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0, 2016

誰是鄰舍

引言
今日是成長中心主日,我搜羅了少少關於成長中心的資料來考考大家:
(1)大家可知道成長中心是在哪一年正式註冊成立的?
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2012年正式註冊成立的。

(2)大家可知道成長中心全名是甚麼呢?
全名是:「播道會樂恩福音堂成長中心」。
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成長中心與教會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了。

(3)那大家又可知道樂恩堂幾時決定成立「成長中心」的呢?
原來我們是在2011年11月27日的臨時會友大會上議決成立成長中心的。
不知道當時你是否在呢。

樂恩堂為甚麼成立一個成長中心呢?在召開這個臨時會友大會的時候,我們發出了一份《樂恩堂籌備社區服務中心建議計劃書》,當中提到開辦成長中心的使命,其中的第一點是:「回應神的大愛,愛鄰舍如己」。愛鄰舍如同自己是我們成立成長中心的理念。所以今日我跟大家思考一下「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功課。

I. 律法師的問題
讓我們回到今日的經文。我們再讀路加福音10:25-28「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不論這位律法師的動機是甚麼,耶穌都很認真的回答。「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個律法師提出的是一個關乎永生的問題。對這位熟悉律法的人,耶穌的回答也算是「考翻佢轉頭」。耶穌反問他:「你話呢?律法點講呢?」律法師就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就說:「答得好!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我們知道「永生」不是做甚麼換取得來的。舊約的觀念也不是這樣的。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可以翻譯做:「你這樣行,就必活着。」(參利未記18: 5)耶穌首先糾正這位律法師的觀念:愛神和愛鄰舍不是用來賺取永生的,而是人當盡的本份,「你這樣行,就必活着」。

II. 耶穌的回答
耶穌這樣說,令到律法師要為自己辯護。v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他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是不想盡本份,不過誰是我的鄰舍,我好去愛他呢?」

翻查一下,聖經裏面,「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句說話只出現過一次,就是這裏了。大部分查經資料都告訴我們,這句經文是引申自利未記 19: 18「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不過這位律法師卻巧妙地將「愛人如己」變成了「愛鄰舍如同自己」。

固然「愛鄰舍」比「愛人」是較容易的。不過當耶穌說:「愛主你的神;又愛鄰舍如同自己」是當盡的本份的時候,這位律法師為了要為自己解釋,於是問「誰是我的鄰舍呢?」「愛人如己」範圍太闊了,「愛鄰舍如同自己」吧,「愛鄰舍」的範圍也太闊了,先介定「誰是我的鄰舍」吧。

這位律法師想將範圍再收窄。「誰是我的鄰舍呢?」潛台詞是:「誰不是我的鄰舍呢?」他想要分出哪些是他要去愛的,然後哪些是他不需要去理會的。耶穌沒有即時回答他這個問題,只說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一個比喻,說到中間已經堵住這個律法師的口。v31-32這樣說:「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這一個被強盜打個半死的人,不是有誰知道他需要幫助來找着他的;他是「被遇見」的。耶穌給這位律法師的回答是,「誰是鄰舍、誰不是鄰舍,並不是由得人來選擇,而是遇見誰,誰就是了。」當然,好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遇見也看不見就另作別論。

III.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讓我們看看這個比喻。

我們一起讀 vv30-35「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故事很簡單,其實大家也很熟悉的了。
.一個人在路途上遇劫,被搶去財物,被打個半死,被丟在路上
.一個祭司、一個利未人偶然遇見他都從路上走了去
.一個撒馬利亞人偶然遇見他,上前用油和酒為他治療包裹
.扶他騎上了自己的牲口
.帶到店裏去照應
.拿出銀子來請店主照應,答應支付需要的費用

整個教事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來描述那個撒馬利亞人所做的事情。這個撒馬利亞人做了甚麼呢?在這段落裏面描述他的行動很多,首先我們看見,他與其他人一樣是在路上偶然經過的,也是與其他人一樣他看見這個受傷的人。但是與其他人不同,這個撒馬利亞人沒有視而不見。他停下自己的步伐,察看這個人的情況。他上前用油和酒為他清洗傷口、為他包紮,還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到店裏去照顧,第二日又請店裏的人繼續照顧,自己再上路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承諾會回來支付其餘的款項。偶然遇上一個落在困境裏的人,這個撒馬利亞人為這個困境中的人解困。

「這個遇劫的人是不是自找的呢?」有時我們難免會尋找解釋,會問「點解?」,甚至會怪責受害的人:「他是不是不應該一個人獨自上路呢?他是不是應該騎一頭牲口,遇到賊人時也可以逃走呢?」或者說「一定是他沒有將財物收好,讓賊人見到喇……」。其實我們是不會知道原因的。人人都是走在這條路上,偏偏獨是他遇上了強盜。人生際遇就是沒有特定規律的、是不能夠解釋的。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不知道哪裏做錯了決定、不知道哪一個程序出錯,許多的不知道就落在困境之中,需要救援。而遇見的人是不是願意救援也半點不由人。

這個撒馬利亞人沒有視而不見。他停下自己的步伐,察看這個人的情況。他與其他人最不同的地方是他看見這個落在困境中的人「就動了慈心」。他的眼所見的與其他人所見的一樣,他的心卻不同。

然後耶穌問:「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遇見這個苦主的共有三個人,其實只分成兩類:視而不見的,和,停下來施予援手的。是不是耶穌說這個故事說得太簡單了呢?那兩個人沒有停下來,也許都有他們的苦衷呢?每個人總有自己生活的忙碌,總有自己要照顧的事情,也許他們要趕着完成更重要的工作。有一些人猜測,他們或許害怕自己沾了死屍變得不潔,要暫停在聖殿的工作,畢竟祭司和利未人在這方面都需要特別謹慎。耶穌沒有為他們解釋,也沒有指出他們是錯或沒有錯。祂只是指出那「動了慈心」的才算得上是鄰舍。

