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02, 2010

枉死的先知

經文:列王紀上13: 1-32

引言: 也說 facebook
有沒有人約你今天食飯?上星期崇拜,牧師講到 facebook 的時候,我見到很人很興奮。然後就見到 facebook 熱鬧了許多。今天我都湊湊熱鬧,用facebook 來做引子。

Facebook 怎樣玩的呢?很多人會在 facebook 上面貼上照片,或者寫一兩句說話。如果他有邀請你做他的朋友,那麼你就可以給他 “大拇指”,讚一讚他!或者在他 facebook 上面留言回應一兩句。我留意到,通常的留言都是附和、贊同或者同情,有時也有「抬槓」來解悶。但是我有另一個發現,就是無論你貼上 facebook 的是甚麼事,不會有人批評或者反對的。無論甚麼事,無論多大件事,沒有人會公然在你的 facebook 上面指出你的錯誤。兩個男女朋友去旅行,同住一間房,我在這個講壇已經講過幾次,說這樣是不好的、是神不喜歡的,是把自己放在試探裡面的。可是有一些人不但繼續這樣做,而且公然把那些雙人大床的照片貼上 facebook,在他的 facebook 上面就沒有一個留言指出他的不是。大概這是文明社會的潛規則:彼此成年人,哪會好意思當著面說你好歹喲。於是多大件的事情,貼上了 facebook 就當作沒事。

上個星期,牧師說有一些東西,教會跟 facebook 社群一定不同。我想這一定是其中之一:就是一些上帝不喜歡的東西,你貼上了 facebook 也好,貼在哪裡也好,它不會自自然然變成沒事的。而這些上帝不喜歡的事情,儘管你在 facebook 的朋友不跟你說好說歹,可是為了你的好處、為了教會的好處,我們一定會出聲。聽還是不聽,你有權選擇;可是說還是不說,我們沒權話事。

不錯,一些神不喜歡的事情,不會因為沒有人指出它的錯誤,就會自動變成神喜歡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上帝必定會差派祂的僕人將這些錯誤指出來,叫人有機會選擇聽或者不聽、遵守或者不遵守。

在舊約裡面,這些神所差派的僕人,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先知。先知不是拿著個水晶球,或者拿著個羅更、拿著副啤牌,占兩占,就話俾你聽:下一步你點行、跟住嚟緊你點做。不是!先知是負責將上帝的說話傳遞給人,讓人有機會選擇遵守或者不遵守。

一直以來我跟大家查考列王紀的人物。列王紀被稱為列王紀,因為裡面確實記載了南北兩國列王的興衰。但除了列王之外,先知這個群體在列王紀的出鏡率也很高。提到先知,大概你最記得的是以利亞和以利沙兩師徒。但是除了他們之外,其實還有不少無名的先知在當時擔負起神的託付,向以色列和猶大分別傳遞神的警告、審判,和勸慰的信息。

I. 真神人 Vs 假先知
今日選來的經文,列王紀上 13 章,就是記載了兩位神的僕人的故事。
我們先看第一位。

(a)從猶大來的神人
我們看列王紀上 vv1-10:「1那時,有一個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從猶大來到伯特利。耶羅波安正站在壇旁要燒香;2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向壇呼叫,說:壇哪,壇哪!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家裡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他必將邱壇的祭司,就是在你上面燒香的,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3當日,神人設個預兆,說:這壇必破裂,壇上的灰必傾撒,這是耶和華說的預兆。4耶羅波安王聽見神人向伯特利的壇所呼叫的話,就從壇上伸手,說:拿住他吧!王向神人所伸的手就枯乾了,不能彎回;5壇也破裂了,壇上的灰傾撒了,正如神人奉耶和華的命所設的預兆。6王對神人說:請你為我禱告,求耶和華你神的恩典使我的手復原。於是神人祈禱耶和華,王的手就復了原,仍如尋常一樣。7王對神人說:請你同我回去吃飯,加添心力,我也必給你賞賜。8神人對王說:你就是把你的宮一半給我,我也不同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吃飯喝水;9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10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不從伯特利來的原路回去。」

事情很清楚,耶羅波安得到神賜給他十個支派,建立以色列國。他害怕以色列人常常回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會產生離心,於是在伯特利和但兩個地方設立邱壇,他放上兩隻金牛犢,又另外委派祭司、設立節期,完全取替了耶路撒冷的敬拜制度。

經文 v1 記載,耶羅波安還親自主持燒香儀式,隱約有昔日所羅門奉獻聖殿的氣勢。就是在這個時候,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從猶大來到伯特利。留意神人的宣告不是針對耶羅波安的;針對耶羅波安的說話在後面第 14 章才出現。這裡,耶和華的話是針對耶羅波安所興建的邱壇,也就是他新設立的敬拜制度。而對象也不只是耶羅波安,而是整個以色列。

神人預告將來邱壇的祭司要在壇上被殺,人的骨頭也在其上被燒。這個預言表示整個敬拜制度將要瓦解。當然不止那麼簡單。神人宣告這件事將會在大衛的一個子孫約西亞的手中成就,那就表示將來有一天,南國猶大要來干預北國以色列的事情;極有可能是耶羅波安所害怕的事情真的會發生,就是十個支派回歸猶大的統治。當然,我們知道歷史真實地發展下去,結果是更壞——到約西亞統治猶大的時候,大概是三百年之後,當時的北國以色列卻是連國也亡了。

要表明這個預言的真確性,神人再以一個即時成就的預兆來證明。這個預兆是:「伯特利的邱壇即時破裂,壇上的灰傾撒」。神人說完了話,事情馬上成就。那就證明了「邱壇將會被約西亞廢除」這個預言必然會成就。

