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翰福音20:11-21:19
引言:復活主四次向門徒顯現
我相信要上班的弟兄姊妹,都在引頸盼待下一個長假期的來臨。在等到之前,讓我們先回去上一個長假期,逗留一陣。我今天跟大家回去看一看主復活之後的顯現,希望可以給讓你多一點動力面對明天再要上班的日子。 我們讀幾卷福音書都看見,主耶穌復活之後曾經好幾次向門徒顯現。我今天跟大家看看在約翰福音裏面,主耶穌向門徒顯現,共有四次。
A. 四次顯現的經過
1. 傷心的馬利亞(20:11-18)
第一次顯現記載在約翰福音 20:11-18「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12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一個在頭,一個在腳。13天使對他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裏。14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是耶穌。15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裏,我便去取他。16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7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這段經文,帶我們回去復活的清晨,主耶穌第一次顯現的經過。這一次顯現的對象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誰呢?從其他福音書我們知道,主耶穌曾經從她身上趕出七個鬼(可16:9)。另外,我們也知道,她是在復活清晨天亮之前第一個到達和發現空墳墓的人;馬可說她是打算去膏抹耶穌的屍體(可16:1)。
從這兩件事可以估計,她與耶穌的關係很好,至少她敬愛耶穌是無庸置疑的。所以當她發現耶穌的屍體不見了的時候,她心裏的難過是可以想像的:「主耶穌的死已經是那麼慘,人們還把祂的屍體拿去,要做甚麼呢?還要再凌辱祂嗎?連祂的屍體也不放過嗎?」她當時可能這樣想。她忍不住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再看墳墓的情況。她看見兩個天使。然後她轉身看見一個人。
看見這個人,馬利亞完全沒有想過是耶穌,事實是她從一開始就以為是有人將耶穌的身體拿了去(20:2)。可能耶穌的外在真的不同了,所以她不認得耶穌;直到耶穌呼叫她的名字。可能是一種熟悉的感覺叫馬利亞認得了。又或者就如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着我。」(約10:27)主耶穌按着我們的名字認識我們,這是我們與神之間一種個人的關係。祂認識我們,即使我們落在迷糊的景況之中,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主在哪裏,但祂一直都在,而且個別地認識我們、呼喚我們。
聽見主的呼喚,馬利亞的心馬上清醒過來。「拉波尼」,她回應。「拉波尼」這個字的意思是夫子,正確來說,是「我的夫子」。那一份因為耶穌的死而失落了的關係,彷彿重新得着。馬利亞即時的反應是想要捉着耶穌;可能害怕再失去,想要捉緊一些。但主卻不讓她這樣做。「不要摸我」,不是說耶穌復活的身體有甚麼奇異,不可以觸碰,耶穌是想要馬利亞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再不是好像之前的那樣。主耶穌將要升到天上,馬利亞,和其他跟隨主的門徒,與主耶穌的關係都要改變。耶穌說,以後「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以往與主的那份親切關係並沒有失去,反而更進深一層;就是主耶穌稱呼祂的門徒做弟兄,天父也是我們的父。就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將母親交托祂所愛的門徒照顧那樣,藉着十字架的救恩,主為我們創建新的家庭。
原以為失去了的,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得着更多。馬利亞從傷心轉變為喜樂。然而,主向她顯現的目的不止於此。主耶穌第一個就向馬利亞顯現,我相信是因為祂體恤馬利亞心裏面憂傷。但是,主並不停在那裏。有時我們也許會有這個感覺,我們落在挫敗的處境、落在傷心難過失意的時候,我們需要神同在、安慰、鼓勵。是的,神會的。但神的心意並不停留在我們得安慰、鼓勵。
主耶穌安慰了馬利亞之後,接著就差派她去向門徒報告主復活的消息。我們看見主的顯現是帶來差遣的,得着安慰、激勵之後,就要用行動回應主的差派。
2. 懼怕的門徒(20:19-23)
主第二次顯現是向一群懼怕的門徒。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20:19-23「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這一次的顯現是在復活的當天晚上。約翰仔細描述了門徒的處境:「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門徒心裡的懼怕其實不難理解。幾天前他們的老師被釘十字架,他們可能會因為同黨的罪名被追捕。那知今天老師的屍體更不見了,人們自然會懷疑是他們將屍體拿了去,甚至懷疑他們另有企圖,極有可能來捉拿他們,以防萬一。
所以他們害怕也是很自然的。我們也許會奇怪,馬利亞不是告訴他們說「已經看見了主」嗎?他們還要害怕嗎?馬利亞帶來的消息,對門徒來說,可能是太過難以置信了;又或者他們以為馬利亞傷心過度,看錯了。
反正,他們就是害怕,聚在一起時要把門都關上。就在他們害怕的時候,主耶穌向他們顯現。「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門徒看見主的手和肋旁就喜樂,因為他們從這對手和肋旁的傷痕就認出這一位正是那一位被釘十字架的主。他們也因而確認這一位主已經從死裡復活了。所以他們喜樂。
