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09, 2022

我們神(七):世上君王的元首

 經文:啟示錄 1: 4 - 6;5: 1 - 10;21: 1 - 8;19: 1 - 8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自從上次站在這裏分享啟示錄的信息,眨眼之間就過了半年。這半年裏面發生了許多事,許多的失去、許多的離別。然後突然之間,又毫不意外地,我們再次被停止聚會。然而,感謝主!地上的聚集雖然被禁止,在天上坐着為王的上主卻不受限制,我們仍然可以以心靈、以誠實來敬拜祂。

讓我們禱告。

不知道這半年裏面大家有沒有再讀過啟示錄呢?我希望你有哦。無論如何,今日我們要來到我這個啟示錄系列的最後一講了。

多謝主席為我們讀出啟示錄 14 – 6。「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這一句,在啟示錄裏面,作者約翰對受信七教會的祝福語,用上了上帝的三一位格。我們從 2020 7 月開始的這一系列就是從這一句祝福語進入啟示錄,去認識我們的神。

上兩次我們開始認識主耶穌基督,他的誠實作見證,今日我們來認識他「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其實從這句片語,我們發現了一個進程。「從死裏首先復活」,所指的是主耶穌第一次到世間來成就救恩。至於「為世上君王元首」呢,就是當主再來得着最後勝利的時候。啟示錄 1115 這樣描述:「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然後在 12 章至 18 章描述了爭戰和審判。到 196 又宣告:「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最後就是啟示錄第 20 22 章所敘述「主再來」的情景。

從主耶穌第一次來到世間,到他將來的再來,兩者之間是一個過程。有一位學者稱這個進程為「基督工作的三個階段」[1]。今日我就以這三個階段作為脈絡,來看啟示錄給我們的信息。

 

I. 第一階段:曾被殺的羔羊(51 – 10

第一階段,是主降生到世間,成為犧牲的羔羊,成就救恩。啟示錄 51 – 4我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裏外都寫着字,用七印封嚴了。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傳: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

5 章是啟示錄裏面一場十分耀眼的敬拜。其實啟示錄裏面敘述了大大小小共七個敬拜場面。每一場敬拜都標誌着審判完成,坐寶座的和羔羊的得勝。而第5章這場敬拜的主題是:尊崇這位配得展開書卷的羔羊。

我相信大家現在應該知道了,七印封嚴的書卷,正是世界未來的終局。有誰配得展開呢?我們聽一聽長老怎樣描述:v5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是繼承着舊約的傳統。我們知道舊約的猶太人一直盼待彌賽亞君王的來臨。這個介紹,主耶穌自己在 2216 也再次確認。2216 主耶穌說:「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明亮的晨星,分別出自創世記、以賽亞書,和民數記,都是預告一位君王要出現,帶領以色列人戰勝他們的敵人。由此,我們就不能夠迴避啟示錄裏面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爭戰」了。事實上,在啟示錄的每一個段落都有很清晰的爭戰敘述。譬如 116 描述那一位好像人子的口中有一把兩刃的利劍,1921 描述那位騎白馬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口中有劍出來殺敗他的敵人。

不過,這位配得展開書卷的,他出現的形態卻不是獅子,而是羔羊,而且是被殺的羔羊。59 – 10 描述天上的敬拜者,「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這位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憑甚麼配展開世界終局的書卷呢?不是憑他的威權,不是憑武力,不是憑他殺敗敵人血流成河,而是憑他自己的血。 

被殺羔羊的血為人贖罪,正是逾越節羔羊的圖像。耶穌自己成為了逾越節的羔羊,讓人宰殺,以他的寶血為人贖罪,以致跟隨他的人能夠被上主收納成為他的子民,成為祭司的國度。

基督工作的第一階段,就是他憑自己的犧牲,成就救恩。而他的勝利就是他為上主建立一個國度,那些被救贖的人得以離開黑暗罪惡的奴役、進入上主的光明中,成為神的子民。 

 

