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06

惟願你今天聽他的話

經文:詩篇95:8-11(95:1-7)

引言
可有聽過「光陰如白駒過隙」,意思是,時間就好像一匹白馬跑過一道小小的隙縫,一道白光閃過,就不再留痕。

今天是2006年的最後一天,你可有數算過這一年裏神在你生命中有怎樣的作為?我們都習慣在一年將盡的時候盤點得失。盤點過後,你會否發出歡呼、讚歎?會否俯服在神面前稱頌祂?

詩篇95:1-7:「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我們要來感謝他,用詩歌向他歡呼!因耶和華為大神,為大王,超乎萬神之上。地的深處在他手中,山的高峰也屬他。海洋屬他,是他造的,旱地也是他手造成的。

來啊,我們要屈身敬拜,在造我們的神面前跪下。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

「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我們要來感謝他,用詩歌向他歡呼!」你來聚集唱詩的時候,是否向神歡呼?但是,原來歡呼與拯救、歡呼與感謝是不能分割的;沒有拯救,就沒有歡呼,沒有感謝,歡呼不起來。

「來啊,我們要屈身敬拜,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面前跪下。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沒有進入祂的草場、沒有服在祂的手下,也不能夠全心敬拜。

經文兩次的「來啊」,正是向你出邀請,呼籲你來向神歡呼、向神敬拜。但是,我們不要忽略第7節下半節,詩人發出了另一個呼籲:「惟願你們今日聽他的話」。

聽他甚麼話呢?在詩篇95:8-11繼續說:「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裏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一、不可硬著心(vv8-9)
米利巴和瑪撒都是地方名。出埃及記17:7這樣記載:「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瑪撒這個字的意思是「試探」,而米利巴則是「爭鬧」。

詩人呼籲我們來歡呼、來敬拜,他同時呼籲我們不要硬著心、要曉得神的作為。他用米利巴和瑪撒這兩個地方名,正是叫我們要引以為鑒

(a)米利巴——爭鬧
米利巴的意思是「爭鬧、埋怨」。

出埃及記17章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來到利非訂安營。「百姓沒有水喝,所以與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呢?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出17:2)

原來,「米利巴」這個地方名記念的事情是百姓與摩西爭鬧,而爭鬧的原因是「百姓沒有水喝」。

根據聖經記載,另外還有一個地方也是叫做米利巴。在民數記20:1-2記載:「以色列全會眾到了尋的曠野,就住在加低斯。…會眾沒有水喝,就聚集攻擊摩西、亞倫。」神叫摩西吩咐磐石流出水來,v13說:「這水名叫米利巴水,因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爭鬧,耶和華就在他們面前顯為聖。」

前後兩個稱為米利巴的地方,兩次都因為以色列人與摩西「爭鬧」,而兩次爭鬧的原因都是:沒有水喝。

沒有水喝是很嚴重的。人們說,沒有食物可以支持四十天,沒有水喝卻只可支持幾天。「沒有水喝」成了以色列人向摩西發出怨言的導火線。民數記20:2-5這樣說:「會眾沒有水喝,就聚集攻擊摩西、阿倫。…向摩西爭鬧說:……你們為何把耶和華的會眾領到這曠野,使我們和牲畜都死在這裏呢?你們為何逼著我們出埃及、領我們到這壞地方呢?」百姓沒有水喝就埋怨摩西,同時也是對神發出怨言。

是摩西逼著以色列人出埃及嗎?我們知道,以色列人自己也知道,是神將他們從埃及地拯救出來,但他們卻因為「沒有水喝」落在埋怨之中。他們不是沒有經歷的,在出埃及的路程上,他們喝過神將古水變甜,他們也吃過神所賜的鵪鶉和嗎哪。但是當落在缺乏之中,他們就只懂得埋怨,沒有記起神的拯救,沒有感謝神的供應


是的,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容易就是埋怨,埋怨別人、埋怨環境、埋怨神,甚至埋怨自己。但神卻不要我們埋怨,詩篇87:1,神說:你在急難中呼求,我就搭救你;我在雷的隱密處應允你,在米利巴水那裏試驗你。」

米利巴是神對以色列人的試驗。以色列人在缺乏、困難裏面,只要他們呼求,神就搭救。神說,祂在雷的隱密處應允他們,祂隨時可以打雷降雨,讓以色列人有水喝。問題是以色列人卻只知埋怨、爭鬧,沒有向神發出呼求。

(b)瑪撒——試探
第二個地方名是瑪撒,瑪撒的意思是「試驗、試探」。聖經裏面提及瑪撒這地方名,都是關於出埃及記17章這一件事的。

以色列人「沒有水喝」,是神要試驗他們是否願意呼求、尋求神的搭救;但是以色列人卻因為「沒有水喝」而試探神。以色列人怎樣試探神?出埃及記17:7說:「以色列人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

耶和華在不在呢?我們知道,以色列人也知道,耶和華是在他們中間的。他們經歷過神同在,他們離開埃及之後,「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出13:21)但是當落在缺乏困難之中,他們卻質疑神、試探神,沒有記起神的拯救,沒有感謝神的供應。

詩人說:「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詩95:8-9)在曠野的以色列人試探神,他們對於神的作為只是觀看;縱使他們經歷了許多,但當他們沒有水喝、當他們落在困境之中、缺乏的時候,他們卻硬著心,沒有從過往的經歷裏領受神是何等大:「耶和華為大神、為大王,超乎萬神之上」;也沒有感謝神在雲柱火柱中引領他們前路、賜鵪鶉嗎哪養活他們,相反卻質疑神、試探神。事實上,「地的深處在神的手中;山的高峰也屬於神;海洋屬於神、是神所造的,旱地也是神手造成的」;沒有任何缺乏是神不能供給的。

二、曉得神的作為(vv10-11)
神說「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在利非訂,以色列人「沒有水喝」,他們與摩西爭鬧;當時是他們出埃及不久。在尋的曠野加低斯,會眾沒有水喝,他們與摩西爭鬧;當時他們已經在曠野漂流了一段日子。「四十年之久」,在曠野漂流的日子,無論是早期或後期,以色列人都為了「沒有水喝」而與摩西爭鬧、埋怨,都在缺乏、困難的時候試探神。

今天,讓我們也反省,我們跟隨神以來,我們經歷過神的拯救、我們得著過神的供應,但當我們落在缺乏、困難之中,我們是否也只懂得爭鬧、埋怨、質疑神呢?

神說:「這是心裏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以色列人硬著心、只觀看神的作為,心裏迷糊、不曉得神的作為,結果是不可進入神的安息。「惟願你們今日聽他的話」,假如我們好像當日的以色列人那樣,我們也會錯失神給我們的安息。

錯失神給我們的安息,雖然不一定影響我們的得救,但一定影響我們的今天。錯失神給我們的安息,我們就會繼續為自己要面對的缺乏和困難而埋怨,不懂得向神呼求、得不到神的搭救。錯失神給我們的安息,也叫我們質疑神是否與我們同在,不能夠經歷神是何等大。錯失神給我們的安息,也使我們不進入神的草場,自己卻營營役役、為生活打轉。

結語
今天是2006年最後的一天,回望過去的一年,神在你生命中有怎樣的作為呢?你是不是只是觀看卻沒有領受神的拯救、沒有感謝神的供應呢?你是不是心裏迷糊,不曉得神的作為,以致不能夠進入神的安息呢?

「來啊,我們要向耶和華歌唱,向拯救我們的磐石歡呼!我們要來感謝他,用詩歌向他歡呼!」但是,假如我們不曉得自己經歷了神竹的拯、不曉得神已經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們,我們歡呼不起;我們只會埋怨、爭鬧而已。

「來啊,我們要屈身敬拜,在造我們的神面前跪下。」但是,假如你不曉得神已經帶領你去到祂的草場,在你缺乏的時候供應你,你就不會懂得存著感謝的心,不能夠全心地敬拜。

「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不可硬著心,好像昔日在曠野的以色列民那樣,錯失神所賜的安息。

2006年現在只剩下半天,讓我們把握機會,數算今年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拯救和供應,以感謝的心來向祂歡呼。

另一方面,讓我們也懷著期待,明天開始的新的一年,神仍然會按照祂的信實來拯救我們、供應我們。讓我們今天聽祂的話,不要只是觀看,要曉得神的作為,每一天都以感謝的心來向祂歡呼。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小錢不少

經文:馬可福音12:41-44/王上17:8-16

引言:一個見證
今天與你分享的題目是「小錢不少」,你可能已經心裏有數,今天我要說的是關於奉獻的信息。這個信息在今日是不容易講的。我知道你工作得辛苦、入息又不是豐厚,支出卻也不少。這些我都明白,我都經歷過。正因為我經歷過,我更願意與你分享這個信息。

首先與你分享一個見證,是我個人的見證。

我的母會在荃灣,要是你從九龍搭乘地面的交通工具,甫進入荃灣就會看見一座樓高八層、有彩色玻璃的禮拜堂,那就是了。那座禮拜堂在1989年落成,建造過程固然經歷許多艱難和挫折,錢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當時預算建築費八百多萬,雖然教會有一些資產可以變賣,但會友友大部分都是來自草根階層,要籌得足夠的款項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1987年當政府正式批地讓我們建堂時,教會推行了一個認獻計劃。當時我認獻了一個數目,對於整筆建築費來說,我所認獻的實在微不足道。但我知道神悅納的不在乎獻金的數目,而是在乎我的心。主耶穌說:「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6:21)反過來說,你的心在哪裏,你就會將財寶放在哪裏。

一、小錢不少
馬可福音12:41-44記載一個寡婦的奉獻;她所獻上的數目很少,但她的心卻是完全在神那裏。「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裏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裏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看過這個寡婦與其他財主的奉獻之後,耶穌作出評價:「這個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投的更多」。兩個小錢,加起來只不過是一個大錢,耶穌卻說她投入的比那些財主的更多。

也許我們首先要看清楚,其實耶穌並沒有否定財主的奉獻。我們也不要以為有錢人奉獻較多的金錢總是有一點炫耀的心態;我們不需要有這樣的猜測,誰都沒有權懷疑任何人的奉獻心態。事實上較富足的願意獻上更多絕對是值得為他們感恩的事。

耶穌只是將我們的眼光引到這個寡婦身上。馬可很仔細地描述,這個寡婦是一個「窮寡婦」。當那些財主大手大手地將一袋一袋的錢幣投入奉獻箱的時候,這個寡婦小心翼翼地將兩個小錢投入去:「叮.叮」。當旁邊的人將一個一脹卜卜的奉獻封放進奉獻袋時,她小心翼翼地將兩個五元硬幣放進去。耶穌說她投進去的是更多。

「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這些財主是「從他們的豐富裏拿出來」,而這個寡婦是「從她的缺乏裏拿出來」。從豐富裏拿出來是容的,從缺乏裏拿出來才是考驗。這個寡婦不單「從她的缺乏裏拿出來」,而且是拿出全部,毫無保留。

這個寡婦手上不是有一個大錢,她是有兩個小錢,她可以投入一個,留下一個給自己,但她沒有這樣做。耶穌說她「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由此顯出她所獻上的要給那些財主都多;因為那些財主只是獻上百分之幾,而她是獻上百分之一百,是完全的奉獻。

「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你的心在哪裏,你就會將財寶放在哪裏。但我這樣說會否太輕鬆?又或是太沉重了。「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一個這樣窮的寡婦,她憑甚麼這樣做?她手上不是有一個十元硬幣,她是有兩個五元,她怎麼不放入一個、留下一個給自己,都夠買一個大麥包明天吃!把兩個小錢都投入去,她還可以靠甚麼來生活?難道耶穌真的要我們飯也不吃,拿來奉獻嗎?

二、缺乏和不足都是很真實的
剛才分享我參與母會建堂的認獻計劃,故事還沒有說完。那時我的認獻是每月奉獻 $1000。當時我每個月的入息是 $6000,這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你知道發生甚麼事?我後來「縮沙」。起初憑著信心填上這個數字,那知慢慢地發現,這個數目太大了,衡量過收入和支出之後,我覺得自己負擔不,我退縮了。

禮拜堂後來還是建起了,而每一次當我看見這座建築物時,我就會記起自己那一次信心軟弱的功課。

缺乏和不足是很真實的。我告訴你這個失敗的經歷,是想你知道,在缺乏之中,我們很容易會疑慮;在不足的時候,我們甚至會退縮。就正如要與大家分享的另一個寡婦的故事,記載在列王記上17:8-16:「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住在那裏;我已吩咐那裏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裏檢柴,以利亞呼叫她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她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她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她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裏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作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吧!只要先為我作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作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裏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故事一開場,神吩咐以利亞先知到西頓的撒勒法去,因為祂吩咐了那裏的一個寡婦供養他。為甚麼先知要別人供養呢?原來當時正是旱災。這章的開頭告訴我們,是神使這一場旱災臨到。開始時,神叫以利亞到基立溪旁,有烏鴉來供養他,他可以喝基溪的水。後來那裏的水也乾涸了之後,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那裏的一個寡婦會供養他。不過當以利亞來到撒勒法,遇上了這個寡婦,情況似乎不樂觀。

這一場旱災持續了幾年。幾年無雨水是怎樣的呢?我們看電視新聞也可能見過這些影象,乾旱沒有雨,影響最大的就是農作物的收成;沒有雨水就沒有收成。

當以利亞來到撒勒法向這位寡婦要求食物時,他遇到這樣的回應:「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裏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作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v12)

缺乏和不足是很真實的。當以利亞向這位寡婦要點水來喝時,她沒有推辭,馬上去取。但當以利亞向她要點餅的時候,她的反應很強烈。在這樣一個乾旱的時候,她有辦法得到水,甚至不介意分一點給別人,但她卻不能夠將餅分給別人,因為她也在缺乏之中,她就只有一把麵、只有一點油。

當缺乏和不足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疑慮、退縮;寡婦的缺乏甚至令她感到絕望:我拾兩根柴回去,做個餅給我和兒子吃,吃過了就只有等死了。

我剛才說到對母會建堂的認獻,為甚麼當時我的信心會軟弱呢?因為「算不過來」。每個月的收入是那麼多,已經定了;然後每個月的支出是那麼多,沒有多少可以減了,給家裏的、每一天的車資、飯資,扣除了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算不過來。就好像這個寡婦那樣,麵就只有那少許、油也只有那少許,算不過來,沒有可分給以利亞的了。

缺乏和不足是很真實的,不過當我們只顧低下頭、注目在自己的缺乏和不足,找們就只會看見「算不過來」,看不見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發展、可以另有出路。

三、學習先後次序的功課
當這個寡婦埋首去計算那一把麵、一點油只夠自己和兒子一餐食用,之後就只有等餓死,神親自介入,帶來轉機。

不過這個轉機,有一個先決的條件。v13先知對這寡婦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吧!只要先為我作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作餅。」

不要懼怕,缺乏和不足雖然是很真實,卻可以有不同的發展。先決的條件是分清楚先、後。她要先作一個餅給以利亞,然後才為自己和家人做。她要先為以利亞預備的不需要很多,只要一個小餅,剩下的她可以供給自己的需用。其實神不是要我們飯也不食,拿來奉獻,祂只是要我們學習這個先後的功課。先獻上給神,然後自己可以取用。

以利亞說:「不要懼怕……只要先為我作一個小餅」,他憑甚麼叫她「不要懼怕」呢?我們憑甚麼不用懼怕呢?有一個廣告,幾個小朋友在踢球,「落雨又有乜好驚喎。前途由我創,人生滿希望」。有希望是真的因為我們可以創造前途嗎?不是的。「不要懼怕」的基礎不是我們有多努力;「不要懼怕」的基礎在神那裏。以利亞吩咐這個寡婦不要懼怕,然後他說:「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不要懼怕」的基礎是神的應許:只要她先做一個小餅給以利亞,然後才照顧自己的需要,「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也不缺短」。

「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裏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只要遵照神吩咐的先後次序,神的應許必然應驗。先知瑪拉基也說:「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為你們斥責蝗蟲,不容牠毀壞你們的土產,你們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也不掉果子。」(瑪3:10-11)你先將神當得的十分之一獻上,然後就會看見神照顧你的事業、照顧你的家庭、照顧你的投資、照顧你的入息,為你供應日用所需,甚至滿瀉。要知道使乾旱臨到木地的是耶和華,使雨水降在地上的也是耶和華。

事實上,這個先後次序不單適用在金錢奉獻之上,在我們人生各個範疇都是一樣。主耶穌也曾經應許: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天父是知道的,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我們所需用的一切,都要加給我們。(太6:32-33)

四、每一天地供給

在同一段經文,主耶穌也勸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v34)

在撒勒法寡婦這個故事裏面,神應許「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祂不是轟轟烈烈地行個神蹟,使麵和油滿溢,不像「五餅二魚」那樣有餘有剩,讓他們可以慢慢食用。神是每一天都保持著那個分量,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多,就只是足夠他們的需要。

每一天當這個寡婦要煮飯、打開米缸的時候,她看見的仍然是「罈內只有一把麵,瓶內只有一點油」;每一天都都要面對著「我們吃了,死就死吧」的掙扎。而她能夠依靠的仍然是神的應許;於是,她每一天看見的就是「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裏的油也不缺短」。

當然,如果可以選擇的,我們都希望手頭充裕,奉獻時不用掙扎那麼多。但事實是,當我們手頭充裕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容易偏離,倚靠的對象就容易出現偏差。

在馬太福音6:11,主耶穌教導我們,只須每一天向天父求:「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記得有一首詩歌,其中一句歌詞說:「我不借明天的太陽,因明天或許陰暗」。明天不知道會怎樣,但聖經說:「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很多人都有興趣知道,我過去十九個月裏,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崗位,究竟怎樣維生?我在過去一年在母會裏當部分時間傳道人,但得到的報酬其實只夠給家裏、付一份保險金,和什一奉獻。自己日常的支出,諸如車資、飯食,以及衣服鞋襪等日用品,我就真的經歷「罈內的麵不減少,瓶裏的油不缺短」。在那段日子我怎樣維生呢?我有機會做替工、有機會做 freelance,又接受過肢體真金白銀的支持,還趁金價高的時候,將十幾年前公司抽獎得來的金鍊賣出。我特地計算了一遍,加起來的總數原來真的夠我節儉地渡過十九個月。

當然這不是說要辭去工作,等十多個月,然後經歷神供應。我只是盼望你會相信,神真的可以供應我們日常所需用的。但祂的要求是我們分先後次序。就好像這個撒勒法的寡婦,從自己僅有的麵和油裏面先拿一點出來供給以利亞,然後才照顧自己的需要,神就會按祂的應許,使罈內的麵不減少、瓶裏的油不缺短。

結語:誰供養誰
故事聽到這裏,你可有留意,神要以利亞去撒勒法,祂說祂已經吩咐那裏的一個寡婦供養他。究竟是誰供養誰?

一開始神已經夠幽默了。在古代社會,寡婦是需要別人幫助的弱勢群體。因為家中沒有了男人,寡婦大多數是沒有收入、需要親屬接濟的。然而神卻吩咐一個需要別人接濟的人去接濟祂的僕人。

然後,我們看見若不是以利亞去投靠祂,這個寡婦和她家裏的人吃完那一餐就都要餓死了;而另一方面,以利亞也真的從這個寡婦的麵和油得到了供應。究竟誰供養誰?

