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7, 2006

耶穌是誰?

引言:耶穌是誰?
這三幅圖片正好代表我認識耶穌的三個時段:第一幅是我小學就讀一家天主教小學時,修女常常用來獎勵乖巧的同學的。第二幅是我初信時一齣名叫《耶穌傳》的電影的劇照。而第三幅,則是近期一齣很觸目的電影的海報。


不同的年代總有人對耶穌的生平發生興趣。究竟耶穌是誰?人們怎樣說呢?

我從茫茫網海裏面找到兩處有這樣的介紹: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耶穌:基督教的崇拜對象。被奉為上帝的兒子,……約於公元前7年至公元前4年間生於羅馬帝國的屬國猶太(後改為行省,在今巴勒斯坦)。公元30年左右被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本丟彼拉多判處極刑,釘死在十字架上。」

《維基百科》~~「耶穌(公元前8年至公元前2年至約29年/36年),古蘭經稱為爾薩,是基督教教義的中心人物,亦為伊斯蘭教先知。在基督教中,他被稱為耶穌基督。而在伊斯蘭教,他是六大聖之一,被稱為『真主的靈氣』。因為新約聖經都不是耶穌死後馬上寫的,而且只有極小部分文件,一些學者質疑耶穌在歷史上是否真正存在過。」

耶穌是否真正在歷史上存在過呢?換句話說:耶穌是否真有其人?

耶穌,歷史上確有其人
我又在網上找到兩位歷史人物的著作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位是主後37年出生的猶太人約瑟夫(Josephus)。他是一位歷史家,在他其中一本著作
《猶太古史》裏面他提及:「當時有一位有智慧的人名叫耶穌(因為他行奇事多不勝數,堪稱為聖者。)他吸引了無數欣然接受真理的猶太人和外邦人跟隨他,……他是基督。當彼拉多……將耶穌判受十字架刑罰時,那些起初敬愛他的人並沒有放棄,因為他在第三天,在他們面前顯現為活人,……而從他得名的基督徒一黨,到今天仍然存在。」

另一位是主後56年出生的羅馬人,名叫塔西圖(Tacitus)。在他所著的
《編年史》裏面記載暴君尼羅(Nero)的時候有這樣的記載:「基督,其教派由此而得名的,於提庇留統治期間,在總督本丟彼拉多手下被處死。此種有害的迷信儘管一度受到遏制,後來不僅在其罪惡發源地猶大,而且也在天下萬惡匯集並流行的羅馬,又重新猖獗起來。」

雖然毀譽參半,不過這兩位距離耶穌時期不遠的人都見證耶穌確實在歷史上出現過。到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耶穌是否真正在歷史出現過;他被認為是一個宗教的始創人、一位被敬拜的對象、一位聖人。可是,究竟耶穌是誰?與祂同時代的人又怎樣看呢?

聖經在馬太福音16:13-16這樣記載:「耶穌……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浸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裏的一位。」與耶穌同時代的人看見祂的行為、聽見祂的教訓,都不能否認祂是與別不同,所以當時很多人以為祂是某一位先知「再世」。耶穌繼續問:「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祂的門徒很肯定地宣認耶穌是神、是基督。

耶穌不是普通人
耶穌確實是真有其人,但祂不是普通人。我們可以從祂的言行裏面看得見。

1. 耶穌的言行~~祂的教導
很多不相信耶穌的人都不能否認,耶穌的教訓導人向善。聖經四卷福音書裏面記載了耶穌許多教訓,常常被人用來當作座右銘、金石良言。譬如:
「要愛你的敵人,為那逼迫你的人禱告。」(太5:44)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

也許耶穌的教訓有時會讓人覺得很笨、會吃虧,但你必須承認,假如世人真的按照耶穌所說的去行,世界必定更美好。

2. 耶穌的言行~~祂的品格
而且耶穌不單以說話教導人,祂更身體力行自己的教導。

當耶穌的對頭要捉拿祂,將罪名加在祂身上時,聖經這樣說:「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假見證控告耶穌,要治死他。雖有好些人來作假見證,總得不著實據。」(太26:59-60)甚至當他們將耶穌押到彼拉多那裏,要他判耶穌死罪時,彼拉多也禁不住說:「為甚麼呢?這人作了甚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他有甚麼該死的罪來。」(路23:22)到最後,「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太27:24)而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仍然為陷害祂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3-34)

