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4, 2013

歸回:同蒙天召的群體

經文:彼得前書 2: 1-10

引言——我是誰?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 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得前書 2: 9-10),可能是彼得前書裏面我們最熟悉的經文。留心來看,我們會發現它其實是回答一條問題,一條「我是誰?」的問題。

「我是誰?」彼得寫這封信給他的讀者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究竟彼得的讀者是甚麼人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收信的群體。我們先看彼得前書 1: 1-2「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就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着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

經文提到的幾個地方是在小亞細亞一帶。彼得用了兩個動詞來形容收信的讀者:分散,和寄居。「分散」這個字可能是指到散住在這些地區的信徒。這個描述讓我們知道這些地區的信徒人數並不多,在當地的人中間顯得勢孤力弱。而「寄居」呢,可能是當時讀者的實際處境,也許他們原藉其他地方,因為某些原因來到小亞細亞居住;「寄居」同時也是描述他們只活在一個借來的空間,他們不屬於那裏,那裏的人也不把他們當作是自己人。

在這樣的處境之下,他們問:「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I. 離開過去
(A) 除去……(v1; 1:13-25)
讓我們看彼得前書 2: 1-3「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經文一開始用「所以」這一個連接詞,讓我們知道是承接着上面的段落。彼得在第 1 章一開始(v2)提醒他的讀者,他們是被神揀選的,並且藉耶穌基督的復活得到了重生。然後在 1: 22 他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接着的 1: 23-25 就說到,這種切實相愛,是信徒在真道裏面已經重生的生命所應有的。然後就來到 2: 1 的「所以」了。

「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我們用心留意,就會發現這裏提到的幾項全都是對人際關係帶來破壞的。惡毒指到心裏面的惡意、詭詐就是說謊、假善是虛偽的表現;綜合來說就是外表良善,內心卻惡毒、是存心欺騙的。嫉妒呢?嫉妒是從心底的驕傲產生出一種對他人感到不抵得,覺得不以為然;毀謗就更是直接的中傷別人。所有這一切,無論只是心思意念,或是實際行動,都是摧毀群體之間的信任,直接損害信徒之間的彼此相愛。彼得說,這些都要除去。

有沒有呢?我們與弟兄姊妹之間的相處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我們是不是彼此切實的相愛呢?抑或是互不相干呢?甚至互相嫉妒,彼此以詭詐、假善來相待?面和心不和?你看我不順眼,我也唔妥你?甚至惡意中傷呢?

(B) 渴慕……(vv2-3)
彼得提醒我們:我們的信是「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1: 22)的,要「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的。不單止這樣,2: 2-3接着說「2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3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除去舊的生命裏面神不喜悅的惡毒之外,還要注入新生命的元素。彼得在這裏用了嬰孩吃奶的圖畫給我們一個鮮明的比喻。新生命應該是不斷成長的,就好像初生的嬰孩一樣。對於初生的嬰孩,奶是他們維持生命的唯一選擇。彼得用渴慕來形容一個BB想要飲奶的心思和態度。有沒有見過一個肚餓的BB飲奶?媽媽沖開奶粉、在搖奶樽的時候,他已經張開手要拿了;奶樽還沒有擺到咀邊已經張開了口,搶着的要來喝。彼得說,我們也應該有這種搶着的態度來渴慕靈奶、渴慕屬靈的餵養,渴慕在真道上成長。有沒有呢?我們有沒有這一種渴慕的心呢?我們對自己屬靈生命的成長花上多少時間和心思?神的道是我們維持屬靈生命唯一的選擇,但我們對神的話語有沒有這種渴慕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日已經是6月尾二的星期日,我們還沒有出下一季主日學的課程。有沒有留意?可能我們自己有穩定的讀經、查經生活,或者在外面參加一些神學院的延伸課程、查經小組等等,所以沒有打算參加教會的成長課程,那也是好的。我盼望我們的主日學不用開班是因為大家已經有很認真的讀經、查經生活。可是,我在這裏請大家撫心自問,是不是這樣呢?抑或是我們覺得已經夠了,覺得自己對這個信仰認識夠了,覺得自己花的時間夠了。(每個星期返來崇拜兩個鐘、返埋小組又兩個組,有事奉可能又兩個鐘,差不多吧,算是對得起上帝了吧。)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撫心自問,我們對神的話語還有沒有渴慕呢?

