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路加福音 1: 68-79
引言
大家有沒有留意,樂恩堂今年的聖誕節與往年有甚麼不同?對了,我們今年沒有點將臨期的蠟燭。我們用了另一些方法來提醒大家聖誕將要來臨了。在這幾個星期,每一位領詩的弟兄姊妹都選唱了一首關於主耶穌降生的詩歌,我們又嘗試用簡單的圖案來作少少提示。在選擇宣召經文的時候又特意選讀一些與主耶穌降生有關的經文。我相信有弟兄姊妹會留意到的。
這麼長氣、說那麼多,不是要解釋為甚麼我們冇點蠟燭,而是想將你的目光引向今日那節宣召經文的其中一句:「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每次AWANA小朋友做聖劇都會有天使宣告這句經文,這一句經文可能你已經聽了許多次,習以為常了。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在大衛的城裡生了救主,為甚麼會關我們的事呢?耶穌作為大衛的後裔,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
我今天特地選了一段也是與聖誕有關的經文,與大家一起看。剛才主席已經為我們讀了,路加福音1:68-79。這是一首詩歌,唱出這首詩歌的是祭司撒迦利亞,就是施洗約翰的父親。今日沒有機會與大家看他們兩父子的事。今日我們集中看撒迦利亞這首詩歌的內容。
I. 拯救的神——大衛的約(vv68-71)
我們一起再讀vv68-71:「主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正如主藉著從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
撒迦利亞首先歌頌神,因為神眷顧自己的百姓。「眷顧」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臨到」,神親自臨到在祂的子民中間,施行救贖。對於神降臨人間,我們中國人一點都不會陌生,我們許多民間故事都是從「神仙下凡」開始的。不過主耶穌降世不是神仙下凡。神臨在祂的百姓中間不是穿鑿附會的故事,而是真真實實在人類歷史裡面發生過的。
而且這件事有著整個猶太人歷史淵源的,就正如經文v70所說,是神從創世以來就已經定下的計劃,而且多次多方藉著先知的口預言讓人知道的。在這首詩歌裡面,撒迦利亞就提及猶太人歷史裡面兩個重要的人物,和神與他們所立的約。
(A) 約的背景
撒迦利亞首先提到的是大衛。v69說「69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讓我們回到大衛的時代,看看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又看看這個約與耶穌的關係、與我們的關係。
撒母耳記下7:11-13,神應許大衛:「…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神對大衛這個應許,源起是大衛在政權穩定下來之後,就想到要為神建造聖殿,不過大衛是戰士,滿手鮮血,所以神認為他不是建造聖殿的合適人選。雖然如此,神卻喜悅大衛的心,因此應許堅定他的國,他的後裔也接續他的國位直到永遠。
神這個應許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大衛的後裔要承繼他的王位,為神建造殿宇。我們知道所羅門做到這一點了。可惜所羅門並不是那一位直到永遠的繼位人,所羅門軟弱離棄神,我們都知道。事實是,聖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沒有一個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B) 耶穌成就這約
上帝豈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這個應許的第二個層面,是由神自己來成就的。在以賽亞書9:6-7這樣說:「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這個嬰孩,就是耶穌。路加福音第3章的家譜讓我們看見,「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然後一路追溯上去,看見耶穌是大衛的後裔,祂的國度要存到永遠。
當時撒迦利亞已經知道「有一嬰孩」將要出生,正是為此,他發出讚美。他讚美甚麼?我們再看看v69和v71「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撒迦利亞提到大衛的時候,他提到神的拯救。那是一個怎樣的時刻,以致撒迦利亞想到大衛的約、想到有一嬰孩出生就想到神的拯救呢?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猶太人的地方正受著羅馬帝國的統治。但在更遠的時候,在主前586年,大衛的王朝、南國猶大敗在巴比倫手下亡國。後來儘管有波斯帝國興起容許以色列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甚至重建城牆,但他們都仍然是亡國的身份。雖然在主前160幾年曾經有過短暫的獨立,到了撒迦利亞這個時候,他們再次落在外族的統治者手中。
(C)對我們的拯救
幾百年裡面,以色列人一直引頸盼待這個大衛後裔出現,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帶領他們復國。撒迦利亞是這樣期望,後來的門徒也是這樣以為,但是耶穌帶來的拯救卻不是這樣。
我們感謝神,如果耶穌來只是復興以色列國,那我們仍然與神無份無干。但主耶穌帶來給我們的好消息是:作為大衛的後裔,耶穌承繼大衛的約,而祂的寶座要存到永遠,祂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有一首詩歌,我們常常唱,歌名是《神坐著為王》,對我來說特別深刻。因為在我們的姊妹Hellas的安息禮上面,我負責領大家唱這首詩歌。是她自己預先為自己選的。在自己患上重病,藥石無靈之際,她藉著這首詩歌宣告,儘管人的辦法到了盡頭,但她堅信神掌管一切。
「耶和華坐著為王」這句說話,出自兩處的詩篇。第一處是詩篇29:10-11「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洪水氾濫之時,在一切都似乎失去秩序之時,在一切都不在我們掌握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祂賜力量給我們度過混亂、無助的困境。
另一處是詩篇9:7-8「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他已經為審判設擺他的寶座,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正直判斷萬民。」也許這是我們今日都能夠明白的經文,當我們舉目觀看,不公義的事情無日無之,不正直的事正在蠶食我們的社會,我們只是升斗市民,無權無勢的一群,彷彿只能夠任人魚肉。或者更加近的是,我們每一天上班的地方,就正是我們被不公義、不正直地對待的地方,也是在工作間裡面,我們無奈地每天任人魚肉。在這個時候,讓我們聽見神的宣告:「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祂〕以公平公義使國堅穩固。」讓我們存著盼望等候神的拯救,無論是怎樣的困難,甚至我們整個生活都失去了秩序,陷入混亂之中,神始終掌管一切,從今時直到永遠。
II. 守約的神——亞伯拉罕的約(vv72-75)
撒迦利亞提到的第二個歷史人物是亞伯拉罕。我們讀vv72-75「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
舊約創世記裡面有幾處經文記載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我們只選擇部分,看神與亞伯拉罕立的是甚麼約,這個約與耶穌、與我們又有怎樣的關係。
(A) 約的背景
我們先看神第一次呼召亞伯拉罕,在創世記12:1-3「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我們也問,為甚麼神會與亞伯拉罕立這個約呢?為甚麼會有這個應許呢?我們約略回顧一下創世記,在之前的11章經文,描述了從創世以來,人如何得罪神,叛逆神、抗拒神的主權:第3章開始,是始祖食了「不可吃」的果子,僭越神的位份,想要得著神的智慧;第4章是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亞伯,拂逆神揀選的主權;之後是拉麥吹噓自己有仇必報,尋求以自己的方法解決事情,再之後就是神的兒子們娶人的女子們為妻,逾越神所定下靈界與人間的界線。由第7章開始,我們看見雖然神以洪水毀滅了那一個世代,似乎讓受造世界重新開始,然而從巴別塔事件可見,人不願意順服神、不願意信靠神的罪性已經蔓延至世世代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神揀選亞伯拉罕,要從他身上建立一個願意順服、願意信靠的群體。祂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家鄉,跟從神的帶領去神要他去的地方。希伯來書11:8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我們首先看見亞伯拉罕要離開。離開那個他熟悉的環境,離開他熟悉的社會群體,離開他熟悉的生活方式,離開他原本的信仰。要去哪裡,起初他不知道。但聖經說他「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創12:3),我們看見亞伯拉罕完全的順服神。
