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以賽亞書 52:13–53:12
引言
我們難免會根據事物的外觀,以至人的容貌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來主觀判斷好與壞。但我們又知道,外表很容易誤導,以此作判斷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粗的麻布給我們一種粗糙、廉價的感覺。以粗麻布襯托的僕人,可能也給我們一種低下的感覺。這位僕人是不是這樣的呢?
I. 上主眼中的這個僕人(52:13–15)
以賽亞書 52 章 13 節至 53 章 12 節是一個完整的段落。也是以賽亞書裏面四首「僕人之歌」的第四首,作為描述這位僕人的總結。但以賽亞書並沒有指明這四首僕人之歌的「僕人」究竟是誰,他就只是被上主稱為「我的僕人」。其實按着四首「僕人之歌」的經文,有時他是代表整個以色列民族,有時他是指某一個特定的人物。然而自始至終,他沒有其他稱號,沒有稱他為「彌賽亞/耶和華的受膏者」。沒有,他只是「上主的僕人」。不過,在上主的眼中,他是成功的僕人。
以賽亞書 52:13–15「13我的僕人行必有智慧,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14許多人因他驚奇;他的面貌比別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15這樣,他必洗淨許多國民;君王要向他閉口。因所未曾傳與他們的,他們必看見;未曾聽見的,他們要明白。」
經文一開始 v13,上主就宣告「我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這一句可以譯作「我的僕人作事通達」,意思係他有處事技巧,能夠將事情辦妥,而且做得好。v13 下半節是:他「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這句片語包含了三個「高」的意思:高舉、上升、至高。這樣重複的描述,是要讓我們知道這僕人的身份是十分尊貴、十分崇高。不但這樣,在 v15,上主從另一個角度描述僕人的成功:「他必洗淨許多國民,君王要向他閉口」,「洗淨」係禮儀的用語,係用水或者血叫人或物件得到潔淨,以致人與神的關係得到恢復,罪的阻隔被清除。「僕人」能夠使人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沒有任何有權位的人可以做得到,所以「君王要向他閉口」,那些坐在高位、手握權力的人,在他面前都顯得卑微。
聽見這樣的描述,我們腦海中可能出現了某一種人物造型:氣宇軒昂、身材健碩、風度翩翩、儀表不凡…… 但這位僕人不是這樣。v14 說「他的面貌比別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憔悴、枯槁,怎樣看都應該似係「潦倒、失敗」的同義詞。所以「許多人因他驚奇」。
我們怎樣理解這個落差呢?
我們留意到這段經文,只是上主一方面在描述,僕人沒有一句說話。僕人自己並沒有評價自己的工作,他交由上主來評論。他只是安靜地做好他從上主領受的差遣。正如以賽亞書 42:1–6,第一首「僕人之歌」所描述:「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他不需要得到世人的掌聲,他要取悅的只有一位。
「許多人因他驚奇」,因為僕人的外貌與他們所想像的有很大的差別。問題不在於上主的描述是否準確,也不在於僕人實際的容貌是怎樣。問題在於人們的想像;他們的「期望」,與上主的看法不符。我們很容易被人、事、物的外表吸引,是人之常情。然而,假如我們對於信仰的事情,對於上帝的工作也是憑外表看得見的好壞來判斷,那麼我們誤判的機會可能很大。曾經很多次聽到一些宣教士分享,他們的工作果效只有很少,以致會懷疑自己是否走了錯的路,但當他們回顧自己的蒙召,又總有力量堅持下去。堅持下去並不表示之後必然有好的果效。堅持下去只因為那是上帝給他們的呼召和帶領,他們只是為了要得上主的喜悅才堅持下去。
弟兄姊妹,或者我們不是宣教士,但我們都是蒙召跟隨主的人,我們走的路都有上主帶領我們才走得上的。今日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不管是在教會內的服事,或是在職場上的工作,或是在家庭裏是父親、母親、兒女,我們都要認定是上帝帶領我們走到這一步。所以我們忠心的對象只是上帝,我們只是要得上主的喜悅。不必介懷別人的評價。人可能會被誤導,可能被第一印象左右他們的判斷,可能有錯誤的期望。我們只需要將自己交托給主,靠着祂走前面每一步。
讓我們有一刻安靜,思想:
上主可以稱你為「我的僕人」嗎?
你所作的事是只要得主喜悅嗎?
II. 我們眼中的這個僕人(53:1–6)
這位僕人「叫許多人驚奇」的原因慢慢地在經文中展露出來。
我們一起讀以賽亞書 53:1–6「1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2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羡慕他。3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4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5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6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這一段落裏面有兩個代名詞很突出,就是「我們」和「他」。「他」是誰?接續前面 52:13–15,「他」就是上主所稱呼的「我的僕人」。那麼「我們」是誰呢?
在 vv2–3 這些「我們」彷彿在自白。那個「他」,「無佳形美容、無美貌」,「他」 「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也「被人掩面不看」。而「我們」呢,「我們」就係「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羡慕他」,係「我們也不尊重他」的那些拒絕他、藐視他、厭棄他的那些人。這幾節經文看到這些「我們」正在為到自己曾經對這一位「他」的態度而懊悔。
因此我們可以更明白v1所說:「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這一句說話裏面的嘆息。連「我們」自己都曾經這樣對待這一位「僕人」,「我們」現在要傳的,有誰會相信呢!
