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6, 2012

生命的糧

經文:約翰福音 6: 1-15, 22-71

引言
記得上一次與大家看過約翰福音5章裏面那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得到耶穌的醫治,但卻對耶穌無知無覺;仍然活在以往的模式裏面、不願意負起自己生命的責任、沒有回應神。

縱然是這樣,神的工作並沒有受影響。

我們一直看約翰福音的神蹟,這些神蹟的作用是要指向耶穌的真正身份。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得着醫治,他自己不能夠回應耶穌,但其他人卻可以因着他的得醫治而認識耶穌。

我們今日看的另一件神蹟,一開始的時候就是這樣。

I. 許多人:看了神蹟來跟隨的(6: 1-15)
剛才主席帶我們讀了6: 1-15:「1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2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3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4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5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6(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7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8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9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10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11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着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着他們所要的。12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13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14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15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a) 因為看了神蹟(vv1-3)
事情一開始,在vv1-3,我們看見這些「許多人」正是因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所以來跟隨祂的。耶穌的醫治,除了那病了三十八年人,還有4: 46-54 那位大臣的兒子。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約翰沒有記載下來的。而因着這些醫治,許多人來跟隨耶穌。

(b) 親身經歷神蹟(vv4-13)
約翰沒有指明這許多人跟着耶穌在這山上多久;其他福音書則記載他們整整一天聽耶穌的教導,到了天晚的時候,耶穌感受到他們的需要。相對其他的福音書作者,約翰著意的讓我們知道,耶穌自己知道要怎樣做。祂提出的問題是要試驗腓力。耶穌要試驗腓力,當然不是針對他,腓力只是門徒的代表。這些跟隨耶穌一段日子的門徒,他們是不是知道耶穌是誰呢?

可能類似的事情也曾經在你身上發生過,彷彿擺在你面前一個老大的難題要解決,卻原來是神要試驗你是否知道耶穌是誰。有沒有這種經驗呢?當時你的反應是怎樣的呢?

我們看看門徒怎樣。腓力的答案讓我們看見這件事對門徒的挑戰真的很大。二十兩銀子,大概相等於當時一般人八個月的人工。不但因為數目龐大,所以是極大的困難。想清楚一些,當時他們在山上,大概沒有誰會帶着八個月的薪金在身上(當時也沒有簽卡或者 EPS);根本是一件沒有可能完成的任務。耶穌當然知道門徒沒有可能完成這任務。安得烈嘗試幫忙,他帶來一個孩童的五個餅、兩條魚,交在耶穌手中;於是成為五千人的祝福。

(c) 仍然不認識耶穌(vv14-15)
同一件事,對於當時在山上的那「許多人」,是怎樣的呢?那「許多人」知道是耶穌吩咐他們坐在草地上,然後隔不多久就有餅有魚送過來。聖經v14記載說,「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我們會以為他們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知道祂是誰。不是哩。他們在山上得到從天而降的糧食,原來只是讓他們想起,他們的祖宗在曠野食過從天而降的糧食,於是令他們想起摩西臨死前曾經預言:「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申15:18)。

他們想到,這個耶穌都可以在荒山野嶺給我們食飽,他應該就是摩西所說的那先知了!於是,他們有另一個想法,v15說「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眾人有這個想法也不難理解。如果耶穌是承繼摩西,那麼祂當然也會做摩西所做的。你記得摩西做過甚麼嗎?摩西不但在曠野給他們有糧食,昔日摩西也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的。這些人想到,耶穌應該也可以帶領他們脫離現在奴役他們的羅馬統治者。於是他們想要強逼耶穌作王。

他們根本不認識耶穌是誰。他們以為耶穌只是帶領他們離開困境的。甚至,他們以為耶穌是可以被他們強逼到的。他們根本不認識耶穌是誰。

不知你是否認識「耶穌是誰」嗎?會不會你也只是以為耶穌是幫你離開困境,離開那份奴役你的工作、離開那個奴役你的老闆的?會不會你也曾經強逼過耶穌,用信心強求神成就你的心意?