IV. 誰是鄰舍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反問他:「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

這個撒馬利亞人憐憫這個受傷的人並不是必然的。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雖然都居住在巴勒斯坦,也算是近鄰,但兩個民族之間卻累積了近千年的仇恨,在耶穌的時代他們是互不往來的鄰舍。猶太人甚至寧願走遠路,也不願意踏足撒馬利亞人的地方。耶穌在比喻裏刻意用兩個背負着民族仇恨的人物來構成一個極大的「不可能」,這個撒馬利亞人有充分的理由不幫助那受傷的人。我們每一天可能都遇上不同的人,可能有一些人也是你覺得最不可能幫助他的。但這個比喻卻讓我們看見,誰是鄰舍並不是人可以選擇的。我們卻要留意成為別人的鄰舍。

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問:「誰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是憐憫他的」。耶穌不是回答律法師的問題,祂用這個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將律法師的問題改變了,不是問「誰是我們的鄰舍?」,而是問「甚麼使人成為鄰舍?」「是憐憫。」去憐憫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成為他們的鄰舍。鄰舍是為有需要的人存在的。若不能回應困苦中人的需要,就如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他們就不是鄰舍了。

然後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其實這個比喻已經很清楚,其實經文也已經很清楚了:「去照樣行吧」。很多時我們在咬文嚼字、在理念的討論裏面花時間,只造就空洞的知識卻沒有信仰的實踐。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去憐憫有需要的人,去向落在困苦當中的人施予援手,「去照樣行」。

結語
回到我們起初所說的,樂恩堂成立成長中心的使命,其中的一點是「回應神的大愛,愛鄰舍如同自己」。也許我們也會問「誰是我的鄰舍呢?」誰是樂恩堂的鄰舍呢?

按照這個比喻的邏輯,耶穌會反問我們:「樂恩堂憑甚麼成為別人的鄰舍呢?」

大角咀區幾十家教會和機構組成了一個「大角咀區教牧同工網絡」,每個月有一次團契聚會,也會定期合作舉辦一些服侍社區的活動。每年的晏架街聖誕嘉年華是其中之一。我們這幾年都有參與。記得有一次與一位「角網」的同工談到樂恩堂,他很坦誠的說,樂恩堂在大角咀區很獨特,有一些街坊只是我們才適合他們的。

毫無疑問,我們教會座落的位置也很有意思。我們棲身在這個商場剛剛好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社區的中間,一邊是新建的私人屋苑,另一邊是面臨重建和另一批沒有機會重建的舊樓。我們是這兩批人的鄰舍 —— 假如我們願意去憐憫有需要的人,去向落在困苦中的人施予援手的話。

成長中心正是為這兩批不同的鄰舍提供服務。我們有各種不同的興趣班組,主要的學員就是來自新的私人屋苑的那一邊。另外我們有課餘托管服務,學員主要是來自基層的家庭,甚至大部分學員的學費是需要資助的。我們感恩有不少弟兄姊妹願意為這些學員提供資助。成長中心就是透過不同的服侍,成為受助者的鄰舍,為他們存在。

然而當成長中心服侍着這兩邊的街坊時、成為他們的鄰舍的時候,樂恩堂又如何呢?我們又如何呢?我們會不會將服侍「外判了」給成長中心,自己就再不聞不問呢?當然,我們中間不少弟兄姊妹是持續地、積極地參與成長中心的服侍的。譬如每次探訪海興大廈和附近基層的工作人員,但那仍然只是少數。大部分的我們可能已經對成長中心的工不大了了。

或許有多願意參與成長中心的服侍也只是外在的表徵,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成為這個社區的鄰舍?我們有沒有看見我們所遇到的人落在怎樣的困苦之中?不只是舊區的基層人士,新區私人屋苑的中產家庭、夾心階層,他們有另一種苦況,同樣需要援助。

但問題的根本是,我們憑甚麼存在在大角咀區這裏呢?這裏會不會只是我們每個星期返來一兩次的聚會地點?在嘉運大廈 103號單位以外的其他都不是我關心的範圍呢?如果是這樣,樂恩堂在不在這裏也無所謂的。鄰舍是為有需要的人存在的。如果我們好像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那樣,始終埋首在自己的事情裏面,沒有憐憫的心,那我們也不能夠成為大角咀區的鄰舍。

我們來了嘉運大廈八年多了,我們的租約三年又三年的,又到了洽商續租的時間了,我們憑甚麼跟上帝說,「求神帶領我們續租成功呢?」

回應詩
"Let Your Heart be Broken" (youtube)

【讓你心破碎】《世紀頌讚》402首。版權:浸會
1.讓世界的需要破碎你的心:餓者願得飽足,傷者得安慰;
送上你的乾糧,施出一杯水,服侍人如耶穌─祂要使用你。
2.讓主愛的原則實踐在世上,藉你行動表彰基督今作王;
願永活的真道顯於你生活,向未聞未見的彰顯祂的國。
3.能助人確蒙福,服務是特權;讓世界的需要向你發挑戰;
凡人類有需要,當補足缺欠,讓主藉你表彰祂豐盛恩典。
4.藉行為讓信心切實得證明;領受主的救恩,當遵祂命令;
隨主腳蹤奔跑,奮勇不畏難,為主投入世間,關切人苦難。
5.願你異象清晰,你的心仁慈,常存主的愛心,到各處服侍;
讓弟兄的哀痛使你心破碎,奉獻財力、物資,施與不收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