我們會看見希西家怎樣向以賽亞尋求神的指引,又怎樣倚靠神得勝。
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列王紀下18章記載亞述兵臨城下、向希西家宣戰的時候,亞述將領所說的話,讓我們看出端倪(王下 18: 19-21):「19拉伯沙基說:你們去告訴希西家說,亞述大王如此說:…… 你到底倚靠誰才背叛我呢?21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壓傷的葦杖;人若靠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這樣。」有沒有看到希西家做了甚麼?他投靠埃及、背叛亞述。

我們嘗試重組案情。大概的情形可能是這樣:自從亞哈斯之後,亞述相繼攻取了亞蘭和北國以色列。之後亞述繼續南下想連猶大也吞併,但猶大(希西家)向亞述進貢投降。那知,在十年之內,希西家投靠埃及,背叛亞述,於是亞述出兵討伐,並且今次即使希西家賠款,也阻不了亞述的進軍。

(b) 先知的責備
說了這許多,那與今日所讀的以賽亞書有甚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讀以賽亞書 30: 1-7「1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由於我,結盟,卻不由於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2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3所以,法老的力量必作你們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蔭下,要為你們的慚愧。4他們的首領已在瑣安;他們的使臣到了哈內斯。5他們必因那不利於他們的民蒙羞。那民並非幫助,也非利益,只作羞恥凌辱。6論南方牲畜的默示:他們把財物馱在驢駒的脊背上,將寶物馱在駱駝的肉鞍上,經過艱難困苦之地,就是公獅、母獅、蝮蛇、火焰的飛龍之地,往那不利於他們的民那裏去。7埃及的幫助是徒然無益的;所以我稱她為『坐而不動的拉哈伯』。」

以賽亞書 30 章一開頭,先知正是指斥希西家和猶大人投靠埃及。對於他們與埃及聯盟,神怎樣說?「他們同謀,卻不由於我,結盟,卻不由於我的靈,…… 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尋求神的旨意、沒有與神商量:「不由於我、不由於我的靈、沒有求問我」。他們以為埃及可以幫助他們,於是就派出使節去與埃及結盟(v4);又將財物、寶物,長途跋涉、老遠的送去埃及,但實際上他們去求助的對象只會帶給他們羞辱。神稱埃及做「坐着不動的拉哈伯」,拉哈伯在希伯來神話故事裏面是海中的怪獸,專事興風作浪,帶來混亂、破壞神所設立的大自然秩序。但這時的埃及已經不再有能力有任何作為,她只是坐着不動,不但不能救助猶大,她自己也自身難保。但是猶大寧願倚靠埃及,也不肯歸回上帝那裏。我們禁不住會問:「為甚麼呢?」

也許我們得承認,在當時的局勢,投靠埃及是合理的、甚至是明智的決定,畢竟猶大這樣一個細小的國家,為求自保也無可厚非。然而問題在於,我們不可與世人相同,我們要有不同的眼光,要看見除了神以外,我們沒有其他的倚靠,沒有另外的拯救。即便是環境如何的不利,事情如何的不可能,我們仍然不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世人的方法來解決。更加不應該為了尋求保護而離棄那位本來是他們保障的神!

II. 你們竟自不肯(30: 8-17)
看過了猶大怎樣寧願投靠沒有能力幫助他們的埃及、也不願意歸回耶和華;下一個段落,我們會看見是怎樣的心態令他們這樣做。

(a) 百姓拒絕跟隨神的心意
我們先讀30: 8-14節「8現今你去,在他們面前將這話刻在版上,寫在書上,以便傳留後世,直到永永遠遠。9因為他們是悖逆的百姓、說謊的兒女,不肯聽從耶和華訓誨的兒女。10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11你們要離棄正道,偏離直路,不要在我們面前再提說以色列的聖者。12所以,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因為你們藐視這訓誨的話,倚賴欺壓和乖僻,以此為可靠的,13故此,這罪孽在你們身上,好像將要破裂凸出來的高牆,頃刻之間忽然坍塌;14要被打碎,好像把窰匠的瓦器打碎,毫不顧惜,甚至碎塊中找不到一片可用以從爐內取火,從池中舀水。」

在傳遞信息之前,神吩咐以賽亞要將所說的寫下。為甚麼?因為「他們是悖逆的百姓、說謊的兒女,不肯聽從耶和華訓誨的兒女」(v9)「說謊的兒女」原本的是「假的兒女」;他們是假的,因為真的兒女會聽從神的訓誨。當時那個世代的人卻不願意,所以神吩咐以賽亞將信息寫下來並不是為他們,而是為了「傳留後世」。就是當這個世代的人應驗了神所說的祝福或者咒詛之後,當將來的世代回顧民族的歷史,將以賽亞寫下來的信息對照之下,他們就知道上帝是信實的。

現在這個世代的人不願意聽從神,vv10-11 告訴我們他們有多悖逆:他們對先知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v10他們叫先見「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原本的意思是「他們叫先見不要看見」。百姓說:「不要看見異象,不要告訴我們上帝要顯示甚麼信息,不用向我們說甚麼是對、甚麼是錯」。只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不中聽的不要說了,說一些好聽的吧!說一些虛的事情吧,不要那麼實在啊!」百姓根本不想聽,不想知道神的旨意是甚麼。他們對先知說:「你們要離棄正道,偏離直路,不要在我們面前再提說以色列的聖者」,他們叫先知「離開上帝吧,我們不要再聽到以色列的聖者這個名字啊!」百姓對先知說:「你不要跟我們再提上帝喇!」連上帝這個稱呼都不想聽到,為甚麼?

「因為已經決定了!」「不用問喇,上帝說的一定跟我們的想法不一樣,問來作甚麼!」或者是:「問甚麼呢,神有怎樣的看法有甚麼關係!決定了啦!」在 v12 神指責他們「藐視這訓誨的話,倚賴欺壓和乖僻,以此為可靠的」。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做決定之前,不會問神的心意,因為覺得神的意思總是與我的不同。甚至根本不理會神有怎樣的意思。自己的事由自己來管。這種心態是「偏行己路」。對於百姓這樣的心態,神說他們的遭遇將會好像牆垣倒塌得那麼突然,又會好像瓦器摔得粉碎那麼徹底。

這樣的悖逆,這樣斷然拒絕上帝引導的百姓,他們的遭遇又會是怎樣的呢?

(b) 結果是自討苦吃
我們繼續讀以賽亞書 30: 15-17「15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16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17一人叱喝,必令千人逃跑;五人叱喝,你們都必逃跑;以致剩下的,好像山頂的旗杆,岡上的大旗。」

上帝對祂的百姓發出呼籲:「歸回安息」,但他們不肯。為甚麼呢?為甚麼不肯呢?