II. 眾人:想要更多餅來跟隨的(6: 22-40)
「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v15)耶穌退去之後,這「許多人」就各自回家,他們是不是就打消念頭呢?不是的。不過那是後話了。我們先繼續看五餅二魚神蹟隨後的發展。

(a) 只想更多滿足肉體的需要(vv22-26)
我們看6: 22-26「22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裏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23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吃的地方。24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裏,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25既在海那邊找着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26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

留意這裏的「眾人」已經不是那五千人了;那五千人現在只剩下幾隻小船可以容納的人數。他們見到耶穌第一句問「拉比,你幾時過來的?」他們是不是很想知道呢?可能不是的。大概這是一句客套話、開場白。特別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總不可以單刀直入的嘛,先說一些客套說話,免得太過突兀吧。

耶穌卻不與他們客套,即時指出他們心裏所想的,「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這些「眾人」的想法更簡單,他們只想要更多的餅。我們剛才看的那「許多人」,他們是「因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這些「眾人」呢,耶穌說他們連「因為看見神蹟來跟隨」的信心都沒有,他們只想要肚腹的滿足,更多的滿足。

事實是有不少人來找耶穌只為了要耶穌幫他們解決問題、供應他們的需要。我不是說這樣是不可以。撫心自問,我們起初返教會多多少少都帶着自己的問題和需要;這樣是可以的,神是願意幫助我們的。但信仰卻不應該停在那裏,我們不應該讓自己只是將耶穌當作滿足我們的工具。信心的路應該是向前,越走越進深的。希伯來書6:1勸勉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要好像這些「眾人」那樣,明明親身經歷了神蹟,卻連「看見神蹟就跟隨」這麼基本的信心都沒有,只是不斷糾纏在「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或其他肉體需要的事情上面。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我們花心思和精神。

(b) 必壞的食物Vs存到永生的食物(vv27-34)
讓我們讀約翰福音6:27-34「27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28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29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30他們又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31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着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32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33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34他們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

我又不是說我們可以完全不理會肉體的需要;那是太不切實際了。不過,主耶穌要我們思想的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花心思和精神。v27主耶穌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給我們看到一個對比:有一些東西是必壞的,有一些東西可以存到永生。那些必壞的、只在今世有益的事情,有就可以了。那些可以存到永生的才值得將心思、勞力花在其上。甚麼是「存到永生的」?可能我們與這些「眾人」的反應一樣,馬上會想到「要做尐野」。是的,許多基督徒其實都有這樣的想法,要得到上帝喜悅,無論他們是想要神的祝福,抑或單純的因為愛神希望神會喜歡,我們都會想到「要做尐野」;甚至到一個地步,「做尐野」成為了信仰路上的擔子,越走越艱辛。

但神的心意不是這樣的。耶穌對這些眾人的回答同樣也是對我們說的。耶穌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當我們以為我們「要做尐野」的時候,主耶穌說,更重要的是「相信」。相信甚麼?相信祂是神所差來的,相信耶穌就是神的兒子。耶穌的回答進一步的向這些「眾人」發出挑戰。存到永生的食物不是我們可以用一般的概念來接受的。我們一般的概念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多得自然要多勞。但對待耶穌卻不可以是這樣,或者說,耶穌要求的不是這樣。

這些「眾人」接着提出另一個問題,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問得很合理;v30「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五餅二魚不就已經是神蹟嗎,還要甚麼神蹟?你以為他們真的需要見多些神蹟嗎?兜了一個圈,這些「眾人」又將話題帶回來到食的題目上。今次他們更加清楚表達:「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他們理直氣壯,以前摩西也是從天而降將糧食帶給我們,你是否也可以?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留意,每次當耶穌這樣說的時候,都是表示祂接着下來說的真理,讀者和聽眾必須加倍留意。「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耶穌糾正這些「眾人」的錯誤:首先是他們攪錯了來源。他們以為摩西將糧食給他們,耶穌指出在摩西背後其實是上帝將糧食賜給他們。其次是他們攪錯了糧食本身,神所賜的是「從天上來的真糧」。甚麼是真糧、甚麼是假的?大概我們不會陌生。久不久就有新聞報導假食物的消息。我馬上想到的是好幾年前的假奶粉事情,那些食用假奶粉的BB只是身體發育,腦部智能的發展卻停滯了下來。當時從照片上看見一個一個大頭BB,到現在仍然印象深刻。

