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1, 2008

這是一家怎樣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2:41-47

引言
記得上一次跟你分享的經文是使徒行傳2:14-42,就是今天這段經文的背景。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

主耶穌升天之前曾吩咐門徒要等候神所應許的。於是當耶穌升天之後,門徒就在耶路撒冷聚集,祈禱等候。就在五旬節那一天,聖靈降臨,賜下能力。彼得和其他使徒站起來向眾人見證耶穌的死、復活,和升天。指出眾人的罪,勸勉他們悔改,受洗歸在主耶穌的名下。於是,來到今天這一段經文。

一、相交的教會(2:42)
我們先看2:41-42「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上一次分享的時候,我也曾經說過這兩節經文,其中v42的「恆心」,是同時指向後面幾個動詞,就是說:領受了彼得說話的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都恆心的彼此交接、都恆心的擘餅、都恆心的祈禱。

你要怎樣形容這一家教會呢?我會形容她是一家「相交的教會」,這家教會有四方面的相交。

A. 與道相交
首先,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他們與神的道相交。「神的道」在當天是使徒的教訓,今天就是聖經。

「與道相交」是甚麼意思?當天的信徒要與「神的道」相交就走到使徒那裡,聆聽他們的教訓,然後遵守。對於他們來說,「遵守使徒的教訓」很容易。使徒這麼說他們就這麼做。有不明白的,他們可以當面詢問、請教,可以跟彼得討論、跟約翰商量。

可我們今天的情形就不同。儘管我們今天可以聽到神的道要比當時的信徒聽到的豐富得多;除了四卷福音書,我們還有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使徒書信,甚至有啟示錄。可是我們今天翻開聖經,要與神的道相交的時候,我們難免要發現經文與我們的距離很遠;不單只是時代距離很遠,語言和文化風俗的距離也很遠。這些距離或多或少的讓我們感到要遵守使徒的教訓不是那麼容易。

很多人都會相信,今天我們要明白使徒的教訓,釋經的工夫不可少。這是對的。不過這其實又不是必然的。因為,感謝神,祂差派了祂的僕人把聖經翻譯成各種文字,讓我們能夠有自己文字的聖經。今天儘管我們對某些經文還不能完全的掌握,不過聖經裡面最重要的信息、一些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事情,仍然是一讀就明白的。

更感恩的是,聖靈已經降臨,祂要引領我們進入真理,把神的道指教我們。我們「與神的道相交」的過程,就是我們與神對話,聆聽聖靈的提醒、接受神的標準,讓神的道來改變我們的生命,然後遵行。

B. 與人相交
第二,他們「恆心的彼此交接」,他們與人相交。

交接,就是「相交、接待」,是一個相互的關係,牽涉兩個群體,至少要有兩個人才有相交和接待。 相交和接待並不是特別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與人相交和接待,問題只在乎我們是否可以恆常的做得到。

彼此交接,感覺良好的時候當然是好。然而,要是雙方出現了不愉快、出現了不協調,甚至是出現了衝突,我們又是否可以繼續與對方彼此交接呢?又當我們自己也落在不如意、不開心的裡面,我們又是否可以堅持付出自己來與人彼此交接呢?

與人相交,互相接待,假如我們以自己的心情做出發,必然不能夠恆常,因為現實裡面有太多的事情影響我們的心情。工作、家庭、經濟、感情等等等等,各方面總會有出現問題的時候,假如我們注目在自己的問題上面,我們總會感到沮喪,沒有能力付出,在與人相交方面退縮。

另一方面,恆常地與人相交、接待,不是只揀定與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使徒行傳2:42記載的這些信徒,他們從四方八面不同的地方到耶路撒冷來過節,遇上聖靈降臨、聽見彼得的講道,決志信主,然後他們就恆常地和這三千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一起彼此相交接待。他們很熟稔嗎?肯定不是。他們很投緣嗎?不知道,大概不每一個人都很投緣。他們為甚麼可以這樣彼此交接?就只因為他們同蒙了一個拯救。

