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07, 2008

點頭的頑石


經文:使徒行傳10:1-11:18(15:6-17)

引言:頑石
記得上兩次與大家看過使徒行傳裡面兩個人物——保羅和腓利。今次我跟大家看另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彼得。彼得原名西門,「彼得」這名字是耶穌為他起的渾名,意思是「石頭」。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與彼得初相識不久已經為他起了這個名字,大概耶穌很快已經看出彼得的性情。

彼得的性情是怎樣的呢?我們讀福音書的時候都會發現彼得常常是第一個「反應」的:他會即時搶答問題、即時表態;你記得他是第一個搶著宣認耶穌是基督的。老師都很喜歡這些學生。

除此之外,彼得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你可記得,當耶穌要為門徒洗腳的時候,他怎樣回應?他跟耶穌說:「不行!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你不讓我為你洗腳,你就與我無分」,他即時就說「好啊,好啊,連手和頭也一起洗吧」。還有,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彼得是第一時間拔刀反抗的。可見,彼得是一個感情強烈、愛恨分明的人,只是有時顯得不夠沉著。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他因為懼怕而三次不認主。不錯,彼得就是一個如此有血有肉的聖經人物,真真實實的一個人,與我們每個人一樣。

這一次,我們要看見彼得面對一個挑戰,也許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要面對的挑戰。

讓我們看使徒行傳11:1-3「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

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呢?原來彼得被人發現進了外邦人的家,還與他們一同吃飯。似乎這些奉割禮的人是向彼得大興問罪之師。是這麼大件事嗎?是的。真是很大件事的。我常常說一起吃飯是很重要的;一起吃飯就代表彼此相交、有來往。但是當時的猶太人是不會與外邦人有來往的,所以也不會與外邦人一起吃飯。在10:27彼得自己也說「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這些奉割禮的猶太門徒就是覺得彼得做了一件不合規矩的事情,所以與他爭辯;其實是批評他、議論他。

那麼彼得自己怎樣看呢?

I. 彼得的異象(11:4-10; 10:9-16)
11:4「彼得就開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面對這些猶太人的指控,彼得沒有直接反駁,他只是將事件的始末告訴這些人。11:5-10,彼得說:「我在約帕城裡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從天縋下,直來到我跟前。我定睛觀看,見內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獸、昆蟲,並天上的飛鳥。我且聽見有聲音向我說:彼得,起來,宰了吃!我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潔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第二次,有聲音從天上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彼得沒有為自己分辯,他只是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他們。首先從他所見的異象說起。在異象裡面,彼得看見有一塊大布從天降下來,布裡面承著地上的走獸、昆蟲,和飛鳥。異象裡面又有聲音吩咐彼得,將這些走獸、昆蟲、飛鳥宰了吃。其實我們不知道那塊布包著的那些活物是甚麼。不過彼得定睛觀看之後卻是很斬釘截鐵的說:「不可以!」我們看見從前那個彼得又再出現:即時反應、即時回答、即時表態,立場鮮明。彼得對於這個異象的來源絕無疑問,這塊布和其上的活物是從天而降、是從神而來的,這個聲音也是從神而來的。不過這個從神而來的吩咐彼得卻很堅決地否定了。因為這個吩咐違背了他從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教育。

在利未記裡面記載,猶太人需要在食物方面有很嚴格的分別。他們從小就要學習去分辨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當然我猜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嚴格遵守,但彼得就肯定是了。

然而,彼得這個嚴格遵守的生活態度,在這個異象裡面遇上了挑戰。他知道這些活物和這把聲音是從神而來,卻是與他一直以來從神領受的教導不同。彼得斷然拒絕。這樣太過不合理了!彼得說「凡俗而不潔的物,從來沒有入過我的口。」他知道甚麼是聖潔、甚麼是不聖潔。他知道!然而那從天上來的聲音卻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句說話的意思是:「彼得,你要放棄你一直以來的觀念;上帝已經定下新的標準了,你也要跟著改變了。」對於彼得,這仍然是難以接受的,v10說「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神吩咐了三次,彼得都沒有答應。彼得面對的挑戰是,要改變已有的觀念。這實在太難了,是不是?要接受「神有新的吩咐,與以前的不同」,這實在不容易。是嗎?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II. 兩個人的順服(11:11-12; 10:7-8, 17-23)
使徒行傳11:11-12「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在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是從凱撒利亞差來見我的。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不要疑惑。同著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

