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9, 2012

十架七言

(一)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 32-38)

綜合幾卷福音書來看,大概這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第一句說話。一個人被釘在十字架上說的第一句話,你可以想像是怎樣的說話嗎?如果是罪有應得的,那麼這個應該是十惡不赦的大惡人(類似巴拉巴那樣),那麼他可能會繼續辱罵、咒詛四周圍的人;或者他會良心發現,會懺悔、會求那些他得罪的人原諒。

如果,好像耶穌那樣是被人冤枉的,被不公平、不公義審訊判決的呢,他可能會咒詛審判他的人。或者他會繼續為自己伸冤,或者他會求神為他討回公道。
但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說話是,求天父赦免那些不公平審訊祂的、那些以猾詐判決祂的人。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這些人真的不曉得他們所做是甚麼嗎?

這些祭司,帶著一隊羅馬兵丁,浩浩蕩蕩地,帶著刀棒、帶著火把出來捉拿耶穌;他們付錢給猶大用親嘴做暗號來捉拿耶穌。但他們不敢在光天白日這樣做,要在夜裡。他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嗎?至少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見不得光。

為甚麼他們這樣做?耶穌天天在聖殿教訓人,祂的教訓與這些法利賽人、祭司、文士的教訓不同,他們以為祂有意與傳統過不去,他們以為祂會引動民眾反抗羅馬統治,到時羅馬人會來鎮壓,他們會再次失去土地;於是他們要除滅耶穌。他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嗎?他們以為自己在為神工作、他們以為自己在維護神的道。

主耶穌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就在他們仍然不曉得的時候,就在他們仍然頂撞的時候,就在他們將祂釘上十字架的時候,耶穌為他們祈求天父赦免。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是不明白的。既然不知道,怎可能要我承受責任呢?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讓人感到不安,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在這裡。法利賽人、文士、祭司殺害耶穌是因為他們妬忌、因為他們害怕耶穌會搞亂眼前平靜的生活。但我們不是這樣。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我們覺得不關自己的事。說我們有份將耶穌釘十字架,對一些人來說是不容易接受的。

但耶穌這一句禱告是不是真的與我們無關呢?

「在我們還沒有知道自己犯罪之前,神已經赦免」,對一些人來說,這樣的一句說話已經是一種冒犯。我們不喜歡不知道,尤其是自己的事。我們覺得自己的事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就算犯罪、犯錯,我們要自己承認,如果從別人口中說出來就總是感到不舒服的。

「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正好刺中我們的要害,我們不要「不曉得」,我們要知道。我們以為知道了,我就會承認過錯。我們以為知道了,我就可以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以為知道了,就可以掌握到個問題。

我們不曉得我們對自己所做的無知;我們不曉得我們對自己無知,我們不曉得我們對神無知。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第一句說話,是祂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無知、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來禱告。
你是否願意也這樣為自己禱告?

(二)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 39-43)

就在耶穌為世人的無知求天父赦免之後,接著的第二句是一句應許。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在祂的左右各有另一個罪犯被釘。耶穌就是這樣被列在罪犯之中。耶穌與罪犯的關連是從來沒有斷絕過的。在祂傳道的日子,圍繞在祂身邊總是稅吏、妓女等等被統稱做「罪人」的人。就是祂的被判刑,也是與另一個原本被判的犯人交換了。這其實有甚麼出奇呢?耶穌本來就是來呼召罪人;祂與罪人的關連,從來沒有停止過。

耶穌與罪人的關連是怎樣的關連?

在耶穌左右兩邊的犯人對耶穌各有不同的感受。從他們的說話,我們知道,耶穌醫病、趕鬼等等異能、神蹟已經在耶路撒冷傳開,這兩個罪犯都知道。

當他們一同被釘的時候,其中一個犯人就與其他圍觀的人一齊向耶穌說那侮辱的說話。人們說甚麼?官府的人取笑祂說:「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戲弄祂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這一個犯人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這個犯人,和這些人以為耶穌來作猶太人的王、作基督,是為了救自己。當然不是。要是耶穌是要救自己,祂又怎會落在這個地步?被人釘十字架?

