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1, 2015

聖誕的禮物

經文:路加福音 2: 1-7;哥林多後書 4: 5-10

引言
大家開始收聖誕禮物沒有呢?抑或還在構思買甚麼?我們當然盼望收禮物的對方會覺得你送的禮物很適合、很受用。於是我們會花心思,甚至盡早預備。

在準備今日的講章時,想起最近收到日本仙台泉教會森昇、佩虞的代禱信。信裏面分享了一件關於聖誕禮物的事。我讀給大家聽:

「圓谷太太信主前如一般日本人一樣,不明白聖誕節的意義,只跟隨眾人參加派對,給家人送禮物。多年前因我們的介紹,他的兒子進入一間基督教幼稚園,從中明白聖誕節的意義。那年聖誕節圓谷太太如常的問她兒子喜歡什麼聖誕禮物的時候,兒子有點莫名奇妙的說:聖誕節是慶祝救主耶穌的降生,不是我的生日,為何你要送禮物給我呢?你應該送禮物給耶穌!」

這位日本小朋友的說話很有意思。可能我們跟圓谷太太一樣,也是跟隨社會的文化參加派對、送聖誕禮物。固然送上一份用心預備的聖誕禮物給家人、朋友,以至心愛的人,絕對不是壞事;而且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收禮物。然而我想在這個大家會預備聖誕禮物的時候,我們安靜下來想一想聖誕禮物這一回事。

I. 聖誕禮物–—誰送(路2:1-7)
A. 第一份聖誕禮物
首先,我們看看世界上第一份聖誕禮物是甚麼。

路加福音2:1-7「1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2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上冊的事。3眾人各歸各城,報名上冊。4約瑟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猶太去,到了大衞的城,名叫伯利恆,因他本是大衞一族一家的人,5要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一同報名上冊。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6他們在那裏的時候,馬利亞的產期到了,7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糟裏,因為客店裏沒有地方。」

這是耶穌出生時的景況。當時羅馬政府頒佈,天下人民都要各歸各城去報名上冊;即是所有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去登記戶籍。如果你經歷過,可以回想以前,在六、七十年代每逢過年過節返鄉下的情況,大人小孩,帶着大大小小許多行李手信,逼車逼人。

在耶穌時代,情況是很不一樣。當時的交通完全不發達,去任何地方,除了靠自己一雙腿之外,就只有騎騾仔、牛等牲口,或者坐這些牲畜拉的車。速度不會快,更是不會舒服。所有人回鄉登記戶籍都是使用這些交通工具,可以想像情況是何等混亂!

除了交通,住宿也是一大難題。當時的人出門通常倚靠親朋戚友接待。如果在當地沒有相識的人,都會盡量找人寫信介紹。最後最後沒有辦法才會住進旅館。當時去住旅館也不像今天那麼方便的。我們現在可以上網預訂酒店、民宿之類。當時卻沒有預訂服務,只有去到才知道訂房的情況。於是我們看見,約瑟和馬利亞去到伯利恆的時候就遇上最不想發生的事情:「客店裏沒有地方」。旅館客滿了,而且似乎沒有一處人家可以提供一間客房給他們。

偏偏在這個時候,耶穌要出生了。怎麼辦呢?還好,有一家人願意讓他們棲身在一個牛羊牲畜住的地方,總算不用露宿街頭。而初生的耶穌被包着布,放在馬槽裏面。
我們預備一份聖誕禮物時,可能連包裝也花上不少心思。但是世上第一份聖誕禮物的包裝卻只是一塊布和一個馬槽。這份禮物卻比任何一份禮物都珍貴和重要。祂是耶穌,神的獨生子。是神賜給世人的禮物。

B. 耶穌是君王
而這份禮物亦不只是馬槽裏的一個嬰孩那麼簡單。經文讓我們看見耶穌的身份。

當所有人要回鄉登記戶籍的時候,約瑟帶同馬利亞回到猶太,「到了大衞的城,名叫伯利恆,因他本是大衞一族一家的人」。約瑟是大衛的後裔,所以從人的角度來說,耶穌也是大衛的後裔。大衛是以色列最輝煌的君王。神曾經應許,要使他的後裔永遠坐在君王的寶座上。耶穌降世,就是要成就神這個應許。

以賽亞先知預言:「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9:6)
耶穌是君王,以奇妙的智慧和神的大能,與人同在,賜下平安。「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喜悅歸與人!」

II. 聖誕禮物–—給誰(林後4:5-10)
A. 理性的認知
不過耶穌作為君王,與一般的君王又不一樣。祂出生的時候,沒有華麗的氣派、沒有服侍的隨從,甚至沒有接待的人家。祂只是被布包着,被放在馬槽裏。然後祂就如一個平凡人一樣地成長。在過程裏祂體會一個人的各種狀況。譬如祂會肚餓、會疲倦,也受過各種各樣的誘惑,祂常常被人厭棄、被人拒絕,甚至被自己的朋友出賣。祂因為遵行神的旨意而受苦,因為宣講真理的道遭受逼迫。

為甚麼要這樣呢?為甚麼耶穌不可以出身富貴?或者祂一來到就將所有作惡的人繩之於法呢?許多未信的人都會問這一個問題:既然神是那麼有大能,既然耶穌是那麼愛世人,今日世界那麼多不公義、那麼多罪惡的事情,為甚麼神不來伸張正義?或者我們與這些未信的朋友也有類似的疑問。

也許我們也要問:在一個罪惡滿盈的世代,宣講一個軟弱的嬰孩耶穌有甚麼用?又或者,我們內心深處也有一個呼喊,我自己都夠軟弱了,還需要一個軟弱的救主嗎?

最近從網上看到一幅圖畫,介紹了兩種領袖:一種是在後面策動、推動群眾;另一種是在群眾前面帶領,激勵人們一起奮鬥。作為群眾,你喜歡跟隨哪一種領袖?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同意,能夠與人群一起奮鬥的領袖最受歡迎。不過再仔細一想,即便是能夠與你一起奮鬥,假如這個領袖很有能力、很有天份,他是不會明白你的限制,不會理解你的困難的。

耶穌卻不是這樣。耶穌不是君臨城下、統治萬國,祂「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祂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來4:15)。更重要是,祂將自己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從而挽救我們眾人。這樣並不表示祂軟弱無能,相反這正正是祂彰顯能力的方法!

彼得提到耶穌的十字架時這樣說:「22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23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24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25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彼前2:22-25)在初期教會,許多人因為跟隨耶穌而受苦,他們可能被親友離棄、或者遭受逼迫,甚至付上生命。彼得就是這樣勉勵這些信徒。在人看來,耶穌好像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卻原來祂不反抗是為了要將我們的罪承擔在祂自己身上。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5-10將耶穌這種彷彿軟弱、卻是滿有大能的弔詭,說明出來。讓我們一起讀,哥林多後書4:5-10:「5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6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裏,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7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8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9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10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首先,保羅提出兩個對比:第一個是「傳自己」與「傳基督耶穌為主」。人若是傳自己,他是奪取了神的榮耀。人若是「傳耶穌基督為主」,他自己就會甘心作僕人。

第二個對比是光與黑暗。那位在太初吩咐光與暗分開的神,在我們心裏面光照,我們才知道自己心裏面是黑暗的。又唯有當我們被神光照之後,我們才可以認得出耶穌就是神榮耀的光輝。意思是,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唯有當神讓我們知道之後,我們才知道自己以前是不知道的。

這一種認知,不是單單用理性思維來分析的邏輯推論。它牽涉到經歷,牽涉到日常生活的實際運作。牽涉到堅持相信。記得之前讀神學時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經歷:有一次在書本上讀到一些理論令到我有一點疑惑。當我去請教老師的時候,他沒有即時把答案給我,卻跟我說: “Do not give up unless you find a better answer.”(不要放棄,除非你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

信仰和實際生活的衝突也一樣;有時候實際生活所經歷的,似乎是我們的信仰招駕不來的。信仰與生活脫節,用今日的潮語講係「堅離地」。說「耶穌道成肉身」,若不是在說「神話故事」,那就是「堅離地」的信仰口號,很難與實際生活扯上關係。說「信靠神」,也可能只是傳道人「堅離地」的信仰宣告,實際生活裏面是「唔work嘅」。

事實是怎樣呢?我相信除了傳道人,仍然有不少弟兄姊妹可以見證,信仰在實際生活裏面是可以行得通的。只是,我們需要用信心來調和。

B. 實際生活的體驗
在哥林多後書4章,保羅繼續說:「7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8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9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10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實際生活是怎樣的呢?實際生活是「四面受敵」、是「心裏作難」、是「遭逼迫」、是「打倒了」。很多事情可以將我們打倒、使我們心裏作難,很多的原因令我們四面受敵、令我們受到逼迫。然而信靠神的人,他們的實際生活卻不停留在此。保羅說:「8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9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這種韌力從哪裏來的呢?保羅說:「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v7),因為「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寶貝與瓦器,又是另一對弔詭的對比。貴重的東西,一般都會放在比較貴重的器皿,「瓦器」這個名字聽入耳中已經讓人覺得不值錢、是卑賤的。誰會將貴重的物件放入粗糙的瓦器裏面呢?神會!耶穌自己就是這樣:「6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8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神在我們生命裏面的工作也是這樣。耶穌應許說:「16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17就是真理的聖靈,……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18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20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裏面,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約14:16-20)

生命是脆弱的,是難以掌握的。我們遇到許多事情是我們預料不到的,或是因為別人的傷害、或是由於自己的過錯,有時甚至是無緣無故的災禍。不錯,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在信仰裏面找到簡單直接的答案。亦不是每一件事情神都會跟我們解釋。更多的時候是不明不白的。然而,在這個瓦器裏面,如果有神給我們的寶貝,有聖靈的同在、有耶穌的救恩,那麼在每一天實際生活裏面,「8我們四面受敵,就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就不至失望;9遭逼迫,就不被丟棄;打倒了,就不至死亡」。

結語
這個在瓦器裏面的寶貝,就是神送給我們的聖誕禮物。你要不要呢?

一年又一年的聖誕,你可能收過許多不同的聖誕禮物。有一些可能不太合用、有一些可能只是一個玩笑,也有一些可能影響你一生。

在今年這個聖誕,盼望你會收到神送給你的這份禮物,在每一天的實際生活裏面,有「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9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的這一種韌力。

回應詩
大海翻滾山嶺動搖,雖掙扎從未退卻,
是我主深恩帶我經過,路途得主看顧。
俗世多險阻,衝過逆流,雖險惡仍未放棄,
是我主深恩帶我經過,路途得主看顧。
雖然曾遇變故,但你恩典從未動搖,
雖然常遇痛苦艱辛,但也不絕望驚怕。
遭風雨未怕,遭風雨未停,因主看顧。

Monday, November 23, 2015

差派十二

經文:馬可福音 6:7 – 8:21

引言
馬可福音裏面,除了耶穌之外,還有另一個主要的人物,上兩次的講道他們已經開始出場,今次,我們要仔細認識一下。這一個人物就是耶穌的門徒。在馬可福音裏面,門徒的形象很鮮明。是怎樣的呢?
讓我先跟大家略略重溫馬可福音幾個大段落:

第一段 1:1-15,是福音的起頭。我們提到耶穌以受洗、受試探與我們認同,使我們過去的失敗可以改寫。我們也提到約翰作為耶穌的先鋒,他的際遇也將會是耶穌的際遇;而耶穌就以受苦僕人的服侍為跟隨祂的人開一條新的道路,讓人與神重建關係。

第二段 1:16 – 3:12,是耶穌呼召門徒:我們看見馬可記載耶穌先後呼召兩對打魚的兄弟和一個稅吏,他們立時作出正面的回應、重新選擇效忠的對象。然後耶穌示範了跟隨祂的人要做甚麼:他們要傳道、醫病、趕鬼,還要禱告,與神同在。

第三段 3:13 – 6:6,是耶穌選立十二個人。在跟隨耶穌的眾人裏面,有部分是真正跟隨的,耶穌將他們分別出來成為新的群體、新的家庭。這個家庭不可以自相分爭,否則就站立不住,而進入這個家庭的必須相信耶穌是至高神的兒子,以信靠神來戰勝心中的恐懼。

今日來到第四個大段落,也是馬可福音裏面三段關於門徒敘述的最後一段,6:7 – 8:21:耶穌差派門徒。

與以往幾次一樣,今次我也是從整個大段落的結構來看這一段的信息。

上次跟大家看過馬可福音其中一個寫作特色,兩個相似信息的段落夾着中間一個主要的信息,我稱之為「三文治結構」。在今次這個大段落它再次出現。我也像上次一樣標示了每段三文治結構的中間層。讓我們慢慢細看。

我們先看耶穌差派十二位門徒。

I. 差派十二(6: 12-30)
A. 差派門徒,工作有成效(6: 12-13)
在馬可福音3:14-15,馬可敘述耶穌「設立十二個人,要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來到今日這個段落,終於他們被差派出去了。

6:7-11:「7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裏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甚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裏,直到離開那地方。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裏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跥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在這幾節裏面,我們看見耶穌對門徒交帶得很仔細。要兩個兩個出去,這個吩咐可能是免得他們孤單,不過根據申命記19:15:「人無論犯甚麼罪……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總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才可定案。」所以兩個兩個出去的目的是使他們作的見證可以作實。

此外,耶穌也吩咐他們要輕裝上路,不要顧慮太多:吃甚麼、穿甚麼,路上自然有為他們供應的。得到人家的接待也不要嫌棄對方是否富裕,隨遇而安就好了。要是去到一個地方沒有任何人家願意接待他們,他們也無須勉強,轉去別的地方就好了。耶穌在這裏詳細地解說傳福音被拒絕時要怎樣回應。重點不是要預先安慰門徒被拒絕時不要灰心。不是。馬可要提醒我們,福音信息放在人面前,人們要自己作出選擇:接受或拒絕。要是他們拒絕,傳福音的人有責任向他們發出警告,就是「將腳上的塵土跥下去」;這樣做不是發脾氣頓足,而是告訴他們,拒絕福音就會好像這些塵土那樣被棄在神國以外。

然後門徒就出去了。他們的工作做得怎樣呢?在vv12-13這樣說:「12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13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門徒工作的果效似乎還不錯。

C. 門徒滙報工作成效(6: 30)
然後讓我們看看三文治底層的信息,6:30:「30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

所以這段三文治結構,面層和底層的信息都是:門徒奉差遣出去傳道、醫病、趕鬼,效果理想。

而中間層,就是這段的主要信息,是甚麼呢?