耶穌是人生的倚靠
耶穌除了用說話教訓人、用自己的行為實踐祂的教導以外,祂也透過宣告自己的身份帶給人希望,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福音書記載耶穌很多次的宣告,我只跟大家看其中三個:

1. 耶穌是生命的光~~「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耶穌又對眾人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1:4-5﹐8:12)

你可有經驗過完全黑暗?漆黑一片?我們處身香港可能不容易經驗完全黑暗,因為我們四周總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光:街燈的光、霓虹燈的光、甚至是隔壁人家透過來的光。我們平常遇到的也只是不夠光、或是暗,尚不至於完全漆黑。完全漆黑是伸手不見五指,是你踏出腳步卻不知道會踏在甚麼之上,是你完全看不見前路和方向。

物質世界我們可能難以經驗完全黑暗,但在人生路途上你有沒有經驗過呢?耶穌是光,但祂不是普通的光,祂是生命的光。在人生的黑暗裏,祂能夠讓你看清楚。甚麼時候是人生的黑暗?就是當你來到一個境況,看不見前路、看不見四周、看不見如何走下去。這些境況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出現,譬如會考放榜收到成績單,或是大專畢業但前路茫茫,或是與女朋友的戀情來到關卡看不見是應該繼續還是放手,又或是當你失去心愛的人的時候。

當來到這些境況,生命彷彿漆黑一片,不知道如何走下去的時候,許多人會想到自殺。但耶穌是生命的光,就是當我們不知道生命可以怎樣繼續的時候,耶穌讓我們看見出路、看見方向、看見盼望。

2. 耶穌是生命的糧~~「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

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分析,除了三餐一宿、衣食飽足之外,人還有很多方面的需要。他將人的需要分成六個層次。

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包括空氣、水、食物、衣服、睡眠、性等。第二層是安全感的需要,就是人需要感到身體、心靈不受傷害、免於驚恐。第三層是愛與歸屬,人需要愛也需要被愛和被接納,除此之外,還需要感到自己屬於某一個群體,可能是你的工作群體、你的朋友圈子、你的教會肢體。第四層是受人尊重的需要,這一點也無須多說。第五層是自我實現,而最高的層次是心靈的超越。

你知道嗎?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其實不難。是那些愛、尊重、安全、歸屬……才是使人最受折磨。肉體的需要你可以憑努力來獲得。然而其他方面的滿足卻不在你掌握之內。事實是,無論你如何努力,可能你總得不到老闆的賞識;無論你付出多少,你總是得不到愛和接納;你最信任的人最叫你感到不安全。

而在這些需要裏面,人最獨特之處在於人會渴求自我實現和心靈超越。自我實現是,人會問意義。人會問:人生存的意義是甚麼?讀書是為了甚麼?工作得那麼辛苦是為了甚麼?人也會用各種方法來尋求這方面的滿足。早前有報導,「股神」畢非德將自己公司股份的83%捐給一家慈善基金。總值約300億美元。他所捐的基金,是由蓋茨開立、以他自己命名的蓋茨慈善基金;而蓋茨也宣佈了,兩年後他將退出微軟,全身投入管理這個基金。我們中國人也有一句話「發財立品」,正是描述一些人,當他們在事業、財富上得到滿足之後,他們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滿足,將自己的財富捐助有需要的人,就是他們實現自我的方法。對於一些平凡的人來說,我們也許會將意義放在子女的身上、要培育他們成才。但這些是否真可以滿足人最深層的需要呢?

另一方面,我們會尋求滿足心靈的需要。人自古以來就追求超越現世、心靈的滿足。因此人喜歡追求靈界的經驗,對於物質世界以外的事物,我們心存畏懼但又好奇。特別是當人面對死亡的時候,這種超越現世的心靈滿足的追求就更明顯。這不是一般的好奇,而是人對永恆的探問。為甚麼人會出生?為甚麼人會死亡?既然要死,為何要生?人死是否一了百了?若不是,人生在世數十年,有些人只是十數年或數年,來去匆匆究竟又是為了甚麼?很多年前有一首歌叫做《為甚麼》,就道盡了人生裏面生老病死的無奈:「為甚麼生世間上?此間許多哀與傷。為甚麼爭鬥不絕?歡欣不永享……為甚麼齒髮俱落?一張怪模樣……為甚麼竟會生病?輾轉反側在床上……為甚麼淒冷孤寂?輕飄飄像無力。為甚麼不見光亮?飄渺沒形像。在目前如何風光,仍是泥中葬,沒法牽走一根線,那許依戀臭皮囊!」