彼得說,這一種渴慕,是當我們嘗過主恩的滋味就自然有的。假如今日我們發現自己對神話語的渴慕已經冷淡了下來,會不會,可能是我們是忘記了,忘記了主恩典的滋味,忘記了自己起初信主的熱誠,忘記了「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II. 歸入基督
(A) 主乃活石(vv4-6)
讓我們看彼得前書 2: 4-8「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然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或譯: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明顯的,從 v5 我們看見,彼得回答他們,說他們是歸入基督,成為活石。那是甚麼意思?讓我們先看看主作為活石是甚麼意思。

彼得在這裏使用活石的圖畫,並且引用了舊約先知和詩篇的幾處經文來解釋給我們知道,基督是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但卻是人所不能夠接受的。其實在馬太福音 21 章記載,主耶穌自己也曾經引用過這幾節經文來說明自己的身份。馬太福音 21: 42-45「耶穌說:經上寫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經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他是指着他們說的。」當時耶穌是回應法利賽人對祂的質問「你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你是誰?你是甚麼身份?」我們看見,當耶穌活出祂的身份的時候,是會引來敵人攻擊和責難,甚至因而被殺害的。

彼得前書的讀者正是面對着與主耶穌差不多的處境,他們也是為着信仰的緣故受到逼迫。我們看彼得前書 1: 6,彼得勸勉他們:「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試煉中暫時憂愁」,2: 12 又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主耶穌是神所揀選、所寶貴的,卻是匠人所棄的;而這一群歸入基督的讀者,也是神所揀選的,同樣也會被人嫌棄、遭遇逼迫。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彼得提醒他們,他們是歸入基督,與祂一同承受被人厭棄,遭受逼迫的一群。

(B) 順從真理(vv6-8)
彼得前書 2: 6-8 讓我們看見一個對比。v8 說「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有另一個譯法是說「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而這一群讀者呢?在 v6 說「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在絆跌和不羞愧之間,在乎是不是順從、是不是信靠。原來順從與信靠是沒有分別的。事實上,從第 1 章已經看見彼得提醒我們順從神的重要。在 1: 2 他稱呼他的讀者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着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在 1:14 他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在 1:22 又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在彼得的筆下,他的讀者對神的相信,與他們的順從是分不開的。在 1:21,他說「你們也因着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之後 v22 就說他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可見相信和順從是分不開的。順從是甚麼一回事呢?讓我們留意經文裏面的順從並不是空泛的,特別是 2: 8,彼得提到絆跌的人是因為他們「不順從道理」。相反的,在 2: 2 他勉勵讀者要「渴慕純淨的靈奶」,在一些譯本譯作「渴慕神話語純淨的奶」。對比下來我們就明白,當人信靠耶穌,願意歸入基督,他就要在真道上渴慕神話語的餵養、追求成熟長進、順服真道。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彼得提醒他們,他們是歸入基督,渴慕神話語、追求長進、順服真道的一群。

III. 成為子民
(A) 一個使命(vv9-10)
提醒過他們是歸入基督,與祂一同承受被人厭棄,遭受逼迫,又要渴慕神話語、順服真道之後,彼得就從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讓我們一起看彼得前書 2: 9-10「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雖然這裏好像提出了四個身份,但我們仔細留意,就會看見這裏四個描述都是指向同一個身份,就是神的子民。這幾個描述是引用出埃及記,是神對當時的以色列人的呼召。我們看出埃及記 19: 5-6,神說:「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神呼召以色列人從萬民當中分別出來,歸屬祂作祂的子民。另外在以賽亞書 43: 10「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神的子民被揀選,是為祂作見證。

所以我們在 2: 9 看見,彼得用了四個描述,讓他們思想自己的身份: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但彼得同時讓他的讀者更進一步思想,他們不單止有神子民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使命:「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就是在以賽亞書 43: 10 所說的作神的見證。

彼得希望他的讀者在一個異地寄居的情況下,不因為自己不屬於那裏,不因為自己的身份不確定而失去了目標。他提醒信徒:在經歷過神帶領我們出黑暗、進入光明之後,要宣揚祂的美德。這是神對祂的子民的心意。