宣告了這個預言和預兆,神人要做的事情都辦完。於是神人起程回猶大去。

(b) 伯特利的先知
我們暫時放下這位神人,看看另一位。我們看 vv11-22:「11有一個老先知住在伯特利,他兒子們來,將神人當日在伯特利所行的一切事和向王所說的話都告訴了父親。12父親問他們說:神人從哪條路去了呢?兒子們就告訴他;原來他們看見那從猶大來的神人所去的路。13老先知就吩咐他兒子們說:你們為我備驢。他們備好了驢,他就騎上,14去追趕神人,遇見他坐在橡樹底下,就問他說:你是從猶大來的神人不是?他說:是。15老先知對他說:請你同我回家吃飯。16神人說:我不可同你回去進你的家,也不可在這裡同你吃飯喝水;17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你在那裡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18老先知對他說: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你去把他帶回你的家,叫他吃飯喝水。這都是老先知誆哄他。19於是神人同老先知回去,在他家裡吃飯喝水。20二人坐席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那帶神人回來的先知,21他就對那從猶大來的神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既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你神的命令,22反倒回來,在耶和華禁止你吃飯喝水的地方吃了喝了,因此你的屍身不得入你列祖的墳墓。」

第二個神的僕人,是原本就住在伯特利的老先知。故事更簡單。老先知聽到神人的事,於是追著去要請他回家吃飯。起先神人不肯,因為他得到耶和華的命令,不可以在伯特利食飯飲水。這個命令,在前一段經文神人講過一次的了。耶羅波安想將他留在伯特利,v9 神人說:「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不可以食飯飲水,意思不可以與伯特利的人有任何轇轕。面對耶羅波安,神人的立場堅定。然而面對老先知,他卻不虞有詐。

這個老先知,聖經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他是誆哄神人,欺騙他的,只是神人不知道。動機是甚麼呢?聖經沒有說。不過他一句「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就令到神人解除防範。可能你也試過,聽見人家說「我也是信耶穌的啊」,就很容易的以為他是好人;不一定的啊。不單止這樣,老先知也亮出上帝的名號,說「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這就把他騙倒了。你可能會說:怎麼神人不問清楚呀?怎麼不祈禱呀?

我們看見老先知找到神人的時候,他是坐在橡樹底下,大概是在休息吧。這位神人原先沒有騎任何牲口,可能他實在是疲累了,聽到這個似乎是 “自己人” 的邀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了。

這個老先知,我們不知道他的動機是甚麼。很可能他只是一番好意,想要招呼這位神人。他說「我也是先知」,也許他真的曾經為神工作、傳遞過神的話語;可是現在他變成「講大話當食生菜」。也許,他根本就覺得「耶和華的話」不是真的那麼嚴重的,用不著那麼認真的。弟兄姊妹,其實不用我說你也知道,不是每一個自稱是屬於神的人都會認真對待神的話;這些人的忠告和勸告,可能反而會令你到得罪神。我們要小心!

一個真的神人遇上一個假的先知,發生甚麼事呢?v20 說:「二人坐席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那帶神人回來的先知」。假的先知竟然說起真的預言來;vv21-22「他就對那從猶大來的神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既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你神的命令,反倒回來,在耶和華禁止你吃飯喝水的地方吃了喝了,因此你的屍身不得入你列祖的墳墓。」然後,我們在 vv23-24 就看見神人的下場,正如老先知所預言的:「吃喝完了,老先知為所帶回來的先知備驢。他就去了,在路上有個獅子遇見他,將他咬死,屍身倒在路上,驢站在屍身旁邊,獅子也站在屍身旁邊。」

這樣的事情,我們怎樣理解呢?你會不會覺得那個神人死得不值啊!他只是一時不慎,被人矇騙,或者只是一時忘記了祈禱,竟然遭此下場!

(c) 都因耶和華的話
不如讓我們先把故事看完再說。我們一起讀 v25-32「25有人從那裡經過,看見屍身倒在路上,獅子站在屍身旁邊,就來到老先知所住的城裡述說這事。26那帶神人回來的先知聽見這事,就說:這是那違背了耶和華命令的神人,所以耶和華把他交給獅子;獅子抓傷他,咬死他,是應驗耶和華對他說的話。27老先知就吩咐他兒子們說:你們為我備驢。他們就備了驢。28他去了,看見神人的屍身倒在路上,驢和獅子站在屍身旁邊,獅子卻沒有吃屍身,也沒有抓傷驢。29老先知就把神人的屍身馱在驢上,帶回自己的城裡,要哀哭他,葬埋他;30就把他的屍身葬在自己的墳墓裡,哀哭他,說:哀哉!我兄啊。31安葬之後,老先知對他兒子們說:我死了,你們要葬我在神人的墳墓裡,使我的屍骨靠近他的屍骨,32因為他奉耶和華的命指著伯特利的壇和撒馬利亞各城有邱壇之殿所說的話必定應驗。」

經文很清楚讓我們看見,神人給獅子咬死不是一件尋常的事。平常來說,獅子捕獵是為了覓食,但這頭獅子既沒有吃神人的屍體,連驢子也沒有傷害。而且老先知也給予一個解釋,在 v26 說:「這是那違背了耶和華命令的神人,所以耶和華把他交給獅子;獅子抓傷他,咬死他,是應驗耶和華對他說的話。」

在我們判斷神人是不是死得不值之前,讓我們看看聖經怎樣評價。首先我們看經文是怎樣介紹這位神人。v14 當老先知在橡樹底下見到他的時候,問:「你是不是從猶大來的神人?」從開始神人被人認識為「從猶大來的神人」,可是到了後來,出自同一個人口中,他卻成為了「那違背了耶和華命令的神人」。一個以傳遞神話語為職事的人,卻違背神的話語。那怕只是一時不慎、只是被人所害。事實就是事實,他違背了耶和華的命令。

