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使徒行傳6:1-7
引言:「這是一家……的教會」
記得上一次講道時我跟大家在使徒行傳2:43-47看到初期教會是一家相交的教會,是一家分享的教會,是一家活潑的教會。他們與人、與神相交。他們分享物質、也分享生命。他們有活潑的靈命,同心合意、在一起、願意付出,也願意接受。上一次我總結時說,這一家是一家叫人羡慕的教會。來到第6章,我們看見她的另一個面貌,她也是一家危機的教會。
在我們人生的經歷裡面總會有起伏跌宕。在教會發展的過程裡面同樣地也總會有起起跌跌、碰碰撞撞的時候。讀使徒行傳雖然可以看見不少叫人興奮的時刻,譬如經文說到,一日之間「門徒約添了三千人」,另一處說「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還有「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等等。
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驚險的場面,教會多次落在危機之中,有些時候甚至在分裂的邊緣。我們記得有一次保羅和巴拿巴真的在爭論之中分道揚鑣(15:36-41)。
我隨意翻一翻使徒行傳,發現許多次都是,當教會有一些叫人興奮的發展之後,就會出現危機。譬如羅馬官長哥尼流領受聖靈、接受彼得施行的洗禮,之後教會裡面出現了質疑的聲音,以致彼得要向那些懷疑的門徒逐個解釋,事情才平息下來。又譬如當福音傳到亞細亞一帶、外邦人領受了之後,教會裡面又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要求外邦人接受割禮,引起了混亂,最終要耶路撒冷教會寫信澄清,事件才告一段落。
我們上一次看的那段使徒行傳2:43-47提到當時凡物公用,「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本來是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是兩件危機。一件記載在第五章。有一對夫婦,將田產房屋賣了,將得到的錢交給使徒說是全數,但原來他們留下了幾分,卻向教會撒謊。彼得責備他們欺哄聖靈。
而另一件,就是記載在今日跟大家看的這一段經文,使徒行傳6:1-7。
一、危機‧處理
(A) 引發危機的小事(v1)
6:1告訴我們,這次出現危機的原因是「門徒增多」。這不是很諷刺嗎?門徒增多本來是好得無比的事情,可是卻引起了教會裡面的矛盾。究竟是甚麼事呢?原來是一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說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了。
使徒行傳2:43-47 及 4:32-35 分別記載了當時住在耶路撒冷的信徒看見外地來的信徒有缺乏,於是變賣田產房屋,將錢交給使徒分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本來一切都很好的。但來到這個時候,門徒增加了,問題也出現了。在每一天飯食的供應上,外地來的信徒發現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了。
事情一下子複雜了。會眾分成了兩批:外地的、本地的。而本來分飯只是一件小事,「飯盒不夠,再買不就可以囉!」卻引發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不公平!裡面可能夾雜了個人的情緒;可能來自不同地方的信徒在相處上有一些誤會、累積了不滿。總之簡單的一件小事提升成為兩批人之間的磨擦。而磨擦逐步升級,最終成為令到兩個群體對立的矛盾。這些情況若然處理得不好,很容易成為分裂的原因,使剛剛起步的教會受到破壞;或者這些不滿的情緒埋藏了在心裡,慢慢發芽滋長,將來結成苦澀的果子。
這件事後來讓使徒知道了。經文沒有說清楚使徒是怎樣知道的。是有人向他們匯報呢?抑或怨氣已經太重、充斥在整個群體之中呢?我們也試過,一些輕輕的不滿,一傳十、十傳百就會成為聲浪;一句簡短的 晦氣話,慢慢地就會成為主旋律。但感謝神,使徒知道了這件事之後,正視這個問題,而且積極解決。
你不一定好像使徒那樣有領導的身份,但我們還是要思想:假如遇到類似的情況,你會怎樣回應呢?你會不會將問題向有關的人反映?抑或加入埋怨的行列?還是你選擇置身事外,讓這些矛盾滋生、破壞這個群體的關係呢?