再說回我認獻建堂的事,儘管當時我沒有履行我的承諾,教會籌得的款項卻遠遠超出當時定下的目標,而且到建成了整座禮拜堂之後遇有盈餘。雖然神沒有追究我的虧欠,而禮拜堂也建得成,但對我來說,這件事永遠是一個遺憾。神總可以有另外的途徑供應教會的需要,但到最後埋數的候,我卻無份。換了是你,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假如這個撒勒法的寡婦不願意先為以利亞做一個小餅,神總有其他途徑供養祂的僕人,但因為她願意先獻給神,她就得著神所應許的「罈內的麵不減少,瓶裏的油不缺短」。

「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裏投了兩個穴錢,就是一個大錢」。這個窮寡婦靜靜地來將兩個小錢放進奉獻箱裏,然後靜靜地離開,沒有驚動任何人,也沒有留意有誰看見。她完成了這個舉動之後,就沒有再出現,聖經也沒有多說一句話。她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她明天怎樣過呢?

Monday, October 23, 2006

一個使命

經文:馬可福音10:35-45

引言
上星期二在窩打老道發生了一宗交通意外,一輛巴士衝上了行人路,把一名途人捲入車底,傷重不治。意外之中,還有另外幾名途人也受了傷,但傷勢不太重。幸與不幸,由誰掌管?

出事的現場,我常常在那裏附近等車。你也可能曾經在那裏經過。有誰會知道哪一次在那裏等車的時候、或者哪一次經過的時候會遇上意外?我們在那裏走過那許多次都安全無事,但當時在場的人卻有不同的際遇。

這一次選來的經文記載了兩兄弟,他們雖然在很多方面也相同,但他們卻是各有不同的際遇。

一、際遇不同(10:35-40)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給我們作。耶穌說:要我給你們作甚麼?他們說:賜我們在你榮耀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他們: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

A. 相同的…
雅各和約翰這兩兄弟,我們不會感到陌生。在聖經裏,他們的名字常常一起出現。根據馬可的記載,他們是一起被主耶穌呼召的第一批門徒。

而且他們都是與主耶穌來往比較親密的門徒。福音書記載,在好許個特別的場合,我們都會看見耶穌帶著三個門徒一起。譬如耶穌在高山上改變形像的時候(可9章),還有當睚魯的女兒死了,耶穌去使她復活過來的時候(可5章);最後,在客西馬尼,當主耶穌需要有人與祂一起儆醒禱告的時候(可14章),與祂一起的都是這三個門徒。其中一個是彼得,另外兩個就是雅各和約翰了;由此可見,雅各和約翰都同樣是與主密交往的。

還不止呢。馬可福音3:17章告訴我們,耶穌為他們兩人起的花名也是一樣的,耶穌稱他們兩人都「雷子」;有一次當耶穌和門徒去到一條撒馬利亞村莊,當地的人不接待耶穌,這兩兄弟馬上問耶穌要不要他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這條村。可見,他們的性格都同樣火爆。

B. 不同的…
儘管雅各和約翰有佷多方面都相同,他們的蒙召、他們與耶穌的親密程度、他們的性格等,他們的際還卻不一樣。

當我嘗試要從聖經去認識這兩兄弟多一些的時候,就發現除了福音書,新約的使徒行傳和書信對雅各的記載比較少。原因是,雅各在教會發展初期已經殉道。根據使徒行傳12:1-2記載,「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那時大概是主後43-44年,就是說,主耶穌被接升天之後大概十年,雅各就已經殉道。

相比之下,約翰的壽命就顯得特別長。根據教會的傳統,約翰是壽高年邁、死於自然。假如按我們平常人的想,約翰的際還顯然要比雅各好得多了。然而,我們知道約翰也不是好過的。

使徒行傳裏面記載,當約翰與彼得向百姓宣告「除了耶穌別無拯救」的時候,他們被公會捉拿,恐嚇他們不可以再傳這福音,當時約翰並不知道,拒絕這個警告,後果會是怎樣,說不定他會好像耶穌那樣被誣陷一個罪名就即時殉道,但他還是拒絕了:「順從神,不順從神,是應當的」。

另外,在啟示錄1:9約翰說:「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因此我們知道,約翰後來被囚禁在拔摩海島上,在那裏寫成了啟示錄。

當他從拔摩海島被釋放出來之後,是否就安享晚年呢?不是的。從約翰約壹、貳、三書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約翰即使擁有使徒的身份,也不一定得到教會的禮還,在約翰三書(vv9-10)就記載到,他被教會裏面一個信徒領袖拒絕,而且惡意批評。

C. 相同的…
雅各和約翰同蒙一毎呼召,同時與主保持親密的交往,也同樣有著暴烈的性格。他們的際還卻完全不同。

在人看來,雅各沒有為主做了多少工作就被殺,但他作為十二使徒之中最先殉道的一位,正好率先應驗了主耶穌所說的:祂所喝的杯,他們都要喝,祂所受的洗,他們都要受。

而約翰,雖然不用殉道,卻因為福音的緣故要經歷被捉拿、被囚禁、被流放在一個海島之上。他可能是使徒之中最後一個離世的,因此他也親身經歷教會的紛爭,以及被第二、第三代信徒拒絕和排斥。這些都算不上是好的際遇,某個程度來說,也是主所喝的杯,他也喝了,主所受的洗,他也受了。

二、一個使命(10:41-45)
雅各和約翰兩兄弟要求坐在耶穌左右兩個重要的位置之上,得到的結果就是他們真的要喝主的杯,要受主的洗。但這句話是否只對雅各和約翰說的呢?不是,這句說話不只對雅各和約翰說。

而且,主的話還沒有說完。馬可福音10:41-45 繼續這樣記載:「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雅各、約翰。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另外那十個門徒惱怒雅各和約翰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認同耶穌所說的。回到前面少許,在馬可福音9:33-34 我們就會看見他們惱甚麼。馬可福音9:33-34:「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十個門徒惱怒雅各和約翰,因為他們都想坐在耶穌左右,讓雅各、約翰搶先提出這個要求,他們就吃虧了。耶穌當然也知道他們惱怒的原因,所以祂召集十二個門徒一起,向他們說了vv41-45這一番說話。

剛才我說雅各和約翰兩兄弟是同蒙一個呼召,事實上十二個門徒,都是同蒙一個呼召。雖然聖經沒有記載耶穌呼召每一個門徒的過程,但記載下來的,都讓我們看見,主耶穌呼召他們的時候,都是說同一句說話:耶穌見到雅各和約翰隨即招呼他們,聖經說他們「就跟從耶穌去了」(可1:20)。耶穌呼召彼得和安得烈時,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耶「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可2:14)。還有,當耶穌遇見腓力的時候,也是對他說:「來跟從我吧」(約1:43)。

不但是這十二位使徒,耶穌向所有人都是發出這個呼召;馬太記載,「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還有,馬可福音10:17-31 記載一個有錢的財主,來跪在耶穌面前,問怎樣可承受永生。他說他從小就遵守一切誡命,但「耶穌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在跟從我。」

對所有的人,耶穌都發出同一個呼召:「來跟從我」。但是,跟從耶穌表示甚麼呢?

A. 蒙召捨己
今天選的經文是主耶穌第三次預言祂將要受難和復活之後,門徒的反應。事實上,祂前後三次預言自己將要受審判、被殺,然後將會復活,每一次門徒都有不同的反應,也導致耶穌以不同角度來教導他們跟從的意義。

馬可福音第8章記載,當主耶穌第一次預言祂的受難之後,彼得拉著祂、勸祂;因為在人看來,耶穌預言祂將會受的是羞辱。因此耶穌在馬可福音8:34 回應說:「若有人要跟籨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跟從耶穌,意思是捨己;而且種捨己是與承受羞辱有關的,因為在馬可8:38,主說:「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捨己跟從就是為了耶穌、為了祂的道,放下個人的榮辱。

當雅各和約翰,在耶穌的榮耀裏,一個坐在祂的左邊、一個在右邊時,他們可能以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要革命起義、奪取政權,所以他們以為可以與耶穌同享執政的榮耀。但原來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是去承擔世人的刑罰、去承受鞭打和侮辱,他們還是否願意一個在耶穌左邊、一個在右邊,與耶穌一同承受世人的嘲諷和戲弄呢?

對所有人,耶穌都發出同一個呼召:「來跟從我」。今日我們是否回應這個呼召,放下自己的榮辱、捨己跟從呢?放下自己的榮辱,似乎說得很嚴重,其實只是很簡單:事奉主不要怕失敗、不要怕做得不好、不要怕做不來、不要怕別人會怎樣看我……,就去學習服事、從失敗中汲取經驗、不斷改進。

我檯面上有一面鏡子,鏡子上寫著一句金句。你可能也有這種擺設;假如你將它當作鏡子來用,就不能看清楚鏡子上的字。相反,若你將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到那金句之上,你就會看見神的應許。

讓我們學習捨己,將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看見神的榮耀有時是會透過人看來是失敗和羞辱的經歷來彰顯。

B. 作僕作傭
主耶穌呼召門徒來跟從,在祂第二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的時候,是怎樣表達呢?馬可福音9:35-37 這樣說:「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這亦正正是我們剛才所看,馬可福音10:41,主耶穌所說的:「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在一個群體、或一個組織裏,最大的、作首領的,他必然擁有一定的權力。主耶穌用外邦人的管治制度來作例子:君王、大臣操權管束;也許我們用今日一些機構的管理階層作例子就更容易明白。

當門徒爭做「一哥」的時候,耶穌的教是,若有人想要做「阿頭」,他必須要為耶穌的緣故接待一個好像小孩子那樣的人。小孩子是怎樣的?小孩子是需要別人給予、較少付出的。就好像我們當中一些初信的弟兄姊妹,他們對聖經認識不多、對信仰經歷較淺,在小組裏需要別人餵養,查經、分享的時候可以付出的也不多。神說我們要接待他們。那由誰來接待呢?你可以嗎?「我不行的啊,我不夠資歷嘛。你去找XYZ吧,他可是資深信徒呢!」是嗎?是否一些負責帶領的弟兄姊妹才需要接待他們呢?「耶穌不是說:誰願為大,就必作用人,誰願為首,就作僕人嗎,我可沒有想過要當阿頭呢」。也許,有一些弟兄姊妹總樂於常常接受別人的餵養和照顧,所以甘於做「小」的。然而,耶穌的意思不是這樣。

在馬太福音25:41-45 記載,假如我們對於一些在肉身上、或是在屬靈生命上有需要的人沒有作出回應,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接待一個好像小孩子那樣需要別人幫助、需要別人餵養的,就是作在耶穌身上,也是作在神的身上。相反,若不接待這樣一個有需要的人,就是不接待耶穌;馬太福音提醒我們,後果可以是十分嚴重的。

若你曾與小孩子相處,就會知道,你拖著他的小手一起走,步伐不可以快;你與他說話,必須俯身來遷就他。其實這也是一個捨己的決定:雖然我不是想做一哥,我仍然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願意拖慢自己的步伐、放下自己的身段。在馬可福音10:45,主耶穌以自己作榜樣,祂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祂卻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當一哥、從來沒有要求做阿頭,祂豈不也是取了奴僕的身份,主動來服事人嗎!

對所有的人,耶穌都發出這一個呼召:「來跟從我」。祂說:「若有人要服事,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約12:26)。祂在服事的崗位上,跟從祂的人也要在服事的崗位上,祂接待小孩子,跟從祂的人也要接待像小孩子的。

C. 同喝同洗
主耶穌呼召人來跟從,在祂第三次預言受難和復活的時候,又怎樣表達呢?

雅各和約翰來,要求在耶穌的榮耀裏,一個坐在祂的左邊、一個坐在祂的右邊。耶穌回答:「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

耶穌要喝的杯是甚麼呢?祂所要受的洗又是甚麼呢?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禱告的時候,祂再提到「杯」。馬可福音14:36「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是從你的意思。」這杯,是祂被出賣、被捉拿、被審判、被誣告、被釘死;這杯,是祂擔當世人的罪孽、承受被神棄絕;這杯,是祂被祂所拯救的人辱罵、嘲諷。為甚麼耶穌要喝杯?當然因為祂要成救恩,祂必須如此。

然而另一方面,祂被猶太人的祭司、法利賽人交給外邦人釘死,豈不是因為祂憑著真理指出這些人的錯謬?豈不是因為祂要在一個淫亂悖逆的世代活出神的指意?豈不是因為祂作為光,來到黑暗的世界,世界卻不接受光?

對所有人,耶穌都發出同一個呼召:「來跟從我」。祂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保羅也說,我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2:15-16),這樣,黑暗的世界也會同樣不接受我們。彼得說:「他們在這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彼前4:4)。所以,耶穌所喝的杯,我們也要喝。

當然,按著人的常情,這些都昃我們不希望遇到的,甚至我們會盡量避開的。可以避得過嗎?我們可以在黑暗的世代,卻不發光嗎?

耶穌:「我所要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在耶穌的時代,洗禮是外邦中歸入猶太教的其中一個儀式。而在猶太人中間,洗禮也是一個神更新祂的子民,帶領他們進入新國度的標記,所以我們看見施洗約翰在約旦河邊施行悔改的洗禮。而主耶穌到約旦河領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卻有另一個意義。在馬可福音1:9-11 記載,當耶穌「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耶穌所受的洗禮,是祂開始地上事工之前,祂身份的確認;受洗之後,祂就進入曠野去受魔鬼的試探,然後開展祂的服事。耶穌所受的洗,我們也要受。

我讀神學的時候,在幾年的教會實習裏常常遇到一些弟兄姊妹,返崇拜很穩定、上主日學很用心,但就是不肯接受洗禮。問他們為甚麼呢,他們的答案常常是說自己做得未夠好、靈修未夠好、見證未夠好、事奉未夠好……。另外,我也見過一些弟兄姊妹,他們也是不願意接受洗禮,理由則是,洗禮之後就不可以做這、不可以做那……。這些弟兄姊妹都是以為洗禮是用來量度我們行為的。但其實,洗禮是一個身份的確認。主耶穌受洗時,祂聖子的身份得到確認;同樣地,當我們受洗的時候,我們的身份也得到確認,我們受洗是歸入祂的死,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

你會否以為不受洗就可以無須與世界發生衝突、不需要表達自己的信仰嗎?我們可以避開不喝主的杯、不受主的洗嗎?

對所有人,耶穌都發出同一個呼召:「來跟從我」。祂說:「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裏,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8:38)。

結語:「你們能嗎?」「你們也要」
當主耶穌問:「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雅各和約翰很快地回答:「我們能」。不管他們這樣回答是經過深思熟慮、抑或只是順口開河,耶穌說「他們也要」,祂所喝的杯,他們也要喝,祂所受的洗,他們也要受。

生死禍福,隨時降臨,我們不能夠控制自己的際遇。就正如雅各和約翰,他們當然不會預先知道自己究竟是殉道,抑或昃壽歲滿足而死。他們卻沒有浪費一分一秒,以生命活出同一個呼召,他們或生或死,都回應同一個使命:
  跟從耶穌——捨己,不計較個人的榮辱
  跟從耶穌——作僕人,俯就卑微,接待像小孩子那樣的人
  跟從耶穌——同喝主的杯、同受主的洗,不怕在黑暗的世代為主發光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專心跟從

經文:民數記32:10-13

引言
你可有看過明珠台那齣《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的真人show?聽說這個節目在美國有很多人數看。

它有甚麼吸引呢?原來每一輯開始之前,製作人先把申請表格貼在網上。參加者要下載表格,並要拍攝一段十分鐘的影帶作自我介紹。收到影帶之後,製作公司就會在全美國十六個城市進行面試甄選。最後選出一群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精英在電視上公開比賽。節目的每一集他們都獲派一項任務要分組完成。勝出比賽的一組固然可以繼續下一集,敗下來的隊伍則要決定誰人要為失敗負責,也就是說:要決定哪個可以留下、哪個要被革除。每一集都會淘汰一些人。到十多集節目以後,留得下來的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其中一人更可以獲得節目主持人旗下公司的一紙聘約。

這個節目的賣點正是過程中的汰弱留強;誰人可以留下、誰個要被革除呢?

我今天跟大家看兩個人物:迦勒和約書亞,某程度上也是經過了一輪淘汰得以留下來的。經文民數記32:10-13就是這個淘汰的最後結果。

讓我們先看看這個淘汰的過程,記載在民數記13-14章,我們會看幾個段落。

一、專心跟從的可以留下
我們先看民數記13:17-20:「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說: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那時正是葡萄初熟的時候。」這十二個精英的任務是去查探一下迦南地的情況。結果怎樣呢?

民數記13:25-30:「過了四十天,他們窺探那地才回來。到了巴蘭曠野的加低斯,見摩西、亞倫,並以色列全會眾;回報摩西、亞倫,並全會眾,又把那地的果子給他們看。又告訴摩西說: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裏看見了亞衲族的人。亞瑪力人住在南地,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住在山地,迦南人住在海邊,並約但河旁。」

那地果然是美地、出產果然是豐碩。可惜,那地的民也是強壯的民。13:33他們這樣說:「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強弱懸殊,必死無異。

十二探子之中惟有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他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但其他人卻說不能。兩個不同的意見出現,引來全會眾的恐慌。14:1-4記載,他們甚至想選出另一個首領帶他們回到埃及去。在這個時候「窺探地的人中,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撕裂衣服,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但全會眾說,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民14:6-10)。全會眾一致站在那十個探子的一邊,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就在這個時候,「忽然耶和華的榮光,在會幕中向以色列眾人顯現。」

兩批人各持不同的意見,誰對、誰錯呢?神親自來作判斷,民數記32:10-13:「耶和華的怒氣發作,就起誓說:凡從埃及上來二十歲以外的人,斷不得看見我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因為他們沒有專心跟從我。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可以看見,因為他們專心跟從我。」

淘汰的結果,這兩個勝出。那十個,還有那些與他們同一陣線的全會眾,全都要被革除。

如果你看《飛黃騰達》,那個主持人淘汰參加者之前會指斥他們一番,說出他們的錯處,或說他們不懂得與人合作、或說他們判斷錯誤、或說他們得不到任何人推薦挽留……等。總是有原因的。

這十個探子,和以色列的全會眾,神判定他們要被革除時也說出了原因:「因為他們沒有專心跟從我」。而迦勒和約書亞留得下來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專心跟從我」。很簡單,「專心跟從」就是界線。

假如這是一場真人show,那麼迦勒和約書亞大概可以得到聘約,而這一輯就在此完結。不過,聖經是真人真事,而不是一場show。還有下文。

全會眾之中就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兩個可以進入迦南,他們同時被稱為「專心跟從」神,他們的專心跟從有怎樣的分別呢?他們往後的際遇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二、迦勒的專心跟從
我們先來看迦勒。聖經裏面提及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時,大都是提到這一件窺探迦南的事,而且幾乎每一次都會提及迦勒「專心跟從」神。可見迦勒一生之中最讓神記得的就是他在窺探迦南這事上的表現。

迦勒在這件事上有怎樣的表現呢?