相反,這位老先知呢?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他是一個不認真對待耶和華的話、「講大話當食生菜」的先知,他的下場又怎樣?在 v31-32,他這樣吩咐自己的兒子:「我死了,你們要葬我在神人的墳墓裡,使我的屍骨靠近他的屍骨,32因為他奉耶和華的命指著伯特利的壇和撒馬利亞各城有邱壇之殿所說的話必定應驗。」

大概老先知到這刻才認真看待神人來傳遞的耶和華的話。為甚麼這一刻他會認真起來呢?很明顯是因為神人的死。或者正確的來說,是因為他自己所說的預言應驗了。對於老先知來說,透過自己的口說出來的耶和華的話應驗了,那是何等的真實,他不能夠不相信、不能夠不認真。結果是怎樣呢?請看列王紀下 23: 16-18「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裡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約西亞問說:我所看見的是甚麼碑?那城裡的人回答說:先前有神人從猶大來,預先說王現在向伯特利壇所行的事,這就是他的墓碑。約西亞說:由他吧!不要挪移他的骸骨。他們就不動他的骸骨,也不動從撒馬利亞來的那先知的骸骨。」

老先知因為認真看待了神人的預言,吩咐人將自己的屍體與神人同葬,所以到最後他的骸骨得以保存,明顯表示神接納了他的回轉。

我們比較一下神人和先知的際遇,可以得出一個共通點,就是耶和華的話。神人因為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話,所以帶來禍患。相反那老先知因為後來願意認真看待耶和華的話,所以被神接納。

整個故事的關鍵是「耶和華的話」。這段經文給了我們甚麼提醒呢?

II. 關鍵:耶和華的話
(a) 不因任何原因動搖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耶和華的話不會因為任何原因動搖。我們最首先看到的是從猶大來的神人,他的死是神對他的懲罰,因為他違背耶和華的話;不因為他是被人陷害就「有情講」。

也許這樣說是十分殘忍、很不近人情。然而事實就是這樣。聖經裡面在 v21 和 v26 三次指出神人「違背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和華的命令」、「違背耶和華的話」。不容否認,這就是神的評價。無論多麼無辜、多麼冤枉,神人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令就是沒有遵守。

另一方面,我們又看見上帝要使用一個人傳遞祂的說話,不會規限於那個人是否真是神的僕人。伯特利的老先知明明是一個「講大話」的假先知,神卻使用他說出一個真的預言。這個老先知甚至沒有遭受任何處分,這還不止,到最後最後,他的骸骨沒有被挖出來燒在邱壇上。上帝似乎很不公平、沒有按公義對待這兩個人。

我只可以說,在這件事上面,這兩個人的遭遇是按著同一個準則來判斷,就是有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話。遵守耶和華的話是一切的關鍵,不因為任何原因動搖。

(b) 不容許人對之輕忽
第二點就是:耶和華的話不容許人對之輕忽。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疑問。這位從猶大來的神人,一直忠心耿耿的傳遞耶和華的話,那知只是一時不慎、被人所害,竟然得到這樣的下場。這樣的事情,我們怎樣理解呢?那個神人死得好不值啊!

更何況,那個老先知明明說「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他說」。神人既不認識這老先知,他怎可以分辨老先知是欺騙他的呢?

也許今日我們也有這樣的困惑。許多的人都自稱他們從神而來,自稱他們所說的是神的說話,我們怎樣分辨呢?這些自稱從神來的人,不一定指一些人,也包括一些所謂的基督教資訊、網站、詩歌、書藉,當然也包括電視上播映的那些基督教節目、那些教會崇拜等等。這些網站、資訊和節目,表面看來沒有甚麼不妥當,有時還好像很鼓勵、很幫助。但實際上它們傳遞的是甚麼信息呢?是否合乎我們的信仰呢?我們有需要分辨。

我們有需要分辨。可是我們怎樣分辨?我們憑甚麼知道這些人、這些資訊是不是真的出自上帝?抑或是誆哄我們的?

在神人的這件事裡面,有一點其實是最明顯,而神人卻沒有做的。

神人說「有耶和華的話囑咐他,說不可在伯特利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他去的原路回來」。對於神人來說,這是神親自指示他的,應該是最清晰的指引了。當有一個人說,神有另外一個吩咐、而且跟他本來所接到的指示完全相反的時候,神人有理由,也有責任多思想一會兒的。不是人家說,「我也是基督教的......」,你就完全不加思索地接收的;你要知道現在許多揹著「基督教」名字的機構、事工,甚至神學思想都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可能已經被「世上的小學」污染了的。保羅在加拉太書 1: 8 也提醒信徒「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無論任何人講的說話、任何資訊,如果與我們一直認識的信仰內容有不同,我們有責任分辨、認清,甚至拒絕的。

當然這就牽涉到我們對自己所信的有多認識,平時有沒有認真的反省和思想。信仰需要我們自己去認識、去追尋。神是我們可以直接尋找的,上帝也親自應許:「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的尋求我,就必定尋見。」(耶29: 12-13)然而很多弟兄姊妹卻是寧願聽別人說,而不願意自己尋求神。我們在小組裡面查經,有多少次你很認真的預備,很用心的禱告尋求?上主日學的時候,有多少次是你很認真地備課、思考,然後在課堂上用心地分享、討論?你返來崇拜,有多少次是你提早回來、認真的預備、用心的聆聽神透過崇拜的各項細節向你說話?