我們再看看「我們」要傳的是怎樣的信息。我們再看看 vv4–6。這一段經文讓我們看見,這一些「我們」另一方面的自白。前面 vv1–3 是他們的懊悔,這一段是他們的發現。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誠然」在舊約裏面通常指一些「令人驚訝萬分,難以置信」的事情。這一個反差,我們在經文讀到:「我們以為……哪知」。僕人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我們以為是他自作自受,那知「他」是為了「我們」來承受。
經文用了很多被動詞來描述「他」所受的:受害、壓傷、受刑罰、受鞭傷,全都是上主加在「他」身上的。然而這些原本應該係加在我們身上的,因為「他」擔當的憂患是「我們」的,「他」背負了的痛苦是「我們」的,上主使「我們」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弟兄姊妹,這個是不是你的信仰?我們來歸信耶穌,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祂已經為你承擔罪的責罰?可能我們舉手認信的那一刻,我們是願意接受這個講法的。然而,在信仰路上,我們有沒有走差呢?不是說我們有沒有再犯罪。我們是肯定會仍然有得罪神的;有哪一個人信耶穌之後就完全不犯罪的呢?沒有的。然而,我們信耶穌之後,接受洗禮之後,當我們再得罪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仍然靠耶穌得救呢?固然,我們要聆聽聖靈的提醒和責備,以致我們不會故意得罪神。但我們是不需要靠行善去積德的。我們係需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得唔好,讓聖靈光照提醒。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好行為是用來見證上帝,而不是用來幫助自己上天堂的。由始至終,我們都只是靠耶穌得救的。
我又常常聽到一些弟兄姊妹不願意接受洗禮的原因,他們不是不信,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未夠好。可能我們日常見到實在太多做得唔夠好的基督徒。不過,難道要等到自己唔犯罪才受洗嗎?只有死了人才不會犯罪的,到時可能太遲了。「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是常常的,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倚靠耶穌的代贖和拯救。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耶和華的膀臂」這句片語,聖經裏面只出現過四次,都有「上主的能力」的意思。其中有兩次當神責備人小信或不信的時候,就曾經說「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呢?」上帝的能力從來沒有減少,主耶穌的受死代贖亦從沒有失效。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叫人難以置信,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放下自己的尊嚴去承認自己不能夠靠自己,不願意接受唯獨倚靠耶穌。你是不是其中一個呢?
讓我們有一刻安靜,思想:
你是否「無依無靠」,唯獨倚靠耶穌的呢?
III. 旁人眼中的這個僕人(53:7–9)
以賽亞書 53:7–9「7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8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9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
在這段經文描述這位「僕人」的遭遇。三節經文裏面,只有一個代名詞「他」,卻不是說他主動做了甚麼。經文裏面的動詞幾乎都是被動的形態:被宰殺、被牽到宰殺之地、受欺壓和審判、被奪去、受鞭打、被剪除、使他與惡人同埋、與財主同葬。這一切都是人加之於他身上的。
那麼「他」呢?有甚麼是「他」主動做的?
首先,他「在受苦的時候不開口」。要知道,「不開口」有時是表示默認、不予置評、無可奉告。但這位僕人並不是這樣,他不是默默承受這些對待。相反,他是用沉默不反抗來表達他的甘願。
大家看見當中的分別嗎?「僕人」不是因為自己人微言輕、無權無勢,所以無可奈何、委屈自己去逆來順受。他是運用自己的自由來選擇接受這些不公不義的對待。在約翰福音 10:18,耶穌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不是因為那些人用狡詐的手段,半夜三更將耶穌帶去大祭司家裏私下審訊,用假見證來羅織罪狀、以言入罪,然後走過場地解去逼彼拉多判處他死刑。耶穌是甘願將自己交給這些人去處置,不是因為他們,而是因為我們。
還有甚麼是僕人主動做的?除了「不開口」,經文只是告訴我們,「他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但那些人卻將他列在罪犯之中,與兩個強盜並列同釘十字架。經文說,他「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我們可能很快就聯想到新約敘述的,耶穌死後被安放在財主亞利馬太的約瑟的新墳墓裏。但是在聖經裏面無論舊約、新約,「財主」都是用來稱呼那些倚仗財勢、欺壓窮人的惡人。這位從來「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的僕人,直到死的時候都被當作罪犯,與惡人並列。這是何等大的冤屈!
弟兄姊妹,你有沒有試過被冤枉?當然如果我們被誤會應該盡量去解釋、澄清,免得彼此的關係出現嫌隙。但是,假若所受的冤屈是無從申訴的呢?可能已經年代久遠,難以找到證據。或是,根本是惡人有意的加害。我們可以怎樣呢?使徒保羅提醒我們:「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着: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 12:19)這句說話,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好」,但當我們怒火中燒的時候就可能有另一種感受了。尤其當遇上的是惡意中傷,甚至係刻意誣告陷害的時候,就好像這位僕人,就好像耶穌那樣。耶穌說:「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太 10:24)他所受的對待,跟隨他的人也可能有相同的遭遇。
可能你會說,耶穌是為了拯救世人承受這些對待,我們不可能為了拯救世人而受到怎樣的對待吧?