「得救在乎歸回安息」,「歸回」意思是回轉,是悔改,是承認得罪神,就是承認自己沒有跟從神的心意、沒有倚靠神。「歸回」更重要的是決心不再偏行己路,不再自己做決定,不再自己選擇。「歸回安息」,悔改回轉,不再奔跑、不再張羅,安靜下來休息,就可以得救。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平靜安穩,在其他翻譯本裏面譯做「平靜信靠」。在「歸回安息‧平靜信靠」這句交叉平行的句子裏面,我們看見神呼籲祂的子民歸回,歸回來到信靠神。他們要真正的得救,不是投靠那不可靠的埃及,他們要真正的得力,也不是倚仗世人認為的能力。在v16讓我們看見他們倚靠甚麼,他們說:「我們要騎馬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他們說我們要比人快、比人強,遇到更快更強的敵人要怎樣呢?「要提升實力、要進修、要增值。他們就是不肯安息、不肯平靜下來。詩篇 46:10「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唯有當我們從倚靠自己的心態回轉,安靜下來,回歸到相信上帝為我們成就大事,我們才會看得見上帝有多大的大能和祂的作為有多奇妙。你肯不肯呢?你會不會好像這些猶大百姓那樣「竟自不肯」呢?

他們不願意歸回、不願意信靠,結果是怎樣?vv16-17「16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17一人叱喝,必令千人逃跑;五人叱喝,你們都必逃跑;以致剩下的,好像山頂的旗杆,岡上的大旗。」結果是,他們越倚靠自己,他們所害怕的事情就越追上他們;他們想要比人快、敵人比他們更快;他們想要比人強,敵人比他們更強。他們原本是因為害怕亞述人的攻擊,所以投靠埃及,結果他們就是落在更強的敵人手中,到最後就好像山頂的旗杆、山岡上的大旗那樣,只剩下疏落的人口。我們不願意倚靠神、不願意尋求神的心意、不願意跟隨神的心意而行,結果很多時我們就正是落在我們最不想落入的處境之中,我們越是想靠自己的能力改變當前的際遇,就會越發現自己在困難中越踩越深,不能自拔。我們越是以為自己最知道自己的需要,越是以為自己為自己所選擇的是最好,我們就會發現到頭來我們正是落在最不堪、最難過,甚至是自己最害怕落到的處境。

神呼籲猶大百姓「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信靠」,他們為甚麼不肯?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寧願相信那靠不住的埃及,也不願意相信這位曾經帶領他們出埃及、過紅海、入迦南的神。他們信不過神,他們信不過神的能力大過他們的敵人的能!他們信不過神的心意好得過自己的心意!他們以為自己最知道甚麼是最好,他們以為自己最可以為自己做選擇。到頭來,他們為自己選擇的正正是他們原本想逃避的。你會不會也是這樣?

III. 神等候施恩(30: 18-26)
對於百姓的悖逆,對於百姓的偏行己路,神有怎樣的回應?以賽亞書 30:18 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

聽見這一節經文,不知道會不會讓你詫異?神子民悖逆、不信、拒絕神的引導,神的回應是「等候」。當人不願意等候神、硬是要倚靠自己奔跑、倚靠外來勢力幫助的時候,神等候。神等候要施恩給你,你預備好接受沒有呢?幾時我們願意停下來,不再奔跑、不再憑自己的意思選擇道路、不再為自己打算,幾時我們願意仰望神、願意安靜、願意讓神做主、願意跟隨神的心意,神的恩典就臨到;神等着要施恩給你。當我們問神「要等到幾時?」可能神也正是問你「要等到幾時才等到你預備好呢?」「要等到幾時才等到你願意歸回信靠神呢?」

神等着要施恩給你。神要施的恩是怎樣的恩?

讓我們讀以賽亞書 30: 20-26「20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21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22你雕刻偶像所包的銀子和鑄造偶像所鍍的金子,你要玷污,要拋棄,好像污穢之物,對偶像說:去吧!23你將種子撒在地裏,主必降雨在其上,並使地所出的糧肥美豐盛。到那時,你的牲畜必在寬闊的草場吃草。24耕地的牛和驢駒必吃加鹽的料;這料是用木杴和杈子揚淨的。25在大行殺戮的日子,高臺倒塌的時候,各高山岡陵必有川流河湧。26當耶和華纏裹他百姓的損處,醫治他民鞭傷的日子,月光必像日光,日光必加七倍,像七日的光一樣。」

餅和水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在我們仍然未懂得歸回信靠神之前,艱難和困苦是必須的;但是在這些艱難困苦之中,我們會看見神的帶領。神等着要施的恩典,首先是:當我們要做選擇、要決定前路怎樣走的時候,我們會知道自己是走對了。這一點其實我們不會陌生。當主耶穌在世的時候,祂應許要賜下聖靈,在我們心裏面成為我們的教師、引導我們明白真理,聖靈又要用祂微小的聲音引導我們走人生的道路。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知道那條路是神要你走的,那麼無論有多艱難,有多困苦,你總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也許這樣的經驗我們聽別人說的多,自己卻不一定有這樣的體會。會不會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時候倚靠自以為聰明才智的世俗智慧,沒有聆聽聖靈的說話?會不會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倚靠自己亂衝亂撞、胡亂做決定,沒有尋求神的心意,沒有安靜等候神的引領?

神等候要施的恩典,第二是,祂要賜給他們豐盛的出產,還有神的醫治。這些原本正是猶大/以色列人拜巴力等偶像所尋求的。神說,到他們願意歸回信靠神的時候,他們不再需要拜偶像,因為神要賜給他們一切的豐盛,神要成為他們的供應者、親自滿足他們的需要。

神等候要施的恩典,第三是拯救。我們讀 vv30-33「30耶和華必使人聽他威嚴的聲音,又顯他降罰的膀臂和他怒中的忿恨,並吞滅的火焰與霹雷、暴風、冰雹。31亞述人必因耶和華的聲音驚惶;耶和華必用杖擊打他。32耶和華必將命定的杖加在他身上;每打一下,人必擊鼓彈琴。打仗的時候,耶和華必掄起手來,與他交戰。33原來陀斐特又深又寬,早已為王預備好了;其中堆的是火與許多木柴。耶和華的氣如一股硫磺火使他着起來。」神要將他們從即時的危險中拯救出來。這件事記載在列王紀下 19: 6-7, 15-37「6以賽亞對他們說:要這樣對你們的主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聽見亞述王的僕人褻瀆我的話,不要懼怕。7我必驚動他的心,他要聽見風聲就歸回本地。我必使他在那裏倒在刀下。」vv35-37「35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36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37一日在他的神尼斯洛廟裏叩拜,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就逃到亞拉臘地。他兒子以撒哈頓接續他作王。」
我們常常以為這種拯救的神蹟只出現在聖經故事裏面,然而神實實在在的應許說:「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哥林多前書2: 9也激勵我們:「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相信、願意等候神呢?