B. 施洗約翰之死(6:14-29)
中間層是馬可福音6:14-29,一段頗長的篇幅,敘述了施洗約翰的殉道。門徒的工作有很好的果效,甚至「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v14),當希律王聽見,他馬上聯想到施洗約翰,因為他心虛。我們一起讀6:17-29「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裏,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甚麼,我必給你。又對她起誓說:隨你向我求甚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她就出去對她母親說:我可以求甚麼呢?她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她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裏斬了約翰,把頭放在盤子裏,拿來給女子,女子就給她母親。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裏。」

馬可特意將約翰殉道的經過放在耶穌差遣門徒的記載中間,為了要突出約翰的死。約翰為甚麼招惹殺身之禍?因為他得罪女人?約翰本着真理責備希律不應該娶他兄弟妻子。雖然這樣,希律原本不是想殺約翰的,可惜由於他已經起誓,不想食言被人取笑,於是只好照辦。以一個無辜人的性命換取他要兌現自已說得過了頭的說話的虛榮。

小結:
記得在第一章,馬可敘述耶穌開始宣傳神的福音,也將它與約翰連上關係,1:14-15「14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 15 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對比約翰與耶穌的職事,以及他們所宣講的信息,我們可以預見約翰所受的對待也將是耶穌所受的對待。
然而,在這裏,馬可進一步的讓我們看見,門徒的服侍與約翰和耶穌的職事有怎樣的關係。

門徒要承繼耶穌的工作:傳道、醫病、趕鬼。他們會有工作的果效。不過他們也要預備,因為約翰的殉道預示耶穌也要受同樣的對待。而門徒承繼耶穌的工作,同時也要一併承繼祂的下場。在後面第10章耶穌就更清楚說明:「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vv29-30)受逼迫與其他今世可以得着的祝福是同列的。這些今世的祝福究竟是甚麼,我們留待下一次才看。但這裏讓我們知道,對於跟從耶穌、承繼祂的職事的人,逼迫是一定存在的。就如彼得前書 4:12-13 所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馬可福音對門徒的論述是:門徒跟隨主必然要跟隨耶穌的腳蹤,就是要遭遇逼迫。但我們可以放心,因為耶穌親身經歷過這些試驗,我們所走的路,祂一直都與我們同行。

但門徒是不是都預備好呢?他們是怎樣的呢?

II. 神的國近了(6:31 – 8:21)
馬可接着記載了兩件餅和魚的神蹟,其中夾着一段耶穌與法利賽人辯論的敘述,讓我們對當時的門徒有多一些認識。我們又以三文治結構來理解。在前後兩段餅和魚的神蹟裏面,我們會看見當時的門徒對主的認識其實很少。

A. 第一次餅和魚神蹟(6:31-56)
第一段餅和魚的神蹟其實包含了兩件事蹟。第一件在馬可福音 6:34-44,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餵飽五千人,還剩下十二籃子的碎餅和碎魚。相信大家都聽過了。

第二件神蹟在 6:47-52,我們一起來看看:「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於是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不知道大家對這件神蹟有沒有印象呢?讀的時候又有沒有一些令你疑惑的地方呢?我有啊。每一次讀這事蹟,我就奇怪,耶穌看見門徒搖櫓甚苦,為甚麼不是過去幫助他們,而只是要走過門徒。準備這篇講章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

「走過他們」意思不是擦身而過,而是在他們面前經過。而且不是普通的不期而遇地經過,而是一個在舊約十分熟悉的典故。有兩處經文記載。第一處是在出埃及記 33 章,當摩西請求神讓他看見祂的榮耀時,神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vv18-23)然後,神的榮耀經過讓摩西得見。另一處在列王紀上 19 章,當以利亞先知逃避王后耶洗別追殺,來到何烈山向神訴說他的境況時,「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裏經過」(v11)。在舊約,神「經過」目的是要顯出祂自己的榮耀和神性。

門徒在海中落入他們駕馭不了的困境,耶穌從海上走過去,意思是要向他們顯出祂的榮耀和神性,可惜門徒卻只是顧得害怕,沒有認出耶穌來。然後耶穌向他們宣告「是我!」「是我!」同樣不是一句普通的說話,這句話有時也翻譯做「我是」,是在出埃及記,神向摩西說出的自我宣告。門徒看見在海上向他們顯現的主,他們只顧得驚慌;當耶穌在船上向他們宣告「是我!」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心裏十分驚奇」。門徒不能夠認出耶穌的神性和榮耀,馬可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v52)

原來在餅和魚的神蹟裏面,神已經顯出自己的神性和榮耀來。祂怎樣顯出來呢?讓我們留意五餅二魚的神蹟在甚麼地方發生。6:31-33,當門徒回來向耶穌滙報他們工作果效之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32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33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們先趕到了。」五餅二魚神蹟在哪裏發生?是曠野!在曠野有從天而來的糧食讓那許多人吃飽。耶穌已經顯出祂是那位昔日在曠野賜下嗎哪的神!可惜門徒沒有看見。馬可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心裏還是愚頑」。他們的愚頑,是在於他們專注在自已的境況裏面,沒有看見耶穌一直都在。

C. 第二次餅和魚神蹟(8: 1-21)
然後,讓我跳到第8章,先看看第二次餅和魚的神蹟,看看門徒有沒有多少改變。大家可能對這個神蹟的印象不太深刻,讓我們看 8:1-9:「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人數約有四千。」

這一次不知道地點是哪裏,大概那並不重要。而這一次的情景與上一次五餅二魚差不多:有許多人聚集要聽耶穌的教導,這一次更嚴重是這些人已經聚集了三天,即或有帶來食物也都已經吃光了。耶穌還沒有說到有怎樣的想法,門徒已經「發難」,在 v4 他們說:「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從哪裏呢?門徒似乎將五餅二魚的經歷忘得一乾二淨,張大嘴就說「沒有可能!」不知道我們會不會與門徒一樣,經歷了神的大能,見識過祂的豐盛之後,卻忘記了,再面對相似的困難時只懂得張口大叫,仍然沒有倚靠的心。耶穌也沒有理會門徒,再次施行神蹟,讓四千人吃飽。

然後有一些法利賽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v11)。接着是一段可能我們與門徒一樣都是不明白的說話。8:13-21,耶穌離開了那些法利賽人:「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嗎?」

讀這一段對話,不知你有甚麼感覺呢?我倒覺得門徒有點無辜。門徒要明白甚麼呢?耶穌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那又是甚麼呢,我們稍後來看看。

讓我們先看看耶穌那一連串關乎兩次餅和魚神蹟的問題。在 vv19-20,我們看見門徒對兩次神蹟的記憶都很清楚。可是他們只記得一些表面的資料,卻沒有記着耶穌要藉着神蹟所顯示的。耶穌責備他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他]們的心還是愚頑…,[他]們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還記得上一次我們在 4:12 看過,是哪些人「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就是不願意接受先知的信息、不願意回轉歸向神的那些人。耶穌在這裏責備門徒執着地只看見眼前的困乏,沒有用心領受一次又一次經歷過的神蹟,心裏面仍然愚頑。不知道我們又會不會也是這樣呢?

第一次餅和魚的神蹟,門徒不明白;耶穌再在海上走過去,宣告「是我!」,門徒心裏還是愚頑。然後他們再一次經歷餅和魚神蹟,但他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

而他們的不省悟、不明白,就正是耶穌提醒他們要防避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的原因。

然後讓我們看看「法利賽人的酵」是甚麼意思。就是在這段三文治結構的中間部分:7:1-37。

B. 耶穌回應法利賽人的質問(7: 1-37)
第七章一開始是法利賽人和耶穌辯論關於潔淨的問題。門徒用沒有洗過的手吃飯,法利賽人質詢耶穌。首先,這個不是現代人所想的衛生問題;這是一個敬拜禮儀的問題。馬可解釋給我們聽(7:3-4):「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4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

耶穌卻指出他們拘泥於這些古人的遺傳,其實是沒有真正遵守神話語的心。

然後馬可用兩件醫治的事件來解釋,怎樣是潔淨。

第一件在 7:24-30「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着,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這一件醫治事件,馬可特別強調了來尋求耶穌幫助的婦人的身份。他敘述耶穌去到推羅、西頓這個外邦人的地區,還不夠,在 v26 還特地再詳細交代這個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一個住在外邦地區的外邦人。在猶太律法來說,是徹頭徹尾不潔淨的族群。對於她的請求,耶穌的回答看似不近人情:「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但明顯地,祂是要試驗這個婦人如何回應。「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vv28-29)

這位婦人說了甚麼,以致得到耶穌即時的肯定呢?我們從馬太福音記載耶穌稱讚說她的「信心是大的!」(太 15:28)可以知道這位婦人顯示出對耶穌的能力和慈愛有極大的信心。不過馬可並沒有這樣說。在馬可筆下,耶穌只是說:「因這句話」,她的女兒就得到醫治了。婦人的這句話,既是承認耶穌所說的,外邦人在猶太人眼中好像狗那樣,身份低下,但同時表明她不認為這樣會妨礙耶穌答允她的請求;無論是否神的子民,上帝的能力和恩慈都足足有餘。而馬可更進一步地讓我們看見,耶穌醫治婦人的女兒,是表示神的救恩已經臨到外邦人,就如先知以賽亞預告,神宣告將來的彌賽亞臨到,「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賽 49:6)這希臘婦人的女兒得醫治就是最好的證據。

第二件醫治事件在 7:31-35:「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有人帶着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歎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35他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

這個耳聾舌結的人是否外邦人,經文沒有太多資料讓我們知道。但是,也是根據猶太律法,身體有殘疾的,在禮儀上也算為不潔。所謂不潔,就是凡觸摸他的都被沾染成為不潔;所以法利賽人才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潔淨傳統,要勤洗手,從街外回家更要洗浴才算為潔淨。

但我們看見耶穌毫不忌諱地與這人作身體的接觸。耶穌要醫治這人不一定要作這些接觸的,祂可以只說一句話就成,但祂卻花了那一頓工夫,以實際行動打破古人遺傳對於潔淨的堅持。

小結:
然而這兩件醫治事件除了回應潔淨的問題外,有一點更為重要。7:37:「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做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巴也叫他們說話。」

聾子聽見,啞巴說話當然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它的不普通並不在於這是一件神蹟,而是它透露了神的國已經來臨!因為在先知以賽亞曾經預告:「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湧流。」(賽 35:5-6)那時,就是當神再來施行拯救的時候。

兩件醫治事件都宣告,先知以賽亞預告彌賽亞來臨時要發生的事,在耶穌的工作裏都發生了。更直接的說法是:從耶穌所作的我們可以看見:神的國已經來到了!

結語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1:15)神的國已經來到了。我們看見耶穌差派祂的門徒出去傳道、賜給他們權柄醫病、趕鬼。

但門徒是怎樣的呢?他們彷彿分擔着耶穌的服侍,也分享着服侍有果效的那份喜樂,但他們卻是一知半解的。有不少時候,他們甚至與當時的法利賽人一樣是愚頑、不明白的。然而耶穌仍然差派他們去工作。可見,神並不需要等到我們知道所有、明白所有,甚至能夠做得到所有才差派我們。聖靈的同在、加力,足能夠使我們沒有缺乏。

另一方面,耶穌提醒要防避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意思是要警醒,免得好像法利賽人那樣,免得好像希律那樣。法利賽人強調了人的傳統卻忘記了救恩真正的意思,將真理排拒在自己的框框之外,以致心裏愚頑、不能夠明白。門徒更加不可以像希律那樣。在約翰殉道的事情上,雖然希律知道約翰是聖人,是傳講神話語的先知,他卻為了自己的面子,難以落台而枉殺了無辜。

不過,歸根究底,若門徒對耶穌的認識是正確的,自然就不會落在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這些錯誤之中。

所以我們也要反省,自己會不會好像門徒那樣「心仍是愚頑」,和「還是不明白」呢?我們會不會也是「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呢?

回應詩
開我雙眼
主,開我雙眼,讓我們見耶穌,伸出手觸摸祂,並說我們愛祂。
主,開我雙耳,助我們得聽見;主,開我雙眼,讓我們見耶穌。

Monday, October 12, 2015

選立十二

經文:馬可福音 3:13 – 6:6

引言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1:15)當「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這樣「宣傳神的福音」(1:14-15)。

上一次講過,信福音之前必須先有悔改。可是福音是甚麼呢?耶穌宣告「神的國近了」,神的國又是怎樣的呢?甚麼人可以進去呢?上一次我們看了主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祂所呼召的人是不是都可以進神的國呢?馬可就在接着的經文一步一步展示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在這裏得先此聲明,今日涵蓋的經文很長。其中包含一些很精彩的片段,但抱歉我在此不能夠很細緻地解釋這些段落,希望日後在證書課程裏面可以有機會跟大家仔細地研讀。今日我只會與大家一起從這個長段落的結構來看看馬可要我們知道的事情。

聖經裏面每一卷福音書的作者都有他要傳遞的信息,所以我們會發現四卷福音書的取材和編排各有不同。而在互相補充的同時,它們的不同亦顯示了它們各自要傳遞的信息。我這個講道系列要講的馬可福音,要嘗試與大家宏觀地看看神透過馬可傳遞的信息,給我們怎樣的教導。

在馬可福音1:1-13,我們看過,是福音的起頭,耶穌藉着受洗和在曠野接受試探,與我們認同。

上一次我們開始進入去看馬可福音裏面三段關於門徒的經文。上一次看第一段是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無論人們是甚麼身份地位,無論是貧或富,耶穌都邀請來作祂的門徒。但要回應主的呼召卻不是隨便的決定。人要重新調校生命的焦點,要重新選擇效忠的對象,要放下固有的想法,要跟隨主的心意。當時的人如何回應呢?

在3:7-8描述,「有許多人從加利利跟隨」耶穌。「 還有許多人聽見他所做的大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外,並推羅、西頓的四方來到他那裏。」這幾個地方讓我們看見,人們真的是從四方八面來到耶穌那裏。那又如何呢?耶穌是否就心滿意足呢?

I. 新群體、新家庭
(A) 設立十二個人(3:13-19)
然後來到今日的經文。在3:13我們看見耶穌挑選一些人。讓我們一起讀 3:13-19「13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裏。14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15並給他們權柄趕鬼。16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17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個兩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18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19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與其他福音書比較,我們發現這一段經文只是記載了耶穌揀選十二個人。沒有說耶穌上山整夜禱告,也沒有提到這十二人的背景、職業等等。甚至馬可沒有稱呼他們作使徒。這十二個人就只是「十二個人」。他們沒有特別的地方,就只是普普通通的十二個人,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他們被耶穌分別出來,他們仍然只是「十二個人」。馬可這樣記載,是要讓這十二個人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是耶穌從那些在祂四周圍着祂的人中間分別出來的。在後面4:10-11提到:「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這樣我們就知道,「十二個人」被分別出來,是要與「外人」成為一個對比。這十二個人是代表真正跟隨耶穌的人,不是外人。

這十二個人代表着我們每一個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都是耶穌「隨自己的意思叫來」的。叫來做甚麼呢?經文提及三方面:第一是「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第二是「要差他們去傳道」,第三是要「給他們權柄趕鬼」。

後面兩項,我們上一次也講過。耶穌呼召門徒來跟從祂,他們要承繼祂的工作:傳道、醫病、趕鬼。然而,馬可在這裏卻刻意在傳道、趕鬼之前,提到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常和耶穌同在」。就正如上一次提到,耶穌的工作除了傳道、醫病、趕鬼之外,不可或缺的還有禱告。耶穌分別了這十二個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就正如祂常常藉着禱告與父神同在。

服侍的人常與主同在,就能夠認識祂更深、明白祂的心意更清楚,也就能夠更有力的去傳道和服侍。約翰15:5記載耶穌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服侍的人如果離了耶穌,他們的服侍就只是掏空自己,讓枯乾的生命更加枯乾。唯有當我們「常和耶穌同在」,在祂裏面不斷得到更新和滋養,我們才能夠有活潑的生命承繼祂的工作。可能在我們中間有弟兄姊妹,你正是在事奉的路上感到疲乏困累,假如這一刻你確實是這樣感到疲乏枯乾,主耶穌呼喚你回到祂的身邊,常和祂同在。我們不需要自己一個人獨力支撐,在祂裏面我們可以重新得力。