我最近在上一個網課,是關於中國教會的歷史。當中提到三反五反、民革時期,中國教會遭受的逼迫,許多傳道人、教會領袖,以至信徒都是為了信仰的緣故,被抄家、監禁,有一些坐了二、三十年冤獄。他們不是為了救贖世人,卻是因為世人的罪而受到冤屈,與罪犯同列。事實上,主耶穌所說的「八福」,其中之一就是:「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揑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 5:11–12)我們有沒有心理準備為耶穌的緣故領受這一份福氣呢?
讓我們有一刻安靜,思想:
你怎樣看耶穌所受的冤屈呢?
你有沒有心理準備為他的緣故忍受冤屈,甚至受辱呢?
IV. 上主眼中的這個僕人(53:10–12)
這位僕人是不是一定要受這些對待呢?我認識一位姊妹,她說在她信主之前,看見一幅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畫像,當時她心裏面諗:「耶穌,點解你咁慘嘅?」可能有一些人心目中都覺得耶穌用不着死得咁慘吧?!
讓我們一齊讀以賽亞書 53:10–12「10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11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12所以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
我們看見這位僕人所受的是必然的。上主決定了將這位僕人壓傷,因為他選擇了作贖罪祭。贖罪祭是舊約時候,上主為祂的百姓設定的一個途徑,讓人獻上贖罪祭之後,就可以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這位僕人主動將自己獻上作贖罪祭,好叫有罪的人能夠與祂恢復和好的關係。
有一些人會覺得上帝「無事揾事做」。要獻祭才可以赦罪的是你,自己又走去作贖罪祭將自己獻上。何不直接地寬恕人類,省下耶穌要受苦受死的過程呢?如果你這樣想,可能是你將罪看得太過稀鬆,將與神和好的關係看得太過平常。
我們是天生叛逆的。我們看孩子的成長就可以見到。再聽話的孩子都一定有「青春期」。心理學會解釋為:「人到了某一個年紀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會嘗試擺脫父母師長的影子,建立自己的形象」;這就是反叛期。其實我們在創世記第3章就看到人類這一種天性:亞當、夏娃懷疑上帝的說話,擺脫上帝定下的規矩,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建立自己的身份,要與上帝同等。
然而,這位僕人所成就的不單單只是「洗淨許多國民」的罪,使我們與神和好。他必須讓我們看見罪帶來的後果。耶穌所受的對待是因為人的罪,人抗拒耶穌的教導,因為他的教導指出人心中隱藏的敗壞。人將他們對上帝的叛逆和抗拒發洩在耶穌身上。但他默然承受。
vv10–12 這一段與第一段(52:13–15)的結構相似。開始和結尾都是對這僕人的稱讚和描述他的高升。v10 是他要看見後裔,而且延長年日。v12 是他要被高升,上主「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回應他被列在罪犯之中,上主為他平反,為他伸冤。
夾在中間的 v11 是「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前面 52:14「許多人因他驚奇;他的面貌比別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這裏 v11「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人們因這僕人的外貌,他的身份地位,他的背景家勢而有錯誤的印象。然而在上主的眼中,他是「義僕」。僕人被高升,不是他憑自己努力爭取的,而是他勞苦的功效。
他的勞苦是甚麼?他將自己交在罪人的手中,甘心為人擔當罪孽。這一份「甘心」,在腓立比書 2 章這樣描述:「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 2:6–11)
結語
這個僕人成就的不是他自己的雄心壯志,不是要建立他心中理想的國度。他作為上主的僕人,就只是完成上主交托給他的使命。而我們看見,上主交托給他的使命是擔當人的罪,作贖罪祭。
每一次當我們在受苦節再思想十字架救恩的時候,我們都必須再次確認,我們的信仰不是一個講求權力的信仰。上帝並沒有用他的權力來拯救我們。相反,上主自己到世間來作「僕人」,謙卑虛己,任人魚肉,成為「無能者」。我們的信仰就是這樣一個「受苦的信仰」,而受苦的主也呼召我們來跟隨他的腳蹤行。
對比當時的政權,舊約的波斯王古列,新約的羅馬凱撒亞古士督,上主的僕人手無寸鐵,他只是將自己交托上主。今日,作為跟隨主的人,我們有甚麼在手呢?在今日的時勢,我們怎樣跟從主呢?
讓我們有一刻安靜,思想:
你甘心為主作一個無能者嗎?
你願意跟隨受苦的主一同受苦嗎?
回應詩:
【一粒麥子】
一粒麥子它若不落在地裏死了,
不論過了多少時候,它仍舊是它自己。
它若願意讓自己被掩埋被用盡,
就必結出許多子粒,經歷生命的奇蹟!
主,我願意;主,我願意!
讓自己像種子落在地裏,失喪生命必反得生命!
主,我願意;主,我願意!
放下自以為應得的權利,在我身上成就祢旨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