真正的糧食應該是帶來真正的生命的。那些「眾人」自然想得到這種糧食。於是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

(c) 耶穌是生命的糧,帶來永生的滿足(vv35-40)
讓我們讀vv35-40「35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36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37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38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39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40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我們會馬上想起撒馬利亞井旁的那個婦人。耶穌與她相遇,賜給她喝了就永遠不渴的活水。你還記得她怎樣回應嗎?她馬上跑到自己的地方,向那裏的人說她遇上彌賽亞,於是整個城的人都認識耶穌,後來也信了祂。當時耶穌做的是甚麼事?其實當時耶穌並沒有做甚麼,只是說出那個婦人的遭遇。

這些眾人呢?他們對耶穌說你做甚麼神蹟叫我們可以信你。但耶穌已經做了神蹟了,他們自己不但看見,而且親身經歷了、吃過了那五餅二魚了。他們仍然不信。不信不是因為沒有神蹟、不信不是因為沒有看見、不信不是因為沒有經歷。不信是因為不願意相信。

甚麼人可以信?v29「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看另一些譯本,可以理解做:「這就是神的工,就是你們相信神所差來的」。人如何可以相信呢?是神的工作。在v37,耶穌說:「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v39-40主耶穌又繼續講:「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信」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在神的一面是:祂將得救的人賜給主耶穌,意思是: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不會是徒然的,必定有人因着十字架得拯救。

事情的另一面是,在人的方面,「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見到了、經歷過了,你信不信呢?抑或好像那些人那樣,只想從耶穌身上得到你想要的好處?當耶穌沒有按你所想的滿足你的時候,你就放棄對祂的信、不再跟從祂呢?

耶穌說:「27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不要為今世的好處而放棄跟從主、放棄原本屬於你、可以存到永遠的滿足。

III. 猶太人:難以相信不肯跟隨的(6: 41-59)
當耶穌與這些眾人談論、宣告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的時候,引起了旁邊聽見的人的議論。

(a) 對耶穌的錯誤認識,祂只是……(vv41-51)
讓我們看6: 41-51「41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42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43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44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45在先知書上寫着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46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他看見過父。47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48我就是生命的糧。49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0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51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議論的是一批猶太人。「猶太人」這個稱呼在約翰福音裏面有持別的用法;約翰用「猶太人」來專指那些與耶穌敵對的宗教領袖。而這些猶太人從開始已經不能夠接受耶穌是神兒子的身份。

你還記得上一次那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痊癒之後,這些猶太人首先不是問「你是怎麼治好的?」他們首先責難那個大病初癒的人,「為甚麼在安息日拿着褥子周圍走?」重要的是安息日要守得合乎律法,病人痊癒不重要。對於這些猶太人來說,神蹟不重要,重要是規矩。