(B) 設立新群體、新家庭(3:20-35)
然後在3:20-35,馬可就進入去解說信仰群體和神的國的奧秘。這一段經文我們看見一個很明顯的分段結構,就是在兩段經文中間夾着一個主要的信息,好像三文治那樣。我嘗試在程序表的大綱表達出來。

3:20-35這個三文治結構,面層和底層兩段經文都是提及耶穌的親屬、家人。面層是3:20-21,提到耶穌的親屬不知道祂的身份、不明白祂何以那麼廢寢忘食,以為祂癲狂了。底層是3:31-35,當人們告訴耶穌,祂的母親和兄弟在外面時,耶穌反問「誰是我的母親和弟兄」,然後祂自己回答說:「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由此,耶穌將親屬的關係,從血緣擴展至「遵行神旨意」。我不是說「信耶穌要離開家人與教會一起生活」。不是!馬可在v34敘述,耶穌「四面觀看那周圍坐着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祂在這裏將這一個祂分別出來的信仰群體,定義為一個「家庭」;祂將教會定義為「家庭」。

我們看見這個三文治結構,面層是:耶穌的親屬不明白祂的身份,以為祂是顛狂了,底屬是:耶穌定義「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祂的弟兄姊妹、祂的母親」。

然後我們看見中間夾着的主要信息,在vv22-30,讓我們一起讀:「22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他是被別西卜附着;又說:他是靠着鬼王趕鬼。23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24若一國自相分爭,那國就站立不住;25若一家自相分爭,那家就站立不住。26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27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28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29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30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是被污鬼附着的。」

讀這段經文我們很容易糾纏在怎樣才算是「褻瀆聖靈」,唯恐得罪神而不自知。其實我們不需要有這種恐懼,也不必胡亂猜測自己有沒有褻瀆聖靈,因為神知道我們是不是故意否認祂的大能。而且經文重點並不在此。

這段經文的重點是甚麼?我們看vv24-26「24若一國自相分爭,那國就站立不住;25若一家自相分爭,那家就站立不住。26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這兩節經清楚地有一句說話重複地出現:「自相分爭……就站立不住」。這一段經文的重點就是:「自相分爭……就站立不住」。

小結
耶穌設立十二個人,將跟隨祂的人與「外人」分別開來。被分別出來的人要常與祂同在,要成為一個群體。成為新的家庭。然後耶穌說「若一家自相分爭,那家就站立不住」。(v25)

「自相分爭,就站立不住」,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在聖經裏不止一處、無論舊約新約都有提醒。就是現實生活裏面,無論是家庭、機構、國家、政黨,也有鮮活的例子。教會也不可能倖免。這段經文正是主耶穌對教會的提醒,也是馬可對信徒群體的提醒。教會這個家若自相分爭,就站立不住。
今日我們的教會裏面有沒有一些紛爭呢?我想是有的。今日弟兄姊妹之間有沒有紛爭呢?我想也應該有的。紛爭可能源於不同意見,也可能出於嫉妒。保羅說嫉妒、紛爭的存在是顯示出這個群體仍是屬肉體的、是不成熟的(林前3:3)。但歸而根究底,紛爭的出現可能正是反映我們沒有「常與耶穌同在」。求聖靈光照,讓我們看出自己屬靈生命的缺乏,叫我們願意常常與主同在。

II. 神國的奧秘
將跟隨的人與外人分別開來、組成了信仰群體這個家庭,然後,耶穌繼續教導他們關於神國的真理。

馬太、路加都有記載耶穌講的天國的比喻,相比之下馬可記載的神國的比喻就是最少的,只有三個。他又將這些比喻編排成一個三文治結構,也是前後兩段落夾着中間一段重點信息。讓我們看一看。

(1) 撒種的比喻(4:1-12)
首先是4:1-13。是撒種的比喻:農夫到田間撒種,種子分別落在四種不同的土壤上,有被飛鳥吃了的、有落在石頭地上的、有被荊棘擠住的,也有落在好土裏能結出果實的。在這個比喻之後,馬可敘述「10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11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12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vv10-12) 讀這幾節經文,我們又會很容易落在困惑之中,不明白為甚麼耶穌明明用比喻令到人們聽不明白,卻又說: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這個難題我們稍後會回來處理。我想我們先留意v11:「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在耶穌的周圍有許多人從四方八面來聚集。這些人是外人,馬可有時又稱他們做「眾人」。這些眾人不一定是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而神國的奧秘只是那些真正跟隨耶穌的人才能夠明白。這個正是這個三文治結構面層的信息:「神國的奧秘只是那些真正跟隨耶穌的人才能夠明白。」

(2) 其他神的國的比喻(4:26-34)
然後我們看三文治結構的底層4:26-34是另外兩個神的國的比喻。vv26-29「26又說: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27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28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29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神的國是如何發展起來,人是不知道的,只是會看見結果。另一個比喻在vv30-32「30又說:神的國,我們可用甚麼比較呢?可用甚麼比喻表明呢?31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裏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32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神的國起初是細小的、不起眼的,後來必然壯大起來。

在這兩個比喻之後,v33-34「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34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這個三文治結構的底層信息再次表達:神國的奧秘只讓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知道。

(3) 解釋撒種的比喻(4:13-25)
然後我們看中間夾着的vv13-25。耶穌向門徒解釋撒種的比喻,四種土壤代表四種接收福音信息的態度:有人聽不入耳、有人紮根不深、有人因為世上各種思慮而中途放棄,也人有歡喜領受、果實纍纍的。我們暫且不估計自己是哪一種土壤。留意vv21-25:「21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22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23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24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在這幾節裏面,耶穌解釋了為甚麼祂要用比喻。就好像點燈,為甚麼要點燈?因為要照明,所以不會將點着的燈隱藏。隱瞞的事,就如同燈光一樣,必然會顯露出來。留意耶穌不是用謎語,若是謎語我們就要猜了。剛好相反,耶穌是用比喻,是要將事情更清楚顯露出來。v23很重要:「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這句說話,在v9當耶穌對外面的眾人講撒種比喻時也有說過「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所以無論是在外面的眾人,抑或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而且耶穌應許:「你們所聽的要留心。……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vv24-25)。意思是,能夠領受神國奧秘的,他們越發能夠明白更多,不明白的漸漸地連僅有的也失去。

關鍵在:為甚麼有些人能夠明白神國的奧秘呢?

在4:13-25這個段落,我們又可以看見一個字不斷重複出現:「聽」。耶穌解釋四種土壤時不斷說「人聽了道……人聽了道」講了四次;然後在v23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在v24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為甚麼有些人能夠明白神國的奧秘呢?關鍵在於聽道的人的心態:是聽不入耳?是紮根不深?是因各種思慮而中途放棄?抑或是歡喜領受。

三文治結構的面層是:「神國的奧秘是真正跟隨耶穌的人才明白」;底層是:「神國的比喻只讓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知道」。中間夾着的信息是:「你們所聽的要留心」。

小結
回來看v11-12那個難題,耶穌說:「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這兩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6:9-10,神差遣以賽亞先知時,預告以色列人不會接受神的信息。當耶穌自己來到宣告神的信息,眾人是不是願意聽呢?會不會好像昔日的以色列人那樣也是「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呢?耶穌說:「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另一個翻譯是「否則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意思是只要他們聽、願意回轉過來,就得赦免。任何時候,只要我們肯聽、願意回轉,就得赦免。

但我們願不願意呢?「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你越是留心裝載神的說話,神的說話就越多的給你。相反,我們越是願意留心神的道,連僅有的也可能會失去。

神國的奧秘只讓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知道,因為他們願意用心裝載神的道。馬可挑戰我們。馬可挑戰我們要不要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門徒的一份子?抑或我們仍然只是想做外面的眾人呢?我們是歡喜裝載神的道呢?抑或讓許多思慮纏繞而失落這上好的福份呢?

III. 你的信救了你
(A) 耶穌是誰?
(1) 這到底是誰?(4:35-41)
說完這些比喻之後,馬可敘述耶穌與門徒渡到格拉森,在那裏趕鬼。但在趕鬼的事情之前,馬可記載了耶穌與門徒遇上風浪。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件:耶穌與門徒渡海,門徒撐船,耶穌在船尾睡着了。途中遇上風浪,門徒驚慌起來,叫醒耶穌,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v38)然後耶穌平靜風浪,門徒「大大地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v41)

「這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就在接着的格拉森事件中回答了。

(2) 至高神的兒子(5:1-20)
在5:1-20馬可敘述耶穌到海那邊的格拉森人的地方。那裏有一個被鬼附着的人。耶穌來與他相遇,那人「他遠遠地看見耶穌,就跑過去拜他,大聲呼叫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指着神懇求你,不要叫我受苦!」(vv6-7)

「這到底是誰?」「至高神的兒子耶穌」。

對這位「至高神的兒子」人有怎樣的態度呢?馬可就在這件格拉森事件裏面讓我們看見。
按照馬可的描述,這個被鬼附的人起初並不是很想耶穌為他趕鬼,v10有另一個譯本是:「他再三地哀求耶穌,不要趕他們離開那地方。」(現代中文譯本)為甚麼呢?因為他不想受苦,在v7他說:「至高神的兒子耶穌,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指着神懇求你,不要叫我受苦!」當耶穌要介入我們的生命,第一個感覺一定是受苦,因為祂要攪動我們生命裏面的黑暗,要將我們從固有的沉溺之中救拔出來。並不是所有人都即時接受的。

然而當生命得着真正的轉變就會不再一樣了。v15描述鬼離開這個人之後,他「坐着、穿上衣服,心裏明白過來」,甚至最後他更「懇求和耶穌同在」(v18)。記得耶穌呼召真正跟隨祂的人要「常和祂同在」(3:13),這個人「心裏明白過來」之後,就主動「懇求和耶穌同在」、願意成為真正跟隨耶穌的人。

另外的人又如何呢?vv14-17「14放豬的就逃跑了,去告訴城裏和鄉下的人。眾人就來,要看是甚麼事。……16看見這事的,便將鬼附之人所遇見的和那群豬的事都告訴了眾人;17眾人就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

與那個被鬼附、願意跟隨耶穌的人相反,「眾人」看見這一切,不但沒有「心裏明白過來」,反而「央求耶穌離開他們」。人只是看見神蹟,生命沒有改變也不一定會跟隨耶穌。

那個人心裏明白過來,與這些眾人央求耶穌離開,兩者為甚麼有這樣的分別呢?福音的種子撒下,為甚麼會有人聽不入耳,有人卻歡喜接受呢?馬可就在下面的經文讓我們看見。

(B) 你的信救了你(5:21-43)
經文5:21-43,又是一件耳熟能詳的事件。這段經文也是以三文治結構呈現出來。
(1) 睚魯為女兒求醫治(5:21-24)
三文治結構的面層是5:21-24。管會堂的睚魯,他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兒患了重病,他於是來求耶穌:「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於是耶穌就與他去了。

(2) 睚魯的女兒得醫治(5:35-43)
三文治結構的底層是5:35-43。耶穌可以起程去睚魯的家。不過「35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36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對管會堂的說:不要怕,只要信!37於是帶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同去,不許別人跟隨他。」(vv35-37) 去到睚魯的家,就將他的女兒救活過來。

(3) 患血漏的女人(5:25-34)
然後我們看中層的經文,5:25-34。在耶穌去睚魯家的途中,一個患血漏的婦人趁着人多,偷偷來摸耶穌的衣服,「28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29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 」她不敢讓人知道,因為根據猶太人的潔淨條例,她是不應該出街,因為與她接觸的都會變成不潔。她就是在這種沒有人會與她交往、被孤立的境況之下足足十二年。她來摸耶穌的衣裳,心裏相信單單這樣就可以痊愈,甚至不用讓耶穌知道。

可是耶穌知道她需要的不單單是病得痊愈。耶穌堅持要這個女人現身,「30……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32耶穌周圍觀看,要見做這事的女人。33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34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vv30-34)或者我們來找耶穌,不少人也是想病得醫治、想困擾自已的問題得到完滿解決。然而主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是甚麼?是平安。平安是超過身體健康、超過事業有成、超過生活順利,真正的平安是與神恢復關係、與神復和、得着拯救。

要得着這種平安必須與神相遇、有真正的接觸,毫無保留的將個人最深層的害怕和恐懼呈現出來,讓祂醫治、讓祂釋放。

小結
三文治的面層是:睚魯為女兒求醫治。底層是:睚魯的女兒得醫治。中間的信息是:「你的信救了你」。
那個被鬼附的人願意跟隨耶穌,那些眾人卻央求耶穌離開,兩者的分別在於有沒有信。福音的種子撒下,有人聽不入耳,有人卻歡喜接受,兩者的分別在於有沒有信。

耶穌對這個婦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耶穌也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我們呢?我們是不是要繼續選擇怕呢?抑或我們願意信呢?
在風浪之中,門徒叫醒耶穌求救。耶穌平靜風浪之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4:40)門徒膽怯,因為當時他們不知道耶穌是誰。我們知道了。耶穌是至高神的兒子,連風和海也聽從祂,我們還有甚麼顧慮以致未能夠信靠祂呢?

結語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在今日的經文我們看見馬可展示了:神的國是屬於真正跟隨耶穌的人的。我們不一定有甚麼特別突出,我們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主耶穌將我們分別出來成為一個信仰群體、成為一個家庭,我們這不可以分爭,否則就站立不住。

我們留心裝載神的話,就會認得出耶穌是至高神的兒子,是值得我們可以信靠的。讓我們在神面前謙卑,讓聖靈光照,叫我們真的看見祂是至高神的兒子,祂要我們來信靠祂。


[Pictures sources:
http://www.dreamstime.com/royalty-free-stock-image-decorative-background-flowers-butterflies-red-illustration-image35078006
http://www.travelfoodfashion.com/indonesian-words-family/#
http://theologyinshorts.com/wp-content/uploads/2014/12/Bible-Open.jpg]

Sunday, September 13, 2015

呼召門徒

經文:馬可福音 1:16 – 3:12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我們又回來看馬可福音了。

我上一次講道時忘記了告訴大家為甚麼我這個年度新的講道系列會是馬可福音。不過,大家看今日的講題大概已經猜到。我跟大家看馬可福音是要再思想「作主門徒」這一個課題。這可以說凡是基督徒都應該知道的老生常談。或者你也會覺得你已經知道了。但我仍然相信,神的話語一解開,聖靈自然會光照我們看見當中的奇妙;希望這一段熟悉的經文仍然給我們有提醒。

我們教會今年的年題是【學道行道.薪火相傳】。考考大家,還記得去年的年題是甚麼嗎?是【學效基督做門徒.靈程伴行拖與帶】。不錯,這兩年裏面我們都希望鼓勵弟兄姊妹無論是師友同行,抑或薪火相傳,都朝向一個目標進發,就是學效基督,活出門徒生命。

學道行道,首先是學道,同樣地,做門徒,首先要學效基督。我們上一次看過馬可福音第一章,聚焦了在我們學效的對象耶穌基督的身上。藉着接受洗禮,耶穌與那些願意承認自己過犯的人認同,祂在曠野受試探與那些落在試探之中甚至軟弱跌倒的人認同,祂以受苦僕人的身份進入人間,為人開一條新的道路,將人拯救出來與神重建關係。對於這樣的一位基督,聽見祂福音的人需要有行動回應。

I. 呼召四門徒
今日我就跟大家看看如何回應。
今日要講的經文篇幅頗長,我將它分成為兩大段落,以耶穌兩次呼召門徒作為主線,讓我們看見祂對跟從祂的人有怎樣的心意。

A. 門徒的回應(1:16-20)
我們先看耶穌呼召第一批門徒。記載在1:16-20:「耶穌順着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邊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

這段經文敘述耶穌向四個漁夫發出呼召。一般相信這四人是耶穌最先選召的門徒。這段事蹟在首三卷福音書都有記載,馬太的記載較相似,路加的敘述就不大相同。但無論有多少的異同,三卷福音書的作者都記載這事,可知這是何等重要。事實是當我們讀這段經文,我們就會發現神對門徒有怎樣的心意。

首先我們看見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要有不同的捨棄。

耶穌這次呼召了分別兩對兄弟。第一對被呼召的是西門和安得烈兩兄弟。當時他們在做甚麼呢?他們在撒網。意思是:他們正在返工。上帝在職場上與人相遇,呼召人來跟從祂。回應的人要捨棄他的工作、他的職業,即使有多遠大的前途、有多好的福利、有晉升的機會、有發展,有野學……無論甚麼,回應這個呼召的人都要將這些放下。或者我們很快就將這個呼召等同了神呼召人進入全時間事奉的行列,尤其是耶穌明說「要叫他們得人如得魚」。無疑,確實聽過一些神學生分享,是這段經文使他們受感動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的。不過,我相信回應這個呼召不單只有一個方法。

耶穌呼召第二對兄弟是雅各和約翰,雖然他們也是打魚的,他們與耶穌相遇的場景卻有些少不同,當時他們正在補網。要回應耶穌的呼召,他們要棄捨甚麼?他們把自己的父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他們要放下的是親情。那並不表示他們不顧家庭的需要,馬可特意讓我們知道他們有雇工人,他們的父親仍然有人協助。然而要回應耶穌,他們就必須放下家人。對於這一點我們也不陌生,馬太就記下耶穌說過:「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7)不過會不會因為這類為了信仰要與家庭反目的事情只是在福音書的時代,或者在其他的地方才真實地發生,所以今日我們可能不會很認真看待這段經文呢?