主耶穌來到他們中間,不單讓他們看見被釘的主已經復活,主耶穌也帶來平安。「願你們平安」(shalom) 是當時慣常的問候。然而主耶穌這個時候兩次說出這一句問候,讓我們記起祂自己曾經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主耶穌受苦之前,祂預告自己將要有怎樣的遭遇,祂當時就曾經對門徒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 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16:19-22)。所以當主耶穌真的顯現在他們眼前,他們明白主的說話,而且更深體會主耶穌的信實,他們就喜樂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這樣的經歷,神的應許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有時上帝甚至以超過你能夠想像的方式使祂的應許發生;你體會上帝的信實。那時是怎樣的?你會不會被喜樂充滿?你會不會仍然害怕?可能會還有害怕的。但是至少你的信心會漸漸地增加,你的懼怕會漸漸地減少。再多幾次這樣去經歷神的信實,我們的信心逐漸地越來越大,我們的懼怕越來越小。
然而,主對一群懼怕的門徒顯現,不是單單要叫他們不再害怕,不是單單要叫他們喜樂。主這一次顯現同樣帶來差遣(v21-23):「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首先,主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但在主照樣差遣門徒之前,在17:14-19,祂為門徒向天父祈求:「14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在這個禱告裏面,我們對於門徒,以及門徒所代表的信仰群體(教會)有多一些了解。教會被差遣進入世界;但本質上教會是「不屬世界」的,要在神的真理之中,將自己從世界分別為聖。
主賜下的平安,同樣對應教會這個本質。在16:33,主應許:「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教會要進入世界,但我們卻不屬於世界,世界會因此恨我們。在教會兩千年的歷史裏面,甚麼時候教會進入世界,與世界的文化抗衡,世界就會恨我們。當這卷約翰福音被寫成的時候,教會也正正是在逼迫患難之中,主應許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賜下平安之後,耶穌向門徒吹氣,使他們受聖靈,然後就賜給他們赦罪的權柄。教會蒙主的差遣,領受聖靈,目的是為主作見證,叫人能夠因着教會見證的福音,罪得赦免。在15:26-27,主耶穌應許說:「26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27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而且「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16:13)。這樣,教會蒙聖靈引導,進入真理;並且因為自己與主同在的經歷,也為主作見證。
聖靈的來到,要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16:8-9)。教會為主所做的見證,就是要叫人看見自己的罪,人若認自己的罪就可以得着赦免;人若不認自己的罪,罪就留下。
在後來的使徒行傳,我們看見主向門徒吹氣所預告的聖靈,在五旬節降臨,門徒從此得著能力,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傳開。今日我們同樣繼承門徒所領受的差遣,為主作見證,將福音傳開,叫人被聖靈感動,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使罪得赦。
3. 懷疑的多馬(20:24-31)
然而,當門徒領受這個差遣的時候,多馬卻不在。讓我們讀約翰福音20:24-31:「24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25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26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27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28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29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也許我應該先介紹一下多馬。多馬是十二門徒之一。約翰將他的事蹟記載下來,讓我們可以認識他多一點。在11:16,耶穌起程去叫拉撒路復活,有一些人警告說猶太人可能會加害於祂,多馬當時慷慨地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另外,當耶穌預告他將要離開的時候,多馬追問:「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14:5)他的意思是想要追隨耶穌。所以多馬不是退縮的人。
但是剛才大家讀的經文卻給我們一個負面的印象。我們常常用「懷疑」這兩個字來標籤多馬,但其實不單止多馬一個是懷疑的。馬可記載,其他門徒也是不信的。我相信,約翰在這裏是以多馬作為代表。代表一切在信仰路上有懷疑的人。當教會為主作見證,傳悔改赦罪的福音的時候,一定有不少人對於耶穌復活有懷疑;或者在我們中間有人心裏面對於基督教信仰樣也是半信半疑。多馬所說的,可能也是你心裏面所想的:「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對於懷疑的多馬,主耶穌特地向他顯現,對他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按著多馬的要求,主耶穌歡迎他來親自證實。主耶穌復活的真確性,兩千年以來一直備受質疑。懷疑的人論證死人復活是如何如何地不可能,相信的人又論證耶穌復活是如何如何地有可能。這是好的。我們相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基督教的信仰從來不怕人懷疑的。唯一的要求是,你來;你親自來,尋找答案。