(B) 處埋得宜(vv2-6)
當使徒知道事情之後,他們馬上作出正面的回應。
使徒對這件事的回應,也留給我們很好的榜樣。群體裡面出現矛盾、不和、意見不同……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回應得適當,危機往往帶來轉機。相反,假如我們將問題埋藏、不面對、不處理,帶來的破壞力將會更大。
門徒怎樣處理這一次的危機呢?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分析了這一次的危機與真理有沒有抵觸。我們可以與前面第五章記載那一件事比較。當時一對夫婦欺騙教會,使徒馬上判斷他們是「試探主的靈」、是「欺哄神」,所以立時責備他們,甚至宣告了神的審判。
但這裡所說的卻不是這樣的事。在v2使徒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這件只是關乎食飯的事情,與神的道沒有抵觸。而且使徒很快就判斷,這件事可以交給其他更合適的人去處理。
在vv3-4,使徒對會眾說:「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沒有人可以處理所有的事。神讓我們各人有各人的職份,祂也賜給我們不同的恩賜,讓我們可以配搭事奉。使徒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當發現事情妨礙了他們傳神的道的時候,他們馬上將事情交給合適的人,因為他們的職份不是處理這類的事情。他們也信得過別人能夠勝任,他們也願意將責任交給別人。
使徒甚至放心讓他們選出合適的人,他們只將條件說明,就是要「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憑著這個標準,會眾選出了七位執事來分擔這項工作,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就將責任交託了給他們。然後使徒就安心為神的道作工。
(C) 美好果效(v7)
在這次危機之中,我們看見使徒處理得很好,而果效也很明顯。我看到有幾點:
(1) 教會重回合一:使徒提出了選立執事的建議之後,這個本來已經出現對立的群體,再次重拾合一。v5說「大眾都喜悅這話」。我相信不是因為這話是使徒所說,所以他們喜悅。我相信是因為他們原意並不是要破壞教會的合一,所以當他們關注的問題有機會解決,他們就願意順服。留意事情還沒有正式解決,但他們已經「喜悅」,因為他們都願意同心追求合一。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是不是只為了事情做得不好而暫時感到不滿意呢?抑或我們想要爭取某些東西而不惜引起紛爭呢?又會不會只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受尊重、或是我的意見沒有被接納就耿耿於懷,不肯放下己見、不願意追求和睦呢?這些界線很多時是很模糊的,甚至我們可以說得冠冕堂皇來掩飾的。唯有我們自己來到神面前,誠實來反省、清心來禱告,才知道。
(2) 提拔事奉的人:第二個果效,我們可以從v5的名單看見。這七位執事之中,有幾位的名字在聖經裡再沒有提及,那並不是說他們沒有甚麼建樹;那只是表示他們往後就默默地為神服事。七人之中,最突出的是司提反,聖經形容他「大有信心,聖靈充滿」,他後來成為門徒之中第一位殉道者。另一位比較突出的是腓利。在第8章記載,他後來成為了傳道者,將福帶到撒馬利亞,後來也間接地將福音傳到北非。驟眼看來,他們二人的恩賜並不是執事,選他們作執事似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我們都不會否定他們的服事。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裡面,往往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使徒建議選立七位執事,原意是解決分配飯食的問題,結果是教會為神選出五位能幹的執事,和兩位被神重用的僕人。教會因而大得益處。
(3) 神的道興旺:最明顯的果效自然是v7所說的「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一節經文讓我們看見這次危機處理得好,讓神的道興旺,繼續被傳開。可能是因為使徒能夠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不過我相信是因為神的道透過教會的行為得到證明。教會能夠在危機中尋求合一,是神的道最好的見證。我們說神是愛,但假如在教會裡面,信徒不能夠以愛相待、不能夠在神的愛裡面解決矛盾和紛爭,一切的說話都是徒然的。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就是這樣的彼此相愛,使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甚至許多祭司都信從這道。
剛才開始時提到,很多時當教會出現一些叫人興奮的發展,之後總會有危機伴隨。然而,我們卻不需要懼怕,因為這段經文也告訴我們,儘管有危機出現,只要處理得好,教會將發展得更加穩固踏實。
不需要懼怕,卻需要反省:在這些危機出現和處理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站在甚麼位置之上呢?