他們議論甚麼呢?約翰告訴我們,他們不能夠接受耶穌說自己是從天上的糧食。為甚麼他們不能夠接受?v42他們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我一開始的時候說:約翰福音的神蹟都有一個作用,就是要指向耶穌的真正身份。然而對於這些猶太人來說,他們根本早知道耶穌的身份——他們以為自己知道。「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這一個只不過是約瑟的兒子而已!「只不過!」他們已經判定了耶穌是誰。他們似乎也決定了,除了「約瑟的兒子」之外,他們不會相信耶穌有其他的身份。當然他們也不能夠接受耶穌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的糧」。他們明白「從天上降下來」的意思就是從神而來。耶穌亦知道他們不能夠接受,於是祂再次說:「44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耶穌重複剛才所的,唯有上帝能夠使人相信。然而,祂亦再次重複人的責任,v45祂說:「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上帝吸引人來;被吸引、又願意學習的,就會到主耶穌這裏來。
留意在 v35-59,「到我這裏來」這句說話重複出現了幾次。無論對那些只想要更多餅、只想要今生好處的眾人,抑或對這些自以為知道耶穌身份的猶太人,主耶穌都一再重申:要到祂那裏去。而且祂應許:「到我這裏來」的人必得永遠的飽足(v35)、祂總不會丟棄他們(v37)、在末日要叫他們復活(v44)。然而對於那些自以為認識耶穌的猶太人,要放下自以為對耶穌的認識實在不容易。

許多人認識耶穌之前都認為基督教只不過是導人向善的宗教;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好人;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又或者,可能你仍然停留在這個認知之中,認為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好人,返教會是好的。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對你來說,耶穌是誰?

「耶穌是誰?」在v48,耶穌再說一次:「我是生命的糧」,祂是從天而降的真糧。耶穌在這裏也回應v31眾人期望祂好像摩西那樣給他們嗎哪。主耶穌將在曠野吃嗎哪的一代來相比。「49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0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為甚麼要這樣對比?除了對比出「必壞的食物」與「存到永生的食物」之外,另一個對比是領受的人。那些在曠野領受嗎哪的一代死在曠野,不是因為吃嗎哪有甚麼問題,是因為他們的不信。今日,神的兒子親自臨在,這些猶太人竟然不信,他們死亡也就已經決定了的。所以耶穌說「信的人有永生」。

(b) 吃肉飲血的相信(vv52-59)
對於這些不願意相信主的猶太人,耶穌再進深一層說「祂是生命的糧」是麼意思。祂說:「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我們留意到,耶穌在這裏並不是將艱深的道理解釋清楚,祂反而將這個本身已經不容易理解的真理再說得艱深些,叫人更難明白。

我們讀6: 52-59「52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53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54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55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56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57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着;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58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着,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59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裏教訓人說的。」

驟然聽到耶穌的這番話,我相信我們都不容易接受。事實上,初期教會被羅馬帝國逼害,控訴他們的其中一點就是他們「食人肉、飲人血」。這個當然只是以訛傳訛的誤會。

不過耶穌這樣說,究竟是甚麼意思?耶穌的肉是甚麼?其實在 v51 耶穌已經說了,祂的肉是「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就是祂要將自己交給人殺害,流出寶血成就救恩。這樣我們就明白,v53說「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的意思就是,人若不願意在耶穌的受死上有份,祂所賜永遠的生命也與這個人無關。

有一些解經學者也將這裏說的「吃肉、飲血」,聯想到聖餐之上。這也是有可能的。v56「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可以指到與耶穌的受死有份的人,就是將自己投入到祂的死與祂契合,所以就「常在祂裏面,祂也常在他裏面」。

猶太人不能夠接受,因為他們感到被冒犯。我們知道猶太律法裏面嚴禁食帶血的食物。耶穌說信祂的人要飲祂的血,我相信對於猶太人來說這是匪夷所思的。所以他們不能夠接受。加上耶穌亦在其他方面干犯他們的律法,猶太人就更難接受。

IV. 門徒:超越理智憑信跟隨的(6: 60-71)
不錯,這不是容易明白的。當然,對於今日的我們,要接受耶穌說「要吃耶穌的肉」沒有太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有其他福音書幫手。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擺在他們眼前的就是這一番難以置信的說話。

而我們看見,不單止猶太人,就連耶穌的門徒都感到難以接受。

(a) 退去的人,不能夠接受耶穌的話語(vv60-66)
我們讀6: 60-66「60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61耶穌心裏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跌倒嗎?62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63叫人活着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64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65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66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v60所說的門徒,應該是除了十二門徒之外的其他門徒。不過,能夠稱為門徒的,應該是比其他人更願意跟隨耶穌的。然而,在耶穌這一番講論之後,門徒裏面有一些人感到不明白。