就是當另外十個探子回報,說迦南的人高大威猛,以色列人好像蚱蜢那樣渺小的時候,迦勒獨排眾議,在耶和華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足能得勝」。還有,就是當全會眾都要背離神回去埃及時,迦勒又敢於與全會眾對抗,和約書亞一起力勸百姓,他宣告:「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這份信心,正是那十個探子所沒有的。

由此我們看見,迦勒的「專心跟從」,第一個意思是:即使外在環境不利,似乎沒有甚麼得勝的可能,你仍然敢於堅持相信神的應許,而且敢於為此站起來與違背神的人對抗。現代人崇尚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做法,各人都不能強逼別人跟隨我的說法。不錯,這是彼此尊重。然而,倘若在教會裏面,肢體表現與神的心意相違時,我們要怎樣面對呢?尊重他的不同、以和為貴嗎?迦勒安撫百姓,又提醒他們要倚靠神的應許。他的做法也許值得我們效法。

迦勒的「專心跟從」還有甚麼意思呢?聖經裏面提及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經文,大致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就是與窺探迦南這件事有直接關係的經文,包括我們上面看過的民數記13-14章和32:10-13。但當這件事情平息了之後,迦勒這個名字可以說是沉寂了下來;彷彿消失了一樣。

民數記14章接著的記載讓我們知道這件事情是怎樣平息的:那十個報惡訊的探子即時遭到神的懲罰,全會眾則要在曠野飄流四十年,直等到向神發怨言的那一代都在曠野死去。

這四十年迦勒是怎樣度過的呢?四十年、14610天裏,他會否倒數著每一天、計算著進迦南的日子?他有沒有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等到那一天?畢竟四十年後迦勒應該年紀老邁了。可是我們無從得知,因為在這四十年裏面,迦勒的名字沒有在聖經裏再出現。他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夾雜在以色列人當中,與他們一起在曠野飄流。他從一個敢於與全會眾對抗、敢於為神發言的勇者,回復到一個平常人的身份、繼續過著平常的生活。

但這並不表示他的「專心跟從」就這樣的結束了。四十年以後,當以色列人終於可以進入迦南美地,迦勒的名字又再出現了。

當飄流的日期屆滿,在民數記34:17-19神吩咐:「要給你們分地為業之人的名字,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又要從每支派中選一個首領幫助他們。這些人的名字,猶大支派,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

經歷了四十年的等待,迦勒終於與新一代的以色列人一起進入迦南,而且有分幫助分地的工作。由此,我們看見迦勒的「專心跟從」,第二個意思是:安靜等候。迦勒專心跟從神,不單在於他相信神能夠幫助以色列人贏得迦南美地,也在於他願意等候神所定的時間。他沒有躁動、沒有因為遲延了四十年而疑慮。他能夠成為猶大支派的首領、被神差派負責分地,由此也可以知道,這四十年裏,迦勒在以色列人中間生活為人始終蒙神喜悅,也得人的尊敬。

另一組關於迦勒的經文是當以色列人進入了迦勒之後,他得到神賜給他的產業。讓我們先看看神特別應許賜給迦勒土地,記載在申命記1:36:「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

然後,在約書亞記14:6-15記載,十二支派分地完畢,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來見約書亞。他複述神當日藉摩西所說的應許,今天他來要領取神所賜他的土地。迦勒這一番說話值得看一看,約書亞記14:7-12:「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

四十歲的迦勒,經過四十年曠野飄流、加上進入迦南之後大概五年時間,現在已經八十五歲了。四十歲的青壯年,孔武有力,但是八十五歲的老人家,還可以做甚麼?你還記得嗎?當日那十個探子形容亞衲族人是偉人,以色列人在他們面前好像蚱蜢那樣渺小;四十年後,亞衲族人依然高大威猛,以色列人依然是比他們矮小。當日迦勒認為以色列人「足能得勝」,四十年後,迦勒依然相信:「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留意,儘管迦南認為自己八十五歲「還是強壯」,他卻知道要得到應許之地不是憑自己的強壯,乃是靠著神的同在。就正如當日他向那一代的以色列人說:「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8-9)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見,迦勒的「專心跟從」,第三個意思是:始終如一的倚靠神。專心跟從不是一宗獨立事件,不是一輯「真人show」,節目完結也就結束。專心跟從神是貫徹一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是貫徹一生的一種思想模式。「相信神」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而是在日常生活裏面持續地祈求神的同在、等候神的同在,又倚靠神的同在。

200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香港的男士平均年齡是78.2歲,女士是84.1歲。推算到2031年,男士可達82.3歲,而女士則是87.8歲。今天四十歲的你,大概很有機會等到八十五歲,餘下的四十幾年,你會怎樣度過呢?假如你今天只是三十歲、二十歲,你可能還有漫長的五十年、六十年在等著你,你是否可以貫徹一生的專心跟從神呢?記著,不是倚賴你的強壯,而是持續地祈求神的同在、等候神的同在、倚靠神的同在。

三、約書亞的專心跟從
除了迦勒之外,還有一個探子被稱為「專心跟從」的,他就是嫩的兒子約書亞。對於約書亞你大概不會感到陌生。但約書亞的「專心跟從」又是怎樣的呢?

聖經記載約書亞的經文很多,我又嘗試將它歸納成兩組。第一組是當摩西還在世時;第二組是約書亞獨當一面之後。

當摩西還在世時,聖經記載約書亞,常常在他的名字前面冠以一個註明。譬如在出埃及記24:13:「摩西和他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起來,上了神的山。」還有民數記11:38:「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就是摩西所揀選的一個人」。在出埃及記、民數記、申命記、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和在曠野飄流的日子裏面,嫩的兒子約書亞都只是摩西的幫手。在申命記1:38甚至說約書亞是「伺候」摩西的,頗有學徒跟隨師父要服侍起居飲食的那種感覺。

一直要到約書亞記1:1,摩西死了,約書亞擔起了帶領以色列人的職責以後,聖經才不再這樣稱呼約書亞。就是說,他們在曠野飄流的四十年裏面,約書亞的身份都是「摩西的幫手(assistant)」。帶著這個身份,約書亞在曠野的四十年是怎樣生活的呢?很有趣地,聖經也是沒有記載;似乎約書亞跟迦勒一樣,在民數記14章那次與十個探子對質之後就消聲匿跡了。

直到民數記27:18-20,我們才再一次見到約書亞出場:「耶和華對摩西說,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你將他領來按手在他頭上,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囑咐他。又將你的尊榮給他幾分,使以色列全會眾都聽從他。」四十年來,約書亞寂寂無聞,再出現時,神說他心中有聖靈,已經可以承擔摩西的工作了。

如果說,迦勒的「專心跟從」是在曠野飄流的四十年裏面過平常的生活、安靜等候神,那麼約書亞的「專心跟從」就是在曠野飄流的四十年裏面隱藏在摩西的背後,默默地學習。以色列這個民族慣於叛逆,摩西常遭他們的頂撞和反抗;約書亞看在眼裏、聽在耳中,心底自然有深刻的體會。何況,他們還有強敵要對付。申命記2-3章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與希實本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爭戰,約書亞經歷其中自然知道要征服迦南各族是何等艱鉅的任務。而約書亞在這四十年裏面就是透過這些百姓的悖逆、與外族的戰事向摩西學習。申命記3:21-22,摩西勉勵約書亞:「你親眼看見了耶和華你神向這二王所行的,耶和華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國照樣行。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神。」約書亞最重要的學習是,認識到為他爭戰的是耶和華。

從申命記第3章,一翻就翻到申命記的結束才再看見約書亞的名字。申命記31:14:「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的死期臨近了,要召約書亞來,你們二人站在會幕裏,我好囑咐他」,然後在31:23:「耶和華囑咐嫩的兒子約書亞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領以色列人進我所起誓應許他們的地,我必與你同在。」自此約書亞直接領受神的囑咐,正式接過摩西的棒。

默默學習的四十年彈指之間過去了,約書亞終於面對這一天,他要肩承帶領的職責。從隱藏在摩西背後,到要走在人群體的前頭,約書亞的「專心跟從」有怎樣的轉變呢?

聖經裏另一組關於約書亞的經文,主要是約書亞記,記載他帶領以色列人攻佔迦南的城邑,殺敗迦南的眾民。

約書亞記1:5神對約書亞說:「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在約書亞記,我們就看見神怎樣實踐祂這個應許,與約書亞同在。在神這個應許裏面,約書亞怎樣「專心跟從」呢?

在約書亞記第8章記載,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贏取了耶利哥城和艾城以後,約書亞派人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上宣讀神的律法;8:35說:「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在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

然後在11章,總結以色列人攻取迦南地的經過時,11:15這樣記載:「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由此看見,約書亞的「專心跟從」就是帶領以色列人倚靠神為他們爭戰,又將摩西所吩咐的律法傳遞下去,教訓百姓遵守。我們知道約書比不上摩西的偉大,但他接過了領導的棒就專心跟從神,完成神所托付的工夫。到最後,約書亞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一句話也許正好表達了,約書亞的「專心跟從」就是堅定地盡心事奉神。

四、只要專心跟從
迦勒和約書亞是十二個探子之中被稱為「專心跟從」神的。但他們蒙神所賜的任命有所不同,他們的「專心跟從」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迦勒領受神的任命是:他腳所踏之地要成為他和他的子孫永遠的產業。於是他以勇敢、等候和信靠來專心跟從神。直至神的應許實現。

約書亞領受神的任命是:承繼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征服應許之地。於是他以默默學習、堅定事奉、傳遞神的律法、帶領以色列人信靠神來專心跟從。

我們很難明白神為甚麼任命約書亞,而不是迦勒接替摩西。迦勒是更具勇氣膽色的一個,而約書亞卻需要神多次激勵他「剛強壯膽」。但我們可以看見,他們二人領受的任命雖然不同,他們「專心跟從」的心志卻是一樣的。同樣地,今天我們各人領受的任命各有不同,我們跟從神的方式可能也不一樣,但神的要求卻無異:「專心跟從」。

「專心跟從」的就可以留下,得到的不單是一張聘約,而是神的稱讚、嘉許,和記念。

Sunday, August 27, 2006

耶穌是誰?

引言:耶穌是誰?
這三幅圖片正好代表我認識耶穌的三個時段:第一幅是我小學就讀一家天主教小學時,修女常常用來獎勵乖巧的同學的。第二幅是我初信時一齣名叫《耶穌傳》的電影的劇照。而第三幅,則是近期一齣很觸目的電影的海報。


不同的年代總有人對耶穌的生平發生興趣。究竟耶穌是誰?人們怎樣說呢?

我從茫茫網海裏面找到兩處有這樣的介紹: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耶穌:基督教的崇拜對象。被奉為上帝的兒子,……約於公元前7年至公元前4年間生於羅馬帝國的屬國猶太(後改為行省,在今巴勒斯坦)。公元30年左右被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本丟彼拉多判處極刑,釘死在十字架上。」

《維基百科》~~「耶穌(公元前8年至公元前2年至約29年/36年),古蘭經稱為爾薩,是基督教教義的中心人物,亦為伊斯蘭教先知。在基督教中,他被稱為耶穌基督。而在伊斯蘭教,他是六大聖之一,被稱為『真主的靈氣』。因為新約聖經都不是耶穌死後馬上寫的,而且只有極小部分文件,一些學者質疑耶穌在歷史上是否真正存在過。」

耶穌是否真正在歷史上存在過呢?換句話說:耶穌是否真有其人?

耶穌,歷史上確有其人
我又在網上找到兩位歷史人物的著作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位是主後37年出生的猶太人約瑟夫(Josephus)。他是一位歷史家,在他其中一本著作
《猶太古史》裏面他提及:「當時有一位有智慧的人名叫耶穌(因為他行奇事多不勝數,堪稱為聖者。)他吸引了無數欣然接受真理的猶太人和外邦人跟隨他,……他是基督。當彼拉多……將耶穌判受十字架刑罰時,那些起初敬愛他的人並沒有放棄,因為他在第三天,在他們面前顯現為活人,……而從他得名的基督徒一黨,到今天仍然存在。」

另一位是主後56年出生的羅馬人,名叫塔西圖(Tacitus)。在他所著的
《編年史》裏面記載暴君尼羅(Nero)的時候有這樣的記載:「基督,其教派由此而得名的,於提庇留統治期間,在總督本丟彼拉多手下被處死。此種有害的迷信儘管一度受到遏制,後來不僅在其罪惡發源地猶大,而且也在天下萬惡匯集並流行的羅馬,又重新猖獗起來。」

雖然毀譽參半,不過這兩位距離耶穌時期不遠的人都見證耶穌確實在歷史上出現過。到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耶穌是否真正在歷史出現過;他被認為是一個宗教的始創人、一位被敬拜的對象、一位聖人。可是,究竟耶穌是誰?與祂同時代的人又怎樣看呢?

聖經在馬太福音16:13-16這樣記載:「耶穌……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浸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裏的一位。」與耶穌同時代的人看見祂的行為、聽見祂的教訓,都不能否認祂是與別不同,所以當時很多人以為祂是某一位先知「再世」。耶穌繼續問:「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祂的門徒很肯定地宣認耶穌是神、是基督。

耶穌不是普通人
耶穌確實是真有其人,但祂不是普通人。我們可以從祂的言行裏面看得見。

1. 耶穌的言行~~祂的教導
很多不相信耶穌的人都不能否認,耶穌的教訓導人向善。聖經四卷福音書裏面記載了耶穌許多教訓,常常被人用來當作座右銘、金石良言。譬如:
「要愛你的敵人,為那逼迫你的人禱告。」(太5:44)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

也許耶穌的教訓有時會讓人覺得很笨、會吃虧,但你必須承認,假如世人真的按照耶穌所說的去行,世界必定更美好。

2. 耶穌的言行~~祂的品格
而且耶穌不單以說話教導人,祂更身體力行自己的教導。

當耶穌的對頭要捉拿祂,將罪名加在祂身上時,聖經這樣說:「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假見證控告耶穌,要治死他。雖有好些人來作假見證,總得不著實據。」(太26:59-60)甚至當他們將耶穌押到彼拉多那裏,要他判耶穌死罪時,彼拉多也禁不住說:「為甚麼呢?這人作了甚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他有甚麼該死的罪來。」(路23:22)到最後,「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太27:24)而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仍然為陷害祂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3-34)

耶穌是人生的倚靠
耶穌除了用說話教訓人、用自己的行為實踐祂的教導以外,祂也透過宣告自己的身份帶給人希望,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福音書記載耶穌很多次的宣告,我只跟大家看其中三個:

1. 耶穌是生命的光~~「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耶穌又對眾人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1:4-5﹐8:12)

你可有經驗過完全黑暗?漆黑一片?我們處身香港可能不容易經驗完全黑暗,因為我們四周總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光:街燈的光、霓虹燈的光、甚至是隔壁人家透過來的光。我們平常遇到的也只是不夠光、或是暗,尚不至於完全漆黑。完全漆黑是伸手不見五指,是你踏出腳步卻不知道會踏在甚麼之上,是你完全看不見前路和方向。

物質世界我們可能難以經驗完全黑暗,但在人生路途上你有沒有經驗過呢?耶穌是光,但祂不是普通的光,祂是生命的光。在人生的黑暗裏,祂能夠讓你看清楚。甚麼時候是人生的黑暗?就是當你來到一個境況,看不見前路、看不見四周、看不見如何走下去。這些境況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出現,譬如會考放榜收到成績單,或是大專畢業但前路茫茫,或是與女朋友的戀情來到關卡看不見是應該繼續還是放手,又或是當你失去心愛的人的時候。

當來到這些境況,生命彷彿漆黑一片,不知道如何走下去的時候,許多人會想到自殺。但耶穌是生命的光,就是當我們不知道生命可以怎樣繼續的時候,耶穌讓我們看見出路、看見方向、看見盼望。

2. 耶穌是生命的糧~~「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

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分析,除了三餐一宿、衣食飽足之外,人還有很多方面的需要。他將人的需要分成六個層次。

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包括空氣、水、食物、衣服、睡眠、性等。第二層是安全感的需要,就是人需要感到身體、心靈不受傷害、免於驚恐。第三層是愛與歸屬,人需要愛也需要被愛和被接納,除此之外,還需要感到自己屬於某一個群體,可能是你的工作群體、你的朋友圈子、你的教會肢體。第四層是受人尊重的需要,這一點也無須多說。第五層是自我實現,而最高的層次是心靈的超越。

你知道嗎?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其實不難。是那些愛、尊重、安全、歸屬……才是使人最受折磨。肉體的需要你可以憑努力來獲得。然而其他方面的滿足卻不在你掌握之內。事實是,無論你如何努力,可能你總得不到老闆的賞識;無論你付出多少,你總是得不到愛和接納;你最信任的人最叫你感到不安全。

而在這些需要裏面,人最獨特之處在於人會渴求自我實現和心靈超越。自我實現是,人會問意義。人會問:人生存的意義是甚麼?讀書是為了甚麼?工作得那麼辛苦是為了甚麼?人也會用各種方法來尋求這方面的滿足。早前有報導,「股神」畢非德將自己公司股份的83%捐給一家慈善基金。總值約300億美元。他所捐的基金,是由蓋茨開立、以他自己命名的蓋茨慈善基金;而蓋茨也宣佈了,兩年後他將退出微軟,全身投入管理這個基金。我們中國人也有一句話「發財立品」,正是描述一些人,當他們在事業、財富上得到滿足之後,他們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滿足,將自己的財富捐助有需要的人,就是他們實現自我的方法。對於一些平凡的人來說,我們也許會將意義放在子女的身上、要培育他們成才。但這些是否真可以滿足人最深層的需要呢?