另一邊的那個犯人也知道不是。他斥責頭一個犯人,說:「我們受刑是應該的」,然後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應該受刑的犯人;另一方面他知道,當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自己需要被記念。怎樣是被記念?就是當審判來到的時候免受刑罰。

耶穌的回答超過他的所想所求。不用等到將來,耶穌應許他即時的、就在這一刻他就要與耶穌一起在樂園裡。耶穌說「今日」,不是等到日落之後,不是等到這個犯人被處死之後、斷氣之後。「今日」的意思就是這一刻、是現在。

耶穌的答案,會不會令你感到難為情?「這一刻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如果你是這一個犯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心裡面會不會想:「這一刻你與我都一起在十字架上,你也自身難保,你還怎樣應許我在樂園裡呢?」

許多時,我們對「樂園」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以為樂園是將來的,是死後才去的一個地方。然而,耶穌的應許卻清楚的告訴我們,樂園就是「今日與耶穌同在」,不受環境限制,不用等到將來。

今日,無論你在怎樣的境況,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即使是在十字架上,即使是在水深火熱之中,有耶穌同在也可以是樂園。事實上,有甚麼處境比掛在十字架上更難過、更不堪的呢?主耶穌與犯人的對話,給我一個承諾,就算人生落在更糟更壞的境況,我們的神也與我們同行。

也許,你的困境不會因為耶穌與你同在而變得順利,也許困難是會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就在這樣的境況,我們張開眼睛,看見與我們一同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祂應許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這一刻你在怎樣的境況當中?接受主耶穌與你同在。

(三)
婦人,看你的兒子!……(門徒)看,你的母親!(約19: 26-27)

記得當耶穌初出生,約瑟、馬利亞帶著他到聖殿的時候遇上一位老先知西面,他預告,當耶穌實踐祂使命的時候,馬利亞「的心也要被刀刺透」。來到主耶穌被釘的這一刻,這一種心被刺透的痛楚,實實在在地來到了。

看著十字架下的母親,相信主耶穌的心也同樣被刺痛。雖然馬利亞還有其他兒女,是她與約瑟所生的,但名義上作為馬利亞的長子,主耶穌有責任照顧母親,祂為馬利亞安排日後的生活照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耶穌的意思可能不是這樣。母親、兒子的關係在主耶穌的身上是另一種意思。有一次,當耶穌正在屋內教訓人的時候,人們告訴祂,說祂的母親、祂的兄弟在屋外面,當時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然後祂環視在祂旁邊的人,說:「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當耶穌說「婦人,看你的兒子」時,祂刻意沒有呼叫母親,當祂對祂所愛的門徒說「看你的母親」時,也刻意沒有呼叫門徒的名字。任何遵行父神旨意的母親都得著主所賜的兒女,任何遵行父神旨意的兒女,都得著主所賜的母親。在遵行父神旨意的關係裡,屬神的子民組成新的家庭。

其實這個以教會為家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可能自然而然就接收過來。不過我們有沒有想過為甚麼神要這樣賜給我們一個新的家庭?甚至在某些情況之下比原生家庭更密切?

原來我們會傾向選擇與自己接近的人交往,我們不喜歡處理人際關係裡面那些磨擦,我們寧願避開衝突。在原生家庭,無論多不同的性格,我們與家人熟悉對方,會遷就地生活。可是與其他人一起,我們自然地緊張起來。在主所賜的這個新家庭裡面,張力就更大。

在教會裡面,我們聚在一起,互相稱呼對方做弟兄、姊妹。我們本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無論對方多麼的與我不同,我沒有選擇地也要與他彼此相愛。這樣的關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我們會抗拒;特別當我們想到一些面孔的時候。

然而,就在我們腦海中出現這些叫我們感到不舒服的面孔的時候,我們也同時在別人的腦海中出現。那表示甚麼呢?那表示我們沒有一個可以得到所有人喜歡,我們亦沒有可能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我們必然有比較談得來的弟兄姊妹,問題是在熟絡的幾個以外,我們有沒有開放自己、照主的吩咐去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彼此相愛。

教會是主耶穌賜給我們的新家庭,一方面給我們有機會突破自己從原生家庭承襲而來固有的習性和限制。另一方面,我們有機會明白基督如何的愛我們,主耶穌吩咐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透過弟兄姊妹之間實踐,我們才有機會明白主怎樣愛我們。