感到不明白的,是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夠接受耶穌是誰。在v62耶穌再次更清楚的說明祂自己:「62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祂說「門徒要看見人子升到天上、回到祂原本所在的地方」,這已經夠清楚了,耶穌能夠賜下自己的肉和血,因為祂是從天上來的,祂就是神。不過仍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到的。他的門徒有一些就是覺得「這話甚難」,選擇放棄。

你與神相遇會不會也是這樣,當神將自己彰顯,超越了你的性埋和知識的時候,你會不會好像猶太人那樣,不肯接受?或者好像這些原本跟從耶穌的門徒,終於選擇轉頭離開?

在v64-65,耶穌說「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65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耶穌一再重申,能夠相信、能夠跟從,是出於天父。不過,人仍然要負上責任。

(b) 歸從的人,跟從永生的道(vv67-71)
從門徒之間的對比,我們可以看見是神的恩典、拯救,同時也是人願意相信歸從。

我們讀6: 67-71「67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69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70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71耶穌這話是指着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裏的一個,後來要賣耶穌的。」

有一些人會以為耶穌在v67問的問題是因為祂看見跟隨祂的人離開,感到難過,所以發出這樣一個憂鬱的問題,甚至有人以為耶穌是擔心其他門徒也要離去。

不過,另一個可能是,耶穌發出一個挑戰的問題:「你們也要去嗎?」「你們可以相信嗎?你們願意跟從嗎?」

彼得即時的回答,我常常疑惑究道他是不是知道自己說甚麼,抑或是聖靈在那一刻感動他這樣回應。「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也許,彼得認信是真實的發自他心底的認信,畢竟這十二個門徒,是與耶穌更親密地相處,不但看見祂的神蹟,而且經歷祂的同在。耶穌就是神的聖者,是彌賽亞,是神自己。

然而是不是每一個經歷過神的同在,看見過祂的神蹟的都這樣認信並且歸從呢?不是的。我們知道,在這十二個門徒之中就有一個要出賣耶穌,其他十一個也在耶穌被捉拿的時候,大難臨頭各自飛。不過,那是耶穌早已經知道了。v70「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十二個都是被揀選的,出賣耶穌卻是那人自己的選擇。出賣耶穌之後,放棄信仰之後,是不是願意回轉也是人的選擇。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懊悔回轉,主耶穌也三次重新堅固他。

結語
「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這是一句設問句,意思是「你有永生之道,沒有其他別的值得我們歸從的了」。
你是不是與彼得一樣,有這樣的認信呢?

主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我們還要到哪裏去找滿足呢?

讓找們校正跟隨耶穌的焦點,生命得到真正的滿足。

Monday, October 15, 2012

醫好三十八年的病者

經文:約翰福音 5: 1-18

引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 2005 年前一位警員,朱振國,追捕疑犯時,被對方用刀傷及大動脈,以致腦部缺氧,被宣告腦幹死亡。後來得到國內一位名醫的醫治,最近已經漸漸開始恢復活動能力。這位名醫也曾經醫好了一位腦部受到重創的電視台女主播。不過這位醫師,儘管曾經醫好過不少病人,她也承認自己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受傷,或者患病,平常人自然是努力尋求醫治。若是重傷、重病,我們甚至會四出訪尋名醫、神醫。記得以前每當黃薰在講道裏面提到自己的病患時,總有一些弟兄姊妹會向她介紹一些醫生,或是介紹各種特別的治療方法,或是秘方、保健食物等等。

病得醫治,總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我們今日來看的經文,也是與醫治有關的。

I. 池水的醫治 (vv1-4)
我們先看約翰福音 vv1-4「1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4(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

「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約翰沒有告訴我們這是甚麼節期,大概是讓我們知道當時的耶路撒冷應該是很熱鬧、很多人。v2,約翰著意的向我們介紹這件事情發生的地點,和這件事的背景。