另一方面,我們會尋求滿足心靈的需要。人自古以來就追求超越現世、心靈的滿足。因此人喜歡追求靈界的經驗,對於物質世界以外的事物,我們心存畏懼但又好奇。特別是當人面對死亡的時候,這種超越現世的心靈滿足的追求就更明顯。這不是一般的好奇,而是人對永恆的探問。為甚麼人會出生?為甚麼人會死亡?既然要死,為何要生?人死是否一了百了?若不是,人生在世數十年,有些人只是十數年或數年,來去匆匆究竟又是為了甚麼?很多年前有一首歌叫做《為甚麼》,就道盡了人生裏面生老病死的無奈:「為甚麼生世間上?此間許多哀與傷。為甚麼爭鬥不絕?歡欣不永享……為甚麼齒髮俱落?一張怪模樣……為甚麼竟會生病?輾轉反側在床上……為甚麼淒冷孤寂?輕飄飄像無力。為甚麼不見光亮?飄渺沒形像。在目前如何風光,仍是泥中葬,沒法牽走一根線,那許依戀臭皮囊!」

要滿足心靈的需要,有一些追尋真、善、美的事物,譬如追求藝術的表達。也有一些人追尋宗教的經驗,企圖觸摸永恆;譬如近年流行的瑜伽,不要以為它是一項運動,瑜伽其實是印度教一種通靈的行為,透過各種形態將注意力集中,達至出神的宗教經驗,所以不要胡亂嘗試。

耶穌是生命的糧。祂不是普通的糧食,只叫人得到肉體的滿足。祂是生命的糧,是叫人生命裏各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滿足。世界不同的宗教都嘗試解答三個終極的問題:我從哪裏來?我生存為了甚麼?我死後往哪裏去?這正是人所追尋的自我實現和超越現世的心靈需要。除了耶穌以外,沒有其他的人、事、物可以使我們得著滿足。聖經傳道書3:11這樣記載:「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探求永恆、尋求自我實現和心靈超越現世,是神安放在我們心裏的需要,惟有神自己、惟有耶穌才可以使我們得到滿足。耶穌是生命的糧,祂能夠使我們得到真正的滿足。

耶穌不是普通人,祂是生命的光,使我們在黑暗之中看見出路、看見方向、看見盼望;祂也是生命的糧,當我們探求永恆、尋求自我實現、追求心靈滿足的時候,祂就使我們得到飽足。

不單這樣,耶穌就是生命;透過祂的死和復活,耶穌成為我們永恆的歸屬。

3. 耶穌是生命~~「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對死亡都有很強烈的感覺,你可能感到它距離你很遙遠。然而我們多多少少忌諱提及死亡,人們習慣用另外一些說法來表達:「走了」、「去了很遠的地方」……等等;我們就是不會真接了當地說「死了」。死亡總是神秘莫測、難以捉摸。

有一些經驗過死亡邊緣的人說他們看見一道強光,但強光的後面是甚麼卻沒有人知道。也有人說彷如在半空看見自己躺在床上被急救……諸如此類,但就是沒有人可以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死亡之後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因此也使許多人對死亡有一份說不出的恐懼。

你可有留意,人因為害怕死亡會有怎樣的行徑?有一些人寧願相信有輪迴、死後會轉世,從而減低死亡的神秘感;也有一些宗教勸人行善積德,以求在死後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中國人特別在意拜祭祖先,正是以為祖先死後需要在生的人供應,也期望自己死後有人供奉。

有一些積極地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留芳百世,作為生命的延續。譬如剛才說,以自己的名義開立慈善基金,或者捐助興建一座建築物,然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人著書立說;也有人轟轟烈烈做一些事情……諸如此類,不過期望自己死後,名字得以繼續存留。

更有一些人用許多方法努力留住自己的性命。譬如近年廣泛討論的複製人,最終就是想留起自己的細胞,好在死亡臨到時能夠複製另一個我,延續生命。又有一些人憑先進的醫學科技以為可以爭取生存,譬如器官移殖、幹細胞培植等等,都是人以為可以拒絕死亡的方法。然而,人無論如何掙扎、努力,死亡總會來到,或遲或早。

聖經希伯來書這樣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意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

耶穌本來是神,卻親自成為血肉之體,就只是為了與我們一樣經歷死亡,然後藉著復活,將我們從死亡的恐懼之中釋放出來。祂真真實實地死過,也真真實實地復活了。從此,我們不需要再害怕死亡,因為知道死亡之後就是永遠與主同在一處。

耶穌應許:「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那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14:2-3)

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祂經歷死亡然後從死亡中復活,將我們從死亡的恐懼中釋放出來。我們不需要再懼怕,因為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祂就帶領我們回到永恆的天家。

結語:你要選擇
耶穌是誰?歷史上確有耶穌這個人物,但祂不是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耶穌是生命的光,祂是生命的糧,祂就是生命。藉著祂,我們能夠在黑暗的人生裏有指望,我們能夠得著真正的滿足,我們能夠不懼死亡。但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你的選擇。

耶穌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你要選擇是否跟從祂。
耶穌說:「凡活著信我的,必永遠不死。」你要選擇是否相信祂。

Tuesday, July 25, 2006

他們不明白

經文:馬可福音6:30~52

引言
今天分享的經文記載了兩件事,都是在加利利海的岸邊發生的。加利利海其實是以色列境內一個湖。湖的四面環山,所以海面經常吹起大風。跟大家看的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在一個有風的晚上發生的。

我們先看看事情的經過,在馬可福音6:45~52:「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擼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於是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一、分餅的事,他們不明白
這一晚,耶穌先打發門徒坐船渡到海的對面,而祂自己去到山上禱告。不過門徒逆風而行,不太順利。耶穌看見他們「搖櫓甚苦」,就打算從海上走過去。那知,門徒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很害怕;聖經形容他們「甚驚慌」,還「喊叫起來」;害怕得叫了起來。

記得上一次問過你是否怕鬼,有一些人不怕,因為相信主耶穌可以保守,也有一些人無論怎樣說就是怕。門徒這個時候就是害怕。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上走,以為是鬼怪,他們就甚驚慌。當耶穌上了船以後,風止住了,他們就十分驚奇。由甚驚慌到十分驚奇,聖經v52說:「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看見耶穌行在海面上,他們以為是鬼怪,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耶穌上了他們的船,風就止住,他們感到十分驚奇,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究道在分餅的事上,他們應該明白甚麼呢?

二、分餅的事,要明白甚麼?
讓我們先回去看分餅的事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經文是馬可福音6:30~44:「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門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們先趕到了。耶穌出來,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自己買甚麼吃。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相信你也聽過這神蹟,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看清楚一點,吃餅的人數可能不止五千,單單數男人就已經有五千,按照社會慣例,男人作為一家之主來說,當時可能有五千個家庭,主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個家庭吃飽,說的可能是萬多二萬人。

雖然熟悉,讓我們再看一看這件事情的經過,從中看看門徒究竟應該明白甚麼。

(1) 耶穌的憐憫心腸
我們再推前一點,在馬可福音6:7記載「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服污鬼」,然後v12就說「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到了v30,「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十二個門徒的工作果效不錯,趕出許多的鬼、治好了許多病人。耶穌聽過他們的工作匯報之後,叫他們到曠野去休息;耶穌知道他們的疲倦、明白他們需要休息。那知,眾人比他們早一步到達。於是,耶穌從船裏出來的時候,就看見許多的人等著他們。聖經形容耶穌「憐憫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首先看到耶穌的憐憫。十二個門徒回來向耶穌報告工作成果,耶穌憐憫門徒的勞苦,叫他們到曠野去歇一歇。其實祂自己也需要安靜,但當祂看見萬多二萬人等著要聽神的說話,祂就憐憫他們,問口教訓他們,寧可將自己的休息再押後。

相比之下,我們看見門徒就很不同。v35:「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自己買甚麼吃。」耶穌看見這些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但門徒看見的卻是「天已經晚了」。門徒沒有錯,事實是天已經晚了;叫眾人散去買食物也是沒有錯的。然而,當他們只看見眼前的境況,他們就不能夠看見耶穌的憐憫。

(2) 耶穌認為他們可以
v37~38「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門徒叫耶穌叫這些人散開,自己去附近村子買食物,耶穌卻反過來叫門徒給他們食物。門徒心裏可能想:耶穌你說笑嘛。萬多二萬人,我們哪有這許多的餅給他們吃!

沒有這許多的餅,去買可以罷!門徒問耶穌:我們是要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來給他們吃嗎!當時的二十兩銀子究竟有多少?也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想:拿我們現在一般麵包店出售的大麥包來計算,一個大男人要吃飽,估計大概至少要兩個罷。每一個大麥包賣$5,給五千個男人吃飽就要10萬元;加上其他婦女孩童,可能是20萬元的價值!當門徒問耶穌:「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告訴耶穌:這是沒有可能的!耶穌叫門徒「你們給他們吃吧」,祂可能認為門徒做得來的。但門徒卻一句回過來:沒有可能,難道我們拿二十萬去買大麥包回來給這許多人吃麼!

耶穌再問:「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有五個餅、兩條魚。原這五個餅兩條魚並不是門徒的。約翰福音6:8~9告訴我們:「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這五個餅兩條魚是一個孩童的。安得烈的說話也許表達了門徒心裏面的想法:我們自己沒有餅,就算找到別人有,也只有這麼少,要分給這許多人怎麼夠呢?

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看見耶穌認為門徒可以應付,但門徒只是馬上想到「沒有可能!」他們沒有深入思想,耶穌不是已經賜給他們權柄制服污鬼,說不定祂也可以使他們做得到呢!不過,他們沒有這樣想。他們只是想到「沒有可能」。當他們感到沒有可能,他們就不明白耶穌是認為他們可以應付了。

(3) 耶穌不受外在條件限制
然後,我們都知道事情的發展。耶穌吩咐叫群眾一幫一幫的坐下。祂就用這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個男人,過萬的婦女和小孩得飽。而且還有餘,剩下的裝滿十二個籃子。

耶穌叫門徒給他們吃,難道耶穌不知道群眾的人數遠遠超過門徒的承擔能力嗎?在約翰福音6:6記載,耶穌是要試一試門徒,祂自己知道要怎樣做。我們看見門徒的觀點與耶穌的很不同。門徒只看見外在條件的限制:沒有餅,即或有,也只有很少、不夠、算不得甚麼。

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看見耶穌不受外在條件限制;即使只有些微,耶穌也能夠使在場的人得到飽足,而且有餘。外在的條件在人看來可能是很多制:門徒怎會隨身帶那許多的餅給那許多的人吃!他們怎會有那許多的錢買那許多的餅給那許多的人吃!門徒看見這些限制,在耶穌眼中卻有不同的看法;祂從不受外在條件限制。

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看見門徒至少應該明白三件事:耶穌有憐憫心腸、耶穌認為他們可以應付、耶穌不受外在條件限制。

三、分餅的事,為甚麼不明白?
不過,聖經在v52清楚告訴我們,門徒「不明白那分餅的事」。為甚麼聖經有這樣的評語呢?讓我們再看他們在加利利海的遭遇。

(1) 看見危險
v45說:「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為甚麼耶穌要催促門徒上船去呢?我們在開頭6:30~32看過,門徒被差派到各地去傳道、趕鬼、治病;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神蹟時,正是他們回來向耶穌匯報的時候。v31耶穌說「你們來,同我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一方面因為他們勞苦了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惜當他們來到曠野的時候,眾人已經比他們早一步到達,耶穌看見那許多人,就動了憐憫的心腸,顧不得休息,又開始教訓眾人,門徒當然也沒有機會歇一歇了。從後面的經文來看,眾人吃過那五個餅兩條魚之後,不但不願意離開,而且繼續追著耶穌和門徒去。假如耶穌不將門徒催上船去,門徒的處境只會繼續是「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唯有當耶穌催他們上了船,他們才真的可以離開眾,有機會歇一歇。

為甚麼門徒要耶穌催促才上船去呢?要是你記得,開始分餅時是「天已經晚了」。聖經沒有說是甚麼時間,不過應該是吃晚飯的時候,大概是黃昏的時候。當五千個男人和萬多個婦人小孩吃飽以後,時間應該是更晚了。晚上航行是十分危險的事。門徒中有當漁夫的,他們不願意上船、要耶穌催促是可以理解的。耶穌是否有意刁難他們,使他們在海上渡過這晚呢?門徒只看見晚上航行的危險,但主卻知道他們若不在那個時間上船就難以休息。

在分餅的事情上,耶穌已經顯出祂的憐憫,門徒應該相信耶穌會保守他們;但門徒只看見前面的危險,所以不明白。

(2) 感到驚慌
耶穌打發門徒上船去一個叫伯賽大的地方去,是加利利海北岸,在約旦河的另一邊。祂自己叫眾人散開之後就上山禱告。禱告完了以後,祂在岸上看見門徒在海裏逆風而行,船走得很慢。留意v48說:耶穌「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耶穌打算走過他們去,祂原本不是上他們的船。不錯,祂是看見門徒不太順利,但祂只是想超過他們,從海上走到對岸去。門徒驚慌,耶穌才上船安慰他們。

耶穌沒有打算到他們的船上去,因為祂知道門徒可以應付得來。門徒中至少有三個是漁夫,他們熟悉加利利海的環境,知道由於地勢的緣故,加利利海常常會起大風浪。所以對於門徒來說,在加利利海面「因風不順,搖櫓甚苦」本是平常的事;耶穌認為他們可以應付得來,事實他們根本是可以應付的,直到他們以為看見了鬼怪、驚慌起來。或許你也曾經有這經驗,明明可以應付某些工作,但當心裏膽怯,就會出現混亂,本來可以應付的都變成一塌糊塗。

但他們是不應該因為鬼怪而驚慌的啊,在6:7告訴我們,耶穌差遣門徒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v12~13記載:「門徒就出去傳道…又趕出許多的鬼」。這些門徒自己曾經趕鬼,應該不會害怕的,為甚麼他們會驚慌呢?我們大可以想像一下,當時他們在漆黑的海面上,可能只有他們船上微弱的燈光。遇上逆風,他們正努力控制船隻;這時看見有一個人在海面上行走,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在海面上行走的,於是就害怕起來。當他們驚慌懼怕來,就對那些他們本來有能力、有經驗可以應付的事情也失去了把握。

在分餅的事上,耶穌已經表現出祂信得過門徒有能力應付,他們也可以信得過自己可以應付。但門徒不明白,因為外在的環境令他們驚慌害怕,以致本來有能力應付也變成沒有。

(3) 看見環境不順
當他們感到驚,喊叫起來,v50~51這樣說:「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於是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耶穌本來打算讓門徒自己應付,祂先到對岸去。但當祂看見門徒驚慌喊叫起,祂改變初衷,走到他們船上,而且使風止住了。聖經說門徒感到十分驚奇。為甚麼感到驚奇呢?是奇怪耶穌可以在海上走嗎?抑或奇怪耶穌上了船之後就止住呢?

留意,耶穌來到門徒的船上時已經是四更天了,大概是凌晨三至六點之間。耶穌分餅的時間可能是黃昏五、六點,到眾人吃飯、收拾了剩餘的、門徒上船時大概是晚上八、九點罷。也就是說,門徒在海中掙扎了超過六個小時了。就算未至筋疲力竭,也十分疲累了。對於熟悉加利利海的門徒來說,這景況難免使他們有一點氣餒沮喪。

加利利海兩岸最闊的距離是八公里。他們用了超過六個小時也到不了對岸,就是說他們平均每小時只航了差不多一公里。太慢了罷!可以明白門徒心裏定然為了天氣不順而感到懊惱。因此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行,不受逆風影響,心裏自然十分驚訝。

在這件事情裏面,門徒一直就只看見自己身處逆風之中,他們只知道自己搖櫓甚苦,卻沒有想到耶穌可以超越大自然的規律,祂不單在海面上行走,而且不受逆風影響。門徒甚至可能忘記了耶穌有平靜風浪的能力,「連風和海也聽從他」(可4:41)。

在分餅的事上,耶穌已經顯出祂是不受外在條件限制的,但門徒只看見環境不順、外在條件不如意,所以他們不明白。

結語
v52,門徒「不明白那分餅的事,他們心裏還是愚頑」。對門徒的不明白,聖經進一步解釋為他們心裏愚頑。

為甚麼這樣說呢?如果我們快速的翻看馬可福音前面一至五章的經文,我們可以看見,門徒應該見過耶穌行了許多神蹟:祂醫好西門彼得的岳母、潔淨長大痲瘋的、醫治癱子,門徒也應該經歷過耶穌平靜風浪,見過祂趕出群鬼、醫好患血漏病的婦人,甚至叫睚魯的女兒復活。但是門徒仍然不明白耶穌的憐憫心腸,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危險;他們仍然因外在環境而感到驚慌害怕,不知道自己其實有能力應付神交托的工作;他們仍然只看見環境不順,忘記了神從來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聖經說門徒「心裏還是愚頑」。你會不會也是一樣呢?

我們信主之後,總是或多或少的經歷神的幫助和帶領。我們正是因為主耶穌的憐憫才相祂。但我們仍然會害怕有危險,沒有看見神的憐憫是,當我們在禍患和危險之中,會保守我們,幫助我們渡過。

我們可能都信主有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曾經參與事奉,也經歷過神幫助我們完成祂交付的工作;但我們就常常因為外在環境而感到害怕驚慌,忘記耶穌信過我們有能力應付。祂隨時賜下我們需要的能力、智慧,讓我們能夠完成祂的工作。而且,耶穌本身不受任何外在條件限制,人看為不可能的事情,都不能攔阻祂要成就祂的心意。

聖經說這些門徒心裏還是愚頑,因為他們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耶穌的大能,他們仍然有這許多的害怕、驚慌,仍然只看見自己的限制、不足,沒有將眼目專注在耶穌身上。盼望我們能夠從他們的身上學習,明白分餅的事,免得我們像門徒一樣「心裏愚頑」。

Sunday, June 25, 2006

當耶穌來到

經文:路加福音8:26~39

引言:耶穌來到
有一天,耶穌和門徒上了船,對門徒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他們就開了船。」(路8:22)然後,經歷了風浪之後,「他們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對面。」(路8:26)格拉森人的地方在加利利湖的東南面,是一個外邦人的地方,在那裏居住的大都是外邦人,只有少數是猶太人。

當耶穌來到這一個外邦人的地方,人們對祂有兩種不同的態度,耶穌也有兩種不同的回應。

一、接受
讓我們先看第一種。經文是路加福音8:27~29:「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裏一個被鬼附著的人迎面而來。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他見了耶穌,就俯伏在他面前,大聲喊叫,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是因為耶穌曾吩咐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原來這鬼屢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鐵鍊和腳鐐捆鎖,他竟把鎖鍊掙斷,被鬼趕到曠野去。」

1. 無助無奈.尋求耶穌
當耶穌來到格拉森人的地方,有一個人迎面而來;經文毫不含糊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被鬼附著的人;甚至他的外表已經足以令人一眼就看出來。經文說他許久不穿衣服。他應該不是沒有衣服可以穿,大概是附在他身上的那鬼不讓他穿,穿上了可能也被他撕破。他去找耶穌的時候,應該也是沒有穿衣服的。

這個人還有甚麼特徵?原來這個人「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當地人的墳地並不像我們今日那樣。我們是在地上挖開一個洞然後把死人埋進去。但是中東一帶的風俗習慣是將死人放在一些山洞裏面。這個人不住在房屋裏,卻住在一些可能未有人安葬的山洞裏面。

「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簡短的幾句就讓我們看見這個人的處境:終日衣不蔽體,離群獨居。可能因為所有人都怕了他,也可能因為他覺得自己連基本的尊嚴也沒有,不願意與其他人一起。

他不願意自己繼續這樣的生活,但是他身不由己。v29說:「這鬼屢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鐵鍊和腳鐐捆鎖,他竟把鎖鍊掙斷,被鬼趕到曠野去。」他身不由己,因為他根本逃不出污鬼的控制。就算人用鐵鍊和腳鐐也鎖不住他,他會掙斷這鎖鍊,然後在污鬼的控制下,去到曠野。馬可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告訴我們:「他晝夜常在墳塋裏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可5:5)。當這人被污鬼控制的時候,他會在墳塋裏,在山中亂叫亂喊,甚至用石頭打自己,傷害自己。