神應許必叫亞伯拉罕成為大國,但其實當時亞伯拉罕還是無兒無女。接著的經文就一路記載神如何一而再的應許亞伯拉罕要賜給他後裔,到最後,以撒出生。我們讀經讀到那裡,大概會和亞伯拉罕一樣,以為以撒的出生就是神的應許逐步實現了,那知神卻在這個時候叫亞伯拉罕將以撒獻給祂作燔祭。亞伯拉罕如何回應?聖經說「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創22:3)亞伯拉罕一再顯示他對神的順服。
也許我們不明白為甚麼亞伯拉罕這麼忍心,願意將唯一的兒子獻上。希伯來書11:17-19這樣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的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亞伯拉罕對神的認識超越我們所想像的,「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不要被中文聖經這個「以為」誤導我們,亞伯拉罕不是憑空想像猜測,他是經過考慮和推論之後,認為神既然應許以撒就是神所賜給他要成為大國的後裔,神自然會有方法保住以撒。他是相信神有這樣的大能。
對於亞伯拉罕這樣的順服,神在創世記22:16-18再次應許:「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同樣也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神賜給以撒後裔,成為大國。到今日,猶太人遍佈天下,果真的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B) 耶穌成就這約
第二個層面,「地上萬國必因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這個層面,就在主耶穌成就的救恩裡面應驗。
我們剛才說到,路加福音第3章的家譜可以追溯到耶穌是大衛的後裔,再追溯上去,我們就看見耶穌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耶穌的身上,我們承受神所賜的福氣。
在約翰福音7:37-39記載:「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保羅在加拉太書3:14回應:「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
耶穌降生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讓人透過認識祂、相信祂,得著神所賜的福氣。保羅在加拉太書3:6-9也說:「正如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並且聖經既然預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
(C) 對我們的拯救
我們憑著相信,就成為了亞伯拉罕的後裔,與亞伯拉罕一同得著神所賜的福。這個福,就是神所應許的聖靈,是神內住在我們心中,每一日、每一時、每一刻的與我們同行同在。
對我們這是怎樣的拯救呢?(路加福音1章)vv74-75說:「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我們記得當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神藉著摩西向法老就是這樣說:「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神將百姓拯救出來,歸予自己,就是讓他們可以自由的事奉祂。
今日我們蒙神拯救,同樣是讓我們可以自由的事奉祂。就是保羅在羅馬書12:1-2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我們怎樣事奉祂?就好像昔日的亞伯拉罕,今日神仍然呼召我們離開及獻上:離開「這個世界」的影響、離開屬於「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模式,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獻上,獻上自己「當作活祭」為神而活,以神為生命和生活的中心,察驗上帝的旨意,順服信靠遵行。
離開和獻上,我們都要冒險,這些險亞伯拉罕昔日也冒過。但每當神的呼召臨到,亞伯拉罕都能夠憑信心、以順服來回應,以致在罪惡充斥的世界,他仍然能夠成為神賜福的渠道。
今日,神已經命定我們這些「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我們可以在這個敵擋神的世界憑信心、以順服回應神,而我們所倚靠的是那位內住在我們心中,成為我們力量泉源的聖靈。
III. 赦罪的神——新的約(vv76-79)
(A) 約的背景
除了大衛的約,和亞伯拉罕的約,撒迦利亞在他的頌歌裡面還提到一個約。我們一起讀路加福音1:76-79:「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79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撒迦利亞提到將要有一位至高者來到。他當然知道這一位將要來的主,就是那將要出生的嬰孩耶穌。然而耶穌來,不但止要成就大衛的約和亞伯拉罕的約。神要藉著基督耶穌與人另立新約。就是耶利米書31:33-34所預言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為甚麼要另立新的約呢?
雖然神在當時罪惡充斥的世界裡面選召了一個願意順服、信靠神的亞伯拉罕,並且應許透過他的後裔使萬國得福,但是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面,我們看見這個應許有瑕疵,它不能夠徹底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罪的問題。現實就正如保羅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3:10-12)
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在摩西的時代、在約書亞的時代、在以利亞的時代,不止一次很肯定的回答他們願意跟隨神,但最終都敵不過現實環境的艱難。記得不久之前我講到他們拜巴力,是因為他們害怕農作物收成不好,經濟會陷入困境。
當然我們可以說他們信心軟弱,但我們撫心自問,其實我們都有類似的害怕。當落在困難裡面,我們都會軟弱。實際是,我們的罪性沒有因為我們相信了耶穌而消滅,就算我們多麼知道神的要求,我們根本不能夠憑自己的能力做得到。就正如保羅在羅馬書7:18-19的慨歎:「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我們雖然憑著信心,承受亞伯拉罕的約,然而實際上我們不是真的變成無罪。只因為神的憐憫,靠賴基督的寶血遮蓋我們,所以神看我們為義,其實我們都仍然是罪人,「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所以,在大衛的約和亞伯拉罕的約之後,神需要與人另立新的約。
(B) 耶穌成了新約
這個新的約同樣有兩個層面。首先是「叫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
在羅馬書3:23-26,保羅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主自己降生成人、成為救贖。藉著耶穌,人罪性的問題就有機會解決;靠著耶穌的救贖,我們的過犯得以塗抹,罪得赦免。並且「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與神復和才是真正的平安。
這個新的約的第二個層面是,神「……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耶穌就是清晨的日光。祂自己宣告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黑暗,很多時用來形容在罪裡面的光景。會不會我們仍然被某些罪轄制,得不著釋放?沒有神所賜的平安?