II. 第三階段:神的帳幕在人間(211 – 8

接着,我們跳到去看基督工作的第三階段。我們看啟示錄 211 – 3:「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v3 有聲音宣告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到 v7 這位坐寶座的親自宣告:「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兒子」。兩個宣告同一個意思,就是神再一次確認他與人建立的關係,這裏的用字與昔日上主在西乃山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字眼相同,意思就是:上主與人的關係超越種族。凡是得勝的,就蒙恩進入這份新的關係裏面。也回應了基督第一階段的工作和勝利,他用自己的血買贖我們,使我們成為神的子民。上帝甚至稱我們為他的兒子。

我們繼續看看第21章的景象。211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v3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然後 vv4 – 6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他又對我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211 – 6 讓我們看見天地的更新,不止於受造萬物,連我們的感受、情緒都因為上主帶來的更新而有所轉化(v4)。「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這句經文我們常常在安息禮拜聽到,(可能只會在安息禮拜聽到,)彷彿是一句「節哀順變」那樣的安慰。但你可以想像這句說話所說的有一日真的要實現嗎?不需要等到我們死了之後,有一日,在某一刻,當基督得着完全的勝利,這句說話就會實現了。你相信嗎?你渴望嗎?你期待嗎?

基督工作的第三階段,就是他完全的得勝。在 191 – 2 描述:「此後,我聽見好像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神。他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因他判斷了那用淫行敗壞世界的大淫婦,並且向淫婦討流僕人血的罪,給他們伸冤。

我們記得揭開第五印的時候,在祭壇之下有殉道的靈魂呼求上主為他們伸冤。當時上主說「要等候」。來到 19 章這裏基督為他們伸冤了。另外,我上次提到啟示錄第 17 章的大淫婦和第 18 章的巴比倫城,其實是隱喻羅馬帝國用經濟貿易來迷惑眾人,使人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當作神來膜拜。在 19 章這裏,我們就看見基督審判當中的敗壞。

弟兄姊妹,可能我們不容易明白。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有甚麼不好?尤其係這個時候,許多人因着疫情影響而失業、開工不足,甚至公司倒閉、舖頭關門。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難道我們要祈求饑荒來到嗎?難道我們祈求戰爭嗎?你知道我的意思不是這樣。

啟示錄的背景是第一世紀後期。當時的羅馬帝國靠着南征北討攻佔了整個西歐、小亞細亞,以至地中海以南北非一帶不同的民族,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為了有效管治,羅馬帝國一方面以軍事武裝大力鎮壓社會上的反對聲音,營造太平盛世的假象。另一方面她以各種公共設施,浴場、劇院、鬥獸場等等來鼓吹歌舞昇平,讓人們滿足於繁華的現況。在經濟方面,她大力投資基建,以東西南北的公路打通整個帝國的貿易運輸,促使人們不停追求奢華享樂的生活。啟示錄指出這些不過是帝國的謊言,所謂繁華富庶,只是催化了人們對經濟成果趨之若鶩,讓人以身為羅馬公民為榮,甚至人們將凱撒奉為神明,實質上是要控制人民的忠誠,一點也沒有減輕帝國對各地人民的欺壓。羅馬帝國仍然是充斥着掠奪和殺戮的罪行。

神的子民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是不是就信服羅馬政權的這些謊言呢?是不是就在經濟富庶、社會穩定之中安逸呢?啟示錄 184「我又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上主呼籲他的子民要「從那城出來」,不要助紂為虐,不要欠帝國的債。當然,羅馬帝國太大了,當時的人是不會想到移民的。事實上,「從那城出來」只是從靈性、精神文明的角度來說的。然而,上主呼籲我們不要歸屬一個藉着謊言來掩蓋她的掠奪和殺戮的國家,要「從那城出來」,那麼之後又如何呢?我們的心靈可以在哪裏得到安穩呢?啟示錄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一個與第 18 章的巴比倫和第 17 章那淫婦完全不一樣的城巿。192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然後在啟示錄 2110 開始,到 225,作者借用各種我們能夠看得見的物質來描述聖城新耶路撒冷的美麗。不過,在各種美麗的描述之外,在 218 他也羅列出有哪些人是不屬於新耶路撒冷的。就是那些「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在 2127 再說:「凡不潔淨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城」。然後在 2215 總結:「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