他不願意自己繼續這樣的生活,但是他無能為力。當他有一刻清醒的時候,他心裏一定想要掙脫這污鬼的勢力,可惜他沒有能力;也沒有人可以幫助他。人們就只是看守著他、捆綁著他、制服他。而每當人們將他鎖著的時候,他只能夠在污鬼的控制底下掙斷鐵鍊,然後被污鬼趕到曠野去。

2. 讓耶穌作生命的主
當耶穌來到,他馬上從墳塋走出來,迎面見了耶穌,「就俯伏在耶穌面前,大聲喊叫,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是因耶穌曾吩咐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vv28~29)。他不願意自己繼續這樣的生活,他身不由己,沒有人可以幫助他,除了耶穌。事實上,耶穌曾經吩咐污鬼從這人身上出來,但之後污鬼再回去、再抓住他、再控制他。

這人高聲喊叫「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他的意思不是說「我的事與你無關」,要是這樣,他根本就不需要從墳塋裏走出來迎接耶穌;如果他真的不要耶穌理會他的事,他根本就不需要俯伏在耶穌面前。「我與你有甚麼相干」,可能他只是表達心底的難過、歎息。他心裏害怕這一次與上一次一樣,耶穌離開之後那鬼再回來,他又繼續受苦。他不是不要耶穌理會他的事,剛好相反,他知道只有耶穌可以幫助他,他需要耶穌幫助他。他來求耶穌「不要叫我受苦」,不要再像上一次那樣了。

為甚麼耶穌吩咐了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之後,污鬼竟可以再回去?在路加福音11:24~26,耶穌曾經這樣說:「污鬼離了人身,就在無水之地過來過去,尋求安歇之處;既尋不著,便說:我要回到我所出來的屋裏去。到了,就看見裏面打掃乾淨,修飾好了,便去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都進去住在那裏。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不好了。」也許格拉森這個人的景況正是這樣。上一次當耶穌為他吩咐了污鬼出來之後,他的生命就好像一間屋子打掃乾淨了,卻沒有人居住,於是污鬼可以乘虛而入。

當耶穌來到,他再次來尋求耶穌的幫助,耶穌的回應是怎樣呢?v30:「耶穌問他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群;這是因為附著他的鬼多。」他原本的名字當然不是叫「群」;聖經的作者解釋是因為控制他的鬼很多,他把自己的名字改做「群」。任何人為自己取一個新名字,必然有原因。很多時我們會聽見一些人為自己改名,希望轉運;又或者一些人信了某個宗教,特意改了名字來表達他的信仰;當你為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又可能會用某一個你喜歡的人物的名字,諸如 Kelly﹑Joey﹑Peter﹑Paul 等等。為自己取新的名字,必然想表達自己與這個新名字有某些關係。

這個人將自己的名字改成與污鬼有關,很明顯他感受到自己與污鬼的關係。也許他不是甘心情願的,也許他只是表達他的無可奈何。有一次我到一家教會的青少年崇拜講道,我問其中一位少年人叫甚麼名字。你猜他怎樣回答?「我叫肥仔,個個都這樣叫我。」這個少年人接受了別人加在他身上的渾名、接受了別人對他的評價,「我是肥仔」。就正如格拉森這個人;其實在經文v27和v36已經告訴我們,在眾人眼中,這個人是一個「被鬼附著的人」,他已經沒有名字,人們只知道他是「被鬼附著的人」,他叫自己做「群」,間接就表示他無奈地已經接受了這污鬼與他的生命扯上了關係。但他不願意自己繼續這樣生活,他來尋求耶穌,他俯伏在耶穌面前,求耶穌不要叫他受苦。

對於這一個來尋求祂的人,耶穌的反應是問他叫甚麼名字。當有人問你的名字,你知道那表示甚麼嗎?那表示對方想要認識你。耶穌正是想要認識這個人。耶穌不單願意為他趕走身上的污鬼,耶穌想要認識他。

當耶穌問過這人的名字之後,那些污鬼馬上作出回應。vv31~34「鬼就央求耶穌,不要吩咐他們到無底坑裏去。那裏有一大群豬在山上吃食。鬼就央求耶穌,准他們進入豬裏去。耶穌准了他們,鬼就從那人出來,進入豬裏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湖裏淹死了。放豬的看見這事就逃跑了,去告訴城裏和鄉下的人。

這些污鬼求耶穌准許們進入一群豬身上。他們怕耶穌將他們送到無底坑去。當耶穌來到,他們就知道不可以繼續留在這個人身上;但他們也知道不可以好像上一次那裏,有機會再回來這個人身上。為甚麼?因為耶穌要認識這個人。

耶穌要認識這個人,這個人就不再與這些污鬼有任何關係;耶穌要認識這個人,這個人的生命就好像打掃乾淨的房子,裏面有耶穌居住,污鬼再不可以乘虛而入。

3. 生命改變
然後我們看見這個人的生命有真真正正、徹徹底底的改變。路加福音8:35說:「鬼所離開的那人坐在耶穌腳前,穿著衣服,心裏明白過來。」vv38~39:「鬼所離開的那人懇求和耶穌同在;耶穌卻打發他回去,說:你回家去,傳說神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他就去滿城裏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

首先我們看見他的身份立時有了改變。他從一個「被鬼附著的人」變成了一個「鬼所離開的人」。他以前在污鬼的控制底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生活,現在他心裏明白過來,成了一個自由的人。然後我們看見,他從前只能夠無奈地接受污鬼與他的生命扯上關係,現在他卻能夠為神而活,將耶穌為他所作的向滿城裏傳揚。

這些改變,不單止因為污鬼離開了他;這些改變,也因為耶穌已經住在他生命裏面、成為他生命的主。他「懇求和耶穌同在」是表示他甘心情願將自己的自由獻給耶穌,耶穌去那裏,他就那裏,耶穌要他做甚麼,他就做甚麼。

弟兄姊妹,我們每一個人來尋求耶穌都帶著自己的問題想耶穌幫助我們。也許,我們不致於好像這個人那樣被污鬼附身;我們的問題可能只是懶散、不專心,可能只是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我們的問題或許嚴重一些,可能是不能夠戒除一些壞習慣、明知不對也改不了,也可能你長時間不斷犯某一些罪,明知神不喜悅也不能自拔。你不願意自己繼續這樣生活,你來尋求耶穌,相信祂有能力幫助你。然而,問題卻在乎你是否願意與這些壞習慣、這些纏累你的罪斷絕關係?你是否願意讓耶穌認識你、成為你生命的主?你是否願意將你的自由獻給祂,任由祂差遣、隨得祂打發?

不過,在你做決定之前,你要記得,房子打掃乾淨、修飾好了,若沒有神成為裏面的主人,那壞習慣、那些曾經纏累你的罪就會變本加厲,你末後的景況可能比先前更不好。

二、拒絕
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由作不同的選擇。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的,耶穌遇到的第二種態度就是拒絕。

路加福音8:35~37:「眾人出來要看是甚麼事;到了耶穌那裏,看見鬼所離開的那人坐在耶穌腳前,穿著衣服,心裏明白過來,他們就害怕。看見這事的,便將被鬼附著的人怎樣得救告訴他們。格拉森四圍的人,因為害怕得很,都求耶穌離開他們;耶穌就上船回去了。」

我記得曾經與大家分享,我家裏有一個小姪兒,差不多四歲了。每一次當他的玩具車壞了、爛了,就會拿來給我,因為我曾經替他修理過一些爛了的玩具車,他知道我可以替他修理好。也許你也試過,如果你病了,你會去找一個曾經治好你的醫生,因為你知道他可以治好你。但是當耶穌來到格拉森,那裏的人見祂使那個被鬼附著的人清醒過來,他們不但沒有爭先恐後求耶穌為他們醫病趕鬼,相反的,格拉森四圍的人都一起請求耶穌離開他們。為甚麼?聖經說他們害怕,而且「害怕得很」。他們究竟害怕甚麼呢?

1. 害怕不可掌握
v35說:「眾人出來要看是甚麼事;到了耶穌那裏看見鬼所離開的那人坐在耶穌腳前,穿著衣服,心裏明白過來,他們就害怕。」他們還未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看見事情發生的人還沒有將經過告訴他們,他們只是看見眼前的景象已經害怕。

這個他們一直認識、被鬼附著的人,忽然間變得完全不同。這個「晝夜常在墳塋裏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的人,現在竟然乖乖的「坐在耶穌腳前」;他們見慣了這個人「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裏」,現在見他竟然「穿著衣服,心裏明白過來」。他們害怕,可能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人是否真是完全沒事了。他會不會忽然發作?他會甚麼時候發作呢?這個人忽然清醒過來,竟然成為這個地區一個隱藏的危機。

一直以來,人們知道要怎樣對待這個被鬼附著的人,因為一切都已經在他們掌握之中。他們只需要找人看守著他,用鐵鍊和腳鐐捆鎖著他;儘管他掙斷這些鎖鍊,走到曠野,在山中大叫大喊、用石頭打自己,都不要緊,只要避開他、隔離他,由得他住在墳塋裏就可以了。對著一個被鬼附著的人,他們也不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知道怎樣處置他;他們可以掌握。

可是現在,這個人看上去好像清醒了,明白過來了,但事實是否這樣呢?不知道。究竟要怎樣處置他呢?也不知道。就是這些不知道,叫那些人害怕。你可有試過因為不知道所以害怕嗎?我認識一位姊妹,她常常要到外地公幹、一個人住進酒店裏。她很怕鬼。我問她是否因為見過鬼所以怕?她說不是,就是怕。我再問她怕甚麼?她說,怕他不知道甚麼時候出現,怕他不知道甚麼樣出現。就是這些不知道叫她害怕。你會不會也是一樣呢?事情不在自己掌握之內、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就害怕。

今天其實很多人也落在這樣的害怕之中。根據報道,2005年香港的出生率只有百分之0.9,連特首也公開呼籲叫人多生幾個。為甚麼出生率這樣低?一些社會學家認為是因為香港人對未來沒有信心,害怕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特別是前幾年,許多人都害怕忽然間會失業、害怕政制出現倒退、害怕教育制度混亂等等。其實一句話說到底,人最害怕的就是事情不在掌握之中、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格拉森的人害怕,因為這個被鬼附著的人已經不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2. 害怕付出太多
他們還害怕甚麼呢?v36說:「看見這事的人,便將被鬼附著的人怎樣得救告訴他們。」然後在v37就說格拉森四圍的人「害怕得很」。

這些人起初看見那個被鬼附著的人心裏明白過來、發現事情不再在他們掌握之中、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們也只是害怕而已。可是當他們知道了那個人是怎樣得到拯救的,他們就變得「害怕得很」。剛才是因為不知道所以害怕,現在知道了,就害怕得很。這一次他們害怕的又是甚麼呢?

馬可記載這件事說:「看見這事的,便將鬼附之人所遇見的,和那群豬的事都告訴了眾人。」(可5:16)我們不忘記,整件事除了那個被鬼附著的人之外,還有一群豬。看見這件事的人,將那群豬的遭遇也告訴了其他人。那群豬有甚麼事?馬可這樣說:「耶穌准了他們,污鬼就出來,進入豬裏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裏,淹死了。豬的數目約有二千。」(可5:13)

看來,這個人得救的代價實在不小。二千頭豬無論在哪一個時代肯定都價值不菲。這個被鬼附著的人,本來只不過是一個衣不蔽體、離群獨居,甚至可能是舉目無親的人,為了救他竟犧牲了二千頭豬,代價是太大了罷。但那些格拉森人知道了之後並不是感到憤怒、捨不得那些價銀;他們害怕得很。

那個人被污鬼附著的時候,人們要付出的只是派人看守著他、買些鐵鍊腳鐐來鎖著他,不用花費多少,但耶穌來到,一次出手已經損失了二千頭豬。他們害怕的是,不知道耶穌在這個群體裏面還要做甚麼,下一次祂要救第二個人時,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比較之下,得救的代價太大了,他們不願意付出。

或者,他們最大的害怕也不在金錢上要付出多少。

這些格拉森人知道附在那個人身上的污鬼有很大的能力,能夠控制那個人,而且使他力大無窮;不過他們可能從那群豬的遭遇才知道這群污鬼的能力原來真是如此大。但最令他們害怕的是,現在來了這個耶穌比那群污鬼的能力更大。令到這些格拉森人害怕得很的是,這一位大能的耶穌究竟想要怎樣呢?祂會向他們有甚麼要求呢?

你可能也聽過一些人不願意相信耶穌的原因,他們不是不相信耶穌是神,他們不是不知道信耶穌得永生,但他們不願意付出太多,不願意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

於是格拉林四圍的人同心合意請求耶穌離開。耶穌的反應是怎樣呢?v37:「耶穌就上船回去了」。耶穌沒有多費唇舌企圖說服他們,更加沒有做任何工夫來吸引他們、或勉強他們。這些人既然決定請耶穌離開、不讓祂接觸他們的生命,耶穌亦尊重他們的決定;於是這一帶地方就只有那個被鬼附的人得救。福音書裏面也沒有記載耶穌有沒有再去格拉森,那裏的人究竟有沒有第二次機會再選擇,也沒有人知道。

結語:你的選擇
當耶穌來到,每一個人都要決定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耶穌,或是拒絕,或是接受。

你可以決定請耶穌離開。或者你計過算過,覺得代價太大,又或者你覺得一切不在自己掌握之內、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令你感到害怕,暫時未能夠接受。如果你真是這樣,耶穌會尊重你的決定,祂不會勉強你。不過,是否有第二次機會讓你再作決定,卻沒有人知道。

而假如你是決定接受,就像那個被鬼附著的人那樣,來尋求耶穌,求祂幫助你,那你要知道,耶穌不單為你解決問題,祂要認識你。你是否願意與你的壞習慣、與那些纏累你的罪斷絕關係?你是否願意讓耶穌認識你,成為你生命的主呢?你是否願意將你的自由獻給耶穌,任由祂差遣、由得祂打發呢?你還要記得,打掃乾淨了、修飾好了,若不是讓耶穌成為你生命的主,你末後的景況可能比先前更不好。你是否願意徹底的接受耶穌呢?

無論如何,當耶穌來到,每一個人都必須作出選擇。

Sunday, June 11, 2006

在怕與信之間

經文:路加福音8:40~56

引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兩個怕和信的故事。而這兩個故事又似乎巧合地相遇在一起,使得故事主角的怕與信之更加複雜、糾纏。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8:40~56。我們先看經文的前半部分,第一個故事。

故事的開始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是怎樣開始的。路加福音8:40~42這樣說:「耶穌回來的時候,眾人迎接他,因為他們都等候他,有一個管會堂的,名叫睚魯,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到他家裏去;因他有一個獨生女兒,約有十二歲,快要死了。耶穌去的時候,眾人擁擠他。」

耶穌剛剛從加利利湖的另一邊回過來,人群很快聚集在祂的四周圍。當中有一個人,名叫睚魯,他來求耶穌去他家裏醫治他那病重的女兒。不過,在耶穌起程去睚魯家的時候,祂遇到一些阻滯。

患血漏的女人
經文vv43~48繼續說:「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醫生手裏花盡了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她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睚魯的女兒十二歲,剛巧這個女人患血漏病也是十二年。可以說,當睚魯的女兒出生、孩提到成長為睚魯兩夫婦帶來安慰和歡樂的整整十二年裏面,在另一個角落卻有另一個人正經歷疾病的纏磨。

對於這個女人來說,十二年患病帶來的不單止肉體的痛苦,她的病也使她與人疏離。在利未記記載,凡是患上漏症的、無論男女都成為不潔淨的,而任何人與這些患漏症的人接觸也要變成不潔淨,需要做一番禮儀才可以再得潔淨。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她的家、朋友可能為免麻煩,都避免與她有太多的接觸。

除了肉體的痛苦、家人朋友疏離之外,還有經濟的困逼。經文說:她「在醫生手裏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可能她已經落在借貸渡日的光景,或者她要倚靠別人賙濟才可以維持生活。這還不止,最難過的是,她花盡了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不但肉體受到折磨、經濟陷入困境,就連痊癒的機會也好像沒有。

「沒有一人能醫好她」,除了耶穌。馬可記載同一件事情的時候,這樣說:「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可5:27)。她聽見耶穌的事,她聽見耶穌醫好彼得的岳母,她聽見耶穌醫好許多其他人,她聽見耶穌潔淨長大痲瘋的,她聽見耶穌叫癱子起來行走、醫好右手枯乾的人,又叫百夫長的僕人康復。她聽見耶穌的這些事,認定耶穌可以醫好她。於是她混入人群之中,靜悄悄「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似乎她覺得事情不要張揚,不要讓任何人知道。但耶穌的看法不一樣。

vv45~47「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說:夫子,眾人擁擁擠擠緊靠著你。耶穌說:總有人摸我,因我覺得有能力從我身上出去。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就戰戰兢兢的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把摸他的緣故和怎樣立刻得好了,當著眾人都說出來。」

當耶穌詢問是甚麼人摸祂的時候,起初沒有人承認。這個女人也沒有馬上承認。她心裏面想:也許除了我以外還有其他人摸過耶穌罷;也許多等一會兒,耶穌就不會追問下去罷。直到她看出耶穌似乎不會不了了之,直到她知道避無可避的時候,她才承認。「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她本來想將事情隱藏,她心中不但不想群體知道,就連耶穌她也不想祂知道;她只想靜靜地痊癒,靜靜地離開。

這女人與其他來尋求耶穌醫治的人很不同。那些人若相信耶穌能夠醫好他們,大多是來到耶穌跟前,直接請求祂醫治,或是那些人的家人、朋友來求耶穌醫治。而且,當他們痊癒之後,他們大多會讓四周的人知道自己已經痊癒了。假如你曾經患病一段時間,或是你認識一些長期患病的人,你也會知道,病了那許久,終於康復了,自然會歡歡喜喜地告訴別人。這個女人病了十二年,眨眼間全完康復過來,按道理她應該很高興、很快樂、很歡欣;甚至她應該馬上向耶穌說出一切,然後向祂道謝。然而,她卻想靜悄悄地離開;她不想直接面對耶穌。

我們看這個女人,她不是沒有信心;相反,她的信心是大的,根據馬可的記載,她相信「只摸耶穌的衣裳,就必痊癒」(可5:28)。她雖然有信心,但她不敢讓耶穌知道她來尋求醫治,她也不想其他人知道。她心裏害怕。v47她「戰戰兢兢的來俯伏在耶穌腳前」,馬可形容她「恐懼戰兢」(可5:33)。

她恐懼甚麼?她怕甚麼呢?她是否害怕眾人不放過她——畢竟那許多的人因為被她接觸過都變成不潔淨了。也許她也害怕耶穌不接納她——說不定耶穌也不想被她沾污成為不潔淨。可能她最害怕的是,耶穌見著她之後可能會收回祂的醫治,她會一場歡喜一場空。她怕甚麼呢?