這個過程,彼得在這裡說得很簡短。這三個人究竟是誰呢?為甚麼會來找彼得呢?在前面第10章就記載得較為詳細。10:7-8說:「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原來這三個人是一個叫做哥尼流的人差派來的。這個哥尼流聽了天使的吩咐,所以打發人來找彼得。

那麼彼得就這樣跟隨這幾個人去嗎?是外邦人哪!是「不合例」的啊。彼得也不是那麼隨便的。10:19-20說「彼得還在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假如按照平常的規矩,彼得必然不會去的;但是聖靈親自告訴彼得「是我差他們來的」。假如要弄清楚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才決定,彼得也是必然不會去的,因為當時彼得還在思想那異象;但是聖靈親自鼓勵他「不要疑惑」,所以彼得就去了。儘管還未知道發生甚麼事,但既然聖靈的吩咐這麼清楚,彼得就下去見這三個人,問他們來找他是為甚麼緣故。

然後這三個人就將哥尼流差派他們的過程告訴彼得;哥尼流是「蒙一位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裡去,聽你的話」(10:22)。於是彼得就與他們一同去凱撒利亞,要見這個哥尼流。

彼得去的時候是否已經知道此行的目的呢?似乎不是。當他見到哥尼流的時候,他還是問:「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哥尼流為甚麼要叫彼得來呢?似乎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在10:33,哥尼流對彼得說:「現今我們都在神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他只知道上帝叫他找一個叫做西門又叫做彼得的人來,有一些事情吩咐他,所以他就找彼得來。哥尼流這樣派人去請彼得來,也需要信心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不相往來,這是他們彼此都知道的;彼得很可能不來的。不過,哥尼流並沒有顧慮這一點,天使這樣吩咐,他就這樣去做。

你有沒有看見,當彼得還沒有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只因為聖靈說不要疑惑、聖靈叫他跟這三個人同往,他就去了。哥尼流也一樣,他也不知道是甚麼一回事,不過有一位天使指示他,他就派人去請彼得來。

彼得和哥尼流兩個人都不知道是甚麼事,但兩個人都願意順服神的吩咐,於是就成就了這一件美事。

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容忍自己對事情不知道,但照樣跟從呢?還是你要掌握到一些資料,然後才決定去還是不去呢?近年有一些新興詞彙頗堪玩味,其中一個是「風險管理」。風險就是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是人就想要管理它、駕馭它、掌握它、控制它。星期五晚上聽江師母分享信息,提到現在招募宣教士有一定的難度,現在的人計過算過:差會的支援夠不夠、教會的支持夠不夠、當地的情況如何、困難程度有多大……,在這許多計算之後,很多人都卻步、不敢承擔風險。也許不但在事奉,現代人計算風險,也包括在人際關係方面。我們與人建立關係,會計算一下受傷的風險有多高,我們會計算對方如何待我,我要怎樣回應……計過、算過,很多時我們寧可選擇退守自己的城堡,繼續面對越來越狹窄的生活圈子、容讓越來越空虛的心靈繼續枯乾。

不過哥尼流和彼得都選擇踏出一步。儘管他們不知道接著會發生甚麼事,儘管他們不知道大家的見面會是如何,他們都願意順服聖靈的吩咐。

III. 哥尼流的異象(11:13-14; 10:1-6, 24-33)
也許我們要先問一問:究竟哥尼流是甚麼人?為甚麼天使會向他顯現呢?第11章的經文沒有說。我們可以在10:1-6看見:「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啊,甚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