黑暗也可以描述我們無目標、無方向,無盼望的光景。不知你會不會認同,很多時儘管我們已經得著拯救,信了耶穌,但我們可能也仍然在黑暗之中,或是工作,或是家庭,或是一段關係,或是自己內心的掙扎裡面,看不見出路,沒有指望。
耶穌來成了新的約,祂按照耶利米先知所說,自己在我們的心上,聖靈與我們同在,祂作我們的神,我們作祂的子民。
(C) 對我們的拯救
聖靈內住,與我們同在,最寶貴的是,我們「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我們只需要在耶穌裡面,靠著祂寶血的遮蓋,就不再被定罪。縱然我們仍然是罪人,我們的罪性還在,但靠著耶穌的救贖,神就看我們為義。
藉著這個新的約,耶穌帶給我們怎樣的拯救?路加福音4:18-19記載,耶穌正式出來傳道的時候,這樣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神悅納了我們,我們不再需要繼續被奴役;藉著耶穌,我們可以新的觀點看我們的人生,我們可以用新的價值觀來做判斷,我們能夠得著真正的自由。
或許你正在艱難之中,可能是一些很具體的困難:工作、病患、家人的需要、經濟的缺乏;或者是一些無形的枷鎖:破損的婚姻、糾纏的關係、罪咎感、恐懼、失落、後悔……等等。耶穌來,向世界宣告,今天就是神悅納人的禧年。
「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全部都是被動的語句,因為不是我們憑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的。是神自己親自臨在、眷顧祂的百姓,拯救我們脫離攻擊我們的人的手、拯救我們脫離撒但的控訴,拯救我們脫離我們自己心底種種攔阻我們倚靠神的想法。我們只需要來,全然信靠耶穌,將自己交給祂。
總結
在這個聖誕將臨的日子,讓我們明白主耶穌來成就了大衛的約,叫我們信得過耶穌的國度直到永遠,神掌管一切,哪怕是混亂,失去秩序。
讓我們也明白,耶穌來成就亞伯拉罕的約,叫我們憑信心,順服神,以神所賜的自由去事奉祂,學效亞伯拉罕那樣順服神,離開舊有的一切,獻上自己事奉祂。
最後,耶穌來成了新的約。神知道我們對自己罪無能為力,祂親自成為救贖,帶來釋放,給我們盼望。
只在乎你願不願意來,就近耶穌。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以利亞的信心
經文:列王紀上 17:1-24
引言:信心三部曲?
記得上一次黃薰姑娘講道的時候提到,除了牧師之外,我們其餘三位同工在這個季度都不約而同的選了「信心」做我們講道的主題。我馬上想起「信心三部曲」。
信心首部曲之〈踐行之信〉:Conrad 藉著雅各書2章,提醒我們「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實踐信仰可以救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澄清理念。有行為的信心可以激勵我們熱誠地生活。我們可以效法亞伯拉罕出於相信神而獻以撒,要叫神喜悅;我們可以效法喇合憑著信心接待兩個探子,敢於為所信的冒險。
信心二部曲之〈信心人生〉:黃薰用了希伯來書11章一段很長的經文,讓我們看見信心是一種新的、不一樣的視野,即使際遇不理想、環境不如意,憑信心尋求神的人,神必賞賜。她還引用了幾位先賢讓我們看見,信心的生活不是憑著眼見的事物,乃是憑著應許,並且因而跨越環境,成就奇蹟。「神能夠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 3:20)。我記得黃薰講到最尾說:「沒有信心的偉人,只有回應上帝的信徒」。
來到今日,「信心三部曲」之〈以利亞的信心〉。容我以雅各書一句經文來介紹以利亞出場。雅各書 5:17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各書這裡說的是以利亞的禱告〔雅各書,留待 Conrad 跟大家分享〕。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以利亞對神的相信,和他如何活出這份對神的信心這兩方面見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
就讓我們從以利亞身上學習如何走信心的路。
I. 以利亞的服侍(v1)
我們先看列主記上 17:1「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
先知這個宣告的前因後果,我們可以從上下文找到。上文是列王紀上 16:30-32,那裡記載「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他還以為輕,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馬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
下文在 18:17「亞哈見了以利亞,便說:使以色列遭災的是你嗎?,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原來,亞哈事奉敬拜巴力,引入巴力敬拜的制度,建廟宇、築祭壇,於是神的審判臨到。
以利亞奉神的差遣向亞哈宣告的那一句說話,簡潔有力。他首先宣告自己的身份:他是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的。在那個時候事奉耶和華的應該不止他一個。他有甚麼特別呢?以利亞的服事特別的地方是他的名字。「以利亞」這名字Eli-jah,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
「耶和華是我的神」,每一次當以利亞出現在人的面前,就是宣告「耶和華是我的神」。每一次當以色列人看見以利亞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就彷彿有人對他說:「耶和華是我的神。你呢?誰是你的神?」
當時是一個怎樣的時期?當時是亞哈帶領著整個北國以色列進入巴力敬拜的全盛時期。或者首先要澄清一點,以色列人很早已經開始敬拜巴力;而且不單只北國以色列人這樣做,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也一樣。基本上,自從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他們就習染了巴力敬拜的風俗。
不是亞哈帶領以色列開始敬拜巴力的,不過他所做的,聖經形容是更甚,更嚴重!因為在亞哈作王之前,以色列各家各戶可能都會敬拜巴力,但都只是小規模的,私人的活動,而且他們從來沒有因為巴力而放棄耶和華的。但亞哈卻是將巴力敬拜提升到國家層面、將它制度化;在後面的經文提到有巴力祭司的出現,而且不是一兩個,而是 450 個,是一支龐大的團隊。
建廟宇、築祭壇,引入巴力祭司制度,亞哈的行動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他在哪裡建巴力廟?在哪裡為巴力築壇?他在首都撒馬利亞建巴力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這好比,以色列人從前只是在家裡放置一尊小小的神像,現在亞哈卻將它放到國家祭祠的天壇。這座廟、這座壇,又彷彿與耶路撒冷的聖殿和祭壇遙遙相對。亞哈所做的是,他帶領著以色列全然摒棄耶和華,不要祂做國家的神,以巴力取而代之。而以利亞的服侍就是,對亞哈,以致對整個北國以色列發出挑戰:「耶和華是我的神。我是事奉耶和華的。你呢?」
除此之外,以利亞的服侍還包括將這一份信仰踐行出來。記得「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啊。
那麼以利亞怎樣讓我們看見他的信心呢?我們會從兩件事例來看;記載在列王紀上 17:2-16。
II.兩件供應事例(v2-16)
不過我們先再看剛才讀的 v1,以利亞宣告「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我們說這是神對亞哈敬拜巴力的審判。可是為甚麼要用這種方式呢?為甚麼是旱災?不是降瘟疫,或者外敵入侵等等工具呢?
也許我們當中有一些弟兄姊妹有另一個疑惑:耶和華不是一直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度曠野、入迦南,詩歌都有得唱了(詩 136 篇);神那麼真實的與他們同在,他們為甚麼還要拜巴力呢?
你知道巴力是甚麼神嗎?在迦南的傳說裡面,巴力是負責風雷雨電的。為甚麼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就隨從迦南的風俗拜巴力?因為他們需要風雨。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遊牧民族;入迦南之前他們又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埃及做奴隸,他們不懂得農業社會的生活。來到迦南,自然會想:「人家世世代代住在這裡,必是有方法吧!要在這裡生活得好,自然要學習這裡的生活式了。」迦南人說:「要農作物收成好,就要有充足的雨水,就要拜巴力喇。」「那,好吧,拜吧!」「拜耶和華不可以嗎?」「不夠的喲!耶和華是戰神,出埃及、入迦南,祂為我們爭戰的嘛,農耕祂可能不認識的呀!」「那怎麼好呢?」「都拜吧,兩個都拜不妨的!」就這樣,以色列人也世世代代學效迦南人拜巴力。神就是特意降下旱災,讓以色列知道巴力不是真的可以降雨的,巴力不是他們應該相信的對象。
不知道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呢?可能我們畢業之後,進入社會作事也會有類似的疑惑。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是完全不同的生態,人們都說不可以好像在學校時候那樣單純了。可是那究竟要怎樣呢?怎樣才可以在我的行業、在我的公司裡面生存呢?看看那些學兄姐唄,看看那些作了幾十年的唄,他們待得那麼久,他們那一套生存之道可能真的可以的喲。學一下會不會好一點呢?你有沒有也為了可以生存得容易些,寧願放低少少原則,把聖經的教導留在教會裡面用,在外面就有另一番想法呢?