弟兄姊妹,讓我們聽得清楚:啟示錄不是要我們追求貧窮、簡陋、卑下、低等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富足,而我們又懂得運用我們的富足讓人得着幫助,上帝必然是喜悅的。然而,如果要同流合污,要「行可憎與虛謊之事」來獲取經濟利益和生活穩定,聖經提醒我們要「從那城出來」,要渴慕聖城新耶路撒冷的榮美,因為那是上帝的帳幕在人間,是上帝與人同住。

基督第三階段的工作就是在世界終結的時候他再來,審判人間的謊言。而基督最終的勝利就是粉碎羅馬帝國這一類以謊言治國,實質充滿殺戮、掠奪、欺詐的權勢。這些權勢包括政權國家,也包括一些國際組織,或者一些跨國企業,甚至一些個人。而在審判的同時,得勝的基督也為那些在主裏面守着誠信、甚至因而殉道的子民伸冤和平反。

 

III. 第二階段:光明潔白細麻衣(191 – 10

我們看過了耶穌基督第一階段的工作和得勝,看過了基督第三階段的工作和得勝。在兩者之間的第二階段,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看啟示錄 196 – 8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

我們知道這裏說的「羔羊」就是第5章那位配展開書卷、用自己的血買贖他子民的主基督耶穌。經過了第618章的七印、七號、七碗的異象,審判了對獸和龍的假敬拜,審判了巴比倫、大淫婦的虛謊之後,這位騎着白馬凱旋得勝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再次以羔羊的形象出現。這一次,他要迎娶他的新婦。

羔羊的新婦是誰呢?舊約的先知書多次以夫婦關係來形容神與以色列民的關係(賽 54: 5-6;耶 2: 2; 31: 32;結 16: 8-9;何 2: 14-16)。延續這個圖象,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個童女的譬喻裏面,也將自己的再來比喻為新郎娶親的時間(太 25: 1-13)。而保羅也將這種夫婦的關係運用在耶穌與教會的關係之上(林後 11: 2;弗 5: 25-27)。約翰在啟示錄這裏也不例外,他以羔羊婚娶來宣告主基督再來的時候到了,又以「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來說明教會在等候基督再來的時候要作怎樣的工夫。

基督的新婦是怎樣預備自己的呢?197 – 8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如果我們單單讀這兩節經文,我們可能很快的將「聖徒所行的義」聯繫到基督徒日常的生活和行為、榮神益人……。不過,如果我們從啟示錄本身的經文脈絡來看,「聖徒所行的義」並不是泛指一般的好人好事,而是指到啟示錄第 6 18 章描述的,基督的追隨者在基督再來之前的爭戰和得勝。基督的跟隨者所做的就是基督工作的第二階段。

剛才我們看基督第一階段的工作是他降生成人,以逾越節羔羊的身份,犧牲自己成為贖價。但基督不單是逾越的羔羊,他也是「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1911 – 16 描繪了一幅戰勝歸來的圖畫:「我觀看,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誠信真實,他審判、爭戰,都按着公義。……在天上的眾軍騎着白馬,穿着細麻衣,又白又潔,跟隨他。……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寫着說: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這些穿着潔白細麻衣的跟隨者,與他們所跟隨的大君王一樣,都騎在白馬之上,參與這場凱旋的巡遊,表示他們也參與了大君王的戰爭,而且他們也一同得勝。

基督的爭戰,在他第一次來和在他再來之間,就由他的跟隨者,我們,來承繼和延續。怎樣承繼和延續呢?

剛才提過,「爭戰」是啟示錄裏面一個很重要的主題。除了描述基督的爭戰之外,啟示錄更多的篇幅是描述信徒與上帝的敵人爭戰。這些敵人包括龍和獸所喻表的魔鬼撒但和牠的勢力,也包括那些選擇與撒但站在同一陣線與上主為敵的世人。譬如在 1713 – 14 就是描述地上的君王「同心合意,將自己的能力權柄給那獸。他們與羔羊爭戰,羔羊必勝過他們,因為羔羊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同着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選有忠心的,也必得勝。」

弟兄姊妹,我們不能夠逃避這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世人會因着各種利益關係拜龍和獸,而且要聯同獸與羔羊爭戰。羔羊的跟隨者,我們,也必須參與這一場爭戰,沒有中立的位置。而那些「蒙召被選有忠心的」必定會與羔羊一同得勝。