除了捨棄事業和家庭,這四個漁夫還示範了回應耶穌呼召最重要的一步:跟從。在v18和20分別敘述這兩對兄弟的回應行動:v18「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v20「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二話不說,沒有猶疑。當然,我相信耶穌本身必然具備一種讓人信服的吸引力,但他們的願意也是值得我們反省和思量的。

就如剛才說,如果你正在考慮全時間事奉的,這一段經文也許會強化你的意願。然而要是你沒有想過全時間事奉,你又已經相信了耶穌、確信自己有得救的盼望了,這段經文對你有甚麼話說呢?他們的捨棄和跟從對我們還可以有怎樣的提醒呢?或者我們要返到事情的開始,令到他們捨棄事業、放下家庭的究竟是甚麼?是耶穌的呼召!是神的說話!耶穌說「來跟從我」,門徒馬上以行動回應。在馬可的記載裏面,這些門徒還沒有見過耶穌行神蹟的,沒有其他資料讓他們認識耶穌,他就就只是聽見,然後跟從。這段經文正是挑戰我們有沒有這種順服。抑或我們會有許多顧慮,有許多的原因,有許多人和事要照顧……。

耶穌發出呼召:「來跟從我」,其實是向我們發問:甚麼是我們生命的首要?誰是我們效忠的對象?是工作、事業、前途,抑或是父母、配偶,或者兒女?或者我們今日不是要思想讀神學、全時間事奉的決定,我們仍然需要面對這個挑戰:為了跟從耶穌,我們捨不得放下的是甚麼?會不會是生活本身,是我們現有的生活質素?或者是我們自主的空間、我們個人的自由?

B. 門徒的工作(1:21-39)
呼召了門徒跟從祂之後,耶穌就親身示範他們有怎樣的工作。馬可福音其中一個特色是敘事很緊湊。在接着的一段 1:21-39,我們就看見馬可敘述耶穌忙碌的生活:耶穌的行動一個接一個,彷彿連喘息的空間也沒有。但從經文的時間我們卻可以看見馬可真正的意思。

首先是 1:21 馬可告訴我們:「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第一個時間是安息日,然後v32馬可記載:「天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第二個時間是天晚日落。之後是v35l「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第三個時間是早晨天未亮。從日間到夜晚到早晨天未亮,馬可刻意將事情濃縮到一日裏面,讓我們看見耶穌日常的工作包括些甚麼。

包括了甚麼呢?v21 說「耶穌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然後馬可接連敘述耶穌在會堂裏趕鬼(1:23-28)、醫好西門的岳母(1:29-31)。在v32-34馬可更記載說:「天晚日落的時候……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然後v35「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簡單來說,耶穌日常的工作包括教訓人、醫病、趕鬼,和禱告。在敘述耶穌呼召了門徒之後馬可就記載耶穌的日常工作,用意是表示,跟從主的門徒就是繼承耶穌的這些工作。不是單單要工作,也要禱告;不是單單禱告,也要服侍。

這段記載,馬可敘述得很精簡、很濃縮,但留意他卻特意將耶穌與門徒的一段對話寫下來。這段對話是門徒在馬可福音裏面第一次講話。讓我們一起讀1:35–39「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西門和同伴追了他去,遇見了就對他說:眾人都找你。耶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於是在加利利全地,進了會堂,傳道,趕鬼。」

經過了忙碌的一天,耶穌在清晨天未光的時候到曠野去禱告;門徒卻追着去找祂。在其他譯本我們可以看見,西門和其他人是去「搜尋」耶穌,可見耶穌是刻意避開人群,也可想而知祂認為到曠野禱告是何等重要的事情。但是西門和他的同伴覺得有另一些事情更要緊。是甚麼事呢?西門說:「眾人都找你。」眾人找耶穌做甚麼?在 v34 敘述:「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眾人找耶穌因為還有許多病要醫治、還有許多鬼要趕。耶穌的回答顯然是表示祂不願意被這些「眾人」找到,因為「眾人」要祂做的事情不是祂主力要做的事情。

或者我們也會好像西門那樣想:『既然耶穌的工作那麼有果效,那多做吧!既然醫病、趕可以吸引那麼多人來跟隨,為甚麼不繼續做下去呢?多些人跟隨豈不是耶穌來的目的嗎?』不是!耶穌回答說「不是!」耶穌來的目的不是要滿足醫病、趕鬼的需要。這些都不是壞事,甚至這些都是真實的需要。然而這些服侍卻令到耶穌沒有時間教訓人。在 v38,耶穌說:傳道(教訓人)才是祂來的目的。同樣地,作為耶穌的門徒,無論是個人或者教會,我們的服侍即使可以幫助人肉體得醫治、心靈得釋放,都不應該蓋過教導人認識耶穌這個重點,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否則我們縱然忙忙碌碌、營營役役,人們只會索求更多的醫治和趕鬼,卻不會更多認識耶穌、不會更多向神委身。作為跟隨耶穌的人,我們必須攪清楚自己跟隨耶穌的目的,如果我們想肉身的需要得到滿足更甚於認識神、跟從神,那並不是真正的門徒。作為跟從耶穌的門徒,我們也必須攪清楚自已事奉的目的,假如我們只想要要眼前的果效、只想招聚許多人來,卻不能夠幫助人更多認識神,更深向神委身,那不是神呼召我們的目的。

C. 門徒的跟從(1:40-45)
耶穌很清楚示範了這一點。就是當眾人都找祂的時候,祂帶着門徒離開那地方,「在加利利全地,進了會堂,傳道,趕鬼」(v39),當然也包括醫病的服侍。在接着的 v40-45 就記載了一件醫治事件。而這一件醫治事件也帶出馬可福音另一個特點,一般人稱之為「彌賽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就是耶穌阻止祂的身份被透露。耶穌仍然想以低姿態來進行祂的服侍。但祂這個想法卻不一定得到人們的認同。

在 1:40-45 記載了一個痲瘋病人來求耶穌使他潔淨。潔淨了他之後,「耶穌嚴嚴的囑咐他……你要謹慎,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看」(v43-44),意思是,他只需要去找祭司證明已經潔淨,無須隔離、可以重新回到社群中間了。但這個人呢,v45 說「那人出去,倒說了許多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也許我們都會碰過這樣的人,越叫他不要說他越是要說。為甚麼呢?他不覺得有甚麼不妥當,「說說也無所謂喇!」也可能他覺得這是一件「好人好事」,應該要宣揚(如果當時有手機,肯定會被人拍片放上youtube),「好事怕甚麼讓人知道!」

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耶穌不止一次趕出污鬼之後告誡鬼不可以說祂出來(1:25, 1:34, 3:12),而每一次鬼都聽,不敢不聽。人卻是夠膽違逆耶穌的說話。我們也再一次看見,人們總是不明白耶穌的心意,總是喜歡按自己的意思來判斷,門徒是這樣,這一個人也是這樣。我們會不會也一樣呢?我們會不會也只是憑自己覺得好或者不好來判斷,而不是聆聽、遵行耶穌的吩咐呢?

小結
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作祂的門徒,回應的人除了要捨棄、要放下、要重新選擇效忠的對象之外,他也需要承繼耶穌的工作,將神的道教訓人,而且不是憑自己的認為好的、有果效的去做,乃是要明白神的心意,遵從神的吩咐去完成神交付的使命。

但我們是不是願意呢?污鬼不敢不聽從耶穌的吩咐,人卻常常缺少了那份對上帝應有的畏懼,以致常常將自己的意思代替上帝的意思,沒有察覺上帝有更高的旨意、有更美的計劃要完成。而我們的自把自為就常常讓神的計劃受阻,就好像經文那個大痲瘋病人那樣,他將事件傳揚開去的結果是,耶穌「不得再明明的進城,只好在外邊曠野地」。唯願我們願意謙卑下來,聆聽上帝的吩咐,願意遵行。

II. 呼召利未
然後進入第二章,我們讀到耶穌呼召利未的經過。新約幾卷福音書裏面分別記載耶穌呼召人來跟從祂。剛才一開始看的四位門徒幾乎是幾卷福音書都有記載,但其他的就不然。有一些使徒甚至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跟從耶穌的。不是福音書的作者偏心,而是每一次的記載都有它的意義。馬可記載利未的蒙召就是這樣。

A. 耶穌有赦罪的權柄(2:1-12)
在敘述利未被耶穌呼召之前,馬可在 2:1-12 先記載了一件醫治事件。這一件事件,我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詳了;就是四個人抬了一個癱子來求耶穌醫治。這事件在馬太(9:1-8)和路加(5:17-26)也有記載。大同小異之中有一個重點是三卷福音書都有指出的,就是耶穌原本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但當時在場的文士質疑,他們說耶穌「說僭妄的話了。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v7)耶穌為了「叫他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所以就吩咐癱子起來拿他的褥子回家;這樣就證明耶穌確實有赦罪的權柄。為甚麼證明耶穌有赦罪權柄是那麼重要,以致三卷福音書都用了不短的篇幅來記述?

剛才我們說,耶穌到世上來的工作是傳道、醫病、趕鬼。祂傳的是甚麼道呢?我們上一次看過了,在 1:14-15 敘述耶穌開始「宣傳神國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信福音的前提是悔改!聖經記載施洗約翰來傳悔改的洗禮,為耶穌預備人心,然後耶穌親自來傳神國的福音,叫人悔改;他們從沒有為罪矯飾。後來的使徒,和聖經的作者,也從來沒有一個不提醒我們要回轉,在上帝面對謙卑、承認自己的過犯!如果你聽見一個福音是無須悔改的,那必然是錯謬的信息。

正因為此,耶穌有赦罪的權柄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們所傳的不是一個將人定罪的信息,我們是勸人回轉、悔改,並且在基督耶穌裏面得着「罪得赦免」的喜樂;這才是福音。神「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這個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B. 呼召利未(2:13-17)
確認了耶穌有赦罪的權柄,馬可才敘述利未被呼召的情形。讓我們一起讀馬可福音 2:13-17:「耶穌又出到海邊去,眾人都就了他來,他便教訓他們。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穌在利未家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法利賽人中的文士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吃飯,就對他門徒說:他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嗎?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如果比較耶穌呼召之前那兩對兄弟,無疑馬可記載利未的蒙召是很不一樣的。前面那四位漁夫,記載他們捨棄了甚麼來跟從耶穌;那麼馬可記載利未的蒙召,重點又是甚麼呢?

我們看到利未回應耶穌的呼召,與之前四位門徒一樣,是即時的、沒有猶疑的。然後馬可敘述耶穌在利未家中與許多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明顯這些稅吏和罪人是利未的朋友,他特意邀請來與耶穌一起食飯的。這一餐可能是利未的「散水飯」,宣布他從此退出稅吏行列,要跟隨耶穌到各城各鄉去傳道。又可能是利未感受到耶穌的呼召是對他的接納,他很想與人分享這份喜悅,很想他所認識的人都認識耶穌,被祂接納。不過,耶穌出席這一次食飯的聚會,讓一些法利賽人、文士看不過眼。為甚麼呢?

首先我們注意到在 v15-16 短短兩節經文裏面,三次將稅吏和罪人相提並論。從法利賽人、文士的說話裏面可以聽得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稅吏和罪人明顯是受人鄙視的一群,人們不屑與他們做朋友。罪人被排擠我們可以理解,稅吏為甚麼會與罪人相提並論呢?原來按照當時的制度,稅吏只要向羅馬政府上繳一個規定的數目,他究竟收多少,中央是不會理會的。所以一般稅吏都會多收的,因為稅吏這個官位買回來當然也是不便宜的。除了上繳中央也要賺回成本,還要留一些儲備隨時向上級送禮好保住這個官位;所有這些成本都轉嫁到百姓身上。因此稅吏都是被人厭惡和唾棄的。

這樣我們就明白利未要宴請他所認識的人來食飯,因為耶穌的接納實在是不尋常的。因此我們也明白法利賽人、文士看不過眼的原因。稅吏和罪人就是社會上被人厭惡、受人排擠、被人嫌棄的一群,是主流社會、正當人家是不會與他們交朋友的。但是耶穌與他們一同食飯。如果放在今日香港社會,稅吏和罪人會是甚麼人呢?黑社會?罪犯?也可能是與我們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背景,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那些群體。如果耶穌與他們一起食飯的時候,在同一張枱上為我們留了一個位,你會不會一齊同食呢?