以色列人以為真的可以幫助收成,怹們就跟迦南人一起拜巴力。亞哈還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做王后,把巴力敬拜有系統地、制度化地,國家化。
在如此完全不利的環境之下,以利亞如何活出他的信心?我們來看這兩件事例。
(A) 基立溪旁的烏鴉(vv2-7)
第一件記載在列王記上 17:2-7「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離開這裡往東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
以利亞宣告了神的說話之後,神吩咐他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約旦河東邊是甚麼地方呢?約旦河東邊是超過了亞哈的勢力範圍的地方。
記得以利亞是哪裡的人嗎? v1 告訴我們,以利亞是提斯比人,在基列地寄居。提斯比在哪裡現在已經難以考究,但我們知道基列地在哪裡。基列地就正是在約旦河東邊。神叫以利亞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在那裡活出他對神的信心。熟悉的地方可能是家裡,可能是工作了很久的地方,可能是你很熟悉的行業。
v4 上帝說:「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喝溪裡的水,正常啊;但烏鴉的供養就似乎難以接受了。你知道烏鴉吃甚麼的嗎?基本上,烏鴉是雜食動物,任何方便得到的東西牠都吃,穀類、果實,動物屍體;有時候牠們還會聯同狼群合作一起覓食。聖經說烏鴉叼來餅和肉,可以想像那些是甚麼肉。但是以利亞沒有我們那麼多顧慮。v5「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沒有問溪水可以喝多久,沒有問烏鴉畏帶來甚麼給他吃,以利亞的回應是:「照著耶和華的話」,就「去」。
然後聖經讓我們看見神怎樣回應以利亞的回應。v6「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神對以利亞的回應就是叫烏鴉按時候供養他:一日兩餐,有肉有飯。當時是旱災,食物短缺,以利亞有兩餐飽食,比當時許多人豐富得多了。
那麼,是不是以利亞為神工作,他就不受旱災的影響呢?是不是信耶穌的人,就不會失業呢?當然不是喇。v7 這樣說:「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終於連基立溪都乾了!神命他去基立溪旁,怎麼不讓這條溪繼續有水流呢?神當然可以只降雨在這條溪上,不降在其他地方;我們記得基甸向神求印證,要這裡有水那裡沒水,那裡沒水這裡有水,神都做得到。神當然有能力這樣做。可是神沒有這樣做;聖經沒有解釋。我自己想:要是神真的這樣做,可能有人以為以利亞偷偷地拜巴力所以有水。〔記得那時的人以為雨水是巴力掌管的喲!〕唯有當以利亞在同樣的缺乏裡面經歷神的供應,人們才可以看見耶和華是供應者,不在乎有沒有雨水。
全世界的經濟都不景氣,只有你信耶穌的可以免受災殃,當然那可以見證神的保守。但是,唯有當我們也在艱難困境之中真實地、緊絀地生活,人們才可以看見我們相信的耶穌有不同——我們所相信的神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之下,仍然可以供應。
可能你現在正處身一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工作、熟習的行業,相對地比較安全,但在整體大環境都不容易的職場生態之下,你的日子也不好過。神沒有改變你的環境,但祂仍然供養你。請你堅守對神的信心,相信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之下,神仍然可以供應你。
這一點,我們從第二件的供應事件可以看見以利亞的經歷。
(B)撒勒法的寡婦(vv8-16)
我們看 17:8-9:「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住在那裡;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
當基立溪的水也都乾了,神就為以利亞開一條出路。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撒勒法是甚麼地方?經文說撒勒法在西頓。西頓是甚麼地方?
剛才提過了,西頓是亞哈的王后耶洗別的故鄉。神竟然吩咐以利亞去西頓,無異是「送羊入虎口」!還不止呢!看清楚神怎樣說:「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不單叫他去敵人的大本營,而且神今次是吩咐一個寡婦來供應以利亞。大概比烏鴉好不了多少。烏鴉呢,你不要問牠的餅和肉從哪裡叼來,牠總有方法。你憑著信心,謝飯祈禱之後就感謝著領受。可是一個寡婦可以供應甚麼呢?寡婦在當時的社會是無地位的群體,所有經濟活動都由男人來主理,女性要嗎就是倚靠著父親、要嗎就是倚靠著丈夫。一個沒有了男人的家庭,就等於失去了經濟能力,必須等待社會救濟。舊約就有不少律法吩咐人要善待孤兒寡婦。我們記得路得和拿俄米也是靠拾麥穗來維生;但在這個旱災時期,收成都沒有,哪有得拾呢?一個似乎連自己也沒有能力照顧的人,神卻叫以利亞去投靠她。
這一次以利亞又怎樣回應呢?v10「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跟上一次一樣,以利亞也是二話不說,起身行動。他是不是忘記了撒勒法在西頓喇?他是不是不知道寡婦沒有多少糧食呀?聖經說他「就起身往撒勒法去」。我記起黃薰上次說:儘管際遇不理想,憑著信心尋求神的人,神必賞賜。以利亞就是這樣,甚麼也沒有問,一刻也沒有猶疑,憑著信心就起身,去!
事實上,接著的經文讓我們看見情況真的很不利。vv10-12「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裡撿柴,以利亞呼叫她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她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她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她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
神吩咐以利亞去基立溪旁,有烏鴉供養他,神果然吩咐烏鴉每日兩次供應餅和肉。然後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有寡婦供養他;以利亞憑著信心也去了。但是,情況完全不一樣。這個寡婦說:「我也沒有吃的!現在拾兩枝柴回去煮最後晚餐,我跟兒子吃過以後就等餓死的喇。」聽到寡婦這樣說,以利亞怎樣呢?是不是轉頭就走,或是質問上帝呢?