也許,十二年患血漏病已經使她受盡折磨,肉體的軟弱令她精神萎靡不振;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使她連基本的衣食住行也缺乏,更使她自慚形穢。家人朋友的離棄、長時間被拒絕,令她自己也不能夠接納自己,只要躲起來、把自己隱藏。儘管她有信心得著醫治,她卻沒有信心被耶穌接納。

可能我們各人心裏也有一些事情想要隱藏,害怕被人知道,也害怕面對神。也許我們也落到與這個女人類似的處境:長期患病,家人朋友的關心有時也很難維持很長的時間;經濟缺乏,物質短缺會叫我們有一種無助和無奈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卑下。也許你曾經感到被拒絕,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你所親愛的人讓你有這種感覺,以致在心底裏你也對自己說:是啊,是我不夠乖巧所以爸爸媽媽不痛惜我;是啊,是我不夠聰明所以老闆不賞識我;是啊,是我不夠好所以沒有人喜歡我、所以我們分手、離婚。

我們都相信耶穌,我們都相信自己有永生,但我們沒有信神要接納我們,因為我們自己也不能夠接納自己。我們怕再次被拒絕、怕再次受傷害。

那女人想靜悄悄地得著醫治、靜悄悄地離開,耶穌卻公開的問:「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甚至彼得和其他人都說:只是人多擠著你罷!但我們看見耶穌堅持要找出這個人來。馬可記載得更清楚,他說:「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可5:32)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只好將自己的病和得痊癒的經過「當著眾人都說出來」(v47)。耶穌的堅持直接逼使這個女人出來面對群眾、面對祂。

為甚麼耶穌不讓這個女人偷偷地得到醫治、然後靜靜地離去?為甚麼耶穌必得要她面對眾人、面對祂呢?我們看耶穌怎樣說,路加福音8:48「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罷!」當這個女人來到摸耶穌的衣裳要得醫治的時候,她只相信耶穌能夠醫治她。但是唯有當她能夠面對眾、面對耶穌的時候,她才能得著耶穌所賜的平安。

其實這個女人最需要面對的是她自己。是的,她的容貌不再美麗、她的衣衫也許破舊;是的,四周的人也許還未能立刻很樂意接近她,她的處境不一定會改變,但是當她得著耶穌所賜的平安就不需要再隱藏,不需要再自慚形穢。因為耶穌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世人以我們的外表、樣貌、能力、表現來評價,但耶穌卻就是接納我們。

在耶穌裏面,我們每一個都有這一份平安,我們無須因為病患、或者經濟缺乏、或者被人拒絕、或者受到傷害而將自己隱藏,我們站在耶穌面對就完完整整地,得著祂所賜的平安。

睚魯的女兒
正當耶穌處理這個女人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睚魯仍然在等候要與耶穌到他家裏去。睚魯那個十二歲女兒正在病重、快要死了。睚魯正等候耶穌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得到痊癒。

睚魯是甚麼人?經文介紹睚魯是管會堂的,他不是堂役工友;他是當時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負責會堂的事務。作為一個宗教領袖,在猶太人中間有身份、有地位,他「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求他……」,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睚魯心裏是何等焦急和著緊,相信他十分痛愛這個女兒。

但在他這樣焦急、著緊的等候裏面,耶穌卻因為這個女人的事情而糾纏。也許,當耶穌堅持要找出是誰摸祂的時候,除了那個女人感到害怕以外,同樣感到害怕的還有睚魯。v50耶穌要睚魯「不要怕、只要信」,有另外一個聖經版本翻譯做:「不要再害怕下去」。耶穌知道他一直在害怕。

他來找耶穌之前已經在害怕。我們知道睚魯的焦急和著緊,我們也明白他害怕的原因,因為他的女兒快要死了。自己所痛惜、所愛的人遇上重病、危難,我們心裏自然會害怕。怎能夠不害怕呢?

睚魯害怕是很自然的。可是在他害怕的時候,耶穌卻「浪費」了那許多的時間要找出那個摸祂的人,那花去了多少時間哪?十分鐘、二十分鐘?還要聽她戰戰兢兢的說出她的遭遇,可能也有半個小時罷!當耶穌處理好了那個女人的事情,一切都解決了以後,可以動身起行了。那知「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了。」(v49)睚魯所害怕的事情終於出現了。

耶穌堅持要找出那個摸祂的人,結果竟然是趕不及去救自己的女兒,如果你是睚魯,你心裏會怎樣想?你會不會埋怨:耶穌,你為甚麼如此執著?為甚麼你不肯稍遲才回來處理這個女人的事情?耶穌,我不是已經告訴你我女兒病得要死了,為甚麼你不救她?我滿有信心來找你、等候你,你為甚麼不理會我的需要?

睚魯對耶穌本來是滿有信心的,馬可告訴我們,睚魯「來見耶穌,俯伏在他腳前,再三的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癒,得以活了」(可5:22~23)。睚魯相信耶穌只要按手在他女兒身上,她就必定會痊癒。然而,當那些人來報訊,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了」,彷彿就告訴睚魯:人死了,耶穌就是去到也沒有用了。報訊的人似乎判定了,死亡已經來到,沒有辦法了,耶穌也無能為力了。

vv51~53說:「耶穌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約翰、雅各,和女兒的父母,不許別人同他進去。眾人都為這女兒哀哭捶胸。耶穌說: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他們曉得女兒已經死了,就嗤笑耶穌。」

在睚魯家裏已經有一批哀哭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喪家通常會僱請一些專人來哭喪。這些專人以他們的經驗,一眼就看出這個小女孩已經死了。聖經說:「他們曉得女兒已經死了」,他們憑著專業知識肯定這一點,彷彿再一次宣告:即使耶穌來到也於事無補,事情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

你會否也遇過這種處境,客觀環境已經成為定局,沒有辦法改變。在我們的經歷裏面,這些定局可能不像死亡那樣嚴重。我們所遇到的定局也許只是失業而已,政府說香港正在轉型為知識型經濟,學歷不夠的是不容易找到工作的;社會調查說,中年人失業之後就很難再進入就業市場,我們面對的定局也許只是長期失業而已。我們面對的定局也許只是公司越來越忙碌,每一天都要加班,不能夠返團契;我們面對的定局也許只是找到了作,但卻要常常上大陸,來不了崇拜。我們面對的定局也許只是家庭狀況出現問題,父母子女之間充滿張力,夫妻之間感情出現裂痕。我們遇上的可能沒有死亡那樣嚴重,可是同樣是成了定局,沒有轉圜的餘地,沒有辦法。

是不是沒有辦法呢?主耶穌沒有給機會讓睚魯懷疑。當報訊的人來說「你的女兒已經死了,不用勞動夫子了」耶穌馬上接著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不要再怕下去,只需要相信,你的女兒就會好了』。死亡彷彿是一個定局,耶穌卻有另一個看法。睚魯只需要將信心堅持下去。睚魯曾經相信耶穌可以醫好他的女兒,雖然帶著害怕,主耶穌這一刻提醒他不要再害怕下去,只需要將信心堅持,他的女兒就會好了。在人看來,客觀環境是沒有希望的,專業人士也告訴你沒有辦法了,一切都似乎已經成了定局。但是耶穌卻有另一個辦法。

v54~56說「耶穌拉著她的手,呼叫說:女兒,起來吧!她的靈魂便回來,她就立刻起來了。耶穌吩咐給她東西吃。她的父母驚奇得很」。對於耶穌來說,沒有任何定局是祂無能為力的。當人以為死亡已經臨到,沒有轉圜餘地的時候,祂卻叫死亡失去效力。睚魯和他的妻子看見耶穌將自己的女兒從死亡中呼喚回來,他們的反應是「驚奇得很」;他們沒有想過耶穌可以這樣做,耶穌的行動超出他們的預計。

當然我們都知道主耶穌是生命的主,我們都相信祂能夠叫死人復活。然而,當面對我們生活的現實、面對一些似乎已成定局的處境,我們是否都相信神能夠有外的辦法?我們是否能夠堅持相信,而不再害怕呢?

結語:怕與信共存
當我們看睚魯和那個患血漏病的女人的故事,我們看見他們二人對耶穌有同樣的信心;但他們也各自有害怕。

信心與害怕原來是並存的,不過它們卻是此消彼長。耶穌要睚魯「不要再害怕下去,只需要相信」。害怕是免不了的,不過當信心增長的時候,害怕就會消減;相反地,當害怕增長的時候,我們對神的信心就會減弱。

怎樣使害怕消減?怎樣使信心增加呢?

睚魯與那個患血漏病的女人都同樣相信耶穌能夠醫治,但他們的害怕卻不同。睚魯害怕,因為他看見客觀環境已經成了定局,似乎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他沒有看見耶穌可以有另外的方法。耶穌的辦法是超出我們所想像的,叫我們感到驚奇。

那個患血漏病的女人害怕,因為她只看見自己的景況,她只看見自己精神萎靡、形容枯槁,她只看見自己的缺乏、不足、軟弱和限制,甚至她自覺一無是處、孤單潦倒;她只看見這個連她自己也不喜歡的自己,她卻沒有看見耶穌願意接納完完全全的整個她,包括她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包括她的外表和內心。

怎樣可以使害怕消減、使信心增長?就是將我們的目光從外在的環境轉向神,從那些在人看來是定局的處境轉向賜給我們出人意外平安的這一位耶穌身上。

怎樣可以使害怕消減、使信心增長?就是不要再注目在我們自己的軟弱、失敗、自卑、自憐之中,轉而定睛在這一位願意赦免我們一切過犯、接納我們一切軟弱,又願意成為我們所倚靠的主身上。

當我們定睛去看神的愛,我們就會看見神的應許:「五個麻雀不是賣二分銀子麼?但在神面前,一個也不忘記;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路12:6~7)

麻雀的價錢是那麼便宜,但神不會忘記牠們任何一個。當我們落在睚魯的境處境裏面,當一切都成了定局,當等待的結果似乎是失望、落空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懼怕,我們比許多麻雀還要貴重,神不會忘記我們任何一個。

當我們落在那個患血漏病的女人的處境,當我們想要從人群之中、從神面前隱藏,當我們連自己也不願意接納自己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懼怕,我們的每一根頭髮都被數過,神了解我們比我們自己更清楚,神願意按照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讓我們不要再害怕下去,只需要堅持相信。

Monday, May 29, 2006

生命的建造

經文:腓立比書1:9~11

引言:量度成長、量度生命

早上瞥見人家的報紙說王菲生了一個女兒。每當有小朋友出生,我們總會問「有多重?」5磅、6磅8安……。或者當我們看見一個小朋友,我們會從他們的外表衡量他是否有成長,我們會為他們量度身高、體重。

今日跟大家思想的題目是「生命的建造」。但在我們思想建造生命之前,我們要先知道怎樣量度。身高、體重都有一個可見的量度方式,但屬靈的生命是否得到建造,又應該怎樣量度呢?

讓我們先看腓立比書1:9:「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證上,多而又多」。

一、量度愛心
在思想如何量度生命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怎樣量度愛心。為甚麼要先懂得量度愛心呢?因為愛是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

保羅為腓立比教會代禱的內容是他們的愛心多而又多。不是說他們的愛心不夠,他們本來已經有的,現在盼望他們可以再多一些。

(1) 愛是基督徒群體不可或缺的
哥林多前書13:1~4說,基督徒的生命裏面若缺乏了愛,那麼無論他的恩賜有多強,都只像鳴的鑼、響的鈸一般,空有聲音使人厭煩;也無論他如何捨得賙濟窮人,甚至將自己的生命捨棄,若沒有愛,也是沒有意義的。愛是基督徒生命裏面不可或缺的。

在啟示錄2:4,主耶穌責備以弗所教會說:「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意思是這家教會將會消失、不再存在。可知一家教會,當中的信徒若失去了愛心,這家教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2) 愛怎樣可以更多,而且多而又多
但怎樣才可以保得住愛心,不致離棄了呢?怎樣才可以使愛心多而又多呢?愛要怎樣量度呢?讓我們看路加福音7:36~50,聽聽耶穌怎樣說。

路加福音7:36~50記載,主耶穌有一次到一個叫做西門的人家裏去吃飯,一個有罪的女人來向耶穌表達她的敬愛;但其他人卻嫌棄這個女人是罪人,認為耶穌不應該接納她。於是在vv41~43耶穌說了一個比喻:「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最後在v.47耶穌說:「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怎樣會有多些愛心?不是在於我們做一些甚麼,而是在於我們得到神的赦免有多少。「赦免越多愛就越多;赦免越少,愛也越少」,意思是,如果你領受神的赦免越多,你的愛就會越多。我們怎樣領受神的赦免多些?神赦免你多些,抑或赦免我多些?不是這樣量度的。神對你的赦免多少,不是與其他人比較,而是與我們自己的罪比較。我們量度愛的方法就是你看見自己的罪是多的,你就會看見神的赦免是多,你的愛就多。

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叫他們的愛心多而又多。從這一方面來說,保羅就是盼望他們能夠看見自己蒙神赦免是何等的多,以致他們看見神的恩典是何等的大,也叫他們的愛能夠多而又多。

二、量度生命的建造
愛作為基督徒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知道了怎樣量度愛了,又知道心可以怎樣多而又多了。但我們怎樣量度生命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生命被建造起來呢?

我們繼續看腓立比書1:10~11:「使你們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這兩節經給我們幾方面的量度標準。

(1) 能夠分別是非
「分別是非」是知道對錯。假如我們以小朋友成長為例子,我們就明白。小朋友從甚麼也不知道,到可以分辨甚麼是對、甚麼是錯,我們就看見他成長了。同樣的道理,我們從初信主,到能夠在信仰上面分辨是非對錯,就表示我們的生命得到建造。

怎樣是在信仰上面分辨是非對錯?事實上我們可能是成長了以後才相信耶穌的,我們已經按照我們從家庭、學校、社會工作、與人相處等累積得來的經驗,建立了一套是非對錯的觀念。譬如父母可能從小就教導「今天的事今天做」,或者從你的經驗你體會到「各家自掃門前雪」等觀念。

然而這些觀念又是否合乎我們的信仰、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呢?建造生命的第一個指標就是,我們能夠在信仰裏面分辨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人人都用手機上網取答案,我也這樣嗎?全公司都杯葛那位同事,我會跟他做朋友嗎?」這些,大概你心裏已經有答案。不過要是遇上一些不是如此明確的事情,怎樣分辨呢?有一類性格的人,無論他的朋友做的是否對,他總是先維護了朋友。我就認識這樣的一個人。一次一班朋友見面,她與其中另一個朋友在言語上有一點衝突,當我嘗試為那朋友解釋時,她認為我作為她的朋友,應該先維護她、認同她。在這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裏面,若我們能夠分辨是非對錯,就看出生命是被建造了。

(2) 選擇那最好的
「分別是非」有另一個意思,留意聖經中的細字,就是「喜愛那美好的事」;有一些譯本譯作「選擇那最好的」。建造生命的另一個指標是:能夠選擇最好的。

甚麼是最好的呢?當我們這樣問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最好」的標準是甚麼。假如你問一個小朋友,「最好是甚麼?」他可能會告訴你:最好是可以上網打機打天光,最好是不用上學、不用考試……;假如你問一個大朋友,他可能會說「最好不用做」,最好是不用返工但有收入,或者有份不太忙碌的工作但入息豐厚。當我們選擇最好的時候,我們都傾向以自己做出發點;就算我們為子女籌算,我們仍然是以自己的經驗做準則,我認為怎樣是最好。

我認識一位姊妹,平常禮拜日見她出現在教會已經是下午的時候。有一次問她怎樣不回來崇拜,到下午才見她回來。她的答案是:禮拜日早上太累了,要多睡一些,下午回來是為了參加小組與弟兄姊妹見面。從她的選擇,我們可以看見她認為弟兄姊妹比上帝重要,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她自己。她做選擇的標準也是她自己。

除了回來崇拜,生活裏其實還有很多方面要我們作選擇的。我認識一位做建築的弟兄,他失業了一段時間,不是沒有工作,但都要他去澳門建賭場,或者相關的酒店商場等等。他知道神不贊同賭博,於是他堅持不做這些工作,一直等另外的機會。其實從我們的選擇標準就看見我們的生命建造得怎樣。我們是否仍然以自己來做選擇的標準呢?

(3) 作誠實無過的人
建造生命除了要能分別是非、懂得選擇最好的,v10繼續說:「作誠實無過的人」。

誠實,不單指不說謊、不欺騙別人,在這裏「誠實」是指真誠、純潔,是指我們的心思意念方面。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思,我們很多時會發現自己其實距離純潔很遠。保羅在以弗所書提醒我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4:31),在歌羅西書又說:「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謊」(3:8)。

保羅這樣勸屴教會正是讓我們看見,即使我們信了耶穌之後,我們仍然有可能有這些惱恨、惡毒、毀謗等等的心思;我們不需要覺得奇怪,但是需要努力克勝,要除掉、要棄絕這一切。譬如,你明明知道老師偏心某一個同學,你心裏感到不公平,惱恨、忿怒;或者你在公司裏被人陷害,心心不忿,甚至想要報復。建造生命作誠實的人就是能夠克制這些情緒,保持心思意念的純潔。

建造生命不單使我們能夠作誠實的人,而且是「作誠實無過的人」。可是平凡人有誰可以是無過的呢?

原來「無過」這個字有一個意思是指在信心的路上不跌倒。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裏這樣說:「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太13:20~21)建造生命就是保守自己不會這樣子跌倒。當我們回來教會,高高興興地聚會,與弟兄姊妹分享的時候,其實我們對神的道、對主耶穌基督的信仰是否有根有基的呢?當一些不如意的事出現的時候,我們是否仍然持守得住呢?

這一點跟我們剛才說「選擇最好的」也很相近。當有患難、有逼迫臨到,我們選擇繼續相信耶穌、繼續返教會,抑或要放棄呢?譬如,剛才我提到的那位失業的弟兄,當他等了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之後,他要選擇:是不是仍然堅持不建賭場呢?他也要問自己:是不是信得過神要幫助他呢?

這樣的信心、這樣的堅持,就是建造生命的目標。

(4) 結滿仁義的果子
要量度我們建造生命的成果,除了看我們是否能夠分別是非、選擇那最好的,又是否能夠作誠實無過的人、在信心的路上不跌倒之外,我們還要能夠結滿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仁義的果子,意思是在我們的生活裏面行義。不過,這種在生活裏行義的特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箴言21:2說:「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就正如我們剛才所說,我們都是傾向以自己做標準;這是我們的本性。而按照這樣的本性,我們是不會結出仁義的果子,因為我們只會為自己設想。怎樣才可以呢?

希伯來書12:11說:「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煉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要結出仁義的果子,原來要經過神的管教。就好像我們在成長的過程裏面都被父母管教一樣。我相信你也可能有被神管教的經驗,聖靈會忽然讓你知道神不喜悅你的行為,然後你心裏面後悔、難過,但最終你會為所學的功課感謝神。

我們說要量度建造生命的成果,就是看看我們是否能夠分別是非、是否能夠選擇最好的、是否能夠作誠實純潔的人、是否能夠在信仰的路上不跌倒、是否能夠結出仁義的果子。

然而,要建造這樣的生命,我們要付上怎樣的工夫呢?而這一切與多而又多的愛心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三、生命的建造
你可能也留意到,保羅說的多而又多的愛心,其實是有條件的。我們再看腓立比書1:9:「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只有多而又多的愛心是不足夠的。這一份愛心必須建立在知識和各樣見證之上,才會產生這樣的果效。

(1) 認識神、認識自己
「知識」主要是指信仰上的知識,包括對罪、對神的心意、對真理的知識。而且這種知識還包括在生活上的應用和心志上的順從。

我們怎樣可以認識神更多,以致我們的愛心在知識上多而又多呢?這個問題可能是老生常談,要認識神更多,自然離不開多讀聖經、多思想神的話語。然而這雖是老生常談,卻不表示我們都做得到,或者做得好。

就以剛才提過我的那位朋友為例。她覺得我作為她的朋友應該認同她、維護她,而不應該為那個開罪她的人說好話。如果基於愛心,我是應該按照她的這個想法來做但是如果以真理來考慮,我又確實認為是她不對。究竟應該怎樣做呢?