結語
我們去哪裏尋找幫助?我們是不是好像猶大百姓那樣寧願倚靠一些世人認為合理的幫助呢?v19 神應許:「你不要哭泣。主必因你哀求的聲音施恩給你;他聽見的時候就必應允你。」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向神求?用多大的力度呢?有沒有哀求?哭求?抑或我們還是要自己作主?

我們是否信得過神?是否仍然要自己把持着自己的人生?

神對祂子民的呼喚「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信靠」,其實是呼籲他們悔改回轉,在心態上和在行為上重新回到相信、倚靠神之上。今日神也向你呼喚,你又肯不肯呢?

Sunday, March 10, 2013

生命的主

經文:約翰福音 11: 1-53

引言
這一段經文是一件熟悉的神蹟事件。是約翰福音神蹟事件裏面的第七件。

不知道我有沒有提過,約翰福音的作者在主耶穌在世眾多的神蹟之中刻意挑選了其中七件收錄在約翰福音裏面,目的是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1)。這件拉撒路復活的神蹟是最後一件,而且是最豐富的、指向的意義也是最大、最終極的。

除了神蹟事件是經過精心挑選之外,約翰福音的結構也是經過刻意鋪排的。每一次記載神蹟的發生,都會另外記載一段耶穌的講論來指明這件神蹟要啟示的真理。今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之前六件神蹟所指向的真理是記載在神蹟之後;而這一次卻是在神蹟事件之前已經說出來了。

另一個特點是,之前的幾個神蹟接受耶穌幫助的人都無名無姓的,但這一次我們知道接受幫助的人是誰、住在哪裏、與耶穌有怎樣的關係。

接着下來,讓我們仔細的來看看這件事情。

I. 事先張揚的死亡事件(vv1-16)
(A) 拉撒路的死指向耶穌的死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段落,就是剛才讀的 vv1-16:「1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他姊姊馬大的村莊。2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3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4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5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6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7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8門徒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裏去嗎?9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10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11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12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13耶穌這話是指着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14耶穌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15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裏去吧。16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

正如剛才所說,這一件神蹟與之前的神蹟不同。這一件神蹟在記載事情經過之前已經告訴我們神蹟所指向的真理。在這個vv1-16的段落裏面,我們可以看見約翰用了好些筆墨介紹這件事的背景,地點、人物、人物關係等等。就是在這些描述裏面讓我們看見約翰事先張揚耶穌的死。v2,當約翰介紹馬利亞的時候,他特地告訴讀者:這個馬利亞就是那個「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的那個馬利亞。約翰估計讀者一聽這個介紹就知道是哪一個。因為馬利亞這件事,在當時的基督徒圈子無人不知的。馬可記載,耶穌吩咐「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可14:9)至於約翰怎樣記載這事呢?要翻到後面第12章才看見。12:1-8「1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2 有人在那裏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3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就滿了膏的香氣。4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5 說: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6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7 耶穌說: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8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留意耶穌對馬利亞這個舉動的解釋:是為祂安葬所做的。約翰在事情一開頭就用馬利亞這個舉動來告訴我們,拉撒路復活這件神蹟所指向的是耶穌的死。

另外,在v8,當耶穌起程要去叫醒拉撒路的時候,門徒提醒耶穌:「猶太人要對你不利,你還要過去嗎?」耶穌的回答讓讀者有心理準備,v9-10「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10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耶穌是世上的光,在之前那一件神蹟已經提過了;耶穌是世上的光,但祂說白日只有十二小時;時間不多了。

還有是當他們起程去猶太的時候,多馬慷慨的說話,也透露着耶穌和門徒此行的危險。

我們看見,約翰有意用這些明示暗示來指向耶穌在不久之後就要面對死亡。而拉撒路復活這件神蹟,我說它指向的意義是最大、最終極的,正因為它就是指向耶穌的死,同時亦指向耶穌是「生命的主」這個真理。

(B) 耶穌的愛讓拉撒路死
除了約翰事先張揚耶穌的死,其實耶穌在事件的過程裏面也事先張揚拉撒路的死。首先我們知道,這一次神蹟所幫助的人是耶穌認識的,拉撒路和他的兩個姊妹是耶穌的朋友。所以當拉撒路病了,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就打發人去請耶穌來。但耶穌卻在祂所在的地方仍住了兩天才起行前去。祂不是不知道拉撒路的病有多重,祂知道的。不過祂說:「這病不至於死」,不至於死的意思是,「這病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拉撒路死」,而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我們也許很難接受,為甚麼耶穌見死不救?約翰還告訴讀者「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愛一個人又怎會延遲不去救他呢?

我們不用懷疑耶穌對拉撒路和他兩位姊妹的愛,當耶穌去到拉撒路的墓前,約翰記載了一句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說話,v35:「耶穌哭了」。耶穌的哭,不是因為祂來遲了、拉撒路死了;耶穌的哭,是因為祂看見馬利亞和其他人為拉撒路的死而難過,祂感受到死亡帶來的傷痛、祂明白死亡使到愛被隔絕的難過,耶穌「與哀哭的人同哭」。但那並不表示祂應該早些來,耶穌知道時候未到是不應該採取行動。延遲是必須的,為要帶來更好的結果。耶穌的延遲,正正因為祂的愛。拉撒路的死要顯出神的榮耀,要讓拉撒路、馬大、馬利亞,以及其他人都更深認識耶穌是生命的主,而且更深經歷耶穌的愛,就是祂將要走上死亡、為人捨命的愛。

II.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vv17-44)
約翰福音裏面只記載七件神蹟,約翰認為夠了,他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1),那麼這件神蹟帶來人們怎樣的相信呢?