沒有,以利亞沒有這樣做。我們看見他再次使出他的信心。vv13-14「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做吧!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我一直都覺得這一個故事是以利亞幾個故事之中最有趣的。缺乏的以利亞向缺乏的寡婦求助,然後缺乏的以利亞倒過來幫助缺乏的寡婦。缺乏的幫助缺乏的,結果是兩個都沒有缺乏。0 + 0 = 1,這數怎樣都計不來。
幸好,神做事的方式從來也不是用數學方法計算出來的。信心的挑戰需要用信心來回應。以利亞發出一個信心的挑戰:「你先為我做一個小的餅,然後再做給自己」,這個寡婦也用信心來回應。v15「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之後她就經歷神對她和對以利亞的信心的回應:耶和華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結果是v26「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這個故事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寡婦和她的家人,還有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不減少、不缺短,但也沒有增添。我想像那種感覺,她每一次打開米筒都只有一天的飯量;下一次打開還是只有一天的飯量;第三天也是這樣。那心情會是怎樣的呢?焦慮、擔心:這耶和華是真的不是?也許,儘管已經相信了,不過「可以多一點,讓我不用那麼擔心嗎?」
這個仰賴神的信心功課,我們經歷過許多。我相信大家不止一次聽到財政報告說我們的常費奉獻不足。我們的缺乏是真的;我們的財政很透明,每個禮拜都刊出上周的奉獻數字。但我們的經歷是,雖然遷到嘉運大廈我們的開支大了,不過我們的赤字沒有增加。就是說,需要是大了,神的供應也多了,儘管赤字還在。未來我們要面對加租,我們的支出肯定會增加,不過按照神的信實,我相信神仍然會供應;大概赤字還是會在的。「上帝,可以多給一點,讓我們不用那麼擔心嗎?」我自己仍然在學習這個功課。相信不少弟兄姊妹也在學類似的功課,不單是經濟方面,缺乏的也在人際關係方面,們的關心不夠,我們不懂得彼此相愛;在婚姻方面,我們的愛不夠,一個罪人向另外一個罪人要求全然付出的愛,那是沒有可能的。讓我們互相勉勵,相信「神能夠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小結:這兩件事,讓我們看見以利亞對神的信心。兩次他都是二話不說就「去」。神沒有改變以利亞的環境,讓他容易遵從神的吩咐,神卻是在極不利的條件之下,信實地供應以利亞。
另一點,我們也可以看見,外在環境與神的供應是沒有關係的。無論以利亞是在自己的地方、還是在敵人的領土,神照樣按時候供應。也不管環境有多壞,沒有雨水、糧食短缺、饑荒,但神的供應超越外在環境;也不管缺乏有多大,似乎眼下就要餓死,但神的供應就是超越我們的缺乏。
III.死亡的威脅(v17-24)
然而,是不是有了食物就保證生存呢?
這個寡婦說,「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她打算吃過最後一餐就等死了,神卻透過以利亞供應她。可是,糧食的危機解決了,死亡卻忽然間臨到。
vv17-18:「這事以後,作那家主母的婦人,她兒子病了;病得甚重,以致身無氣息。婦人對以利亞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
聖經不是說這個寡婦的兒子死了,只是說他「身無氣息」大概是離死不遠。發生甚麼事呢?聖經說他「病了,病得甚重」;但是為甚麼忽然之間有這樣的事情臨到呢?聖經沒有解釋;有一些事情要發生就是要發生。死亡,不管因為甚麼原因,都是不應該出現的。但它總是突然之間就來臨。死亡也是以多種面貌出現的,婚姻失敗、一段關係的結束。
對於兒子突然之間病得甚重,接近死亡邊緣,這個寡婦將事情歸咎到以利亞身上。是會這樣的,當不好的事情臨到的時候,我們會搜索枯腸,找出原因以求讓自己可以接受。不單死亡事件是這樣,一些讓我們感到難過的事情、一些我們自覺失敗的經歷、一些連我們自也接受不了的事,我們會努力找原因,企圖讓自己可以接受到,或是自怨自艾、或是歸咎別人。
這個寡婦就是這樣將事情歸咎到以利亞身上:「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以前的人有一個觀念,認為飛來橫禍,或者無故死亡是神明降罪。以利亞怎樣回應呢? vv19-20 這樣說:「以利亞對她說:把你兒子交給我。以利亞就從婦人懷中將孩子接過來,抱到他所住的樓中,放在自己的床上,就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裡,你就降禍與她,使她的兒子死了嗎?」是不是以利亞也有這種疑惑,所以他這樣發問呢?神沒有回答他。聖經作者也沒有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一件事,人的生命不在乎是否有物質供應,有食物也不一定保證能夠生存。主耶穌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 12:15)。也許值得我們思想,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怎樣的生命呢?只是物質的供應?抑或是耶穌所說的,祂為人所帶來的、更豐盛的生命呢?
對於以利亞的提問,神怎樣回應?vv21-23「以利亞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以利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進屋子交給他母親,說:看哪,你的兒子活了!」
這一次以利亞的服侍是一個禱告的服侍。剛才說以前的人認為禍患臨到是神明降災。這個寡婦是這樣的想。以利亞的疑問卻是,難道神臨在人中間就只帶來審判嗎?當時的環境似乎是的,因為他們仍然在旱災的刑罰之中。但是,難道神只是懲罰,沒有赦罪的嗎?以利亞知道他所事奉的神不是這樣的,所以他呼求神。他的禱告很簡單直接:「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但他的禱告卻不是容易的。三次他伏在孩子的身上,三次求告耶和華。可能,這個孩子的死本來是鐵定的,但是神卻應允以利亞的禱告,「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
除了讓這個寡婦得回兒子之外,以利亞的服侍還有怎樣的果效呢?v24「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以利亞再次在人面前活出他的信仰。這個寡婦說「我知道你是神人」,不是說她剛剛知道以利亞的身份,在v18她埋怨以利亞的時候已經稱呼他做「神人」的了。不過,當以利亞將她的兒子活活地交給她的時候,她就真實地、具體地經驗以利亞所事奉的神真的是賜人生命的神。。
是不是因為寡婦的兒子活過來,聖經才會這樣記載?要是這孩活不過來,耶和華還是不是真的神?在這裡我不想誤導你。對於患病的,神有時醫治,有時不醫治。我們不知道祂在哪一個時刻做哪一個決定。
上一次黃薰分享的希伯來書,有幾節我很想跟大家再看。希伯來書 11:35-40:「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是希伯來書寫作的那段時期,初期教會的遭遇。不錯,是有人得拯救免於死亡,但也有人最終被逼迫折磨至死,有被追趕至流離失所、放逐天涯。他們是「不肯苟且得釋放」,為了對所信的神忠心,他們甚至忍受那一切逼害。原因是甚麼?為的是要得著神為他們、為我們預備了的、將來要完滿的、更美的事,就是歷世歷代的信徒在天家相聚。
剛才我們唱的一首詩歌《因著信》最後的一句歌詞是很好的提醒:「憑信能夠發現在世間只是寄居,朝更美家鄉走回去。」要是我們捉不緊這個應許,要是我們不用信心抓緊神,在患難裡面、在生活的壓逼之中,我們會失去方向、失去目標,最後失去盼望。
VI. 今日的服侍
今日我們看見以利亞用他的生命活出他對神的信仰。今日,我們同樣要思想我們的生命如何活出我們對神的信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不是信心的偉人,他是一個願意回應神的信徒。今日你是不是也願意回應神,在你熟悉的地方、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在艱難之中,甚至在死亡的威脅之下,活出你對神的信心?
也許首先要思想我們所信的是一位怎樣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不受環境限制,就算在人看來完全無可能突破的困境裡面仍然能夠獨行奇事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叫缺乏的幫助缺乏的,以致人能夠經歷祂是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能夠施恩醫治,也為人預備更美的家鄉,叫人能夠存著盼望離世的神?