文士、法利賽人質問門徒:「他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嗎?」意思是他們覺得耶穌應該與這些稅吏和罪人分隔開,不要被他們沾污自已。耶穌的看法卻不同,祂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無病無痛就不需要醫生,照樣地,無罪的人也不需要耶穌。耶穌的呼召是給那些承認自己有罪的人,無論他是哪一個階層、哪一種背景,只要他承認自己需要赦罪,就可以與耶穌一起坐席。

C. 新舊的衝突(2:18–3:6)
怎樣為之有罪呢?按着馬可的敘事,問題其實是:怎樣分辨義人和罪人?馬可用了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幾次衝突來闡釋。這幾個事例包括禁食的討論(2:18-20)、守安息日和安息日治病的問題(2:23-28; 3:1-6)。耶穌與法利賽人、文士的衝突源於他們對義人和罪人的定義有不同。法利賽人、文士認為守住律法才可以得神的眷顧,耶穌卻展示神隨時接納稅吏和罪人,只要他們願意回應耶穌的呼召。

在這些衝突事件中間,馬可記載耶穌說了一句很突出的說話,在 2:21-22 祂說:「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

新布舊衣服、新酒舊皮袋,兩個比喻說的是同一個道理:「新與舊是不能夠融合的,因為舊的已經損壞,承載不了新的。」

甚麼是新呢?舊又是甚麼呢?其實馬可在之前的敘述不止一次提到新的出現。第一次在 1:27,當耶穌為那人趕鬼之後,「眾人都驚訝,以致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事?是個新道理啊!他用權柄吩咐污鬼,連污鬼也聽從了他。」然後是 2:12,當耶穌赦免那癱子的罪、吩咐他起來回家的時候,「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這個新道理、從未見過的事,就是耶穌帶着權柄來醫病、趕鬼,以這些行動證明祂是猶太人一直等候的那一位彌賽亞、那要來的君王。祂來是要呼召罪人進入神的國度、成為祂的門徒。那麼舊的是甚麼呢?舊的就是文士、法利賽人抱持的觀念,認為守住律法就得神的眷顧。

為甚麼需要有新的?因為舊的衣服已經破了必須要修補,舊的皮袋已經磨損,承載不了新酒。

這讓我想到我們的信仰。我們對神的認識會不會也已經變舊了、變得僵化了需要被更新?會不會我們的心也已經破損了容不下神為我們預備新的信息呢?會不會我們都好像那些法利賽人那樣自以為義,誰知耶穌正是要我們承認自已有罪呢?

小結
馬可記載利未的蒙召要突出耶穌對罪人的赦免和接納。祂有赦罪的權柄,祂更有慈愛的恩典,對於那些被人厭惡唾棄的人,耶穌也向他們發出呼召,只要願意來尋求祂的赦免,主耶穌就會與他們一同坐席。

然而,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心腸?抑或我們會好像法利賽人、文士那樣,沒有體會耶穌帶來的更新,仍然抱着舊有的觀念、僵化的規條,不願意被神改變呢?

結語
今日我們看的經文是馬可福音裏面三段討論門徒的其中一段。讓我們看見,耶穌選召不同的人作祂的門徒,只要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需要耶穌的赦罪,就可以來。但跟從祂的人需要知道,作主的門徒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是憑自己的喜好,甚至不一定看事奉的果效,而是要跟從主的心意,成就主的事工。
盼望我們都願意回應主的呼召,來跟從祂。


回應詩
跟隨我
1.我聽復活主慈聲說: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懇切呼召整日不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為你飽受痛苦憂傷,為你捨命十字架上,
苦杯親嘗,罪債代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2.你罪雖多,我赦免你,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各樣罪惡,赦免到底,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一生一世我必同在,領你經過陸地洋海,
賜你天福直到萬代;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3.將憂慮帶到我腳前,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我要親自為祢承擔,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恐懼戰兢靠我懷間,便可安度一切艱難,
我要將你眼淚擦乾;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Sunday, July 05, 2015

福音的起頭

經文: 馬可福音1: 1-15

引言:馬可福音的特色
弟兄姊妹早晨。今日是7月第一個主日,眨眼之間已經踏入下半年了。記得上個星期領詩的弟兄提醒我們,來到一年的中間,可能年頭有一些立志還沒有開始,是時候要重拾起來了。這個也是對我的提醒,是時候重拾一些已經忘懷了的、忽略了的事情了。

感謝主,讓我在這個開始下半年的主日與大家分享一個新的講道系列。從今日開始,我會與大家分享馬可福音的信息。

相信大家都有讀過四卷福音書,在讀的時候,或者你也有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特別是馬太、馬可、路加,我們稱之為「對觀福音」的三卷。當然它們也有不少不同之處。而講到它們的不同,我相信四卷福音書的開頭是最明顯的。

不知你有沒有印象呢?四卷福音書的開頭都是講到開始的。馬太福音從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說起,敘述耶穌是舊約應許的君王。路加福音是以耶穌的出生作開始,宣告神介入人間、扭轉人生的困厄和無助。約翰福音以一首瑰麗的詩篇勾劃出耶穌是整個創造的起始,是人類受造的基礎和目的。那麼馬可福音呢?

對比之下,我們發覺馬可福音的開始是極大的不同:「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參考一些釋經資料,更會發現有些古舊的抄本,連「神的兒子」這句也是沒有的,只是:「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好聽一點,可以說它是簡約的。如果說得難聽一點,這樣的開頭其實是黯淡、模糊的。是馬可當時資料搜集的工夫做得不足夠嗎?當然不是。也許更有可能是他其實別有用心。如此簡約、如此黯淡,正是馬可福音其中一個特色。馬可筆下的耶穌就是這樣,「無佳形美容」、沒有一張亮麗的履歷CV。祂就只是耶穌、基督。

馬可福音另一個明顯的特色是,它的篇幅是四卷福音書中最短的,只有十六章。但在短短十六章經文之中,竟然有六章是敘述耶穌的受難,可見「受苦的耶穌」是馬可希望他的讀者不會忽略的。其他還有「彌賽亞的秘密」、「門徒的代價」等,都是馬可福音的特色,我們會有機會慢慢細讀。

我今日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1 章1 至 15 節,是馬可福音敘述耶穌開始正式工作之前的一段引介,清晰地以約翰和耶穌兩個人物作為重點,分做兩個段落。

I. 約翰的職事
(1) 按照神的應許(vv2-3)
第一個段落是關於施洗約翰。讀過其他三卷福音書的,我們都知道約翰是誰。但馬可卻特別地分別引用了瑪拉基和以賽亞兩位舊約先知的信息,讓我們知道約翰是按照神的應許而來的。神應許在那一位「能力更大的」來到之前,祂差派使者為祂預備道路。

馬可這樣引用舊約先知,讓讀者看見,這一位耶穌基督,祂同樣也是上帝在舊約所應許的,是神差派來的。而且祂來是執行神差派祂的工作。約翰第一句引用的是瑪拉基書 3:1,經文原本是這樣的:「1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2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這一位「能力更大的」到來乃是要潔淨祂的子民;而約翰,就是要為這位審判的主預備人的心。

(2) 傳悔改的洗禮(vv4-5)
就是在v4所說:「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洗禮在第一世紀的猶太人中間,是一種潔淨的禮儀,接受的人也同時表示願意悔改、從他們現有的生活方式中改變過來。所以路加記載,眾人到約翰那裏去受他的洗,都問「我們當做甚麼呢?」因為他們知道,悔改必須帶來行為上的改變。

約翰的要求一點也不簡單。路加這樣記載:「7 約翰對那出來要受他洗的眾人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8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9 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然後當人們問他「我們當做甚麼呢?」他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對稅吏,他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對兵丁,他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3:7-14)。

對於約翰這樣嚴厲的要求,眾人的反應是怎樣?馬可告訴我們:「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或者我們會覺得「猶太全地」這樣的描述可能是文學的誇張手法,原來這個描述可能頗真實的。因為根據一位與約翰同時期的猶太學者記載,施洗約翰對當時的人是有很大影響的。我們會問,為甚麼人們對如此嚴厲的信息竟然是趨之若鶩呢?若你被人稱呼做「毒蛇的種類」,你會怎樣?今日如果有人說「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人們是否能夠聽進耳裏?今日如果有人在 Whatsapp 群組說有一個這樣的人在曠野傳講這樣的一個信息,你會怎樣回應?也許我們會好奇,出去看看發生了甚麼事。可能只是去看看,我們會不會接受這樣的警告,願意悔改呢?

當時的人卻願意聽,「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他們深切體會這樣的警告、這樣的提醒正是他們需要的信息,所以他們去「承認他們的罪」,去「受他的洗」。

當我們聽到一些嚴厲的說話、逆耳的勸告會有怎樣的反應?可能要視乎由誰人說出來。求主憐憫,賜我們一顆柔軟的心,以致我們願意被神改變我們的生命。求主賜我們一顆謙卑的心,以致我們聽得見從祂而來的說話,無論由哪個人的口說出來,只要是神的說話,讓我們聽、讓我們分辨是神的警告和提醒。

(3) 指向基督(vv6-8)
約翰的信息除了發出警告,提醒人悔改之外,他也將人指向耶穌。vv7-8「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馬可介紹施洗約翰引用的另一處舊約經文就是以賽亞書。按照以賽亞先知的預言,約翰在曠野發出他的信息。對於以色列民族來說,曠野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曠野是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與神相遇、相知的地方,是他們民族與神立約、成為神子民的地方。

約翰宣告:有一位「能力比[他]更大」,地位比他更高的要來。這一位「能力更大的……要用聖靈給他們施洗」,聖靈的臨在是表示上帝要與人同在。約翰就是這樣預備人的心,將人指向耶穌。

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領受,將人指向耶穌呢?今日我們透過各種通訊平台(Facebook、Whatsapp、微訊……等等),可以將各式各樣的資訊轉發、傳遞,甚至可以借助 youtube或者其他的軟件,自己製作影片然後上載到網絡世界。今日要讓人知道一件事不難,難是難在我們有沒有在意我們轉發出去的、上載上去的究竟是甚麼信息。我們是不是借用各種工具,將人指向耶穌呢?抑或我們只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地加入傳言的行列呢?

我們的生命是不是能夠叫人認識耶穌呢?抑或我們寧願做一個隱蔽基督徒,獨享基督的救恩呢?

約翰呼籲當時的世代回轉悔改,將人指向耶穌。然後耶穌出現了。

II. 耶穌的職事
讓我們讀馬可福音 1: 9-15「9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裏受了約翰的洗。10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11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12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裏去。13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15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1) 耶穌受洗(vv9-11)
雖然馬可在 vv7-8 敘述了約翰對耶穌的介紹,但究竟耶穌是誰呢?在接着的段落馬可就敘述耶穌的職事。

首先是,祂接受約翰的洗禮。

為甚麼耶穌要接受約翰的洗禮?我們可能記得耶穌自己回答說,是「盡諸般的義」,那是馬太的記載(3: 15)。但在馬可福音裏,約翰沒有提問,耶穌也沒有解釋,彷彿祂接受約翰的洗禮是那麼「理所當然」。但其實深思下來,這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約翰傳的是「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耶穌沒有罪,為甚麼還接受呢?當然祂「盡諸般的義」,為跟從的人立下榜樣是對的。但根據馬可的記載,我想有另一個可能,就是祂與那些「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的人認同。對那些承認自己的罪、願意到神面前來認罪悔改的,耶穌與他們同在。在一個願意承認自己有罪、願意到神面前來認罪悔改的群體裏面,亦必然有耶穌在他們中間。相反,一個群體若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罪,他們也容不下這一位耶穌。

另一方面,在 v11 我們亦看見耶穌從水裏上來,隨即「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在這裏我們看見馬可的記載一個特別之處,這一句從天上來的確認,並不是說給旁邊的人聽(cf. 太3:17),而是說給耶穌聽的。再一次我們看見,馬可描述的耶穌是低調的,沒有耀眼光芒的。祂是神的兒子這個身份,對當時的人是隱藏的。就正如這節經文的下半節「我喜悅你」所引用的以賽亞書 42: 1-2:「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這一位神的僕人,在以賽亞書漸漸清晰的描述之下,最終讓我們看見,就是那「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53: 3, 6)的那位,受苦的僕人。

盼望我們能夠一同記着,耶穌不是以神的兒子、應許的君王的身份進入人群。相反,祂是以受苦僕人的身份,與落在困苦中的人認同。我們作為祂的跟從者、教會作為祂的身體,我們也要從受苦的角度進入人群之中,與困苦的人認同。

(2) 耶穌受試探(vv12-13)
耶穌不但與罪人和受苦的人認同,祂更是與落入試探裏面的我們認同。在 vv12-13 馬可敘述耶穌接受洗禮之後、得到從天上來的聲音悅納之後,「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裏去。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

地點,再次是曠野。曠野,除了是上帝與祂的子民相遇、相知、立約的地方,它同樣是以色列百姓備受試探、軟弱跌倒的地方。曠野也是他們得罪神之後,被神審判、飄流四十年的地方。耶穌來到曠野,四十日之內,接受撒但的試探。四十日,正是摩西在西乃山上領受律法的日子、是以色列人十二位探子進入迦南窺探的日子,也是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大勝巴力先知之後走去何烈山的日子。很明顯,馬可刻意地用曠野、用四十日這些典故,讓讀者將耶穌的經歷,與以色列人歷史上的經歷串連起來。

「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馬可的記載再一次與其他福音書有不同。馬太和路加,以不同的次序,都有敘述耶穌所受的三個試探:食物、榮耀和權力。約翰福音沒有記載這件事。而馬可呢,就只是一句說話就交帶了:「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是怎樣的試探呢?當然我們可以從其他福音書找答案。不過既然馬可沒有具體說明,我相信大概我們也不需要執著要有一個答案。「試探」,這兩個字已經足夠了。

更何況,耶穌所遇到的三個試探,並非我們會遇上的,畢竟那三個試探都是衝着祂是神的兒子的身份而來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會受到試探。我們不是神的兒子,我們只是凡人,凡人自然有凡人的試探。也許我們所遇見的試探,正是好像馬可福音這裏所記載的,是「隱藏的」、說不出來的,甚至是只可以在自己的腦海裏出現,不能讓人知道的。然而就在這些試探裏面,耶穌與我們同在。

耶穌究竟有沒在試探中犯罪呢?雖然馬可沒有詳細記載,他是有說明的。經文繼續的敘述就讓我們清楚。「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然後說:「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v13)。參考馬太的記載,說「有天使來伺候他」,正是表示耶穌勝過了撒但的試探。

不過,除了這樣,馬可又很獨特地描述耶穌「與野獸同在一處」。這個描述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更大的安慰。馬可福音成書一般估計是在主後 66–74 年之間。這個時期,不少基督徒因為尼祿的逼害而殉道。主後70年,有猶太人起義推翻羅馬政權,以致耶路撒冷被攻陷,聖殿被徹底燒燬。那些被逼害的信徒,和這些因猶太戰爭而被判叛國的猶太人,他們的下場就是在競技場內與猛獸搏鬥。對於當時活在猛獸陰影底下的讀者,耶穌「與野獸同在一處」表示祂的得勝也包括猛獸的攻擊。然而,說耶穌「與野獸同在一處」有另一個更遠的指向,因為即使在當下他們不能夠勝過逼迫和困境,屬於上帝的人有一個更美的將來。就是以賽亞書65章預告的:「17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 25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正指向將來神為我們預首的新天新地。

耶穌受試探不但表示祂明白我們在試探底下的軟弱,祂同時也宣告,祂是得勝試探的主。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但知道這一點並不足夠,我們還要「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 15-16)

在試探裏面,在逼迫之中,即或我們軟弱跌倒了,讓我們不忘記祂有勝過試探的能力,祂賜下憐恤和恩典、祂賜給我們安慰和盼望。我們可以放心來到施恩寶座前祈求神隨時幫助。

(3) 耶穌的教導(vv14-15)
耶穌除了藉着受洗與罪人認同、與困苦的人同在,以及在曠野受試探賜給在試探中的我們有盼望和安慰之外,耶穌還帶來更寶貴的福音。

vv14-15:「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15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在四卷福音書裏面,以「福音」作為名詞,馬可是最刻意和用得最多的。「福音」原本的意思是「好消息」。以「福音書」作為寫作形式,則是指到敘述耶穌的生平、言說,和事蹟的文體。所以「福音」是關乎耶穌的身份和工作,是耶穌宣講、展示的好消息。簡單來說,福音就是耶穌,耶穌就是「好消息」。

馬可福音1:15 可以說是概括也總結了這個好消息的內容:「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這個信息,在整卷馬可福音將會透過耶穌的宣講和具體的事蹟繼續闡述。

但我想大家留意的是耶穌講這段說話的時間。在 v14 馬可告訴我們,時間是「約翰下監以後」。雖然約翰下監的原因和結果在後面第6章會有詳細的交代,不過馬可選擇在整卷福音書的開頭讓我們知道,是有他的目的。

第1章1至15節這個段落是馬可正式敘述耶穌的言行事蹟之前的一段引言。他清楚地以約翰和耶穌作為這段引言的兩個重點人物,並且平衡地對兩人作出描述,使我們讀起來也自然地作出對比。

第一、馬可介紹他們二人時都用上了舊約的經文。第二,馬可敘述他們二人的職事。第三,馬可記載他們二人宣講的信息。還有第四。第四就是「約翰下監」。從這樣互相對照的敘述之中,我們可以預期,約翰的遭遇也將會是耶穌的遭遇。在約翰下監之後耶穌就正式開始祂傳福音的工作。在馬可福音第 6 章敘述了約翰下監及殉道之後,耶穌亦開始預告祂將要上耶路撒冷,並且要受害。

從這個鋪排可見,馬可是清楚明白的表達,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祂的受苦;而祂的受苦是要帶給那些願意承認自己的罪、願意悔改相信祂的人在神的國臨到的時候,可以得着拯救。

這個信息,對於我們當中未信耶穌的你,是一個邀請,同時也是一個警告和提醒。

但是對於已經相信耶穌的我們,再讀福音書又有甚麼意義呢?