我想說的是,不是只有老先知沒有認真對待耶和華的話;那位從猶大來的神人,他本來很認真的、很謹慎的,但某一刻他鬆懈下來,於是他跌倒了。

弟兄姊妹,假如你一直都是認真對待神的話的,請你要繼續,保持著這種嚴謹的態度,也要提醒自己在身體軟弱、心靈軟弱的時候要更加小心。找幾個同路人與你一起,隨時給你勸勉和提醒,免得一時不慎,忘記了,或者輕忽了神的說話。

(c) 必然成就
第三,我們看見,耶和華的話必然成就。

故事裡面總共有三個預言/預兆。第一個是神人宣告伯特利和撒馬利亞各城的邱壇將會被約西亞廢除。為了證明這個預言必然成就,上帝用了第二個預兆,就是伯特利的邱壇即時毀壞,壇上的灰傾撒。這個預兆當時就應驗了。

還有第三個預言,就是從猶大來的神人因為沒有遵守神的吩咐,神透過伯特利的老先知宣告他的屍體必定不得葬在猶大。結果他真的客死異鄉。

第二個和第三個預言的應驗,一再向人證明耶和華的話必然成就,不因為神人的冤枉、無辜而動搖,也不因為老先知原本是假先知而受影響。耶和華的話是一切關鍵所在。

第一個預言呢。第一個預言,我剛才說過,在這段經文的事情之後大概三百年,猶大真的出了一位名叫約西亞的君王,他真的來到伯特利將邱壞廢去,將邱壇的祭司殺在上面,將人的骸骨燒在其上。

耶和華的話,必然成就。所以,假如神已經透過祂的僕人向你發出警告,或者呼籲你回轉悔改,不要輕忽、不要驕傲、不要硬頸、不要仍然偏行己路。

(d) 要求人遵守
來到最後一點:耶和華的話要求人遵守。

(1) 預言的起因正因為人不遵守
讓我先回顧一下,為甚麼會出現這個故事。為甚麼有一個神人從猶大來到伯特利?是因為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和但設立新的敬拜制度,將北國以色列陷在罪中,於是神人奉耶和華的命來到伯特利。

神人的出現是源於耶羅波安對耶和華的話不遵守。耶羅波安不單只自己不遵守,他也帶領著北國以色列人不遵守,於是神差派祂的僕人來宣告這個毀滅的信息。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人把世界的準則,和自己錯誤的想法,甚至把一些不合聖經的做法帶到來教會群體之中,對弟兄姊妹帶來極壞的影響,於是神差派祂的僕人來發出警告。

(2) 當時的百姓:選擇不遵守
耶和華的話,要求人遵守。從猶大來的神人發出預言,以色列人是否願意悔改呢?

列王紀下 17: 5-8 記載:「亞述王上來攻擊以色列遍地,上到撒馬利亞,圍困三年。何細亞第九年亞述王攻取了撒馬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拜別神。」

這段經文就是北國以色列亡國的記載;經文說,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守神的誡命、律例、典章,卻去敬拜別神。

當神人從猶大來到伯特利向邱壇發出這個預言的時候,當時的百姓都聽見的。當第二個預兆應驗,百特利的邱壇即時毀壞、壇上的灰傾撒,當時的百姓都看見的。當第三個預言,神人不尋常地死去的時候,當時的百姓都知道的。然而,我們看見他們沒有因為這兩個預兆和預言的應驗而悔改,他們仍然選擇不遵守耶和華的話,至終帶來國破家亡。

(3) 經文的讀者:也是不遵守
北國以色列是這樣了,那麼南國猶大會不會好一些呢?我們留意,雖然這件事發生在以色列耶羅波安作王的時候,但經文卻不是寫給當時的百姓看的。列王紀的經文是寫給誰看的呢?列王紀是寫給亡國之後的猶大人看的。
北國以色列亡國之後一百三十多年,南國猶大也相繼滅亡。儘管再過了 70 年,猶大的餘民獲准回去重建耶路撒冷;不過到列王紀寫成的時候,他們仍然未復國。所以當他們讀著列王紀的這段經文的時候,這一個問題仍然放在他們面前,要他們回應:耶和華的話,他們是不是願意遵守?

(4) 今日的聽眾:是否遵守?
今天,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當經文打開,就是神向你發出這一個呼籲,耶和華的話,要求人遵守。你如何回應呢?

以西結書 3: 17-21 記載,神對先知這樣說:「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記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

神清楚列出祂的僕人的責任,是向犯錯的人指出他的過錯,好叫他有機會轉離惡行。但同時神也向我們伸出憐憫的手,我們若願意接受警戒、離開惡行,就得拯救。聖經說,神「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對於落在軟弱過犯中的人,神仍然差派僕人向他們發出悔改的呼籲,讓他們有機會選擇遵守。

但是如果神已經多次寬容你的話,羅馬書 2: 4-6 提醒你,不要「藐視神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不要「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神必定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結語:回應恩典的神
回來今天經文的這個故事;雖然神人宣告的預言最終都應驗了,以色列和猶大的人始終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話,以致神的憤怒臨到,然而我們看見神仍然恩典憐憫。

故事裡面,v4-6 說:當耶羅波安伸出手來,叫人捉拿神人的時候,他的手「就枯乾了,不能彎回」;他請求神人為他禱告,「於是神人祈禱耶和華,王的手就復了原」。這個一心帶領以色列人背棄上帝的耶羅波安,上帝在審判他的同時,仍然願意醫治,何況我們?