這個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我們知道了。他原來還是一個官,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不過這些都是次要了;最重要的是,原來他是一個虔誠的人,是一個敬畏神的人。為甚麼天使會向他顯現呢?天使說他的禱告和他的賙濟已經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簡單來說,哥尼流按著他所知道、他所能做到的來活出神的要求;神的要求是「在神面前的敬虔是看顧孤兒寡婦」,是與缺乏的人分享;哥尼流所做的,神是喜悅的。但這還不足以讓哥尼流得救。他需要認識耶穌的救恩。所以神差派天使來吩咐他要去找彼得。

我們看見在這裡有一顆心靈已經預備好接受福音,其實不止一顆,哥尼流的全家都敬畏神,他的部下之中也有虔誠的兵。在10:24記載,當彼得進入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哥尼流不單自己預備好領受神的吩咐,他把自己的親屬、好朋友都請了來,也許在哥尼流的影響底下,他身邊早已經有不少人對這位神心存敬畏。彼得的來到是神要滿足這些心靈。

在以賽亞書55:7,先知發出呼籲「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耶和華必廣行赦免。」另外在耶利米書29:13,神也應許「你們尋求我,若專心的尋求我,就必尋見。」透過彼得的宣講,神的赦免臨到哥尼流和他的親屬、好朋友。我們看見不是彼得去為神工作,而是神使用彼得來滿足這些追尋上帝的心靈,是神使用彼得來彰顯祂的信實。

我們教會出版的刊物《我們的故事》,這一期讓我最感動。我們介紹了幾位新來賓。他們分享是怎樣來樂恩堂的,有一些是朋友邀請來的,但有不少是在附近居住的,他們是看了宣傳的資料而來的。有一些是等候一家教會出現的,還有一些是神已經在他們心裡面撒了種,樂恩堂來到只是來收成的。是神自己預備人的心,根本不是我們做些甚麼,甚至不是我們可以周詳計劃甚麼。我們只能夠配合聖靈,被祂使用。

IV. 明白了(11:15-17; 10:34-48)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見上帝為彼得預備了哥尼流。在使徒行傳11:11,當彼得向那些奉割禮的門徒講解時,他說:「正當那時,有三個人站我們所住的房門前」,正當那塊大布和裡面那些地上的走獸、飛鳥被收回天上的時候,這三個人就出現了。彷彿「時間剛剛好」,然而我們知道,事情不是巧合、不是剛剛好,而是神自己親自的安排和預備。彼得向那些奉割禮的人講解事情的經過,他是從自己所見的異象開始的。但當我們看第10章的記載就看見,神一早已經開始作工。10:9記載,哥尼流領受了天使的吩咐、差派人去找彼得之後,「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然後他才看見那異象。也就是說,在彼得領受神的吩咐之前一天,神已經差派天使向哥尼流說話,預備了哥尼流要與彼得見面。

為甚麼神要預備哥尼流與彼得見面?除了要哥尼流得著救恩之外,神同樣要造就彼得。神要拓展彼得的視野,讓他的生命改變。你還記得彼得對於異象裡面,神吩咐他起來將那些走獸、飛鳥宰了吃,彼得的反應是怎樣?他斷然拒絕:「不可以!」彼得知道甚麼是可以吃、甚麼是不可以吃;沒有誰可以改變他的想法。在11:10說「這樣一連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神吩咐了三次,他都拒絕;彷彿連上帝也不可以改變他的看法。

然後我們看見,當這三個人從凱撒利亞來到找他的時候,彼得似乎有些少明白了。10:28他對哥尼流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我被請的時候,就不推辭而來」。彼得願意去凱撒利亞見哥尼流,已經是一個態度上的轉變,根據他自己所說,是聽了異象裡面神所說的這句話:「神所潔淨的,不可當作俗物」。

但神以為這還未足夠。祂要彼得親眼看見。我們一起讀10:44-48「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聖靈親自向彼得見證神悅納外邦人,將他們歸在自己名下,使他們同蒙聖靈的恩賜。