結語
(1) 耶穌是誰?
對於我們已經相信的人,重讀福音書,我想到,我們是可以不斷的認識耶穌是誰。耶穌是誰?耶穌是神的兒子,這一點我今天刻意沒有提及;往後我們還有機會提到。反而今天這十多節經文讓我們看見,馬可以熟悉的舊約典故帶來新的信息: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為到在曠野試探中跌倒得罪神的以色列人,帶來一個新的開始。同樣地,耶穌給我們有新的開始,也許我們都在試探之中,也許我們都在試探中失敗,也許我們都得罪神。然而耶穌讓我們有新的開始,耶穌讓我們過去的失敗可以改寫。

然而耶穌帶來新的開始靠的並不是懾人的氣魄,或者驕人的成就,祂以受苦僕人的身份進入人間,將受苦的人從困厄中拯救出來,以祂的受苦為人開一條新的道路,重建與神的關係。

(2) 跟從耶穌
對於這樣的一位基督,聽見祂的福音的人需要有行動的回應。所以在接着的經文(vv16-20),馬可就敘述耶穌與人相遇,呼召他們作門徒,他們就起來跟從。

而跟從耶穌的人不可以忘記祂是一位怎樣的主,祂沒有亮麗的CV,祂只是以受苦的服侍,成為福音,成為改變人生命的好消息。讓我們也如此跟從,願意以受苦的心志進入人群。


回應詩:
【宣告】
耶穌,耶穌,天下萬有都宣告。
聖哉!聖哉!聖哉!聖哉!聖哉!聖哉!
祢是神,萬有的主宰,除祢以外,別無救贖。
祢是王,榮耀的君王,和撒那歸於至高處。

Sunday, April 05, 2015

苦路上的他們:遇上復活主

經文:約翰福音 20 – 22 章

引言
大家在過去幾個星期有沒有收到這幾張預苦期的默想材料?多謝崇委的弟兄姊妹為我們預備。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用上這些材料來預備自己參與上星期五晚的受苦節崇拜和今天早上的復活節崇拜呢?

受苦節晚上,牧師與我們分享了其中幾位人物,他們在耶穌的苦路上與祂有過接觸。可惜有人錯用權力不願意跟從真理;有人為了避開社會壓力只願意作隱藏的門徒;有人卻因為世人以為倒楣的遭遇反而有機會與耶穌同行,生命完全改變過來。

今天早上,我與大家分享餘下的兩個人物,他們與其他四位的不同是,他們都在耶穌的苦路上跟隨主走了一段,然後他們都與復活的主個別地相遇,也被主個別地差遣。他們一個是抺大拉的馬利亞,一個是彼得。

這兩位人物,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如果你有用上兩周的預苦期默想材料,應該也會知道多少少。

I. 兩個跟隨
抺大拉的馬利亞和彼得其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除了剛才說的那些之外,他們二人都在跟隨耶穌的行列,如果從名單來看,二人都居首位。

A. 抺大拉的馬利亞
我們也許都知道福音書裏面常常出現十二使徒的名單,不過你可有留意原來跟隨耶穌的女門徒也有名單。馬可敘述耶穌被釘十架時:「有些婦女遠遠地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可15: 40)路加記載:「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路24: 10)

特別在路加福音8章讓我們認識馬利亞多少少:「1…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2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3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 1-3)

在跟隨耶穌的婦女之中,抺大拉的馬利亞總是在名單之首。她經歷耶穌為她趕出身上的七個鬼。福音書沒有記載這件事的經過,但我們可以想像馬利亞被七個鬼附着時受到何等的壓逼和操控,她可能做出許多異於常人的事情,可能令到她被孤立、被鄙棄。我們也可以想像她蒙耶穌釋放之後生命所得到的更新,她對耶穌因而有何等的感恩、何等的深愛。

我們也許會記得耶穌不止一次預言祂要受害被殺,門徒的反應是怎樣?門徒的反應是:有一次彼得拉住祂勸阻祂,有一次門徒爭論誰是最大的,而大部分時候他們其實是不知所措的。唯獨馬利亞,她明白耶穌的使命,她知道不可攔阻,於是她陪伴耶穌走上這條沒有人明白、孤單、黑暗的苦路。她想不想耶穌「不用死」?她當然想!但她知道不能阻止,於是她選擇陪伴耶穌到底,她雖然不明白,但她選擇跟隨耶穌直到十字架下,分擔耶穌的孤單和黑暗。

B. 彼得
彼得,他的故事我們當然也不會陌生。他是十二門徒之首,他第一個宣稱耶穌是基督,以致耶穌說「要將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但也是在同一個場合,他被耶穌責備為「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他完全不明白耶穌走上苦路的意義。他不但不明白,而且不贊同。他拉住耶穌,他以為自己有更好的方法,他不能夠接受耶穌的計劃。

他不能夠接受一個軟弱的耶穌。約翰福音13: 6-9敘述耶穌為門徒洗腳,「6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7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8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9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洗腳,一件卑下得只有奴僕才被逼要做的事情,夫子、主怎可能做?!「你永不可洗我的腳」!「其他人會接受,我不會!」

然後當耶穌預言門徒都要跌倒的時候,「29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30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31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可14: 29-31)「跌倒?其他人會,我不會!」

然後,當然我們知道,彼得後來真的三次不認主。他是貪生怕死嗎?他不是。當人們在客西馬尼園要捉拿耶穌時,他甚至拿出刀來反抗;當人們捉拿耶穌之後,他甚至跟在後面,直至大祭司的園子去。他不是怕死。

「17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他說:我不是。……25西門彼得正站著烤火,有人對他說:你不也是他的門徒嗎?彼得不承認,說:我不是。26有大祭司的一個僕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說: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裏嗎?27彼得又不承認。立時雞就叫了。」(約18: 17-27)他為甚麼不認主?我們看見彼得並不是怕死,可是他始終不明白為甚麼耶穌必須要死。出於不明白、出於無以名狀的恐懼,或簡單稱之為「軟弱」,彼得跌倒了。

小結
彼得和抹大拉馬利亞兩人都是在耶穌受苦的路上一直跟隨的人,他們跟隨的距離不同,一個跟到祂受審的地方、一個一直跟到祂受死的十字架下。他們跟隨的方式不同,一個選擇反抗,一個選擇順從。但他們都是不明白。

我們是以怎樣的方式跟隨主的呢?當我們不明白的時候,當神的心意與我們的想法不同的時候,當我們對神的計劃感到失望、難過,想拒絕的時候,我們又是否願意跟隨到底呢?

II. 兩個遇上
這兩個在苦路上一路跟隨的門徒,在主復活之後也有着相似的際遇。有一點他們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在約翰福音20: 9所說,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要從死裏復活。而不同的是,彼得看見空墳墓之後就回到自己的住處去,馬利亞卻徘徊不去。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她不能夠作罷。然後主與她相遇。

A. 抺大拉的馬利亞
我們一起讀大家手上的經文,約翰福音20: 11-18:「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12就見兩個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一個在頭,一個在腳。13天使對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14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是耶穌。15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裏,我便去取他。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這一段敘述有很清楚的結構。首先馬利亞遇到向她宣告信息的天使,最後她自己要去宣告信息。在這個宣告之間,她兩次被問同一個問題:「為甚麼哭?」兩次她都回答同一個答案: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她正是被這個問題捉着,以致她沒有認出耶穌來。直至耶穌呼喚她的名字,將她從捉着她的問題中叫喚出來。驀然回首,她所尋覓的就在眼前。

從她的捨與不捨之中,我們看見馬利亞對主的愛。她能夠為了順服主的心意,即使不願意耶穌受死她也捨棄自己的想法、以行動配合。我們也看見她的不捨:她不能夠任由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她不能夠就此作罷。在她的捨與不捨裏面,我們看見她都是以主為重要,比她的想法重要,比她自己得到滿足重要。

我們有多愛耶穌,祂是知道的。在跟隨主的路上,我們為主捨的是甚麼?不捨的又是甚麼?抑或我們始終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先行,沒有明白神的心意?

馬利亞深愛耶穌,以祂的心意為先;我相信亦因此令她成為第一個遇上復活主的人。雖然當時還有其他婦女一起,但福音書仍然清楚寫下,「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 9)

當馬利亞發現原來眼前的人正是耶穌,可以想像她是何等的喜悅。從耶穌的說話大概也看出來。耶穌說:「不要摸我」,有譯本翻譯做「不要拉住我」(新漢語),這個意思可能比較清楚。馬利亞驟然遇上耶穌,於是很自然地拉住祂,不讓祂再消失。或者,可以與耶穌重遇實在太高興了,她想要拉着祂與祂多談一會兒,一直談下去。然而耶穌卻不容她有這個想法。

馬利亞深愛耶穌,這是無庸置疑的,她甚至為成就耶穌的心意而願意忍受分離、忍受捨去、忍受傷痛。不過,與所愛的人在一起卻不是全部,不應該是全部。愛不能夠只在兩個人的關係裏面燃燒,否則只會將兩個人都燒燬(consume)。再甜蜜的關係,總有一天會耗盡。

愛必須向外流出,必須與人分享。馬利亞起初不明白這一點,但遇上復活的主,讓她改變過來。

B. 彼得
相比之下,彼得與復活主的相遇就不同了。

我們讀約翰福音21: 15-19「15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着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這一段經文,大家也不會陌生。可能你也聽過不少人指出,耶穌問彼得那三次「你愛我嗎?」頭兩次是用較高層次的愛、犧牲的愛來問的,後來第三次耶穌降低了層次,用朋友的愛來問他。

當耶穌問第三次的時候,彼得憂愁起來。「憂愁」的意思包含「受傷害、難過」。彼得一直的回答是,他以朋友的愛來愛耶穌,說了兩次,耶穌還要問第三次,於是彼得感到受傷害。我能夠付出這麼多已經很多了,還要更多嗎?

也許,我們試試從耶穌的角度來想一想。面對一個出賣自己、三次否認自己的人,還可以要求他愛嗎?三次的詢問之中,彼得顯出他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耶穌從始至終只有朋友的愛,甚至他未必明白自己三次否認耶穌的原因。他沒有深究自己對於愛的要求與耶穌的要求有怎樣的不同。彼得一向是衝動而直接的,「主啊,你知道我愛你」。耶穌,你知道的。

我們有多愛耶穌,祂是知道的。按照我們對祂的愛,耶穌來與我們相遇,用祂無限的愛來接納我們有限的愛,卻又讓我們知道我們有限的愛是何等的有限。

在v18-19,耶穌對彼得說:「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着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在約翰的福音裏面,這是耶穌第一次呼召彼得「你跟從我吧!」

彼得的路不容易走,某程度而言,彼得最終走上的也是一條苦路,與耶穌的相同,他的死要榮耀神。彼得是否能夠走得上呢?他曾經說:「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 33)但當面對無以名狀的恐懼時,他不認主。那麼面對真實的下監、受死,他又將會如何呢?

今天是一個多變的世代,也許我們當中不少人不容易作出承諾。面對自己的多變,我們已是難以掌握,環境的多變,更是我們難以預測的。我們不願意承諾,因為我們不想成為使人失望的人、不想成為傷害別人的人。我們甚至不敢對上帝承諾,免得好像彼得那樣,到頭來軟弱跌倒。

然而,彼得遇上復活的主,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III. 兩個差遣
A. 抺大拉的馬利亞
約翰福音20: 17,耶穌對馬利亞說:「17……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馬利亞向門徒宣佈主復活的消息,在幾卷福音書都有敘述,至於門徒的反應,我們看路加和馬可的描述:「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路24: 11)「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甚至耶穌後來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可16: 11, 14)

為甚麼門徒不相信?一方面因為「心裏剛硬」,另一方面,也許路加講得準確,這些婦女的說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女性的地位在當時的社會是相對較低的。一方面由於是男性主導,由此也造成另一方面的結果,就是女性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參與社會的層面也較狹窄,於是更使得她們不獲得男性主的主流社會信任。

然而從馬利亞的身上,我們看見,上帝眼中的權力分配不是這樣的。配得過被主差派,需要的不是知識或者社會地位。馬利亞的信心並不是比其他門徒大,留意約翰說「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裏復活」,連馬利亞也是不明白的。但她因着對主的深愛,以致她忠誠地跟隨到底。她的不明白使她更加堅決地要尋回耶穌的身體,造就她成為主復活的第一個見證人,成為第一個被差遣去報告這個好信息的門徒。

上帝揀選忠誠的人成為見證福音的使者,從來不在乎他們的身份、社會地位。那些只是世界的標準、世人的要求,上帝要求於我們的,首要是「忠心」。

B. 彼得
如果這麼說,也許我們會詫異於耶穌對彼得的鍥而不捨。是的,主耶穌對彼得的呼召是鍥而不捨的。

世人的標準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更可況彼得是三次!但耶穌的標準不是這樣。對於彼得的三次不認主,耶穌用三次差遣來對應。

v15:「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就是以我對你的那種全心全意、無私的愛來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就是以朋友之間最深厚、最真摯、親密的愛來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v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就是以我對你的那種全心全意、無私的愛來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就是以朋友之間最深厚、最真摯、親密的愛來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v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就是以朋友之間最深厚、最真摯、親密的愛來愛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以朋友之間最深厚、最真摯、親密的愛來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彼得感到受傷,「耶穌你知道,我對祢能夠付出的愛就是這麼多了。」不錯,耶穌想提升彼得對祂的愛的層次,但祂並沒有勉強。當彼得未能作出對等的回應時,耶穌並沒有繼續進逼。相反,祂遷就着彼得的軟弱,只是提醒他,將來他遭遇的事會再一次試驗他對耶穌的愛。

然而儘管彼得的愛還未能到達耶穌所想的,主耶穌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彼得。祂三次的吩咐彼:「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愛是一個過程。儘管彼得還沒有看見自己對主的愛有怎樣的欠缺,主卻容許他在過程中漸漸地發現、漸漸地加深。到一天,他說:「12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13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4: 12-13)

