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 139 篇
引言:“I-Thou”不是哲學命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過今日的講題這幾個字呢?這是一個有名的哲學命題“I-Thou(I-You)”。牧師看見這個講題,都忍不住問我是否講某位哲學家的思想。
這位哲學家叫做Martin Buber,他提出溝通對話可以分為「我與(物件)它」和「我與你」兩個層面。這個說法後來發展成三個層次,分別是「我與(物件)它」、「我與(人的)他」,和「我與你」。
「我與(物件)它」,意思是,我是主體,物件是物件,不存在互相交流,是沒有溝通的。第二個層面,「我與(人的)他」呢?就是:我是主體、他是客體,雖然有某程度的溝通和認識,但只是間接的,也不算是有交流。
第三個層次是「我與你」。很明顯大家都知道箇中的分別。我與你,就是我是主體,你也是主體,是互相的交流,達到溝通的效果。有趣是,我們不一定懂得,而且很多時是不習慣這種溝通模式。我試過跟弟兄姊妹做一些溝通練習,我請他向對方表示讚賞,很自然地他們會向著我說:「我覺得佢……」,我要提醒他們要將個「佢」字變回做「你」,然後他們才會改口說:「我覺得你……」。
這個「我與它」、「我與他」、「我與你」的層次,不單止用來描述溝通的模式,它也是有效地形容人際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的關係只是「我與(物件)它」,就是我們將對方物件化來建立關係,只在乎他的功用和果效;關係建立在他是否「做到嘢」,「幫到手」。我們很容易會不自覺地落在這種實用主義裡面。
其次是「我與(人的)他」,是一種間接的關係,是認識但沒有直接的交流。這種的關係有兩種現象,一種是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對方,只是道聽途說,或是想當然的以為對方是怎樣怎樣的人;另一種現象是,我沒有將整個真實的自己擺在人面前,只是讓人認識一個「我想別人認識的我」。譬如,我認為一個女傳道應該要斯斯文文、說話溫柔,於是我就以這樣的形象與人建立關係,要自己先進入了這個「傳道人」角色來與人交往;但這個不是真實的我,只是一個我自己想像出來的「他」。
第三是「我與你」,是直接的面對一個真實的你,也是讓你面對一個真實的我。
今日的經文,詩篇139篇,就是一篇「我與你」的說話,一段「我與你」的關係。
詩篇139篇,很多時讓人聯想到幾個常常被人掛在咀邊的哲學詞彙。也許你都有聽過,就是: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全能創造。有一些聖經也用這幾個詞彙來做分段標題。驟眼看來,經文似乎是描述神的這些特性。然而當我們仔細來讀,就會發現詩篇139篇並不是要向我們解釋這三個偉大的哲學命題,而是向我們展示一段關係;一段很親密、很不尋常,但又不難建立的關係,就是人與神的關係。
I. 祢與我
(A) 祢認識我(v1-6)
我們先讀經文的vv1-6:「1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2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3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4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5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6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經文用了很多比喻的手法。v2詩人用「坐下、起來、行路、躺臥」來表示一切的動作、行為;意思是無論他做甚麼,神都知道。v4「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另一個翻譯是:「我的舌頭還沒有發言,你已經完全知道了」;我的說話還未說出口,可能還只是一個想法、一個意念的時候,神已經完全知道。人的意念是怎樣的呢?人的說話是怎樣的呢?耶利米書9:8說,人「的舌頭是毒箭,說話詭詐」;17:9又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假如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就知道自己裡面就算有一點點的良善,對於神來說也是污穢的;詩篇14:3說世人「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沒有行義的,連一個也沒有。」
神既然是這樣徹底知道人的敗壞軟弱,祂的反應是怎樣呢?v5詩人說,「你在我前後環繞他,按手在我身上」。「按手在我身上」我們明白是祝福的意思;「前後環繞」也有保護的意思。
對於詩人來說,雖然神知道他一切的動作、行為,甚至讀穿他的心思意念,他內裡的想法完全逃不過神的鑒察和搜查,神卻是要保護他、賜福給他。
詩人讚嘆神這樣的知識太奇妙、太高超,是他想像不到、理解不到、觸摸不到;完全超出了他的範圍。是的,神這種心腸實在是我們不能夠想像、不能理解的。假如讓你發現一個人真實的本相原來是充滿了污穢、罪惡、軟弱、敗壞,你會怎樣?我們會疏遠他、不與他做朋友。神卻不是這樣。神要保護他、賜福他。不等於神贊成他這樣,但神的手仍然張開等待他回轉、要擁抱他。
這是一份怎樣的愛?這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認識一位弟兄,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很任性的決定,雖不致於罪大惡極,但已經令到他的家人與他反對,甚至一些弟兄姊妹也覺得不可以接受。雖然這樣,小組裡面一位組員跟他說,「雖然我們不贊成你做這個決定,但耶穌仍然愛你,我們仍然錫你」。神愛愛就是這樣,在我們走錯路的時候,他仍然愛我們,等待我們回轉,因為祂認識我們,知道我們的軟弱,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過這樣的遭遇。可能你也曾經因為被人認識真實的你,而被嫌棄、被疏遠;不要緊的。要緊的是,你要記得神仍然在你前後環繞你,按手在你身上,祂要保護你、賜福你。我們的罪再污穢,我們的心思再詭詐,神都知道,祂早已經知道。祂認識你,比你認識自己更透徹清楚,但祂仍然願意接納你,愛你,祂要環繞你、擁抱你、保護你、賜福你。
但我們是否願意接受神這樣的愛呢?