愛心正是需要以聖經的教導來評估和衡量。

我們一開始時已經說,愛心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假如愛心不是建立在認識神的真理之上,這份愛心就不能夠承載我們的生命;遇到要判斷非對錯、或者要選擇最好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作一個合神心意的決定。

建造生命的工夫,不單止要多讀聖經、多思想神的話語、多明白神的心意。我們還要多認識自己。

在羅馬書12:2保羅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在認識神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忘記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意思是我們隨時檢視自己的心思,隨時願意按照聖經的教導來改變。特別是我們的性格和是非對錯的觀念是一直受我們的人生經驗所塑造,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認識,以致我們看得清楚神的心意與我們自己的想法之間有多大的分別。

我們認識神的同時,也必須認識自己,以致我們真的能夠在認識神的知識上建立愛心,並且在生活上應用、在心志上順從。

(2) 洞察世情
除了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保羅也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確保自己不會效法這個世界,我們也必須要認識這個世界。

腓立比書1:9保羅說:「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

「各樣見識」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大家可能也聽過「好心做壞事」這句話,意思是愛心充足,但對世情卻不能夠掌握,於是好事變成壞事。「各樣見識」的意思是分析、洞察,包括對人情世故、社會常識,甚至包括一些天文、科學等等的認知,以致能夠作出合宜的分析和判斷;免得因為不了解,而作出錯誤的反應,或者錯用了愛心。

昨天我收到一封轉寄來的電郵,內容說:伊朗政府最近通過了一條法案,要求國內的非伊斯蘭教徒要在衣服上以不同的顏色作識別,猶太人黃色、基督徒紅色、其他教藍色。這個電郵呼籲基督徒做幾件事:第一,為這件事祈禱;第二,向本國的政府發信要求以外交途徑干預;第三,將這消息繼續發放出去。

你可有收到這封電郵呢?如果你收到,你會怎樣回應?

我收到這封電郵之後,首先到BBC的網站去看一看有否報導這一宗「新聞」,沒有。然後我循著電郵提供的路徑去到資料來源的網站看看。然後發現那個網站張貼了另一則公告,說他們想跟進之前的消息時發現各個資料來源有不同的說法,現時未能確定事情是否屬實。

也許你也遇過類似的事情。某人轉來一個緊急消息,某地某人需要某一個血型的骨髓,請你聯絡某人的電話,請你將這個消息迅速傳遞開去。結果是某人要不斷接聽回應的電話,卻其實事情可能只是惡作劇。

假如我們能夠對世情多一點留意,我們聽到這些消息就不會那麼容易動心,也不會那麼容易被人利用。剛才說的那個電郵,消息來源是一個美國基督教機構的網站,假如美國人都照它呼籲那樣做,美國政府的郵箱肯定被癱瘓。

要對世情有多一點的了解,我們不能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甚至說我們不能夠只活在基督教的世界,除了多讀聖經、多思想神的話語,我們還要多讀書、多留意報章雜誌等刊物,無論是基督教的,或是其他宗教常識的。讀的時候,以求證的心態來分析和判斷,從中增進各樣見證,好叫我們的愛心多而又多的時候,並不是昧於世情,也不致被人煽動和利用。

結語:愛心仍然是最重要的
耶穌說:「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太24:12)。我們多讀經、多思想神的話語、多讀書、多求證,都是建立知識和各樣見識的方法。但我們不可忘記,這樣建立知識和各樣見識,目的是叫我們的愛心多而又多的同時,也能夠分別是非、選擇那最好的,又使我們能誠實無過的人、在信心路上不會跌倒,又能夠結出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

Monday, April 24, 2006

復活節快樂

經文:約翰福音20:19-31

引言
近年的復活節總聽到有人祝賀說「復活節快樂!」尤其當商業社會想要藉這個節日來賺錢時,就特別的要提醒人們節日到了。就好像聖誕節那麼。有時在巴士看見一些藝人祝「復活節快樂!」我不禁懷疑,究竟他是否知道復活節為甚麼快樂呢?

今天我要分享的經是約翰福音20:19-31,盼望從中與你一起思想怎樣才可以復活節快樂。

一、得生命
不久之前,在電視上看見一段短片,一位藝人很有力、很堅毅地說:「人是求生、不是求死的。」可惜這位藝人介紹的宗教卻是一個不能夠給人生命的宗教。但他說的這句話卻很真實:「人是求生、不是求死的。」

聖經在約翰福音20:30-31就介紹了一個求生的方法:「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我們因耶穌的名字就可以得生命,因為除了耶穌以外,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不過我要問,我們因耶穌的名字得生命,那究竟是怎樣的生命呢?假如你已經信耶穌大概每一年都會慶祝復活節,但是復活節究竟叫我們得著怎樣的生命呢?

約翰說:「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在約翰福音所記載耶穌的神蹟之中,相信最偉大的、最重要的神蹟莫過於耶穌從死裏復活。從這件神蹟,我們可以得著怎樣的生命呢?我們先來看約翰福音20:19-20。

二、不再害怕
約翰福音20:19-20:「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了主,就喜樂了。」

門徒在一個地方聚集,聖經說「門都關了」,意思是他們把門鎖上了,因為怕猶太人。他們當然是怕了。猶太人把他們的夫子、他們的頭領捉拿了去、而且殺了。他們害怕自己遭遇同一命運,他們害怕也是正常的。

這些門徒因怕猶太人所以將門都關上了。他們怕猶太人來捉拿他們、要殺他們,他們怕猶太人好像對待耶穌那樣對待他們:鞭打、羞辱,還有十字架。對於他們的怕,v19告訴我們,耶穌的回應是「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對應他們心裏面的害怕,耶穌賜給他們平安。

其實這些門徒不單止怕猶太人。v20接著說:「(耶穌)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為甚麼耶穌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我們從路加福音記載同一件事的經文就知道,「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耶穌說:你們為甚麼愁煩?為甚麼心裏起疑念呢?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路24:36-39)

原來門徒不單止怕猶太人,他們連耶穌也害怕。雖然已經有一些婦女把耶穌復活的消息告訴了門徒,但他們還是未能明白。當他們看見復活的耶穌突然間出現的時候,他們就「驚慌害怕」。耶穌卻沒有責備他們不明白復活的事,反而讓他們看祂的釘痕和祂的肋旁,好叫他們不再害怕。

門徒怕死,怕承受耶穌那些痛苦的遭遇;門徒也怕鬼,怕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害怕的。不知道你害怕甚麼呢?怕死、怕鬼、怕黑、怕失敗、怕孤單、怕失去、怕不能夠掌握、怕不知道。對於我們的害怕,耶穌沒有責備,相反的,祂說:「願你們平安」。因著耶穌的名我們得的生命的不再害怕。無論我們怕甚麼,在我們愁煩害怕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聽到耶穌說:「願你們平安!」

三、有平安
在這段經文裏面,耶穌總共說了三次「願你們平安!」耶穌口中的平安是怎樣的平安呢?

讓我們看約翰福音14: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耶穌說,祂留下的平安不像世人的平安。

世人的平安是怎樣的呢?過年的時候,有一些會貼上「出入平安」的徽春。世人的平安是順順利利、無災無難、身體健康、心想事作。耶穌說祂所賜的不是這些。這些只是我們以為寶貴的、我們以為重要的。但耶穌知道我們真正的需要祂說祂所賜的平安能夠叫我們心裏面不憂愁、不膽怯。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的時候,他們正是愁煩、正是膽怯;他們害怕,不知道猶太人要怎樣對付他們,他們驚慌,不知道出現在眼前的耶穌究竟是人、是鬼。

但耶穌所賜的平安,卻能夠叫人不用憂愁、不用膽怯。在約翰福音14:16-18耶穌這樣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這裏來。」在人看來,耶穌似乎已經死了、升天了,不再在這個世界存在;信耶穌的人似乎是沒有倚靠,沒有把握。但事實不是這樣。主耶穌應許祂不會撇下我們成為孤兒,祂透過聖靈繼續與我們同在,而且永遠與我們同在。無論你心裏面為甚麼事憂愁、無論對甚麼感到膽怯,耶穌應許與你同在。

世人想要的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但我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有時候有一些遭遇是沒有人可以解釋得清楚的:無端被解僱、無端被人出賣、無端得了重病、無端遇上意外……都不是我們能夠明白的,也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神沒有應許讓我們知道所有的事情,但祂應許聖靈常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裏面,陪伴我們一同經歷。祂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叫我們不用憂愁、不用膽怯。

耶穌說「願你們平安」除了應許我們在各種際遇裏面都有神同在之外。祂所賜的「平安」也是我們能夠與神和好、與其他人和睦,又對自己和悅。靠著祂所賜的平安,我們能夠恢復與神、與人、與自己和好的關係。

不但如此,耶穌復活也賜給我們與其他人有睦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爭競是由於罪而來的。當我們以自己為中心與們與別人的關係就自然會出現問題。創世記記載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就是出現這種情況。 吃了禁果之後,他們的關係馬上就出現變化。為了逃避神的責罰於是他們推御責任;亞當歸咎夏娃將禁果給他吃,夏娃歸咎撒但引誘她。然而主耶穌為我們死和復活就為我們償還了罪債,從此我們不再需要為了逃避神的責罰而找別人頂罪。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就可以與別人建立和睦的關係。

不但如此,主穌復活也使我們對自己和悅。亞當和夏娃吃過禁果之後,他們知道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赤身露體」的。因為罪的影響,我們再不能夠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我們變得不能夠接納自己,覺得自己不夠ok。於是我們用許多方法來讓自得覺得ok。

你從現在的廣告就看見今日的會怎樣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任總裁、小超人、九鐵CEO一齊說,你要不斷進修英文才ok;樓盤廣告告訴你,要有無敵海景、要購物方便、要有豪華會所、要有高格調有品味才ok;當然還有那些纖體廣告告訴你,要有22吋纖腰才ok;最近留意到一些廣告告訴你,要有濃密的頭髮才ok。

除了社會的影響,其實我們自己心裏面也有一套想法:有人覺得要令到所有人都鍾意自己才ok,有人以為要擁有許多才ok,有人以為要有控制權才ok,也有一些人以為要自由自在、不受約束才ok。

所有這一切的想法,其實只是反映了我們不能夠接納自己,我們看見自己不完美,我們對自己沒有安全感,於是用許多方法令到自我感覺良好。但剛才所說的一切都不能夠真正使我們接納自己。唯有當我們在復活的主裏面看見我們已經不再被神定罪,我們才會看見自己是值得接納、值得愛的。

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耶穌的平安能夠叫我們不用憂愁、不用膽怯,因為祂應許聖靈要永遠與我們同在;耶穌的平安也叫我們與神、與別人、與自己和好。因著耶穌的名,我們得著的生命是有平安。

四、奉差遣
在樓房上,耶穌除了向門徒顯現、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之外,復活的主還有甚麼指示呢?約翰福音20:21-23:「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這些門徒聚集在一起,因為怕猶太人,他們甚至將門鎖上,然而,主卻說:「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正是門徒的害怕,門徒怕猶太人會對付他們好像對付他們的夫子那樣,現在他們的夫子卻主動差遣他們出,好像祂自己被天父差遣的一樣。門徒的驚慌過去了沒有呢?他們有沒有接受差遣呢?

讓我們看後面使徒行傳4:5-8:「第二天,官府、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會,又有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約、亞歷山大,並大祭司的親族都在那裏,叫使徒站在當中,就問他們說;你們用甚麼能力,奉誰的名作這事呢?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事情是彼得和約翰在聖殿醫好了一個生來是瘸腿的人,猶太人的領袖和官長就捉拿他們,監禁了一個晚上,然後這裏經說,當這些猶太官府、長老和文士,還有祭司長等等向他們問話的時候,彼得被聖靈充滿回答他們,而且v12記載彼得這樣宣告:「除他以外,必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彼得和其他門徒真的不再害怕猶太人,而且勇敢地向他們宣告,耶穌才是唯一的拯救。見過了復活的耶穌之後,門徒得著新的生命,他們不再害怕、他們有平安,而且他們領受了耶穌的差遣,甚至主耶穌說,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祂作見證(徒1:8)。

耶穌不但差遣他們,祂也按照祂的應許賜下聖靈。約翰福音20: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彼得就是在聖靈的充滿之下,勇敢作出信仰的宣告;新約聖經其他的地方也記載門徒在聖靈帶領之下,放膽傳講神的道,以各種的恩賜建立教會。

今日按照主耶穌的應許,聖靈同樣在我們裏面,常與我們同在,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能夠放膽與人分享福音、並且在教會裏面彼此造就。因為耶穌的名,我們得著生命,不再害怕、有平安,而我們也都要被神差遣。

五、信
我們怎樣可以因著耶穌的名得著這樣的生命呢?
約翰福音20:24-25:「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底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那些門徒就告訴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多馬的故事對一些弟兄姊妹來說可能並不陌生。復活的主顯現的時候,多馬不知道往哪裏去了。其他門徒與他分享見證,說主已經復活了,他卻不願意相信。「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傷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也許這也是我們的過往,甚至是我們的現況。我們沒有見過復活的耶穌,怎能相信呢?也許多馬的懷疑是合理的。無論從科學的角度、從常識角度、從歷史的角度,這樣的事都是沒有可能發生的。叫人怎能相信呢?也許你也與多馬一樣,「我必定要見到……,才會相信」。

多馬的說話,得到耶穌親自的回答。在v26-27記載:「過了八日,門徒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耶穌並沒有責備多馬的懷疑,相反的祂滿足他的想法,讓他親手來摸祂的釘痕、探入祂的肋旁。耶穌叫他「不要疑惑,總要信」,意思是「不要不信,要信」。神同樣向我們每一個人發出這個邀請「不要不信,要信」。今日,復活的主讓我們有機會認識祂、接觸祂,不要不信,要信。

雖然耶穌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假如你能夠以單純的信心,不需要親眼看見耶穌就信,主耶穌說,你是有福的。然而,我們可能都是小信的,主耶穌也體恤我們的軟弱,在我們的信心未預備好的時候,神讓我們看見一些神蹟奇事,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在信主的年日裏面,我們總會或大或小經歷過「神蹟奇事」,假如你張開眼睛,你總會看見神在你生命中的工作,讓你經歷祂。

但是讓我們留意,無論我們是見過才肯信,抑或是沒有看見就信,聖經說最重要的是「信」。事實是神很願意讓我們看見。在約翰福音20:31,這樣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在聖經裏面我們可以看見耶穌,祂的言行、祂的教導、祂的生命,就擺在我們面前,只要你用心查考,就能夠看見。最重要的是「不要疑惑,總要信」。

結語:「不要不信,要信」
「復活節快樂」,說說就容易,但不是每一個人復活節都可以快樂的。假如不能夠因耶穌的名得著新的生命、不能夠不再害怕、不能夠有平安、不能夠蒙神差遣,復活節是不會快樂的。

然而,主耶穌已經賜下聖靈永遠與我們同在,祂賜給我們平安,我們可以不用憂愁、不用膽怯。我們應該可以有快樂的復活節,秘訣就是「不要不信,要信」。

Sunday, April 02, 2006

你要甚麼?

經文:約翰福音2:13-25

引言:你要甚麼?
「你要甚麼?」這句說話在不同的場合,由不同的人問出口也各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在茶餐廳,一個侍應來問「你要甚麼?」當然他是問你打算吃甚麼;你會答「A餐,熱奶茶」。假如你在街市,檔口老闆問「你要甚麼?」當然他是問你想買甚麼;你會答「一斤白菜」「兩條紅衫魚」。

但是假如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或者你的丈夫、你的太太問「你要甚麼?」你會怎樣回答呢?又假如,耶穌今天出現在你面前,問「你要甚麼?」你又會怎樣回答呢?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經文是約翰福音2:13-25,透過主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裏與猶太人的對答,讓我們問一問自己:「你要甚麼?」

一、為你的殿心裏焦急(2:13-17)
我們先看vv13-17,經文這樣說:「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

逾越節是猶太人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按照律法的規定,猶太人在逾越節都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做禮拜。所以,我們也可以估計這時候的聖殿必然是人山人海,因此這個也是做生意的好機會。

有甚麼生意可以做呢?v14告訴我們「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當時的聖殿仍然有獻失羊鴿子作祭物的做法。當然,若要嚴格按照律法的吩咐來做,必須從自己的牛羊裏面選出來獻上。不過,假如要走一段路途才來得到耶路撒冷,人們大概不會山長水遠地帶著自己的牛羊來。而事實上,有不少人是從外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在使徒行傳2:9-11就提到有些人從亞細亞、羅馬、阿拉伯,甚至從老遠的米所波大米來到。就好像一些移民外國的中國人回鄉過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實在很難從自己的牲畜之中選出祭牲然後帶到耶路撒冷來。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這時候大概已經發展了一種權宜的做法,就是現買。於是我們看見在聖殿裏面有賣牛、羊、鴿子的。

除了買賣牛、羊、鴿子之外,還有另一種生意。v14下半節接著說:「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為甚麼兌換銀錢也是一盆生意呢?原來當時每一個猶太的成年男子都要繳交殿稅。負責管理聖殿的人為了避免各地的人交來不同的錢幣,難以計算,於是規定所有人都要用一種特定的錢幣來交殿稅。於是,兌換銀錢也就成了一門生意了。

這件事在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不過約翰福音的描述與馬太、馬可、路加的有一些不同。在那三卷福音書面,耶穌斥責這些做買賣的人「將聖殿變成賊窩」,可能是指責他們不但在聖殿做生意,而且以欺詐的手法來交易。但約翰記載的焦點卻不一樣。當耶穌叫那些人不要將聖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之後,v17約翰記載「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翰要突出的是耶穌看見人們這樣做,為聖殿感到焦急著緊。然而,耶穌的著緊是為了聖殿麼?抑或是為了神?為了這些人呢?

我們仔細看這段經文就可以發現,耶穌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吩咐將鴿子拿走;但是對於那些做買賣的人,耶穌並沒有將他們驅逐離開聖殿。相反的,耶穌呼籲他們悔,不要再將聖殿當作買賣的地方;因為聖殿是讓人敬拜神的地方。

耶穌感到著緊,因為那些人對神不著緊。

今日,我們當然不會來教會做生意。不過我們來做甚麼呢?那些猶太人去聖殿作買賣。我們會不會也是有另一些目的呢?來結識朋友?來找人關心、找人幫助?來聽道理?

來到敬拜的地方,你要甚麼?