你相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你就會怎樣活:
你相信神能夠獨行奇事,那麼儘管心裡懼怕,你仍然可以勇敢面對困境。
你相信神信實地回應你的缺乏,那麼你就可以放開憂慮,不怕「搵朝唔得晚」。
你相信神透過死亡將人帶領到更美的家鄉,那麼你就不會執著於今生的事物和人情。
結語–信心三部曲最終回之未完
信心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雅各書還會有信心的學習。
以利亞生命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在列王紀上還有更發人深省的部分。
活出所信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在你生活的各個範疇,還有待你自己來演繹你的部分。
唯願我們憑著信心,知道所信的是誰,就勇往前行。
回應詩歌:【我知所信的是誰】
引言:信心三部曲?
記得上一次黃薰姑娘講道的時候提到,除了牧師之外,我們其餘三位同工在這個季度都不約而同的選了「信心」做我們講道的主題。我馬上想起「信心三部曲」。
信心首部曲之〈踐行之信〉:Conrad 藉著雅各書2章,提醒我們「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實踐信仰可以救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澄清理念。有行為的信心可以激勵我們熱誠地生活。我們可以效法亞伯拉罕出於相信神而獻以撒,要叫神喜悅;我們可以效法喇合憑著信心接待兩個探子,敢於為所信的冒險。
信心二部曲之〈信心人生〉:黃薰用了希伯來書11章一段很長的經文,讓我們看見信心是一種新的、不一樣的視野,即使際遇不理想、環境不如意,憑信心尋求神的人,神必賞賜。她還引用了幾位先賢讓我們看見,信心的生活不是憑著眼見的事物,乃是憑著應許,並且因而跨越環境,成就奇蹟。「神能夠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 3:20)。我記得黃薰講到最尾說:「沒有信心的偉人,只有回應上帝的信徒」。
來到今日,「信心三部曲」之〈以利亞的信心〉。容我以雅各書一句經文來介紹以利亞出場。雅各書 5:17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各書這裡說的是以利亞的禱告〔雅各書,留待 Conrad 跟大家分享〕。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以利亞對神的相信,和他如何活出這份對神的信心這兩方面見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
就讓我們從以利亞身上學習如何走信心的路。
I. 以利亞的服侍(v1)
我們先看列主記上 17:1「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
先知這個宣告的前因後果,我們可以從上下文找到。上文是列王紀上 16:30-32,那裡記載「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他還以為輕,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馬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
下文在 18:17「亞哈見了以利亞,便說:使以色列遭災的是你嗎?,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原來,亞哈事奉敬拜巴力,引入巴力敬拜的制度,建廟宇、築祭壇,於是神的審判臨到。
以利亞奉神的差遣向亞哈宣告的那一句說話,簡潔有力。他首先宣告自己的身份:他是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的。在那個時候事奉耶和華的應該不止他一個。他有甚麼特別呢?以利亞的服事特別的地方是他的名字。「以利亞」這名字Eli-jah,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
「耶和華是我的神」,每一次當以利亞出現在人的面前,就是宣告「耶和華是我的神」。每一次當以色列人看見以利亞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就彷彿有人對他說:「耶和華是我的神。你呢?誰是你的神?」
當時是一個怎樣的時期?當時是亞哈帶領著整個北國以色列進入巴力敬拜的全盛時期。或者首先要澄清一點,以色列人很早已經開始敬拜巴力;而且不單只北國以色列人這樣做,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也一樣。基本上,自從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他們就習染了巴力敬拜的風俗。
不是亞哈帶領以色列開始敬拜巴力的,不過他所做的,聖經形容是更甚,更嚴重!因為在亞哈作王之前,以色列各家各戶可能都會敬拜巴力,但都只是小規模的,私人的活動,而且他們從來沒有因為巴力而放棄耶和華的。但亞哈卻是將巴力敬拜提升到國家層面、將它制度化;在後面的經文提到有巴力祭司的出現,而且不是一兩個,而是 450 個,是一支龐大的團隊。
建廟宇、築祭壇,引入巴力祭司制度,亞哈的行動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他在哪裡建巴力廟?在哪裡為巴力築壇?他在首都撒馬利亞建巴力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這好比,以色列人從前只是在家裡放置一尊小小的神像,現在亞哈卻將它放到國家祭祠的天壇。這座廟、這座壇,又彷彿與耶路撒冷的聖殿和祭壇遙遙相對。亞哈所做的是,他帶領著以色列全然摒棄耶和華,不要祂做國家的神,以巴力取而代之。而以利亞的服侍就是,對亞哈,以致對整個北國以色列發出挑戰:「耶和華是我的神。我是事奉耶和華的。你呢?」
除此之外,以利亞的服侍還包括將這一份信仰踐行出來。記得「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啊。
那麼以利亞怎樣讓我們看見他的信心呢?我們會從兩件事例來看;記載在列王紀上 17:2-16。
II.兩件供應事例(v2-16)
不過我們先再看剛才讀的 v1,以利亞宣告「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我們說這是神對亞哈敬拜巴力的審判。可是為甚麼要用這種方式呢?為甚麼是旱災?不是降瘟疫,或者外敵入侵等等工具呢?
也許我們當中有一些弟兄姊妹有另一個疑惑:耶和華不是一直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度曠野、入迦南,詩歌都有得唱了(詩 136 篇);神那麼真實的與他們同在,他們為甚麼還要拜巴力呢?
你知道巴力是甚麼神嗎?在迦南的傳說裡面,巴力是負責風雷雨電的。為甚麼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就隨從迦南的風俗拜巴力?因為他們需要風雨。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是遊牧民族;入迦南之前他們又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埃及做奴隸,他們不懂得農業社會的生活。來到迦南,自然會想:「人家世世代代住在這裡,必是有方法吧!要在這裡生活得好,自然要學習這裡的生活式了。」迦南人說:「要農作物收成好,就要有充足的雨水,就要拜巴力喇。」「那,好吧,拜吧!」「拜耶和華不可以嗎?」「不夠的喲!耶和華是戰神,出埃及、入迦南,祂為我們爭戰的嘛,農耕祂可能不認識的呀!」「那怎麼好呢?」「都拜吧,兩個都拜不妨的!」就這樣,以色列人也世世代代學效迦南人拜巴力。神就是特意降下旱災,讓以色列知道巴力不是真的可以降雨的,巴力不是他們應該相信的對象。
不知道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呢?可能我們畢業之後,進入社會作事也會有類似的疑惑。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是完全不同的生態,人們都說不可以好像在學校時候那樣單純了。可是那究竟要怎樣呢?怎樣才可以在我的行業、在我的公司裡面生存呢?看看那些學兄姐唄,看看那些作了幾十年的唄,他們待得那麼久,他們那一套生存之道可能真的可以的喲。學一下會不會好一點呢?你有沒有也為了可以生存得容易些,寧願放低少少原則,把聖經的教導留在教會裡面用,在外面就有另一番想法呢?