(B) 祢扶持我(v7-12)
讓我們讀vv7-12「7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8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9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10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11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12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
神認識我們的本相,祂仍然願意接納我們。不過這種愛並不是容易領受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很想與神很熟的。在v7我們甚至看見詩人描寫一種彷彿亡命天涯式的躲避。事實是,有一些人對於被神透徹地認識可能會感到抗拒的。在今日這個鼓吹尊重個人私隱的世代,甚至會覺得被侵犯。至少也會覺得沒有安全感。這種感覺大概在人與人的相處也會出現,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容易與人交往;可能因為性格、也可能曾經吃過虧、受過傷害,所以有保留。就算遇上真正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的人,也不一定很容易接受;有時,有一些人甚至會更謹慎、更保留,甚至逃避。
不錯,v7這裡形容的是一種逃避的態度。為甚麼要逃避呢?被神認識、被神接納,為甚麼要逃避呢?是害怕嗎?有一些人認為,讓神知道了我內心深處的罪,可能連神也接受不到,所以害怕。又或者有一些人害怕神會加重對他的刑罰。但其實,我們在經文看不到這種害怕,反而v6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對神的讚嘆。這種讚嘆帶來的不是害怕,而是叫人更深刻看見自己的卑微。
神知道我一無是處,祂仍然願意接納和保護、賜福;這種愛是詩人想像不到、理解不到的,他想到的只是:「不配啊!」詩人描寫的逃走、躲避,是他覺得自己不配,覺得回報不了神這份深情厚愛;寧願避開。就好像彼得,當他認清主耶穌的身份時,他跪下來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
不過當詩人想要避開的時候,他卻發現,沒有哪裡是神不在的。
v8提到「陰間」不是真的指地獄,「天上、陰間」是指最高最高的高處,和最深最深的深處。v9「清晨的翅膀」是日出的東方,「海極」是日落的西邊,「從東到西」整個世界,從最高到最深,詩人想要避開神的愛,卻發現沒有哪裡是神不在的。
不單止沒有哪裡是神不在的,也沒有甚麼景況是神看不見的。v11-12詩人說「就算我說:願黑暗遮蓋我,願我周圍的亮光變成黑夜」也沒有用,因為對於神來說,黑夜白晝都是一樣;在神的眼中,光明黑暗根本無分別。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逃避神。逃避神的方法有很多。有一些人會放逐自己離開教會、離開信仰生活;又有一些人會流放自己去到他以為距離神最遠最遠的地方。還有一些人把自己收埋在最黑最黑的黑暗裡面,或是任憑自己落在最深最深的幽谷之中。
不過,你以為不返教會就可以避得開神嗎?你以為幫自己找多些興趣、令自己忙碌於各種活動裡面,神就(dou)不到你嗎?你以為你不去觸摸自己的內心,上帝就不會理會你心裡的黑暗嗎?你以為你(tan)在最深的深處,賴死不肯起來,上帝就會「由得你」嗎?沒有用的!詩人告訴我們「沒有用的」;無論我們上山下海,去到天腳底,無論我們如何發脾氣收埋自己,或者逃避面對自己,上帝就是堅持要穩定地行在你身邊、坐在你隔離。點解啊?為甚麼神不肯放過我啊?v10說,「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在我們還未知道自己的拒絕和逃避是甚麼一回事的時候,神已經決定要引導我們、扶持我們。沒有哪裡是神不在的,沒有哪些景況是神看不見的。
(C) 祢塑造我(v13-18)
你以為你不配與神建立那麼親密的關係,你以為你不配得到神的愛,你以為你可以避開,免得神發現你最真實的內心會嫌棄你?不會的!因為神已經認識你!祂認識你最深處的心思意念,連你自己不知道的,祂也知道。為甚麼祂會認識我們那麼清楚?