這件事情發生在耶路撒冷城裏面一個水池的旁邊。這個水池靠近羊門,大概是耶路撒冷城北面其中一個入口。vv3-4記載,在這個水池旁有「五個廊子;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4〔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這個水池的特別是,它經常會有不知道哪裏來源的水流入,造成有久不久有攪動的暗湧;另外有一些古代資料提到池水的顏色略帶紅色,可能因此令人以為池水有治療功用。

聖經較早期的抄本是沒有括號裏面那一節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說法在耶穌的時代是十分普遍,當時的人都知道的。(較後期的一些抄本,出現這個括號裏面的解釋,為怕讀的人不知道。)因此我們又可以明白那裏「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的原因。在無可指望的時候,一個這麼無憑無據的傳說,也只好相信,至少試一試。

不過這樣的期望其實又是很渺茫的。說天使會來攪動池水,但不知道是哪一天,你得每一天都去等著;不知道是甚麼時候,你不敢走開得守候著;要第一個下水去,你得全副精神留意著。

II. 主的醫治 (vv5-9)
就是在一個這麼多病人聚集的地方,在某一個節期的時候,主耶穌來到。我們看vv5-9「5在那裏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7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8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在這個充滿病人的地方,耶穌來到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那裏。這個人患的是甚麼病,經文並沒有交代,不過我們從 v7 知道,他的病使他行動不方便。若沒有人幫助,把他放下池水裏去,他自己是趕不及的。

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我相信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還不到三十八歲,病了三十八年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三十八年失去活動能力,可能三十八年來就是這樣日復日、年復年的在等待一件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

但是這一天,耶穌來到他的跟前,問他「你要痊愈嗎?」如果你病了很久,有人這樣問你,你會怎樣回答?一般人正常的反應應該是連忙的回答「要!」「想!」「好!」。但這個病人的反應很非一般。他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驟然聽來,這位病人似乎有一點為自己辯護的感覺:「我也不想的啊,但是沒有人幫助我嘛!」可能他聽見耶穌的問題,覺得被人質問「怎麼病了那許久?為甚還沒有好過來?」我們也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在尷尬、其實是難受之下,我們想要解釋為甚麼自己仍然落在一個這樣的處境之中。「你以為我想的嗎?我也不想的啊!」如果聽清楚一些,你甚至可能覺得他把責任推卸在別人身上,「沒有人幫助我,我又不夠快,哪可能第一個下水去得醫好呢!」

耶穌為甚麼會選上這個人呢?在那個地方,經文記載那裏躺著許多各種各樣的病人,耶穌卻偏偏只找著這個人來問這個問題。v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是有人告訴耶穌這個人病了許久嗎?可能不需要。耶穌就是知道。約翰早在 2: 24-25 已經說,耶穌「知道萬人… 他知道人心裏所存的」。耶穌就是知道,而且他知道這個人的需要。他要不要痊愈呢?他當然要喇,否則他不會堅持到這裏來等水動。他回答耶穌的說話,也許出於無奈,也許出於氣餒、灰心;也許他根本不敢奢望、不敢將心裏面真正的渴望說出來。

然而,就算他不說出口,耶穌也知道;沒有理會他的回答是甚麼,主耶穌即時宣告他得醫治:「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然後我們看見聖經的描述很鮮活:「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我們看見,這個人有最起碼的信心,耶穌呼叫他起來,他就相信他可以站起來,而且他真的站起來。這個人具備最基本的條件,他肯相信,而且願意行動回應,於是他得到醫治。

我這樣一直說,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人。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被醫治,不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改變,不過「沒有人幫助我嘛」;或者說,「要不是因為甚麼甚麼……」。也許,要是你願意誠實承認,你可能就是這樣,「我知道…… 不過……」。

然而,讓我們不忘記,主耶穌從那許多病人當中找著這個人。主耶穌也從萬人當中,找著我們,找到你。祂正是知道我們需要怎樣的醫治、祂知道我們的境況。當我們還在為自己尋藉口、找解釋的時候,主耶穌已經出手。我們需要的就只是最基本的條件、最起碼的信心,以及,回應的行動:「起來!」