要滿足心靈的需要,有一些追尋真、善、美的事物,譬如追求藝術的表達。也有一些人追尋宗教的經驗,企圖觸摸永恆;譬如近年流行的瑜伽,不要以為它是一項運動,瑜伽其實是印度教一種通靈的行為,透過各種形態將注意力集中,達至出神的宗教經驗,所以不要胡亂嘗試。

耶穌是生命的糧。祂不是普通的糧食,只叫人得到肉體的滿足。祂是生命的糧,是叫人生命裏各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滿足。世界不同的宗教都嘗試解答三個終極的問題:我從哪裏來?我生存為了甚麼?我死後往哪裏去?這正是人所追尋的自我實現和超越現世的心靈需要。除了耶穌以外,沒有其他的人、事、物可以使我們得著滿足。聖經傳道書3:11這樣記載:「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探求永恆、尋求自我實現和心靈超越現世,是神安放在我們心裏的需要,惟有神自己、惟有耶穌才可以使我們得到滿足。耶穌是生命的糧,祂能夠使我們得到真正的滿足。

耶穌不是普通人,祂是生命的光,使我們在黑暗之中看見出路、看見方向、看見盼望;祂也是生命的糧,當我們探求永恆、尋求自我實現、追求心靈滿足的時候,祂就使我們得到飽足。

不單這樣,耶穌就是生命;透過祂的死和復活,耶穌成為我們永恆的歸屬。

3. 耶穌是生命~~「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對死亡都有很強烈的感覺,你可能感到它距離你很遙遠。然而我們多多少少忌諱提及死亡,人們習慣用另外一些說法來表達:「走了」、「去了很遠的地方」……等等;我們就是不會真接了當地說「死了」。死亡總是神秘莫測、難以捉摸。

有一些經驗過死亡邊緣的人說他們看見一道強光,但強光的後面是甚麼卻沒有人知道。也有人說彷如在半空看見自己躺在床上被急救……諸如此類,但就是沒有人可以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死亡之後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因此也使許多人對死亡有一份說不出的恐懼。

你可有留意,人因為害怕死亡會有怎樣的行徑?有一些人寧願相信有輪迴、死後會轉世,從而減低死亡的神秘感;也有一些宗教勸人行善積德,以求在死後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中國人特別在意拜祭祖先,正是以為祖先死後需要在生的人供應,也期望自己死後有人供奉。

有一些積極地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留芳百世,作為生命的延續。譬如剛才說,以自己的名義開立慈善基金,或者捐助興建一座建築物,然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人著書立說;也有人轟轟烈烈做一些事情……諸如此類,不過期望自己死後,名字得以繼續存留。

更有一些人用許多方法努力留住自己的性命。譬如近年廣泛討論的複製人,最終就是想留起自己的細胞,好在死亡臨到時能夠複製另一個我,延續生命。又有一些人憑先進的醫學科技以為可以爭取生存,譬如器官移殖、幹細胞培植等等,都是人以為可以拒絕死亡的方法。然而,人無論如何掙扎、努力,死亡總會來到,或遲或早。

聖經希伯來書這樣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意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

耶穌本來是神,卻親自成為血肉之體,就只是為了與我們一樣經歷死亡,然後藉著復活,將我們從死亡的恐懼之中釋放出來。祂真真實實地死過,也真真實實地復活了。從此,我們不需要再害怕死亡,因為知道死亡之後就是永遠與主同在一處。

耶穌應許:「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那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14:2-3)

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祂經歷死亡然後從死亡中復活,將我們從死亡的恐懼中釋放出來。我們不需要再懼怕,因為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祂就帶領我們回到永恆的天家。

結語:你要選擇
耶穌是誰?歷史上確有耶穌這個人物,但祂不是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耶穌是生命的光,祂是生命的糧,祂就是生命。藉著祂,我們能夠在黑暗的人生裏有指望,我們能夠得著真正的滿足,我們能夠不懼死亡。但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你的選擇。

耶穌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你要選擇是否跟從祂。
耶穌說:「凡活著信我的,必永遠不死。」你要選擇是否相信祂。

Tuesday, July 25, 2006

他們不明白

經文:馬可福音6:30~52

引言
今天分享的經文記載了兩件事,都是在加利利海的岸邊發生的。加利利海其實是以色列境內一個湖。湖的四面環山,所以海面經常吹起大風。跟大家看的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在一個有風的晚上發生的。