讓我們讀vv13-18:「13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14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15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16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17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18我若數點,比海沙更多;我睡醒的時候,仍和你同在。」
詩人與神親密的關係,不單因為神認識他,扶持他,更重要是因為神塑造他。神對我們深切認識,因為我們是祂所造的。
人的生命究竟是怎樣成形?儘管今日科學發達,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探索生命成長的過程和階段;甚至發展出各種生物科技讓人以為可以控制生命。實際上,對於生命的奧妙,我們一點也掌握不到。問一問媽媽就知道。她們可以告訴你,BB在她的肚裡面有怎樣的活動,但她沒有可能告訴你點解會這樣。傳道書11:5「風的路向」和「骨頭如何在孕婦胎中形成」,都是人不知道的。
我們的受造不單是我們的骨頭、肌肉,v13說「我的肺腑是你所造」,我們心靈最深的深處,都是神塑造的。生命的出現,是「奇妙可畏」的,又是超出我們理解的範圍。「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連絡」,彷彿是那麼隱秘,沒有人知道事情是如何地發生,但是「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神已經認識我們。
v13的「覆庇」也可以翻譯做「塑造」。我們的生命又好像器皿那樣,在神的手中被塑造成長。而且我們被神塑造,也不單單在我們胚胎成形的時候,我們整個人生,神都參與其中。v15說「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神為我們定下日子年期,祂的眼目時常看顧,祂的手從不離棄。
被神塑造卻不是舒服的事情。耶利米書18:1-11記載先知到一個窰匠的家去看窰匠如何做。v4說「陶匠用他手中的泥所做的器皿壞了,他就用這泥再做別的器皿,照著自己的意思去作。」(聖經新譯本)然後神對祂自己的子民說:「看哪!泥在陶匠的手中怎樣,以色列家啊!你們在我的手中也必怎樣。」(v6–聖經新譯本)
神為我們定下日子年期,祂塑造我們,而且祂容許祂所造的器皿有壞的可能。壞了的器皿,有兩個方法處理,一是拋棄了不要,一是打碎它再造。在塑造我們生命的過程當中,我們有可能變壞,我們會有軟弱跌倒、使神失望、叫聖靈擔憂的時候。神會將我們打碎,重新塑造;祂不會放棄。而且神應許:「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何6:1-2)在被神塑造的過程,會有拆毀、會有撕裂、會有痛的時候,會有難過的日子,但我們知道神撕裂是為了醫治、拆毀是為了重新栽植。
v17-18詩人感恩讚嘆說「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我若數點,比海沙更多」。這首詩第一節,提到神鑒察、認識,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在這裡,詩人反過來讚嘆神的意念何等寶貴、何等眾多。原來在一個「我與祢」的關係裡面,這一種認識並不是單向的,詩人也可以明白神的意念。不錯,我們對神的認識,必然比不上神對我們的認識。我只能夠知道祂對我的意念,祂對其他人如何,我是不會知道的,而且我只是會知道一部分,不會是全部,但是只知道一部分就已經讓詩人覺得寶貴,覺得眾多了。
詩人想到自己的受造,從成形之前,到成長的過程,他讚嘆神對他的意念何等寶貴。不知道你想到自己的出生、成長到現在,會不會也發出同樣的讚嘆呢?抑或我們只是想到許多的遺憾、許多的不完美、許多的缺欠、許多的難過?神塑造我們,從我們的生命成形之前,到我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祂的手從沒有離開。即或我們曾經變壞、曾經軟弱跌倒,神對我們仍然有寶貴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我們末後有盼望和未來。一直到我們走過死亡、睡醒的時候,神仍然同在。
在詩人與神這段親密的關係裡面,我們看見神認識他、扶持他、塑造他。詩人怎樣回應呢?