(A) 門徒的信
我們先看看門徒。

在v16,當耶穌邀請門徒與祂一起進入猶太,去伯大尼的時候,門徒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先是提醒耶穌,「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裏去嗎?」(v8)然後當耶穌說清楚祂必定要去使拉撒路復活,好叫門徒能夠相信的時候,這一次是多馬代表門徒回應:「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既然耶穌必定要進入這個危險的地步,我們也一起去吧!」聽起來很慷慨就義。不過他們是否曉得耶穌的必須去是為甚麼呢?我想他們其實是不知道的。

多馬說的這一句說話,與彼得的行動可以說互相輝映。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的時候,約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西門彼得帶着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18:10-11)從門徒的說話和行動,我們看見他們對耶穌是忠誠的,但亦同時看見他們是不明白的。多馬並沒有低估耶穌再進入猶太的危險,不錯,耶穌進入猶太是死路一條。但他,和彼得,卻不知道那個危險、那個死亡,正是耶穌來世上的目的,是祂不會避開、不會拒絕的。

從多馬(和彼得)的反應,也許讓我們更加明白,耶穌呼叫拉撒路復活的這件神蹟對門徒來說,就正如耶穌在v15所說,是叫門徒相信——相信祂是生命的主,相信生命在祂裏頭,相信祂能夠叫死人復活,相信祂不會被死亡拘禁。不過門徒的信心道路不容易走。這個多馬,當主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的時候,他因為不在場、沒有親見看見,所以不願意相信(20:24-25)。有一些人會輕易的判定多馬是小信,不過也許我們比他好不了多少。事實上,死人復活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我們已經信了耶穌的人,也只是憑信心來接受;一些未曾相信耶穌的人,未有這樣的信心來接受也是難怪的。

不過假如你就是這些未有信心相信耶穌的人,我很想跟你說,我們信仰裏面有一些事情雖然不是邏輯上合理、也不是可以驗證的事情,但復活的耶穌卻是可以藉着信心去經歷和信靠的。十一、十二世紀一位神學家說過一句著名的話:“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信仰尋求理解」,意思是從信心出發去尋求明白信仰。理性有盡,而上帝無涯,會不會這是適當時候放下理性,以信心前行了?

(B) 馬大的信
看過門徒的信,讓我們接着看馬大的信。

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11: 17–27節:「17耶穌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18伯大尼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六里路。19有好些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亞,要為她們的兄弟安慰她們。20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他;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裏。21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22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23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24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25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6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27馬大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最尾這一節,馬大說,她相信耶穌是「是基督,是神的兒子」,是最符合約翰福音的標準答案(20:31)。讓我們看看耶穌與馬大的這段對話。

耶穌來到之後,有人通知馬大,於是她出去迎接耶穌。馬大跟耶穌說的第一句說話,不是禮貌的問安,而是抱怨耶穌:「如果你早些來,我的兄弟就不用死了」;意思是現在遲了。遲了也不要緊。馬大的信心其實不小,她說:遲了也不要緊,「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v22)。她的意思是:如果耶穌現在向神求,應該還來得及的。她想求甚麼呢?求拉撒路復活?

接着下來,耶穌與馬大展開了一段關於復活的對話。討論的焦點是:復活究竟是幾時的事?耶穌說,拉撒路必定會復活;馬大卻回答說:我知道末日他必定復活。明顯地,馬大相信人死後是會復活的,但要到最終末的時候。從她這句說話,我們可以明白兩點:首先我們明白她打發人去請耶穌來的目的。經文v3告訴我們,當拉撒路病的時候,她們姊妹二人「就打發人去見耶穌」,告訴祂「你所愛的人病了」,目的當然是希望耶穌可以及時趕到、醫好拉撒路,「可以不用死就最好不用死了。」第二點我們明白到,要等到末日拉撒路才復活,她覺得不足夠。也許我們都明白她的心情:「如果可以,現在就與所愛的人團聚就最好」。不是不相信復活,而是心裏實在不捨和難過。就在這裏,耶穌說出約翰福音裏面最重要的信息,祂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句說話的重要性在哪裏?與馬大所信的有怎樣的不同?

在此我們又可以看見兩點。首先我們看見耶穌將馬大信心的對象從神轉向耶穌自己。不是說耶穌要與上帝爭,而是馬大有必要認識清楚耶穌究竟是誰。馬大一直將信心放在上帝那裏,她埋怨耶穌來遲了,趕不及在拉撒路未死的時候醫好他,她又要求耶穌向神求,叫拉撒路可以復活。馬大不知道耶穌與上帝一樣、耶穌就是神,祂同樣可以不受時間、環境所限制的;耶穌不會趕不及的。主耶穌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馬大要看清楚,耶穌就是生命,就是賜人生命的主。這個真理,約翰從開始就告訴我們:「生命在他裏頭」(1:4)、「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來、賜生命給世界的……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6:33, 35, 48)、「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10:10)。馬大是否可以相信呢?

第二點是,我們看見主耶穌要將馬大對於復活的觀念糾正過來,祂要將馬大的信心提昇。主耶穌說:「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前半句我相信就是馬大所相信的:「信耶穌的人死了,末日的時候必定復活」。後半句卻是挑戰:「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就是說,這一刻如果你是已經相信耶穌的,你永遠不死。耶穌將馬大對復活的觀念提昇了:復活不用等到將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從8:51明白:「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遠不見死。」已死的人沒有可能遵守祂的道,所以這句說話是說現在的。由此可以明白,在11:26耶穌說「活着信我的人」,應該是指到那些現在相信耶穌,而且願意遵行祂心意來生活的人,已經是復活的生命,永遠不死了。

當然,我們不可以否認,現在擁有的復活生命與將來終末之後的生命是有不同的。我們今日仍然活在肉體之內、受着許多的限制:有一日當我們離開軀體就要與現在的世界隔離,與所愛的人暫別,直到大家在永恆裏面重聚。這就是我們的盼望。認識清楚我們今日有的已經是復活的生命,我們的生活應該有不同,我們生命的焦點應該不一樣。

馬大是否相信呢?耶穌問馬大:「你信這話嗎?」馬大就答出那句標準的答案了:「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馬大是否相信呢?當耶穌去到拉撒路的墓前,祂吩咐人將墓門的石頭移開,馬大回應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v39)。似乎她可以說出一句標準的認信,但她所信的實際上與她所說的不吻合。
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也許我們可以說出許多基督教術語,可以背許多聖經金句,甚至識得背信經、信條,可以講許多彷彿符合基督教信仰的道理,但實際上我們所信的是不是那樣?尤其當我們返教會得一段年日,我們會知道許多「標準答案」,但我們是不是真的有那樣的信心?我們知道要信靠神,但我們會先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就「祈禱吧」。我們知道要仰望神的供應,但我們會挪用那些應該屬於神的,譬如我們的時間、心思、才幹、甚至金錢,來滿足自己。我們知道要等候神的帶領,但實際上我們總是等不及、總是行動得比上帝快。

你對神的信,是怎樣的?會不會好像馬大這樣?