我們先看看事情的經過,在馬可福音6:45~52:「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擼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於是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一、分餅的事,他們不明白
這一晚,耶穌先打發門徒坐船渡到海的對面,而祂自己去到山上禱告。不過門徒逆風而行,不太順利。耶穌看見他們「搖櫓甚苦」,就打算從海上走過去。那知,門徒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很害怕;聖經形容他們「甚驚慌」,還「喊叫起來」;害怕得叫了起來。

記得上一次問過你是否怕鬼,有一些人不怕,因為相信主耶穌可以保守,也有一些人無論怎樣說就是怕。門徒這個時候就是害怕。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上走,以為是鬼怪,他們就甚驚慌。當耶穌上了船以後,風止住了,他們就十分驚奇。由甚驚慌到十分驚奇,聖經v52說:「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看見耶穌行在海面上,他們以為是鬼怪,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耶穌上了他們的船,風就止住,他們感到十分驚奇,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究道在分餅的事上,他們應該明白甚麼呢?

二、分餅的事,要明白甚麼?
讓我們先回去看分餅的事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經文是馬可福音6:30~44:「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門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們先趕到了。耶穌出來,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自己買甚麼吃。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相信你也聽過這神蹟,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看清楚一點,吃餅的人數可能不止五千,單單數男人就已經有五千,按照社會慣例,男人作為一家之主來說,當時可能有五千個家庭,主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個家庭吃飽,說的可能是萬多二萬人。

雖然熟悉,讓我們再看一看這件事情的經過,從中看看門徒究竟應該明白甚麼。

(1) 耶穌的憐憫心腸
我們再推前一點,在馬可福音6:7記載「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服污鬼」,然後v12就說「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到了v30,「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十二個門徒的工作果效不錯,趕出許多的鬼、治好了許多病人。耶穌聽過他們的工作匯報之後,叫他們到曠野去休息;耶穌知道他們的疲倦、明白他們需要休息。那知,眾人比他們早一步到達。於是,耶穌從船裏出來的時候,就看見許多的人等著他們。聖經形容耶穌「憐憫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首先看到耶穌的憐憫。十二個門徒回來向耶穌報告工作成果,耶穌憐憫門徒的勞苦,叫他們到曠野去歇一歇。其實祂自己也需要安靜,但當祂看見萬多二萬人等著要聽神的說話,祂就憐憫他們,問口教訓他們,寧可將自己的休息再押後。

相比之下,我們看見門徒就很不同。v35:「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自己買甚麼吃。」耶穌看見這些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但門徒看見的卻是「天已經晚了」。門徒沒有錯,事實是天已經晚了;叫眾人散去買食物也是沒有錯的。然而,當他們只看見眼前的境況,他們就不能夠看見耶穌的憐憫。

(2) 耶穌認為他們可以
v37~38「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門徒叫耶穌叫這些人散開,自己去附近村子買食物,耶穌卻反過來叫門徒給他們食物。門徒心裏可能想:耶穌你說笑嘛。萬多二萬人,我們哪有這許多的餅給他們吃!

沒有這許多的餅,去買可以罷!門徒問耶穌:我們是要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來給他們吃嗎!當時的二十兩銀子究竟有多少?也許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想:拿我們現在一般麵包店出售的大麥包來計算,一個大男人要吃飽,估計大概至少要兩個罷。每一個大麥包賣$5,給五千個男人吃飽就要10萬元;加上其他婦女孩童,可能是20萬元的價值!當門徒問耶穌:「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麼?」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告訴耶穌:這是沒有可能的!耶穌叫門徒「你們給他們吃吧」,祂可能認為門徒做得來的。但門徒卻一句回過來:沒有可能,難道我們拿二十萬去買大麥包回來給這許多人吃麼!

耶穌再問:「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有五個餅、兩條魚。原這五個餅兩條魚並不是門徒的。約翰福音6:8~9告訴我們:「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這五個餅兩條魚是一個孩童的。安得烈的說話也許表達了門徒心裏面的想法:我們自己沒有餅,就算找到別人有,也只有這麼少,要分給這許多人怎麼夠呢?