「得勝」這一個字,貫穿在整本啟示錄裏面。最顯著的是啟示錄第 2 3 章,在約翰寫給七教會的每一封書信結束的時候都有一句應許:「得勝的」就會得到上主為他們預備、特定的賞賜(2: 7, 11, 17, 28;3: 5, 12, 21)。這些教會的得勝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他們是在當時他們的處境裏面持守他們的信仰,堅持上帝的真道,甚至要付上生命的代價的(12: 11)。並不是說所有信徒都要殉道,但我們必須效法我們所跟隨的基督那樣,以羔羊的姿態,以受苦僕人的心志,來與敵人對抗。

回應整卷啟示錄所敘述的爭戰,「蒙召被選有忠心的」基督跟隨者,要見證上帝的公義和真理。並且要要準備好。因為,因着這些見證我們要與獸的權勢和拜獸的那些人發生衝突。但我們可以得着激勵的是,當我們這樣以生命來見證真理的時候,有人會因而羡慕我們的信仰,以至他們會悔改歸主。

但我們究竟要怎樣見證真理呢?當然我們向人傳福音,介紹人認識耶穌是獨一真神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活出信仰的選擇。 

具體來說,教會作為一個群體,要覺察今日社會的主流文化和主體意識形態是由甚麼建構的。我們要將它們置於真理之下,要看見當中的真相。它是不是來自某些不合神心意的理論主張,使人與上主的聖潔美善背道而馳呢?它背後是不是由某一些勢力操縱要為這些權勢服務,甚至對無權無勢的人帶來壓逼呢?它是不是被用來迷惑人心,使人失去對真理的渴求呢?或者就如啟示錄17 – 18章對巴比倫和大淫婦審判那樣,今日世人視為重要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等的價值觀,可能不是來自上主,可能是來自敵人魔鬼撒但的。我們要有能力去辨識,和作出抵抗。

在個人的層面,我們要見證真理。我們要見證真理,就不容許我們隨波逐流地生活,不容許我們被世界同化。我借用一位講員的說話來互相勉勵[2]:要好好的閱讀,透過聖經、透過神學的著作去栽培自己的辨識能力,和思考批判的能力,免得中了敵人的詭計,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謊言所欺騙。

其次是要調節自己對生活水平的要求,(這一點上次已經說過了,再提出來讓我們彼此提醒。)讓我們有自由不受經濟活動的約束。不要不斷追逐更好的生活。不一定要更好的生活的。在上帝裏面我們必定有足夠的供應。

 

結語

我們這樣將基督的工作分為三個階段的時候,就會看見:第一個階段,基督的拯救,我們只需要感恩接受。第三個階段,基督的完全得勝,我們只需要歡呼慶祝。唯有第二個階段是上帝透過啟示錄呼籲我們要藉着基督寶血的救贖來參與的。

來到最後一講,如果大家曾經以為啟示錄是告訴我們將來的事情,可能你會發現並不是這樣。啟示錄是告訴我們今日的事情。甚至可以說,縱然人間的政權不斷興替,在這兩千年裏面「基督教」曾經成為主流又日漸沒落,啟示錄所描述的爭戰、魔鬼撒但那些迷惑人心的技倆、羅馬帝國所喻表的那些權勢的謊言,從耶穌的時代直到今日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啟示錄給我們這些跟隨基督的人的信息是:縱使罪惡勢力仍然張狂,今日彷彿比起以往任何一日更昏暗,我們仍然心存盼望,因為邪惡、爭戰、歷史、苦難都有終結的一日,主基督要永遠掌權。而在這日來到之前,我們要要辨識真理,我們要持守真道,我們要打那美好的仗。

 

註:
[1]
《啟示錄神學》包衡著,鄧紹光譯。香港基道,2000年。
[2]
〈不欠帝國的債——羅馬書的呼籲〉孫寶玲牧師。《中大崇基 KAIROS 年度講座(一)》2020731日。引自:〈剖析帝國權勢帶來的壓迫:三學者借鑑保羅書信勸勉信徒拒絕妥協〉報道:鍾智愷、胡文傑。《時代論壇》網頁,下載於202087日。