最近,我們教牧同工有機會分別向幾個不同的人發出悔改的呼籲,甚至是警告的信息。可是除了這幾個之外,我不知道弟兄姊妹當中還有沒有一些,你也是落在過犯之中。但是在預備這篇講章的時候,我卻避不開這一個「悔改」的信息。

弟兄姊妹,讓我們自己向神敞開,求主叫我們看見我們是否需要悔改,求主更新我們的心靈,叫我們更認真看待神的話,求主親自潔淨我們,潔淨我們整個群體。

Monday, May 31, 2010

當犯錯的人遇上恩典的神

經文:列王紀上12: 1-24;歷代志下11: 13-17

引言 —— 電影《回到未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套經典的電影系列叫做《回到未來》,不知你還記得否?這套電影一共有三集。故事很簡單,說一個年輕人 Marty 認識了一位天才博士,博士有一輛可以穿越時間的跑車,於是 Marty 就在幾集電影裡面走了幾轉穿越時間的旅程。

電影名稱叫做《回到未來》,因為他們幾乎每一次都是從現在回到了過去,電影結束時都是回到現在,所以就是「回到未來」了。電影每次都描寫他們回到過去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他們要面對當時的危機,而當時的危機又會對他們的現在有著重要的影響。譬如第一集的故事是 Marty 回到三十年前,幫助自己的父母戀愛成功,而且改變了父親原本懦弱的性格。當他「回到未來」的時候,他發現,父親整個人生都有不同的發展,事業有成,那當然就使他的家境比之前富裕得多了。

第二集 Marty 就去到他的未來,發現自己年老時鬱鬱不得志。原來年輕時有一次他被人用激將法挑戰,與人賽車,釀成了車禍,之後一生就為此付上沉重代價、翻不了身。電影結束的時候,就是他那一次賽車,這一次他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決定,於是為未來的自己改寫了命運。

電影想表達的是:回到從前,再作決定,就可以改寫一切。有可能嗎?假如回到從前,再做過某些決定,後果是不是就會不一樣?難題是不是就會不出現?事情的發展是不是就會有不同呢?

回到現在,錯誤的決定已經做了,破壞已經是鐵定的事實了,還可以怎樣?

今日,我們看另一個列王紀的人物,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盼望從他身上看到可以學習的地方。我們要看的是:羅波安。

列王紀上 12: 1-20 經文記載了羅波安登基的時候,以色列人起來背叛,脫離了耶路撒冷的統治。

經文告訴了我們事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了。但為甚麼會發生這件事呢?有甚麼原因呢?就讓我們看一看。首先我們要明白,任何事情不會單一地存在、單一地發生的。聖經告訴我們,「萬事是互相效力」的。我嘗試看一看構成這件南北分裂事件背後的各種因素。

我們先看一些表面的因素。

I. 南北決裂的表面因素
(a) 遠因 —— 歷史因素
(i) 南北從來不和
經文 v1「羅波安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讀起來,這節經文有點怪。怪在甚麼地方呢?怪在,為甚麼羅波安作王不是在首都耶路撒冷、不是在自己的皇宮被膏立的呢?怪在,為甚麼羅波安作王不是百姓來為他加冕,而是他要親自去到百姓中間讓人膏立他呢?原來這件事有歷史的根源。

撒母耳記下記載,大衛立國初期,只有猶大支派支持他,其餘的支派都支持掃羅的兒子。雙方爭戰許久,大衛日見強盛。後來以色列有人行弒了掃羅的兒子,於是「以色列的長老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王,大衛王在希伯崙耶和華面前與他們立約,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撒下 5: 3)之前,大衛在希伯崙已經做了猶大王六年半了。

自此,南北兩邊就分開來膏立同一個王,也讓我們看見以色列眾支派與南面的猶大一直都不同心。所以,在列王紀上 12: 16 當他們與羅波安談不攏的時候,他們說自己「與大衛沒有分、與耶西的兒子沒有關涉」絕不是一句晦氣說話;而雙方不能夠達成共識之後,導致決裂也不是偶然的事件。

(ii) 所羅門的重軛
隨了這些老遠的歷史因素,另外還有一個不太遠的歷史因素。經文說以色列人與羅波安交涉,提出了一個要求。在 v4 他們對羅波安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作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作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

原來所羅門時期大興土木的結果是積聚了民怨。我們記得所羅門是一位怎樣的王。除了富強、有智慧之外,所羅門登基之後就開始籌建聖殿、皇宮,又大力發展貿易。要做這些工夫,自然需要人手。列王紀上 6: 13 說:「所羅門王從以色列人中挑取服苦的人共有三萬,派他們輪流每月一萬人上黎巴嫩去;一個月在黎巴嫩,兩個月在家裡。」上黎巴嫩去做甚麼呢?去伐木,用來興建聖殿和皇宮。還有 6: 15-16 這樣說:「所羅門用七萬扛抬的,八萬在山上鑿石頭的。所羅門用三千三百督工的,監管工人。」七萬、八萬都是人數。所羅門用了七年來興建聖殿,另外用了十三年來為自己建造宮室。在這一切榮華的背後,是二十年來十多二十萬以色列百姓不停地作苦工。

就在羅波安繼承王位的這個時候,以色列人說:「夠了!我們受夠了!」羅波安不肯答應以色列人的訴求,以色列自然就選擇與他分道揚鑣了。

不過,除了這些遠因之外,還有一些眼前的因素促使事情惡化的,這些眼前的因素,是人為犯錯帶來的結果。

(b) 近因 —— 人的犯錯(羅波安的驕傲)
羅波安來到示劍登基,遇上拉橫額抗議、要求減輕徭役。12: 6-11 告訴我們,羅波安回去先諮詢一批老臣子的意見,覺得「不中聽」,v8 說「王卻不用老年人給他出的主意」。留意他不是比較了兩方的意見然後做一個選擇。他還沒有聽另一方的意見已經決定了這一班老年人的主意不合他的心意。其實他心裡早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經文也可以看出端倪。經文 v6 和 v9 羅波王似乎向兩邊陣營發出同一個問題:你們給我出個主意,我好回覆以色列人。但實際上原來是有不同的。v6 他向老年人發出的問題是:「你們有甚麼建議,給我去回覆他們」,而v9 他向一班與他一同長大的少年人是說:「你們認為我們要怎樣回覆他們」——「我們」。

