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03, 2017

你們是……

經文: 馬太福音5: 11-16

引言
記得上一次跟大家讀了八福。今次這篇信息其實是上一篇的下集。八福是整篇「登山寶訓」的開頭。「登山寶訓」是耶穌最先對祂的跟隨者,和祂的門徒說的一段說話。而八福可以算是預備聽眾的心,要對「登山寶訓」的要求作出回應。

I. 八福之福(5: 1-10)
上一次提到八福的「福」字,英文譯做Blessed,意思應該是:讚賞、贊同。引申出來就是指,擁有經文所描述那八種品格的人,是在神眼中看為好的、被神評價為滿意的。

而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八福不是獨立的八種品格。我們上次將八福分為兩組,看出兩個向度的關係。第一個是與神的縱向關係:虛心的、心靈貧窮的人看見自己的貧窮會謙卑尋求神、倚靠神。他們看見自己的罪或是別人犯罪,會產生哀慟,但他們不會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罪,不會為惡人心懷不平、也不會以暴易暴,反而溫柔地等候神彰顯公義,而且切切渴慕神的義早日降臨。

第二個向度是橫向的關係,是指人際之間的相處。就是第五至第八福。首先是以憐恤來彼此相待,因為知道自己也是蒙神憐恤的,所以能夠饒恕別人,以致他們心中沒有恨怨,他們心裏純潔、不懷詭詐,因此有心靈的空間與神相遇,能夠與神見面。他們又會明白真正的使人和睦,除了是不應該挑起紛爭之外,也是不應該息事寧人來製造虛假的和平。而當他們要站穩自己的信仰立場,就難免會落在「為義受逼迫」的處境裏面。

II. 第九福(5: 11-12)
v10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然後在接着的v11,耶穌說了另一個「有福了」。讓我們一起讀,5: 11-12:「11人若因我辱駡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有一些認為這一個「有福了」是第九個福。但我們可以發現v11與v10所說的是很接近的,只是將「受逼迫」的內容擴展了,將辱罵和毀謗也包含在內。明顯耶穌要說的不再是品格,而是預言信徒將要遭遇的一些對待。遭遇這些對待的時候,耶穌說,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

接着耶穌更將這些遭遇與先知的際遇等同起來。查考舊約經文,不難找到遭受逼迫的先知。不過用不着翻得那麼遠,單單在上下文已經可以找到耶穌所說的逼迫。施洗約翰的遭遇就正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當耶穌出來傳道之前,正正是耶穌講述這篇八福、登山寶訓之前不多久,約翰因為指出了當權者的不義而「下了監」(4:12),不久之後更在獄中被殺(14: 1-10)。此外,在23章,耶穌責備法利賽人的時候也提到:「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並文士到你們這裏來,有的你們要殺害,要釘十字架;有的你們要在會堂裏鞭打,從這城追逼到那城」(太23: 34)。耶穌自己正是「殺害、釘十字架」的例子。也許,在馬太福音寫作的時期,這些逼迫也已經臨到門徒了。但是,這兩節經文有兩點是我們不能夠忽略的。

也許大家讀八福的經文時也有留意,讓我們再看清楚點。從v3至v10,八福提到的是第三身的稱呼:「他們」,但來到這一段(vv11-12)突然轉變了成為第二身的「你們」。將本來彷彿置身事外的聽眾即時拉進了逼迫的處境。本來是「為義受逼迫的他們是有福的」,突然地,「為義受逼迫的是你們」—— 你們會被辱罵、被逼迫、被人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會怎樣應付呢?

第二點是:從v10到vv11-12,除了將逼迫的內容擴大了,也將逼迫的原因從「為義」轉到「為耶穌」。「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現在是「為耶穌受逼迫的你們有福了」。與這個轉變的同時,我們也留意到受逼迫的程度也有了不同。在馬太福音第10章,當耶穌差派門徒去傳「天國近了」的信息時,祂同時告誡他們:「17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裏鞭打你們,18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21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22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0: 17-22)

耶穌因着傳講真道被文士、法利賽人逼迫受害。祂說「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10:24),祂的門徒接過福音的棒,同時也跟隨祂的步履,會有逼迫,甚至殉道伴隨着他們。歷代教會不乏因耶穌的名「被辱罵、逼迫、毀謗」,甚至被殺害的。今日我們似乎不需要遭遇這樣的對待,那麼這段經文給我們的又是怎樣的提醒呢?

對我們來說,這一點其實是不容易代入的,因為今日許多事情都似乎很理所當然:信仰當然是有自由的啦!返教會聚會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啦!我們不會因為選擇相信耶穌而受逼害。但是,難道這兩節經文與我們無關嗎?