 

回應詩:

【黑暗終必過去】《黑暗中的盼望》香港ACM

世間昏暗,願有點燭光,燃亮心底盼望;
無盡旅途,仍信會有終點,再艱苦也能擋。
總使飄泊,但有主應許,疲乏者得靠岸;
始終相信,神祢永遠掌管,讓我輕看禍困不安。

黑暗終必過去,消散似風吹,
罪惡張狂顛覆錯對,你未允許!
抬頭彷彿充斥烏雲,天空在流淚,
我總相信平安在乎主!

永久不變,耀眼的真光,原是一生盼望;
渴想得見,神國這裏彰顯,此刻心裏沒有驚慌!

黑暗終必過去,消散似風吹,
罪惡張狂顛覆錯對,你未允許!
抬頭彷彿充斥烏雲,天空在流淚,
我都相信平安是藏於祢的手裏!

Monday, July 12, 2021

曠野的嗎哪

經文:出埃及記 1613 35

 

引言

弟兄姊妹,早晨!感謝神的恩典,也謝謝譚牧師給我機會,能夠在這裏跟大家分享神的話。好久沒有見了,感恩見到一些舊相識的面孔,更感恩有很多是我不認識的。好高興在基石與大家見面。大家好嗎?

「大家好」其實只是跟大家打招呼的一句。在疫情之下,可能不會有多好的。我教會在旺角附近,我自己住在大角咀,近幾個月、差不多一年裏面,這兩區都相繼出現了許多「吉鋪」。在這麼旺的地區出現很多「吉鋪」表示了經濟的下滑,以致打擊。我認識的人裏面,也有不少已經被退休、被辭職的,就算可以再返職場,收入也大減。疫情持續了一年多,不知道大家受到的影響有多大呢?

除了經濟,大家可有留意香港人口也出現了一些變化。過去了的禮拜一是中一派位放榜,大家當中有多少兒女是今年升中一的?聽說今年獲派第一志願的機會增加了,因為入學的人少了。去了哪裏呢?英、美、加拿大…… 都移民了。

我服事的教會,預計到今個月底,已經和將會離開香港的加起來超過十個家庭。另外也有一些已經計劃好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會走了。當中有一些走得頗為倉猝,上機的時候還未計劃好到埗之後如何謀生。不知道基石的情況如何。或者大家認識的朋友裏面,有沒有多少打算移民的呢?

今日跟大家分享的也是一個移民和回應生活需要的故事。經文是出埃及記16章,當中描述的「天降嗎哪」的事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今日的信息,無論是離開的或留下的,盼望上主給也我們有提醒和幫助。

 

I. 拾取嗎哪的規例

我們先看出埃及記1613 – 1513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14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15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

耶和華賜下食物並不是新事。在創世記129就敘述上主將食物給人,「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所以,如果我們將天降嗎哪看為神蹟供應,那麼其實每一天我們吃進口裏的一切都是神蹟的供應。不是說努力工作就理所當然可以得到的啊。

那當然,嗎哪是與別不同的。在進一步去看嗎哪的不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發生了甚麼事情。v15摩西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發生了甚麼事情呢?

(A) 事情的前因

在出埃及記161 – 12敘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大概一個月,來到以琳和西乃中間的一個曠野,在那裏,以色列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12: 3)講到好似以前在埃及的日子很風光那樣。這節經文在其他譯本有少少不同,《新漢語》譯做:「那時候我們坐在肉鍋旁,吃餅吃到飽!」那時他們坐在肉鍋旁邊,不知道有沒有份吃肉,他們是吃餅吃到飽。

其實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日子不好過,埃及人叫他們做苦工,以致他們「覺得命苦」(1: 14)。上主聽到他們的哀聲,於是打發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只是離開埃及之後以色列人的習性還沒有改變。出埃及記161 – 12 的這個段落,「怨言」這個字總共出現了七次,成為了這個段落的重點。事實上,出埃及只不過一個月,這次已是他們第三次向上主發怨言,而往後他們不時都因食物、食水、行路艱難等等原因向摩西、亞倫,甚至直接向上主發怨言。