(四)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27: 45-49)

假如沒有了這第四句說話,我們可能想像不到十字架究竟是怎樣的救恩。頭三句的說話是那麼平和,那麼充滿恩典、憐憫,那麼體恤。彷彿我們看見一個父親或者母親對著學行跌倒的小朋友說:「冇事喇、冇事喇」。直至從主耶穌口中呼喊出第四句這句說話,我們才稍稍意識到十字架是怎樣的一回事。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這句說話出自詩篇22篇。我們剛才讀這段經文都會看到,詩篇22篇的經文所記載的事情,正正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發生了:「7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8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還有v18說「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我們相信耶穌大聲喊出這一句經文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然因為經文表達了祂當下的感受,就是被神離棄的絕望。我們不可以看輕這一句的意思。在前面第一句說話我們看得見,三一真神內裡的契通、聯合:主稱呼「父」。然而來到這裡,我們卻聽見主呼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父與子之間的親密契通消失於無形,有的只是離棄。父離棄子。

聖經記載,「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出這一句說話。本來應該是烈日當空的時間,大地卻因為十字架上的主而黑暗了,因為十字架上的主擔當了全人類的罪債,就在那一刻承受我們本來應該承受的責罰:與神分離。

這是一種怎樣的分離?這是為了愛的分離,也是為了愛而忍受被分離。面對這樣的分離,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不懂得愛,我們的愛是要抓住的,是要捉緊的;然而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因為愛而被父離棄,另一邊深愛主耶穌的父因為愛而將主耶穌離棄。

這是一種怎樣的分離?這是與上帝能力的分離。榮耀的上帝,三一上帝的聖子,在十字架上被神離棄。我們平常會想,主耶穌是三一神的聖子,祂也擁有神的大能,主耶穌的奇事神蹟,不也見證著祂的榮耀、見證著祂的能力、見證祂是神嗎?這一刻,祂與父神離棄,是甚麼一回事?祂的大能呢?祂作為三一神其中之一,祂的能力呢?如果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最終以順服來結束,那麼,那個禱告的實踐應該就是在這一刻,主耶穌要飲的杯就是這一刻,祂放下自己的神聖,與神分離。

腓立比書2: 6-8「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上的死,不是純粹的死,十字架上的死是滿有權能、威嚴的主甘心放下祂的能力、榮耀,背負著人的罪債,被父神離棄,到死的地步。這是我們不明白的,真的要這樣嗎?我們的罪再深重,上帝的大能不是可以潔淨了嗎?要這樣的分離嗎?我們不明白。

我們會想得簡單,大能的神只要從高天伸手下來,就可以把我們從罪惡深淵中救拔出來,祂本來無需要來到人間。就算祂來了,走過人間的路,嘗過人間的苦痛,走上十字架,其實祂不一定要經歷與父神分離的。這種無能為力的呼喊、這種無助,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即時的幫助,想一呼求就得解救。這種無能力的拯救不是我們現代人的想法。我們不明白。

但就是在這種無助裡面,在這樣的分離之中,我們的枷鎖脫落,藉著基督代替我們承擔與神分離的咒詛,我們與神復和。

如果你感到艱難,如果你不知道前面如何走下去,如果你不明白,來思想十字上的主

(五)
我渴了!(約19: 28-29)

經過那一聲撕裂心腸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之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十字架上的主發出微弱的聲音:「我渴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解釋耶穌說祂渴了的原因,一個垂死的人的身體狀況,幾乎一整天備受折磨的耶穌作為真正的人的實際需要…

然而,從這一位主口中發出「我渴了!」這句說話又是那麼不可思議。這一位主,祂曾經呼籲:「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祂曾經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一位主卻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了!」

渴,除了表達具體的缺乏,需要為身體添加水份之外,渴同時表達渴望、渴想。

十字架上的主渴望、渴想的會是甚麼呢?

被懸掛在十字架上的主,先為到無知的我們向父神祈求赦免,然後應許在患難之中有祂的同在,又為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創建新的家庭;祂還為我們經歷與神分離,被父神離棄的咒詛,這樣的深愛,祂為我們交出自己,祂渴望的會是甚麼?