(C) 馬利亞的信
抑或你對神的信可能好像馬利亞那樣?我們從其他福音書認識這兩姊妹,知道她們的性情很不相同。馬利亞的信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讀約翰福音11:28-34「28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去暗暗地叫她妹子馬利亞,說:夫子來了,叫你。29馬利亞聽見了,就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裏去。30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31那些同馬利亞在家裏安慰她的猶太人,見她急忙起來出去,就跟着她,以為她要往墳墓那裏去哭。32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裏,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33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34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裏?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

馬大與耶穌對話之後,就去告訴馬利亞耶穌來了,叫她出去見耶穌。這一段記載馬利亞與耶穌見面的段落,特別的地方是它完全沒有提到相信,馬利亞自己沒有說、耶穌沒有說,連旁述的約翰也沒有說。那麼馬利亞的相信是怎樣的呢?經文裏面,我們看見馬利亞與馬大一樣,說出同樣的說話:「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不過我們知道她所說的與馬大所說的是不同的。馬利亞說這句說話的時候,她是俯伏在耶穌腳前、哭着說的。明顯地,馬利亞的心情與馬大的很不同。可能她們二人是同樣地傷心難過,不過馬利亞的內心深處肯定不是埋怨。你有沒有留意耶穌怎樣回應馬利亞的說話?v33約翰告訴我們,「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然後v35「耶穌哭了」。馬利亞的哭,牽動了耶穌的心腸,令到耶穌用祂的眼淚來回應。耶穌心裏的「悲歎,憂愁」,也可以譯做「激動」。耶穌為甚麼悲歎、憂愁呢?為甚麼激動呢?馬利亞的哭代表甚麼?

馬利亞哭,因為她的兄弟死了,她為到生與死之間的分離而哭。這種哭的真摯,令耶穌也被激動,悲歎、憂愁。耶穌悲歎、憂愁,因為祂也感受到生離死別的痛苦;耶穌激動,因為死亡帶來痛苦。也許我們會想,耶穌很快就要叫拉撒路復活,祂大可以安慰馬利亞「不用哭」,但祂不是這樣。祂選擇與人一同感受痛苦、與人一同經過憂傷。祂願意這樣,因為祂愛。拉撒路、馬大、馬利亞都是祂所愛的;所愛的人難過、悲傷,祂又豈會無動於衷?

馬利亞的信是怎樣的信?她有沒有好像馬大那樣曾經質疑耶穌為甚麼不早來?與馬利亞一起的那些猶太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v37)會不會這也是馬利亞的想法?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見馬利亞俯伏在耶穌腳前哭。在這樣的傷痛、失落裏面,她沒有誰可以去投靠,她只有來尋求主、她唯一的安慰。

也許,你也曾經有這樣的經歷。當悲傷難過的時候,當我們對於事情為甚麼會發生感到不明所以的時候,當我們不知所措、甚至已經沒有甚麼可以做了,事情已經定局、無可挽回的時候,你是不是好像馬利亞這樣?馬利亞的信讓我們看見,當遇到這樣的難過傷痛,我們可以誠實面對,無需要勉強抑壓我們的感受。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信仰解釋不到的,我們不必找標準的答案,我們可以單單的來到主的腳前,將心底最深處的感受向祂哭訴;祂不會輕看我們的眼淚。

(D) 猶太人的信/不信
約翰福音裏面記載的每一件神蹟都是為了叫人「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1)。不過並不是每一個看見神蹟、經歷神蹟的人都相信。事實上,在約翰筆下,總是有一些人相信,有一些人不信。

耶穌行這一件神蹟,是特地讓周圍的人知道。v41記載祂禱告神,不是因為上帝要聽見祂的禱告才工作,而是讓四周站着的人知道、相信耶穌是上帝差來的。結果呢?當拉撒路從墳墓裏出來,v45-46說「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但其中也有去見法利賽人的,將耶穌所做的事告訴他們」。人們再次分成兩批,有相信的,也有去向法利賽人告發耶穌的。

信的猶太人是怎樣的信呢?v45清楚的讓我們看見,他們是見了耶穌所做的,約翰在12:11也告訴我們「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就正是耶穌在v4所說,拉撒路的病是叫神得榮耀、叫耶穌得榮耀。

III. 生死的吊詭(vv45-53)
除了叫人認識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之外,約翰福音的目的是叫人「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生命也是約翰福音裏面一個很重要的題目。
而生與死,在這個神蹟裏面有着微妙的關係。

(A) 耶穌與死與信祂的人的生
在vv8-10,當耶穌決定要回到猶去的時候,祂的門徒提醒祂:「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裏去嗎?」但耶穌是不會因為這樣的威脅而不去行這個神蹟的。為了拉撒路的復活,耶穌是願意迎向死亡的危機的。

事實上,神正是藉着耶穌的死,讓人得生。讓我們讀約翰福音11:45-53「45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46但其中也有去見法利賽人的,將耶穌所做的事告訴他們。47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48若這樣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49內中有一個人,名叫該亞法,本年作大祭司,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甚麼。50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51他這話不是出於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要替這一國死;52也不但替這一國死,並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53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

正當這些法利賽人、宗教領袖在商議要怎樣加害於耶穌的時候,神的靈感動當時的大祭司該亞法,說出一句說話;約翰說,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這句說話是出於神,只是借他的口說出來。這句說話的意思是,耶穌一個人的死,會讓神的子民得着生命,重新歸回到神的羊圈裏面。

事實上,為願意相信祂的人死,正是耶穌來世上的目的。10:11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在10:18又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

耶穌的死不是無可奈何、不是罪惡得逞,而是祂自己甘心為我們的緣故捨棄的。祂既然是自己將自己的性命捨棄,祂有權柄取回來。祂是生命的主,祂能夠叫拉撒路復活,祂自己也從死裏復活;祂也能夠將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凡活着信祂的人,必永遠不死。

(B) 拉撒路的生與耶穌的死
除了耶穌要面對死亡,我們看見拉撒路同樣要面對死亡。事情的開頭是拉撒路面對死亡的威脅,耶穌冒死來救他。到事情完結的時候呢?拉撒路復活之後,死亡的威脅並沒有解除。在約翰福音12:9-11這樣記載:「9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裏,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裏所復活的拉撒路。10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11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 就是這樣,被耶穌復活過來的拉撒路,重新面對死亡的威脅。但拉撒路這一次面對死亡與之前他病得要死的時候完全不同,這一次他是分嚐了耶穌的苦難。

在12:24-26主耶穌說:「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25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26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主耶穌自己是那一粒落在地裏死了的麥子,跟隨祂的人同樣要落在地裏死去,好叫更多子粒結出來。願意為上帝的緣故死亡的才是真正的生命。v26主耶穌應許:「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耶穌在哪裏?耶穌正是面對着死亡的威脅,祂正是走向十字架;服事祂的人不能夠不跟隨。而願意跟隨的人,主說:上帝必定尊重這人。

約翰福音的目的是「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1)。我們看過門徒的信,看過馬大、馬利亞的信,也看過猶太人的信,在這裏我們看見拉撒路的信。

12:1-2說:「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之處。2有人在那裏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很明顯,宴客做東的不是拉撒路,他只是座上客,但是他知不知道與耶穌走得這麼近,是怎樣的後果呢?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經登上了法利賽人的暗殺名單呢?