二、基督為你禱告
開始的時候,我說:教會總會落在起跌碰撞之中。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不應該感到意外。我們看到教會落在衝突、矛盾,甚至紛爭之中,也不應該感到詫異。因為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已經預告了。在約翰福音17章裡面,主耶穌已經預先為教會祈求。在約翰福音17:11,耶穌說「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門徒是不是就很團結和諧呢?當然不是了。我們記得他們曾經爭論誰是大弟子,我們也記得雅各和約翰曾經搶著要在耶穌得國的時候坐在祂的左右兩邊……正是明白他們的軟弱,耶穌祈求天父,保守他們合而為一。
在17:12-13,耶穌繼續為門徒祈求:「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現在我往你那裡去……」
當祂將要離世,教會似乎要落在群龍無首的狀況的時候,耶穌為教會禱告。祂不是求神興起一個有領導恩賜、有魄力、有魅力的領袖來帶領教會發展。耶穌為教會求神保守,叫教會合而為一。
我們都知道教會在地上有各方面的使命,我們要傳揚福音、要教導真理、要關注社群的需要、要以頌讚為祭獻給神。然而要是失卻了合一的心,這一切都是徒然的。在啟示錄2:4,主責備以弗所教會,說她離棄了起初的愛心,若不悔改,神就要把她的燈台移去。要是失去了追求合一的愛心,教會也沒有存在的價值。
約翰福音17:20-21,耶穌繼續祈求:「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大家工作上可能都有名片。我遞上一張名片表示我屬於這間公司、我代表這間公司、我向你推介這間公司的產品。上幾周,當你出隊派單張,你會怎樣讓人知道你屬於樂恩堂、你代表樂恩堂、你推介樂恩堂呢?當然最簡單是,單張上有樂恩堂的名和地址。
但是,我們要怎樣才可以讓人知道我們是屬於耶穌、代表耶穌、向人介紹耶穌呢?耶穌沒有名片,我們可以怎樣呢?在v23,耶穌說:「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憑著我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世人就知道耶穌是上帝差來的。我們就是耶穌的名片!不過只有你一個人是不夠的,只有一部分人也是不夠的;完完全全的合一是整個群體的事。要我們一起合而為一,才可以讓人看見耶穌。
合而為一不等於沒有不同的意見。教會出現紛爭、衝突、矛盾其實是甚以避免的。但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如何處理才是重點。在危機出現和處理的過程中,我是努力地追求合一呢?還是努力地堅持己見呢?
三、建立抑或拆毀?
當教會要處理危機,我們擔當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你是建立呢?還是拆毀呢?
以弗所書4:1-6「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這段經文可能你不會感到陌生。它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因為它正是回應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為教會祈求的那份心意。耶穌為我們祈求天父,保守我們合而為一;而我們則要保守聖靈所賜的合而為一的心。怎樣可以做得到呢?就是要謙虛、溫柔、忍耐、寬容、和平……這些不用花多少釋經工夫,一看就明白的,卻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經文說:要竭力。
合而為一不等於所有事情都要劃一、不可以有不同。以弗所書接著的經文,就讓我們看見在合一裡面仍然可以有很多的不同。
4:11-13「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神容許我們有不同,神就是要使用我們的不同來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不但可以有很多的不同,而且我們應該有很多的不同,因為這樣,基督的身體才可以建立得健全;不可以全部是眼、不可能全部是手。這些不同,包括不同的恩賜,也包括不同的看法。
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有不同的觀點是重要的。因為不同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明白,使們同歸於一個真理,「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可以幫助教會免於被「異教之風搖動」。怎樣可以表達到這些不同的觀點,又不致破壞合一呢?經文繼續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當然一定要說誠實話,但是要用愛心來講。我們一方面不可以為了避免紛爭、衝突而將應該說的說話隱瞞,但另一方面又要憑愛心,知道在甚麼情況之下、以怎樣的言詞來表達。這樣就能夠叫教會長進,在基督裡面聯絡。重點仍然是我們在追求合一的時候存著怎樣的心思。我們是否憑著愛心,為教會的好處著想?抑或我們仍然以自己為主,只是為著要說我要說的說話呢?