如果彼得是代表教會,記得主耶穌曾經說過要「將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如果彼得是代表教會,那麼讓我們看見,就是在這樣的軟弱和有限之中,教會被呼召、使用。如果你想尋找一家沒有問題的教會,那麼讓我們知道,教會從來不是不會犯錯的,教會仍然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斷成長、改變、更新,要不斷尋求明白主的心意,然後跟隨。

又或者今天你是未能對主承諾的其中一個。彼得這樣被耶穌差遣也讓我們看見,不是在乎我們是否可以付出多少。主已經發出呼召,我們只管按着我們的軟弱來回應,主耶穌能夠接受我們的軟弱和有限,祂讓我們對祂的愛和委身,在過程中漸漸成長,漸漸加深。

結語
我想到一句平常在聖誕節引用的經文,是路加福音1: 78-79:「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在復活的清晨,一切的黑暗、虧欠,都在與復活的主相遇之中被更新、被轉化。

或許我們在「不明白」中掙扎着;或許我們在軟弱跌倒中仍然未可以站起來。在這一個早上,復活的主要光照我們。

或許我們知道自已愛主不多,或許我們仍然不願意跟隨耶穌到底。讓我們知道,主願意等候,等我們漸漸地委身更多,等我們漸漸地愛祂更深。


回應詩
【主活着】
1. 我所事奉復活主,祂今在世活着;
我知道祂確活着,不管人怎麼說;
我見祂手施憐憫,聽聞祂安慰聲,
每次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

2. 在我所處環境中,主愛常在我旁;
我雖有時心煩惱,但卻永不絕望;
我知救主引領我,衝破暴風狂濤,
一日我主必再來,大顯榮耀。

3. 歡欣,聖徒當歡欣,大家高聲讚揚,
不息的哈利路亞,歸於基督我王,
尋祂的人有盼望,祈求者得幫助,
無人有祂的愛心,仁慈,善良。

副歌:基督 耶穌,今天仍然活着,
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
基督 耶穌,救恩臨到萬邦,
若問我怎知祂活着,祂活在我心中。

Sunday, March 22, 2015

屬靈同行(五):一同成長

前言
弟兄姊妹早晨。轉眼之間,我跟大家看「屬靈同行」這個主題,今日是最後一講了。

記得我們提過,在屬靈路上同行的人,生命的質素的重要,若沒有屬靈生命的質素,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與人同行的生命質素,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生命,是不斷被聖靈陶造和引領、不斷調整自己生命的重心,以致我們與人同行的時候,彼此都得着勉勵。

上一次我們開始講到屬靈同行的「同行」了。我們提到基督將恩賜分給我們,讓我們在教會裏面能夠透過基督分授給我們的職事,彼此服侍、互相建立。

還記得嗎?基督分給我們的恩賜,就是神給我們的禮物,是我們每一個。每一個願意回應神的呼召、將神給他的恩賜行使出來,在教會裏面彼此服侍的成員,都是神給我們的禮物。不知道上一次講完後,大家有沒有留意神賜給我們的禮物呢?又不知道你有沒有成為我們的禮物呢?

今日我們來到以弗所書4: 1-16的最後一個段落。就是剛才大家讀的一段,第11至16節。而我們今日要講的是:屬靈同行的「同行」的第二方面:一同成長。

I. 建立基督的身體
以弗所書4: 11-12「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A) 職事原有分別
我們上一次提過,在保羅的書信裏面有幾處提到屬靈恩賜。如果將那幾段經文所說的列出來,大概有二十多種。那是不是很多呢?一點也不是。如果真的只有那二十多種,相信今日很多事奉崗位都不會出現。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提到:「4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5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6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神按照祂自己的意思,將不同的恩賜分給人,讓他們擔負各種職事,於是我們看見當我們運用恩賜的時候,各種功用就出現。

不過在保羅的筆下,有一些恩賜和職事的功用來到今日變得不是十分清晰,譬如在哥林多前書12章裏面提到的「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我們今日就不容易明白了。但是以弗所書4章11節提到的這幾個職事,他們的功用就十分明顯。

(B) 神話語的職事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4: 11),這四個或者五個職份,他們的功用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與神的話語有關。所以有一些人統稱它們做「神話語的職事」。

「使徒」就是主耶穌親自差派去傳福音的使者。有人認為使徒行傳界定了使徒的資格是「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常常和祂和門徒一起出入的人」(徒1: 21-22),所以今日不會再然有使徒的職事。我們今日不會深究這一點,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教會發展的過程之中,曾經出現過使徒職份的信徒,他們是被主親自打發出去傳講福音好消息的。

「先知」在舊約和新約都有。新約裏面,我們記得使徒行傳記載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之後堅持要回去耶路撒冷,當時就有先知起來預告保羅在耶路撒冷將要被捉拿。先知是上帝的發言人,直接領受上帝的信息,然後宣講出來。甚至保羅說他們是「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林前12: 2)。也是了,我們不一定要深究今日是不是仍然有先知的存在,但我們相信,先知是神賜下的職事,將直接從上帝而來的信息傳遞給信徒。

「傳福音的」就更加清楚,他們將福音的好消息向人傳講。傳福音的人,我們想到現代有葛培理、葛福臨兩父子。還有唐崇榮牧師,今日程序表也有刊登他4月來香港主領佈道會的消息。當然還有無數的宣教士,將福音的好消息帶給遠處、近處未聽聞福音的族群。

「牧師和教師」也是現在仍然還有的職事。有一些聖經學者認為牧師和教師是兩個分別的職事,也有認為是一個。這個分別並不是最重要,因為無論是一個或是兩個,他們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就是將上帝的真理教導信徒、用神的話語牧養他們,使他們在上帝的帶領底下,行在真理之中。

這幾個職事的共通點就是,他們的服侍是要傳遞神的話語,以神的話語造就別人,幫助別人在神的話語上成長。那麼,擔起這幾個職事的人要怎樣?他們就必須在神的話語上有認識、有長進。

你是不是擔負這幾個職事的人呢?你是不是傳福音的呢?你是不是喜歡幫助別人認識福音,喜歡看見別人歸向上帝的?如果是,你就要在上帝的話語上認真追求長進。

你是不是擔負牧養職事、教導職事的呢?你是不是小組組長或者Helper?你是不是幫手帶查經,喜歡與弟兄姊妹分享聖經的?如果是,你就要在上帝的話語上認真追求長進。

你是不是有份幫手教導小跳豆、大腳板、AWANA的小朋友的?你是不是哈哈笑、X-Way的導師?你是不是為人父母,想你的兒女認識上帝,到老也不偏離?如果是,你就不能夠不在上帝的話語上認真追求長進。

為甚麼?因為那些被你牧養、被你教導,那些因為你的分享而認識福音的人,他們的屬靈生命就在你的手上。你給甚麼他們吃,就直接影響着他們是不是健康成長。而你給甚麼他們吃,其實就是你的讀經、你有多看重上帝話語的結果。

我們與人屬靈同行也一樣。我們可以與人分享許多世上的事情,可以一起行街、睇戲、打波、打機,可以無所不談,但我們有沒有分享上帝的話語?有沒有彼此提醒上帝的引導和教訓?如果沒有,難怪我們越來越看見生活各種的艱難,越來越看見別人的不是。

求主憐憫我們。如果我們不着緊讀上帝的話語,漸漸地我們就會傾向用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經驗去應付生活的困難,我們就會更加沒有對神話語的經歷來與人分享。然後漸漸地我們會覺得上帝幫不了我們,漸漸地我們亦會感到信仰不實際。求主幫助我們,認真的讀上帝的話語、認真的反省領受、認真的切實遵行。

II. 小孩子的生命
或者暫時不去說我們對別人的影響,先看看如果不認真追求認識上帝的話語,我們自己的生命又會變成怎樣。

我們讀以弗所書4: 13-14「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保羅說,上帝賜下這幾種話語職事的人,是要幫助我們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不再作小孩子。

小孩子是怎樣的呢?相信作父母的很容易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我們與小孩子相處過,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姪兒一個姪女,因為住在同一間屋裏面,所以常常有機會見到、聽到他們的特性。尤其是最小的姪兒和姪女,因為住在同一層,所以更多時候見到、聽到他們一起玩、一起爭吵的情況。小孩子是怎樣的呢?他們是想做甚麼就想做甚麼。明明夠鐘上學,「想要玩多一陣」,這就哭起來的了。明明一起玩得好好的,「ERR…我架!」這就吵起來。

小孩子是怎樣的呢?小孩子是不懂得與你講道理的,他們想要怎樣就怎樣的了。小孩子是專顧自己的,分享、分擔是要不斷教導和不斷提醒的。

以弗所書4:14形容小孩子兩方面的危險,如果我們的屬靈生命沒有在真道上追求長進,沒有長大成人,就會仍然停留在這些危險當中。

(A) 容易受騙
第一是容易受騙,會「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不是甚麼法術,而是欺詐的手段和騙局。保羅在書信裏面也曾經提到,在信徒中間有一些人是不懷好意的。譬如在羅馬書他說:「17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18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事我們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羅16: 17-18)在腓立比書也說:「18因為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19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專以地上的事為念。 」(腓3: 18-19)這些不懷好意的人,用詭詐的手段,用花言巧語,想要誘惑人、操控人、擺佈人,目的可能是滿足自己,或者是炫耀自己。

欺騙的事能夠發生,不但因為有欺騙的人,同時也因為有容易受騙的人。保羅說,好像小孩子的信徒會中了人的詭計、欺詐的手段和騙局。「詭計」這個字,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3用了來形容「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蛇是怎樣用詭詐誘惑夏娃的呢?值得我們返去創世記看一看。

創世記3: 1-6「1……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2 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3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4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5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6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

我相信大家也聽過這事。弟兄姊妹可能在小組查經也查過這段。在這一段敘述裏面,我們從蛇與女人的對話看出,蛇首先質疑女人聽錯了上帝的說話。女人覺得自己被蛇挑戰於是憑自己的理解來演繹上帝的吩咐。蛇見女人對上帝的吩咐原來不熟悉,於是將上帝的說話扭曲些少,甚至否定上帝有美好的心意,輕易地就將女人心裏面叛逆上帝的罪性牽引了出來。後來當上帝來問到的時候,女人只是很簡單的回答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創3:13)

不錯喇,事情就是這麼簡單:當我們不認識神的美意,我們心裏面難免會對上帝的吩咐有疑惑。然後當有人來質疑的時候,我們因為對上帝的話語不熟悉,那些隱藏的疑惑就會浮現,我們就會落入別人詭詐的手段和騙局裏面,以致被牽引離開上帝。或者你會以為我誇大了,但主耶穌提醒我們:「撒但想要得着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所以讓我們儆醒,聽清楚主的聲音,留心辨明上帝的吩咐。

(B) 立場不定
小孩子的另一個危險就是立場不堅定。4: 14的形容是「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有時我們也許會奇怪,一些明明大家都知道是異端的教派,為甚麼還可以吸引那麼多人去加入?早前,我有幾位同學做了一個調查,探討「全能神教會在香港增長的原因」。他們發現這個異端有幾點吸引人的地方,包括:利用同鄉的關係、緊貼人心的利誘、粉飾偽裝的外表、程度合適的教導、受人景仰的身份、消費主義的信仰。

記得我們大概兩年前也曾經印製過一個易拉架放在門口,提醒弟兄姊妹全能神教會的傳教手法,他們會「假扮信徒,向弟兄姊妹套取資料,並在教會以外約會談心,或致電談天,乘機批評教會或牧者,又或指出肢體對教義不明之處,藉此曲解聖經,迷惑信徒。」他們甚至出版許多書籍宣揚他們的假道理。假如我們不清楚自己的信仰,就會被撒但「好像篩麥子一樣」篩走我們。

以弗所書4: 14這裏形容,信仰立場不穩定是「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就好比一膄船在海中,沒有了錨來固定它的位置,也沒有指南針來辨別方向,於是當風浪來到,就被「搖動,飄來飄去」。

或者我們都會知道異端的魔力,於是我們會避開他們。然而有一些衝擊我們信仰的風氣或者知識卻是我們無從躲避的。去年我教了一個「成長課程」,叫做「異端辨析」。其中有兩課我們認識了新紀元的思想。大家可能未聽過「新紀元」,或者不知道他們是甚麼;但我相信你一定聽過「發展潛能」、水晶、香薰、瑜珈等等。而坊間只會告訴你這些東西有甚麼好處,卻不會告訴你它背後有一套與福音完全相違背的信仰。當你參與的時候,就會被它潛移默化、慢慢地接受了其中的錯謬。

III. 成熟的信仰
如果我們的屬靈生命仍然是小孩子的生命,就難免會被撒但欺騙、被人用詭詐的手段操控和擺佈,被異端錯謬的思想吸引。相反的,如果我們的靈命是成熟的話,我們會有正面的表現,會流露出基督的香氣。

讓我們讀以弗所書4: 15-16「15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16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A) 真誠地相待
第15節一開頭的「惟」字,表示一個相反的意思。與前面所說的那些小孩子的情況相反,靈命成熟的人不會因為不熟習上帝的話語而被人用詭計欺騙、被人操控和擺佈,相反地,他們能夠說出合乎真理的說話。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我們可以考慮兩個意思。一個是按照字面這樣說,我們彼此用愛心來坦誠相待,不會隱惡揚善,也不會批判定罪。從這個意思來看,我們可以見到弟兄姊妹之間的相處,不會為了表現愛心而向對方隱瞞他的錯失。有時甚至可能要本着愛心說出一些他不喜歡聽的真說話,就正如箴言所說:「5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又說:「6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27: 5-6)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另一個意思是與前面第14節說的那些「詭詐、欺騙、異端」做一個對比。所謂「誠實話」是指一些合乎真理的說話。要能夠說出合乎真理的說話,我們必須對福音真理有認識,而且不是膚淺的認識,是能夠辨識真偽、能夠分辨對錯的認識。所以,亦正如剛才所說,我們不能夠不在聖經真理上認真追求長進。

(B) 在主裏合一
當我們能夠在愛裏面說出真理的說話,我們就不單只是為了某一個弟兄姊妹的好處,更是為了整體教會的好處,v15-16:「15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16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v15這節經文指示了一個成長的方向,在另一個譯本比較清晰翻譯了出來:「15相反,我們要以愛心真誠地生活,在各方面朝向他長進;他就是頭,是基督。」《新漢語譯本》

這種以愛心真誠地生活,在真理裏面坦誠分享的成長,有一個方向,就是「朝向基督」,另外也有一些翻譯做「進入基督」的成長。這個成長方向,我們不會覺得陌生,因為在之前我們看過,保羅告訴我們,我們蒙神揀選、呼召,是進入上帝的奧秘,這個奧秘就是「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1: 10)。我們將要與整個受造萬有一同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既然如此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也就理所當然地朝向耶穌的方向、以進入耶穌為生命成長的目的地。能夠辨清這個方向,我們就不會在信仰的路上面搖擺不定,不知怎樣面對各種的風氣和謬誤。

基督不但是我們成長成熟的方向和目的地,祂也是我們成長動力的來源。基督是頭,我們是祂的身體,我們「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而祂賜給我們有擔負各種職事的弟兄姊妹,當我們「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整個身體就被建立起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更加詳盡地闡述這個教導。感謝主,下星期日的【堂慶培靈主日】,我們邀請的講員正是以這段經文來分享神的話語,讓我們一同預備自己回來聆聽主的話。