不過,我想說,懷疑並不是不信者的專利。多馬是門徒,跟隨了主耶穌幾年。他的懷疑可能也是你的懷疑:「主耶穌是不是真的仍然活着?」看着人將祂釘了上十字架、看着人用槍刺入祂的肋旁、看着事情不再有轉彎的餘地、看着沒有任何的解決方法、看着希望幻滅…… 也許我們也好像多馬那樣,跟隨主耶穌這許多年,曾經有過不少與主同行的經歷,但這一刻只有絕望,我們將自己收埋、不想講任何野、不想見任何人、不想理任何事…… 但主耶穌願意向你顯現,祂歡迎你來向祂質詢,祂想你來與祂對話。
當我們真實的來與主相遇,我們就會好像多馬那樣。多馬不需要真的伸手探入耶穌的傷痕,單單與主相遇,已經足夠叫他認識耶穌是「主」,是「神」。
主耶穌應許:「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我們會以為祂是責備多馬。其實不是,主耶穌只是說,「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是有福的」。約翰福音其中一個重點是處理「看見」和「相信」之間的關係。最具代表性的經文是第9章。主耶穌在安息日醫好了一個天生看不見的人,引來一些法利賽人的責難,當時主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9:39)我們以為看見就是最真實的,看見然後相信就最保險的。然而,約翰正是要讓我們知道,看見不一定真是看見,相信就是相信。
但相信並不是憑空的、無憑無據的。多馬是怎樣的?多馬是聽見門徒的見證,但他懷疑,想要親眼看見。主耶穌回應他這個懷疑,就說「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沒有看見就信(門徒的見證)的有福了」。接著的v30-31也是這個意思:「30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主耶穌在世三十幾年,做過很多事情,沒有可能全部都記下來。「但記這些事」「但記(門徒見證的)這些事」,足夠叫我們這些沒有機會親眼看見耶穌顯現、沒有機會親手摸祂釘痕的人,可以信。
那麼,主耶穌這一次顯現,祂的差遣是甚麼呢?主耶穌應許說「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門徒、教會蒙差遣就是要去宣告這一個信息,「沒有看見就信(門徒的見證)的有福了」。剛才說,主耶穌在9:39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接著的經文讓我們明白這個差遣的意義:「40同他在那裏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4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教會蒙差遣就是去指出人的眼瞎,叫人心裏面的眼睛打開,看見神恩典的拯救,使罪得赦。
4. 跌倒的彼得(21:1-19)
假如說多馬代表了一些對福音、對神同在懷疑的人,那麼彼得顯然可以代表一些軟弱、跌倒的。彼得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三次不認主的事,你可能聽過很多次。
主耶穌第四次顯現就是向彼得顯現,經文是21:1-19,地點是提比哩亞海邊。提比哩亞海,即是加利利湖。當時距離主耶穌復活已經有一段日子,有多久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門徒已經回到加利利。這一日他們出海打魚。經文v1-14有很豐富的內容,與約翰福音另一些經文也互相對照。不過我不在這裡詳述。讓我們集中來看耶穌與彼得的對話。再一次,我們看見,無論落在怎樣的處境,或者心境之中,與主耶穌相遇、對話,是唯一的關鍵。
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福音21:15-19:「15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主耶穌第一句就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可能我們不是十分習慣這樣單刀直入。我們其實看見耶穌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對謹慎的多馬,主耶穌邀請他自己來嘗試,對率直的彼得,主就單刀直入:「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甚麼呢?是不是這些漁穫呢?一網就有153條大魚,「這些」是不是指事業成就呢?「你愛我比這些(事業的成就)更深嗎?」事業有成不是錯的,這些漁穫是彼得和他的同人用勞力得來的,而且是主耶穌賜給他們的;主耶穌帶領他事業有成的。不過,彼得要思想,他會不會愛神所賜的恩典、福氣、成就、幸福,過於愛神呢?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甚麼呢?會不會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門徒愛我)更深嗎?」我們記得當主耶穌預告祂要走上十字架道路的時候,彼得第一個回答說:「我願意為你捨命!」然而在主耶穌被捉拿、受審的當天晚上,他三次不認主。在那一刻,他實在太害怕了。你可以說他「貪生怕死」。但貪生怕死其實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怕!除非,有另一種力量推動你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所以耶穌問彼得第二、第三次:「你愛我嗎」。不是耶穌不相信彼得。耶穌要彼得回答也不單單是說給祂聽,耶穌要彼得自己也聽見自己的答案,「主啊,你知道我愛你。」