為甚麼發怨言呢?我們平常為甚麼發怨言的?因為不滿意。

人生總有好多的事情不如人意,「落雨又濕立立,出太陽又熱辣辣,陰天又灰陰陰」。不滿意,或者有需要的時候要怎樣做呢?我相信大家是知道的,不是發埋怨,而是禱告。上主歡迎我們將我們的需要帶到祂跟前。祂曾經應許過,我們到施恩座,會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所以讓我們記着以色列人的故事,讓我們以謙卑順服的心來到主的跟前向祂傾心吐意,因為我們深信我們能夠經歷上主的奇妙和真實。

對於以色列人的怨言,上主對摩西說(6: 12):「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於是(v13)「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這些小圓物,「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v15)。

他們說從前埃及坐在肉鍋旁。好吖,上主給他們有肉食;他們說從前吃餅得飽,上主也給他們有可以做餅的食物。即使他們態度有待改善,上主的憐憫看顧不變。事實上,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中,上主一直忍耐,等候他們改變。我們每一個人跟從上主的起點都不同,上主按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呼召我們,但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帶着原本的自己進入上主的同在。我們蒙拯救離開罪惡轄制的一刻,就好像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那樣,在天路的歷程上我們是一邊經歷上主的憐憫愛顧,一邊琢磨自己的心性。以色列人的怨言使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惹怒上主,深願我們的「舊我」能夠被改變,以致我們能夠成為更貼近上主心意的子民。

(B) 拾取嗎哪的定例

剛才說,嗎哪與別不同。其中一個不同當然係:嗎哪從天而來,不需要經過耕種的過程。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不同是,食用嗎哪有很明確的規定。首先,「要按着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裏的人按着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v16),其次係「每天收每天的分……所收的,不許甚麼人留到早晨」(v4, v19),第三係「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豫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v5),最後,「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甚麼人出去」(v29)。

為甚麼要有這些規例呢?164上主說:「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上主說要試驗他們肯不肯聽話。大家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上主為甚麼要試驗他們?百姓的需要是很真實的呀,上主不是全心看顧百姓、供應他們的需要嗎?原來係要試驗他們的?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我有呀!

我想到的係,上主要供應百姓的需要不難,要他們肯遵守主的法度卻不容易。不是嗎?v13:「到晚上有鵪鶉飛來」。原來每逢秋天鵪鶉就成群從北向南遷徙,到春天就會循原路飛回,往來的路線都經過西奈半島和紅海的範圍,正是以色列人當時的所在。鵪鶉體形細小,飛行這麼長距離需要借助風力。不過一旦遇到強風,就會打亂牠們的飛行路線,也會令牠們體力耗盡而跌落地上任人拾取。上主可以用這一個自然現象給以色列人在曠野有肉食。上主還可以無中生有地天降嗎哪,讓他們每一日都吃餅得飽。要供應每天的糧食有何難?

但是要以色列人遵守上主的法度,卻不是在上主的控制之中。不是上主不能夠控制,而是祂不願意。上主給人有自由意志,我們每一個都要自己選擇與否遵守上主的說話。而以色列人呢?v20「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v27「第七天有人出去收,甚麼也找不着」。 

我又想了,為甚麼百姓不聽呢?可能第一日他們收取了當天的分量,但是不肯定第二日真係會有啊,於是留起一些,這都勉強算是情有可原。但是第二日、第三日……一直到第六日都有,那麼第七日都已經說了沒有了,為甚麼還要出去呢?我猜測,第七日出去的人可能是去看看「是不是真的沒有」。聽起來好像也是「人之常情」。但上主卻說「你們不肯守我的誡命和律法」(v28)。

他們去看看,想確認真係沒有,上主卻看出他們是「不肯」守祂的誡命。我想我們都明白這種心態,越說「不要」,越係心思思想試試。我們要知道這種心態在神的眼中不是好奇,而是「不肯」遵守。弟兄姊妹,我們要小心,上主說了「不要」的事,我們就不要做。如果我們去「試一試是不是真的不行」呢,那就是「不肯」遵守上主的說話了。我不知道有沒有誰,你也在這樣的試探之中呢?願聖靈光照提醒我們,時刻活在上主的說話之中。

 

II. 上主給百姓的試驗

那麼其實,上主要以色列人遵守的法度係唔係就只係幾時可以收取嗎哪,幾時唔可以收呢?究竟上主要百姓遵守的係甚麼呢?