我們之前看過約翰福音其餘那六個神蹟了,我們看見在每個神蹟之後總是有人相信、有人抗拒。我們也看見猶太人、法利賽人、宗教領袖對耶穌的態度:當耶穌醫好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之後,「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事」(5:16);五餅二魚神蹟之後,「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6:41),「法利賽人聽見眾人為耶穌這樣紛紛議論,就打發差役去捉拿他」(7:32);「58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59於是他們拿石頭要打他;耶穌卻躲藏,從殿裏出去了」(8:58-59);還有,當法利賽人逼耶穌證明自己身份時,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猶太人又拿起石來要打他。」(10:30-31)。然後到這裏,拉撒路復活,法利賽人「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11:53)。拉撒路又怎會不知道耶穌的處境,又怎會不知道與耶穌同行也是將自己放在死亡威脅之中?然而,他就是這樣表達他的信,以復活的生命見證耶穌、分嚐耶穌的苦難。

結語
無獨有偶,今日是受苦節前三個星期,大概與拉撒路復活的日子差不多。我們今日來看這個神蹟也特別有意義。

這個神蹟已經是約翰福音的七個神蹟裏面最後一個,你有決定沒有呢?你願意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嗎?

你可能已經信了。那麼你的信是怎樣的信呢?
會是好像門徒那樣、忠誠有餘卻不明白神的心意?
會是好像馬大那樣,有標準答案卻未能夠進深?
會是好像馬利亞那樣,誠實面對生活的艱難痛苦、尋求神的安慰來度過?
又會不會好像拉撒路那樣,成為復活的見證、讓人看見神的榮耀?

在生與死之間,死亡並不重要,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才是值得我們思索、考慮的。主耶穌應許:「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12:26)

今日我們已經是復活的人了,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我們今日的生活是為甚麼而活呢?在約翰福音10:10,主耶穌應許:「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們是不是仍然將眼目注視今日,而沒有得着神為我們預備更豐盛的生命?不願意跟從主呢?

Monday, January 28, 2013

世上的光

經文:約翰福音 9: 1-41

引言
今日跟大家看的經文是另一個醫治的事蹟。多謝主席剛才為我們讀出了 vv1-7,神蹟事件的經過。在我們進入去看今日這件神蹟之前,不知大家可記得,之前我們曾經看過另一個醫治的神蹟,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那件事跟今日我們要看的這件事,在很多方面相似。

讓我們稍稍重溫。在約翰福音 5: 1-16 記載,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每天就躺在畢士大池旁邊,等池水一動,他要趕忙下水;但很多時候都被人先下去,他要繼續等。他與其他許多人一樣,以為是天使下來攪動池水,第一個下水的就得醫治。就在這樣毫無指望的等待裏面,耶穌來找他,醫治他。被醫好之後,這個人被當時的宗教領袖(猶太人)指責他犯了安息日的規例,當時他不知道耶穌是誰。後來當耶穌再去找他,耶穌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5: 14)你還記得這個病了卅八年的人怎樣反應嗎?他馬上去找猶太人,告訴他們醫好他的是耶穌,結果猶太人「逼迫耶穌」。

那麼今日這個故事裏面這個生來瞎眼的人,他又如何回應耶穌的醫治呢?

I. 看見光明(vv1-7)
我們先看看主耶穌這一次的醫治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其實耶穌叫瞎眼的得看見,這樣的事情在幾卷福音書都有提及;其他福音書所說的可能是同一件事,也可能是不同的人。但無論是抑或不是,我們看見約翰記載這件事很獨特。

事情一開始已經很獨特了。耶穌與門徒過去,過去哪裏呢?約翰沒有特別說明,根據上文第7章,當時應該仍然是節期(大概是住棚節),耶穌仍然在耶路撒冷。這個生來瞎眼的人趁着過節,在這裏出現,向路過的人行乞。門徒看見這人,向耶穌發出一個神學問題:這個人的遭遇那麼悲慘,是他犯了罪呢?抑或是他父母犯了罪呢?苦難、疾病與犯罪有關,這是古時的人的想法,一點也不希奇,可能我們對上一兩輩的人也有這個想法。就算不是這種想法,一般正常人都相信「多行不義,必遭天譴」。況且,之前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耶穌不就正是跟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意思是:之前的病已經是因為犯罪而有的了,如果再犯,「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所以門徒問得合理。

耶穌並不打算與門徒討論這個神義論的神學問題。耶穌很簡單地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意思是要在他身上讓人看見神的工作。之後耶穌就做了一個奇特的行動。耶穌常常用不同的方法醫治人,我們在其他福音書都有見過。不過祂今次的行動就只有約翰是這樣記載,而且顯然不是偶然的。耶穌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上來醫治。有泥土、有光,約翰將我們帶到創造的圖像裏面。這不是偶然的,在約翰福音一開頭,約翰已經宣告了:「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 1: 1-4)接着又說,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 9)。

在創世的時候,「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 1: 3),神自己就是光,祂將祂的光賜給人,讓人可以得着光、得着生命。生命,正是泥所要提示的。創世的時候,神用地上的泥土造人、賜人生命。約翰用光和泥土這兩個創世的元素來表達,神的醫治要帶給這個生來就瞎眼的人新的生命、新的開始。而這一份新的生命,從「看見」開始。「看見」一方面當然指到肉眼所見的看見,對於這一個人來說,耶穌賜給他視力,他將會有一個新的開始、新的視野。但另一方面,「看見」同樣可以指到心的領受,這一位「生來是瞎眼的」,他的肉眼從未看見,但他的心必然一直對外界有各種的領受。新的生命、新的開始,同樣也會帶給他心靈上有新的領受。

但這並不是馬上的改變。是一個進程,後面我們將要見到這個人改變的進程。

II. 備受質疑(vv8-34)
(A) 眾人的疑問
(1) 鄰舍(vv8-12)
經文第二個段落頗長;當中大致上分成幾段人物的對話。第一段 vv8-12,是那人與他的鄰舍的對話。請姊妹讀這一段經文:「8他的鄰舍和那素常見他是討飯的,就說:這不是那從前坐着討飯的人嗎?9有人說:是他;又有人說;不是,卻是像他。他自己說:是我。10他們對他說:你的眼睛是怎樣開的呢?11他回答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往西羅亞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12他們說:那個人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

這個人可能經常在這個地方討飯,附近的人都認識他,而且他似乎也住在附近(都應該是的)。有趣的是,這些彷彿很熟悉他的人可能正是太熟悉了,所以一下子不能夠認得到他。因為那個「天生看不見的」現在竟然看見了;「有乜可能呀?冇可能嘅!」於是有一些人認為不是他,樣子相似而已,另一些人又頗肯定是他。「是他?不是他?」在其他翻譯本我們看到這些鄰舍的詢問並不是一句起、兩句止的,他們不斷地問:「係佢咩?唔係嗄嘛!係咩?發生乜野事?點解咁嘅?」另一方面,這個被醫好的人,他自己回答說:「我是。」又有一些譯本告訴我們,這個人是不斷地、堅持地說「我是」。可見他的鄰舍、那些素常見他討飯的人,對於這個人被醫好,根本是覺得難以置信。