上個禮拜日打風,無得返崇拜,大家做了甚麼呢?記得7月的時候也有一次因為掛了八號風球,取消了主日崇拜。後來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寫了一篇文章,就是講到主日打風可以怎樣做 。他提到,崇拜既是與神相遇,那麼就不在乎場地、禮儀程序。他還建議:「教牧要思考培育信徒能毋須倚賴堂會崇拜,也能自主地開展個人、小組或家庭崇拜。」在文章的結尾,胡牧師語重心長的提醒:「教牧首要關注不是信徒有否返堂會崇拜,乃是信徒被塑造成為在任何場景都能向神敬拜的門徒。當有一日,堂會因極權政治而要關門,或堂會崇拜已變質為崇拜『政治領袖』(如同君王崇拜),信徒仍能於敬拜三一神的歷程中,不斷享受上主的臨在與導引。」或者有人會以為這樣說是杞人憂天,但如果我們稍為留意一些國內教會的報導,自然會知道並不是言過其實的。牧師今日的牧情也提及這類事情。

即或今日坐在這裏的每一位都可以堅持敬拜,就算有一日不再有聚集的場地,不再可以公開聚會,我們仍然可以維持與神的關係,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呢?當說到打風可以在家中崇拜,我也有這個建議,不過後來就想到,也不是每一個弟兄姊妹都知道怎樣做吧?於是想到我們當中的家庭是如何栽培他們的子女。

記得聽過一位弟兄分享教養孩子,怎樣可以確保他們不走差呢?孩子小時候,你可以用兩條繩維繫着,其一是家人的感情,另一條是經濟的供應。但到孩子漸漸長大,這兩條繩的力度漸漸地會不足夠。你必須有第三條夠強的繩才可以。這第三條繩就是幫助他們連繫到神那裏去。但這第三條繩必須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建立,否則到他們長大的時候已經來不及的。我們是怎樣栽培子女的呢?他們與神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當有逼迫臨到,他們的信仰是否可以承受得起呢?承受不起怎麼辦呢?

小結
作為對跟隨者的第一篇論述,耶穌劈頭給他們的不是答應帶給他們甚麼財富、權勢,而是對這些貧窮、飢渴、哀慟、軟弱無力的人,就是在人看為失敗的、軟弱的人,耶穌應許天國是他們的。今日我們不是要選擇失敗或者軟弱,而是要選擇倚靠神、相信神的供應,即使這樣會帶來貧窮、飢渴、哀慟,或讓人覺得軟弱無力。這是一種與世人不同的人生態度,是選擇相信神、倚靠神的一種態度。主耶穌說,這樣選擇的人,是「有福」的,是神所讚賞的、神看為好的。

III. 你們是……(5: 13-16)
然後耶穌用了兩樣物件來比喻有這種生命質素的門徒在世上的樣式。

讓我們讀馬太福音 5: 13-16「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第一種物件是鹽。鹽的特點是它的鹹味,失去了這個特點,鹽也失去它的效用。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要常常保持鹽的特點,否則就對世界失去了效用。耶穌說的「你們」並不是指我們個別的每一個,祂是指着「教會」整個信徒群體來說的。教會是世上的鹽,要保持我們的特點,否則就失去了我們在世上的效用。教會在世上有甚麼效用呢?

有人認為鹽最重要是調味的功效,教會在世上要發揮調和的作用,要作和平之子。也有一些人認為教會應該好像鹽那樣發揮防腐的功用,要指出世界的黑暗紛亂,使人認識真理,免得繼續沉淪。我想這兩樣都不是錯的。但有一樣更要緊的是,鹽需要溶化在食材裏面才可以發揮得最好。食進口裏若還是一把一把的鹽,沒有人會認為是合適的。教會也應該融入世界裏面去發揮作用,而不是抽離社會現況來自說自話。

但教會在融入世界的時候也不能失去自我。就如耶穌用作比喻的第二樣物件:光,那樣。與鹽不同,光不應該溶入環境。相反,光要突顯出來才可以發揮效用。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光怎樣可以突顯出它的特點呢?耶穌又用了兩個圖像幫助我們明白。第一是造在山上的城,第二是放在燈臺上的燈。山上的城、燈臺上的燈要能夠讓人看見,它不能夠被遮蔽,不能夠被收藏。教會的存在也一樣,她必須在黑暗中顯出自己與黑暗的分別,以致她能夠「照亮一家的人」。耶穌在這裏特別指出「光」代表甚麼。祂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v16)。光是指到教會在世上的好行為。

我們不是要「做鹽、做光」。我們是鹽、我們是光。這是我們的本質。不是我們勉力做出好的行為來,而是我們有怎樣的生命,就流露怎樣的生命特質。神呼召我們跟從祂,祂就會在我們的生命裏面工作,使我們的生命變化,成為鹽和光。我們是否願意照着神的意思來改變自己呢?

結語
神也呼召我們成為一個群體,成為教會。好叫世人看見我們的見證。但是教會是甚麼呢?很多時我們都有一種錯誤的觀感,將教會等同了聚會的地方。或者我們也會很容易將教會等同了牧師、傳道人,或者執事領袖。都不是的。教會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只是某一些人。教會是我們每一個人加在一起。

我們每一個人加在一起成為怎樣的教會呢,就在乎我們每一個是怎樣的人。我們是不是擁有八福裏面提到的那些品格的人呢,就影響到我們是不是一個被神看為好的、被人讚賞的群體。

耶穌在祂開始傳道的時候,第一篇向跟着祂的群眾,和祂所召的門徒說的登山寶訓,其實是一份「天國的藍圖」。祂呼召一個與世界不同的群體,一個能夠等候神、倚靠神的群體。一個能夠進入世界發揮作用、能夠藉着好行為吸引世界來認識神的群體。

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一個群體呢?你又願不願意成為這樣的一個群體呢?


回應詩
【我們是祢的百姓】
我們屬於祢,都是祢的百姓,
我們正呼求祢,宣揚祢的聖名;
在這黑暗的世代,祢召我們發光;
當我們尋求祢面,主啊,顯祢大能!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國度降臨!
建立祢教會,來醫治這地,願祢旨意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