神是容許我們有不同,以致教會可以被建立。祂就是賜給教會有不同的恩賜,以致我們能夠各按各職,發揮各自的功用,叫身體漸漸增長,教會得著建立。
剛才我們看的使徒行傳6:1-7,會眾揀選了七位執事來負責安排飯食之後,使徒就安心的將事情交給他們負責,會眾也樂意讓他們承擔這個工作。然後我們看見其中兩位其實在另一方面的恩賜更強。這個發現讓我有一番體會。在不同的恩賜配搭事奉裡面,也許有時有錯配,但即使如此也無損我們用心事奉神。司提反和腓利在教會危機裡面被發掘出來,他們在一個似乎不太合適的崗位上一邊繼續盡力盡心付出,一邊摸索事奉的路向;他們這樣做無非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會眾因為一些事情安排不周而發出怨言,這樣的情況讓教會落在危機之中,然而在危機會,教會裡尋求合一,在合一裡又接納彼此的不同,最終叫神的道興旺,更多的人信從。
結語:靈宮活石
在教會發展的過程裡需要不同的恩賜配搭,需要不同的觀點互補,更加需要眾人同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彼得前書2:5形容我們來到主面前,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們原本是一塊一塊活石,被神呼召出來,結合成為聖靈的居所。教會不是這個禮拜堂,教會不是辦公室裡面幾位同工,教會不是執事會裡面的幾個成員……教會是我們。我們原本是獨立的一磚一瓦,唯有合而為一才叫我們互相結連,建造起來,成為教會。
你願意被連絡成為一座靈宮,抑或甘於做「散修修」的石頭呢?
引言:「這是一家……的教會」
記得上一次講道時我跟大家在使徒行傳2:43-47看到初期教會是一家相交的教會,是一家分享的教會,是一家活潑的教會。他們與人、與神相交。他們分享物質、也分享生命。他們有活潑的靈命,同心合意、在一起、願意付出,也願意接受。上一次我總結時說,這一家是一家叫人羡慕的教會。來到第6章,我們看見她的另一個面貌,她也是一家危機的教會。
在我們人生的經歷裡面總會有起伏跌宕。在教會發展的過程裡面同樣地也總會有起起跌跌、碰碰撞撞的時候。讀使徒行傳雖然可以看見不少叫人興奮的時刻,譬如經文說到,一日之間「門徒約添了三千人」,另一處說「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還有「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等等。
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驚險的場面,教會多次落在危機之中,有些時候甚至在分裂的邊緣。我們記得有一次保羅和巴拿巴真的在爭論之中分道揚鑣(15:36-41)。
我隨意翻一翻使徒行傳,發現許多次都是,當教會有一些叫人興奮的發展之後,就會出現危機。譬如羅馬官長哥尼流領受聖靈、接受彼得施行的洗禮,之後教會裡面出現了質疑的聲音,以致彼得要向那些懷疑的門徒逐個解釋,事情才平息下來。又譬如當福音傳到亞細亞一帶、外邦人領受了之後,教會裡面又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人要求外邦人接受割禮,引起了混亂,最終要耶路撒冷教會寫信澄清,事件才告一段落。
我們上一次看的那段使徒行傳2:43-47提到當時凡物公用,「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本來是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是兩件危機。一件記載在第五章。有一對夫婦,將田產房屋賣了,將得到的錢交給使徒說是全數,但原來他們留下了幾分,卻向教會撒謊。彼得責備他們欺哄聖靈。
而另一件,就是記載在今日跟大家看的這一段經文,使徒行傳6:1-7。
一、危機‧處理
(A) 引發危機的小事(v1)
6:1告訴我們,這次出現危機的原因是「門徒增多」。這不是很諷刺嗎?門徒增多本來是好得無比的事情,可是卻引起了教會裡面的矛盾。究竟是甚麼事呢?原來是一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說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了。
使徒行傳2:43-47 及 4:32-35 分別記載了當時住在耶路撒冷的信徒看見外地來的信徒有缺乏,於是變賣田產房屋,將錢交給使徒分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本來一切都很好的。但來到這個時候,門徒增加了,問題也出現了。在每一天飯食的供應上,外地來的信徒發現他們的寡婦被忽略了。