我們不可能只選擇與熟稔的人相交接待。因為人生聚散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十多年前我跟幾位弟兄姊妹一起查經有兩年的時間,到分手的時候,他們送了我一張卡片,上面有這一句話:“Friends are forever, but not always together.”「友誼是永久,但不一定可以時常聚首」。

我們不能夠只滿足於跟某一個人、或者只是跟某一些人相交;我們不能夠只顧得懷緬過去一起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假如我們不保持開放,不能夠恆常的跟人建立新的關係、新的友誼,最終我們的生命只會越來越萎縮,成為一池死水。

C. 與主相交
第三,他們「恆心的擘餅」,他們與主相交。

「擘餅」是指守聖餐記念主。聖餐的重要大概用不著我多說。我要問:你來了教會這許久,你領過多少遍聖餐呢?我再直接的問:你有份參與食聖餐的餅、喝聖餐的杯嗎?按照大部分教會的做法,只有接受了水禮的信徒才可以食用聖餐的餅和杯。你可以說它只是一個形式,可是它有實質的意義。

馬太福音26章記載,主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說,餅是祂的身體、杯裡面的葡萄汁是祂立約的血,聖餐的這兩個元素都是記念祂的死。而洗禮是信徒歸入祂的死、和祂一同埋葬的記號(羅6:4)。一天你沒有進入水裡面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就表示你仍然沒有歸入基督的死,你也就沒有需要守聖餐來記念。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6提醒我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恆常的參與擘庰、守聖餐這個記念的禮儀,就是恆常的記念自己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埋葬,也是恆常的等候基督再來。

幾天之前跟一位宣教士吃飯,說到512四川地震,談到災難頻仍正是表示末世已經來到,是預告主回來的日子近了。我們也說到人對於身外物的執著,對於一些今生的事情投放太多注意,反而對上帝的事看得太過稀鬆,忘記了永恆。恆常守聖餐就是幫助我們恆常的記得永恆。

這三千位信徒,他們恆心擘餅記念主是與主相交。「記念」這個詞似乎是說一個人已經不在,所以要記念。但守聖餐的奧秘就在於,耶穌雖然曾經死過,祂現在卻是活著的。祂不是「記念」的對象,祂是我們可以相交的對象。於是我們明白,我們擘餅守聖餐是記念祂的死,也記著祂已經復活,祂不但將來要再來,祂今天仍然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行。我們恆常的守聖餐,就是與這位復活主相交,叫我們注目在永恆。

D. 與神相交
第四,他們「恆心的祈禱」,他們與神相交。

大部分教會最少人出席的聚會,十居其九是教會的禱告會。當然,使徒行傳2:42這裡說他們恆心的祈禱,不是說他們努力的出席禱告會。我相信當時的教會不會有一個分別開來的禱告會,禱告根本就是他們平常敬拜的一部分。他們恆常的祈禱,就是他們恆常的敬拜。

今天說敬拜,我們自然的就想到唱詩歌,再加上聽道;卻鮮有想到祈禱。甚至我們今天說敬拜,常常只是局限在每一個主日一個特定時間空間的活動。然而,真正的敬拜是我們在日常裡面與神相遇、相交的生活;是分分秒秒記得神與你同行,你可以與祂交談、與祂商量,聆聽祂向你微聲細語。

恆心祈禱,就是你分分秒秒知道神在你身邊,你與祂相交。

二、分享的教會
這一家三千人的教會,透過恆心的遵守使徒的教訓、恆心的彼此交接、恆心的擘餅、恆心的祈禱敬拜來成為一家相交的教會。另一方面,他們同時也是一家分享的教會。

vv44-45說:「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凡物公用」對於當時的信徒不是一件新鮮的事。門徒跟隨耶穌的時候,似乎也是共用一個錢袋。約翰就記載了出賣主的猶大是負責管錢的,但卻常常私自取其中的來用(約12:6)。