起來之後,又怎樣呢?我們繼續看。

III. 未得醫治 (vv10-13)
我們看 vv10-13「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12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13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裏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

好的事情發生,總有一些人用不好的回應來迎接。我們看見,因為這個人得醫治的時間正是安息日,於是在猶太人中間出現了反面的聲音。在約翰福音裏面,「猶太人」專是指當時聖殿的神職人員、文士、祭司、法利賽人的群體。這些宗教領袖,看見這個被醫好的人,第一個反應是:「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明顯地,他們只顧得責備這個病人,卻沒有為他得醫治感恩。這些猶太人的反應,我們今日暫且放下,遲些會有機會認識他們。

今日讓我們看看這個得醫治的人。面對宗教領袖的責備,這個人的反應是叫人失望的。v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是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不關我的事!」為甚麼我會說他的反應叫人都失望呢?你還記得,主耶穌在井旁跟那個撒馬利亞婦人談道,主耶穌很不客氣、很直接地指出那個婦人的生活狀況,當時那個婦人的反應是怎樣?她不但沒有老羞成怒,反而走到自己的城裏面,向認識她的人宣認耶穌就是基督、是救世主(4:29)。還有,上一次我們看的經文,耶穌醫治那個大臣的兒子,當那個大臣確認了真的是耶穌醫好了他的兒子,聖經記載:「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4:53)。

但今日我們看這件醫治事件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被耶穌醫好了的人,他的反應與其他蒙醫治、得拯救的人很不一樣。當宗教領袖來質問他「為甚麼干犯安息日的條例」,我們發現他的反應與他未得到醫治之前沒有分別:「是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不關我的事。」他繼續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沒有改變。

這個人對於自己得到醫治,我們怎樣形容呢?可以說,他是無知無覺。不會有人對神的拯救是先知先覺的。我們大部分人、一般人對神的幫助都是後知後覺的。可是還有一些人,就好像這個人這樣,是無知無覺的。不知道是神的恩典、不覺得需要感恩。而這個人無知無覺到一個地步,他得到醫治之後,竟然連醫好他的人是誰也不知道;沒有說「多謝」,沒有問「我怎樣報答你」。他就這樣的走了。

甚至,他可能覺得惹了麻煩上身。又確實是的,宗教領袖對耶穌的態度從開始已經是挑剔的了,特別是這件事情竟然干犯到安息日,猶太人的態度就更是嚴厲,可以理解這個人當時感受到的壓力。面對壓力,或是一些不容易處理的衝突,大部分的人都不想承擔的。然而事實卻是沒有我們想不想,而是「要」。這個人不想承擔,於是選擇不去承擔。猶太人問:「怎麼你在安息日拿著褥子走?」「不關我的事,那個醫好我的人叫我的。」

讀這段經文,不知道你可有留意,在 vv5-13 裏面,出現了好幾次「拿你的褥子」,讀的時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約翰不斷的讓主耶穌這句簡單卻充滿能力的說話重複又重複的出現在我們眼前。一件如此奇妙的事情,這麼不可思議的醫治,怎可能無知無覺的?

又或者,就算他知道這是神的恩典,就算他覺得耶穌是大有能力,但他不想惹麻煩,不想受宗教領袖的壓力,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不想承擔責任。他還沒有從他過往的軟弱裏面回轉過來。從這方面來看,這個人其實還沒有得到醫治。身體或者已經康復,心靈仍然在軟弱之中。

也許我們會想到不少這樣「未得醫治」的人。他們人是在教會裏面,心靈卻仍然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不願意為耶穌的緣故受壓力,不想麻煩、不想改變、不要承擔。你又會不會是其中之一?我希望你不是。

IV. 來得醫治 (vv14-18)
我們也許要問一問:是不是可以的呢?是不是真的可以跟耶穌保持距離、不沾上關係的呢?讓我們讀 vv14-18「14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15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穌。16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事。17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18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