(2) 法利賽人(vv13-34)
另一批不能夠相信的是法利賽人;這絕不奇怪的。從一開始,猶太人、宗教領袖對耶穌都不能夠接受,隨着耶穌事工的開展,他們對耶穌的敵意甚至是越來越強烈。之前,耶穌醫好那個病了卅八年的人,猶太人就逼迫耶穌(5: 16),後來甚至是「越發想要殺他」(5: 18)。這一次,他們同樣地想要控告耶穌。於是與上次一樣,他們詢問這個被醫好的人。

(a) 詢問那人(vv13-17)
法利賽人對這個人的詢問,有一種偵探查案的感覺,又好像法庭開庭聆訊,傳召不同的證人那樣。首先傳召這個生來瞎眼的人。請弟兄讀 vv13-17「13他們把從前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人那裏。14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15法利賽人也問他是怎麼得看見的。瞎子對他們說: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見了。16法利賽人中有的說:這個人不是從神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他們就起了紛爭。17他們又對瞎子說:他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他是怎樣的人呢?他說:是個先知。」

初步來說,法利賽人與那些鄰舍的反應差不多,也是引起了紛爭,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我們看見,這個生來是瞎眼的人得醫治,對這些法利賽人的信仰也造成一些衝擊:「醫好這瞎子的人不可能是從神而來的,因為祂觸犯了律法;但那個人若不是從神而來的,祂有甚麼能力做這件事呢?」他們起了紛爭,可能是頗為激烈的辯論,而且沒有結果;到最後這些教導律法的宗教領袖竟然要問這個從小就看不見的人意見:「佢醫好咗你,你說這個人是甚麼人?」整件事不能夠通過他們的信仰邏輯,違反安息日和醫治能力、兩者不能夠並存;他們不能夠接受。

(b) 詢問那人的父母(vv18-23)
查問這個被醫好的人,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於是傳召第二批證人:這人的父母。我們又請姊妹讀 vv18-23:「18猶太人不信他從前是瞎眼,後來能看見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來,19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嗎?你們說他生來是瞎眼的,如今怎麼能看見了呢?20他父母回答說:他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眼,這是我們知道的。21至於他如今怎麼能看見,我們卻不知道;是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他自己必能說。22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23因此他父母說: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

通不過他們的信仰邏輯,於是他們選擇不信。不信甚麼呢?不可以不信這個人被醫好的,因為他分明是視力正常的站在你面前嘛,於是他們轉而不信他是生來就瞎眼的。最好就是問他的父母了。我們看見這人的父母回答得很謹慎,很小心:「是的,這是我們的兒子。是的,他原本是一出世就看不見的。不知道、不知道,他現在怎樣能看見呢,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誰醫好他呢,我們不知道。你自己問他喇,他大個喇,可以自己回答嘅喇!」約翰敘述這事件也刻意在這裏停了下來,旁述(畫外音)告訴我們,這對父母這麼謹慎小心,是因為怕被猶太人趕出會堂;趕出會堂就是被驅逐離開猶太人的群體,是當時的猶太人不能夠承擔的後果。

(c) 再詢問那人(vv24-34)
不得要領,於是法利賽人再傳召當事人作證。我請弟兄和姊妹輪流讀 vv24-34,請弟兄先:「24所以法利賽人第二次叫了那從前瞎眼的人來,對他說:你該將榮耀歸給神,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25他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了。26他們就問他說:他向你做甚麼?是怎麼開了你的眼睛呢?27他回答說:我方才告訴你們,你們不聽,為甚麼又要聽呢?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28他們就罵他說:你是他的門徒;我們是摩西的門徒。29神對摩西說話是我們知道的;只是這個人,我們不知道他從哪裏來!30那人回答說:他開了我的眼睛,你們竟不知道他從哪裏來,這真是奇怪!31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32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33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甚麼也不能做。34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嗎?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將榮耀歸給神」,意思是「起誓誠實作答」。剛才大家讀這段經文有沒有讀到當中的火藥味?可以用針鋒相對來形容。這個人顯然不耐煩了,所以他的說話充滿了挖苦和諷刺。而那些法利賽人呢,我們看見他們也是步步進逼的。到最後,v34,約翰告訴我們,這個人的父母所害怕的事情是真的會發生的;這個人就是因為堅持承認耶穌而被逐出會堂。一些聖經學者告訴我們,「趕出會堂」這個字,四福音裏面只有約翰使用,除了在這一章之外,在 12: 42,提到官長之中有好些信耶穌的,也是因為怕被趕出會堂而不敢承認;在 16: 2 耶穌也警告祂的門徒,他們將要被趕出會堂、甚至被殺。我們相信,在約翰的時候,就是當約翰福音被寫成的時候,猶太人就是這樣將一切承認耶穌是基督的人趕出會堂。

我們不會感到詫異的,其餘三卷福音書的作者都告訴我們,「若有人要跟從耶穌,就當捨已,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信耶穌是要付代價的。約翰福音的讀者要付的代價就是被驅逐離開自己的家族、民族,甚至會被殺。就如上兩個星期,差傳雙周的講員所說,一些穆斯林歸信耶穌也會有這樣的遭遇,甚至更嚴厲、更殘酷。我們呢?我們要跟從耶穌、要依從神的心意生活,又要付怎樣的代價呢?

(B) 這人的相信
那麼這個人怎樣呢?面對眾人的懷疑、法利賽人這樣的威逼,甚至責罵,他又怎樣呢?剛才大家讀着那幾段經文,有沒有發現這個人對耶穌的認識,是一步一步地進深。

最初,當他面對鄰舍的不相信,問到關於醫好他的人的時候,這個人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有一個被人稱為耶穌的人);這個被醫好的人,他是完全不認識耶穌的。可能他只是聽見人這樣叫耶穌,所以知道祂的名字;對於耶穌的其他事情,他是「不知道」的。

然後,當法利賽人前後兩次質問他,我們看見他勇敢地回答,同時他自己也在複述被醫治的過程,和與法利賽人爭論的過程中,有機會反覆思想,耶穌是誰?耶穌是誰?在 v17,他首先認為耶穌是先知;不要忘記,當那些法利賽人在爭論「耶穌是不是從神來的」的時候,這個人已經可以分辨到耶穌是先知了,他比這些法利賽人更快認得出耶穌是神所差派的人。到法利賽人第二次質問他,想逼他指控耶穌是罪人的時候,這個人更進一步宣稱「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甚麼也不能做」(v33),這個人的邏輯很簡單,神不會聽罪人的祈禱,這個人能夠醫治,所以祂不是罪人,而且祂的醫治是這麼奇妙,所以祂必然是從神而來的。