跟使徒行傳2:44-45相似的記載在4:32-35也有。讓我們一同看:「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從這兩段相似的記載,我留意到兩件事。第一、這個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只是牽涉到信主的人。就好像奉獻一樣,當時的信徒願意將自己的田產家業變賣來供給有需要的人,是他們對神的恩典和愛的回應,是出於甘心樂意,不需要作難、不需要勉強的。在後面使徒行傳第5章記載了一個叫做亞拿尼亞的人正出於勉強,甚至說謊欺哄聖靈;彼得責備他時,說:「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賣了,價銀不是你作主嗎?」(徒5:4)可見,是否把田產家業變賣,和變賣以後如何處置那些錢財,神是讓人有自主去作決定,不需要勉強的。

我留意到的另一點是,在第2章和第4章這兩次提到「凡物公用」,重點不在於眾人變賣田產家業以後,錢如何分配,重點在於:沒有人活在缺乏之中。在2:45和4:35都是說:「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這三千個信徒從四方八面不同的地方來耶路撒冷過節。他們只是旅客,帶來的旅費用盡了,自然就落在缺乏之中。住在耶路撒冷的信徒,看見這些外地信徒的需要,就變賣田產家業來供給他們;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幅美麗的圖畫。

約翰壹書3:17說:「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正是提醒我們,蒙神拯救、領受了神的愛,我們是不可能塞住憐恤的心,不可能不回應別人的需要的。

雖然從後來的經文我們也看,這「凡物公用」的生活式不是維持了很久,但是這「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的精神,卻在教會裡面一直傳承。在使徒行傳11:27-30記載,當時耶路撒冷有饑荒,各地的信徒知道了以後,就「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後來,在哥林多後書8:1-3,保羅讚揚馬其頓眾教會,說他們「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這些經文都讓我們看見,儘管這些信徒不久之後都分散到其他地方,但是這一份從神領受了恩典就願意與人分享的精神是一直繼承了下去。

今天,我相信我們不會吝嗇於物質的分享,幾次的天災:南亞海嘯、華南雪災,還有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弟兄姊妹都顯出樂捐的厚恩。然而,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想我們與人的分享。兩段經文提及凡物公用時,都一致說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沒有人活在缺乏之中。讓我們思想,今天的人除了物質以外,在哪些方面會有缺乏呢?

在許多年前有一首歌,唱出人心底裡面的缺乏,歌詞是這樣的:「長路裡,我獨行看車過,夜已深,地鐵中我默然,從未想我竟似過客,我心中滿是話,沒處吐傾。繁鬧巿,百萬人擦身過,未去想路過者有故事,人面中看不到笑臉,每一對眼目內,盡透冷漠!心中空虛,誰又會聽我細訴,心想溝通,誰願講心內熱誠話,幾多虛假,曾令我不再要多說假裝對話,寧莫說話。」

這首歌雖然已經二十年,裡面所說的信息今天仍然合用:每一個人都渴求被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有人聽他傾訴。

也許你要告訴我,你正是有這樣的缺乏,他也有,我也有。可能這正是神創造我們的時候賜予我們的特質。我們就是需要被了解、需要被接納,每一個人都是。但是假如每一個人都只是等待別人的付出,那我們就只能夠落在缺乏之中;總得有人先作主動,開放自己去聆聽、去接納,這樣,分享才會出現。你是否願意主動開放自己、彼此接納,互相聆聽,一同走出這個無言的困局呢?