事情一下子複雜了。會眾分成了兩批:外地的、本地的。而本來分飯只是一件小事,「飯盒不夠,再買不就可以囉!」卻引發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不公平!裡面可能夾雜了個人的情緒;可能來自不同地方的信徒在相處上有一些誤會、累積了不滿。總之簡單的一件小事提升成為兩批人之間的磨擦。而磨擦逐步升級,最終成為令到兩個群體對立的矛盾。這些情況若然處理得不好,很容易成為分裂的原因,使剛剛起步的教會受到破壞;或者這些不滿的情緒埋藏了在心裡,慢慢發芽滋長,將來結成苦澀的果子。
這件事後來讓使徒知道了。經文沒有說清楚使徒是怎樣知道的。是有人向他們匯報呢?抑或怨氣已經太重、充斥在整個群體之中呢?我們也試過,一些輕輕的不滿,一傳十、十傳百就會成為聲浪;一句簡短的 晦氣話,慢慢地就會成為主旋律。但感謝神,使徒知道了這件事之後,正視這個問題,而且積極解決。
你不一定好像使徒那樣有領導的身份,但我們還是要思想:假如遇到類似的情況,你會怎樣回應呢?你會不會將問題向有關的人反映?抑或加入埋怨的行列?還是你選擇置身事外,讓這些矛盾滋生、破壞這個群體的關係呢?
(B) 處埋得宜(vv2-6)
當使徒知道事情之後,他們馬上作出正面的回應。
使徒對這件事的回應,也留給我們很好的榜樣。群體裡面出現矛盾、不和、意見不同……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回應得適當,危機往往帶來轉機。相反,假如我們將問題埋藏、不面對、不處理,帶來的破壞力將會更大。
門徒怎樣處理這一次的危機呢?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分析了這一次的危機與真理有沒有抵觸。我們可以與前面第五章記載那一件事比較。當時一對夫婦欺騙教會,使徒馬上判斷他們是「試探主的靈」、是「欺哄神」,所以立時責備他們,甚至宣告了神的審判。
但這裡所說的卻不是這樣的事。在v2使徒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這件只是關乎食飯的事情,與神的道沒有抵觸。而且使徒很快就判斷,這件事可以交給其他更合適的人去處理。
在vv3-4,使徒對會眾說:「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沒有人可以處理所有的事。神讓我們各人有各人的職份,祂也賜給我們不同的恩賜,讓我們可以配搭事奉。使徒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當發現事情妨礙了他們傳神的道的時候,他們馬上將事情交給合適的人,因為他們的職份不是處理這類的事情。他們也信得過別人能夠勝任,他們也願意將責任交給別人。
使徒甚至放心讓他們選出合適的人,他們只將條件說明,就是要「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憑著這個標準,會眾選出了七位執事來分擔這項工作,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就將責任交託了給他們。然後使徒就安心為神的道作工。
(C) 美好果效(v7)
在這次危機之中,我們看見使徒處理得很好,而果效也很明顯。我看到有幾點:
(1) 教會重回合一:使徒提出了選立執事的建議之後,這個本來已經出現對立的群體,再次重拾合一。v5說「大眾都喜悅這話」。我相信不是因為這話是使徒所說,所以他們喜悅。我相信是因為他們原意並不是要破壞教會的合一,所以當他們關注的問題有機會解決,他們就願意順服。留意事情還沒有正式解決,但他們已經「喜悅」,因為他們都願意同心追求合一。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是不是只為了事情做得不好而暫時感到不滿意呢?抑或我們想要爭取某些東西而不惜引起紛爭呢?又會不會只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受尊重、或是我的意見沒有被接納就耿耿於懷,不肯放下己見、不願意追求和睦呢?這些界線很多時是很模糊的,甚至我們可以說得冠冕堂皇來掩飾的。唯有我們自己來到神面前,誠實來反省、清心來禱告,才知道。