II. 我與祢
(A) 我認同祢(vv19-22)
我們讀vv19-22:「19神啊,你必要殺戮惡人;所以,你們好流人血的,離開我去罷!20因為他們說惡言頂撞你;你的仇敵也妄稱你的名。21耶和華啊,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麼?攻擊你的,我豈不憎嫌他們麼?22我切切地恨惡他們,以他們為仇敵。」
在人與人的關係裡面,我留意到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會受朋友影響。關係越親密,受影響的層面越深,兩個人越來越多共通點,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事情會越來越接近。
在詩人與神這段親密的關係裡面,我們看見類似的情況。就是那些神不喜歡的事情,詩人說「我也不喜歡」。v19,詩人說「你們好流人血的,離開我去吧!」他與這些惡人劃清界線;不是因為神會殺戮他們,免得自己惹禍上身;而是因為神不喜悅他們。更甚的,對於那些得罪神的人,詩人在v21-22說「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麼?……我切切地恨惡他們,以他們為仇敵」。不單止與他們劃清界線,而且以他們為敵,因為他們得罪神。
這些惡人如何得罪神呢?v20-21說,他們頂撞神、妄稱神的名、恨惡祂、起來攻擊祂。這些惡人不單止不喜歡神,而且惡意對神。詩人說,「神啊,那些不喜歡祢的人,我怎會喜歡他們啊?我不會與他們一起的。」
這個情況,我們也可以在人的關係裡面嘗試理解。你有兩個朋友A與B,A不喜歡B,你會選擇與A或是B較親近(friend啲)呢?當然視乎你與A抑或B的關係較親密。如A是你的男女朋友或是配偶,B只是朋友,那我相信你會選擇跟B疏遠。不過假如,A是你男女朋友,而B是上帝呢?那麼你如何選擇呢?那就視乎你與神的關係有多親密了。
當然,詩人也不只是說選擇跟甚麼人交往,或者不跟甚麼人做朋友。詩人想說的是,因為神的緣故,他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和選擇。他會選擇神喜悅的事情,即使因此要放棄一些朋友,或者要放棄一些自己很鍾意的事情也願意。
我當然不是說我們要與所有不相信神的人為敵。我是問,我們有沒有這種心理準備,為了神的緣故改變自己?抑或相反,你會為了喜歡的人或者事而放棄神呢?放棄神也不一定是說你不再相信神,可能你只是為了自己喜歡,明知上帝不喜悅你都照做。
詩人就是這麼願意因為神的緣故改變自己,因為他珍惜與神之間這段親密的關係。
那麼,詩人是不是就完全正直,以致他可以對惡人這麼理直氣壯呢?不是。
(B) 我懇求祢(vv23-24)
我們讀vv23-24「23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24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回應v1,詩人在這裡懇求:「神啊,祢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求你繼續鑒察我」。鑒察這個字本身有「搜查、尋找」的意思。詩人懇求神搜查他的內心,他願意讓神找出自己裡面是不是有神不喜歡的心思意念。然後,他求神「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詩人絕對不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我們要小心。在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產生驕傲自義的心態,以為自己比別人優勝。詩人不是這樣。相反,他更加清楚明白,自己裡面會有一些惡行,一些神不喜悅的心思意念,需要神繼續鑒察、需要被煉淨;所以他祈求。
「永生的道路」也不是我們傳福音時說的上天堂,而是「讓他可以永遠行在神面前的道路」,是一種神喜悅的,神讚許的生活方式。
信仰不是單單「信耶穌得永生」那麼簡單。真正的信仰是我們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在這段關係裡面,我越來越願意因為神的緣故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和選擇。因為愛上帝,上帝不喜歡的事情你也不喜歡,與神為敵的人,你也不會與他做朋友。神成為你生命的重點,神成為你生活的中心。
結語
回到我在開頭所說那三種關係模式。你與神的關係是哪一種呢?
你會不會只是與神建立一個「我與(物件)它」的關係?就將上帝物件化,信耶穌的目的只是要有用、有果效?有幫助?
你又會不會只是與神建立一個「我與(神的)祂」的關係?你將上帝規限了在某個形象的框框之中、沒有與神面對面真實的相交?或者你將自己包裝成某一個「他」,不敢向神展露你真實的個性,害怕被神嫌棄、害怕神不鍾意你呢?不會的!也不用的。神深知我們的本相,祂接納啊!祂只要我們放下心裡面的枷鎖,以完全真實的我與祂相愛。
這樣你就可以與神建立「我與祢」的關係,不再害怕、不再自卑;是完全的釋放,這樣才有真正的喜樂。
我不會跟你說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全能創造。不過我願意我們彼此提醒。我們是活在一個被神充滿的空間和時間裡面。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沒有哪些事情是神不知道的、沒有哪裡是神不在的、沒有哪種景況是神看不見的,神塑造我們生命的大能遠超過我們所能夠理解和想像的。沒有甚麼能夠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不要再逃避了!不用再躲藏了!張開雙手來擁抱神吧。讓神擁抱你,讓祂得著你!祂要在你前後環繞你,按手在你身上;祂要一生帶領你,引導你走永遠的道路。
詩人與神這段非比尋常的親密關係,我們也可以得到的,只要你願意讓神成為你生命的重點,讓祂成為你生活的中心。
我是祢所造
我的肺腑是祢所造,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
我的受造奇妙可畏,祢的作為我心深知道。
我在暗中受造被聯絡,未成形的體質祢已看見。
我的日子是祢所定,尚未度一日已寫在祢的冊上。
※ 祢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比海沙更多。
求祢鑒察我、試煉我,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youtub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