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看見耶穌認為門徒可以應付,但門徒只是馬上想到「沒有可能!」他們沒有深入思想,耶穌不是已經賜給他們權柄制服污鬼,說不定祂也可以使他們做得到呢!不過,他們沒有這樣想。他們只是想到「沒有可能」。當他們感到沒有可能,他們就不明白耶穌是認為他們可以應付了。

(3) 耶穌不受外在條件限制
然後,我們都知道事情的發展。耶穌吩咐叫群眾一幫一幫的坐下。祂就用這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個男人,過萬的婦女和小孩得飽。而且還有餘,剩下的裝滿十二個籃子。

耶穌叫門徒給他們吃,難道耶穌不知道群眾的人數遠遠超過門徒的承擔能力嗎?在約翰福音6:6記載,耶穌是要試一試門徒,祂自己知道要怎樣做。我們看見門徒的觀點與耶穌的很不同。門徒只看見外在條件的限制:沒有餅,即或有,也只有很少、不夠、算不得甚麼。

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看見耶穌不受外在條件限制;即使只有些微,耶穌也能夠使在場的人得到飽足,而且有餘。外在的條件在人看來可能是很多制:門徒怎會隨身帶那許多的餅給那許多的人吃!他們怎會有那許多的錢買那許多的餅給那許多的人吃!門徒看見這些限制,在耶穌眼中卻有不同的看法;祂從不受外在條件限制。

在分餅這件事上,我們看見門徒至少應該明白三件事:耶穌有憐憫心腸、耶穌認為他們可以應付、耶穌不受外在條件限制。

三、分餅的事,為甚麼不明白?
不過,聖經在v52清楚告訴我們,門徒「不明白那分餅的事」。為甚麼聖經有這樣的評語呢?讓我們再看他們在加利利海的遭遇。

(1) 看見危險
v45說:「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為甚麼耶穌要催促門徒上船去呢?我們在開頭6:30~32看過,門徒被差派到各地去傳道、趕鬼、治病;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神蹟時,正是他們回來向耶穌匯報的時候。v31耶穌說「你們來,同我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一方面因為他們勞苦了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惜當他們來到曠野的時候,眾人已經比他們早一步到達,耶穌看見那許多人,就動了憐憫的心腸,顧不得休息,又開始教訓眾人,門徒當然也沒有機會歇一歇了。從後面的經文來看,眾人吃過那五個餅兩條魚之後,不但不願意離開,而且繼續追著耶穌和門徒去。假如耶穌不將門徒催上船去,門徒的處境只會繼續是「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唯有當耶穌催他們上了船,他們才真的可以離開眾,有機會歇一歇。

為甚麼門徒要耶穌催促才上船去呢?要是你記得,開始分餅時是「天已經晚了」。聖經沒有說是甚麼時間,不過應該是吃晚飯的時候,大概是黃昏的時候。當五千個男人和萬多個婦人小孩吃飽以後,時間應該是更晚了。晚上航行是十分危險的事。門徒中有當漁夫的,他們不願意上船、要耶穌催促是可以理解的。耶穌是否有意刁難他們,使他們在海上渡過這晚呢?門徒只看見晚上航行的危險,但主卻知道他們若不在那個時間上船就難以休息。

在分餅的事情上,耶穌已經顯出祂的憐憫,門徒應該相信耶穌會保守他們;但門徒只看見前面的危險,所以不明白。

(2) 感到驚慌
耶穌打發門徒上船去一個叫伯賽大的地方去,是加利利海北岸,在約旦河的另一邊。祂自己叫眾人散開之後就上山禱告。禱告完了以後,祂在岸上看見門徒在海裏逆風而行,船走得很慢。留意v48說:耶穌「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耶穌打算走過他們去,祂原本不是上他們的船。不錯,祂是看見門徒不太順利,但祂只是想超過他們,從海上走到對岸去。門徒驚慌,耶穌才上船安慰他們。

耶穌沒有打算到他們的船上去,因為祂知道門徒可以應付得來。門徒中至少有三個是漁夫,他們熟悉加利利海的環境,知道由於地勢的緣故,加利利海常常會起大風浪。所以對於門徒來說,在加利利海面「因風不順,搖櫓甚苦」本是平常的事;耶穌認為他們可以應付得來,事實他們根本是可以應付的,直到他們以為看見了鬼怪、驚慌起來。或許你也曾經有這經驗,明明可以應付某些工作,但當心裏膽怯,就會出現混亂,本來可以應付的都變成一塌糊塗。