事實是的。神對祂子民的心意,從舊約的以色列民到新約時期、到今日,都是不變的,就是宣揚神的美德。是我們不能夠忽略的。

其實彼得在第1章形容他的讀者是「散住」「寄居」的,這兩個詞語同樣可以用來形容我們。基督徒在世人中間生活,我們也是少數的、我們也是不屬世界的。今日,也許我們在工作的地方、在學校,甚至在家庭、在朋友中間,我們也會受到逼迫、受到排斥,會有試煉臨到。事實上,我們應該有的。彼得在 4: 4 說:「他們在這些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彼得說:「不要以為奇怪,以為是遭遇非常的事」(4: 12);我們不再與世人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他們覺得怪,於是排斥我們、不接受我們,有逼迫、有試煉是正常的。正正就是這些逼迫、試煉,讓彼得的讀者掙扎,問「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我們會不會也曾經因為尋索自己的定位有過身份的掙扎?抑或,我們已經融入了世界的生活當中,沒有掙扎,沒有需要思索定位?在世寄居的日子,在一群與自己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方向的朋友、家人中間,我應該怎樣生活?「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B) 也是活石(v5)
「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彼得讓他的讀者看見他們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讓我們回到彼得前書 2: 5「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這一節經文承接着 2: 4「主乃活石」,主耶穌是房角石,是穩固的地基,我們在其上建造。「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這裏是一幅聖殿的圖畫。在 v6 引用的以賽亞書,神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彼得借用這節經文提到錫安,明顯地帶出主耶穌作為聖殿的隱喻。主耶穌在世時也曾經以自己的身體比作聖殿。我們看約翰福音2: 18-21。當耶穌潔淨聖殿、趕散那些做買賣的人的時候,猶太人問祂還顯甚麼神蹟給他們看,祂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

耶穌以祂的身體為聖殿。當彼得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他是告訴讀者,他們是繼承主,成為聖殿。我們成為聖殿,是被建造的;不是我們自己走在一起成為靈宮,我們在神的手中,就好像一塊石頭、活石,被連絡起來成為聖殿。聖殿是甚麼呢?我們被連絡、建造成為聖殿是甚麼意思,有甚麼作用呢?

剛才說,我們是承繼着主耶穌以自己的身體為聖殿。主的身體成為聖殿是甚麼意思呢?約翰福音 1: 14 約翰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主耶穌成為聖殿,是彰顯神與人同在。今日我們成為活石、被建造成為聖殿,也就是繼續彰顯「神與人同在」。主的身體成為聖殿還有甚麼意思?在舊約時代,聖殿的功用是獻祭。在聖殿獻祭是人犯罪之後尋求與神復和的唯一途徑。聖殿就是人與神復和的地方。今日我們繼承主成為聖殿,也要繼續彰顯「神與人同在」。

聖殿的圖畫在舊約時候,和在主耶穌的身上,彰顯出「人與神復和」,和「神與人同在」。今日我們繼承主成為聖殿,很明顯,我們也要彰顯出「人與神復和」,和「神與人同在」的意義。但我們怎樣可以做得到呢?

我們怎樣可以做得到呢?我們就要回到彼得前書2: 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讓我們看清楚這四個描述:族類、祭司、國度、子民,中文翻譯可能給我們一個錯覺,其實這四個描述全都是指向群體性,而不是個人。彼得用這四個描述,來讓我們看清楚,我們被揀選不單是我們個人得救,我們還是被揀選、被連絡,成為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裏面人可以與神復和,在這個群體裏面神要與人同在。

然而,這是不容易的。剛才,當我們看 2: 1-2 的時候,我們看見彼得特意的提醒他的讀者要「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因為這些都是破壞群體的人際關係的,這些都是叫群體裏面失去信任、不能夠彼此相愛的。一個不能夠彼此相愛的群體又如何能夠與神復和呢?又如何能夠容納神同在呢?

結語
當日彼得的讀者由於生活在一個不信的社會,在掙扎裏面,他們問「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今日,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掙扎?

在彼得前書 2: 11 彼得再次提醒他的讀者,他們是客旅、是寄居的。今日讓我們也記得,我們也是客旅,我們在世只是寄居的。我們與彼得的讀者一樣地是活在一個不信的社會裏面,各種社會議題不斷衝擊着我們的信仰,我們若不能夠回到這個信仰群體裏面,切實的彼此相愛,一同活出「人與神復和」、「神與人同在」的身份,我們亦將會被世界文化所融化,最後失去我們基督徒的身份。

讓我們常常問自己這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的身份是甚麼?

回應詩
【教會獨一的根基】
1.教會獨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她是主的新創作,從水與道而出,
 主從天上來尋她,作主聖潔新婦,甘願流自己寶血,捨身將她買贖。
2.教會雖召自萬邦,信徒卻成一體,同有救恩的憑證,一主一信一洗,
 同尊獨一的聖名,同享唯一天糧,同懷專一的盼望,同蒙恩愛無量。
3.教會歷盡了苦難,世人譏笑毀謗,內爭分裂她身體,異端叛道中傷,
 聖徒儆醒爭相問,黑夜到底多長?哭泣將變為歌唱,轉眼即見晨光。
4.教會在地卻聯合,真神三位一體,已享安息的聖徒,奧祕甜蜜團契;
 懇求主賜恩我們,能像快樂聖徒,同樣溫柔且謙虛,與主天上居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