(2) 提拔事奉的人:第二個果效,我們可以從v5的名單看見。這七位執事之中,有幾位的名字在聖經裡再沒有提及,那並不是說他們沒有甚麼建樹;那只是表示他們往後就默默地為神服事。七人之中,最突出的是司提反,聖經形容他「大有信心,聖靈充滿」,他後來成為門徒之中第一位殉道者。另一位比較突出的是腓利。在第8章記載,他後來成為了傳道者,將福帶到撒馬利亞,後來也間接地將福音傳到北非。驟眼看來,他們二人的恩賜並不是執事,選他們作執事似乎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我們都不會否定他們的服事。
在處理危機的過程裡面,往往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使徒建議選立七位執事,原意是解決分配飯食的問題,結果是教會為神選出五位能幹的執事,和兩位被神重用的僕人。教會因而大得益處。
(3) 神的道興旺:最明顯的果效自然是v7所說的「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這一節經文讓我們看見這次危機處理得好,讓神的道興旺,繼續被傳開。可能是因為使徒能夠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不過我相信是因為神的道透過教會的行為得到證明。教會能夠在危機中尋求合一,是神的道最好的見證。我們說神是愛,但假如在教會裡面,信徒不能夠以愛相待、不能夠在神的愛裡面解決矛盾和紛爭,一切的說話都是徒然的。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就是這樣的彼此相愛,使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甚至許多祭司都信從這道。
剛才開始時提到,很多時當教會出現一些叫人興奮的發展,之後總會有危機伴隨。然而,我們卻不需要懼怕,因為這段經文也告訴我們,儘管有危機出現,只要處理得好,教會將發展得更加穩固踏實。
不需要懼怕,卻需要反省:在這些危機出現和處理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站在甚麼位置之上呢?
二、基督為你禱告
開始的時候,我說:教會總會落在起跌碰撞之中。對於這個事實,我們不應該感到意外。我們看到教會落在衝突、矛盾,甚至紛爭之中,也不應該感到詫異。因為主耶穌在世的時候已經預告了。在約翰福音17章裡面,主耶穌已經預先為教會祈求。在約翰福音17:11,耶穌說「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門徒是不是就很團結和諧呢?當然不是了。我們記得他們曾經爭論誰是大弟子,我們也記得雅各和約翰曾經搶著要在耶穌得國的時候坐在祂的左右兩邊……正是明白他們的軟弱,耶穌祈求天父,保守他們合而為一。
在17:12-13,耶穌繼續為門徒祈求:「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現在我往你那裡去……」
當祂將要離世,教會似乎要落在群龍無首的狀況的時候,耶穌為教會禱告。祂不是求神興起一個有領導恩賜、有魄力、有魅力的領袖來帶領教會發展。耶穌為教會求神保守,叫教會合而為一。
我們都知道教會在地上有各方面的使命,我們要傳揚福音、要教導真理、要關注社群的需要、要以頌讚為祭獻給神。然而要是失卻了合一的心,這一切都是徒然的。在啟示錄2:4,主責備以弗所教會,說她離棄了起初的愛心,若不悔改,神就要把她的燈台移去。要是失去了追求合一的愛心,教會也沒有存在的價值。
約翰福音17:20-21,耶穌繼續祈求:「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大家工作上可能都有名片。我遞上一張名片表示我屬於這間公司、我代表這間公司、我向你推介這間公司的產品。上幾周,當你出隊派單張,你會怎樣讓人知道你屬於樂恩堂、你代表樂恩堂、你推介樂恩堂呢?當然最簡單是,單張上有樂恩堂的名和地址。
但是,我們要怎樣才可以讓人知道我們是屬於耶穌、代表耶穌、向人介紹耶穌呢?耶穌沒有名片,我們可以怎樣呢?在v23,耶穌說:「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憑著我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世人就知道耶穌是上帝差來的。我們就是耶穌的名片!不過只有你一個人是不夠的,只有一部分人也是不夠的;完完全全的合一是整個群體的事。要我們一起合而為一,才可以讓人看見耶穌。
合而為一不等於沒有不同的意見。教會出現紛爭、衝突、矛盾其實是甚以避免的。但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如何處理才是重點。在危機出現和處理的過程中,我是努力地追求合一呢?還是努力地堅持己見呢?