羅波安已經先入為主地與那些與他一起長大的少年人站在同一陣線。羅波安選擇不聽老年人的說話,而接受少年人的建議,當然因為他覺得少年人的建議更好。但少年人的建議為甚麼是更好呢?老年人的建議,羅波安一聽就決定不接納,因為甚麼?因為與他自己所想的不同。少年人的,他一聽就覺得「中聽」,因為與他自己所想的一樣。當他再與以色列人見面的時候,羅波安完全將少年人的說話重複,可見他是完全的贊同。

有一些人認為羅波安這種態度是愚昧,沒有考慮形勢;但我覺得可能不是愚昧。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能由於參考資料不足,可能由於昧於形勢。但從經文所見,羅波安不是沒有其他參考建議。我猜他也不是不知道形勢,他紆尊降貴走到人民中間讓人加冕,還遇上拉橫額抗議的場面,不會不知道形勢是怎樣的吧。然而他還是做了一個這樣的錯誤決定,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他驕傲、自負。只選擇去聽自己喜歡聽的意見,與我不同的看法就覺得沒有參考價值,這就是驕傲。

可能我們自己也是這樣。你去尋求意見,好像很願意接受那樣,但其實你去尋求意見的對象是那些你知道他們會贊同你、附和你的,也許你知道他們不會說一些你不喜歡聽的說話。他們就算不贊同你,也會說一些貼心的話,讓你「偏行己路」得來還可以心安理得的。

那些老年人的意見是甚麼?「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僕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自負的羅波安又怎會覺得「中聽」呢!

不過這些歷史因素、人為錯誤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屬靈的問題。我們又嘗試從遠,和近,兩個方面來看。

II. 南北決裂的屬靈問題
(a) 遠因 —— 所羅門得罪神
我們又先看看遠因。在列王紀上 12: 15 說:「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

亞希雅對耶羅波安傳遞神的話,記載了在列王紀上 11: 26-33。我們上一次看耶羅波安的時候,曾經看過這段經文。11: 30-33 這樣說:「亞希雅將自己穿的那件新衣撕成十二片,對耶羅波安說:你可以拿十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必將國從所羅門手裡奪回,十支派賜給你。因為他離棄我,敬拜西頓人的神亞斯她錄、摩押的神基抹,和亞捫人的神米勒公,沒有遵從我的道,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守我的律例典章,像他父親大衛一樣。」

以色列人這次的背叛羅波安,也許有眾多不同的背景因素,但聖經作者在列王紀上 12: 15 說,是因為所羅門離棄神,沒有效法大衛那樣尊重神。

記得我們都看過所羅門的事。在列王紀眾多的人物故事之中,所羅門離棄神這件事特別讓人覺得可惜的。他為甚麼會離棄神呢?他不是沒有經歷的啊!我們記得他從出生開始,神已經愛他,給了他一個名字,叫做「耶底底亞」,意思是「神愛他」。到他登上王位之後,神第一次向他顯現,應允賜給他智慧、財富和尊榮;然後當聖殿建成之後,神第二次向他顯現,應允要堅固他的國位,他的後裔要坐在以色列的國位上。條件是他要效法大衛存誠實正直的心行在神面前。(王上 9: 1-9)

神兩次向他顯現,這樣的信仰經歷絕對是不尋常的。神賜給他的尊榮、財富、智慧,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又如何呢?聖經說,到他晚年的時候,所羅門的心被他的妃嬪誘惑,去隨從別神。

當然,所羅門離棄神用不著等到晚年的時候。記得上一次跟大家看所羅門的故事,我們看到,在他的國勢日漸強盛,遠近各國的人都慕名前來,要看他的尊榮、要認識他的智慧的時候,他的生命已經變質。

在統治的初期,所羅門將神賜給他的智慧用來管治國家,為以色列帶來安定富足,用來教化眾民,令到天下列國在文化、在知識上得益。到後期,神賜給他的智慧,他只用來營商貿易、為自己加增財富。起初他為百姓謀福祉,後來就只為自己享受,百姓不再有機會分享他的財富。我們看見在他成功的時候,他開始變得自我中心。

大概離棄神的路徑會是這樣的:原本是敬畏神、倚靠神的;第一步先是將焦點移到自己身上,體貼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著想、為自己打算,繼而才是完全離棄神、敬拜偶像。我們看所羅門的生平,在經歷神那麼多恩典帶領之後,所羅門不但沒有越來越愛神,反而越行越遠,到最後完全離棄。我們看不到他的生命是從哪一個時候、哪一件事情開始變質。或者他從來沒有全心全意跟隨神、敬畏神、愛神。他是神所愛的,但他卻不是愛神的。他愛的是自己。

就在他晚年的時候,神宣告審判,列王紀上 11:11 「你既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就是先知亞希雅對耶羅波安所說的那一番話,將十個支派賜給耶羅波安,只剩下猶大一個支派給羅波安。來到羅波安做王的時候,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看見因為所羅門的犯錯,以色列國家分裂。但對於羅波安來說,這個後果卻不是他可以改變的。

(b) 近因 —— 羅波安忽略神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可能因為前人犯錯,無可改變;種下惡果要後人承受。這樣看來,羅波安似乎很無辜。但看近一點,原來羅波安自己也是問題的根源。

經文列王紀上 12: 1-15 記載羅波安收到以色列人的抗議請願信之後,他分別詢問了兩批人的意見。第一批是所羅門的舊臣,另一批是同他自己一起長大的政壇新貴。兩批人兩種看法。剛才我們說過,羅波安本身是跟少年人那一夥的,他去問一班老臣子,可能只是做個姿態,假諮詢而已。不過,無論是老臣子或是政壇新貴,在這兩種意見背後,其實羅波安早已經有自己的想法。

但你可有留意,無論是老年人也好、少年人也好,在羅波安諮詢的過程之中,獨是欠缺了一把聲音?