(C) 愛的建立
基督是頭,我們是祂的身體,我們朝向祂、進入祂成長,有一個不可以或缺的元素:「16……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這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愛。

我們朝向基督、進入基督地成長,就是在愛裏面建立自己。首先要澄清,這個「建立自己」的自己不是指我們每一個個人。而是指整個基督的身體,整個教會。v11的「建立基督的身體」和v16的「叫身體漸漸增長」是互相呼應,指出基督是頭,我們是身體,我們的成長是教會整個身體一同在愛裏成長;不會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也不會有人成為孤島。

保羅在以弗所書一開始已經提醒我們:上帝在創立世界以前,「因為愛我們,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着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份」。(1:5)又說「4因他愛我們的大愛,5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2: 4-5)我們就是在基督的愛上面建立愛心,以致我們有可能彼此相愛。

從來都不是因為我們有愛心,所以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原本是不懂得愛的,惟有當「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我們才知道甚麼是愛。知道了以後,要怎樣將這份愛實踐出來呢?保羅在這卷書的後半部分指出我們生命應該有的改變:在教會裏面如何的相處、與教外人如何相處,在家庭裏面如何的相處。我在這裏不會多說,但有一點必須要提的。保羅在4: 17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他提醒我們從前活在放縱私慾的生活裏面,他說:「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4: 20)

「學了基督」,意思就是領受了福音的真理。我們生命能夠改變,能夠成為基督的身體,在愛裏面與弟兄姊妹一同建立,完全因為我們學了基督。不是因為我們之間的友誼,不是因為我們投契,而是因為基督的真理。就是那些承擔神話語職事的弟兄姊妹,幫助我們在信仰的路上認識神、繼續長進的結果。同時間,神也頒下祂的吩咐。

結語:成長的期限(v13)
我們回去看以弗所書4: 11-13:「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上帝賜給我們擔負各種上帝話語職事的肢體,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主吩咐的是,我們要追求成長成熟,以致我們每一個都能夠各盡我們的職份,使教會,基督的身體可以被建立。

而且這是一個過程。就好像一個身體那樣,教會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到甚麼時候呢?「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所以在這條屬靈的路上,我們不可能自己跑先,撇下別人不顧。我們成為一個身體,是要一同成長,一同進入基督,所以讓我們彼此勉勵,「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一起成為榮耀的教會,獻上給基督作聖潔的祭。

今個年度來到尾二的禮拜,不知道大家今年的靈程行得怎樣呢?讓我們仍然以今年的年題來彼此提醒勉勵:
我們是學效基督的
我們也是彼此同行的

回應詩:
教會獨一的根基
1. 教會獨一的根基,是主耶穌基督,她是主的新創作,從水與道而出,
主從天上來尋她,作主聖潔新婦,甘願流自己寶血,捨身將她買贖。
2. 教會雖召自萬邦,信徒卻成一體,同有救恩的憑證,一主一信一洗,
同尊獨一的聖名,同享唯一天糧,同懷專一的盼望,同蒙恩愛無量。
3. 教會歷盡了苦難,世人譏笑毀謗,內爭分裂她身體,異端叛道中傷,
聖徒儆醒爭相問,黑夜到底多長?哭泣將變為歌唱,轉眼即見晨光。
4. 教會在地卻聯合,真神三位一體,已享安息的聖徒,奧祕甜蜜團契;
懇求主賜恩我們,能像快樂聖徒,同樣溫柔且謙虛,與主天上居住。

Sunday, January 11, 2015

屬靈同行(四):彼此建立

經文:以弗所書 4:7-12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雖然過了少少,應該還可以跟大家說一聲「新年快樂」。剛剛的聖誕新年假期大家可有好好的休息呢?有沒有好好享受與家人、朋友的相聚呢?有沒有收到一些難忘的、或者珍貴的禮物?是一件美麗的東西,抑或是有意義的東西,還是有用的東西?

放完假了!我相信過去的一個星期大家都回復正常的生活狀態。經過了一個聖誕新年,我也可以回來跟大家繼續看「屬靈同行」這個課題。

剛才主席跟大家一起讀以弗所書 4:1-6,我希望會幫助你尋回些少回憶。

I. 屬靈同行的「屬靈」(4:1-6)
記得我們提到屬靈與同行的關係時,講到要能夠同行,我們要有屬靈的生命質素,否則就與其他人沒有分別,不算是被神分別為聖的群體。我們與弟兄姊妹同行,假如不能夠有屬靈生命的質素作為支持,甚至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因為我們原本以為在主裏面的弟兄姊妹應該有更大的信任、更多的體諒、包容,有更多的愛,誰知可能是更大的出賣、更深的傷害。而結果可能是令到我們對人有更大的不信任、更深的收藏自己;那就與救恩的原意完全相違。求主憐憫我們不會落在這樣的地步。

所以我們要與人同行,就要培養自己有屬靈的生命質素。亦是我們在以弗所書 4:1-6 所看過的。讓我們很簡單的溫習一下。

(A) 生命質素
4:1-3「所以,我這個為主作囚徒的人勸你們,行事為人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要完全謙卑溫柔,要忍耐,在愛裏互相寬容,在和平的繩索裏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新漢語譯本》

我們首先要認清我們所蒙的呼召。我們蒙神的恩典被神揀選得以進入救恩,有一個目標方向,就是以弗所書 1:10 所說的:「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我們所蒙的呼召就是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首先要自限。保羅用自己「為主被囚」的經歷示範,要回應神的呼召必須願意將自己限制,讓出空間來使別人能夠與我們同行。我們與弟兄姊妹同行就要規限自己,收起自己的強項、放下自己的堅持,甚至解除自我保護的機制,這樣做我們或者會被傷害,至少是會覺得不舒服的。但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進入別人的生命,也容讓別人進入自己的生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B) 七一的旗幟
4:4-6「一身體、一聖靈、正如你們蒙呼召的那一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中,也住在眾人之內。」《新漢語譯本》

這七個一成為一面旗幟、一張 Banner,招聚那些被同一位聖靈感動、屬於同一個身體、懷着同一盼望、接受同一洗禮、認信同一信仰、屬於同一位主、歸屬同一位父神的人。

我們歸入這一位上帝的陣營,讓聖靈以上帝三位一體的相互包容、彼此存有的性情來塑造我們的生命,以致我們成為一個身體、一個教會,「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明白我們需要有這些屬靈生命的質素之後,我們今日開始思想要如何同行。

II. 屬靈同行的「同行」:彼此建立(4:7-12)
讓我們一起讀以弗所書 4:7-12「7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8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9(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10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A) 基督分授恩賜(4:7-10)
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也許都留意到這一段與前面vv1-6有很明顯的不同。前面整個段落都提到要「合一」,特別是vv4-6的七個一更鮮明的指導我們要合一。

不過在 v7 一開始保羅提出一個似乎與「合一」相反的說法。但保羅仍然以「一」作開始。他從 v1「我……你們」的分野,變成v7的「我們」,似乎仍然有「合一」的意味。而且他以「蒙恩」來指出「我們」的相同。我們都是蒙恩的。而這一個「恩」所指的是恩典,與以弗所書3章,保羅提到自己蒙召的恩是相同的。

我用另一個譯本可以較清楚顯出其中相同之處。《新漢語譯本》3:2「你們必定聽過神為你們的緣故把恩典賜給了我,讓我承擔管家職分」,在 3:7-8又說「7按着神所賜的恩典,我得以成為這福音的僕役;這恩典是按着他大能的運行賜給我的。8我在眾聖徒當中是最小的,竟獲賜這恩典,要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盛傳給外族人」。

在講論我們眾人的不同之前,保羅再特別指出我們的相同,就是我們都蒙受同一份的恩典。根據 3:2 和 3:7-8 所說,這一份恩典帶來職份和服侍。

保羅說:我們都蒙受同一份恩典,以致我們都有職份、有服侍。談到職份和服侍就必須要指出其中的不同了。他說「我們」這一個群體是有「各人」的分別的。這是事實。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不可能因為要合一就抹殺了各人的獨特。上帝也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保羅在這裏開始討論我們「各人」的獨特。

首先,「各人」的獨特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甚麼的特別。我們的獨特是出於神。4:7「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主耶穌的其中一個比喻,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個意思。

在馬太福音25章裏面,主耶穌講了一個「按才幹受託付」的比喻,相信大家都聽過。「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着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讀這個比喻我們會將焦點放在第三個僕人之上,那是對的,因為那確實是馬太的寫作原意。或者我們也會忍不住將目光放在第一個僕人身上,因為他得到最多,起初得了五千,之後再賺五千,最後主人還將第三個僕人的一千也給了他。

但今次我想大家想一想主人的心思。vv14-15「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

雖然這是一個故事,但這是一個天國的比喻,主耶穌是要我們明白天國的主人也是這樣的想法。主人按照各人的「才幹」交付職份,意思是神按照我們能夠承受的交付給我們去承擔。也許有一些人獲分派多些、有一些少些。神按着祂對我們的認識來量給我們,各有各獨特的職份和服侍的恩典。

你知不知道神量給你的恩典是甚麼職份和服侍呢?

保羅繼續描述基督量給各人的恩典。4:8-10「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V8 引用詩篇 68:18,本身是一幅戰勝凱旋的圖畫。描述基督得勝之後升上高天,仇敵被俘虜,然後基督將戰勝得來的分派給祂的部屬。基督的得勝是怎樣的戰爭呢?保羅在 v9 指明基督的爭戰是祂先降在地下。就是基督先「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全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然後「神將他升為至高」(腓2:7-9)。

保羅藉着基督的先降下、後升高,提醒我們基督分授給我們的恩賜,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值得誇口,而是因為基督的救恩,祂道成肉身、被釘十架,以極度的卑微來得勝;最後祂復活得勝,將恩賜賞賜給人。而且祂「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沒有任何甚麼在祂以外,沒有任何恩典/恩賜在基督以外。

(B) 恩賜的存在(4:11)
(4:7)「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保羅在 4:11 就繼續講到這份恩典所賜的包括了甚麼:「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許多人會將這一節經文與哥林多前書12章,及羅馬書12章比較,指出這三段經文是關於「屬靈恩賜」的教導;甚至有人以此為基礎設計了一些問卷來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的恩賜。

雖然三段經文都提及「恩賜」,但其實三段經文各有本身的重點,並不是要列出清單給我們對號入座。簡單來說,哥林多前書 12 章,是讓我們認識一個身體裏面不同的肢體有不同的功用,不應該有尊卑高低的分別。羅馬書 12 章,則是提醒我們要按着所得的恩賜忠心服侍。以弗所書這一段呢?

我們再讀 4: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留心讀,我們可以發現,以弗所書這一段保羅提到基督所賜的並不是一些「功用」。或者我們對比一下會清楚一些。譬如哥林多前書12:7「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是指到一些可以做到某些事情的能力,或者羅馬書12:6-7「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教導」,也是指到去做某一些服侍。以弗所書4:11則很獨特地讓我們看見,主所賜的是人,是有某種職份、擔當某種服侍的人。

4:7說:「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恩賜,這個字也可以翻譯做「禮物」。翻譯做恩賜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做野」、「服侍」。但如果我們從「禮物」的角度來看,就會看見,在我們中間身負不同職份、在各個崗位有不同服侍的人,是神的禮物。

甚至說,我們每一個都是神所賜的禮物,不是因為我們以我們的「恩賜」做了任何服侍。服侍本身沒有尊卑高低之分,擔當這些服侍的人也沒有尊卑高低之分,因為都是神分授給我們的。而且,神是按照祂自己的心意,而不是按我們的想法來分授。所以,我們每一個,就是在你身旁、在你前後左右的每一個,不因為他們做了甚麼,只因為他們是神所賜的,所以他們都是同樣貴重的禮物。
我們有沒有珍惜神所賜的這些禮物呢?也許其中一些人,我們很難認同是禮物。但他們仍然是神量給我們的。神量度過,按着我們的情況、我們的需要、我們的能力,神賜下不同的弟兄姊妹在這個群體之中。

在我們思想與人同行的時候,也許我們需要學習看見神的美意。神可能讓一個與你相左的人在你四周出現,你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他就是與你在同一條信仰的路上,某程度來說也是與你同行。我們若不能看見這是神的禮物,也就不能夠看見神的恩典要帶領我們怎樣成長。

(C) 恩賜的目的(4: 12)
以弗所書 4:11-12「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這一份禮物,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神是賜給教會的。而且神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透過人,使徒、先知等等,和我們每一個,「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神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群體存在,有一個目的,就是「裝備聖徒從事聖工,好建立基督的身體」。我不打算在這裏討論今日是不是還有使徒、先知等職份。我是盼望我們會明白,在這個身體裏面,我們透過承擔基督分授給我們的職份,彼此服侍、互相建立,以致我們得着裝備,能夠在神的工作上有份參與,使這個身體——教會——能夠繼續成長。

我們有沒有看自己是這個身體的一份子?我們在這個身體裏面是幫助這個身體成長,抑或成為負累呢?

記得一首詩歌,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教會歷盡了苦難,世人譏笑毀謗
內爭分裂她身體,異端叛道中傷

教會已經在很多方面被世人攻擊和破壞,盼望我們不會是「落井下石」的一個。我們的存在、我們的服侍怎樣才可以讓教會成長起來,而不是破壞她呢?

當我們聽到教會被毀謗、被論斷,我們會不會去了解、澄清,抑或加入毀謗、論斷的行列?當我們看見教會弟兄姊妹有嫌隙、關係有裂痕,我們會不會嘗試修補,抑或任憑它越裂越深?

讓我們記得,我們是被同一位聖靈感動、屬於同一個身體、懷着同一盼望、接受同一洗禮、認信同一信仰、屬於同一位主、歸屬同一位父神的。既然如此,讓我們對這個身體保養顧惜,以致她能夠健康成長。

(D) 恩賜的運用
講到最後,我們都是要講恩賜。

剛才說保羅書信有三段經文提到「屬靈恩賜」,我們看其中一段:羅馬書12:6-8「6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7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8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恩賜各有不同,相同的是「就當」;無論獲分授甚麼的恩賜,就當按所得的恩賜就去服侍。

以弗所書4:12說,神賜下擔負各個職份、各種服侍的人,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神已經賜下弟兄姊妹在我們之前擔負了各個職份,承擔了各種服侍,讓我們得着「裝備」能夠「從事聖工」。我們是不是願意承繼下來,在「建立基督的身體」上有份,以致教會能夠得到「建立」呢?

結語
剛才提到馬太福音裏面一個比喻:三個僕人,一個領五千、一個領二千、一個領一千,你願意成為哪一個呢?「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結果是怎樣,我們都知道了:那個領五千的,「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個領二千的也一樣,「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唯獨那領一千的,「主人…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

當那兩個僕人善用主人交付的才幹的時候,主人就快樂。我們有沒有體察我們的主也盼望與我們享受這種快樂呢?我們會不會想成為對教會有幫助的禮物?抑或我們不介意被主人斥責為又惡又懶呢?


回應詩
【一同來作工】 《頌主新歌》483首
1.大家一同來作工,同心興旺神家庭;四肢百體都發動,努力尋求主光榮。
2.大家分頭去作工,身靈彼此要協同;步伐神意為準繩,聖工一毫不放鬆。
3.大家安穩去作工,莫要倚賴莫驕縱;凡事自有神評判,莫愛虛名貪近功。
4.尊主基督為首領;主內勞苦非虛空;我們中間誰為大,要多服事要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