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是巧合嗎?應該不是。這整段經文的裏面,我們留意到事情從始至終都是耶穌採取主動的。一開始,是耶穌主動去到水池的旁邊、去到那一大群等候水動的病人中間找著這個人;是耶穌主動問他「你要痊愈嗎?」是耶穌不等他回答說「要」說「好」,就已經主動醫治他。現在又是耶穌主動再來尋找他。

為甚麼耶穌要這樣主動的尋找這個人?就為了醫好他的病?我們看 v14,耶穌找到他之後,「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耶穌第一次去找他,是為了醫治他的病嗎?不。耶穌要拯救的,不單單是他的身體,耶穌要將他從罪中拯救出來。

耶穌的說話某程度上也許帶來疑惑:疾病是不是與犯罪有關的呢?我們今日也不會處理這個問題,稍後我們會有機會再看。讓我們仍然將注意力放在這個人身上。

耶穌的說話很明顯地將這個人的疾病,與罪連上關係。也許,這個人的病確實與他犯罪有關。可能是一些實質的罪行。耶穌所說的罪,有更闊的範疇。

在整本聖經,舊約新約裏面,神對於罪的定義都不單單指一些實際已經做了的行動。違背神的心意,是罪;不能夠回應神,也是罪。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病了三十八年,是不是因為他之前曾經做了甚麼違背神心意的事情。然而,我們從這幾節經文裏面卻看見他完全不能夠回應神。

就正如剛才所說,對於神的醫治、拯救,這個人的無知無覺,是匪夷所思的。他甚至連醫好他的是甚麼人也沒有過問。對於猶太人的追問,他只想將責任推到醫好他的人身上。就是在這一刻,當耶穌再次來尋找他,勸他不要再犯罪,你看他的反應是怎樣,他馬上去告訴那些宗教領袖,醫好他的人是耶穌;彷彿跟那些猶太說:「以後不要找我的麻煩了」。

然而當他這樣向猶太人表達的時候,他也同樣向神作出一些表達,就正是主耶穌對他的勸告。上一次得醫治的時候,可能他不知道是因為他的罪,現在再次讓他知道,他要面對、要處理的是他不能夠回應神恩典的罪,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不懂得感恩,不要緊,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逃避神,不要緊,不要再犯了。上一次你不能夠回應神的恩典,不要緊,不要再犯了。

是的,神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和恩惠。不過,是不是我們就每一次都看不到神的恩典?是不是我們每一次都不能夠回應神?主耶穌對那個人說:「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沒有人會知道還有多少次機會。我只知道,主耶穌這一句說話今天再次在我們耳中響起,就要求我們今天,此刻來回應。

我們是不是能夠看見神的恩典來向祂回應呢?主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神的工作並沒有停止過,我們有沒有張開眼睛看見?抑或我們好像這個人那樣,對神奇妙的醫治、拯救作為無知無覺?或者我們是不想承擔,不想與耶穌沾上關係?

結語
主耶穌的赦罪、醫治從來不在我們的掌握之內的。祂自己親自來尋找人,祂賜我們救贖的恩典,不是我們預計的。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祂已經認識我們。祂從萬人當中選中我們,要叫我們得著醫治,得著拯救,我們要怎樣回應呢?

也許我們不至於好像這個人那樣,我們也有正面回應神的。至少我有返崇拜,我有事奉,我也願意承擔。然而,我們有沒有好像這個人那樣,仍然活在過往的模式裏面,不願意有改變呢?神的拯救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在約翰福音 10:10,祂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神預定給我們豐盛的生命,我們有沒有因為不願意改變而不能夠回應呢?

病得醫治是大部人的想法。我們看見主耶穌願意醫治,祂甚至在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之前,已經主動來拯救,我們是否願意積來回應呢?還是我們好像這個人那樣,無知無覺,或者只是想避開不回應神,甚至將自己生命成長改變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