但他們是不應該因為鬼怪而驚慌的啊,在6:7告訴我們,耶穌差遣門徒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v12~13記載:「門徒就出去傳道…又趕出許多的鬼」。這些門徒自己曾經趕鬼,應該不會害怕的,為甚麼他們會驚慌呢?我們大可以想像一下,當時他們在漆黑的海面上,可能只有他們船上微弱的燈光。遇上逆風,他們正努力控制船隻;這時看見有一個人在海面上行走,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在海面上行走的,於是就害怕起來。當他們驚慌懼怕來,就對那些他們本來有能力、有經驗可以應付的事情也失去了把握。

在分餅的事上,耶穌已經表現出祂信得過門徒有能力應付,他們也可以信得過自己可以應付。但門徒不明白,因為外在的環境令他們驚慌害怕,以致本來有能力應付也變成沒有。

(3) 看見環境不順
當他們感到驚,喊叫起來,v50~51這樣說:「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於是到他們那裏,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耶穌本來打算讓門徒自己應付,祂先到對岸去。但當祂看見門徒驚慌喊叫起,祂改變初衷,走到他們船上,而且使風止住了。聖經說門徒感到十分驚奇。為甚麼感到驚奇呢?是奇怪耶穌可以在海上走嗎?抑或奇怪耶穌上了船之後就止住呢?

留意,耶穌來到門徒的船上時已經是四更天了,大概是凌晨三至六點之間。耶穌分餅的時間可能是黃昏五、六點,到眾人吃飯、收拾了剩餘的、門徒上船時大概是晚上八、九點罷。也就是說,門徒在海中掙扎了超過六個小時了。就算未至筋疲力竭,也十分疲累了。對於熟悉加利利海的門徒來說,這景況難免使他們有一點氣餒沮喪。

加利利海兩岸最闊的距離是八公里。他們用了超過六個小時也到不了對岸,就是說他們平均每小時只航了差不多一公里。太慢了罷!可以明白門徒心裏定然為了天氣不順而感到懊惱。因此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行,不受逆風影響,心裏自然十分驚訝。

在這件事情裏面,門徒一直就只看見自己身處逆風之中,他們只知道自己搖櫓甚苦,卻沒有想到耶穌可以超越大自然的規律,祂不單在海面上行走,而且不受逆風影響。門徒甚至可能忘記了耶穌有平靜風浪的能力,「連風和海也聽從他」(可4:41)。

在分餅的事上,耶穌已經顯出祂是不受外在條件限制的,但門徒只看見環境不順、外在條件不如意,所以他們不明白。

結語
v52,門徒「不明白那分餅的事,他們心裏還是愚頑」。對門徒的不明白,聖經進一步解釋為他們心裏愚頑。

為甚麼這樣說呢?如果我們快速的翻看馬可福音前面一至五章的經文,我們可以看見,門徒應該見過耶穌行了許多神蹟:祂醫好西門彼得的岳母、潔淨長大痲瘋的、醫治癱子,門徒也應該經歷過耶穌平靜風浪,見過祂趕出群鬼、醫好患血漏病的婦人,甚至叫睚魯的女兒復活。但是門徒仍然不明白耶穌的憐憫心腸,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危險;他們仍然因外在環境而感到驚慌害怕,不知道自己其實有能力應付神交托的工作;他們仍然只看見環境不順,忘記了神從來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聖經說門徒「心裏還是愚頑」。你會不會也是一樣呢?

我們信主之後,總是或多或少的經歷神的幫助和帶領。我們正是因為主耶穌的憐憫才相祂。但我們仍然會害怕有危險,沒有看見神的憐憫是,當我們在禍患和危險之中,會保守我們,幫助我們渡過。

我們可能都信主有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曾經參與事奉,也經歷過神幫助我們完成祂交付的工作;但我們就常常因為外在環境而感到害怕驚慌,忘記耶穌信過我們有能力應付。祂隨時賜下我們需要的能力、智慧,讓我們能夠完成祂的工作。而且,耶穌本身不受任何外在條件限制,人看為不可能的事情,都不能攔阻祂要成就祂的心意。

聖經說這些門徒心裏還是愚頑,因為他們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耶穌的大能,他們仍然有這許多的害怕、驚慌,仍然只看見自己的限制、不足,沒有將眼目專注在耶穌身上。盼望我們能夠從他們的身上學習,明白分餅的事,免得我們像門徒一樣「心裏愚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