(A) 安息日的重要

在出埃及記1621 – 30 這個段落都多次出現一個詞。就是「安息日/安息」,總共出現了六次。所以也很清楚,這個段落的重點係「安息」。

開始的時候說過,這個時候係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第二個月,他們走到以琳和西乃中間的一個曠野。以琳係他們第一次因為沒有食水而發怨言,上帝給他們水以後,就帶領他們去以琳這個地方,那裏有十二股水泉,他們在那裏安營了一段時間。

西乃呢?西乃是他們第一個目的地。神呼召摩西的時候對他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出3: 12)但他們當時還沒有到西乃,只是在途中。就是說,在以色列人還未去到西乃與神立約,神已經預先頒下「安息日」的規例,教導他們要學的功課。所以,我們可以明白,「安息日」是何等重要了。

(B) 安息日的定例

那麼安息日是一條怎樣的規例呢?它究竟要求以色列人做甚麼呢?學甚麼呢?

1623 – 3023摩西對[會眾的官長]說,耶和華這樣說,明天是聖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聖安息日,你們要烤的就烤了,要煮的煮了,所剩下的都留到早晨。24他們就照摩西的吩咐留到早晨,也不臭,裏頭也沒有蟲子。25摩西說,你們今日吃這個罷,因為今天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你們在田野必找不着了。26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沒有了。…… 29你們看,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所以第六天他賜給你們兩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許甚麼人出去。30於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

讀這一段經文,大家有沒有留意,第七日有甚麼是與其餘六日不同的呢?很簡單是嗎?第七日沒有嗎哪,百姓都「不許」出去。第七日就算沒有嗎哪可以收取,也不會沒有吃的,因為在前一天已經收取兩倍了。

「百姓第七天安息了」,他們在第七日不需要為食物出去了。意思係,七日之中有一日不必為口奔馳,不必勞碌也有食物可以吃。對於在埃及曾經每日作苦工,使他們哀歎命苦的以色列人,現在有一日可以不用工作也得餅吃飽,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事!

每星期休息一天,今日我們已經太習慣了,甚至我們現在是一星期休息兩天,這樣反而使我們未必領會到第七日的與別不同。又或者我們很多時都傾向從負面來看神的律例。我們只著眼不准甚麼、不准甚麼,卻忘記了「不准」的背後有上主的美意。上主將安息日賜給以色列人,是讓他們體驗上主供應他們的需要,他們不必再為了揾食而放上所有時間。因為人生中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在申命記82 – 3,當摩西回顧他們在曠野的經歷的時候這樣說:「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我們需要食物,當然包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但我們不是靠這些而活。如果好好地計劃,要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可能不多,人生中更重要的是「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上帝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怎樣是「靠」呢?


III. 嗎哪神蹟的目的

出埃及記1632 – 3432摩西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要將一滿俄梅珥嗎哪留到世世代代,使後人可以看見我當日將你們領出埃及地,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33摩西對亞倫說,你拿一個罐子,盛一滿俄梅珥嗎哪,存在耶和華面前,要留到世世代代。34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亞倫就怎樣行,把嗎哪放在法櫃前存留。」與以色列人不同,「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亞倫就怎樣行」(v34)。

在第16章的經文中,我們看見上主一而再的說天降嗎哪是有目的的。v4「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v12「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然後藉着摩西、亞倫給我們看見「上主怎樣吩咐,他們就怎樣行」的榜樣。於是門明白,「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就是遵守主的法度。