二、猶太人要神蹟(2:18)
耶穌用行動來呼籲人回轉。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接受。v18:「因此猶太人問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他們的意思是問耶穌憑甚麼權柄禁止他們在聖殿做買賣,他們的意思是要耶穌行個神蹟來證明祂是神差派來的、是值得他們相信的。不過,是否有神蹟給他們看,他們就會相信呢?

在後面約翰福音的第6章,我們就會看見。

約翰福音第6章記載了五餅二魚的神蹟,就是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但當耶穌行完了這個神蹟之後,當時的人有甚麼反應呢?我們一起看約翰福音6:14-15:「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有神蹟給他們看,但人們不是那上承認祂是神、不是立刻相信祂,而是想強逼祂做王。猶太人當時在羅馬的統治之下,無時無刻不是想著要復國。當他們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時,他們認定耶穌就是適合的人選。他們要耶穌幫助他們擺脫亡國的身分和命運。

然後當耶穌避開這些人之後,他們鍥而不捨地找到祂,6:24-26這樣記載:「眾人見耶穌和問徒不在那裏,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既在海裏找著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那些人看見耶穌行了這個神蹟,不但要耶穌帶領他們復國,他們也要吃餅得飽。

猶太人問『你行甚麼神蹟,好讓我們相信你?』原來他們只是想耶穌救他們脫離眼前的困境、只是想耶穌滿足他們無止境的需要。

你來到耶穌面,是否也是這樣?是否也是將一簍一簍的問題倒在耶穌腳前要祂為你解決?是否也有一大堆需要想耶穌滿足你的渴求?

我有一個三歲的姪子,他很喜歡玩車。每次當有一輛車爛了,通常都是被他扔爛的,他就會拿來給失修理,因為試過有幾次我幫他用萬能膠修好,所以每一次有爛車他就拿來給我。不過沒有爛車的時候,他基本上是對我愛理不理的,高興就跟我玩、不高興不理會我;我就是回到家裏,他也不會喚我一聲。

不知道你會否也是這樣,有困難要解決就加緊禱告,沒事的時候就跟耶穌保持一個距離。又或者好像那些人去黃大仙拜神許願,一年一次去許願作福,但平時就敬而遠之,互不相干。

你來信耶穌,你要甚麼?

三、只有一個神蹟(2:19-22)
猶太人問耶穌「還顯甚麼神蹟」給他們看。耶穌就答應給他們一個神蹟。在約翰福音2:19-22這樣說:「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麼?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所以到他從死裏復活之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殿和耶穌所說的。」

留意這段經文,耶穌的回答其實是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只不過耶穌所說的神蹟並不是這些猶太人心目中所想的。耶穌說,他們拆毀這殿,三日之後祂要再建立起來。約翰解釋給我們聽,耶穌所說的殿,是指到祂自己的身體;意思是,猶太人殺害祂的身體,但三日之後祂要復活過來。

耶穌被殺害三日之後復活,這神蹟並不是單單說耶穌復活那麼簡單。耶穌以自己的身體作為聖殿。當祂呼籲猶太人不要將聖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祂呼籲他們要對神認真。祂為了聖殿心裏焦急,是因為祂看見人們沒有珍惜聖殿作為敬拜神、與神相遇、與神復和的地方。聖殿本應是「神與人同在」的標誌,但他們沒有珍惜那一位與人同在的神。

當耶穌被殺三日之後復活,祂就成了聖殿。透過祂,人能夠與神相遇;透過祂,人能夠與神復和;透過祂,神與人同在。耶穌答應猶太人給他們的神蹟是「神要與人同在」。所以信耶穌不是上天堂那麼簡單,信耶穌是得到神與我們同在。這樣,我們落在怎樣的處境就沒有關係了,我們有甚麼缺乏也都沒有相干了,因為神與我們同在。

耶穌死後三日復活這個神蹟不是我們自己懂得向神求的。按照我們的本性,我們只會顧念自己的需要,但神卻知道我們真正的需要:我們需要神自己!

結語:你要甚麼?
耶穌答應給猶太人的神蹟是:祂將自己給了他們。但當時的猶太人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需要,不願意接受。你是否也一樣呢?

你可能信了耶穌幾個月、幾年,或者許多年,你一直想要的是甚麼呢?你是否仍然只是想要神蹟:想耶穌幫你解決所有的難題、想耶穌給你生活無憂?卻沒有看見只有耶穌自己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

究竟在我們生命中最中心的是甚麼?是誰呢?

仍然只是我自己,抑或是神呢?主耶穌已經為我們成就了這個神蹟,祂死後三日復活,神與我們同在了,我們是否仍然只是渴望一些外在的滿足、生活順利、衣食無憂,卻沒有珍惜神已經將祂自己給了我們呢?

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或者你的丈夫、你的太太問「你要甚麼?」如果你是深愛對方,你心底最想回答的應該是「想要你」的。

你來到神面對,你要甚麼?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06

闔家團圓

經文﹕詩篇127:1-5

引言﹕元宵
可有聽過這幾句詞﹕『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光闌珊處』?
這幾句是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全首詞是這樣的﹕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 星如雨
 寶馬彫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壼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 雪柳 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描寫的是元宵佳節的熱鬧,以及佳人才子的相遇。自古以來,中國許多民間傳奇的愛情故事都在元宵發生,久而久之,人們甚至把元宵稱為「中國情人節」。但你可知道元宵可不是讓人們四出結識男女的日子。元宵佳節除了賞花燈、猜燈謎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與家人一起吃湯圓,祝願闔家團圓。

今天恰巧正是元宵佳節,我就與你分享一個故事,當然不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家庭的故事。

一、糾紛的家庭(創世記24-28章)
這個家庭的爸爸名叫 Isaac﹐媽媽叫做 Rebecca;他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的花名叫做「毛仔」,小兒子名叫積及。你認識這個家庭嗎?說的正是以撒的家庭。你也許很熟悉這個家庭。我形容他們是一個糾紛的家庭,因為這個家庭裏面的關係充滿張力。請翻開創世記24章,我們先看以撒和利百加的夫妻關係。

A. 夫妻關係
(1) 恩愛專一持久
以撒和利百加的關係其實是挺不錯的。當利百加從老遠的米所波大米她的娘家來到迦南下嫁以撒時,創世記24:67記載「以撒便領利百加進了他母親撒拉的帳棚,娶了她為妻,並且愛她。」這一段婚姻若在今天的標準來看,一點也不浪漫,雙方素未謀面,只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紀對是盲婚啞嫁。然而,聖經說以撒愛利百加。

而且以撒對利百加的愛是專一的。創世記25:21記載,當利百加一直未有生育的時候,以撒沒有像當時一般人那樣,另娶妻妾為他生子。相反地,以撒為利百加向神祈求,神垂聽了他的祈禱,利百加就懷孕,並且生下雙胞胎。利百加這段不育的時間足有二十年;以撒等了二十年也沒有另娶別的女子,可見以撒對利百加的專一。

不但如此,以撒與利百加的愛情也是持久的。創世記26章記載有一次他們遇上了饑荒,以撒帶著家眷逃到基拉耳去。在那裏他因為利百加容貌俊美、恐怕人們因利百加而殺害自己,於是假稱她是自己的妹妹。這種做法當然不是光明磊落的所為。不過這段經文的記載卻讓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感情仍然非常好。創世記26:8這樣說:「他在那裏住了許久。有一天,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從窗戶裏往外觀看,見以撒和他的妻子利百加戲玩。」他們怎樣戲玩,我們不知道。不過 v9 這 麼說:「亞比米勒召了以撒來,對他說:她實在是你的妻子,你怎麼說她是你的妹子」,由此可見,他們「戲玩」得十分親密,以致外人一看已經知道他們是夫妻的關係。當時,以撒和利百加結了婚可能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二十多年的夫妻仍然維持親密、持久的感情也值得我們羡慕。

(2)二人不能同心
雖然他們二人的感情專一、持久,可惜在後來利百加聯同雅各騙取長子祝福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看見他們之間似乎未能夠同心。是甚麼原因導致他們不同心呢?可能是與他們的性格有關。

我們先來認識以撒。聖經裏記載以撒的經文其實不多,可以看見他性格的經文,最明顯的是創世記24:63「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以撒大概知道未來妻子將要來到,他可能特地走到路上去等他們。在緊張地等待的時候,他默想。我們可以估計以撒的性格應該是比較沉默安靜的。

利百加又是怎樣的呢?聖經對利百加記載得較詳細的有兩件事,都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利百加的性格。

第一件事記載在創世記24:17-20,當以撒的父親差派僕人去為以撒揀選妻子的時候,僕人來到利百加的家鄉,遇見利百加,聖經有這樣的記載:「僕人跑上前去迎著她,說:求你將瓶裏的水給我一點喝。女子說:我主請喝!就急忙拿下瓶來,托在手上給他喝。女子給他喝了,就說我再為你的駱駝打水,叫駱駝也喝足。她就急忙把瓶裏的水倒在糟裏,又跑到井旁打水,就為所有的駱駝打上水來。」你看見嗎?經文用了兩個「急忙」來讓我們看見利百加的果斷性格,二話不說就把事情辦妥。

接著在創世記24:55-58,當僕人決定將利百加帶回去迦南給以撒作妻子的時候,「利百加的哥哥和母親說:讓女子同我們再住幾天,至少十天,然後她可以去。僕人說:耶和華既賜給我通達的道路,你們不要耽誤我,請打發我走,回我主人那裏去吧。他們說:我們把女子叫來問問她。就叫了利百加來,問她說:你和這人同去麼?利百加說:我去。」回答得簡潔俐落,可見利百加很有主見、懂得為自己爭取。

另一件事記載在創世記27章。當以撒年紀漸老,他想要在臨死前將長子祝福給大兒子以掃。我們再一次看見利百加展現她的果斷和主見。創世記27:8,利百加對小兒子雅各說:「現在,我兒,你要照我所吩咐你的,聽從我的話」,然後在27:13她又說:「你招的咒詛歸到我身上,你只管聽我的話」,『聽我的話,甚麼也不用怕』。於是兩母子聯手把長子祝福騙到了手。

後來當以掃想要殺雅各執仇的時候,我們又再見到利百加以果斷的態度對雅各說:「現在,我兒,你要聽我的話;起來,逃往哈蘭我哥哥拉班那裏去,同他住些日子,直等你哥哥的怒氣消了。你哥哥向你消了怒氣、忘了你向他所作的事,我便打發人去把你從那裏帶回來。」彷彿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內。

從這兩件事,我們看見利百加有主見、懂得爭取,而且行事果斷。這樣的性格與以撒的沉默安靜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大家不要誤會,性格不同不表示一定出現問題。不過我們確實從長子祝福這件事看見,以撒和利百加的溝通不是很理想。

為甚麼會這樣呢?會否因為以撒過於沉默安靜,沉默到一個地步,不但利百加不尊重他,就連小兒子雅各也不懼怕他呢?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想像利百加的果斷、主見、懂得爭取,也可能是妨礙他們溝通的原因。

無論怎樣,讓我們從這對夫婦的關係學習。他們不能夠同心就使家庭出現嚴重的分歧,甚至破壞家庭的團結。這種破壞在兩方面出現。

B. 家庭關係的破壞
(1)親子關係
第一方面是他們的親子關係。以撒和利百加的不同心出現在他們對兩個兒子的不同態度之上。創世記25:27-28這樣說:「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裏。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卻愛雅各。」

簡單兩節經文已經很清楚:他們二人各寵愛一個兒子。以撒偏心以掃,理由很簡單,因為以掃善於打獵、「打獵叻」,常常讓以撒大飽口福。利百加則特別疼愛雅各,也許因為雅各常常待在家裏,與媽媽的關係較密切。也可能因為利百加心裏一直記著,這兩兄弟出生之前神曾經預言,說這兩兄弟之中,「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創25:23),雅各將來要勝過以掃。優勝的、「叻的」那個,總是較容易得到父母的歡心。

(2)手足關係
父母偏心帶最大的影響莫過於破壞兄弟的感情。以撒和利百加不同心帶來第二方面的破壞就是以掃和雅各兩兄弟之間的手足關係。

創世記25:22-26記載這兩兄弟出生時這樣描寫:「先產的身體發紅,渾身有毛,如同皮衣,他們就給他起名叫以掃。隨後又生了以掃的兄弟,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因此給他起名叫雅各」。兩兄弟在母腹之中已經相爭,他們爭甚麼呢?

雅各抓住以掃的腳跟,很有可能是想爭先出世、成為長子。不過,我們不能夠因此就以為他們成長之後繼續相爭是必然的發展。神雖然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但這並不表示雅各一定要取得長子名份的。他們在成長過程之中從未停止相爭,我相信是與父母的態度有直接的關係。父母偏心才是他們相爭的原因。

在家與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有較親密的關係,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然而得不著另一方的寵愛始終會有缺失的感覺。以掃和雅各在成長過程裏面,大概有不少時間是落在爭取父母親歡心的鬥爭之中。

當然除了爭寵之外,他們也為長子的名份和祝福相爭。其實正確地說,是雅各不斷想要奪取長子的名份和祝福。創世記25:29-34記載,以掃打獵回來,正在感到又累又餓的時候,為了一碗紅豆湯就把長子的名份賣了給雅各。雖然聖經說以掃這樣做是輕看了長子的名份,彷彿說他咎由自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雅各也不是君子所為,他不但乘人之危,而且可能已經處心積慮,等這機會許久了。

然後在創世記27章,雅各從父親手中騙取了長子的祝福,雖然我們看見雅各是受到母親的慫恿、鼓勵、從旁協助,但無可否認,雅各自己絕對有這樣的想法。

這次的事件也直接導致這個家庭從此失去團圓的機會。以掃氣在心頭想要殺雅各報仇,利百加於是安排雅各離開以掃的勢力範圍,去投靠舅父拉班。利百加以為等到以掃消了氣就可以讓雅各回來。那知雅各一別二十年,到雅各回到迦南的時候,利百加已經不在了。本來齊齊整整的一家四口,由於父母不能同心,以致兄弟相爭,家庭不再團圓。

二、家庭是神的賜福(詩127篇)
在這個慶祝團圓的元宵佳節,把這個叫人唏噓歎息的家庭個案與你分享,並要是掃你的興,而是盼望我們能夠從中有所學習。我們怎樣才可以避免重蹈以撒和利百加的覆轍呢?聖經裏有很多經文提到家庭生活,我特地選擇了詩篇127篇與你分享。讓我們從中體會如何能夠保持闔家團圓。

A. 神是家庭的基礎
詩篇127篇一開首就宣告建立家庭的基礎是甚麼。127:1-2這樣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

兩節經文的三個「枉然」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的家庭沒有神的參與,那麼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地建立、保護我們的家庭,也無論我們為家庭付出多少的辛勞,都是枉然的。

現代人建立家庭的基礎當然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可惜現代人的婚姻問題正是出現在這個基礎之上,因為人的愛會由於各種因素而改變。以愛作為家庭的基礎並不是絕對穩固的。我不是說愛不重要;在家庭裏面,愛是不可或缺的。不過家庭裏面要是只有愛而沒有上帝,聖經說是「枉然」的。「枉然」的意思,不是說這家庭不能建立起來,而是說它沒有保障,不一定存留得住。

從以撒和利百加的家庭我們看見,他們的愛情沒有褪色,不過他們沒有讓神參與他們的家庭,他們沒有在神裏面彼此造就,以致落在這樣的境況之中。

假如你已經結婚,盼望你讓神參與你的家庭,以神的教導彼此激勵。即或你的配偶可能未相信耶穌,我也勉勵你不要氣餒,繼續以基督的愛來與你未信的配偶相處,盼望他們有一天會接受救恩、與我們歸屬同一位主。只要我們願意邀請神參與我們的家庭,神必定願意賜福。

要是你還未結婚,我在此勉勵你:當你要與一位異性開始發展感情的時候,不要忘記邀請神介入,讓祂在你們中間與你們一起建立。因此,我不厭其煩地在此一再勸勉你,假如你現在還有選擇的自由,不要選擇與未信主的人開展感情,因為對方不會讓神參與他的生命,神也就不能夠與你們一同建立家庭。

B. 兒女是神的恩賜
神不單止與我們一起建立家庭,詩人告訴我們,神也賜給我們兒女。詩127:3-5:「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

詩人用了一幅圖畫來形容兒女對於家庭的重要。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這幅圖畫的背景是城門口。城門口是最多人出入的地方;在聖經裏面,城門口也是人們聚集審理事情的地方。在這個城門口,有兩批人在說話;一邊是勇士,他帶著充滿的箭袋;另一邊是他的敵人。你猜他們正在說甚麼話?大概他們正在「講數」。兩幫人對峙,勇士有充足的箭,面對敵人時他就不用怕。

詩人說,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兒女越多,祝福越多。讓我們想一想:有兒有女是否真的不用怕呢?可能剛好相反,沒有兒女的樂得逍遙自在,有兒有女反而更多害怕:怕他們學壞、怕他們成績追不上、怕他們將來找不到工作、怕這、怕那,許多的憂慮、許多害怕。

但詩人很肯定地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在神的心意裏面,兒女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美好的、是神的賞賜。只在乎我們是否有信心這樣地領受。

「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兒女越多、祝福越多。怎樣的兒女才是越多越好,可以成為家庭的祝福呢?是否要他們聽教聽話、聰明伶俐、成績優異,不用我們擔心,才是我們家庭的祝福呢?

C. 全家敬拜蒙神賜福
怎樣的兒女才是家庭的祝福呢?答案在詩篇127篇的標題:「所羅門上行之詩」。

詩篇127篇屬於一個系列,稱為「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到耶路撒冷朝聖時在旅途上唱頌的。詩在往耶路撒冷朝聖的路途上體會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是神的賞賜。

為甚麼有這種體會呢?詩人可能在旅途上看見許多家庭是扶老攜幼地全家一同上耶路撒冷,所以觸發他有這樣的讚歎。怎樣的兒女才是家庭的祝福?作父母的實在責無旁貸。箴言22:6提醒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當我們的兒女懂得敬畏神,他們自然就成為我們家庭的祝福。沒有更大的福氣可以比得上一家人一同敬拜、事奉神。

相反,我們從以撒和利百加的家庭看見,他們那兩個兒子都不是敬畏神的人。以掃沒有看重神賜給他的長子名份,也沒有看見神不喜悅迦南人。雅各呢?雅各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衰人」,他性格深沉、狡詐、乘人之危,甚至不擇手段。雖然以掃和雅各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以撒和利百加為人父母卻沒有好好教導他們,是不爭的事實。

讓我們從他們的失敗中學習。我們若不能教導兒女敬畏神,最終是我們自己承受惡果。

結語:
以撒和利百加這個家庭可能是典型的家庭,由於夫妻之間不能同心、親子關係出現不平衡,以致兩個兒子不斷鬥爭,甚至整個家庭也受到破壞。

相反地,我們在詩篇127篇看見,當我們願意邀請神參與建立我們的家庭、當我們負起責任教導兒女敬畏神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領受家庭是神給我們的恩賜。

在這個元宵佳節,我祝願你闔家團圓、主恩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