經文從 v1 開始直到 v20,除了在 v15,列王紀作者用旁觀者的角度解釋了事情乃是「出於耶和華」之後,整件事情裡面,我們看不見神的名字有被提及過。那些所羅門的舊臣沒有提議他去尋求神的指引,那些同羅波安一起長大的少年人也沒有建議他去問一問先知。羅波安自己更是從來沒有這個考慮。

國家分裂這麼大的事情,整個朝廷竟然沒有一個人提醒羅波安要尋求神的旨意。

但是,這樣的事情也可以問上帝嗎?軍事調配安排,這些technical 的問題都跟上帝有關嗎?

甚麼事情要問上帝?甚麼事情不用問上帝呢?

我們從大衛的生平看見一個很好的例子。大衛逃避掃羅,有一次在亞杜蘭洞棲身。非利士人攻擊基伊拉這個地方,有人來向大衛求救。聖經記載,大衛求問耶和華「我去攻打那些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神回答他說可以,他再問,「我去攻打,能勝不能?」神保證必定讓他得勝;他就去了。

是否為某些事情求問神,在乎我們怎樣看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不是神有沒有能力管得著那些事情,而是你有否讓神介入其中。

我很欣賞一些弟兄姊妹。有時聽他們分享,現在的工作很辛苦、很大壓力、很不開心,我問他們怎麼不轉工,他們說:神沒有批準,神還未說可以走。

不過,也許轉工你也會問上帝,有一些其他的事情你卻不會求問神。譬如說:兒女要不要學彈琴、跳舞、畫畫。我們甚至會徵詢小朋友,喜不喜歡學這樣、喜不喜歡學那樣;但我們當中有多少家長會問上帝,女兒要不要學彈琴、孩子要不要學畫畫……。又或者問:考試了,孩子們要不要上教會去?不會!你不會問,因為你知道祂不會答應的!

又譬如你會不會問上帝:我應不應該買「匯控」、我好不好放歐羅。不會!這些你會諮詢專業顧問的嘛!

或者你會不會問上帝:我應不應該跟那個男生上街去、我可不可以讀那 MBA 課程。不會,這些你會問家人、問朋友,你會問自己,但你不會問上帝。

有甚麼事情你覺得與神有關,有甚麼事情你認為我自己就可以搞定?

羅波安面對一班以色列人向他請願,要求他減輕一直以來加在百姓身上的重軛,他假諮詢一群前朝舊臣,又聯同自己一黨的人決定了對策;從頭到尾,他完全沒有想到要問一問上帝的看法。

在面對來勢汹汹的以色列人,羅波安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的錯誤,不單在於他驕傲,偏聽;他決定錯誤,主要因為他沒有讓上帝參與,沒有請上帝帶領他。

或許南北分裂的肇始是所羅門所犯的錯誤,是所羅門離棄神的結果,但羅波安絕不可以置身事外。不讓神介入在他的決策過程之中、不讓神引導他如何應付困難,令到羅波安也有份導致南北分裂。

III. 破壞已經形成,神的心意已決?
(a) 破壞之中,神沒有忘記大衛的約
也許你會問:神因為所羅門所犯的罪已經決定了以色列要面臨分裂的局面,羅波安還可以問上帝甚麼呢?這個問題只有從神那裡才得到答案。

列王紀上 12: 16-20「以色列眾民見王不依從他們,就對王說:我們與大衛有甚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於是,以色列人都回自己家裡去了,惟獨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羅波安仍作他們的王。羅波安王差遣掌管服苦之人的亞多蘭往以色列人那裡去,以色列人就用石頭打死他。羅波安王急忙上車,逃回耶路撒冷去了。這樣,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以色列眾人聽見耶羅波安回來了,就打發人去請他到會眾面前,立他作以色列眾人的王。除了猶大支派以外,沒有順從大衛家的。」

讀這5 節經文不知你可有留意,在短短 5 節經文裡面,我們讀到 9 次提到以色列、只有 2 次提到猶大;突出了以色列十個支派與猶大羅波安之間的懸殊,也顯出了決裂的無可改變。在 v19 再一次強調「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直到今日」—— 人犯錯帶來的破壞是鐵定的事實,無可改變。

然而上帝卻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在同一段經文,我們也可以讀到有 4 次提及大衛。

提及大衛,自然是要提醒我們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回到先知亞希雅向耶羅波安所說的話,列王紀上 11: 32,神對耶羅波安說:「我因僕人大衛和我在以色列眾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城的緣故,仍給所羅門留一個支派。」
儘管人失信於神,神卻不會忘記自己所答應過的事。儘管人不斷離棄神,神也不會收回祂的慈愛和信實。大衛的約正讓我們看到這一點。在撒母耳記上 7 章記載神與大衛立約,應許讓大衛家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寶座。所羅門的背逆雖然讓神的計劃有變,卻沒有推翻神對大衛的承諾。人的過犯可以讓神的計劃受阻,但不會動搖神的旨意。大衛的約仍然會繼續,從大衛後裔要興起救贖仍然是神的救恩計劃。

也許有一點要一再澄清的是,雖然聖經總是告訴我,神因為大衛的緣故保留猶大支派給大衛的後裔,但絕對不是因為大衛完全沒有過犯。聖經稱呼大衛做「合神心意的人」,不過我們知道大衛所犯的過錯何等嚴重。列王紀裡提到大衛,也毫不避諱地說:「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都是行耶和華眼中正的事。」(王上 15: 5)每一個人總會犯錯,然而「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詩 103: 8)。

就是在大衛軟弱犯錯的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見神的憐憫。撒母耳記下 12 章記載,先知拿單奉神的命令去責備大衛,並且宣告他與拔示巴姦淫所生的兒子將要死。大衛在神的面前禁食哭泣禱告,期望神憐恤,使孩子不死。雖然最終神沒有應允他這個禱告,但我們看見神真的憐恤他,神賜給他們另一個兒子,就是所羅門,而且神稱這個兒子是「神所愛的」。不錯,我們需要承擔犯錯的結果,但神的恩慈和憐憫始終是我們可以倚靠的。