主耶穌發出呼籲: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我們以為祂要我們追求真理、公義彰顯,到一個地步可能要灑熱血、拋頭顱;但我們知道自己不是那麼勇敢,我們不敢走得太前。

主應許:「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但好像井旁那個撒馬利亞婦人那樣,我們不敢讓主觸摸我們實際的景況,我們迴避,我們躲藏。我們竭力與主保持距離。

然而十字架上的主卻以微弱的聲音說:「我渴了!」

主啊,祢渴望、渴想的是甚麼?祢無條件、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給了我們,祢渴望、渴想的是甚麼?
主啊,祢渴望、渴想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給祢,我信不過自己。幾多次立志愛祢,幾多次說願意跟隨祢,到頭來總敵不過自己的軟弱。我害怕再次承諾之後又再次失敗。主啊,憐憫我……

(六)
成了!(約19: 30)

耶穌說「我渴了」,人們拿海絨蘸了醋送到祂口邊,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

成了!事情辦妥了、完成了。

十字架上最後的兩句說話幾乎是同時出現的,耶穌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讓我們看到,在十字架上,主耶穌的「成了」不是無可奈何地死去,不是輸了給罪惡的勢力,不是因為被出賣、被不公平不公義審判而死了。

在約翰福音10: 18,主耶穌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不是因為猶大將祂交給宗教領袖、不是因為宗教領袖將祂交給彼拉多、不是因為彼拉多將祂交給猶太人去釘死;而是主耶穌將自己交給父神,成就救贖的計劃。

主耶穌說:「成了!」不單止表示救恩所需的贖價付了,也表示救恩所能夠成就的成就了。

希伯來書10: 12「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就是在與神分離的咒詛裡,十字架的主成就了救贖。

聖殿裡面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標誌著聖潔的神與受造的人之間本來有的阻隔,因著主耶穌成就的救恩而不再存在。從此,我們可以透過十字架的主來到神面前。

不過,這種拯救是我們不習慣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我們以為自己闖的禍要自己擺平,我們以為自己的過犯要自己補救。我們以為進入十字架的救恩,之後就要自己保守自己不跌倒、不失落。

原來不是。十字架的主成就的救贖是完全、永遠的救贖。我們不需要害怕做不到神的要求,不需要恐懼神忽然間不喜悅我們。因為在我們與神之間是十字架的主,祂為我們成就一切。

在神與你之間,還有甚麼是你感到不肯定的、不敢相信的......

(七)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祢手裏。(路23: 46-49)

來到最後的一句話,主耶穌重拾與父神的親密關係。「父啊!」就正如最初第一句話的時候那樣的親切。

祂與父之間這樣親密的關係,是主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時候一直都在的。這一種親密的關係,讓十字架上的主將自己交託給神。

我們還記得不多久之前,在客西馬尼園,主禱告:「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撒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主就是這樣將自己交託給神: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因為按我的意思,這一杯是苦杯,如果可以最好不用承受;但這個想法只是體貼人的意思。主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神的心意。

這是十字架救恩的得勝;基督為我們成了救贖,從此我們可以不成就自己的意思,乃成就神的意思。

自從始祖犯罪以來,我們擺脫不了的,就是要照自己的意思來行。我們從神手中奪回自己的主權,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曉得分別善惡了,就可以為自己做決定。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對自己無知,我們更加對神一無所知。

我們以為神要我們付出一些我們付不出的代價,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時間、金錢,誰知這些根本從來都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窮一生的精力想要捉緊的這些,亦不是靠我們用力用心就可以捉得實的。

在十字架上,我們看見主將自己交託給神,在客西馬尼園祂願意成就神的意思,為我們帶來的救贖,叫我們與父神復和、讓我們在患難之中有祂的同在、在教會裡面體會祂的愛、可以免於被神離棄的咒詛。

但十字架的救贖同時向我們發出邀請,邀請我們以愛回應、將自己完全交託給這一位將自己全然付出給我們的主,不需要懼怕、不需要憂慮。

有一首詩歌其中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於是我張開手,彷彿失去所有,
一天天的跟隨,讓平安湧流。

你是不是可以體會十字架的救恩?就是主耶穌張開雙手,將自己毫不保留,只想你一天天的跟隨,好讓聖靈在你心裡如活水湧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