三、活潑的教會(2:46-47)
最後讓我們看vv46-47「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讀這一段經文,我們一般都把焦點放在人數的增長。然而看清楚以後我發現,在「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句話之前,是沒有連接詞的;不是「因為」他們凡物公用、他們願意相交、他們與人分享,「所以」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當然,這家教會願意相交、願意將生命分享,自然會吸引人到來。但我注意到的是:這家教會有一些特質,讓我看見他們有活潑的生命。

首先,我看見他們「同心合意」。人數多自然是意見多,尤其是群體之中必然有一些人的主見比較強,但我們看見他們三千人聚集並沒有出現分黨分派,也沒有出現意見相左。是不是表示三千人的思想真的那麼一致呢?大概不是。不過,很明顯的,他們中間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大家都可以放下自己的想法,以群體為大前題。也可能,他們都願意跟從使徒的領導,以致可以同心合意。這是另一幅美麗的圖畫;唯有當我們願意放下自己,我們才可以接受別人的領導。要是我們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同心合意」是不會出現的。

在我們這一次遷堂的過程,我也看見這種放下自己。我常常說,教會這次遷堂是一件又大又難的事;過程中的包裝、搬運,以至來到之後的開箱、上架,真的不容易。但感謝神,一切都很順暢。是否我們用了最好的方法,所以這麼順利呢?我猜不是的。有一些弟兄姊妹心裡面可能有另一些想法,覺得這樣、那樣會比較好。但是,我沒有聽見很多的批評,反而是討論過之後,大家就照著公佈出來的安排,在堂務小組的帶領底下同心合意地做。最後,事就這樣成了。同心合意是要努力才得到的。我們是努力的要自己的意見被接納呢?抑或努力的要同心合意呢?感謝神,弟兄姊妹選擇了努力的同心合意。

第二,我留意到他們是一起的。在和合本聖經,這個意思不是很明顯,在其他譯本都有說他們是「一起」的。他們一起在聖殿裡面敬拜,他們一起在家裡用飯。能夠一起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看見這三千人能夠相聚,是因為神的拯救、是神的招聚。今日,同樣地,我們能夠一起出現在樂恩堂不是偶然的,我們能夠一起遷到嘉運大廈來更加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的《獻堂紀念冊》裡面,有姊妹分享說:藉著這次遷堂,我們可以有「一起建立的經歷;一起執拾、一起打掃、一起在新的社區內傳福音……然後一起去食糖水……」。食糖水是重要的,但這一份「一起建立」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

弟兄姊妹,在你四周的弟兄姊妹,我們能夠一起不是必然的。在過往的日子,離與留可能是不少樂恩人心裡的掙扎。我相信,你能夠今天坐在這裡,是你努力付出的結果。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珍惜我們一起的機會,繼續一起建立這家教會,繼續一起走這條天路。

第三,我看見他們「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在彼此分享的過程裡,他們能夠喜樂地接受、慷慨地付出,以真誠來分享。付出和接受關懷、幫助,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放下自己的防衛機制,要放下自己的堅持,甚至要放下自己的尊嚴。然而,他們能夠這樣相交,是因為他們不是注目在自己身上。聖經說,他們天天同心合意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他們天天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他們還天天的讚美神。

如果我們將自己放在中心點,事事以自己做出發,我們會有許多的考慮,很多的計算;也會看見自己很多的限制。唯有當我們將讚美神放在中心,我們才能夠存著歡喜、誠實的心來付出和接受。因為付出的,是回報神的恩典,接受的是接受神的恩典。

結語
這家是怎樣的教會?他們是一家相交的教會,他們在神的道裡面成長,按照使徒的教訓來生活;他們開放自己,與人相交;他們藉著聖餐記念基督的死,與復活的主相交;他們恆常敬拜,與神相交、相遇同行。

他們是一家分享的教會,不但在物質上彼此分享,他們在心靈的需要上也彼此分享。

他們是一家活潑的教會,他們同心合意,珍惜大家在一起,又願意付出和接受。無可否認,這一家教會是一家叫人羡慕的教會。

我們的教會又是一家怎樣的教會?我們有怎樣的特質呢?你希望我們是一家相交的教會、一家分享的教會、一家活潑的教會嗎?你要是希望的話,我們是可以的,只要我們願意不單單求安慰、更願意努力安慰幫助別人、不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接受愛也願意付出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