三、建立抑或拆毀?
當教會要處理危機,我們擔當一個怎樣的角色呢?你是建立呢?還是拆毀呢?
以弗所書4:1-6「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這段經文可能你不會感到陌生。它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因為它正是回應了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為教會祈求的那份心意。耶穌為我們祈求天父,保守我們合而為一;而我們則要保守聖靈所賜的合而為一的心。怎樣可以做得到呢?就是要謙虛、溫柔、忍耐、寬容、和平……這些不用花多少釋經工夫,一看就明白的,卻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經文說:要竭力。
合而為一不等於所有事情都要劃一、不可以有不同。以弗所書接著的經文,就讓我們看見在合一裡面仍然可以有很多的不同。
4:11-13「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神容許我們有不同,神就是要使用我們的不同來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不但可以有很多的不同,而且我們應該有很多的不同,因為這樣,基督的身體才可以建立得健全;不可以全部是眼、不可能全部是手。這些不同,包括不同的恩賜,也包括不同的看法。
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有不同的觀點是重要的。因為不同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明白,使們同歸於一個真理,「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可以幫助教會免於被「異教之風搖動」。怎樣可以表達到這些不同的觀點,又不致破壞合一呢?經文繼續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適,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當然一定要說誠實話,但是要用愛心來講。我們一方面不可以為了避免紛爭、衝突而將應該說的說話隱瞞,但另一方面又要憑愛心,知道在甚麼情況之下、以怎樣的言詞來表達。這樣就能夠叫教會長進,在基督裡面聯絡。重點仍然是我們在追求合一的時候存著怎樣的心思。我們是否憑著愛心,為教會的好處著想?抑或我們仍然以自己為主,只是為著要說我要說的說話呢?
神是容許我們有不同,以致教會可以被建立。祂就是賜給教會有不同的恩賜,以致我們能夠各按各職,發揮各自的功用,叫身體漸漸增長,教會得著建立。
剛才我們看的使徒行傳6:1-7,會眾揀選了七位執事來負責安排飯食之後,使徒就安心的將事情交給他們負責,會眾也樂意讓他們承擔這個工作。然後我們看見其中兩位其實在另一方面的恩賜更強。這個發現讓我有一番體會。在不同的恩賜配搭事奉裡面,也許有時有錯配,但即使如此也無損我們用心事奉神。司提反和腓利在教會危機裡面被發掘出來,他們在一個似乎不太合適的崗位上一邊繼續盡力盡心付出,一邊摸索事奉的路向;他們這樣做無非為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會眾因為一些事情安排不周而發出怨言,這樣的情況讓教會落在危機之中,然而在危機會,教會裡尋求合一,在合一裡又接納彼此的不同,最終叫神的道興旺,更多的人信從。
結語:靈宮活石
在教會發展的過程裡需要不同的恩賜配搭,需要不同的觀點互補,更加需要眾人同心,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彼得前書2:5形容我們來到主面前,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們原本是一塊一塊活石,被神呼召出來,結合成為聖靈的居所。教會不是這個禮拜堂,教會不是辦公室裡面幾位同工,教會不是執事會裡面的幾個成員……教會是我們。我們原本是獨立的一磚一瓦,唯有合而為一才叫我們互相結連,建造起來,成為教會。
你願意被連絡成為一座靈宮,抑或甘於做「散修修」的石頭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