事情發生的時候,彼得和其餘六位門徒都希奇;但當彼得向那些質詢他的猶太人複述這事,他已經有另一番更深的體會,11:15-17彼得說:「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彼得在凱撒利亞見證聖靈降臨在哥尼流和他的親屬朋友身上,到他現在面對指控,時間上相距大概是一個星期吧,但很明顯,他已經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在11:15-17,彼得兩次比較聖靈在那些外邦人身上和聖靈在他們自己身上的工作——聖靈降在他們身上,和,神給他們恩賜。兩個比較得出了同一個結論,就是「一樣」。彼得終於看清楚,神對待外邦人,與對待祂的選民是一樣的,祂拯救祂的子民,祂一樣拯救外邦人。所以他才可以反問這些奉割禮的人:「我是誰,能攔阻神呢?」

而這一句「我是誰」就更見彼得的改變。起初,他知道甚麼是可以、甚麼是不可以,現在呢?「我是誰,能攔阻神呢?」意思是:「我不是誰,不能夠攔阻神」。神要決定甚麼是潔淨、甚麼是不潔淨,不是誰人可以反對的。神說要接納的,有誰可以說不可以?神已經將外邦人圈在聖潔的國度之中,誰可以說不!

當彼得說「我是誰」的時候,他是已經將過往建立起來的框框放下。神已經有新的標準,以前分辨潔淨和不潔淨的方法,現在不再有效,是時候彼得要拓展新的視野;聖靈已經有很清楚的帶領,彼得只需要跟從就可以了。

2008年,樂恩堂的主題是「拓張境界‧經歷新恩」。神已經拓張了我們的境界,不單在地點上的改變,神在我們事工的模式上也為我們拓展。

同樣是這一期《我們的故事》,你會看見我們在過去半年裡面走過多少全新的路:暑期聖經班、為佈道會上街派單張、在港鐵租用燈箱,還在各商舖張貼海報,這些是我們從前連想也不曾想過的。但上帝就為我們開了這些路。不錯,雖然一下子在半年裡面走過麼多新的路,難免有點吃不消,是時候坐下來做一些回顧、安靜、重新得力。然而經歷新恩是不容忽視的,是你不會忘懷的。

上帝為我們拓張境界,你有沒有跟隨?有沒有好像彼得那樣,調整自己的視野,來看見上帝的計劃,好去配合?

結語:何時點頭?
彼得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這些奉割禮的猶太人是否滿意彼得的答案?

11: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這些奉割禮的猶太人是否滿意呢?或者我們得回去看一看11:1-2「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

聽見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使徒和在猶太的門徒竟然沒有一絲高興心情,沒有為到人能得著拯救而雀躍;只是第一時間針對彼得進入外邦人的家去吃飯。即使是到了最後,彼得解釋了,這些奉割禮的門徒似乎也沒有清晰地表示接納。他們只是沒有繼續針對彼得而已。

實際上,在骨子裡他們仍然未能放棄已有的框框。到使徒行傳15章,當外邦人信主越來越多的時候,猶太的門徒又起來質疑,15:1說:他們去教訓外邦的信徒「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這樣的教導引起了很大的爭辯,當耶路撒冷教會對此莫衷一事的時候,彼得起來憶述第10章和11章這件事。15:7記載「辯論已經多了,彼得就起來,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現在為甚麼試探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事隔多年,奉割禮的猶太信徒仍然囿於律法,不能夠明白白白得著救恩的意義。

與這些猶太信徒不同,彼得因為願意跟隨聖靈的帶領,放開一直以來的觀點,就能夠經歷上帝。上帝為哥尼流預備彼得帶來救恩的信息,上帝也為彼得預備了哥尼流,讓他能夠開拓視野,生命改變,更深體會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內,我們只須要順服祂的帶領。

今日同樣的挑戰放在我們面前。樂恩堂來到大角咀,我們可能也有一些既有的框框需要放棄,我們曾經領受的使命可能需要調整。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張開眼睛看見聖靈的帶領。上帝早已經在這一區工作,祂為這個社區預備樂恩堂,祂同樣為樂恩堂預備這個社區。我們究竟要怎樣回應呢?是否要知道一切然後才行動呢?抑或儘管我們不知道,仍然可以見一步走一步來跟隨神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