儘管所羅門和羅波安先後的過失導致以色列南北分裂,神對大衛的約仍然有效。不是因為大衛的緣故,不是因為大衛有多好。神持守祂的應許是因為神自己,是因為神說過的話。你聽清楚列王紀上 12:15 是怎樣說的:「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事情這樣發生,是因為神說過的說話要應驗。大衛的約能夠成就,因為那是神說過的說話,神自己會負責令到他成就。以賽亞書55: 11,神說:「我口所出的話……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

神信守承諾,是因為祂自己,那是不受任何事情影響,不因任何原故動搖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因為我們能不能夠來,不是在乎我還有沒有犯罪得罪神、不是在乎我們過往的所犯的錯是否可以修正,更不是在乎我是否守得住祂的律法誡命;而是單單因為主自己。

不錯,人的過失會帶來破壞,甚至這些破壞是無可改變,有時甚至是無法彌補的,但神的恩典始終不改變。而我們要做的,就只是回轉。

(b) 破壞之後,回轉歸向神至為首要
(i) 回轉遵從神的命令(vv21-24)
列王紀上 12: 21-24「羅波安來到耶路撒冷,招聚猶大全家和便雅憫支派的人共十八萬,都是挑選的戰士,要與以色列家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但神的話臨到神人示瑪雅,說:你去告訴所羅門的兒子猶大王羅波安和猶大、便雅憫全家,並其餘的民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以色列人爭戰。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我。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遵著耶和華的命回去了。」

很明顯羅波安在以色列人決裂之後,還想用自己的方法來彌補過錯。他這樣做是可以諒解的;沒有人願意背上一個歷史的污名,「在你的手上國家分裂了」。他以為迅速糾集精良部隊有可能將分裂的國家搶奪回來。然而上帝不讓他這樣做。先知示瑪雅傳遞的信息是,「他們不可以上去與以色列爭戰,因為這事出於神」。

「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遵著耶和華的命回去了。」老實說,這一個結果叫我感到頗是意外的。按照羅波安之前的表現,他沒有理由這麼「聽命」的。也許羅波安終於學了功課。儘管他仍然是沒有尋問神,自己就決意出兵,但當神主動介入、阻止的時候,他終於放下自己的想法,願意聽從神的話。我們看見,假如能夠及時回轉遵行神的話,過失也可以是被轉化成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假如仍然執迷要靠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或者不肯放開因犯錯帶來的罪咎和自責,我們就平白浪費了神給我們更新、改變的機會。

耶利米哀歌 3: 22-23 說:「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這兩節經文,這麼大的安慰和應許,不是詩人無端端寫出來的。耶利米哀歌的寫作背景是以色列分裂了的南北兩國都完全亡國之後。在一個在人看來完全沒有指望的景況之下,詩人發出信心的呼聲,呼籲百姓仍然持守對神的信靠和仰望。

(ii) 遵行神的道帶來國家強盛(代下 11: 13-17)
不但止這樣。當羅波安願意遵守神的話,不再按自己的想法來補救的時候,神自己就為他帶來祝福和恩典。

在歷代志下 11: 13-17 記載了分裂之後的一些發展。讓我們一齊讀:「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利未人撇下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是因耶羅波安和他的兒子拒絕他們,不許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耶羅波安為邱壇、為鬼魔、為自己所鑄造的牛犢設立祭司。以色列各支派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

我們講耶羅波安的時候提過,南北分裂之後,耶羅波安帶領著以色列十個支派。他恐怕以色列人回去耶路撒冷聖殿去敬拜會令到百姓終於回歸大衛家的統治,為免百姓與耶路撒冷還有甚麼關連,於是在但和伯特利放置了金牛犢,告訴以色列人不用麻煩,拜那金牛犢就如同敬拜耶和華了。他本來蒙神特別的賜福可以媲美大衛,這件事反而令到他的家被神咒詛。這裡不說了。

但因為這件事,神卻為猶大羅波安王帶來祝福。耶羅波安為了完全杜絕聖殿的影響,他連正統的祭司和利未人也不要。於是祭司和利未人只好回到耶路撒冷、投靠猶大。歷代志這段經文說:「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就是那些不願意與耶羅波安一起得罪神的人,那些一心一意要倚靠神的人都來投靠猶大。當人願意專心倚靠神,自然會吸引同樣是專心尋求神的人,聚在一起。願意專心尋求神、跟隨神的人聚在一起,神就在其中。

「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不是說有這些立定心志尋求神的人加盟,猶大國就強盛。聖經清楚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們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何時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跟從神的道,就會強盛。

結語:
羅波安作為以色列國大衛王朝第三任統治者,在也手上國家分裂成南北,他責無旁貸。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沒有用好言來回應那些要求寬減徭役的以色列人,終於導致十個支派背棄大衛家。但我們又知道,儘管事情在他手上發生,但背後有著其他因素,歷史的因由,甚至是前人的過錯。

然而歸根究底,問題的關鍵是,作為帶領者,所羅門和羅波安二人信仰上的問題;所羅門離棄神在先、羅波安忽略神在後。

回到我們自己,我們也一樣。不要以為做一個決定是你自己做的決定;其實裡面包含了各種因素,我們的性格、成長、家庭的塑造、教育。有時,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我們會做某些決定。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將生命,和生活的各個範疇都開放給上帝,讓祂參與、讓祂帶領呢?

神知道一切,我們過往所犯的過失、我們現在的處境、我們將來要走的路祂都知道。我們不用回到從前去再作決定,我們只需要從這一刻開始將自己交給神,我們未來的命運就有祂為我們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