以色列人以為真的可以幫助收成,怹們就跟迦南人一起拜巴力。亞哈還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做王后,把巴力敬拜有系統地、制度化地,國家化。
在如此完全不利的環境之下,以利亞如何活出他的信心?我們來看這兩件事例。
(A) 基立溪旁的烏鴉(vv2-7)
第一件記載在列王記上 17:2-7「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離開這裡往東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
以利亞宣告了神的說話之後,神吩咐他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約旦河東邊是甚麼地方呢?約旦河東邊是超過了亞哈的勢力範圍的地方。
記得以利亞是哪裡的人嗎? v1 告訴我們,以利亞是提斯比人,在基列地寄居。提斯比在哪裡現在已經難以考究,但我們知道基列地在哪裡。基列地就正是在約旦河東邊。神叫以利亞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在那裡活出他對神的信心。熟悉的地方可能是家裡,可能是工作了很久的地方,可能是你很熟悉的行業。
v4 上帝說:「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喝溪裡的水,正常啊;但烏鴉的供養就似乎難以接受了。你知道烏鴉吃甚麼的嗎?基本上,烏鴉是雜食動物,任何方便得到的東西牠都吃,穀類、果實,動物屍體;有時候牠們還會聯同狼群合作一起覓食。聖經說烏鴉叼來餅和肉,可以想像那些是甚麼肉。但是以利亞沒有我們那麼多顧慮。v5「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沒有問溪水可以喝多久,沒有問烏鴉畏帶來甚麼給他吃,以利亞的回應是:「照著耶和華的話」,就「去」。
然後聖經讓我們看見神怎樣回應以利亞的回應。v6「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他也喝那溪裡的水。」神對以利亞的回應就是叫烏鴉按時候供養他:一日兩餐,有肉有飯。當時是旱災,食物短缺,以利亞有兩餐飽食,比當時許多人豐富得多了。
那麼,是不是以利亞為神工作,他就不受旱災的影響呢?是不是信耶穌的人,就不會失業呢?當然不是喇。v7 這樣說:「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終於連基立溪都乾了!神命他去基立溪旁,怎麼不讓這條溪繼續有水流呢?神當然可以只降雨在這條溪上,不降在其他地方;我們記得基甸向神求印證,要這裡有水那裡沒水,那裡沒水這裡有水,神都做得到。神當然有能力這樣做。可是神沒有這樣做;聖經沒有解釋。我自己想:要是神真的這樣做,可能有人以為以利亞偷偷地拜巴力所以有水。〔記得那時的人以為雨水是巴力掌管的喲!〕唯有當以利亞在同樣的缺乏裡面經歷神的供應,人們才可以看見耶和華是供應者,不在乎有沒有雨水。
全世界的經濟都不景氣,只有你信耶穌的可以免受災殃,當然那可以見證神的保守。但是,唯有當我們也在艱難困境之中真實地、緊絀地生活,人們才可以看見我們相信的耶穌有不同——我們所相信的神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之下,仍然可以供應。
可能你現在正處身一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工作、熟習的行業,相對地比較安全,但在整體大環境都不容易的職場生態之下,你的日子也不好過。神沒有改變你的環境,但祂仍然供養你。請你堅守對神的信心,相信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之下,神仍然可以供應你。
這一點,我們從第二件的供應事件可以看見以利亞的經歷。
(B)撒勒法的寡婦(vv8-16)
我們看 17:8-9:「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住在那裡;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
當基立溪的水也都乾了,神就為以利亞開一條出路。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撒勒法是甚麼地方?經文說撒勒法在西頓。西頓是甚麼地方?
剛才提過了,西頓是亞哈的王后耶洗別的故鄉。神竟然吩咐以利亞去西頓,無異是「送羊入虎口」!還不止呢!看清楚神怎樣說:「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不單叫他去敵人的大本營,而且神今次是吩咐一個寡婦來供應以利亞。大概比烏鴉好不了多少。烏鴉呢,你不要問牠的餅和肉從哪裡叼來,牠總有方法。你憑著信心,謝飯祈禱之後就感謝著領受。可是一個寡婦可以供應甚麼呢?寡婦在當時的社會是無地位的群體,所有經濟活動都由男人來主理,女性要嗎就是倚靠著父親、要嗎就是倚靠著丈夫。一個沒有了男人的家庭,就等於失去了經濟能力,必須等待社會救濟。舊約就有不少律法吩咐人要善待孤兒寡婦。我們記得路得和拿俄米也是靠拾麥穗來維生;但在這個旱災時期,收成都沒有,哪有得拾呢?一個似乎連自己也沒有能力照顧的人,神卻叫以利亞去投靠她。
這一次以利亞又怎樣回應呢?v10「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跟上一次一樣,以利亞也是二話不說,起身行動。他是不是忘記了撒勒法在西頓喇?他是不是不知道寡婦沒有多少糧食呀?聖經說他「就起身往撒勒法去」。我記起黃薰上次說:儘管際遇不理想,憑著信心尋求神的人,神必賞賜。以利亞就是這樣,甚麼也沒有問,一刻也沒有猶疑,憑著信心就起身,去!
事實上,接著的經文讓我們看見情況真的很不利。vv10-12「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裡撿柴,以利亞呼叫她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她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她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她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
神吩咐以利亞去基立溪旁,有烏鴉供養他,神果然吩咐烏鴉每日兩次供應餅和肉。然後神吩咐以利亞去撒勒法,有寡婦供養他;以利亞憑著信心也去了。但是,情況完全不一樣。這個寡婦說:「我也沒有吃的!現在拾兩枝柴回去煮最後晚餐,我跟兒子吃過以後就等餓死的喇。」聽到寡婦這樣說,以利亞怎樣呢?是不是轉頭就走,或是質問上帝呢?
沒有,以利亞沒有這樣做。我們看見他再次使出他的信心。vv13-14「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做吧!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我一直都覺得這一個故事是以利亞幾個故事之中最有趣的。缺乏的以利亞向缺乏的寡婦求助,然後缺乏的以利亞倒過來幫助缺乏的寡婦。缺乏的幫助缺乏的,結果是兩個都沒有缺乏。0 + 0 = 1,這數怎樣都計不來。
幸好,神做事的方式從來也不是用數學方法計算出來的。信心的挑戰需要用信心來回應。以利亞發出一個信心的挑戰:「你先為我做一個小的餅,然後再做給自己」,這個寡婦也用信心來回應。v15「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之後她就經歷神對她和對以利亞的信心的回應:耶和華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結果是v26「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這個故事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寡婦和她的家人,還有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不減少、不缺短,但也沒有增添。我想像那種感覺,她每一次打開米筒都只有一天的飯量;下一次打開還是只有一天的飯量;第三天也是這樣。那心情會是怎樣的呢?焦慮、擔心:這耶和華是真的不是?也許,儘管已經相信了,不過「可以多一點,讓我不用那麼擔心嗎?」
這個仰賴神的信心功課,我們經歷過許多。我相信大家不止一次聽到財政報告說我們的常費奉獻不足。我們的缺乏是真的;我們的財政很透明,每個禮拜都刊出上周的奉獻數字。但我們的經歷是,雖然遷到嘉運大廈我們的開支大了,不過我們的赤字沒有增加。就是說,需要是大了,神的供應也多了,儘管赤字還在。未來我們要面對加租,我們的支出肯定會增加,不過按照神的信實,我相信神仍然會供應;大概赤字還是會在的。「上帝,可以多給一點,讓我們不用那麼擔心嗎?」我自己仍然在學習這個功課。相信不少弟兄姊妹也在學類似的功課,不單是經濟方面,缺乏的也在人際關係方面,們的關心不夠,我們不懂得彼此相愛;在婚姻方面,我們的愛不夠,一個罪人向另外一個罪人要求全然付出的愛,那是沒有可能的。讓我們互相勉勵,相信「神能夠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小結:這兩件事,讓我們看見以利亞對神的信心。兩次他都是二話不說就「去」。神沒有改變以利亞的環境,讓他容易遵從神的吩咐,神卻是在極不利的條件之下,信實地供應以利亞。
另一點,我們也可以看見,外在環境與神的供應是沒有關係的。無論以利亞是在自己的地方、還是在敵人的領土,神照樣按時候供應。也不管環境有多壞,沒有雨水、糧食短缺、饑荒,但神的供應超越外在環境;也不管缺乏有多大,似乎眼下就要餓死,但神的供應就是超越我們的缺乏。
III.死亡的威脅(v17-24)
然而,是不是有了食物就保證生存呢?