為甚麼這個人這麼肯定?理由也很簡單,在 v25 他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瞎眼的,如今能看見了。」他親身的經歷是不會被這些法利賽人的懷疑和質問所抹殺的。他被醫治、被賜與新的生命、新的開始,讓他有新的眼界,看見耶穌。不過是不是被醫治的就會相信呢?當然不是了。那個躺在畢士大池旁邊、病了卅八年的人,耶穌醫治了他之後,甚至耶穌特意提醒他不要再犯罪之後,他反而到猶太人那裏去指證耶穌。所以,有時儘管親身經歷過,若不能夠以新的眼界來看事情,不能夠以新的心來領受耶穌的拯救,到頭來還是仍在罪中。

不知道你對神的相信是怎樣的呢?會不會好像這個人那樣,也是捉緊蒙神拯救、蒙神保守、蒙神醫治的經歷,一步一步走過來,漸漸地加深認識,越來越信心穩固?抑或,連我們自己也對自己的經歷抱有懷疑,以為只是偶然、只是巧合、只是際遇呢?求神賜給我們屬靈的眼界,讓我們看得見耶穌的工作,讓我們不是將神奇妙的作為解釋了過去,以致平白失去了更深認識神的機會。

這個人的眼睛得開,看見的不是花花的世界,而是神的醫治,以致他對耶穌的認識一步一步地進深。但那還未足夠。還欠最重要的一步。

III. 罪與失明(vv35-41)
讓我們一起讀 vv35-41「35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神的兒子嗎?36他回答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37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38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39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40同他在那裏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4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

耶穌知道這個人被逐出會堂之後,特意來找他。問他一條問題。細心數一數,這章經文裏面,總共十四條問題,這個生來瞎眼、後來被醫好的人不斷被詢問、質問、盤問。最重要的一條問題,耶穌留到最後才問他:「你相信神的兒子嗎?」

我們剛才說,這個人對耶穌的認識一步一步地進深,直至他確認耶穌必定是從神而來的。然而,到目前為止,也僅止於此。這是不夠的。我們相信耶穌可以做那些神蹟奇事,甚至我們相信耶穌是神,那也是不足夠的。就好像上個星期那位講員所講,我們只接受耶穌做救主是不足夠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同時承認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將自己生命的所有範疇全然交上,讓神作主。

耶穌問這個人:「你信神的兒子嗎?」這個人不知道誰是神的兒子。是誰呢?耶穌回答他:「你已經看見他了,我就是了」。立刻地,這個人馬上回應:「主啊!我信!就拜耶穌。」有一些人比較 v36的「主啊」,與這裏 v38 的「主啊」有甚麼不同。v36的「主啊」,只是禮拜地稱呼,類似是說「先生」,但v38的「主啊」,就肯定是承認耶穌是生命的主,因為他有一個很清晰的動作跟隨着——他拜耶穌,他認清楚這位耶穌不但是先知、不但是從神來的,祂就是神!

耶穌接着回應法利賽人的懷疑:看見,與看不見的吊詭。v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看見,可以看見,反瞎了眼。」這是怎樣的呢?

在這段經文的開頭,v4-5 耶穌說:「4趁着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5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之前在8:12耶穌曾經說過:「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耶穌是世上的光,有光就叫人可以看見。人是否能夠看見,並不是在乎肉眼的視力是否健康,而是在乎是否在光明中,抑或是在黑暗裏。願意跟從耶穌的就在光明中,就能夠看見;不願意跟隨耶穌的,就仍在黑暗裏,就是瞎了眼。

耶穌說「趁着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這個意思可以是吩咐我們趁着還有日子,好好的傳福音,為神工作。不過,這個意思也可以是:趁着還有光的時候,我們要回應神,黑夜將到,沒有光的時候,就沒有人能夠再做選擇。趁着還有日子,好好回應上帝向你發出的邀請:「你信神的兒子嗎?」你願意接受耶穌做你的救主,和做你生命的主嗎?

這些法利賽人仍然不願意。他們對耶穌這樣說有很大的迴響。「39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40同他在那裏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4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

這些法利賽人也不笨:「耶穌說『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就是指這個生來瞎眼的了;那麼『能看見的反瞎了眼』豈不是說我們了?」他們這樣想,於是他們即時反問耶穌:「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這句反問句預設了一個正面的答案,意思是,問這一句問題的,預計回答的人會說「不是」的。但這正正是他們的問題,因為他們始終以為自己看得見。耶穌說,正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看得見,不願意承意他們是在黑暗中,所以他們不肯接受光。約翰福音一開頭,1:5,約翰已經宣告了:「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其實我們對這個說法也不陌生,在其他福音書裏面,耶穌也有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 9: 12-13; 可 2: 17; 路 5: 31-32)唯有看見自己在黑暗、承認自己需要神的光照,我們才會蒙神光照和拯救。回應經文一開頭,門徒問耶穌,是哪個的罪,這個人呢?抑或他的父母,以致他看不到呢?耶穌來到這一章經文的結尾,他回應門徒。是罪令到一個人看不見。但耶穌對罪的定義卻有不同,罪就是光來到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明明神的工作已經開始,但人卻視而不見、不願意承認,所以他們的罪還在,仍未蒙赦免。

結語
某個程度來說,這個生來瞎眼的人代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生來瞎眼的,因為罪使我們看不見自己在黑暗之中,唯有當光來到,我們才知道自己需要光。

門徒問是誰犯罪以致這個人生來就瞎眼,主耶穌說,是要從他身上要叫人看見神的工作。神的工作就是即使我們的出生好像這個人那麼坎坷,我們走過的路可能很艱難、很崎嶇,但當主耶穌來到,就能夠叫我們從黑暗進入光明,就能夠叫我們有新的開始、有新的生命,就能夠叫我們有不同的視野、用不同的眼光來看事物。

然而,當光照在我們的黑暗裏,我們是不是願意接受呢?我們能不能夠好像這個人這樣,儘管開頭不太認識,但仍然堅持承認他曾經經歷過的拯救,不因為別人的懷疑、不信,甚至逼迫而稍有疑惑?這個人對耶穌的認識從不知道,一步一步進深,直到他接受耶穌是神的兒子,同時是接受耶穌做他的主。你是否也是在這樣的信仰歷程上面前進着?抑或我們已經在某個階段停滯了、退後了?甚至你可能仍然只是旁觀着這個信仰。

主耶穌應許: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你要怎樣回應呢?好像那個病了卅八的人那樣?抑或好像這個生來瞎眼的人這樣,踏出信心的第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