(A) 學習信靠

我相信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耶和華守安息日」。

為甚麼「安息日」是那麼重要呢?剛才說vv1 – 12 的重點是以色列人的「怨言」。回應他們的怨言,上主不是單單供給他們的需用,而是教導他們「安息日」的功課。

遵守「安息日」要求以色列人要對上主有信心,相信神會在第六日賜下雙倍,以致他們第七日不用工作也有吃的。在「安息日」的條例之後,以色列人還有兩個更大的功課要學習。經文在利未記25章。第一是「安息年」。與安息日相若,安息年第七年也是不可耕種,但在第六年上主會給他們兩年的收成,以致他們在第七年有餘糧可吃。第二個更大的功課是「禧年」。禧年是七個七年之後的第五十年,也是不可以耕種的。也就是,他們在第七個安息年和接續的禧年,連續兩年都不可以耕種。他們必須相信上主會給他們有足夠的收成以致他們兩年不耕種也有糧食。

我們看見信心的功課都是這樣從小開始,慢慢經歷上主的信實,信心累積起來就能夠跨過更大的挑戰。所以,弟兄姊妹,如果你正在經歷信心的挑戰,我為你禱告,願主帶領你經過這一次的學習,能夠切實的經歷上主的真實和慈愛,以致你的信心越來越強,能夠預備好跨過未來更大的難關。我們知道難關是一定有的。

(B) 上主同在

除此之外,嗎哪這個神蹟,也見證着上主與祂的子民同在。v35「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大家記不記得以色列人為甚麼要在曠野四十年,之後才可以進入迦南嗎?

他們本來在出埃及的第二年二月,在西乃山與神立約之後就準備好進入迦南。(民1: 1)然而因為十二個探子之中十個向會眾報信說迦南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他們好像巨人,我們好像螞蚱,一定不能夠打勝」。全會眾於是向摩西亞倫發怨言,甚至想另立首領帶他們回去埃及。雖然有約書亞和迦勒極力說「上帝必定將他們領進去」,也不能改變百姓的心。最終上主判定等那一代的人死在曠野之後,新一代以色列人才可以進去。於是他們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民數記 13 – 14章)

可能我們讀到這樣的宣判,心裏面會以為上主厭棄了那一代的以色列人。然而事實卻不是那樣,那四十年裏面,上主仍然每一天降下嗎哪供應他們的需要。見證着,縱然他們不能夠進入應許之地,上主仍然與他們同在。

也許我們會以為這些以色列人進不了迦南就失去了上帝的應許、上帝的恩典。事實卻不然。在曠野裏他們仍然能夠回轉悔改,仍然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思,重新倚靠,即使入不了迦南,仍然能夠在曠野裏面親近神,有主的同在。

剛才說我教會有很多弟兄姊妹移民,我認識的人也有不少移民。與他們傾談時,當中或多或少都會說「不知道對不對」,驟然的離開了自己屬於的地方,但又似乎別無選擇。有一些走不了的,也自忖「選擇不走,是不是錯……」無論我們的選擇是甚麼,都不會改變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應許。無論我們在甚麼地方,也不會改變上帝要施恩予我們、無應我們的應許。

 

結語

一開始的時候講到疫情帶來經濟的困境,說到許多人因着各種原因而離開香港。不能夠離開的也可能感到無奈和無力。我不知道大家正在哪一種處境之中,然而今日的經文卻提醒我們,要學習信心的功課,無論我們在怎樣的境況之中,更重要的是,上主與我們同在,無論怎樣,祂都帶領我們走過。讓我們將信心放在上主的身上,讓我們活在神的話語裏面,倚靠上主的話而活。

我更祝願,經過這一輪低谷之後,我們更能夠見證上主的信實和奇妙。

 

回應詩:

《我知誰管着明天》

1. 我不知明天的道路,每一天只為主活。
我不借明天的太陽,因明天或許陰暗。
我不要為將來憂慮,因我信主的應許,
我今天要與主同行,因祂知前面如何。

2. 每一步越走越光明,像攀登黃金階梯,
每重擔越挑越輕省,每朵雲披上銀衣;
在那裡陽光常普照,在那裡沒有眼淚;
在美麗彩虹的盡頭,眾山嶺與天相連,

3. 我不知明天的道路,或遭遇生活苦楚;
但那位養活麻雀者,祂必然也看顧我,
祂是我旅途的良伴,或經過水火之災,
但救主必與我同在,祂寶血把我遮蓋。

副歌:有許多未來的事情,我現在不能識透,
   但我知誰管著明天;我也知誰牽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