這個寡婦說,「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她打算吃過最後一餐就等死了,神卻透過以利亞供應她。可是,糧食的危機解決了,死亡卻忽然間臨到。
vv17-18:「這事以後,作那家主母的婦人,她兒子病了;病得甚重,以致身無氣息。婦人對以利亞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
聖經不是說這個寡婦的兒子死了,只是說他「身無氣息」大概是離死不遠。發生甚麼事呢?聖經說他「病了,病得甚重」;但是為甚麼忽然之間有這樣的事情臨到呢?聖經沒有解釋;有一些事情要發生就是要發生。死亡,不管因為甚麼原因,都是不應該出現的。但它總是突然之間就來臨。死亡也是以多種面貌出現的,婚姻失敗、一段關係的結束。
對於兒子突然之間病得甚重,接近死亡邊緣,這個寡婦將事情歸咎到以利亞身上。是會這樣的,當不好的事情臨到的時候,我們會搜索枯腸,找出原因以求讓自己可以接受。不單死亡事件是這樣,一些讓我們感到難過的事情、一些我們自覺失敗的經歷、一些連我們自也接受不了的事,我們會努力找原因,企圖讓自己可以接受到,或是自怨自艾、或是歸咎別人。
這個寡婦就是這樣將事情歸咎到以利亞身上:「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以前的人有一個觀念,認為飛來橫禍,或者無故死亡是神明降罪。以利亞怎樣回應呢? vv19-20 這樣說:「以利亞對她說:把你兒子交給我。以利亞就從婦人懷中將孩子接過來,抱到他所住的樓中,放在自己的床上,就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裡,你就降禍與她,使她的兒子死了嗎?」是不是以利亞也有這種疑惑,所以他這樣發問呢?神沒有回答他。聖經作者也沒有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一件事,人的生命不在乎是否有物質供應,有食物也不一定保證能夠生存。主耶穌也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 12:15)。也許值得我們思想,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怎樣的生命呢?只是物質的供應?抑或是耶穌所說的,祂為人所帶來的、更豐盛的生命呢?
對於以利亞的提問,神怎樣回應?vv21-23「以利亞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以利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進屋子交給他母親,說:看哪,你的兒子活了!」
這一次以利亞的服侍是一個禱告的服侍。剛才說以前的人認為禍患臨到是神明降災。這個寡婦是這樣的想。以利亞的疑問卻是,難道神臨在人中間就只帶來審判嗎?當時的環境似乎是的,因為他們仍然在旱災的刑罰之中。但是,難道神只是懲罰,沒有赦罪的嗎?以利亞知道他所事奉的神不是這樣的,所以他呼求神。他的禱告很簡單直接:「使這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但他的禱告卻不是容易的。三次他伏在孩子的身上,三次求告耶和華。可能,這個孩子的死本來是鐵定的,但是神卻應允以利亞的禱告,「孩子的靈魂仍入他的身體」。
除了讓這個寡婦得回兒子之外,以利亞的服侍還有怎樣的果效呢?v24「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以利亞再次在人面前活出他的信仰。這個寡婦說「我知道你是神人」,不是說她剛剛知道以利亞的身份,在v18她埋怨以利亞的時候已經稱呼他做「神人」的了。不過,當以利亞將她的兒子活活地交給她的時候,她就真實地、具體地經驗以利亞所事奉的神真的是賜人生命的神。。
是不是因為寡婦的兒子活過來,聖經才會這樣記載?要是這孩活不過來,耶和華還是不是真的神?在這裡我不想誤導你。對於患病的,神有時醫治,有時不醫治。我們不知道祂在哪一個時刻做哪一個決定。
上一次黃薰分享的希伯來書,有幾節我很想跟大家再看。希伯來書 11:35-40:「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是希伯來書寫作的那段時期,初期教會的遭遇。不錯,是有人得拯救免於死亡,但也有人最終被逼迫折磨至死,有被追趕至流離失所、放逐天涯。他們是「不肯苟且得釋放」,為了對所信的神忠心,他們甚至忍受那一切逼害。原因是甚麼?為的是要得著神為他們、為我們預備了的、將來要完滿的、更美的事,就是歷世歷代的信徒在天家相聚。
剛才我們唱的一首詩歌《因著信》最後的一句歌詞是很好的提醒:「憑信能夠發現在世間只是寄居,朝更美家鄉走回去。」要是我們捉不緊這個應許,要是我們不用信心抓緊神,在患難裡面、在生活的壓逼之中,我們會失去方向、失去目標,最後失去盼望。
VI. 今日的服侍
今日我們看見以利亞用他的生命活出他對神的信仰。今日,我們同樣要思想我們的生命如何活出我們對神的信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不是信心的偉人,他是一個願意回應神的信徒。今日你是不是也願意回應神,在你熟悉的地方、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在艱難之中,甚至在死亡的威脅之下,活出你對神的信心?
也許首先要思想我們所信的是一位怎樣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不受環境限制,就算在人看來完全無可能突破的困境裡面仍然能夠獨行奇事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叫缺乏的幫助缺乏的,以致人能夠經歷祂是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神?
你所相信的,是不是那一位能夠施恩醫治,也為人預備更美的家鄉,叫人能夠存著盼望離世的神?
你相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你就會怎樣活:
你相信神能夠獨行奇事,那麼儘管心裡懼怕,你仍然可以勇敢面對困境。
你相信神信實地回應你的缺乏,那麼你就可以放開憂慮,不怕「搵朝唔得晚」。
你相信神透過死亡將人帶領到更美的家鄉,那麼你就不會執著於今生的事物和人情。
結語–信心三部曲最終回之未完
信心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雅各書還會有信心的學習。
以利亞生命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在列王紀上還有更發人深省的部分。
活出所信的學習未完,未來的日子,在你生活的各個範疇,還有待你自己來演繹你的部分。
唯願我們憑著信心,知道所信的是誰,就勇往前行。
回應詩歌:【我知所信的是誰】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