彼得要知道自己愛主是很重要的。主耶穌接着下來就說出他將要有的遭遇,這些遭遇若沒有愛,是不可能承擔得起的。主耶穌說:「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根據教會一些歷史文獻記載,彼得在主後60年代中期,可能是65-67年左右殉道。(有記載說他是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與耶穌同樣死法。)就是這一份愛,讓彼得終於超越對死亡的恐懼。這讓我記起中國教會其中一位巨人,王明道先生也有類似的經歷。當文革的時候許多信徒、傳道人被捉拿,只要他們肯背棄信仰就會得到釋放。當時王明道先生因為害怕於是寫了悔過書,因此被釋放出來。然而他在回家的途中,心裏悔咎,於是折返去取回自己的悔過書,回到牢獄中繼續坐監。
彼得願意為主捨命,但在恐懼之中他軟弱跌倒。有誰會說自己好過彼得?我們都會落在恐懼之中;甚至用不着恐懼,風平浪靜的日子都已經叫我們軟弱跌倒。然而主知道我們的景況。祂知道彼得需要確認自己對主的愛,於是祂來,問彼得「你愛我嗎」,祂讓彼得有機會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好讓彼得知道,雖然曾經軟弱跌倒,他仍然可以重新振作、愛主更深。
但主耶穌的心意不止於此。祂向彼得顯現同樣也帶來差遣。祂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然後三次差派他去「餵養、牧養我的羊」。彼得要確認他自己愛主,不單叫他可以面對前面的患難逼迫,也叫他有能力面對牧養的職事,好像主耶穌那樣成為「好牧人…為羊捨命」(10:11)。
但這個差遣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與我當然有關。但與你有甚麼關係呢?你會不會以為,這是主耶穌對傳道人的呼召和差遣?與你無關?
假如說多馬代表了一些對福音、對神同在懷疑的人,那麼彼得肯定可以代表一些軟弱、跌倒的人。當主耶穌預言彼得會三次不認祂的時候,祂對彼得說:「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主耶穌差遣彼得去牧養、餵養祂的羊,就是要他在軟弱跌倒之後,重新振作、堅固弟兄。如果你說,我從沒有軟弱跌倒過,這個差遣就與你無關,如果你也承認自己曾經軟弱、曾經失敗、曾經跌倒,那麼在你重新振作、站起來之後,牧養主的羊。
B. 四次顯現的意義
對於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約翰福音將主對多馬和對彼得的兩次顯現也記載下來。〔如果你留意到經文說主向彼得顯現是第三次,那是因為約翰沒有將馬利亞歸在門徒之列。〕
四次顯現,最明顯的特點:首先是,主耶穌每一次都按着門徒的情況來顯現,祂安慰傷心的馬利亞、賜平安給懼怕的門徒、釋去多馬的疑惑、又使到軟弱的彼得重新得力。但主的心意不止於此。
其次是,每一次的顯現,在安慰、激勵之後,主耶穌總是向祂顯現的對象發出差遣:去宣告主復活的消息;在聖靈的帶領下向人傳悔改赦罪的福音,使罪得赦;憑信心接受福音的道;重新振作之後,回頭要堅固軟體的弟兄姊妹。
由此,我們看見,主耶穌不是單單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而顯現。每一次祂的顯現都呼召門徒來回應祂的差遣。主耶穌對門徒顯現,是為了神的國度。雖然我們的軟弱和需要,在神眼中是寶貴的,主耶穌願意特地來激勵和安慰。然而我們絕對不是主耶穌的焦點。主耶穌的焦點,自始至終都是神的國。
事實上,這也是祂對我們的呼召。個人的軟弱、限制和需要,絕對不應該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焦點應該是上帝的國度。就如保羅所說,主耶穌「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前5:15)
結語
約翰福音與其他三卷福音書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約翰福音結束並不是大使命。約翰將大使命放了在剛才我們所看的,第20-21章的經文。在約翰福音,主耶穌在世上所說最後一句話是「你跟從我吧。」
但是跟從主的路不容易走。多馬和彼得回應了主的呼召,領受了主的差遣,在他們的日子忠心見證十字架的福音,叫人看見自己的罪,來尋求赦免。然而他們都為此付上自己生命。
今日主同樣要差遣你,祂向你發出邀請:「來跟從我吧」,在你的工作、家庭,在你人生的任何一個範疇,跟從主。
回應詩
跟隨我
1.我聽復活主慈聲說: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懇切呼召整日不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為你飽受痛苦憂傷,為你捨命十字架上,
苦杯親嘗,罪債代償,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2.你罪雖多,我赦免你,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各樣罪惡,赦免到底,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一生一世我必同在,領你經過陸地洋海,
賜你天福直到萬代,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3.將憂慮帶到我腳前,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我要親自為祢承擔,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恐懼戰兢靠我懷間,便可安度一切艱難,
我要將你眼淚擦乾,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